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以足迹为话题的作文(共17篇)
曾经喜欢面朝大海,因为潮水的气息总是散发出春暖花开的味道,无论海风多么凛冽,海浪是否汹涌…… 站在12楼的阳台上,看海岸,看明珠,看城市花园那极具都市诗意的红、蓝房顶的高楼。很陌生,没有北京的那种黄色琉璃瓦折射出的暖色夕阳,而这里是被霭霭白雾笼罩下的一种冷色调的静,是曾经在画油画调色时调出的那种冷色调的静,静得令人心悸。
所以至今拿起画笔和开颜料的时候,油然而生,一种寂寞一种疼! 回首走过的沙滩,突显孤独的足迹,它已化作斑驳的黑影铺满我来时的路。被朋友们称作没有童年的我,其实,那每个脚印里都刻满了文字,像在老城见过的那刻满历史篇章的方砖。而面前仍是一片荒凉完整的沙滩,不知、未来…… 我的山商,20岁了,比我大一岁。我与它一起成长。这曾经陌生但对我而言已熟到成为一种习惯的校园,倍感舒适。
雨的气息、风的气息、人的气息,将我层层包围。这种朦胧而亲切的氤氲总化作那层层压缩到心里的`感动。 我经历,我成长;抒发成长的情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上。18岁生日、19岁的生日,两年了……黄海岸的风依旧呼呼的刮,我仍在这屋檐下聆听岁月的流沙。
成长,是一部饱含百味的童年话,遥远而真实,神圣而不可或缺。无论生活与学习、思想与心理,逐渐改变,改变而成熟,成熟后我成长。 再到一个雪又纷分的时候,我20岁,那时,大三就过一半儿了,想想就倍儿精神,我也是一大人了。这就是小时候说的当我长大的时候吧。
在人生这一页上,我用笔一点点和开颜料,调出色彩,在原本空白的页面上一点点为人生绘出带着自己个性的斑斓,直到填满。那时,我会对自己说:我一直在成长,这就是给我留下些许回忆的曾经。 一直不知该如何定义成长与足迹,在山商的这两年里,环境与生活一点点在为我诠释,并教我如何珍藏。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关键词 片段训练 初中生 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69-02
所谓“片段作文”,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片段作文训练”。三年来,武鸣县初中学校在作文训练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指导初中生进行规范化的作文练笔——片段作文训练,从而提高了全县初中生的作文能力。那么,如何通过片段作文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
一、积累素材,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素材不仅是片段作文也是大作文的必经之路。农村学生在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往往深感头疼,究其原因都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缘故。课文其实是片段作文训练的最好积累素材,它蕴含美词、美句,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语文阅读中群情激昂处、有疑质疑处、意犹未尽处等,精心设计情境,就能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片段作文的兴趣不断增厚,自己感觉作文时有东西可写了、会写了。
二、多方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素质
片段作文训练法是一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学生的写作难点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难度较低,更易于找出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适当的鼓励、赞扬,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一)仿写练习,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
吕淑湘先生曾说:“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片段作文训练中首先应鼓励同学们接受模仿、学会模仿、善于模仿,从而开阔自己的写作思维。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赞赏和肯定,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修辞手法,再写几句赞美春的句子。有一位不善于写作的学生,竟能写出“春天就像一位魔术师,手中挥动着指挥棒,顿时,整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这样的好句来。当时教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肯定了这位学生,其他同学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此后这位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作文水平慢慢就提高了。
(二)想象续写,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初中语文教材有些课文是散发性的,意犹未尽。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稍加引导,学生便兴趣十足,不吐不快,这时候便可引导学生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例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可以这样设计片段作文训练:英子在经历了爸爸病重直至去世的家庭变故之后,变得懂事了,她镇定从容地上医院去。你和英子年纪相仿,你是不是也渐渐成长起来了呢?你有了哪些懂事的表现呢?请通过一件事写出你懂事的表现。学生的灵感就来了,这次片段训练的效果超出了预期。
(三)适当扩写,理解与练笔结合的最佳方式
扩写是指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扩写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扩展能力,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学过某篇古文以后,把其中某个局部扩展成几个段落,还可以对某一首古诗中的个别语句进行扩写。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扩写“长勺之战”这一过程,重点刻画曹刿的形象,注重心理、语言的描写,想象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的壮阔场面等;在教学《三峡》时,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第三段话进行扩写,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写与翻译的区别,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写得具体生动,文采优美。
三、聚段成篇,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前面已经说到,片段作文是为了降低学生作文难度而化整为零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写好大作文。片段作文写好了,学生写作 “无话可说”现象渐渐杜绝了,那么如何聚段成篇形成精彩的大作文呢?我们可以在片段训练的时候有意识地为单元大作文服务。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作文训练题目是《我爱我家》,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如何表达出对家的“爱”,还是有点模糊的。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课文设计“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三个片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家庭为基础进行描写。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落笔成文。再如布置《秋》的作文,中等及以下学生普遍觉得比较抽象,可让学生模仿《春》这一课文,自由描写秋天的“风”“雨”“花”“草”“阳光”“树林”“山岗”“田野”等片断,然后组合成篇,学生的作文有了素材和思路。因此,可以说写好了片段作文,写大作文时就能思如泉涌,提笔成章。
四、作文创新,彰显学生个性魅力
农村初中生特别是壮族学生作文底子薄,通过片段的仿写训练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提高作文能力。但是根据课题组成员出版的《多元素养作文》仿写的作文,多少会受到例文的内容、结构、章法的限制,假如学生一味去模仿,按某一固定的写作模式去照搬,那就永远跳不出例文的路子套式。所以,为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特色、有风格的作文来,在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内容、立意、结构、技巧上力求创新。同时要创设各种情境和机遇,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写作,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浴海.作文成功之路[M].大庆: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2009,(11).
