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发现背后的故事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药物发现背后的故事

《人生》背后的故事

孙为民,黑龙江人。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聂鸥,辽宁人。1978年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曾受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劉凌沧诸先生指导。二级美术师,北京画院一级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擅长版画、水墨人物画、油画、连环画。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铜奖、优秀奖,全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迎来了连环画发展的高峰期。1983年,路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作品得到文学界高度肯定的同时,很快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艺术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除去这些,路遥作品还有了另外 种艺术呈现形式——连环画。

关于对其作品的改编,路遥曾谈到几点要求:一是小说的题旨应较完整地给予揭示,二是要力图让小说涉及的生活通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纪元琪改编的脚本基本是引用路遥原著中的话语文字改编而成,读起来原汁原味,回味无穷,而孙为民、聂鸥夫妇创作的连环画可谓达到了路遥的要求。

1984年初,由当时的青年画家孙为民、聂鸥夫妇绘画,纪元琪改编的《人生》连载于《连环画报》当年的第l期和第2期,共计120幅。《人生》为孙为民先生的连环画封笔之作,也是他创作周期最长的、历时年限最长的作品。创作时,夫妇二人各有专攻的画种——油画和中国画,在艺术风格上又各有所长。两人经过“争吵”交锋,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和解”在一个共同的追求上:“把人物放到他们各自所处的特定的具体环境中去,让一景一物一人,都能找到各自在生活中的位置。”这样处理,人物看上去舒服、真切、自然,给人以“不隔”的亲切之感。如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资格被顶后赶集卖蒸馍幅,画家精绘了一个二十余人的农村集市场景,让加林置身其中,这就很自然地把加林身份变化后的心理落差,以及“担心遇到熟人”的思想顾虑表达出来了。

第2篇:药物被发现的故事

★从错误的实践中发现新药★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儿童病理学家,误认为儿童白血病是由于叶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用叶酸治疗。经临床观察用叶酸后,病人的病情反而加重。这时启发了医生,若用抗叶酸的物质治疗儿童白血病可能会有效;于是寻找抗叶酸的物质,终于合成了抗代谢药——氨蝶呤( Aminoptirine )经临床应用确有疗效。这是从错误的实践中发现新药的一个实例。

★从老药发现新用途★

酚酞: 20世纪初,匈牙利的一些酒商为谋取暴利,常在名贵的酒中渗入价廉的白酒出售。政府为制止这种不法行为,在出售的酒中加入酚酞( Phenolphthalein );这样在检查所谓的名酒时,只要加硷就知道有无作假(酚酞加入硷后会变色)。这个方法试用后,许多喝酒的人发生腹泻的现象,人们纷纷向政府提出控告。后来酚酞成了泻药。

苯海拉明 : 1947年Gay & Carliner 将苯海拉明( Dramamine )送到John Hopkin 大学的变态反应门诊部,观察它对荨麻疹的作用。有一位患荨麻疹同时又伴有晕车症的孕妇用药后,晕车和荨麻疹都好转。Gay & Carliner发现此情况后,在485个士兵身上试验。1948年11月,这些士兵乘船从纽约出发横度大西洋,证实了苯海拉明的抗晕作用。

金刚胺 : 1968年4 月,一位澳大利亚老太太,患中度的巴金森氏病。她向医生描述三个月前,她每天用100mg的金刚胺( Amantadine )防感冒,她发现自己的僵硬、震颤、运动障碍的症状得到控制。此后金刚胺便用于治疗巴金森氏病。

别嘌醇 : 别嘌醇( Allopurinol )在体内可抑制黄嘌呤酶而阻断尿酸的形成,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有人在用别嘌醇治疗癫癎性高尿酸血症的儿童时,发现癫癎发作的频率减少,甚至消失。1986年,Demarco选择了41例各型癫癎病人,发现别嘌醇和其他抗癫间药合用,对强直阵挛性全身发作的控制效果好,他提出别嘌醇可作为治疗癫癎的辅助药物。

