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为题的作文(共11篇)
今天,我刚写完作业,老妈就说: “去帮我买一袋洁厕剂!”我问:“为什么要买洁厕剂呢?” “洗马桶啊!”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我忽然想到姑姑讲过的故事:工厂里的机器生锈了,无法正常运行,一个美国人往机器里倒了半瓶可乐。不到一个小时,机器竟然可以正常运转了。我想,可乐可以除锈,应该也可以洗马桶吧!于是,我对妈妈说: “不如把可乐倒进马桶里试试!”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疑惑地问: “明明没有发烧,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我把姑姑告诉我的那件事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妈妈半信半疑地往马桶里倒入半瓶可乐,马桶里立刻发出了“滋滋”的响声。我们耐心地等了近一个小时后跑到卫生间查看效果,妈妈用刷子轻轻刷了刷,果然不出我所料,马桶一尘不染,光洁如新。我不由大吃一惊: “可乐为什么可以除锈和清除污垢呢?”
老妈陪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原来,可乐是碳酸型饮料,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水、柠檬酸等酸性物质,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遇到酸性物质,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被溶解掉,而可乐能清除污垢是因为可乐酸性成分中的磷酸。
1. 审题立意一元化
材料作文和命意作文需要整体感知材料内涵,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从重点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上寻找立意的突破口。这次作文的材料是一段叙述许麟庐向齐白石学艺的故事, 其中有一些既对立又统一的关键词:学和似, 生和亡, 寻和破, 出和入, 楷书和狂草。从逻辑上讲, 他们构成了以人为核心的主体在立身处世中的“源与流”“方式与结果”“表象与本质”等关系。在确定主题时, 不能顾此失彼, 神龙见尾不见首。部分考生用了一些诗文或俗语来表达立意, 如:寻门而入, 破门而出;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变则通, 通则久。我认为这是切合题意的。
但是, 也有些学生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他们抓住材料的部分字眼, 就洋洋洒洒地展开议论, 这种一元化思维导致立意跑偏。譬如:
“秀出你的个性” (既是立意, 也是文章题目, 下同)
有个性才够味。个性是一个杀伤力非常强的词语。马土豆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 有自己的个性, 他把“土豆”变成了“金土豆”, 成为千万富翁。有人说, 卖土豆都能赚钱, 那我改行去卖西瓜得了。西瓜个儿比土豆大得多, 说不定一不小心我就成了亿万富翁了。话不能这样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唯一的一条路, 财神爷一个不小心打了个瞌睡, 我看你那西瓜指不定得囤到何年何月了。
90后敢作敢为, 大玩颓废。他们玩出的非主流的悲伤颓废深得大多数青少年的喜爱。火星文是他们制造的文字帝国;女孩子们瞠起大大的眼睛, 鼓起腮帮子, 尽自己的全力摆出各种可爱的表情, 再将自己的照片处理后放在网上;男孩子们则点上一根烟, 再摆上一个寂寞的表情, 还要加上一点仿佛对生活丧失希望的文字……将年青人的时尚与个性演绎到让人疯狂。
这两段文字的确“秀出了个性”, 但我实在看不出材料要求揭示的“继承与创新”的主题, “个性”应该是继承之后创新而出的“个性”, 孤立地谈“个性”是偏题的。又如:
“不败的香袅”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世之万物各有所长。纷乱不堪的感受, 反而给予我们一种万物复苏、“百家争鸣”之景致。 (作者接下来就是论述“杂”的好处。)
“杂”也好, “百家争鸣”也罢, 与“继承和创新”相去甚远。
其他偏题的立意还有:诗意的栖居 (说的是要内心恬淡, 懂得放弃) ;当头一棒 (说的是受到师傅的指责后, 还是要乐观应对) ;人要有悟性;胜不骄, 败不馁;给自己泼盆凉水;等。
2. 作文用材雷同化
写文章三分在技巧, 七分在选材。高中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应当立足现实的大地, “贴在地面飞行, 而不在云端跳舞”, 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但每次作文中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个性弱化的作文层出不穷, 选材的雷同化问题依然突出。综合起来, 学生容易在五类材料的使用上“撞衫”。
历史类。对于高考作文中千篇一律的“借尸还魂”“录鬼簿”, 江苏省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对此有幽默的批判:“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 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 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 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 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了。学生一写道李白便是‘酒入豪肠, 三分啸成剑气, 七分酿成月光,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一提陶渊明便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在这些作文中, 已看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 只有口是心非的虚伪, 连学生自己看着都厌烦了。”
本次作文材料说的是一个学艺的故事, 需要探究的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元素还是被一些学生生搬硬套过来。如“超越人生”一文:
司马迁超越自己受宫刑而作《史记》;庄子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远居山村, 不谙世之污浊;廉颇超越了自己的错误的想法而负荆请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 陶渊明“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苏轼“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他们都超越了自我, 到达了人生的另一境界。
娱乐类。如:小沈阳春晚一举成名, 是因为他懂得创新, 而不是单纯模仿赵本山。春哥 (李宇春) , 尚雯婕走中性路线成名后, 很多女孩也学着剪掉头发, 誓做“水泥做的骨肉”, 但还是被时尚淘汰。还有很多电视台搞起刘德华、周杰伦、阿杜的模仿秀, 但不久就风流云散。
体育类。一些考生在文章里先“娱乐界”再“体育界”, 什么科比不因袭乔丹, 刘翔创新而成为亚洲飞人, 马拉多纳超越了贝利等不胜枚举。
游戏类。有篇文章这样写“模仿和创新”:我个人比较喜欢玩游戏, 就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大型的3D网游《魔兽世界》是公认的画面做得最好的一个游戏, 无数职业玩家为之疯狂。前段时间, 某网游公司准备推出又一个3D游戏《永恒之塔》, 推出之前, 吹嘘画面情节有多好多好, 引起了许多玩家关注。可是, 等到出来之后, 第一天, 玩家爆多, 排队进游戏得等几个小时, 可是第二天, 几乎一大半人都不玩了, 那是为什么?是因为它的人物虽然比魔兽做得精美, 可是太过唯美, 所以反倒没有真实感, 画面也是如此;至于剧情, 当然和《魔兽世界》八九不离十, 所以它失败了。
学习类。一篇题为“学以智用”的作文这样写道:现在的大部分学生, 平时很认真地跟着老师学, 老师讲什么他都用笔记下来, 什么问题他都用笔记下来, 什么问题都等老师回答, 然后自己认真听, 但最后还是考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同学们只知道听老师说的, 而不去思考老师这样说的出发点和得出答案的过程。就拿物理来说吧……所以说, 学以智用, 做题神通;死学不用, 做题不动。
这些雷同化材料要么味同嚼蜡, 要么浅表幼稚, 要么冥顽不灵。
歌德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 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细雨下、微风中、蓝天里, 衣食住行、谈话聊天、投亲访友、读书欣赏、网上冲浪, 这些学生生活经历处处充满诗意。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一撮悲欢、一星冥想, 往日凄惶、今朝欢快, 学生只要留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 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见解、小感受, 并随时记下它们, 积叶成章, 往往就为日后作文的成功提供了“酵母”。
