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常识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文体常识

古代文体常识 篇1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三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4、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5、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二、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游黄山记》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石钟山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张衡传》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包括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 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有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④讽谏: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书、序、跋有①书,一般指书信。如《答司马谏议书》、《报任安书》。②序又分为序文和赠序。序文指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的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一般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如《指南录后序》。列在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如《送东阳马生序》。

6、史传有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项羽本纪》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陈涉世家》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7、祭文

追念死者生前经历颂扬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的文章。袁枚《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上古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2、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干宝的《搜神记》。

3、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如李朝威的《柳毅传书》。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

5、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拟话本小说)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形式,如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6、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如四大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

8、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如《隋唐演义》。

四、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我国古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标题会有三个部分组成:宫调+曲牌+题目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介是动作、表情。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角色有“末”“旦”“外”等。3)传奇是一种戏曲形式,盛行于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了杂剧的特点。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五、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向赋过渡称“骚赋”;汉代确立了赋的体例,称“辞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魏晋向骈文发展叫“骈赋”,如左思的《三都赋》;唐代由骈体转入律体称“律赋”,如《阿房宫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

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代文体常识 篇2

关键词:林传甲,文学史,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古代文体史,思考

一.古代语境下《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构建

2000年以后,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一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构建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也成为学者们一度思考的问题, 由于学术界对“文体”含义的理解不同, 从而研究范畴与研究方式也不同。“文体”在二十世纪以来最为广泛的含义就是在西方文学理论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体裁”;至于文章的外在样貌, 以“风格”一词划分而出。一代又一代教科书式的传承使这种观念几乎具有笼罩性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下的中国古代文体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体裁研究, 各种文体史基本上都写成了体裁史, 时至今日仍然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操作模式。

然而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 它不是一部体裁分类史, 也不是历朝体裁递变史, 而应该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还原中国古代语境、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著作。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对“文体”含义的还原。2000年以后, 一些前沿学者提出将“文体”恢复到中国古代语境下的“文章整体”的含义。在中国早期, 华夏民族由于特定的地域与特定的文化, 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是, 无论是最初的如图画一般的从整体上见而示意的文字, 还是中医对病人的望闻问切、从整体上审视患者的病理, 中华民族所形成的每一个特色文化基本上都是在整体性思维方式下而展开的, 中国古代文体观亦如此, 整体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 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夫才量学文, 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 事义为骨髓, 辞采为肌肤, 宫商为声气。”古人将文体视为像人体一样的有血有肉的活的整体, 非是僵死之物。“文章整体”观念是对古代“文体”含义的正确理解, 那么在此观念下撰写成的文学史才是比较理想的。

二.对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文体学阐释

就具体层面而言, 这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古人的文体学著作似乎离现代科学理念太遥远, 而今人的文体学著作往往过多地掺入了现代性阐释。但是, 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 一些近代学人由于去古未远, 甚至他们在年幼的时候仍然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 所以他们中的部分学人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承继中国古代的;同时, 西方科学当时已经不断涌入中国, 前沿学人对西方的思辩科学还是有所认同的。在这批处于古今交替阶段的学人著作中, 颇能找到一些引人思考的著述。

20世纪初, 国人受到西方撰写文学史浪潮的冲击, 日本人已经撰写了《支那文学史》, 而中国人自己还没有撰写出本国文学史。在这种背景下, 京师大学堂教员林传甲撰写出最早期的由国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 该文学史的“文学”概念包含了古代的经、史、子、集, 没有使用西方纯文学的概念, 由于当时的社会前沿思想的主潮是抛弃封建文化糟粕、学习西方新科学, 所以林传甲的文学史一出炉就遭批判, 有学者描述云:“这本文学史言必宗圣, 观点陈腐, 甚至公开宣称‘必以周孔之语为归’。”直至现在, 学术界也多从该著作为早期文学史的开创意义而肯定, 对其内容上肯定的不多, 也未曾受过重视。

但是, 当我们以古代文体学的视角来审视该著的时候, 发现该著大有可观。由于林传甲思维承古, 其著作中所大量使用的“文体”的含义恰为古代语境下的“文章整体”的含义, 其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文章家的视角考察历代文体的布局、转承与演变。姑且从目录上考察该书的构思与内容:

第七篇周秦诸子文体

一.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诸文体

三.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家之文体

七.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文子之文体冗杂

……

第十二篇汉魏文体

一.贾山至言为上皇帝之创体

二.贾谊陈政事疏之文体为后世宗

三.晁错言备边诸书文体近似管子孙武子

四.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文体略同

五.董仲舒明经术文体为策对正宗

六.淮南子文体似吕览

……

十.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

……

十七.诸葛武侯出师表之文体

十八.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

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体

一.西晋统一蜀吴之文体

二.东晋播迁江左之文体

三.五胡仿中国之文体之关系

四.晋征士陶潜文体之澹远

五.苏惠创回文之体

六.南朝宋室颜谢鲍三家之文体

七.南齐永明体之纤丽祖冲之精实

……

十二.萧梁文士之盛文体之缛

十三.徐陵玉台新咏创诗选之体

十四.北魏文体近于质朴

十五.北齐文体颜之推出入释家

……

从文体学的角度而言, 本文对该著做出如下评论:

首先, 该著虽然没有明确写明其所使用的“文体”的定义, 但是我们从其目录及行文中一望即可知为“文章整体”之含义, 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的文体含义。

其次, 该著所使用中国古代的“文学”的含义, 各种类型的文章都被包含在内, 符合中国古代文章范畴的内涵。

第三, 该著不是注重于某种具体文类之文体, 而往往是以某种著作、某个人、某个团体的总体的文体特征, 而且常常能够以简洁的词汇概括之, 其言具体著作文体如“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文子之文体冗杂”;其言具体个人文体如“晋征士陶潜文体之澹远”、“南齐永明体之纤丽祖冲之精实”;其言团体文体如“萧梁文士之盛文体之缛”、“汉末党锢诸贤之文体”;甚至, 该著试图能够掌握具体历史时期断面的总的文体特征, 如“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西晋统一蜀吴之文体”、“北魏文体近于质朴”等等。这使林著与古代的文章选家有所不同, 古代文章选家是将文章选出让学习者自行研磨体会, 而林著的概括虽然简短, 却体现了现代科学归纳的倾向。

第四, 该著能够指出前代与后代的文体的承继性, 如“晁错言备边诸书文体近似管子孙武子”、“淮南子文体似吕览”, 能够以文章家的视角审视古代文人对前人的学习。

第五, 该著不是以文类相同之文进行比较, 而往往能够不计文类、从总体上来比较文体, 如“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文体略同”, 按照类别意识较强的当代研究, 前者属于赋, 后者属于应用类别, 而林著却指出二者“文体略同”, 可见古人意识中, 欣赏文章, 类别不同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比较文章的内在风神。

第六, 该著对有特色文体的挖掘眼光非今人可比, 如“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 此种特色文体恐怕在当前的学术界中都未能形成研究。今人重于类别, 而古人重于特色;再如“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 学术界对魏蜀吴的研究, 多集中于曹氏集团, 而林著指出孙吴文体之优长, 这恐怕在至今的学术界的研究中都是不足的。

第七, 该著能够以时代精神来把握时代文体特征, 陶尔夫先生早就指出:“此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性、鲜活的文学史新概念, 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这些概念虽然是今天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东西, 但是20世纪初林传甲就能有这样的眼光是殊难可贵的。

第八, 林著能够将古人文体与经国致用的热情联系在一起, 这其实正是古人穷经皓首的练习文体的原因, 而这正是今人所缺少的, 如其论“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 将光武朝行政文书写得好作为其能够兴盛的原因之一, 无论今人是多么地不认同, 这都是古代文人骨子里根本性的致用情怀;可贵的是, 林传甲点明文体乃古人命脉的利害关系, 但他主张在学习文体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自强, 即文体之术只可治理国人, 不自强则整国受制于人:“羌羯种人, 旧无文字, 不得不因中国之文而用之, 而中国文士, 或为之效奔走焉。彼夷人既通中国之情, 而中国人又为之用, 固不难制中国之命与掌握中矣。呜呼!中国能自强, 夷人虽通中国之文, 不过为藩属耳。不自强则草泽不识字者揭竿起, 其锋镝之祸, 无殊于戎狄也。”在这一点上, 林传甲就与传统文人有了明显的区别, 显然是受到近代自强思潮的影响, 既肯定了文体致用的态度, 又指出要自强, 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种热情, 对文体的热情, 对民族的热情。

