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共8篇)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1

海伦李超军

招商引资作为有效投入的重要“源头活水”,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市招商规模持续攀升、引资总量快速增长、项目质量逐年提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事实证明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了海伦市“西扩中兴北上、富民活乡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海伦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抢抓机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创新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内引外联,广泛合作,深入开展招商之冬和升级招商等项活动,致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市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四区建设”和“翻番晋位”为目标,大力实施“西扩中兴北上、富民活乡强市”发展战略,围绕跨越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十大跨越”,加快建设富庶、开放、和谐、文明海伦,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攻坚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机遇,创新措施,突出实效,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为了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项目 1

建设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位置,全员发动、全民参与,持续推动招商引资升温、升级、升位。

可见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市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是,面临新的经济形势下,怎样实现招商引资的升温、升级、升位呢?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领导,把招商引资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招商引资工作首先要紧紧围绕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来进行。全市上下都要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层层搞好思想发动,克服个别部门和个别人的坐等观望,消极怠慢的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各级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中,各级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招商组织,加强专业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加大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确保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实现。

二、培育典型,强化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成功经验,营造大招大引,招大引大的招商氛围,形成招商共识,提高全市人民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一切力量参加招商,进而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健康快速进展。在全市上下形成心往招商想、劲往招商使、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招商态势,促使我市招商情绪的持续升温,再掀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新高潮。

三、改进、创新招商的方式方法。招商引资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取得招商的成功,经实践证明并行之有效广泛运用的方法有:组团招商、传媒招商、主题招商、借助中介机构

招商、网上招商、展览招商、文化招商、旅游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顾问招商、学术招商、联合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打工招商、上市增资招商。同时,要结合亲情吸引、人格吸引、政策吸引、成本吸引、资源吸引、市场吸引、人才吸引、环境吸引、配套吸引等途径做好招商引资。以上招商引资方法和途径,可以相互配合、交叉和综合使用,招商人员只要坚持以客为主的原则,根据新的形势,研究新的情况,探索新的路子,就能不断地发掘出新的招商思路和方法来实现向专业招商、向系统化招商、向产业倾斜式招商、向环境高地招商、向科学招商、向高质量项目招商、向园区集聚招商。

四、进一步发挥优势,为招商引资提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业,推进商贸产业项目招商。重点抓好我市优势新兴产业招商活动,在推进玉米、马铃薯、甜菇娘等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的基础上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的生成和建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优化招商环境,营造以诚安商、以富留商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创新服务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商配合,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加强协商沟通,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式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加快把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为稳增长的动力。加快“信用海伦”建设,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承诺,营造以诚安商、以富留商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诚信海伦”、“诚信政府”、“诚信招商”。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对外宣传海伦,推介海伦,让国内外客商了解海伦,努力打造对内开放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坚持对特大重大项目采取“特事特办”的做法,由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亲自服务。通过扎实、有效、便捷、真诚的服务,保证洽谈的招商引资项目早签约、早建设、早投产,提升签约项目的落地率,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效益高的互利互惠和谐共赢的发展态势。

六、拓展招商领域,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瞄准国内500强、行业50强和央企省企,争取在带动性、关键性、方向性、战略性项目的引进上取得突破。在省内外举办投资促进活动,充分挖掘和整合海伦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品牌,宣传海伦,提高海伦在国内外知名度和信誉,吸引客商投资海伦。我们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精深加工、关联配套产业,积极推进轻工产业招商;做大做强高、精、尖项目产业,推进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高端产业招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走出去请进来,有针对性地登门拜访,上门招商。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考察投资,做到 招大商、引真资,在增加招商引资数量的同时确保招商引资的质量。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转型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升质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即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 适应社会需求, 着力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不失时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无论是 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分析, 还是从适龄人口的变化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看, 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这突出表现为“四个迫切需要”。

