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检验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材料检验(共9篇)

生物材料检验 篇1

答:反,反-黏糠酸(t,t-MA)和苯琉基尿酸(S-PMA)是苯在机体内具有较强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的代谢产物,与低水平苯暴露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是较理想的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尿酚仅适合作为群体苯接触程度的生物监测指标(非特异性)。呼出气中苯可以作为职业接触苯的确证实验。

2.尿中黏糠酸和苯琉基尿酸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最常用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答: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原理

终末呼出气样品(肺泡气)收集在50 ml呼出气采集管内,用氮气将样品吹入活性炭管内,使样品中苯吸附在活性炭上。280 ℃热解吸,氮气将释出的苯带入FFAP柱(改性的聚乙二醇)中,FID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2.注意事项

(1)采样应在无污染的室内进行;

(2)当回收率低于75%时,应检查是否需要更换活性炭。活性炭在分析前应按热解吸的条件活化一定时间,以除去活性炭所吸附的有机物。

(3)正己烷、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二甲苯、环己酮等均不干扰苯的测定。

3.甲苯和二甲苯的生物监测指标有哪些?为什么说马尿酸作为甲苯接触的生物指标是非特异性的? 答:终末呼出气中的甲苯和二甲苯均为特异性生物监测指标,尿中马尿酸作为甲苯接触的非特异性监测指标,甲基马尿酸是一个较特异性的监测指标。正常人尿中也含有马尿酸,但其含量水平因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有膳食及某些药物摄入(水杨酸类药物),另外,接触乙苯、苯乙烯、苯甲醛、苯甲醇、苯甲酸等有机物也会使人尿中马尿酸含量增高。4,简述监测尿中1-羟基芘和3-羟基苯并a芘的意义及常用的方法?

答:1-羟基芘是芘的代谢产物,尿中1-羟基芘的浓度可以反映人体接触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水平,它不仅与环境空气中芘的浓度有良好的正相关,而且与BaP有很好的正相关,因此人尿中1-羟基芘是多环芳烃一个灵敏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方法有:

HPLC,最为常用,无论是对于单一的羟基多环芳烃如3-羟基苯并[a]芘,还是多种羟基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GC-MS;HPLC-MS;超高 HPLC-MS ,ect.84页,第六章 维生素的测定

2.维生素D的生物监测指标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指标?

答:首先在肝脏中羟基化,形成25(OH)D3与25(OH)D2两种形式的25(OH)D,其后在肾进一步羟基化生成有生理活性的1,25(OH)2D2和1,25(OH)2D3或无生理活性的24R,25(OH)2D。

由于血清中25(OH)D的生物半减期约为15~20 d,而1,25(OH)2D的生物半减期仅为4~8 h,血清中25(OH)D含量明显高于1,25(OH)2D,且后者的含量受到其他代谢过程的调控,已经确证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血清1,25(OH)2D含量水平可表现为正常甚至偏高。因此,比较而言,血清中25(OH)D的含量更适合作为评价人体维生素D是否缺乏的指标 4.什么是负荷实验?其作用是什么?

答:负荷实验是营养学中评价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未参与代谢的硫胺素及核黄素以原型或结合形式经尿排出,摄入后4小时排出量最大,以尿负荷实验后尿中硫胺素或核黄素含量分别反映人体这两种维生素的营养状况。

受试者清晨空腹排尿后口服5mg硫胺素/核黄素片剂,饮水200 ml以上,收集4h内尿液,尿中硫胺素含量:<100 μg为缺乏,100-200 μg为不足,>200 μg为正常; 尿中核黄素:<400 μg为缺乏,400-799 μg为不足,800-1300 μg为正常。

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一样,超出组织需求无法在体内大量贮存,以原形或以脱氢形式随尿排出。因此,可通过负荷实验评价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

维生素C负荷实验:受试者口服维生素C水溶液(含维生素C 5mg),收集4h尿样,测定维生素C含量。

生物材料检验 篇2

食品微生物及其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是指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是由工业、医学和农业的微生物学中与食品生产相关的部分互相融合贯通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对微生物性状、与食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食品微生物具体包括:能导致动植物及人感染诱发传染病、引发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即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能使食品变质的微生物;能生产出发酵食品 (如酱油、面包、饮料、味精、醋、馒头、酒等) 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

与食品较为密切的微生物, 可按分类系统分成病毒、细菌、霉菌及酵母菌4 类。微生物的种类较多, 部分亲缘关系未明确, 仅能通过生活特性、外部性状及内部结构等确定, 故当前无法根据亲缘关系分类。

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检验内容有两类, 一是检验食品污染指标菌, 测定大肠菌群系。污染指标菌来源于牲畜和人的粪便, 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 发酵产气、兼性厌氧、乳糖、需氧、产配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通过测定粪便的污染指标菌, 对食品、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进行评价。测定细菌总数, 即菌落总数, 在特定条件下, 对处理后的食品、生活饮用水等进行培养, 得到1 mc或1 g检样细菌菌落的个数, 以此对食品、生活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进行判断。二是检验食品致病菌, GB4789 标准对食品部分微生物数量有较明确的规定, 需测定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等。

