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路交通状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道路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噪声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重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影响也变得日趋严重,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以镇江市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介绍城市中交通噪声的来源、分类以及危害等等。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对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降低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效果。

关键词:交通噪声;防治措施;调查研究

TB

文献标识码:A

1 导言

噪声污染是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后的第三大污染,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其影响的范围广,干扰的人群多。它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及人身健康,是社会上比较敏感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以镇江市城市交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当前镇江市的交通状况及城市交通噪声给城镇居民带来的影响。

2 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

我们采取数据收集的方法研究城市的噪声污染问题。以下是我所采集的镇江市三条主要交通干道的噪声数据。

2.1 数据收集

路线一:镇江市19路公交站点。

在江苏大学一站噪声分贝值最低只有65 dB(A)左右,而在大市口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甚至达到83 dB(A)。且中途多站点分贝值超出75 dB(A),虽然部分站点分贝值较低,但是总体而言,总平均分贝值还是偏高。

与图1相比,图2是同线路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同上,此时间段数值变化仍很大,在江苏大学一站附近时分贝值最低,在大润发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同时,大多数站点的分贝值都高出早8:00-9:00这一时间段约3-5 dB(A),而且总体而言,整平均分贝值较图1有所上升。

此条路线的噪声分贝变化有些波动,在汝山和小窑湾附近所测噪声分贝值相对较低,而在大市口和火车站一帶,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且中途有多站点分贝值超出75 dB(A),虽然部分站点分贝值较低,但是总体平均分贝值还是偏同路线一样偏高。

与图4相比,是同路线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同上图一样,此时段数值变化仍很大,在职教中心一站附近时分贝值最低,在大市口和火车站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同时,此时间段,大多数站点的分贝值都高出早8:00-9:00这一时间段约3-5 dB(A),而且总平均分贝值较图4有所上升。

2.2 调研总结

本次测量数据大部分时间段都高于70 dB(A),可见镇江市城市交通噪声环境有待改善。通过本次测量实践,得出经验如下:

(1)加强城市交通繁忙区域绿化设计能有效降低城市交通噪声污染。

(2)工程修建会恶化城市噪声环境,当地应合理规划道路修整,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噪音污染。

(3)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应从自我做起,居民出行时可减少使用机动车,采用公交车,自行车或者步行。

3 问卷调查及研究分析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形式,在主要交通干道、大型购物超市、居民区、学校等地方,对100多人进行了统计调查。调查发现:

(1)当前城市道路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100多人所居住的环境都存在噪声影响。

(2)绝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该参与到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中来,扮演好治理者的角色。

4 预防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的策略

4.1 控制噪声源,减少交通噪声

根据实践操作,抑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将降噪措施主要分为:(1)规划减噪,即通过事先的规划设计来防止噪声的污染;(2)管理减噪,在防治污染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管理;(3)技术减噪,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来降低噪声的污染。选用低噪声路面。

4.2 合理规划设计,构建完善功能区域

在生活和生产功能的区域上,更多的是注重人性化管理设计。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师、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作者:管彬彬

第2篇:上海市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状况

【摘要】 目的 了解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状况,为社区学龄儿童步行安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随机选择3个区,在所选区中各随机选择1个社区,以所选社区内所有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于2009年1月对6个社区内42所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步行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结果 28.6%的学校大门100 m附近没有“注意儿童”交通标志,76.8%学校门口人行横道线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45%以上学校门口经过的机动车平均车速在20~40 km/h;上下学高峰时,70%以上学校存在家长拥堵在学校门口导致过街视线受阻情况,60%以上学校门口存在车辆拥堵、车不让人情况, 50%以上学校附近人行横道线没有交警、协管员或其他专门人员维持交通。结论 应加强多部门合作,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为儿童步行者营造一个安全无障碍的步行环境。

【关键词】 安全;机动车辆;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School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Around the Road in Shanghai/ZHOU Yue-fang*, YANG Yi, LUO Chun-yan, et al. *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Key words】 Safety;Motor vehicles;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基金项目】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合2008-7)。

【作者简介】 周月芳(1963- ),女,江苏省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少卫生工作。

【作者单位】 1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36;2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事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死因[1],是上海市中小学生的第2位伤害死因[2]。为了解上海市社区学龄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和步行安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完善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措施,笔者于2009年1月对部分社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上海市19区按所处地理环境分为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分别在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随机选择3个区,在所选区中各随机选择1个社区,将所选6个社区中所有中小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共调查42所学校,其中小学26所,中学14所,九年制学校2所;中心城区18所,边缘城区24所。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调查表”。由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对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内容包括学校门口道路情况、警示标志设置、平时和上下学时段过往车辆、车速、学校附近环境及学校门口交警、协管人员维持交通情况等。分析符合各指标的学校数,以率和构成比作为统计分析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42所学校中,23.8%的学校门口未划分车道或小区内道路,33.8%的学校门口划分二车道,16.7%的学校门口划分三车道(表1)。28.6%的学校大门100 m附近没有“注意儿童”交通标志,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33.9%和20.8%,不同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的学校门口100 m附近没有专门的人行横道线或者过街天桥地道,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33.3%和12.5%,不同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口人行横道线设有交通信号灯的学校仅24.2%,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分别为33.3%和19.0%,不同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门口人行横道线与学校大门的距离在2~500 m不等,其中距离为10~100 m的学校居多,占64.3%。

