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文化常识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代诗歌的文化常识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

中国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当复杂,涉及到古代纪时方法、节日风俗、服饰饮食、官职称谓等诸多知识,对于这些庞杂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还无法既系统,又细致地了解到,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其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不断积累古代的文化常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通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发地阅读有关古代文化的文献资料积极性。对于竞赛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涵盖面要全,但不能偏、怪、难,不然会事与愿违,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胡莉,教师,现居海南东方。

作者:胡莉

第2篇: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内涵和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日常教学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显得远远不够。对于高中学生,必须使他们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识,具有一定的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高中学生应该“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当前高中日常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一般是渗透在古诗文教学中,高考试题中直接涉及到文化常识的试题只占据了很少的分值(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分的分值)。高中教师对文化常识的处理一般是随遇随讲,不求内容的深入,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的识记,不做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重视不够,并不了解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刻内蕴。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古文化修养不高,造成古诗文阅读的障碍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陌生感,进而影响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兴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仅就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文化常识来说,其丰富内涵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农耕社会距离当下的高中学生越来越远,社会生活内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障碍。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农耕和读书仕进为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王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土神“社”与谷神“稷”的祭祀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设立专门的祭祀场所,一般由皇帝亲自参与祭祀;各级政府也设有专门的社稷坛,由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祭祀。围绕对“社稷”的祭祀,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天旱祈雨、籍田之礼等,还逐渐兴起了“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1]——社日。最终,“社”与“稷”的合称——社稷,就成为国家和政权的代名词。在农耕生活以外,读书仕进也是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文人人生轨迹,就必须弄明白他们求学和做官的经历,因此学生了解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官职的设置等。以清代科举考试为例,读书人为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需参加“童试”[2],录取后成为“生员”[2];其中在本省巡回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方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2],考中者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后第二年春礼部举行“春闱”[2],考中者称为“贡士”[2],第一名称为“会员”[2];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贡士参加殿试,其中第一甲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2]。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会明白古代读书人的仕进之路的艰辛和痛苦,理解在古人对功名执着追求的背后,有着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扭曲。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含了古代社会的普遍情感。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父母的“敬”与“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恭顺”上,而且体现在对待父母丧葬礼上面。自上古社会起,我国逐渐产生了子女为过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风俗,是为“丁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丁忧”逐渐由一种礼俗演变成制度,古代社会的律法对“丁忧”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有违‘丁忧’规定的各类行为,均被列为‘不孝’犯罪而被施以嚴厉的刑律惩罚。”[3]作为支撑封建统治的中间力量,国家的官吏更要恪守“孝道”,遵守国家对“丁忧”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对于“丁忧”规定的背后,是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理念和古人“尽孝道”的普遍情感。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的重视使得“别情”也成为古人的普遍情感。在古代,长安的灞桥是凝结着人们的离别之情的“黯然之地”。唐朝时,朝廷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灞桥两边杨柳依依,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送亲友东去的人们,大多在这里告别,折柳相赠,表达挽留之意。久而久之,灞桥也就成了著名的离别之地,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灞桥也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独特存在。同样,以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划旱船等活动为习俗的上元节,在节日活动的背后,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和幸福团圆的向往。