其实我们一刻都没有停止成长,我们向往未来、追逐青春的步伐,这一路走来的沉默加速度,我们依然不懂得,我们依然不想懂得!老青春已入土,未来梦却模糊……
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乃人之常情,过于年轻的我们还未来得及复杂情感,就被生活平淡乏味,尤觉梦的翅膀之残缺无法飞向憧憬的天堂!
总结最美好、最无烦恼的开初二十载,我心中的船在世间的各种情感中若隐若现的浮浮沉沉,却怎样也无法靠岸,于是,因我们不懈的挣扎而泛起的涟漪便波涛成了海洋,从而精彩了整个平淡的人生!
童年的最回忆追逐着断线的风筝在蓝空中幻想,那些聒噪的蝉鸣回荡在耳边伴我午酣,外婆指着那颗最亮的星星告诉我所谓永恒,在我脸蛋抹泥巴而满意不已天真奔跑的小伙伴在那绿茵茵的草地上就真的这样跑远了……于是,在某个离别的清晨,我采下一朵早开的花儿挥别整个灿烂的童年!
草帽被抛起的瞬间在自由的蓝空画出了优雅的弧线,此刻不禁忆起少年时代那彩虹般的笑脸!牧羊娃的快乐在山野,你我的快乐在云端,那年的爱幻想刻画出未来的模样,隐隐约约,那便是美好!放羊的孩子永远不会知道谎言背后被扼杀了多少奇妙的创造!放空心灵的时候,有一种冲动叫流浪,背上行囊与吉他,唯愿稻草人陪伴在天涯逍遥!只是……有时候,冲动只是一朵云,当真正背上行囊的重量时才知道我们把梦想幻化得太轻了!那时就想,双手合十就是对年少轻狂的冲动作出的最好祈祷!
酸酸甜甜就是真的我。青春的味道是涩、是甜、是淡、还是只是一杯水?秋风扫落叶,习习凉风总是带给这个岁月淡淡的忧伤。那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很多很多,有路过的人,路过的情,路过的匆匆。发呆的时光总有蒲公英的影子在飘摇,那是梦回时最纯洁柔白的一枝莫?我们向往自由,但总不忘蒲公英的忧伤,因为我们看见了水中你的倒影在摇晃,那么快乐,那么神往……如果不懂爱,就不迷茫,不要受伤,我们只需要头脑简单。如果真爱上了,亲爱的,你是幸福的,所以也请你小小翼翼的守护每一个路过你的青春的青涩少年,因为爱过于脆弱!午后的娴静,一杯茶,一本书,一下午时光,伴着骄傲的向日葵,轻轻地,悄悄地写下今天……
黑夜,总是异乡人心灵的休闲处所。无人能窥探你的心事,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牵强尴尬。
在这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世界,很多事不会因为我的不适应而停止,我唯有习惯着去适应。白天的训练总是压着人,压着人的思考,似乎思考是没用的。而此时白天没有时间记忆的家便毫无矫造地呈现在脑海中,我无所顿从,乖乖地接受思念的折磨。
没想到第一次真正想家是在居然是一次小小的离家去军训。似乎不在身边的永远是最好的。
记起今天休息时候,同学打了个电话回家,其家人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们等你回家吃饭”,她居然感动得落泪,哭得梨花带雨。
相比她来说,我在这七天中始终没有给家打个电话,虽然有点惭愧,但已习以为常了。家人为我做那些他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我也认为那是他们必须的。我在与他们一次次的争执中成长,在成长中一次次的与他们争执,如今想起,我为那些幼稚的行为深深的忏悔。
第一次面对离别的人总是想家,即使我不是第一次面对离别,习惯了分离的人却仍旧懂得思念这个词了吧。
军训几天后,记忆最深刻的,是伫立在校道旁的路灯。
路灯,是离乡人的依靠吧。我躺着向窗外那一盏路灯望去……
灯杆上印着散发出一种斑驳美古典浮雕,灯台则是由五朵郁金香簇形象构成。夜幕降临时,那里的路灯便陆陆续续地绽放出美丽的白色郁金香。
我常想是否有一名穿着白霓裳的女子倚着灯杆,细细地观察着路人的行色,待到有多少位想家的异乡人经过她身边时,她便可化作一朵云彩飘回自己的家。
但我对于这如此优美的路灯来说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异乡路人中的一个,待到离别时,也只能留恋地回眸,将她镌刻在记忆中,然后匆匆而别。
我家,也有一盏灯,虽然远不如这些路灯的典雅,但终究是属于我的。它牵着我走在夜路上,有了它的照耀,我带着对家的眷恋,我在人生的路上坚定的走着。
而在原点处,家人会在黑夜中永远守候,等待我的归来,当听到我熟悉的脚步声时便快步走到我身边,顺手帮我拿起手中的行囊,幸福地听我诉说着在学校的一切酸甜苦辣。
无论走到哪里,我身上都有被家挂在身上的枷锁,我永远逃不开家,也不想逃……
夜更深了,在我附近的同学是否都已经入睡了。还是和我一样,在这深夜中想起家。
满地的思念,在黑夜中筑成一道最美的风景。
的热血青年,我的例子.
