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 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能,但在当前实践中还面临认识偏差、融合机制不健全、地方统筹不够等问题,必须树立“统”的思维,加大“融”的力度,按照国家战略层面部署,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工作着力点,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把“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近几年来,军民融合战略受到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把军民融合作为地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抉择,作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抢抓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军民融合国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对地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谋求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经济建设也能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的新需求、新市场,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地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也为拥有军民两用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市场增量空间巨大。数据显示,我国军民融合市场正处在高速成长期,军民融合总产值2014年达1.6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2.80%;2015年达2.02万亿元,增长21.69%;2016年达2.35万亿元,增长16.34%;2017年达2.84万亿元,增长20.85%。近几年来,地方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目标,初步显示了军民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军民融合是一个军民双向受益的战略,未来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必然为地方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打开一个大市场。

(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创新驱动型发展,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军民融合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近几年就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作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既为已有的地方技术、产品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创造条件,又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能有效刺激民用科技进步,加快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正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个别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影响了军民融合的持续深入发展。

(一)认识偏差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盲点”

1.把军民融合视为双拥共建的延伸。两者虽然都指的是军队与地方,但内容和形式不同。“双拥共建”指的是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军爱民、民爱军,由民政部门牵头,主要任务是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军民融合”指的是军转民、民参军,由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主要任务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如混淆两者,可能导致方向偏离、多头管理。

2.把“民参军”的主体局限于民营企业。“军民融合”的主体是指军民通用资源供求的双方,包括军工企业、民口企事业单位、军工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等。“民参军”的主体指的是民口单位,并不只限于民营企业,也包括非军工央企、地方国企、股份制企业等各种非传统军工主体。军民融合发展,也不是军队和民兵如何发展,而是军工制造与民品制造融合发展。如不正确把握,可能导致主体缺失。

3.把“军转民”当成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没有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仍按照传统理念去驾驭军民融合。以单纯的经济观点,从单一的企业层面抓融合,把“军转民”当作纯粹获取资源的手段,片面追求地方GDP增长,忽略了军民融合是全社会、全经济结构的一个大融合。如单方顾及地方经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军民融合的宗旨和初衷,弱化了军民融合的重大深远意义。

(二)融合机制不健全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痛点”

1.信息渠道不宽。目前的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对地方来说,虽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但受制于保密安全等诸多因素,仍有大量信息(采购流程、科研需求、项目来源和政策制度等)很难获取。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仅是一个单向通道,对军队来说,也没有专门的信息通道了解民口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信息不对称、需求对接不顺畅,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军民融合未能向深度发展,仍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

2.准入流程不便。军品科研生产有其特殊性和敏感性,民口单位普遍反映进入程序审批环节多,虽然军工的准入制度由“四证”改为“三证”,但分头管理,相关方面各自认证范围不兼容、不通用。审批层次高,批准进入部队列装的各种资质要求严,批准权限主要在总装备部,少数在军种,需要层层申报。办理周期长,认证程序繁琐,一般进入装备承制单位目录周期需2-3年,导致大多数民口单位难以承接军品生产。

3.协调联系不畅。军工企业的各种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集团高层,尽管有的军工企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地方,但这些二级以下的子公司往往没有多少自主决策权。长期以来,军工企业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科研生产情况不对外公开。地方过去更多的是为国防科工提供发展所需的土地、子女就学、员工就医等保障,缺乏直接与军工企业的协调联系渠道,与军工打交道存在距离感。

(三)地方统筹不够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困点”

1.缺乏军民融合专项规划。有不少地方尚未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由于过去保密的要求,不少军工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布局于山区,也给地方融合发展布局和产业链延展、产业集群发展增加了难度。有的规划流于形式,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未能有效整合军地优质资源,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性,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和下游企业规模发展。

2.缺乏联动和系统性的政策。目前,在“民参军”过程中的政策普遍存在碎片化和缺位性。地方政府权力有限,提供的政策很难解决体制、机制以及相关的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的问题。客观上军工技术研发投入大,现行的军选民用装备的采购模式为“三自一参与”(即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军方参与),意味着参军企业的科研费和前期投入等,基本得不到军方补助;而地方财力普遍困难,支持的力度极为有限,也无法提供咨询管理、资质代办、军需对接等服务的政策。

3.缺乏行业管理经验和行政手段。由于軍地管理长期实行分割体制,在军工等方面基本没有联系,地方政府对国防科工方面缺乏管理经验。开展军民融合以来,大多市、县仅有议事协调机构,没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政府行政手段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地方虽然把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放在了经信部门,但力量不强、调研不够,缺乏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工作措施,还未进入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阶段。

三、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着力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地方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树立“统”的思维,加大“融”的力度,按照国家战略层面部署,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工作着力点,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抓好政府主导这个关键点

1.用领导强化融合。地方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中坚领导力量,要坚持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统领工作全局,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和政府工作职能,强化机遇意识和主动作为意识,引导消除认识误区。坚持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固化下来。强化工作机构设置,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充实工作力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用规划引领融合。把规划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深入调研,充分考虑本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潜在优势,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确定军民融合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聚焦重点,把主攻内容放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引导资源要素在现有区域内合理布局,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军民融合格局。

3.用协同促进融合。地方政府要担当尽责、主动牵头,充分发挥武装部、军分区作用,强化军地各领域各部门各层级的综合协调。完善军地深度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商协调机制,及时协调处理矛盾和问题。加强军地双方需求通报,准确掌握需求变化,定期组织需求对接。强化监督机制,组织专项督查,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稳步推进。

(二)抓好平台建设这个结合点

1.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打破军民信息平台条块分割现状,地方国防科工管理部门要积极收集本地民口单位前沿技术、优质产品、资源信息向军工和军队推荐,争取列入国家军民融合信息平台。同时,主动收集军品采购和配套需求信息向民口单位精准推送。组织民口单位参加国家军民融合展示展览、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活动。搭建与央企对接平台,定期召开“军转民”“民参军”双向对接活动。健全军地信息收集、报道、对接和发布制度,切实解决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2.搭建产业集聚平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创新发展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引导企业集中布局。鼓励军工集团参与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建设。加强军民融合项目的对接、跟踪、建设、服务,着力抓好园区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地方行业资源,依托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构建包括创业孵化、科技评估、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为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承担重点科研生产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做好与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着力构建创新服务云平台。联合军方为民口企业定期组织开展保密认定、许可审查、军品免税、专项资金申报等政策辅导和服务。

