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通用6篇)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1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涉及信访、举报、刑事复查、国家赔偿等方面,业务范围广,法律监督任务重,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大。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控申工作,归根结底,要从群众观念出发,认真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要解决好服务大局的认识问题

由于处理涉检信访工作精力投入大、要求高、难度大、收效慢,控告申诉部门在工作中确实存在“难、苦、烦”三个字的处境。既有处理不了、协调不了的难;也有替其他机关和本机关其他部门办理案件留下后遗症擦屁股,而这些机关和部门不配合、理解、甚至推卸责任的苦;更有久诉不息、个别上访人缠访闹访,甚至情绪激动、拍桌子、破口骂人侮辱人格的烦。因此,时间长了,容易在一些检察人员中产生厌烦情绪,表现出对这项工作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甚至抱无所谓的心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强调,政法战线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可见,加强对信访维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信访工作面临形势的认识以及信访维稳工作政治责任的认识是当务之急。

■要解决好对待群众的感情问题

在控告申诉工作中,必须牢固确立群众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带着深厚感情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控告权和申诉权。群众到检察机关信访,多数还是出于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和对司法公正的渴盼,且上访群众多数是弱势群体,他们涉及切身利益而上访,如果对这些群众的控告、举报、申诉敷衍不管、置若罔闻或一推了之,有悖于控申工作职责。为此,在控告申诉工作中必须坚持两点:一是要不断增强群众观念,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真正在思想深处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自觉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二是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忘群众疾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坚决克服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工作漂浮,敷衍拖拉,效率低下,监督不力等问题。

在维护稳定工作上,控告申诉部门更多的还是教育、说服和引导。要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即使个别来访人员言行过激、要求过分,也要做好接待,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如果不能完全依上访人要求解决问题,要耐心讲明原因,以换取上访人的理解,以此提高检察机关的诚信度,避免矛盾在检察环节激化。此外,要研究提高说服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增强工作效果。根据不同的对象、起因和性质,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按政策、依法律,想方设法解决合理部分,对无理的甚至违法的要求和行为进行教育疏导,说服其接受检察机关的诉讼决定。

■要解决好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

检察监督难,依靠群众就不难。树立这种信念可以为控告申诉部门深入开展举报和初查工作指明方向,为加强举报初查,密切控申部门各个业务之间的联系,拓宽思路。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不在于它存不存在社会矛盾,也不在于它的社会矛盾已经根除,而在于这些矛盾能得到合理的调和、有效的化解。从长效上讲,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要靠体制、机制来加以实现。因此,处理涉检信访工作既要立足解决具体个案,还要加强理性思考,特别要从长效机制上多做思考并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使处理涉检上访问题更有效。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和方法上要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不管是老机制、老办法,只要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有效果,就要坚持使用和完善。如领导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开通网络平台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开展检察服务进社区活动,推行下访巡访制度,等等。另一方面,在处理涉检信访问题中,还要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新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维稳工作的预警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解决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本领问题

控申检察工作具有综合性检察业务的特点,依法承担对外监督和对内制约的职责。对群众的涉检信访案件处理难、善后难、息诉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部分控申干部的知识和能力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的体现。

公正执法是本领,能息诉罢访也是本领。要重视结合办案,做好群众的释疑解惑工作。要把这项工作要求作为办理刑事申诉和赔偿案件的必经程序和环节,要把释疑解惑工作落实到办案的各个环节和工作始终;要把息诉罢访与做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深化法律文书的说法论理,深化送达文书时的释法答疑,以处理群众涉检信访案件的实践来进一步满足群众合情合理的诉求。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2

[关键词]创新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

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更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地域的标准。所以,不仅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要加强创新环境管理的意识。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环境管理模式中,看到一些有益之处和弊端,从而改变我国的环境管理方式,使其科学合理,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主要从两大点进行了分析,先从国外的管理经验中看一下优缺点,然后分析一下,应该如果创新环境管理模式。

一、借鉴国外环保措施分析利弊

(一)行政管制措施。所谓行政管制措施是指先建立环境保护的标准,然后由国家环保局结合经济惩罚的手段进行环境污染管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污染的行为,但也有缺点,因为标准的设定是人为的,必然有标准模糊的时候,对污染的程度的界定也就不够明显,从而使很多污染性企业钻了空子。而且这种措施只是经济上的惩罚,治标不治本,不能让污染性企业发自内心的自愿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这是一个效果一般的措施。

(二)教育宣传措施。这个是在很多国家都采用的一种措施,通过公益广告或者书面教育,让全体市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环境。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效的措施,需要一定的耐心,同样,这个措施也是最根本的措施,通过对全体市民的教育,让其自己约束自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的现象。

