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生物材料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其生物安全性问题的提出及现今我国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希望纳米科技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一篇:生物材料论文

牙髓病治疗领域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口腔生物材料是指用于替代或修复各种原因造成外形及生物功能丧失的口腔内组织器官的天然或人造材料。1984年,ISO/TC106制定ISO/TR7405-1997“牙科学-用于牙科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临床前评价-牙科材料试验方法”国际标准。要求口腔生物材料需符合:①生物安全性;②生物相容性;③生物功能性。安全性和相容性是口腔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生物功能性要求植入的牙科材料与宿主局部组织的成分有很好的吻合,不损伤和破坏机体生长,能够承受各种力学作用,具备口腔器官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世界各国对口腔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研究越来越重视。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牙体牙髓科临床中常见疾病,通常主要由龋病进一步发展或外伤所致,治疗方法包括活髓保存治疗和患牙保存治疗两类。目前,活髓保存治疗的方法包括:盖髓术、根尖诱导术等,患牙保存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及根尖手术后倒充填等[1]。植入口腔的材料能够融入宿主的生命体系,最终成为宿主的一部分并能够承担宿主的生理功能。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防止微渗漏,可用于盖髓治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引导牙骨质、牙槽骨再生,可用于根尖诱导成形、穿孔修补治疗;较强的抗菌抑菌性防止再感染,可用于倒充填根尖封闭治疗等。

牙髓病治疗领域的生物材料,即研究与牙髓相关疾病的生物材料,主要包括: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MTA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持久的封闭性及诱导软硬组织再生等能力而备受关注。2014年被《牙科顾问》(《Dental Advisor》)评为年度最佳牙髓修复材料。此外,还有Ceramicrete, Bioaggregate(BA),Biodentine,EndoSequence(ERRM)等。

1 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

1993年,美国加州Loma Linda大学的Torabinejad教授和同事发明了一种用于牙髓病治疗的新材料—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2]。1998年,MTA首次作为分隔根管内外环境的充填材料应用于牙科治疗中,并通过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

1.1组成成分与性质:MTA由细腻的亲水颗粒组成,主要成分为硅酸三钙[(CaO)3·SiO2]、铝酸三钙[(CaO)3·Al2O3],此外还添加了无机氧化物。经中子探测微量分析发现:MTA主要由钙和磷离子组成,与牙齿硬组织的离子成份分相同。氧化铋是使MTA具有X线阻射性的成分,其阻射性明显高于牙胶尖和牙本质,在X 线片上与周围组织区分易于辨认。MTA调和后初期呈凝胶状,pH 值为10.2, 固化时间约为4h,固化后pH 值上升至12.5。与氢氧化钙相当,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抑菌活性。

1.2临床应用:MTA具有一定亲水性,在固化时体积略微膨胀,电镜观察其质地为致密、无疏松孔隙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密闭性[3]。有研究表明,大鼠磨牙MTA直接盖髓后1~ 5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 1(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TGF-β 超家族)表达程度,发现其主要表达于穿髓孔下方的细胞中,表达强度呈上升趋势。证明MTA作为一种良好的盖髓剂所形成的牙本质桥优于其他盖髓剂[4]。

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表明,高浓度的MTA抑制大鼠牙乳头细胞(RDPC)生长,低浓度的MTA可以促进RDPC的增殖和分化,进而诱导根尖周组织的再生。因此,MTA可作为根尖诱导成形材料应用于临床[5]。

在潮湿条件下,MTA粉剂和蒸馏水调和发生水合作用,其聚合过程中的吸湿膨胀可弥补聚合收缩。在血液污染时,减少了封闭后边缘微渗漏的发生。MTA解决了髓室底穿孔无法隔湿的技术难题,且MTA完全固化后的抗压强度可达70Mpa,故它的封闭性能是其它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它能严密隔绝髓腔和牙周组织,形成一道人工屏障[6]。MTA因具有良好的诱导牙骨质再生能力、优秀的封闭能力及良好的操作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根管穿孔的修补[7]。

MT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封闭性,可以与牙本质发生化学性粘结,并能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研究表明,成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在 MTA组活性高,提示该材料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说明MTA是一种极有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材料[8]。MTA能促进牙骨质增生,牙骨质可在MTA上方沉积,从而封闭根尖孔,达到治疗目的[9]。

MTA预防性充填治疗后在根尖孔处即刻形成根尖屏障,其中Ca2+能激活周围间质中未分化的幼稚细胞,使之分化成为功能型的结缔组织细胞(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使基质得以形成。Ca2+的存在还能激活三磷酸腺苷酶,该酶可增强牙体组织的钙化作用。同时强碱性能中和吸收细胞的酸性产物,并产生对根吸收细胞不利的环境[10]。然而,MTA成本较高,可致牙齿变色[11],含有对人体有影响的重金属,硬固时间较长,不易操作不利于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易导致充填初期被根尖周组织的液体浸泡、冲刷而流失,影响治疗效果和成功率。

