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实践心得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现代史实践心得(精选7篇)

近现代史实践心得 篇1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0化学2班

何楚斌,赵国威10104012031,10104012023

在学习到有关建党的知识时,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过程及留下给我们启示的事物便举行了一次参观北伐纪念馆和广东省委粤北历史陈列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习到有关党委和北伐的一些事一些情。

在星期六的上午,我们准时地在北区等候校车的到来,9点钟,我们准时发车。到了北伐纪念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的肖像,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手机把摄像头对准孙中山先生,照了一番后,我们陆续踏入了回顾辛亥革命到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的艰苦历程。在导游小姐的讲解下,我们每一个展区都观看了一遍,并认识到发起一起重大的革命是不容易的,再看看今天的我们,很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并不是我们做不好,但总让人感到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是时代铸造英雄,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统治让世人都铭记着他——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帝制。中山先生的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博爱,创新,和谐,包容,也成为现在中山市的标语,每逢介绍中山市这一条是少不了的,而作为中山人的一分子,我也感到十分骄傲!

参观了一个小时后,我们继续乘坐校车到下一站广东省委粤北历史陈列馆。参观完这个陈列馆后,我了解到这个陈列馆是以中国历史时间顺序的线索来编辑的,而且里面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技术,比如说:声光的结合让历史事件生动地再现等等。我们也在导游的解说下,参观完历史陈列馆,导游在每一个板块都认真地给我们讲解,我们也认识到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是不容易的。

中国,这个历经磨难和沧桑的古国,能站稳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全民族的努力。但清朝的闭关锁国和腐败,让我们由曾经的世界第一变为招人痛打的悲惨局面,我们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再甲午战争等等无数次雪耻的战争,最后把我们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金钱也随之流去,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经过无数次的革命,失去无数个英雄,我们终于推翻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紧接着又遇到日本侵略,蒋介石的一党专制的思想,让中国再一次陷入战争中,最后毛主席带领着共产党结束长达半世纪的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个独立国家立足于世界;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又进行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经济再倒退几十年,但我们领导人并没有灰心,举行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当家作主,并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的探索,中国终于找到符合自己的道路,并取得成功,香港,澳门也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的怀抱。而韶关作为一个红色重市,他也一样经历着祖国的变化,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和无奈,在这里也希望韶关雄起吧!

近现代史实践心得 篇2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纲要》 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同样的教学目的, 即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 《 纲要》 课的实践教学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增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 形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 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共性问题:

(一)大班额授课严重影响《 纲要》 课实践教学效果

目前《 纲要》 课普遍存在着大班额授课的情况,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大班额授课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更为突出。 由于每班学生人数众多,在一学期的授课中,要保证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实践教学(尤其是参观考察类活动)中来就显得十分困难。

(二)实践教学授课时间有限

《 纲要》 课授课时间本身就比其它三门课少, 因此相应的实践学时和课上实践教学的时间必然相对较少,再加上学生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无论有多么好的实践教学设计,如果没有时间一切就都是空谈,因此甚至可以认为时间问题是《 纲要》 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三)《 纲要》 课师资力量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这一问题与大班额授课情况类似,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 师资问题可以通过校内各部门资源整合与协作来完成。 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 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学生工作者, 均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大使命,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合理整合资源,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问题。

当前大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复杂,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的动力、毅力及自控力较弱,价值观与审美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本身的吸引力势在必行。

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原则

《 纲要》 课是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在解决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一定要严肃活泼有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直是以讲大道理为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对当代大学生吸引力不够。 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操作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视角出发,让课内外素质教育活动既丰富多彩,又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

(二)虽然是历史课,但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 纲要》 课虽然是历史课,但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以本校为例,每学期在进行素质教育活动时,我们都会设计不同的时代主题:2012年的主题是“ 喜迎十八大”;2013年的主题是“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主题是 “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2015年是“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这些主题都紧紧追随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而且相应的活动也与之紧密相联。 总之,虽然是历史课,但一定要与时代紧密联系,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切实理解“ 两个了解”与“ 四个选择”。

(三)虽然授课时间有限,但要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实现最大效益

《 纲要》 课的实践教学时间受限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并大力延伸、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是我们遵循的必要原则。

首先,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这样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参考书目、 观看爱国主义电影、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正常的授课时间,又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并有效保证了活动执行的效果。

