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先进事迹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家庭农场先进事迹

美国家庭农场衰落对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摘要】文章通过对美国家庭农场的研究,发现家庭农场在美国已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投资更大、设备更先进、规模更大、依靠雇工经营的大型资本农场。通过分析发现,导致美国家庭农场破产的因素在我国也客观存在。我国的家庭农场未来也可能会衰落,未来家庭农场也无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

【关键词】美国家庭农场 衰落 原因 中国家庭农场 启示

家庭农场20世纪在美国就已经兴起,发展到目前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考查美国家庭农场发展历史可以对我国家庭农场的未来提供借鉴。

要借鉴美国的家庭农场来研究我国的家庭农场就必须首先明确两国家庭农场的定义是相同的,它们都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家庭经营。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使有雇工也只发挥辅助作用。二是专业务农。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这使其区别于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三是商品化生产。家庭农场有较大种养规模,是面向整个市场,为其提供商品、具有较强商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主体。

美国的农场分为三类:一是我们上面所说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二是合伙制家庭农场;三是以家庭名义注册但是实际上主要靠雇工为主的公司农场或者说是大资本农场。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的规模最小,所以我们就以营业额来说明哪些是家庭农场,哪些是大资本农场,即营业额低的就是家庭农场。由于资料可获得性受限,本文提及的美国家庭农场的数据时间距离目前稍远,属于前车之鉴,这些历史数据并不影响到分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美国家庭农场衰落的表现

第一,家庭农场数量减少。美国所有农场数量在1935年达到了顶峰有325万个家庭农场,到了1982年美国农场的数量下降到240万个,较战后的1955年减少了3/5,2000年时美国有217万个农场,与美国农场数达到最高峰的1935年相比则减少了近2/3。这一时期农场减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是规模较小的农场,100英亩以下的家庭农场减少的最多,从1958年到1998年减幅达66%,因为家庭农场的规模最小,所以可以说明家庭农场数量减少最多,其他合伙制农场和资本农场减少较少;二是完全依靠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经营的佃户农场越来越少,其在19世纪中期占40%左右,1940年前减少到30%以下,50年代以后就只有20%以下了,1999年为11.2%,佃户农场规模都小,所以可以说佃户农场主要是家庭农场。

第二,家庭农场兼业严重,农场主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非农收入。美国家庭农场中兼营农场增多,表现为农场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增加。1975年,收入在2500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为9.2%,非农收入占90.8%,就算年收入在4万美元的家庭农场中也约有60%的收入来自于非农收入,农业收入只占40%。到了1982年,年收入在4万美元的家庭农场非农收入进一步提高到了96.3%。1998年,小农场的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8%,非农业收入依然高达92%,而同期中型农场非农业收入占46%,大型农场非农收入不足20%,大型农场一般都是资本农场,其劳动力主要来自家庭农场以外的雇工,不是来自于家庭农场自己的劳动。这说明家庭农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单纯依靠农场经营的收入越来越难以为继,不得不靠兼业来增加收入。至此,家庭农场的没落已不完全表现为数量减少,土地保障这部分农民不必流入城市而非农业收入延缓他们的破产。

第三,家庭农场生产工艺化日趋增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进入到了农业生产当中,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约资金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某一工序,例如育种、收割等。农业生产的工艺化是指从育种到最终产品全部过程的分段专业化。诸如育种、整地、播种、施肥、除草、洒药、防治病虫害、浇水排水、收割、运输、贮藏、加工、销售等工序都可以进行专业化经营。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美国自从完成了西部开拓,不久就在西部山区与中部玉米带之间实现了繁殖、饲养和育肥的分工,屠宰场、农产品加工厂的发展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二战后又发展了专门经由人工授精、孵雏配制饲料、防治病疫、保养牧草、甚至为牲畜打火印等专门企业。在水果生产上,工艺专业化的发展已为培育树苗、修剪枝叶、浇水、施肥、摘果等工序实现了专业化。

农业生产工艺化意味着农场主所做的工作只是农产品生产当中极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部劳动量都计算在内的话,农场主所做的劳动量要远小于其他雇工所做的劳动量,所以在农业工艺化也就是农业生产分工阶段,农产品的生产已经不能说是主要靠农场主自身的劳动了。从这一点上说其已经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

第四,家庭农场地位日益衰落。家庭农场地位日益衰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农场销售额占所有农场销售额的比重逐渐下降。1964年,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销售额占所有农场销售额的比重为76%,1981年,年销售额在4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占所有农场销售额的比重降为13%,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销售额所占的比重降为34%。

家庭农场土地面积占所有农场土地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年销售额在4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所占土地面积由1964年的57%,下降到1974年的23%;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由1964年的11.4%上升到1981年的38.2%。

家庭农场雇工人数占所有农场雇工人数比重不断下降。1959年,年销售额在2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农场雇工数占所有农场雇工数的50%,1974年这一比例下降为20.8%;年销售额在4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农场雇工数由1959年的50%上升到1974年的79%。

美国家庭农场衰落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发展导致家庭农场破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美国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以后,农业机械开始向着多功能、大功效的机械设备发展,大功效的机械设备与更大的生产规模相匹配,较小的生产规模导致农业机械的浪费。如果家庭农场主不愿使用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意味着他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破产倒闭。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使用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而扩大生产规模是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前提。但是扩大生产要先花钱买地或租地,这对于家庭农场主来说往往把生产扩展到超过其家庭劳动力所能负担的程度,那些实力雄厚的农场才有能力购买更先进的设备,才能租用更多的土地,但是其最终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农场,从根本上说已经脱离了家庭农场的性质。所以不论是破产倒闭还是发展成资本主义农场的结果都是家庭农场数量减少。