3. 文体形式议论化
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 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到了高中, 大部分学生只要写作文, 就是满篇议论?我们这个国度并不像德国那样富有理性, 也不像美国那样幽默, 我们是诗歌的国度, 是唐风宋韵灿烂辉煌的国度, 特别是楚地繁盛的浪漫主义创作源远流长。湖北高考业务组历年都强调“回归记叙”“从理性回到感性, 从感性中升华理性”, 但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高中生阅读的数量和范围是不断地扩大了, 接触生活的面是广了, 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是提高了,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各种意识形态是在逐步地形成, 但不可否认高中生仍然不是完全成熟的群体, 他们的情感、心智和认识等等都处在一个特殊阶段, 对种种问题和现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在各种表达方式中, 议论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想把议论文写好, 没有记叙文的功底是不行的。指导高中生写作, 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 引导他们观察和体会自己的生活, 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原汁原味的素材, 而不应该让他们把一些古人和死人玩弄于笔和纸之间, 这样多让他们写写以记叙和抒情为最主要表达方式的记叙文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而这也是“真实写作”的要求。
4. 语言表达口号化
在阅到一篇《貌异神合》的作文时, 我做了如下摘录:
中国的崛起, 消逝了近代的屈尊, 逐渐走向了成功, 但接下来的路途却更加艰难。
台湾的回归问题、钓鱼岛的主权问题警醒国人不能掉以轻心。经济危机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我们既不能照搬国外, 也不能闭关自守。但我坚信, 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奋斗, 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千古的君主和才华横溢的文人, 虽然在用不同的方式, 却只为了一个目标——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奋斗。
这位考生很关心国家统一、主权尊严、经济民生等重大问题, 很像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在训示属下, 爱国之心卓然可鉴。但这位考生对以上问题缺少近距离观察和亲身体验, 加上想象力缺乏, 写这些宏大的主旨, 如和平、统一、民族、国家等, 已经脸谱化、口号化、概念化了。
一、认清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作文一定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不排除初学写作文的学生,开始难免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深思熟虑、多次琢磨、反复修改的创作。然而,创造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我们无论写什么类型的作文,要想写得好,前提是具有正确的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较高的思维能力。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更是作文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对于某一客观事物没有接触,没有认识;对某一社会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却能够发表很好的意见,或写出一篇好文章,这就是闭门造车,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自认为很聪明、无所不知的人在侃侃而谈时,一个年幼的牛童问他:“在斗牛时,其尾巴朝向哪个方向?”此人信口回答:“朝上。”众人听后,齐笑曰:“错,应当朝下。”这个故事生动而深刻地说明,离开了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不可能获得生活真知的。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关系密切
明确的写作和生活的关系,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学生,谁都离不开生活,但为什么学生一到写作文时,便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呢?这就叫:“人在生活中,不见生活。”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以致我们每个学生,每个人,雖然身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但由于缺少热爱生活的激情、留心生活的习惯、审视生活的高度,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总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原来生活对写作如此重要,而我们身在世界又如此精彩,这样,你就不断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视能力,养成留心生活尤其留心生活细节的习惯。这样一来,就不能捞起生活的珍珠,使生活丰富起来。
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就是学以致用,走出课本,学会写作。
1.精细感知他人的文章
选入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精细感知他人文章的成功之处,才能够加以借鉴,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老舍、何其芳等人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作品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夏、秋、冬不是一个名称概念,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有具体内涵。它们借助花草树木、春鱼鸟兽、山川河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人情物态等具体物象表现自己。学生在精确感知这些物象的同时,也就领悟到作文的真谛,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变得有法可依。
2.仔细体味社会、自然
学生感知了作家的优秀作品后,要及时组织他们去体味社会人生,观察自然现象,使他们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以《我的故乡》为题,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说话”训练。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故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言之有物地组织一段话,说得很成功。随后,我又让他们将这些内容写成作文。有的学生写:秋天到了,我的故乡除了绿油油刚出土的冬小麦外,田野里光秃秃的,零星的野菊花点缀其间。然而,当你走进农家院子里,就会看见南瓜、洋芋、苹果、红薯、豆子、玉米等丰收的果实呈现在你的眼前。他们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经过这样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3.详细记录所见所闻
学生多愿意到田野山谷闲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玩耍时有意识地采集一些植物的叶子或全株,做成生物标本;搜集矿石或岩石,制成地理标本。也可以让他们集邮、集商品或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在日记中记下活动结果。这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开创创造作文