★偶然发现的青霉素★

1928年秋天,英国细菌学家 Dr. Alxander Flaming 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条件极差的地下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工作 。一次,他忘记在培养皿上加盖,由于实验室的条件十分潮湿,次日他发现在这个忘记加盖的培养皿上的原菌落外周一圈没有细菌生长,但其最外圈却有茂盛的细菌生长, 这是一种常见的霉菌 ,Flaming将此生长茂盛的细菌移植至另一个培养皿中,发现这些细菌可破坏其他细菌的生长。这个细菌形状像小刷子,用拉丁文Penicillium ( 意即小刷子 ) 将此细菌取名为青霉菌(Penicillium),将青霉菌中能杀死其他细菌的成分称之为青霉素( Penicillin )。

青霉素广泛用于临床是在1942年。1928—1942年Flaming在干什么呢?他是细菌学家,他未能将液体培养基中的青霉素提取出来。

1939年,英国科学家H.W. Florey教授和E.B.Chain医生继续Flaming的工作,将青霉素从青霉菌提纯并用于临床。从此青霉素挽救了千百万人的性命,但是它的发现纯属偶然。

1944年,Flaming 和Florey 因发现和提纯了青霉素而被英王封为爵士。1945年,他们两人和Chain 医生一起被授予科学界所能颁发的最高荣誉,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外加一万英镑由三人分享。Flaming 获得诺贝尔奖金后说:我的唯一成功是没有忽视观察。

Flaming将发现青霉素的经过写了文章,发表于1929年5月英国实验病理杂志上,英国的皇亲国戚鼓励他申请制造青霉素的专利;他函谢了这个建议,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为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尊荣富贵,而无形中危害着无数人的生命,我不忍心、、、、、。

★从一滴鼻涕发现溶菌霉★

人体内存在一种天然的溶菌物质,叫溶菌霉,它是人体防卫系统成员之一。溶菌霉的发现说来也是很偶然的。 1928年,Alxander Flaming 发现青霉素后不久,又废寝忘食地进行新的研究。当时正值寒冬,Flaming 得了感冒,不断流清鼻涕,但他不愿休息,坚持做实验。忽然, 一滴清鼻涕落在培养细菌的琼脂平板上,他当时没在意。次日,他发现清鼻涕周围出现了抑菌环。Flaming 立即想到这可能是鼻涕中含有一种未知的杀菌物质。接着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最后发现了人体的分泌物,如唾液、泪液、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物中都含有这种抑菌物质,他把它命名为溶菌霉。

Flaming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使他又一次获新的发现。

★磺胺的发现★

磺胺是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前(1942年)的一种重要的抗感染药物。磺胺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埃利希氏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某些染料能选择性地使细菌或原虫染色,因此他推测可以找到一些能被微生物吸收并将之杀死但不损害人体的药物。他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未放弃此研究,试了许多“偶氮染料”,终于发现了磺胺。

★氮芥如何成为第一个用于治疗白血病

的药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把芥气用作战争毒剂。一次,在海上运输过程中,把盛有芥气的箱子掉到一个海港中。船上的上司要求水手们将箱子打捞上来,结果接触到芥气的水手都中了毒。经军医检查发现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白血球下降。后来临床医生用氮芥( Mechlorethamine )治疗白血病取得一定疗效,从此氮芥成了第一个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

★发现笑气的趣事★

有一种闻之会另人发笑的气体,叫一氧化氮( NO ),又名笑气。

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发现了一种气体。他制备一瓶这种气体,将燃着的木炭投进去,木炭燃烧得更旺盛。当时普利斯特把它当成氧气,因为氧气有助燃性。与氧气不同的是这种气体稍带“令人愉快”的甜味( 氧气是无味的 ),而且易溶于水( 比氧的溶解度大得多 );当时他无法判断这是什么气体。26年后的1798年,普利斯特的实验室来了一位年轻的实验员戴维。戴维有一种忠于职责的工作作风,凡他制备的气体,他都要亲自“吃几口”,以了解其生理作用。戴维吸了几口这种“氧气”后。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戴维在实验室里狂笑不已并手舞足蹈,持续很久才平静下来。从此把这个气体取名为笑气。不日,戴维做了拔牙术,疼痛难忍。他想到令人兴奋的笑气,取来吸了几口。他意想不到的觉得疼痛减轻了。戴维的经验不胫而走,笑气很快成为麻醉剂。

