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精选8篇)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篇1

—范文网时间:2010-06-18 11: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440次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篇2

一、保山市残疾人概况

截至2006年, 保山市有残疾人数15.7万, 涉及50万家庭人口, 占全市总人口的6.46%。其中听力残疾人3.4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2.03%;言语残疾人0.32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01%;视力残疾人2.98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18.97%;肢体残疾人3.95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5.18%;智力残疾人0.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3.83%;精神残疾人1.16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7.39%;多重残疾人3.32万人, 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20.6%。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

残疾人是个庞大的群体, 但在分布上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尤其是偏远山村, 居民分散居中。残疾人群由于自身存在的状况, 收入本来就很少, 甚至有的完全依赖于家人, 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以外已没有多余的钱投入到康复训练中。笔者对水寨乡、木城乡、由旺镇以及镇安镇共51名残疾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其中11.8% (6/51) 为文盲, 由于保山市基础条件较薄弱, 残疾人群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调查显示,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康复需求不同, 文化程度可能是残疾人对康复愿望、康复需求及对治疗技术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对康复知识普及需求不同。综合残疾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较高, 肢体残疾者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较低。调查显示, 不同类别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普遍需求存在差异, 应根据不同类别残疾对康复服务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康复服务, 注意康复服务的个体化,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是否选择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调查中90.2% (46/51) 的人选择愿意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但同时他们也表示, 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 更愿意接受专业医师以家庭为场地的康复训练。这可能与残疾人群收入较低, 医疗康复项目没能切实提高他们生存质量和社会融入度有关。

三、残疾人社区康复采取的措施

社区康复 (CBR) 由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社区康复, 是以城乡社区为基础, 以解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 以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为保障, 以实用康复技术为训练手段, 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目标, 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 形成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人员对残疾人群的康复治疗进行指导, 康复效果不亚于专业医疗康复机构。由于其可在残疾人群熟悉的环境中进行, 对残疾人群的心理辅导则优于医疗康复机构。保山市残联通过公益广告、专栏与栏目等各种途径加大对康复知识、信息的宣传。其次, 针对残疾人群收入水平较低, 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存在困难的问题, 保山市进行了相关改革, 例如残疾人群就医, 免挂号费、门槛费、优惠检查费与手术费等, 降低残疾人群的经济负担, 使残疾人群获得更多的医疗帮助。

社区康复提倡赋予残疾人以自主权力, 让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决策, 有能力积极掌控自己的生活。第一, 培养残疾人群的自我认同感, 让他们能接受自己, 正视自己, 并向他们传递积极的信念。以保山市为例, 在地方电视台播出以残疾人群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公益广告, 以电视为媒介, 向残疾人群传递正能量, 让他们正视自己的同时, 心存信念。第二, 赋予他们掌控和选择自己生活环境的能力, 这就要求残疾人群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等。保山市通过报纸上“残疾人”专栏及遍布保山市各乡镇的“残疾人各项知识”宣传栏让残疾人群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与残疾人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015年, 保山市完成假肢装配110例, 发放辅助器具2 738件, 矫形器装配37例, 为182名0-6岁自理残疾儿童提供了机构康复训练。以康复知识为例, 通过邀请康复专业医师在电视上为广大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普及残疾人群以及社区居民的康复意识, 使广大残疾人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以便他们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同时, 充分发挥医疗行业助残志愿者指导、协助康复的作用, 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提供上门康复指导。第三, 鼓励残疾人群参与社区生活, 积极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互动。通过电视台的“关爱残疾人”栏目, “残疾人就在身边”专栏, 及时向残疾人群展示残疾人融入社会后的多彩生活, 激励残疾人群像正常人一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为了把残疾人康复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 达到“人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目标”, 除增加相应的康复器材, 扩充康复专业技术人员, 还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把社区康复的理念普及到残疾人群中, 使社区康复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鲲.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理念和策略[J].社会福利, 2010 (12) :30-31.

