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站管理制度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残疾人康复站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残疾人康复站管理制度

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

摘要:目前,在我国残疾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保有人力资本存量。由此,通过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可以使这部分残疾人部分地恢复其工作能力,使其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对于一家、一国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简要回顾残疾人康复相关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康复事业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并通过结合数据分析指明了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康复;需求;供给

一、研究背景

2006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根据主要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口的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15~59岁的残疾人口为349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2.10%,这意味着相当大一部分残疾人口处于就业年龄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残疾人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也是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同样也有作为人所与生俱来的生存、尊严等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就是要使残疾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参与”是以康复为前提的。

人类社会对康复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渐认识到:生命抢救过来之后,“疾病”可能稳定下来或继续发展,人们从事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的能力是会打折扣的。如果能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同时,将保护功能、恢复功能的措施一齐开展,则不少人不仅疾病将得以恢复,而且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工作和生活,使其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经由认识上的不断深入,“康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最初,工伤作为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最先得到关注,工伤保险亦因之成为迄今国际上项目最广泛,待遇最优厚的社会保险制度。早期,多数国家在制度上都是以赔付为主,以对伤残者进行及时救治为辅,其后,根据伤损情况配置适当的矫形器或辅助器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生产的进步,各种工业意外不断增加。工伤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伤职工个人及家庭生活,也由此造成了大量社会劳动力的丧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以恢复劳动者的身体功能和职业劳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工伤康复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各种精神疾病困扰着社会,工伤康复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没有疾病,而是要求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四位一体是现代医学的基本构成,1981年通过了《残疾的预防与康复》,逐步形成现代康复理念。现代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手段,尽可能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开发残余能力,以减少能力障碍和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教育康复(特别是应该对残疾儿进行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时进行);职业康复(使残疾人能够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充分体现其生命价值);社会康复(从社会角度推进和保证医学康复的实施,维护残疾人的“人的尊严”)。

当前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康复内容以医疗康复为主,心理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较高层次的康复还跟不上需求。

1990年12月经全国人大通过,自1991年5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康复”被列为专章。此后,我国残疾人康复领域不断拓展。精神病防治康复、低视力康复、麻风畸残康复,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特需人群补碘、残疾人康复服务与训练等康复项目先后被人《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领(1988~1992)》和中国残疾人“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纲要。

2007年我国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0万例;为3.2万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儿童家长1.3万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2224人;对19869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26737名;为贫困聋儿配戴助听器12000台;在1555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433.9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社会参与率达到56.07%;对33.7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成立了27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有1056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3964例,为麻风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残疾人减免费用装配普及型假肢2.3万例,供应辅助器具五百余种95万件,装配矫形器1.3万例;对8.8万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康复训练;对2.6万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在750个市辖区和1298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62026个,配备10.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五百六十余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我国的康复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

(一)残疾人康复需求总量分析

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有康复需求者接近5000万人。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康复需求也相当巨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44亿,其中残疾人口约有四千四百一十六万人,占残疾人口的53.24%。老年人往往由于缺乏老年残疾的预防意识,没有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最终导致老年残疾。目前我国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约有七千多万人。我国还有慢性病患者二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交通、工伤事故及其他伤害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一百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康复服务。此外还有各类灾害中的受伤害者,他们的康复也应该是及时的,以减轻其伤残程度。

通过这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各类人口对康复需求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基数不小。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类残疾人总数超过了8000万,这是相当庞大的一个康复需求群体。二是每年持续新增残疾人数量大。三是人口老龄化对康复提出挑战。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将造成老年慢性病康复需求的增加。

(二)残疾人对康复服务项目的需求分析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需求的前四项及比例分别为: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的有71.78%;有救助或扶持需求的有67.78%;有辅助器具需求的有38.56%;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有27.69%。另根据该项调查,在对118176名残疾人康复及相关服务的需求状况调查中,“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占首位。

由上表1、2、3、4可以看出,在我国残疾人中,真正接受

到康复服务的人群占有康复需求人群的比例并不高,这种情况在农村相对来讲显得更为突出。城镇曾接受的服务占有需求的比例为:(1)医疗服务与救助占37%;(2)辅助器具占17%;(3)康复训练与服务占23%;(4)职业教育与培训占23%。农村曾接受的服务占有需求的比率为:(1)医疗服务与救助占42%;(2)辅助器具占15%;(3)康复训练与服务占26%;(4)职业教育与培训占17%。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用到的仅仅是依据部分残疾人调查所得的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对“康复”毫不了解者,他们的“康复需求”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从上可以看出,城乡残疾人在所接受的“康复服务”中,还是以医疗服务与救助为主,而“康复训练和职业教育培训”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低,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例如在医疗康复方面,仅有三四成有需求者得到过服务,而“职业康复”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三)以视力残疾为例的需求分析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大约有各类视力残疾人一千二百三十万人,占我国残疾人总数的14.86%。第二次抽样调查总数71054人,其中:城镇17744人,农村53310人。其致残主要原因包括:(1)视力残疾,32521人,占45.77%;(2)遗传,先天异常,发育障碍,1707人,占2.4%;(3)白内障,18085人,占25.45%;(4)青光眼,2172人,占3.06%;(5)沙眼,445人,占0.63%;(6)角膜病,3283人,占4.62%;(7)视神经病变,1821人,占2.56%;(8)视网膜、色素膜病变,4876人,占6.86%;(9)屈光不正,2464人,占3.47%;(10)弱视,850人,占1.2%;(11)外伤,1176人,占1.66%;(12)中毒,46人,占0.06%;(13)其他,826人,占1.16%;(14)原因不明,782人,占1.1%。在上述14种原因中,沙眼、角膜病、外伤、中毒等等均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手段,可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或降低残疾程度。目前我国视力残疾人的康复手段主要是白内障复明手术和为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而前述疾病中,如果在治疗早期同时施行了康复措施,至少也可以降低其残疾程度。 根据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成年视力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成年视力残疾人中,51.88%的人完全生活自理,但却只有8.24%的人生活活动“无障碍”(占上述“完全生活自理”者的15.89%),他们如果接受了康复服务及训练,其中大部分能够生活活动亦“无障碍”,而这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生产最起码的要求。这部分人的社会参与状况亦不佳,只占(“完全生活自理”者的)18.91%。由此不难看出,在成年视力残疾人中,51.88%的完全生活自理者由于缺乏康复服务与训练,致使绝大部分人(84.11%)的生活活动能力受限,从而严重影响其参与社会生产与社会活动,这无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还是对于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都相距甚远。

可见,就目前已致残人员中,需要康复者人数众多。《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之二“视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指出,我国有视力残疾人九百多万,白内障是首要致盲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有低视力者500万,80%有康复需求的低视力者难以得到康复服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尚未普遍开展。表6给出了不同等级的视力残疾人接受康复的数据。