表1 上海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门口道路车道划分情况

地区学校数未划分二车道四车道六车道单向车道

中心城区183(16.7)7(38.9)07(38.9)1(5.6)

边缘城区247(29.2)7(29.2)7(29.2)2(8.3)1(4.2)

全市4210(23.8)14(33.3)7(16.7)9(21.4)2(4.8)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上学时段(7:00-8:00)学校周边步行环境情况

2.2.1 学校门口家长拥堵情况 71.4%的学校有家长拥堵在校门口导致过街视线受阻的情况,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分别为50.0%和87.5%,边缘城区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1),其中拥堵情况严重的学校有6.7%,均为边缘城区学校。

2.2.2 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方式 38.1%的学校家长以自行车/助动车为主要方式,其次为步行,占26.2%,私家车占11.9%,其中边缘城区学生家长以小轿车接送明显低于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比重均衡的学校占23.8%。见表2。

2.2.3 学校门口道路经过的机动车数量、车速 40.5%的学校门口为5~10辆/min;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边缘城区,机动车车辆经过学校门口的速度均不超过40 km/h,其中50.0%学校门口经过的机动车平均速度为20~40 km/h,其次为5~20 km/h,占31.0%。其中边缘城区学校经过的机动车车速以20~40 km/h所占比例最高(P<0.05)。见表3。

表2 上海市中小学校不同时段家长接送孩子的主要方式

时段地区学校数步行自行车/助动车私家车三者比重均衡

上学中心城区186(33.3)7(38.9)4(22.2)1(5.6)

边缘城区245(20.8)9(37.5)1(4.2)9(37.5)

合计4211(26.2)16(38.1)5(11.9)10(23.8)

放学中心城区187(38.9)5(27.8)5(27.8)1(5.6)

边缘城区242(8.3)9(37.5)2(8.3)11(45.8)

合计429(21.4)14(33.3)7(16.7)12(28.6)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表3 上海市中小学校门口不同时段通过的主要机动车数量与车速

时段地区学校数数量/(辆•min-1)<55~10~≥20平均车速/(km•h-1)<55~20~40~60

上学中心城区185(27.8)9(50.0)2(11.1)2(11.1)5(27.8)6(33.3)7(38.9)0

边缘城区244(16.7)8(33.3)7(29.2)5(20.8)3(12.5)7(29.2)14(58.3)0

合计429(21.4)17(40.5)9(21.4)7(16.7)8(19.0)13(31.0)21(50.0)0

放学中心城区1810(55.6)6(33.3)1(5.6)1(5.6)3(16.7)7(38.9)8(44.4)0

边缘城区244(16.7)7(29.2)9(37.5)4(16.7)5(20.8)7(29.2)11(45.8)1(4.2)

合计4214(33.3)13(31.0)10(23.8)5(11.9)8(19.0)14(33.3)19(45.2)1(2.4)

平时中心城区1811(61.1)5(27.8)1(5.6)1(5.6)1(5.6)8(44.4)8(44.4)1(5.6)

边缘城区249(37.5)9(37.5)3(12.5)3(12.5)3(12.5)4(16.7)14(58.3)3(12.5)

合计4220(47.6)14(33.3)4(9.5)4(9.5)4(9.5)12(28.6)22(52.4)4(9.5)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4 上学高峰时门口拥堵情况 69.0%的学校门口存在车辆拥堵、车不让人情况,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44.4%和87.5%,边缘城区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0.01),其中1所学校(边缘城区)门口拥堵情况很严重。

2.2.5 学校门口道路经过的自行车、助动车数 33.3%学校门口道路每分钟经过的自行车、助动车数为5~10辆,31.0%学校为10~20辆,其中中心城区学校以5~10辆居多,占44.4%,边缘城区学校以10~20辆居多,占50.0%。见表4。

表4 上海市中小学校门口不同时段每分钟通过的自行车或助动车数量/辆

时段地区学校数<55~10~≥20

上学中心城区185(27.8)8(44.4)1(5.6)4(22.2)

边缘城区242(8.3)6(25.0)12(50.0)4(16.7)

合计427(16.7)14(33.3)13(31.0)8(19.0)

放学中心城区185(27.8)8(44.4)2(11.1)3(16.7)

边缘城区243(12.5)8(33.3)9(37.5)4(16.7)

合计428(19.0)16(38.1)11(26.2)7(16.7)

平时中心城区188(44.4)5(27.8)3(16.7)2(11.1)

边缘城区243(12.5)13(54.2)7(29.2)1(4.2)