合村并居社区残疾人社区参与探析 篇3

关键词 残疾人;社区参与路径;合村并居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2

1 研究背景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残疾人还处于保障基本生活层面。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10 a后的今天,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由农村贫困问题连带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仍受到广泛关注。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农村残疾人622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6.95%,占残疾人口的75.04%。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口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才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社区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间,社区发展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发展空间和资源平台的同时,其有待改进之处也较为突出。残疾人事业发展主要是残疾人自身的发展,但残疾人在社区发展中却处于被动地位,当前多数社区在提供资源的过程中有喧宾夺主之嫌,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残疾人的话语权与参与权并忽视了残疾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此情境下,残疾人的需求难以得到真正满足。因此,残疾人的参与是社区提升残疾人服务的关键所在[1]。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合村并居后的残疾居民,其实是原来生活在农村,由于城市化和自然灾害的推动,被动地集中居住在现在的城镇小区,告别了散居临盘,入住单元楼的社区居民。其中大多数人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如种菜、养畜,他们在思想和习惯上有农村残疾人的特征,在社区参与和社会生活上也有城镇社区的特征。这类残疾人如何融入社区、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改善境况,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保障在社区层面针对具有农民背景的残疾人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学界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残疾人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张甜甜 等认为,残疾人社区参与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基本领域。郭春宁认为,残疾人社区工作主要包括社区康复、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社区教育、社区无障碍建设和社区维权等。事实上,残疾人的社區参与内容丰富多样,如社区政治活动、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人际交往、社区治安、社区救助和残疾人及其家庭能力提升等。黄荣贵 等提出社区参与分为三种类型:抗议型、体制化与公共型[2]。本文所指的社区参与属于公共型参与。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社区共同利益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文认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残疾人及家庭与其亲属以外的社区人群发生互动,互动过程和结果都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有形或无形的益处,宏观上也促进了社区建设和社区融合。

2 合村并居残疾人社区参与现状

本文选取的合村并居案例是成都市FT社区,通过30 d的实地调研和观察,了解到该社区是因地震灾害的推动而形成的全国首批农民集中居住区,2008年地震以来,陆续搬迁入住3118户居民,截至2015年底,总人口数为9547人。灾后重建搬迁入住的是第一批,随后几年陆续入住的原因有工业园区占地、道路机场修建、4·20芦山地震安置等。目前,社区仍然在扩建,也有一批失地农民等待入住。

FT社区现有残疾人105人,其中,肢体残疾人数最多,有65人(65.71%)。残疾人年龄普遍偏大,50岁以上的有73人(69.52%),残疾等级分布见表1。残疾等级是指对残废轻重和失去劳动能力的程度而确定的等级。一级残疾是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是极重度残疾;二级是重度残疾,饮食起居需人扶助。一级和二级残疾人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非常高,30人(28.57%);三级和四级属于中度残疾和轻度残疾,饮食起居偶尔需要人协助,大多时候可以自理,甚至可以从事适当工作或轻便工作,这类人有75人(71.43%)。其中,三级和四级残疾人是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参与程度高,需求最大,而一级和二级残疾人只能参与有限的社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需要视不同情况,服务内容要多样化,照顾到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残疾人。

FT社区针对残疾人的福利保障仅有残疾人个人补助和困难家庭春节前慰问,也有来自个别企业的慰问,慰问通常以米、油等食物为主,残疾人补助依据残疾等级的不同,金额不等,按月发放。微薄的补助和慰问对于大多数残疾人及其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其现实需求。

3 残疾人社区参与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社会化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依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和社会实践活动。FT社区的残疾人主要以家庭为基本的生活依靠,社会化学习的角色技能也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技能为主,对于社会基础的接触非常有限,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少,社会化基本停留在家庭层面,缺乏学校和社会层面。这不仅严重影响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也难以满足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社会化要求。

人的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残疾人需要来自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与家庭以外的人实现互动,扮演社会人的角色。社区是残疾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残疾人的社区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残疾人的社区参与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本文着重讨论残疾人在社区政治、社区康复、社区教育、社区交往四个方面的社区参与。

3.1 社区政治参与

残疾人政治参与包括政治参与机会和政治参与质量两个方面。残疾人政治参与机会主要指政治宣传学习活动、选举活动、社区有关管理工作、社团组织的活动等;残疾人政治参与质量主要指投票是自己划还是别人代划、是否有成为选举候选人、社区治理工作中的角色、社会团体或组织中的角色。残疾人在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上述政治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的政治权利被尊重和保障能够体现政治生活中的平等性,有利于实现残疾人被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求。