在视力残疾人中,三四级是残疾程度较轻的,属于“低视力”,其中四级残疾标准为:最佳矫正视力0.1-低于0.3,如果及时进行医疗康复矫正视力,再加上康复训练和其他职业培训的话,他们的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将会有所提升,而所从事的工作范围亦将大大拓展。但从表6可以看出,目前视力四级残疾人中仅有60%的人接受过医疗康复,一半的人接受过辅助器具和一些康复训练级服务(这仅仅是“数字描述”,并未进行过康复效果评估)。而三级视力残疾人的残疾标准为:最佳矫正视力0.05-,低于0.1,仍属于“低视力”,但他们所接受的“医疗服务”仅仅为11%,其他康复服务也都只有10%。这些人的康复与实际需求相差更远了;一级和二级在残疾标准中定为“盲”,如果能够接受康复服务一级训练,同样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的。

综上,我们可以仅就视力残疾现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视力残疾康复需求总量大。二是尚有相当大的缺口未得到满足。视力残疾人中有一部分通过及时配套的康复服务,其能力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这些配套服务上做的还不够到位,致使一些本可以减轻的残疾没有得到应有的救治。三是康复服务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视力残疾人中残疾程度较轻的三、四级残疾人可以通过康复服务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回归社会,回归工作。而对于残疾程度较重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也可提高其社会参与度。

三、我国残疾人康复供给分析

国际上目前提供康复服务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专业机构康复(IBR)和社区康复(CBR)。专业机构康复主要是依靠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部、中心)、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它们是康复医疗中的骨干力量,设备较完善,有经过较正规训练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康复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提供较高质量的康复服务,而且还能够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培养康复医学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曾明确要求有计划地在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卫生部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也提出,二、三级综合医院应根据需求和条件设置康复医学科,归属临床科室,不仅提供临床早期的康复医学诊疗服务,而且也要对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由于专业机构康复对患者就诊不方便,且费用较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康复。社区康复主要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和家庭的康复,它主要提供病伤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教育、社会、职业康复,不仅能使患者方便、快捷地就医,而且相比之下价格低廉,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它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社区康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也明确提出开展社区康复,卫生部同时要求一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要积极开展社区康复。可见,要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以专业机构康复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

首先,职业康复人才严重短缺。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从国家康复工程师数与人口比率这一指标看,美国为

2.17人/10万人,日本为2.3人/10万人,意大利为3.8人/10万人。我国没有具体数据,无论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还是《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都没有专门给出“康复师”一栏。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教授的说法,目前,中国残联系统建有省级残联康复中心30家、地市级残联康复中心92家、县级残联康复机构4000多家,全国共有各类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1900多家。至少有800多家三级医院开设了康复医学科,已建设18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由于各个康复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重缺乏康复技术人才,为残疾人群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还达不到20%,康复效果难尽人意,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中国康复技术人才的缺口非常大,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二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非常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值在平均大约70人/10万人口,其中挪威为145.63人/10万人,荷兰为67.97人/10万人,而中国仅只有0.4人/10万人。康复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将直接影响到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残疾人的自身发展。

其次,康复知识宣传不到位。在我国,目前不仅康复人才缺乏,而且十分缺乏康复的知识和技术,由于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的医疗服务宣教不足,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医学服务信息了解缺乏,不知道早期介入是伤残愈后的关键,使患者进一步失去了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许多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属对基本的康复常识都不太了解,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已有的家庭康复和自助康复的知识和信息不了解,也就严重影响了社区康复的普及和发展。而最为重要的康复供给方,康复宣传同样不足。不少医院的“康复科室”几乎等同于“中医二科”,临床医生的康复意识淡薄,康复措施不能尽早介人,从而造成了更多残疾的产生或残疾程度的加重,导致后期康复治疗效果较差,且延长了住院周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生活负担。

最后,康复医疗体系混乱。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在以“治疗”为主导的现行医疗卫生体系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形成的“预防”机制被“挤”掉不少,而“康复”则几乎被忽略,只在近几年才引起重视,但多数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开展不足,致使相当部分的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服务,甚至因此而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负担。不少医院虽然建立了康复医学病区,但是尚未开展早期的康复介人,且科室间协作的松散,管理不到位,致使“康复”形同虚设。医学康复的模式正在从“正常化”模式向“功能化”模式,从短期医疗模式向长期康复模式转变。而我国目前体制下,疾病的急性期康复在医疗机构,慢性期康复到社区康复,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合理,有序地进行。

康复医学在一些三级医院比较强,人才较为齐全,由于国际交往机会较多,开展项目多,康复水平亦高,尤其是一些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较为雄厚的高校附属医院和市属医院,甚至可以成为康复医学的示范性医院。但相当多的综合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工作重点仍偏重于医疗,为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急性期刚过,就急催病人出院。而急性期治疗中,伤残病人心理障碍无从治疗,又不重视早期康复的介入,致残率很高,达不到真正康复的目标。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综合医院的“康复科”仅仅是个“挂牌康复科”,治疗手段以推拿、针灸、拔罐等中国传统治疗手段为主,或偏重于各种理疗仪器,或只有药物治疗,康复医学特色不明显,相当数量的医院出现了“康复科”与中医科、针灸推拿科或理疗科重叠,而且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相互争夺病人,有些科室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而现代意义上的康复并未真正在病人身上体现出来。此外,康复医疗并未走进临床,而是等临床科室“送病人”。而在国外,则是把最新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技术介绍给有关的科室主任和医生,同时也充分体现康复医生的作用,参与他们的查房和术前讨论及术后的康复计划制定,真正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治疗和康复。

除少数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已成规模,并形成特色科室外,多数二级一级医院的康复相对薄弱,学科带头人层次偏低,开展治疗项目也比较少,基本上还停留在原理疗科和“体疗”的层次上,有些医院为了达到升级的标准,不得不建立康复医学科,而采用非康复的手段进行临床治疗,或者是在门诊以简单和单一的“物理因子”治疗,或者是将针灸与推拿合并。在一级医院中,除了极少数将康复搞出特色外,为数众多者康复医学则是最为薄弱的,在几张床位的病房,收治各类慢性疾病为主的病人,“康复治疗”与“临床”无任何差别,更不要提什么“技能康复”、“职业康复”了,完全给人以康复医学病区就是慢性疾病的疗养病区的概念,从而使医疗资源不能合理得到运用,而伤病患者根本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社区康复。据国外资料统计,社区康复费用低廉,能覆盖70%~80%康复对象的需求。1991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不仅要求有计划地在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而且明确提出要开展社区康复。1999年卫生部、民政部等国家十几个部委签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要做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融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服务目标。在上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康复也是薄弱环节。同其他大医院一样,社区医务人员中,重治疗、轻康复;重一般慢性病医疗、轻残疾人保健等现象还较多地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重点就是“院外”培训和家访,但目前更多的依然是重“院内”看病。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也还远远没有普及到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中去。

四、结语

如前所述,残疾人康复是其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前提,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康复需求与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导致许多本来可以康复的残疾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致残疾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残疾人中,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者占有该项需求者的48.93%;接受过救助或扶持者占有该项需求者的18.49%;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者占有该项需求者的30.52%;接受过辅助器具服务者占有该项需求者18.96%。接受过医疗服务者不足一半,而各项康复服务比例更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康复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康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所致。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康复的意义及普及康复基本常识,树立康复早期介入的观念,使更多伤病者从中得到“实惠”,为社会减少残疾,降低残疾程度。这种宣传应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对残疾人及其家庭进行宣传教育(因为他们不仅是康复服务的“受众”,同时也是社区康复活动实践的

