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精选14篇)
王霞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概述
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学, 而不是教师的教。“三案”指的是教案、学案、巩固案, 然而“六环节”指的是以下相关内容。
1. 以案导学。
在内容上这种教学模式把三案合一, 在形式上把学案进行图表化设计, 分为主栏, 进行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学习任务、重难点分析标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讲述;一栏为附栏, 这栏会根据为学生设计的学案的要求, 对其中设计的问题进行答疑, 以及附注上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再有一栏是占学栏, 它是用来反馈自己的学习观点的, 尤其是能够记录下自己在和同学或是老师进行思维碰撞时的所思所虑, 对开阔学生的思路非常有帮助。
2. 以疑诱学。
通过整合存疑栏的内容, 在课堂上重点突出那些在自学的过程中没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 以及在上课时突然联想到的其他一些问题, 然后通过课堂交流, 让学生讨论逐步地解决。
3. 以展助学。
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流行的模式是上台进行演示, 包括一些演讲、辩论、小品或者其他的一些内容, 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还可以制作相关的PPT, 让学生一页一页地进行解读, 这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意。
4. 以讲拔学。
我们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这还不够, 学习的过程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会的层次上, 而是要能够应用。所以要借助这个机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弱点及他们的易混易错点, 然后进行重点的温习。
5. 以练查学。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一定的练习, 进行一定的自我测评, 教师要通过当堂批阅, 及时地把相关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的纠正自己的错误。
6. 以拓深学。
拓展这个层面就是要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 让课本上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等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具体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对生活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 而不是一种应付考试和老师的工具。
二、三案六环节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于初中生来说,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 若是缺乏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往往最终造成成绩低下, 甚至是厌学情绪的滋生。我们现在的生物课堂往往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设的, 更像是为了考试。
1. 创设引导性问题, 激活思维。
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问题, 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学习, 这些问题的设计要紧贴主题, 还要有一定的悬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例如, 教师在显微镜放大倍数这一块就可以设计出一定的引导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总结出“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的结论。
2. 自主学习解疑。
生物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强化学生在自学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力, 巡视和指导学生的自学情况。例如, 我们设置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自主地寻找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的区别, 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这一知识的掌握。
3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我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平等与和谐的气氛的, 一方面我们鼓励要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大家要互相合作, 用探究和解疑的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例如, 在引入生物圈这一概念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且在课堂之上借助于一些工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三、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们的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的是教学的过程,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其中的组织者,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
1. 价值观导向纠正。
我们当下的很多教学都是局限在对于考试的看重上, 注重于传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一些考试上的技巧, 然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人。
2.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而是主动参与的主体。当前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对于认知的、情感共鸣的、技能上的培养, 我们缺乏对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 在三案六环节的具体事实上要注意做修改。
【关键词】初中生物 心灵涌动 自主行动 思维运动
课堂教学不应是封闭沉闷的,而应是自由开放、活泼有序、焕发生命活力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師要立足教学实际,讲究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心、动口,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做”和谐统一。
一、巧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心灵涌动起来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情境,往往可以使枯燥乏味、平淡无奇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趣味盎然,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新奇感和愉悦感,从而触发学生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热情,让学生心灵涌动起来。
例如,学习《免疫》一节,当讲到“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知识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处处鸟语花香。在这春暖大地、阳光明媚的日子,王同学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森林公园踏青,他们观景感物,放松身心,意趣盎然。可是回家之后王同学发现自己的脸上和身上起了很多小红疹子,而且很痒,越挠就越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这可能是花粉过敏引起的缘故”。笔者顺势利导,继续追问,留置悬念:你们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过敏反应?如果你出现了过敏反应,你则会如何处理?花粉过敏的人是对所有的花过敏还是部分花?这样,通过巧设问题情境,留置悬念,设疑激趣促思,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和学习心向油然而生。
二、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行动起来
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行动起来,积极思考、观察、探究、操作、实践、创造,巧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时,笔者让学生课后在家中自主开展家庭小实验:①要求学生在家中取一些焉萎的青菜叶子放入清水中,观察青菜叶子的变化情况;②准备半截新鲜的黄瓜,洗净切块,分别放置于A、B两个不同的碗中,并将适量的盐撒在A碗中,B碗不放盐,观察A、B两个不同碗中黄瓜的变化情况,根据观察现象,得出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再如,学习了《食品保存》后,笔者将学生合理分组,要求各小组自主设计调查方案,选择调查范围和路线,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社区商贸街、商场、超市,进行“日常生活中常用食品保鲜方法”的社会调查,探究食品保鲜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调查记录和相关资料的归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这样,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深化了学生知识理解,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维运动起来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环节,课堂讨论运用地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出发,围绕教学争议点、分歧点、重难点、疑惑点或社会热点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知识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彰显学生个性风采。譬如,教学《膳食指南和食品安全》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针对生活常识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课堂交流讨论:①吃好喝好身体好,这个说法正确吗?②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你觉得怎样搭配食物才能做到营养均衡?③结合身边食物中毒悲剧事件,你认为我们在食物摄取时应注意什么事项才能预防食物中毒?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识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思维真正运动起来,而且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心灵涌动,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行动,提升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讨论,让学生思维运动,放飞思绪,彰显个性风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玲. 初中生物课堂让学生动起来[J]. 中学教学参考,2013(35).
