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安全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行车安全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铁路安全始终是与铁路运输产业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其安全水平直接决定了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力以及声誉和经济效益。本文从当前车站行车安全的实际出发,对当前车站行车安全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对当前车站在保证行车安全上主要采取的对策及对今后车站行车安全工作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第一篇:行车安全论文

铁路行车安全因素分析

摘 要:铁路运输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出行,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好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工作,对于铁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对铁路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行车安全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关键词:铁路运输;行车安全;影响因素;措施

1 概述

铁路运输系统是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指挥集中的,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一个传统型部门。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铁路干线在建设规模和提升速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与此同时铁路运输系统中由于某些环节的影响,引起列车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造成重大威胁,安全问题由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安全事故分析

2.1 铁路安全事故案例

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发展较为迅速,总线路长度达到10万公里(2013年统计数据),占世界的6%,运输量大,任务艰巨,造成了运输过程中多起重大事故。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在由北京南发往福州途中发生碰撞事故,致使四节车厢坠入桥下。此次事故造成36人死亡,受伤人数高达192人;我国铁路安全事故发生频率相对于之前,有了大幅度降低,但造成的人身伤害,直接和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仍十分严重。

2.2 铁路安全事故分析

2.2.1 铁路安全事故分类。铁路行车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的类型有:A类,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脱轨、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B类,列车在作业途中受到干扰,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运行的事故;C类,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牲畜等碰撞引发的事故。

2.2.2 铁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分析。根据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对2013年行车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铁路行车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频率较高的是接发列车和调度列车作业事故,尤其是调车作业中事故发生率高达68%以上;若按事故危险性划分,则接发列车作业中发生的事故改良更大。

2.2.3 铁路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铁路行车系统参与部门和人员众多,分布范围广,作业时间长,因此行车安全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概括来说可分为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和管理四大类。

首先,人员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铁路运输过程中,机械设备、环境、管理等都需要人员参与和执行,因此人员因素对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极为重要。当人员中不安全行为增多时,行车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安全事故发生率必然增高。人员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主要分为系统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内部人员主要由基层作业人员、管理人员、指挥人员组成,各部分人员的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高低都会对行车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外部人员主要包括旅客、货主、铁路沿线居民、机动车驾驶人员等,该部分人员的安全常识和安全态度会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其次,机械设备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铁路行车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或者存在故障隐患,就会对行车的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铁路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运输设备设计的安全性,二是运输设备使用的安全性。设计安全性是指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故障规律可知,设备在使用早期故障率较低,运行一段时间,由于磨损和老化等原因,故障率开始增高。根据此规律,设备管理部门可对其进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的可靠性。使用安全性主要指设备的后期维修保养和运行时间管理等,保养维修及时,设备可靠性就高,反之若长期处于带故障作业,很容易累积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再次,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铁路行车安全主要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车务作业环境、机务作业环境、工务作业环境、电务作业环境、系统内部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季节因素、气候因素、地质因素、水文因素等;后者则主要包括对外宣传、社会治安等内容。最后,管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安全管理是铁路内部为降低或消除安全事故,对运输中的人、物、财、信息等要素进行统一指挥和调度的过程。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构建安全管理组织,对安全方针、目标及管理制度进行确定;利用信息系统发出指令,搜集不同部门的执行信息,在企业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先进的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理念进行推广,确保铁路运输过程中行车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 铁路行车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3.1 人员素质提升 行车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行车质量,铁路部门要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素质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提高职工的安全行车知识和操作技能;②加强对职工应对能力的培养,锻炼职工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③提升职工定期检修的意识,实时加强监测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3.2 加强安全管理 铁路运输企业在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行车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首先,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明确原制度条理中的模糊内容,使其更具指导作用。其次,加强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管理,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确保出现安全问题时,可找到相关负责人。最后,提高全员的管理能力,通过采取激励促使調动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以此保证铁路行车的安全。

3.3 加强意外事故的检查和排除能力 铁路运输跨地区较广,沿线治安情况复杂,尤其是关塞门、提车勾、摆路障、拆盗设备、列车运行中货物盗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铁路运输的行车安全。铁路部门应联合各地区的治安部门,加强对各路段地区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各类危害铁路行车安全的犯罪活动,将各类意外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铁路的安全运输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4 结语

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居民的安全出行和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做好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铁路行车安全主要受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影响,因此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系统、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消除各项安全隐患,确保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微.基于事故案例分析的铁路行车安全评价[D].大连交通大学,2014.