一员);还应对各层次康复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宣传;同时更应对全体公民普及宣传,提高自我康复意识,了解三级预防体系:懂得如何预防伤残,了解早期康复介入会改变人生,懂得如何积极主动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全面康复,避免残障,回归家庭和社会。

其次,落实康复经费。康复的费用一般较高,不是一般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所能承担的,而无偿性的康复医疗服务是不能普遍和持久地进行自的。尽管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社区康复比起医疗机构专业康复相对费用低廉,而且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康复的费用筹集除要具体落实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外,也应采取国家-社会-单位-个人及家庭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政府应建立长期性筹资机制,费用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政府对社区康复事业实行补助政策,但应以“购买服务”为主,而不是以货币形式“补贴”残疾人个人及其家庭;可以在社会上募捐或从福利彩票收益中适当提留;社区也可以自行筹集资金,可以发动社区群众、团体或有关人士捐助,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基金;同时向残疾人及其家庭适当收取费用。这样才能够使大多数伤残者能够得到有效、方便、经济的康复服务。

第三,在大力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确立预防-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使民众少生病、生病或受到伤害后及时得到治疗及康复,减少伤残的“初级”目标。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是以“治疗”为主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生病后,给予一定的服务与补偿,但相比之下,预防更为重要,而“治疗”之后的“效果”同样重要(康复即其中之一),因而应该逐步将“医疗保险”发展为“健康保障”。

第四,规范医院的康复科室及其康复行为,同样能达到前述目标。卫生部门应该对各级医院的“康复科室”进行验收,同时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康复标准,同时还应有一套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康复临床的监控指标(例如诊断治疗指标、康复医疗效率等等)、康复管理的监控指标、康复质量的监控指标等等,并按照该标准进行评估,确保真正起到“康复”的效果,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权益。

第五,将专业机构康复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在“恢复期”或“慢性期”更多地发挥社区康复的作用,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康复期残疾人员可以定期到专业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评定和训练;康复机构也可以有组织地接送残疾人或出诊;专业机构康复人员定期回访并与社区康复人员讨论康复计划。社区康复可以采用传统的、简便低廉而又有效的技术,开展家庭病床,训练和指导家庭成员自行参与;培训社区志愿者和服务人员参与指导康复功能训练。社区康复也应有评估机制,以便确保康复效果。

第六,积极培养康复医疗人才,同样可以采取“院内”培养(即通过医学院校正规教育以及职业专科学校教学与培训)与“院外”培养相结合(即医院实习、培训)。我国的康复师极端缺乏,在一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尤为突出,所以不仅要抓紧在医学院校培养康复医师,而且更应该用现代康复治疗知识和技术大力培养缩短学时的、适应社区康复所需的康复治疗士。前者是十分重要的,但其培养是“长线”的。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康复住院医生要从大学毕业四年后的医学生中选拔,其培养时间亦为四年。所以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加紧培训康复治疗士。这些人肩负社区康复的重任,可以通过“按需康复”因人而异进行康复。

总之,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单纯地重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的,必须在行动上加以配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目标是扫除一切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障碍,使一切领域全方位地对残疾人开放,让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与进步。目前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正处在发展阶段,在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进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仍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校 秋 泉

作者:孙树菡 毛艾琳

第2篇:残疾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内容探析

摘 要: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康复也能增加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本文着重分析了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残疾人心理康复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自信、扩展社会支持面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关键词:社区 残疾人 心理康复内容

心理康复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复来源于康复心理学。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康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别是对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也日渐重视。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心理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残疾人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1、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基本原则。对于残疾人而言,其康复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改善其肢体或器官的功能,而更应该着重于改善其整体功能,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应包括心理上的、职业上的和社会生活上的全面、整体的康复。全面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残疾人能够重返社会生活,在社会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能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复也能够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会产生自卑、敌对、退缩等心理,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对残疾人的职业康复、社会生活康复产生消极的影响。调整好残疾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残疾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积极进行其他的各项康复。

2、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增加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陈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残疾人主观幸福感与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而与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且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也就是说,那些心理康复状态良好,能够采用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抑郁的残疾人,比采用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较多体验到抑郁的残疾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强。李文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敌对和人际敏感呈负相关。[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够帮助残疾人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因为残疾的症状不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为自身残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们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常常处于自卑的漩涡中。此外,由于长期的自卑心理,他们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现出偏执和过激行为。

2、依赖和消极被动

残疾人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成员。久而久之很多残疾人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责任都归于家人、社区和社会,遇事消极被动,不愿积极主动去争取,遇事他们往往会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敌对或仇视的情绪。

3、悲观和自我封闭

许多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压力。此外,很多残疾人难以和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相适应,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悲观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们时常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愿意主动向他人敞开心扉。

三、残疾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论残疾种类如何,各类残疾人都面临着对自己现况的认识和评估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问题。残疾人对这两大主要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残疾人往往面临各种身体的缺陷或身体机能的丧失,并由此导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但能够客观认识自身残疾,积极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对自己未来抱有良好预期的残疾人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相反,消极看待自身残疾,并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苦恼都归咎于自身残疾,对自己未来抱有消极预期的残疾人则很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调节着个体面临的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5]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轻残疾人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使残疾人与社会沟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能预测该群体对心理辅导的需求,社会支持状况越差的残疾人对心理辅导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残疾人缺乏有效地压力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7]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各种的压力,主要包括和未来发展有关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社会交往方面的压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压力等等。面对种种压力残疾人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面对压力时自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压力。

其次,残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很多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能减缓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也会影响个体对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当残疾人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很容易产生各类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消极情绪的残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自身消极情绪的双重负面影响,陷入恶性循环中。

最后,残疾人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和群体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际交往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残疾人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入社会。相反,不能摆正心态,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残疾人往往很难适应周围环境,自感被孤立和隔离,难以融入社会。

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分析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自信,积极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

残疾人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首先是自身的残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残疾导致的心理的“残疾”,他们往往对生活中的挫折进行错误归因,普遍不能正确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因此,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帮助残疾人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现况,提高自信。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自身残疾;二是正确评估残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三是积极评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确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残疾人才能学会积极看待自己的未来发展,对生活怀有一颗“希望之心”。

2、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残疾人爱和归属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残疾人自尊需求的满足。马斯洛认为这些成长性需求能带来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能够帮助残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的怪圈,重返社会生活。

3、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前所述,无论是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还是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都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成为生活应激事件和残疾人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因此,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残疾人学会心理调试技巧,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后,也有助于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现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柯红.临床康复与康复心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陈筠,王筱萌,凤林谱.74 名社区残疾人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2011;30( 5):403-405.

[4]李文涛,谢文澜,张林.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兰等.残疾青少年心理康复需求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36-41.

