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初中寄宿学校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初中寄宿制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寄宿生管理办法,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竞争,为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寄宿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过,当把学校所学的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学生从生活中养成某种习惯,而习惯又会继续对其生活造成影响。爱因斯坦提到的素质主要指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培养初一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其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刚进入寄宿学校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初次离家寄宿,心理以及行为上都会有所变化,所以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同行者”的身份始终陪伴在每一位学生身边,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寄宿新生的基本情况,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等。

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最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

(一)拆分大目标,达成小目标

1. 学而时习,坚持“三新三旧”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每天坚持预习、复习,是增强自身学习兴趣的好方法。首先,坚持预习、复习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坚持预习、复习能大大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增强学生成就感,形成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每天坚持“三新三旧”。所谓“三新”,就是以新态度、新面貌、新方法预习知识,坚持创新而生信心,再生趣味。所谓“三旧”,就是要回顾学习过程的旧态度、旧面貌和旧方法,适当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利用晚自修时间,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组长做好督促,按教师的要求让组员独立自主完成任务。

2. 定期考核,坚持自我测验

定期考核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定期考核找到学习优势,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于进步中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定期考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确定新的努力方向,于目标下亦能培养学习兴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课程价值

1. 多做简单题,积累学习信心

学生在答对问题的瞬间会产生强烈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转嫁到学科本身,故认为自己对该学科已产生兴趣。针对这种心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简单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重复体验这种感觉,慢慢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 多观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知识都与生活密不可分,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城乡接合部的初中生可能没有条件出去旅游,亲临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美好的生活总在身边,足以让学生领略学科知识的奇妙。所以教师应秉持生活化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学习、记忆、理解、感悟学科知识,认识课程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形成做事认真负责,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学生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1. 组织宣传教育

教师应当组织高效、实用的卫生健康宣传活动。“高效”,指要提高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展多样化的宣传互动,从而完成教育宣传目的;“实用”,指要提高宣传活动内容的实用性,多从现实情况入手,从如何打扫、如何保障学生的健康等方面入手提升健康宣传活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2. 优化引导方法

缺乏个人卫生习惯的学生自然也缺乏对科学卫生方法的认识。为此,教师应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卫生活动,同时注重活动引导。教授学生必要的卫生方法和技能,保障“清扫——回看——捡漏——标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清掃”是清扫环境,“回看”是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捡漏”是对于扫得不干净或是不容易清扫的地方进行二次清理,“标记”则是把这些地方标记出来,再打扫时就更有重点,提高打扫卫生效率。

3. 两手齐抓中心

首先,必须统筹协调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工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比如,要提升学校环境卫生工作质量,可以动员学生大扫除。要保障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健康成长,就需要教师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管控作用。其次,要尽可能扭转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对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特别要对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4. 完善监管方式

教师必须秉持为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卫生检查制度,每天检查学生宿舍,突击检查学生个人卫生,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就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其次,从人心教育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清洁自身开始强化人格尊严,摆正他们的生活心态。

三、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秉承优良传统美德

我们要秉承文明礼仪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初一新生较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对初一新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显得极其重要。文明礼仪是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个人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用语文明,待人有礼”是初一新生的必修课。

1. 在教育活动中渗透

首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从上、下课礼仪到课堂上每个环节,均应树立榜样,尽显良好的师德师风。其次,可通过国旗下讲话、体验式主题班会和道德讲堂等活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可通过案例让学生共同思考、分析,加深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促进个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见到老师应主动问好;不小心碰到同学,要说对不起;当同学在教室自主学习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等。

2. 在细化管理中落实

在管理上,可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日行为规范”“班规公约”“寄宿生管理条例”“饭堂用餐制度”等方案进行细化管理。如,在饭堂管理中,要求学生做到排队取餐、安静就餐以及餐后清洁桌面和回收餐具等,由每天的值日老师进行监督引导。在常规管理工作当中,将工作抓细抓实,通过教育和管理并施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将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位。

3. 在班级文化中熏陶

班级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笔者相信不良現象会在班级文化的魅力中渐渐消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利用好教室的空间,分区域合理创设文明礼仪教育和学习榜样展示等板块,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熏陶中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提升学生的个人卫生、学习和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本着积极务实的原则,以确保养成教育工作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应当明确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优化习惯养成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自律能力[J].试题与研究,2019(25).