(三)责任赔偿的措施。当污染造成之后,对污染者实行赔偿的机制,这样能保证污染者意识到环境的污染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让其主动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责任承担。这样就是时刻提醒污染者自己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进而避免不会再犯。同时,这一制度也能够处理一些突发的污染事件,减少因此引发的动荡事件等。

(四)污染税制措施。在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一种“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政府应该对那些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质的企业和个人征收环境税或者其他行政费用。试图通过征收污染税,将污染这种外在影响内化到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从而借助价格机制控制污染。国外的污染税主要有两种:大气污染扩散税和水污染废物税。通过这种对污染的征税可以使得污染者自我实施控制污染的措施,而且,这能鼓励人们采用更新和更有效的控制污染方法。刺激企业降低控制污染的成本。还有,这种分配税制将使污染控制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自动而无需通过费力的行政办法去给每一个污染者规定排放的限额。

(五)津贴制措施。这实质上是一种负税形式。由州一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治理污染的行为提供一定的资助或者实行税收优惠。例如,对地方政府建造污水管提供低息贷款;对建有减少污染装置的企业提供专项额外资助等。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治理污染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却可能诱使污染总量扩大(如企业扩大污染产品的生产能力,导致新的污染产品制造业),而且在津贴分配之前,污染者往往人为地扩大污染量,抬高基数,增加污染控制幅度,以期得到更多的津贴额度。

二、如何建设创新管理体制

(一)增强跨部门协调能力。环境管理暂时还没有明确的明文规定,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也没有良好的协调,这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的,所以,建设一个合理的创新管理体制是很必要的。对于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或者短期目标都要有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如果遇到重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甚至是国际上的环境问题,那么环境保护的问题就显得比较严重了。建议政府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协调机构,发挥协调能力,解决环境问题。

(二)增强综合决策能力。曾经的一切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治理,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如今,我们必须明确的认识到环境是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没有它们的综合决策时没有科学的发展的。所以,具有综合决策的能力是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综合决策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授权;其次是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其中包括两种主要形式:a.通过参与决策过程,包括主持拟订或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和标准。参与拟订和制定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b.通过监督机制,包括对发展战略、社会经济政策、发展規划和建设项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监督部门、地方的环境保护工作。对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实施监测。

(三)强调分工与统一相结合。1.创新环境管理体制,首先应该是进行明确的部门分工。分工合作的环境保护的国家性、全民性、长期性和跨部门性,决定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必须有多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分工执行。这种分工体现了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分担,执行的基础则是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因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有关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2.创新管理体制最终要达到工作部门高度统一的境界。统一决策是防止“政出多门”最有效的手段。鉴于环境保护的公共性质,决策只能是由代表国家利益又没有部门色彩的政府主管机构作出。其次是监督的统一,在统一决策的基础上,由代表国家利益又没有部门色彩的政府主管机构统一监督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然后是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统一。由于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事关国计民生,污染和生态分而治之的局面应当改变。

(四)加强公众监督的力量。目前,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新的经济形势导致了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应调节。应该及时把完全由政府掌控的环境管理转化为社会参与型的环境政策。需要大量的政府以外的社会实休从事环境监督和制约工作,这些实体可以是盈利性企业、非盈利组织和公民个人。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法律,要在强调公民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迫切需要扩大他们享有的环境权益,具体主要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等,通过责权利的规定来激励公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此鼓励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使公众参与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基本力量。

(五)咨询与协调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咨询与协调的机制建设。环境的建设和规划还是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的,这是需要建立一个咨询与协调的机构来辅助的。建议应该加强咨询与协调机构的建设,这样有利于将有关环境方面的决策公开,符合强烈的民主要求,而且也是科学的举措。这样,不仅人民大众直接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自觉地认识到换将保护的重要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做到了环境保护的深入人心,法制观念强,可操作性强等。

总结:环境问题的出现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所以,科学合理的保护环境,让其在健康的状态下为经济发展做服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的。目前,环境保护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采取合理有效的创新环境管理体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在经济的影响下,尽量少的污染环境。本文针对目前环境管理中的问题和现象,提出了几点创新环境管理的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概述。

参考文献

[1]别智,别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 [J]环境经济,2011(11)

[2]许振成,王俊能,彭晓春,郭梅.中国环境管理的战略创新 [J]生态环境学报,2009(3)

[3]赵丽娟.试论我国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 [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8)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3