作者:熊文琴

第3篇:实施精准康复 增能残疾家庭

摘要:送教上门工作在全纳教育及“零拒绝”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环境融入开放的环境中,不仅是一种安置形式的增加,更是一种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通过完善流程、创新模式、康教结合以及精准送教等四个方面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通过反思推动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切实使每一个特殊兒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关键词: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精准康复

全纳教育在特殊教育发展中拥有重要地位,“零拒绝”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送教上门应运而生。按照要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校就读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安置形式上的增加,更是一种教育服务的延伸与拓展。

日新学校位于大连市西岗区,全校共有8个班,共有脑瘫、自闭症等各类智力障碍学生100多名。学校在“一个也不放弃,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指导下,于2013年启动了送教上门工作,至今已有六年。学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育应满足全体儿童需要”的原则,通过送教教师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所需的服务,以改善儿童的现状,缓解家庭的负担。经过多年准备,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的实践研究”(JG16CB098)已于2016年立项。在课题的牵动下,日新学校的送教工作也开始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一、完善流程,规范实施

送教工作的规范性是确保工作落实的关键。送教上门,由试点学校履行申请、上报、审核、备案的程序,报经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确认。在工作中遵循家长的意愿,坚持定期入户的原则,根据特殊儿童的残疾类别与发展状况合理安排教师,并着重挖掘其潜能,提高其认知、生活适应等能力。以此为指导,我校抽调出专门的力量,组成送教师资团队,严格实施“科学评估、精准康复、一人一案、负责到人”,每名学生均由两名教师送教,每周送教两次,每次三课时。坚持做到送康复、送技能、送知识、送服务、送温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及对送教上门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学习,调动起学生、家长等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社会化生态环境,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对送教上门学生的教育。

通过实践,我校梳理和建构起一整套完善的学期送教工作流程,即“一查、二定、三训、四评、五制、六送、七检、八总”。“一查”: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区残联提供的名单,安排相关人员以电话联络、入户家访等方式摸清学生基本情况;“二定”:在家长认可的前提下,确定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学校精心选择,确定送教教师;“三训”:组织确定的送教教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加强师德及送教理论和技能指导,提出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等;“四评”:送教教师在指导下入户与家长沟通,对每一个送教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送教因生而异;“五制”:送教教师根据送教对象评估结果,制定IEP和教学方案;“六送”:教师按照方案认真落实送教内容;“七检”:学校采取不定期电话访问和入户实地家访的形式,检查送教教师送教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建议,督促教师改进完善;“八总”:学期末,学校召开总结、分析、交流会,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和问题,督促教师不断提升送教实效。

二、创新模式,科学推进

送教上门服务不仅面向特殊儿童,也面向其家庭,让家庭成员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技术、家庭养护知识及亲子沟通等能力,有助于保证儿童在家接受教育的连续性,保障儿童取得更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在把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推出了基于拓展式的家庭指导服务模式,体现了“送教对象是特殊学生与全体家长相结合、送教内容是精准康复与家庭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云端系统,建立送教上门资源分享平台,形成高效的家校沟通体系;充分运用当今时代线上线下互动的便利条件,打造智能化的云端资源平台。

(一)线上平台搭建

一是建立微信沟通群。将康复内容录制成微课,附上康复训练的细节及注意事项,方便家长随时查看,并对照视频进行训练;家长在训练后也将实操视频发布到群中,由负责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二是利用西岗教育特有的知校APP,将送教上门学生以学校班级的形式统一管理,建立送教上门班级,由分管教师负责。利用班级公告栏目,将送教时间安排、人员配备、作业布置等进行统筹安排;利用成长档案栏目,为每一个孩子记录成长点滴,留下专属相册;利用班级资源栏目,介绍最新的特教动态以及康复知识。

(二)线下家庭指导

线下设置家长指导环节,教师现场对家长的康复实操进行指导,重点在于康复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安全性保护措施,以及辅助的“教”“辅”“放”的运用,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应用现代化的康复资源,送教教师手把手教会家长使用现代化的资源平台,从而调动起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有效。

三、扩展主体,康教结合

送教主体的规范性决定了送教的质量。随着送教的深入发展,送教主体由特教教师、普特结合向康教结合发展。康教结合是将康复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送教工作的发展。康复医师不仅能为在校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能参与到送教过程中,用科学的思想、专业的技术推动送教工作的实施。先进的康复医学技术与专业的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可以为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提供先进、专业的康复服务。

我校综合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及学校资源,借助西岗区惠民工程“幸福1+N”的东风,扩大了送教上门实施的主体,将社区康复中心纳入其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资源,将有特殊儿童诊疗的家庭,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估、给出医学康复方面的实施建议,并与我们结合为学生制定IEP,真正做到康复与教育相结合。

四、送教内容,精准务本

送教内容的安排与实施是整个送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方俊明认为,在送教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评估为基础,并结合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送教的内容应以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设定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及康复训练等为主,并以学生家长的意愿与其残疾程度,所开设的运动、认知、言语、语言、情绪行为干预等为辅。准确地把握每个特殊学生家庭的需要,挖掘到其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潜能,使送教上门真正致力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使其成为有自理能力、有尊严、幸福的人。

送教团体对送教工作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送教团体成员既要能力互补,对特殊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又要对所送教学生的家庭与个人等信息有所掌握。另一方面,送教团体成员应加强培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要注重实践,坚持及时反馈与一人一案的送教原则。以此为指导,我校教师每次送教时均会录制一份5分钟的教学片段、一份家长实操视频、一份家庭指导视頻,以及拍摄若干张过程中的照片,将每位同学的材料独立整理成册,内容包含送教协议书、送教记录表、学生个人信息、评估表、IEP,以及教案和家长指导方案等。几年来,我校送教上门积累的学生材料有数十份,这些材料都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后续送教工作的展开也具有借鉴价值。

五、反思成效,继续前行

开展对特殊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不仅是普及和发展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的“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教师更加明确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落实“追求平等、宽容个性、尊重多元”等全纳教育核心观点,真正做到对特殊学生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多名接受送教的学生走出家门、走进校门,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导。由此可见,送教工作极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送教上门工作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能力,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送教上门促进了每个送教对象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促进了特殊儿童言语语言的康复,其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其认知、生活技能的发展,从完全依赖到部分依赖,再到只需要少量辅助,其进步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为家长带来了很多惊喜;三是促进了其心理素养的提升和人格完善,孩子有了学校生活的新体验。

(二)送教上门工作提升了家长教育康复的水平,让残疾儿童家庭重燃希望

家长是残疾儿童发展康复的重要资源和影响残疾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拓展式家庭指导”送教模式在送教的同时关注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增加训练频率,同时疏导家长的羞愧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勇敢地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社会活动。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每个孩子都有了可喜的进步。送教成果极大激发了家长的希望和信心,为学生进一步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送教上门工作虽然平凡、艰辛而繁琐;但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昂扬斗志,用爱心、诚心、耐心和恒心,把送教上门这项改变残疾儿童命运的伟大工作深入推进下去,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尽享教育康复的阳光雨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雷江华.“医教结合”理念下“送教上门”实验区工作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8):5-6.