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的事和物,校园里发生的趣事,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行创新。如初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天气热,学习紧张,刚离开父母,学校生活不习惯,上完第一单元,接着让学生结合家庭生活的实际,以《那次,我真的 》为题写作,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生活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角度立意写出了好文章。一句话,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知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倾注于富有灵性的笔端,学生的作文定会绽放出心灵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刘慧.网络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想必大家都喜欢吃糖炒大栗吧,尤其是“军大栗”,又香又甜,只要你走到街上,老远就能闻到炒大栗的香味,使你口水直流,真想一饱口福。
但是,栗子的肉虽好吃可栗子壳却很难剥。如果用手剥,壳比较硬;如果用嘴咬,肉容易碎;如果用小刀切,又不安全。想必大家也有这样的烦恼吧,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却发现了一个小窍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弄的了吧,下面,我就牛刀小试一下,教大家一招,如何巧妙、轻松地将大栗剥开。
首先用大拇指在栗子中心按一下,因为大栗壳的中心最嫩,轻轻按一下就破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在中心的两边一捏,这样栗子肉就轻而易举的捏出来了,而且这一招同样适用于剥荔枝壳。
看完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学会了吧,一定吃着大栗乐不可支了吧。
以上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其实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他一定的规律的,只要我们按照他的规律仔细地去寻找,一定能悟出办法的,就好比叶圣陶爷爷给我们讲的读书秘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上课,刚坐了一个站,人就很多了,一个空位都没有了,再到下一站时,又有很多人上来,其中有一个年迈的老奶奶上来,大家看见了,都有一种想让座的冲动,但又不想把自己的座位让出去,都看手机,听音乐,装作没看见。
正当我想该不该让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叔叔站出来说:“阿姨,我马上到站了,这个座位让给你吧。”
那位老奶奶笑着并带一种感谢的语气说:“谢谢你啊,小伙子,现在的年轻人真好啊。”老奶奶因为脚不好,走得很慢,这时一个小伙子从站台上冲上车来,投了币,看见这空位就冲了过去,还撞到了老奶奶,那位叔叔愤怒地说:“你干嘛?人家老人的位子你也抢。”
小伙子不屑地说:“要你管,这位子是你买的啊?”
听了这句话,大家脸上都是愤怒的表情,但又不能管他,只好不作声了。
今天是个星期天,天气非常晴朗,我写完作业,想去附近的池塘边玩,刚一到池塘,我就看见水坑里静静地趴着一只小螃蟹,这是我又想起了科学老师留的作业――观察日记。我心里面一动,决定把它捉回去观察。我一走近,他就察觉到了,便挥舞着两只大钳子来防范我了,我很有耐心的等了一会,等他放松警惕,决定从背后出击,我用手一下子按住了他的护身盔甲,他便乖乖的被我抓回家去了。
我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去,把它养在鱼缸里。他在里面非常不老实,在缸底下爬来爬去的。所以我又把它单独养在瓶子里。到中午,我又去看它。它就静卧在瓶底了。
我刚往瓶子里扔了一块小石头;它又警戒的竖起两只大钳子在瓶子里来回地巡视。小螃蟹可真有意思!
笔者认为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把非智力因素也归入上述三项中, 归纳为生活与阅读两方面: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 还包括情感和认识, 即对生活的体验。前者是通过观察、感受来实现的, 有对自然景物、社会环境、人物事件等的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就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 而是写观察作文, 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 学生观察实物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 产生写作的激情, 进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当然, 这只是针对初学者和低年级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则要发展后者。后者就是一种感悟或思考, 也可称之为“间接观察”, 这需要对生活更细微, 敏感的观察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可称之为“生活化作文教学”, 这是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很好的方式。第一, 让学生欣赏自己, 就是通过交流沟通, 使师生之间产生信任, 使学生产生自信, 作文便成了他们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 从而挖掘他们自我欣赏、自我完善的本能的亮点;第二, 关注生命的质量, 即注重感受生活和热爱生命的培养, 是对外在的升华;第三, 没有比真实更美丽, 强调真实性也是关键所在, 如果生活丧失了真实性就无所谓“生活化”了。在一些低年级的作文中, 可能会有一些非常有童真、童趣的事件的描写, 其中可能没有明确的想法, 但有他自己的分析、判断, 是他自主性和个性品格的展露。但老师的否定就很可能扼杀了他的才华, 这是很不可取的。
二、作文与阅读相结合
如果以阅读范围来划分, 可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就是语文教学要兼顾作文教学。作文是以写作、遣词、造句为基础, 运用布局、谋篇、提炼、归纳、综合等多种手段, 最终将思想情感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作文的提点很有必要, 就是紧密结合作文与课文的讲授、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 即“随机教学”。此教学方式首先要有针对性, 对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等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效地指导改正;再要有启发性, 不能面面俱到, 包办代替, 让学生自己动脑, 动手修改, 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授与课文讲析、作文与练习评讲搞成两张皮。但同时, 又不能把语文教学等同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独立性应体现在综合运用之中。
课外阅读则有更广阔的领域, 更大的自主性, 对作文也就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 他把读书笔记列为作文的重要内容, 成为观察作文的进一步, 是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作文教学要向高层次攀登, 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尤其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这里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介绍高质量、高层次的读物, 还可以适当地结合课堂教学。因此, 阅读是没有界线的, 而是需要融合, 达到知识世界与心灵世界的融合, 甚至需要与生活的融合。当生活中的美与阅读中的美相契合, 便能促进审美能力与运用美的能力的培养。作文就是对美的综合运用。而作文的成品就体现着作文者的综合素质, 它不仅是作文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更是多种素质的一种综合创造。
这正适应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综合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仅仅强调教学上的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 作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升华情感, 美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还能够在训练过程中磨炼学生意志, 使他们在写作中体验思维与表达的痛苦而变得更加坚强;还能够塑造健康人格, 促进人品文品的和谐发展。
总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作为从事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 只要明确目标, 解放思想, 以真情投入, 必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挖掘其中的美, 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周进芳.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华中科技出版社, 2002.