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分子生物学

该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两种。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在于经加热使双链DNA裂解, 形成两条单链, 以此作为DNA聚合及引物模板, 将温度降低, 使DNA分子和寡聚核苷酸引物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来说, 退火的温度越高, 则扩增的特异性越好。

●电阻抗法

此技术原理在于培养基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类代谢成小分子物质, 该物质有电活性, 使培养基导电性增加, 引起阻抗变化。对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进行检测, 以此判断培养基中细菌生长与繁殖特性, 便能检测出细菌。此技术在大肠杆菌及霉菌检测中有较好应用。

●仪器法

使用Mini-VIDAS分析仪, 采用酶联荧光 (ELFA) 技术, ELFA技术有较强特异性及敏感性, 测得的荧光和抗体抗原含量有正比关系。使用VietkAMS系统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 同时分析60~480 个样品, 鉴定时间短, 仅为2~3 小时, 检验效率较高。

●免疫学方法

该方法又有免疫酶技术 (EIA) 、荧光抗体技术 (IFA) 和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 3 种。EIA技术为实用、 新颖的免疫学技术, 将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与酶高效催化相互结合, 抗体或抗原与酶经共价结合, 形成酶标抗体或抗原, 或将抗酶抗体与酶经免疫方法结合, 以此产生酶抗体复合物。IFA有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将已知细菌的特异性抗血清滴加在检样上, 作用产生后洗涤, 而后加荧光标记抗体,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直接法将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抗血清直接滴加在检样上, 洗涤后,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IMS技术使用免疫磁珠, 通过磁场装置对铁珠进行收集。

●快速酶触反应检测法

在生长及繁殖的过程中, 细菌能释放及合成特异性酶, 依照此特性, 选择指示剂及底物, 对反应结果进行记录。研究显示, 美国3M Petiffilm TM微生物测试片能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细菌总数。

微生物检验时, 应切实做好存放装置、药品配置及装置、样本处理等问题。对装置存放要求及条件进行重点考虑;安装装置时应调节气温, 避免气温影响;详细记录装置气温的稳定性, 规定时间内做好装置消毒, 使用感应设备监测装置运行状态;收集样本时, 保证在无菌下抽样, 防止样本污染。输送样本时, 避免光线对样本造成污染, 输送应及时;将输送时间控制在抽样后3 小时内, 如若输送不及时, 需在适宜气温下完整存放样本。

结语

解析食品微生物检验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检验的特点是:

①法规性:检验方法必须采用国家法定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②要检验的菌少、杂菌含量多。

a需要增加要检验的细菌。

b抑制杂菌。

③检验的范围广。

④检验结果具有数量界限。

⑤采样后要求应尽快检验,快出结果,操作要慎重,结果要准确。

1 生产实验原理

在各种法规检验方法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生化试验,设计生化试验的原则就是:在试验过程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细菌的代谢产物与加入的化学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或特征。以下是我对部分生化试验原理的解释。

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可以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②甲基红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使培养基的pH值下降到4.5以下,加入甲基红呈红色,阳性。

③V-P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进一步脱酸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二乙酰(丁二酮),进而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所含的精氨酸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

④柠檬酸盐试验原理:一些微生物可以以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以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变成碱性,酸性指示剂变色。

⑤马尿酸盐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水解马尿酸生成苯甲酸和甘氨酸,苯甲酸和氯化铁反应生成苯甲酸铁沉淀。

⑥硫化氢试验原理:有些微生物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亚铁盐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沉淀,使培养基变黑。

⑦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靛基质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成红色。

⑧卵磷脂酶试验原理:一些细菌产生卵磷脂酶,分解卵磷脂产生甘油脂和水溶性的磷酸胆碱,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乳白色的沉淀环或浑浊带,在周围有一个透明圈。

⑨脱氢酶试验原理:微生物有脱氢酶,可使氯化三苯四唑(TTC)还原,由无色变为红色,所以菌落变红色。

⑩淀粉酶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双糖或单糖,加入碘,菌落周围不变色。

⑾明胶液化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可产生胞外酶,使明膠蛋白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明胶凝固能力。液化为阳性,仍为固态为阴性。

⑿重点试验——三糖铁试验(TSI)原理:

1.1 成分:牛肉膏、蛋白胨(氮源)

三糖:葡萄糖0.1%、乳糖1%、蔗糖1%。

酚红指示剂、琼脂(pH值调至7.4,培养基摆成高层斜面)。

1.2 接种:

①穿刺接种。

②斜面划线接种(36℃培养18-24h)。

1.3 观察结果:

①分解葡萄糖、乳糖和蔗糖。斜面产酸变为黄色(阳性),底层产酸变为黄色(阳性)。

②分解乳糖、蔗糖,不分解葡萄糖。斜面、底层都产酸,都变为黄色(阳性)。

③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和蔗糖。斜面产碱显红色(阴性),底层产酸显黄色(阳性)。

