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精选8篇)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1

要认真做好区域内移民搬迁后续工作,帮助群众在移民点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使他能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后自我发展能力,坚决防止移民反弹。

青土湖地下水自动检测井旁,看到青土湖地下水位由年的4.02米上升到3.6米,解到民勤全县76眼水位观测井,已有过去的逐年下降转为局部缓慢回升,今年有33眼水位回升的情况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市委和广大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是节水节出来的成果。

要切实处理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得巩固好调水成果和节水成果。

看着曾经连绵起伏的沙丘,青土湖防沙治沙现场。如今被纵横交错的草方格锁定的壮观场面,场的省上领导无不感慨万分,并发出由衷的赞叹。

要进一步发扬“人一之、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精神,持之以恒、扎实苦干,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科学治理,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切实巩固扩大“人进沙退”成果。

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节水、结构调整和治沙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坚定“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理念,推动生态建设。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2

一、郑山镇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郑山镇位于临沭县西城区, 紧临县城, 辖18个行政村, 3万人口, 总面积4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356亩, 共8919户, 新老327国道和S225省道纵横贯穿其间, 西与临沂市经济开发区隔河相望, 临沭经济开发区大部座落在该镇, 是持续快速发展的鲁东南经济强镇。工业经济形成了机械制造、生物化工、复混肥生产、金属制管、食品加工、条柳编工艺品和房地产开发七大产业, 全镇现有企业120余家, 规模以上企业34家。1~10月份, 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1.5亿元, 同比增长63%;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同比增长64%;;实现利税5600万元, 同比增长59%;完成国税收入3304.34万元, 同比增长39.4%;完成地税收入1115.29万元, 同比增长46.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89.85万元, 同比增长43.2%。郑山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立足本地实际,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产业开发和结构调整为主线, 连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 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条柳编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临沭县素有“白柳之乡”美誉, 植柳编柳历史可以上溯到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当时农民编织的花篮花色品种多达1000个, 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 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过去临沭柳编业的品牌效应不凸显, 只注重它的实用价值, 工艺简单, 制作粗糙, 未把柳编制品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 未通过增加柳编制品的文化含量来打造国际品牌, 规模小, 销售渠道少, 销售范围窄。郑山镇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立足当地实际, 因势利导, 突出特色, 以打造条柳编特色园区为着力点, 把实力较强的工艺品企业集中到特色园区,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带动杞柳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 促使条柳编企业相互竞争,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不断提高技艺水平, 保持发展后劲, 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了全镇条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镇白柳种植面积达3000亩, 条柳编工艺品企业达22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 , 从业者近5000人, 年产值2.7亿元, 利税1000万元, 今年1~10月份出口2400万美元, 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此一项, 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 昔日当成柴烧的小柳条, 摇身一变成“金条”。

2. 养殖业迅猛发展。

郑山镇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强镇, 过去生猪产业非常辉煌, 一段时间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曾经跌入低谷。近年来, 郑山镇坚持一手扶持生猪养殖, 一手狠抓生猪屠宰加工监管, 逐步实现了生猪产业集养殖、屠宰、加工、外销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生猪产业驶入健康、安全、快速发展轨道。截止目前, 全镇生猪存栏量为18000头, 发展养殖小区18个, 其中以姜屯李宝田的正大养殖厂和姜屯李贞华的森宝猪养殖厂规模最大, 全镇现有生猪肉食加工企业18家, 其中规模以上5家, 生猪产业年产值近一亿元, 以养殖、加工、外销为一体的区域畜牧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3. 种植业实现新突破。

郑山镇作为传统的经济强镇, 耕地少, 种植业发展相对滞后, 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种植林业及高产高效作物得到较快发展。今年发展优质烤烟、杞柳、果林、蔬菜各500亩;种植草莓500亩、桑树1000亩;完成新建农田林网3100亩, 义务植树11万株, 绿色通道栽植各种苗木5万余株;新建科技示范园3处, 种植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 但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 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欠优化, 品种单一。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各种发展经营分散,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由数量型、速度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型方式的转变。二是畜牧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一方面畜牧业区域布局相似, 专业化程度低, 农户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 使社会化服务缺少坚实依托;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社会服务滞后, 又直接制约了畜牧业专业化进程。三是畜牧业产销矛盾突出。多年来畜牧业经营体制没有根本解决, 产销脱节、部门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 难以使产、加、销统筹规划, 合理结合, 加之具有牵动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还未形成, 一些大中型加工企业缺乏活力, 畜产品档次低, 系列开发、精细加工跟不上, 影响了畜牧业资源潜力的挖掘和生产经营效益的充分发挥。四是产业化链条发展缓慢。缺乏大型专业市场, 缺乏龙头企业, 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无法把分散的经营户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率低, 科技贡献率、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都很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 产品滞销价低, 造成增产不增收, 甚至增产成灾的恶果。