[2]何金玉.以活动为载体寻求培养城乡结合部住校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基于金昌市一中住校生的个案分析[J].教育革新,2011(10).

[3]杨卓卫.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试题与研究,2018(07).

[4]吴萧然.浅析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及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20).

[5]李玉碟.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6]程延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吉林教育,2014(Z2).

作者:张灼超

第2篇:初中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之我见

摘要:通过体育锻炼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是新时期体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体育教师要针对体育项目的特点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跟集体思维,以及勇敢顽强机智这些优秀品质。

关键词:体育锻炼;品德;习惯

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化知识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期。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跟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跟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的各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现

(一)德育跟体育之间的关系

德国的教育学家在19世纪提出了教育性质的问题,这个理论也为现在的教育性研究提供了范本。体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的教育性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以及增强学生体能之外,还会对学生情感倾向跟道德品质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初中的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世界观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正确使用体育德育的特性,这样才可以把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性充分的展现出来。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不仅是在接受体育的基本动作学习跟素质训练,更多的表现在学生的爱国主义跟集体主义这样的观念,以及规则的遵守、吃苦耐劳以及拼搏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进行什么类型的活动,我们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每项运行的展开都充分表现着学生的道德教育。在跳远跟调高的运动中要求学生要拥有勇于攀登的信念跟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长跑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以及耐力跟坚强。短跑运动可以锻炼学生拼搏争先的精神。在进行这些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全部思维都调动起来,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可以正确的掌握某一项特定运动的技术要领跟原理。通过不断的锻炼来逐步掌握这样的技能,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身体,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良好性格的养成,为思想品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

体育课堂在教学的规范中跟一般的文化课有着很大的不同,体育课堂更加重视规范性。这样特征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以及学生队伍组织中,运动技巧的学习跟具体的比赛中都拥有完整的规则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有组织跟纪律的教学活动,其中可以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跟集体荣誉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也一定要在新的形势下深刻的认识到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跟严格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规范跟特征,对学生的思想跟纪律以及文明这样方面的教育,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体育教师的自身道德跟品格的展现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素质跟教学风格、言行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动作的规范标准,语言描述到位。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这样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中要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要求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用心关注每个同学,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学习的榜样跟楷模,这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体育课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的策略

(一)组织一些集体的体育活动

在体育活动中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形成压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压力的克服锻炼自己的决心。现在的很多初中的体育课中都有评比跟竞赛机制,在和竞争对手的对抗中以及人跟集体的对抗中甚至是集体跟集体的对抗中都要产生竞争,这样便要加强学生对在情感跟思想这些方面上的沟通。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团结跟体谅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多举行一些广播体操或者健美的比赛,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二)使用案例进行教学

初中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课堂氛围的变化跟学生自己的行为。同时好要重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例举一些中国的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志力跟技巧战胜对手,赢得比赛的事情。在这些案例中重点强调要想掌握这些技巧一定要坚持练习顽强进取,以及学生的爱国意识,这样增加团队意识。

(三)通过文明体育培养文明习惯

在体育课堂中要强调学生的卫生习惯,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穿好运动服跟运动鞋,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运动中使用的器材,更不能在运动场中吐痰。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进行集体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前以及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快速整齐同时拥有良好的集合纪律。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便会形成很好的行为习惯。

(四)针对性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胆小自卑或者身体弱小肥胖这些都对学生自己的内心造成障碍,让这些同学对集体活动没有信心跟勇气。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参加到适合自己的运动中去。同时对于优秀的表现一定要及时表扬,使用这样的方法构建出自信乐观的心态。例如身体肥胖的同学,他们自身的力量较为强大,这时可以让他们在铅球或者这些需要力量的课程中展现自己,同时让他们多多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方能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体育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养成尊重别的习惯。

(五)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初中的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淡薄,同时自己还是弱势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便要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对场地跟器械进行检查,这样排除安全隐患。同时还要教会处理伤口的方法,教会正确的使用方法,用完器具要及时整理。