在放学后的傍晚,夕阳洒在的身上,春风微微吹拂在耳边.我被邀请与几位同学一起玩耍.只可惜,身为初三学生,我竟然一点也没意识到天色的层层灰暗,点点繁星缀满了夜空.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了家,可母亲守候在了门口,她睁大了眼睛轻声问道:“出了事了吗?为晚回家?”疲倦我说话,我脱下了鞋子进了卧室.“到底是事,跟说一说,我......”“没事!”我不耐烦的说道,在打断母亲说话的,我丝毫意识到那紧张的神情,又说:“我不小了,可以自理了!,我在外面的小摊贩上吃.”母亲并做声,走向了厨房,靠近了那冷却的饭菜,她的身影看上去是庞大,但又是脆弱.
我回房中,已平静,只有一股潮湿的涌上了鼻梁,此时,房间中的空气凝固住了,的停滞使我再回忆起刚刚的那一幕.正当此时,在切都沉寂而又悲伤的,母亲一盘刚切好的水果默然无声的进来,是先前的自责,我的说:“,我刚刚......和同学一起去玩了.......”“没关系,下,记得,早一点回家”母亲的番话伴着她的笑容,如烙印般刻在了脑海中.在母亲离开卧室的那一瞬间,我静静的说了,“起”,随之而来的,涌上心头的潮水,层层拍打,矢志不渝.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米易县 (26°42′—27°10′N、101°41′—102°15′E)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下游, 是攀枝花市的北大门, 幅员面积2136.5km2。全境为中山山地, 海拔980—3447m。全县为两山两谷, 东部为螺髻山余脉龙肘山地, 海拔2000—3300m;中西部为牦牛山余脉白坡山地, 海拔2000—3400m。两山之间为安宁河宽谷盆地, 海拔1000—1500m, 为全县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区;西部边缘为雅砻江峡谷, 海拔1000—2000m, 坡度大, 少有耕地分布;山脊与河谷之间为山坡地, 海拔多在1500—2500m之间。全县地貌特征为中山峡谷, 仅安宁河宽谷内有少量冲积阶地, 呈串珠状分布, 2009年人口为21.76万人。
米易县气候区划在四川省区划中属“四川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川西南山地偏干型亚热带气候亚区”中的“攀枝花—米易南亚热带气候小区”。以县城 (1104m, 1956—2010年多年平均) 为例, 全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65%, 年均温20.0℃, 年较差13.4℃, 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6966.4℃, 已达到南亚热带的热量标准 (>6500℃) ;年日照时数2408.5h, 年均降水量1087.7mm, 年均蒸发量2360.9mm, 干燥度=1.52, 半干旱、干旱季节长达7个月, 日照丰富, 是四川省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而年较差小, 有效积温高, 对喜温植物生长非常有利。由于米易县河谷与山地的巨大高差, 在海拔1400m以下的安宁河谷区形成了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被称为“天然大温室”。米易县气候垂直分带明显, 即立体气候为:南亚热带<1400m、中亚热带1400—1700m、北亚热带1700—2000m、暖温带2000—2400m、温带2400—3000m、寒温带>3000m, 气候的多样性和立体分布为立体农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1.2 研究方法
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4,5]对米易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账户和能源消费账户。
2 结果与分析
生物资源消费账户主要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水果、木材和水产品等大类, 能源消费账户主要包括煤、焦炭、汽油、柴油、热力和电力。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表2。
注:表中全球平均产量数值主要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1993年公布的标准;*为m3, **为m3/hm2。
注:表中折算系数是从每种能源消耗的标准煤吨数 (t) 到GJ的转换系数;电力消费量原始数据的单位为万kW/h, 热力消费量原始数据的单位为100万kJ。
根据表1、表2计算结果, 在米易县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 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高, 达44.71%;其次为耕地, 占28.87%;第三为牧草地, 占22.25%;比例最小的是林地, 仅占0.77%。在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构成中, 林地所占比例最高, 为53.84%;其次为耕地, 占36.07%;比例最小的是水域。在米易县的实际土地利用中, 农用地比例很高, 达81.63%。其中, 林地占比例的64.17%, 人均林地面积高达0.64hm2, 故米易县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较高。
米易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0657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405hm2, 人均生态赤字0.0252hm2 (表3) 。世界人均生态承载力1.6hm2, 四川省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2004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86hm2, 与之相比, 米易县属地区非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类型。均衡后在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关系上, 总供给为总需求的97%, 供需大致平衡。在各类土地中, 林地的供给为需求的77.6倍, 建设用地的供给是需求的6.1倍, 耕地的供给是需求的1.3倍;草地的供需比例最小, 供给仅为需求的1.4%, 这主要由肉类消费引起, 尤其是牛羊肉的人均消费量大。
3 对策与建议
米易县目前生态足迹供需大致相当, 任何减少生态承载力或增大生态足迹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使平衡破坏。鉴于当地实际情况,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米易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95亿m3, 人均水资源量5543m3, 是攀枝花市的1.24倍, 四川省的1.83倍, 全国的2.52倍;平均水资源量76020m3/hm2高于全省平均66975m3/hm2。米易县水资源量相当丰富,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气候干燥, 水利条件仍然是全县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尤其是中高山地区, 其总体有效灌溉面积和保灌面积比例最小, 在25%以下。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 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保灌面积比例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 提高农产品产出率。②增加科技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高效农产品,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大区域生态承载力。③据统计, 米易县林地面积
13.72万hm2, 占幅员面积的64.23%, 远远高于全省39.11%的水平;园地面积0.38万hm2, 占幅员面积的1.79%, 高于全省1.47%的比例;园地中主要为果园 (0.28万hm2) , 占幅员面积的1.33%, 远高于全省0.75%的水平。而在前述分析中, 米易县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例最高, 为53.84%。在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关系上, 林地的供给是需求的77.6倍, 此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米易县气候垂直分带明显, 在《四川省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分区》中属于“川西南山地特色农业及立体农业发展大区”的“中部安宁河谷中山亚区”, 因此应充分发挥立体农业的综合效益, 在海拔1400m以下的安宁河谷干热河谷区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优化品种, 提高科技含量, 建立优质早春枇杷基地和优质晚熟芒果基地;在二半山区建立优质烟叶基地, 在中高山区大力发展中药材等林下产业。此外, 合理利用二滩库区水域建立特色养殖基地。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在农业上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 大力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此外, 应培育发展蔬菜、烤烟、林果、中药材、畜牧水产品等深加工产业。⑤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米易县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依靠科技进步, 高效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存量,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突破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 建设矿产经济产业群和产业链, 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⑥米易县耕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47%, 人均占有耕地0.062hm2, 略高于全省0.045hm2的平均数, 应在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 统筹规划进行城镇、工矿的建设。⑦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水资源,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电力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 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on the Earth[J].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6) ∶1-83.