★肝素是怎样被发现的?★

众所周知,在血液中流动的血液是不会凝固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血中有抗凝物质,其中一种抗凝物质便是肝素。肝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916年,约翰霍普金大学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麦克廉在豪厄尔教授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他们想从人体各种组织或脏器的提取物中寻找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在一天的实验中,他们在肝脏组织的抽提物中找到了促凝物资,但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资,它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能对抗血液凝固的物资。当时由于认为此物质存在于肝脏,故取名为肝素。肝脏的希腊文为Heper,故肝素被命名为Heparin,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37年,加拿大的查斯发现了人体的许多组织含有肝素,尤其在肺脏,其含量比在肝脏还多。他从动物的肺组织抽提物中分离并纯化了肝素。同年,临床上首次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获得成功。从此,肝素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

★肌松药——筒箭毒硷 的由来★

18世纪,南美洲秘鲁亚马遜流域,土著印第安人狩猎时,常用防己科植物树皮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物质涂在箭头上;一旦射中野兽,其四肢便麻痹不能动弹,箭毒由此而得名。后来从该树皮中提取出其有效成分——右旋筒箭毒硷( D—Tubocurarine ),用于麻醉时的肌松药。1970年后,由于药源困难及副作用大的问题而逐渐被淘汰。

★局麻药的发现★

药物的发现常常来自生活实践,局麻药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

远在古代,居住于秘鲁的土人发现咀嚼古柯树叶能使人产生舒适、精神充沛、健康的感觉,他们以此作为精神享受的手段沿续了数百年之久。后来,有人发现古柯树叶可使舌部麻木或完全失去知觉,便开始应用含此树叶的唾液置于身体局部进行小的手术。

19世纪末,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从古柯树叶中提纯了具有麻醉作用的生物硷,根据古柯树(Coca)之名将此生物硷取名为可卡因(Cocaine ),第一个局麻药便这样问世了。用皮下注射可卡因的方法进行小的手术获的成功。后来,一位名叫奥古斯特-贝尔的医生用可卡因注入到脊髓腔内,发现可获得比皮下注射更为广泛的麻醉范围,从此扩大局麻药的应用。20世纪初,人们仿照可卡因的化学结构成功地合成了普鲁卡因(Procaine),并以其作用强、毒性小的优势迅速取代了可卡因而应用于临床。随后又相继合成了近20种的局麻药,它们都比可卡因具有更多的优点,这样可卡因就被淘汰了。

从古柯树叶到人工合成局麻药这一近展过程的事实,提示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生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果我们能以科学好奇的态度对待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努力一定会发现这些现象的本质。药物的发现和积累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往往也按此规律进行。

★奎宁由何而来?★

17世纪,有个西班牙人,钦琼伯爵到南美洲的秘鲁居住,他的夫人安娜随同前去。居住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或称南美印第安人)都熟悉有一种称之为“生命之树”的树皮,可以治疗疟疾病。他们将树皮磨成粉,倒入水中喝下去,病即消除。

正巧钦琼伯爵的夫人,安娜得了疟疾病。一位漂亮的印第安女孩珠玛侍侯安娜,她们俩成了好朋友,这时珠玛为安娜的病感到不安。于是珠玛将那“生命之树”的树皮粉偷偷放入安娜吃的药中,她希望能治好安娜的病。不料被钦琼伯爵看见,伯爵以为珠玛要杀死他的夫人,便决定处死珠玛。