[2]吴培德,苑双军.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因素的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5(S1):50-53.

[3]门金勇.铁路调车人因事故的控制与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

[4]程俊超.探究影响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J].科技展望,2015(13):55.

作者:王海

第二篇: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事业中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承担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运输和人员运输。保证铁路行车安全是铁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调度员的行车指挥工作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依据,铁路行车调度员的个人素质、调度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调度岗位的设置等都是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调度员的管理、提高调度管理所内部的管理水平、优化调度岗位的设置都是控制行车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行车指挥;铁路行车调度;风险控制;安全

0 引言

铁路运输是国家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资料运输的主要承担对象。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是提升运输管理水平、保障国家各项经济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铁路行车的安全性是铁路行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铁路调度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行车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经济建设事业中各项生产资料的有效运输,以及在旅客运输中保障铁路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要高度重视铁路调度岗位上调度员的思想管理工作。提高调度员的安全意识和个人素质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依据。

1 行车调度的重要性分析

铁路是我国运输系统中最重要的运输部门,承担着货物资料和人员运输的主要任务,铁路运输具有安全、快捷、经济等运输优势,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组成部分。行车调度工作关系着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运输,是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铁路部门的行车调度工作是在特定的铁路行车范围内进行的行车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我国铁路行车与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的重要基础。调度员在具体的行车指挥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调度管理规范,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保障铁路行车的有效调度和铁路行车安全。同时,铁路行车人员在行使中要严格遵守调度员的管理工作,配合行车,提高整个铁路系统的行车效率和速度,确保行车安全[1]。因此,铁路行车调度工作是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工作的有效进行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

2 透视行车调度的安全风险

2.1 安全意识层面

行车调度员自身认识不到安全指挥行车的重要性,因此常常出现班中离岗、工作工程中精神不振、违章操作等行为。对已经出现疲劳驾驶的列车未能及时采取有效调整,为铁路行车指挥安全埋下隐患。

部分调度员,尤其是大多数新职员,认为只要列车行驶脱离自身管辖范围内,出现事故或没有进行调车工作均不是自己的责任。并未深刻认识到行车指挥员的真正意义,只局限于自身责任范围之内,没有从全局考虑安全行驶、安全指挥的意义。一旦行车调度指挥安全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人员伤亡、车辆损毁、阻碍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等。我国曾在2008年发生过一次重大列车行驶事故,足以引起铁路工作人员以及列车调度指挥员的重视,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列车行驶指挥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原则[1]。

2.2 安全管理层面

部分行车调度员在工作岗位中,作风漂浮、缺乏严格的自我管理。出现此种现象最多的是经验丰富、从事此行业多年的老调度员,以及新上任的部分年轻调度员,前者通常认为,自身从事此行业多年,有丰富的经验,有信心可以处理任何突发状况;年轻调度员则大都因为刚刚接触此行业,没有认识到行车调度员安全指挥的重要性。因此,常常对现场状况不加以了解,经常因为换岗时间到,而放弃目前做了一半的工作,且交接工作做的不到位,对列车及乘客安全不够重视。在自身管辖的区域及时间内,没有制定一个完成的计划,导致出现货车行驶顺序错乱的现象。列车运行计划的不严密,为现场造成了很多困扰,同时也为铁路安全行驶埋下隐患。

2.3 岗位设置层面

自从我国全面开展铁路局直管站以来,一直处于行车调度员少,列车行驶速度长、调度管理范围过大等问题,对行车调度指挥员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行车调度工作虽不繁琐,却责任重大,一旦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财伤亡等严重后果。尤其当出现天气恶化、修建施工、非正常行车等情况时,行车调度员长时间处于繁忙、紧张的调度工作中,偶尔会因为烦躁或其他原因,导致指挥不当,甚至手忙脚乱,此种情形不只会影响运输效率,同时对行车指挥安全造成一定干扰。因此铁路管理层应对行车调度员进行责任划分,明确规定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及权限,以免出现命令重复,或者遗漏某辆车的行车指挥,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升行车安全率[2]。