述职评议会由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主持。

在认真听取11位高校党委书记的现场述职后,李培一一进行了点评。他说,大家态度端正、动真碰硬,把述职作为一次学习交流、会诊把脉、取长补短的机会,聚焦问题、深入思考,述责任、讲差距、摆问题、查原因、加压力、提措施,达到了述职的目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落实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李培要求,各高校党委书记要以此次述职评议为新起点,进一步查找分析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对述职中点评的问题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就进一步抓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李培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层层传导履职担当要求;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强化制度执行,深入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强化条件保障,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教育管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建扶贫双推进,发挥优势落实攻坚任务;强化改革意识,实现党建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他强调,要以“严”的精神改进作风,以“实”的干劲落实任务,切实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学校党建工作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党建任务的工作举措,转化为推动党建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深入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区域高水平大学和国内一流学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服务全省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建信息平台助云南就业扶贫更精准

本刊讯(记者 罗 霞) 新年伊始,砚山县人力资源部门为加快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向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提交了加大信息宣传的请示。2013年以来,该中心为砚山县安装的16台电子信息发布平台显示器,已成为该县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在家门口就业赚钱的信息高速通道。由云南教育基金会牵线搭桥,该中心于2013年与云南省教育厅合作,在200所职业学校建成的就业信息网点,也成为职校学生赴东部地区实习、就业的“千里眼”。

历经8年的探索,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就业信息网点建设,已在文山、红河、普洱、迪庆探寻出就业信息无缝对接、进村入校的“就业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2013年启动的滇沪职业学校就业信息网点建设项目,旨在帮助云南职校学生外出实习锻炼及上岗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中心无偿提供设备和资金逾346万元,建成200所职业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点。其中,用于学校网点的终端设备200台约投入216万元,用于项目学校“顶岗实习助学金”累计130万元。截至2015年12月底,项目平台已播放发布8期就业信息,累计滚动播放发布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云南省内81家用工企业约4 940个就业岗位,以及其他各类就业信息18 600频次。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推动力

1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

社会的发展要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性,同样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

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

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3.2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基于全体员工的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研究与开发,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它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制订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并建立适应于学习型团队创新管理机制,为所有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型文化,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王莉,吴卫忠.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2]刘光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2(17).

[3]范慧丽.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D].中国海洋大学,2004.

[4]谭陈翔,袁醒.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

[5]张海燕.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8).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5

每届展示会开幕前都要召开团长会议。会上各位同仁的发言,不仅对办好本届展示会,乃至于今后的展示会,以及行业的改革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展示会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新的形势下举办的,集中精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中心工作,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教育部2014年教育工作要点中,装备中心和基础二司提出的要“加快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装备公共服务水平”的目标,根据行业实际特点,围绕教育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以及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各省地市有许多好的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推动今后的发展。建议全国教育装备行业在适当的时候举办一次座谈会或研讨会。由装备中心和行业协会联合组织,就我国教育装备的现状、问题、发展、措施、途径、模式等进行交流。学习和交流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重点在哪里,思路应该清楚,办法应该明确。省市装备部门领导近两年调整比较多,进行新老交流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促进发展。许多省市的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教育装备战线工作时间比较长,在某些方面既具有极强的研究能力,又具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可以请他们来给大家讲讲装备工作发展的历史。历史要传承、要继承,历史既能回顾过去,又能开拓未来。时代既创造机遇,又赋予责任和义务。新老装备人共同谋化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教育装备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措施。

为我国教育装备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担负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

教育装备行业战线的同志们必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装备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有全局的观念、战略的眼光、国际的视野、科学的思维,更要有务实的作风,积极为我国教育装备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担负应尽的历史责任,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教育装备行业要紧密团结,要加强协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为了我们教育装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需要大家互相了解,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在很多方面要互相“补台”,共同把事业做好。要有共识,要有共同的目标。我希望教育装备行业,从思想认识上要一致,政治方向上一致,工作目标上一致,也就是思想认识上要同心同德,目标上要同心同向,行动上要同心同行。在工作上我们要体现改革精神,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团结和谐,才能体现科学发展。

新担任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领导的同志是非常优秀的,是经过组织考核选拔,配置到教育装备管理领导岗位的。装备工作要清正廉洁,要公道正派,要公平公开。要做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不能因小失大。

保障展示会活动质量、落实巡展工作要求

要齐心协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办好本届以及今后的展示会。从第67届展示会内容来看,很多方面展示出了新的实验、新的专利、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等。特别是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实践证明,这个内容是非常受教师欢迎的,活动效果非常好。江西省实验教学优秀案例的展演等活动是本届展示会的亮点,是展示会的创新之处。这届展示会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共赢的平台,既进行成果展示、信息交流、产品推介,又为我们行业企业开拓商机、促进合作发展。网上的同步展示活动也为展示会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是一届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行业盛会。

