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事情,在事情发生后,以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使我们改进不良思想,留下激励自己的正确思想。怎么写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实践论读后心得体会

《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理论与实践研究》读后

由反腐败立法研究专家,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聂资鲁等长期研究并撰写的《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域外》)一书,2016年12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

纵览全书,我们认为,《域外》是填补域外防止利益冲突立法方面的空白之作,是国外反腐败立法研究的标杆。该书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高远的视角、恢弘的气势、新颖的体例和独创的方法。《域外》视角高远, 视野开阔,以鸟瞰的方式对近几十年来一些典型的国际组织及国家的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进行法理评析与文本解读, 彰显了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法治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域外》内容宏阔、体例新颖、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双重意义的力作。众所周知,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是一个鲜有人从事的研究领域,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较难收集。作者设计了一个新颖的体例。突破了传统的制度概述与介绍,进行一次性集中述评;吸收了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夹述夹议的“述评”表达方式,在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背景、立法过程、执法效果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对立法过程与立法文本进行评价分析,从实体上评析其设计的是否合理,且从程序上对执法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评析,在立法理念的层面进行评析,形成了立法过程的客观描述与立法文本的解读、评析交错进行,把立法与执法效果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开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新天地,有一种恢弘的气魄,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宏观驾驭能力和法理分析、论证能力。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结构。

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鲜明的時代性。该书通过对立法文本中体现的公平正义特征和防控腐败的功能进行法理剖析,对文本中彰显的进行法治反腐理念的深度探讨,从而展示防止利益冲突及反腐败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制度优势,为各国反腐败立法提供了立法引领和价值导向。

《域外》所选取的角度——通过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比较,反思与推进我国的相关立法。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对时代法治精神的准确把握。《域外》一书的立法文本与案例主要来源对一些典型国际组织和国家立法文本和案例的翻译。许多资料都是国内目前缺如的。在书中,作者的理论评析具有填补空白性质。《域外》既是探索防止利益冲突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一本指导反腐败立法实践的指导书,该书分外厚重和平实。

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域外》是一部充满了理性思辨的填补空白的著作。全书共七章,分别为: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透视、加拿大《利益冲突法》研究、美国防止利益冲突法研究、希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OECD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亚洲开发银行防止利益冲突立法研究、域外防止利益冲突立法模式分析。书中对典型立法文本的透彻的法理分析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和理论的创新。在对国际组织和各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比较研究过程中,作者思想活跃,不乏辩证思维方式,有新意且又饱含理论创新韵味的见解迭出。显示出作者超前的理论前瞻性。这是《域外》最引人瞩目之处。

析理严密、行文流畅、引人入胜。《域外》是一部以案析(法)理的著作。作者在析理时,思路清晰,丝丝入扣,从而使分析更深刻、阐述更具说服力,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它不仅为立法机关如何制定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以及严密的分析论证,而且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和启迪。

《域外》熔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现实研究于一炉,从立法的角度,运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遴选的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进行了深透的评析。它是近年来此类题材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其学术性、指导性和对策性较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新中国特色的反腐败立法的研究,确有继往开来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域外》也有未尽如人意之处。由于该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个别篇章给人有析理不足之感;又如章与章之间篇幅比例也有不够协调的地方等。希望在再版时能消除这些微瑕。

(作者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作者:雷鸣

第2篇:思维品质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读后续写是2021年湖北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这一题型的出现给湖北省全体高中英语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师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根据新课标及考试中心对于读后续写的要求,读后续写题目应该是读写并重。做好读后续写题目,学生要在写作前对所给语言材料及文本进行精确理解,这样续写部分不会偏离主题;关于续写部分,要根据所给段落首句合理创造出与原文主题、逻辑、情感一致的续写内容,并适当发散。

关键词:思维品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

引言

英语读后续写已经逐渐成为帮助高中生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及评估方式,高中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读后续写题型进行分析,并了解读后续写的答题步骤,进而提高学生的高中英语综合能力。读后续写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积极分析读后续写题型的选材特点、设题特点、能力考查侧重点等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读后续写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思维品质理论研究