三.由林传甲文学史所引发的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

无论林传甲的文学史还有多少缺点, 曾经经受多少批判, 他的著作都无疑反映了兼具古人思维方式与近现代学术气息的双重特点。虽然中国古代文体是由文类文体与个体文体构成的球体, 林著没有辨析文类方面的篇章, 而是直接论述中国古代士子所最关心的文体;文章本体类别的辨析, 虽然自魏晋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之, 但不见得士子们就会重视;相反, 常用的几种类别大家耳熟能详够用就行了, 普通士子谁会用精力去搞不能获得功名的文体辨析?大家穷经皓首的是力图形成惊人的个体文体。所以, 林著文学史的结构是完全符合古代士子抑或是文章家的心理的。辨体本身并不重要, 不管是类的、个人的、团体的、时代的或是其他什么形式的文体, 只要有特色, 就会成为士子或文章家们汲汲以求的对象。实际上, 林传甲的文学史的核心还是讨论与展示中国古代文体, 按今天的话说, 是文体学。但是, 林传甲当初可没有写文体学的意识, 而是当成文学史去写的, 这说明, 古人眼中的文学史其实就是文体史。

林传甲的文学史引发本人对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 (2) 。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 它首先要回归中国古代文体的语境, 使用“文章整体”的含义 (不是体裁) , 体现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 不是对古人文章学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抛弃与反思之后的原生态式研究的高度提升。

其次, 一部理想的文体史, 它应该是一部客观之文类、文体与主观之文体观相结合的著述。古代以文体视人体, 所以文体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落在人的身上。当然, 对文类的研究也很重要, 其相当于人体物质层面的躯壳。中国古代文类多数有其实用功能背景, 研究文类的社会功能是了解该文类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近年来古代文体学的重要走向之一。在汉末魏晋中国古代文体观正式生成后, 人们观念里普遍最重视的是对优秀文体的追求, 对历代各式优秀文体进行废寝忘食的领悟成为士子们学习生活的重心。历代文人究竟在前人的文体里学习到了什么技巧?如何参透文体中的神韵?古人视文体如人体, 高矮胖瘦不是最重要的, 人的风貌与才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各种典籍与文章进行古人式的学习, 是难以深入到各种文体的内部的。林传甲对各种文体的见解看似简单、粗略, 其实想达到林传甲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 (清光绪二十八年乡试第一) 。

第三, 一部理想的文体史, 它应该是一部与现代科学理念相接轨的学术著作, 但也应该是一部充满激情的著作。古代文体虽然已经失去了与仕途相挂钩的实用目的, 但它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有人曾感叹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国学、国史、国画、国医、国剧等国粹在古代社会结束后也得到了弘扬, 唯独国文没有得到弘扬。文体是国文的核心, 一部理想的文体史将是对国文最恰如其分的发扬。所以, 我辈期待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能够唤起人们对国文热情的中国古代文体史, 这或许不是短期内能够出现的经典, 却是我辈作为新世纪学子翘首以待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50.

[2]黄霖.中国文学史学史上的里程碑[J].上海:复旦学报.1990 (6) :83.

[3]林传甲.《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中国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23, 186.

[4]陶尔夫.文学史的世纪及其四个时期[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6 (6) :157.

文体常识高考热点热练 篇3

2.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骚体”是辞赋的一类,以__________为代表作,因起于楚国,亦称“楚辞体”。主要特点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秦历史散文可分为两种,一种以记述事件为主,以__________为代表,一种以记述言论为主,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

5.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散文著作是________,相传是春秋末年的________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故又称《______》、 《______》 等,其特点是善于描述战争和外交辞令。

6.春秋末年,随着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士”阶层兴起壮大,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等把诸子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十家。

7.诸子散文中春秋战国之交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典型的语录体散文,战国中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仍有不少篇章有语录体文的特点,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等才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