(六)深挖课程,因材施教

在初中的教学中内容上较多同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强,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的这些特性更容易发挥出来。教师也可以充分使用教学实践跟课程教育的不同环境把思想道德融入教学中去,这样可以依照不同的教学活动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为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对于学校的教材来讲,也一定要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跟统一性,这样更容易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对于体育活动的举办我们可以依照不同的性格跟要求以及性别分别展开,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教材,只有在完成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比如顶杠子,这样学生可以依照既定的比赛规则进行,同时也可以理解到比赛过程中的公平性。

三、课外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良好品德以及习惯的养成

(一)高效的体育大课间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支撑

体育大课间具有时间长,内容多,形式活,强度适宜等特点。它不仅能调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让学生学会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因此体育大课间中组织一些有趣的锻炼十分重要,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还可以全面发展。但是这些活动要想顺利进行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现在的初中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坐姿等行为习惯非常有问题,这是学生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姿势,为大课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竞赛过程中养成的体育品德

体育竞赛本身就带有集体的特征,这种集体的特征会引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社会是一个大集体,集体荣誉感跟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习体育品德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篮球跟接力跑以及足球这些集体运动中都有包含。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跟承担自己的责任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小结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正确的行為习惯。在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际,希望这些方法对这个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跟良好道德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玲.高中体育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7(14):118-119.

[2]马晓俊.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职业,2010(15):87-87.

(作者单位: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

作者:陈广明

第3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这句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方法,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笔者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营造丰富、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为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在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地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一)室内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活动室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在每个主题开始前,我们都发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从网上、图书馆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把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主题墙内。在主题进行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不断地丰富主题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看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二)室外环境创设

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制作成图片,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对可爱的小脚丫提醒幼儿不要拥挤。

二、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来创编成儿歌,并做成幼儿喜爱的读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包子,肉末,清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我们还一起学习《好孩子好习惯》,更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

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为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到“情”由“情”促“行”。如小班主题分果果:我们在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验、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及时、正确地评价幼儿,在肯定、赞赏中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成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与积极评价,如“你帮班级整理图书,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手洗的真干净,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等,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会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教师和家长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之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言传身教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更多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出了教师言行身教的重要性。有一次我看到玩具架下面有玩具,就对正在玩耍的幼儿说:你们看到地上的玩具了,不把它放回篮子里,我们玩玩具就不方便了,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玩具捡起来放回玩具架里。此后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拣玩具。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也在我的言传身教下,形成良好的风气。

此外,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小班主要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养成卫生习惯、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等,到了中班,孩子各方面要开化了,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礼貌的交往。大班时,便要培养孩子守纪、守时、守约的自我调控的教育,培养学会关心和负责的良好习惯。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家长问卷等调查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教育障碍,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大班主题:别嫌我小。我们教育幼儿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有些家长却因为时间紧,怕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累着等各种原因,不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幼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新的教育理念、大量的生动的事例,改变了家长的意识,从而自觉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黎智英

第4篇: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规范的基础

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成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使他终身受益。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正确地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终身受用。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女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下面就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分别阐述如下:

1、文明习惯

社会呼唤文明,未来呼唤文明。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我们这一代人的文明水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必须从做人的教育开始。而做人的教育又是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这几个方面都是人外在美的具体表现。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做到仪表整洁、优雅,举止端庄、大方、有风度。

要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做到举止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要乐于助人。改掉乱扔瓜皮果壳等恶习,做到不参与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看宣扬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和录像,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不涉足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场所。做到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遇见外宾,以礼相待,维护国家荣誉。

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文明的公民,他们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形成风尚,促使我们的祖国在文明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2、遵纪习惯

曾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位化学家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守纪习惯。”由此可见,守纪习惯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遵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

遵纪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必须对孩子经常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利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都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懂得:作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小学生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用餐纪律等等。要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有关公共场所的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打人骂人行为,糟蹋东西、偷窃、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提醒,及时批评、制止。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遵守纪律。

3、生活习惯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要求孩子能按照身心运动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这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努力培养“今天事情今日做,今日功课今日毕”的习惯,正确处理劳和逸、忙和闲、学习和休息的关系。要注意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大脑的疲劳,换得充沛的 1

精力。

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习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

4、学习习惯

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劲,取决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学习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保证。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做作业习惯和预习习惯。

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用品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纠正。

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等多种方法,并可做好预习笔记。认真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听讲水平,有针对性地记好课堂笔记,更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可以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防止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的现象。

