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异家庭(精选8篇)

离异家庭 篇1

送评材料

题目:

类别:作者:王学玲单位:山东章丘第二职业中专联系电话: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案例

背景描述: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孩子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孩子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其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一般认为,“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这两种情况对孩子来说都是很不幸的,而父母离婚可能比父母死亡对子女的性格影响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性格孤僻,心情苦闷,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坚强、果断、自立的一面。一项调查发现,54.7%的犯罪少年是因为缺乏父母教育或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对210名犯罪少年的调查还表明:因家庭关系破裂,向外寻找“友谊”、“温暖”而犯罪的占84.1%。所以,学校和教师对生于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案例介绍:

小东,今年17岁,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在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回了她东北的老家,而爷爷奶奶为了不给父亲再婚时添麻烦,他们把抚养小雨的责任承担了下来。其小小年级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与父母在感情上也缺少沟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性格。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不够理想,而且经常出现逃学现象,母亲对他也感失望。同班同学见他少言寡语,难为常人理解,也极少与他交往。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婚姻问题,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家庭在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本案例中的小东,父母虽然爱他,但因为家庭破裂,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只重于衣食住行,对他的情感需求却无暇过问。父母即便是关心他的学习,关注他的未来,但也只是看他作业有没有做,考试成绩好不好。好就以简单的物质奖励,差了就责骂。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紧张关系让他感觉到一种危机,他又怎么能够专心于

学习呢?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又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成绩差。他不爱说话,有什么想法也放在心里,想不通了就以逃学来躲避,逐渐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措施方法:

1、维护其自尊心

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不爱与其他学生交流,导致他总是以戒备的眼光看别人,总感觉别人看不起他,逐渐失去自信心,从而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鉴于这样的孩子大多个性较强,不愿别人提起自己的家庭,所以我闭口不谈他的家庭,而只是告诉他父母是如何爱他,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当他使性子不吃饭时,我发动班里同学帮他拿饭盒,劝他吃,他有感于同学情意,吃了饭。

2、建立其自信心

首先让他明白自己在学习上是不比别人差的。我先与其父母交流,掌握他的生活背景,再与他本人谈心,告诉他“应懂得爱惜自己,如果自己都看轻自己,又有谁会看得起你”。对于他不太与人交往这种情况,我则告诉他朋友的友谊应怎样建立:“你付出了感情,别人就会回报你,不要怕付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大胆地表达你的感情,勇敢地释放出你的爱。”对于他内向的性格,我则现身说法:“老师小时候也是一个内向的人,总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好意思开口,不主动和同学交往,朋友也很少,内心很寂寞,后来我就试着去推销自己,别人要借东西了,我主动借给他;带了好吃的东西了,也主动去分给别人,慢慢的,同学都喜欢和我交谈了,他们有的东西也常拿来和我分享。再后来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得知其实我原来并不差,而只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你现在也是这种情况,你要知道,你很棒的,不要封闭自己,把你的能量全部展示出来,老师看好你,支持你,不要让我失望!”现在,他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有时还能帮助同学做事,自信心在逐渐恢复。

3、增强其责任感

在与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后,我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始触及他的内心。我和他谈起他的家庭,鼓励他把心中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我告诉他,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也已长大,不能再使小孩性子,应该做一个对自己、对父母负责任的人。父母虽然感情不和,但对你的爱是不变的,你的行为应该对得起他们的爱,不要让他们对你失望。如果你做得足够好,你也许能使父母破镜重圆,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你大了,该为父母

分忧,而不是为他们添烦恼。”他听后,很有感触,和我也逐渐亲近起来,听他母亲说在家也能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4、明确努力方向

我的耐心和爱心终于赢得了他对我的信任,我和他就一起制定了今后的努力目标:

(1)每天微笑待人,上学时看到老师和同学都要主动问好;

(2)主动与同学交谈,多多使用礼貌用语,中午帮助周围的同学拿饭;

(3)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至少问老师一个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作业独立

完成,并且在学校完成,时间晚了由老师送回家,尽一切努力把成绩提上去。

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我采用了行为强化法: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

励,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面,我还从他的家庭入手,在进行家访时,多谈其进步,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雨非常有前途,让其父母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之后,他的父母对小雨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效果与思考:

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原来经常不做作业,现在即使偶尔不做,也会立即补上,也不再逃学了,由于学习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他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

从上述案例我得到的启示是:

1、父母离异家庭是孩子心理障碍的高发区,教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应多谈心,多做孩子的听众。

2、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用真诚和爱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

系。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可单纯说教。

3、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方法。要有较

强的观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能、指导的技能和矫正的技能。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必须具备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心理品质。

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对具有各种心理特点的学生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要求,由此形成教师的期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从而努力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的期待、关心、赞许使学生获得了

离异家庭 篇2

关键词:离异家庭,幼儿,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 夫妻离婚现象呈上升趋势, 年轻父母离异, 完整家庭解体, 如果处理不当, 将影响孩子一生发展, 危及社会和谐。因此, 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 成了大家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我发现, 不少人认为离异是大人之间的事, 与孩子无关, 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夫妻离异, 孩子面对父母, 必然要失去其中一方, 在孩子眼里, 好端端的一个家被拆散了, 这对孩子来说, 是很大的伤害。许多孩子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而离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 视孩子为生活的累赘、包袱。

