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历史教案(精选10篇)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重点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了解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印发秦始皇补充阅读资料及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完成学案。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秦统一六国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都交由学生讨论、思考、讲述、辩论。老师只充当领路人、启发者、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其他措施如制度上的创设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等。同时通过辩论及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也是一位残暴的君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中心实行以下方法
1.讨论法(分组讨论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2.讲授法(由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讲述)
3.辩论法(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
【学生准备】
(一) 认真阅读课文及老师下发的补充阅读,完成学案
(二)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 收集资料,准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六个过程:诗歌导入,切入主题;小组讨论,引出主题;走进历史,引申主题;学生讲授,巩固主题;唇枪舌战,突破难点;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学环节(一) 诗歌导入。切入主题
【教师】请看大屏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提问】这首诗描写描写的是秦始皇的什么形象和业绩?
【学生】描写了雄才大略、威风霸气的形象和一统天下的业绩
【教师】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秦朝一统
【承转】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要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就是作战勇猛、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
【展示】威武雄壮的秦军视频。
【投影】战国七雄。
【教师】一起说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统一全国。)
教学环节(二) 小组讨论,引出主题
【提问】(课件演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优越;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等
【提问】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采用什么称号,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环节(三)走进历史,引申主题;
【提问】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有哪些烦心事?秦帝国在统一之初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 从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建国至秦一统中国已经八百多年了。历经八百多年各国独自的发展,重新统一以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1.疆域空前辽阔,如何管理?
2.道路通行困难
3.文字多样
4.货币多样
5.少数民族的侵扰
6.反对中央集权制度、非议朝政的思想……
【老师】那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困难呢?
【学生】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加以解决的。
【老师】同学们归纳的真好,接下来请各小组派出小老师对秦朝巩固统一的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教学环节(四)学生讲授,巩固主题;
【学生】六位小老师依次上台发言、解说秦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影响。
【教师】小老师们的发言真是精彩啊,看得出来,他们在预习的很认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承转】通过以上措施尤其是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秦始皇开疆拓土的贡献,秦朝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接长城,南至南海,人口二千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学环节(五)唇枪舌战,突破难点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任务:他统一六国;他派军队南开灵渠,政府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按理,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应该很高。但恰恰相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贾谊:不施仁义,民心尽失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千古一帝
那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我们今天来进行一场辩论。
【教师】将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正反两方分别选出四名主辩手,其他同学分别充当正反两方的亲友团。正方和反方轮着说,说对一个观点记一分,请课代表计分,老师当裁判,其他同学作公证。
【老师】正反两方唇枪舌战,争论相当激烈(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有话可说)
【正方观点】
1.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始设皇帝称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延用至今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经济交流
5.大修驰道、统一车轨,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北击匈奴筑长城,南抚越族修建灵渠,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反方观点】
1.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施仁义,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2.秦朝赋税极为沉重;老百姓还要承担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秦朝刑法严酷,秦朝的暴政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覆亡
4.秦始皇极度奢侈:修秦始皇陵、骊山墓、阿房宫……
5.迷信,妄求长生不老药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承转】正方同学辩的精彩,反方同学也毫不逊色。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
【指点迷津】评价历史人物的仿法: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教师】因此,从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是千古一帝;而站在秦朝人民的立场上看,他采取的是一种急政、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残酷,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一刻不得消停:不施仁义,民心尽失,秦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这方面看,他又是残暴的君主。
教学环节(六)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关于秦朝、秦始皇、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二、个人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 我看秦始皇
我眼中的秦始皇
假如我是秦始皇
【结语】诵读秦统一诗词结束。
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 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教学后记】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新世纪 新挑战 参与 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努力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2、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⑴时间:1991年
⑵性质: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⑶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宗旨。该组织成立后,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成员间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1991年
4、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原则: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
5、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多年来,中国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和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6、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贡献:
⑴20,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⑵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7、两个会议的影响(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历史背景:
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为体,不仅涉及各国的安全、贸易发展和国家利益,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2、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性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
这一组织的诞生,不仅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目前世界局势
⑴背景:世界交替之际,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⑵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中国外交的努力、中国外交的调整(中国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贡献)(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内容):
⑴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它国际事务
⑶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⑷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⑸反对一些形式的恐怖主义
⑹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3、中国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具体事例:
⑵4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欧洲,与欧洲联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桑特在伦敦举行中国——欧盟领导人首次会晤,双方确定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向重视联合国的作用,对联合国的和平事业一直采取积极支持的立场。近年来,中国多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联合国组织的大选监督、武器核查等工作。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 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 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作业练习
1、抄写课内生字词。
复习内容:第15章《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
本章要掌握的知识:
1.会推导整式乘除法的一些法则,会熟练的进行整式的乘除法。
2.会将多项式进行添括号和去括号。
3.会将多项式熟练的进行因式分解。
本章知识结构 :
1.整式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乘法公式
2.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3.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练习1】口答:
(1)x3x2 =(103)5=(-3x)3=
(2)105.103.10=(am)2 =(-5ab)2=
(3)-y3y4 =-(x4)3 =(xy2)2 =
(4)Xm+2.x3m=(a4)4=(-2xy3z2)4=
【练习2】计算
(1)5x2y2(-3x2y)
(2)(-2ax2)2.(-3a2x)3
(3)5b2c.(3ab-2b3)
(4)(4x2-3x+6).2x
(5)先化简,再求值:x2(x-1)-x(x2+2x-6),【练习3】计算
1.x(4x-y)-(2x+y)(2x-y)
2.(a+2b)2+(a-2b)2
3.(a-b)2-(a+b)(a-b)
4.(x+y+z)(x-y-z)
5.(x-y-z)2
其中x=2
【练习4】计算
164(1)(abc)2a3c4
15(2)6(ab)[(ab)2]3
(3)(5x2y34x3y26x)6x
13m2n32m132m12(4)xyxyxy)(0.5x2m1y2)34
【练习5】因式分解
1.a2-ab
2.3a3+12ab2-9a4b3
3.-8x4y+6x3y-2x2y
4.m(4x+y)-2mn(4x+y)
5.3a(a-2b)2-18b(2b-a)2
6.x2-81
7.x3-4x
8.25m2-10mn+n2
9.4(x-y)2+12(y-x)+9
一、关于“秦始皇”称法时间及其数值范围表示规范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1 (2007年1月第3版, 后引该版本, 不再一一注明) 第9页秦始皇像下注解为:秦始皇 (前246—前210年在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才开始自称“始皇帝”, 何来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称谓已存在?前246—前210年实为嬴政在位时间, 与秦始皇在位时间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并且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所规定范围之内的出版物中,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范围时, 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嬴政在位时间范围用的“——”不符合规范。这种不符合规范的例子还有16页的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在位) , 38页的沃尔波尔 (1676-1745) , 40页的华盛顿 (1732-1799) 等等。
二、关于袁世凯被称为“北洋军阀头子”的时间问题
必修1的64页:辛亥革命爆发后, 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主持军政, 企图挽救危局……
我们知道, 国内外学术界对北洋军阀时期的界定是不同的, “北洋军阀时期”的使用在大陆学界没有太大的异议,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所谓北洋军阀, 是指从辛亥革命后窜窃政权的袁世凯起到蒋介石国民党军阀出现以前的军阀势力”[1]。而港台学者及国外学者认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在袁世凯死后的1916年到1927年。换句话说, 袁世凯统治时期不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内。照这样看来, 在清王朝还未灭亡, 袁世凯刚刚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时, 且此时袁世凯尚未窃取到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若称此时的袁世凯为“北洋军阀头子”恐怕不太准确。张华腾先生对北洋、北洋派和北洋军阀词语作了细致的考察, 认为应该用“北洋集团”这个中性词语来表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 “北洋集团崛起于清末新政, 发展于民国初年, 袁世凯称帝及其以后, 北洋集团演变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孕育了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北洋集团发展的最后阶段, 也是北洋集团走向灭亡的阶段。”[2]所以, 我们把北洋军阀头子改为北洋集团头子或许更好。
三、关于内阁总理产生办法问题
必修1第64页对内阁总理产生办法问题表述为: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而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07年3月第2版) 第35页却为: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 由临时大总统任命。面对二者不同表述, 内阁总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临时大总统, 得任免文武职员, 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 须得参议院之同意。这样说来: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的说法似乎不太准确了。曾任国会议长的吴景濂说:“......自国务总理以及各国务员, 由大总统提出, 交临时参议院同意。”并称其“始终侧身与议, 故知之较详”[3]。孤证不取, 我们还可以参阅“孙文等参议院同意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复袁世凯电”:
1. 孙文电
顷得参议院咨云:……现国务总理拟派唐君绍仪, 请将此电送交参议院, 求其同意。云云。咨请本院议决咨复转复等语。本日常会经将此案提出, 已得多数同意。为此咨复, 请转复新举临时大总统袁即行任命可也……
2. 参议院电
昨接孙总统咨称:得尊电开:国务总理拟派唐君绍仪, 请送交本院, 求其同意。经本院于本日常会提出公议, 已得多数同意。特此电闻。参议院, 十一日。
临时公报元年三月十七日[4]
由此可见, 国务总理事先拟派, 再送交参议院求其同意, 然后由临时大总统任命即可。所以有学者认为, “内阁不是由议会中的多数派或党派联合来组织, 而是由总统来提名 (议会批准) ”是“《临时约法》所造成的困境之一”[5]。这些都可说明国务总理产生的方式。
四、关于《辛丑条约》应赔白银精确数量问题
必修1第60页对《辛丑条约》赔款数量表述: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合计9.8亿两。
如此之精确的数据——9.8亿两, 让人不得不质疑《辛丑条约》中赔款数量是怎么计算出的。据记载, 赔款的偿还方法是将4亿5千万两的赔款本金分成5组:A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49, 350, 500两”;B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25, 694, 000两”;C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321, 984, 000两”;D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108, 012, 500两”;E组应付“本利合计共银277, 197, 150两”, “5组39年内应付利银532, 238, 150两, 本利合计共银982, 238, 150两。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数字显然仅包括1902年到1940年39年还本付息的款额”。然而, 我们常常把“1901年下半年的利银及复利银共9, 630, 000两”忽略遗漏, 所以“庚子赔款应付总额的确切数字当为银991, 868, 150两。”[6]教科书整整9.8亿两的应赔之数是对数字精确的表述方法, 但是对于一些数据我们不可能精确地表述, 适当的采用模糊表述未尝不可, 改为9.8亿多两或许更好。