合计4211(26.2)18(42.9)10(23.8)3(7.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6 道路交通秩序维持情况 在人行横道线附近没有交警、交通协管员或者其他专门人员维持道路交通秩序的学校占52.4%,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61.1%和45.8%,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放学时段(15:00-17:00)学校周边步行环境情况

2.3.1 学校门口拥堵情况 73.8%的学校门口有很多接孩子的家长拥堵在学校门口导致过街视线严重受阻情况,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50.0%和91.7%,边缘城区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P<0.01)。

2.3.2 家长接孩子放学的主要方式 33.3%的学校家长主要以自行车/助动车接孩子,步行占21.4%,小轿车占16.7%,三者比重均衡的学校占28.6%,其中中心城区学校家长主要以步行为主要方式接孩子,占38.9%,其次为自行车和小轿车,均为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城区学校家长则主要以自行车为主要方式接孩子,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3 学校门口道路主要经过的机动车数量、车速 33.3%学校门口每分钟经过的机动车数量在5辆以下,其次分别为5~辆,占31.0%,10~辆,占23.8%。其中中心城区学校门口道路经过的车辆主要5辆以下,占55.6%,其次为5~辆,占33.3%;边缘城区学校门口道路每分钟经过的车辆主要在10~辆,占37.5%,其次为5~辆,占29.2%。车辆车速主要为20~km/h,占45.2%,其次为5~km/h,占33.3%,其中中心城区学校门口道路经过的机动车车速均低于40 km/h,仅1所边缘城区学校机动车经过车速为40~60 km/h。见表3。

2.3.4 放学高峰时学校门口拥堵情况 64.3%的学校门口存在车辆拥堵、车不让人情况,其中中心城区学校为44.4%,边缘城区学校为79.2%,边缘城区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5)。

2.3.5 在学校门口经过的自行车及助动车数量 38.1%的学校门口道路每分钟经过5~辆自行车及助动车,26.2%学校每分钟经过10~辆。其中中心城区主要以5~辆居多,占44.4%;边缘城区主要以10~辆居多,占37.5%。见表4。

2.3.6 道路交通秩序维持情况 52.4%的学校人行横道线附近没有交警、交通协管员或者其他专门人员维持道路交通秩序,其中中心城区为61.1%,边缘城区为45.8%,不同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平时时段(上下学以外时间段)学校周边步行环境情况

2.4.1 道路交通秩序维持 有66.7%的学校附近人行横道线没有交警、交通协管员或其他专门人员维持道路交通秩序,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75.0%和61.9%,不同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2 学校门口道路经过的机动车数量与车速 47.6%的学校门口道路每分钟经过的机动车数量低于5辆,其次是5~10辆占33.3%,尚有部分学校门口多达20辆。见表3。

2.4.3 学校门口道路上经过的机动车车速 在学校门口道路上观察10 min,门口经过的机动车平均速度以20~40 km/h居多,占52.4%,其中中心城区以5~40 km/h居多,边缘城区以20~40 km/h居多(表3);35.7%学校门口经过的机动车最大车速低于40 km/h,33.3%学校低于60 km/h,26.2%学校低于20 km/h。见表5。

表5 上海市中小学校门口经过的机动车最大车速/(km•h-1)

地区学校数<55~2021~4041~60≥60

中心城区181(5.6)6(33.3)7(38.9)3(16.7)1(5.6)

边缘城区2405(20.8)8(33.3)11(45.8)0

合计421(2.4)11(26.2)15(35.7)14(33.3)1(2.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4.4 学校门口道路车辆拥堵情况 门口存在车辆拥堵、车不让人情况的学校有52.3%,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占33.3%和66.7%,中心城区低于边缘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其中存在严重拥堵情况的学校2所,均为边缘城区学校。

2.4.5 学校门口经过的自行车及助动车数量 42.9%学校每分钟经过5~辆,26.2%学校每分钟5辆以下,23.8%学校每分钟10~辆,其中经过中心城区学校车辆在5辆以下居多,占44.4%,边缘城区以5~辆居多,占54.2%(表4)。

2.4.6 学校门口设摊情况 14.3%学校门口10 m范围内有乱设摊点现象,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分别为16.7%和12.5%,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城市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不断上升并居高不下,在中低收入国家,车祸罹难者中很大比例是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行人、骑自行车者)[3],上海市中小学生的主要伤害死因是道路交通事故,其中行走时致死的比例最高[2]。

人、车、道路在特定环境中构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良好的步行环境是保障步行者特别是儿童步行者行走安全的基本要素。有研究发现儿童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上学期间[4],说明上下学道路交通环境对儿童步行者的安全步行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尚有一定比例的学校附近100 m处没有“注意儿童”的警示标志,50%以上学校上下学高峰时段没有交警或协管员等管理。调查还显示,70%以上学校在上下学高峰时校门口存在车辆拥堵、车不让人的情况,近15%学校10 m内有乱设摊现象存在,妨碍儿童的正常行走,增加了儿童的步行安全困难。因此,应加强多部门合作,加强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的整治,设立必要的交通警示标志,在学校上下学高峰时段提供一定的交通管理等举措,以提高儿童的步行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人的因素,其中机动车驾驶员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违章超速开车是主要肇事原因[5]。调查显示,部分机动车经过学校时车速在40 km/h以上,对儿童步行者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加强交通法规宣传,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对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同时,应对儿童适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提高儿童对道路交通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步行能力,使学生理解“校门口我减速”的重要性并能传递给父母和身边的驾驶员。