第二,家庭农场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上升导致破产。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农场平均每1元销售收入中成本分别为: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大农场为0.86美元,年销售额在2500~5000美元之间的农场为1.16美元,年销售额在2500美元以下的农场为1.34美元。这表明年销售额越小的农场生产成本越高,年销售额越小表明其生产规模越小,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是最小的,所以可以说家庭农场的生产成本是最高的,甚至高过了收入,利润成为了负数,收不抵支导致众多家庭农场要么被迫关门要么在外兼业。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挤占了大量的土地,导致土地数量减少,地租不断上涨。1950年付给非经营农业的地主地租净额为12.33亿美元,1979年便为53.2亿美元,增长了3.3倍。1950年地租占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为9.59%,1979年为17.18%。

第三,农产品本身性质导致家庭农场收入不稳和破产。首先农产品的供给缺乏弹性,当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场主也难以获得大利,因为在他的播种面积已定的情况下,他几乎不可能大量增加生产。同样道理,即使价格下降了,他也无法如同工业生产一样通过削减生产来减少损失。从美国统计资料大致可以看出,家庭农场数量即使是在收入增加的年份都会减少,而当农业净收入较前一年减少时,破产农场数量上升的更快。例如,1973年农业收入增加时,当年美国农场减少数为37000家,较1971年和1972年少减少了1万5千家;相反,1977年农业收入减少时,当年农场破产数则达41000家,较前后几年都大。其次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当农产品丰收时,由于需求量难以大幅增长,价格下跌幅度超过需求上涨幅度,导致谷贱伤农,农场主的收入减少。再次农产品新品种的研发很慢,农场主不能像工业制造者一样通过迅速改变种植新品种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收益。

第四,政府农业补贴政策导致家庭农场两极分化,更多家庭农场破产。在1995年至2002年间,美国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142.5亿美元。补贴中,80%流入到农民和农作公司。但是这些补贴的分配结构极不均衡,统计表明最大的1%的农场,2003年平均得到了21.4万美元的补贴,占补贴总额的15%,最大的20%的农场,平均得到近1万美元的补贴。但多数中小农场补贴甚少,甚至没有任何补贴。不平衡的补贴加剧了家庭农场的两极分化,导致家庭农场经营雪上加霜,加速了其倒闭破产。

美国家庭农场破产倒闭、地位衰落是因为地租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生产力发展以及政府不均衡补贴等原因。这些导致家庭农场倒闭和衰落的因素在我国是否存在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如果不存在那么不用担心,如果这些因素在中国也存在我们就可以说明家庭农场在中国的经营也难逃衰运。首先是地租在我国是否存在是否上升的问题,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三令五申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所有农民依然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并可以转让经营权。这就说明我国家庭农场规模扩大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租地。所以地租是我国家庭农场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主要成本。以下我们要重点考察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和农业补贴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中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收益率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六项:种子费、化肥费、农膜农药、机械作业、土地租金、人工成本。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9年间各要素投入均出现了上涨,其中上涨最大的是机械作业费,上涨了3倍。机械作业费上涨一方面是由于新型农业机械功率更大、功能更多使其购置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目前生产工艺专业化情况下,人工成本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所致。土地租金上涨位居第二,原因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价格上涨。化肥与农药农膜价格上涨和其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丰富,人工成本上涨的幅度是最小的。而粮食的价格虽然在2004年至2009年间有所上涨,但是整体上粮食价格的涨幅低于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幅度,粳稻的价格在2004至2007年间价格未变,一直是0.75元/斤,2009年价格为0.95/斤,微涨27%,白小麦的价格涨幅为25%。综合来看农产品的收益率是下降的。

农产品补贴加剧了农业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一,政府补贴对家庭农场的影响。我国政府补贴包涵的项目很多,以2014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业补贴为例,具体项目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产品促销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储备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等等。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项目,其中只有农业经营项目的补贴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关系较大,在农业经营项目补贴中良种补贴、化肥农药等与农场主收益直接相关的补贴只占少数,而农机补贴占的比重较大,在农业生产工艺化的情况下,农机的拥有者已经不是农场主本人了,而是农业服务者或者农业服务公司。所以政府补贴不会让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得到很多收益。

第二,公司补贴对家庭农场主的影响。近几年农业生产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越来越多。公司和农户的合作中,公司凭借自身的实力给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农资成本方面的补贴和帮助。同时农户也被置于公司的控制之中,农户的生产更能满足公司的经营需要。但是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投入更多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公司在合作中更加青睐专业化大户。以烟草公司对种烟户的扶持为例,烟草公司对烟叶生产达到200亩以上的生产户除了免费提供种苗以外,还出资金建设烟炕,甚至出资为种烟户修建道路,修建水利设施,而生产单位在200亩以下的种植户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导致这些生产单位小的农户生产只能跟着大户转,在烟叶的采摘上要等大户采摘的最佳时间,而错过自己的最佳时间,结果导致很多小的家庭农场亏损退出生产领域。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虽说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家庭农场规模小、资金实力弱、不能满足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容易衰落。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补贴要向家庭农场主倾斜。政府要减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增加对农场主的直接补贴,让农场经营者真正受益,以增加他们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并减缓家庭农场的衰落。