(三)抓好融合要素这个支撑点

1.在创新支撑上着力。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孵化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整合地方科技创新孵化器,加载军民融合特色功能。鼓励和推进军工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开发、“二次开发”将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支持民口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先进军工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有关方面加快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助推“军转民”,促进地方新旧动能转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2.在政策支撑上聚力。帮助民口单位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军民融合支持政策,享受与军工企业同等政策待遇。充分对接国家政策,并在土地供应、科技激励、知识产权、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人才配置、资金扶持等方面,依法予以民口单位更多支持和优先保障。推动有关方面降低军民融合制度性成本,优化“民参军”准入管理,精简准入程序,实现市场准入多证合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在人才支撑上发力。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依托知名高校采取委托或定向方式,举办军民融合企业家培训班,为地方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师等人才。大力引进“军转民”“民参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积极做好军改后全国大量军队高层次专业技术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承接工作。鼓励民口单位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支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业柔性引进急需人才。畅通军民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渠道,不断扩大“民参军”队伍规模。

参考文献:

[1]智研咨询发布.2018-2024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 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803/615667.html

[2]游光荣,赵林榜.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3]杨少鲜,李宏伟.现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R].赛迪智库,2017.

[4]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军民融合产业分析报告[R].2018.05.

[5]李瑞兴,徐贵忠.迈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时代[N].解放军报,2017-11-20.

作者:陈宏

第2篇:深化军民融合 推动协同创新

时 间 2016年10月21日

地 点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主 办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

媒体支持 《中关村》杂志

主 持 人 陈文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顾问、长城所副所长)

整 理 《中关村》杂志记者 张越

“创新双月谈”第二期聚焦国家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其讨论成果或将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主办的、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创新双月谈”在北京如期举办了第二期。

“创新双月谈”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经济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今年8月“创新双月谈”第一期成功举办后,在社会各界博得了广泛关注。正如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杨洋所说,对“创新双月谈”的期待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平台“高”,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作为高新区理论研究的塔尖机构,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案例,是全国高新区阵营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其主办的“创新双月谈”更是深度探讨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品牌活动和高端平台;二是规格“高”,受邀参加活动的,既有高层的领导,也有处于高新区发展一线的实践派,还有占据学术前沿的理论专家,大家碰撞观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三是立意“新”,本期活动以“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聚焦国家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成果将会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民融合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世界是新技术革命创新的爆发期,特别是不断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使得各国都在重新考虑新的制度安排。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已经超过了军民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军民不仅要合作,而且必须融合创新发展才能跟上竞争的步伐。

这种全球爆发性的创新活动和全球资源的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颠覆性创新实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就要求各国都要加快创新体系和体制,因为创新背后就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创新理念的交锋,创新体制的竞赛。因此协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军民合作,寓军于民,符合这个时代竞争创新现实的新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竞争又合作,来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使我们民用和军用实现双赢。

军民融合承载着国家的使命,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在今天非常的迫切。创新体系要适应和加快我们跟踪模仿式向创新引领的转型,加快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新崛起的民营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和创新体系。

“十三五”将大力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

“十二五”以来,整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包括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军民融合核心地位认识不足,其次,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特别是科技领域军民协同体制,从整体的设计、布局还是缺乏整体考虑。

在国家整个“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里面,我们首次提出了要编制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规划,建立起国家在科技的军民融合的顶层架构和整体设计。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很多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防科技。民口这方面的力量应该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军民协同,尽快地推到军事应用方面。

另外,很多军队的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往民口转化,通过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先行先试、体制的创新,能够把军方的技术通过二次开发转到民口,实现产业化、推動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要跟军方联手推动统筹部署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论证实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实现军民资源的一些共享,包括人才、科技金融领域的配套政策。

“十三五”要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需要抓手。我们也希望能够依托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的创新平台,并做成军民融合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抓手。

希望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军民融合方面一些新的政策的探索,比如股权激励、一系列人才的政策、创新创业的政策等,我们也在跟军方联手出台一些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政策,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和新的军民融合政策叠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几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把民口的技术推到国防建设,利用政策的优势、政策的高地,把军方的技术转移到民口,通过创新、孵化金融政策的支持或者激励政策的支持,推动军民融合的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军民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成都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

刚才认真聆听了科技部领导的发言,很有启发。下面,我结合成都高新区工作实际,简要谈三点认识:

第一,军民融合是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防军工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富矿,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带动性。因此军民融合是高新区新一轮创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回答“国家高新区下一个30年靠什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选项。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航空产业规模是全国第四,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全市落户的各类军工企事业单位318家,占全国的7.1%,占四川省的74.5%,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两个。军民融合创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我们56个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42.24亿元,对全区的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

第二,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困难和阻隔也不小。一方面,军工领域的管理体制相对独立,保密性强,输出和进入通道不是很通畅,“军转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防军工产业技术门槛比较高,研发投入大,市场空间相对狭窄,“民参军”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再一方面,国防军工单位往往跨地域分布,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分散,加上军民对接的平台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高新区自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破除障碍、创新体制的自然使命,在推动军民融合上既有天然职责,又有独特优势。

成都把军民融合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出台了“军民融合十条”,编制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了“1+N”的军民融合三大体系:即“1+N”产业发展体系、“1+N”空间布局体系、“1+N”政策保障体系;确立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两个创新,三个体系,四个融合。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体系构建、核心载体建设、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打通了军民深度融合的通道。目前我们高新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等载体正逐步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军民融合重点就要奏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两部曲。高新区作为军民融合的先导区,关键就是要在“军”和“民”之间牵线联姻、搭台合奏,一方面打通“民参军”的体制通道,另一方面筑牢“军转民”的支撑平台,着力构建一个军民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前不久成都召开了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军民融合创新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体系,提出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民参军”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支持符合要求的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争取资质认证的管理权限,建立了推动“四证”获取的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两证”联合审查。“军转民”开放创新方面: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开展研发发包制和产品订货招标制试点;支持军工单位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军工单位自主处置不涉及国家核心能力、符合保密规定的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