“以人为本”是道路安全的根本出发点,道路伤害的主要危险来自于交通环境,应从道路、车辆、交通运输量、安全法规、保护和防范设备等层面,构建避免导致人类失误的交通安全系统[3]。因此,加强多部门合作,整治学校周边不良环境,改善学校周边不安全设施,增加人力物力,加强执法力度和交通安全教育,为儿童步行者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步行环境对降低儿童交通伤害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志谢:本文曾得到徐汇、长宁、闸北、闵行、宝山、奉贤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2] 冯晓刚,杨青,陈依.2001-2004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5):203-205.

[3] 王声湧.道路交通安全: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3):147-148.

[4] 孙奕,严春香,李双喜,等.用X-11模型对儿童伤害住院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50-1853.

[5] 王声湧,王淑芬,池桂波.我国车祸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34-137.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周月芳杨屹 罗春燕 陆茜

第3篇: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机制运行状况研究

摘 要:与诉讼和行政调解相比,宜昌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机制具有节约社会资源,经济高效的优点,同时在当事人双方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达成的调解结较之诉讼中被动接受的判决书也具有较高的信服力。当前,宜昌市道路交通事故调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有调解员队伍构成不合理,调解程序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索通如何过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规范调解程序、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等措施完善这一事故纠纷解决机制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无疑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规范性

由于我国司法资源的紧张,致使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工作从提交起诉书到法院再到法院经过审理下达判决再到赔偿责任人履行赔偿责任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并且由于民众对于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存有质疑,因而绝大多数的交通事故纠纷都是在交管所进行化解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机制得以应运而生。

一、宜昌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现状

2010年12月10日,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保险行业协会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下,市交警事故大队正式挂牌成立宜昌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交调委)。

交调委配有办公室、调解室和档案室。办公室是交调委日常办公议事机构,档案室则是负责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调解室是交调委最重要的机构,交通事故的调解工作都是在调解室进行,调解员每天上班时间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调解室进行调解工作。

图一:

图二:

由图一,图二可以看出,2013年宜昌市交调委的纠纷调解成功率和结案率就达到了95%以上的水平。而交调委自成立起到2014年10月份这四年间,宜昌市交调委已受理因交通事故引起的赔偿纠纷调解的申请4267件,接待来访16532人次,已成功调解4133件,结案率为98.3%,涉案金额9811多万元,没有调解成,或待调、正在调解中的结件70件,向法院提起案件仅48件,巳调解处理死亡案件76件,伤残案件230件,调解率100%。

二、宜昌市交调委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员呈现老龄化,人员配备不足

交调委的工作人员只有三个人,都属于退休或是即将退休的老人,与其他两个调解工作室的人员配备差不多,但交调委的工作量却比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加起来还要大。

图三:

注:图表中所指的受理数量仅限涉及交通事故的纠纷

据统计,交调委平均每一个案例首次接待都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以上,双方当事人员高达十人之多, 平均每个工作日受理案件4至5件,最高的一个工作日受理案件12件,调解员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二)调解员法律素质偏低

调研中发现,交调委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的法学背景,其法律知识也是在担任调解员以后才逐渐接触学习到的,而且仅局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损害赔偿法》等少数几部法律。

(三)人民调解程序的规范性不足

由于人民调解程序简单,有些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任意离席,任意终止调解,导致调解秩序混乱 。调解机制应当制定严密规制,通过具体明确整合调解程序的人员配置、责任划分和工作流程等具体细节实现调解的规范性,保证纠纷解决程序优先价值[1]。解程序太过随意,不受制约和规范,就会面临“向穷人出售廉价、低质、粗糙的正义”的指责[2]。

(四)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宜昌市交调委在成立时就得到了市司法局的承诺,将交调委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却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去监督经费的落实情况,保证工作经费能够如实如数地发放到位。宜昌市交调委成立至今尚未有拖欠工作经费的情况,但这是建立在当前交调委规模小,工作人员大多属于退休半退休人员对于工资敏感度不高的前提下,随着交调委规模的扩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经费增加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是不是还能这样慷慨是存在疑问的。

(五)人民调解缺乏激励机制

人民调解的工资水平是固定的,调解过程经常加班加点,人民调解员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行工作,调解成功与否与调解员切身利益关系不大。这一方面限制了调解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高水平人才进入人民调解领域。