3.2 社区康复参与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是残疾人康复最为有效的形式,也是对医疗康复服务的有效补充。合村并居中的残疾人并未享受到这一服务,残疾人及家庭因长期贫困,只能勉强保证基本的生活,维持现状。残疾人社区康复需要社会的支持,基层治理主体相互联动、共同发力,社区需要提供康复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机制来吸引、使用、维护、管理康复设施。这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不仅能够满足其生理需求,也能增强残疾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也为其他需求的满足打好基础。

3.3 社区教育参与

残疾人的社区教育可以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其中,为残疾人就业和拓展职业兴趣做准备。残疾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贫困是残疾人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残疾人不仅难以为家庭增加收入,反而需要家人的照顾。单纯的物质救济只能缓解一时之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提升残疾人参与经济活动能力尤为重要。同时,也可通过社区教育传递科普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地方民间文化等,为残疾人打开生活以外的世界,使其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潮流。这些都有助于残疾人丰富见识,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社区教育参与是残疾人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对个人教化的最佳体现,为残疾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打基础。

3.4 社区交往参与

社区交往是基于一定的社区亚文化而产生的人际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在社区建设和社区融合方面产生较好的效果。社区建设是现代社区的重要内容,主要指依靠社区力量,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的新型社区。残疾人能参与的社区建设内容宽泛,包括社区的社会环境建设(如无障碍设施的广泛使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如融洽的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建设(如适合残疾人参与的文化活动)等。残疾人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力量,促进社区各方面的改善,同时促进残疾人之间、残疾人与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区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社区亚文化圈。残疾人通过社区交往参与,一方面可以满足其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和社区作出贡献,能增加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是残疾人自我价值的体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有助于残疾人更加自信、自主、自觉地融入社区生活。

4 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保障

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在残疾人的立场上思考如何走出家庭,更多地参与社区,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增加残疾人的效能感。残疾人的社区参与需要管理者和组织者、经费、运行机制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制度保障。本文将残疾人的社区参与保障分为组织体系保障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

4.1 组织体系保障

组织体系保障分为组织机构保障和政策法规保障。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和社区残疾人协会参与并直接推动是我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管理运行机制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残疾人社区工作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牵头,并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对社区组织和残疾人协会的残疾人社区工作进行监督。社区组织是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主要推动者、组织者、责任人,它可以连接多方资源,为残疾人社区参与提供最为便捷有效的服务。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民间组织(如社区社会组织、兴趣协会和社团等)。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其成员应包括残疾人代表,协助社区居委会和民间组织开展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业主委员会对提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残疾人协会是由社区中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人牵头,由残疾人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居民团体。政策法规保障是政府、社区组织和残疾人协会三个层面制定多维制度框架,制度在横向上强调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保障的严密性和完善性,在纵向上要强调部门之间、组织机构直接工作的协调性和分工的明确性。既有总揽全局的统一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又有针对某类残疾人或残疾人工作者的专项规章制度。残疾人组织和政策法规共同构成残疾人组织体系,为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提供硬件保障。

4.2 社会支持

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支持集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精神卫生服务于一体,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等方式提供义务抚养、托收照顾、康复医疗、咨询培训、心理安慰和文化娱乐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司法所为残疾人提供的免费法律咨询,代其写法律文书时根据情况给予减免收费的照顾;基层医院在接待残疾人就医时,给予减免挂号费、减半收取治疗费的照顾;卫生院、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在接待残疾人就医时,给予减免挂号费、减半收取治疗费的照顾;集镇市场对残疾人租赁的摊位给予优先安排;企业、个体经营者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促进残疾人融入职业生活,设置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社区发动青年学生、党员团员、社区热心人士、社区外来打工者,以及学校的老师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给予各种帮助,协助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举办各种残疾人活动[3];社区民间组织、残疾人协会接受社会各界对于残疾人事业的捐赠。

5 结语

作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空间,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社会资本、建立社会网络的基本平台,还是残疾人连接社会的纽带,所以残疾人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合村并居的残疾人的立场提出適应FT社区当前情况的四个方面的参与内容,并指出组织体系和社会支持作为残疾人社区参与的保障。此外,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应积极参与和配合社区服务,走出家庭,实现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应给予包容和接纳。社区建设要重视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

社区服务能够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改善,进而增强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融洽社区关系,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总体上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4]。残疾人的社区参与是以服务施与方为本位,以残疾人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不是新的课题,针对合村并居后的残疾人的社区参与的研究是本文的独特视角。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残疾人进行分类研究和讨论,残疾儿童和残疾老年人是残疾人中更为弱势的人群,FT社区5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将近70%,更需要专项措施和服务加以对待,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甜甜,汤祖传.参与式发展视角下的残疾人社区参与问题论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6(5):17-20.

