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体认知转换

摘 要: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五大以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总体细化、重文本解读和现实关怀、积极回应社会思潮的态势。但目前仍然存在学术成果质量和研究水平不高;学术成果难以反映真实现实需要,缺少综合性探讨和广阔视野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毛泽东生平事迹和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从时空方位角度、问题角度上去研究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方法和基本原则,重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对现实的关照上凸显其当代价值,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探究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思想研究; 主体认知转换; 历史与逻辑统一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上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在整体上也呈现出稳步推进的态势,一批学术水平高而思想深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不难发现,自2010年以来,每年新版和再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相关主题图书在四五十部,期刊和论文量在1000—2000篇左右。国内主流媒体、报刊均有与毛泽东思想有关的研究性和纪念性文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稳步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不断深入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呈现的新特点与暴露的新问题,概括新学术出发点和增长点,将促进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宏观把握和重点突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完善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特点概说

1981年6月中共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与核心,概括的来说,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的实践结合。具体有以下三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际应用和创造性发展,是具有中国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和证实了的有关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真理与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对党和人民集体经验、智慧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共十五大以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呈现细化的趋势

研究领域从现代化建设、经济整体布局、对外政策、农村建设、工业发展建设,到边疆开发、社会发展、政府和法制建设、国防现代化,以及涉及医疗、教育、水利、科技、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

(二)综合性研究成果丰富

这也是当前取得成果最多、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例如:学者杨宗丽曾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国化贡献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奠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其本人艰苦卓绝的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为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深入发掘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正逐渐成为学术的新热点。可以简单将这些学术努力和研究概括如下:民主和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论与“两步走”;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外交和國防建设;军队现代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路线等。

(四)积极回应社会思潮变化

近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思维和思想的混乱,其中,毛泽东思想首当其冲受到污蔑和诋毁。对此,思想界和学术界敢于亮剑,有理有力地回击这股错误思潮,积极地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正向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方法和基本原则,正本清源,科学地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革命中和建设中的曲折发展不能成为否定整体的理由,毛泽东及其思想在当代中国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与价值。它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歪曲事实的错误,有利地纠正了社会思潮中的不正之风。

二、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概述

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整个过程已经达成共识。总的来说,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大体沿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纵向来看,以时间发展为轴,可以做如下概括:一是思想萌芽阶段,从中共一大到大革命失败,尚处于幼年阶段的共产党人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尚无经验可借鉴,但毛泽东同志已经开始尝试从当时中国现实情况出发提出新理论和方法,并已有独到见解。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等。二是形成阶段,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人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现实需求正确结合。理论上,要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进行斗争;实践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战略方针和道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自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可以视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其思想得到系统总结而达到全面展开,并开始独立自主的制定有关中国革命和道路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理论创作,形成了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作品。此外,中共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以《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为代表,可以视为毛泽东思想成熟后的进一步发展。

横向来看,是对毛泽东思想这一整体进一步划分,形成了关于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部分;关于党的领导和建设的理论部分等,或是发掘其具体思想,如:政治、哲学、文化、教育等等。

不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纵向研究理路还是横向研究理路,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在为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对目前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一)学术成果质量和研究水平依然不高

个别学者满足于当下的成果,严重缺少踏实运用一手文献和相关海外研究展开创新的学术精神,不断重复当前的研究理路和叙述方式,固步自封、生搬硬套、过度解读。例如:一直以来,学者研究和引用往往是以《毛泽东选集》为主,而对《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书信选集》和《毛泽东诗词集》的研究和关注程度不够。《毛泽东早期文稿》涵盖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转变前能够收录的全部文章,研究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源头活水,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其思想更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书信选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片段,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应引起关注。而《毛泽东诗词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更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彩中国古典诗词表达。

