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残疾人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残疾人(共8篇)

社会工作残疾人 篇1

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

赵小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得到拓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带来了福音,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2010]19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残疾人工作的中心点,也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点。由于残疾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等特点,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融入政府大盘,争取资源,用足政策,要动员社会、社区力量共同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省各类残疾人221.1万人,约占总人口比例6.25%。其中视力残疾35.6万人,占16.1%;听力残疾61.3万人,占27.7%;言语残疾2.7万人,占1.2%;肢体残疾49.9万人,占22.6%;智力残疾19.1万人,占8.6%;精神残疾16.3万人,占7.4%;多重残疾36.2万人,占16.4%。残疾等级为一级的32.5万人,二级的24.9万人,三级的60.3万人,四级的103.4万人。一二级为重度残疾,57.4万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6.0%;三四级为中度和轻度残疾,163.7万人,占74.0%。全省残疾人口中,0—6岁残疾儿童4.5万人,占2.1%,7—24岁青少年残疾人17.9万人,占8.1%,25—59岁青壮年残疾人67.3万人,占30.4%,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131.4万人,占59.4%。

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表统计推算,从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持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1.1%。62.5%的残疾人需要医疗服务与救助,但仅有20.75%得到了服务; 57.09%的贫困残疾人需要救助与扶持,但仅有14.93%得到扶持;38.57%的残疾人需要辅助器具,但仅有5.24%得到服务;22.48%残疾人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但仅有7.61%得到服务;17.93%的残疾人需要生活服务,但仅有5.55%得到服务。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基本情况

自1988年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各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省、市、县残联下属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康复服务、辅助器具服务等事业单位;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也叫社区联络员),村(社区)康复协调员等。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

省、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残联编制数分别为40人、89人、350人、284人,实有人员总数为39人、126人、427人、999人;省、市、县残联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数分别为52人、125人、259人,实有人数为50人、114人、255人。总计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编制数1199人,实有2010人。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和服务分社,实有工作人员分别为204人、463人。总计667人。

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分别为876人、5227人。总计6103人。村(社区)设康复协调员4009人。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虽然全省残联自上而下都成立残联并建立了一支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但明显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存在越基层人员越少的情况。

从残联在职人员情况看,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89人;9个设区市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240人,平均一个设区市不足27人;84个县(市、区)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782人,平均一个县(市、区)9.3人,还不足10人;1103个乡镇(街道)残联,实有人员999人,平均一个乡镇(街道)0.9人,还不足1人。

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为2010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约为1:1100。如果按编制人数计算就更少了。

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包括残疾人服务社工作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等共计12789人。我省有12987个村(社区),平均一个村(社区)不足1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大约1:173。实际还存在残疾人服务社没有编制,工作人员可能是残联人员或残疾人专职委员兼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可能是同一个人等情况。

而且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根据省残联互联网上社区联络员管理系统统计,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7.25%,高中(含中专、技校)占26.98%,初中文化占44.33%,还有11.44%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

(二)我省已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服务机构,但覆盖面小,受益残疾人少,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省社区(村)2401个,已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982个,占社区(村)总数的82.55%,已建康复站社区1632个,占社区(本)总数的67.97%。辖区内残疾人1631299人,但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43367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6.59%,已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累计数346704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21.25%。距离2013年我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差距甚大。

全省残疾人康复机构235个,其中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机构35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11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100个,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89个,在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仅1293人。与残疾人总数22.4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比较,存在极大差距。

全省残疾人培训机构115个,全年培训残疾人22129人,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241人。

(三)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惠及残疾人的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省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制定《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7号令)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组织,都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 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根据省地税“就业保障金征缴数据库”数据,到2009年年底,全省(厦门除外)分散按比例就业单位申报覆盖率仅为35.65%,申报单位64091个,其中安置残疾人达到法定1.6%比例的单位仅1297个,占申报单位总数的2.02%;有安置但未达到1.6%比例的单位806个,占1.26%;尚有61988个单位未安置残疾人,占96.72%。申报单位中安置残疾人5408.55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其中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规定,“收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各个项目的比例应掌握在:培训费不少于50%;扶持费不少于30%;其余部分用于奖励等各项费用。” 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收取就业保障金303,656,145.88元,支出303,127,429.54元,其中培训支出19,253,129.78元,仅占当年支出总数的6.35%。

2005年6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关于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4号),2007年8月30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残联制定《福建省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的实施办法》(闽劳社文[2007]386号)提出:对具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有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低于上设区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含60%),给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但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人数仅750人。

四、社会工作借鉴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成立时对社会工作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编委会,1994)由此可见,残疾人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帮助人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非常强调培养工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情操。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一种务实性的社会工作,不仅是要解决残疾人个人问题,同时还要将残疾人群体以及社会残疾人现象作为服务和研究对象;既要解决个体残疾人、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如教育、就业、不公等问题,以及残疾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问题和影响。残疾人工作者要树立社会工作理念,借鉴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更到位和更为贴心的服务。

对残疾的认识模式不同,社会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同。残疾认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依据医疗模式,处理残疾问题的办法是福利和医疗。社会将残疾人作为需要保护、同情、怜悯的对象,通过救助使残疾人的生活善有所改善。同时尽可能通过治疗、康复帮助残疾者重建其身体功能,使其达到正常社会或某个岗位的要求。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 适的服务,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以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二是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个人(或家庭)要承担在治疗残疾过程中的痛苦。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残疾人接纳自己的残疾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