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藏着古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通过对文化常识的深入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认识。“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天干”和“地支”代表着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星象、时间等自然变化最原初的认识。同时,“干支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循环”时间观念的反映,“天干”与“地支”搭配,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好像时间只是在完成一轮又一轮循环,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哲学思想、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古印度的佛教能够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也可能与这种“循环时间”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教中“因果循环”和“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暗合了这种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是以“和”为贵的,但在强调家庭和睦的同时,更强调家庭中的秩序和礼法。家庭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要力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如《礼记》对父母和长者的礼仪是这样规定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在名目繁多的礼节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礼”为手段与以“和”为目的家庭观念。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渗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者说是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整体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整体思想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认识论方面的整体思维;二是道德观方面的整体主义;三是历史观方面的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观方面提倡整体发展,强调“公” ,就是强调从整体出发,谋求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发展。”[4]这种观念表现在统治者的立国方略上,就是追求“大一统”国家观念。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上就有明显的体现。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以后,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秦始皇嬴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他创立了郡县制、丞相、监察、九卿等规章制度,全国统一划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郡),在各个行政区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律法和文字,这种统治方式,为后世的君主所接受。自秦以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统一稳固的国家政权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追求国家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古代行政区划和官吏设置等文化常识之中,也隐含着维护国家统一,立足共同发展,追求中整体利益的民族精神内涵。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有论者指出,汉代的“儒家学说将介子推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孝而不求功利的隐士形象,这无疑将他推上神坛,成为民众修身律己的精神堡垒……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反映了人们对高洁之士的崇拜”[5]。在寒食节背后,则是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对于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综上所述,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普遍情感,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入了理解代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体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当下的高中古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所以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

一、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古诗文。以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拜、擢、迁”为例,其中“拜”为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为上卿”,就授予上卿的职位。“擢”指的是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而“迁”则是指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常识的真正内涵,才能准确的把握一些仕宦人生际遇,才能更为准确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二、促使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更为细致、全面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生活内容、基本情感、价值观念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能够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端午节”背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十四节气”中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意识,儒家传统中“仁爱”思想与“入世”精神,道家传统中对“逍遥”的追求与“本真”意识,古代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精卫填海”的传说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故事里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等。高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在苹果手机、好莱坞大片、万圣节、宫崎骏、“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很好地保有和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軟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必须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的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要使当前的高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加强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只是其中基础环节。“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6]我们的学生只有很好地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那么,加强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优取哪些具体措施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和讲解。课堂学习是当前高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进行细致深入地讲解,不要只做简单的解释,要力求挖掘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在文化常识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编写古代文化常识校本教材,为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古代文化常识社团,定期开展小组或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可以创办诸如“兴趣班”“特色班”采用“大讲堂”之类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教师要放眼课外,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在课余时间,运用丰富的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07-108

[3]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罗恒宇.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看寒食节从汉到唐宋的兴衰[J].宜宾学院学报,2014,(8)

[6]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作者:袁耀龙

第3篇: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初探

摘 要:文化常识的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的教学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古代文化常识的训练,问题引领,读懂文章,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做法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效率。我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历久弥新,要更好地让古代文化常识流传下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完善,重视高中语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工作。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内容,所以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深入日常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所以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寻找更好的办法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常识。

一、古代文化常识的特点

古代文化常识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流传下来,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内容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在高中文化常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基础掌握,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

同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大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繁复的文言文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古代文化常识由于大都是以文言文形式教学,所以不容易理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常识储备量,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意义

古代文化常识,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经典名言经过历史的流传,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学生可以在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中感悟人生真谛。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养成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习惯、立法以及科举制度等,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古代文化常识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展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高中阶段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未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三、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

高中古诗文化常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之根以及中华民族之魂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

为学生未来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很多时候,学生认为古代文化常识难懂,这都是因为学生在开始的学习中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导致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有困难,所以在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础部分,定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测试,并对学生掌握不好的部分及时进行补充、梳理。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探索,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能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扩充。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依靠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好胜心。

(三)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语文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应该依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靠视频、多媒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导学案部分,提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分阶段导入式教学

在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依靠分阶段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即使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良好的掌握能力,但由于古代文化常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分阶段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教学。

高中阶段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中阶段的文化常识学习,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而在高中阶段,学生本身对文化认识有了独到的见解,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见解相结合,形成新的看法,使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何俊才.学情视角下的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研[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胡莉.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6):27.