选择好适合家庭农场经营的项目。考查美国家庭农场,在机械化发展阶段,不能适应机械化和大资本投入的需要大批破产衰落。但是调查表明,在2000年以后家庭农场在城市周边又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周边的家庭农场主要特点是小规模,以经营休闲农业为主。这些农场只有几十亩地,主要是供城市人口周末休闲度假,投资小,但收获的农产品价格高,所以农场主的收入也较高。所以,我国也可以仿效美国的做法,鼓励家庭农场做休闲农业,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

继续推动工业化发展以吸纳更多人口就业。美国目前的农业经营人口不到总人口数的2%,大批破产农场主都转移到了工业。如果按照美国的农业人口数量标准,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人口还是太多,工业化水平还太低。既然农业人口客观上存在减少的可能,家庭农场经营也在客观上存在衰落的因素,我国就应该继续大力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以满足未来农业人口继续转移的需要。

继续做好农民社会保障。农业本来是农民的主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饭碗,但是家庭农场以后的经营命运有可能是收不抵支,这将导致农民在农业经营中无利可图失去保障。所以提前做好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必要的。在目前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让农民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和养老待遇不仅可以避免农民因病返贫,老无所依,同时也是实现全民小康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李小典

第2篇:家庭农场发展经验的国际借鉴及中国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文件还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9年9月,中国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家庭農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出总体部署,加快培育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举措之一,逐渐在中国各地兴起,虽然近几年中国家庭农场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总结了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先进经验,提出适合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建议。

1家庭农场概念与特征

1.1概念

家庭农场,是一个源于欧美的舶来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与商品化经营,面向市场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家庭收入的企业化经营实体。

1.2特征

家庭农场,从字面意义上看,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主体。农场经营者与土地之间相互依赖,近些年,中国各地区相继规定家庭农场与公司农场不同,申请者必须为农村户籍,家庭成员为其主要劳动力,充分发挥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优势。

家庭农场需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并且专业化要求高。目前,中国省区对于家庭农场规模没有统一标准,但都统一强调家庭农场要能获得规模效益。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与人力成本。同时家庭农场注重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与使用,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家庭农场收入即为家庭主要收入。对比与传统的农户经营,家庭农场收入应以农业收入为主。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有效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中国现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0.12亿hm2,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35 hm2,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 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21世纪初以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柳河、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农村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 670多个。

2国外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2.1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美国农业非常发达,其农业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却可生产出大量谷物供应国内外市场。美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家庭农场的支持。美国农业部《1998年农业年鉴》指出:家庭农场应满足以下5个条件:一是生产一定数量用于出售的农产品户;二是有足够的收入;三是农场主自行管理农场;四是由农场主及其家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五是可在农忙时节使用季节工,雇佣少量长期工。1862年的《宅地法》,肯定人们可拥有土地的权利,小土地私有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也是未来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历史政策基础。

美国家庭农场大致可分为6类:老弱型、兼业型、小农农场、中等销售收入纯农户、大型农场、特大型农场。其中,老弱型、兼业型与小农农场占比家庭农场总数的83%,但其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9.8%。中等规模农场与大型与特大型农场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产值巨大,其中,特大型农场产值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53.7%。特大型农场土地面积约为2 131 hm2,是老弱型农场的十多倍。由此可见,美国家庭农场规模以大规模为主要特征。大型与特大型农场是美国家庭农场中的生产主体。

美国许多合伙农场与公司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可以说,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美国农业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美国家庭农场主要由以下特点:

一是美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化与组织方式多样化。美国家庭农场逐渐由数量优势向经营规模优势过渡,20世纪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在数量上升至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美国家庭农场经营具有规划性,依据不同农产品特征采取不同种植方式,资源利用率显著上升。

二是美国地域辽阔,各个农业生产地区极具地域特色。但是,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为此,美国规划了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只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因此,美国家庭农场种植结构丰富,实现了多元化农业生产。

三是美国家庭农场拥有完善的社会服务化体系并且富有浓郁的生产合作化特征。家庭农场主与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等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减少市场波动对家庭农场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四是美国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高度机械化与科技化。2008年,美国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为1 644.34台,是中国的47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75倍。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美国动植物产品品质与产量。同时,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更促进了美国“精准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对于美国农业病虫害控制与农业灾害预警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美国建立了以农业大学为核心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的科技体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完善,实现了农业科技高转化率。

2.2法国

法国虽然国土面积只有55万km2,但其农业发展在世界以及欧盟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法国加工农产品出口额居世界前列。法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及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功不可没。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土地制度土崩瓦解,国会立法将封建土地出售给农民,法国小农经济由此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集约化经营,19世纪末,法国土地开始实行集中化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如1960年《农业指导法》规定国家对农业相关信贷实行优惠政策,对规模化经营的农场实行政策扶持。2013年,法国政府调整了《农业发展方向法》,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进行规范,防治土地过度规模化与集中化经营。

法国有各类家庭农场66万个,平均经营耕地42 hm2,其中60%的农场经营蔬菜、11%的农场经营花卉、8%的农场经营蔬菜、5%的农场经营养殖业和水果,其余为多种经营。75%以上的家庭农场劳力由经营者家庭自行承担,仅11%的农场需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法国家庭农场面积大都在50 hm2以下,以中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

专业化农场是法国家庭农场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农场大都经营一种产品,注重品牌营销,特色明显。如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法国家庭农场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处在政府与农场主之间。政府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这样可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家庭农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农场主还获得了农业合作社提供的多元化服务。