提高作业的质量。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做作业时,先认真做好作业前的准备,认真审题,然后认真做题,争取一遍做对,力求做题速度加快,并能独立检查。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要清楚,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一定量的课外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认真更正错题,还要养成保存作业,以备复习时用的好习惯。

要注意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使大脑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学习。

5、劳动习惯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劳动创造的,智慧就是劳动的结晶,劳动会使孩子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公益劳动。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让孩子真正懂得劳动者的崇高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心灵深处真正注入劳动人民的情感。要把劳动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完成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参加公益劳动。家庭的扫地、拖地、倒垃圾、擦窗户、洗碗、烧饭、买菜、烧菜都应该会做;洗衣服、铺床、叠被子等都应该自我完成。

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就是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更舒适更美好,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必要的调节,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孩子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孩子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安排孩子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劳动项目(如洗碗),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现在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堪称“小皇帝”,一些活

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诸如扫地、洗碗、洗衣服等,都是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里自然也就不想参加劳动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强手如云,科技和商战的激烈竞争,使那些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们难以应付,只有让孩子在风雨雷电中锻炼翅膀,磨练意志,在劳动中学会多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要知道: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不适者,终将被淘汰。

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行为训练

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能强健身体、磨练意志,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务劳动内容很多,小至洗菜洗餐具烧饭,扫地抹桌子,大至建房搬家,购置家具,男孩子可以承担买米、换液化气罐之类的体力劳动,女孩子可以承担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细致的体力劳动。可以举办家务劳动单项竞赛活动,如做饭做菜比赛,洗衣比赛等。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发展要求,让他们尽早地经受锻炼,又训练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千万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不要孩子参加劳动,什么事也不让他干,使他失去锻炼的机会。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随时、随机、随意,一句话就是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谈谈说说固然是教育,家长若不在孩子身边,同样存在教育。比如你要出差了,动身之前不妨在书桌上留下一张便条,便条上端正地书写一些带有希望和鼓励孩子的文字。也许出差回来就能听到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表扬或其他进步的好消息。孩子未必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古语,但他确实有暗中使劲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要让爸爸不敢小看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训练呢?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是更高层次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2、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至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

在家庭环境中,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要求相一致,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讲身教的重要性。

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发现日本的父母大多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过马路等候绿灯亮时一定站在黄线外,外出注意仪表整洁,行路礼让他人,排队不争先恐后,不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等。

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注重言传身教能使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自律成长。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家长的言谈举止都烙印在孩子心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我们转变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好父亲、好母亲的观念。对孩子仅限于问寒问暖的呵护和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新的生活和机遇面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能力和目标,以确立自己的生活价值,做孩子的学习伙伴、行为品德上的榜样。

3、陶冶孩子美的心灵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更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须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陶冶孩子的美好心灵。家庭环境,一般来说有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和家庭物质三个方面构成。“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意识包括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家庭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家庭物质”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家庭收入、支出和衣食住行等。

家庭环境的一切因素,对子女成长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权威的正确方式。”这是因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智力个性和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最为强烈的时期。这种依赖使孩子与父母十分亲近,而亲近之人的影响是最易打动孩子心灵的。试看一些“优秀学生”、“十佳青年”,他们的成长无一不是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虽然有的父母也只是一般的工人、农民,但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兢兢业业地干事,老老实实地做人,时时处处地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影响如果是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就会使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毒害。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们要增强营造和谐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家庭美育的作用,陶冶孩子美的心灵,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处理好家庭关系。团结和睦,互敬互爱,让孩子成长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长辈教育后代要步调一致,不要各行其是,更不能在子女面前大声争吵,甚至大动干戈。第二,尊老爱幼,使子女感到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孩子学习成绩上升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帮助总结经验,继续提高成绩;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体谅慰勉,帮助找出失败和受挫的原因,鼓励孩子前进的勇气。

第三,处理好邻里关系。指导孩子正当交往,与善良正直的人交往,不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父母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勤奋好学,踏实工作,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好影响。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应注意充分借助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还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精心设计和安排;有条件的要尽力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借以培养其优美的情感,为艰苦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5篇:初中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心得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一直以来,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把贯彻道德规范同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我个人也有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下面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苗圃。新组建的班级,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毕竟会不同,必然会不利于班主任的协调与管理。为此,我在每学年开始都会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提炼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制定班规。班规的内容不要求过多,但一定要可行,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班训,如我们1301班的班训是: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目标是:共同打造一个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班级。然后通过班规约束班级的整体行为,初步使班级形成目标明确、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完成后,将班训、班规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在熟记的基础上,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同学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遵守得好的,及时表扬。故意违反的,严厉批评,指出其危害,以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些所谓的小事,既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又是检验学生是否有良好习惯的试金石。抓住身边的一些小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很重视的教育方法。