编辑 李琴芳

作者:代绍军

第4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长恨歌》

1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2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3渔阳:郡名,是安禄山叛军的出发地。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4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宫廷。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

5六军:指天子军队。这里指皇帝的侍卫军队。

6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这里指玄宗在蜀中的临时住处。 7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8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9孤灯挑尽:古时宫廷及豪门贵族夜间燃烛,不用油灯照明。用油灯时,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10海上仙山: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11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的小女,殉情而死。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12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13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是祭神的宫殿。

《湘夫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左徒,。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之词(一说为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湘水之神),以舜二妃子(娥皇、女英)为湘夫人。屈原以他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原有的传说、民俗、歌词去粗取精,创作为乐歌。在迎神赛会上,由扮演二神的男女巫师对唱,有众巫伴唱配舞。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拟行路难》鲍照:鲍照气骨劲健,语言精炼,词彩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比兴手法说明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蜀相》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蜀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乡侯。

2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

3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

1 4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当年八月在军抱憾病逝。

《书愤》陆游: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1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2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3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1翔鸟鸣北林:北林,古诗词中表示忧伤。

《一剪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1云中谁寄锦书来:云中,空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天上飞来,故称“云中”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写在锦帛上的信。《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给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反用其义,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旧题。

1“南浦:离别之意。

2扁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 3明月楼:思妇的闺楼。

4鸿雁长飞光不度: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夜归鹿门歌》

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指。

《梦游天姥吟留别》

1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方丈。 2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3白鹿:传说中神仙或者隐士多骑白鹿。

《菩萨蛮》韦庄:子端己,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成为“秦妇吟秀才。他在词坛上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花间派”词人代表,著有《浣花集》

1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司马相如妻子卓文君貌美,曾当垆卖酒。

《积雨辋川庄作》

⑻1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意思是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2“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扬州慢》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1维扬:扬州的别名。

2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3《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4淮左名都:即淮东。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5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昔日扬州繁华街道。

6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将进酒》1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2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

3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因封于陈,谥号“思”,世称陈王或者陈思王。 《阁夜》1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2 2卧龙:指诸葛亮。

3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4人事:指交游。

《李凭箜篌引》1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2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3十二门:指长安,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

4“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即天皇”。这里用来兼指皇帝。

《苏幕遮》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宋徽宗时候曾担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国殇》屈原

1国殇:指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2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骖:左边的骖马。骖,古代战车由四马驾驭,中间的两匹驾辕叫做“服”,辕外两匹马助力叫做骖,左边的骖马叫做骖。

4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燕歌行》高适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其辞多与边塞征戍有关,或写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非常赐颜色”: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光荣。

3烟尘:战争。 4摐(chuāng)金伐鼓:金:行军时候用来节制步伐的钲。榆关:山海关。

5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6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7阵云:形容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指战云,古人以为战争之预兆。刁斗:军中铜制用具。古代军中白天煮饭用的铜锅,晚上可用来敲打巡逻。

8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

9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称为飞将军。 《菩萨蛮》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才思敏捷,相传每次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辞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唐代女子好画的小山眉。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社长:古时基层小吏。元代社会五十家为一社。2乡老:当地年长而较有地位的头面人物。 3忙郎:芒郎,宋元时期俗语,指牧童。这里是对社长仆役的戏称。 4亭长: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刘邦曾任泗水亭长。 5斛:量器名,古时候以十斗或者五斗为一斛。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散文之部

1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2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3潦缩:水位下降。4估客:贩货的行商。5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6奉化军节度:军,南唐至宋朝时候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时管辖的意思。

《项羽之死》

1乌骓马:骓,青白相间的杂色马,

2麾下:部下。麾,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子。 3辟易:退避。

亭长:秦汉时乡官。

4山东:山的东面。

5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6骑司马:骑兵将领官名。

7太史公曰:《史记》中司马迁的论赞之辞。多半是总结性的话语,或特地阐明立篇之意,或补充篇中所未及之事。

《阿房宫赋》1阿房宫: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到秦灭亡时尚未完工。

3 2妃嫔媵嫱(feīpín yìng qiáng):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下文的“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3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摽(piāo)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摽 ,抢劫,掠夺。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5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6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7庾(yǔ):露天的谷仓。 8九土:九州。9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西门豹治邺》

