高中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7 新人教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劳动与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2、能力目标: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教学难点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某大学校园招聘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只招一名政府公务员的摊位前一个个大学生手拿简历排起了“长龙”;而另一个招20多名普通员工的私营企业却少有人问津。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看来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的条件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考虑,你的这种就业观念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呢?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
(二)新课教学
第五课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板书)第一目 劳动和就业(板书)
1、劳动与劳动者(板书)
投影展示上海东方电视塔、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图片。以图片引入主题,这些美丽、壮观的建筑物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是人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劳动是光荣的。引用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马克思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了劳动,不要说是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众多名人对劳动如此关注说明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劳动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请学生举例说明建国以来,在不同时代在各条劳动战线上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劳动模范人物,从而说明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创造出伟大的业绩,一切正当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比如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水电修理工人徐虎、北京公交公司售票员李素丽,五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这些耳熟能详的普通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终成长成为本行业的耀眼明星。)
2、就业是民生之本(板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劳动使人伟大,就业使人生存。就业是人们参加劳动的主要方式。让学生课前作调查、访问,课堂上把调查、访问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让学生自己谈心得体会,如他们认为就业有什么作用等。
老李自从下岗之后,就拿着微薄的救济金一直在找工作。许多热心人也帮他介绍过几次。但他不是嫌累、嫌工资少、嫌离家远、嫌地位低,就是嫌与他那个适用面很窄的技术不对口,因此一直没找到工作。人们为什么要就业呢?(学生思考,教师归纳)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我国的就业形势(板书)
投影展示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2004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而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近10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材料二:我国传统产业如纺织、家电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人员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员又供不应求。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些地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面临困境,人们纷纷去挤本科的独木桥,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高级技师出现一才难求的窘境。
材料三:每年一到春节,外地保姆赶着回家过年,造成许多大城市保姆非常紧俏。有些家政服务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发布需求信息并派专人到安徽、四川等民工大省招募保姆,避免了节日期间出现“保姆荒”。
要求学生联系材料说出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学生思考,教师归纳)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材料二说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材料三体现了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通畅的就业信息使得劳资双方都受益。
4、如何扩大就业(板书)
采访报告:一个中学生的职业理想
我希望在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做翻译,工作受到同事和经理的认可,家庭生活幸福。有自己的花园、跑车、按摩浴缸、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孩。总之,我会是个很有责任心,讲道德的人。既是一位女强人,又是百分之百的好妈妈、好妻子。凭我的实力,在未来充满竞争和机遇、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社会,我一定会大展宏图的。
请问你们是如何选择职业的?或者你们对就业有什么要求。学生众说纷纭,最后老师归
用心
爱心
专心
纳出来,可把学生所说的要求写在黑板上或胶片上投影,然后请其他同学来评价这些就业择业观是否正确,合理的地方在哪里,不合理的地方又在哪里,正是人们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就业观。从而引出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围绕北大才子街头买肉展开就业观念的讨论。陕西青年、北大才子陆步轩在长安街头买肉的消息一经披露,在黄土高原、在北大校园、在中国大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状元”、“北大”、“才子”、“买肉”这几个反差强烈的字眼触动着媒体的每一根神经。北大校长许智宏委员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北大校长的回答给我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哪些启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①作为北大学子的陆步轩可能是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但是他并没有将掌握的知识化作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陆步轩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在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时遇到了困难,失去了许多高薪就业的机会。可见陆步轩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选择职业。体现的是一种自主择业观。②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那些职业技能高、敬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陆步轩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最重要在于他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个人推销、自我包装、自我定位、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漏洞。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职业虽有分工差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美国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但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到社区工作。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怪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非国有企业不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只有企事业单位能给我们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自主择业。陆步轩街头卖肉实际上他也是自主创业谋生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职业,如自由职业者、新闻线人、临时工、精神陪护、专业道歉人、房产经纪人等。)
总之要扩大就业劳动者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国家应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量。(根本途径)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进再就业工程,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第二目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板书)
1、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及其意义(板书)
劳动者走上了就业岗位后,就会跟他的就业单位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各行业各领域中劳动纠纷时有发生。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发生更多的劳动纠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呢?(过渡)
实物展示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投影展示案例
姓名:兰锡贵 身份:农民工 职业:建筑工人
经历:
1、身份证被工头扣着,每天在工地上从6点干到22点,就图40元一天的工钱。
2、“五一”想带女儿外出逛逛,可工头不让休假,而且没有加班工资。
3、五月底工程做完了,满以为可以拿到自己的血汗钱,给女儿交学费。可工资被一拖再拖,没了音信。
4、由于长期得不到休息再加上工地安全措施不到位,六月的一天他在恍惚中从脚手架上跌了下来致残。没有拿到任何社会保险和赔偿。
用心
爱心
专心
5、单位只给部分资格老的正式工办理社会保险,兰锡贵不在其中。要求学生根据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分析农民工兰锡贵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劳动者享有这些权利有何意义?