[2]Wackernagel M, 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 (1) ∶3-24.
[3]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l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International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Z].Toronto, 1997.
[4]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l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5]陈敏, 王如松, 张丽君, 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 (3) ∶424-428.
[6]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 2001, 21 (9) ∶1484-1493.
[7]蔡海生, 朱德海, 张学玲, 等.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J].生态学报, 2007, 27 (11) ∶4751-4757.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泥土从不担心被遗忘,因为它只想默默无闻地奉献;从不因为别人的抛弃而哭泣,因为它的付出不需要回报,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泥土吗?
总有人这样一些人,将自己比作珍珠,老是觉得自己熠熠生光,他的脚下都是凡夫俗子,他们不配和他相提并论。在学校里有如珍珠般的人希望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他们时常害怕被老师遗忘,时常想在老师的面前表现出最好的自己,这些人往往是最会被遗忘的,因为这样的人太多,而甘于像泥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太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群体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现象呢?
我们应具备像泥土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鲁藜写的《泥土》中:老是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人们也常常想追求泥土的境界,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但要绝对说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有这样一些人将青春的热情播撒在偏远的山村,只为那里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有人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跳入水中救人,事后却悄然离去;有人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与偷猎者周旋,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5.12地震后发生后,那些军警战士为拯救灾民的生命不一惜切代价;他们都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久的榜样。
朋友们,只要你甘于做泥土,你会感觉自己的品行是高尚的,是在为构建这个和谐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即使你暂时是不为人知的,但我坚信你的人格在无形中已得以提升,终有一天,你会香飘四方。
朋友,请让你的心中也注满浓浓的泥土香,让你在奉献中成长。
翻译学代表人物Toury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说:有些文化人意识到译文文本在社会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于是就创造出所谓的译文文本, 以之服务于目的语社会或文化。此类文本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原文, 当然也谈不上“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因此这些作品即为“伪译”本或假译本, 这种现象就是“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据此, 图里认为, “伪译”作品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文文本而存在并且得到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 有些“伪译”作品甚至还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 并有可能促进了本国文学样式的革新。假若研究者不对这种已存现象加以关注, 那么翻译研究就不能算做是充分的研究。 (2001:40) 在危机管理研究中, “伪译”现象就时有发生。
2 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伪译”现象
案例1.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著名案例:
在旅游危机危机管理的实证性研究中, 有一个广泛采用的案例, 即“美国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会议与旅游署灾后恢复的公关策划”, 该安全被大量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者津津乐道。上网查来,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网站都有转载, 有八本专著和教材中都曾引用这个案例的部分内容或全文。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出自何处呢?根据文章结构及行文习惯, 很明显这是一篇译自国外的翻译稿。出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 对其原始出处进行了追踪, 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原译文:“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这个旅游与会议目的地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面目皆非。1993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新型美国城市变成一座四处皆水而无水可喝的城市。七月11日当育空河水漫过得莫瓦尼斯水厂大坝时当地40万人口中有25万人口的供水中断。得莫瓦尼斯因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供水而闻名美国。……在8月举办的爱荷华州博览会和新一届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时, 休闲旅游已经恢复正常。得莫瓦尼斯大学花园假日酒店的总经理奥讷认为得莫瓦尼斯市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休闲旅游恢复到近于正常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甚至国际传媒也对这场洪水进行了报道。”
该案例涉及到的时间是1993年, 地点是有着40-50万人口的美国著名旅游城市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市, 事件是大洪水造成的旅游危机。而该市有一所得莫瓦尼斯大学, 有著名的花园假日酒店。洪水的主要祸首是育空河。而当年八月还在该市举办了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
首先确定的是“爱荷华州”, 虽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上没有查到, 但港台及海外的有关介绍中多有提及, 即为Iowa State的不同译名。而Iowa的译名在以上两书中均译为:艾奥瓦 (衣阿华) 。在维基百科上译为:艾奥瓦, 又译爱我华州或衣阿华州。该州首府Des Moines, 即得梅因或德梅因。但在该州辖区内没有叫做得莫瓦尼斯的城市。之后, 经查美国1993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没有关联。在美国40-50万人口的城市有43个, 但没有得莫瓦尼斯市。在美国3600所大学中也没有查到得莫瓦尼斯大学。沿着航空博览会主办城市来寻找同样也没有发现有关线索。那么这篇被普遍传播的案例又是怎样的一篇译作呢?