2 Ceramicrete

Ceramicrete是一种自固化具有粘结性的无机磷酸化瓷性材料,最初被用于封闭放射性有害物质,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低孔隙率的特点,逐步发展成为骨科和牙科可应用的水门汀。

2.1组成成分:包括:MgO、KH2PO4、3CaO·SiO2&2 CaO·SiO2、CeO2、Bi2O3、Ca10(PO4)6(OH)2等。在硅酸盐与Ceramicrete基质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中,MgKPO4为硅酸磷陶瓷提供了高强度的性能,K2SiO3产生的无结构玻璃相填充在基质化合物的空隙中,提高其抗压性和挠曲强度。

2.2临床应用:Ceramicrete在调拌过程中有类似于水门汀的“面团期”,此阶段适于进行充填操作,与MTA调拌过程的湿沙状态相比提高了操作性能,降低了临床治疗的技术敏感性,Ceramicrete快速凝固的特点可防止根尖周组织液体冲刷作用造成充填物流失。Ceramicrete液体流量微渗漏比MTA小,具有更好的封闭性能。Ceramicrete根管充填材料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理想的阻射性能、安全的生物相容性和潜在的生物活性,但还需进一步进行诱导成骨能力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12]。

3 Bioaggregate(BA)

Bioaggregate是一种新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生物陶瓷材料。可用于修补穿孔、牙根吸收、根端充填、根尖诱导成形、盖髓,于2006年通过美国FDA认证。

3.1组成成分:其主要成分包括:水合硅酸钙、氢氧化钙、羟磷灰石(HA)、氧化钽和无定形氧化硅。它是磷酸钙硅酸盐水泥粉末用无菌去离子水混合后形成的水合物与羟磷灰石纳米晶体掺入硅酸钙凝胶的纳米复合体。与MTA相比,Bioaggregate不含有毒金属—铝,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不含铁、锰,不会致治疗牙齿变色;用五氧化二钽代替氧化铋,有更好的X线阻射性,生物相容性。而且Bioaggregate含有羟磷灰石,增加材料强度,是纯粹的有生物活性的材料。

3.2临床应用:研究数据表明,Bioaggregate充填人类年轻恒牙比MTA和Ca(OH)2 有更高的抗断裂性,用Bioaggregate作为根管填充材料最为有利[13]。Bioaggregate比MTA有更好的根尖封闭性,可以归因于该粘附在牙本质壁的纳米尺寸的粒子,且具有亲水性[14]。在体外通过直接接触法研究结果显示,Bioaggregate24h后可强烈地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15]。袁正林等将Bioaggregate、MTA分别与成骨细胞(MC3T3-E1)共培养,结果发现:Bioaggregate和MTA均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作用。与MTA比较,Bioaggregate能够诱导成骨细胞矿化基因COL-Ⅰ等的表达[16]。一项对比MTA和Bioaggregate细胞毒性的研究中,在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方面,Bioaggregate显著优于MTA。因此,Bioaggregate比MTA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17] 。

4 Biodentine

Biodentine是在2010年9月推出的一个革命性新材料,它是一个集牙本质替代、保存牙髓活力、修复穿孔、修复吸收牙根、根尖充填全功能于一身的生物活性材料。

4.1组成成分:Biodentine是一种高纯度的硅酸三钙粉末,其含有少量二钙的硅酸盐、碳酸钙、氧化锆和氯化钙,用聚羧酸溶液加速其凝固。氧化锆具有更高的X线阻射能力[18]。Biodentine将粉和液体置于胶囊内,经12min调和即可固化,时间短,操作方便,可用于儿童牙齿的治疗。

4.2临床应用:用染料吸光度法体外研究表明,Biodentine的密封性比MTA略差[19]。在PBS缓冲液中,Biodentine和MTA对成纤维细胞有相似的细胞毒性[20]。Biodentine直接置于牙髓上,它可以引起早期的牙本质修复,可能是因为诱导浆细胞中TGF-β1分泌[21]。由于它具有的显著优点及仿生矿化能力,Biodentine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牙齿的充填和牙髓病治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扩展这种材料未来在临床应用的范围[22]。

5 Endosequence(ERRM)

Endosequence根修复材料是一个含钙的预混可注射的新型生物陶瓷材料。

5.1组成成分;由硅酸盐,磷酸二氢钙,磷酸和氧化锆组成。EndoSequence不透射线,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高pH值使其具有抗菌活性[23]。