④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硫化氢。硫化氢与亚铁离子生成硫化亚铁,使培养基变黑。

⑤分解糖类产气,培养基中有气泡或裂缝。

2 前沿技术的应用原理

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酶与Ab或Ag与相应的Ag或Ab结合,事先将待测标本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标本中的Ag(或Ab)亦吸附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加入酶标Ab(或Ag),酶标Ab(或Ag)与相应Ag(或Ab)结合后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当加入酶相应的底物时,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底物发生反应可呈现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酶作用于底物所形成的有色物质的量有关,即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Ag(或Ab)的量成正比。

2.1.1 注释:固相载体:(聚苯乙烯)

①吸附(也称包被);Ag或Ab吸附到固相载体的过程,也称之酶标板的致敏。

②封闭:用牛血清填补固相载体上剩余的位点。

2.1.2 基本方法:

①4℃过夜包被Ab或Ag。

②PBS冲洗三遍,每次3分钟。

③加入酶标Ab或Ag(37℃湿盒孵育30分钟)。

④PBS冲洗三遍。

⑤加入OPD和H2O2反应15-30分钟。

⑥用2M浓硫酸终点反应(酶作用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浓硫酸使酶失去活性)。

⑦用酶标仪测OD值(吸光值)。

此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但易出现假阳性(非特异反应)。

2.2 PCR技术(P-聚合酶 C-链 R-反应)

2.2.1 仪器:PCR仪

2.2.2 三个温度:变性温度90-95℃

退火温度40-60℃

反应温度(合成DNA)70-75℃

2.2.3 引抑为一小段寡聚合苷酸,酶为Tag酶。

生物检验实习总结1 篇4

实习目的在我们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前夕,为了检验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学校组织毕业班的学生与本学期1——4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到企业生产环节的实践进一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在工作单位进行实地的实践,更好的深化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使自己能更深的了解社会,毕业时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而且,通过毕业实习,多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为下一步找工作做准备。

1.单位概况

本单位是国家设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个分支,下设各省县市区局,主要职能是:

(一)负责《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和行政执法;

(二)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实施监

督;负责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及其示范区工作;管理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

(三)统一管理计量工作。推行法定计量单位,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组织开展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量值传递;查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计量违法行为,组织计量仲裁检定,调解计量纠纷。

(四)负责宣传贯彻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工作,并按省质监局的部署,对质量认证中介机构的行为和认证标志的使用进行监督。

(五)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和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六)负责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依法查处收购、加工、销售、仓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

(七)负责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质量、标准和计量违法行为。受理消费者投诉和举报,受理工商部门移交的在流通领域查出的属于生产环节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并依法组织查处。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承担市政府“打假办”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本市的“打假”工作,完成市政府授权牵头的市场专项整治任务。

本单位主要职责是:建立、保存、相济使用本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质量检验设备装置,承担量值传递、强制检定、仲裁检定、委托鉴定、非强制检定、校准和检测任务。承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委托检验、仲裁检定、新产品质量检定检验等多种产(商)品质量检验工作。

二、实习内容

通过国家或省制定的食品卫生检测标准,检测食品中各项化学物质或 元素的或微生物的含量以及 含量是否超标。例如酸牛乳质量检测标准:(1)感官检测(2)净含量(3)脂肪(4)蛋白质(5)非脂乳国体(6)总固形物(7)酸度(8)苹果酸(9)山梨酸(10)硝酸盐(11)亚硝酸盐(12)黄曲霉素M(13)大肠杆菌群(14)酵母(15)霉菌(16)致病菌(17)乳酸菌(18)铅(19)无机砷(20)标签.学习并掌握各项各项指标的检测。还有很多食品很多项,再次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实习结果

我感觉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基本掌握的检测项有:糕点的过氧化值检测,酸价,砷得测定,挂面烹调损失得测定,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生活饮用水好氧量的测定,食品中淀粉的测定,等等

四、实习总结和体会

作为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相较去年会更大了很多,我是一名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大专毕业生。面对就业这个难问题深感其困难所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让我在平顶山市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实习,虽说在学校学习过可都是理论知识,并没实际操作过,心中始终有个心结又带着那样的迷惑,不安和好奇。

我在这一个多月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大家得力量超一个方向使只要大家齐心协作没有办不了得事。提到协作就是要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刚到单位我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实习生,产生错误或者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我要正视我的缺点,遇事不急噪要以温和的态度。

材料检验员工作标准 篇5

(一)、职权

经技术质保部经理授权,有权制止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投入使用,有权对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向供应部下达隔离存放指令,有权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违反“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情况。

(二)、职责

1.根据原辅材料技术要求,制修订原辅材料检验规程,报技术质保部经理审核。

2.对所有进入公司的原辅材料检验把关,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检验报告;按月向技术质保部经理报送统计报表。不短提高检验操作水平,完善检验项目。