三、几点建议

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必须在推进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着力提高竞争力。有了竞争力, 农业就可以和别的产品一争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的弱质性, 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和比较收益。从而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攻方向是发展精品养殖业、种植业,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要求组织生产, 解决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经营粗放等问题;发展精品畜牧业, 通过改良品种和防止疫病,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 借助供给的改变, 开拓畜产品市场;发展精深加工业,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程度, 以增强竞争力。二是突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形成体现新、优、特的产品结构, 靠农产品的新、优、特去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突出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立足资源优势, 集中必要的资金, 有效配置资源, 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农业产品基地, 培育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 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创造条件。

二要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目前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与市场的竞争需要提高生产集中程度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化、企业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的竞争, 我国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 就更显得势单力薄。因此, 要深化改革, 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以形成合力和拳头, 去加入市场竞争。一是可实行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 其中后者推广的意义更大, 其优势在于能较好的解决利益分配不合理, 以及难兑现的问题。中介组织是农民自己组建的, 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方面充当企业的代表, 对农民生产提出要求, 企业无需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降低了组织运作成本。一旦出现合同纠纷, 它可居中协调, 从而使龙头企业对农户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形成一加一等于二的竞争力。二是可建立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资金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依托经济、人文、地理优势和特色产品, 建立和发展服务配套、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使之围绕专业市场组织生产经营,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竞争力。四是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 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把农民组织起来, 共同从事某种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从而增加竞争力。

三要组建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链条农业, 推进一体化经营。要按照“高、大、外、强”即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 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要逐步把粮食产区建成畜特产区, 产粮大户同时发展成养殖大户, 走粮多--畜多--钱多--肥多的良性循环之路。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 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粮油、瓜果、蔬菜、畜禽、中药材等系列加工体系, 搞好农副产品的延伸加工包装。按照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要求, 一方面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改组改造, 一方面通过结构调整, 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措施, 新建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市场销路较好, 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本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在发展中逐步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实施订单生产, 保护价收购。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3

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2008~2012年,南充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52.0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这58年累计投资额的8.4倍。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5%以上。

在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下,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14%以上的增速,年均增速达到14.8%,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南充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见图1)。

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南充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不断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向多样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

工业发展速度迅猛

近年来,南充市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水电能源”五大板块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201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98.05亿元,是2007年的3.1倍,可比价年均增长23.5%;工业化率达到42.2%,比2007年提升10.6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也取得重大成绩。2012年,全市进入工业园区的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09户,占全部规上企业户数的74%,其销售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64%。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及民生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00.23亿元,是2007年的1.9倍,按可比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11%。2012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75.9%,比2007年高12.6个百分点。

链接看点:工业园区是南充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承接基地。位于南充嘉陵区的嘉陵工业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近年来,园区积极招引重大项目,燕京啤酒、畅丰车桥、鹰金钱食品、汇源果汁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现园区已有企业80户,规模以上62户。

项目改善经济质量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南充市地区生产总值510.76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达到1180.36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5位,川东北地区首位,GDP总量在2007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87亿元,是2007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6%;其中税收性收入由2007年的9.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13亿元,增长了321.7%;人均财力是2007年的2倍;人均GDP达到18757元,是2007年的2.3倍,5年年均增长14.4%,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年均增速高5.3个百分点(见图2)。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40.2∶31.4,随着项目推动战略、工业兴市等政策实施,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9∶51.7∶25.4。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项目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5元,比2007年增加8745元,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2.4个、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726元,比2007年增加3360元,年均增长14.8%,比全省、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0.2个和1个百分点(见图3)。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11805元和4400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191元和1838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1.4%。2012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8.7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21.1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62亿元,5年年均分别增长23.1%、19.8%和20.1%。

各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分别为30.48亿元、67.27亿元、1.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5.9倍、3.3倍、2.8倍。

新农合医疗实行农村全覆盖,成立了重大疫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组织,免疫规划得到有效开展。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各类教育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从最初的“以文补文”发展到“多业助文”,再发展到“产业兴文”,产业属性日趋明显。

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完善

南充市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9.3%,比2007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和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初具川东北区域金融、商贸、交通、物流、邮电通讯等方面中心城市雏形。

链接看点:“招大引强”的项目之路提升了经济总量,进一步反映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2009年,南充市西充县佛归寺村被列入南充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重点村。通过当地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村民自建和政府补助,一个集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工程和乡村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落成,118户农民陆续搬进新家。