[2]黄荣贵,桂勇.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J].社会,2011,31(6):1-21.

[3]李宗华,龚晓洁,丛晓峰.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调查,2003(1):149-152.

[4]俞贺楠,沈毅.我国残疾人社区福利文献综述[J].消费导刊,2008(17):55-56.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篇4

2008年在街道残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残联的部署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社区康复是所有康复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从2008年起,我区作为申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之一,按照国家的创建标准,积极筹备,协调卫生局,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在五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康复中心,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了筛查,而后因人而宜进行康复训练,使社区内的残疾人就地就近得到康复服务。同时又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康复站,由社区康复协调员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工疗、娱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打下基础。

二、以实施重点康复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提高社区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实施重点康复工程是推进基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的重要举措。全年我们主要实施了以后重点康复工程。

2010-2010年开展偏瘫的预防及康复讲座、高血压的防治、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科保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治疗、常见外科疾病的注意事项及治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及饮食调整;2008年新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讲座4次。

--组织实施“视觉第一光明扶贫行动”。各镇、街积极配合长春市E诺眼科医院对38个社区、26个村430名眼病患者进行了免费筛查。对其中61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使这些家庭贫困的患者得以重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完成计划数的101%。

--为全区25例贫困低视力青少年配戴了助视器。肖氏眼科配镜中心深入到我区三个镇的中小学校,对10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视力的免费检测,并对其中的25例贫困青少年配戴了助视器,占任务数的100%。

--为5例大腿、5例小腿缺肢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完成任务数的100%;同时出资5000元为21例贫困肢残者免费捐赠了轮椅,从而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扎实开展“小喇叭聋儿助听行动”。为了实现对聋儿的早发现、早训练、早康复的工作目标,各镇、街与计生、卫生等部门积极协调

和沟通,对异常的新生儿及儿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对3名聋儿进行了康复训练和指导,完成全年计划的100%。在“爱耳日”活动中我区各镇街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了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活动日当天为家庭贫困的聋哑人送去了慰问品。

三、以重症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精防康复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对重症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一是对150例家庭贫困的患者进行了采血化验并免费送医送药;二是对15例家庭特困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送医院进行系统治疗。四是对能重症患者做好家庭监护工作。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和服务。

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精) 篇5

陕残社康(2010)1号

关于印发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 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 室: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开展,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做好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根据中国残联《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残联(2009)55号)和《关于印发〈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方案〉的通知》(残社康(2010)l号)要求。现将我省做好创建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抓住国家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中央7 1

号文件精神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方案》的学习,及时部署贯彻,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标准》的具体要求,扎实做好创建活动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各候选示范县〈市、区〉要针对本地区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把培育活动中的有益经验转化为政策成果,按照方案要求做好自评工作,推动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三、各地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快创建活动工作进度,加强对候选示范县〈市、区)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按照检查验收方案的要求,对辖区内自评合格的候选示范县(市、区〉逐一进行复评,整理汇总相关材料,上报至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候选示范县〈市、区〉复评达标的,于2010年5月30日前上报材料,申请审核:经省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审核于6月30 日前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条件暂不成熟的,要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逐条逐项落实改进达标,于2010年8月30日前上报材料,申请审核。8月30日前未上报有关材料的,面视同放弃候选资格。经省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审核于9月30

日前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地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上报的复评材料进行审核,并适时进行抽查。

附件: 1.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检查验收方案及工作用表

2.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略,见《关于印发<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的通知》(陕残康办(2006)30号》

3.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名单(联系人:王成 电话:029-87299464)

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会康复示范县(市、区)”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代章)