5.2临床应用:多名学者用MTT比色法检测EndoSequence对鼠纤维原细胞(L929细胞)、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成人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间接测定材料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显示EndoSequence在体外有类似MTA的生物活性[24-26] 。

另有研究用逆转录-PCR的方法,比较的EndoSequence和MTA对人成骨细胞(MG-63)的细胞毒性。结果EndoSequence和MTA表现出极低水平的细胞毒性,可以忽略不计[27]。有学者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显示,牙体牙髓治疗最重要的是要“保存现有的牙釉质和牙本质”、“防止继发龋”和“保存牙髓活力”;修复材料最重要的是要能实现“粘接的最优化”、“生物相容性”以及“使技术敏感性降到最低”。解决修复材料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预防继发龋是牙科修复材料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

口腔生物材料是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互渗透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以生物材料及其制品为基础的高新科技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而对生物材料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一直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由于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直接接触,因而生物相容性成为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但目前,没有一种材料完全具备所有优点。因此,只有有效克服各自缺点,才能成为最具有前景的口腔生物材料。

[参考文献]

[1]边专,范冰.我国牙髓病治疗的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12):717-720.

[2]Smith CS,Setchell DJ,Harty FJ,et a1.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conventional root canal therapy:a five-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Int Endod J,1993,26(6):321-333.

[3]朱兰兰,王秀梅.不同去龋方式下4种盖髓材料的微渗漏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29(3):363-366.

[4]张晓芳,姚亚鹏,康红英,等.大鼠磨牙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直接盖髓术后牙髓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6(7):404-407.

[5]李飞来,阙国鹰.三氧化矿物凝聚体对牙乳头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6):343-347.

[6]Kim JK,Shukla R,Casagrande L,et a1.Differentiating dental pulp cells via RGD--dendrimer conjugates[J].J Dent Res,2010,89(12):1433-1438.

[7]张琛,孙正,侯本祥.三氧化矿物凝聚体修补医源性根管穿孔的疗效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1):12-14.

[8]吴雪,宫佳乐,王效军,等.MTA及GIC对MG--63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1):960-962.

[9]Leal F,De-Deus G,Brandao C,et al. Comparison of the root-end seal provided by bioceramic repair cements and white MTA[J].Int Endo J,2011,44(7):662-668.

[10]Hansen SW,Marshall JG,Sedgley CM.Comparison of intracanal EndoSequence Root Repair Material and ProRoot MTA to induce pH changes in simulated root resorption defects over 4 weeks in matched pairs of hunman teeth[J].J Endod,2011,37(4):502-506.

[11]Daniel F,Peter P.Coronal Tooth Discoloration and White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J].J Endod,2013,39(4):484-487.

[12]麦穗,古丽莎,Franklin R,等.Ceramicrete根管倒充填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评估[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S1):84-88.

[13]Tuna EB,Dincol ME,Gencay K,et al.Fracture resistance of immature teeth filled with BioAggregate,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and calcium hydroxide[J].J Dent Traumatol,2011,27(3):174-178.

[14]ISayed MA,Saeed MH.In vitro comparative study of sealing ability of Diadent Bioaggregate and other root-end filling materials[J].J Conservative Dentistry,2012,15(3):249-252.

[15]Dohaithem A,Al-Nasser A,Al-Badah A,et al.An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bioaggregat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11,112(4):e27-30.

[16]袁正林,闫萍,边专,等.Bioaggregate对成骨细胞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4):475-478.

[17]Yusuf B,Batur,Gozde Acar,et al.The cytotoxic evaluation of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and bioaggregate in the subcutaneous connective tissue of rats[J]. Med Oral Patho Oral Cir Bucal,2013,18(4):e745-e751.

[18]Atmeh AR,ChongEZ,Richard G,et al.Dentin-cement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Calcium silicates and Polyalkenoates[J].J Dent Res,2012,91(5):454-459.

[19]Tulsi S,Nimisha S,Ruchi R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aling ability of Biodentine and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gainst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Mta) as a furcal perforation repair material(an in vitro study) [J].National J of integrated Research in Medicine, 2013,4(3):56-60.

[20]Corral Nunez CM,Bosomworth HJ,Field C ,et al.Biodentine and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Induce Similar Cellular Responses in a Fibroblast Cell Line[J].J Endod,2014,40(3):406-411.

[21]Laurent P,Camps J,About I.BiodentineTM induces TGF-β1 release from human pulp cells and early dental pulp mineralization[J].Int Endod J, 2012,5(5):439-448.

[22]Priyalakshmi S,Manish R.Review on Biodentine-A Bioactive Dentin Substitute[J].Journal of Dental and Medical Sciences,2014,13(1): 13-17.