[2] 廖兴海. 初中生物教学之让学生动起来[J]. 关爱明天,2015(02).
[3] 魏红霞. 浅析初中生物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J]. 未来英才,2016(02).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作者/吴小芳
摘 要:中职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整合教材,优化学习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真正“动起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英语教学;优化课堂;互动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此大纲强调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积极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本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尝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整合教材和优化任务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加强情感投入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秀”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注意力集中,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动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许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有些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部分学生甚至完全不当一回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是教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开展各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学习兴趣。
二、整合教材、优化任务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排设计针对的是总体需求,不可能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对象的具体需要。因此,教师应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灵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旅游基础英语课程中有些对话的句子和篇幅较长,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不好掌握,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我删掉了这部分内容,选取句子相对简单、篇幅较短的类似对话代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地设计任务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外。设计任务时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难易适中,避免给学生制造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新模式英语》 Unit 1 Talking with Others /Lesson 4 I like sports and music. 的任务呈现:
(1)Free talk
利用 My name is…/I’m…years old/I’m from…/I’m single/married/divorced /I have… hair/eyes进行自我介绍,复习本单元前面所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进行铺垫。
(2)任务环
①利用幻灯片呈现图片,学习词汇:movies,sports,games,com-puters,restaurant等,为接下来的听力和句型操练做准备。
②播放录音,引入新课句型I like…/He/She likes…
③现场写话,操练难点(让学生分别把自己和同学的喜好写在纸上,展开I like/He/She likes 的操练。)
④猜谜活动,升华课堂
选择部分学生的写话反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抽取并朗读其中内容,其他学生就 Who is he /she?竞猜。
⑤小组讨论
通过 What do you like?/What does he/she like?展开实际情境问答,巩固 I like/ He/She likes.
3.课后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介绍家人和朋友的喜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整堂课从“复习导入―新内容讲授―游戏穿插―巩固操练”环环相扣,通过由浅入深的任务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趣味的任务活动,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踊跃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中玩,玩中学,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此外,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互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动”出兴趣,“动”出成效。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游戏互动,增加课堂学习乐趣
课堂游戏是中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是活跃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游戏既可以创造和谐欢乐的气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大,许多专业术语既长又难识记,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且枯燥乏味,情绪不高。因此,我通过词义竞猜、考查记忆力、纠正拼写等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做到事半功倍。
2.小组竞赛,激发参与意识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好胜心强,渴望得到表扬。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实行记分制,表扬获胜的小组,同时对落后的小组进行鼓励。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不甘落后,做到真正“动”起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经常得到发言的机会,既锻炼了胆量,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模拟对话,增强课堂语言实践力度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即兴表演,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语言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例如,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实地模拟场景,将课堂变为“酒店”,学生成为“工作人员”或“客人”,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愉悦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声形并茂,直观生动,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的环境中高效率主动接受信息。例如,在新模式英语课程Unit 3 Food/ Lesson 1 What’s for lunch?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幻灯片呈现美丽的食物图片,教学新词汇,然后再呈现对话,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图片进行大量操练。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四、加强情感投入,建立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老师,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才愿意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常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大胆探索、不断实践,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庆林。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整合处理探究[J]。英语教师,(03)。
[3]徐娟。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之浅见[J]。学理论,(15)。
——授田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四月十九日,我们迎着春风,闻着一路花香来到了授田英才学园。在这里,我们听了李莉老师、张洪艳老师、高静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的精彩,我也受益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节课是张洪艳老师讲得《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李莉老师讲得是《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的讲解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对本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表达方法一一作了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很强。其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授田老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有导入激趣、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指导、内省反思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紧紧相扣。这两节课听起来,教学目标特别清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整堂课听起来非常的有条理。其三,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到位,能够导之以学。特别是李莉老师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随着教学环节的依次进行,教学情境的变化语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处理课文内容时,“老汉揪出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一揪,揪出了什么?”