1、利用警句的鞭策作用

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可以从政治、语文课本和经典读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等,把这些名言警句带进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义,领悟其中的内涵,在日常生活实践其中的真理。

2、发挥班主任本身的示范作用和督导作用

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班主任要从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如提前进教室、弯腰捡垃圾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通过表扬和批评、量化公布等手段,增强了学生讲卫生、争文明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伸伸手、猫猫腰”捡垃圾活动,班主任也积极参加,教室讲台前的粉笔头及时捡到粉笔盒里,废纸、脏物及时捡到垃圾筐中。由于我们班主任注意了身边小事的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论在教室、宿舍还是校园都受到良好的影响。

我们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这一特殊职能就决定了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相处,正确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推动力。为了达到利用小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应做到“四勤”:一是“腿勤”班主任上班坚持“教室——办公室——宿舍——清洁区”这条路线,及时发现各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眼勤”,勤观察并善于观察,捕捉苗头性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教育引导学生的素材,如我发现个别学生盲目追求时髦,偷偷染发,穿耳洞,就教育学生说我们是花季般的年纪,青春、自然、简单就很美,那些不必要的装饰会让你看起来不伦不类,不美反丑;三是“嘴勤”经常召开有班委会成员和小组长的会议,让他们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便于我们掌握第二手材料,和他们一起讨论班级管理的策略。另外还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扬其优点,指出其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是真的关心他们,上个学期,我利用晚读和自习时间,和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至少谈过一次话。

四是“脑勤”,就是经常想问题,从自己掌握的材料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可以说,这“四勤”是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三、广开渠道,多方面施教

都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为此,我把养成教育与丰富的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说未来”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另外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节、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明确意义,受到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讲卫生、不爱护公物、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按时到校、偷上网等开展“独立作业的好处有那些?从校园内捡起一片废纸与随时丢下一片废纸有何不同?迟到,会给同学带来什么影响?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等讨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预防效果,有力地促进养成教育。

四、发动科任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

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多和科任老师联系,沟通,主动与科任教师互通情况,比如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主动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平时多询问科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问题,和科任教师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此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中,我还注意了家庭、家长的作用,通过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形式适时、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在尊重家长前提下,认真听取家长对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等情况的介绍和家长的意见与要求;二是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宣传学校、班级在近期内的工作要求,增强透明度,为双方更好地配合打基础;三是热情地和家长商定下一步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一些教育方法欠妥

的家长,给予指导,努力达到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学校与家长的“互联网“效果。

我认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长效,才能逐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有许多的方法、途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更新,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及班主任多多指导和帮助。今后,我还会不断地努力,为我校的素质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0

15、

2、23

第6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当好牛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2)班的陈诺,今天,我要谈的是“培养好习惯

争当好牛牛”。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当然,良好的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首先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其次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再者,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控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昂首阔步,去追赶形象的春潮;弯下腰,拾起一片纸屑,去沐浴礼仪的洗礼!用礼仪之风把绿草成荫、繁花似锦、树木葱茏的棠小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要处处时时注意做到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我们应该抛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小公民!

第7篇: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法,无法立身立业或无法做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是不是符合礼仪要求,对于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事关系很大。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小时候曾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他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强礼仪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我们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实施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一、知理明情,使学生自觉行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

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守礼仪的自觉性。

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编写了《校园礼仪常规》、《家庭礼仪常规》,紧扣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中心进行思想教育。利用班会、队会等活动逐宣传《规范》和《礼仪常规》使学生理解,对照,并付之行动。各班还进行讨论,并联系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进行辨析。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的愉快情感,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二、开展活动,促行为规范养成

1、在活动中渗透,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时机,活动对学生来说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他们会大胆地、毫不顾虑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班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