3.跟踪监控不合格原辅材料流向,参与对不合格原辅材料的处理。

4.按定置管理、5S要求搞好化验室环境。

5.验收、保管化验设备、化学药剂,建立化验设备、化学试剂台帐。

6.完成上级交办工作

(三)、工作考核评分标准

1.原辅材料检验 ⑴在接到原辅材料检验通知10分钟内到达仓库取样.每有一次取样不及时扣2分(树脂液、树脂粉取样和所做实验按检验规程不能离开时除外)⑵严格按检验规程取样、检验。有取样、检验操作错误酌情扣2-10分。⑶原始记录齐全,填写清晰、整洁,保存完整。考核时抽查50份,每有1份不符合要求扣1分。⑷及时向技术品保部经理、仓管员、供应部经理报送检验报告。从取样到报送检验报告,要求:树脂粉不超过30个小时,树脂液不超过8个小时,磨料不超过2个小时,填充料不超过2个小时,网布不超过24个小时,芯圈不超过5个小时,商标、纸箱不超过2个小时。每有一次超过规定时间扣2分。⑸每月第5个工作日内报送月统计报表。每有一次没按时报送扣2分。

2.化验室管理 ⑴要求仪器、药品、设备按规定摆放合理,环境干净整洁。每月抽查10次,每有一次不符合要求扣1分。⑵要求建立设备、药品台帐,及时登记,帐物相符。随机抽查10种,每有一种不符合扣1分。⑶所有计量器具都有周期检定计划,都在周期之内。每有一件超周期使用扣2分。

3.领导交办工作 要求行动迅速、效率高、质量好,按时圆满完成领导交办和部门月工作计划中负责的工作任务。每有一次没按时完成或不符合领导要求扣2分。

生物材料检验 篇6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食品的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保持原有营养成分。以此为依据,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2方面内容:

1.1 致病菌的检测:

在检测致病菌时,主要是测定和检验空肠弯曲菌、李斯特氏菌、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生物。在对食物中毒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对致病菌做定性检验外,还要做定量检验,这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必要部分。

1.2 判断食品微生物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测:

判断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是主要的指示菌。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通常被视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多用于日常饮水和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且其具体含义不同。细菌总数又称为菌落总数,是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1 m L日常饮用水或1 g食品在37℃的恒温条件下,经过24 h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和饮用水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2.1 法律性:

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不容乐观的现状,很多国家都制定并颁布了很多检验法规,详细规定了微生物检验的内容、程序等。检验人员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否则不仅不能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2.2 细菌数量少,难以检测: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食品中往往有大量需要被分离的杂菌。相对来说,细菌的数量很少,这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

2.3 准确性和快速性:

所谓准确性是指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可靠性和预测值,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检验的快速性,以便尽快确定食品是否安全,确定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便采取得力的措施避免和降低食物中毒及其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早期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2.4 样品采集要求高:

食品微生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较多,是引发人类和家畜疾病的罪魁祸首;二是食品工业微生物,如果不定期检测这类微生物,会发生变异而演变为病毒;三是可以使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四是可以引发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与其他较为专业的微生物检验相比,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检验过程肯定非常繁琐复杂,相应样品采集要求也很高。

3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它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3.1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3.1.1 人员:

实验室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同时,检验人员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检验人员要经常参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前瞻性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3]。

3.1.2 设施和环境: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属于特殊实验环境,也是实验结果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具备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实施条件,包括检测设施(专用于微生物检测和相关活动)和辅助设施(大门、走廊、管理区、样品区、清洁间),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并对其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要规划好实验室布局,减少样本污染和人员危害,具体的操作区和办公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实验室所涉及微生物检验的种类和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定实验室属于何种防护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基本配置是否满足该等级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要求。

3.1.3 检测设备:

实验室应具备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设备/仪器,并制定和实施相关设备/仪器的维护、校准和性能验证的程序,以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根据使用频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维护和性能验证,并保存相关记录。

3.1.4 培养基及试剂等的质量要求:

GB/T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解与实施》中明确指出了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培养基进行评估。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对每次购进的培养基必须采用标准质控菌株或生化反应等措施来进行必要的技术验证,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3.1.5 检验过程的质量要求: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3)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4)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要设立阳性、阴性对照,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对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是对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培养基以及环境设施的间接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排除。

3.1.6 实验室安全要求:

实验室应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关防护屏障要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为确保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受危害,应规定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检验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微生物实验室应有警示标识,以警示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了解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进行相关防护后才能进入。加强检验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后才能废弃。

3.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要求:

室间质量评价是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评价,一般性检查项目主要包括:(1)仪器设备的操作书,使用、保养、维修记录。(2)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培养基的保存方法、灭菌质量、有效期。(3)室内全面质量控制的建立,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和盲样试验的进行情况,检验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性[4]。

总之,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意味着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时应遵守职业道德,保持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邢秀英.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J].科技传播,2011,(4):70.