褚少孙:西汉末期人,司马迁死后,《史记》有些篇幅散失了,褚少孙作了补充、修葺的工作。

1河内:古称黄河以北地区。2会长老:召集地方上年高而有势力有影响的人开会。 3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廷掾:县令的属官。

4祝巫:巫婆。古时专以服事鬼神为职业的人。祝,替人向神求福的人。巫,降神代神说话的人。5行视:巡视。

6间居斋戒:古时举行祭祀或者重大典礼时,先要斋戒,即洗头洗澡,穿干净衣服,吃素,独居,住在清洁的房子里,以表示对鬼神的虔诚庄敬。间居,单独居住。

7即娉取 娉,通“聘”;取,通“娶”; 娉取:聘娶。8复使一人趣之 趣,通“促”,催促。 9单衣,通“禅衣,祭神时候穿的礼服。

10磬折:像磬的形状一样弯着腰,形容十分恭敬。

11簪笔:古时士大夫行礼时的冠饰。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表示一种礼节。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者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六国论》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山人。

《伶官传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有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编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实。

1伶(líng)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2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3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4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5忽微:形容微小之事。忽是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6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7教坊: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1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

2十二郎,名老成,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郎,是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3“年、月、日”: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时常省写具体时间,待誊写时补上。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5取其孥(nú):把家眷接来。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6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兆:葬域,墓地。9敛: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10窆(biǎn):下棺入穴。11顷:田一百亩为一顷。

12尚飨:也写作“尚享”,古代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意为希望死者的魂灵享用祭品。尚,庶几,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祭十二郎文》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寻:八尺长叫寻。

2岁寒三友:松、竹、梅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3缣素:丝织品,统而言之都叫绢。分开说则洁白的叫素,带黄色的叫缣。

4 4桥公:指桥玄。昔曹操年轻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建安七年,曹操军过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旧友桥玄。祀文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喻自己与文与可的情谊笃厚。

《狱中杂记》

方苞,晚年号望溪,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附近)人。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讲求词语“雅洁”,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1刑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2质明:天正明的时候。

3 积贼:惯贼。

4迩年:近年

5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京兆狱:京城的监狱,即当时顺天府监狱。京兆,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6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

7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8好事者:多事的人。9书吏:掌管文牍的小吏。10中家:中产以上的之家。

11极刑:最重之刑,这里指凌迟处死的刑罚,即割碎全身的酷刑,行刑时先断其肢体,最后断其气。

12绞缢:绞刑。大辟:斩首。大决:即秋决。封建时代规定秋天处决犯人。

13勾者:立即被施刑的人。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全国,一一详议,死刑犯人,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呈交皇帝御决)。皇帝用朱笔勾上的,立即处死;未勾上的为留者,暂缓执行。

14西市:清代京城行刑的地方,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主梏扑者:专管上刑具、打板子的人。

15木讯:用木制刑具如板子、夹棍等拷打审讯。间月:一个多月。间,隔。兼旬:两旬,二十天。

16直省:直属中央管辖的省,这里指各省的主管机关。

17移关诸部:移送文书,通告朝廷各部。移关,平行机关来往的文书。

18晷刻,时刻。晷,日影,依据日影测日高度以定时刻的仪器叫日晷,或日晷仪。 19主谳(yàn验)者:负责审判的官员,即主审官。谳,审判定罪。 20案末:同案中案情最轻的人。21冥谪:受到阴曹地府的惩罚。

22矜疑:指其情可悯,其事可疑的案件。矜,怜悯、惋惜。刑部秋审时,把各种死刑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后两类可减等处理或宽免。

《陶庵梦忆序》

1引决:自裁,自杀。

2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3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4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5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

5 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6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7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8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漏尽,即指夜尽。钟鸣,即指天明。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9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10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11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劫,梵语“劫蔌”的略称。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这里指人的一生。

《种树郭橐驼转》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大古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1长(zhǎng)人者:做官的,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2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

