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共同阅读有感

2023-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和孩子共同阅读有感

读书—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用处,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很少这样问。因为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须却也平常,没什么特别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

我的孩子也很爱读书,自然也懂得很多,一次电视剧里主人公触景生情脱口说出了两句诗,孩子随口就跟出了后两句。说来惭愧,我竟不知道什么意思,忙追问,孩子告诉我,这是苏轼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哎,身边有这么一个“好老师”,我是既羡慕又佩服,决心向“小老师”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亲子阅读,说来不好意思,我家是小的带着大的,孩子看过的书我也会紧跟其后。有人会问,你和孩子看了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这很难回答,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不会给你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好处:读书,可以给我们好胃口。孩子小时候最讨厌吃白煮鸡蛋,觉得难以下咽,简直会噎死人,我总要每天早上塞一颗给她,结果不是被她偷偷丢掉,就是在书包里放两三天,滚得稀碎。

后来,一本畅销小说忽然改变了孩子的胃口,它就是《追风筝的人》。

那只是一段很简单的情节:主人公和父亲去野餐,他们坐在蓝蓝的湖边,吹着风,聊着天,吃着夹腌黄瓜和肉丸的馕饼,还有水煮蛋。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象着主人公对着湖水,手里拿着一颗煮鸡蛋,一边吃一边聊天的情景,忽然觉得很馋。

有时候,你会在一瞬间忽然明白一种食物的好处。一颗剥好的蛋,白嫩、圆净,一口咬下去,它会微微抗拒你的牙齿,然后就破了,绽出溏心,这种食物不是很棒吗。

更何况,你几口吃掉它,回味着,再一想它居然只要几毛钱,这么平价的好东西到哪里找去?

慢慢地,孩子早餐爱吃白煮蛋了。她喜欢把它小心剥净,投入红汤的馄饨里,或是清汤的面条里,把它轻轻夹破,让汤汁浸润黄心。

除了鸡蛋,还有猪肝。

过去,每当有猪肝端到面前,孩子和我都会自动弹开一尺远:这种东西也能当作食物吗?人的味道,奇怪的质地,还有让人不舒服的颗粒感,我再缺血也绝不用这个东西补血。

居然也是一本小说拯救了我们,你大概猜到了,是《许三观卖血记》。

在小说里,人们每次卖了血,捏着收入的几十元钞票、两腿打着哆嗦出来时,总要找家饭店,点上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黄酒一定要温一温。

他们认为,吃着喝着,身体就会恢复,日子就会变美好,生活就有盼头。

而且,这一盘炒猪肝必须是这样加工的:

“猪肝先是切成片„„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 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 炒两下,炒三下„„”

装盘后,先不忙吃,先斟上二两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

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炒猪肝是一种可以把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美食,是让灰暗的生活变得有滋味的东西。

原来以前是我们不懂得它,不能领略它的好。

就这样,我们开始好上了爆炒猪肝这一口。

读书,还会让普通的菜变得美味很多。

《红楼梦》里的“酸笋鸡皮汤”,《西游记》里的醋浇白煮萝卜、嫩焯黄花菜,《水浒》里的“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说白了都是街边小店能做的东西,但书上美美地写过了,你吃起来总会觉得更鲜美一些。

可能我的见识有些肤浅,读书就读书,可以体验乐趣,不读书就不读书,一点儿也不丢人,人各有追求、各有所爱,很正常,但是不必去强调你是为什么才不读书(累、没时间、没精力、家里地方小没地儿摆书„)也更不要去否定读书这件事本身。

真正离不开书的人,书就是很平常的生活必需,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就像人处在什么境况下都会去吃饭睡觉,饭上餐桌,你落座,拿起筷子之前大概不会去特别地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吃饭?吃完了还要排泄,那么吃饭到底有用没用?吃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吃了这一口我能得到什么,下一口又能收获什么?”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必须问一个意义,那么于爱她的人来说,她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陪伴”以及“丰富”,手边有书,就永远不孤独、不乏味,书里有比眼睛里更生动的世界。