三、完善宜昌市交调委的建议

(一)规范调解程序,树立人民调解威信

人民调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自主性[3],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无序,参与调解重大疑难纠纷,人民调解的各项工作程序和制度务必要规范,这样才能更好树立人民调解的威信。交调委受理当事人申请时,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告知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并请参加调解的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权利义务告知书”上签字。这样做虽然没有强制力来保证,但从形式上增强了人民调解的严肃性,以减少和避免当事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调解不成就闹的行为出现。

(二)优化调解员构成

人民调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解员。在调解员的选聘上可以采取民主推荐与公开招聘同时结合年龄、专业素质、民间声望等因素综合考虑,搭建一支老少兼备,优势互补的人民调解队伍。尤其要着重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和群众基础的年轻优秀人才吸收到人民调解队伍中,逐步实现人民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为人民调解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此外,还可以吸收来自不同阶层,具备不同身份的人如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教师、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热心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等加入调解队伍,可以有效扩大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

(三)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组织调解员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交调委可以积极与人民法院的沟通配合,促进人民调解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交调委可以既可以主动邀请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也可以组织调解员参与旁听审判,向法院推荐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特别是人民法院通过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具体民事案件的审判,通过不断的学习强化调解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调解满意度。

(四)建立调解员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正常工资增长机制

必要的工作经费是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效能和社会公信力的基础,政府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宣传、表彰、硬件建设等经费以专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并根据工作发展逐年增加,从而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还要强化司法所在组织、队伍、业务、基础设施上的规范化建设,落实经费,改善办公条件,使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主导作用,树立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牢不可破的群众威信和社会影响。

(五)建立人民调解员激励制度

司法所和交警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优秀调解员”的评比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优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进行表彰奖励,形成内部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调解员工作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四、宜昌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的优越性

(一)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人民调解占用较少的资源

从宜昌市交调委来看, 人民调解员就在事故处理大队办公, 办公场地和设施由各交警大队提供, 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浪费。有效弥补了警力不足,把事故调解工作中所耗费的警力资源置换出来, 民警有时间、 有条件去提高接处警的效率和案件办理的质量[4]。

(二)从事故当事人的角度看, 人民调解经济、高效

笔者在调研期间针对四十起事故纠纷当事人因事故纠纷调解支出的费用进行了统计。

图四:

从图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纠纷中,当事人的支出都可以控制在500元以内,尤其是纠纷金额在万元以内的交通事故,少部分纠纷金额达到数万甚至十万的也不过千元左右。

现实中的纠纷不仅仅表现在法律上权利义务的对立,在纠纷的背后经济因素往往占据重要地位,人民调解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当事人因纠纷解决所产生的费用和时间。人民调解制度不用遵循僵硬的法律程序,而注重利用法律、道德等方面消除当事人的隔阂,彻底解决纠纷,从而缓解程序正义带来的矛盾[4]。而其凸显的经济优势、效率优势也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实质正义的重要内容。

(三)从公信力的角度来看,人民调解客观公正,认可度高

首先, 人民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之间都没有利害关系,确保了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不论是调解过程还是调解结果,人民调解都是在当事人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公开公正进行的,这就保证了“调”的程序与实体结果是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使得当事人的自主司法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伸张[6]。

综上所述,宜昌市交调委成立以来,调解了大量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注释:

[1]齐树杰.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2]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3]刘敏.人民调解制度的创新与发展[J].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第67-73页.

[4]陈炜.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思考[J].安全与健康:下半月,2010年第01期,52-53页.

[5]丁乐利.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思考.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陈晓东.“诉调对接”在交通损害民事赔偿中的应用. 暨南大学,2013年.

作者:胡溯

第4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综合实践活动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关于农村交通情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各类交通工具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行车在农村渐渐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摩托车的数量又在农村逐渐增多,近年来,由于助力车的数量在农村的激增,以及广大农村个体经营者的电瓶车、三轮摩托车数的泛滥,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再加上农村人口素质及交通意识的薄弱,逐渐导致农村交通情况的不断恶化,虽然说是广大农民进出城市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交通便利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给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农村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正在深刻地提醒人们时刻要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而我们的学生,正是今后一个阶段内,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很有必要让他们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交通情况及环保情况。一方面,要以那些血的事实为鉴,注意时刻把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增强自己的交通意识,并能为更好地改善当地农村的交通情况,遏制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趋势而努力。另一方面,能对如何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作出策略性研究,并能把自己的好的设计方案或想法,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从而在不断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美化家乡不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测定某一路段在一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调查农村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流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实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后果情况,并能针对以上情况,作出自己的对策分析和研究策略,在班内交流汇报,收集整理出一批积极有效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总结评价。

三、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分析、交流、明确当前农村的交通情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己良好的交通意识和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大胆地对未来本地的交通情况作出预测及策略研究。

3、积极倡导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四、活动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学生分组调查。

调查内容有:

1、测定某一路段在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通过情况。

2、在自己的周围任意选择50户农家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各户拥有的各类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及被调查家人曾经发生过的交通事故情况。完成后制成下表:

表一:某路段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统计表

1、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汇报,并算出各类调查数据分析,完成下表:

表二:各类交通事故数及百分比统计表

地区的交通情况现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集体交流和反馈后完成下表:

4、请学生代表来表演一起本不该发生的交通意外的前因后果,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

5、请学生来讨论从网上查询来的各类资料情况,以进一步明确和认识到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情况,培养忧患意识,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针对现状,设计对策。

1、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以上的交通现状,我们自身以及家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以尽快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树立环保意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免遭破坏。

2、反馈和交流各组的讨论结果。

自身方面:

家人方面:

交通部门方面:

交通工具制造方面:

行车安全方面:

环境保护方面:

未来生活方面:

宣传发动方面:

3、根据各组反馈和交流的方案,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评选出最佳策略,给与“金点子”奖,并通过整理,整理出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倡议,并尽可能让其付诸实施。

附互评最佳方案评分标准:

方案名称:

评议内容:创意性(3) 可行性(3) 环保性(2) 操作性(1) 持续性(1)方案成绩(10分制)

(四)、活动的总结评价。

1、分组讨论和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情况。

2、反馈交流各人自己的心得情况。

(五)、活动操作及应用。

布置学生通过今天的活动,把自己的调查、访问、分析及对策研究情况,以书面形式成文,并要写出自己对此类活动的体会和收获,以使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交流和推广。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反思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了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一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活动反思等阶段,有初步的成功经验,然而更多的是教训。

反思之一:转变观念,加强学校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态,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关联性最强的,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地方课程改革需求和支持、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特点、政府和相应机构的协助都有密切关系。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在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被作为一门还不够成熟的新 “副科”地位存在,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正比。由于中考的压力很大,社会对初中升学率要求很高,使得学校安排的活动课教师大多是难于应付中考的老弱病残的照顾对象。另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与之配套的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而农村中学硬件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目前还不具备,有的学校虽然有了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网络室能按照规定正常进行教学已实属不易,这一切都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要想顺利开展这门课程,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进行开源节流,加快校园网建设,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添置,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之二:培训师资,成长一批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不同于已往的活动课,也不是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遵循。在具体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感到无从操作,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有时候由于资源贫乏,学生不能查到相关资料,教师则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干脆包办代替,直接向学生展示资料结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没有一点成效。多数教师宁可选择有教材的哪怕是难度大的科目,也不愿从事该课教学。

因此,培训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教师时,应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个初步的了

解,对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另外,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教研氛围,让任课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寻求最佳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反思之三:挖掘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初中(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大部分农村初中都能按规定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有现成教材的课程,但对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有所忽略。一是初中学习任务重,学生平常没有时间走出校外,即使是双休日在家也有相当多的作业量。二是农村中学地理位置偏僻,大班额制带学生外出调查交通不便,经费短缺,没有安全感。三是社会、家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认为只有中考科目才是重要的,他们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提供任何活动条件。在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真是举步维艰,碰壁的次数越多,教师也就失去了热情,有的干脆放弃了这些内容。当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以上问题确实存在就放弃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初中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设和地方特设的课程资源包。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初,学校可关注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并使之以活动的形式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如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走近鲁迅》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将学校原来开展的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开发和实施。比如环境保护主题可设计的活动有:探究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社区环境污染的社会考察活动;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冶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初步设计某一地区冶理环境污染的整改方案等。另外,还可让学生关注家乡人文经济,生成合适的活动主题。如《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如何调节柑桔的大年和小年》、《家乡的水质达标吗?》等等。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很感兴趣,会很投入的自觉开展活动。因此应做到不管是从哪一维度设计的主题,都应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三方面来思考并设计活动项目,使各领域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

反思之四:认真实施,保障课程落实

农村初中学生一般来自于乡村,他们的求知欲虽然旺盛,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知识面窄,各种能力更显出明显的差异。他们常常设计不出一份像样的活动方案,更不用说有创意,有的调查报告连语句都不大通顺;有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参加活动,不能投入,不能完成活动任务;还有的学生胆小,没有交际能力,调查采访不能如期进行;还有的学生态度漠然,没有兴趣,展示的成果也很单调、肤浅。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所以,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小课题研究,如果不加强过程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教

科研中存在的开头一个方案,结束一份报告,中间根本没研究的现象在学生课题研究中重现,使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立活动主题;要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不断的完善活动计划;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还要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还是学生的伙伴,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活动的督促者。如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活动,纠正活动偏差,督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袋,督促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交流感悟等。每一个活动环节,教师都要把脉,认真实施,不能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当然也不能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要通过管理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落在实处,达到该课程应有的育人目标。

总而言之,虽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欣喜的感到,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迎难而上,不断反思,积极摸索新的教学经验,使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局面。

第5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6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

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

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

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

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

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

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

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

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

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

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

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

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

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

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

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

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

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

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

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

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

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

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

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

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

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

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

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

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

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

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

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7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问卷

1.请写明本人居住所在地,如XX市XX区

2.你对禁摩的看法是? A.赞成,摩托车污染大阻塞交通

B.反对,摩托车方便出行

C.无所谓,我家有车还可以坐公交

3.你平时外出选择哪一类交通工具居多?