[23]Shokouhinejad N,Nekoofar MH,Razmi H,et al.Bioactivity of Endosequence Root Repair Material and Bioaggregate[J].Int Endod J,2012,45(12):1127-1134.

[24]Alanezi AZ,Jiang J,Safavi KE,et al.Cytotoxicity evaluation of endosequence root repair material[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10,109(3):e122-125.

[25]Ma JZ,Shen Y,Stojicic S,et al.Biocompatiblity of Two Novel Root Repair Materials[J].J Endod,2011,37(6):793-798.

[26]Hirschman WR,Wheater MA,Bringas JS,et al.Cytotoxicity comparison of three current direct pulp-capping agents with a new bioceramic root repair putty[J].J Endod, 2012,38(3):385-388.

[27]Ciasca M,Aminoshariae A,Jin G,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cytotoxicity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of EndoSequence root repair material and ProRoot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in human osteoblast cell culture using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 Endod, 2012,8(4):486-489.

[收稿日期]2014-04-25 [修回日期]2014-05-14

编辑/李阳利

作者:李峥 杜斌 苗群爱

第二篇:立足生物实验材料优化,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为做好初中生物教学,提升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材料优化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合理的实验材料不仅可以提升实验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文章将以苏科版初中生物为例,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实验材料优化,提升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实验材料;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前言:生物是一门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实验材料缺乏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优化实验材料,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一、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促进生物实验成功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了初中生对生物现象、生物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针对于这一情况,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对初中生做好科学、有效地引导,让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点加深学习和理解。为了保证生物实验的顺利开展,在材料选择上,教师要注重对材料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利用最符合的实验材料对初中生学习及理解生物知识点进行引导,以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质量得到针对性的提升。通过对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选择,让生物实验成功率得到提升。

例如,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中增加了很多突出传统学科體系,增加了很多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同时也安排了很多系列化与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和爱护植物的意识,需要学生做蒸腾作用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实验材料的优化选择,对生物实验的效果及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蒸腾作用实验植物材料为天竺葵,但是天竺葵这一材料受环境影响较大。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在实验材料选择上,可以利用白菜来代替天竺葵。白菜容易获得,并且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理想。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选择,提升实验效果,并且使初中生对蒸腾作用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理解。

二、选择可操作性强材料,提升实验成功几率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选择可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不同的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成功几率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3]。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运用,让初中生参与到生物实验操作中,增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体验感,让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以实现生物学科知识内化的教学目标。通过把握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让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针对性的提升,使实验成功几率也得到提升,促进初中生生物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中《种子的结构》一课时,为降低实验难度,提升实验可操作性,教师要注重对实验材料做好优化选择。联系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来看,主要以大豆或是蚕豆种子为材料,引导学生对种子结构进行观察。但是考虑到大豆种子较小,这导致学生观察不便,可能会对实验教学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于这一情况,教师要注重对可操作性较强的材料进行选择,对生物实验材料进行优化。对此,可以选择颗粒比较大的芸豆种子替代大豆种子,让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分析。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芸豆种子颜色、大小以及形状,并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成幼苗可能和种子内部的什么结构有关?种子内部有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投入到实验中,做进一步观察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提升生物实验的可操作性,让生物实验教学更加有效。

三、强化初中生体验感,做好实验材料优化

为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开设探究实验活动,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对实验材料进行有效地优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5]。同时,在对生物实验教学优化时,教师要注重突出初中生的体验感,以此对生物实验材料进行优化,让初中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有效地学习和体验,并以此来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初中生对生物实验知识点加深学习和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物实验探究内容,做好实验材料的优化,让实验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初中生对生物实验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思考,最终实现知识内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强化初中生实验学习的体验感,并为初中生带来直观化的学习体验,使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为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时,注重让初中生对生物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让初中生能够对生物实验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理解。以糖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教学为例,联系该实验的材料来看,主要以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主要实验内容。但是这一实验开展时,由于糖在水中溶解相对较慢,这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糖和水的颜色相近,学生观察比较困难。为此,对实验材料优化时,组织初中生改变实验材料,运用红墨水替代糖,之后引导初中生动手操作,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使学生看到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情况,感受分子的运动。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并引导初中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强化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使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质量得到更加有效地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工作,为做好初中生物教学,提升生物教学质量,教师应促进生物实验材料优化,联系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并带领学生共同进入到实验中,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学好生物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雅青.浅谈探究性实验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60):126-127.

[2]曹呈呈.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57-58.

[3]陆正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优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77-278.

[4]李咏梅.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途径[J].考试与评价,2020(12):117.

[5]韩娜娜. 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果[C]//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20:1737-1739.