2、劳动者权利的维护(板书)
2003年年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农村妇女熊得明的丈夫讨回了2240元被拖欠的工钱。由此揭开了追讨农民工欠薪的序幕。据全国总工会资料统计,目前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达到1000亿人民币。欠薪主要发生在建筑、餐饮、制衣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年底结帐时,经常遭到雇主赖帐或克扣工资的情况。当一些人告上法庭时,却因拿不出劳动合同而败诉。每到年终岁末,农民工在讨资无望的情况下,除以伤害自己身体、自杀等方式相威胁外,甚至采用非法手段解决问题,如故意伤害、绑架包工头时有发生。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工,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维权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这使得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统一。享受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比如劳动者要取得劳动报酬,必须参加劳动,完成劳动任务。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维权的依据: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劳动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维权的途径:并不是有了劳动合同就能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维权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破坏社会秩序,不能采用过激的、非法的手段。他们可以通过向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投诉、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新课巩固练习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绝大多数群众谋生的惟一手段。只有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人民充分就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据此回答1-2题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6个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工作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他们尽快地实现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这将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劳动者的()
A.享受社会保障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B.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平等就业的权利 C.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提请劳动争议处理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答案:B 2.劳动者也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只有自身实力强,才能就业机会多,即树立()A.自主择业观 B.职业平等观 C.竞争就业观 D.多种方式就业观 答案:C 3.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由于部分农民工劳动合同意识不强,工资被拖欠、克扣,劳动安全不能得到切实保障的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材料表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A.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B.是促进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C.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D.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答案:D 4.某企业由于生产任务较大,在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厂长强行让部分职工延长劳动时间,每天加时工作,星期天也照常上班,不让休息。到月底,部分职工全月累计加班加点高达120小时,也不发加班工资。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你认为该厂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厂的做法侵害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3)这些工人应当怎么办?
用心
一、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二)、我一般采用学生、课室、地球仪作为教学媒体,进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演示,或采用版图,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转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举例:
一、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突破――学生演示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步奏:
1、把课室中的课桌进行重新编排,使课室的中间有演示的场地。
2、教师随意快速转动地球仪,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数(一般难以 回答);教师再转动用有红色彩带表示经线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回答自转周数,从而引出参照物
3、确定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太阳、某一恒星,并解释清楚地球和太阳、某一恒星之间的关系。
4、请甲同学作太阳,课室后边的墙假设是遥远的某一恒星。
5、地球仪红色彩带正对学生甲,同时正对课室后边的墙(同时第一次正对)。
6、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缓慢地绕甲同学转,表示地球公转,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7、当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第二次正对课室后的墙时,解析恒星日,并提问学生此时地球转过多少度以理解恒星日的概念,认清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提问学生此时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是否正对甲同学,这说明什么?教师再使地球仪向东自转一角度,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正对太阳(学生甲),解析太阳日。
8、利用演示分析结果,学生归纳得出恒星日、太阳日差异。
9、以上环节视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重复。
二、时差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在讲计算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明白:
1、何为地方时?
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3、何为区时?何为中央经线?
4、何为日界线?
5、何为北京时间?
对于时间计算,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一套方法,我只能介绍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坐标法 举例:地方时的计算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 ――示意图
必须讲清楚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180o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以下这副示意图加深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一句话“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处理的方法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何时刻时,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其它时刻时,全球的日期又会如何?