随着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见,教师语言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敬老师的课《四个太阳》,这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活力四射、精彩无限。这堂课所采用的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处理识字时,在游戏中学,在学中做游戏,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当中,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引导。这堂课我也有个疑问,在学生学习当中,孩子们用到了电脑,需要在电脑中打字,有的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打了一两个字,教师又应该做怎样的指导呢?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的体育课程规范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的主体位置并不是自然具有的,它需求体育教员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发明各种有利条件,不时唤醒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主体看法,让学生动起来。那么,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进程中,我主要经过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激起兴味——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实质不在于教授身手,而在于鼓舞、唤醒与鼓舞。”教员对学生的兴味不要等候,而要自动反击,擅长唤醒。一旦兴味被激起、被唤醒,学生的心就会动起来,就会自动参与教学进程,纵情运动,从而喜欢体育,爱上体育。
1.创设情境激趣。
体育教材有些内容单调有趣,这就要讨教员在教学设计中,充沛发扬发明性思想,对教学内容停止适当打破、创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际活动中,创设适宜学生参与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活动角色中去。如在队列教学时,师生共同创设“开车自驾游”情境,选出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他学生当游客,导游针对旅游进程中出现的不同路况作及时解说,游客依据解说状况,变换不同的队列队行:路途坎坷——蛇行行进;路途平整——双车道行进;进隧道——单车道行进;出隧道——分队行进。这样结合生活实践,以情境贯彻教学进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学生很快进入活动角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握 了教学内容。
2.设疑激趣。
巧妙的设疑既能将知识性、理想性、兴趣性的东西融为一体,又能启示学生思想,唤起学生的猎奇心,开启学生的探求欲,让学生凭已知探求未知。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提问重在引导,贵在善问会问,让学生带着效果学习,为把握 重点、打破难点埋下伏笔。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回想:在电视上看到的背越式跳高姿态是怎样的?跳高进程需求怎样的体力分配?然后继续设疑:如何取得与提高这些力气?什么样的跳高角度比拟适宜?如何取得比拟理想的角度?最后我将跳高技术举措停止示范。学生的兴味立刻被激起出来,自动积极参与教学进程,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义务。教员要留意设疑要把握 好“度”,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疑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以为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如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觉得太复杂,不能激起他们的兴味。理想的设疑如同 悬挂高度适宜的桃子,既不万无一失,但跳一跳又摘失掉。因此,巧妙地设疑不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而且能诱导学生生疑,启示学生解疑,到达知疑的目的。
二、培育实际才干——让学生的“身”动起来
1.自编游戏。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适当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育学生的实际才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技艺。如俯卧撑教学比拟单调,学生兴味不高,在教学进程中,我引导学生创编一个游戏,激起大家的参与热情。我过度放手,让同窗们自在发扬创想,最后分歧决议创编“太空车”游戏。全班同
窗自在结合,分红十组,每组四人,呈正方形图案俯卧,并依次将自己的双脚搭在下一人的后背上,组成一个四人双手撑地,不用脚着地,身体悬浮着的“太空车”,四人喊着口号共同做俯卧撑,同一时间里做得多者成功。全班同窗积极举动,共同参与,气氛异常热烈。同窗们做着自编的游戏,兴味十足,举措规范有力,充溢着动感,弥漫着青春的生机。学生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自主协作肉体、实际才干也失掉进一步提高。
2.自制器材。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存在着运动器材缺乏的状况。在教学进程中,我指点学生运用理想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改造或折叠,自制成复杂的体育器材,既处置了体育器材缺乏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入手才干。如把废旧的篮球、足球、排球中填上沙子、废布等东西,缝受骗前,变成了实心球;在废旧轮胎上涂上几种颜色,用铁链衔接,固定在支架上,变成了练习身体平衡的铁索桥;把旧报纸揉成小球状,用细线将几个小球成球形缠在一同,然后在外面套一个塑料袋,再用透明胶粘牢,一个平安、适用、多功用的纸球就制形成功了。此外,还可用纸制成双截棍、纸飞机、纸炸药包等。经过制造器材,学生培育了思考 才干、选择才干、入手协作才干,身体素质也失掉了进一步提高。
三、培育观察才干——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1.注重教材插图。
教材上插图很多,具有直观、笼统、生动等特点,能突出举措技术要点。教员在教学进程中,应充沛应用这些插图,切不可让这些资源闲置、旷费。学生能看懂插图、运用插图,不但能加快知识技艺的把握 ,而且能培育观察、剖析、综合才干。因此,教员要指点并教会学生看懂插图内容、举措的先后顺序、举措的路途及要求,协助学生释疑解难,完成课堂教学义务。如教学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举措时,如能适时地出示插图,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剖析举措要点,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了解“抬头、上体前倾、翻腕、腹部紧贴杠”的举措要领。所以,教员要经常练习学生读图、析图,培育学生对插图的直观感受才干,增强学生的笼统记忆才干。
2.注重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开展和教学革新的不时深化,各种现代化教学手腕被普遍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例如:幻灯、实物展台、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它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变为静态的知识,使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笼统,使复杂的举措结构复杂、具体化。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时,教员很难将那一瞬间的起跳、腾空、落地进程“定格”示范,假设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很轻易示范了。教员在制造课件时,把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举措进程,区分用动画方式停止演示,采用慢举措演示、中止、重放等手腕,将复杂的、瞬间的举措化快为慢、化动为静,全部展如今学生面前,结合解说示范,学生很轻易看清举措要点,从而使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才干。
四、搭建展现平台——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1.多讨论、多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讨者、探求着的固有需求。”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员要积极发明条件,把“问”的权益交给学生,把“讲”的时机留给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放开胆子、大胆提问,多讨论、多交流,让口动起来。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不时取得新知识,构成新才干,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必需让学生积极参与,成
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教员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效果、剖析效果、处置效果,并在协作交流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上布置一定时间,让学生议一议:这节课我学得怎样?哪个举措做得好?好在哪里?评一评:哪个举措做得不够到位?有哪些改良措施?如在技巧组合举措教学中,教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怎样了解肩肘倒立的“一撑、二挺、三绷直”?怎样的举措组合最美?学生分组讨论后,提炼出的最优方案,各组选派代扮演示,教员适时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生自动探求到处置效果的方法,到达共同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