案例2: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名言:
“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句著名的译文除了作为名人名言被广泛传播外, 在危机管理, 尤其是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与著述中, 简直是必须引用的一句箴言。在百度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8, 700条, 在谷歌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19, 000条。因为所有的引用者对这句名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释, 甚至发挥和创意。所以就使得了解这句名言的原文本意变得非常必要。首先, 这句名言中为什么要提到18个月这个具体的数字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危机的提醒还是信心的保证?疑惑不解使得本文作者开始追踪这句名言的出处, 以正确理解其原文原意。
虽费尽周折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有位网友找来了比尔.盖茨的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 经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推测:这句经典名言可能是根据比尔.盖茨某次讲话的意思提炼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简而言之, 在未来的十几年, 微软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研发和营销成本。他们只需保留销售团队和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并且这些人员的数量还会逐年裁减直至取消。我们知道微软可能还会再存在十几年, 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真正创新的、为客户制作满意软件的压力。微软正在计划发布2008服务器系统 (距上次的发布时间为5年) , 视窗Vista已经推出 (距视窗XP的发布时间为6年) , 其它的一切都是每隔18个月就会升级一轮。
另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也曾说过:电脑芯片的更新周期为十八个月。这可能也会成为以上名言中“18个月”的创作根据, 故而比尔.盖茨的讲话就这样被“翻译”成了中国危机管理中的经典名言。这种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编译, 但圣经翻译理论家Nida (1969) 认为, 不能说编译也是忠实翻译, 只能说它是一种“文化翻译”;Rado则更直接地表示:编译并非真正的翻译, 而是一种“伪译” (Shuttleworth1997:3-5) 。
3“伪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Robinson (1998:183) 认为, “伪译”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始自波波维奇1976年的“伪译”定义, 他在定义中说: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 于是便利用人们的阅读期待, 将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文作品出版发行, 以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此类“伪译”的出现一般均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按照图里的解释:就其文化地位来看, “伪译”与真译关系密切。某些作品以翻译的面目显现, 并非缘于某一文化中存在着“翻译”的概念, 而是缘于该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在该类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 更缘于该文化中的人们乐于接受并承认此类功能 (2001:45) 。
西方社会中, “伪译”是用来输入文学新类型或文学新风的捷径, 由于本土文化往往对翻译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故而“伪译”在墨守成规的传统文学实践中不会被非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坛的许多创新者都愿意打着翻译的旗号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封一函, 2005:27) 。
在“伪译”的成因及其意义方面, 图里结合一系列的案例提出:伪翻者为了达到其最终目的, 都会在文本中加入某种特质, 使读者把某类文本的翻译或出自某种源语和文本传统的译本联系起来, 并通过突出与真翻译的相似性, 来使“伪译”在目的语文化中通行无阻 (Toury, 2001:45) 。
首先, “伪译”是引入某类新事物的便利途径。因为翻译被认为是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之一, 因此即使“伪译”本中带有“离经叛道”的内容, 也可以被容忍, 故而“伪译”可以为传播异类文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有时, 有些作家为使自己的作品免于审查也会采用“伪译”的方式, 一方面缘于译本的来源是异文化的, 看起来似乎对目的语文化威胁较小, 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审核部门也无法找到原作者。
再者, 有些已有名气的作家在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时也会采取”伪译”的方式, 即打着翻译的幌子来推出新作,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读者中的名声免于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者则是利用某种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优势, 将自己作品伪装成该优势文化的作品的译本, 以达操控读者心理之目的。
另外, “伪译”并非总是一种个人行为, 在某种条件下很多“伪译”会同时问世, 它们源自同一种语言, 并在本土文化中形一种文化传统, 这远比单一文本意义重大。如果是大规模“伪译”本出现, 那就有可能是目的语文化内部整合的体现, 是权力机构利用文化机制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Toury, 2001:41-43) 。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中所出现的这种“伪译”现象虽然与图里所说的“伪译”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用“翻译”即“舶来品或洋货”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读者心理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了社会心理的倾向和外来文化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使我们看出“翻译”的极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4“伪译”现象的研究
“伪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 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曾记, 2007) 。按图里的理论, 随着地球村逐渐形成, 随着著作权法的严格实施, “伪译”终将不再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特质, 也不会再居于文化体系的中心。不过, 对某个历史阶段来说, “伪译”研究将仍然会对整个文化和翻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陆志国, 2003:114) 。如果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那么“伪译”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枚“奇葩”。
“伪译”现象由来已久, 西方译界普遍对“伪译”现象非常重视。“伪译”对于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导向翻译研究, 极具启迪作用 (Toury, 1995:41) 。我国译界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伪译”现象, 但研究中的主要术语还未统一, 研究规模还很小, 研究模式还很单一, 没有超出图里的讨论模式 (童亮, 2002:65) 。
事实上, 当代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如何实现原文-译文等值这一问题, 不仅应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通过怎样的文本策略而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而更应注重追问译文和翻译活动在目的语文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文化建构作用 (曾记, 2007) 。“伪译”借助翻译的名义参与到了话语的编织与文化的构建当中, 它似一面镜子, 反射出了“翻译”这一概念的诸多未经审视的问题, 也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摘要:“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说明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关键词:伪译,翻译研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112-114.
[2]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 2005 (4) :27-30.
[3]曾记.“伪翻译”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10) :77-78.