作者:刘文卓

第三篇: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其生物安全性问题的提出及现今我国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希望纳米科技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安全;应用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者由该尺度范围的物质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根据物理形态划分,纳米材料大致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和纳米相分离液体等五类。由于纳米尺寸的物质具有与宏观物质所迥异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等,因而纳米材料具有异于普通材料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1984年,德国萨尔兰大学的Gleiter以及美国阿贡试验室的Siegel相继成功地制得了纯物质的纳米细粉。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二、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科技发展迅猛,大规模生产的各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在生活消费品和工业产品中广泛使用。据统计,纳米材料已经应用在近千种消费类产品中,来提高原有的功能或获得崭新的新功能,包括化妆品、食品、服装、生活日用品、医药产品等领域。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双刃剑”特性,即在提高原有材料功能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例如,美国科学家让一组小鼠生活在含20纳米特氟隆颗粒的空气里,结果小鼠在4小时内全部死亡;而另一组生活在含120纳米特氟隆颗粒的空气里的小鼠,却安然无恙。仅仅尺寸改变,竟导致如此巨大的生物毒性变化。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纳米颗粒可通过胎盘屏障由母体进入到胎儿体;碳纳米颗粒可经嗅觉神经直接进入动物脑部;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也容易引起器官炎症,或导致大脑损伤,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急,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有增大的趋势。研究还发现,纳米颗粒非常容易进入细胞,它们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什么影响?一些人工纳米结构具有自组装能力,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不同微环境里,会自组装成不同的可蔓延生长的特殊结构,这些结构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将产生什么影响?它们是否会干扰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

三、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成为科学前沿问题

2005年12月,美国政府以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名义,召集世界各国政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圆桌会议,讨论如何采取措施,保障“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纳米安全性问题之所以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如此重视,是因为纳米材料的应用事关人体健康和安全,而“健康和安全”永远是国家的重大需求。纳米科技事关国家前沿科技的发展,美国国务院代表在华盛顿的“纳米安全会议”上说“保障纳米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我们科技领先地位的国家战略”。纳米科技居于21世纪公认的前沿科技之首。因此,为纳米科技保驾护航,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同时,率先开展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就有可能抢占先机,抓住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机遇:人造纳米结构或纳米颗粒与生命体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未知领域,存在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无论对纳米科技的发展或者对理解生命过程本身都孕育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抢占先机,就意味着拥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四、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欧洲等地不断出现反对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的大规模游行,其实是因为人们不清楚纳米材料毒理学效应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所导致的误解。因此,建立科学客观评价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方法,是扭转目前一提到纳米材料就认为不安全的误区的唯一办法。目前,国际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当务之急要研究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从结构明确、成分明确、剂量明确的人造纳米颗粒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模型,分析预测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行为以及它们的协同效应对生命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建立出合适的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评价方法,这也是目前发展纳米技术的最大瓶颈之一。尤其是生物微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细胞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体内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等。已有的纳米毒理学研究结果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发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毒理学现象,但是机制不清;研究在大剂量,急性暴露下引起的毒性反应,虽然可用于“突发事故”的安全性评估,但对纳米材料含量低的纳米产品并不适用;缺乏实际工作现场的研究,导致无法对生产场所的安全评价做出正确的结论。综合考虑目前国内外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应用中出现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我们首先要开展的工作是围绕与工作场所和纳米产品相关,已经规模化生产或使用的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展开研究,在科学上重点揭示生产场所纳米颗粒的释放与团聚行为;揭示在食品中大量应用的纳米颗粒进入胃肠道后的行为和命运;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这些纳米材料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以及皮肤相互作用机理;力争阐明影响工作场所和消费品中纳米颗粒生物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共性规律,以及纳米颗粒与产品添加剂的复合——协同效应关系。同时,在应用上,筛选出能够用于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生物学或毒理学的指标,提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工作场所和消费产品相关的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和评估程序,向国家提出相关纳米材料的职业接触限值,为国家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科技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革命性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它们对人类健康有可能带来严重损害。因此,如何驾驭纳米科技,使之造福而不伤害人类,既是科学界面临的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前沿科技发展战略与健康安全的国家需求。

作者:刘天齐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当前,各种传染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而微生物实验室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和实验室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出现了诸如2003年在新加坡和台湾分别发生的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等生物灾害事件[1]。生物安全在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仅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即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2.1 分级起因

据记载,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曾多次发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纪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性疾病有伤寒、霍乱、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伤风等病例。1947—197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记录了109例实验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发表的有关实验室感染的调查报告,使人们认识到实验室内培养基或标本的处理及含菌尘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员被感染的主要途径[4]。1974年,美国CDC/NIH首次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5],作为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般参考。随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基本沿用了此种模式。

2.2 级别划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方式对健康人体造成切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与传染的严重程度、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无将其生物危害分为1—4级。我国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则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分为4个级别(危害程度由低至高),为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从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体检验或研究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分1—4级,简称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级,实行分级管理[6]。