长沙将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湖南省、长沙市以此为指引都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推动长沙申报了全国十个军民融合示范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集聚区域,结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基础、有载体、有政策。

目前,长沙高新区内聚集具备军工资质企业33家,其中军工四证齐全企业11家;民参军企业66家,产值规模过百亿。

长沙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举措,一是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采取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目前有占地10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为高新区下辖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同时在信息产业园范围内通过企业化运作,形成长沙软件园运营的芯城科技园和中国电子运营的中电软件园两大载体;新规划600多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600亩的中电二期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将成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高地。

二是推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落户。国防科技大学是湖南省军民融合的一面旗帜,国防科技大学有很多已经成型的军转民的技术存在转化困难,同时随着军改的进行,去年大概170多个技术干部转业,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高新区通过与湖南省协同创新院这个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创新院代持股的模式将国防科大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化。高新区也针对军转干部专门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军转干部来高新区创业,在住房、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

军民融合领域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军方资源相对封闭,基层很难获得,缺乏综合性的协调平台,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考虑。第二,军工四证成为制约民参军的瓶颈,我们通过一些平台邀请获得四证的企业共享资源,对于新的民参军企业进行培训,让它们尽快获得四证,长沙市和高新区对于新獲得的四证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目前军民融合领域的一些政策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希望尽快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是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的关键

10月19号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七位常委参观军民融合的展览会,最高领导对于军民融合非常重视,而且把它列为我们国家三大战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之一。

虽然军民融合如此重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包括以美国为首的军工产业对于GDP的贡献是4%,我们国家军工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差4倍。不是中国的企业创新不够,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据统计占80%左右,这是供给方。作为需求方,据统计,军工产业外购的(体系外)占13%,体系内87%。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目前只有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是40%。现在我们还有多达三万件的国防知识产权还处在睡眠状态。此外,民间有86%的技术非常先进,超过了军标,由于行业垄断的原因,没能进入。

军工产业这20年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抹煞的。前两天上去的天宫二号都是非常成功,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总的来说,军民融合在促进经济方面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将来从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高新区的创业企业将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新生力军

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等力量部署,比面向市场的民用技术创新更为复杂。它既是市场经济规则下的技术创新产业化行为,又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色彩。这让我们认识到军用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在于技术本身,主要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各种利益的博弈。

美国军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主要由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美国国家层面直接掌控。DARPA本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的理念,通过“头脑风暴”积极推动跨学科前沿关键技术的探索,并通过论证确定阶段性战略研究计划。凭借其军民融合、高效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开放竞争、风险宽容的项目外包机制,在美国新概念、新武器、新技术领域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为美国积累了雄厚的科技资源储备,并引领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乃至世界军民高技术研发的潮流。在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的产业化阶段,则主要由企业“接棒”闯荡市场。波音公司就是很好的案例。美国引领和操控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八大金刚”公司更是军民融合成就显著。虽然美国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和竞争,也仍存在军民融合问题,但属于要与时俱进的协调适应。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200万人,其中军品科研生产人员接近一半,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仍有待从根本上改变,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军工装备建设质量效益不高,军工装备建设效费比也不高;军工企业集团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2015年,我国十大军工企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仅为美国五大军工巨头的26%,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一些重要产品仍由院校或号称“市场化”的研究所承担。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关键是打破军民分割的二元结构、锐意改革、优化配置军工装备制造的创新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受认识和各方利益的纠缠,比突破技术难关还要难,破冰仍需时日。

经一些专家分析研究,一个新现象是世界各军事大国都积极关注推动非传统军工企业参与军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它们的优势在体制机制、成本和创新方面有良好表现,有的甚至潜含着颠覆性创新的可能。只要在深化改革中引导得当,高新区中民营、创业企业有可能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一支新生力军。

我曾去过一些高新区考察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各级主管对己经成熟、广泛应用成功的新产品非常热衷的捧场,因为没有创新失败的风险;但很多人对尚未成熟的产业不敢担当,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实际上,这是当今高新区创新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五把密钥

习主席曾多次讲到:“军民融合还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这些顶层的问题还是目前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们对于整个国家层面和各省市产业园的调研和了解,结合目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小的建议。

第一,产业园目前大多省市都高度重视,但有的省市一些园区在功能定位上是模糊的,园区要做的事、涉及到手产业、领域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因此要明确园区的强项究竟在哪里,基础究竟在那里,技术基础、资源基础、人才基础,跟战区整个军事需求如何匹配。

第二,军民融合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我认为要做好“五个面向”,一是面向重大的基础性研发,二是面向尖端的技术,三是面向新兴的领域,四是面向重大专项,五是面向一些重要方向和重点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在抓住了五个面向的基础上,体现科学和技术结合,园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思路的转变。

第四,园区的建设对民营企业要有正确的引导。现在很多园区的民营企业,只要沾一点边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这个要求太低了。有的企业可以不急于进来,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来。

第五,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的建设,服务保障体系非常关键,要结合实际,区分好各个不同层面在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权限,做好相关工作。

高新区的企业应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

在10月20日举办的高层论坛,个人感觉有两个突出亮点:一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设想:军委装备发展部将与深圳市政府探索合作设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点,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政府部门以及民营企业设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联合基金。二是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即将建立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始进一步加强协同,展现出了新的气象。

我还想谈一谈关于高新区如何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点看法。

首先应当积极吸纳“军”的元素,重点是军方的需求,否则军民融合发展就难以落地。这个“军”,可以是军队,也可以是军工。高新区以及高新区里的企业要了解军方的需求,到底应该找谁对接?个人认为,除了依靠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渠道,一个比较好的着力点就是有关的军队科研院所。