其次,充分延伸第二课堂。《 纲要》课要用28个课堂学时讲授100多年的历史,真正是时间少,任务重,因此我校 《 纲要》 课程组教师集体开设选修课,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相关专题, 这成为正常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此外, 加强各科教师间协作也是节约授课时间的良好方式。 例如:我们在正式开课前就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由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的特点, 由我们即将教授学生的前任教师(即《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课教师) 利用课间帮我们发了一份“ 致××级同学的一封信”,将未来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和同学们需要提前做的准备都预先通知学生,学生可以利用暑期提前阅读书目、观看视频或参观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事实上相当于将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延伸。

(四)虽然经费有限,但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资源

很多学校在 《 纲要》 课实践教学中都有参观考察项目,但这种方式极易受到时间、人数、安全,尤其是经费的限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们利用我校是全国招生和一部分学生假期通常会去旅游的特点, 让学生把参观家乡和旅游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照片交上来, 由教师进行整理,然后展出,这样既丰富了同学的眼界,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同时增加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效果很好,而且真正做到了资源合理配置,少花钱,多办事。

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各个高校对于《 纲要》 课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经验分享,例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观看视频、校外参观等,这些与我校类似的项目我就不再赘述,现将我校《 纲要》 课实践教学特色项目进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纲要》 课程组在正式开课前就给未来要教授的学生发一份书信,即“ 致××级同学的一封信”,将我们未来一学期的课程安排、 要求以及学生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进行告知(前文有述)。

2.正式开课后, 由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学生自主参观事宜,学生可以借周末或“ 十一”长假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具体地点不限。

3.“ 十一”长假过后,教师把照片(电子版)收上来后进行整理, 挑选具有代表性及教育意义的参观照片做成展板在全校进行展出。

4.此外, 每位同学要将自己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介绍、图片以及参观感想记录下来,作为文字作业上交,教师会将其纳入平时成绩作为考核。

5.文字作业为必交项目,照片可自愿上交,不交的不扣分,但上交的同学会有加分,而被选中展出的照片加分会更多一些。

利用假期让学生因地制宜参加自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素质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丰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增加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展览可以使学生看到很多自己没去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图片、介绍,极大的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及课内时间,而学生几乎可以达到全员参与又无需承担额外的负担。

(二)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是我校《 纲要》 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探索出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为宗旨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这一活动是由最初的课前十分钟演讲发展而来, 后来我们将其表现形式进行了丰富,可以用演讲、文章、PPT或历史小剧场等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具体操作如下:

1.由《 纲要》 课程组教师列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前系列活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清单,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同步安排同学们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展示内容。

2.学生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团队分工协作完成。

3. 提前由学生上交历史人物或事件准备的相关资料,由教师进行筛选把关,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前系列活动。

4.由教师对报名学生进行辅导, 包括具体内容的选择和把握、时间的安排与要求以及技巧的运用等。

5.参加活动的学生, 在教师讲授相关内容的课前进行展示。 之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展现的内容进行有机对接。

6.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的形式要求不拘一格, 可以演讲、 表演历史小剧场等等, 这给了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一部分同学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手机拍成历史小短剧,做成5分钟左右的视频在课前播放,效果更是出人意料的好。

7.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展示,获奖者可以在学校的综合测评中加分。

课前十分钟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要准备一个历史短剧,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五分钟左右的视频,但在资料准备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 而这一资料准备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此外, 团队协作的表演方式使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这不仅加强了同学间的沟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而且极大的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率;由于学生在排练历史短剧、准备演讲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也节省了课上时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授课。

最后, 由于参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有助于其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 而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没有参演的同学由于是同班同学的表演,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这使这一部分同学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视频展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极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目前,在探索并实践《 纲要》 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 纲要》 课实践教学亟需建设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方案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进而理解“ 四个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并最终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 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摘要:目前,在探索并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纲要》课实践教学亟需建设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方案以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进而理解“四个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并最终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近现代史实践心得 篇3

【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25-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的目标指向,即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特别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促进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近年来,我们探索了一种“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本文将从口述史概述、口述史教学的价值和口述史教学步骤等方面展开阐释。