[3]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一块普通的石头、每一处平凡的花草,都有着迷人的故事、独特的美丽,它等待着你用发现的眼光去亲近、去解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命由此觉醒,人生走向深邃……
请以“蓦然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有生动的细节描写;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要使作文切合题意,必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借助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旨在唤醒习作者对于生活的觉知和反思。平庸的生活,使得感官逐渐麻木迟钝,美好被漠视,感动受冷落,诗性遭放逐。“蓦然发现”,是对生命本质、生存内核无限逼近的追索,是对生活由感性体验至理性反思的一次飞跃,是对习焉不察的生活的重新发现。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在一次次“蓦然发现”中,人生走向深邃,生命变得厚重。
蓦然发现的事物,在品质上有着高低优劣之分。蓦然发现生活如此美好,蓦然发现父母如此爱我,蓦然发现时光流逝,蓦然发现高中生活一样精彩……这样的立意,品质一般。生活中本然性的事物,是用不着“蓦然发现”的。记叙文中,立意直接决定文章品位。蓦然发现的,应该是为常态生活所遮蔽的,而经“第三只眼”所察觉出来的。蓦然发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蓦然发现真正的雍容是朴素的,蓦然发现眼见未必为实,蓦然发现老苏州并未远逝,蓦然发现荒野消失,蓦然发现童心凋零……
要使“蓦然发现”的一瞬富有冲击力,必须在此之前做好足够的铺垫。学会蓄势,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需要提醒的是,在蓦然发现的一瞬,应注重细节描写,彰显细节描写的魅力。
[佳作示例]
蓦然发现
顾 艳
三分乍暖,七分微凉。初春。
悠远的苏城内,一直有那样温柔而绵长的声息,揉碎三月桃花香,掠过碧色爬山虎,不急不徐,轻轻浅浅地漫溢开去。
这时候,任谁都想去平江烟雨里走一遭。
青石,粉墙,黛瓦,是苏城不变的容颜;小桥,流水,人家,一如最初的古老映像,恰似不加粉饰的苏城女子,自戴望舒的雨巷中走来,在昏黄的江南烟雨下,撑一柄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淡淡的愁怨。
青石板路依旧斑驳,小巷边的墙自墙脚处发霉,流转了千年的时光。空气中的桃花香氤氲着一世倾城的温柔。我闭上眼,阳光温热,落在肩头,暖暖。
倏地,一阵细细浅浅的轻音拉扯住我的思绪。我跨过一个转角,看见旧旧的乌篷船,以及,轻摇船桨,低吟浅唱的老妪。
“上船么?”波澜不惊的语调,一如初春的微风,带着暖香。
我轻点头,起身,下岸,入船,上座。老妪轻轻摇着船桨,橹声摇曳,在浅浅窄窄的河道上拖带出一尾又一尾涟漪。
船缓缓前行,一路风景,纯白而不失单调,留住了时光,此生难忘。
蓦然间,船停了。老妪蹲坐在船沿,洗净了手,入了船篷。
我正讶异,只见老妪从纷繁的杂物里取出一个木制红盒,那般小心翼翼。我看见木盒上暗压的精致花纹,流转在空气中的木质香气平静了心肺。
老妪轻轻打开木盒,明亮的流光晃动了我的眼,暗红的木盒里端正地摆着一套青花茶具,是上品。
老妪温和地笑了,说:“这茶,可是好东西,一杯下肚,可比酒消愁哩!”依旧波澜不惊,温润如春。可我看见,她潮湿的眼,分明有大雾在喧嚣。
取一小撮茶叶,放入青花瓷茶杯里,入水,茶叶飞速地旋转上升,又下沉。老妪将一杯与我,一杯独饮,以最平淡的姿态,端着茶杯,却隐匿不了眼中年华的伤痕。
蓦地,我突然觉得,老妪的茶杯里承载的,不是清茶,而是她转身回眸间,永远无法忘却亦不想触及的念想与过往。只是聪慧如她,用自己的方式将痛楚中和,埋葬在平江悠远的春光下,落在她的茶杯里,随着茶水入肚,一并消忘。
眼前的茶香氤氲了平江午后,亦氤氲了我的眼。
放下茶杯,出了船篷,别了老妪,上岸,阳光甚好。
依旧是斑驳的青石板路,发霉的墙脚有浓得散不开的岁月香气。我走过一个街角,身后,轻轻浅浅的唱腔依旧清晰却恍惚,“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波澜不惊,始终温润如春。
蓦然,在一个转角遇见,一个悠远的春日。
蓦然,在一杯茶里明了,一段时光的守候。
蓦然发现,与其车尘马足,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一世风华。若自得,听笙歌婉转,看春光甚好,路人相引见红枝。
[点评]本文具有古典之美。由古典的意象、典雅的语言,可以窥探作者受古典诗词浸淫之深。作者触角敏锐,能从习焉不察的表象下提取出值得寻味的东西。散步,坐船,喝茶,无一样不是寻常事,但作者却能慧眼独具,用生花妙笔摇曳出一段美丽情愫。语言洗练,文风典雅。善于描摹,细节描写细腻生动。
蓦然发现
查逸虹
蔫黄的叶子受暑气的蒸腾给大地留下了最后的身影,泪光迷离中滴出点点回忆。
我家院落有一株不起眼的树。
无心插柳柳成荫,随手的一掷在坚土中崭露新意,我曾经成全了一株枇杷树,引以为傲。
在别人的嘲笑声中,我证明了我也能种出一棵树。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我不忘每天为它浇水施肥。有时一个人静静望着它:那绿油油的叶片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竟泛起层层红晕。略粗的枝干仿佛小孩藕般的胳臂,偶尔会有一两只小黑蚁从上面爬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的细心照顾下,小树苗在风中欢快地拔节。
我爱它,甚于爱我自己。
随着长大,我渐渐变了。我不再拘泥于身边的花花草草,因为我有着更多的兴趣,看书,看电视,我几乎样样不容错过。偶尔拥有一份茶余饭后的心情,我也总是懒洋洋地亲吻阳光,于是那一株绿色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褪。
直到去年,夏,香樟树浮动着绿色,白莲倾吐一朵又一朵涟漪,热气笼罩着苏城的黄昏,日昼开始逐渐平分,沉淀出永恒的记忆。红雾喧嚣遍城市的每一寸肌肤,幢幢高楼在蒸腾下微显坍圮之貌。我,安于享受,在空调中浑然不知外面的世界。禁不住妈妈的再三催促,无奈中,我只好去院中看看绿色,也顺带缓解眼疲劳。
绿,不,那只剩一堆黄!