A.私人汽车

B.公交

C.自行车

D.摩托车或电动车

4.居住所在地有轻轨或地铁吗? A.有

B.没有

C.正在建设

5.在上下班高峰期你所经过的路段交通状况如何? A.车很多而且经常堵塞,寸步难行 B.车很多但井然有序,通行还算顺畅

C.畅通无阻

6.在较大的红绿灯路口一般红灯是几秒? A.30秒左右

B.60秒左右

C.60秒以上,甚至更久

7.平常会遇到红灯时间绿灯时间短而匆忙行走或无法过马路的情况吗?

A.经常

B.很少

C.偶尔

8.一般交通堵塞严重的路段有以下哪些情况?(多选) [多选题] A.次干道中小街道多为狭窄且次主干道分流不当

B.主要路段设有路口车辆经常掉转弯

C.非交通路段占道

9.平常等待公交的时间一般为多长? A.5-10分钟

B.15-30分钟

C.40分钟以上

10.所在地的大型商场、宾馆、机关设有专门的停车场吗?有的话你愿意停吗?

A.有,收费也愿意停

B.有,但时间短的话偶尔会停在路边

C.很少

11.你一般在市区道路驾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A.30-40公里/小时

B.40-60公里/小时

C.60公里以上

第8篇:南宁市交通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南宁市交通状况,完

成我们的实践课题任务,特设计以下调查问卷,请您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上

“√”,谢谢您的支持!

1.您出行的方式是?

A.开车B. 乘公交车C.开摩托车D.

骑自行车E.步行F.其他

2.您对南宁交通状况的态度是?

A.非常满意B. 满意C.一般D.

不满意

3.您觉得南宁市交通管理状况如何?

A.信号灯、交警俱全B.只有信号灯C.无管理设施D.平

时没注意过

4.您日常所经过的路段遇到过交通堵塞吗?

A.没有B.偶尔C.经常

D.每天都有

5.您遇到过的交通堵塞一般是多长时间?

A.半个小时左右B.一个小时左右C.两个小时左右D其他

6.您觉得南宁最拥堵的地段是哪里?

A.厢竹路口至凤翔路口段B. 民族大道古城路口C. 火车站至广西大

学段D其他

7.您对南宁市修建地铁有何看法?

A.觉得挺好,改善交通 B.觉得在修建时期对交通妨碍较大C.无所谓

8.您在南宁遇到或见到过交通事故吗?

A.有过4-5次B.有过2-3次C.有过1-2次D.从

没遇见过

9.您违反过交通规则吗?

A.从来没有B.有过C.不清楚交通规则

10.您经常见到他人违反交通规则吗?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11.您觉得我市车辆道路设计合理吗?

A.合理,各类车均可畅通无阻行驶B.还行,但有拥堵现象 C.差,道路混

12.您觉得南宁现在应该大力推广哪种交通工具?

A.私家车B. 公交车C.自行车

D.地铁E.电单车F其他

第9篇:当前交通民警思想状况的调查

近年以来,公安交警队伍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民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三项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五条禁令、四项禁令、三个坚决、二个不准及警车使用四项禁令等规定的出台,交警队伍的精神面貌、纪律作风、廉政意识、服务意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队伍建设正在朝着正规化、制度化、高效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一些民警经受不住腐蚀和诱惑,我们的队伍管理出现了一些真空,政治思想工作在不断地淡化,民警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发生,给公安交警队伍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漏洞,在此,笔者以多年从事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体会对当前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试图抛砖引玉,找到加强队伍建设的良方。我认为,当前交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

一、强调交通管理业务工作多,政治思想工作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法律赋予交警的职责就是维护道路的安全、有序、畅通,当前的各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交通民警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了各项中心工作任务上,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在考核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时侧重点也往往放在业务工作上,业务工作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有兑现的奖惩措施,但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却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奖惩措施,政治思想工作的底线就是一个单位、一个民警不出现违法违纪的问题,从而人为地降低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标准,长期以往,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方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对民警批评多,教育帮助少,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政治思想工作和交通管理业务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二、素质一般的民警多,高素质的民警少

按照《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对人民警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素质低劣的人进入到公安队伍,有的素质差的民警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当前,一些民警不注意自身修养,忽略了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宗旨,不注意学习,执法水平偏低,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及一些规定不能熟练运用,在上路执勤、处理事故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依法办事,适用法律法规及条款错误,方法不当,从而导致纠纷增多,队伍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三、民警讲玩乐的多,讲学习的少

现在很多民警还没有下班就考虑到哪吃到哪喝到哪玩,仿佛这一辈子不吃点喝点玩点人生就没有意义了,从而在队伍中形成了一股吃喝玩乐的歪风。一些民警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因此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的同志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对新问题、新事物缺乏认识,墨守成规。少数人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起来懒散懈怠,避重就轻,怕苦怕累。