(二)学术成果难以反映真实现实需要,缺少综合性探讨和广阔视野

有些学术研究纯粹跟风,以感想和体会式的文体解读政策文件,难以切中现实问题的要害,缺少现实思考。毛泽东思想内涵深刻而意义广阔,涵盖了从哲学、政治、到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但当前研究往往局限于具体部门,难以打通真实理论和逻辑的内在联系,随着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这种打通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三、主体发展与毛泽东思想形成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对有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往往关注于和局限于研究思想形成的外部性因素,從思想的外部性因素出发,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划分和分析,或是将其划分为具体的研究领域,归属于不同学科加以研究。如: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党建思想等等。那么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关键在于对当前研究范式或视角有所突破,转换当前理论研究的切入视角,把毛泽东个人及以其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作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体。从这一点出发,不断探索毛泽东本人及其所在集体对自身理论的创造、完善和评述,并以此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转换理论研究视角,从主体的认知程度和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推进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应努力做到以下两个“相一致”,即:把毛泽东本人作为认知主体,其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转变同整个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过程相一致;作为一个首先在政治上被提出的理论,毛泽东及其所在集体思想和态度的转变过程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进程相一致。简单来说,也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首先必须立足其理论自身,而防止浮于表面和过度解读。其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思维方式和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最后,也是其根本价值的体现,即:理论联系实践,以理论对实践和现实的具体关照体现其自身价值。

在整个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本人的思想的成熟和转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更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曾有研究指出,在1936年同当时美国来华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就指出自己在理论和实践行动上开始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始于1920 年夏天。然而,毛泽东为何提出这一判断的标准、依据目前仍不明确。并且,毛泽东本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判断标准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多维、多元的。例如:是否接受和采用无产阶级立场、在思想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通过这一判断标准的深入研究,事实上已经涉及到了他本人对于毛泽东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实际和现实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建构,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宏观和清晰地考察整个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在其过程中体会贯穿于始终的核心与灵魂。从毛泽东自身思想认知发展和转变角度出发,来探讨毛泽东对自己著作的评价可以勾勒出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主题及发展脉络。回顾建国以后毛泽东曾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做过这样的评述,如:“是些历史事实的记录” “《实践论》 是比较满意的”“经过反复修改,才把意思表达得比较准确”“《毛选》第 5 卷没有写什么,不如第 4 卷” 等等。而这些来自于本人的品评,一方面揭示自身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深刻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现实政治和理论需求所做的积极回应。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可以领会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本人理论和实践焦点的转换,从而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晚年思想。

此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被首先提出,毛泽东及其所在集体思想和态度的转变过程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可以说,这是长时期深受教条主义影响的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再到真正的独立自主,党内思想路线转变、成熟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转变和探索中,毛泽东及其领导集体在挫折中试图创造一种既能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思想方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而通过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和态度的转变过程,可以进一步将历史发展与自身逻辑统一起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展望

总览上文,针对近几年来对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着力扭转理论研究的切入视角,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方法和基本原则,深入研究。

(一)加强对毛泽东生平事迹的还原与研究

把毛泽东本人作为毛泽东思想中最为核心和根本的主体,深刻把握毛泽东生平境遇、人生经历和人格志向,并将其个人放在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和研究。

(二)加强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

打通纵向的时间或时期划分方式和横向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研究领域的界限,淡化具体时期、具体思想、具体理论的边界意思,以时间为轴,人物为中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为方法,整体推进、交叉研究,打通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思想联系,整体把握各思想间关系,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

(三)从时空方位角度上去研究毛泽东思想

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内涵的统一性整体,并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国际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同其他思想家进行纵横对比分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明确定位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四)从问题角度推进毛泽东思想研究

重视理论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反应和关照程度,注意对历史档案、口述记录、同时期领导人著作、地方史志的多角度研究,细致考察特定问题的理论架构和政策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张力关系,重估理论意义与价值,强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真实感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尚庆飞.近年来国外毛泽东研究若干趋势的分析与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6).

[3]刘仓.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5).