儿时的伴侣——枇杷树,已被夏这双无情的大手撕碎了身体,血肉模糊,我仿佛见到了一颗颗泪珠从耷拉着的叶片中顺干而流,溅起一点点心酸与凄凉。没有昆虫愿与它为伴,没有甘霖愿浇灌出它的绿色,也没有人记得它,那个曾经爱它的人去了哪?
是谁将最美的笑靥留在树上?
是谁又将残酷的冷眼刻在树心?
是谁栽树反成葬树人?
……
都是我。
泪水经不住记忆的煽情,如汹涌的洪水蓄势待发。在迷离的泪光中,看到了过去的场景,它还好好站在那儿,朝我笑……回忆中,蓦然发现了我所失去的——
爱与责任。
[点评]本文撷取成长长河中的一束浪花,仔细观照,品出它之于人生的深刻意义,选材、立意均不俗。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一时疏忽所造成的后果,是令每位读者都能身同感受的。“爱与责任”,这四个字,完成了主题的升华,使得文章立意没有停留在浅显层面,而是有了更深的成长意义。作者观察细致,爬在树干上的小黑蚁也未逃过作者的双眼。语言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蓦然发现
陶璐易
总爱在做作业的时候从窗口望出去。目光停留在那一片绿色上,久久不愿离开。
那是一个别致的后院,那棵翠绿的树下放着一架秋千,周围的栏杆上满是藤蔓,绿意茂盛得坦荡。总忍不住走近望向院子里,石子小径别有一番情趣。常常看见,那个女孩在秋千上开心的笑容。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百般无聊地躺在家里看电视,六年级的暑假没有作业,冰淇凌让我闲适且愉快。只是,再次望向窗口,蓦然发现,笑容不再。接连几天总看见那女孩在秋千上愁眉不展的神情。距离让我不敢上前。只是,在那之后,秋千没有了,那棵树也没有了。站在我家的院子望去,只有零星的几根藤蔓奄奄一息地挂在栏杆上,怨妇般地怀想曾经的韶华。
就这样,一年的时光匆匆过去。
夏,又至。院,依旧苍凉。
我早已淡忘了隔院的绿色,即使满心惆怅时,也不再如往常一般将目光投向隔院,逐渐习惯了没有绿色遐想的生活。
乌云黑压压地来袭,暴雨倾注。我连忙跑到三楼收衣服,唯恐早晨的辛劳付之东流。站上阳台的那一瞬间,竟呆了。那满院的姹紫嫣红是何时存在的?我竟从不知晓。细碎如泡沫,却在一整片绿色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嫩与柔媚,充满活力与希望。
隔天,依旧晴朗,忍不住好奇,我推开那小院的木门,一整片的太阳花抬着头,像孩子吮吸母乳似的接受阳光的沐浴。在那片太阳花当中,我忽地发现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隐约有几行稚嫩的字——“妈妈,你要快点好起来,要像这些花一样对囡囡笑!”
后来得知,去年隔壁女孩愁眉不展,正是因为她母亲出了车祸,昏迷不醒。小女孩拆掉了秋千,并要求爸爸种上满院的太阳花,因为她听说,太阳花的生命力旺盛,可以带来好运。
曾以为失去了那片绿,却在无意中发现,绿意并未远离。
蓦然发现,有时站得更高,可以看到更多。
[点评]“蓦然发现,有时站得更高,可以看到更多。”我相信,所有读到最后一段的读者,都会为这段话叫好,此句一语双关,富含韵味,识见不俗格自高。作者很善于经营文章,从“我”的视角,着重描绘两幅情景:一是一年前的绿意消亡,二是一年后的姹紫嫣红。两者形成鲜明对照,构成较强的心理冲击。故事娓娓道来,却又暗含波澜,显示了作者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不带书,不坐车,也不约伴侣,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寻找那大自然中的发现……
闻!清晨的那一阵阵熟悉的缕缕清香的槐花香,薄薄的花瓣翻卷着,层层叠叠中,藏着一簇害羞的花芯,一阵微风吹来,花瓣上的几滴露珠集成了一满,绿叶便被露水压低了,倏地滚了下去。在露珠的衬托下,槐花变得更加清秀淡雅,不时还散发出淡淡清香,它虽然没有丁香花的争芳斗艳,更没有玫瑰的惹人喜爱,可它的清淡优雅,却是最令人陶醉的!