新课程提出,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主体位置放在第一位,应把评价的权益交给学生,引导和协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自评,以及同伴之间客观、公正地互评,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取得自我展现的时机。在共同参与评价的进程中,学生相互扬长避短,能增强自决计,激起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如学习前滚翻技术举措时,教员解说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然后自评、互评各自举措的完成状况:在前滚翻进程中能否抬头?能否团身?抬头状况怎样?团身状况如何?经过有效的自评、互评,学生能及时发现效果,自觉作出相应的调理,从而使优秀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中等生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乏,困难生看到自己的希望。经过自评互评,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只能取得展现自己口才的时机,而且能取得展现自己才气的时机,自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添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开展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新课标》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科价值写入前言中,并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进一步体现。而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初中音乐课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宽松、自主、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音乐教育的主导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需要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对于音乐课来说,良好的氛围往往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动感地带》中的歌曲《幸福快车》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歌曲然后学唱,而是先播放《幸福快车》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启发学生,让大家畅所欲言:你生活和学习中曾经遇到过哪些烦恼的事情呢?你是否感到过不幸福呢?你觉得你经历过的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都博得了大家的笑声和掌声,课堂上充满了愉悦的氛围。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收住了话题,导入歌曲正题,并结合同学们的感受一起欣赏歌曲《幸福快车》,很多同学都随着轻快的音乐唱起来。欣赏一遍歌曲之后,我请爱跳舞和喜欢表演的同学自由结组上台表演这首歌曲。同学们当场根据歌曲主题和内容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两三分钟准备之后,表演开始:三组同学伴着歌曲尽情地表演起来,课堂里再次响起了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以及其他同学拍手的伴奏声……由此我感到,如果按照一成不变的旧的教学模式单纯地机械地去学唱歌曲,那么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是从”、“唯师独尊”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心理空间。对学生持宽容态度,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音乐教师在创新设计教学环境时,应注重音乐教学环境的布置,创设音乐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多媒体等手段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船歌声声》中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简单的课件,配以动感的音乐背景向学生展示出几幅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的图片,同时还找到了通俗歌手付笛声在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原唱表演的光盘影像资料让同学们欣赏,这样就更增强了音乐情境的感染力。而对于问题情境的创立,我在欣赏之前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完成:我请一位同学尝试折断一双筷子(普通的一次性方便筷),这位同学很轻易地就完成了;我又拿出一把(十双左右)筷子让大家尝试,同学们(尤其是男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结果游戏在班里腕力最大的男同学的尝试失败中结束,教室里笑声和加油声此起彼伏,此时我将问题及时抛给了同学们,请说出这个小游戏的寓意和哲理,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也很精辟;紧接着我将主题引入,介绍并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嘹亮有力的歌声中,我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看到他们眼中期待的目光,自己也深深地融入到歌声当中……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游戏情境,通过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动力和保障。
三、在创新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反映他们思维的活跃程度。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奥运情怀》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的活动主题,让同学们自编自创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的歌词,配合以《奥林匹克号角》、《奥林匹克风》、《红旗飘飘》、《黑头发飘起来》等歌曲的旋律,请同学们即兴创作并演唱自编的歌曲,大家都很快行动起来,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临时成立了演唱组合,小组之间展开了竞赛,整堂课都是在紧凑而又新鲜的氛围中度过的。尽管同学们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还稍显稚嫩,但感情真挚而饱满,充分表达了期盼奥运为祖国喝彩的热切心情和美好祝愿,歌声、乐声、笑声、掌声,更融入了我们共同的心声———“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上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携手并肩,让音乐课“活”起来,让每一个音符都“动”起来,一起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要:音乐课作为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科目,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凸显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音乐课的创新教学理念及实践方法, 并对音乐课的情境创新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音乐课教学,新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动点;动法
初中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學,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教学中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4、设计与创作类:开展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让色彩动起来》教学反思
草河经济管理区中心小学 黄欣峰
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课是人美版教材第十册的第五课,是小学高年级色彩系列的一部分, 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针对小学色彩基础知识中运用对比色的造型表现课,是继《色彩的对比》之后,进一步感受色彩的形式美感,学习补色、对比色的应用以及调和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本课在本册教材中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课。
一提到“动”,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运动”、“活动”,是相对静止而言的。而《让色彩动起来》这一课题,在课堂实施中怎样启发学生运用美术媒材让色彩运动起来,就需要我们执教者费一番心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定本课的目标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色彩动感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首先从导入新课入手,先出示富有色彩动感的图片,加之语言引导:“图片虽然是静止的,但是丰富的色彩给了我们动的感觉。” 培养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继而通过师生互动,从色环中找到强烈对比的色彩——对比色。为本节课下面内容的进行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接下来欣赏、分析画家是怎样运用对比色作画的。运用多媒体出示法国画家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和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给学生的视觉以直观的冲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学生感受色彩,如果单凭教师空洞地去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因此我利用对比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在展示图片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差距较大的作品,让学生重点关注色彩的对比。为了不拘泥色彩对比,还讲解了邻近色,丰富了学生的色彩知识。在分析作品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鉴别,大大地提升了审美能力。同时,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比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意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充分挖掘校园生活素材。启发学生从校园中、教室里、同学们的服饰上寻找对比强烈的色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师“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中自主地创作,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是我们目前要做的,也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创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创作,在创作中超越自我,为自身孕育着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完美体现。
课下反思本课的欠缺之处,自己感觉环节中深层次的挖掘还是不够到位。欣赏部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对比带来哪些视觉的感受,如何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对比色,更应该从探讨中发现各自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对比色如何运用在画面中使色彩更加丰富。