小班入园不久, 我就发现锐锐的爸爸每次来接他, 都是往门边一站, 锐锐看到爸爸后就从座位上离开, 然后父子俩面无表情地离开, 与锐锐看到爷爷奶奶来接他时欣喜若狂的神情截然不同。我再观察几天, 发现他妈妈从来都没有接过他。经过一番交流后才知道锐锐的父母已离异两年多, 双方为了再婚都不要孩子, 妈妈干脆辞职去了外地, 至今也未来看过孩子, 对孩子来说妈妈是很陌生的。而爸爸迫不得已将孩子留在身边, 但由于孩子不能让他顺利再婚, 因此他对孩子很冷漠。好在爷爷奶奶对孩子是百般疼爱, 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他们负责, 所以才有了我看到的那一幕。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一次念儿歌“爸爸亲, 妈妈亲”时, 孩子改念成“爷爷亲, 奶奶亲”。在平时的活动中, 只要提到爸爸妈妈, 锐锐的情绪总是非常低落, 不肯多说话。

(二) 将孩子紧紧地“栓”在身边。

虽然父母离异了, 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永远都不会改变。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既然你与我离婚了, 好, 我让你永远也见不到孩子。媛媛是我接中班时的孩子, 她的情况我听前任老师说过, 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觉得这孩子的心理及性格还是很好的, 一点也看不出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一次下午刚起床, 一个朴素但很漂亮的女人一手拿着新衣服, 一手拎着一大袋吃的东西站在我们教室门口, 我还未来得及问她是谁, 只见媛媛飞跑过去搂住她, 亲昵地叫“妈妈, 妈妈”。孩子的妈妈也是热泪盈眶, 和孩子到卧室谈了一阵, 出来时东西放在媛媛的小床上, 显然东西是给孩子的。临走时, 她告诉我们, 因为离婚, 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都不让她看孩子, 所以她只好偷偷地到幼儿园来见见孩子。离园时, 是爷爷接的, 媛媛说她床上有东西, 让爷爷拿一下, 爷爷问什么东西, 她竟冷冷地说:“今天, 那个人来带给我的, 我说不要, 她非给我。”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的口, 而她爷爷居然当着孩子的面跟我说:“老师, 如果她下次再来, 请你们不要让她见孩子, 也不要她的东西, 既然离婚了, 还这样干什么, 早干吗去了?”

大人之间有矛盾和隔阂, 相互指责对方, 他们是发泄了, 可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这么点大的孩子居然会用这种方法取悦大人, 说她是有心机呢, 还是人格不完善呢?

(三) 给孩子灌输错误观念。

在铭铭三岁时, 爸爸因有外遇开始分居闹离婚, 最后在孩子六岁时他们还是离婚了。这期间, 妈妈虽然时常让孩子到爷爷奶奶家去, 但爸爸在外地工作, 见面少。更多的时间铭铭与妈妈和外公外婆还有舅舅住在一起, 妈妈和舅舅经常带铭铭出去旅游、吃肯德基、买衣服等。妈妈没空, 全由舅舅带, 所以孩子对舅舅的感情就像是爸爸一样。直到有一天, 舅舅带女朋友回家, 铭铭不让他们拉手说话, 不让他们靠近坐, 不让舅舅夹菜给女朋友吃。甚至到舅舅结婚时, 深夜敲舅舅的房门, 要赶舅妈走。因为妈妈常常在孩子面前说, 爸爸是被别的女人抢走, 不要她和妈妈的, 所以铭铭很害怕舅舅也会像爸爸一样不要她。在班级里也这样, 她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而别人碰不到她任何东西, 因为她总是说:“东西是我的, 我不让别人抢走, 抢走了我就没有了。”幼小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

(四)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为了孩子, 爸爸妈妈离婚后, 妈妈一直带着琪琪独居, 拒绝再婚, 不让孩子受任何委屈, 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吃好的、穿好的, 在学习上更要求完美, 不允许有半点差错, 就连兴趣班都替孩子报了好几个, 因为她希望孩子方方面面都超越别人。琪琪在集体活动时基本上不发言, 连续几次我主动叫她, 她每次都好像很害怕, 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如果我让她再大声一点, 她的脸色马上就变, 接着开始流眼泪, 我鼓励她也没有用。后来我把情况与琪琪妈妈交流了一下,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 她妈妈告诉我说, 昨晚回去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以后还请老师多叫她发言。然而当我再让琪琪发言时, 她比以前更紧张, 很明显, 她妈妈的教育起了副作用。

虽然, 这几个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心灵上受到了一定的伤害, 现状还不很严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龄的增长, 孩子的性格和心态必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青少年期, 他们就会出现忧郁、沮丧、霸道、散漫、情绪不稳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态度。既然已经出现这种状况, 作为教师, 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对症下药, 尝试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 重拾童年的快乐。

(一) 大胆沟通, 让大人了解对小孩的危害性。

父母离异已伤害了孩子, 这种伤害严重了, 会对他们一生产生影响。我不能容忍夫妻离异后再去伤害孩子。针对已出现的上述状况, 我利用各种有利时机, 大胆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认识到夫妻离婚已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们了解若不改变现状将毁了孩子的一生, 促使夫妻双方都能配合幼儿园, 共同做好孩子的保育工作。

(二) 家园共育, 让孩子享受家庭的爱。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 老师、同伴及周围人的关怀和爱虽然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 但代替不了父母的爱。带孩子的一方, 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孩子跟着母亲, 那么主要就是母亲教育孩子, 但母亲再优秀, 也取代不了父亲的角色;同样, 孩子跟着父亲, 父亲也不能代替母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适当的时候, 也要让孩子与父母另一方生活一段时间, 让孩子体验父母亲情。即使心里不痛快, 但在孩子面前, 也要维护另一方的形象。这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和完美十分重要。因此, 在平时的家园栏目中, 我登载一些家庭的趣事和幼儿外出游玩的家庭照, 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内的趣味游戏活动, 体验家庭的幸福与快乐。此外我经常和家长双方交流, 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双亲爱育下发生的可喜变化, 激励离异双方共同协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 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的努力下, 几年不见锐锐的妈妈终于来看望孩子了;而媛媛的妈妈也不用偷偷摸摸地看孩子了。