瞧!岸边的小草不知何时偷偷从土里钻出来,铺青送翠!在春风的抚摸下轻轻拂动。前面便是一排郁郁葱葱的杨树,犹如是寒风中的卫士,经过了几阵细腻的春雨和春风的洗礼,它的叶子变得发亮,绿油油的,威风凛凛地耸立在这片大自然中,守护者这片草地。
看!一群吱吱啾啾的小鸟不知从哪儿飞到了树上。小鸟们摇着小小的脑袋,转着那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地迎接着我这位新来的朋友,我也便情不自禁地笑着向它们打招呼,仿佛我们是一对知心的朋友,津津有味地交谈着。忽然,这群活泼的小鸟们飞到了岸边的一处小溪,叽叽喳喳的喝起了水,这一处涓涓细流的小溪,不时发出流水潺潺的声音,犹如是一曲大自然演奏的小曲。我捧起一口溪水,水中倒映着一片片艳霞,美丽极了,在艳霞的照耀下,这一片小小的大自然显现出淡淡的鲜红,犹如早春初绽的桃花,淡雅而明朗。
等了一会儿,终于……
我们开始了实验。虽然教室里闷热,但是我们还精神抖擞。徐瀚雯将一根棉线小心翼翼的穿过一个“盘子”一样的固体,将杠杆固定好。
我们在离支点最近的一个阻力点上放了三个别针,又再离支点的第三个的用力点上方了一个回形针,发现刚好平等。我马上将我们这个情况告诉了杨老师,但杨老师问我:“那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我不知道,只好回座位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是……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么?”我疑惑的问大家。
“好,现在停止试验,大家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杨老师拍着手说。热闹的教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千万不要叫我啊!我忐忑不安的想到,一边还祈祷着。
可是杨老师还是叫了我,我双腿瑟瑟发抖,吞吞吐吐地说到:“是……是用力点到……到支点的距离……离大于用力点到……到支点的距离。”老师拍拍手,意思是说我说对了。
夜已深沉,窗外的街灯泛着昏黄的光,此时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在这个寂静的夜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为了能让我的记忆回到数日前的“路虎发现无止境”活动中,我又一次打开存放着活动照片的文件夹,一张张地翻阅过后,发现了那个同时并存于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
一个月前……
和往常的周末一样,下班回来打开电视机坐等着《中国最强音》的开场,每当导师为选手亮起“YES”的时候,我总会为他们离梦想更进一步而感到兴奋,就像每个人在最后总是要说上几句“我热爱音乐,我的梦想就是玩音乐,我要一直唱下去……”的确,我羡慕那些有着梦想的人,他们不甘平凡,用歌声创造自己的奇迹,而我呢?一个平平庸庸的上班族,每天在高墙紧闭的写字楼中,面对着方形的工作间,面对着方形的电脑,面对着每天几乎一样的工作和周围那片PM2.5指数高居不下的浑浊空气,生活显得如此的单调和乏味。每次想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黯然神伤,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屌丝的生活状态,也许需要的是时间,也许需要的是精神,也许更需要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我自小就有一个关于“流浪”的梦,只身一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哪怕在前进的道路上跌倒,我也能够拍拍身上的灰尘微笑地面对一切。这个梦在我的心里存在了多年,直到已过而立之年,才会有勇气想要实现它。还记得之前听过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无论哪一样,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希望能有机会真实地体验一下那种灵魂出窍的感觉,让心灵有那种被震撼的瞬间,只可惜被现实世界的牵绊总是没有机会跨出那一步。如今,路虎发现无止境的活动即将启程,借此次机会希望能在路上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发现·“四和三顺”·和顺古镇
腾冲的和顺古镇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这里了,不过每次到来的感觉总是有所不同。就像今天漫步在和顺古镇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恬静祥和,这份感受与古镇的建筑息息相关。和顺的建筑非常独特,在一片少数民族的建筑中,不仅保留了中原的建筑样式,而且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特色,自成格局,可以简单归纳为“四和三顺”。
和顺没有特别突出的深宅大院,即便是显贵富豪,其住宅也绝不会像江南的大户私宅那样宏大,大门都不是很显眼,大户人家的宅子无非是多了几间房子,与小康之家相处融洽,这就是第一和:“和谐”。
和顺的建筑还体现了“融和”。这里不仅有中国徽派、江南民间的建筑特色,还有南亚甚至西方的建筑元素。在错落有致的民居小巷中,中式的房屋套用了歌特式的窗户,四合院中装饰着英国的铁艺,中西套用却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搭配得恰到好处。
和顺建筑的第三和是“随和”。在和顺,建筑物大多是随地取材,房屋的石头多为当地火山石,所用的木源也是附近山上所产的楠木、紫楸木,老宅都是木质结构,木雕大多保持木料原色,所以和顺的建筑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却神采依然,隐隐透出别致的古风古韵。
和顺建筑的最后一和是“和睦”。和顺不大,有八大姓氏,就是八大宗祠,但是八大宗祠各有自己的方位、有独享的风水,八大宗祠与八姓人家在这里和睦相处。此外,在这个小镇中还有七大寺庙,儒释道在这里也能共存。