五、关于谁最早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问题
必修3 (2007年1月第3版) 第9页表述: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事实上董仲舒并没有提出“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他只是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伦理关系纳入到“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中来, 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三纲”的语词虽已出现, 意思也很明确, 但正式条文的“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仍旧没有提出来。后来的《白虎通·三纲六纪》又说:“三纲者, 何谓也, 君臣、父子、夫妇也。”再到孔颖达时, 他疏:“《礼维·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至此,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三纲”正式条文就明确提出了。教科书所说的归纳为“三纲五常”的“后人”是指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 他将“三纲”和“五常”首次并提连称, 在《论语·为政》篇里的对“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这句所作的注是:“所因, 谓三纲五常;所损益, 谓文质三统。”
六、关于国民党“一大”确立“三大政策”问题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07年3月第3版) 63页说: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笔者认为, 国民党“一大”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说法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 在国民党一大的文献中, 是没有出现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概念。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最早出现于1926年1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决议案》的文献中, “赞成继续孙中山、廖仲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的分子是左派, 反对者便是右派。”[7]这说明, “三大政策”概念的概括使用是在国民党“一大”后。但是从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及孙中山的讲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是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的主张, 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句前加上一个限定, 即“在事实上”。这样就更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了。
参考文献
[1]荣孟源.北洋军阀的来历.历史教学, 1956 (4) .
[2]张华腾.北洋军阀词语探源——简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概念的使用.史林, 2008 (3)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 (第八集)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二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5]张辉.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法制与社会, 2008 (25) .
[6]周志初.庚子赔款本息的计算方法及应付数额.历史档案, 1992 (4) .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5-01
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陈旧
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多数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对时代要素及许多新的辅助工具进行充分利用,教师依旧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依旧依靠聆听和笔记来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在被压制,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对知识主动获取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不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互动不仅能极大程度的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与合作氛围,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各为其政,互不干涉”,不能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特点及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整改,但是却具备了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多项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目标。
1、合理的进行知识延伸
人教版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对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大会遇到阅读问题了,因此,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应降低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空间方面给予了教师极大的发挥余地,鉴于此,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延伸历史教学的范围,为课程教学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由阅读卡片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形象的说明。比如,如果课文讲到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和收集一些成语典故,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帮助学生从典故中去吸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活动课后设置、安排一些延伸活动,如在“编历史小故事”活动课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尝试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多种知识延伸的策略与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来说,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将作业融入生活,注重知识的渗透
在所有教科书的序中,对教学目标及任务都有明确的指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应人教版教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建议教师应从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学生的复习思路,将历史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如每一章节新内容都会设有一定的导入内容,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宽思维,如在“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来了解秦的暴政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与家人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新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于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及综合性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及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争取在充分发挥教材特点的同时,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静洁.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高效性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1:153.
[2] 吴梦琦.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编写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简评竞赛结果
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读表回答
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小结:
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__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人教版初二历史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二上册《桥之美》教案09-17
人教版初二四字词语05-29
(人教版+朗文)初二检测Unit07-02
人教版初二寒假物理作业答案07-24
人教版初二英语下册知识点06-25
人教版初二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07-06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案06-23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06-28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07-2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