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

2022-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徐州市苏山(凌云)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第一单元课题第二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主备:肖娜审核:历史备课组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0年2月授课教师:学生姓名:第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

能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

3、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

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 握

【学习重难点】: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了《开国大典》,大家知道新中国虽然宣告成立了,但还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所取得的革命面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从而引入新课

二、自学导读

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教师稍微讲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真实情况

1、抗美援朝的目的 抗美援朝的军队是指挥者战争的时间到战争的结果意义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

3、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土地改革的结果意义。

三、课堂讨论:

1、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讨论:为什么说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四、课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 1

徐州市苏山(凌云)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第一单元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A.黄继光B.邱少云C.刘伯承D.彭德怀

3、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

4、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狼心!”

请回答: ①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何时跨过鸭绿江的?

② 这 个历史事件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③ 上述部队还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这样, 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样一种改革, 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彻底的改革。

-----引自刘少奇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请回答: ①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 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的 。

④在材料一中, 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彻底的改革?”

五、课堂小结

六、学习体会

七、教学反思与反馈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案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范海燕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课地位十分的重要。从思想教育内容而言,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挖掘领悟本节课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

(1)洋务运动的概况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2)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为现代化的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是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用”服务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体”,仅仅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难点分析:

洋务运动中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性质,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军事工业,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生产的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其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内无资金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民用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管理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意味的企业。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或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与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

(2) 通过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大量史料,以及通过因特网查找相关资料,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解决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与此同时,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也是洋务派从兴办军事工业着手进行的一次变革试验。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封建主义的坚冰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的渗开,文化教育上的新措施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

三、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洋务运动时间、内容、结果等基本知识有了些模糊的认识,但是对于洋务运动的实质、影响、失败的原因等深层知识还不理解。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通过近一学期高中历史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但同时由于个体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初中的感知到高中的理性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各种能力提高的转折期;但高一学生好胜心、进取心比较强,他们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4、学法分析

①、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提出问题,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②、比较发现式教学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创设问题情景,分解本课重难点,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

一、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兴起的? 问题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观点有何异同? 问题

三、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问题

四、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针对问题三,分析如下:

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先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子目总括本节课的主要线索,对本节历史进行整体把握。并由学生进行点评完善。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4、题组练习 (见多媒体课件单项选择题及材料解析题)

5、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但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就实践一种教学模式——让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教学氛围。采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氛围设计好后,教师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改变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知识结构,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内容,用学生知道的知识或是简单的实例来讲解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就感。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学习的认知以及训练活动,我认为还可以涵盖展示、情境设置等等多种多样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活动,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就把它引入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而且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兴趣的挖掘。

第三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三

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

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

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

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

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

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

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

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

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

“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

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

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三国鼎立 课堂展示图(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社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

一、由混战趋

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

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 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

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

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

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

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

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篇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新人教版教案(7年级上册和下册)94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人教版教案

(7年级上册和下册)

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一、教案设计思路: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是失败的课。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本着这一目的, 本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的,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对感性的、直 观的内容、学生身边的事情、社会热点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配备了一些图片和材 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人际沟 通的能力,本堂课特地组织了学生讨论,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人是离不开社会的。

2.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方法,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两个尺度(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

4.逐步培养学习社会课的兴趣,树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实践的正确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 难点——掌握观察事物的两个尺度(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启发教学法等。

五、学与教的过程:

师:(祝贺及导入)今天,我们为了共同的目的来到了同一个地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中学生,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起点,新的起点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老师是新的,同学是新的,我们要学的知识也是新的,我们手上的一本新书是?? 生:《历史与社会》。

师:同学们对这一新课肯定感到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门课呢?我们该怎么学呢?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呢?

师:我们先大概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简单介绍导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等内容)接着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听一听:《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的一位牧师发现了一个与狼一块儿生活的女孩,并把她带回人类社会,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卡玛拉”。但她不会讲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不喜欢吃素的,喜欢吃生肉;15岁的她只有相当于3岁小孩 的智力水平;而且她不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能力。)

师: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人如果离开了社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必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师:听了老师的小故事,接着老师要听大家讲故事了。

(活动一:谁知道《鲁滨逊漂流记》?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吗?)

生:讲《鲁滨逊漂流记》(略)

师:鲁滨逊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是否说明人是可以离开社会而生活的?