四、民警执法思想模糊的多,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少

当前,相当一部分民警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权思想,在思想上仍然以“管人者”自居,面对群众时自认为“高人一等”,“冷硬横推拖”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执法思想模糊、执法理念不清楚,业务知识不精,甚至出现执法不严、程序不规范、罚人情款、态度款的现象,严重伤害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造成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强烈反感,投诉现象增多。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民警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牢,一旦受到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现象。一是执法利益化,丧失原则,借执法权力搞创收,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对车辆违章,只罚款不纠章,从而导致事故隐患依旧,甚至超标准收费,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绝。二是执法商品化、丧失权威性。少数民警尤其是车辆挂牌年检、驾驶员考试及热点岗位的个别人员,把权力当做实现私欲的工具,知法违法,执法犯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表现为索贿受贿、敲诈勒索和徇私舞弊、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三是执法情绪化,丧失公正性。个别民警执法不讲规范程序,凭个人感情,对不配合的当事人往往采取强制措施或罚态度款,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执法不公公的现象。

五、机关民警数量多,基层民警数量少

近年来,公安机关年年进人,但奇怪的是,基层的队伍不见扩大,反而停滞不前,在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和民警的比例失调,一线警力比例小,没有形成小机关、大基层的格局,导致机关的事情你推我、我推你。没人做,基层的事情做不完的怪现象。而且,在队伍管理上也存在种种弊端,如在民警的晋职、晋级、晋衔、奖励、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问题;在干部提拔、使用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在一些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奖励机制,百分计奖、等级计奖,年终评先进基本上流于形式,不达到奖励目的。这样,不仅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还造成民警精神不振,严重压抑了民警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经费、体制等方面没有理顺。公安交警的基本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变相实行罚没返还的政策,造成交警在执法上的利益驱动,人为地将交警队伍变成了为政府创造利润的工厂,导致潜在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在体制管理方面,交警队伍中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造成民警使用和管理上的脱节,有背景的,有路子的,会钻营,会拉关系的,就能得到重用,相反,不会拉关系,不去走上层路线、老老实实干事的,却得不到提拔

,严重打击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不良因素对交警队伍产生影响。交警作为一个特殊的警种,天天要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腐蚀、拉拢交警的有之,辱骂、殴打交警的有之,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的交警队伍在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队伍整体的战斗力、凝聚力也在不断地下降;

再次,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这几年,针对公安队伍的建设,从中央到省、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都很好,但在具体的落实中却大打折扣,现在每年都要搞=至=次大的思想教育活动,每次都是轰轰烈烈地开场,到最后是悄无声息的收尾,要说起到了多大作用,对民警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只有天知道了,一方面,队伍整顿在不停地搞,另一方面,队伍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在不断涌现,我们是不是该认真地思考:我们的工作抓到点子上了吗?

鉴于以上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认为要从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入手,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科技强警、从优待警,把好七个关,使我们的交警队伍真正成为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

一、把好政治关,将"政治建警"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树立新理念,明确队伍建设思维导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民警的头脑。理论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民警进行思想教育,使理论学习实现“三个转化”:即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转化为思想觉悟的提高、转化为高尚的人品官德,以此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同时,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培养一流团队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进一步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公安机关的立警之本、执法准则和力量源泉。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推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就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的头脑,打牢民警的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广大民警的思想觉悟,使我们的队伍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把好领导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队伍建设,领导班子是关键,班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队伍的建设和运转。领导班子成员要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实施管理,开展工作。班子成员间要团结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决策能力。要通过分批举办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或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使之全面提高素质,真正成为队伍建设的带头人。

三、把好制度关,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打造"服务型"、"公正型"警队。首先,要依据《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格局;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优胜劣汰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在选拨任用干部上,坚持按程序公平竞争,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好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创造用武之地;三是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队伍的监管力度。通过实行警务公开、案件告知、回访、错案责任追究制、明查暗访、聘请监督员及开展行风评议等形式,内外监督结合,形成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铲除违法违纪行为的“温床”,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四是要建立科学的岗位目标责任考评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和业绩考核标准,定期认真考核,及时兑现奖惩,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四、把好查处关,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切实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早抓、真抓、主动抓的方针,以贯彻落实“五条禁令”、“四个坚决”、“三项禁令”为契机,对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现,敢于揭露,果断整改,决不姑息迁就。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民警要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改正。对于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要依法从严处理,同时加大自办和督办案件的工作力度,重大案件除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按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把好教育关,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执法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构,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改革教育培训方式,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建立“上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高层次走向培训”的教育培训体系,由单一化、传统型培训向多元化、科技型培训转变。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的实施,对民警进行分期、分批、分级培训,注重质量,讲求效果,重点培养“一警多能”的应用型、科技型人才,以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另外,还要组织民警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例如组织路面

上一篇:中学教师个人业务自传下一篇:获奖者交流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