其次,关于创新模式,高新区的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历史上,军队常常作为领先用户,引导和拉动技术创新。然而,在商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军方也非常乐于跟在别的部门后面,收获一些创新。例如,美军著名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实际上是在中情局的资助下发展起来最后才进入到军方的。因此,我想高新区的企业在技术发展、“参军”途径或者技术产品的布局上,还是要重视軍民两用,否则企业创新的活力和机制的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高新区是实现军民融合愿景的重要载体

长城所这两年参与到由科技部牵头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装备发展部的课题《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高新区是三大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点、交叉点,因此高新区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高新区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科技创新。军方需要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是指科研阶段的颠覆性创新,而是指已经转化成为可应用的技术创新。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源自于高新区。

第三,高新区从一诞生就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组织企业,动员企业的民间资源的作用,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创新的作用。

第四,在新经济时代,高新区始终处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前沿。如果说军方希望能够在新的经济、新的技术革命中不掉队,就要和始终跑在中国新经济前沿的高新区结合。另外,军转干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军转干部对军队有感情,同时又理解军方的需求,他寻找能够满足军方需求的民口企业的能力,是其天然的优势。我们在高新区里面应该充分利用军转干部开展军民融合工作。

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大有可为

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在什么位置呢?这要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全球的地位说起。现在中国已经处在跟跑、并跑和领跑相结合的阶段。正是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国在G20提出,现在各国的重点是要探索创新增长方式。在创新增长方式方面,中国有三个方面十分超前:中国在创业数量方面全球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全球第一,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全球第一。如果上述三个方面都是100分,那么军民融合方面只有40分。

全球进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这三个趋势和军民融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从垂直分工进入了平台共享时代,中国的军民融合能搭建什么样的共享平台,能多大程度上分享全球的科技成果,是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在世界上呈现出爆发式成长的特点,这些新的增长点应该是以全新的模式为军民融合服务。我国距离这个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关于智能经济,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维经济,互联网经济是二维经济,智能经济就是三维经济。现在硅谷和中关村都是以智能经济作为创新突破点,而智能经济最有可能突破的地方是军民融合。全球的军民融合已经到了最新的领域,互联网把这些东西串起来了,这还不够,还要把动作、装备通过物联网串起来。

我国军民融合的关键是观念领先、模式创新和爆发式增长。新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观念领先。美国硅谷有一个奇点大学,是谷歌和NASA成立的。爆发成长、独角兽等这些概念都是奇点大学首先提出的。奇点大学重点是培养世界一流、有洞见能力的创业者。这说明美国军方不光是新思想的使用者,还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在新经济时代,观念领先、想法第一,如果军队封闭在自己的体系里,永远跟不上时代。

第二是模式创新。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研发模式是众包研发,众包的模式就是悬赏的模式。我们的军民融合方面的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

第三是爆发式增长。在硅谷有很多做大数据的、智能应用的机器人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是军方的军事需求首先提出来。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和硅谷还确实有差距——我国的爆发式增长在民间,没有出现在军民融合领域。新经济是以創业引领的,我们长城所也在做专业化众创空间的设计,这就要开放、吸引全球的人和团队来创业,一旦有好的项目可以满足军方需求。

高新区要推动军民融合领域的创业和众创空间建设。高新区要成为军转民、军民融合的主力军。

在中国军民融合的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去进行思想创新,应该去办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应该请硅谷的创业导师、中关村的创业导师共同来培训有洞见能力的军民融合领域的创业者,包括军队转业干部。这样中国才能出现改变世界的、世界一流的军民融合的创业者。只有这样,军民融合才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只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才能说明中国军民融合成功了。

第3篇: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服务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研究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如何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从专业群建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项目、技术服务、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6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了專业群服务军民融合产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空间信息;专业群;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是河南省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以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军民融合的中坚力量,国土、交通、城建、农业、环保、规划等是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河南省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空间信息产业以北斗导航和卫星遥感为引擎,以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为支撑,以提高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军民融合,加强规划引导,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河南省空间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空间信息高地。

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如何为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对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专业群服务军民融合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专业群课程体系不够系统、专业群实训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密切、专业群服务军民融合产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运行不够高效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军民融合领域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专业群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能力。如何加强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服务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1 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加强军地战略合作,军民深度融合的层次不断深化。河南省相继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八家军工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涉及超级电容、工业互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一大批军民融合项目,推动军工优势和地方优势统筹互补。

地方与军队院校合作创新不断强化。郑州市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合作成立了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北斗导航、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军民重大科技协同创新深入推进。统筹军地科研力量,围绕可见光通讯、工业CT、载重、无人机、特种机器人等战略前沿技术领域,谋划了一批重大的创新引领型项目。

建设河南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河南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平台,促进军地技术双向转化。

稳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全省已培育郑州、洛阳、新乡、鹤壁、安阳、三门峡、信阳、许昌、巩义等20多个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和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的拉动作用。创新军民融合投融资模式,设立总规模为500亿元的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军民融合产业、优质企业以及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等,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发挥省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的引导拉动作用,加大对军民融合、军转民支持力度,畅通绿色通道,积极支持驻豫军工单位突出军民融合发展主题,积极开拓民品市场。

创新组织方式,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河南省以解决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牵引,创新组织方式,加大合作力度,实施重点带动,搭建平台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品的对接。企业之间、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融合向高层次、宽领域迈进,正在逐步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2 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建构

以空间信息行业为产业基础,以摄影测量与遥感为主干专业,以导航与位置服务、测绘地理信息为支撑专业,整合工程测量技术、国土测绘与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内容,上游延伸到卫星技术应用产业的数据获取等高新技术,下游辐射到国土、交通、城建、农业、环保等行业应用,群内各专业交叉融合,互相联动。

3 持续推广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推广现代学徒制3×(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三、五学习在学校学习,第二、四、六学期在企业实践,通过三轮工学交替,德技并修,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融合;

校企双导师育人。与空间信息行业领先的企业深度合作,为每一名学生(学徒)配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强化校企双导师育人模式;

技能大赛引领。不断完善“校-省-国”三级技能大赛体系与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合,实施学分互换,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构建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深度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军工精神等,按“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实现底层共享,突出“基本能力+军工文化素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中层分立,侧重“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拓展课程实现高层互选,着力“跨岗就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互选岗位。