一、口述史概述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一般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第一个口述史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为标志。此后,美国逐渐开始了比较规范的口述史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口述史学研究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相应的口述历史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口述史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学界广为认同和接受现代口述史,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口述史的产生和发展远比欧美早很多,甚至可以上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论语》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就大量地采用了口述史料。后来中国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也有大量有关口述史的记载,蒙古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萨尔王》也是代代相传的早期口述史材料。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丛书、60年代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70年代恢复的地方志等更是被认为是口述史学的成果。但真正引起中国学界重视并形成一系列口述史研究成果,则是自国内出现口述史概念以来。如钟少华的《中国口述史刍议》、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等都是较早的口述史典型著作。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口述史学越来越为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所重视。

何谓“口述史”,对于其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现代口述史创始人阿兰·内文斯把口述史界定为: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保罗·汤普森则把口述史定义为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

国内学者关于口述史定义的界说也是多种多样。北京大学杨立文认为口述史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则认为口述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杨祥银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则把口述史的定义概括为8个字—— 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口述史定义的界说虽是观点各一、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把口述史与亲历者或当事人紧密联系起来,与现代媒介技术手段联系起来,与口头调查访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口述史就是由历史的亲历者口头叙述、史学工作者借助于现代媒介通过调查采访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的历史。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口述史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

二、口述史教学的价值

把口述史教学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作用。

(一)口述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往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讲授和灌输为主,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常常又受到时间、经费、资源缺乏以及学生数量庞大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让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口述史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旧有模式,尤其是克服了学生数量庞大、不易操作等困难,化解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践教学全面覆盖的操作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口述史研究性实践注重普通大众的鲜活生活经验与独特个体感受,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与历史亲历者或当事人访谈,收集翔实的口述史料,挖掘丰富的历史信息,探寻身边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并从全新的视角构建起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认知,从而激发起其对历史探究的强大欲望,驱动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这无疑为增强“纲要”课程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极好的催化作用。

(三)口述史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针对改革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社会上不时会出现无限夸大矛盾,散布各种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失范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困惑。口述史实践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用生活中的历史以小见大地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艰苦创业过程,精彩呈现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探寻历史的真实情况中促发其理性思考,以廓清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四)口述史实践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口述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亲身策划口述访谈,拟定实践方案,参加调查采访,撰写研究成果,这是对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全面锻炼。而且,口述史实践教学也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有益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以及关注现实的参与意识,对大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一)宣传准备,即口述史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的发布和指导阶段。一般在“纲要”课教学任务完成一多半的情况下,便开始给学生介绍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新方式。教师重点介绍口述史的涵义、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可供选择的选题指南。当然,教师确定选题一定要照顾到“纲要”课程的特点,让选题兼具历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双重使命。大致说来,选题可分为五类:一是口述校史或教育史类;二是地方口述史类;三是口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史类;四是国策发展与民生变迁口述史类;五是大学生成长口述史类,等等。根据以上五大类选题,教师再提供具体题目,并对学生做导向性指导,同时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空间,允许结合兴趣自由选题。不过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即最好不要选择相同的题目,万一无法避免选题相同也要尽量避开口述调访对象的重复。

(二)组织培训,即口述史研究性实践小组的建立和培训阶段。口述史研究选题指南发布后便是组建实践小组和进行必要培训的阶段,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班级规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教师指定原则组建口述史实践小组,出于全员覆盖的目的,一般以6-8人一个小组为宜,选定小组长以保证社会实践的切实推进且方便随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分组完后,就要尽快组织召开小组长培训会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问题、人际沟通技能技巧、团队协作意识、口述史实践调查采访工具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第一手资料的储存和处理、实践成果的格式要求和提交等。此外,还要注意设法登记小组长通讯方式,建立QQ群、微信或讨论组等以方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组织实施,即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阶段。确定了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的选题之后,重点就放在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上。首先是确定调查采访的对象。调访对象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要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做口述史的选题,一般选择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阅历、比较健谈的人作为调访对象为宜,因为这类访谈对象比较有历史意识,也会比较愿意配合,从而让调访更加容易开展。其次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相对安静的场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征求调访对象的完全同意,在双方满意的环境下进行调查采访,而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三个小时为宜。再次是要注意和调访对象达成对采访内容信息处理的知情同意。就是说访谈前要征求调访对象对录像录音及后期处理的完全知情同意,如果采访对象拒绝录音录像,那一定得尊重其意见。最后要做好口述调查访谈的问题设置。成功的调查访谈往往跟我们对访谈问题的设计有关,因此要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团队协作,在正式访谈之前把口述调访的问题预先设计好。要多设计些开放式问题,让调访对象有发挥的空间,尤其要善于在访谈中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以活跃气氛,帮助采访对象唤醒对具体事件的历史记忆。此外,还要注意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到调查访谈的最后,以免影响整个口述调访的顺利进行。