二0一0二月八日

附件1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 检查验收方案及工作用表

为实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41号)中提出的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推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在第一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基础上,2009年5月,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残联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的通知》(残联(2009)107号)。为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活动,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检查验收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验收目的

(一)通过检查验收,了解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对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推广农村地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先进经验,促进和加强横向交流,推动培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进一步探索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 源整合、协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使各类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二、检查验收对象

检查验收对象为申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的县或县级市。

三、检查验收标准

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制定检查验收评分表,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分表总分为100分,附加分5分。总评分达到85分,结果为达标:总评分不足85分但达到70分以上,整改后可提出第二次检查验收申请:总评分不够70分,结果为不达标,取消候选资格。

四、检查验收方式

由检查验收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验收。

五、检查验收程序

检查验收工作分为自评、复评、审核和认定四个阶段:(一)自评阶段:各候选示范县(市)按照复评工作流程进行自评,自评达标后,向省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上报材料,申请复评。需上报的材料应包括:候选示范县(市〉自查报告及自查评分表(注明总分)、县(市〉基本情况表、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调查表、乡镇及乡

镇卫生院调查表、村及村卫生室调查表、社区康复协调员调查表、残疾人入户调查表、残疾人康复服务电话问询记录表等。

(二)复评阶段: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要成立由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社区康复专家等组成的检查验收组。检查验收组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和本方案,严格按照复评阶段的工作流程,对辖区内的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候选示范县〈市〉进行复评。对复评达标后的候选示范县(市、区〉,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整理汇总相关材料上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审核。

需上报的材料应包括: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关于进行审核的请示、对辖区内候选示范县(市〉检查验收评分表(注明总分)、县(市)基本情况表、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调查表、乡镇及乡镇卫生院调查表、村及村卫生室调查表、社区康复协调员调查表、残疾人入户调查表、残疾人康复服务电话问询记录表、检查验收意见表等。(复评工作流程见附件。

〈三)审核阶段: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对各省上报的复评材料进行核查,组织检查验收组进行实地抽查。

(四〉认定阶段:根据自评、复评与审核结果,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对培育活动工作情况进行

全面总结和评估。经检查验收达标的县(市),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将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称号。

附: 1.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复评工作流程 2.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检查验收工作用表

附1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 示范县(市〉复评工作流程

一、听取汇报

听取候选示范县(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情况汇报,召开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参加的座谈会。

二、查阅相关资料

(一)候选示范县(市)汇报材料。(二)候选示范县〈市)自查验收报告。(三)候选示范县(市)自查验收评分表。

(四)将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文件。

(五)将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的文件。

(六)制定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落实工作的文件。

(七)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将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的文件。

(八)制定优惠政策,保障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扶助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的文件。

(九)成立县(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文件。

(十)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督导检查工作的相关记录、材料。

(十一)乡镇设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村委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的相关文件。

(十二)县(市)财政按照辖区覆盖人口安排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并全部用于社区康复相关工作的文件、材料(一类地区每人每年不少于0.30元、二类地区每人每年不少于0.20元、三类地区每人每年不少于0.15元)。

(十三)成立县(市)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的文件、材料。

(十四)成立县(市)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昕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发挥技术示范、咨询转介等作用的文件、材料(仅限一类、二类地区〉。

(十五)乡镇卫生院设置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的文件。

(十六)关于人员培训的相关文件及培训通知、培训记录、试卷等材料。

(十七)县〈市)培育活动领导小组开展调研,进行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质量控制的相关文件、材料。

(十八)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基本情况表,核查残疾人受益与服务情况。

(十九)其它文件、材料。

三、实地考察

(一)实地考察2个县(市)级技术指导中心,2个乡镇,每个乡镇考察1个乡镇卫生院、1个村,每个村考察1个村卫生室、1个残疾人康复站,并走访2户残疾人家庭(其中2个县级技术指导中心由检查验收组随机抽取,1个乡镇由当地推荐,另1个由检查验收组随机抽取,所走访的残疾人家庭要为不同类别的残疾人)。

(二)查阅乡镇材料 1.工作情况文字材料; 2.残疾人名单及联系电话;

3.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档案,核查残疾人受益与服务情况。

(三)查阅村委会材料 1.工作情况文字材料;