三是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疾并不必然导致障碍,只有当残疾与环境、与社会对待残疾的态度发生冲突时,残疾才构成障碍。即障碍的有无及其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是个人残疾经验与社会环境动态互动的结果。因而残疾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即残疾人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残联正着手编制《中国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其配套文件,建立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专业服务队伍和一支既懂管理、又懂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队伍。将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能力。残联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残联理事长,都应当努力成为社会工作者,掌握并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目前县级残联理事长多数来自乡镇,年轻,有魄力,有干劲,但普遍都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甚至不了解社会工作。每年的理事长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都应当加上社会工作这一课,扎实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水平。残联招聘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招聘社工专业毕业生。目前全省残联一千多人,几乎没有社工专业毕业生。而我省每年有社工专业毕业生400人左右,却但大多数因各种原因改从他业。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损失,也是残疾人事业的损失。

(二)加快培养专业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各级残联要组织动员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事业单位和残疾人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从本单位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对考试成绩优异,专业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等级实施任职资格与执业认证制度,并给予适合岗位和相应的职称和工资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三)继续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聘用和在职进修。要尽量做到每个社区(村)都至少有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残疾人工作要延伸到基层,要能够贴近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服务。要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文化和专业素质,省残联已连续两年组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福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专科、本科助学班,并给予经费补助。各级残联应鼓励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本科班在职学习和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要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提高的工资待遇,对通过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应聘为社会工作师或助理 社会工作师,工资待遇相应提高。

(四)动员社会组织力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目前我省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尚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壮大服务残疾人的专业队伍。

(五)建立高校社工实习基地。省残联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在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省肢残人协会、启能中心等实习点开展实习。各级残联应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带动提高全省残疾人工作者社工实务能力。同时让社工专业学生提早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毕业后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残疾人工作。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残疾人 篇2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残疾人, 残疾人是伴随着人类的不幸。长期以来人们对残疾人并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落后, 实际上残疾人处于被怜悯、被漠视乃至被歧视的状况。在西方社会也是如此。直到文艺复兴时代, 人道主义才使残疾人得到一点救助。

1780年瑞士人奥比创立了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机构。1820年第一个残疾人之家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之后, 欧美各地招收残疾儿童的学校。这是最初的残疾人社会工作。1922年, 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机构“国际康复会”成立, 对推动各国政府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此后各国纷纷立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20世纪80年代, 残疾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1年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 (DPI) 成立并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支持, 其宗旨是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 并动员帮助残疾人以平等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中国残疾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落在家庭之上。解放前,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 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 建立残疾人组织, 开展生产自救, 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60年成立了中国盲聋哑协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全国各地残疾人的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

由于残疾人问题涉及政府机构的民政、卫生、教育、法律、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1、民政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政府机构改革之前, 民政部社会福利司的职能包括研究制定全国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针、政策;主管民政系统的孤残儿童、精神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其他残疾人福利机构;指导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调查残疾人就业状况, 研究就业途径, 制定残疾人就业和福利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研究制定残疾人就业的扶持保护政策等等。由此可见, 政府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的贯彻执行, 主要是民政部门承担。

2、卫生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卫生部门与残疾人所在单位或社区协商, 在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工伤处理和后期康复待遇等问题上发挥作用, 参与了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白内障、聋哑儿童三种残疾人的矫治与康复训练活动, 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这些工作中相当大部分属于社会工作。

3、教育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教育部门所做的残疾人工作主要是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国法律, 特别是1994年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要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残疾人教育和教育康复方面, 教育部门制定政策和发展计划, 并布置、检查、验收残疾人教育的落实情况。这对我国年轻一代残疾人基本素质的恢复和提高, 对他们的发展和获得更多好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残疾人的组织, 其职能是代表残疾人利益, 为残疾人服务和对残疾人实行自我管理, 具体工作有:

1、宣传普及预防残疾的知识, 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 参与制定法律、采取措施, 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减少致残因素的发生。

2、采取各种康复措施, 对残疾人进行治疗、训练, 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 改善自身条件, 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工作内容的重点应放在以职业训练为中心, 通过就业咨询、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安置就业等工作, 协助残疾人士具有适当职业适应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劳动就业。

3、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对残疾儿童, 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积极推动发展学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中等、高等和其他成人教育。

4、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5、采取扶助、救济、供养等方式,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包括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与其他公民进行交流。

四、上海社工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在应用传统慢性精神康复手段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慢性精神康复护理新模式, 同时结合人文精神的慢性精神康复方法, 创新管理理念, 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服务与管理之中, 围绕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以团体康复为目的, 设计本土化小组活动, 于该院以收治慢性精神病人为主, 服务对象住院周期较长。在这种环境下, 团体康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给传统的团体康复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支持下, 该院将传统的兴趣小组与社工理念有效结合, 开展了“自助兴趣小组”。在小组工作初期, 社工和组员们共同讨论一起制定小组契约, 通过丰富有趣的互动游戏, 增进组员间的相互认识了解, 帮助组员融入群体。在小组工作的中期, 社工通过互助游戏, 经验的分享、平等沟通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 发掘组员潜在的优势, 培养组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组员的信心。在小组工作的后期, 随着组员能力的提高, 社工逐渐淡出小组, 患者成为了真正的主人。比如, 该院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创办了由休养员担任编辑的《康复苑》;开设了由休养员担任图书管理员的“阳光书屋”;成立了由休养员为主要成员的民乐队等。社工通过赋权给予了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励,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丰富了患者的精神生活。