(四)经验分享,即口述史社会实践成果形成、整理和经验分享阶段。成功的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离不开最后成果的整理和形成,在进行完最重要的口述史调查访谈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集中精力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录音、录像、访谈笔记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形成最终成果。这要求紧密结合我们的选题,采用口述调访第一手资料,撰写口述史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历史文献的印证性利用。尤其是涉及国家政策变迁的选题,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使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调查访谈资料,努力做到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印证的一致,从而让历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当然,成果的形成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是采集到的口述史调访资料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地利用,不能随意篡改。二是要有脚踏实地把大量的口述访谈录音录像资料整理成可储存的文字材料的务实作风,要有特别的耐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以确保调访资料的原汁原味。口述史调查采访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成果的形成都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实践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比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协同创新意识和资料保存意识,最后把这些可贵的资料转化成电子文档,以便于保存和日后其他研究者利用。

另外,召开成果暨经验分享大会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分享大会上要让学生展示他们优秀的作品、展现他们挥洒汗水取得最终研究成果的全过程并撰写“微感想”,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或PPT等现代媒介手段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成果,把他们做口述史社会实践的片段、过程甚至点滴细节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实践过程,看到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尽管我们关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的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其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我们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正如有学生在“微感想”中说的那样:“我们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受用一生。”还有学生认为通过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G]//王俊义,等.口述历史.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0

[2]刘平平.现代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4)

[3]陈潇琼.口述史在国内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3(15)

[4]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Louis Starr. Oral History[G]//David K.Dunaway,Willa K.Baum.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 .Walnut Greek,1984:37

[6]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2.

[7]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G]//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史学·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0

[8]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9]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朝华(1976— ),男,江西遂川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篇4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后建立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其后爆发的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49年至今的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前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从1966年5月到1976年十月这十年,是“”时期。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起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切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地推进向前。

《中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篇5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环艺12-2 任课教师:闫亚平姓名:黄浩铭 学号:12044530216 成 绩

学习了近代史的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刚开学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个学期的课程却已接近了尾声。在我们上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但那时所用的课本只是叙述故事般的讲述历史事实。我当时仅仅是把这些历史事实当做故事来学习来背诵的。我根本没有往历史深处思考这些历史事实,它们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些本是我们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却被我们所忽略了。

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但课堂总会不留心听课,错过了很多老师精彩的演讲。

在闫老师的课上,老师经常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对某个历史事件作解释,不仅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还使得道理浅显易懂。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听到老师讲更多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的大脑不断地充实起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我坚信经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大多数同学的历史观念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进入大学后,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让我第一次深刻的懂得了学习习近平现代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学习习近平现代史。纲要不仅让我更加细致的了解到中国在近现代所发生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所表达的历史意义,以及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对今天的我们将有怎样的启示。常言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要想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我们就必须以史为鉴,从历史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这些历史在今天看来就像一个一个的故事,但现今有些人觉得这段历史并不是那么的清晰与深刻,更有甚者公开对历史进行诽谤,诋毁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中国这一百多年经历的血雨腥风是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百折不挠求发展的真实记录。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对历史的忽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的源泉。

在这一百年的历史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值得我们去挖掘。同时这不平凡的一百多年也使得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升华。所以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历史的学习,而且我们应给努力把它学好,在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爱国品质以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 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学会利用历史这份宝贵的财富为我们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远大目标提供借鉴。总之学习历史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学习历史态度要端正,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历史,努力学习好历史,并在学习中深刻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所得所失,以史为鉴,并牢记自己的责任,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继承先辈们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回顾过去的事情,能够讲述的,值得学习的有太多太多。看着中国历史上的艰苦斗争,我们应该为中国现在的繁荣和昌盛感到自豪。历史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的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站在的是属于那个强大的中国的土地。我们早已不用抛开学业,上街游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早已不用为了填补饥饿的肚子,啃草根、吃树皮。中国的历史是另人心酸的,中国的发展是另人震惊的。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再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滞不前,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 3

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地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我始终认为革命党人的“民智未开则以革命开之”这句话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他们显然过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确迫在眉睫,4