2.3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1%,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却又人口众多,土地分散,资源匮乏,社会老龄化严重。客观来讲,日本并不适合发展集约化与机械化家庭农场。19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农业生产方式为小农经营,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愈发严重。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基本法》,允许土地所有者将农业土地给小规模农业合作社经营,法律鼓励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较高,不愿意流转土地,因此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没有大规模突破,一直保持小规模经营为主导的格局。日本家庭农场偏重精细化、科技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重点打造精美小巧的家庭农场并发展观光农业。日本农场主要分为家庭农场、自给农户与公司农场。其中,家庭农场为独立农场,一户一法人。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为0.3 hm2,农产品销售年收入超过50万日元。

日本政府积极开展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了日本家庭农场的经营业绩。另外,在农业生产实践上,日本农协还帮助农民从品种选育、田间指导到产品加工与上市销售全过程进行生产指导,对农民定期进行农业科普教育,日本农协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家庭农场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并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日本家庭农场不断革新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理念,开发出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农产品。采用现代技术对其深加工,极大地提高了产品新鲜度。日本家庭农场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农产品之中,又十分重视品牌营销,每一个家庭农场都有极具代表性并附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这不仅提高了日本家庭农场农产品产量,加强了农产品品牌化推广,提升了家庭农场旅游经济效益。

日本家庭农场十分重视发展观光农业。目前,日本观光农业包含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其中观光农园又分为即日式农园、多日式农园、游园式农园。观光果园主要集中在日本关东地区,其中神奈川、山梨、静冈三县是全国知名的观光果园胜地。

2.4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发达,其农业用地约占国家土地面积的50%。德国农业以其科技、环保、精准著称。德国家庭农场以中小型农场为主。截至2013年年底,德国大型家庭农场2.93万个,经营土地面积100 hm2以上,农户占比8.5%。中型家庭农场10.4万个,经营土地面积30~100 hm2,农户占比27.2%。小型家庭农场21.85万个,经营土地面积2~30 hm2,农户占比64.3%。

德国家庭农场土地产权私有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德国颁布《农业法》,规定土地私有,农户对土地有所有、使用與处分权利。另外,德国《土地交易法》规定,土地所有权人出让土地所有权时,需要征得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改变农地用途的土地,不得转让。德国政府明确了租赁土地的用途,鼓励那些没有能力耕作土地的家庭转出土地,激活了土地租赁市场。当前德国约有53%的农地用于租赁,促进了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

德国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分散的土地地块毫无疑问会阻碍农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德国政府成立了土地所有者联合会,协会内部的土地所有者可以相互协商,通过土地平整、互换等交易模式,使得土地连接成片,这样家庭农场就拥有了完整的土地经营基础。

2.5丹麦

丹麦是北欧发达国家,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影响较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丹麦2013年农业增加值264亿丹麦克朗(41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4%,但丹麦农业是强势产业,农业现代化与社会化服务高度发达,家庭农场发展历史悠久。目前,丹麦有6.7万个农场。

同许多国家一样,丹麦家庭农场是农业发展的经营基础。大部分的北欧国家家庭农场,是先废除封建庄园主制度之后,通过土地改革,于19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丹麦史记载,1805年,丹麦有6万个佃农累计购买了当时全国2/3的耕地,平均每个农场经营耕地20~25 hm2。丹麦家庭农场也经历了规模扩张这一过程。在发展与壮大期,丹麦家庭农场数量显著增加,到达顶峰后,数量又逐渐减少。同时,呈现经营方式多样的特征。1903年,丹麦有家庭农场26万家,到1964年减少到17.5万家,到2015年减少到3.8万家,相应地平均规模则由1970年的21 hm2扩大到2015年的70 hm2。丹麦家庭农场有如下特征:

一是专业化家庭农场日益成为农产品供给的主力。家庭农场逐渐规模化。经营规模大于100 hm2的约1.1万家,是商品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二是丹麦农业合作社发达。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承担。家庭农场分散经营导致的效率低以及产出低的问题得到改善,提高了生产收益。

三是丹麦家庭农场推广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丹麦法律对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和饲养数量都有明确规定,农场主不能在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家庭农场从生产源头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有机食品极具特色。丹麦家庭农场几乎全部实现种养结合。

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丹麦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咨询给予大力支持。丹麦将农业科研放在制高点上,主要通过大学引领国家农业科学研究。丹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家庭农场提供了稳固的发展根基。另外,丹麦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渐市场化。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将通过各地的咨询中心进行推广、转化,并收取农业咨询费,这种市场化的服务机制,有利于农场主珍惜每次的咨询服务,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策略

3.1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地制度

纵观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趋势,规模化扩张是家庭农场壮大的必经过程。发达国家实现农业规模化,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农场兼并和土地租赁实现的。中国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80%以上靠的是转包和租赁。从长远看,租地农场是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一,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租地机制,这样农场主对租地经营留有规划,防止地租导致经营成本过快上涨。第二,中国土地碎片化、分散化导致农地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可制定“土地入股”形式,将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让那些愿意种地的农业经营者来耕种,再发展成为家庭农场,这样两边农民的收益都得到了保障。各地村委会应定时进行土地整合工作。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地方带头作用,推进分散土地整合成片,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第三,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土地维权工作。家庭农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流转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中国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配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良性运作的土地流转市场。