8.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后由官署名称变为一种诗体名称。标题上多用“歌、行、吟、曲、引”等。我国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以宋人郭茂倩编的《__________》所收最为完备。《长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汉乐府中的精品,南北朝乐府的重要作品则有《西洲曲》、《__________》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的北朝乐府《__________》等。唐白居易等人曾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了 “” 的创作原则,并写有大量的讽喻诗。

9.汉代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名作有汉代扬雄的《甘泉赋》和司马相如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四人被誉为汉赋四大家。而前者又有“扬马”之称。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则是西汉政论文的代表作家。

10.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和西汉淮南王刘安等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等古代著作中。

11.汉魏六朝记述神、鬼等各种奇异故事的小说叫志怪小说,如东晋干宝的《__________》便是一部有名的志怪小说集。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叫传奇,名篇如唐李朝威的《__________》,唐白行简的《__________》和唐元稹的《莺莺传》等。

12.明代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形式写的古白话短篇小说叫拟话本。代表作有冯梦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后人称为“三言两拍”。

13.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一称“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刘义庆的 《》 等。

14.形成于元末明初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样式,如四大古典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古白话章回体小说(一说《三国演义》为浅显的文言小说)。

15.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把暴露清末黑暗生活,宣扬改良主义内容的李伯元的《__________》、吴趼人的《__________》、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谓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以别于清吴敬梓的《__________》讽刺小说。

16.形成于南北朝的骈文唐宋也称四六文,重要作品如晋陶潜的《__________》、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唐__________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__________》等都有明显的骈文特点。

17.唐代__________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与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提倡先秦和汉代普遍使用的散文,唐宋八大家由此写出了一大批内容充实、活泼流畅的散文,而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成就最为突出,后有“韩潮苏海”之说。清代桐城派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等亦主张效法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其中

编选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影响很大。

18.小品始于六朝,晚清更为盛行,尤以记游作品和杂感小品最为出色,如__________的《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的《项脊轩志》、__________的《狱中杂记》等。

19.古体诗也称__________、__________、往体诗,一般指__________代以前的诗歌,此后也有人写古体诗。古体诗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无严格规定,形式较自由,按诗句每行字数可分为四言诗、五古、七古、杂言古等。

20.近体诗也叫__________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它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又分__________、__________、排律等,律诗分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每首八句,单句叫__________,偶句叫__________,合起来为一联。全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联,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严格对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的字叫__________。绝句也称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每首四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21.田园诗是歌颂田园农家生活的诗歌,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并称“王孟”的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的__________、范成大等也是写田园山水诗的能手。描绘山水风景的诗歌叫山水诗,创始人为南朝诗人__________,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轼、陆游等都写有大量优秀的山水佳作。

22.边塞诗是唐代兴起的专写边塞生活情景的诗歌,以_______、_______为代表,并称,他们与王昌龄、王之涣、崔颢一起形成边塞诗派,体现出雄浑开阔、激越悲壮的风格特色。

23.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叫__________,代表作有李朝威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李娃传》等。明清时以唱南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也称__________,代表作有明汤显祖的《__________》、清孔尚任的《__________》、洪昇的《__________》等。

24.词是由诗歌演变而出的韵文文体,故又称__________,古人有“由乐定词”之说,所以词也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以后才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体,根据词句子长短不齐的特点又称为__________。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__________,__________,每首词都有一个表音乐性的调名,叫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词最初分为令、引、近、慢四类,后有人分为__________(58字内)、__________(59-90字)、__________(91字以上)。

25.词盛行于宋,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流派,前者又称__________,北宋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等加以发展,突破“词为艳科”的束缚,形成所谓“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新体,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后者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派,以秦观、__________、晏殊、__________、欧阳修等为代表。主张“诗庄词媚”,重点写儿女情长,以婉约柔美为特色。

26.狭义的曲有南曲、北曲之分,一般所谓元曲是指北曲,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其中前者包括__________、传奇等,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通常只指元杂剧,全剧一般分四节(幕),由曲词和__________组成,男主角称__________,女主角称__________,次要角色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物的动作表情叫__________。元曲代表作家除王实甫外,还有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历史事件。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写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含“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纪事本末体则是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如《战国策》(国别史)。__________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28.__________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如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代对帝王条陈自己对人事看法的文体,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如魏征的 《__________》;故旧、朋辈间往来的文字谓之__________,如司马迁的《__________》;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体称作__________,亦称“叙、引”,又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等,如王羲之的《__________》;赠序则是惜别、祝贺、劝勉性质的文章,如宋濂的《__________》;跋则多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或评价作品、发表感想,或说明写作目的,如文天祥的《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兴