四、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演示结合黑板版图
1、讲清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是:理解何为太阳直射点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参与的演示活动:
先把课桌围成一个椭圆,请四位同学到中间,背靠背伸出手(为假设的太阳及直射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边自转边绕他们公转,在再请几位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画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教学目标】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原因。正确认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在为我们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时,还要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面临的发展问题树立必要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途径。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 联合国花园内有一座雕塑,是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赠送的,称为“铸剑为犁”。这座青铜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 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问题:“铸剑为犁”的塑像表达了人类什么愿望?(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 以造福全人类。反映了人类社会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探究与共享:根据上述材料,应如何概括当今时代的形势?(两则材料反映出没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就会破坏人民的生活,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平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一、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1、和平问题
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因战火造成的损失折合成的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足可绕地球8周的黄金带。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小时在打仗。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何不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劫难;20世纪下半叶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乱,但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原因是战后一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而且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
P102——二战后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在上述因素中,哪种因素最为重要?(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努力最为重要。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主要任务,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他们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请你引用事例或相关资料对其中的一种因素加以说明。(80年代首先从西欧开始掀起了反核运动;1988年举行的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1990-200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国际年。这反映了世界人民的要求和平的愿望,钳制了战争势力,维护着世界和平。广岛核爆的后果——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原子弹爆炸后,该市81%的建筑物被毁,6.4平方公里内所有工业机器全部遭到破坏。)当今世界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在当代由于世界人民强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手段越来越隐蔽。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如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波黑取得独立。在国家的出路问题上波黑国内塞族、克族与穆族出现分歧,民族矛盾激化,内战爆发。美国出于保持在欧洲事务的领导权,利用波黑民族矛盾,采取压制一方,偏瘫一方的政策,对波黑战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9/11”事件之后,世界上还发生了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巴厘岛爆炸事件;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机构爆炸事件,及许多自杀性事件,造成至少100人死亡,近千人受伤。2005年7月7日和7月21日,在短短的二周时间里,英国伦敦连续发生了两起严重的地铁爆炸恐怖事件。这对英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对英国政府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英国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英国遭到恐怖袭击的根源。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战后50多年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贸易中,出现一些很奇怪的现象,例如德国和美国根本就不产可可,可却是世界上生产咖啡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盛产可可的巴西却要进口大量的咖啡。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存在贫困和饥饿现象。一位苏丹小女孩在救济站的路上,眼看就要不行了,她瘦弱的身躯甚至连自己的脑袋都无力撑起。而这时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停在荒野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这顿即将到口的“饭菜”。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外债权额急剧膨胀。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由1982年的6260亿美元升至1997年的25000亿美元。对外贸易条件恶化。
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代号为“伊拉克自由”的伊拉克战争开始。至此旨在和平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被迫中断,美国公然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了。继伊朗、伊拉克、朝鲜之后,2003年10月8日,美国又对外宣称,将利比亚、古巴、叙利亚三国列入“邪恶轴心国”,美国在必要时候可以进行“先发制人”进行打击。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阻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战后拉丁美地区是最先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的。1974年举行的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在“七十七国集团”推动下,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秩序而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1991年第46届联合国大会最具吸引力的主题便是“国际新秩序”问题。然而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不同国家由于国家性质的不同、实力的不同,有不同的主张。【作业】
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 教学与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全章概述
本课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本章可分为4个框题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三、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四、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程学习
2.4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
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民主监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教学重点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重要性。★教学难点 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建议多引入选举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一)引入新课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公民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体现在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进行民主监督,为守望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7页“探究材料”,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对于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刘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究竟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有哪些途径来行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7-28页内容,了解这方面的有关常识。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一、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1)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
当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时,有权对其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平反,给予公正待遇。
(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2、民主监督的方式(1)信访举报制度
信访举报制度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这是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设立了接待人民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证。
用心 爱心 专心 2(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就是将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3)舆论监督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4)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途径,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教师活动:可见,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行使监督权,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行使好监督权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行使监督权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9-30页内容,思考这一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二、依法行使监督权
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要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不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本课总结: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进行就能保证有序的参与,否则就必然导致无序局面。
因此,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懂得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具有广泛而真实的监督权,公民只有积极的依法行使监督权,才能有效地守望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
(四)实例探究
[例1]当公民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依法享有()A.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申诉和诉讼的权利 C. 揭发和举报的权利 D.指控和告发的权利 答案:B [例2] 某公民发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贪污受贿行为,于是通过信函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经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查处一起重大行贿受贿案件。这一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监督听证会方式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监督的意义理解正确地是()
A.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 B.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答案:A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例4] 某村民因修公路占用本村土地,组织村民集体上访,围攻县政府领导人员,影响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正确地是()组织村民集体上访是一种违法行为 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是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正当行为 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答案 D ★课余作业
我国主要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方式?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
上的精华》