(三) 心理疏导, 让孩子调整心态。

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 压抑在心里,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锐锐除了见到爷爷奶奶时才露出笑脸, 其他时候基本看不到他笑, 也不与小朋友交流、游戏。每次自由活动时, 我都主动接近他, 和他一起玩玩具。在游戏中, 我常常扮妈妈, 他和小朋友是孩子, 我们边玩边谈心, 使他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段时间后, 锐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也能主动和同伴一起玩耍了。他爷爷奶奶看了很开心, 现在爸爸来接他时, 他会主动拉住爸爸的手说个不停, 而爸爸也不再对孩子冷漠了。在活动“我的一家”中, 我让琪琪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 区分和别的一家的不同之处, 让她懂得:如果思念自己的家人, 可以经常看望或者打电话, 同时, 在区域活动中我经常让铭铭参加“亲亲一家人”游戏, 让她对爸爸的爱渐渐从舅舅身上转移开来。一段时间的引导, 加上舅舅、舅妈也经常一起接送铭铭回家、入园, 现在, 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了, 性格也变开朗了, 还常常主动给爸爸打电话聊天。

(四) 采取方法, 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成功的主要原因。琪琪虽然从外表上看很活泼, 但实际上她有些自卑, 缺乏自信, 而妈妈对她期望过高, 导致孩子心理有压力, 生怕出错, 越是这样越胆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所以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她回答问题, 她声音小, 我鼓励她:说她的答案是正确的, 但小朋友们听不到, 要求她大声点, 让小朋友们都听到。有时故意让她听大声回答的小朋友的声音, 并贴星星鼓励, 即使没有进步, 我也一直鼓励她, 直到她能主动并大声回答问题。后来我又让琪琪在庆“六一”活动中做小主持人, 但这一次我不再一味鼓励了。我告诉她, 做小主持人很严格, 要面对全园的小朋友和家长, 不能有差错, 所以一定要认真。老师之所以选她, 是因为她声音好听, 老师相信她能行, 并有意识地让她看些有主持的儿童节目碟片。在台上主持时, 她表现得十分自信、大方。

离异家庭的孩子 篇3

安雅做出离婚这一决定早已过去多年,但是,这一时刻却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当时,她和丈夫站在客厅里吵架,和往常一样,声音很大。突然,尼克出现了。当时的他4岁半。他哭着大声喊道:“好了!你们不要再吵了!”那一时刻,安雅才意识到,为了孩子而和丈夫继续这样的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安雅和她的丈夫这样的,是个比较典型的家庭——丈夫是个商人,经常出差,安雅则在家当着全职主妇,操持着家务。婚后,安雅生下了儿子尼克,两年半后,女儿安娜出生。这种家庭生活是安雅所期望的,却慢慢令她的丈夫喘不过气来。

尼克和安娜最终成了离异家庭的孩子。

许多年过去,如今,尼克成了17岁的小伙子,安娜也15岁了。他们认为,爸爸和妈妈“做得很好”。爸爸搬走后,他们一直和妈妈住在一起。不过,在尼克和安娜还小时,为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回来看望他们。而现在,爸爸不来了,变成孩子们有空时去看望他。有时,他们还会打打网球。5年前,妈妈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继父。再后来,妈妈和继父给他们添了一个小弟弟——本。当然,这是他们共同的决定,因为他们觉得还需要有一个孩子。

是的,在这个离异家庭中,他们做得很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到这些很容易。

孩子永远忘不了父母离婚的那一刻

即便许多离异家庭的生活就像安雅家一样,走上了正轨,但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在做出离婚决定的时候,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接下来该怎么做?他们必须应对离婚带来的复杂情感——担忧、失望、悲伤和害怕,以及以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孩子被夫妻一方“操纵”,与对方疏离,突然之间,大家要为了探视权的问题争吵,为了孩子的家庭作业争吵,为了孩子的一切争吵,最终甚至只能由律师、法官或者青年福利局来出面解决争端。每一个离异家庭都必须找到各自的方式结束这些纷争。好在大部分家庭都做到了:目前,80%的家庭在离异时都氛围融洽。而有超过90%的父母在离婚时都决定,尽管婚姻破裂,但仍然会共同抚养孩子。

每3个家庭中,就有1个是离异家庭,而在大城市中,这个比例更高,为50%。这也意味着,每年有13.5万个孩子的世界被一分为二。而这一数字还没有包括非婚生的孩子。人们对于离异家庭的一些状况也早已习以为常——孩子或者由父母亲共同抚养而往返于父母之间,或者只跟随着其中一方。他们的父母住所或者只有咫尺之遥,或者相隔千里。有的兄弟姐妹因父母离异被迫分开,有的甚至要伴随着父母的第2次、第3次婚姻分开多次,一些父母甚至为了财产、子女而对簿公堂,彻底逃离曾经的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离婚后,仍然扮演好了为人父母的角色。然而,不管怎样,离婚这件事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并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如果和一名离异家庭的孩子交谈,你就会知道——对于那些已经懂事的孩子们来说,无论他们如今的生活是好是坏,得知父母离婚消息的那一刹那,都一直清晰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那些无法继续在一起生活的夫妻当然也明白这一点。“绝大部分父母的内心深处都有这种想法,认为离婚是一件违背责任感的事。”心理学家克劳斯·柯赫说。克劳斯·柯赫是《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一书的作者之一。“每个人都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条更为崎岖甚至危险的道路上去。”问题是,如果是别无选择呢?