3 控制行车调度安全风险的思考

3.1 强化安全意识

通过现实中的各种事故或其他的形式对调度人员进行深入的责任、安全意识的教育。使调度人员心中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意识,保证铁路输送安全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得到提升。工作过程中把始终遵循安全理念,调和好安全与效率间的关系,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完全的遵循,行车调度员的岗位工作纪律严格遵守,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在调度员工作的全过程严格的执行。同时,调度所的所有科室不但要适时组织调度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运用,还要对调度指挥的方法进行良好的传授,宣传推广相关方面的有用的经验。此外,行车调度员的本身要进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精神的发扬与光大[3]。

3.2 加强安全管理

对施工、客运、罐车、军运等不同岗位的作业标准进行完善与修订,中心是“安全”二字。各工种在调度过程中要为调度员的指挥安全提供安全保障。有关科室人员要进行不断的配合、探索和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来提高调度员的素质与水平,从而培养出一支业务业务一流、吃苦耐劳,能保障铁路运输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值班主任、副主任对与安全有关的文件、指示等进行全面的指导与提醒,特别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主任或副主任要对调度进行检查与指导。各科室对行车调度台要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调度台除当班调度员还要有一位包保干部,在遇到特殊情况下,有关部门要立即派出调度员进行指挥,协助作业。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调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评选出各类标兵称号等,对于优秀人员进行物质及精神的奖励,来刺激调度员的积极性[4]。

3.3 优化行车调度台

目前,行车调度台距离过远,行车调度台的作用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影响了铁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同时也给社会群众的出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切实解决行车调度台工作跨度大的问题,必须要尽快优化行车调度台,要科学的增设行车调度工作岗位,协调行车调度台和其他部门工作上的配合,提高行车调度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行车调度工作的工作质量,在行车调度工作相对繁忙的时间段,也能充分发挥出行车调度台的作用,同时避免行车指挥员忙中出错,有效降低指挥安全风险,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提高铁路运输的服务质量,促进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5]。

3.4 工作方法科学化发展

铁路调度部门应该重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与运输部门的各项联系,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提高调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优化调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铁路行车安全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行车安全水平。

4 结语

强化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应该从调度员个人素质的提升、铁路调度部门管理工作的加强以及调度岗位优化设置等各方面来进行铁路行车安全风险控制工作。要不断优化管理方式,调动行车指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思想认识上提升调度员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优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调度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服务于铁路行车安全调度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宋蔚晨.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4,03(03):214.

[2] 杨德昭.浅谈安全风险管理在行车工作中的重要性[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03(03):162-163.

[3] 周妍,周磊山.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一体化仿真实验平台设计与研究[J].铁道学报,2012,06(06):1-7.

[4] 刘志钢,胡华,黄远春,陈颖雪.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2:+27.

[5] 崔艳萍,庄河.国内外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差异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4:16-21.

作者:冯向南

第三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问题与对策

摘要:铁路安全始终是与铁路运输产业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其安全水平直接决定了铁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力以及声誉和经济效益。本文从当前车站行车安全的实际出发,对当前车站行车安全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对当前车站在保证行车安全上主要采取的对策及对今后车站行车安全工作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间站;行车安全;研究

1车站行车安全现实分析

1.1車站行车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据相关资料表明,全路中间站占车站总数的90%,而且中间站各方面的作业条件同技术站比较相对落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实际发生的事故件数也远远大于技术站,在此以中间站为例进行说明。

2车站行车安全问题分析

2.1车站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2.1.1车站调车作业中的惯性“两违”。

(1)车站值班员违章指挥。违反《技规》有关规定,抢钩作业,不按《站细》规定时机停止影响接发列车的调车作业。

(2)调车长及其他调车人员不在规定位置作业。不能及时发现隐患,发出停车指令,采取紧急停车措施。

(3)车辆防溜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按规定设置防溜工具采取防溜措施,甚至违反先防溜后提钩和先挂钩后撤除防溜措施的规定,提走钩。