(学生思考问题)

生:不是。因为鲁滨逊是从人类社会过去的,他不是出生在孤岛上的,如果他一生下来就在孤岛上,他也可能会变成另一个“卡玛拉”。再说鲁滨逊已经在社会中接受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本领,这些都是他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他带的刀等工具也不是他自己造的?? 师:对。《鲁滨逊漂流记》不能说明人可以离开社会 而生活,相反更证明了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因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所需要的工具、农具、种植的技术、捕猎的经验等都是从社会上“带”去的。

师: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自己吗?人是不是一直就有的呢?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给出几张猿人的图画,启发学生思考)

生:我们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最初和动物一样,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人了,所以我们说人是“高级动物”。

师:回答得非常好。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人和动物 的重要区别,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

(活动二:学生一起朗读诗,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出示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这首诗告诉大家什么?

生:说明一个人是会变的。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看“死“了。

师:对,人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应该学会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看事物,观察问题都不能太绝对。(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变,在进步,当然我们取得的许多成绩离不开我们周围的人。大家说对吗?

生:对。

(活动三:“说一说”: 1.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与哪些人发生过联系,这些人在自己的成长中提供了哪些帮助?

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我们要看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这也说明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和问题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而不能用孤立的眼光。我们不能做一个自私的人,

而应该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联系的观点)

师:社会给予我们这么多,做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做些事情,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活动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近几年我们宁波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旱灾和“电荒”。1.面对旱灾和“电荒”,我们学生分别可以做些什么?

2.(课外作业)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社区、政府在这两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调查能力,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生:回答(略)

师:大家讲得很对,“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想法是错误的,关心社会,热爱家乡,爱祖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纸上谈兵”,要从实事做起。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也知道了社会的重要性,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活动五:你说我说: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回答(略)

师:(归纳)1.多看书,利用各种学习资源。2.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大事。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社会做贡献。

师:社会进步的年轮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后也永远不会停下来。我们绝对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放眼世界,我们学习、了解《社会与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今天、为明天服务的。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三年中给自己的人生绘上彩色的一笔。

注:

历史——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②过去的事实。

社会——a: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b: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当堂巩固】

1.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 a.象形文字 金字塔b.种姓制度

佛教

c.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d.公元纪年基督教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埃及开罗最吸引 人

们参观的古代遗迹是 ( ) 第 5 页 共 180 页

篇五: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 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 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 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 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 地图的作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

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

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 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

识。

3.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

力。

(3) 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 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 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 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 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

公元前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 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

(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

经纬线

现代

)

二、 地图类别

1、 纸制地图

2、 立体地图

3、 影像地图

4、 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1、 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 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

3、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 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 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 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

7、 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 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 纸制地图

2、 立体地图

3、 影像地图

4、 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 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 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第四篇: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集

目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3 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 4 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 5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 6 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 8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 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 10 课 “秦王扫六合” 第 11 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 15 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 16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第 19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 21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第 22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 1 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 2 课 “贞观之治” 第 3 课 “开元盛世”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 7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第 8 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 11 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 13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第 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5 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 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 17 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 18 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 19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 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 21 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第 22 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

活动课三 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四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 1 课 鸦片战争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 3 课 收复新疆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 5 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 6 课 洋务运动

第 7 课 戊戌变法

第 8 课 辛亥革命

第 9 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 10 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 11 课 北伐战争

第 12 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4 课 难忘九一八

第 15 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 16 课 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 17 课 内战烽火

第 18 课 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 19 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 20 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 21 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第 22 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第 3 课 土地改革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 4 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 5 课 三大改造

第 6 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 8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 9 课 改革开放

第 10 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 14 课 钢铁长城

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 17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第 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二)

第 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 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活动课四 家庭的照片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 1 课 人类的形成

第 2 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 3 课 西方文明之源

活动课一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 4 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 5 课 中古欧洲社会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 6 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第 7 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 8 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第 9 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 10 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活动课二 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 11 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 12 课 美国的诞生

第 13 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活动课三 我看拿破仑

第 14 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 15 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 16 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 17 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 18 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 19 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 20 课 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活动课四 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第 21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八单元 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 22 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第 23 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 1 课 俄国十月革命

第 2 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 3 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 4 课 经济大危机

第 5 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活动课一 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 6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 7 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活动课二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 8 课 美国经济发展

第 9 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 11 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 12 课 亚非拉的奋起

第 13 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活动课三 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 14 课 冷战中的对峙

第 15 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16 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 17 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 18 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第 19 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活动课四 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 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 品

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板书设计: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 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 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 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多 媒体 展示 女 娲造 人 的民 间故 事询问学生: 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 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元谋人 距今 170 万年 中国最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 早的人类 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 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 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 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 石、定年方法等。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 发现时间:1929 年 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生存年代:20—70 万年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 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 留猿的某些特征 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 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 具,使用天然火 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 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 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 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 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 5 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