15%的孩子都存在一些问题

“担忧的目光始终存在。”安娜和尼克的妈妈安雅说。孩子们是否会因为自己和丈夫的离异而受到不好的影响呢?对于这样的担心,她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她单独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那8年时间里。儿子尼克很聪明,但学习很懒散,他是不是需要这个家里有个男人的角色?一个可以不时给他指引道路的男人?或者,一个可以一起钓鱼、踢球的哥们儿呢?还有女儿安娜,她很快就会忘记家里有个父亲的那些日子。有一次,她在学校里做了一间耶稣诞生的小木屋,里面有一只羊、两位牧羊人、小耶稣,还有圣母玛利亚。安雅看了之后说:“还缺了约瑟夫呀!”谁料女儿回答道:“噢,妈妈,我们不需要约瑟夫!”一方面,安雅认为这是女儿对自己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她不由得在心里问自己,这种世界观对于女儿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全世界范围的长期性研究表明,经过2-3年的波折期,将近80%离异家庭的孩子都能顺利成长。在之后的人生阶段中,他们所经历的恐惧与担忧,和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既不会比他们少,也不会比他们多。当然,研究还显示,将所有影响孩子幸福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仍有10%到15%的人因为父母离异而受到了长期性影响。

这种影响不一定十分重大。比如,离异并不是食欲过盛或毒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并不是说,离异家庭出来的孩子在成年后更难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表现上,比如胆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当然了,自信还是胆怯,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将来,比如在面试或第一次约会时。”克劳斯·科赫说。

nlc202309082118

今年54岁的克里斯多夫说,父母的离异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他7岁。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全都变了样:妈妈带着他和哥哥从卡塞尔搬走了,一下子把他带入了另一种生活里,而并没有过问他的意愿。从此,他生活在离原来的家三四十公里的地方,远离了昔日的小伙伴和熟悉的学校,也远离了自己曾经的家。而他的爸爸呢?他选择了逃避,在德国南部找了一份新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克里斯多夫说,当时的他感到彷徨而无助。

克里斯多夫成年之后,也常常担心孩子像自己一样,“成为离婚的牺牲品被弃之不顾”。事实上,克里斯多夫后来确实两次离异。不过,他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儿子和女儿做出了表率。“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不论发生任何事,我仍然是他们的父亲。”多年来,克里斯多夫每两个星期往返240公里,只为了接儿子到自己身边。6年前,当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为了给儿子树立一个好的典范,克里斯多夫更是与前妻协商,让13岁的儿子来和自己生活。而他9岁的女儿,每个月也会来住上10天,假期也有一半时间待在父亲这里。

如今,和克里斯多夫一样,大部分父母都能很好地把握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尽量消除离异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方,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贬低自我。或者,用行动而不只是用语言向孩子表明,当孩子有需要时,爸爸和妈妈一直都在。又或者,确立好规则:探访的日程、各种约定、祖父母日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也出现了不同的模式。社会研究学家、家庭法学者和发展心理学家们常常会给这些模式进行命名,如“单独抚养模式”(即孩子跟着父母中的一方生活)或“交换模式”(即孩子由父母双方轮流照顾)。专家们对这些模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希望知道到底哪一种方式最好,但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而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是,每个家庭只能自己寻找最合适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与变化中,孩子是这样,父母更是如此。

来自慕尼黑的尼克和安娜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断在尝试新的规则。当两个孩子身体很好,同时他们的爸爸时间也允许的时候,适当地跟爸爸多处一处。而一些严格的规矩则是为了告诉孩子们,在父亲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永远有固定的一席之地,即使他后来又有了新女友。以前常常吵架的一对夫妻,如今常常坐到一起用餐或者互通电话,共同探讨孩子们的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有时候你付出再多努力,都会感到孤独与无助。安雅一边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带孩子看医生,一边还要努力重返职场。她也曾经气愤地与儿子的老师吵架,这个老师在家长会上说:“嗯,没有爸爸,他反正也会长大……”后来呢,她却和孩子们一起去给这个缺席了他们生活的男人买礼物,只因为尼克和安娜担心爸爸过生日时会孤单。“如果不想让孩子因为你的离异受到影响,就应该宽容一点,即使有时候宽容需要很大的勇气。”安雅说。在离婚后,偶尔忽视个人感受,对于家庭成员的幸福来说非常重要。

有两个房间很酷

现在,越来越多离异的父母会选择轮流照顾孩子的“交换模式”。在美国、比利时、法国和瑞典,这种模式十分常见。这些家庭的孩子有的会一周内在父母双方分别住三四天,有的则是按周轮换。

14岁的莱奥尼和16岁的卡尔就是这种情形。这两位少年的父母都是全职工作者,但又都不希望疏远与孩子的关系,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交换模式”,共同承担孩子的抚养义务。莱奥尼与她的哥哥当时分别是9岁和11岁。一开始,他们每隔两到三天在父母之间轮换,但后来发现太过混乱,现在他们将每周三确定为“轮换日”。当被问及这样是否有压力时,莱奥尼说:“不会呀,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样我就不用做选择了,不用放弃爸爸或者妈妈。”在妈妈的住处,她爱听音乐和画画,跟着爸爸时,她会看电影或找朋友一起玩。她认为,拥有两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唯一令她感到烦恼的是,尽管有两个衣柜,每个星期她仍得收拾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随身带上。但是她能够容忍这一点,因为她宁愿这样,也不想和她的闺蜜一样,虽然有个完整的家,却每个月都只能见到父亲一次。

瑞典心理学家马琳·贝格斯通和社会学家雅尼·图乌恩的研究均显示:交换模式比单独抚养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满意度更高一些。他们的压力更小,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更少。与此相反,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那些跟随母亲长大的孩子,都十分想念父亲。