[2]吴善亮,王玉兰.融合教育框架下“送教上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6(4):9-11.

[3]袁建.关于开展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8):100-102.

[4]徐梦洁.全纳教育的国际境遇及发展愿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3-9.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孙娟

第4篇:残疾人康复工作制度

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

一、机构岗位设置如下: 主任

中心机构社区培训用品用具 专管员康复康复指导员配发残车 指导员指导员专员

二、岗位职责:

主任

参与本区(县)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对社区康复站(点)、街道(乡镇)残疾人服务社、居(村)委会残协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本区(县)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实施工作,参与各类指标任务的汇总和统计。对 中心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负责向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拟制订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提请聘任或解除本机构的成员。 负责本单位的日常工作。

指导本区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综合调查、 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

建立残疾人康复档案,管理残疾人康复信息,掌握本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工作管理制度等工作。

负责康复项目的业务经费和康复训练与服务补贴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工作。

承担本区(县)各类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与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质量验收的组织协调,承担对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考 核评估的具体实施。

在本区县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承担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志愿者的康复 教育工作,组织本区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提供康复技术支持、开展康复咨询服务 工作。

组织与同行的交流。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残康办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中心专管员

负责各种资料与文件的收发、整理及保管、存档。 申请、下拨各项康复专项经费。

组织、筹备会议,并负责会议签到、考勤。 组织中心内部联谊活动,增进内部团结。 对新成员进行培训。

与基层各残联组织、各康复机构进行联系与交流。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机构康复指导员

联系召开残康办、专家技术指导组会议。

下达本区机构康复任务指标数,下发、收集、整理康复训练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对机构康复训练的质量进行跟踪,及时反馈信息。 利用各专门节日,组织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残疾预防、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向各康复机构征集课题,关注我区主要康复机构的课题研究动向。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康复专管员

下达本区社区康复任务指标数,收集、整理各种社区康复服务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组织召开社区康复员工作例会,布置各项康复任务。

负责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和各类社区康复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订阅相关期刊,整理各项社区康复服务资料,参与社区康复的科研课题。

兼任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员,广泛收集各类社区康复服务动态信息,负责策划、编辑、印制社 区康复服务导报。

参与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考核。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人物。

培训指导员承担中心的各项培训业务,收集、整理各项培训资料,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指导各社区康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配合各社区进行必要的康复保健知识的宣传。

与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心的基层康复培训工作争取外部支持。 维护、管理O-18岁残障儿童数据库,做好信息采集、输入、统计工作。 负责中心的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树立中心形象。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用品用具配发、残车专管员

下达残疾人用品用具、残车更新、年检任务指标。 组织做好残车更新、年检工作,按时完成市交办任务。 做好用品用具的配发、统计和汇总工作。

组织联系区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评估专家进行个性化评估,做好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工作。 负责区用品用具供应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会议制度

本中心会议分理事会议、全体会议、社区康复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

理事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开。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工作方向。

全体会议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中心主任及全体成员参加,每月定期召开,贯彻理事会议精 神,汇报中心近期工作情况及自查各自工作。

社区康复联席会议由主任、中心社区康复专管员、中心培训指导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各街(镇)社区康复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近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 布置工作任务。

工作例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召开,每周召开一次,安排近期工作。 各项会议必须贯彻严肃、认真、高效、有序的原则。

各项会议做好考勤和会议记录,与会者不得无故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事前 请假。

四、日常工作制度 (一)上下班

工作时间: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7:00。 由中心专管员负责日常考勤工作。

工作时间内注意个人形象,不迟到,不早退。 事假:

请假半天的,须征得中心主任同意,请假半天以上至三天以内的,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分管理事长同意;

请假三天及以上的,须征得残联理事长同意,并办理书面请假手续。一年中累计事假不得超过十天,超过十天按矿工处理。 (二)接待

接待时间:每周二至周四上午9:00-11:00

对有事询问的残疾人、同行及其他来访人员应热情接待,妥善安排,维护中心形象,营造良 好声誉。

接待残疾人时,做好接待记录,对符合政策的要求,在规定办结时间内办理完毕,遇到重大 事件不能解决时,应尽快与主任联系,将详细情况上报,不与残疾人发生争执、争吵。 接听电话要有礼貌,文明用语,电话不作私用,办公室不作私人会客场所。 对不在接待时间内来访的残疾人也应做好接待工作,并告知其接待时间。 (三)其他

各种证明、请示、报告、介绍信、经费申请及协议书的盖章必须经主任同意,并做好登记, 做到有据可查。

工作人员应节约用电,做到人走关灯、关空调、关电脑、关饮水机。

五、财务管理制度

本中心经费来源为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残疾人保障金及其它合法收入。 所有经费收支须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在理事会上公布,由主任监督、查阅。

使用经费时,都必须先作好经费预算,报主任审核,经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理事长同意 后才给予报帐,对犯有财务错误的成员应从严处理。

大型会议、活动的高额经费应由主任制定相应的收支细节,写出书面报告,交区残联理事长 审批。

会议、活动结束后,对相关财务进行严格审核,由活动责任人收集整理本次活动的发票、收 据,检查是否有效。

六、人事档案制度 (一)录用

本中心录用的成员,采用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办法,在编制限额内按照所需职位择优录用。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各成员须德才兼备,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考核

总体要求: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对每个干部、成员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任期考 核,平时考核作为任期考核的基础,任期考核作为本中心决定奖惩、续聘以及辞退的依据。 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分四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核周期为每一年一次,考核结果 经理事会讨论通过,若中心成员两次被评为较差,将予以辞退。 奖励:本中心对忠于职守,积极工作,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奖励。 (三)档案

档案分为文件类、会议记录类,工作计划类、工作总结类、策划书类、个人档案类、特色工 作类等。

本中心专管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对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告及其它形式的材料进行管理分 类、归档,由中心专管员负责管理中心业务档案。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总结。 个人档案建立中心成员档案,由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办公室负责管理个人档案,做到每个中 心成员都有个人档案。

工作档案中心各成员每年初须向中心专管员递交详细的工作计划,每次大型活动后应递交工 作总结,作为工作档案。

七、附则

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此工作制度执行。 本工作制度的解释权在理事会。 本工作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第5篇:残疾人康复中心管理方案

以“守护幸福家庭、引领健康生活”为宗旨,并对自身加强关注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了中心拥有良好的办公管理,明确中心内部管理职责,使内务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结合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方案;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所有成员并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切合中心实际,根据不同的制度内容编写相应的规范化要求,力求使中心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中心的办公事务有效开展。

办公室 职责范围

办公室工作人员应明确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对自身工作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一、中心的办公人员需服从上级的指示并在直属岗位主管的领导下积极有效的开展中心办公中的各项工作;

二、负责残疾人事业的统计、科技工作;

三、承担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

四、办公室人员应对中心文书管理、图书管理、办公用品管理、会议管理、清洁卫生管理等工作,保证各项事务有序开展;