世间许多事从来都如此,当我们执着追寻它的意义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

第2篇:我和孩子一同阅读

我与孩子一起读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就是和智者对话,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我们可以从书中体验快乐,那里有前人与今人的故事,美丽的诗行,人类亘古的思考,充满勇气和睿智的探索,奇妙动人的幻想,还有神奇的万千世界„„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听父亲讲故事,一个故事,要父亲讲上三五遍,每一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读书带给我最隽永的乐趣,读书带给我丰富的世界,让我用善良和宽容的目光看待一切。当我成了一名母亲以后,我也希望我的孩子用他善良可爱的童心在书中品味这个世界,教会他识别善与恶,美与丑,热爱和平,痛恨邪恶,让他从书中学会欣赏,学会真,善,美,从书中体会到博爱。

今年寒假,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中一个是亲子共读活动,我以此为契机,正确引领孩子去阅读,让他发现阅读是一种有趣的、愉快的经历。激发他读书的欲望,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于书的世界里,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在一个充满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快乐,健康、自立、博学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找到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兴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对孩子来说,书本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其次,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亲子共读,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对于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而不只是被灌输属于父母的认知和技能,那样的人生无味而无趣。

纪伯伦在他的《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梦中不能想见的,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因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你无法预定他的轨迹。”

我相信书籍的美好和文字的纯净,能够给予心灵足够宽广的安宁和足够坚定的信仰,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考验,贵在坚持。俗话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和孩子一起快乐的读书吧!让孩子成为一个阳光快乐健康的小书虫!

第3篇: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心得

与孩子共同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活动。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对新的知识的需求不断的扩大。孩子的知识摄取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和父母一起看书、交流、询问是一个很好的获取渠道。

但是我觉得与孩子共同阅读能够极大地帮助孩子获得知识理解必须的解析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众所周知,孩子的词汇量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低,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易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而此时孩子怀着听故事的轻松、好奇的心情在参与阅读,对于不理解的情节和概念会马上提出疑问,我就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经验给予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孩子不但积累了许多词汇,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词汇,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孩子共同阅读在我和儿子之间创设了一种愉快、友好的沟通氛围,增加了两个人的亲密感。尤其是随着儿子识字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们所选择的书籍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知识也超越了孩子独自阅读的难度,使阅读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不断激发孩子和我的阅读兴趣。

虽然和孩子一起阅读益处多多,但并不是我们随便拿本书和孩子一起读就行了,基于多年共读的经验,我认为,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选择图书应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图书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孩子感兴趣的图书。

对此,我们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正确选择和引导。一般说来,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并可以把选择图书的权力交给他们自己。

二、 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地增长,他们正向独立阅读过渡,因此,现在的阅读活动,

我们应以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为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一)、保证孩子的读书时间。每天应尽可能地安排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

(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安静的阅读环境,会使孩子很快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家长爱读书、常读书,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会让孩子对阅读更充满向往。同时,我们可以常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

(三)、让孩子感受读书的乐趣。家长应常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三、讲究阅读方式,学以致用。

(一)、如何进行阅读

阅读有很多种,能吸引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一种,所以家长必须先进入情节,声情并茂地表达故事的内容与情节。每每此刻,也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候。

(二)、不要错过细节

很多图书的绘本,画面很细腻,而且很丰富,各画面间有过渡,有衔接,所以,把画看懂看全,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太可惜了。

(三)学了要用

例如,我儿子最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喜洋洋的机智、勇敢、乐观,灰太狼不屈不挠。《喜洋洋与灰太郎》中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对善良、正义、道德、幸福的肯定;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孩子的心灵!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和孩子共同领略读书的乐趣。陪孩子读书的感觉真的幸福!