项目塑造南充新未来

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南充还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懈怠,重大装备、高效能源、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化项目不拖延并高度重视后续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改革实施、项目建设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外商来投资。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依托自身优势,以承接西部石化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积极建立配套设施,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着力再造一个南充工业

重点突出石化能源发展。加强与中石油的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质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核电、水电、火电、天然气发电等产业,力争华能火电早日开工建设,嘉陵江九级航电全面发挥效益,把南充建成中国西部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精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产品上档升级,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构建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整合。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能力建设,突出产业园区的品牌文化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的体制建设,引进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交通枢纽建设。打通南充周边省市的快速通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两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作用。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充分利用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主动承办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赛事或展览,不断提升南充的知名度。

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红色旅游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篇4

为开发利用好我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红色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市政协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列入今年重点提案,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全面了解掌握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赴外地考察学习发展红色旅游的先进经验,对我市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文化传播等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县(区)及有关专家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

调研组认为,**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多”。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400多个,其中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的有205处;被认定为文物的有100处,包括77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3个、县级42个)和2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二是民主党派“人物显”。

**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活动所形成的革命历史和大量革命遗址,还拥有其他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历史资源,如八大民主党派中有民革、农工党、致公党等三个党派的创始人与**渊源深厚。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祖籍**陈江幸福村,其夫人何香凝是民革主要创始人、民革中央第四届主席;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大革命失败后,为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了农工民主党;陈炯明是致公党第一、二届总理。

三是统战文化“底蕴厚”。

**统战资源尤为丰富,在统战历史事件方面,既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武装起义,又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抢救滞港文化人士;既有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华侨农场安置南洋归侨,也有改革开放后争取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国返乡参与经济建设。1942年由廖承志负责的抢救滞港文化人士这一重大统战事件,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数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过**中转到内地。此外,还有“一公两名将”(廖承志和**、邓仲元)等丰富的统战名人资源。在华侨历史文化方面,**作为广东著名侨乡,侨眷侨属超过100万人,海外**籍侨胞就达300万人。

四是红色景区“基础好”。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红色景区,目前全市红色旅游景区(点)中,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5处(5A级2处、4A、3A、2A各1处),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2处,**已成为**流域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五是研学旅游“人气旺”。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网红打卡地,带旺了**红色旅游。2019年,**纪念馆位列全国5000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参观量100强第79位;**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开馆后迅速“走红”,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有所下滑)。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借助**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及大中专院校师资,形成党校、高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资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研学体系,为我市乃至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二、当前红色旅游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研发现,我市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红色资源保护缺乏长效性。

全市**多个革命遗址中灭失的多达*个,现状评估“较差”和“差”的也多达*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处,占比仅。当前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仍存在保护资金难保障、产权权属难集中、管护人员难落实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二是红色景区建设缺乏创新性。

景区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益普遍不高,存在场馆建设同质化、展陈设计一般化、景区功能单一化、景区产品低端化等现象。导致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前红色景区建设理念缺乏创新、建设手段较为传统。

三是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性。

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大多局限于革命遗址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红色资源利用率低、红色线路关联度低、红色产业融合度低等“三低”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谋划、系统开发,未形成“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三、加快我市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四个一工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

一是制定一部红色资源保护法规。

建议市人大尽快出台《**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明确红色资源的认定标准、保护责任、维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具体举措及法律责任,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一个革命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议以现存史料文献为主,收集有关**革命历史的文物、文献、档案、人物传记等,并同步推进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电子化,形成全面、真实、生动展现**革命历史的数据库。三是编制一个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建议以**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为依托,以红色景区、美丽乡村为节点,谋划建设覆盖全域的“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并将各示范带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和相关部门,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带。

四是打响一批**红色文化品牌。

建议以**红色文化发掘项目形式组建专业团队,持续深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全面梳理**红色文化脉络,提炼**红色文化主题,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二)打造“四个精品”,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一是打造精品景区。

以现有红色景区为基础,按照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布局,建议各县(区)每年创建一个3A级红色旅游景区,迅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红色景区。

二是创建精品线路。

建议结合编制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启动精品线路示范工程建设,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以红色精品景区、风景名胜景区、美丽乡村为节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宜学宜游的旅游研学路线。

三是讲好精品故事。

建议深挖**革命故事,以革命人物为主角,以感人细节挖掘为重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一件件厚重的革命文物,充分展现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怀、牺牲精神,见微知著、因小见大,真实感人地展现**革命的历史脉络。

四是打磨精品文创。

建议研究制定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配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育一批高水平文创设计人才和机构,培育一批文物文创、非遗文创、消费文创、乡村文创等示范基地和产品开发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文创品牌,不断提升文创消费在文化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三)创建“三个基地”,做强做大特色培训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干部学院,建设面向全国的干部培训基地。