除了在建筑细节上的“四和”,和顺的建筑还有大体布局上的“三顺”。第一是顺势而建。和顺的民居都是顺山势而建,符合“枕山、环水、画屏”的中国风水理念。充分利用地势地形,不占用良田。再往细里看,和顺的建筑还是顺巷而建,不会因为自己的豪门大户就惊扰邻里。所以,在和顺才会有“弯楼子”的建筑风格,而且这种弯楼子在和顺为数不少,是和顺人秉承崇尚公德、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最后一顺是顺其自然。因为顺势而建、顺巷而建,和顺的民居也就不可能全部做到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格式,而和顺人就依次顺其自然,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作为基本的建筑格局,门头朝向变化丰富,符合风水理论和审美的要求。
发现·“风花雪月”·大理古城
“最美的女子养在深闺,最美的风景藏在边陲。”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把大理的秀美涵盖其中,也把大理的风花雪月刻在了人们的心上。
在大理总是经常被提起四个字“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自古以来,大理因风花雪月而闻名于世,风花雪月因大理而婀娜多姿。所以,大理几乎是天下每一个旅人梦想开始的地方。行走于大理的每一条高山小路,或荡舟于每一条清澈的湖面,都仿佛走在斑斓的梦境之中。
下关的风并不会吹痛身体,似乎更像情人体贴般的爱抚,轻柔地在面颊、在手臂、在耳旁掠过,就像吹开了遥远的记忆,荡漾着美丽的涟漪。可还来不及回味,就会眩晕在如海的花丛中,黄的、红的、紫的,还有那许多根本无法形容的色彩,都扑面而来,似带着让人无法自拔的清香,让人软绵绵地昏倒在苍山脚下。还来不及感受苍山的巍峨,来不及伸开手臂摘下一朵洁白的雪花,就在洱海里的倒影中迷失了。天是如此的湛蓝,山是如此的苍翠,就连水波都如此的迷人。这是我刚刚抵达大理时候的感觉,这种感觉铺天盖地般袭来,让你不知道该怎样细细体会这“风花雪月”,但每一份来得如此的真切。
大理古城似乎因为段氏的“一阳指”和“六脉神剑”而尽人皆知。在众多人眼中,这是一个可以追踪的侠义世界,所以太多人不远千里万里,非要目睹这个南疆部落的风采,感受武林侠客的高深和度量。大理的段王爷、段誉虽说早已跟那个奇幻的世界作古,可却无法掩盖古城昔日的风姿。事实上,大理的确是一座千年古城,并不是金庸老爷子的杜撰。汉武帝时期,曾经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大理就是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唐代时期的皮罗阁统一六诏后建立了南诏国,以及宋代时期的大理国都曾经将大理作为都城。或许是段氏王朝的子孙都酷爱养花,所以时至今日,走在古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素馨兰从鹅卵石的墙壁上偷偷钻出来,这些星星点点的颜色为刀光剑影的江湖增添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风流。
发现·“心灵净土”·崇圣寺三塔
刚刚说的段氏的“六脉神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的那段情节:段誉,那个文弱的书生,在天龙寺里学会了六脉神剑,因为时有时无的招数,最终难敌西域番僧鸠摩智,被其抓走后结识了乔峰、虚竹,当然还有慕容复、王语嫣,于是江湖又起波澜……
金庸老爷子固然是一个小说家,但也是一个很严格的历史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完全没有根据的故事。在故事中,段誉的伯父,贵为大理国皇帝的段正明在天龙寺出家。天龙寺的原型就是这里的崇圣寺,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日益盛行,到丰佑年间已达极盛。大理建国后,佛教更进一步发展,因而,大理国就有了“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后,已然成为了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
佛教徒自古崇尚结善缘、济功德,所以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所谓浮屠,就是佛塔。最开始建立的是崇圣寺中的主塔——千寻塔,南北两个小塔随后建成。因寺中立塔,所以三塔以寺命名。
据说,大理多水,地气潮湿,所以毒龙经常出没。在塔顶的四角,原建有金翅鸟。金翅鸟是毒龙的天敌,力大无比,它可以扇动翅膀,分开海水,把潜伏在海里的毒龙吃掉。然而,天长日久之后,毒龙的毒气渐渐积累在金翅鸟的体内,致使金翅鸟中毒而死。金翅鸟虽已死,但它的精神不死,依旧怒目如金刚,铲除一切邪恶,挥动着双翅保护着这个多水之地的安宁。
千百年来只要你走近崇圣寺三塔,就仿佛置身于一种祥和的圣洁之中。那散发檀香的古刹,那悠悠的诵经之声,那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风俗,那善男信女流露出的虔诚目光,都可以让你感受信仰的圣洁。
发现·“千变万化”·云南的云
无论云南的名字是来自于“云彩南现”,还是“彩云之南”,都和“云”字联系起来。在我看来,“云”则是上天对云南的恩赐,当时在我的微博中也同样记录到,云南有云,便称云南。
云南的云,多的是缀满半个天空,或悬浮成团,或云絮分布如鳞片,无心而舒卷,似乎都懒得去转移。在清晨的时候,喷薄日出染上霞光万道;日暮时分,又被余晖抹掉了悲哀。云在天空中变化、伸展,向着洱海席卷而来,白云从白到灰,由灰入黑,与此同时,洱海烟波浩渺之中,方升起另外一束云柱。刹那间,天地变色,风起云涌,偌大洱海在狂风的震动下,波涛澎湃犹如万马奔腾,相互撞击,响声如雷。
这里的云多变,从四面攒起,依偎着山岩向上斜卷、积累,愈发浓厚,终于包藏整个山顶,而转入阴沉颜色;这里的云多情,就像诗人一样,用自己谱写着生命的赞歌。在这里看云,看到的未必尽是云朵。那天上的白云,是上天赐给我们这些旅人最美的奖赏,是空灵,是自由,是浪漫,是虚无缥缈,是可见的真实。
发现·邂逅·夜魅南宁
说到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就会使人联想到南宁美丽的景色。有水的城市总是让人遐想连篇,柔软的,轻轻的邕(vong)江从这里穿城而过,尤其是夜里灯火辉煌的江畔更是让我们慢慢欣赏它的美丽。
我们抵达南宁已经黄昏,随着夕阳西下,天神拉开了夜幕,还为幕布镶上了几颗金色的星星和一轮皎洁的明月。南宁进入了傍晚,明灯一盏盏亮了起来。不一会儿,南宁就被火树银花的霓虹灯照耀得如同白昼。这时,从江里驶过的一条条小船,在水中的倒影是那么亮,那么清晰,就像是粘在船上的潜水艇一般,悄悄地,小心地行驶着,那么轻,那么静谧。这时,你朝江的对岸望去,那是一片的金碧辉煌。那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都被灯火装点着,如同嵌上了一排排、一列列的钻石,是那样的光彩夺目。