3.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都拥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组织发达,农场信息化程度高,融资体系完善。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并降低了规模经营的风险。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很难满足家庭农场日益增加的现实需求。因此,要加快建立农业组织或协会,为家庭农场提供支持。一是技术支持,在家庭农场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为农场主提供生产指导与农业新技术与品种等,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二是统一管理,例如家庭农场协会可以为经营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便于他们分享经营经验。还要建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场主加入农业合作社中来。例如,丹麦农场主都加入了一个或者多个农业合作社,丹麦合作社的质量提升是其农业强大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承包农户农地占有规模狭小,通过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组建完善的区域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推动农业服务全过程覆盖,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创新多种服务模式,積极发展例如“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贸服务公司+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模式,这样降低了雇佣工人费用,节约了设备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

3.3摘掉“留守农业”的帽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中国有6亿多农民,其中60岁以上农民总数占14.8%。从事农业活动的主体集中在中老年人,因此,中国“老人农业”与“留守农业”现象十分明显。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毫无疑问,农事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培训,打造一个爱农业、懂技术、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机械运用能力。近年来,中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但仅靠短期课堂教学无法彻底展现培训效果,建议政府积极推进农民职业化。一是普及农业教育资源,从职业高中开始,大范围地开展农业基础教育。二是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把绿色证书制度推广到职业教育和中高等专业教育中,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增加实用技术操作培训,重点培养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真正将黑板上的农业知识转化为运用到田间地头的实操技术。四是引导农村青年才俊或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他们为农村带来希望与活力,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小农经济已经不再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而言,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绝非一个农业强国。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中国人均只有0.1 hm2左右的耕地,仅为发达国家的1/3,中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存在先天缺陷。但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基数庞大的农业人口,优越的农业制度顶层设计,只要自足本国国情,发挥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资料

[1]郑蕾,刘晓艺,陶雅萌,等.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165-168.

[2]刘旭凡.回顾国际经验探讨中国家庭农场最优规模的文献综述[J].世界农业,2019(10):18-24.

[3]张乐佳,张广宇.国内外家庭农场特点及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2018,8(8):134-136.

[4]李继刚.发展家庭农场的国际扫描与镜鉴[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34-40,6.

[5]张红宇.在变革中发展的欧洲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瑞典、丹麦农业考察报告[J].世界农业,2016(10):4-9.

[6]张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机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7]张云英,符少辉,杨洋.发达国家家庭农场科技服务模式与经验借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82-8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汪汇源供稿)

第3篇:可视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小农场大数据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永吉县家庭农场自2013年开始成立,仅2013年一年成立125个,截止目前全县家庭农场1343个,其中涉及种植业941个、畜牧业265个、林业114个、水产业23个。

永吉县可视家庭农场是以九月丰家庭农场、张全家庭农场为代表的现代农场新模式,创建于2014年,流转土地9000亩,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與销售,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家庭农场”、“全国种养类家庭农场”、“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永吉县可视家庭农场在传统种植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可视化覆盖面积达5000亩,形成了具有永吉特色的“绿色农业+可视农业+田间档案+质量追溯”的发展模式。

一、科学管理,小农场大数据

“可视农业”在永吉县家庭农场具体运用过程中,综合集成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音视频融合、传感器、虚拟现实及无线通信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场的数字化/3D可视化综合管理。家庭农场通过建立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外太空遥感卫星的多层立体管控平台,对春季作物耕种、夏季田间管理、秋季收割入库和运输等全流程实施远程监控。同时,利用基于“可视农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打通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壁垒,生产管理者不用亲自到田间地头,在家里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对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实施“掌上监控”,有力提高了家庭农场生产效率和农场建设管理水平,也为永吉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二、规模经营,节成本增效益

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后,配齐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具,开展规模经营。以种水稻为例,如果租用别人的机械耕耙、插秧、收割、烘干,一套流程下来一亩地至少要花费340元,而用自己的机械费用还不到246.37元,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在农忙期间接活,增加收入30万多元。

三、优选品种,合作示范推广

九月丰家庭农场与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是袁隆平水稻繁育基地,有试品种1700个,其中隆优619、隆粳香1号在吉林地区性状表现良好,通过4年试验,这两个品种表现出了优异的抗病性和稳产高产等特点,而且市场销路平稳走高。种植期间,农场多次邀请种植大户、小农户前来观摩评议,并按商品粮的价格提供给大户和小农户作为良种。截至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县推广面积1万多亩,全市推广种植面积的2万多亩,亩均增产50公斤,亩均增效200-300元。2019年,九月丰家庭农场又引进优质功能性稻米品种(高钙少糖、香糯、黑色、紫色、绿色稻米品种)。这几个稻米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全部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当年每亩水稻净增效益1000多元。

四、精准种植、精细智能管理

农场主在农场安装智能农业物联网监测基站,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分析作物长势、精准气象提前预知异常天气风险、农事管理实现生产进度可视化、农事提醒在适宜时间做合理农事、病虫害预警以及农联网感知土壤温湿度触发智能喷灌等六个方面提供精准种植和精细智能管理解决方案。2019年,张全家庭农场通过物联网监测基站,精准的气象提前预知,避免了自然灾害,在种植、收割环节提前预防,避免了经济损失20多万元。

五、科学施肥、提高化肥效力

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张全家庭农场在全县率先建立“可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通过物联网检测基站、田间可视设备建设、农场GIS分布系统,精准生产管理系统、农场ERP系统,建立起永吉主要农作物模型,基于作物长势、健康状况监测,地力、肥力的情况分析,对各个地块提出精准施肥方案。九月丰农场的三块试验地块,通过分析,改变原来的施肥比例,亩均增产100斤,亩均增加收入200元。