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连续两届被评为“金手指奖”,行业协会被民政部评为4A级社会组织,商务部为了鼓励和奖励我们的展示会和企业,一次性支持补助了500多万元展示经费。希望我们各代表团的团长、秘书长和联络员同志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统一协调、全力保障本届展示会的各项活动议程和内容有序、有效、有质量地顺利完成,组织好组委会成员和各代表团团长、秘书长、联络员的巡展工作。

必须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具体包括人身安全、政治安全、财产安全、防火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布展安全、撤展安全等。本届展示会有1000多个特装展位,搭建过程复杂,相应增加了撤展工作难度,要注意撤展的安全问题。同时,强调展示会期间不允许乱发与本展示会无关的宣传用品,不允许搞不适宜的相关活动,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大会组委会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安排下进行。

本届展示会,教育部领导、江西省的党政领导、南昌市党政领导、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江西省教育装备中心和南昌市教育局等为本届展示会的筹备做了大量细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本届展示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我们一大批行业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为本届展示会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各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领导、同行们都为本届展示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在这里我代表第67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组委会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一并对大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篇6

一、注重思想引领,用安全文化筑牢安全发展理念

针对部分官兵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观念弱化的问题,该团把培养官兵的安全发展理念作为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坚持在思想启发自觉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是强化安全观念。通过组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官兵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部队安全我尽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的安全职责观、“安全就是质量、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价值观和“关心战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情感观,使“重安全、抓安全、保安全”成为全体官兵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培养安全意识。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强化忧患意识;播放警示专题片,强化危机意识;结合具体任务组织安全预想预防,在重要场所张贴安全训练或安全操作规程、悬挂安全警示标识,定期向在外人员发送安全提示短信,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切实把安全意识渗透到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倡导安全文明。把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委(支部)理论联系实际和衡量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指示,督促各级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形成“齐心抓安全、合力保稳定”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区分个人、单位、岗位、职级设立安全奖励基金,每年组织安全管理工作考评奖优罚劣;注意发扬、培养、宣传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大力激发官兵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机制创新,用安全文化推进部队科学管理

该团坚持以建设先进的安全文化为突破口,着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动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创新和完善安全机制。一是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在超前防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健全和落实安全形势分析、风险评估、预想预防、检查监督、隐患排查及专项治理等工作机制,牢牢掌握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和各类事故的主动权。每次安全检查结束后,及时填发《问题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要求、措施和时限,督促相关单位抓好建立“安全问题曝光台”,随时对问题隐患和责任单位进行拍照和“曝光”;配齐配强安全员队伍,定期组织集训,实行挂牌上岗,负责监督本单位人员落实安全规定,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二是变“下游治污”为“正本清源”,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该团先后制定《干部管理规定》《公勤队管理规定》《车辆安全管理规定》《作战值班规定》《营(连)长下连规定》《财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工作运行和官兵行为,从根本上夯实安全管理工作基础。三是变“突击行动”为“持久作战”,在坚持经常上下功夫。短期安全靠运气,长期安全靠文化。该团下狠劲纠正把安全管理视为“短期行为”的错误做法,力求用文化的积淀力和延续性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落实。

三、注重系统建设,用安全文化提升安全管理效益

该团坚持用安全文化的新理念、新规范、新方法指导工作实践,系统推进安全管理“三化”建设。一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努力搭建人防技防统一作用、功能互补的事故防范平台。通过军地通信与网络系统建设,先后建成网络教育、营院监控、智能门禁等多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重点部位安装了电子报警、智能监控、信号屏蔽等设备设施,实现了各级对安全情况的实时掌控,真正做到了“把远的拉近管,把小的放大管”,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二是管理方式的精确化。建立了量化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效益等进行细化,连级单位每周进行量化评估,营级单位每月进行汇总梳理,团每季度进行分析讲评,每半年进行综合评定,增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研究部署安全管理工作时,立足解决问题,把要求细化到点,把措施明确到事,把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对每个环节、每个部位、每个末端的精确控制,达到安全管理工作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三是管理行为的规范化。以条令条例为依据,建立了“领导、机关检查指导基层制度”,规范了平时安全检查的组织方法和具体要求,提高了机关指导监督的层次和质量。坚持实施按级管理,明确了各部门和各级的安全管理职责,既做到分工负责,又加强整体协作,既注重发挥机关的指导职能,又注意维护基层抓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