规范义工管理, 积极借用“外脑”:由于社会上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 长期以来精神病院内的义工资源相对缺乏。为此, 该院提出了社工和义工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 义工在社工的带领下, 围绕住院对象开展志愿服务。同时, 通过互联网、专业杂志、相关高校等平台, 向社会各界广泛招募义工, 并不断规范义工的招募、登记、评估、录用等环节, 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义工队伍。此外, 他们还积极组织义工开展相关的培训, 使工作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康复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 还结合义工的服务意愿及专长进行特色分组, 成立了舞蹈、益智、纸艺、运动等特色小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他们还聘请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担任督导, 负责具体指导该院的社工开展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 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的康复护理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关爱残疾人共享社会成果 篇3

摘 要: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是我国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要想给残疾人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在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根据残疾人心理特点—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观念,接受多元化技能教育。带残疾人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独立与社会。为残疾人塑造完美人格,共享社会成果。

关键词:残疾人;技能教育;残疾人就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82-01

一、促进残疾人职业技能发展的重要性

在第二十四个全国助残日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梦也是残疾人的梦。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更关乎国家的稳定和谐。残疾人就业已是迫在眉睫的难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稳定作为前提,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只有社会的每个部分都健康、良性地发展,社会才有可能向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古今中外,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自尊自立、奉献社会的奋斗事迹不胜枚举。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残疾人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海迪那样的自强模范,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之义。

二、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的途径

1、针对残疾人心理特点——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劳动意识培养

在德育课中灌输残疾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是劳动意识深入心灵。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

引导学生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作为老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学生心灵中那份对父母长辈的亲情必然被激活、催化起来,产生强烈的深刻的生命力,为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言教不如身教”,在学校大环境中,教师不要做指挥,更要作榜样,起带头作用。再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方法。比如:奖励教育、主题班会表扬、行动感染。

2、开展劳动技能课,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创造多元化学习环境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想让残疾人拥有一门技术性的技能,必从教学的根本上进行改变。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对残疾人技能培训的教育理念。就现在我们该校的实际情况举例:残疾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边学边练;实习与社会岗位相结合;学校与技能培训学校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并兼顾残疾人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多元化模式课程。在多元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我校就取得了完满的成绩。例:我校与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办学。照顾学生不同的残疾状况,分为不同的职业教育。有的进行汽车维修;针对女生进行面点师培训,针对男生进行汽车保养培训,有一技之长的进行计算机培训、冰壶、飞镖培训,使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由专业导师和专业手语老师翻译,一边指导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研究氛围浓厚,有的学生参加全国面点师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结业成绩更是硕果累累。这也充分证明了多元化职业教育为残疾人培训打开了一扇窗。

3、带残疾人走进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校期间,多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我校举行的活动如下:帮助农民伯伯摘棉花;自己制作工艺画进行义卖活动;自己制作陶艺进行展览;学习面点师,参加残疾人面点大赛;跟着汽修师傅学技术。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充实了残疾人单调的学习模式,还丰富了他们的阅历经验。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调整自己眼高手低的心态,懂得只有肯吃苦、能干、勤快,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4、开展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

残疾人实操能力薄弱,缺少忧患意识,缺少兴趣的方向性和职业规划。在他们心中,认为学校给找不到好工作,我也没办法,能动性差,找不到好工作,工作辛苦、环境差,他们就认为学校是骗人的。在进行职业教育之前。要先给残疾人进行思想教育。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举一些师兄师姐成功的例子,用眼前人做榜样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看一些法律宣传片和生活教育片,让残疾人了解就业形势,珍惜学习的机会。

5、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规范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我校在高中阶段提前进行理论学习的衔接和培养,让残疾人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多元化的知识。针对这些问题,在培训前、培训中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残疾人不同的特点,为职业技能教学做准备。考虑到他们学得慢忘得快的特点,老师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强化残疾人基本功的训练。在练习指导时,多督促,严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残疾人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理论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做到每次既接受新知识,也动手实际操作。

6、增强残疾人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独立于社会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4

一、带领残疾人奔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谈论条件划一的小康是不全面的,目前,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是我们在奔小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而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更是首当其冲。目前,我国农村还有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收入水平低于生活保障线的城镇残疾人有200多万,残疾人的贫困程度这么严重,实现小康差距这么大,在20年内,要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进而实现多数残疾人的小康,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邓朴方主席强调:我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涉及近2亿多人口。残疾人小康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邓朴方主席的讲话,给我们指出了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残疾人工作者一个神圣的任务,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坚定信心,带领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残疾人进入小康之时,也是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日。

二、影响残疾人奔小康的困难与障碍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就业难度大。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残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能实现就业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单位别说安排残疾人就业了,就是依法应该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想赖着不交。在近年由残联通过推荐实现就业的有限的残疾人中,没有一个能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就业。现在接收残疾人就业的除了福利企业以外,只有少数的私营企业。另外,由于能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比例甚低(在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人,具有中专学历的只有5人),远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招工要求。再加上受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等的影响,就业就更为困难。即使在就业的残疾人中,其收入水平也普遍偏低。据我们了解,除了部分有稳定工作的残疾人外,社会上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残疾人比例很少。如:在福利企业工作的残疾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300-500元,低的只有200元左右。个别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每月给残疾人的报酬只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待遇稍高,或给残疾人一定的生活费,把残疾人“养”起来,用来逃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优惠措施不够完善。2000年贵港市政府印发了《贵港市关于实行优惠政策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暂行办法》,各县市区都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扶助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措施或规定。这些暂行办法或规定的执行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优惠暂行办法或规定制定得还较为粗放,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优惠措施有些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对“公共交通主管部门要给盲人在市区内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其他残疾人半票乘坐公共汽车的照顾”,我们与公共汽车公司也进行了协调,公司也答应按照要求执行,但由于大部分的车辆已经承包经营,实际操作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据我们了解,目前还只有少数的残疾人能享受到乘车优惠。再比如,“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优先安排场地、摊位„„”。对残疾人优先安排摊位根本不可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许多摊位都需要进行招投标,都是与租金挂钩的,没有钱谁给你优先安排?如何优先安排?营业执照,只要符合规定,依法经营,谁去都给办理,根本不需要优先办理。