很多父亲想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德国只有大约5%的离异家庭采用“交换模式”。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城市比乡村更普遍。而采取“单独抚养模式”抚养孩子的,90%是母亲。幼儿园的放学时间太早,这些单亲妈妈们既要抽时间照顾孩子,又要从事兼职工作,收入微薄,只能艰难地拉扯孩子长大。而“交换模式”给她们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很多父亲照顾孩子的意愿也开始上升,去年年末,欧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其47个成员国将“交换模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为离异家庭生活的优先模式。出于国内对于性别讨论的担忧,德国采取了迟疑的态度,并准备通过组织自主的大规模调查对“交换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nlc202309082118

但“交换模式”下的共同养育,更多的只是一个理想模式,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在一个地方同时买下两栋房子——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既能在父母之间轮换,又不耽误上学。可是,当父母双方为了照顾孩子而不得不同时从全职转为兼职工作时,对于一个家庭的收入损失是很大的。“而有约5%的父母会为各种事情反复对簿公堂。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往返于两个火药味极浓的战场,压力也非常大。”离异研究学者萨毕娜·瓦尔帕说。另外,儿童心理学家还注意到,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需要牢固的价值基础。他们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来发现和认识世界,而非两个。

不过,传统的单独抚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父亲都想在孩子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不只是在周末按时出现。他们也会在平时看望孩子,或者设置一个专门的“亲子下午”。德国纽伦堡新教高等专业学校家庭法教授希尔德温德·尊德豪夫对此十分赞赏:“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每两个星期才见一次父亲或母亲,这时间太长了。这种长期的角色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她在法院的同事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孩子相处更多的时间而提起诉讼。这一趋势是健康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让孩子知道,爸爸和妈妈都在努力地争取陪伴自己左右的权利。

“尽管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法庭判决都无法令孩子感到快乐。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父母本身。”与瑞士儿童医生雷莫·拉果合著了畅销书《离异家庭里的幸福孩子》的莫妮卡·瑟琳说。使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两个世界里不断穿梭而不背负压力,是父母要面对和处理的任务。一位家庭治疗医生对莫妮卡·瑟琳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对离异的父母,对他们的儿子倾注了所有心力。他们甚至陪同儿子去参加治疗谈话。就连这位医生都觉得,这对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然而,当医生问这个孩子:“如果有一位仙女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的回答让医生大吃一惊:“我希望爸爸不要每次都把车停在路边放我下来,我希望他能陪着我一直走到门边,送我到妈妈身边。”

不论是“单独抚养模式”还是“交换模式”,离异家庭的孩子都必须在脑海里将两个不同的世界重构成一个新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差别越大,他们的构建也就越难。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敏锐的感觉。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离异是他们心中一个敏感的“雷区”,他们早已开始懂得避开这一“雷区”。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最完美的架构,大部分情况下也是脆弱的。例如本文采访的所有家庭,没有一个愿意以全名出现在文中。因为他们不希望让前任或现任受到不必要的关注,或者因此惹他们生气。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在访问中,所有孩子都不愿意吐露他们真正的感情。所有的回答都是好的。他们会马上更正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为批评的话语。他们的说法是,不愿意有人受到伤害,也不愿意有人为此担忧,爸爸和妈妈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多。

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较早熟

和同龄人相比,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显得“更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更加独立”。研究家庭主题的专家马提亚斯·奥克斯这样写道。而以担忧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说:他们更加早熟。

雷阿的母亲发现女儿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每次雷阿和爸爸通过电话之后,总是变得魂不守舍。原来,雷阿的父亲有了一位新女友,这位女友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孩子。一时之间,雷阿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目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尽管父亲早就表示,她可以从南方的巴伐利亚州基姆湖搬过来,到北方鲁尔区的穆尔海姆跟自己一起住。可是,真要搬走把妈妈一个人留下吗?

雷阿的父母在两年前离异。为了雷阿,妈妈做出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让雷阿回到北方和爸爸一起生活。所以,从去年8月开始,这个11岁的小女孩便离开了妈妈,到800公里之外的爸爸家生活。“不过从那之后,”雷阿的母亲说,“她又变成了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一开始,母亲每两周去北威州看望雷阿一次。后来,雷阿开始每两周回南方探望母亲,假期也会在母亲那里度过。对于雷阿这样在父母两处往返的孩子,坐火车还有特殊的照顾。而这样的孩子是一个不小的群体。铁路部门对此推出了一项“无伴儿童”计划,工作人员将他们安排在专门的车厢,确保他们每一个人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在这些车厢里,还配备有身穿蓝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照顾。孩子们在车厢里玩耍、画画、聊天,有的孩子甚至在这里相识多年。每当有人到站下车,他们都会互相道别。当雷阿回到巴伐利亚州见到母亲时,她会亲热地和母亲打招呼,就像离开父亲时和他亲热地道别一样。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结局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路走来都很轻松。即使离异在现代社会已是司空见惯,但它从来都不会轻松。

为了帮助孩子应对人生中的这一波折,你可以为孩子做的事:

1.让孩子重建安全感

当孩子的世界突然坍塌,他们需要有所依赖。即便无法百分之百,但至少在一些重要的时刻,父母需要陪伴并且倾听他们的声音。尤其在涉及探视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好时间。作为父母中的任何一方,要和祖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前妻或前夫的兄弟姐妹保持联系,这样才能给孩子一种归属感。

2.收起怨恨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孩子面前贬低前妻或前夫,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一方面,作为夫妻两人共同的后代,孩子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加深夫妻之间原有的鸿沟,令孩子不得不改变自我来迎合双方。

3.克制负罪感

如果出于担忧而给予孩子过度的关注,或者用物质来进行弥补,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尤其是那些只有周末才能探望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陷入这一误区。有研究显示,孩子自身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教育而非溺爱,而教育则意味着严肃认真地对待孩子。这一举动会令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稳定。