在加快推进**干部学院提升工程建设的同时,将新计划建设的**区委党校、**县委党校设为**干部学院的**分校区、**分校区,并与市委党校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体。二是整合优化市委党校,建设**革命历史的研学基地。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室、市委宣讲团合并整合为契机,强化其革命历史研究、红色培育课程编撰、教师和讲解队伍培训等功能,努力将市委党校打造成为研究**革命历史的主要机构。三是独立创办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全国统战系统的南方培训基地。

(四)健全“四个机制”,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红色资源开发跨部门领导机制。

建议成立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革命遗址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谋划部署**革命历史研究、革命精神提炼、革命文化传承和红色培训基地、红色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重大事项。

二是明确镇村保护职责,健全革命遗址遗迹属地化管护机制。

在尽快研究制定《**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的同时,加强对革命遗址的管护,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三是组建文旅投资集团,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各类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景区道路、食宿、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5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 3 月 6 日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也出现了蓬勃的发展之势,尤其在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乡村旅游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了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在此,我将结合陕西省柞水县乡村旅游发展,阐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推动柞水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词:乡村旅游柞水县问题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ural tourism also appear in our country rapid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series of impact on the rur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etc..Rural tourism in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has also exposed some of the problems gradually,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ot mature.Here, I will combine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ashu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expounds the positiv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Zhashui county.Key Word:Rural tourism Zhashui County

The problem Measure

目录

摘要.......................................................................................................3 1.导论....................................................................................................6

1.1研究背景.................................................................................6 1.2研究目的与意义......................................................................6 1.3研究内容.................................................................................7 2.陕西省柞水县....................................................................................8

2.1陕西省柞水概况......................................................................8

2.1.1资源状况.......................................................................8 2.1.2主导产业.......................................................................8 2.1.3旅游发展状况...............................................................9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9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0 2.4解决的措施............................................................................12 3.总论..................................................................................................13 参考文献.............................................................................................13

1.导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前进道路上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之伴随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田园式乡村生活的渴望。这对农村来说便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利用城市人们的心理,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并创新性的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1]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在全国大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柞水自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的相继开通以来,进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利用生态和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柞水县更是大力发展以“走古道、逛古镇、访农家、赏渔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使该县的旅游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吸引力。仅2013年前8个月,乡村游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促进地方农民增收1.8亿。[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发展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互补,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的振兴。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与生产积极性。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增加农副产品价值。利用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使农村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的同时,扩大农业生产范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增多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人们注重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旅游观念,减少城市旅游地区的压力,对交通也带来缓解。在偶尔的短暂假期中也能为都市人们告别城市的喧扰,回归大自然,带来一份宁静,洗涤心灵。

(4)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将城市的先进文明带进农村,以农村文化为主,挖掘农村文化的个性,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资源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更全面、均衡、科学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

1.3研究内容

(1)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其条件(2)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存在的阻碍以及措施(3)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经济在的问题解决后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在各地结合本地特殊情况进行推广发展

2.陕西省柞水县

为了更好地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各方面,本人于13年寒假利用查找资料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陕西省柞水县的旅游业状况进行了解。

2.1陕西省柞水概况

2.1.1资源状况

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之一,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山林地面积多,农耕地面积少,由于土地分布零散,一些土地质量欠佳,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柞水地跨温带与亚热带,气候与地形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70%,活立木蓄积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陕西省的林业县。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猕猴桃等,其中大红板栗是北方板栗中的优质品种,行销国内外,久负盛名。[4] 2.1.2主导产业

(1)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重点抓好板栗、核桃、食用菌生产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干鲜果、中药材加工两个系列的深度开发,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

(2)以铁、铜、金、铅、重晶石为主的矿产业。长抓铁、铜、石(非金属矿类),短抓金、银、铅;近期办好现有采、选、冶企业,远期瞄准建设钢铁基地的目标。

(3)以溶洞开发、秦岭隧道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旅游业。旅游资源以自然风景为主,突出生态旅游这个主题,合理有效地利用风景

名胜资源,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1.3旅游发展状况

(1)柞水县把旅游业作为突破发展的第一产业,突出“观山听水怡情,休闲度假养生”的主题定位,整体推进县城、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四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打造最佳秦岭山水游和古镇乡村游品牌,发展惠民富民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0.2亿元。