六、科学灌溉、节约生产成本

农场依托物联网设备,通过水稻渠灌系统进行智能、远程控制,有效提升灌溉效率。在水稻渠灌上,目前已经实现远程控制,同时根据每块稻田面积情况进行编组,智能分组批量灌溉;其次可以根据水稻田间墒情,通过水稻模型计算蓄水量,以便实现自动智能控制,每年降低家庭农场用水成本1万元。

七、全程可溯,保证质量安全

永吉县可视家庭农场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可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特别是紧盯最后一环节——消费,以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农业弊端,将可视化与“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互联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家庭农场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协同跨越式发展。客户群体通过“可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在前期生成的农产品二维码,实现了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服务体验,提高农产品生产及配送全过程的透明度,实现了客户群者安心、放心、舒心购买的消费心理,更提升了消费者的生产参与度和产品满意度,带动了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得提升。

八、私人定制,满足消费需求

永吉县可视家庭农场创新实践高级会员“私人定制”模式。使消费者对定制水稻全程可视,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从水稻生长、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包装的全过程,让消费者吃上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放心农产品,拓展了产业链条和农产品附加值。九月丰家庭农场与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区企业合作,开展私人订制大米,小粒香、长粒香品种,每斤大米1.5元,加价1元,每年订单110万斤,全年私人订制收入可比普通农户每亩地多增收近1000元。

九、科学管理,正向循环发展

永吉县可视家庭农场利用“可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正向循环发展模式,以农业生产管理大数据、市场销售反馈数据、消费者购买评价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为基础,依托智慧农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手段,全面优化农产品生产各要素,拓展诊断式的决策这一生产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实现农产品商业价值快速跃升,最终使家庭农场又快又好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中的“戴明环”正向循环发展模式。

“可视家庭农场”的出现,为永吉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路,为广大农民致富走出了一条扎实的路,为全省“农业+互联网”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也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

作者简介:郑古月,女,满族,吉林省吉林市,1983年1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大学本科,毕业院校: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郑古月

第4篇:家庭农场场长劳模事迹材料

,53岁,一个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老种植户,凭借着多年的种植经验被种植户推荐为新一轮的规模场长,在生产经营中他认真执行农场的各项规定,带头调整种植结构,带头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严格按农业协会的技术要求,在自己不使用高残留农药的同时,也号召家庭农场内部禁止使用,多年来他种植的作物从未因农药使用过量影响调茬,

为规模内的种植户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一名规模家庭农场场长,他肩负着带领组内种植户增产增效的重任,要想不负重望,必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准,尤其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中,他深深的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始终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起到和发挥一名规模场长的作用。作为一个农业团体的决策人不但要有十分丰富的农业经验,还要有关于农业、农机、国家和地方土地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硬件条件仿佛都是为所设立的,养成多年的看书的习惯让成为了农民中的学者,上到国家大的政策方向,下到每个地块的土质、土况,他都了如指掌。通过自觉地参加管理区组织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和上级部门以及农场组织各种科技培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成效。

从最初只有一二公顷的土地到现在的近百公顷的规模农场,不怕吃苦的他每天在地里摸爬滚打,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挥指导,深知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他平时就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科技种植上,更是废寝忘食,在忙都要坚持查阅资料、看看什么肥料氮含量高,什么农药除虫害好,再累都要做好一天的工作记录。几年的时间,便掌握了精细的农业科技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走上了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的农业致富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突破大豆、小麦增收瓶颈,在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效益,他又率先带领组内人员跟随区领导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很多人都不敢尝试的情况下,种植水飞蓟825亩,为了确保种植试验的成功,他每天查阅不同的技术资料、询问农业技术人员,到地里查看苗情,记录生长情况、气温影响及病虫害防治经验和做法,在重要的结果期,他时常忙活到半夜,辛苦没有白费,那一年,他种植的水飞蓟实现了亩效益500元,获得了大丰收。

今年初,有些种植户因为自己没车不能及时播到高产期,愁得吃不下、睡不着,面对这种情况,主动和支部提出,自己要承担三到五个无机车户的大田播种工作,且把播种、整地的最好时机全部让给他所帮扶的种植户。

自担任起家庭农场场长和机车长工作以来,以主人翁精神兢兢业业地干好种植户交给的每项机车作业工作;他满腔热情为种植户着想,无私奉献,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在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转型,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他以自己独特的事业观和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自觉摒弃浮躁和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心态,坚定地确立了自己爱岗敬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生坐标。

在规模家庭农场管理上,积极与规模里15户种植户进行沟通,在农场大的方针不变的政策下,积极的征求种植户的种植意见,并同时向规模里的种植户传授新的种植技术与科学种植的相关知识,并搜集在科学种植下取得良好效益的先进典型事例,让规模里的种植户了解到科学种植才是致富的硬道理,在他不断的输入新的种植技术与积极努力的工作下,规模虽然不是最大,但效益却明列前芧。规模里的十几户人家都说,这个规模真是即省心又放心,地虽然是咱的,但是人家管理的比咱自己还要经心,咱入这个规模算是入对了。

现在,正率领着规模中的种植户,筹备来年的计划,并尽其所有可能的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他的行为正应了他常说的一句话:谁都有危难的时候,我不帮谁帮。愿在农业生产和规模种植的道路上,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台阶。

成绩已成为过去,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场农业协会和管理区带领下积极为种地职工群众传达各种科技信息为农场的农业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5篇: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新模式