3 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要求[7—8]

3.1 实验室建设和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应着重考虑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实验对象不被污染。例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时气溶胶形成的问题;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横行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人员进出、样本检验、有毒试剂使用等工作流程问题。应从功能上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实验工作区域、休息场所、样本接收及处理、生物废弃物的处置、安放实验设备和耗材的地方均应清楚地加以区分。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地面应光滑,易于清洗,防液体渗漏,抗化学腐蚀、可消毒,地面应防滑;工作台面应耐酸碱、有机溶剂腐蚀,耐中等以上的温度,防液体渗透,可消毒。实验室出门处应有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应设计成用肘部或脚操作,有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装置,以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立即处理。应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应作消毒处理。实验室应考虑提供不循环的向内气流,如不能,则应考虑开窗,这时应安装防节肢动物出入的纱窗。实验室的同一楼中应有高压灭菌器、灭火器、可靠的供电系统和紧急情况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灯。在工作场所之外提供实验人员摄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员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设施等。

3.2 样本运送

应按照有关病原微生物或样本规范运送的要求,将样本放在可靠、安全、经检测合格的容器中运输,严防对人员、环境的污染。

3.3 实验操作

所有的实验操作应降低气溶胶或泡沫的生成,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感染性材料的离心操作应使用安全的离心杯,或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启或封闭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体。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时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有相关记录备案。

3.4 个人防护

应根据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工作服并留在实验室内,限制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穿工作服。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戴防护手套,操作完毕或离开实验室,接触干净区域前应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环境。应穿防护鞋(套),在特定区域操作时应穿特殊的鞋。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个体呼吸防护用品、防溅出的保护装置,保护脸部皮肤和黏膜,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3.5 生物废弃物处置

生物废弃物是指经实验分析后被丢弃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9]。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时产生的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压袋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灭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培养物等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实验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器具等应放入专用的坚固容器,加盖。高压灭菌器应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介[10]

4.1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技术规程

要求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监督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隔离服,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装置内进行。

4.2 一级屏障

安装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种密闭容器和其他为了消除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设计的工程控制设施等一级屏障。

4.3 实验室建筑设计符合二级屏障的标准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进入环境,避免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环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气溶胶之中。实验室工作区和公共通道分开,使用消毒设备和洗手装置;实验室工作区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实验室只设置密封结构的观察窗。整个实验室空气成负压状态;实验室的进风要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以清除或杀灭含有的病原体[11],室内空气外排必须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百分之百地杀灭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所有物品必须要经过高温、高压的无害化处理才能带出实验室,以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组织与人员职责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保证计划的贯彻实施并进行安全检查。实验室应任命协助管理层工作的生物安全员,生物安全员负责提交生物安全计划和培训计划,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议和指导,对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评估,监督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时发现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册编写生物安全手册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内容可包括:① 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 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 个人防护要求;④ 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⑤ 生物废弃物处置;⑥ 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 内务管理制度;⑧ 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

5.3 内务制度在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并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出口处应有发光指示标志。保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非实验有关人员、外来参观、进修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5.4事故处理制订报告危险隐患或事故发生的程序。所有报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5.5安全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必须经常地对所有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有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新进人员工作前应熟悉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后方可独立工作。

5.6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作健康检查,从而监测实验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员就职前进行体检,在健康时,采集血液并按规定储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或员工生病时应立即报告,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有关记录应存档。

6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的认可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出台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法律法规,从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和规范。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职能部门多,相关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强化,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主要存在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缺陷[14]。另外,一些临床门诊实验室和非医疗系统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护设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生物安全防护比较薄弱的领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传贯彻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才能尽快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7 工作体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品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品运送到实验检测,以及剩余样品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谈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必将会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这样就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原有的不规范的行为要干预,错误的陋习要改变,尽可能将对人员、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实际工作现状,影响正常的临床诊断、疾病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建议在专科学校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目,应该让专科学生在接触专业前,就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完整概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金子辰 王奕峰 吴立梦

第五篇: 土木建筑材料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绿色材料

摘要: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土木建筑的制造成本和工程质量。传统的土木建筑材料的性能不够强大,重要的是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现象,不利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绿色材料被研发,这些建筑材料具有性能好、绿色环保等优势,将这些材料应用到土木工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土木工程今后的发展。于是文章分别对绿色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进行分析;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配比要求、发展和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控制;分析了绿色材料的分类、必要性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发现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耐久性、自密实性、体积稳定性等优势,属于当今乃至今后都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建筑材料;发现绿色材料有利于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总之绿色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能够在土木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木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材料