5 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应用,校企合作开发信息化实训项目

建设高分遥感与北斗信息综合实训中心、空间信息虚拟现实交互实训室、空间信息智慧工地管理实训室、空间信息美丽乡村规划实训室、空间信息虚拟仿真应用实训室等,推广空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规划、智慧建筑、智慧工地、智慧国土等领域的应用。校企合作开发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实训项目,提升实训信息化水平。

6 大力开展空间信息技术服务

发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区域分中心、北斗信息平台区域分中心、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优势,面向政府部门提供城建、城管、国土、规划、园林、交通、环保等方面的空间信息技术服务。面向扶贫攻坚领域,开展城建、国土、规划等领域的智力帮扶。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帮扶和工艺改造。面向乡村振兴,开展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7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打造河南省空间信息高端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空间信息应用技术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工作,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动“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在军民融合产业诸多领域的推广应用。组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职业教育联盟。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格局,邀请政府机构、高校代表、行业协会组织、行业领军企业等,组建联盟代表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充分发挥联盟的人才与技术协同优势,促进产业集聚与技术技能创新的协同发展,带动英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放大产教融合的共振效应。

8 结语

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服务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合理构建专业群结构,持续推广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层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应用,校企合作开发信息化实训项目,开展空间信息技术服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此外,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创新创业等方面也需要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薇.我国部分省市军民结合产业政策对比评析[J].中国军转民,2019(04):77-80.

[2]孙雷霆.军民融合时代特征、制约问题与治理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5):10.

[3]王雪.新时期普通高校参与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27-30.

课题: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高职‘空间信息军民融合’专业群服务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研究”成果。([2019]-JKGHYB-0451)

作者简介:范国辉(198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专业建设与军民融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高分北斗中心主任、空间信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作者:范国辉

第4篇:扩大沙埕开发开放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扩大沙埕港开放开发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内容摘要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关于“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和福建省军区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精神,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率先形成全域联动、整体推动、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本文根据沙埕港的实际区位优势,就如何突破瓶颈扩大开放开发,推动沙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开放开发军民融合区位优势

一、沙埕港的现状及军民融合简况

1、沙埕港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

沙埕镇别称沙关,位于福建省沿海最北端的闽浙海岸交界处,港道长40公里,宽约2公里,水深无礁,久不淤积,不起风浪,航道稳定,其中南岸特别适合建5万吨以上深水码头,为闻名的天然良港,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曾把它列为三大渔港之一。这里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多出近十倍。省道沙(埕)吕(峡)线直达市区与104国道福鼎段衔接,万吨巨轮进出不受潮汐限制。由于沙埕港阔水深且有群山庇护,台风季节,港内外风力相差4级,可避12级以上台风,是渔船、客货轮船的天然避风良港。为福建省重要渔港之一,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同时也是全省OP帆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享有“全国著名群众体育之乡”的美誉。全镇共辖有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人口3.75万人,80%人口从事海洋渔业生产。作为福鼎的渔业强镇、双拥模范镇,沙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有小白路、川石、后岙沙滩,台山岛,东瓜屿,莲花屿等自然景点。

2、沙埕港驻军与军地融合双拥情况

作为重要的军港,沙埕港内驻有导护三大队、流江岸勤部、海警三大队等三个副团级以上单位,岭头雷达连、台山岛海防九连、沙埕边防所和白鹭边防所等四个副营级以上单位,是福鼎市驻军最多的乡镇。沙埕镇拥军传统悠久,近年来,沙埕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驻军部队多的实际,以争创双拥模范镇为目标,以“弘扬爱国拥军传统,军民融合共促发展”为原则,强化领导造氛围,搞活形式创特色,排忧解难办实事,创造性地开展双拥工作,走出了具有沙埕特色的双拥新路子,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有效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实现了军地之间的互利双羸。我镇还通过建立“三机制一平台”,形成军地联学共建的学习实践活动机制,有效推动军地双方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沙埕港经济发展的潜在旅游资源

沙埕镇是福鼎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乡镇之一。沙埕境内有小白鹭海滨天然浴场及大白鹭、王谷、川石、后岙等多处沙滩,面积达四万多亩。有全省十大美丽海岛之一的台山列岛和漫长的海港岸线旖旎的风光,都是海上垂钓、野营、潜水体验、海上观光游览的好去处,以及一批迷人的滨海自然地质景观,如沙埕港莲花屿、鸟岛、冬瓜屿、南镇石鼓洞等,都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同时沙埕铁枝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连灯”等地方丰富的民俗相结合,形成富有渔村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表演艺术,也给沙埕的旅游开发增添了很多的吸引力。另外令人徜徉的军旅生活和军队文化,也给沙埕的旅游开发增添了不少的正能量。

二、当前制约沙埕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资源整合来看,互促双赢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效明显。

资源运行共享乏力, 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军事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闷起头来“自扫门前雪” 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 军地之间的许多驻地相邻、功能相近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很多军港码头不能与民共享,如沙埕流江村的居民很多时候得把海产品运到沙埕码头上岸,而不 1

能就地取材在当地军用码头上岸处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渔业的发展等, 由于缺乏协调互动和有效整合, 没有得到充分共享, 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时有发生,这加重了经费投入负担, 增加了社会总成本, 使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军港的特殊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军队在履行保家卫国的职责时,由于自身保密性的需要,凡是5万吨以上的轮船要进沙埕港之前都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批,有些吨位大的货轮或者外轮甚至得经过省军区乃至南京军区的批准方可进港,这样在商机转瞬即逝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军港的特殊性很多外轮一般不能进入莲花屿以内的港区,这样就相对制约了沙埕港的近一步开放开发。很多时候军舰进出港时,当地政府得配合军队进行清港,这样在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的同时,也使当地群众网箱养殖的渔网和鱼排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不小,影响了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的的进一步发展。