[2]盛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2):230-231.

[3]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4,21(4):5-9.

微生物检验质控方法分析 篇7

关键词:检验质控;多样化;微生物;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07-01

一、简析微生物检验质控

所谓的“微生物检验质控”,指的就是:采取合理并有效的控制方法,对造成微生物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且较为复杂的因素进行科學的控制,以保障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也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进并完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质量控制,另一个则是室间控制评价。前者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并实施的,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而后者则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者是专门的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的质量评价。

二、试析微生物检验质量方法

(一)分析室内质量控制

1、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是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必需品,培养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效。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使用干粉培养基配置或者是使用成品培养基。而对来自著名的微生物培养基生产公司的培养基,其质量比较稳定,只要严格依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保存,然后在有效期内对其进行使用,就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测定羊血琼脂平板的性能

3、试剂、抗血清及染色液质量控制

3.1试剂及染色液注明配置日期、有效日期以及保存条件。测试时,同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的对照试验;

3.2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来源可靠,严格的依照使用说明书,对其进行合理

、科学的使用和保存。其次,冻干制品还应当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抗血清应澄清,第一次对其进行使用的时候,还应当用已知菌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测验,待测验合格之后,才可对其进行使用。

4抗生素与抗生素纸片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进行抗菌治疗的指导性试验,其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抗菌治疗的成果。一般来讲,常用的抗菌治疗的指导性试验法有两种,它们分别是:纸片法与稀释法。当在对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选用的时候,应当依照试验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对它们进行选择,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现以纸片法为例,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

4.1培养基:应使用合格的MH琼脂,然后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药敏纸片和标准方法进行测试,注: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4.2菌悬液浓度标准为:1.5*108CFU每毫升。

4.3含药纸片应冷冻保存,零下二十摄氏度可保存一年。新购纸片用标准菌株和培养基,用标准方法测定,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4.3实验过程及结果测量:菌悬液应在15分钟之内接种到平板上,平放3分钟,然后将药物纸片粘帖到平板上,100毫米的平皿不超过5张,置35摄氏度环境中孵育18小时,测量精确度1/10毫米。

4.5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

4.6抑菌环的质控范围:在20个试验结果中只能有1个结果超出所列的范围。

4.7质控测定次数:每批新的MH琼脂和含药纸片必须用质控菌株进行检测30天,且30个抑菌环直径只有少于3个结果超出范围。达到要求后,每周检测一次。

5仪器

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最好在灭菌器上安装一个温度记录装置,以保证整个灭菌过程中,温度都能够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其次,为了保证灭菌的彻底,可以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监视灭菌效果。

6、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

6.1标准菌株的来源:标准菌株是指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生理生化特点,并被国家社会所认可的一类菌株。它来源于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比如:卫生部药物生物制品鉴定所军中保藏中心等。

6.2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有两种:一般保存法与冷冻干燥保存法。前者指的是:将菌种置于半固体培养基中,采用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培养18小时,然后利用无菌石蜡油进行封盖处理,并将其保存在4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中;而后者则指的是:利用一种专门的冷冻干燥设备,对菌株进行冷冻干燥保存,它是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个菌种保藏法,它具有不改变菌种性状、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二)简析空间质量控制

1、熟练程度的考核

由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发放模拟标本或者是菌种,接收的实验室知道菌株的来源、检验的内容和时间。待实验室完成鉴定后,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结果反馈至质量控制管理机构,让该机构对其进行评价。

2、为了准确反映受控实验室日常处理临床标本的实际水平及能力,可以进行未知标本的盲点质量控制,并由质量控制管理机构将模拟标本,送入实验室进行常规测定。

3、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质量控制机构对每次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将每一个实验室的结果和标准进行比较。根据参加的模拟和鉴定的正确数,计算鉴定正确率及所有参加实验室的平均分以及每个实验室的得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的质控过程较为繁琐,再加上我国目前还并没有对质控的方法进行统一的规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质控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有关部门就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与技术中去探索,并从中挖掘出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质控效能的措施,从而让我国微生物检验质控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建明,王秀梅,郭琳娜. 2009年三门峡市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05:405-406.

[2] 李丽颖,高芳群. 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的分析[J]. 当代医学,2013,07:94-95.

[3] 方丽萍.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03:109-111.