2.《诗经》中的“国风”民歌;《楚辞》中的《离骚》

3.屈原的《离骚》;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4.《左传》;《国语》、《战国策》

5.《左传》;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6.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农、小说

7.《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墨子》

8.《乐府诗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敕勒歌》、《木兰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9.《子虚赋》、《上林赋》;贾谊;晁错

10.《淮南子》

11.《搜神记》;《柳毅传》;《李娃传》

12.《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13.《世说新语》

1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5.《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

16.《归去来兮辞》、王勃、《阿房宫赋》

17.韩愈;韩愈、苏轼、方苞、姚鼐

18.张岱、归有光、方苞

19.古诗、古风、唐

20.今体;律诗、绝句;五律、七律;出句;对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韵脚;断句、截句;五绝、七绝

21.东晋、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杨万里、谢灵运

22.高适、岑参、高岑

23.传奇、《柳毅传》、白行简、传奇、《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24.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乐府,长短句,上阕、下阕,词调,词牌,小令、中调、长调

25.豪放、婉约、苏辛、李清照、柳永

26.戏曲(剧曲)、散曲;杂剧;小令、套数;宾白;正末(或生);正旦;净、丑;科介;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27.编年体、《资治通鉴》、纪传体、《史记》《汉书》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与引写专题讲座 篇4

编撰:高小祥

一、文体常识

(一)四大文学体裁

1.诗歌的一般常识(第三册)

2.散文的一般常识(第四册)

3.小说的一般常识(第五册)

4.戏剧的一般常识(第六册)

(二)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分类

1.记叙文的一般常识(第一册)

2.说明文的一般常识(第四册)

3.议论文的一般常识(第六册)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特殊体例引写系列(附若干作文题)

(一)记叙文

1.从生活中找“米”(第一册)

(1)观察日记“使我感动的一个镜头”

(2)他真是一位好老师(确定中心,选准材料)

2.写自己(第一册)

(1)我所经历的一次

(2)难忘啊,我的童年时代(童年生活趣事)

3.写人物的外貌(第一册)

(1)人物速写“正在演讲(朗诵)的×××”

(2)理解画意,展开联想和想象,作漫画记叙文

注意人物、景物的变化及其关系,以叙、描为主,说明、议论、抒情精要,如“各尽其能”4.观察景物的特点(第一册)

(1)写观察笔记花圃、月夜、雨中、秋晨

(2)写观察日记(景物为主)

5.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第二册)

(1)他(她),留在我的记忆里

6.写清楚一件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第二册)

(1)这件事教育了我(2)我看到的一件新鲜事

7.记事写人要中心明确(第二册)

(1)我忘不了他(她)(突现“忘不了”)(2)喜事临门(突现“喜”)

8.记事写人要线索清楚(第二册)

(1)慈母情

9.通过平凡的小事表现有意义的主题(第三册)

(1)一件小事(2)之间

10.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描写和议论(第三册)

(1)他(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2)友爱在中

1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第四册)

(1)站在烈士纪念碑前(联想)(2)校运会上精彩的一搏(想象)

12.有详有略地记叙人和事(第四册)

(1)我的一个星期天(2)我了解了他(她)

13.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第四册)

(1)瞧,我们这一家(2)××同学印象记(力求动作语言体现人物个性)

14.写人物的简单经历(第五册)

(1)(爷爷)的经历(抓住主要经历,精心剪裁,运用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少作或不作评论)

15.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第五册)

(1)快乐的三人世界(写家庭生活)、“我爱我家”

(2)喜看家乡一片新(适当运用对比方法)、“家乡变了”

16.讲究文面的规范整洁(第六册)

(1)从文面的规范整洁要求角度修改誊写近期完成的一篇作文

(着重于标题、副标题、标点符号、错别字、涂改、书写等方面)

17.推敲文章的语言(第六册)

(1)毕业赠言(给同学、老师、挚友分别写200字左右的赠言)

