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与学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 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差距。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 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 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 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教与学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过程, 会发现原因如下。

(1) 教学中师生角色微妙改变。现代教育中, “学生为中心, 老师为辅助”这种观念往往被不经意间弱化, 老师为加快教学进程而加快节奏, 学生面对大量学习任务而采取被动接受的状态, 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老师为教学主体, 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恶性循环圈。

(2) 教具使用单一。目前, 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具,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 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即: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

(3) 教材使用不当。错误的教材使用体现在:一种是把教材当教学大纲, 缺少拓展性,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没有创新精神;二是漠视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杂乱无章, 使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

(4)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知识回顾、新课内容和布置作业三步走成为多数教师相似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自然会出现上课不注意听讲的问题, 更谈不上主动参与一些课堂的讨论活动。

3 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困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 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等特点, 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 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最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 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由于各个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偏重前瞻性的内容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2) 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 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 但是从目前来看, 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 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 “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探讨其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4 建构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我们通过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在理解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 寻找下一个知识点的“生长点”。第二, 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 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 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 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 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教授课程的同时, 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五, 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 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其次, 学生应该做到:第一, 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 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 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 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老师和学生永远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对象, 只有能良好的互动, 使学生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才会使教与学都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教与学的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来安排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课题, 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5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困境, 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的必要性。

摘要:建构主义是对西方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鉴于自身特点为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很多条件并产生良好的效果。文章在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困境的基础上, 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求。

关键词:建构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必要性,现状,困境,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志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 :393~395.

[2] 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12) :7~13.

[3] 林忠会.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硅谷, 2008 (23) :135.

[4] 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 2002, 23 (7) .

上一篇:达英-35联合来曲唑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下一篇:暖通空调工程管理与暖通节能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