(4)调车作业中联控执行不到位,不主动联控,联控用语不标准。使用电台说无关作业的语言。

2.1.2车站接发列车中的惯性违章。

(1)车站值班员不按《站细》规定的时机停止影响接发列车进路的调车作业,及时准备接发列车进路和开放进出站信号机。

(2)车站值班员在办理接发列车作业时,不完整执行一指、二看、三呼的程序,简化《接发列车作业标准》。

(3)接发列车人员不在规定位置接发列车如隔车接车,隔线发车等。

(4)不按要求执行车机联控,非正常情况下,如遇大风雨雪天气不能主动呼叫司机。

(5)班前饮酒和不充分休息,班中睡觉,不及时开放进出站信号。班中离岗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2.2职工素质低,职工教育培训不到位

在铁路运输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因此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从职工的总体素质看还有待于提高,以适应铁路安全和發展的需要,从当前职工教育的制度、模式看还不完全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2.2.1职工学历教育流于形式。全路对在职工进行中等以上职业学历教育,总的看是“光开花不结果”,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总的看没有根本性的提高。

2.2.2职工培训设施不健全。由于行车作业的特殊性,部分职工培训基地和站段教育室没有模拟演练设备,因此只能进行理论知识培训。

2.2.3缺少高素质的职工培训教师。即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干部,大多数都在做技术管理工作,不愿意到收入、待遇不高的培训基地做职工培训工作。而基层兼职教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又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胜培训教师工作。

2.2.4职工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了实际技能培训,注重正常情况下作业方式教育,而忽视了非正常情况下应变处理能力的培训。

2.2.5铁路职工学历文化素质不同,年龄差异较大,工作环境不同,因此集中培训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职工的要求。

2.3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2.3.1安全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验管理的影响,安全管理往往是局部的、定性的和静态的,比较注重事故发生后的处理,而又主要以事故指标判断安全工作的好坏。就安全抓安全,就事故论事故,不能经常从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去认识解决问题。

2.3.2安全管理基础不牢。

规章制度建立缺乏规范性,内容相互交叉重叠甚至相抵触,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随设备、作业条件改变及时修订。现有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新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班组建设跟不上,“自控型”班组比例小。

2.3.3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失控。

客车安全是重中之重,行车作业中冒进、错办和车辆溜逸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控制防范这些关键环节,制定了各种公关措施,设置了安全控制点,但涉及关键点的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2.3.4工作作风不实。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车站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成为运输安全的大敌。干部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工作抓得不实;少部分职工“两纪”松弛,作业有章不循,违章蛮干、简化作业。

3.1提高职工队伍的全员素质

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以个人的安全素质提高为基础。应严格剔除生理、心理上不适合从事行车作业的人员,以保证个人安全素质的高起点。不断加强技术培训,以提高个人技术素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职业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以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在个人安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安全素质,关键要靠好的领导来组织、引导、带头和管理,以领导为首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重视安全的意识氛围。

3.2健全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机制

3.2.1优化机制,不断完善安全逐级负责制。

立标明则,优化安全管理机制。为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可制定和完善如《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百日安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安全机制的落实力度,加强对安全管理绩效的激励和约束。

3.2.2联控联防,强化现场安全控制。

制定关键作业联控办法,对专运列车、超长超限列车、重载长大货物列车的办理以及中间站穿越正线调车作业、施工期间的行车作业、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等实行干部现场监控,对作业过程进行检查指导。

3.2_3以人为本,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以人为本,改善职工工作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如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困难,这样即照顾了职工的眼前利益,又解决了后顾之忧。激发职工对集体的热爱和工作热情,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尽而有利地推进深化“自控型班组”的建设活动,完善基础安全保障体系。

3.3加強施工安全管理

规范对施工、维修计划的提报,施工计划的审批,施工方案的下达与执行,施工、维修作业的申请和登记,施工命令的下达,车站对施工的签认,施工结束后的消记,施工后的限制条件等做详细规定。为了保证施工中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安全,必须按要求制定系统安全监控措施指定监控干部。