家庭农场+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结农业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制度创新。

在最初的“农户+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公司通过契约与农户建立联系,农户生产规定品种和产量的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加工与销售,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克服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然而,农户始终处于产业化链条的“产中”位置,实力和地位无法与处于产前和产后的公司相抗衡,难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改变弱势地位的内在要求驱使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将单个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化为与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农民有序生产、进行农资购买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节约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使农民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载体。

但是,合作社的主体——农户存在显著的经营缺陷:非农兼业化、土地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对合作社的经济依附性不强,造成“农户+合作社”模式下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家庭农场成为解决“谁来种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能较大程度地克服传统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现行分散家庭经营制度和传统产业化经营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近100万个,经营耕地面积1.8亿亩,平均经营规模约200亩。为了获取专业化经济效益,家庭农场投入了比传统兼业化小农更多的土地、资金、人力、技术和机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但资产的专用性导致了家庭农场投入的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随着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交易频率的上升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家庭农场面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显著增大。

为了防范风险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家庭农场内生的合作需求明显强于小农户,家庭农场之间或者家庭农场与其它利益主体的相互联结、互助合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类似的家庭农场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销售渠道等在内的社会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签订契约,合作社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农产品成熟后由合作社验级、收购,而后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家庭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家庭农场与公司的谈判地位,有效约束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第6篇:【两会聚焦】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家庭休闲农场

【两会聚焦】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

创新模式:家庭休闲农场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

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两会聚焦】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创新模式:家庭休

闲农场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家庭休闲农场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推动特色乡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该如何开发运营?

家庭休闲农场是一种旅游引导的家庭农场创新模式,是一种以当地特色大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绿维创景从专业角度,为您解读家庭休闲农场的发展模式及开发运营技术路线。

一、家庭休闲农场发展模式

(一)单个“家庭休闲农场”的发展类型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生产基地型(区):通过农产品的“点对点”供应模式,在为都市中高端家庭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的同时,满足其对高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另外,也可以开展各种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活动。

设施园艺型(区):以室内为基地,运用科技静心培育农艺与园艺作物,同时辅以种苗生产过程参观、参与活动。

农业景观型(区):是以乡村农业风光为主题,利用独一无二的景观特点,融入地方特色和农耕文化元素,主要开展软性休闲活动。农业体验型(区):最受欢迎也是最易成功的一种休闲农场类型。通过不同的创意将农耕文化和农趣活动深度包装,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农业活动和产品。

主题创意型(区):不仅需要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还要投入和建设相应的主题设施,通常需要与专业的创意公司进行合作管理。休憩休闲型(区):为压力大、需要放松但又不愿意运动的人群,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运营重点是要保障私密性和品质感。

养生基地型(区):利用特有的资源(温泉、森林、药材等)结合中医或少数民族的独特医术进行健康保健,提供延年益寿的膳食、理疗、环境和服务。

(二)区域化发展的“家庭休闲农场”聚集区

一个个单体的“家庭休闲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配套不全、品质不高、产品单一等问题。区域化发展的“家庭休闲农场”聚集区必将走上历史舞台,其区域化发展的聚集效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一种是由市场需求引导的自发性聚集;另一种是由政府引导,有组织(企业、合作社、协会)的科学规划开发,“家庭农场主”参与的聚集方式。

二、“家庭休闲农场”的开发运营技术路线

家庭休闲农场的开发运营技术路线涉及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到中期筹备、建设、开发,再到后期运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统筹体系。

(一)全案策划

主要解决“做什么”(产品设计)、“怎么做”(模式梳理)和“为什么”(基础分析和评价判断)等三大核心问题 。对农业环境资源作有效的评估与选择,结合休闲产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做最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效的应变对策。

家庭休闲农场的策划坚持五化一体(开发运营生态化、产业结构集成化、产品设计多元化、利益分配公平化、营销策划主题化),并以“产品设计”的理念启动项目。

(二)整体规划

规划是经营管理的前提,通过“一张总平图”、“一组经济指标”和“一套文字说明”,分别从视觉、逻辑等角度,对家庭休闲农场的空间功能布局、平面位置关系、主要经济数据等主要内容进行说明。

(三)乡村景观设计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它旅游景观的关键在于是由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大地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景观构成的复合景观。在设计乡村景观时要根据乡村景观的内在特点和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功能定位,在尊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配置。

要达到舒适环境的标准:实用性、体验性、景观性、美观性、生态循环性、美物性、地域性、场合性、时代性、原风景性、乡土性。

(四)生态空间设计

本着“用建筑点缀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景观,倡导室内与户外的协调统一,把项目策划中由农业、旅游、文化等诸多元素有机形成的核心设计理念,通过“生态空间设计”的方法加以体现。

(五)开发运营模式设计

1、商业开发模式

重资源整合、重软性产品开发、先做样板、滚动开发、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系统创意策划、规划设计、项目研发,实现轻资产、重资本的家庭休闲农场开发运营模式。

2、市场营销模式

家庭休闲农场的营销模式为三卖,一卖生态环境,将家庭休闲农场的大门向大众打开收取门票;二卖乡村生活,邀请消费者共享农家生活乐趣;三卖农业生产,当消费者要离开时再购买些家庭休闲农场的农产品。

无论哪种贩卖,都需要在高度、深度和细节上进行包装和策划。

3、运营管理模式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从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职能监督、后勤保障等4个方面,通过对项目运营目标、组织架构、人员编制、职责说明、业务流程等内容和标准的系统梳理,总结出一套全面合理、持续发展的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反馈、有考核、有激励的运营管理方法体系和闭环循环过程。