珠玛没有将真相讲出来,因为她知道讲出这“生命之树”的秘密,她是会被当地的印第安人处死的。她只好准备让钦琼伯爵对她焚烧处死。这时,安娜突然感到病情好转,冲出房门,要求珠玛免于死罪。安娜的病好了,珠玛得救了。当地的人也将此“秘密”告诉了伯爵。伯爵将树皮粉带回欧洲。

后来,瑞典一位著名的科学家Lnnaeus将此树命名为金鸡纳( Cinchona )树,取名于伯爵钦琼( Chinchou ) 和他的夫人安娜( Ana )两人名字的合称。而奎宁( Quinine )之名是从秘鲁文Kina 而来,意即树皮。奎宁成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勤于思索和大胆设想的成功者★ ——发现乙醚和肝素的成功者

勤于思索和大胆设想常常使人获的意想不到的成功。下面我想写两名大学生分别发现乙醚和肝素的经过:

19世纪初,美国牙科医生维尔斯用笑气(一氧化二氮)做麻醉剂,成功地给不少患者做了牙科手术。但维尔斯在美国波斯顿的一次公开表演时,可能是由于笑气的用量不足的原因,手术没有成功,一群保守的人把维尔斯当骗子赶出了医院。维尔斯有一个学生名叫莫顿,正读医学院二年级,他为老师遭到如此的打击而甚感不平,从此他常思索着如何寻找一个理想的麻醉剂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莫顿在一次化学课里听到化学教授诉说他在做化学实验时不慎误吸了大口氯气的事,当时他为了解毒而吸了一口乙醚,便顿时感到轻松,不久就失去知觉。莫顿听到后感到莫大的兴趣,他大胆设想能否用乙醚作为麻醉剂?后来经过多次的实验,他终于在动物及自己身上成功地证实了乙醚是一个理想的麻醉剂。

众所周知,在血液中流动的血液是不会凝固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血中有抗凝物质,其中一种抗凝物质便是肝素。肝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916年,约翰霍普金大学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麦克廉在豪厄尔教授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他们想从人体各种组织或脏器的提取物中寻找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在一天的实验中,他们在肝脏组织的抽提物中找到了促凝物资,但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资,它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能对抗血液凝固的物资。当时由于认为此物质存在于肝脏,故取名为肝素。肝脏的希腊文为Heper,故肝素被命名为Heparin,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37年,加拿大的查斯发现了人体的许多组织含有肝素,尤其在肺脏,其含量比在肝脏还多。他从动物的肺组织抽提物中分离并纯化了肝素。同年,临床上首次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获得成功。从此,肝素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

乙醚和肝素的发现,在医药史上是两件重要的大事,因为它解决了麻醉和抗凝的问题。乙醚和肝素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药物,发现他们的只不过是两名大学生而已。 大家看完以上的事例能否得到什么启示呢?

陈芷芳写于2003年

第3篇: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之经验式和文献式众所周知,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经过原始的经验积累而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人类进行的无意识的自然药物筛选过程。随着人类对医药知识认识的深人,才开始了有意识的主动药物筛选过程,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主动进行药物筛选的具体实践。

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原料。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的与伤痛疾病作斗争。在捕捉动物、采集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质有减轻伤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

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药物的发现也逐步由机遇筛选向合理设计、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长历史过程。本草时期的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药物是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人类系统地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化学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是近代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抗菌药物发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是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随机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改进,可能发现一系列的有治疗价值的新药。例如当前人们常用的药品其中很多是从植物成份中筛选出来的。而抗生素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

从文献中发现:我国《史记纲鉴》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书,该书收载了365种中药,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所指出的大黄导泻、麻黄治喘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颁行于公元659年,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通过毕生对于药物的调查去伪存真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余条,对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对后世从文献方式发现药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参考。如麻黄是传统中药,已有5000年的临床使用的历史。李时珍说因其味麻色黄,故名麻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麻黄能改善循环、发汗、止咳和退热。188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从麻黄草中分出了麻黄碱单体。1929年中国陈克恢研究阐明了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药效后,麻黄碱成为最常用的经典药物用于治疗气喘病和预防支气管痉挛。