思维品质是指不同个体的智力特征在思维活动中的不同体现,任何一种学科能力都是在思维活动中得以发展的。林崇德指出,学生具体学科的能力与其自身所持有的思维品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认为学生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展现的能力,都需要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得到发展,没有思维活动条件的参与,学科能力也无从谈起。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是高中学生接受英语教学应当具备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心智特征上的集中体现,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发现、观察和认识世界,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事件做出恰当、合理的价值判断。李爱云认为,思维品质是指不同个体的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表现。在完成读后续写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要做一些思维难度逐级递增的任务,如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依据个人的观点进行创造性表达,最终获得深度的学习体会。

二、思维品质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策略

(一)结合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课堂导入教学工作虽然一直在开展,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更无法找到学习英语的窍门。对于读后续写教学而言,课堂导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读后续写技巧的相关基础知识、拓展内容,逐步走进英语读后续写学习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英语文章内容,并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部分英语知识,完成英语知识的架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记叙文六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引导学生快速提取故事关键信息,进而使学生领悟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从而使学生做出对未来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预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个情节排序、補全信息或者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读后续写故事情节的把握度。

(二)问题链辅助形成写作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链,问题链的设置在逻辑上应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次,学生根据问题链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基本的写作思路。最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续写。以问题链辅助写作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吴滢指出,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逐一解决问题链上的子问题,能够促使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建构文本意义、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的目的。

(三)明确读后续写特征,培养思维品质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为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读后续写是持久不衰的热点,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于吸纳知识,写作则为应用,属于外化表达。高中英语教师在应用读后续写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与写作间的关系,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读写训练,高效落实读后续写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为学生讲解文本核心情感与主旨大意,以及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方式,没有意识到优秀文本对学生写作发挥的优势作用。阅读和写作作为相辅相成的存在,必然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读后续写教学,即英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与写作技巧的同时为学生设置相关读后续写任务,指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模仿写作,充实写作内容,提升写作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人物的语言能表现人物的各种特点,让读者读后感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恰当的对话不仅能暗示人物身份,展示人物性格,传递人物情感,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有效发展,使描述更加绘声绘色,给续文增添亮点。因此,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归纳所给文本的语言特点,并在序文中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篇优秀的续文离不开高质量的与原文协同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吴晓芬.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写作支架的构建[J].校园英语,2021(11):204-205.

[2]丁洁.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追问价值[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1(08):45-46.

[3]付晓玲.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新题型的教学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1(10):17.

作者:伍海霞

第3篇:读后叙写法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读后续写法,作为一种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写作练习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促进学生对医学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综合技能。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读后续写的实施过程中也需注意很多问题,如续写材料的挑选、续写步骤的设计等。

【关键词】读后续写  医学英语  医学词汇

【课题项目】陆军军医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军队医学院校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2019yjgB23;陆军军医大学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医学本科生L+A能力培养的MC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A07。

1.引言

医学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对医学专业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由于医学英语本身学习难度较大,加之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对医学英语望而生畏,对医学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如何丰富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研究读后续写在医学英语教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少方法的问题,提高他们医学英语学习效率,培养其英语应用能力和思辨精神。

读后叙写,又称“写长法”,是一种以有效输出为导向的英语写作练习方法[1]。续写任务隐去文章后半段,要求学生进行叙写,把文章补充完整。读后叙写是一种“学伴用随”的教学模式[2-3],学生用英语进行叙写是一个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但是这种输出过程不同于普通的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命题作文是单纯的语言输出练习,读后叙写不仅涉及语言的输出,学生进行叙写任务之前要先阅读文章前半部分,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进行叙写,所以读后叙写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是以输出为导向的一种语言学习[4]。

此外,命题作文写作是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其内容虽可发挥但受题目之限,而语言形式则靠学生之前的积累。读后叙写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文章的前半段进行想象,并将其补成一片完整的文章。每个学生都可依据前半段文章提供的线索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人叙写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样,而在语言上,学生可以参考文章前半部分的语言资源。因为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选取文章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即存在一定的语言差(language gap),学生会在叙写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章进行回读,模仿文章的一些语言结构,从而出现结构启动和拉平效应[5]。