责任编辑:杨   静

作者:郭仲楠 张懿

第2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综述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是观之,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范围作了明确界定。这一界定引起了学术界讨论一些新的。比如,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两者是并列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学者们给出了具体的理由:

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给出了理由。从时间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当代中国的起点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近现代中国”,其上限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下限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个理论概念,也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个历史概念,即有一个界定当代中国历史时限问题。从内容上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管提出过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但是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很大局限,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也不系统、不完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含毛泽东思想。■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历史飞跃的角度进行阐释,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虽然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但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在探索过程中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正确观点,但并未完成“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以后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肩上。这就是说,虽然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为第二次飞跃作了铺垫,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以后的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探索的结晶。■

还有的学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纠正毛泽东晚期探索失误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毛泽东所开始的只是对建设规律的探索而不是理论体系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更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相比于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更主要地体现在中国革命中。■

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一是两者形成和发展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也不同。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长期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二是两者的主要内容不同。毛泽东思想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包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等。■

二、毛泽东思想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现实中,有的学者则不赞同毛泽东思想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提法。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把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把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包括在内,甚至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是由毛泽东的探索所开创的。

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卓有成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如果将其排除在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成了不知从何而来的空降物。■还有学者认为,如果仅从文字表达上看,毛泽东思想的确没有出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某些组成部分。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太完善,就把它排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之所以没有在文字表述上直接体现毛泽东思想,一是由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不同关系,如果不加具体分析地从整体上把毛泽东思想完全纳入这个体系,从内容上看是不适当的,从文字表述上看也是不科学的;二是由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理论形态上还不完善、不系统,经过继承、发展和提升后,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当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在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毋庸置疑,这些理论探索为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也仅仅是探索,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付诸实施。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相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思想并付诸实践。截止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客观上使中国处于长期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如此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此,我们党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些列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而这些理论成果也就构成了党的十七大所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当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①参见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②参见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参见何成学:《再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桂海论丛》2009年第5期。

④参见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秦宣,《求是》,2009年第22期。

⑤参见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⑥参见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作者:郝东升 章爱先 翟庆海 王跃民

第3篇: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研究

摘 要:毛泽东生态思想就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些列主张、观点、指示等思想和实践的总合。从理论上讲,毛泽东生态思想继承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生态科学内涵;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思想;理论价值

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整体布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改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理论思想。虽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时代主题的影响,实践的情况不一,但是这些思想的确为当时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地指导。

从纵向发展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从经验层面上看,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具体的对策;从理论层面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思文明论体系;从文化角度来看,毛泽东生态思想研究重塑了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唤醒了人类的良知,提高了全人类的思想觉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初衷上来看,毛泽东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以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生态论述,又包括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其他的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工作和教育、政策和策略方面的论述,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生态思想论述,显然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显然应该被看成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述、关于节约思想论述、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论述等方面的理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毛泽东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毛泽东生态思想就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些列主张、观点、指示等思想和实践的总合。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有的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很多成果,有的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停留在想法阶段,但不论是那种形式,都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同样也为今天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家领袖,毛泽东生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环境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生态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思想同时,参考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比,毛泽东生态思想更加容易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实践。毛泽东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客观实际提出的生态思想,而且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体现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更是在生态建设的具体方面提出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及办法。

2.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思想关于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毛泽东生态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前提之一。从范畴上来看,二者以交叉的形式存在。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必须把两者看成是有机整体。

首先,毛泽东生态思想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之后经济建设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如何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那么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中国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和潜在的生态危机,这就让毛泽东对中国的生态现状重新进行思考。当时的毛泽东认为,离开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遇巨大阻力,而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次,毛泽东生态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补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的思想囊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势必在毛泽东理论中有所体现,这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有机构成。换一种说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内涵,它使毛泽东思想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中都得到了生動的体现。

再次,深刻把握毛泽东生态思想必须扭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对对立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都对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人们往往认为,保护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绝对的矛盾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的自然”,这种人的自然思想势必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完整的自然界必然包括人类,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保障,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历史前进永恒的主题。而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全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更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