五、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关系,为各部门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1

六、收集各部门反馈信息和外部资讯,上传下达各种指令,及时做出整理,当好领导的参谋;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指导残疾人文化体育机构的业务工作;

七、中心各个部门人员首先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协助其他部门工作,并完成上级交代的其他工作任务。

八、编制资金计划,负责管理机关财务、事业经费、残疾人福利资金、基建投资和物资供应;

九、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和劳动工资管理的日常工作,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十、组织开展助残活动,统筹向社会开展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

十一、联络、表彰残疾人,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 十

二、调查、掌握残疾人状况,管理和发放残疾人证;负责指导各类残疾人社团组织;

十三、承担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日常工作,指导下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

工作规范

由于中心的特殊性,应在医护道德规范上,严格要求自己并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和权利,文明礼貌的微笑服务,不随意透露残疾人的隐私;注意仪表、礼仪、言语、行为规范。

2

办公室事务文件管理

一、严格注重文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办公的速度和质量,充分发挥文件在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二、中心上报下发正式文件的权利主要集中在行政人事主部,各部门一律不得自行向上、向下发送正式文件;

三、凡寄至中心的文件、传真等,由办公室签收并做好相应记录。

四、按时间、内容、部门、名称等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附件、批件、定稿等资料收集完全,存档备案;

五、 根据文件整理编号,对对应资料进行相应的归档、整理、备注,并存入专门的档案文件柜保管;

六、办公室应对中心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和办公设备做好入库登记;

七、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办公用品管理室,不得私自挪用办公用品。

八、做好残疾人的档案管理工作;

九、做好新旧残疾人的建档和归档;

日常事务管理

来客接待是行政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接待工作规范有序,维护中心的良好形象,对接待工作做具体的要求;以主动、热情、礼貌为原则,接待人员应落落大方,以礼相待。按照接待

3

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礼仪规范;接待人员问清来者意图,引领其见所需见的人员,并奉上茶水,做好一系列的后续工作;礼貌对待每一个残疾人员,努力给残疾人营造拥有家的温暖的康复中心;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中心形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对其自身工作环境不定期打扫和保洁。

教育就业股 职责范围

首先需要该股人员,积极有效的开展基础培训和基础教育工作,指导和帮带残疾人的就业知识;组织落实残疾人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社会保险,积极推行无障碍建设;组织好残疾人需要参与的各种考试与证书考取;负责盲文、手语的推广;开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等以上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做到以下残疾人就业责任制度:

一、负责中心残疾人劳动力就业训练规划、落实就业培训等政策;

二、负责好残疾人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指导残疾人就业机构的业务工作;

三、负责指导残疾人的指导、管理就业训练等工作;

四、负责带领残疾人参加就业机构的应聘等;

五、负责召开应聘会的准备工作;

六、负责残疾人的求职登记,如:所谋职位、工作时间、待

4

遇等;

七、负责残疾人求职人员的档案管理,制定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

八、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库,让残疾人更好的了解所需和所求职业信息;

九、指导残疾人组织兴办福利企业;

十、负责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工作;

十一、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工作;

康复股 职业范围

康复工作应始终坚持“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残疾人康复工作这一永恒主题。

一、成立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了解每个残疾人康复情况,并建立档案归档;

二、做到品德优良、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强;负责中心残疾人事业各项日常事务帮带工作,使中心康复工作的稳步、顺利的开展;

三、辅助好教育就业股对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工作;

四、组织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

五、建立和发展社区康复体系;

六、指导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康复人才培训;

七、开展残疾预防,指导残疾人康复行业协会,开展学术交

5

流;

八、指导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服务,开展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培训;

九、完成好领导交予的其他工作任务。

杨淼帆

第6篇: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

一、机构岗位设置如下:

主任

中心机构社区培训用品用具

专管员 康复康复指导员配发残车

指导员

指导员专员

二、岗位职责:

主任

参与本区(县)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对社区康复站(点)、街道(乡镇)残疾人服务社、居(村)委会残协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本区(县)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实施工作,参与各类指标任务的汇总和统计。

对中心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负责向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拟制订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提请聘任或解除本机构的成员。 负责本单位的日常工作。

指导本区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综合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

建立残疾人康复档案,管理残疾人康复信息,掌握本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工作管理制度等工作。

负责康复项目的业务经费和康复训练与服务补贴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工作。 承担本区(县)各类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与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质量验收的组织协调,承担对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考核评估的具体实施。

在本区县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承担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志愿者的康复教育工作,组织本区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提供康

复技术支持、开展康复咨询服务工作。

组织与同行的交流。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残康办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中心专管员

负责各种资料与文件的收发、整理及保管、存档。

申请、下拨各项康复专项经费。

组织、筹备会议,并负责会议签到、考勤。

组织中心内部联谊活动,增进内部团结。

对新成员进行培训。

与基层各残联组织、各康复机构进行联系与交流。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机构康复指导员

联系召开残康办、专家技术指导组会议。

下达本区年度机构康复任务指标数,下发、收集、整理康复训练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对机构康复训练的质量进行跟踪,及时反馈信息。

利用各专门节日,组织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残疾预防、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向各康复机构征集课题,关注我区主要康复机构的课题研究动向。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康复专管员

下达本区社区康复任务指标数,收集、整理各种社区康复服务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组织召开社区康复员工作例会,布置各项康复任务。

负责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和各类社区康复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订阅相关期刊,整理各项社区康复服务资料,参与社区康复的科研课题。

兼任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员,广泛收集各类社区康复服务动态信息,负责策划、编辑、印制社区康复服务导报。

参与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考核。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人物。

培训指导员

承担中心的各项培训业务,收集、整理各项培训资料,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指导各社区康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配合各社区进行必要的康复保健知识的宣传。

与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心的基层康复培训工作争取外部支持。

维护、管理O-15岁残障儿童数据库,做好信息采集、输入、统计工作。

负责中心的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树立中心形象。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用品用具配发、残车专管员

下达残疾人用品用具、残车更新、年检任务指标。

组织做好残车更新、年检工作,按时完成市交办任务。

做好用品用具的配发、统计和汇总工作。

组织联系区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评估专家进行个性化评估,做好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工作。

负责区用品用具供应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会议制度

本中心会议分理事会议、全体会议、社区康复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

理事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开。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工作方向。

全体会议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中心主任及全体成员参加,每月定期召开,贯彻理事会议精神,汇报中心近期工作情况及自查各自工作。

社区康复联席会议由主任、中心社区康复专管员、中心培训指导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各街(镇)社区康复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近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布置工作任务。 工作例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召开,每周召开一次,安排近期工作。 各项会议必须贯彻严肃、认真、高效、有序的原则。

各项会议做好考勤和会议记录,与会者不得无故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事前请假。

四、日常工作制度

(一) 上下班

工作时间: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3:00-17:00。 由中心专管员负责日常考勤工作。

工作时间内注意个人形象,不迟到,不早退。

事假:请假半天的,须征得中心主任同意,请假半天以上至三天以内的,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分管理事长同意;请假三天及以上的,须征得院长同意,并办理书面请假手续。一年中累计事假不得超过十天,超过十天按矿工处理。 (二)接待