(2)先后获得了“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县”,牛背梁被评为“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魅力旅游景区”等称号,柞水溶洞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凤凰镇位列陕西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3)开展了牛背梁森林公园4A景区九天山3A申报和石瓮镇、营盘镇、凤凰镇、石瓮镇石瓮村、营盘镇朱家湾村“旅游名镇”和“乡村游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柞水溶洞和牛背梁景区获得了省级“平安景区”称号;组织编撰了《柞水旅游指南》等旅游文化书籍,提升柞水旅游品位。对新纪元等五家酒店和各镇123家农家乐实施升级改造,有2家酒店被初评为“三星级”,编印《旅游法规文件选编》,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涉游知识培训20场次3000余人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广告宣传、导游服务和客运票价、住宿餐饮、旅游门票等涉旅收费监管为重点的旅游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广大游客营造舒适的环境。[5]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1)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部分农村的农业由于地形地势、气候、土壤等客观原因,农村经济的经济发展对农业逐渐失去依附性,例如柞

水县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滞后,但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很大的阻碍,机械化生产无法进行。另外,经济状况落后,当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农村有大量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的各种矛盾突出,尤其作为贫困地区、贫困县存在更多的隐患。所以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这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改变当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建设新农村。

(2)柞水县处于秦岭脚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药王沟旅游、四方山景区、秦岭狩猎俱乐部、凤凰古镇、九天山公园、小沙栗沟生态旅游、天平山旅游、赤水沟旅游、五华山(东坡)公园、溶洞景区百神湖、丰北河乡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

(3)自2008年西柞高速的开通后,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和麓苑国际大酒店、四星级禹龙晨昇大酒店等酒店也相继建成,为柞水经济拉近了柞水与大城市的距离,为柞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大旅游意识较弱。柞水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还不够宽,没有认识到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产业实施,全社会大旅游意识差,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到位。

(2)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处于缺位状态。自2008年起,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柞水县各地农家乐兴起,农家乐的办理手续简单,一时间农家乐遍地都是,盲目发展,有的甚至相邻好几家都兴办农家乐。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过了旺季之后,旅游客源减少,当地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加上政府没有及时合理的引导,农家乐以快速 的时间萎缩,导致当地农民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农民的积极性。(3)乡村景点人文特色不浓,旅游资源过于单一,旅游资源组合欠缺。目前,柞水的旅游景点一直都以自然风貌和人造风景为主,而农村的文化底蕴没被突出,乡村旅游中的极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发没有跟上。

(4)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条件较差。近年来,在旅游宣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柞水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较出名的景点较少,乡村旅游更是鲜为人知。

(5)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营管理,对市场信息缺乏良好的判断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县从业人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仅10%左右,旅游专门人才严重匮乏。例如,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管理的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差。接待能力还比较差,柞水县的旅游属于假日游,每次假日的到来为柞水经济带来机会,但同时对来柞游客的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不能很好地保障,存在严重的问题。

(6)季节性影响很大。淡旺季对柞水县的旅游业影响很大,基本上旅游旺季都处于4月到10月份,而淡季时乡村旅游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处于柞水县老林乡,由于客源的影响,其运营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其它时间就不用进行运营状态,这一条件的限制导致行业发展困难。

(7)当地劳动力欠缺。柞水人口只有16.5万,加上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本县发展缺乏劳动力。如盘谷山庄在不运营的时间段内,里面的工作人员除了较高层的管理阶层外,其他的全都休假,休假时长将近半年。为了防止劳动力的流失甚至以欠工资的方式以免人员的流失,于是在这一部分人员又无法在别的地方发展,影响当地人们的收入。

2.4解决的措施

(1)确立大旅游观念,促进旅游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尤其是新兴的农村旅游在农村产业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把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提高全民意识,用“一盘棋”的观念来指导、服务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2)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掌握市场信息,加快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足,此时就要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乡村旅游的定位、旅游市场分析、资源分析、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要突出分类、分景区规划,生态游要侧重于修路、植树、保护,人文游要侧重于保护、挖掘等。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使得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例如加强对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建设的规范管理,满足游客需求,最大限度地留住客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服务机制,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严格执法,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乡村旅游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政府进行形象宣传,乡村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同时也加大对绿色农产品开发,积极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战略。在媒体上广泛深入地进行柞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开展网上宣传、会展宣传、人员推介等。或者策划大型活动,每年策划举办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用宣传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形

成游客的注意点。

(5)加大对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发展加强旅游景点的特色同时,发展相关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3.总论

柞水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业一直未受到很大的重视。柞水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地区,信息也比较闭塞。自2008年高速公路的开通可谓是对柞水带了巨大的改变。柞水人特别是农民们开始意识到外地游客对自己可是好处多多。然而就在那个时候柞水人意识并不成熟,而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对外地游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行为。现在,柞水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兴起阶段,如果合理的发展将会对柞水人民带来巨大影响。也许柞水农民再也不用过着贫苦的日子,再也不用忍受亲人的分开。那时柞水将是怎样一片光景?