“教学相长”确实是这样,要想真正对学生的所学负责,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下心来,不断挖掘教材的精髓所在,不断探究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教学。
个别环节的再次设计: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色彩知识,比如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等。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的知识。这节课就是在此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构建“动起来”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21
初中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数学教学活动原本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但是,目前很多数学课堂的现状是:(1)教师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2)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基本是以传统板书为主,偶尔使用传统的课件,但也缺乏精心的设计,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等,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也不希望或不喜欢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最好没有质疑、反问或争论等,除此之外,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脱离,没有及时联系实际问题,导致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往往脱节,没有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在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步伐日益紧逼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对初中数学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构建让学生“动起来”的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对构建这种课堂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力挽狂澜获得奥运冠军,从“铁榔头”到“郎妈妈”,郎指导为我们教师做出了表率。在新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我们要转变“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放下身段,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做一个走心的教师,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教师以一个平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有争论才有进步,有碰撞才会有火花,千万不能用权威去压倒学生的声音,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和培养起来。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新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中,主要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需要几个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边、角两个方面入手,自己动手画图、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差异、倾听学生的心声、交流学习心得,这种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表情和动作来实现,最后,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分别演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数学实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准备好若干长方体实物盒子,拆解实物,探究平面展开图形,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下活动并进行小组评比,让学生用A4纸,根据他们拆解的平面展开图形,动手设计并制作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长方体,最后的一个环节是每个小组代表讲解他们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技巧,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有分工,都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也相互交流设计思路,比较并分析方案的优劣,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优秀的方案进行制作,这样的数学活动课既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理解,這样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好途径。
三、增加趣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先把有理数写在一些卡片上发给若干学生,让他们拿到卡片后到讲台上自主排序,规定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
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小游戏:在教室内建立一个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让每个学生都对应着一个整数点,任意指定一个学生报坐标,然后让他找关于z,y轴的对称点的学生或者让在其对称点上的学生报出坐标。
再如,在讲计算随机事件的扫雷游戏这个例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并且给出获胜的概率是多少,或者判断其他学生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否公平合理等。
四、强化数学生活化。打造接地气的数学课堂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大部分人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而新课改明确要求:人人要学数学,人人都要学有用的数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基础教育,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处理能力,由于打折促销问题、办卡优惠等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商场、超市、健身房、理发店等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数据,计算优惠额度,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消费,理性地进行消费决策,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买彩票,多发的电话诈骗案件等现象,这其中涉及的往往都是关于中奖的信息,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概率和中奖问题,合理分析中奖事件,这能够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指导,使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的生活,目前大数据概念比较流行,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学的数据统计相关的知识,尝试去搜集、整理、描述这些数据,从而获得一些关键的有效信息。
一、基本思路
“引导、探究、自主式综合教学”是以学生讨论、学生实验探索、学生自学等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以物理实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 从而以“因材施导, 因学施导”的思想为出发点,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应用“讨论———探索———创新”的实施程序。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引导设疑、物理实验、搜索处理信息、讨论合作等主体地位的确立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根据学生的现状、教学内容内在的知识体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结构, 合理的组织几种教学方法, 综合应用, 灵活启发、引导学生自学, 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 又培养能力。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人的基本特征是“活动”, 人的知识是在人们的交流与活动中产生、学习的。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根本的基础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唯一最好方法是参与课堂活动, 而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参与实验。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1.发现问题:某事正在进行或尚未完成时, 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的状态, 由以前的知识经验, 再学到问题的存在。
2.观察问题:对所观察到的事件所预料的结果予以关心, 根据联想关系进行猜测性的推断解释。
3.提出猜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观察的材料, 提出种种可能, 进行分析、采用“形式逻辑”进行判断, 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根据试验性的假设, 进一步设计实验或实例, 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及它的内在涵义, 从而得出结论。
5.充实应用:把得出的结论用于当前事态中去, 看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反馈调整, 充实完善结论。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导、设疑