第4篇:读《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有感

许亚曦

去书店给女儿买图画书,赠了本《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这可是双重的意外收获!这是一本写给那些有责任心、有爱心,并且对孩子的培养和引导有耐心和细致之心的家长或者老师的一本极其实用的阅读指导用书。作者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做示范,尽可能地从最细微的、可操作的层面入手,来解决一些儿童阅读引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她在仔细地解释了诸如为什么要阅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阅读也需要技巧等基本的问题之后,再分成若干更为细致的章节,从“认知发达阶段的阅读”、“和妈妈一起阅读”、“和老师一起阅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对我现在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只有自己感受最深。我觉得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写过一本关于儿童成长与素质教育问题的散文名著《一切从童年开始》,他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强调说: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他认为,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会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好书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当网络语言到处泛滥,那些被人称之为“火星文”的网络用语也蔓延到了孩子的日常语言之中,满街都是只喜欢看卡通片和玩网络游戏而对书籍的阅读越来越淡漠的孩子时,但凡还有些教育良知、责任感和成长关怀意识的家长与老师,都不能不有所忧虑和警惕了:那种纯正的文学阅读,正在离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远;曾经在人类童年记忆的长夜里,给予过一代代孩子以温暖、光明、幻想、以及智慧和力量的经典文学的神灯,它们的光芒正在被“电子时代”和“读图时代”的娱乐气氛所遮蔽,以至于变得那么遥远和朦胧;我们所面对的“童年与媒体环境”是那么纷纭嘈杂,它们正凭着一种强大的“通俗化”和“粗率化”的力量,在包围着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我们都已感觉到了,一方面是无所不在的媒体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道德恐慌,另一方面就是整个社会、当然包括书媒在内,对于“电子时代”的不合实际的鼓励与乐观。因此,诸如媒体文化学者和批评家大卫·帕金翰发出的“童年之死”,尼尔·波兹曼发出的“童年的消逝”等声音,就都是相当明智和迫切的了。

挪威儿童文学家乔斯坦贾德也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是给孩子们“读故事”,他说,“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如我们每天要刷牙一样不可缺少。牙齿卫生很重要,但父母们更应该越来越对其子女的‘精神卫生’担负起责任来。”他认为,与那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自发的活跃性相比,父母们读给孩子们听的文学童书,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想想怎样能让我们所教的孩子爱上阅读呢?怎样为孩子和家长的亲子阅读助上一臂之力呢?阅读在学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大部分阅读行为发生在学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多种阅读形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1、 课文的阅读教学

2、 大声朗读

3、 持续默读

4、 班级读书会

5、 好书推荐课

6、 图书馆自由阅读

7、 主题阅读

“班级读书会”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怎样组织“班级读书会”呢?

1、 思想上的准备。

组织班级读书会,首先要充分认识困难,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阅读计划、活动开展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级读书会的重要性,运用智慧和毅力向家长讲明理念;然后,老师要经常和同行交流,互相支持,互相获取经验;其次,老师还要精心设计,认真实施,用学生的进步来证明自己。

2、 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要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用这些方法试一试:把一些封面好看的书带到班上,向学生展示;让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讲一下他们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乐趣;做一个小采访,问问父母是否喜欢阅读,让他们谈谈其中的好处。

3、 选书

建议老师在班上侦查一下,班里最近都流行看什么书,孩子们口头上念叨的是什么书。老师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孩子们推荐一下,书要有趣才行,不一定要名家作品,只要有童趣就行。选好书后,要想办法让学生都买到这本书(这样才能开展讨论)。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分小组传看,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好阅读记载。

4、 阅读记录表

阅读记录是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计划地进行,同时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记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与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老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必须写,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个与额度记录也不同于简单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5、 讨论活动

“班级读书会”一学期可进行二三次,其只要活动方式是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讨论。班级读书会中,;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言,不能越俎代庖,像上课一样讲个不停。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粗略一些,不必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扣得太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急于下结论,可以让其他同学都说一说。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争论更好。老师还要有一些控制和调节讨论现场的技巧。

6、 延伸游戏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开展一些延伸活动。如念、演、唱、画等方式;教学生制作书签或小书;邀请作家到校和“小书虫”见面。这些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够逐渐重视起来。

上一篇:对援藏人员的感谢信下一篇:数学一年级下册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