[4]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Douglas R.Pseudotranslation[A].Mona Bake.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6]Savory T.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 Cape Ltd, 1968.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在电视报道中,常常看见空巢老人目光呆滞地望着大门,嘴中呢喃不止,倍感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求金山银山般回报,儿女们却连关爱的目光都吝啬,非人哉!而我眼中的孝不过是陪伴。 外婆年纪大了,却把自己的孩子们送出了那座大山,这个简陋的山城,她笑了却又愁眉不展。每逢佳节,虽会因接孩子们的电话而应接不暇,却和外公在望着那一大桌子菜时发出轻微的叹气声,仅从电话那头带来的温存也没了,两人寥寥几句话在空荡荡的房屋中发出回响,是少了什么。 到了春节,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外婆咧嘴笑个不停,忙这忙那,孩子们叫她休息也只是摆摆手转身去顾着那灶头上的菜肴。吃年 夜 饭了,灯光下的饭菜热气腾腾,打湿了外婆的眼眶,嘴中似嘀咕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眼泪在打转,赶忙跑回厨房忍着。 孩子们看在心头百般不忍,羞愧地不知对母亲说些什么,于是大家商量着以后多回来看看母亲。也在那时他们明白了,原来父母并不需要他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只要大家围在一块,哪怕是绕家常,也都会有家的味道,让父母悬在半空中的心着地就好。 此后,大家尽管是请假都会在家中相聚,让外婆生活中因有了期待而变得缤纷,嘴上唠叨着不要浪费钱却还是会在邻里津津乐道:瞧!这件衣服是我大女儿给我带回来的,可暖和了。不是虚荣,这时候的外婆俨然成了个孩子,易满足,原来她需要的只是陪伴。 这是一个多平淡的故事,没有高潮,没有波澜,就好像夕阳下的人间烟火,平淡质朴,却又可贵。“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可又有几人真正领悟了父亲盼子归的心切。俗话说:上对下比路长,下对上只有扁担长。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成了父母的牵挂,肩上沉重的负担。父母的白发在我们的成长中滋生,父母的青春年华在我们成长中衰老。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别让父母在我们的漠视中老去!
到了田横岛,已经是中午了。我和爸爸妈妈在一家小店里租了2根钓鱼竿,来到田横岛码头钓鱼。我经过了爸爸的一番解释,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一开始,我模仿着爸爸的样子将一条条蚯蚓像小猫钓鱼里的小猫一样一个接一个、一条接一条地穿在了鱼钩上。我用左手压住钓鱼线,把线轴放了出去,然后以我平生以来最大的力量,将钓鱼线抛了出去,就差连着钓竿也抛出去了。爸爸看到我这认真的模样,差点没笑出来。
我在爸爸妈妈的关注中下坐了下来。我像一个成熟的钓手,沉着地等待着一条大鱼的上钩。如同镜子一般的水面突然泛起了波光。这时,我意识到了:大鱼上钩了!我努力的将鱼竿提了上来……“钓上了!我钓上鱼了!”看看、看看!我钓上鱼了!还不小呢!不一会儿,我压制住自己兴奋的心情,问我的爸爸这是什么鱼。爸爸说:“这是一条黑头鱼。”我情不自禁地把黑头鱼抱在手中,开始仔细端详我的这条战利品。
有幸作为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报道组的一员, 我参加了这次长途拉练式的大型实地采访活动。其间艰辛已不容赘述, 但成功让一个三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话题变成当下市民生活的一个热门谈资, 我认为这与我们坚持全媒体时代下的立体新闻传播功不可没。
总结过去, 才能让未来更好。现就此次采访过程中重庆晨报前方记者如何与后方实时联动, 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立体传播的实践和效果作浅要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一、采访前的周密筹划与准备
去年5月下旬, 我和《重庆晨报》的另外4名同事就接到了单位通知, 准备参加这个跨地域的大型实地连续采访行动, 中间预留了一周多时间进行资料搜集和知识准备。为此, 我们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相关著作进行研读, 并走访市内的移民专家恶补相关移民知识, 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祖辈们口口相传, 但年岁久远, 许多已经无从考证。如何让一个古老的历史传说变成一个生动鲜活的时代新闻, 并受人关注, 我们开始普遍有着担忧。为此, 在采访组出发前, 重庆晨报编委会多次召开多部门参加的选题策划会, 集思广益, 最后确定报道思路为, 报道必须有大量来自现场的走访调查, 内容必须要走向大众, 必须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全媒体平台, 实现前方报道和后方联动的立体式传播, 因为追问“我从哪里来”是一个根本的哲学追问,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 都会关注自己永恒的出生地。
此时, 重庆晨报已经拥有全媒体平台的巨大优势, 拥有百万粉丝的官方微博、日均浏览量超过50万人次的官方网站, 以及订阅数超过数十万人的微信公众号。但作为一次大型的跨地域连续实地采访活动, 采访时空跨度大, 不但每天要满足一个整版报纸版面的正常出版, 还要保证每天全媒体的微博、视频内容, 工作量巨大, 在此之前报社还从来没有尝试过。
重庆晨报编委会经过研究后慎重决定, 特别给前方报道组配备了2名从事深度报道的资深文字记者和由摄影部主任带队的3名摄影记者团队, 并带着2架高空无人航拍机和两部工作用的苹果手机随行, 装备精良。在后方, 报社特意安排了专人与前方采访组每天对接采访内容, 组织了强大的新媒体编辑阵容, 迅速将及时传回后方的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全媒体处理, 然后在各个平台迅速推送, 形成话题, 与读者互动。
二、航拍麻城在网络上引发轰动
去年6月初, 当普通市民还沉浸在端午节假期的喜庆中时, 重庆晨报和重庆日报两个采访组已经告别家人, 奔赴1500公里外的湖北麻城市, 提前介入采访, 准备发稿。
虽然时值假期, 采访难度很大, 但有了前期精心的准备, 6月4日, 《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子《现代重庆人, 乡关何处》以近两个整版的量在重庆晨报刊发, 并在头版设置了主图和导读, 详细报道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由来, 同时报道了采访组的采访线路, 计划沿着长江而上, 沿途踏访当年祖先移民的踪迹走进重庆。随后, 报道组一鼓作气, 连续推出15期报道, 先后解密“麻城孝感乡到底在哪里”,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考证孝感乡的过去与现在, 围绕学术界的争议和最新研究成果, 解开了围绕世人多年的谜团。还通过实地察看当地知名的祠堂建筑、了解建筑风格和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找寻麻城这个移民之都与重庆人的相近话语和习俗。采访报道组同时通过走访当年移民码头、水路途经地点以及陆路起点和经过的著名地点, 进一步追寻移民祖先的寻根之路。
报道同时在晨报各大新媒体平台刊发, 而摄影记者们携带的高空无人航拍机首次在麻城市上空完成了高空拍摄, 回传给后方的大量图片和视频, 终于让数百年来祖辈相传皆来自麻城孝感乡的重庆人第一次真切地看清了现代麻城的模样。也让平面媒体成功借助高科技装备占领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
这一创举顿时在网络上掀起轰动, 因为麻城此前从未有过高空航拍。视频放上网络后, 腾讯网、优酷等视频点播平台更是达到上万次的点播率, 让《君从何处来》的采访话题骤热, 传播更广。
麻城市电视台更是将本报的航拍视频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列入麻城市城市形象宣传片主要内容之一。
从此之后, 本报前方报道组也将拍摄高空视频作为日常采访活动的重要内容来进行, 不但航拍了鄂东第一祠吴氏祠堂, 展现了鄂东民居的风情, 还航拍了五脑山帝主宫, 讲述了麻城地方神帝主的由来, 更是来到湖北团风的长江口, 航拍了当年四川移民从高岸河码头出发的古码头现状,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古时代先辈们出发和路经之处的现状, 对历史和现实有了直观的感受。
三、立体传播展现宏大的影响力