中医药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全面而深人的认识,而且其丰富的药物理论体系,既是指导用药的原则,又对中药活性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对芳香药物解表作用的认识,苦寒药物清热解毒作用的认识,等等,都对新药的发现和认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对中医药文献的分析比较,可初步发现药物的药理作用或可能的药理活性。

第4篇:手机背后的故事

默契是一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

百谷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颀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石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我坚信人们的默契比大自然的默契更富有情趣。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默契的人生。

天地万物,绝非孤立,相辅相成。和谐而生是自然的真理,也是人间的真情。自然失去默契,即生态失衡,必然带来灾难;人间失去默契,当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带来战祸。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难免浮动不堪,高科技的诱惑,权势的尔虞我诈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少了几分格调。不过,庆幸的是手机的产生又让我们的心灵更近了,高科技虽然不是有情之物,可是却让我们彼此多了几分遐想,亲人间的嘘寒问暖,情人间的密语绵绵,师生间的谆谆教导,朋友间的祝福关怀,让我们的默契变得更实在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那的确是太重要了。

梦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梦是虚无的,同时又无处不在。它涵盖一切,有时真实的如在眼前,有时荒诞得可笑。时空失去界限,善恶日趋极端。或思念旧时恋人或为痛苦所灼,时而甜甜蜜蜜,时而两股战栗,含泪俱下。偶尔微笑,转瞬忧愁覆面。穷苦时梦见白馒头,钢丝床和宽敞的房子,等富足时却连一个梦也没有了,你说怪还是不怪。

人生不也如梦一样,让人这一生都捉摸不透。不过有梦的人注定是一个完美 的人,智慧的化妆师品味出了智慧人生,灵透的林清玄悟出了真正的人生。真的,如果不能在本质上崇高起来,任何装潢和修饰都只能流于苍白无力。生命,多么严肃的字眼,用生命化妆,让灵魂独具个性而耐人寻味。这恐怕就是热爱人生者的追求。

遥远的古代,多少人怀才不遇,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碍于实际难以实现罢了。可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不管远隔万水千山都能凭借一部手机来传达自己的意念。招聘求职中,我们可以免去来回的折返,轻松地与人联系事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弱,至少我们已经为自己争取了机会,这就已经是半个成功了。有梦的人生固然美丽,但只有手机所带给我们的实在的人生升华了这份美感,用生命化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遥远,我们为拥有这样一部手机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人世间爱为何物?爱的种类不同,但爱总归是一种深情。爱到深处让人心痛。拥有了爱,你便拥有了幸福。有了父母亲的爱,你便更加年轻,因为在父母的眼

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之爱,你会更加懂得品味竞争和学习;有了朋友之爱,你不再孤独,在凄冷的夜,一杯清茶,一包瓜子,朋友的话语是对你最大的安慰。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么你就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你会变得更美,心中总有一个目标,不再孤独寂寞。

挽着父母的手上街,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和父母聊聊天,也常常被许多琐事耽误,家似乎远离了我的生活,父母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看客。可有一个故事却揪着我的心,那个捧着母亲的心要送给心上人的孩子,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走好。多么感人的话语,每当听到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便为人世间血的锁链而震惊。正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有更多的对美的关注和对世界的热爱,才能是自我的灵魂更为洁净和纯洁。

当今的时代已经变得很疯狂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亲情之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真。但是亲人们会谅解你的那份无可奈何,手机的产生是划时代的,我们不必再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相思,只需一通电话,便可以传达自己的无尽相思,虽然不能见到本人,但声音上的安慰已经远远足够。手机是那份血的锁链刻骨铭心。