2.残疾人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档案,核查残疾人受益与服务情况。

(四)电话查访

查访20名残疾人康复服务情况(由检查组从残疾人名册中随机抽取确定查访对象〉。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篇6

坚 持 以 邓 小平理 论 和 “ 三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认 真 贯 彻 十 七 大 会 议 精 神 , 坚 持 树 立 科 学 发 展 观 , 以 新 北 京、新 奥 运 为 动 力 , 以 新 农 村 建 设 为 契 机 , 抓 住 机 遇 , 着 眼 于 残 疾 人 的 康 复 需 求 , 把 残 疾 人 的 康 复 工 作 纳 入 我 社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大 局 , 全 面 提 高 残 疾 人 康 复 服 务 质 量 和 服 务 面 , 确 保 2010年 残 疾 人 “ 人 人 享 有 康 复 服 务 ” 目 标 的 实 现。

二、目 标 和 任 务

1、做 好 本 社 区 残 疾 人 康 复 需 求 调 查 表。

2、在 区 残 联、街 残 联 领 导 的 指 导 和 关 心 下 ,新 建 一 个 残 疾 人 康 复 服 务 站 , 责 成 专 人 负 责 , 并 对 康 复 技 术 人 员 进 行 专 业 培 训 , 采 取 多 种 方 式 对 有 康 复 需 求 的 残 疾 人 进 行 康 复 训 练 , 提 高 其 独 立 生 活 的 能 力。

3、协 调 区 残 联、街 残 联 ,为 精 神 残 疾 人 免 费 办 理

服 药 手 续 , 对 其 进 行 康 复 训 练 , 提 高 其 独 立 生 活 的 能 力。

4、免 费 人 为 视 力 残 疾 人 发 放 需 要 的 器 材 ,为 视 力 残 疾 人 进 行 视 力 功 能 训 练。

5、免 费 为 肢 体 残 疾 人 发 放 需 要 的 器 材 ,进 行 肢 体 残 疾 人 康 复 训 练。

6、做 好“ 全 国 助 残 日 ”、“ 国 际 助 残 日 ”系 列 宣 传 教 育 活 动 , 普 及 康 复 知 识。

三、主 要 措 施

1、加 强 领 导 , 健 全 组 织。

积 极 配 合 区 残 联、街 残 联 领 导 的 工 作 , 做 好 有 关 领 导 分 配 的 任 务。

2、加 强 部 门 间 合 作 ,落 实 “ 人 人 享 有 康 复 服 务 ” 的 目 标。按 照 政 府 “ 引 导、鼓 励、扶 持 ” 的 原 则 , 大 力 争 取 社 会 力 量 兴 办 残 疾 人 康 复 服 务 机 构 , 并 纳 入 残 疾 人 康 复 工 作 的 运 转 轨 道 , 指 导 康 复 服 务 机 构 向 专 业 化、规 范 化、个 性 化 服 务 转 型。

3、加 强 培 训 , 提 高 康 复 工 作 者 的 整 体 素 质。组 织 社 区 协 理 员 和 康 复 站 技 术 人 员 参 加 康 复 知 识 培 训 , 提 高 其 自 身 素 质 和 业 务 水平。

4、加 大 宣 传 力 度 , 提 高 全 民 康 复 意 识。

社区残疾人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 篇7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康复,干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全世界残疾人数约为6亿,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1,2]。在我国,根据相关资料表明,15~60岁的残疾人中可能有抑郁症状者为29.91%,有较严重抑郁症状者为11.68%,高于对正常人群的调查结果[3]。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步晚,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历史短,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事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康复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本研究旨在了解残疾人心理特征,探索社区相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身心康复服务的方法,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3)[4],对2007年6月~2009年1月在上海市杨浦区定海社区管辖区域的1 314名残疾人进行抑郁量表SDS评分(SDS标准分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入选为轻、中度抑郁(SDS评分50~69分)的残疾人168例。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龄30~91岁,平均66.5岁;均为肢体残疾患者,无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力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过程及合并其他急性脑血管并发症者。将168例轻、中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8例中,男46例,女42例,平均年龄65.6岁;对照组80例中,男4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7.2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人员的配备

在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卢湾分会专业人员指导下,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团队全体全科医生(两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参与,经过一定培训后加入治疗人员团队。