3、社会救济系统的条件尚需规范和完善。目前民政困难救济(五保供养)的条件不尽合理,部分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比如,部分村镇干部在划定五保供养对象或进入敬老院供养的对象时,便以是否达到60岁做为基本条件之一,把部分不足60岁的而又确实是“三无”的残疾人排除在外,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阶段,我们的救助对象考查,不是以人为单位而是以户为单位进行考查,致使有些年轻的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达到了申请救济(或低保)的条件,但由于家中的父母还能劳动,人均收入超过了最低生活保障线,被挤在救济(或低保)大门之外。出现了不少年迈的父母既要养自己,又要养儿女,甚至养孙子的情况,在接待来访时,这些老人们常含着眼泪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还在,还能劳动,还能养着他几年,将来我们也不能动了,不知道会如何。在他们的泪中我们读出的是无助和无奈。

4、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在五类(视力、肢体、听力语言、智力、精神)残疾人中,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需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入院治疗,他们医药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开支,长年累月,确实难以为继,最终令不少家庭放弃治疗,任其病情发展。可谓家有“精神”,全家伤神,精

神残疾人是残疾人奔小康中难以逾越的“喜玛拉雅峰”。

5、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在残疾人群体中,除没有工作收入的近忧外,还有将来老了养老的远虑。不少残疾人家长反映,现在他们还能负担其残疾子女的日常生活,但他们老了怎么办?其子女老了又怎么办?部分残疾人由于没就业、没收入,也就不可能购买养老、医疗等保险,达到退休年龄后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据我们了解,只有很少一些收入较好的家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其子女购买了这类保险,做到了未雨绸缪。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家庭只能维持日常的生计,日后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些残疾人怎样安度晚年呢?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说还有民政救济这道保障,但离小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6、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而且能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造成残疾人的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残疾人存在依赖思想,往往不做主观努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以上是影响残疾人奔小康中的主要几种因素和问题。

三、残疾人奔小康的思路与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在以前历次党代会主报告中是没有过的,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残疾人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为反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事迹的《自强之歌》撰写的序言中,深刻阐述了残疾人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黄菊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所致的祝词,充分肯定了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要求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广大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奔赴小康。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既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机遇,也给残联的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我们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将残疾人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推进,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来考虑;在工作内容上,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本级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去;在工作方法上,要努力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各种困难,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全社会给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残联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一是继续宣传贯彻实施《贵港市依法实施社会各单位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依法对全市辖区内所属单位的安置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督促未开展安置工作的单位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议工商、卫生、消防、税务等部门减免各种税费,为残疾人经营者,特别是新创业者创造生息的机会,如:对新开业者全免一至两年的费用。三是探讨利用辖区内的市场,在每个市场中设置一些“残疾人专用摊位”,供残疾人自谋职业等。四是在烟草等专营的行业,给残疾人参与经营留出一定的摊位和空间。

2、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及保障。一是扩大福利企业、单位的用人范围,除了肢体、视力、听力语言三类残疾人外,将轻度的智力、精神两类残疾人纳入进来,不要厚此薄彼。使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享有劳动的权利。二是现行的民政救济条件是以户为计算单位,使有些残疾人应“救”而不能“救”,建议以人为计算单位,落实到残疾人本人身上。三是逐步将失业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其购买养老及医疗保险。可采用政府出大头,残疾人出小头,或全免的形式,解除残疾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使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四是与劳动部门配合,按照有关的劳动法规,对安置单位的残疾人工资、福利待遇进行检查,落实好同工同酬的问题。

3、提倡先富带后富的社会风气。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目的是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也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老板,在带领人们致富及帮助弱势群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贵港市银泉山庄的老板黄健全,他本人也是残疾人,为了帮助残疾人,在他的企业里就安排了4名残疾人就业。为此,我们呼吁和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中,使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4、加大对精神病防治的投入。目前的精神病防治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应付精神病人的康复要求。建议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多设置心理咨询、疏导、宣泄的机构,加大精神病防治的力度,同时设立精神病康复中心,采取少收费及对特困实行全免费的形式,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使大部分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降低肇事率,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5、立法工作要跟上。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过程,为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原有的优惠措施应加以补充和修订,建议将有关的残疾人优惠措施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依法行政,减少人为的因素。

6、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残疾人社会工作形考题目答案 篇5

1无障碍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和()。C.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的国家是()。D.美国

3残障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努力维护残障者的合法权益,二是()。C.千方百计改善和提高残障者的生活质量

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是()。C.《残疾人保障法》 5残疾人回归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方面,最重的社会障碍是()。A.就业难

6关于残障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残障社会工作以社区康复为重点 7下列不属于物理性障碍的是()。D.卫生间的蹲便

8残疾人事业和残障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是()。A.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06年11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什么公约()。C.《残疾人权利公约》 10每年的“国际残疾人日”是()。A.12月3日 1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标是()。B.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2杜绝先天性残疾儿出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下列哪种做法无助于降低先天性残疾儿的出生率(参加体育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3中国政府批准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是()。C.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4我国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弃婴主要实行()制度。A.福利院集中收养