4.孩子始终是孩子

稍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形——你会和他讨论日常琐事或者自己的烦恼,就好像他是你的另一半一样。长此以往,孩子身上无形中会多了一些原本并不属于他的压力。

5.不再是夫妻,但仍是孩子的父母

上什么学校,从事何种运动,零花钱给多少,去哪里度假——尽管不再是一起生活的夫妻,但是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时,两人意见永远保持一致。这是保护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它将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不再爱对方了,但是他们对你的爱却永远不会停止,他们永远是你的父母。

6.传递自我价值观念

离婚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使他们变得容易推卸责任,将其归咎于父母的离异(典型说法如:要不是我一直被弄得很烦的话……),从而有碍于自我价值观念的发展。而你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告诉他们自我价值有多重要。在离异初期,孩子在学习成绩方面可能会不尽如人意。而一旦他们做到时,不要吝啬你的赞赏。

7.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与离异联系起来

没有人知道,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到底是因为父母离异,还是因为他本身在数学方面就没有天赋。如果有谁在离婚多年之后还叹着气对孩子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无疑会严重打击孩子努力与奋斗的勇气。

8.向前看

即便在困难时期,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在生活中,烦恼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时候,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结束了一段悲伤的生活过后,为自己的新生活而努力并最终获得幸福,那么,他们自己也没有任何理由对未来感到恐惧。

[译自德国《明星》]

关于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心得 篇4

我国传统婚姻观念正在受到冲击,离异家庭的数目上升,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那么如何帮助和教育单亲孩子,使他们克服家庭带来的身心障碍,让他们像完好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我们老师可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帮助家长自觉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夫妻离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教师应使家长明白:家庭角色的残缺对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都是不利的。平时应尽力弥补这种缺陷,让孩子健康成长。单亲家长往往有更多的痛苦和烦闷,以致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想寻找新伴侣,却认为孩子是“绊脚石”。因此,对孩子要么自由放任;要么责骂体罚。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甚至会把孩子推向绝望或犯罪的道路。本来,家庭的破裂,已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损伤,再把孩子当“出气筒”,就犹豫雪上加霜了。作为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不足,应采取多种办法尽量给予弥补。作为单亲家长,应有理智的生活态度,不能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温暖,多留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双方感情,作孩子的亲密朋友,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添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但如果只能和一方接触的话,也不能刻意地去抵毁另一方。尽量地给予美化,或是平淡也行,至少不能让孩子去恨。不然,将来孩子会仇视,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二 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疏导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可以帮助人去掉一切不利因素。面对这些心灵创伤的孩子,我是这样开展教育工作的: 1 细心捕捉孩子的心理变

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迷惑感,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了的人,对父母的离异既失望愤怒又羞愧自卑;渴望父母破镜重圆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这一冷酷的现实;在群体中对别人的议论与评价相当敏感。性格内向的常常会哭,不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吐露家庭的不幸。对于这类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该严格要求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同情他而降低要求。性格开朗的自制力会下降,容易与别人有冲突;而有的会变得特别喜欢黏老师。总之,这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更需要集体的关心、同学的温暖、老师的亲近。平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行为,有了不良的地方,应该及时处理,不能任其发展。2 区别情况进行情感疏导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残缺不全的。尽管他们的父母想极力弥补,但也总是心有与而力不足。从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出发,有三种抚养方式应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由父亲抚养的女孩,“交友”问题和“早恋”问题,老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二是由母亲抚养的男孩,老师要特别注意其“阳刚之气”的培养。如有意识的让他当班干部,让其独立组织一些活动等;第三是由祖辈抚养的孩子,老师要全面关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三 讲究教育策略

由于特殊的身份离异孩子应受到老师特殊的关心与爱护。一般来说,离异孩子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作为老师,平时要避免过分突出他们,以免造成一种特别的感觉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倾心的谈话,都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四 争取社会支持

浅谈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 篇5

[摘要]随着婚姻解体数目的增加,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作为离异家庭儿童生存圈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机构,应考虑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系统的补偿教育,尽可能地减少父母离异对其人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本}偿教育;幼儿;教师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4.74:100。,中国内地离婚和结婚的比率为13:100左右,之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在沿海开放城市这个比率更高,如上海l―9月份结婚人数和离婚人数的比例为4.45:1。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离异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十分年幼,这些孩子的心理与生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双亲离婚这一变故的影响。Hotherington和助手发现(1982)有监护权的家长不得不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然而他们自己还经常被离婚的问题困扰,对待孩子时易怒、急躁、没有耐心,这些抚养态度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是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的依恋关系,尤其当他们陷入父母之间的“战争”时,难以承受父母反目的压力,容易出现“情感饥饿”,产生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如焦虑、愤怒、厌恶、忧愁、悲伤、恐惧等。学龄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这阶段所经历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

当前,幼儿园中针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工作非常薄弱,教育者缺乏对此方面工作的理解,因此,我们应确立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理念。下面将探讨幼儿园可以推行的一系列补偿教育措施。

补偿教育最初的含义是为经济收入低微家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以刺激儿童的智力、身体、情绪、社会性等健康发展,弥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丰富刺激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差距。最早的学前补偿教育开始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舍恩・奥伯林创办的幼儿编织学校。进入20世纪以来,“补偿教育”在各国都有很大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开端教育运动(Head Start),其实质也是补偿性的,主要是对学前和中小学的“处境不利儿童”(黑人子女为主)进行的教育。美国政府提出“反贫闲计划”,开始实施补偿教育,并在此后大力推行。