3与军港相关的配套政策影响了开放开发的扩大与深入

沙埕港是福鼎市对外开放开发的一个窗口,是福鼎工业园区的原材料的出入港口,军港的相关政策使沙埕港的巨大的天然区位优势不能得到高效的发挥,无法发挥港口的通航潜能,潜力无穷的岸线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不能为福鼎工业园区打通海上通道,从而影响了福鼎工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外籍游客来往沙埕不能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产业的升级。同时也使对台小额贸易点(已获批)不能形成一定的较大经济规模,也使军队一些资源,如一些军用码头不能与当地的经济有效的融合,制约了军地融合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军地资源整合发展思路及对策

以总书记富国强军思想为指导,按照“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路,坚持而未牵引、深度融合,坚持军地携手、共建双赢,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习主席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问题、重大课题,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

一。结合沙埕港的实情,扩大开放开发,促进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沙埕经济的飞速发展。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进沙埕军地融合发展

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福建先行先试总体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管武装工作范畴,纳入领导责任目标考评,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军齐抓共管、社会各级密切协同、广大军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科学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军需与民用、全局与局部等关系,引导社会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同时也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军地联动。进一步下放通航审批权,使五万吨以上轮船进出沙埕港手续简化迅捷。研究出台推进福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相关意见、规划和措施,健全军民融合配套政策法规,建立需求提报论证、重大项目对接、信息通报共享等机制,促进军民融合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全军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国家各级财政对统筹建设投入力度,制定项目立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等激励补偿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的具体办法,颁布促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2、整合军地资源“旅游兴镇”,扩大沙埕开发开放

沙埕港不仅是福建著名的天然良港,而且海景壮丽,岛屿青峰叠翠,奇礁散落海面,风光壮丽秀美,可以充分整合军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项目“1+2”工程,即全面推进小白鹭村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闽台十大乡村游试验基地建设,;福鼎欣旺(沙埕).国际帆船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和全省十大美丽岛屿台山列岛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可以在军营中划定一定的区域让游客体验军旅生活的一些实况,可以利用一些退役的舰艇让游客了解我国

海军建设的一些成就,激发他们爱国爱军的意识,可以用军营的一些资源作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军队的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打造一些人工岛,进行深海养殖的尝试,这样既可以促进渔业的发展,又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和垂钓休闲活动,从而实现旅游兴镇的目的。碧波荡漾的军港,笼罩着神秘与庄严,游客在此既感受军港神秘,又可体验渔家生活,其乐无穷。对原海军营房、坑道等进行整修,开发了军体旅游项目;可以发展旅游业军港风情游览点和海上风光旅游点等滨海旅游资源,目前“旅游兴镇”初见成效但只有解决好军地矛盾,旅游资源才能得到综合性的开发利用,并能与港口、渔业协调发展,否则,将来还可能产生军队建设与旅游资源建设的矛盾。

3、推进基础设施军民兼容,实现军地资源共享。

军民共用码头建设,过去,军地双方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一些原本可以军民共用的基础设施未能实现紧密结合、相互衔接,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贸易和民众的出行。因此,军地双方要相互配合,在统一思想和明确原则的基础上, 融合投资项目功能, 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 兼顾军地使用需求,发挥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军地资源的有效融合和紧密链接。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问题。从目前的状况看,礁头码头建设受到一定局限,,允许地方企业使用军港的一些码头和设施。把集军港、商港、渔港为一身的港口城市。当然要充分考虑军事需求,提高军事设施的综合防护能力。可以整合海防路与当地交通网的融合,在距离军港的一定范围内允许修建一些民用码头及相关设施,充分发挥沙埕港的航行方面的优势,使沙埕镇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交通瓶颈能被彻底打破,打造出一个魅力的港湾,同时也为福鼎工业园区的发展打开一条畅捷的海上通道。

以上是对军民融合前提下,对沙埕港开放开发的一些设想,在总书记有关“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精神指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的全力支持下,沙埕港的军民携手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会把沙埕港建成福建省闽东沿海岸的魅力港湾。沙埕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5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法规,落实改革举措,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问题导向,务求实效。针对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障碍,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学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二、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

(三)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核心能力由国家主导;重要能力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一般能力完全放开,充分竞争。

(四)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将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统计。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在保障国家战略、国防安全和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民品开发和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军工集团公司对民口军品配套单位的收购行为,避免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修订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分类指导目录,科学划分军工企业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控制类别,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上市或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建立军工独立董事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相关经验。

(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准入退出制度建设。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精简优化许可管理范围,减少许可项目数量,规范退出标准和流程。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推进多证融合。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定密和招投标工作,凡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不再纳入保密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范围;凡不需要承制单位具有保密资格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不得将保密资格作为招投标条件。

(七)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改进完善军品价格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更多有优势、有意愿的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

三、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八)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优化布局与建设,并分类推进开放共享。加强民口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统筹,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发布开放目录清单,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国防科研设备设施纳入统一的国家科研仪器设施网络管理平台,提升开放共享水平。

(九)加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编制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推动具备条件的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口开放,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对新建重大试验设施,加强军工内部、军工与民口统筹。

(十)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等会商机制。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吸纳民口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扩大国防科技创新主体范围。发挥好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统筹研究在部分新技术领域择优建设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十一)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建立完善军民标准化协调机制,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开展军工行业标准清查,提出立改废清单,鼓励军工单位参与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军民计量资源互通共享,发挥国防计量技术机构专业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积极吸收其他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支持军工鉴定性试验能力向社会开放服务。鼓励依托国家产品质检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第三方测试评估机构。

(十二)积极利用民口产能。鼓励支持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口产能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科研生产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军工资产合理流动。择优利用军工、军队和民口单位科研生产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十三)支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为大安全、大防务提供装备和服务。在搞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做好军事训练器材研制开发,鼓励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参与边海防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反恐维稳、安保警戒、应急救援、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产业。

(十四)健全完善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收集本地区民口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等资源信息,集中向军工单位公开发布;按行业收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经保密审查后,向社会公开发布。

(十五)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发展规划,利用全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围绕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国防特色高校共建和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托高等学校设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军工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人才培养。鼓励设立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工程型号领军人才,做好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依托军工单位及相关院校开展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教育培训。