对有事询问的残疾人、同行及其他来访人员应热情接待,妥善安排,维护中心形象,营造良好声誉。接待残疾人时,做好接待记录,对符合政策的要求,在规定办结时间内办理完毕,遇到重大事件不能解决时,应尽快与主任联系,将详细情况上报,不与残疾人发生争执、争吵。 接听电话要有礼貌,文明用语,电话不作私用,办公室不作私人会客场所。 对不在接待时间内来访的残疾人也应做好接待工作,并告知其接待时间。

(三)其他

各种证明、请示、报告、介绍信、经费申请及协议书的盖章必须经主任同意,并做好登记,做到有据可查。

工作人员应节约用电,做到人走关灯、关空调、关电脑、关饮水机。

五、财务管理制度

本中心经费来源为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残疾人保障金及其它合法收入。 所有经费收支须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在理事会上公布,由主任监督、查阅。

使用经费时,都必须先作好经费预算,报主任审核,经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理事长同意后才给予报帐,对犯有财务错误的成员应从严处理。

大型会议、活动的高额经费应由主任制定相应的收支细节,写出书面报告,交区残联理事长审批。

会议、活动结束后,对相关财务进行严格审核,由活动责任人收集整理本次活动的发票、收据,检查是否有效。

六、人事档案制度

(一)录用

本中心录用的成员,采用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办法,在编制限额内按照所需职位择优录用。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各成员须德才兼备,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考核

总体要求: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对每个干部、成员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作为任期考核的基础,任期考核作为本中心决定奖惩、续聘以及辞退的依据。 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分四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核周期为每一年一次,考核结果经理事会讨论通过,若中心成员两次被评为较差,将予以辞退。 奖励:本中心对忠于职守,积极工作,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奖励。

(三)档案

档案分为文件类、会议记录类,工作计划类、工作总结类、策划书类、个人档案类、特色工作类等。

本中心专管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对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告及其它形式的材料进行管理分类、归档,由中心专管员负责管理中心业务档案。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总结。 个人档案建立中心成员档案,由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办公室负责管理个人档案,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个人档案。

工作档案中心各成员每年初须向中心专管员递交详细的工作计划,每次大型活动后应递交工作总结,作为工作档案。

七、 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此工作制度执行。 本工作制度的解释权在康复中心。 本工作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第7篇:文章标题: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

一、机构岗位设置如下:

主任

中心机构社区培训用品用具

专管员康复康复指导员配发残车

指导员指导员专员

二、岗位职责:

主任

参与本区(县)残疾人康复配套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对社区康复站(点

)、街道(乡镇)残疾人服务社、居(村)委会残协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本区(县)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实施工作,参与各类指标任务的汇总和统计。对中心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负责向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拟制订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提请聘任或解除本机构的成员。

负责本单位的日常工作。

指导本区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综合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建立残疾人康复档案,管理残疾人康复信息,掌握本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工作管理制度等工作。

负责康复项目的业务经费和康复训练与服务补贴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工作。

承担本区(县)各类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与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质量验收的组织协调,承担对本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考核评估的具体实施。

在本区县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承担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志愿者的康复教育工作,组织本区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提供康复技术支持、开展康复咨询服务工作。

组织与同行的交流。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残康办委托的其他工作任务。

中心专管员

负责各种资料与文件的收发、整理及保管、存档。

申请、下拨各项康复专项经费。

组织、筹备会议,并负责会议签到、考勤。

组织中心内部联谊活动,增进内部团结。

对新成员进行培训。

与基层各残联组织、各康复机构进行联系与交流。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机构康复指导员

联系召开残康办、专家技术指导组会议。

下达本区机构康复任务指标数,下发、收集、整理康复训练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对机构康复训练的质量进行跟踪,及时反馈信息。

利用各专门节日,组织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残疾预防、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向各康复机构征集课题,关注我区主要康复机构的课题研究动向。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康复专管员

下达本区社区康复任务指标数,收集、整理各种社区康复服务档案,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组织召开社区康复员工作例会,布置各项康复任务。

负责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和各类社区康复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订阅相关期刊,整理各项社区康复服务资料,参与社区康复的科研课题。

兼任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员,广泛收集各类社区康复服务动态信息,负责策划、编辑、印制社区康复服务导报。

参与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考核。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人物。

培训指导员

承担中心的各项培训业务,收集、整理各项培训资料,交中心专管员存档。

指导各社区康复管理、技术培训工作,配合各社区进行必要的康复保健知识的宣传。

与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为中心的基层康复培训工作争取外部支持。

维护、管理O-18岁残障儿童数据库,做好信息采集、输入、统计工作。

负责中心的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树立中心形象。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用品用具配发、残车专管员

下达残疾人用品用具、残车更新、年检任务指标。

组织做好残车更新、年检工作,按时完成市交办任务。

做好用品用具的配发、统计和汇总工作。

组织联系区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评估专家进行个性化评估,做好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工作。

负责区用品用具供应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会议制度

本中心会议分理事会议、全体会议、社区康复联席会议和工作例会。

理事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开。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工作方向。

全体会议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中心主任及全体成员参加,每月定期召开,贯彻理事会议精神,汇报中心近期工作情况及自查各自工作。

社区康复联席会议由主任、中心社区康复专管员、中心培训指导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各街(镇)社区康复员参加,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近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布置工作任务。

工作例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召开,每周召开一次,安排近期工作。

各项会议必须贯彻严肃、认真、高效、有序的原则。

各项会议做好考勤和会议记录,与会者不得无故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事前请假。

四、日常工作制度

(一

)上下班

工作时间: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7:00。

由中心专管员负责日常考勤工作。

工作时间内注意个人形象,不迟到,不早退。

事假:请假半天的,须征得中心主任同意,请假半天以上至三天以内的,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残联分管理事长同意;请假三天及以上的,须征得残联理事长同

意,并办理书面请假手续。一年中累计事假不得超过十天,超过十天按矿工处理。

(二)接待

接待时间:每周二至周四上午9:00-11:00

对有事询问的残疾人、同行及其他来访人员应热情接待,妥善安排,维护中心形象,营造良好声誉。

接待残疾人时,做好接待记录,对符合政策的要求,在规定办结时间内办理完毕,遇到重大事件不能解决时,应尽快与主任联系,将详细情况上报,不与残疾人发生争执、争吵。

接听电话要有礼貌,文明用语,电话不作私用,办公室不作私人会客场所。

对不在接待时间内来访的残疾人也应做好接待工作,并告知其接待时间。

(三)其他

各种证明、请示、报告、介绍信、经费申请及协议书的盖章必须经主任同意,并做好登记,做到有据可查。

工作人员应节约用电,做到人走关灯、关空调、关电脑、关饮水机。

五、财务管理制度

本中心经费来源为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区残疾人保障金及其它合法收入。

所有经费收支须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在理事会上公布,由主任监督、查阅。

使用经费时,都必须先作好经费预算,报主任审核,经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理事长同意后才给予报帐,对犯有财务错误的成员应从严处理。