建筑材料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土木工程的发展。且建筑材料经历了漫长发展,最开始时人类私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人类使用人造材料、生铁和熟铁等作为建筑材料,且建筑材料的性能在不断提高,土木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好。直至18世纪,发明了水泥,后来又有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如今,对土木工程的要求更高,建筑材料不仅要具有高强度、高性能,还需要具备节能环保的要求。所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绿色材料随之发展,提高了土木工程的质量,促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文章将对这两种材料在土木工程中进行深人研究。

1高性能混凝土概述

1.1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1.1.1高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本身具有比较好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所以不容易受到腐蚀物质的影响,相比于普通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1.1.2自密实性

由于在配置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时使用的水比较少,所以材料的流动性和抗离析性都会比较好,于是材料的填充性能和自密实性能就会比较强。

1.1.3体积稳定性

因为在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时,其弹性模量处于40~45GPa,即弹性模量比较大,而且配置的混凝土干缩率小于0.04%。所以高性能混凝土的体积不容易发生变化。比如具有较低的温度变形、高强的弹性模量、较低的收缩和徐变。

1.1.4强度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一定具有较好的强度,一般情况其压缩强度要大于200MPa,正是由于该材料具有比较好的强度,所以能够在工程建筑领域中发挥优异作用。

1.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原则

1.2.1含砂率

由于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泵送方式,于是在设置含砂率时需要考虑到可泵性的要求,另外,在能够符合施工工艺条件等要求时,需要尽可能高降低混凝土含砂率,然后根据相关的实验确定最佳含砂率。

1.2.2水灰比

水灰比属于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可以直接决定着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于是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根据普通混凝土的设计方式进行,而是要考虑到综合方面的应诉,要根据工程强度等级、组成原材料和相关经验进行确定。

1.2.3高效减水剂

在使用高效减水剂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减水剂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备制中,所以在选择减水剂时需要考虑到耐久性、黏聚性、强度、减水率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在确定高效减水剂的用量时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所以要根据减水率的要求确定合适的高校减水剂用量,其中需要使用到相关的实验分析。

1.2.4用水量和水泥量

在确定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时可以和普通用水量的确定方式一致,如果用水量过大,造成水泥用量和胶凝材料使用量过多,可以使用减水剂等物质来控制水的掺量。还有一种确定用水量的方式就是首先按照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得出水泥和胶凝材料的初步用量,然后再根据水灰比得到用水量,如果得到的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材料流动性比较低,就可以使用掺量或者使用减水剂的物质进行水量控制,从而得到性能更好的高性能混凝土。

1.2.5掺和料

为了得到性能更好的混凝土,在確定掺和料时需要根据混凝土性能指标和掺和料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其中还需要以实验分析为基础。

2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在应用时的施工控制

2.1搅拌

搅拌属于配置高性能混凝土时的一个基础操作方式,将原材料进行准确称量,然后再进行搅拌,使用的搅拌机为卧轴式或者逆流式强制搅拌机,因为这种搅拌机器的力量比较大,会使得搅拌更加均匀,然后搅拌时间也需要控制在2~3min之内。

2.2运输

高性能混凝土在长期的运输过程中会造成其性能发生变化,所以在运输之前,需要确定混凝土的相关参数,使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性能降低等现象。为了避免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还需要对运输工具进行隔热处理,另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混凝土中水分流失或者蒸发。

2.3浇筑

高性能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温差低于15%,还要求混凝土倾落高度要低于2m,因为高度过大会造成离析问题,但是有些施工环境中其高度大于2m,于是可以使用漏斗、滑槽等方式进行浇筑。另外,在人模之前需要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使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浇筑时,其中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90min,也要避免出现施工缝现象。

2.4振捣

高性能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会存在需要调整其水平位置的情况,此时不能直接水平移动就进行调整,而是需要将其慢慢从混凝土中以竖直方向慢慢抽离出来,然后在将振捣棒进行移动。对每个点进行振捣时需要将其时间控制在30s之内。当混凝土表面没有出现气泡等现象时就可以停止振捣。

2.5养护

高性能混凝土在早期养护时非常重要,因为其早期强度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而处于后期时,其强度的增加就会非常慢,所以做好早期养护,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一般情况下,浇筑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养护工作,养护的方式就是进行浇水和施加薄膜,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表面湿润,然后实现养护目的,养护时间为14d比较合适。