3.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角度来讲,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环境,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什么样的理论下来指导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回答的理论问题。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源泉,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强有力的指导,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无疑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的最直接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生态思想被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生态思想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依然被广泛的实践。例如毛泽东提出的计划生育、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思想不断地发展,在今天的生态建设中这些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都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生态思想,并且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情,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实践,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资料,同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另一方面面对战略机遇期,中国又必须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当代价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指导,确保我国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抓住战略机遇期,缩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优良的自然环境。

在毛泽东生态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十分明显。这启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不能凭空臆想和主观臆断,在我们挖掘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时,一定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生态实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情,既不能偏离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指导,又不能僵化思想,必须把毛泽东生态思想与我国能源、资源、生态保护、生态污染现状相结合,只有这样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被赋予时代的内涵,才能真正的被用来解决我国生态建设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春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 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 王曉燕]

作者:王兴

第4篇:毛泽东思想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言

一、毛泽东思想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六)关于党的建设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是一位真正的历史英雄,是位贫民出身,创造了政治奇迹的革命英雄。1919年至1949年的旧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赶走了

帝国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他,才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个人杰出的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交互辉映,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大厦。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总结建党24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连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不仅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这面光辉旗帜的指引,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邓小平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在邓小平看来,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失去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党的。中国人民自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

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十五大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的旗帜,就是党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党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得失。早在建党前夕,毛泽东就曾经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54页)树立了正确的旗子,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党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民族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规定高校原开设的《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认识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青年)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要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教育部、中宣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

在大学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性质区别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教育的性质的主要标志。因此,在高校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也决定

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政治方向。这种在政治理论上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不能代替的。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我们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结果

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今天,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这一国情,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难而宏伟的事业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80多年的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创造精神等许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学习毛泽东思想,不仅能使我们对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一个 完整的认识,全面、准确的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贡献,而且还可以 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供良好的 基础,更加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 论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事业的指导意义。

三、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毛泽东的晚年犯了严重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错误,从中吸取教训,把它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实际和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学习,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要联系个人思想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信仰。

第5篇:新时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仅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时代,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都具有长远指导作用。在新时期继续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着重大意义,今天的研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要求我们根据新的情况,以新的视角、新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真正做到“常学常新”。

首先,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在新时期毛泽东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与发达阶段的思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理论,来源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思想;目前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思想。在政治方面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主张;在经济方面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实现“四个现代化”,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主张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改进经济体制的初步设想;在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都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下来了。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于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振兴和长远发展,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作用。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时,应该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着重学习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看,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发生的影响巨大且深远。进入21世纪后,毛泽东思想还是我们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会贯穿这个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继续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毛泽东思想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南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党处在农村,不能不吸收大批农民入党,使农民出身的党员成为党的主要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党还能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当时,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都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认为不过是一个“农民党”。可是毛泽东认为,一个党的性质不决定于党员的出身和成分,而决定于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因此,他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而没有过分强调党员的出身和成分,处处从实际出发。由于党始终重视思想建设,终于把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并且培育出了三大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明的作风,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现在,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搞好执政党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继续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里面有挖掘不尽的财富。继续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应该系统、全面、准确地去理解和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站稳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智慧,这对于进一步加深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认识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第6篇: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家思想是很抽象的,但又因为它抽象难学,所以我才想去学习它,深入地了解它,于是我报了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门课,一个学期以来,我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中,老师主要介绍讲解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开始,我并不十分赞同道家所主张的人生观和政治观,认为老子提倡的“柔弱处世”、“为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及“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是很消极的,后来,经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不再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了,反而觉得它有一种以退为进的特点。就像老子提倡为人处世不能太刚强,而要“柔弱处世”,指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有时候,柔弱往往容易生存,太过刚强则容易被毁灭,就像老子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总是挺得笔直的树往往比善于弯腰的树容易被折断;玻璃和具有柔性的橡胶一起落到地上,破碎的肯定会是玻璃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柔弱的东西比刚强的东西更能生存。并且,“水滴石穿”等现象也告诉我们“柔能胜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以后当我出去工作,从事教师这一行业时,一定会遇到很多调皮的、不听教的学生,如果我用老师的身份强行地压制他们,他们不但不服气,还可能会越来越叛逆,所以我必须要对他们有耐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化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师。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去“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去“为”那些逆自然和道德事情。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靠万民的自为自治来实现无不为和无不治。这使我想到了很多中小学老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成为班级活动和教学中的主角,老师“有事”而学生“无事”,这样的班级管理和教学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在这样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中小学的老师应该适当地“少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地探讨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摆脱外在“物”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老子的“返归归真”和庄子为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所提出的“坐忘”、“守道”等都可体现道家的这一思想主张。慢慢地体会,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思想主张蕴含着一种多么超脱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如果一切都能顺其自然,不让尘世间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心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那么,人生就变得简单多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活得太累,也总喜欢向别人抱怨生活的诸多不如意,但我们却从没想过要放下欲望的包袱让自己喘口气,也从没想过停下追逐成功的脚步让自己得以休歇,很多人甚至在功名利禄里争得头破血流,甚是可悲!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是怀着一颗恬静的心,以淡然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一切事情,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健康、更长寿!