参考文献

[1]盛世金农网·关注“乡村游” [2]陕西省柞水县人民政府网站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6

根据市政协“加快新区建设,推动大城市发展”调研安排,市政协副主席xx一行就xx区新区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先后实地视察了荆北新区、城南开发区、临港工业新城、华中农高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听取了各城区建设情况汇报。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兴城壮腰、建设大城市”的战略部署,xx区以古城为核心,加快推进古城周边城北片区(荆北新区和207∕318国道片区)、城南片区(城南开发区)、西南片区(临港工业新城)和华中农高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3+2”新区建设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一)荆北新区。荆北新区发展定位是“楚都新韵、陆港水城”,以旅游集散、现代服务、特色居住、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为主要城市功能,投资主体为市政府和中房集团合资组建的xx市楚天置业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开发完成后可提供用地1836亩,土地一级开发计划投资30亿。成功引进绿地集团、红星美凯龙等行业龙头企业。目前,绿地项目一期建设进展顺利,红星美凯龙、xx中学新校区、xx医院医疗中心及客运枢纽中心部分项目的土地征迁工作已近尾声,即将全面动工。下阶段将启动凤鸣大道、刘家台路、楚源路拓宽工程。

(二)城南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态型石油机械制造基地、两湖平原新型建材基地、华中地区照明电器科技产业基地、华中地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编制完成了总规、控制性详规及道路、供电、给排水等专项规划。截至目前,新签约项目2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在谈项目17个,完成到位资金27.9亿元;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7个,新投产项目4个,预计今年在建项目可达30个,建成投产项目20个。启动了园区道路补板维修、华中照明产业园供水管网建设、学堂洲排水管网疏通及电力增容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

(三)临港工业新城。立足“港口+城市+产业”的港区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编制完成了新城建设规划,依托长江及江汉运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照明工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截至目前,新城完成土地征收2584亩,基本保证了项目用地安置需要。成功引进卓尔城、中纺油脂、湘商食品、宏昌集团等项目。湖北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采用BT建设方式开展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新港大道、曲江路、九阳大道南延、新垸大道已全线开工,完成吹砂填塘约1000万立方米。

(四)华中农高区。规划总体定位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发展定位为农业高新产业集聚区,“四化”同步生态城,投资主体为市政府与省联投集团合资组建的华中农高投资有限公司。农高区总体规划正在报请省政府审批,控制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农高投与太湖港农场、纪南镇三红村签订了核心区征地协议,其中太湖港农场已完成征地面积1727亩。成功洽谈华中淡水产品交易市场、荆楚种业、荆楚风情镇等一批入园项目,即将启动太湖大道和农高大道建设。

(五)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定位为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范区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完成了新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控制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围绕文化旅游策划了16个重点项目,正在向国内30强文化集团推介招商,其中成功引进曲江文化集团5A级旅游景区项目、鸡公山单元片区开发项目。完成楚都大道和雨台大道的规划设计,启动了凤凰大道和环湖大道的规划设计,预计年内可完成楚都大道南段3.1公里道路基础工程建设。下一步将尽快成立xx海子湖投资发展公司,承担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土地收储工作。

二、主要问题

(一)规划严重滞后。当前,xx区新区建设大多已超出中心城区10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于没有新的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总体规划作指导,各新区规划各行其是,水、电、气、路、线、网、库等专项规划各自独立,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畅,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因项目建设而反复调整规划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功能分区不明显。xx区新区建设四面开花,在建新区5个,建设时序不明确,建设重点不突出。绝大部分新区功能定位过多,主导产业界定同质化,特色不明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政策推力不足。旧城改造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古城人口疏散政策和明确的城中村改造方案,古城人口疏散停滞不前,还建房建设进展缓慢。新区建设中,存在城乡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标准不统一、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分配政策差别以及失地农民安置、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等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区建设。

(四)责权利不相匹配。新区建设管理体制各不相同,有的是市政府主导,如荆北新区、城南开发区、海子湖新区;有的是区政府主导,如临港工业新城;有的是省里主导,如华中农高区。新区只有管委会或指挥部层面的.机构,新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以及各项事务协调和建设都依靠市区两级政府,责权利不相匹配。

三、几点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构建明晰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要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妥善整合好空间布局。

一是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尽快修编xx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建筑土地面积范围,把xx古城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大城市建设的核心,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新的城区总体规划,科学规划产业空间,超前考虑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土地空间,为xx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二是实行规划无缝对接。要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xx区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间的协调,也要统筹考虑总体规划与新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的相互配套,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布局,确保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

三是坚持规划引导项目建设。赋予新区规划应有的法律效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服从规划、裁定于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建到底,决不能因为领导意志和特事特办各义随意调整。对于确需调整的,必须科学论证,按法定程序审批。