这里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学两个步骤。兴趣往往是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往往来源于兴趣, 课堂上应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入手,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做实验、物理游戏、智力竞赛等———从生活走向物理, 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越具体、越接近生活, 越接近教材, 学生就越容易产生联想, 要求解疑的积极性就越高, 自学的自觉性就越高。所以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材施导、循序渐进;因学施导、自主发展:
根据教材的特点, 采用阅读、自学提纲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提纲上列有学生实验、讨论思考、疑难问题、自学提纲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里因材施导是关键, 循序渐进是手段。引导学生定好自学提纲, 设计好学习阶段, 注意不要使知识的跨度太大, 使学生无从入手, 又不要使跨度太小, 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始阶段要求学生从课本上找出主要内容和疑难问题。此时的自学提纲应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宜细、跨度小, 层次低是它的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与课外、课内预习相结合,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初步学会自己阅读和做笔记。
3课外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引导深化, 学习通过阅读, 学会提出质疑、讨论、形成结论。此时的提纲可以粗一点,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讨论、探索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明确的认识, 从而“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1首先对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通过看书、讨论、实验等放心的让学生看书学习, 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以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教师在这里做的工作是集疑, 做到心中有数, 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
2对集中的难点、重要概念、分歧大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 充分讨论, 教师不轻易表态, 在适当的地方, 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确有困难的地方, 就是要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时的引导将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3再有的放矢的鼓励、引导学生上台讲述、质疑、交流信息, 教师通过与学生引导性谈话的方式来综合归纳提高, 从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抽象的方法, 决不可以简单的依靠教材, 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教学主要环节中通过的方法是。
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练习→应用
在此过程中, 做到动脑、动手、动笔、动目, 从而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法和学法
1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其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范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 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其主要体现为:我们是教育所有学生, 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尽量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引导学生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和偏差, 在管理学生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尊重每一个学生。
3根据具体内容, 可采用:
1) 观察分析为主的引导式自学式;
2) 讲授为主的主导式主学式;
3)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式;
4) 讨论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式;
5) 应用为主的引导自学学习式。
这五种课堂结构的应用方法、目的和适用性如下表所示:
这几种课的教学形式,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 不同年级、教材、教具的特点来确定综合应用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课施导, 因学施导”的具体体现;其次不论哪种教学形式, 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物理中“一般概念课”、“定律原理课”的引入都适合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引导自学式样;实验、验证课堂结构, 比较适合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程序如下:
新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 重要的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空间, 使学生想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认知的过程, 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类似于科学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在《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产生新思想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以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新方案。
例如“有几种方法能让小球动起来”,还有在以前学过的课中,“由‘电’一词你想到了哪些?”,“畅想未来通讯”,“设计一个磁控开关”等,这些问题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时,还要制订恰当的评估标准,开展多种评价形式,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方案或成果进行评估,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方案和成果,评选出小发明家、小设计师等。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因此,把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始自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渗透情感教育,体现美术教育人文性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第十册第五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色彩知识,比如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等;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的知识。那么,这一节课,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教材中选择展示的运用强烈对比色的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强烈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强烈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的美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颜色的运用时非常感兴趣的,但由于孩子们材料的有限,所以对各种带色彩的材料的掌握不是很好,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这节课主要内容和重点放在了色彩上,那么在材料的范围内色彩的范围是很广的,于是我在材料上拓宽范围,注重孩子们对色彩的运用,注重对比色的运用。培养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难点: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六、教学准备:
1、全班人数分六五小组,一组5-6人。
2、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展板,范画。
3、学具准备:涂色工具、彩纸、橡皮泥。
七、教学资料:
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也合适的名称。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色彩对比的基本类型: a、色相对比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面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类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同类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类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2.调和对比(1)邻近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度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3.强烈对比
(1)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b、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是将色彩的色性倾向进行比较的色彩对比。冷暖本身是人皮肤对外界温度高低的条件感应,色彩的冷暖感主要来自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八、教学方法:
本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欣赏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
九、学法指导:练习法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具或媒体运用
一、课前准备。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创设情境)
师播放关于母亲节的视频片段。师生问好。
师:课件出示字幕:2012年5月13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5月13号是什么日子么?