(2)选一篇近期完成的作文,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推敲、修改润色。

18.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第六册)

(1)难忘的瞬间(2)争辉

(3)我熟悉的一位普通劳动者(以小见大,以平凡写伟大)

(二)说明文

1.观察事物的特点(第一册)

(1)我们的校园(定点观察或多点观察)

(2)按一定顺序观察一座建筑物,写篇简短说明文

(3)观察漫画,写说明文(抓住组成部分,切中漫画立意重点,以说明为主,叙、议、抒、描慎用)

2.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第三册)

(1)家乡的一座桥(抓形状、构造、材料,介绍其特点、方位、功用及桥周围的情况)

3.合理地安排说明事物的顺序(第三册)

(1)我们的校园(讲究条理,抓住布局特点,各建筑物特征及其功用)

(2)我的一盏小台灯(抓住外形、构造、功用等方面)

(3)介绍“圆规”(借助说明书)

4.分类说明、比较说明和比喻说明(第四册)

(1)笔(2)球类比赛种种

(3)以平实的语言改写文艺性广告(或以文艺性笔法改写平实性广告)

5.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和定义说明(第四册)

6.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第五册)

(1)××的自述(如水、笔、电等)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介绍野草的生长特点

(3)仿(2),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介绍雪的形成”(注意科学性、生动性,适当描写,把科学内容通俗简明生动地介绍出来)

7.程序说明(第六册)

(1)怎样蒸馒头(设计统筹工序,加上文字说明,比例、时间要精确,并画出流程图)

(2)怎样制作风筝(介绍程序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议论文

1.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发表看法(第二册)

(1)谈尊师(亮观点→为什么要尊师?→怎样尊师?→总结)

(2)供材料,结合故事发表看法。(多角度、多层面、多启发)

(3)据漫画作议论文,(概括说明漫画内容,突出画意重点,优选议论角度,引出议

论,论点明确,如“挖井”)

2.用通俗浅显的语言阐述道理(第三册)

(1)就报名参加1500米比赛项目的人数很少,针对部分同学怕苦畏难的思想,用通俗

浅显的语言阐述参加长跑锻炼的意义,动员参加。

(2)针对商店招牌及广告上常出现的不规范的简化字,搜集实例,进行评论,提出看

法和主张,题目自拟。

3.理解原文,写出感受(第五册)

(1)写《乡愁》读后感

(2)阅读几则名言(谈人生意义)联系思想实际或社会实际,写出深切具体的感受。

4.扣“读”写“感”,叙议结合(第五册)

(1)反复阅读《事事关心》,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松树的风格》,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观点要明确,紧扣原文,叙议

结合,以写感想为主,引述原文应为写感想服务。

5.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第六册)

(1)学生也要学做家务

(2)“良药”未必都“苦口”也谈批评的方法

6.新闻评论(或作品评论)(第六册)

(1)据一则新闻,选定角度,确定中心,展开评论。

(2)介绍《陈毅市长》剧情,介绍中适当作评论。

(四)特殊体例

1.扩写(第一册)2.消息(第二册)

3.改写(第三册)4.讲演稿(第四册)

5.缩写(第五册)6.续写(第六册)

三、文体常识及引写知识要点简列

(一)文体常识

1.诗歌的一般常识

(1)诗歌的分类(按体裁和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两种方法分类)

(2)诗歌的特点(感情色彩、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节奏感强)

2.散文的一般常识

(1)散文的定义(广义和狭义)(2)散文的分类(按表达方式侧重)

(3)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4)散文的线索(人物的思想发展、赞颂一种思想品格、具体事物、景物等)

3.小说的一般常识

(1)小说的定义(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4)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

(5)故事情节的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尾声)。

(6)环境的分类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展现人物,抒发感情渲

染气氛)。

(7)小说的分类(长、中、短)

4.戏剧

(1)戏剧的定义(2)戏剧的分类(3)剧本的定义(4)剧本的特点

(5)剧本的情节结构(同小说)(6)舞台说明的定义、内容、作用

5.记叙文一般常识

(1)文体定义

(2)记叙的六要素(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三个基本要素)

(3)详略的选择(4)写作顺序及其作用(5)线索(6)人称

(7)记叙的方式(概括或具体,力减旁白,正面、侧面)