读后续写已经被许多外语研究者及教师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何把读后续写引入医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完成医学相关话题的续写任务来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综合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学者尝试把读后续写的方法引入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选取医学相关的续写材料,让学生完成续写任务,研究发现学生在对医学类文章进行读后续写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协同效应[6]。本研究进一步对读后续写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试图找到对于医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医学词汇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2.读后续写的优势

首先,读后续写法以输出为导向,并且将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而将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强化协同,引发拉平效应,是促进二语能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7]。读后续写任务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完成续写,把给定文章段落补全,使之成为一篇完整连贯的文章,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语言输出。所以学生在完成读后续写任务时都会以这个任务为导向和牵引,为了完成这个输出任务,学生就必须认真阅读并深入理解给定的文章段落。在续写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还可以不断返回前文进一步寻找所需线索,进行再次理解,所以其全过程中,读后续写都将理解和产出紧密地联系和结合在了一起。

读后续写任务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学习支架。上文提到读后续写中的“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一般阅读是单纯的输入,而读后续写中“读”的环节是一种以续写任务为驱动的阅读。而读后续写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写”也不同于一般的写作任务,它比写作有更多的限定,学生必须以前文为依据,但与此同时,前文也为学生提供了有用的“支架”,学生可根据前文线索设想情节发展走向,而不是凭空想象。

3.读后续写的实施步骤

读后续写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收集续写材料并建立医学题材读后续写题目库,课堂实施和续作分析。下面就这三个实施阶段做具体阐述。

3.1第一阶段:收集续写材料并建立医学题材读后续写题目库。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立续写材料选定及题目编写的原则标准。

3.1.1收集医学题材类读后续写材料

首先,项目组成员需要收集筛选读后续写材料,然后把收集到的材料按照读后续写的要求和学生英语水平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处理,并确定续写的前半段,对文章进行删减,变成适合进行读后续写的题目。

3.1.2对续写题目进行预试

编好续写题目后,先找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后对测试学生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对于续写题目难度的感受以及对于续写题目的认识,并对学生续作进行分析,包括对续作完整性、句法和用词的协同性、语法错误特点等项目的分析,根据学生反馈和分析结果,对读后续写题目进行调整。

3.1.3确定读后续写材料选定及题目编写的原则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教學实际需求前两个阶段的结果,确定选定续写材料和编写续写题目的原则和具体标准。

3.1.4建立医学题材读后续写题目库

在这个阶段,要对成员完成的续写材料进行汇总和整合,建立一个医学题材读后续写题目库,为下一个阶段读后续写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做提供支持。

3.2 第二阶段:课堂实施。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读后续写在医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

这个阶段是读后续写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安排读后续写任务,每次读后续写任务包括任务前说明,进行读后续写任务以及任务后的讲评与讨论三个环节。

3.2.1任务前说明与讨论

在开始读后续写任务前,要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读后续写并解释说明读后续写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读后续写任务有一定的了解。在任务开始之前可以设置与任务主题相关的口语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3.2.2进行读后续写任务

把读后续写题目发给学生,应包括题目要求,续写文章的前半部分以及续写留白三个部分。

3.2.3任务后的讲评与讨论

在学生续写后教师可将学生续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在教师讲评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习作、交流对续写文章涉及话题的不同看法,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最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评和同伴互评结果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在整个教学周期完成后,通过前后测成绩对比、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并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调整、完善读后续写实施计划和方法步骤。

3.3第三阶段:续作分析。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评估读后续写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并确定续作评分标准。对课堂实施阶段中学生完成的续作进行整理和进行分析。重点对续作完整性、句法和用词的协同性等项目的进行分析,确定续作评分标准,并分析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及以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4.实施读后续写需注意的问题

读后续写能促进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并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综合能力,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并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续写材料的选取上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所截取的文章既要与医学相关又不能过于专业,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叙事性,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及续写的愿望。专业的学术论文或是说明文就不适合作为续写的材料。其次,文章的难度要适中,截取的英语文章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控制文中出现的生词量,而且出现的生词最好要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出来。此外,整个读后续写的过程和其中各个环节要根据教学目的和重点精心设置。读后续写的教学流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比如可以在阅读前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下文情节发展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意见,激发灵感,这个环节既能作为口语练习还能为学生之后的续写提供思路。在续写完成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换作文进行同伴互评,纠正语言错误,相互交流续写感想。

除了上文提到的标准的读后续写任务,读后续写还可以有很多变式,如听后续说、听后续写等。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

5.结语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将理解与产出紧密结合的语言任务形式有其突出的优势,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读后续写及其各种变式,激发医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其医学英语水平并培养其医学人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读后续写对医学英语的促学作用。

参考文献:

[1]师智启,罗茜.基于读后续写的医学英语教学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6):60-62.