南宁大桥上,车子吼叫着奔过,川流不息,就连桥上也不缺乏色彩。那金色的项链一般的灯,仿佛是仙女最美的首饰。五颜六色的灯光混合在一起,穿江而过。好吧,只有把那色彩斑斓的夜留在心底,才不会亵渎这次发现美景的初衷。我伫立在江岸,一杯啤酒,一支香烟,让时间随着江风从我的身边划过,慢慢的,慢慢的,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已经安睡……
发现·白色沙滩·北海银滩
广西之北海、北海之银滩,是我梦寐以求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好的珍珠——南珠的产地,更因为银滩人称“天下第一滩”,必欲睹而后快。然而,一次次与她失之交臂!不是因活动线路调整,就是台风海浪公然阻隔,逼得我不得不再三地抱憾而归。
如此辽远平坦的海滩,绵延二十四公里。从地图上看,这银滩所在的区域整个如同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故而银滩俗称“白虎头”。不过这只老虎是一只绝对温驯的充满柔情的读懂人心的老虎,与人类和睦相处,绝不随意伤人。
银滩的得名,主要是因为这满滩的银沙。整个沙滩全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阳光照射,细而白的沙滩会通体发出银光,这一滩碎银,便是无价的富矿。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及光学仪器等产品的上佳原料。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碎银之上漫步是何等惬意,在上面打个滚也会让你从头舒服到脚。和这样洁白、细腻的胴体零距离亲密接触,当是人生一大快事。
发现·“自我”的态度
“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儿,你也可以没有多少衣服供选择,但永远别忘记一件最重要的衣服,这件衣服叫‘自我’。”这是时尚女王香奈儿的名言,看似清浅的话语,却蕴含丰富。“自我”,也许这个词更适合路虎,或者说路虎是汽车品牌中最“自我”的,从神行者到卫士,从揽胜到极光,哪一款车不是越野利器,哪一款车不是越野车中的豪华典范。这个英国纯种的越野品牌,专注于越野和豪华,其他根本不在乎,更是把这两点做到了极致,这才是真正的路虎。
这一路走来,路虎神行者2代和揽胜极光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无论是高速公路、国道、山路,还是不能称之为路的路,都在它的四轮之下如履平地。路虎有着引以为傲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不论在沥青路面上驰骋,还是在草地、碎石地、雪地、沼泽、沙地或岩石表面跋涉,都能应付自如。只需轻轻旋转位于挡位上方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便可自动微调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架系统、节气门和牵引力等参数设置,并且强大的动力让你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顺利脱险。
在试驾中,随着右脚踩下油门的力度逐渐加大,发动机报以灵敏的反馈,全新六挡手自一体变速箱与扭矩输出紧密配合,车辆表现更加凌厉,加速一气呵成,似要摆脱一切束缚释放它的活力。这时也可以借助路虎独有的Command Shift技术实现手动换挡,带来更强烈的运动感。在上下起伏的盘山公路,车辆良好的支撑力和抓地性能,不会让你左右猛烈摇摆不定,遇上路面不平整的路段,它也能够清晰地将公路信息反馈到掌心,这些都保证了驾驶者的信心。
抵达半山腰的越野场地,风呼啸地从身边划过,带来寒冷的同时也让空气中的含氧量更加稀少,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采用涡轮增压方式进气的发动机显得更加的苛刻。结果会是怎样的?当肆虐过油门之后你会发觉路虎旗下每一款车型都不是弱旅,即便是像神行者这样的入门级车型也是如此。它的离地间隙达到220毫米,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31度和34度,最大爬坡度30度,涉水深度达到500毫米,而良好的车身刚性更可以保证车辆在扭曲受力的状态下不发生变形,车底由钢材和热塑性塑料造成的保护板又能抵抗碎石的破坏。在它的指引下,你甚至可以不必考虑路况,无比放肆地开车,尽情在极限中享受一个又一个挑战。
越野体验中安排几段陡坡,伴随着咆哮的发动机声响,坡底端起步的全新神行者2代车身逐渐与坡路平行,慢慢的眼前除了天空便是美丽的玉龙雪山,可以轻松匀速地驾驶车辆行驶至坡顶。而在下坡过程中,启动陡坡缓降控制系统(HDC),可以完全释放双脚,依靠系统自动控制的制动力,车辆会维持较低的下坡速度,即使某一个车轮发生滑动,也不会降低对车辆的控制。同时车辆还配备有最新的侧倾稳定控制系统(RSC),这项技术有助于降低车辆在极端情况下发生侧翻的风险,可以保证车辆在恶劣的越野路面上做到游刃有余。
越野,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始终相信这句话。而且喜爱越野的人一定是个性情中人,就像Jack Kerouac的《在路上》(on the road)里面描述的那样,“背起行囊城市已在远方,对你挥挥手,不用说再见”,享受着路上的一切,疯狂并快乐着。这群喜爱越野的人对越野车深爱之极,也许远胜过驾驶保时捷、法拉利的速度一族。因为,车带给他们的是一种征服的快感,而不是财富的炫耀和速度带来的目空一切。
发现·永无止境
“无限的未知,不断的发现”,在人类血脉中,栖息着这样一种贯彻灵魂的信念,让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永远不会停止发现与追寻的脚步。而这也正是千万年来鞭策人类始终向前进的终极力量,让人们从狭小的世界中挣脱出来,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一次横贯整个中国的长途旅行,也是一次发现美丽中国的探索之旅,更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不得不说,发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让你找到目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