自己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把礼仪教育与感恩教育、进取教育有机结合。此外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访问模范人士、知识演讲、竞赛征文等活动,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2、树典型立示范,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们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我们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宣传文明礼仪的典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身作则,教师从我做起,创造文明环境,抓师德形象,文明施教,关心热爱学生,良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质,使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

三、优化校园,创文明礼仪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学生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团结、进取、勤奋、求实”八字校风,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首先提高教育环境的“十有”标准,即教室正前方有国

旗悬挂、教室外墙有班训、有名人名言、教室内有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礼貌用语宣传牌,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我们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广播、板报大力弘扬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四、持之以恒,坚持长抓不懈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学生的礼仪行为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我到张凯博家家访时,一推开门,只见孩子唰的立正,向我敬礼:“老师好。”真让我感动,接着为我倒茶,我的心里暖暖的。第二天我在班级里表扬了张凯博同学,说:“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从这以后,他更有礼貌

了,学习也努力了,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每当我走在学校里,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是那么悦耳。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我将为之不懈的努力,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 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 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 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 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各位朋友,你们的孩子需要我们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您们的呵护,让我们为了孩子从小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而共同努力吧!

第9篇: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十八中家长学校祝艳萍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十八中一年级(2)班张星昱家长

首先,我们要有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真诚。在每个奖惩也好,孩子的要求也好,出口之前先想明白,做的做不到,合理不合理。你不欺骗孩子,孩子也不欺骗你。不要随意的揣测孩子的意图。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别没事觉得孩子老感人了,老听话了,孝顺了,或者动不动几岁大的孩子就是在使坏,偷懒,骗人,装样子。错误的认知,带来错误的结果。可能有人会问,或孩子好也有问题么?是的,错误的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做一点点就能获得奖励赞赏,而这种赞赏并不是会持续的,如果人为的持续越久,带来的问题越大。孩子觉得自己不用做太多,够了,好了,于是在这部分的发展就会有可能缓慢下来。而且这样错误的判断其实往往是与消极的混杂在一起,往往是让孩子冰火两重天,带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喜怒无常。而这种喜怒无常往往更容易勾起父母的强烈情绪。进而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里。在孩子有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多尝试。

必要的协助:这是很多爸妈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完全的随孩子去,觉得孩子只要长大了,自然会学会的。而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不那么平滑的晋级环境。没有合适的协助,可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普及到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必要的辅助,等能力健全,必要的撤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各种能力装备于一身。为进入下一阶段,打实了基础。

语言的力量和技巧:讲完身体能力,我们再来说说心理的动力。如果说之前讲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打个底,那么现在就是在这锦上添花了。我们说过的,鼓励行为,重视过程等等技巧都可以使用上。当然,你如果还知道托马斯〃戈登的话,那么这位沟通大师的倾听,共情等很多技巧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另外,还可以不断的给孩子各种心理暗示,比如: 出门的时候,给孩子看一下购物列表,让她和我一起记一下。然后购买的时候,可以“忘记”表格里面靠前的几个物品,然后让孩子帮助回忆。小朋友记起来之后,给予真诚的认可,最好配合上非语言的:表情,肢体接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行为被肯定。以后可以逐渐提高难度,“忘记”列表中越来越靠后,或者那些最不好记的内容。当然,当孩子对自己的记忆力有绝对的信心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带上列表,开始我们的:“好记性不如好习惯”的新的一轮学习和发展。同理,理科也是如此,由于我家是女孩,我特地设计了一个破解。我和女儿说,爸爸是学心理学的,很多人认为数学女生学不好,但其实是实验说明并非如此。而是很多人说多了,女生觉得真的就这样了,其实理科历史上女性做出的贡献很大,而且我们家从基因层面来说理科好的概率也不低,你姑妈就是很牛的学物理光学的,我觉得你要是打算学理科,生理层面上你不用担心。不管这个事情最终的效果如何,但是我加入了积极的概率。增加了孩子发展可能性。诸如此类,大家可以自行理解和设计,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问自己内心,我最希望别人怎么鼓励我?这也就是你的孩子最需要的。