四是力求规划建设上品位。在城市建设上要彰显高端品质,重视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避免千城一面。新区规划建设大到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街景设计及沿街建筑色彩、高度等,小到店面招牌、公交站台、道路绿化等设计样式、位置、尺寸,都要通过精细规划,保证空间布局的整体性、环境设计的科学性,美化新区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并与区域功能相协调。

(二)突显功能定位,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立足当地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进行差异化功能定位,避免新区建设投资重叠。以新区功能定位为指导,分阶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产业带动,有计划地着力培植核心产业,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能够持续支撑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重点上,要根据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不区的发展区域,突出特色分明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准主攻方向,重点扶持1至2个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顺应产业园区化发展趋势,尽快膨胀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园、特色园,通过大量产业关联密切及相关配套企业的集聚,努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在产业发展上,坚持项目立区,突出重大项目带动,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依托1至2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和壮大发展,辐射拉动新区产业发展。在设立专业园区基础上,针对新区主导产业搭建引进产业发展必需的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仓储中心、营销网络等中介服务机构,使产业由单纯的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转移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鉴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新区建设不宜全面铺开。合理安排各新区建设时序,分清先后缓急,优先选择1至2个新区重点开发建设。

(三)秉承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建设体制机制。新区建设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运用营销理念,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个性化价值最大化。

一是明确市场主体。学习借鉴“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强化新区建设平台市场化运作,绕开政策壁垒,充分借助企业在融资、经营上的优势,成立以管委会为大股东的开发公司,凭借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进行融资开发,推动新区开发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随着新区建设发展的深入,应该按照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重心下移的发展方向,做实区域管理机构,除重大事项报请党委政府决策外,由新区管委会全权负责区域开发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实行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简政放权,将土地招拍挂、项目审批等决策和管理权限下放,简化审批程序,实行新区有限自治。简政集权,管委会设立国土、公安、规划等部门派出机构,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集中管理模式。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与周边同类新区建设政策的综合对比研究,考虑到新区建设急需强力推进,在与周边同类新区竞争中赢得先机的现实需要,新区建设政策要更优惠、更有含金量和吸引力。在土地收益上,要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收益分成比例,考虑到区政府土地征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新区建设起步阶段土地出让收益可按比例分成返还区政府,用于继续扶持新区建设。在土地征收上,要统一城乡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标准,不搞地区差别。在保障失地群众利益上,要对还建房建设用地指标、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加快还建房建设步伐。建设农村新社区,变村为社区,变村民为居民。同时,出台失地村民就业、养老、医保身份转换等配套政策,参照城市居民待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积极探索留地安置,有效疏导就业。

四是盘活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存量土地,通过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争取更多的新区建设项目挤进省和国家盘子,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整理等项目也尽量安排到新区;实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成片争取规模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将重点项目与周边关联配套项目进行捆绑和资源整合,通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区域价值,开展招牌挂售地,改变分割地块简单出售的传统开发方式。多渠道筹资,向上积极争取,借助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大交通建设等争取国家、省里专项资金,积累新区建设资金;利用城市资产,做好新区建设投入自身挖掘,对城市道路、桥梁、公交、园林等设施的开发权、冠名权、使用权进行招拍挂;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按照“谁开发、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等作为商品,重新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加强合资合作、利益分成。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7

一、嵩明县企业的基本情况

嵩明县有工业园区两个, 即:杨林工业园区、小街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一个, 即:小街农业示范园区。职教园区一个, 即:杨林职教园区。截至2011年10月, 嵩明县有各类企业1417户, 其中:私营企业1072户, 私营企业中有法人企业909户, 分支机构企业163户;内资企业331户, 331户内资企业中有法人企业160户, 分支机构企业171户;外资企业14户。截至2011年8月, 杨林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50余家, 建成投产的有98家, 达到规模以上的企业33家, 亿元以上企业有28家。小街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0余家。小街农业示范园区现有企业14家。其他企业分散在嵩明各个乡镇。

二、嵩明县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为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嵩明县支行从2008年开始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和昆明中心支行安排部署,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下称“企业征信系统”) , 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并据此推动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截至2010年末, 嵩明县支行共征集221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 在征集过程中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卡148张, 已有83户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贷款金额累计达100514万元。其他企业通过办理贷款证、贷款卡的形式, 1000余户的信息都基本录入企业信用数据库。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 对规范中小企业经营, 培育中小企业信用意识,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长效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具体工作的做法及建议

(一) 具体做法

以强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为主线, 以加强贷款卡管理为手段, 以推广和拓展企业信用报告使用为突破, 大力培育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 营造“守信激励, 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促使我县中小企业走上快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努力把嵩明县建设成为我市社会信用环境最优, 金融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之一。