要做好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目前的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身体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离异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溺爱型。为了弥补离异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家长往往对孩子溺爱娇惯,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以至难以教养。②粗暴专制型。家长的情绪受到离婚的影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长期下去则容易造成孩子蛮横、逆反的心理,对一切充满敌意,形成顽同而冷漠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③放任型。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问)、监护人的抚养方式(如是否允许另一方家长定期探望,是否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弄清楚幼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是否有问题行为、是否存在社会交往不良、是否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等)。这是做好幼儿补偿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塑造离异家庭儿童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品质

除了节假日外,大部分幼儿日间在幼儿园或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往、互相影响,这个过程从幼儿人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幼儿离开幼儿园为止,它渗透到了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应该说同家庭比较起来,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实施补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公正、诚恳、热心、和蔼、同情等人格特质,能根据具体问题设计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调查发现,善于观察的教师通过幼儿在园的表现(如沉默寡言、易发怒、独自哭泣、发呆、敏感等)就能判断出该幼儿的家庭可能发生了变故。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破裂,感到强大的压力或挫折,自己无法合理宣泄,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调适,持续时间过长会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情感体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减轻离异家庭儿童的内心压力和挫折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

1.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健康的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意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越小的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在幼儿心目中,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界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肯定自我,树立较好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

受幼儿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会认为父母离婚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自己应该对父母争吵和离婚负责任,他们相信要是自己表现好,父母就不会分开。这种自责的态度,常导致幼儿有强烈的罪恶感。另外.幼儿还会担心父母一旦离异,自己将被抛弃,成为孤儿。这时候他们十分需要周围人的爱护和接纳,以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自卑、沮丧的情绪。作为他们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是应该引导幼儿接受他们已经改变的家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强调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当发现某个孩子正在担心父母可能会离婚时,鼓励他们说出对父母离异的不安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人也有合不来的时候,但他们仍然会照顾并爱他们的孩子。

二是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能力,并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以逐步提高其自信心。教师应尽量给离异家庭儿童分派一些任务,如某幼儿好动、喜欢体育,就让他给大家领操;某幼儿喜欢画画,可以让他帮助绘画技能欠佳的小朋友。在教师的影响下其他小朋友会更愿意主动接近他们。

三是尽力去发现和肯定离异家庭儿童的长处,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四是给处于困境的幼儿讲述曾有过不幸童年的伟人的故事,如自幼丧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童年失去父爱的美国第一届总统乔治・华盛顿等,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融洽的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同时交往活动直接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一个情绪愉快、乐于交往的幼儿,具有更多的提高交往策略、自信心和发展语言的机会。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常常成为抑制或延缓其认知发展的因素,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进而影响到智力水平发展迟缓、自我评价低。

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父母一方的离去导致亲子交往被人为的遏制,进而交往意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自我抑制。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交往行为不积极主动,容易被伙伴群体“边缘化”.因此教师要多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建立起离异家庭儿童与其他幼儿融洽的伙伴关系,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小团体活动上,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共处的快乐,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

离异家庭儿童需要情感上能够给予支持的好朋友。教师应该注意观察他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如果他还没有这样的朋友,就应观察他对哪个小朋友有好感,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如开展合作性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互动机率,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为朋友。通常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都具有合作、分享等交往策略,教师要注意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这方面的行为品质。如果离异家庭中亲子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异性小伙伴进行互补性交往;离异家庭中亲子不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同性小伙伴交往,以弥补单亲单性别的不良影响。

3.调节情绪、丰富情感。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果某个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情绪、情感,积极愉快的情绪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对于离异家庭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悲伤、内疚、失落、孤独等不良的情绪,教师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与他们亲切交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玩玩具等表达感情,可以用互相抚摸、拥抱、微笑等亲社会行为,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被爱.还可以通过开放的讨论,让他们表达感情。此外,鼓励幼儿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坚强的意志,也是有利于他们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对离异家庭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是接受后引导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克服愤怒、悲伤、内疚、失落、自卑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例如某幼儿因家庭的变故经常违纪、打骂其他的孩子,简单地处罚他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成为他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及时鼓励和表扬他的进步。当发现他来园时就很焦躁,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压力。

幼儿在用某些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必然会有更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最好让幼儿在情感发生的当时就表达出来,否则,幼儿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发出来。因此教师一方面可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运动的形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设置区域时可以为幼儿提供沙子、沙袋、布和棉花制成的物件,允许幼儿以踢、叫、扔等动作来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

发现最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幼儿,也往往是有最多朋友的幼儿。角色游戏是锻炼幼儿调节情感能力的最有效活动。教师在指导幼儿做角色游戏时,不要禁止他们表达消极情绪,在幼儿有“越轨”现象和表达消极情绪时,教师只需及时给予引导和控制即可。幼儿非常快乐和喜悦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忽视,一定要以积极的情绪回应他们,如和幼儿一起开怀的笑、亲热的拥抱,让他们把喜悦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发现班上有小朋友嘲笑离异家庭儿童,并让其他小朋友疏远他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教导幼儿尊重、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同情心既是对弱者或遭遇不幸的人所表示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又是对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义愤,这种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善良品质的推动力量。教师可以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让幼儿体验弱者的感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境再现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以培养幼儿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的善良品质。教师还可以向幼儿讲述一些关心人和助人友爱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形成这种品质。

(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与家长合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新学期开始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教师与家长可一起制订教育目标,学期结束时则共同进行评价。教师应让家长明白的是,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取得长远而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明确地对家长提出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宜。

有些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不允许前配偶到家中看望孩子,有的把对另一方的怨气升级为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从父母双方得到关怀的幼儿。比失去其中一方关怀的幼儿更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自我与性别角色认同及社会交往发展较好,有较好的成就动机。因而教师应与监护家长和没有得到监护权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离异只是婚姻的解除,子女与双亲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应抛开两人之间的恩怨,尽可能地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议家长双方尽量都来参加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好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除了向家长展示活动内容以外,还要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的角色,对孩子做观察记录,实现换位思考和换位行动。