6.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文体定义及分类(2)区分描写与说明的不同

(3)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解说成因、功用、关系等)

(4)说明顺序及其作用(5)说明方法及其一般作用(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比喻、配图表、摹状貌等)(6)说明文语言特点

7.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1)文体定义(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点的位置、形式、引

出方式(4)论据的定义、分类及选择(古、今、中、外各领域;正面、反面)

(5)论证的作用及一般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6)论证的一般方式(立论、驳论)

(7)驳论的三种方式(8)议论文语言特色

(二)引写知识短文的知识要点。(详见课本)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篇5

① 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窦娥冤》为我国戏剧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② 郑光祖:元代戏曲(杂剧)作家。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 白朴:元代戏曲(杂剧)作家。名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④ 马致远: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杂剧)作家。名作有《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主要作品为《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具有“天下魁”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歌颂张生与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古代诗歌常识 篇6

【诗歌概念】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特点】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3、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2、两汉魏晋时期

(1)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

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

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

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

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

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

汉末魏初,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以描写田园风光为主,平淡自然、醇厚有味、富有意境。

(3)《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3、南北朝时期

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大多体裁短小。《西洲曲》 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绝体。《木兰辞》。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4、唐朝

格律诗兴起,更讲究平仄和韵律。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5、宋——词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6、元——散曲

7、明清

诗歌逐渐衰落,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囿于前代,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大诗人就是清代的龚自珍了。【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 ① 抒情诗 ② 叙事诗

2、按内容分 ① 田园诗 ② 山水诗 ③ 咏物诗 ④ 讽刺诗 ⑤ 史诗 ⑥ 哲理诗

3、按表现形式分 ① 古体诗 ② 乐府诗 ③近体诗 ④ 格律诗 ⑤ 律诗 ⑥ 绝句 ⑦ 排律 ⑧ 散文诗

附:古代诗歌的分类——诗、词、曲。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古代文体常识 篇7

通过研究, 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 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 一是结合注释, 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 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 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 于无疑处生疑, 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 厘清本源, 激发兴趣, 在有趣中积累, 而非死记硬背, 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 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 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 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侯爵”地位很高,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 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 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 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 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 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 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 掌天文图书等, 古代主天官皆尚公, 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 这里的“太史令”, 学生可能望文生义, 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 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 妙尽璇玑之正, 作浑天仪, 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 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 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 但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 大到国家政治活动, 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 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 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 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礼法角度来看, 有一些是等级制度下的贵贱尊卑的体现, 让学生加以了解, 对文本阅读不造成障碍即可。比如, 古人出使礼节讲究繁复, 有信物:《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持节”之“节”:旄节, 以竹为竿, 上缀以牦牛尾, 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 指的是钱财礼物;有仪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之“斋戒”, 说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 洁身清心, 以示虔诚。这些礼节, 或表明苏武始终如一的爱国忠贞情怀, 或表明荆轲在完成使命时的聪明智慧, 或表明蔺相如在秦廷之上为不辱使命而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小小礼节, 彰显人物性格, 这是不可小觑的。教者可以进行整合,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人出使礼节系统, 体会人物形象时,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有些礼节, 教师要密切联系当下生活, 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化, 实现语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这里的“趋”就是走过君长面前时小步快走, 是对长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礼”, 近似今天的成年礼, 程序相对是复杂的:由父亲在宗庙主持仪式。要选定日期、参加仪式的来宾, 行礼时加冠三次, 分别表示有治人权、服兵役、参加祭祀权等。繁复的礼节其实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权利, 当然还有义务、责任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 “成丁礼”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 对于青少年而言, 成就人生关键在于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涉及此类古代文化常识, 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包括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姓氏称谓方方面面, 虽庞大却有序有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探究, 应该可以体现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意义在于思考当今的价值。就是说让所谓久远的、似乎没有生命力的文化, 在当今寻找到它的影子, 挖掘出当代发展前进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学习, 才是最具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 篇8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通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发地阅读有关古代文化的文献资料积极性。对于竞赛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涵盖面要全,但不能偏、怪、难,不然会事与愿违,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一篇:幼儿保教知识下一篇:超市总经理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