大型会议、活动的高额经费应由主任制定相应的收支细节,写出书面报告,交区残联理事长审批。

会议、活动结束后,对相关财务进行严格审核,由活动责任人收集整理本次活动的发票、收据,检查是否有效。

六、人事档案制度

(一)录用

本中心录用的成员,采用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办法,在编制限额内按照所需职位择优录用。

本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各成员须德才兼备,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考核

总体要求: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对每个干部、成员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任期考核,平时考核作为任期考核的基础,任期考核作为本中心决定奖惩、续聘以及辞退的依据。

考核办法:考核成绩分四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考核周期为每一年一次,考核结果经理事会讨论通过,若中心成员两次被评为较差,将予以辞退。

奖励:本中心对忠于职守,积极工作,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奖励。

(三)档案

档案分为文件类、会议记录类,工作计划类、工作总结类、策划书类、个人档案类、特色工作类等。

本中心专管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对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告及其它形式的材料进行管理分类、归档,由中心专管员负责管理中心业务档案。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总结。

个人档案建立中心成员档案,由上级主管单位区残联办公室负责管理个人档案,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有个人档案。

工作档案中心各成员每年初须向中心专管员递交详细的工作计划,每次大型活动后应递交工作总结,作为工作档案。

七、附则

中心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此工作制度执行。

本工作制度的解释权在理事会。

本工作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来源于,欢迎阅读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工作制度。

第8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康复协会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员条件

一、个人会员

凡承认本协会章程,热爱残疾人康复事业,热心为残疾人服务,从事医疗、康复、教育、工程、管理、社会工作等与残疾人康复有关学科工作3年以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请为本协会个人会员。

二、单位会员

凡承认本协会章程,热爱残疾人康复事业,热心为残疾人服务,愿意参加本协会活动,支持本协会工作,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有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卫生、康复、教育、科研机构或依法登记的社团及企事业单位,均可申请为本协会单位会员。

第三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一)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有优先参加本协会和所在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的权利;

(三)有优先参加本协会和所在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出国访问、考察、进修或国际学术组织的权利;

(四)有优先获得本协会和所在专业委员会的书刊、学术资料等信息和其他服务的权利;

(五)有对本协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六)有获得本协会各种奖励的权利;

(七)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二、义务

(一)遵守本协会的章程,维护本协会的合法权益;

(二)执行本协会和所在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完成本协会和所在专业委员会委托的任务;

(三)主动听取和反映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以书面材料向本协会报告;

(四)承担本协会委托的调查、研究等任务,并向本协会提交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

(五)按期交纳会费。

第四条会员的吸收与审批

一、个人会员由本人向本协会或相关专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相关专业委员会审批,报秘书处登记备案,发给个人会员证书。

二、单位会员由单位法人代表向本协会提出申请,经本协会常务理事会审批后,由秘书处登记发给单位会员证书和

牌匾。

三、个人会员由所属专业委员会管理,单位会员由本协会直接管理。

第五条会员的会籍管理

一、会员入会申请得到批准后,由秘书处将会员资料录入“会员管理软件系统”,建立会员档案。

二、个人会员资料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掌握外语语种及水平、从事康复工作时间、个人专长及论著、创造发明、学术成就、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单位会员应包括单位名称、法人代表、简介及主要成绩等。

三、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证书及牌匾由协会统一印制、制作并统一编号、盖章。会员证书或牌匾遗失时应向秘书处说明原因,可按原证号码办理相应手续后补发。

四、会员证只作为本协会会员证明,不具有其他身份证明或法律用途。

五、个人会员出国定居或长期出国,如自愿保留会籍,需向所属专业委员会声明并按期交纳会费。会员如无原因连续2年不缴纳会费或者不参加活动者,作自动退会处理。亡故会员的会籍则自然注销。

六、单位会员选派1-2名联络员,负责与本协会联系。

七、会员联络方式等主要资料变更时应及时通知秘书处或所属专业委员会。

第六条会员的基层管理

一、为密切本协会与会员的联系,增强本协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各专业委员会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使会员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各专业委员会承担发展会员的任务。根据本协会章程,把愿意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同仁,特别是将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康复工作者吸收进来,充实队伍。

三、各专业委员会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会员管理工作。

四、会员管理工作人员职责是:

(一)负责会员参加学术活动的组织联系工作;

(二)传达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活动信息;

(三)掌握会员变化动态;

(四)负责发展会员的联系工作;

(五)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

(六)收缴会费。

五、各专业委员会应在每年1月15日前向秘书处报送上一会员动态,包括新发展会员数、自动退会数和自然注销数等情况。

第七条会费的缴纳、管理和使用

一、缴纳会费是每个会员应尽的义务,也是增强会员意识的具体措施。会员会费每年缴纳一次,个人会员会费为10元/年,单位会员会费为300元/年,企业单位会员会费为不

低于1000元/年。单位会员中的个人会员免交会费。会费收取后由本协会统一开具正式票据。

二、会费的管理和使用

(一)会费由各专业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所收缴会费全部上交秘书处,由本协会统一安排。

(二)会费开支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定期向常务理事会报告会费收缴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在指定网站和刊物上公布。

(三)会费主要用于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其他公益性活动,也可用于奖励优秀论文作者和有成就的会员,还可用于推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

第八条退会

一、会员有退会的自由。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协会,并交回会员证。

二、会员如触犯刑律或严重违反本协会章程,经常务理事会和批准其入会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九条本办法的制定、修改、解释权属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自通过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第9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康复服务内容

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服务站)

康复工作内容

一、全面掌握了解辖区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每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情况。规范完整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服务记录档案。做到一年一次,实行动态记载和管理(并输入电脑)。对康复效果明显的残疾人要单独登记造册,包括内实施重点康复项目的残疾人(如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助听器安装、用品用具配置等)。

二、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以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1、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麻风畸残、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里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患精神病者,及时转送当地有精神疾病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别诊断;对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预防服药,监护随访病人,对复发病及时转诊。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争取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帮助支持。

3、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对需复明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及时转介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实施复明手术;对低视力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并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4、结合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发现的疑似聋儿,应及时转介到有关医疗康复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听力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转介到相关机构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5、开展社区儿童生长发育检测。对发现的脑瘫儿、弱智儿及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和康复机构进行智力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对三残儿童(脑瘫儿、聋儿、弱智儿)要实施抢救性康复,及早动员家长及亲属转介到有条件的康复机构和医院进行专门训练和治疗。

三、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健康教育范围。为辖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康复知识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和康复知识读物(资料)、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四、根据残疾人对辅助用品的康复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家庭租赁、使用指导等服务。

五、帮助指导残疾人对康复健身器材和其它辅助用品的使用和训练,尽快使残疾人掌握训练要领,并能持之以恒,使功能训练早出成效。

六、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检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七、定期研究分析辖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听取指导医生汇报交流,到残疾人家庭走访征询服务意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把康复工作推向前进。

上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下一篇:复产复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