5社会工作者遭遇伦理困境时要遵守伦理原则的优先顺序。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是()。C.保护生命 6残疾人生命意义的核心是()。C.有尊严的生活

7社会支持网络的哪种特性是保持社会支持得以延续的最重要条件。()B.互惠性 8下列哪一理论是残障扶助中的核心理论()。B.社会网络理论 9()在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A.家庭 1990年通过的哪像法律,被称为是中国残障者扶助政策历史上的里程碑。()B.《残疾人保障法》 1各地残疾人就业的比例由当地残联规定,但不得低于()。B.1.5% 2一个核心家庭包含的次系统中最重要的是()。D.夫妻关系 3寄养年满()周岁的儿童,应当征得被寄养儿童的同意B.10 4在社会工作的各种沟通技巧中,主要的工具是()。C.语言 5下列哪类不属于肢体瘫痪者()。D.风湿病人 6我国的助残日是()。A.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

7融入为本的社会支持模式认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有赖于社会的帮助,更取决于()。A.自身的素质和奋斗8()是孤儿和弃婴重返家庭、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B.收养 9下列哪种心理特征是残障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征()。B.悲伤 10下列哪类人不会对家庭结构造成重大影响()。C.运动外伤病人 1轻度智障人士可从事的简单社会劳动中不包括()。B.电脑程序员

2下列不属于我国的残障社会工作总体情况的是()。B.农村残疾人得不到切实服务 3下列哪类残障者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强A.聋哑儿童

4下列哪项是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的重点()。B.盲人就业

5精神病人经治疗()年以上仍未痊愈而时有发作,属于残障。B.一年

6在社会保障领域,下列哪项残障社会工作不参与()。C.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下列哪类不属于听力残障()。C.听力残留轻度影响听说交往 8盲人的特殊用具不包括()B.导盲犬

9造成智力障碍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D.出生缺陷

10下列哪类不属于视力残障者()。B.老年人白内障致盲,可手术复明)。D.孕期不 多选题

1残障社会工作与多个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学科主要指()A.医学心理学B.医学社会学C.伦理学D.康复工程学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A.心理B.人体结构D.生理

3目前我国的残障社会工作具有()特征。A.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B.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C.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D.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4残障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可以反映()。A.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C.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D.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5《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残疾人在()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A.文化B.经济C.政治D.社会和家庭生活 6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包括()。A.特殊教育B.劳动就业C.康复工作D.社会适应

7《残疾人保障法》保障的残疾人,主要包括()。A.听力、视力残疾者B.智力残疾者C.肢体残疾者D.精神残疾者 8残障社会工作的开展,对社会具有什么功能?()A.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B.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C.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9改善残障者的生活质量着重要做好()方面的工作。A.残障者特殊用具的配置B.组织残障者参加社会活动D.建设无障碍环境 10残障社会工作对残疾人有哪些功能?()A.维护合法权益B.促进能力发展C.给予心理支持D.提供物质帮助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多项保障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包括()。A.社会福利政策B.医疗救助制定C.法律援助制定D.就业政策

2残障社会工作采取的康复模式主要有()。A.机构康复B.家庭康复模式C.社区康复

3下列哪些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残障工作要遵守的伦理原则()。A.自主和自由B.保护生命C.最少伤害D.保证生活质量 4残障者面临的社会排斥最主要的有()。A.教育排斥B.就业排斥C.意识排斥

5开展残障社会工作,要遵守的专业伦理要求有()。A.平等对待残疾人B.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满意的服务C.保守秘密,尊重残疾人的个人隐私权D.尊重其他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

6社会关系为残障者提供的支持主要有()。A.信息B.陪伴D.情感支持

7对残障现象的出现,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A.社会排斥理论B.标签理论D.社会代价论 8根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下列哪些不属于残疾()。A.自闭症C.身体内脏器官缺损

9采用社会网络策略开展残障社会工作,可以采取如下哪些形式?()B.社区授权网络策略D.邻里援助网络策略 10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包括()。A.亲友与邻里C.社区与民间非营利组织D.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

1三级残疾预防体系的功能显著,主要表现在()。A.三级预防降低了残疾转化为残障的机率B.初级预防可减少80%的残疾发生C.二级预防可使残疾发生率降低10%-20%D.初级预防可减少70%的残疾发生

2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包括()。A.家庭B.亲友与邻里C.社区与民间非营利组织D.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 3常用的康复方法有()。A.职业康复B.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C.言语康复治疗法D.物理康复治疗法 4社区康复的对象主要是()A.社区矫正人员B.慢性病人D.残障者

5残障者的职业康复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职业咨询B.职业评定C.就业指导D.职业培训 6残障引起家属及残障人士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A.沮丧B.愤怒C.困惑D.恐惧 7残障者接受的全面康复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教育康复B.医疗康复C.社会康复D.职业康复

8社会工作者在残障者的职业康复中需做好下列哪些工作?()A.残障者的治疗与训练B.残障者就业前的咨询与评估C.残障者的心理恢复D.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9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A.为残障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B.残障者C.残障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D.残障者的家属 10我国对智力残障儿童开展的教育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成功的康复中心有()。A.广东的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B.陕西西安的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C.广西南宁的安琪之家D.北京慧灵康复中心

1常见的家庭结构失调类型有()。A.疏离B.纠缠C..联阵对垒D.家庭冲突

2展望我国的残障社会工作,仍需做好多项服务,主要包括()。A.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B.开发资源,加大经费投入C.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D.完善康复工作体系,提供康复服务水平