三、 山

顶洞人: 结论? 时间:1.8 万年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回答。 读第 5 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 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 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 民的差别。 读第 6 页第

一、二段,多媒体展示: 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 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 活情况。学生回答。 居民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巩固练习:(见课件) 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 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作业:(见课件) 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 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 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4----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

计1 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 ,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6----(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7----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

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 7 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 ----9----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 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 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 为“人文之祖”?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 出示问题: 初步的感性认识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 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

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 容过渡到下一目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 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问:初祖’ ? 小组相互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 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 课堂的趣味性。“禅让”的含义吗?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 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 大禹治水的故事)。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10----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

1、 P16 页的练一练

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第五篇: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5、练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设计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

第六篇:初中历史《秦的统一》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

二、授新课

(一)完成统一

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提问:“统一是谁完成的?他是怎样来完成统一的?统一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标注:嬴政。

解决问题: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先告诉老师和大家呢? 生答: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重任。 生答:“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用10年的时间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师指导学生识读黑板《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示意图,并提问: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秦灭六国的过程?其余的同学注意看他演示过程是否正确?

请学生到黑板前,按灭六国的顺序依次擦掉六国的名称:韩、赵、魏、楚、燕、齐。 师总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内部分化,各个击破的策略,激战十年,完成统一。这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学生齐答,师板书秦公元前221年咸阳)。统一后有个小小的变化大家要注意,指出“秦国”和“秦朝”的区别。 过渡: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重任,定都咸阳,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 生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师: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这种国家大一统的思想,一直成为社会的主流。今天,我们中华儿女同样渴望着统一,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有感情齐读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过渡: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呢?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师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学生回答)。 师概括:(小黑板)客观原因: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条件;人民渴望统一;东方六国不团结。

主观原因: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秦的实力远在六国之上;秦王政的才能和正确的统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过渡:历史上总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历史人物。 请学生看书51页秦始皇画像谈谈印象及感受,以及对李白诗的理解。

生:秦王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威严而又傲慢的神态,流露出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生:身穿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生大声齐读李白诗:力争读出秦王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来) 过渡:统一的秦王朝地盘到底有多大呢? 生看书52页的《秦朝疆域图》。学生动手制作秦朝疆域示意图,要求标出秦朝的都城,找出秦朝的统一范围。 长城一带 陇西东海 象郡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呢?下面我们来看秦王嬴政他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统一

(小黑板展示)歌谣:“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集权中央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师提问:你从歌谣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生1:秦代实行新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生2:中央设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 生3: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生4:统一文字为小篆。 生5:统一货币、度量衡。 „„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设问:“秦王嬴政为什么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置三官的职责各是什么?地方设置了多少郡县?这种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生答略)

师总结: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多,还要大,不宜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能够配得上他的功绩,于是就决定合“皇”“帝”于一,采用“皇帝”称号。他自称“始皇帝”,规定在他之后,皇帝由其子子孙孙世代继承,依次二世,三世,妄想千秋万代。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据说他每天看奏章120斤,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的集中了。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以来,沿用了2000多年。

过渡:皇帝、中央政权、地方政权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怎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看哪位同学设计的准确美观。 竖式:

皇帝„„„„„„„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郡守

„„地方政权 县令

横式:

过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看书53页:展示各国不同的货币。 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提问:(小黑板)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问:(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个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个铲币?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学生计算后谈谈感受。) 学生听故事:楚人卖“母”(马)

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商人准备出售他的千里马,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无赖之下,他只好拿出笔写下一个大大的(楚“马”)。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有一个老者有意买他的马。于是,楚人带着老者来到了他拴马的地方。„„“果然是匹好马”„„。交易很快便谈成了。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刀子???我们燕国平常就用这个买东西的,那„„那你们的钱是什么样儿的。”楚人掏出一把“石子”。“这不是石子吗,山上多的是,这也可以买东西吗???„„结果可想而知,楚人的马没卖掉,燕国的老者也没买到中意的马。

结合上述故事,请你说一说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不利于国家赋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回答,师鼓励:真是聪明,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过渡:统一的情况如何?看书53页

学生:统一文字为小篆,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学生: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呢?(生答略) 师总结: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文体都溯源于秦。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本课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秦始皇,一条主线(统一)展开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 最后教师简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秦始皇,他的功绩我们已知晓,他是不是没有过错呢?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他的过错。(承上启下)

四、作业布置:评述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完成统一

1、时间:公元前221年(咸阳)

2、意义:P50

二、巩固统一

政治:建立皇帝制度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上一篇:初中社会调查报告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