师:对,每年的5月的第2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在这一天我们可以大大方方的表达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感谢母亲这么多年为我们辛勤的付出。你向你的妈妈表达你的祝福了么? 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爱的,那么,你们是怎么表达的?你在母亲节这一天都为妈妈做了什么?
师:恩?你遇到了一个难题?等一会,你知道他的难题是什么? 你们能为我们情景再现一下么? 师:(鼓掌)想让送给妈妈的花儿永远都不退去美丽的色彩,怎么办?你们能给他出出主意么?想想办法么?
师:总结:让色彩使干枯的花朵活过来,让它们具有生机,重新具有生命力。这样送给妈妈的花儿就会永远绽放美丽的笑脸。让色彩动起来。板书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学生欣赏视频,稳定情绪,准备上课。生:母亲节!生:表达了。
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回答。
生:我在母亲节这一天也给妈妈送了花,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生:知道 生即兴表演。
生:想出各种办法,播放视频片段。课件出示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母亲节 板书课题
四、讲授
1、回顾概念
师:那么什么样的色彩能让干枯的花儿具有生命力呢?先来看看你们都带了那些颜色? 师:1.你带了哪些色彩?
2.你带了哪些色彩?你能找出哪些是对比色么 3.你能找出教室里有哪些对比色?
4.用对比强烈的颜色画出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师:老师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上节课的知识你们全掌握了。师:你今天带了那么多色彩,你会选什么样的颜色来做花束? 为什么会选这些颜色?
师: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做花束会让我们的花束显得更生动、更跳跃、更富有生机,整个花束的色彩更丰富。(板书)
如果选择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装点我们的花束,花儿们能不活过来么?花儿在妈妈们面前将永远绽放美丽的笑脸。
2、师:说得好不如做的好,我来看看你们都带了哪些材料? 1.你带的什么材料?
2.你带的什么材料?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步骤用橡皮泥给大家演示一下么? 你们想起来这种方法了么?
2、用我们的彩纸、皱纹纸也可以做出颜色不一的花儿来。多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教师演示用皱纹纸撕、包缠、剪。(老师做示范)
生:红色、绿色、黄色„ 生:有红色—绿色、蓝色„
画面具有跳跃感、运动感、鲜艳„„给我们生动、活泼、激动的心情。生:红色、绿色。
生:他们是对比强烈的色彩,这样的对比色给我们活泼、跳跃、强烈的感觉,这样花束会显得更生动、更跳跃,整个花束的色彩更丰富。
生:用橡皮泥演示搓、按、粘、剪、捏、压印制作方法。
课件。
五、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就尝试运用色彩的力量使花儿活过来吧。开始吧!
1、作业要求:选择对比强烈的色彩制作花束。
2、分六个小组活动,自由表现。3.教师巡视、协助、提示、辅导。学生动手尝试练习。
六、展评总结
师: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帮助王鑫解决了他的难题。王鑫,你觉得怎么样? 师:那我们下面就一块来看看你们的成果吧!王鑫,你最喜欢那一朵?为什么?
师:这是谁的杰作?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 同学们觉得呢?
你的努力和认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做得非常好!我们为他鼓鼓掌吧。你再去找一朵你喜欢的
师:你用了哪些对比色?为什么要用这些对比色? 师: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你觉得哪一组花束的色彩用的最好? 同意么?
师:你们组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你们组有什么好的经验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么? 总结:你们组齐心协力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表达出对妈妈强烈的爱。为你们鼓鼓掌。师:老师觉得这一组也很不错。制作的速度快,而且每一朵花都是那么灿烂、尤其是这一朵„ 师:你去找找做得不足的„„给他提提意见,谁在给她提提意见,你接受么?看似很小的花其实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制作,你的花儿才能更灿烂。今天,老师觉得你们每个人都是小小魔术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让花儿又有了鲜艳的色彩。我们为自己的成果鼓鼓掌吧。师:(板书)这么多色彩美丽的花,再加上我这朵花,这下王鑫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花儿因为对比色的力量,又重新具有了生机,生命力。用这么多具有美感的对比色制作出来的花束更能表达对妈妈的祝福和爱。(板书爱)你们对妈妈的爱就像花朵一样常开不败。(板书画花杆和叶子。)
1、分组展览作业。
2、学生自评、互评。
3、师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和肯定。
4、课堂学习态度的评价。
5、作业完成情况的简要评价。
王鑫:妈妈可以一直看到颜色这么漂亮的花儿了,谢谢你们想出的办法。王鑫:我喜欢这一朵。因为„ 生:可以。
生:红—绿„让花儿看起来颜色更丰富„ 这一组的花束色彩鲜艳。自评、互评、小组评
欣赏自己搭配的作品的颜色。生评价自己的作业。
每组由一名组员将组内的作业按好和欠缺从上到下依次排好,并说明理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品展示。展板。
七、拓展小结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又是什么日子么?(课件出示2012年6月17日)
2、师:对,每年6月的第3个星期日就是父亲节。我们的父亲付出着同样多的努力,一样不辞辛苦的养育我们。在父亲节来临之际,你们想到要为自己的爸爸做些什么了么? 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下:用不一样的材料来制作一幅画:课件出示 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表达对父亲强烈的爱!这几幅画的共同点:1.对比色2.纸贴画
可以用对比鲜艳的皱纹纸制作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送给自己的爸爸,消除他一天的疲劳。
3、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回去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画画。送给我们的妈妈,爸爸老师。还可以用来装点我们自己的房间教室和校园。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向你们的父母说些什么? 师:是你们以前学过的么?