有的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非常高,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单亲家长忙于外出谋生,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不管不问。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教育讲座,让家长意识到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需要理智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园报》上向家长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并欢迎家长针对家庭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采用《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与家长取得书面的沟通,这对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和教师,是实现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手册上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怎样的配合。当家长支持教师的工作时,幼儿应给予肯定,以强化家长的合作行为。

(三)做好幼儿的成长档案,做好幼幼和幼小的衔接工作

当离异家庭儿童转同时,要做好幼儿园之间的衔接工作,当他们由幼儿园升入小学的时候,要与下一任教师做好交接_[作。在这些过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档案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幼儿的成长档案不仅应该包括幼儿基本的情况,例如出生年月、身体状况、家长联系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等,还应该包括该幼儿在园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过程记录,以及重要事件的详细记录,以便让下一任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心理、生理成长发展的较全面的信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总之,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教师应多一些爱和关注,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离异家庭 篇6

(二)改变“角色意识”。在与离异家庭学生接触中应尽量淡化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的角色意识。尽可能地让自己当成与别人一样的人看待,这可减少其自卑感。另外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重构,即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学校老师可以让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让其有机会扮演新的社会角色,这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改变偏常心理状态,改善人际交往有良好作用。

(三)同感、尊重、针对教育。离异家庭学生情绪波动大,十分敏感自尊,学校教师,全体学生首先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要讽刺挖苦,对他们的处境要有同感,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多关心帮助他们。其次应采取有针对折手段和措施帮助他们。如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对他们的交往意识教育;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紧张、疏远,可通过家访、家长会帮助沟通;针对他们的自卑可通过帮助找优点,回顾成功历史的办法帮助树立自信。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学校应争取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建立与离异家庭子女抚养者的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专门活动,帮助离异家庭夫妻双方提高子女的技能;运用社会力量协调解决离异家庭子女有关问题。

谈职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篇7

一、认识自我,重塑信心

教者的职责就是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但教师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短处。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有优于他人的地方,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多加鼓励 ,善于引导 , 放大优点,彰显其长处,那么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就 得到了保 护 ,他就会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离异家庭学生同样如此。我们告诉学生, 过去考试成绩不理想, 仅仅是你再现知识的方法出现了偏差,其实你有许多优点,你善于与人交流,讲话有条不紊,有很好的口才; 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善于团结他人;对排除机械故障情有独钟,动手能力较强;能歌善舞,具有艺术天赋。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一切从头开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书写自己人生美丽的乐章。我们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坚信自己是最强的,最棒的,最有才华的。我们的口号是, 与高中学生不比成绩比才艺, 与普通中学不比升学比就业, 与大专院校不比学历比素质, 与大型企业不比年薪比创新。

二、走出阴影,阳光心态

1.学会放下。人生在世 ,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如意, 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 ,也不必耿 耿于怀、 一蹶不振。与其背着包袱前行,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 与其烦恼地抱怨命运不公, 还不如从容淡定地笑对人生。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只有放下心中的怒气, 才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只有放下心中的失衡,心才能够自由呼吸。离异家庭的孩子只有学会放下, 才能摆脱家庭的阴影,健康成长。

2.融入集体。离异家庭的孩子往 往具有较 强的独立 生活的能 力,放大优点,放手让他们承担某项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 比如管理图书角、保管教室钥匙,在扬长教育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 有较强的节奏感的, 不妨让其在合唱中击打节拍;有绘画天赋的,不妨让他承担黑板报的编辑工作; 观察能力强的, 不妨让他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和丑;普通话好的, 可以在晨读中担任领读。通过这样的努力, 使学生逐步改变独来独往的习惯,慢慢融入集体中。

3. 体验成功。心理学告诉我 们, 任何一个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时, 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可以举办书画、歌咏、演讲、体 育、技能大 赛等各种 形式的竞赛, 激发学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 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 从而加大对这些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三、心理矫正,完善人格

1.追求精神境界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什么危难, 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种“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 丈夫品格 , 对于外在的一切压力, 应当不屈不挠, 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 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 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优良传统。家庭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 但人生的道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学校要通过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获得较高的精神层次。

2.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从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讲, 整洁、美观、健康、充满 朝气的校 园, 会使学生保持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和减少人格发展缺陷的产生。文化长廊、精品书屋、电子阅览、芳草绿树、假山鱼池等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无不对陶冶情操、培养爱好、激发热情产生积极影响。从良好的心理环境的 创造来讲, 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尽力创造 让学生表 现自己能 力、才智和闪光心灵的机会, 这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心理的基 础。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和心理氛围, 特别是良好的集体生活情景和富 有教育意 义的活动 与交往, 也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教育离异家庭学生的几点对策 篇8

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

一些离异家庭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较差、问题行为较多,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关注和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教育方式,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摆脱不良情绪,养成自信、自尊、自助和信人、尊人、助人的良好个性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愉快的心境投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

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剖析原因,对症下药,矫正其不良心理及行为。让其在集体中体验温暖、快乐与成功;在交往中获得尊重、理解与自信;在师生的亲情中摆脱忧郁、脆弱和自卑。教师在关心离异家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与同龄伙伴之间可倾诉的氛围,改变不良的认知结构,重新建立与父母及他人的和谐交往关系。让这些学生懂得克己、宽容和体谅既是道德的规范,也是生活的准则。

家校要通力配合

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学校有责任调适和疏导离婚父母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分歧,要求其为孩子做出慎重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了解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变化,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要求家长从身心方面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努力为其创造正常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师可以向家长反映离异家庭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家长提出培养教育孩子的建议和方法。

上一篇:个人简历样本表格下一篇:四年级作文:我班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