四、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 (十六)推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统筹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定期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降密解密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等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十七)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突出高技术方向,着力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项目审批方式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审批转变,经费支持方式可由注入资本金等向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转变。

(十八)发挥技术转化评价作用。在军工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权重。探索开展相关技术成熟度评价,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单位优先利用民口成熟技术和产品。

五、支撑重点领域建设

(十九)加强太空领域统筹。面向军民需求,加快空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快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空间核动力装置、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制定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促进军民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探索研究开放共享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系统建设。

(二十)推进网络空间领域建设。促进通信卫星等通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安全、电磁频谱资源管理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施。优化军工电子信息类试验场布局和建设,在服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一)支撑海洋领域建设。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试验需求和试验设施统筹,加快深远海试验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下探测、信息传输与安全等技术,提高海洋综合感知能力。推动深海空间站、核动力海上浮动平台和深海大洋监测装备建设,积极研发高等级专业破冰船、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极地救助船、极地半潜运输船、极地资源勘探船及极地专用核心配套设备、材料等,支撑海洋领域重大工程。

六、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二)发展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加强现有投资渠道统筹,优化投资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反应堆和先进核电技术,加快实施先进核能示范工程,提升核燃料循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推进核技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引导支持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加强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民用船舶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发展军民两用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产业。

(二十三)培育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增长点。充分发挥军工单位在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优势,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动态保军能力。优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项目,编制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且应用效果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四)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做好与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制定并组织实施军工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开展专项攻关,提高军工能力建设所需的高端加工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在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中,进一步扩大支持采购国产首台(套)装备政策适用范围。

(二十五)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布局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和规划政策对接,在军工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参与所在地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等方面,创新合作方式,落实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开展军工经济属地化分级统计,建立属地化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设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重点省(区、市)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六)拓展军贸和国际合作。在确保国防安全和装备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军贸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出口比例,推进军贸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站和核技术装备、宇航装备、航空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其他高技术成套装备出口,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鼓励参与海外石油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充分发挥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家航天局的对外合作平台作用,深化核和航天领域国际合作。

七、推进武器装备动员和核应急安全建设 (二十七)强化武器装备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和服务,推进完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着眼战时部队高技术装备维修力量缺口,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加强针对性实战化训练演练,形成支前保障能力。

(二十八)提升核应急和安全能力。按照国家核应急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加强国家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进核安全技术研究,军地联合加快国家核安全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核安全监管,增强核安保能力。加快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提升军工核设施实物保护能力。

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二十九)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建设,加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积极推进航天立法。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军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引导、规范、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十)完善社会投资审核制度。修订《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核准和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减少和下放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社会投资的审核,除战略能力外,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三十一)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军品重点任务、符合政府投资政策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自愿和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采取投资入股、补助、贷款贴息、租赁、借用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投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符合条件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军工资产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民营企业军工能力的监管。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做好统筹衔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分工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6篇: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军民融合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潜力大、路子宽、市场广。作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绵阳科技城的重要使命,是科技城建设的最大特色和历史机遇。

近年来,绵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科技城共有军民融合企业近300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在长期服务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驻军部队发展过程中,军地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初步构建起军民融合“四种机制”,即:军地互动交流机制、军民资源共享机制、国防重点保障机制、多方联合促进机制,调动了军地双方合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绵阳着力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产业承载、交易展示等科技城“四大平台”,为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通过持之以恒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军民两用技术转化产业化,科技城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上已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自转”、“民企参军”四种模式,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第7篇: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许达哲

2015年7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在《求是》2015年第13期发表了题为《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加快军民融合进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局

1 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协调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完善法治保障,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

2 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格局,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使然、历史必然。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4 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8篇: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以及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法制建设经验,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意义,研究相应法制建设基本内容,对推动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法律制度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不分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为此,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要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无疑具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做一基本的研究。

法律制度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①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涉及各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因此,及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稳定、权威作用,可以固化成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基本遵循,提供实施的基本依据,协调解决纷争,确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现。

胡锦涛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

一。”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怎样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正规、有序。由此,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还是确保其实施和实现的基本前提。

根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军基本方针,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良法”,做到“有法可依”;更在于它要求严格执行这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实施和实现。

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背景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极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在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用以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顺利实施。

如美国设置了包括国会、国防部、总统科技政策局、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在内的完整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形成了科学的国家决策机制。“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积极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②此外,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等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都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来推动和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纵观上述各国法律制度建设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首先应大力加强立法。从宏观战略规划设计到基本原则、从利益协调机制到基本内容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办法,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中的需求贯彻、合同履行、征地补偿、纠纷仲裁、奖励惩罚等行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③通过新制定和修改、废止已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规定,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是强力抓好实施。必须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兼顾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既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忽略了“战场”的需求,也不能片面强调“战场”需要,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再次是强化监督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和保障,要想使法律所确立的目标完全实现,还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事关国家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使各项建设成果完全落到实处,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务必使相应各项法律规定内容落到实处,绝对不容许打“法律白条”,也绝对不容许走形式、搞花架子,对于任何违法者,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基本内容

高度重视研究。首先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应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以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国防利益与经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坚持符合国防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④立法依据应着重以我国宪法、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为基本依据。其次是大力

加强实践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研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安全保障等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内容、现实需要,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适时科学立法。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从数量上看达到了一定规模,从内容上看基本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在如何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尚无一部国家层面意义的基本法律,因此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具体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和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适时制定一部《军民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许多已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中还有许多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要求、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及时加以修改或废止。目前必须制定、修改、废止那些急需的、内容重要且相对容易的法律法规,此次《兵役法》适时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兵役优先”原则堪称典范。当前,《军人工资保障法》、《军人退役安置法》、《信息化工作条例》、《民技军用保障法》、《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均应适时纳入规划,加强调研,及时立法。

强化实施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内容。此外,《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兵役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完善也使得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这些规划和法律法规内容得到实施和实现。因此,对已有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立法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对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追责问效监督机制,使之确保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事关军地双方的各个方面,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既重要又非常迫切。如果

能做到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依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法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依法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就能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科学化,最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有力推进和保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