师:你们会么?那我们一块来朗诵吧。师小结:(好了孩子们把你们的礼物回去送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记住帮你们的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也许就是对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大的节日礼物。
生:父亲节 生:回答,生受到启发,材料拓展。生:对父母说出想说的话。
生:我想为爸爸,妈妈朗诵一首诗。生:是。
学生拿着做好的花束上台朗诵诗歌„„
十一、板书设计: 让色彩动起来 强烈
生动爱生机 跳跃
《色彩的对比》教学反思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色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使学生理解色彩的对比特性,并能运用于生活就比较难。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什么是色彩对比,它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通过一些师生互动、欣赏生活与民间工艺,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感受色彩对比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进而运用色彩对比的视觉规律来表现美。我是这样完成本课教学的。本课我采用欣赏观察的形式进行导入,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是在教师主导的引导下来体现的,我是引导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来判断、分析色彩的对比的。当然,本节课教师也有更为方便的讲课方式,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学生记住了就行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学到死知识,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会越学越死,只会学到死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摒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创作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畏难情绪,不能恰当使用对比色。我提示学生:仔细地观察,才会有完美的表现,对比色色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画面整体的色调,是作品完美至关重要的体现。引导学生有意识将一种对比色面积设计得小一些,或将一种颜色降低纯度来表现。这节课丰富了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形式,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
只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审美能力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课是载体-----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出来的,过程是由一些版块组成的,那么我们就需要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联起来。怎样用好这根线串,这就是我们上课的艺术!教学应是双边活动,既然是学生的美术课,当然是为了满足他们美术方面的需求,学生学得开心,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不仅对课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这对以后的教学能做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让色彩动起来》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展示课活动中,我教学的内容是人美版10册美术教材第5课《让色彩动起来》。班级是五年级(1)班。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是前一课《色彩的对比》的延续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启发学生创作构思。五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色彩知识,比如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等;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的知识。那么,这一节课,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生动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教材中选择展示的运用强烈对比色的绘画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强烈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强烈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生动、跳跃的美感。下面,我对本节课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成功之处: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美术教学创造一定的情景教学会使学生加大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本课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色彩的对比,利用对比关系表现动感物体和画面。因此我在导入阶段创设“母亲节”这一背景,以“怎样使送给妈妈的花束永远具有美丽、鲜艳的色彩”这一问题作为引子,让学生积极想出各种办法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对比强烈的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以这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以“利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使送给母亲的花束永远具有‘生命力’”为结尾,到达首尾呼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办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借助刚过去的“母亲节”和即将到来的”父亲节”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在拓展环节顺势将学生从母亲节引到父亲节。以“打算送给爸爸什么礼物”的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进行材料的拓展:如用对比强烈的彩纸粘贴出一幅画来送给自己的父亲,以表达对父亲强烈的爱。
二、不足之处:
1、导入阶段道具准备仓促,干枯、枯萎的花儿应使用真花而不是假花。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让学生演的小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很自然,作课的痕迹太重。
2、讲授环节可加入花的种类和造型的讲解内容,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花儿送给自己的母亲,因为每种花儿所代表的意义不同。
3、课堂环节设计不严谨、不紧凑。
4、在展评环节,学生们制作出来的花儿没有很好的展示出来。只是展示了个别的花儿,展评环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5、讲课的语言不够生动,感染力不强,缺少激情和“煽动力”。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活泼。
6、板书设计图文并茂,但由于板书过于着急以至于文字艺术感不强。
7、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有待加强。
三、改进之处:
1、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
2、使自己讲课的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激情。
3、努力使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使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形式要丰富。
4、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少,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德育论文10-17
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07-19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09-28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09-30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12-02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总结12-14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探讨论文09-13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09-26
初中生物教学毕业论文格式11-18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