[2]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4):547-556+639-640.

[3]王初明.“學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1):56-63.

[4]王初明.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J].外语界,2014(2):42-48.

[5]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2014,37(4):501-512.

[6]辛铜川.读后续写一项基于医学院校ESAP写作的实证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8):1124-1127.

[7]王初明.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753-762.

作者简介:

师智启,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陈丕,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翻译。

作者:师智启 黄蝶 陈丕

第4篇:实践论读后

论认识与实践关系——读《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从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看出这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文章。

文章首先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来源”。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人类生产活动是慢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的认识也同样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发展。并且确定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践获得经验,通过经验再次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随后文章又提出了实践在人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事物的来源,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脱离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时刻检验着认识的对错,也只有实践能用来检验认识的对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两点体现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能一味得照本宣科,照搬书本上的一切而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毕竟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而来的认识与经验。但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未必完全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也许是推断而来,而且每个人实践的环境因人而异,所以必须自己亲身实践,否则可能会出错。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文章稍后用认识的发展过程来解释这一个问题。人在实践过后便会对事物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即“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随着实践的进一步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整个过程可以总结为:实践——感性认识——再实践——理性认识。但是真实过程并不是这么简单,它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与认识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绝不能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开始于经验”,“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最后,文章提出“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整篇《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全文也很好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成功地理清了知和行的关系。 看完整篇文章对我来说确实不易,有些地方必须认真研读几遍才能理解,读完全文真需一些时间。《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是真理的来源,实践同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说我们化学学习过程,书本上有相当多的实验研究过程,这都是前人不断实践认识得来的经验,并且都经过别人一遍又一遍实践检验。而我们理论学习是研究前人的认识,如果不通过实验,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必须通过实验,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实践过程来检验前人的真理,也更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真理的理解。然而有时候实践就不一定必然成功,自己的思想不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就会失败。这就牵扯到一个实践的勇气问题,文章后面也有提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古人对于实践勇气问题的答案,要敢于实践,大胆实践,要有信心,不要害怕犯错误,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而人类最初实践的来源正是在对世界不了解的状态下慢慢探索和积累而来,正是犯了无数错误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这些失败错误的实践过程,不敢于开始实践,就永远不会了解真理,当然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再实践、再认识„„”过程。

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了解真理,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

第5篇:《实践论》读后有感

读完《实践论》,它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即是它的核心。《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在当时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践论》阐述内在实质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同时又要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要随着客观世界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循环前进。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这个观点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

《实践论》指出认识有两个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中去即是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如今,我们现今常讲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际内涵就是认识的两次飞跃。“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我们在工作中常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的本身,但往往与事件的本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掩盖了某些核心和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务实”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把从客观实际中求得的规律性认识,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想的结果。在当前现实工作中,我们要重视第一个飞跃,但更应该重视务实,更应该重视第二个飞跃。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检验“求真”之真,实现“求真”目的。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根本性意义。

对一个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是由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状况所决定的。《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就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与行是具体历史的统一。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的,即使这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也只是获得了关于物质世界一定过程、一定范围、一定层次的客观真理。任何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对于一个具体过程的认识所产生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跟着推移发展。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们不但受到自身“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方面和本质有一个逐步显现和暴露的过程。由于客体表现程度的限制,即使主体十分努力,也常有始料不及的情形发生。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不仅在大的方面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也很有帮助。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6篇:《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是由毛主席撰写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从一定方面上来说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对于后来的革命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建设,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这篇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并加以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引证,从而完成了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精髓的阐述,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以及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例举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的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指导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认识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先由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而认识是要通过理性的认识来进一步深化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毛泽东同志认为仅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只是不十分重要的哪一部风,认识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发展的。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认识是不可能完善的,没有实践的基础,认识是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的。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我们绝不能固守在先辈们所探索的经验下,不知探索,一位依靠。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同样必须,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这个时代,发展处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并把它们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发展为理论,以此来提高我们,提高这个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第7篇: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位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2—298页,于1937年7月出,有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在“实践论”中主要是讲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基础上,去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形式,从而形成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毛中特》理论中我们学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时间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则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解释、说明,也更强调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而在读完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则有更一步的了解。