手机带给我们了默契,使我们更加明了人间的和谐;手机帮助我们去逐梦,使我们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手机让我们有了感动,使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血肉之躯……

第5篇:荣耀背后的故事

——第十四届“新生杯”青春校园演讲赛系列报道

(二)

记者 赵晓依 姚静 周睿

编者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所有的成功者并非得益于偶然。演讲赛的舞台上,选手们口若悬河的演说,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如动听的音符激荡在耳边,这无一不是台下“十年功”苦练的成果。青春,是人生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则是这道风景中沁人心脾的春花秋实。让我们暂时驻足青春的脚步,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历年来,管理学院的选手在“新生杯”演讲赛上都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冠军的得主也往往来自管理学院。在本次比赛中,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有多达8名选手出自管理学院。这样一个团队,有着如此优秀的成绩,凭借的不仅仅只是选手们的自身实力,更多的还来自于管理学院演讲队伍多年来的传承帮带的优良传统。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上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深入的了解这个团队,挖掘舞台背后的故事,校团委编辑部《海院青年》特邀本次演讲赛一等奖的获得者白念、二等奖的获得者李鑫,以及上届冠军陈菲和管理学院学习部部长牛玉强,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专访。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陈菲,第十三届“新生杯“演讲赛的冠军,也是本届比赛管理学院培训队伍中重要的一员。从去年的参赛者到今年的培训员,面对角色的转变,陈菲不禁莞尔:“我只不过重复曾经学长学姐做过的事,将前辈们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同样的,这一届参赛的同学们在明年也会继续着这份工作,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我们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家庭。”

随后她向记者介绍:组成这个金牌团队的不单单有往届参加过演讲赛的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前辈,还有一部分是一直为演讲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比赛前培训团队都会对大一新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进行演讲比赛的培训工作。主要培训工作包括依据润色演讲稿、规范演讲仪态、加强时间控制以及演讲技巧指导等。

事实上对稿子的把握,首先需要不断地对原稿进行修改、推敲、润色,直至能够完美体现选手整体风格。当然,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声线,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力自然也千差万别。比如白念的声线是特别厚重,不像其他女生那样轻盈,但在演讲时更为厚重,也更具穿透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自身特质与稿子的契合点,而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去合理分配整篇稿子,细心去教导他们如何去用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演绎、表演,比如停顿、轻重音、以及手势的跟进。

提及刚刚经历过的培训,参赛选手李鑫说:“从我们上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到下台转身的最后一个背影都做过多次演练,学长学姐不惜花大量时间为我们指导,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很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

坚持是一种意志

从开学到比赛,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上课,选手就是不断地反复背诵演讲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用心学习一些比赛的礼仪,纠正舞台上的仪态。

都说大学里空余的时间很充裕,当其他人整天泡在机房玩游戏,与朋友逛街,或者在寝室里睡大觉时,他们只能对着枯燥的演讲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就如比赛时的即兴演讲,其实赛前的几天主办方会告诉选手们20个选题,可以提前准备,但时间颇为紧迫。20篇稿子都需要他们烂熟于心,保证比赛时不会出丝毫纰漏,这样的任务量可以称得上浩大。

当记者问李鑫在这么强的训练强度下是否想过放弃时,他坦然地回答:“我曾经想过。之前心情会突然变得很急躁,有种极度压抑,迫切地想要宣泄的感觉,甚至想要想好好地痛苦一场,听听父母熟悉的声音,但几次拿起电话最后却又放下,既怕影响了家人休息,又怕影响他们心情,于是愿望也别成了奢望。”

临近比赛这几天是对选手心里和生理最严酷的考验,多日的辛劳即将结出硕果。第二个出场的李鑫将自己的演讲完成好后,终日为背稿一直高度集中的精神终于为之一泄,有趣的他挨个鼓励每位即将上场的选手,无论对手还是队友。