3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势较多,具有高强度、耐久性、自密实性、体积稳定性等,属于当前性能非常全面的混凝土材料,能够在高层建筑、桥梁等中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混凝土已经有100年的发展,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发展到如今的高性能混凝土,其中经历的很多的变化。在20世纪时,混凝土作为工程结构的首选材料,也是土木建筑中最重要的材料,并且混凝土的使用量很大。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需要使用的混凝土用量越来越大。进人新世纪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得更加迅猛,而且各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混凝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各种新型混凝土不断出现,混凝土的性能也变得更加强大。为了使得混凝土有更好的发展,出现的高性能混凝土因其自身性能优异,能够提高土木建筑的质量。高性能混凝土也是一种发展必然结果,并且也是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高性能混凝土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发达国家,研究者将混凝土的耐久性作为研究目标,于是可以保证工程具有一百年以上的使用寿命。这种混凝土与传统的混凝土区别在于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强度等。而且从当今的应用效果来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能够在不同的工程中进行使用,且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很好的保证工程安全性和提高其耐久性,并且高性能混凝土的经济性也比较合理,所以该材料属于当前乃至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土木建筑行业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所以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性能混凝土作为用量较大的材料之一,为了能够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要求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有很好的性能,在土木建筑中能够发挥良好效果,还需要高性能混凝土有环保性能,分别表现在商性能混凝土不会破坏环境、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以高性能混凝土在以后的发展中,不仅会围绕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会朝着环保高性能混凝土方向进行发展和研究,使得混凝土材料具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4土木建筑材料中的绿色材料分析

4.1绿色材料的分类

在土木建筑材料中提出使用绿色材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其应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绿色材料的分类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于是文章根据土木建筑材料中的绿色材料特点和定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其分为安全型、可循环型、节能型和健康型。安全型表示的是材料的性质非常穩定,在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都能够实现安全控制;可循环型主要指的是该类型的绿色材料能够进行重复使用,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节能型表示的是该类型的绿色材料具有节能环保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减低建筑资源的浪费,能够提高材料的使用像效果,不会存在浪费现象;健康型表示的是该类型材料没有毒、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还有一种分类方式即按照土木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可以将绿色材料分为功能型绿色材料、装饰型绿色材料和结构型绿色材料。其中功能型绿色材料必然是具备一定功能性质,在土木工程中进行使用时能够有比较明显的指标优势,比如高分子复合材料就是一种功能型绿色材料;装饰型绿色材料就是在土木建筑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装饰作用,比如各种涂料、纳米除臭除菌材料和保温材料等;结构型绿色材料主要指的是防水木材、轻型钢材和环保水泥等材料。

4.2土木建筑中使用绿色材料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土木建筑中使用绿色材料的量越来越多,并且绿色材料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广泛。使用绿色材料能够实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目的,能够使得土木建筑行业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将主要对使用绿色材料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消费者对绿色材料的需求提升: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的发展,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今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更愿意选择绿色材料作为土木建筑材料,能够实现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由于消费者的观念发生变化,提高了绿色材料的需求,于是土木建筑材料中绿色材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正是由于消费者对绿色材料的需求提升,所以才使得在土木建筑中使用绿色材料变得更加的普遍,并且使用绿色材料变得更加有必要性。

2)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土木建筑行业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材料作为建筑中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土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对环保的要求越发重视,所以绿色材料在土木建筑行业中使用可以有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所以绿色材料的使用是实现土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3)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我国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已经比较高,建筑行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保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节能环保的理念应用其中,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绿色发展要求。所以绿色材料作为土木建筑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有助于提高土木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更有利于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的转型发展,也能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所以如今需要大力推广绿色材料研发和使用。

5绿色材料应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注意事项

5.1选材方面

如今绿色材料的类型非常多,其特点和优势各不相同,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建筑自身要求,选择综合性能更加合适的绿色材料。比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选择一种结构性绿色材料,这些材料可是时木材、粘土砖、石材等,但是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粉尘,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一种竹制结构材料-圳。总之,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不然,建筑材料的使用不仅会存在浪费现象,而且还会对建筑质量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选择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包含土木工程建筑自身要求,还包含材料的自身性能和特点。

5.2施工方面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已经选好了合适的绿色材料,于是对其进行应用时也需要非常注意。因为材料的施工效果直接决定着建筑的施工效果,对整个施工成本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如今有些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施工上面没有严格进行,导致建筑质量出现问题。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绿色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

5.3验收方面

绿色材料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在土木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时由于建筑工程使用材料降多,有些人为了牟利,将某些假材料充当真正的绿色材料,导致材料的性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于是就会影响到建筑的质量。所以在验收过程中,不能因为施工已经完成就可以不必对材料进行检查,恰好相反,在验收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需要严格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查。

6结语

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最终投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会严重出现浪费现象和环境破坏现象。于是文章研究的绿色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使用能够很好的减少浪费和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建筑的质量。虽然如今的建筑材料种类非常丰富,性能相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土木建筑材料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性能和环保节能更好的建筑材料将会不断开发,推动着土木工程向前不断发展。

作者:张慧 张超

上一篇:社区护士论文下一篇:生物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