支持,等待,控制期待。和幼儿期一样,必要的支持很重要。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是全新的。孩子进入这个新的生活节奏和状态作为父母可以选择不管,那么就进入掷骰子的模式,也许好,也是坏。你毫无控制。我是建议作为父母在头三年做点什么的。基础版:回到家后的流程。至少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完成几次回到家后先干嘛,后干嘛的程序,让孩子学会按照这个模板来,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至少,如果父母不会教内容,那么做事情的先后这个每天回来做个演示,监督完成,然后逐步退出(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从小养自己孩子,这种流程就很驾轻就熟了。),这至少可以提高孩子养出好的习惯的概率,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概率。

进阶版:除了这些,帮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评估和筛选,对于孩子已经学会的内容,快速的过一遍,上课教的内容是什么,孩子会在哪里错,做到心里有数,错题让孩子完成订正后,在父母陪伴下,再练习几次,增加一些熟练度。依旧不用教,挑出错题,把老师给出的资源充分利用。

高阶版: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做相应的拓展训练、了解孩子学习理解的模式、比如:我来做学生,把题目做完,但是我特意找出一些带有知识点的题目,故意做错。然后女儿负责批阅。其实批阅反而比完成作业更为困难,因为会受到原来已经完成的作用部分的思路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不被带入错误的思考方式,并且也锻炼了验算,检查的能力。有时课本能够给出的练习带有局限性,比如:连线题,那么最后一题就是不用计算了,直接就可以给答案的。那么我就设计一个不对等的连线题,5个题目问题7个答案,排除法就无法用了。看图说话,有时英语类题目一句话里面有个Bee,后面图画里面有个蜜蜂,孩子可能就是认识一个bee,于是就选那个图。然后就对了。这也许是有意识的给孩子降低难度。那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我就找一句里面有bee,但是后面图里面有蜜蜂的那个是和这句没有关系的,或者几张图张张有蜜蜂。那么孩子的“捷径”没法走了。就得实实在在搞明白内容。这些的目地是让孩子不要有潜在的学习隐患,孩子其实没会,但能够答对题目。而在未来更多的知识进来的时候,再暴露,孩子的学习就有困难了。 必要的等待。即使进了学校,孩子依旧是在向成年发展的道路上,就像刚满月的孩子不会说话走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会跑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还是有很多能力是不完全的。很多时候,他们做不好是因为不能,而不是不想。我们所能做的是,检视我们所有可以做好的内容。耐心的等等孩子生理上的成长。如果各方面都正常,孩子各种能力是会慢慢跟上你的节奏的。如果为了这个事情去抱怨孩子,或者揠苗助长,那么结果是你会获得更多负面风险的概率。同时,这部分消耗出去的时间,精力和情绪。又占用了你做做积极可能的部分,实在得不偿失。

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我需要非常非常强调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因为他们的期待是:这个你应该会。而事实是,如果这个孩子会,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学习了。正常的情况下,教育给出的题目难度都是让孩子需要用力跳一跳才能勉强够到的程度。所以,不会才是正常的状态。但是父母期望高于这个状态,那么势必获得的就是失望,而人在不断的失望中,如果不能获得改善(无力教会孩子,改变这个事实),那么这种失望和无助就有可能转化为愤怒。而如果能够摆正这个心态,那么反而会以平静得多的状态去对待孩子,没有情绪的干扰,我就可以思考更多的策略,体会孩子的理解方法和困境。而不是:你想呀!你动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题目想不出来啊!!~~什么关系啊!!互为相反数关系啊!!!孩子在我这边获得的更多的是支持,认同,理解。那么她就不用消耗不必要的脑力去思考:我爸是不是又要打了?又要骂我了?他又要爆发了!!(惊恐脸)而更为专注于自己的练习,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不支持多线程,而且逃跑求生这种本能的优先级非常高,孩子满脑子要是怕你,他可能一半的脑力都用不上在学习上。而另外一个方面,即使学了心理学,学了教育孩子,要注意另外一个倾向,就是,我既然在这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不够好。要知道心理学并不能保证培养一个上北大清华,随意进藤校的人,这方面的学习更多是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较低的风险,但不是去博头彩。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跟得上课程,老师教的都能听懂就行,孩子到今天这个状态其实是高过我的预期的。

当以上这些都做好了。自律的学习,它只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因为一切的概率,一切的影响,从出生就是向这个方向倾斜的。其发展出来的可能性已经高到接近于必然。一些父母若是觉得不可能,只是因为,在整个教育里面,丢失的环节实在太多了。

上一篇:居委工作会议制度下一篇:班队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