原材料检验验证程序 篇8

1目的对进厂原、辅材料检验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检验原、辅材料是否符合生产要求。

2范围

适用于进厂原、辅材料的检验或验证。

3职责

3.1质管部化验室负责组织和实施进厂原、辅材料的检验或验证,判定进厂原、辅材料是否合格。

3.2生产技术部负责备品备件等的验收。

4工作程序

4.1检验人员符合危险化学品产品检验人员上岗要求,并持证上岗。

4.2工作环境符合化验室环境安全要求。

4.3检验仪器设备符合检验、试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要求。

4.4检验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规定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三级水规格。

4.5实验中所需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其他规定时,均按GB/T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2-2002《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和GB/T603-2002《化学试剂 测定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等标准规定制备。

4.6检验前的准备

4.6.1按要求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6.2分析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使用,满足进厂原、辅材料检验要求。

4.7主要原、辅材料

4.7.1 空气雾化铝粉

4.7.2 150#溶剂油

4.7.3 包装容器钢桶

4.7.4 备品备件

4.7.5 各类助剂

4.8检验/验证频次

以每批进厂原、辅材料为一个检验批次进行抽样。

4.9检验/验证方法

4.9.1空气雾化铝粉按照YS/T620-2007《氮气雾化铝粉》标准和合同要求,根据供方提供的化验单进行验证。

4.9.2 150#溶剂油按照GB1922-2006《油漆及清洗用溶剂油》标准和合同要求,根据供方提供的化验单进行验证。

4.9.3包装容器钢桶按照GB/T325-2000《包装容器 钢桶》标准和合同要求,根据供方提供的化验单进行验证。

4.9.4备品备件根据合同要求进行验证,主要对数量、规格、外观进行验证。

4.9.5各类助剂进厂由化验室根据合同要求、相关产品标准和供方提供的化验单进行验证。

4.10检验/验证报告

4.16.1由主检人员填写检验/验证报告。

4.16.2检验报告经审核后,由检验人员送交有关单位。

4.16.3不合格的原材料由化验室报供销部,合格的原材料报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供销部,质管部留一份存档。

4.17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按规定存档,具体要求按《质量记录管理程序》执行。

4.18由质管部负责建立原材料质量台帐和管理。

成品检验规程

1目的对成品检验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检验出厂产品是否符合执行标准要求。

2范围

适用于企业出厂产品的检验。

3职责

质管部化验室负责组织和实施产品的检验,判定出厂产品是否合格。

4工作程序

4.1检验人员符合危险化学品产品检验人员上岗要求,并持证上岗。

4.2工作环境符合化验室环境安全要求。

4.3检验仪器设备符合检验、试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要求。

4.4检验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规定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的三级水规格。

4.5实验中所需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其他规定时,均按GB/T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2-2002《化学试剂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和GB/T603-2002《化学试剂 测定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等标准规定制备。

4.6检验前的准备

4.6.1按要求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6.2分析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使用,满足出厂产品检验要求。

4.7检验频次

铝粉浆以一次出厂的产品作为为一个检验批次进行抽样。

4.8抽样方法

4.8.1铝粉浆产品抽样按GB/T3186-200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规定执行。

4.8.2检验人员抽取样品后,一瓶封存留样备查,一瓶做检验用。

4.9铝粉浆检验项目、技术指标

项 目

指 标

漂浮型

非浮型

105℃挥发物,%(m/m)≤

35%a

35%a

有机溶剂可溶物,%(m/m)≤

4.0

6.0

制漆外观

应具有良好的银白色金属光泽

及装饰性、平整性

筛余物(45µm筛孔),%(m/m)

商定

商定

筛余物(45µm筛孔),%(m/m)

水面覆盖力,m2/g ≥

1.35

漂浮力,% ≥

含水量,%(m/m)≤

0.15

0.15

铅含量的质量分数(以干颜料为基准),%(m/m)≤

0.8

0.8

铜+铁+铅+硅+锌总含量的质量分数(以干颜料为基准),%≤

0.03

0.03

a特殊产品该指标可商定

4.10检验方法及记录

4.10.1 105℃挥发物测定按GB5211.3-1985《颜料在105℃挥发物的测定》的规定进行。

4.10.2有机溶剂可溶物的测定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3规定执行。漂浮型按6.3.1规定执行,非浮型按6.3.2规定执行。

4.10.3制漆外观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4规定执行。

4.10.4筛余物的测定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5规定执行。

4.10.5水面覆盖力的测定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6规定执行。

4.10.6漂浮力的测定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7规定执行。

4.10.7含水量的测定按HG/T 2456.1-2013《铝粉浆》中6.9规定执行。

4.10.8铁含量的测定按GB/T6890-2000中附录D(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规定进行。

4.10.8铅含量的测定按GB/T 9758.1-1988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规定进行。

4.10.9铜含量的测定按GB/T20975.3-2008中方法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规定进行。

4.10.10锌含量的测定按GB/T20975.8-2008中方法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规定进行。

4.10.11硅含量的测定按GB/T20975.5-2008中方法一:钼蓝分光光度法的规定进行。

4.10.12 105℃挥发物、制漆外观、筛余物和漂浮力为出厂检验项目。有机溶剂可溶物、水面覆盖力和铅含量测定为型式检验项目,与化学工业海洋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签订委托检验协议,每半年检测一次,其余项目一年进行一次。并定期出具检验报告。

4.10.13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停止做样,及时找出原因后重新分析;当仪器设备出现问题,经修复校准后方可使用。