(以上内容知识产权属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其他平台发布请注明来源)

(有关休闲农业、家庭农场相关的更多研究,详见)

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

第7篇:家庭农场

材料一:

申请书

本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住……,原有土地亩……,流转土地亩……,农场位于……,用于种植……/养殖……,(猪/牛/羊/鸡……头/只,是/否具备《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该农场以农业收入为主,年收入……元(标准要求10万以上),从业人员……人(不得多于家庭劳动力),常年雇工……人(无常年雇工或雇工人数不超过家庭劳动力),且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有生产经营记录,有会计核算资料,经营规模达到申请条件,现特申请办理家庭农场。

申请人: 年月日 材料二:

证明

本村村民……,原有土地亩……,流转土地亩……,农场位于……,用于种植……/养殖……,(猪/牛/羊/鸡……头/只,是/否具备《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该农场以农业收入为主,年收入……元(标准要求10万以上),从业人员……人(不得多于家庭劳动力),常年雇工……人(无常年雇工或雇工人数不超过家庭劳动力),且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有生产经营记录,有会计核算资料,经营规模达到申请条件。

特此证明

签字且盖章

年月日

材料三:流转合同复印件

材料四:养殖需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复印件

第8篇:家庭农场

[经济热点]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家庭农场”概念理论上

毫无意义,实践上会引起混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在这个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本人不知道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出台的目的是什么,他有没有搞明白什么是家庭农场。

从现有的文件看,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家庭农场,但依据现有的信息判断,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基本上毫无意义。

要弄清楚家庭农场是个什么东东,就需要比较几个概念:

1、“家庭农场”与“家庭经营”:仅仅是规模大小不同吗?如果是,那么——

2、“家庭农场”与“大户”:两个概念在一块出现,应该也所区别,仅仅是因为家庭农场需要注册吗?如果是,那么——

3、“家庭农场”与“商业化农场”:二者都需要注册,区别是什么呢?仅仅是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吗?那么——

4、“家庭农场”与“家族企业经营的农场”:家族工商企业经营农场,并且以家庭成为为主要劳动力,二者还有什么区别吗?仅仅是因为“家庭农场”的主人是农民吗?如果由此认为“家庭农场”是一个新概念,那么农场的注册就应该很重要了。可是农场的注册和农户的“天然”注册有什么实质区别吗?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农民,其经营的土地都是不能作为破产清算标的的。

由此看来,“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在理论上毫无意义,仅能看成是某些人追求决策影响力的一个工具而已。

非但如此,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很可能会引起实践中的混乱。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在根本上否定了农户作为经济单位的合理性,好像农户经营的土地不是农场,这个认识不但无知,而且会成为地方ZF通过强制力推动土地集中的借口。这样的事情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出现。今天和某省财政厅某位主管农村综合改革的领导座谈,从他口中听出了“大干一场”的渴望,恨不得明天就在本省实现大规模集中经营,完全不了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中央领导班子将要调整,好多地方的农业改革决策者们都希望在新领导上台后秀秀拳脚,都像整出点动静来,且不知这样的政绩渴望带来的往往是农民利益的损害。

第9篇: 家庭农场典型材料

县自然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土地宽广,耕地面积广,土壤类型多样,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好,山青水秀,无工业污染,水、土、气均无污染,是生产无公害蔬菜及有机食品的一块宝地。

南溪村委会隶属玉龙县黄山镇,地处黄山镇西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从村委会到镇政府道路为弹石、水泥土路路面,交通方便,距县城25公里。东邻文华居委会,南邻XX区七河乡,西邻太安乡,北邻拉市乡。辖满上、满中、满下、文屏、金龙、旦都、鹿子七个村民小组。旦都村隶属于黄山镇南溪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南溪村委会4公里,距离黄山镇22公里。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150毫米,适宜种植洋芋、秋油菜、蔓菁、萝卜、绿肥等冷凉作物。

丽江红叶生态农业示范场位于玉龙县黄山镇南溪村委会坦都村,始建于二○一○年,主要由和立贤及其家庭成员经营。

该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人,其中家庭成员6人,常年雇工1人。现有承包地115亩,目前在承包地里种植丽薯1号、丽薯6号、丽薯7号等良种马铃薯近60亩,秦艽25亩(今年已遇旱灾损失大部分),牧草1 8亩,其它地块准备种苜蓿等优质牧草。同时已养殖优质山羊200只,准备建设标准化山羊养殖场,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2012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近20万元,其中农业净收入17万元,占85%。

2012年,家庭农场经营人员参加过玉龙县农业局及各站所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6期,家庭农场经营活动有比较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

农场成立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示范场业主修通了从村里到基地的3公里山路,建成生活区房子和畜舍,另有山羊运动场一块。为解决水源和发电等级问题,从距离2公里的水源地开始,埋设了大管径水管引入到地块和养殖区。在耕地改良上已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烧荒、犁耙、施农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已逐步把贫瘠的土地改造成适宜药材、马铃薯、牧草等经济作物种植的良田。

农场以充分、科学利用丰富的草山草坡和作物秸秆等种植业附产物,推广农田种草,实施草畜配套工程,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全面推广科学养畜综合配套技术,加快建设标准化山羊养殖示范场,建设标准化示范点,幅射带动全村农户92户,发展优质山羊养殖,通过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并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首页12尾页

上一篇:中华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下一篇:毛泽东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