一、教材分析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3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历史知识进行理解。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反映人们的实践,也必然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探究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现状是分不开的,是当时的用心
爱心
专心 政治、经济现状的反映和体现。(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任何哲学都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并思考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面对着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哲学离不开时代,时代能不能没有哲学? 探究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一定时期的哲学思想总为一定时代的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指导。(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和精神独裁,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它培养了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唤起了人们积极进取的创造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略。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对于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代的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2)、(3)、(4)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二框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归纳讲解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导学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________和_________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__________。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_______,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___________,更新人的________,解放人的_______。
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________,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习重难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实际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 无神论思想对 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三、反思总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当堂检测
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如何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儒、墨、道、法诸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充分说明()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②哲学的内容是客观的
③哲学的内容虽是虚幻的东西,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④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正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A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封建反神权
C 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D 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4.能够充分体现哲学思想上述作用的典型事件有()
①百家争鸣催生了新的封建制度
②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③启蒙运动迎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对社会生活中所说的“真正的哲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真正的哲学将会取代具体科学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A 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 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7.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A 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 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8.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 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真正的哲学是指()
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2.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急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这告诉我们()A.哲学要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
B.哲学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C、哲学要成为时代的精华,必须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从现实出发进行哲学研究,就能使哲学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3.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意味着()①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因素 ②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哲学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 ④哲学是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5.哲学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就是说()A.哲学是经济政治的体现 B.哲学是政治斗争的核心 C.哲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D.哲学是思想文化的灵魂 6.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是()A.哲学超越时代
B.哲学不受时代的制约 C.时代依赖于哲学
D.任何哲学只不过是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7.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用心
爱心
专心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8.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上述事实说明()
A.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 B.一定形态的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
C.哲学既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又属于经济和社会范畴 D.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9.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对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③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④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而,哲学家都是真理的发现者。这一观点 A.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和哲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错误地认为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对哲学的认识是正确的,对哲学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D.肯定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否认了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11.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思想繁荣局面。这说明()A.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B.哲学推动社会变革
C.战争越多,文化越繁荣 D.政治决定文化
12.“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表明()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哲学革命与政治变革始终联系在一起 D.欧洲哲学史就是一部社会变革史
1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转折时期的三大伟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光明。这表明()A.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B.哲学推动社会变革 C.英雄创造历史 D.历史创造英雄 14.中国的百家争鸣、西方的文艺复兴,共同说明了()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②哲学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先有哲学变革后有社会发展 A.①②⑧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材料中能充分体现哲学上述作用的典型事件是()①百家争鸣催生了新的封建制度
②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③启蒙运动迎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A 2.D 3.A 4.D 5.B 6.B 7.C 8.A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 2.C 3.C 4.B 5.A 6.D 7.C 8.D 9.A 10.C 11.A 12.B 13.B 14.A 15.D 16.答:(1)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③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用心
爱心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内容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的要求。【教材结构体系】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二框的内容,也是全书的落脚点。
本框包括三目:
第一目“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我们的生活正发生急剧的变化,由此带来一些思想道德上的冲突;(2)思想道德冲突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二目“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第三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包括两个个方面的内容:(1)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 思想道德目标(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第一目情境创设,从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出发,寻求解决途径,提出两个修养;第二目详细论述二个修养的关系,第三目在第二目的基础之上提出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线索明晰,层次深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明确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分析思想道德冲突,提高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思想道德的典范。
2、搜集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例。
3、搜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事例。
4、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学生准备】
1、搜集现实生活中,有关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例。
2、为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辩论做准备。
3、搜集生活中深深震撼你的心灵的优秀文化作品
4、搜集生活中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的做法。
●教学活动
【来自生活的报告】
课前滚动播放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照片及颁奖辞
钱伟长: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郭明义: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王伟: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孙水林 孙东林: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王万青: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
每年都有很多的中华儿女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而我们每一个人在深受感动的同时,生活中又如何践行,感动他人哪?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如下面的四种情景:
① 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却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该怎么办? ② 别人在公交车上都没有让坐,我要不要让坐? ③ 到商店买东西花了三元钱,一位老伯错把10元看成了100元,多找了钱该不该还回去? ④公路边警示牌上醒目的写着:为了您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请不要翻越护栏。大家都在翻,我要不要去绕道呢? 探究问题:
1、请谈谈对上述四种情景的看法,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你是怎样处理的?