3.4非正常情况行车作业的安全控制

非正常情况是指因施工停电设备故障等原因,车站的信联闭塞备不能使用的情况。在这种做作业条件下,设备没有安全保护作用,作业安全完全依靠人的行为,因此不安全因素被放大,尤其严重影响接发列车作业的安全。

3.5对关键作业进行重点控制

实行对重点岗位和关键干部重点控制制度:如对占用或穿越正线调车作业遇有接发列车作业时、接发超限货物列车及本站停车的超长列车时、行车设备施工或临时发生故障时等情况的控制。

4车站行车安全工作方向

结合当前安全理论的发展和国内外铁路部门为保障车站行车安全而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车站安全行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4.1健全车站行车安全保障系统

运输安全保障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系统,通常被看作是防止事故三大支柱的安全对策,即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属于规律的范围。因此,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系统必须结合管理进行组织;可将管理划分为具体管理对象如人员,设备和环境的管理,以及不针对具体管理对象的综合性的基础管理组织如法制、技术、信息和资金的管理两大组成部分。

4.2当前建立車站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主要工作。

4.2.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可靠性理论,提高工作质量,控制事故源头,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进行动态监控,对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地分析,对事故进行预测、预报。

4.2.2安全技术装备向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目前已有一大批安全技术装备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们仍处于局部产品的单独应用,运、机、工、电、辆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应全面分析即有安全技术装备,使之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运输设备检修制度。

4.2.3加快研制安全监测,报警设备。

从国外的应用实践证明,安全监测验在安全运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现代铁路运输安全的必要条件.

4.2建立并应用车站行车安全系统工程

行车安全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对行车安全从计划、实施、监控的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和过程控制的综合性技术。当前安全系统工程在行车部门已被普遍运用,但在应用水平上还不够完善,作用得不大最大的发挥。

4.2.1作好安全系统分析工作。

通过安全系统分析,从事故的预防和预测角度出发,通过对行车事故发生原因、概率及各种隐患表现的定性或定量分析,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和危险性。其目的在于找出引发事故的因素及其不同的组合形式,把握运输系统的安全薄弱环节所在,寻求预防事故发生的最佳途径,并为运输安全系统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当前车站安全系统分析工作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等弊病。

4.2.2作好安全系统评价工作。

安全系统是在安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行车事故指标和隐患指标两个方面,对运输安全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运输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系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选择确定保证运输系统安全的技术路线和投资方向,拟定安全工作对策。

4.2.3作好安全系统管理。

安全系统管理是经过安全系统分析和评价,在了解掌握运输安全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对行车所实施的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主要凭经验的传统安全管理相比,安全系统管理在全面、动态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构成安全规范的管理体系迈出了一大步,更具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其防范措施的效果更为显著。当前车站安全管理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安全管理的摸式上。

4.3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在提高危机管理意识的同时,要建立突发事件时的联系、应对机制,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对提高事故、灾害发生后恢复正常运营的能力,应确保具有相应的技术力量。举办非正常列车安全处理的训练班,针对在信号机故障而采用闭塞方式时,为提高应对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参加人员以缺少这方面经验的车站值班员为主,开现场会,使职工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程序,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作者:李锦庭

第四篇:浅谈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

【摘 要】近年来因驾驶员疲劳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可见疲劳驾驶已成为当前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此,笔者具体分析了疲劳驾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对其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疲劳驾驶;交通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一、疲劳驾驶的界定

疲劳驾驶是指在驾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理、心理机能下降而导致驾驶技能(驾驶操作能力)降低的现象。车辆驾驶是一种熟练劳动,在处理行车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手脚不停地转向、换档、制动,驾驶员的眼睛、神经一直处在持续的紧张状态。特别是汽车运行时间长、速度快、噪声大,道路艰险、气候恶劣,都要耗费驾驶员大量的生理、心理能量。这样持续较长时间,就会导致感觉迟钝,意识水平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判断和动作失误增加,严重时会在行车中打盹。这种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驾驶员身体和心理变化,从客观上表现出来的驾驶操作能力的变差和降低,就是驾驶疲劳。

二、疲劳产生的原因

驾驶员是一种体力和脑力消耗很大的职业,它需要驾驶员集中精力来不断处理各种与行车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交通复杂的情况下,驾驶员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条件是安全行车的保障。而造成疲劳驾驶的原因大致如下:

1.社会原因。

⑴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输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一些车主、驾驶员认为“僧多粥少”。为应付无利甚至赔本,只得以多拉快跑理念的驱动下,即使疲劳了也不愿从就近出口驶离休息,必须促使驾驶人长时间的连续驾驶,难免踏入疲劳驾驶的雷区;

⑵ 这几年来,油价、养路费、过桥费、人工费等各种开支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运价却稳中不变,还呈下降之势。车主、驾驶员们为了抵缴这些沉重的费用,尽可能选择深夜行驶,而深夜正是疲劳驾驶最易出现的时间,或者是为躲避某一个交管部门的检查点而连续行驶造成疲劳驾驶;

⑶ 车主和驾驶员对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原因有三,一是盲目侥幸,钱贵于命。看不到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持侥幸心理,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交通安全于不顾。二是利益驱动,忘乎所以。为了使运输成本达到最低,加快货物的营销速度,已顾不上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往往通宵达旦地疲劳驾驶。三是车主和驾驶员慑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停车行为严管的态势,在身体出现疲劳的状态下,仍强撑着,等到了服务区或到达目的地后再停车休息。

2.主观思想原因。

驾驶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驾驶技能盲目自信,对疲劳驾驶可能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如有的驾驶员不顾第二天的行车任务,通宵达旦玩扑克、打麻将、跳舞等,睡眠不足,精神怠慢,导致第二天疲劳驾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不知所措。一般来说,驾驶员在疲劳驾驶时,注意力、判断力、反应能力都在下降,等到发现险情时,已超出行车的安全距离,无法控制,灾难性的事故难以幸免。

3.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原因。

车辆驾驶工作是一项既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一方面,在风沙、雨、雪、雾等恶劣气候条件或坡徒弯急、路窄坑多的道路条件下驾驶车辆,驾驶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引起疲劳驾驶;另一方面,驾驶员长时间在单调的环境中连续驾车行驶,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的中午、深夜时分驾驶,很难抵挡住强烈的睡意,很容易产生疲劳驾驶。

4.生理原因。

驾驶员长时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从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获取交通信息并迅速处理,这种紧张状况时刻都在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担。由于驾驶工作的连续性,在行车中还常常因遇到交通堵塞或红灯信号而停车,以致心情烦躁,加重心理负担,因而容易疲劳。在一些景物单调的道路上长距离行车,也易产生疲劳。疲劳不是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多数专家认为,一般性疲劳,休息便可解除,驾驶员的体力和工作能力可以完全复原。过度疲劳,则是多次疲劳的影响积聚而成的,它可能突然以某种病态表现出来。如果说疲劳是劳动过程的产物,

那么,过度疲劳则是疲劳得不到休息补偿的结果。

三、疲劳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疲劳会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失调、下降,对安全行车带来不利的影响。

1.反应时间显著增长。

據国外研究,工作一天以后,不同年龄的驾驶员,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对复杂刺激(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的反应时间也增长了,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2.操作能力下降。

疲劳之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的协调性也受到破坏,以致反应不及时,有的动作过分急促,有的动作又过分迟缓。有时,做的动作并不错,但不合时机。这在制动、转向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3.判断失误增多。

疲劳以后,判断错误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多为对道路的通畅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应付方法考虑不周到,降雨时速度不当等。驾驶错误多为掌握转向盘、制动、换档不当。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脚步不稳、动作失调、肌肉痉挛,对驾驶产生严重影响。有的人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把车开入河里、桥下或撞在岩壁上。当然,因为疲劳的过程是渐进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不能及时迅速地作出调节性操作动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驾驶疲劳防范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这就表明了疲劳驾驶不仅仅是驾驶员个人的事,它是一种影响公众安全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提高对驾驶疲劳的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其危害,分析产生原因,找出对策,提高思想警觉,形成预防驾驶疲劳、减少车辆事故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他们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白自己的双手掌握着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时刻提醒他们不要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生的痛苦,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驾驶员认清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增强驾驶员的危机感,从而自觉抵制疲劳驾驶,严格按章操作,确保行车安全。