3社会工作者在残障社会工作中扮演哪些角色?()。A.治疗者B.倡导者C.支持者D.管理者 4肢体残障者大体分为()。A.肢体畸形者B.截肢者C.肢体运动功能障碍D.肢体瘫痪者

5脑瘫儿童的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A.提供音乐环境B.在自然环境中学习C.在游戏中学习D.在人工环境中学习6残障社会工作主张对精神残障者实行开放式管理,主要工作方式有()。A.启发和培养病人的社交能力B.医护人员适当调整用餐和服药时间,保证病人有充分开放活动时间C.开展力所能及的有偿劳动D.佩戴开放标记,遵守医院对开放的相关规定 7一个核心家庭包含的次系统主要有()。A.代际关系B.夫妻关系C.手足关系D.亲子关系

8为残障者提供服务的一般过程是()。A.会谈、接案B.初步评估、立案C.生活技能评估D.诊断、治疗、结案 9残障者的需求评估包括()。A.社会参与程度评估B.个体社会行为表现评估C.基本生活技能评估D.生活质量评估 10残障社会工作的专业联盟包括哪些资源?()。A.专业资源B.社会资源D.家庭资源 判断题

1对残障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是浪费社会资源。错误

2残疾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现象,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对社会来说是必然的。正确 3残疾人不必参加社会生活,他们是社会的负担。错误

4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 5脑瘫多数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偏瘫多数发生在少儿群体。错误 6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保障政策,是残障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正确 7残障者的社会康复主要以个案工作为主。正确

8残障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康复社会工作,也称为社会康复服务。正确 9给残障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前要先进行残障等级评定。正确 10“万国邮政联盟”规定:盲人读物在世界范围内免费邮寄。正确

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助残疾人特殊用品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和维修服务。正确 2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服务对象保守秘密。错误 3保护生命的伦理原则优先于自由原则。正确

4美国传教士在山东创办的启喑学院是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正确 5中国政府为残障者提供的支持,主要是政策性支持。正确 6民间非盈利组织不属于残障者社会支持网络。错误 7社会排斥是由于弱势群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导致的。错误

8社会支持网络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正确 9案主自决有条件的,在侵犯他人利益,或自身心理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不能实施。正确 10家庭是残障者社会支持体系的网底。正确

1一般来说,政府主办的大中型康复机构适用于残障者的紧急情况处理和解决较复杂的残障问题。正确 2我国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正确

3教育康复的重点是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残障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的早期干预。正确 4寄养儿童被安排试寄养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90天。正确 5安置在每个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不得超过两名。错误 6在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正确

7在我国,在康复机构中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比例不足5%。正确 8在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上,民政部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起决定作用。正确 9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是康复工作的主要方法。正确

10康复治疗主要是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社会康复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开展。正确

1残障社会工作存在的一个局限是容易将残障者视为病患,导致残障者被歧视被隔离。正确 2多数残障者有暴力倾向。错误

3伤残康复应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辅之以社区的康复机构和大型设施。错误 4评估工作贯穿残障社会工作的整个过程。正确 5肢体残障者是残障者群体中数量较多的一个群体。正确 6与残障者一起工作时,要经常主动帮助他们.错误

7对身心失能者而言,最大的痛苦是没有经历“生理死亡”就已经经历了“社会死亡”。正确 8残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也就决定了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低下。正确

社会工作残疾人 篇6

本节考试大纲要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节重难点:

1、本土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

2、构建保障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3、康复服务

知识点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考点)1.理论转型

致残原因,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强调社会因素;

残疾现象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转变。以需求出发,价值层面多元化,激发潜能。2.方法转型

理念上,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转变,增能赋权

介入模式上,单一个案模式转向综合服务模式,更多从社会系统角度出发。

知识点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本土视野下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 1.理念创新,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2.机制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多级服务体系 3.组织队伍建设,组织+人才 4.价值观,友善残疾文化

(二)构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通过社会补偿的方式降低社会损害,两种手段:预防性+治疗性

(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考点)1.教育康复 2.职业康复 3.社区康复

(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考点)1.教育康复

(1)对残疾人群体: 人与环境互动教育,自我认知 差异化的“补偿性”功能训练(2)对父母、监护人、家属:

心理支持+知识和康复技巧培训+社区性社会支持系统(3)对社会组织,志愿者 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2.职业康复——残疾人就业问题解决 重点:自助进而体现社会价值 流程:

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培训→就业指导 职业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有效途径,集合了“治疗—康复—发展”三功能 3.社区康复——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生活主流

主要内容:(1)残疾预防

(2)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3)具体康复服务

例题: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关于这种专业服务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残疾人社会称谓语研究 篇7

(一)感情色彩方面。“残疾”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邓朴方先生。笔者认为,“残疾”之于“残废”,大大减轻了“残”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称谓上把“残”定义成一种疾病,至于是否到了“废”的程度则视情况而定。

(二)搭配特点。“旧指”中“傻子”、“呆子”、“疯子”、“瘸子”、“拐子”、“瞎子”、“聋子”等都是词根 + 词缀的组合方式,其他的“旧指”也大都是双音节词。“新称”大多是以所欠缺能力命名的多音节词,没有“旧指”分类详细,并且词语中相搭配的相同语素过多。

(三)使用特点。这些“旧指”便于口语使用,如果在书面语中出现则缺乏文雅性。“新称”中“者”、“人士”等文学性色彩较浓,但是有时又不得不在口语中出现。“新称”还包括被定义为贬义的“旧指”,它们依旧活跃在口语中。这些称谓可用于谩骂的话语中,并且承担的句子成分比较自由。