在“实践论”中首先提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及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是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既是对生产活动、阶段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关系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认识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同样的,也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的真理性标准。”这句话进行了诠释: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如果达不到就会失败,从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改正思想,然后获得成功。正所谓是“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也因此,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对社会实践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那在阐释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服务于实践呢?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各个现象,各个方面以及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即认识的感性阶段,感觉和认识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理论的结论。因此,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这些感性的东西则生起了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产生概念。概念也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以及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同时,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方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由此,感性认识则成为了理性认识。

然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真正的认识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了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论理的认识。同时,实践也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比如: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而,一切的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论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即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解决则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再者,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合新的情况。

于是,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读完“实践论”让我充分明白了实践的论理、重要性,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例如:人们刚刚面临新的实践活动时,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的情况下去实践,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在“实践论”中谈到,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们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会与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时的信心直接相关,而往往很多人总是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而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机会。

在“实践论”中,我倾向于“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即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就举个我亲自体验过的两件事:学游泳和骑自行车。刚开始都不会,直到大学里来了才有这些概念,听了同学们的经验觉得似乎没有那么难,认为自己很快就会了。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游泳到现在还是没有学会,而骑自行车也只敢小小的尝试,在人少的地方才敢骑。这就充分说明有很多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做才能够学会,并且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才会真正的学会。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亲身实践才会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

可见,“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及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我

们要学习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时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努力提升自我,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让其更加稳定、顺利。由此,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自己变得敢于尝试、勇于实践,不断获取经验,则不会再因没有把握而失信心,失机会。这样,成功就会属于我们,而命运也就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生活的主角。

第8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有感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第9篇: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此篇文章通过系统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同时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从而更能深刻地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理论思想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就像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理论要比实践更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理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谁人随口说出来的,他在说这个理论之前肯定经过了实践。其实实践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经验,但是经验并不是总是有用,所以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实践过程,看到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论。每一条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对于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学过理论,前人的理论用来指引我们前进,可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仅仅有前人的理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实践,通过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或许你会得出自己的理论,或许你还会发现你的理论与前人的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什么错误,这不是说明你错了,也不是说明前人错了,要想到前人所处的环境与你不一样,理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味的看着前人的经验去办事,那就成为了本本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我们注重实践,知道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之前是不能说是真理的,甚至不能说是理论,那只不过是一个命题而已,这个命题对真有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命题才是正确的。然而当一个真理出来的时候,往往与这个真理有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真理的存在只是为了指导后来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但是怎么会有同样的问题呢,世界时变化的,问题不会一模一样,所以真理不能照搬,要结合实际去应用理论,这就是实践。

《实践论》并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并不是仅仅在告诉共产党员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多么重要,怎么样去实践。外国考察团去延安考察的例子不仅解释了实践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他告诉同志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说出了毛泽东自己的信心,也鼓励了同志们的信心。也许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纯粹的去讲道理,不是说实践了,那么将道理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说道理并不是反对实践,懂得了实践的道理,才能去实践,如果不知道实践的作用,那我们要什么实践。明确的知道了实践是干什么的,它的用处是什么,所以才去实践,因为那样是有好处的,要是没有好处谁会去做。实践是有用的,所以实践是必须的。

文章还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

观世界。"文章最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知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 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借助于当今世界的科技,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通过别人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方法。实践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没有那样的神通广大,外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想反正有人去了解,我就不要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该停止前进了。所以出门是必要的,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出门了,那还叫什么世界。实践不能全部自己去体验,也不能全部由外界得来,外界来的并不是真实,不一定就能反映世界上的情况,别人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实践还是得借助于自己。

上一篇:工服制作合同书下一篇:信用社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