在这里,道家提倡的是一种“少私寡欲”的生活,认为生活应该俭朴,要做到不铺张不浪费,这种提倡对我们年轻的一代很有启发意义。身边总会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上了大学后,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自己没有什么能力赚钱却会大手大脚地花钱,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挥霍的生活习惯带给我们的只会是不良的影响,因而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俭朴节约,不轻易跟风逐流,我想,做到这一点后,我们也会比以前更成熟,更懂事的。

道家思想反对世界的虚伪,主张回归人的“真性”,指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里说的“真”是指人的本性,道家认为人要法天,就要真诚的袒露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别人面前毫不掩饰,毫无虚伪,自己可以率性而为,也可以说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恪守或模范某一样规范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在这里,我想到了“邯郸学步”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国的年轻人一心想模仿赵国人走路,结果连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这原本是一个笑话,但仔细想一下,我们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就拿高考作文来说,本来作文是一个人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个性的方式,但老师们却喜欢拿范文来进行讲解,如要以排比段作为开头,写作文的过程中要多引用一些热点的,能打动人心的事例等,在这样的教育下,大多数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都差不多,很少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这确实很可悲。钱学森老先生曾经问过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的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学生能张扬个性的机会很少,这样,创新能力也随之变弱了。

道家的辩证法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道家思想指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的,矛盾的对立面会相互转化。在两千多年以前道家就能提出这样的辩证法观点,确实是令人佩服。道家的辩证法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常常会觉得失败是在所必然的,因而丧失了信心和斗志,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只要一件事情还没结束就有变化的可能,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放弃,事情是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的。同时,道家辩证法还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心中都应该有一把尺子,也就是说,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要有一个度。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到了极点,往往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家长的所有心血都投入这个小孩身上,尽全力满足小孩的所有愿望,什么家务重活统统不让小孩碰,他们以为这就是爱小孩。家长爱小孩,保护小孩是应该的,但太过爱,太过保护就成了“溺爱”,所有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完成了,所有的困难也都帮孩子承担了,孩子长大了,成年了,但却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一点困难就承受不了。媒体上报道过的一些人上了大学都要让自己的父母跟去收拾床铺,清洗衣服和一些学生因为一件小事就擅自了结自己的性命,大多数就是这样的原因。并且,在家长过分娇宠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霸道、自私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家长的爱太过所带来的相反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底蕴是深刻的,无尽的,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我不仅越来越了解道家思想,同时也越来越有兴趣去更深入地探究,挖掘道家思想的深层价值,而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一门课也为我在以后对道家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7篇:初中思想品德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课题论证