注释

①梁光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求是》,2011第15期,第11页。

②刘果,文节,刘喜斌:“美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3期,第145页。

③“希望立法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国人大》,2011年第13期,第24页。④刘继贤,刘铮:《新军事变革与法制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第9篇: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孙政委)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 探索军地建设“双赢”之路

——在与区城建局、建设局、园林局党委联组学习上的发言

洪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孙革新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2004.7.24)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型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人武部作为省军区系统的部队,特别是作为同级地方党委军事机关,我们要切实用这一重要指示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创新实践,努力探索符合洪山区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1 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胡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和反华势力仍很猖獗,“台独”、“藏独”、“东突独”以及近期比较活跃的“煽动非法聚集”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国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活动不断,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2 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人武部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人武部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不仅是本级行政区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也是联结地方与其他驻军的桥梁纽带,并所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特殊优势并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武部应站在洪山区安全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积极为军民融合发展做贡献。一是人武部具有领导体制“双重性”的优势,应该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我党我军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对人民武装实行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军事系统垂直领导的“双重”领导制度。这既是一个重要特点,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人武部应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当好军队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主动建言献策、主动沟通协调、主动有所作为,积极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人武部要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时汇报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要求,积极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

3 的方针政策,通过完善和坚持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工作述职等党管武装基本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促使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长远的政治任务来通盘考虑。要履行职能当好参谋助手。人武部作为洪山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区委、政府军事工作的参谋助手,协助区委、政府搞好军民融合工作是分内职责。平时工作中要主动了解掌握国防建设情况和军事需求,积极向区委、政府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区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军民融合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项帮助解决。要发挥作用搞好统筹谋划。人武部是区国动委的常设办事机关,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应主动牵头,担当起统筹谋划的重任。如要认真搞好区国防动员潜力发展调查工作,分析研究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切实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立足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军事工作实际,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从顶层上制定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应急应战物资储备、军民产品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军民一体化保障等规划计划,对每年抓什么、达到什么指标、什么时候完成,都应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使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方法科学、步骤有序,形成国防建

4 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做到既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人武部具有工作性质“兼容性”的优势,应发挥好“铺路搭桥”的作用。人武部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军事工作与地方工作兼容,开展工作较为方便。人武部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要强化国防教育,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协调和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人武部要把融合发展的思想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抓好深化普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区人民群众特别是民兵预备役人员明白富国强兵的道理,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民融合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关系单位和个人诸多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行为,只有依靠完备的法规调控措施来协调和组织,才能有序开展。人武部应着眼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协调区委、政府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民融合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融合发展的工作环境。人武部要根据融合工作的特点规律,按照“军队提需求,党委作决策,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

5 实”的思路,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高效、正规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军地之间固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切实把军民融合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范畴,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三是人武部具有工作对象“广泛性”的优势,应发挥好“示范引路”的作用。人武部工作性质寓兵于民,工作对象分布在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军民融合的要求更高、形式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抓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努力发挥好“示范引路”作用。要推动指挥体制的融合。如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在推动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机制衔接上功夫。要以区委、政府和人武部自身为基础,依托国防动员机构,组建党政军合成、分工协作的联合指挥部,并利用军队内部系统指挥网、政府政务网和国防动员信息网,建立军地兼容、信息互通的合成指挥控制平台,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国防动员工作。要推动物资储备的融合。人武部要积极借助国防动员工作平台,认真搞好应急应战装备物资需求论证,按照急需先储、调用方便的原则,抓好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器材实案化预储、预征工作,并商区有关部门和军民通用企业,搞好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要以区委、政府为中心、以洪山区主要干道为支撑、以主要街道为重点,

6 建立由人武部协调负责、需求部队按需计划调配的物资储备、配备、采购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富有弹性的军民融合布局,为应急应战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资保障。要推动人才建设的融合。人武部应利用洪山区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拓宽编组渠道、改进编组方法、提高编建质量,真正把热爱国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军民两用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专家技术人才吸纳到民兵预备役组织,高标准抓好高素质兵员储备工作;要借助地方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委托育才、联合育才、对口育才和岗位育才等办法.加速提高武装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完善军地双方人才信息共享渠道,采取双向兼职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军地双方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进一步为搞好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探索方法路子。

三、拓展方法路子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落实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协调布局、资源共享、互为促进,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很广泛,渠道和方式也很多,当前应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后勤保障融合、科技科研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应急救灾融合、双拥共建融合”等方面融合建设,真正实现军民“双赢”。为此,军地双方尤其是人武部要认清新形势、

7 明确新任务、了解新要求,找出融合式发展的共同点,选准结合点,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是要扩大军民融合的范围。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比如,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融合,如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装备技术搞好军民两用、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等;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充融合式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些年,我们洪山区人武部积极协调区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投资1100余万元人武部新建综合办公大楼;在花山镇征地百余亩帮助湖北省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建设预备役训练基地;为驻区部队新建改建道路10余公里,并为营院绿化、改善训练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要增强军民融合的“双赢”效益。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动力。只有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实现军地“双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这几年,我们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洪山“两型社会”建设,特别是针对洪山区湖泊河流较多、山区森林较多、自然灾害较频繁的实际,把成建制使用民兵当作提高民兵预备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

8 展示民兵预备役队伍素质形象的“大舞台”,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平安洪山”、“和谐洪山”、“魅力洪山”等建设,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实现“富区”与“强兵”的统一,谋求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升。据统计,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4万多人次,参加维护稳定、抗洪抢险、抗冰雪灾害、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去年防汛期间,人武部组织1500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天兴洲南大堤、汤逊湖马港大堤参加防汛救灾行动,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三是要紧贴洪山区情实际和人武部担负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找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力点。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是围绕富国与强军两大基石,统筹规划和建立军民互通共融、整体效能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而落实到部队,具体到人武部,必须坚持以“武”为本,突出“军”字,用地方的话说,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符合区情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实效。当前,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下功夫,比如说,在探索军地联训、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上下功夫;在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上下功夫;在联手民兵预备役基层

9 建设、夯实后备力量基础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上下功夫;在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兼容通用上下功夫;在构建一体化社会化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效益上下功夫。

上一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下一篇:银行信贷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