二、残疾人称谓变化的分期及文化心理原因

在第一阶段,即原始社会,中西方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一时期,人们处于和自然斗争的阶段中,生存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健全的肢体,残疾则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资本,因此,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开始便存在着杀死残疾的新生儿的现象,文化萌芽尚未开始,因此只是简单地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行为,没有歧视的含义。

(一)西方残疾人称谓变化的文化心理因素。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了镇压奴隶的抗争和抵御外敌的侵入,人们便抵触残疾人。古罗马的法律允许父亲杀死残疾的孩子,年老体弱的残疾人被当作培养战士勇气的活靶子,供刺杀练习。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残疾人观的嬗变有着重大作用,出于对上帝的敬畏,在基督教的道德情感中,形成了博爱、罪恶、谦卑、忏悔这四大情感,而博爱作为一种文化心理,成为中世纪对待残疾人态度转变的推动因素,有两种分化,“一种倾向是同情和怜悯,制止杀害残疾婴儿,另一种是社会逐渐认识到肢体残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1]尤其是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用人道主义目光审视残疾人,他们更加肯定了残疾人也是人,也为后来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思想奠定了基础。因此文艺复兴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更推动着人们对待残疾人观念的改变。

之后,西方经历了彻底的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所有的这些运动使人们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认识到残疾不再神秘。

(二)中国残疾人称谓变化的文化心理因素。进入春秋战国之后,残疾人对中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铁器和牛耕尚未运用,生产能力低下,为了生存和生计,强壮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生存的第一线,由于礼乐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加之生产法则的影响,不可能使强壮的人脱离生产劳动这个主要战场而去从事文化工作,因此让残疾人从事文化成为必然,在古代文化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进程中,盲人因长于听觉和记忆而掌握了重要的文化思想资料,成为政治文化部门的重要人物。[2]因此在文化心理层面,对残疾人很尊重;另一方面,由于世俗知识和鬼神宗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残疾者是圣人,因此对于残疾人尤为崇拜,在心理上也十分尊重。

当中国进入真正的文明社会以后,人们意识到残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思想涌入,新的残疾人观出现,更加强调对残疾人人格的尊重。

三、残疾人称谓的发展建议

从中西方残疾人观的嬗变中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得到重视,文化对人的教化和导向作用越来越重要,西方国家已开始用“People wilh Disabilities”取代了“DieabledPersons”以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中国则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加强人们对残疾人的认同感。

(一)不难发现残疾人称谓会朝着消除贬义色彩词的方向发展,但是就当下称谓现象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

1.“新称”中的褒义词或中性词过于书面化,不便于在口语交流中使用,创造出不含贬义的口语化残疾人称谓迫在眉睫。

2. 减少贬义词的使用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呢?

3. 含有贬义的“旧指”正慢慢减少,是否有必要完全取缔这些词语?如果完全取缔,缺少贬义色彩的词语是否可行?

(二)对于残疾人称谓发展道路上的几点建议

1. 创造不含贬义色彩的新称谓,把现今的“XX者”、“XX人士”还原到书面语中。

部分娱乐节目对侏儒症患者提出“迷你人”的说法,称手臂伤残的患者为“维纳斯”,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口语称呼显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维纳斯”真的用来指代手臂伤残者,那么它“爱神”的原始义项还是否要保留?尽管如此,这些称谓还是提供了借鉴意义。

2. 修改相应的文字资料。字典、教科书等工具书是教育和传媒等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既然人们已经公认“旧指”具有贬义色彩,可参考书的注释却没有与时俱进。如: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12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289次印刷)是这样表述的:

【瞎子】失去视觉能力的人。

【跛子】跛脚的人,瘸子。

【疯子】患严重精神病的人。

《新华字典》(2001修订版)(商务印务馆出版1980年8月第一版2001年7月北京第51词印刷)表述:

【跛】腿或脚有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例:跛子。

(另:《辞海》、《应用汉语词典》、《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中均与上述解释大同小异,未对感情色彩进行区分)

梁左宜先生认为在词典再版时可在释义上加注,如:跛子(蔑称):对下肢残疾人的歧视性称谓。以此类推。笔者认为,这样将减少公众场合和媒体中歧视性词语的使用频率,同时使称谓在使用上也能更加规范。

3. 加强教育引导,注意语言规范。正如前文所述,含有贬义的“旧指”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使用频率较高。可见,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才是减少歧视性语言使用频率的关键。

要尽量减少对残疾人含有歧视性色彩的歇后语的使用,规范语言环境。新时代的发展应促进新的歇后语等习惯用语出现,转变残疾人观,促进残疾人称谓和谐发展。[3]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对策

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缺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残疾人需要家人和社会成员的照料和帮助,更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即残疾人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是各国福利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指标。因此,残疾人社会福利是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

在具体分析之前,本文先对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界定。

(一)残疾人的概念

国内外的法律法规都已对残疾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如《残疾人权利宣言》中的定义是:残疾人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给出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可见,残疾人的概念不是仅局限于身体器官的丧失或不正常,而是包括了心理、精神层面的残疾。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分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五种。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福利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国家和地区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有些国家和地区不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作明确区分,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包含广泛;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认为社会福利比社会保障内容更丰富、范畴更大。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关系也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因此,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概念有不同角度的定义。本文阐述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是大福利的概念,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1]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要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利,还要为残疾人举办多种福利设施,提供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最终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态,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2]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残疾人康复工作方面,2010年全年使604.7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这一数据比2008年增加了8.72%。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23.6万例,达到了十一五计划规定数量的141.2%,其中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共计127.6万例,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计划35万例的任务。在残疾人教育工作方面,2010年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705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775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此外,全国有767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图1展示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情况的变化趋势。在残疾人就业保障方面,如表1所示,从2004年到2009年,全国共安置224.1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农村地区在2004-2008年间平均每年有1730.46万残疾人被安置就业。在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面,2010年全国共扶持贫困残疾人204.0万人,其中119.5万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温饱;当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近85.5万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2.6亿元。此外,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国城镇职工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残疾人达到283.2万人;在已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共有927.1万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71.1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五保供养;452.3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和定期补助。[3]