联合采访报道组历时近20天, 辗转近4000公里, 先从重庆直奔湖北麻城, 而后沿着先辈的足迹逆江而上, 途经湖北团风县、孝感市、安陆市, 然后进入重庆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涪陵区、巴南区、綦江区、荣昌县等。
联合报道小组以大量的现场走访和调查研究, 横跨300多年的时空距离, 真实可信地为3000万重庆人探寻了祖先们的移民历史, 为重庆人寻了一次文化的根。
特别报道从6月4日开篇, 两家媒体以每天一个整版的图文, 连续刊登了半个月。尤其在6月18日重庆直辖十七周年当天, 将系列报道推向了巅峰。其中, 日报推出了4个版《留住乡愁》特刊, 晨报推出了8个版的《君从何处来》特刊。
据统计, 两报以不同定位进行报道, 日报连续推出了14组27篇报道, 晨报推出了26组63篇报道, 刊发文字近10万字, 拍摄图片上万张, 视频20多条。同时, 系列报道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设专题进行滚动报道, 成了互联网的热点新闻。
立体式, 接地气, 有深度, 唤起了读者的认同感, 日报和晨报的系列报道, 阅读总人次超过2000万人次。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在研究移民史的学界引起高度关注, 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更是引发大量普通市民的追捧, 引发全城轰动, 成为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一个时髦谈资, 不少市民更是多次致电报道组, 希望帮自己的家族寻根。影响所及, 这组报道更是扩大到四川、贵州、湖北等西南地区, 引发海内外游子的关注。据统计, 在新浪微博上, 关于“君从何处来”的话题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 而重庆晨报持续报道的阅读总量超过千万人次。
四、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点评肯定
对两家媒体的联手报道, 重庆记协主席周勇给予了高度评价:6月以来, 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组织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大型采访活动”, 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 影响全国。这是今年以来, 两报最接地气、最受平民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 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 是献给3200万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
“每家报社的主报和子报基本都是独立运作。前不久, 重庆日报和所属重庆晨报推出‘君从何处来——湖广填四川迁徙路’大型寻根特别报道, 为主报带子报、整合内部资源进行重点报道作了新的尝试”。2014年7月10日, 中宣部新闻阅评专门对《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做法和内容予以了肯定。
此期新闻阅评, 除了报送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领导外, 还加送给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宣传部部长燕平。在这期标题为《重庆日报与所属子报开展联合报道一举多得》的新闻阅评中特别指出, 在7月7日召开的“君从何处来”报道总结会上, 提到一个重要观点, 即共同的政治标准, 共同的价值观念, 共同的文化理念, 应成为链接一份主报与一份子报的魂。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整托。一个星期只能跟小朋友玩玩滑梯,跑跑闹闹。刚开始,我觉得这样很
好,每天都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渐渐地,我开始想妈妈了。每当我晚上睡觉时,总会想起妈妈在枕头边抱着我讲故事的场景。妈妈那和蔼温柔的声音就想一首优美的摇篮曲,很快地我就会进入甜美的梦乡。而现在,只有一轮孤独的月亮和几颗微亮的星星在陪我。一时间,我觉得我是那么孤独,寂寞,看着周围“黑暗”的世界,我哭了,一阵酸楚随之而来。
人生最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中,捧上一本心爱的课外读物,细细地去斟酌、品味。什么是读书呢?顾名思义就是指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书并不是人在读,而是心与书之间的交流。因此,沉浸在一个宁静的环境里,让心陶醉在书所营造的气氛中实是步入读书之境的最好方法。
读书,它讲究的是一个“品”字,边读边品才能真正体验读书的乐趣;读书,它讲究的也是一个“选”字,边看边选也是一种体验读书乐趣的渠道……
“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无书不购书者,是没有追求的.庸人;有书不读书者,是舍本逐末的笨汉。只有架舟书海,坐拥书城,潜心而读,你才会感到读书不仅是“天下第一件好事”也是人生的“第一件乐事”。常在书海中遨游,你会觉得读书有很大的乐趣,读书真好。
怎样读书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呢?读书时你应该全身心投入读书的境界中,要专心致志的去读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小节,甚至每一个字,但在看书过程中也不能向“呆子”似的一直看,也要学会多动手,去摘抄佳段,多动脑去思考文章留下来的问题或者上网去查阅,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也使我们的头脑更灵活了。
何为语文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新课标综合了各家的观点, 对语文素养的界定最具全面性、实效性、权威性。它的核心定义是: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 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一概念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概括,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与阅读息息相关。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熏陶下所具有的人文情怀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 被动地或自发地阅读书籍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触摸文字, 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初中语文课阅读教学的困境
1. 教师课堂教学的困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不同的老师对语文素养的不同理解, 语文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倒, 只要升学压力的现状不能缓解, 这只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理想。学生、家长、社会认可的是分数, 因此许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拼命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语文阅读课也是教师将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以此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一些教师试图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思想自由了,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淡化了, 学生应付中考高考的能力下降了, 从而显得尊重有余而引领不足。许多语文教师都仿佛在承受着“人格分裂”的痛苦, 没能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两者兼顾的教学方法, 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 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