1.3 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干预组按课题组制订的心理干预方案开展干预工作。对照组不施行干预,仅在基线调查6个月、12个月测定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改善情况。

1.4 干预方案

1.4.1 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测评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文化程度、残疾后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家人是否关心、健康自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患慢性病等。初次随访时测定抑郁自评量表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采用定式问卷,工作人员以规定的指导术语解释,以便残疾人能理解并合作。SDS有20题,按抑郁症状程度分为很少有~绝大多数时间有4个等级,分别记为1~4分,由受试者自评。分析指标为总分,但必须经过转换。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粗分,粗分×1.25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

1.4.2 记录康复周记

所有对象研究过程中记录康复周记,内容包括:每周心理评分,生命质量评估,有关医疗费用,护工情况。

1.4.3 健康教育计划

针对每个残疾人的症状、体征及心理状况而拟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心理援助与疏导:支持、团体、认知辅导,每个残疾人人手一册康复宣教手册,定期组织健康讲课,进行康复训练等。

1.4.4 指导方式

采取集体授课、个别交谈的方式让残疾人自我介绍如何摆脱焦虑与抑郁的困扰,指导进行放松训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4.5 心理辅导

在心理辅导方面,干预者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残疾人畅所欲言。在认知辅导方面,对干预对象给予同情,准确了解和分析其内心感受和需求,共同分担情感反应;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低落、悲观的给予宣泄情绪的机会,并用疾病恢复的成功案例鼓励残疾人,让其对康复治疗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疗效。

1.4.6 发挥亲属的作用

注意发挥残疾人亲友的作用,积极争取亲属配合,让亲属理解残疾人的心理,配合康复治疗,从而为残疾人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分别在3、6、12个月后再次测定SDS、情绪、ADL评定、生命质量评估评分,并根据患者干预后的情况进行评分。抑郁标准分﹤40分为干预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残疾人管理状况

干预组88例中,完成跟踪管理87例,失访1例,管理率为98.86%。对照组80例中,完成跟踪管理73例,失访7例,管理率为91.25%。

2.2 两组心理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组87例通过1年干预,有效(抑郁标准分<40分)人数为18例,有效率为20.69%;对照组73例中,有效人数6例,有效率为8.22%。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见表1。

2.3 干预组自评抑郁量表SDS结果比较

干预组87例通过1年干预,自评抑郁量表20个项目评分均有一定的下降。其中,干预前:生活空虚感34例(39.08%)、无用感34例(39.08%)、能力减退感30例(34.48%)、睡眠障碍30例(34.48%)、易倦25例(28.74%)。通过1年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下降比较明显的分别为25例(28.74%)、26例(29.89%)、24例(27.59%)、17例(19.54%)、17例(19.54%)。见表2。

2.4 与抑郁症相关的因素

同时,抑郁症状与文化程度、残疾后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人均月收入、家人是否关心、健康自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患慢性病和与朋友关系等因素有关。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以上、家人关心和无患慢性病的抑郁症状较轻,而缺少家人与朋友关心、患慢性病和康复水平低可加重其抑郁症状。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1.2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5%,有超过2 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在上海这座2 0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中,每年到上海市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和治疗的患者有120多万,抑郁症占了大约20%,在残疾人等特殊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更高。了解和掌握残疾人心理变化规律,有助于医疗工作者理解和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方法,促进康复[5]。

随着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残疾患者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残疾人心理康复作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6]。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残疾人的有效率为20.69%,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根据残疾人特殊的心理状况,拟定有侧重的康复计划,在做好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开展心理援助与疏导,进行康复训练,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社区心理干预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务人员康复、心理援助等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的社区康复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加强心理护理,促进残疾人身心的全面康复。

根据卫生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工作的要求,在拓展康复工作领域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掌握残疾人心理变化规律,积极依托社区,开展心理康复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工作者开展的心理康复服务在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开展残疾人心理援助与疏导,有助于改善残疾者躯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实现回归社会大家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2]马洪路.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08-2509.

[3]汤晓丽.肢体残疾例抑郁症状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4(4):243-24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5]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2.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篇8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上一篇:副市长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会议讲话稿下一篇:医疗卫生考试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