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残疾人规模庞大且增速较快,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为8296万。[4]与残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残疾人福利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救助,工作观念落后,忽视了残疾人自身的建设,欠缺切实地站在残疾人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造成政府和社会无法切实感受到残疾人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难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大力度的投入并没有换来残疾人生活素质相应的提升。[5]这种仅限于救助的工作观念会造成残疾人对政府过度的依赖或者是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情绪,不利于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制建设不到位

我国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欠缺以及执法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在1990年已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但内容过于笼统和原则,并且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备,例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很多城市还未推进,因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致残者的赔偿方面也需要切实可行的政策等等。此外,执法不严现象也普遍存在,有相当多地方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一些落后的边远地区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有很大困难。对于违法行为也没有严格的惩罚性规定,不能很好地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因此,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离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三)筹资渠道单一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社会福利資金充足的重要保障。国外社会福利资金一般来源于税收、捐助和收费三个渠道。然而残疾人经济水平总体较低,在2006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在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6]因此,福利事业向残疾人收费是不可取的,如此一来,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仅限于税收和捐助两个渠道,再加上捐助体制不完善,导致福利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税收。不仅如此,在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中,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降低了原本就有限的福利资金的使用效率。[7]

(四)福利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日益完善,但总体说来目前的福利供给仍然不足。2008年全国八千多万残疾人中有绝对贫困人口461万,相对贫困人口583.1万,两项之和达到1044.1万。同时,低收入人口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已从2006年的603.1万增长到了2008年的644.6万。[8]另外,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分别占其总量的35.61%、12.53%、8.45%和7.31%,而对以上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其总量的72.78%、67.78%、27.69%和38.56%。[9]可见,现阶段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福利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五)福利水平地区差距较大

福利水平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首先,农村的残疾人福利严重落后于城镇。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当时城镇残疾人中仅有13.28%的人口享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这一比例则低至5.12%。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36.83%、1.11%、1.35%,而农村这四项比例分别只有1.95%、29.39%、0.10%和0.07%。[10]其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残疾人福利水平差距明显。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差距是25%,城市残疾人就业率的差距是49.1%,农村残疾人在业率的差距是45%,贫困残疾人占当地残疾人比例的差距是64.12%。[11]

四、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对策建议

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意义重大,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及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以上总结的几点问题,现阶段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几点。

(一)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

我们在开展残疾人福利工作时应当以尊重残疾人的自尊心为出发点,不能让救助带有浓重的施舍色彩。如日本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致力于消除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加深相互的理解与交流,鼓励人们理解、亲近、支持残疾人,更重要的是,这会极大地促进残疾人人格尊严的提升,激发其重回、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因此,要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帮助残疾人培养自助的能力,这样残疾人福利工作才能更加高尚和有意义。

(二)加强法制建设

完备的法制体系是保障残疾人福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残疾人保障法》的配套法律和实施细则,根据现实情况合理调整相关规定,以更好地适应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其次,要做好残疾人福利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反馈工作,确保各地认真地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同时可以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提供有益的第一手资料。再次,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也可以配合残疾人福利的法制建设。新闻工作者应敢于揭露违法行为,积极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2]

(三)开拓筹资渠道

如果残疾人福利事业过度地依赖财政投入,那么会长期缺乏社会基础,即使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多,但毕竟投入到这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开拓筹资渠道,实现筹资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随着我国财政实力日益雄厚,中央应该加大对各地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应继续放开,秉持非盈利或低盈利的原则,尝试由社会、公共团体、企事业甚至个人来创办。国家在进一步重视民间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一支志愿(或低报酬)的义务人员队伍,参加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13]

(四)加大福利供给

面对残疾人特殊的福利需求,应积极地加大福利供给,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就业和康复几个方面。在生活福利方面,使更多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获得优于一般人群的照顾,并建立相应的残疾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在教育福利方面,优先考虑残疾儿童教育,确保残疾儿童有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在就业福利方面,加强劳动就业法律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在康复服务方面,重点将残疾人康复事业与工伤保险等康复服务整合起来,共同为残疾人与工伤受害者提供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14]

(五)提高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福利水平

在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残疾人福利水平的过程中,要重点提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残疾人福利水平。第一,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上应给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以适当的倾斜,在各地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优先考虑农村和中西部的贫困残疾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第二,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应当面向有需要的农村和中西部残疾人实施福利性的特殊教育与技能培训,确保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缩小城乡、东中西部地区残疾人福利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7][13]解佳龙,何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09,(9),132-134.

[2]马洪路.《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3][4]中国残疾人联合會网站.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dpf.org.cn/sytj/content/2011-03/24/content_30316232.

htm.

[5]李江涛,蔡国萱等.文明的尺度: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实践与探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

[6][9][10][14]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84-88.

[8]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9》——残疾人事业基本情况. http://www.cdpf.org.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11]程凯.试析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J].红旗文稿,2006,(7),23-25.

上一篇:X公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下一篇:冬雨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