3缫(sāo):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陪侍长着闲坐。

2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3饥馑: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泛指荒年。

4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5会同: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6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这里都做动词用。莫春:指阴历三月。莫,音义同“暮。

7春服:指夹衣或单衫。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候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8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9风乎舞雩: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东南,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逆旅:旅社。2大块:大自然。

3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4羽觞:酒器,形如雀鸟。金谷:晋代石崇的金谷园。

《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散文家,古文家。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3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4先妣:去世的母亲。5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6归,古代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苦斋记》1童儿:年岁小的仆人。

2相为倚伏:互相依托。《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膏粱之子:吃高粱的子弟,富贵子弟。高粱,精美的食物。膏,肥肉。粱,美谷。 4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5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

6 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6夫差以酣酒亡: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

7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

7

第5篇: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三、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四、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第6篇: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08-10-27 | 添加评论 0 骑着猪上船 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这里笔者着重介绍按以题材为主划分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借景抒情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

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即事感怀诗。指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往往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08-10-27 | 添加评论 0

nk0209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

“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

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

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

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

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

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

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

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

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

宏浑,笔势豪放。 09-08-08 | 添加评论 0

nk0209 大的方面可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现代诗分类

按国别可分为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并发展起来的新诗以及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旧体诗,是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写作的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旧体诗,是古代诗歌。旧体诗中,除词和曲之外的诗歌,还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与绝句、律诗等格律诗相对而言,除绝句、律诗以外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从南朝开始到唐代形成的绝句、律诗、排律等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旧体诗称为近体诗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诗歌内容,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等等。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它以叙事为主,且以抒情的方式叙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

09-08-09 | 添加评论 0

nk0227 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4、爱民人才的形象

5、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鉴赏艺术手法

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

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动作<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4、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主要是前三类>

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羁旅诗:思乡念亲。

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6、 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7. 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1、惜别之情

2、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4、怀古之情

5、讽喻之情

6、报国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诗歌的语言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09-08-10 | 添加评论 0

落花斜影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第7篇: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一、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如《诗经》、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歌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1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第8篇: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1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

2 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4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5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第9篇:高中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 1.至易水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①为变徵之声 ②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4.乃朝服,设九宾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鸿门宴] 1.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妇女无所幸

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

1 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5.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向东,其次是坐北面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向北,最卑是坐东面向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6.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现出明显地下降趋势,而且职务逐步虚化。

[孔雀东南飞] 1.汉末建安中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曹、刘、孙三足鼎立时的著名战役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 2.槌床便大怒

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祈求织女星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4.六合正相应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5.黄泉下相见

黄泉:地下的泉水,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6.新妇入青庐

青庐: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7.伏惟启阿母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兰亭集序] 1.岁在癸丑

癸丑: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

2 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的一种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赤壁赋] 1.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2.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3.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自己的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3.临川王某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琵琶行(并序)]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2.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

3 3.名属教坊第一部

教坊: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4.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啼血: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又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5.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

[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3.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劝学] 1.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过秦论] 1.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后来也用连衡比喻结盟。 2.南取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

4 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3.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4.以为桂林、象郡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5.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泛指田野。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师说]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古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传,是解释经书的书。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史记》: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十三年的时间写成,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拜为上卿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3.召有司案图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4.臣请就汤镬

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罪人。 5.为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5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苏武传]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单于出猎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4.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5.匈奴与汉和亲 和亲: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张衡传] 1.《后汉书》: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的历史。

2.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

6 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5.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6.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后称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归去来兮辞] 1.归去来兮辞

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2.仲秋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滕王阁序] 1.棨戟遥临

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2.钟鸣鼎食之家

7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大家世族。 3.望长安于日下 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4.酌贪泉而觉爽

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变得贪婪,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5.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古代礼服上束带下垂的长度。古代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逍遥游] 不过数仞而下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陈情表] 1.陈情表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3.死当结草 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上一篇:种植植物的心得600字下一篇:11月份幼儿评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