二是加大处罚力度,教育驾驶员切勿疲劳驾驶,对驾驶员尤其是对客运车驾驶员的驾驶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制。继续推行近年来特殊时段晚上十点以后禁止客运车辆通行的有效措施,在一些容易产生疲劳驾驶的路线上设置醒目的防止疲劳驾驶的警示牌,使对疲劳驾驶的治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是从心理上、生理上认真分析研究消除疲劳驾驶的方法,增强自我调济、自我克服疲劳驾驶的能力以防止驾驶疲劳。⑴保证足够的睡眠效果。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膳食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切勿暴饮暴食;⑶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劳逸结合。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⑷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⑸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⑹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切忌继续驾驶车辆,应迅速停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的减轻和改善疲劳程度,恢复清醒,如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刺激面部,喝一杯热茶,作弯腰动作,进行深呼吸。

总之,疲劳驾驶的防范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与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违法行为,才能真正维护我国交通行车的和谐、平安、畅通。

作者:夏坚

第五篇:机务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铁路机务行车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对安全理念的提升,有助于理清安全工作思路,找到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安全工作的突破口。所有机务行车管理人员要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注重安全风险管理与既有安全管理有效做法的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风险控制措施与规章制度、作业标准与作业习惯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两张皮”、“一个筐”等形式主义倾向。

关键词:机务;行车安全;可控因素;管理

近年来,铁路各机务系统,各机务段广大干部职工为机务行车安全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行车安全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机务系统安全形势仍不稳定,发生在机务方面的事故率高、波動、反复性大,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还未牢牢掌握住。因此通过对影响机务行车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机务安全管理中的可控因素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对保障行车安全意义重大。

1机务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

机务行车安全的目标就是以消灭行车安全事故来创造最大的价值,一旦发生行车安全事故则一票否决,因此机务行车安全风险管理应根据自身的各项安全生产目标,以预控机务行车安全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隐患问题为抓手,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活动以及落实机务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的各项控制措施,使之贯穿于行车安全管理全过程中去,进而分析研判影响机务行车安全潜在的重大事件和一般事件,持续将行车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为实现机务行车安全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控制人员的行为、以经济考核的方式、以管理人员是否尽职尽责、以风险后果的大小来分析评估并制定对策的。而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为适应风险和外界环境与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多变性,需根据危险源的变化随时检查、改进、修正计划,充分考虑不确定和多变性之间的联系,使安全风险管理保持一定的弹性。因此,作为机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机务行车安全风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评估,对新识别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进行对比研判,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标准和管控措施,明确管控责任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还要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风险数据库,使各类安全风险处于动态受控的状态。

2机务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机务为运输生产提供持续可靠的动力,机务行车安全是指人机在运转过程中的安全,它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调车安全,二是行车安全,三是人身安全。

机务行车系统存在的影响以上三方面的因素主要分为:设备因素、人员因素、组织因素、管理因素四部分。

设备因素:包括机车故障、车载设备故障、设备操纵不当。

人员因素:包括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生理状态。

组织因素:主要是与车、电、辆、工还有调度协调不当。

管理因素: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紧急预案、隐患防控。

3探索增强机务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行车安全的主体是乘务员,以不发生行车事故和防止行车事故发生为管理重点;设备安全的主体是检修工人,以不发生机破和防止机破为管理重点;人身安全的主体是全体职工,以不发生人身伤亡和防止职业病为管理重点。行车安全管理是以行车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为主体,以人(基层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财(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等)、物(设备等)、时间(提高效率、提高速度)、信息(安全信息等)为对象,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管理方法,通过管理行车系统内部“人、机、环境”小群体,约束和调理行车系统外部大群体(强化其正效应,弱化其负效应),来达到减少和消除行车事故的目的。现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可控因素谈一下提升机务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设备质量可控,提高质量管理