2、生活中的“两难选择”普遍存在,请分析存在的原因。
3、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呢?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畅所欲言对上述四个情景的态度,并在教师引领下列举生活中思想道德冲突的事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2、出现两难现象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主观原因——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层次不同。
3、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好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一)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教师: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课堂辩论:
正方:德才相比,德更重要
反方:德才相比,才更重要
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展示自己的观点,正反方激烈辩论。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成果给以表扬鼓励,并根据辩论实况加以评价。教师:通过辩论同学们对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两者都很重要,那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哪?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播放视频《文盲冒充领导,诈骗十多万元被捕》 探究问题:
1、文化素养低为什么会导致犯罪?
2、生活中哪些作品曾深深震撼过你的心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教师总结: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
2、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作品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得出结论: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总结: 才者,德之资也。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进一步设问:掌握了较多知识,是否意味着道德修养较高? 创设教学情景: 材料一:
◆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生高智商犯罪蒸发富婆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刘某,发挥“专业特长”,在互联网上营建黄色帝国 ◆大学生化学专业毕业之后秘制毒品 人赃俱获
材料二:我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把荣辱观践行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得到了增强,班风好、学风浓,学生学业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事件带给你什么感想?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1、若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教师总结: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2、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自觉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掌握的科学文化
知识为社会造福。
教师总结:德者,才之帅也。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教师点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将二者割裂。
(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教师:播放视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探究问题:
1、如果有一天,你也在某些领域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你想做什么?
2、你能否从钱老的故事中概括出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国为重,家位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国家无私奉献,通过短片我们感受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怀。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过度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创设情景: 情景
一、仰望星空
(温家宝)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家宝)
情景
二、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发奋读书,才识过人,志向远大,自命不凡,一心只想
干大事业。一天,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探究问题:
1、结合温总理的《仰望星空》和陈蕃的故事,谈谈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谈谈生活中你是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 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展示探究成果:
1、(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教师:播放视频《文明就在我们身边》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就生活中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之中,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知识整合:
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解决途径加强相互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根本意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二者统一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走进生活 判断运用】
关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有许多名言值得体味: 东汉哲学家
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北宋史学家
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评论这些言论。
●课外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
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选自《华盖集续编》。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看过后对其中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提出来。
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一)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二)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三)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
(学生自读、议论,教师巡视。)
三、学生复述刘和珍的事迹。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一些词句不容易理解,大家归纳的段意也不完全相同,这些问题我们将留到下一步讨论,现在先请大家根据课文,简要地讲一讲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学生自读、议论,教师巡视。)
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一片爱国的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刘和珍烈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四、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全文,修改各自在作业本上写的各段的段意;
(二)找出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全文的结构;
二、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但记叙部分并不多,重点在议论和抒情,这和我们现在常见到的一些以回忆事迹为主的纪念文章是不同的。当时鲁迅住在十分黑暗,十分残酷的反动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目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目睹无数优秀青年遭屠杀,目睹不少群众未觉醒,他的悲愤心情是难以抑制的,所以文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交织起来写。如果我们理清了鲁迅先生的这一条感情的脉络,文章的结构就容易理解了。
2、如果从记叙的角度看,文章是先从开追悼会的那天写起,再倒叙“三·一八”惨案,中间还插叙了一段女师大**。但这样去分析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中间的好几段就找不到叙事的由头,成了可写可不写的内容。如果我们从鲁迅先生写这篇悼念文章的感情的起伏、发展去理解,就会发现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为主线,把叙事、议论、抒情融成一体,每一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具体说,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板书);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板书);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板书);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 2 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板书);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板书);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板书)。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二、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
当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之后,再来理解文章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一)请大家细读第一、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部分里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的提法该怎样理解?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2、教师归纳:(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2)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我们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要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人们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结尾再强调一下:“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愤激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压在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说不出话来,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让反动统治者们对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将以此作为“祭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二)在第二段开头,赞颂刘和珍等为“真的猛士”,又说她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该如何理解呢?