4.10.14成品检验必须做平行样,若检验不合格必须重新加倍取样检验。

4.10.15原始记录必须直接真实填写,不得转抄,不准撕页。

4.11计算和数据处理

4.11.1依据检验中测试值计算检验结果,并将校正值带入计算。

4.11.2检验数据极限数值的处理,具体按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执行。

4.12检验报告

4.12.1由主检人员填写检验报告。

4.12.2检验报告经审核后,由检验人员签字判定后送交有关单位。

4.12.3不合格的成品由化验室报质管部、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合格的产品签发检验报告送供销部,质管部存档。

4.13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按规定存档,具体要求按《质量记录管理程序》执行。

检验科二甲复审准备材料 篇9

一、规章制度

1、《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2、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

3、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各场所、各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安全准则)

4、检验科各岗位职责

5、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流程

6、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

7、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措施及处理流程)

8、消毒制度

9、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10、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流程

11、微生物菌种、毒株的管理规定与流程

12、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应急预案

13、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14、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

15、检验报告双签字制度

16、检验科复查制度

17、检验报告单书写制度

18、检验与临床的科间协调会议制度

19、试剂与校准品管理制度 20、试剂与校准品使用登记制度

21、试剂与校准品专门管理,明确的岗位职责。

22、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职责,工作计划,质量体系文件

23、实验室与护理部、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共同制定标本采集运输指南。

24、实验室标本接受、拒收标准与流程。

25、实验室与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有对标本的采集、运输、接受等有监管流程与记录。(根据监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26、实验室室内质控规则。

27、临床化学、免疫学、血液学、和凝血实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28、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29、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监测的质量控制流程 30、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31、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32、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修规程。

33、新项目实施后的跟踪、听取临床对新项目设置后合理性意见,改进项目管理

二、科内准备材料

1、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记录本(要有安全记录)

2、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记录。

3、检验科设置安全员,负责各个场所安全

4、安全相关活动记录本(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定期安全检查、定期研究安全管理)

5、各种设施定期维护保养记录本(保障正常)

6、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A级)

7、设置实验室消防安全员(C级)

8、实验室消防安全检查记录本(定期检查灭火器的有效期、定期检查各种电器、电路的安全隐患、安全通道畅通)(B级)

9、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与演练(可以记在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记录本上,有内容、人员,不足之处,改进措施、影像记录)(A级)

10、实验室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相关记录)(B级)

11、有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本(有职业暴露的案例分析及改进意见,可以记录在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记录本上)(A级)

12、各种消毒用品的有效期监测本(定期)

13、各种消毒记录

14、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责任人明确()

15、实验室废弃物、废水定期检查登记本,依结果进行整改(B级)

16、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专人管理()。

17、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样品收集、取用有相应的过程记录(登记本)。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样品收集、取用有相应的过程记录完整,无意外事件发生。(A级)

18、建立化学危险品清单和安全数据表。

19、化学危险品指定专人管理();专门的储存地点;使用情况做专门记录(化学品使用情况记录本)

20、针对医务处对化学危险品的监管,改进危险品管理工作。(A级)

21、培训及考核记录完整,有授权的人员定期评价,工作人员无超权限范围操作。

22、检验科复检记录登记本。

23、检验科标本分析前不合格标本登记本

24、检验科检验报告单自查记录本(定期)

25、检验科标本接受和拒收记录。

26、标本处理和保存专人负责();标本废弃记录。

27、储存标本冰箱温度检测登记本(每4-6小时登记一次)

28、检验科标本交接记录

29、专人负责仪器设备保养、定期校准、维护与管理记录

三、科内达标情况

1、本院不能提供特殊检验项目,可以委托其他三级甲等医院提供服务,或多院联合开展服务,但应签署医院之间的委托服务协议,必须有室内与室间质量控制及结果回报时限等保证条款。

2、每年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经论证后及时推出新项目。(B级)

3、每季度向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A级)

4、每半年向临床征求对项目设置的合理性,持续改进。

5、进行恰当的方法学验证保证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线性范围、干扰及参考范围设定等各项技术参数均能符合临床使用需求。

6、仪器、试剂三证均在有效期内。

7、新项目开展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新项目开展前应收集相关的检验资料;(2)

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意见;(3)评估新项目开展的意义;(4)评估开展该检验项目所需人力、设备及空间资源。(5)核定该项目开展所需仪器、试剂的三证是否齐全。(6)核定该项目的收费情况或在卫生与物价行政部门备案情况。

8、新项目开展符合规范,审批资料完整。

9、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检验科各岗位职责知晓率100%。

10、相关人员对暴露后的应急预案措施及处置流程知晓率100%。

11、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掌握率100%。

12、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合理,有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

13、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流程合理,无交叉污染。(A级)

14、设置有结核监测实验室,则应至少达到P2实验室标准。(A级)

15、实验室配置安全防护设施:

(1)按照行业规范,根据不同工作性质,进行个人防护。

(2)配备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其他急救设施及耗材,并保证以上设施科正常工作。