从设备管理与机务行车的安全之间的关系来看设备管理的意义,设备管理属于机务行车安全的基础保障。一般来说,机务行车方面的设备比较固定,管理形式和管理对象相对容易。设备管理主要包括机车、车载设备、设备操纵三方面。机车主要由配属机务段负责运用与保养,按照铁路总公司的规定进行年检、月检等工作。车载设备包括LKJ、机车信号、车载调度电话等,主要由电务段负责维护保养。设备操纵的主要对象就是机车乘务员,对于人员的管理在第二点进行分析。电力机车主要包括制动系统、空气管理系统、低压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几方面。如何管理好机车质量是确保机务行车设备安全的重点。首先,设备检修人员、保养人员对于机车的了解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机车的出库质量。针对不同机型,对检修人员进行分工,有针对性的组织检修和保养,毕竟术业有专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职工业务素质可控,夯实安全基础

人员因素是影响机务行车安全的主要原因。机务系统中仍然存在机车乘务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价值观念亟需改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采取多种职工培训形式,确保职教工作取得实效。根据乘务员的综合素质层次、文化基础层次、职业素养层次进行划分,对不同层次的职工制定不一样的教育计划和培训形式。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手段。机车乘务员的日常教育基本是由指导组面对面教育,机车队日常教育,车间不定期理论实作,段里不定期的专项培训构成。一方面这些教学手段内容僵化,大部分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读教案,另一方面就是资源丰富的专项培训时间短、周期长、不固定、无规律。针对这些问题就要加大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编写机车乘务员专业培训教材和资料,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导组按照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制作月度面对面教育PPT,搜集必要的案例制作成动画,这样改善了教学手段,既能抓住乘务员的兴趣,又能声动而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建立机车乘务员模拟操作室,把非正常行车、关键地点的运记操作、典型故障处理、关键区段的模拟操作等输入到模拟操作室,可以极大地提高实作培训的效果。

3)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引领职工自我学习。学习是个人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的文化魅力更是引领职工学习创新的关键。作为企业来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树立榜样来引领,从班组、车队、车间评选学习明星来带动乘务员学、赶、超的劲头;其次可以创建企业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不拘形式,讲师、职工、学员都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经验,可以把优秀的创意、方法推广开来;再就是开设职工教育教學局域网专门窗口,方便职工了解单位的教育教学文化、下载所需专业的业务知识。

3.3风险项点可控,深化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的基础在教育,但安全生产的关键再管理。把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作业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这三方面作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不断提升我段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量的累积实现安全生产质的飞跃,确保我段行车安全管理安全、可控。

1)把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施行现代企业管理思路,作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突破点。科学的梳理我段运用、检修、行车组织、安全管理之家的衔接,把握好各个环节的交叉点和重叠点,既要保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又要做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全面排查和统计好我段现实条件下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项点,建立健全我段安全风险项点管理数据库,有风险就又对策,有概率就有应急,把风险讲到最低,防范安全隐患于未然。风险项点管理数据库要以检索中心发现的惯性违章,机车乘务员错操、错输,非正常行车情况的指挥为基础,建立点对点的联系,便于操作和管理。

2)规范乘务员工作过程,统一乘务员作业标准,带动机务运输安全文化建设。目前乘务员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乘务员本身把工作习惯当做规范来执行,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就是标准的自我认知,以至于惯性违章屡禁不止;另一方面管理过程中对于乘务员工作的规范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规章制度冗余、繁琐、只加不减,对于过时的、陈旧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删除,以至于乘务员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缺乏程序性、和衔接性,而且执行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多,甚至都不知道该执行哪些标准。以规范乘务员作业程序,统一乘务员一次性作业标准为抓手,对于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安全的机务运输文化能起到关键作用。乘务员的工作过程重复性太强,所以可以指定规范的、统一的作业程序,按照操规和段细指定从出勤到值乘到退勤的一系列规范性的程序,去除基层的土规定。

4结束语

随着铁路不断提速、机车设备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铁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创新机务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对机务安全管理的风险预防、有序可控,是摆在机务安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郑辉.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机务行车安全中的运用对策[J].交通世界,2021,12:100-101.

[2]李沐桦.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9,07:231.

[3]张一鸣.新形势下铁路机务安全管理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210.

作者简介:

姓名:刘斌德 出生年月:1997年9月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甘肃省张掖市 单位: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嘉峪关机务段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职位:电力机车副司机 职称: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铁路机务

作者:刘斌德

上一篇:降低成本论文下一篇:花卉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