乍一看沉默内敛的白念,站在人群中并不显得耀眼,但在舞台上她就是有着王者气势的演说家。在采访过程中她偷偷告诉记者:“比赛时其实心里很紧张,什么深呼吸、哼小曲任何手段在巨大的压力前都无济于事,站在台上腿依旧紧张得抖个不停,根本控制不住,但这时候退缩没用任何意义,什么都不多想,只管在到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于是台下身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是是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口若悬河,自信满满的白念,不得不说她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爆发力的比赛型选手。

舞台幕后的奉献者

牛玉强,管理学院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是个踏实而干练的大男生。作为学习部部长,带领整个管理演讲队的担子自然他的肩上,除了指导自己对点帮带的选手准备比赛,还需为整个团队服务。每晚的排练前,他都要事先准备好教室,在结束的时候,依旧是最后一个走。牛玉强说:“从组织、联系、培训到比赛结束,我们培训人员是最紧张的,有的选手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放松懈怠,我们要积极做思想工作;坐在台下看选手比赛,他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时刻关注着比赛情况,希望他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早已不是个人的比赛,是整个团队的奋进。”

虽不是参赛选手,但他的压力可并不比选手小,“我不想让管理学院演讲队的牌子砸在自己手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记者依然可以看出牛玉强对它的用心与重视。对,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无私奉献的团队。

对于选手而言,当看到这么多大三,以及大四的学姐、学长们为了能让她们取得好成绩,把作业带到训练场地一边认真完成作业,一边听他们的演讲,为他们指出发现的问题,争分夺秒地为他们备战保驾护航时,放弃的念头顿时抛之脑后。每每想到学长学姐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所有的压力都化为前进的动力,所有的抱怨都化作一缕青烟。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自己,为了默默付出的学长学姐,更为了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

精彩仍在继续

当问即演讲的秘诀时,白念的一句话道出了精髓:“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回忆起当初在比赛时,她即兴演讲的题目是一副图画。在图画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深情地讲课而台下只有三名学生在听课,当她讲到 “学习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兢兢业业,一种大爱!”时,在场人的都被扑面而来的气势所感染,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老教授传道授业的博爱,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而李鑫的一句经典名言——“我十指深陷沙地,即使匍匐也不曾放弃。”配以他厚重声线经典的表达,也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次愉快的谈话中,记者接触到成功者背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管理学院学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有正在兴起的一种管理学院特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具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的90后典型代表,看到了为梦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艰辛付出,而这些正是实现海大梦想亟需的元素。

我们,人生的扉页才刚刚翻开,青春的列车才刚刚开启。灼烧的青春,绚丽的年华,在花季雨季里,我们的双翼在海院的培育下渐渐丰满。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会在海院辽阔的蓝天下,展翅高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海国崛起,我的责任!

编辑 郑杭珠

第6篇:背后的故事作文

背后的>故事作文

(一)

我看了外公,外婆的照片;爸爸妈妈的照片;我和哥哥姐姐的照片。不知他们以前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于是我查询了他们才知道。

外婆是1954年出生的,现在有58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1979年生了我妈妈,照顾了我7年!至今让我难忘那7年的照顾,外婆出生于贫困家庭,一直和她妈妈一起干农活,那时候社会很低落,还是发粮票的时候。比较好的家庭能吃到米饭,和南瓜。家庭贫困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吃些粗粮。

外婆带我的时候,对我十分照顾。记得我那时候容易生病,给外婆添了不少麻烦。那一年冬天,半夜三更,我突然烧得很重,外婆去请医生,在外等了许久,才把医生盼来,为我治病。治疗完毕后还有低烧,外婆就一直守着我,早上还老早起床。这件事让我难以磨灭。

我妈妈1979年出生,那时候已经分田稻户,日子比外婆那年代稍好些,但是也很艰苦。基本上有饭吃!放学后要干完农活,才能写作业。初中毕业后早早出来打工。刚出来的时候一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块钱!只能省吃俭用才能维持生活,还要拼命地做才能换来200块,每天加班到三更半夜。生我的时候,吃得苦更多,不仅要挺着大肚子,还要上班。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自力更生。慢慢生活有所好转,我爸妈经过努力把我接到杭州来读书,为了是让我有更好的教育。爸妈的努力是我一生难忘,一辈子记在脑海。