从学生方面来讲,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 初中生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仅占3%, 在课余时间, 大部分学生几乎不读书, 甚至整个初中三年都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 读书也往往带着功利的目的, 大部分学生只读一些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的书和一些应试技巧的书。现在的学生仿佛都患上了一种“急躁症”, 为了升入重点高中, 考上好大学, 买各种教辅资料, 寒暑假上各种英语补习班、数学奥赛班。“忙”到没有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论语》《孟子》, 读一读《小王子》, 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 就算有一点时间也都用在了看电视、聊QQ、玩游戏上了。没有阅读, 怎么体验中国语言文字的意蕴和美?没有阅读, 怎么感受前人的智慧, 积累自己的思想?没有阅读, 何谈语文素养?
二改善初中语文课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上好阅读教学课,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每位一线教师都在思考的, 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重视的。
1.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力求“润物细无声”
一提到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脑海中就会闪现一个词——灌输, 许多学生对此都抱有排斥的态度。其实, 灌输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许多教师都没有采取恰当的方法, 没有和现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 没有运用技巧才会使接受者产生反感。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灌输, 没有灌输就没有最基本的积淀。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师的思想、学识远比学生深刻得多, 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就是在给学生搭建平台以使学生能走得更远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如描写方法、修辞方式、表现手段等确实是枯燥乏味的, 但又非常重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拥有这些知识, 需要教师在技巧上下功夫。
语文阅读教学课是一堂灵魂与思想的交流课, 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更高一筹, 但学生的想法也不容忽视。教师如果能够做到既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又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融进课堂, 将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成功的。优秀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上阅读教学课时就始终坚持两个原则:读出问题,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是质疑, 是追问, 是研究, 是批判;读出自己是欣赏, 是共鸣, 是联想, 是审美。在他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教师深刻的领会, 精彩的分析, 独到的见解全都在与学生研讨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学生。教师就像是导演一样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课文, 学生的思想跑偏了教师就拉一拉。这样的语文课文分析课没有枯燥, 没有强制, 教师也没有唱独角戏, 显得自然、真实。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正是如此。我们虽然不能照搬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模式, 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每位老师都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做出反思以求更加精致。
2. 关照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丰厚的阅读底蕴从阅读中得来。但初中生的阅读经验大都源于课堂上的课文分析, 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虽然列出了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但极少有学生能够重视这件事, 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初中学生不应为了中考高考而读书, 著名语文教育家温儒敏老师积极提倡中学生要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完整的书。读书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现代学生缺乏阅读的现状与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有关。学校应该重视学生阅读, 每个星期都应该上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 并且要将它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要给学生列书目, 所列书目要经典, 每个星期要求学生读一本书即可。然后, 在阅读交流课上通过各种方式来测试大家有没有认真阅读, 比如, 提问, 让学生写读后感等。除去任何功利目的, 只为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意蕴和美而读书, 这样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语文素养也就培养起来了。在读书中培养自己的语感, 丰富自己的内涵, 长久坚持就会在语文上表现出自己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不是在培养应试能力而是在培养一种能带得走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教育不是一件能急功近利的事, 它并不像数学、英语那样可以追求对与错, 可以通过补习班等其他途径把成绩很快地提上去。语文是一门为未来生活和职业做准备的学科, 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上不断使学生原有的土壤更加厚实以便以后的生根发芽。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摘要:教师上好阅读教学课,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是有益的。目前, 初中生的阅读量令人担忧, 大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也存在许多问题。所以, 重视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困境,灌输,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2)
【初中生以足迹为话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以坚持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7-24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初中10-01
以坚持为话题的初中满分作文07-13
以明天你好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7-20
以比赛为话题的400初中作文09-07
以渴望为话题的初中作文650字_话题作文09-25
初中作文以幸福为话题06-24
以回报为话题初中作文07-19
初中以桥为话题的作文500字05-29
以校园的早晨为话题初中作文600字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