1.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与保障机制。 (1) 人民银行嵩明县支行作为我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牵头单位, 要加强对我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 督促各金融机构和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 共同做好工作。 (2) 建立人民银行内部协调联动机制, 进一步整合综合业务科、基础业务科等部门的相关资源, 发挥人民银行的整体优势, 从人力、技术等方面加大对我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2.加强信用信息的采集与更新管理。 (1) 加大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力度。要求企业在办理开户手续的同时应主动申领贷款卡;人民银行嵩明县支行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不断征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2) 加强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质量的管理。人民银行通过对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明确企业应提交的资料和填报的信息, 严格审核填报资料的规范性, 通过对企业的检查进一步落实所征集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对不诚信行为应承担责任。 (3) 加强企业信息变更的管理。人民银行应加强对企业变更信息的管理, 一方面要加大对已入库信息的清理, 另一方面要求贷款卡持卡企业发生名称变更、住所变更、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或代理人) 更换、注册资本变更时, 须在完成工商等变更手续一个月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嵩明县支行综合业务科申请办理变更登记。三是利用每年的年审, 及时更新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 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3.完善信用信息服务机制。 (1)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机制, 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稳步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资质认定、政府采购、财政支持、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节的应用范围, 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商品采购、产品销售、合同签订、项目承包、对外投资合作、招投标等商业活动及高管人员招聘中, 积极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 (2)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 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中的作用, 帮助金融机构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促进银企建立长期信用关系。 (3) 组织开展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一是3年内要完成人行昆明中心支行要求试点县完成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数;二是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联席会议制度、评级结果推介制度;三是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人民银行继续开展好对担保机构和借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 将外部信用评级作为授信的参考依据。 (4) 、搭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政、银、企融资推荐对接平台, 积极实施以政策扶持、信用评价、融资对接、定期检测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宣传主动配合县政府、全县各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形式多样的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平台, 褒扬诚信典型, 披露失信行为, 培育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2)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宣传培训, 使其充分了解征信系统的功能、应用情况和建设成果, 读懂信用报告, 增强信用意识, 提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力推广信用成果的应用, 积极引导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应用信用报告维护企业权益, 降低经营风险, 为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保驾护航。 (3) 金融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技术咨询等专业培训和辅导, 提高企业使用银行支付结算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能力,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建立以杨林工业园区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杨林工业园区是云南省省级工业园区, 中小企业比较集中, 现已经入驻中小企业150余家。为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力争工业园区的企业入驻一家, 信用信息就拿入征信系统一家。

虽然嵩明县支行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 但, 要做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信用信息整合难的问题;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沟通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难的问题等等。

(二) 建议

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建设。一是推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提高担保机构信息透明度, 培育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 提高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二是发展中小企业联保、上下游合作关系担保、个人资产担保等信用增进方式, 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三是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动产等登记公示系统, 扩展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质押等保证范围,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充分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 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广使用商业票据, 通过贴现、再贴现票据选择引导信贷投向, 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动商业银行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审贷管理制度, 在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 提供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大力推广非现金工具支付, 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3.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机制, 加强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 扩大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范围。加强与工商、法院、质监、环保和社保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收集并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和单位的企业信用信息, 为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扩大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重点推动财政部门审查中小企业财政贴息贷款项目、税务部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工商质监部门开展企业资质认定、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准入审批等过程中, 均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台

4.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人民银行对发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资金不足的农村信用社, 优先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持;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已办理贴现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

5.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力度, 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作和信贷支持情况纳入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考核内容, 建立和完善对金融机构运用企业征信系统的考核评价办法。

6.人民银行要切实承担起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职责。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和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好县域组织作用, 切实承担起此项工作的领导职责。要将该项工作作为“联系地方政府、服务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有效形式, 做到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有思路, 工作有计划、推动有举措”。积极开展工作, 及时调研、上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推动项目发展调研讲话 篇8

报告指出,一方面,EET强调从创业角度加强高中生或大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帮助潜在创业人群(如无业人员)和初创人群(如小微企业所有者),积累创业知识与技能并开展实践。尽管EET不是解决失业问题或促进创新的高招,但在改善创业者的创业心态、创业能力、创业状态和创业表现四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

目前,全球EET规模持续扩大,但各国对其本身及影响的认识依然有限。报告就“如何推动创业教育发展”这一主题为决策者提出五方面建议:第一,推动创业教育需多管齐下;第二,EET目标应当是清晰和实际的;第三,尽管个人在获得市场技能后不一定创业,但EET对其初期技能的培养仍是有益投入;第四,依据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因地制宜设计并实施EET方案;第五,开展缜密的影响评估,明确EET是否、如何及为何发挥作用。

上一篇:办公室秘书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