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养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试想,一个大学生总有一种反正我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那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国家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复杂繁多的历史仅仅浓缩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日后我必将加强自我学习,到图书馆等地方加深学习,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建设祖国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础。学习了近代史,让我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在现在社会学中学习、工作、生活、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一个民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知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对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又一次明白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国力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界的!然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其国家综合国力那就得与世界进行交流,取他国所长才行;另一方面,从整个近代史看并有事实证明只有改革旧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篇6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近现代史实践心得 篇7

一、深化“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教学活动场所, 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手段, 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 实现改造学生世界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必然被打破, 课堂教学活动将会让学生发挥更大主动性,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课堂实践教学应灵活设计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应遵循高校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通过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对“纲要”课程案例应进行认真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案例, 通过案例将学术带入独特的历史情境, 通过师生对共同问题的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围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穿插抗战英雄事迹作为案例, 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可以将日本在沦陷区实施的殖民统治作为案例,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 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 不受当前个别国家和党派否认历史、篡改历史行为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能达到增强课堂参与性的目的。

第二, 课堂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必须做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独特个性, 同时锻炼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实践教学中, 围绕学生为中心将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为若干能够发挥不同学生特长且需团队合作的任务。特别是涉及与“纲要”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事和热点问题, 学生可以围绕教师布置的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分组辩论,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自由沟通, 分享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经验和见解, 增强与人协作的能力, 培育团队精神。

第三, 课堂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实践教学就是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发现和获得真知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锻炼。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纲要”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所具有的不同条件及学科积累的丰富经验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 有的学者提出“四位一体”模式, 运用融读、写、讲、辩“四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将经典导读、读书心得、调研报告、讲课比赛或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课堂实践教学形式统一融合起来, 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 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1]。还有学者将课堂实践教学总结为读、写、做、讲、论的“五个一”模式[2]。由此, 在授课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纲要”课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活动已不再完全受到空间的限制, 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将教学活动从校园转向社会,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迫切之需。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促进“产、学、研”结合, 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3]。具体而言, 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不同职能, “纲要”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 德育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纲要”课程同样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公民道德的责任, 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 应与其所承担的职能保持一致。“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如内蒙古通辽市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在我党的革命斗争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 他们为了民族的抗战和人民的自由, 将一腔热血洒在了科尔沁草原, 如施介徐永清、吕明仁和麦新等烈士。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组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学习烈士先进事迹, 使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宣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场所另外, 科尔沁草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对学生了解通辽地方历史, 传播草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实践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型校外教学基地是与学校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 通过他们提供的实践场所和机会, 让学生亲身参与商品生产、协调管理等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对照“纲要”课程所教授的书本知识, 把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相结合, 使学生真正通过了解社会, 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 增强对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所取得成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别是一些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参观和体验, 使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传递时代信息, 培养社会正能量的载体, 这些功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第三, 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建设者, 因此, 让学生参与一些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加强对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其中, 就需要进行校外服务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种服务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与城市社区服务, 通过学校协调, 使学校周边的一些社区成为“纲要”课的实践基地, 使实践教学活动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也方便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另一类是农村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了解, 使农村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品格的重要平台。

三、探索“纲要”课程网络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对于高校“纲要课程来说, 网络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而言, 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创新的活动, 其核心是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虚拟空间内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实践尚属新生事物, 在操作层面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 搭建良好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授课内容进行整合, 将“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核心, 围绕教学目的共享教学资源, 确定师生在虚拟平台上互动交流的主题, 将“纲要”课堂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 网络平台各板块要以“纲要”课程专题为主要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实现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注意引入一些新的交流工具, 如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 使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解。

第二, 增强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和技能。“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实际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只有二者积极参与, 才能体现出网络实践教学的价值。在“纲要”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中, 要注意强化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侃侃而谈、喋喋不休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从旁协助的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 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 在网络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师生网络技能的培训, 共同进步, 运用好网络平台中的各种有效资源。

第三,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和评测系统。“纲要”网络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虚拟网络, 网络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学, 它是无形的、虚拟的,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需建立相对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注意听取师生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让其流于形式。教师要定期检查和更新平台的教学内容, 及时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 要加强网络实践教学的评测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评测, 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评测系统, 以确保网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作, 进而提高老师的教学热情,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 学校在推进“纲要”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应着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教师和学生也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共同打造“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之,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在改善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情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纲要”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7) .

[2]李春梅, 俞丽君.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 2008 (5) .

[3]叶茜茜, 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上一篇:青岛海尔利润表分析下一篇:学雷锋中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