(3)设立适当的警示标志、对生物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化学安全等作出充分警示。

(4)如果开展放射免疫分析和其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保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是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5)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对相关工作人员继续培训。

6、根据实验室等级设置个人防护,能有效执行。(B级)

7、实验室出口处设有手部消毒设备。(B级)

8、设置专门的储藏室、储藏柜。

9、相关人员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的知晓率≥95%。

10、医院明确规定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资质;大型生化分析仪操作人员持证上岗;(C级);科室负责人具备检验专业副高及以上技术职务(A级)。

11、医院明确规定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资质与能力要求

12、大型生化分析仪操作人员经过考核后持证上岗(C级)

13、生化室≥80%的员工持卫生部核发的大型生化分析仪上岗证(B级)

14、检验科负责人具备检验专业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A级)

15、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检验科)

16、选择并授权具有相关资质、经验丰富及较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负责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及结果解释工作。(检验科)

17、实验室采用量值溯源,校准验证,能力验证或室间质评,实验室间的对比等方式充分。(C级)开展室内质评与室间质评,保证检验质量。(B级);室内质评与室间质评结果达到质量控制目标。(A级)。

18、严格执行检验报告双签字制度(急诊除外);指定经验丰富、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的人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C级)。

19、审核重点识别分析前阶段,由于标本不规范所带来的结果错误;对于识别出的分析前不合格标本,应保留相关记录。保留相关的复检记录。

20、根据审核结果进行整改的措施,持续改进检验报告质量(可以定期写在科内质量与安全小组记录本上)

21、明确检验报告时限: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常规项目≤1个工作日出报告;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出报告;明确规定特殊项目清单,特殊项目的监测,原则上不应超过2周时间;提供预约监测。时限符合率≥90%。(B级)

22、对于检验报告时限的检查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有成效。(可以定期写在科内质量与安全 小组记录本上)

23、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报告单提供中文或中英文对照的监测项目名称;检验报告采用国际单位或权威学术机构推荐单位,并提供参考范围;检验报告单包含充分的患者信息、标本类型。样本采集时间、结果报告时间;有双签字。(C级)检验报告合格率≥95%。(A级)

24、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电话、网络、参与临床查房、现场宣讲、提供网络资料等)及时接受临床咨询、宣传新项目的用途、解答临床对结果的疑问。

25、定期对咨询情况和沟通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培训。

26、建立检验与临床的科间协调会议制度,(有记录)每年1-2次。

27、试剂与校准品全部符合法规规定的国家标准,获得相应的批准文号;医院统一采购,途径合法;有使用登记制度;无因试剂和校准品管理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情况发生(A级)

28、构建本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有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可以覆盖各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建立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范和记录表格等);有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并定期进行量化评估);质量与安全小组人员知晓本岗位职责100%。质量与安全管理资料完整,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29、对标本全程跟踪、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明确可查。储存标本的冰箱有温度24小时监控

30、标本采集、运送规范,标本合格率≥95%。(A级);标本交接记录完整,标本保存符合规范。

31、室内质控覆盖实验室全部监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保证每监检测批次至少有一次室内质控结果;室内质控报告有负责人签字()。

32、室内质控重点项目:采用质量控制鉴别病毒鉴定实验中的错误检验结果;病毒鉴定的实验室须保留相关记录;对未知标本进行血清学监测时,须同时进行已知滴度的血清阳性质控和阴性质控。

33、定期评估室内质控各项参数及失控率。(B级)室内质控文件齐全,记录完整(A级)

34、有效处理失控,应详细分析失控原因,处理方法及评估临床影响,提出预防措施,持续改进。(B级、A级)

35、参加本区域内室间质量评价及能力验证活动。室间质量评价及能力验证活动应覆盖实验室内全部检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C级)参加地区或省级室间质量评价或能力验证活动。(A级)

36、明确无法提供相应评价的项目目录/清单;对无法提供相应评价计划的项目,应有替代评估方案。

37、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8、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合格率≥95%。(A级)。

39、对所有POCT项目开展室内质控,并参加室间质评,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应及时进行校准和纠正,有工作记录;定期对POCT结果进行比对,并包括大型仪器检测结果与各POCT点之间的比对,并明确比对的允许偏倚。(B级)40、POCT项目比对≥95%。(A级)。

41、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联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检验全程管理。

42、提供自助取化验报告单系统;标本使用条形码管理(B级)

43、实验室数据至少保留3年以上在线查询资料。

四、职能部门监管情况

1、职能部门对开展项目和仪器、试剂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2、职能部门对开展新项目监管及记录。()

3、医务处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流程监督检查。(B级)

4、院感科对各种消毒用品的有效期监测本(定期)、各种消毒记录的检查、分析、反馈、整 改(B级)()

5、院感科对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专人管理、收集、取用、应急预案监管记录,改进措 施。()

6、医务处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的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使用 情况记录监管。()

上一篇:当代中国妇女的光荣使命下一篇:路线选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