教师归纳:“真的猛士”是指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的命运、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镇压,不为暴行所吓倒,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与“猛士”相比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们尚未觉醒,还在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感到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是为此而说的,要用猛士们奋斗的鲜血来教育、唤醒他们。
(三)这一部分,从记叙开始,进而展开议论,抒发激情,写得曲折深沉,要细心朗读、领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第二、三部分,重点搞懂其中一些难句的含意;
二、小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大部分,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
(一)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句,然后共同讨论。
(三)教师归纳:
1、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2、第四段的难句在最后一小节,我们可以先集体朗读一下。(学生朗读),惨象、流言,揭示出这个非人的世道。面对这种黑暗的统治,语言已经失去了作用,指出这就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原因所在,这种“沉默”对人民来说是痛苦的,但对反动统治者来说也是可怕的,进而剖析“沉默”的两种结果。这一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前一个“沉默呵”,感叹成分较强,要读得深沉缓慢,后一个“深默呵”,愤怒的成分为主,要读得高昂激越。(指导学生再朗读一次)。
3、第五段的难点在于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不幸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两句的理解。这两句话历来在解释上有分歧,有的说是讽刺中外反动派的“反语”,有的说是歌颂革命青年的“正语”,也有的说是两者兼有的“双关语”,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就整句的意思来看,是赞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毫不畏惧、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这是“惊心动魄”的,更是“伟大”的;从句子的结构来分析,主语“这”是指代“三个女子从容转辗”的斗争场面,谓语“是„„伟大”,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正是对刘和珍烈士等满怀激情的“正面赞颂”,因此不能说是“反语”。这个“伟大”的行动,还表现在下一句:这三个女子的“几缕血痕”,把“中国军人”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武功”都“抹杀”了,所以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满含激情地在正面赞颂。到最后一节用“但是”一转,把这些中外杀人的刽子手们拉出来作反衬,让人们看看这些丑类在中国青年女子面前是何等的卑劣可憎!(指导学生朗读第五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说第二部分的最后是赞颂之情达到了高潮的话,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静了下来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这一部分主要是议论,请大家小声朗读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提出来讨论。(学生朗读)。
(一)学生读后提出问题讨论
(二)教师归纳:
1、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之后的余波,在情绪上是深沉的。读的时候要抓住一个“至多”、一个“至少”来理解。“至多”是指这次请愿造成的牺牲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鲁迅先生认为就改变社会现实来说,这次牺牲的价值并不能算很大,鲁迅在别的纪念文章里说过他不赞成在反动统治者面前搞“请愿”这种斗争方式,这不能掀倒反动的营垒;“至少”是指烈士的流血牺牲对今后而言,既然有“血痕”,就要“扩大”开去,先将在亲人中“浸渍”、扩大,给人们留下斗争的火种。“至少”是“至多“的递进,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性词语,全段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2、第七段是冷静的总结,难句不多,重点在“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再一次颂扬了刘和珍等中国女子的“勇毅”,并由此揭示出我们的民族的不会“消亡”的精神,终于得出苟活者会“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结论。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4 语气的深沉。(学生齐读)。
三、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从文章的写法来说,最主要的是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五要我们以四、五段为例,分析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使议论、抒情不至于空泛,而议论、抒情又使记叙不显得肤浅,三者结合到一起来运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这种综合表达方式也要靠我们细心阅读去领会。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全文。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叙的深化
五、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
控诉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
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
【高中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7 新人教必修】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1-13
天津市梅江中学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9-29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9 新人教版必修10-04
高中数学《空间直角坐标系》教案11 新人教A版必修10-18
高中数学 1.3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11-09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