通榆县第十中学同发分校冯喜忠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它是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它对养成学生某些优良品质有独特功效。从目前作业的现状来看:作业内容封闭僵化,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方式单一;作业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据调查:约5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只是考虑考试题型;约30%的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照搬教材或教参;约1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带有随机性或盲目性;只有1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会考虑学生及课标,进行较合理的设计。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在作业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兴趣,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究的成功享受。但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学生面对作业感到的是压力是困惑,学生敷衍作业照抄作业或者干脆不交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据调查:大约20%的学生表示讨厌写作业,因而经常完不成作业;60%%的学生是在敷衍作业,因而作业出错率极高;只有20%的优秀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已。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种种弊端,影响到了思想品德学习的质量,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本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界对于作业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就更少。虽然目前有一些教师进行了设计新型作业形式的尝试,但只属于局部、零散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学生对待新型作业的态度又重新回到传统的作业态度观中。许多教师对于作业尚未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作业设计的整个流程缺乏整体的认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能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强调,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也就是说,“学生能深刻而牢固地掌握他们所能掌握的最大限度(指分量和深度)的教材,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时间量,因而在规定的休息时间内能够完全恢复自己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优化设计是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的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自己的作业。

皮亚杰的建构学说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把握,只有优化设计作业,才能有效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把握和有效内化。

三、课题界定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具体的所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教案之初,即思考制定的作业预设。

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 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作业的设计,通过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方式的研究,努力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它的优化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本课题以初中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改变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现状调查

教师方面: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作业设计的水平与技能等。

学生方面:了解学生的作业态度、完成质量和负担等。

2.优化作业主体的研究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设计差异性作业。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趣味性作业。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作业。

3.优化作业内容的研究

本着 “少而有效”的原则,改变目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七年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设计实践型作业。

八年级: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设计迁移型作业。

九年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设计创新型作业。

4.优化作业形式的研究

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文字式、口头式、网络式,可以有调研式、实践式、反思式等形式。

作业设计的参与者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可以有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供题教师择题布置、学生自主布置、学生互编作业。

5.优化作业评价的研究

(1)教师的评价方式可以用短语评价取代等级或分数评价。教师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元参与评价取代单一的教师评价。评价应该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取代单纯的检查式评价。检查评估作业的方式应是多元的,除了检查型以外,还可以如展示型的、汇报型的、交流型的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到教学实践中验证,以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形式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研究,认真学习理论,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优化作业设计的意识。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师、学生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具有利用价值的策略,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教师开发利用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3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深入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课题论证报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

4.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4年4月)

1.设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共设计三种调查问卷,分别是教师、家长、学生调查问卷。学生的问卷,从学生的作业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体验及态度上设计。家长问卷侧重于课业负担、孩子对思想品德作业的喜爱程度上设计。教师问卷侧重于教师设计作业的形式、内容,孩子做作业的兴趣、效率上设计。

2.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当前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探讨出优化作业的策略。

4.进行课题成果汇取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利用教师例会时间,定期进行优秀论文、案例、作业设计形式的交流,通过交流,试图使教师有所启迪,能结合教材进行实施探索,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作业评比 、进行一次优秀作业展。

6.设计编制调查问卷,验证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5月)

(1)搜集整理研究成果,(优秀论文集、优秀案例、“我最满意的作业设计”)。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第四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4年6月——2014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设计的作业编为校本思想品德作业。

2.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汇报课、研究课和论文交流研讨会。

3.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总结典型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第8篇:企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摘要: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的重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但是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对此展开探讨,以此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种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势在必行。这需要企业更多的去思考、去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理论、路线和目标而进行的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的总称,它是一个测重于实践性的概念。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五个特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政治思想,其次就是生产经营,最后是员工自身的物质需求。通常政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等,这取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坚持生产经营为主导,有效结合行为管理与观念管理,这一点取决于它的特点;最终企业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德治企、依法治企,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及思想上的问题,这取决于它的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效保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物质资源的配置,科学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制度管理,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加薪提级等物质激励机制也有一定作用,但光靠这些也是不行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灌输的。一个企业只有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行列之外,必将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重视程度不足。企业部分领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中有着不少的领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不是十分的重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缓慢。同时,不少领导还会认为当前企业的重心是要大力的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其次是许多制度不健全。由于企业不能够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了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的限制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企业只有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竞争等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三是方式不正确。在经济新常态下,部分企业尚未能够转变发展方式,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企业发展特征,以传统的说教式的工作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应对的策略