我出生于2001年,这是一个>幸福的年代。这年代不仅有繁华都市,还有许多高科技。我一到七岁在外婆家生活,那里的乡村田野伴随着我的幼年和童年让我记忆深刻。之后随我爸妈来到杭州生活,都市生活刚开始不习惯,吵着要回农村。经过爸妈耐心地劝说,慢慢的适应这里的生活。刚上学,我吵着要回家,后面才适应了。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好好的孝顺长辈们,让长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我外婆,妈妈和我的生活故事。

背后的故事作文

(二)

翻开我的一本相册,一张照片映入我的眼帘。乘上记忆的快车回到我的老家——临安淤潜。

那天中午,雪停了,我在姨夫家玩雪。本来想过几天回去的,但是姨夫那里没有地方睡觉,只好当天回去。况且姨夫现在住的还是矮小的平房呢!这件事的起源还要从2011年说起。那时我才十岁,根本听不懂那里的话,但我有时候会去问问妈妈每句话的意思。当我有一天问妈妈的时候,她不紧不慢地说:“这幢房子要拆掉了因为有人说必须和别的房子一样高别人的房子三层,姨夫的房子也得三层!”说完,边用手指了指准备拆掉的这幢房子。我仔细地看了看,心想:这么古老的房子拆掉,多可惜啊!

直到20**过年,再回去看的时候,看到了一幢有阳台的三层楼的房子,我的董英姐姐正坐在阳台上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吃着瓜子呢!我走进去一看,这幢房子可真够宽敞的呀!有两张桌子放在客厅里桌子上放着好几瓶热水壶,楼下还有一间厨房和一间开小店的房间。楼上一共有四间卧室,一个厕所,一间通往阳台的房间。我走到三楼,那里是一个储藏室,里面放着很多东西呢!

我合上相册,久久地回味着。

背后的故事作文

(三)

周恩来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担任政府总理达26年为世界上在这样的岗位上连续任职最久的领导人。

周恩来小时侯,鸣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地问道:“蒋妈妈,这大米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大吃一惊地说。“是呀,这十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灌出耒的。”蒋妈妈深感触地说。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威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年幼的周恩来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仍要坚持练字。

周恩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得到了启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请教别人。而且要坚持每天的精神。

第7篇:晚会背后的故事

7月29号晚由热力公司举办的以“激情盛夏 热力飞扬”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职工俱乐部激情上演。晚会节目形式丰富多样,由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武术、朗诵、话剧等。多才多艺的热力儿女用真诚的表演,使晚会高潮迭起,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呐喊声。

在这掌声的背后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精益求精的热力人为了使每个节目的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工作之余抽出很多时间加班加点的排练。有的人上完夜班后白天还紧张的排练,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由于热力公司人员总数并不多,有些演员一个人参与好几个节目的演出,每天排练完一个节目接着排练下一个,不怕辛苦。还有舞蹈演员排练节目的活动量大,衣服被汗水湿透一次又一次。 最令人佩服的是汽机张工,在演员中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最下功夫的一个。他的相声表演台词很多,很难记。他每天5点钟起床就背台词,晚上12点以后才睡,白天还要抽出时间和他的搭档一起串台词,练习跳舞。毕竟六十多岁了,跳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他坚持练习,晚会上精彩表演引来阵阵的掌声就是对他的肯定。

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每个节目通过台下阵阵的掌声证明我们的演出是成功的,通过大家的评论证明整台晚会组织的是严谨和精彩的,同时也证明热力公司员工团结、紧张、严谨、有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发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热力公司:王静

2011年7月30日

上一篇:资料目录安全下一篇:中国移动管线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