首先是加强重视程度,更新观念。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因为职工本身不仅是企业人,而且也是社会人,企业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字眼来进行,要做到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全面地感化人、培养人、塑造人。要牢固树立“开放教育”的观念,要紧跟时代,善于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开放的世界,尽可能借鉴、吸收、利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手段。

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教育机制要健全。要明确基层政工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任务,要合理制定出台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考核办法,要适当划拨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提高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费用标准,采取教育经费单列的办法,保证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资金到位。

第三根据实际的企业文化,拓展新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企业文化被运用于生产过程中,由于其特性由物质及意识共同决定,这样可以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渗透力,由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得以拓宽。首先,需要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培养企业精神,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员工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根据企业各方面的变化,确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主题,采用在岗培训、提供自学教材的方式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培养其爱岗敬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韩劲业.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

技术与市场.

2011(07)

[2]

郭英.

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初探[J].

杭州(周刊).

2011(06)

[3]

李雪民.

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求实.

2011(S1)

[4]

杨芝欣.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S1)

第9篇: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人才,是我国在其崛起之路上一股重要力量,其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但随着研究生规模不?嘧炒螅?其专业技能与科研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其思想政治教育却显得不尽人意,部分研究生出现了理想模糊、道德失范、言表不一等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本文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充分,在其教育工作上没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有专家认为,研究生采用和本科生一样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缺乏针对性,不同专业的人坐在一个班进行授课,忽视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学科背景,思想,成熟度与个体需求。当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授课形式与课程内容上。

(一)内容上偏重理论宣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是刚需,作为一个最高层次的人倘若不清楚自己国家的政策路线与方针,不关注自己国家即将面临的问题,那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极其不合格的,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可是,单单凭仅有的理论是行不通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才是我们首先需要重视的,影响研究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其家庭、学业、婚恋以及信仰方面都是造成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如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出现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层次最高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其年龄也逐渐接近中年,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就业、人际交往、婚恋等实际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关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国近年来报道的高学历人才犯罪时有发生,我们在替之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当前教育的缺陷[1]。

(二)方式以教师包干为主,轻视团队合作和研讨

众所周知,研究生与本科生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像是小学与初中一样,二者的教学教育模式应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课上面,研究生以专题研讨为主,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而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却完全找不到学生主体的体现,在具体教学方式上,还采用本科阶段的大班授课方法,不同专业在一个班级内上课,让研究生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要,这种错误的理解极为严重,在课堂上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种照搬本科生学习的方式,在教育研究生方面,出现了诸多不足,教学效果极差[2]。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针对于研究生思想教育政治改革,很多专家学者各持己见。有人认为,就目前研究生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问题,需首先端正其教育管理者的态度,让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重视程度,重新树立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也有人认为需要将思想教育工作与党相结合,以党建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笔者针对以上描述的问题应针对两大方向,创新教育方法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生开展不同专题教育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也大有不同,所以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突出其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科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例如文科生需要加强科学素质教育,而理科生则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此研究生也应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的教育,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兴趣,这种差别对待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课程内容如此设计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那些照本宣科的政治纯理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当然,增加这些素质教育不意味着就要全盘放弃理论教育,依然要作为主导地位[3]。

(二)组建专门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师资源明显不足,因此创建一支专门的教学团队,由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的专职教师将其他教师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精英,策划完善整体教学思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改良教学内容。另外,兼职教师可以聘用科学,人文方面的专家担任,这些高水准的专家不仅有效的弥补了研究生的不足之处,还通过不同专家所不一样的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文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模式与内容,研究生的思想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还不够全面,有待完善。期望更多的专家与学者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宁.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张博.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195-196.

[3]肖森,张红英.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64-65.

上一篇:家庭农场先进事迹下一篇:争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