第一,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在于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经济, 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根本靠人才支撑。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赢得转变发展方式主动权的根本所在。当前,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服务地方作贡献的重点, 集中体现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仅是高校应有的责任, 也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率先转型、加速转型, 以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是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教育既是国计, 也是民生,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等教育在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 往往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 “有学上”的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 “上好学”的问题日趋凸显, 亟待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虽然总体上看近年来各类高教优质教育资源增长迅速, 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 总量仍然偏少, 比例仍然偏低。因此, 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亟待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第三,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是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009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 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纲要》提出, 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而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 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将达到50%, 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不仅使千百万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跨越式大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时间短、速度快、跨度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5%,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 2009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 不到2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类似的毛入学率提升幅度, 美、日等国用了半个多世纪[1] , 韩国作为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 也用了30年时间[2] 。正因为经过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多。比如, 部分高校发展定位不准确、部分学科专业内涵不足及生均高教经费偏低、师生比偏高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切实把高教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第四,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是应对适龄人口变化挑战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8》, 按出生人口计算的18~22岁学龄人口, 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人, 而2018年降到最低点0.69亿人, 约为2008年的55%, 以后将缓慢回升, 但2020年的适龄人口数也仅为2008年的58%[3] 。适龄人口的变化,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既有机遇, 又有挑战。一方面, 随着生源的减少, 规模扩张的压力必然有所下降, 生均资源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将逐步得以遏制, 这就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批高水平学校和高就业率专业将会在已经“做大”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强”并形成品牌。另一方面, 一批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将面临“生源严冬”的考验, 这在近年以来的高校招生中已初显端倪, 不少高职院校招生困难, 甚至出现一再降分录取学生的窘境。改变窘境唯有加速推动高教发展转型, 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之路。

二、正确处理高教发展转型面临的若干重大关系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正确处理高教发展转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是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的关系。规模是基础, 质量是关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 高等教育规模如果偏小, 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量人才的需求, 也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因此, 在世纪之交我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有其客观需要。但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数量已达2600多所, 学生总规模达2980万人, 每年毕业生600多万人,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伴随规模的快速扩张, 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显突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 切实转变高教发展方式, 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 克服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只有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引导和支持各类高校特色发展, 积极探索培养各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才能在大面积提升各类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 加快推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渡。

第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的关系。加强重点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方面, 要集中优势人力财力物力, 重点打造一批名大学, 建设一批名学科、名专业, 造就一批名师, 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的高等教育新亮点, 努力在提升全省高等教育竞争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 要以重点突破牵引整体提升。对于重点建设形成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要通过推进资源共享, 发挥其改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酵母”作用, 带动高等教育质量大面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看优势学校、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发展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看大多数地方高校是否具有办学特色。如果大多数地方高校能够根据自己的服务面向、办学传统和资源条件, 确立符合实际的办学目标, 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那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大有希望。

第三是“优势生长”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等曾提出“增长极”理论[4] 。这种理论强调每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一致, 往往是那些集中了某些主导产业集群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大城市首先取得明显的发展, 进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种资源趋优集聚和辐射的现象, 同样见诸高等教育领域。今后十年, 要着力打造我国高等教育的“增长极”, 因势利导做强各类优势突出的高校和学科, 增强其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同时, 要加大对高等教育薄弱地区的帮扶力度, 鼓励和支持高教发达地区和实力较强的高校, 特别是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与高等教育薄弱地区的相关高校结对合作, 帮扶支援, 提升薄弱地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第四是质量多样与质量基准的关系。质量多样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 要坚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为目标, 通过政策导向和经费扶持, 促使各类高等学校合理定位, 推动全省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 采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 引导和支持高校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各类高校的质量基准, 加强高等教育基本质量达标保障工作,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严把质量底线, 守住质量红线。进一步明确各类院校的投入基准, 完善各类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标准, 建立健全学分制、导师制等基本教育教学制度, 全方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合格达标。

第五是政府统筹与扩大高校自主的关系。随着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的逐步确立, 省级政府统筹全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纲要》要求在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部省共建、省市共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条块结合, 增强高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纲要》同时强调, 政府统筹作用的发挥, 要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 以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为重点, 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政府、社会和大学人士共同主导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多重协调机制。

三、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全面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内涵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切实提升学生、社会对高教质量工作满意度。在如何有效推进高教发展方式转变这个问题上, 江苏省依据《纲要》, 对建立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进行重点谋划[5] ,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树立科学的高教发展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支持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推动高校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高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大力促进学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人人皆可以成才的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第二, 以优化结构为基础, 促进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优化结构是提升质量的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 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科类和区域布局结构, 努力建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体系。在层次结构上, 优化发展研究生教育, 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 着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科类结构上, 重点是要加快建设一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 支持高校主动适应江苏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的需要,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布局上, 着力加强“三个统筹”:一是加强规划统筹, 将高校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合理调整高校设置, 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拥有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职院校。二是加强区域统筹, 优化配置沿江沿海高等教育资源, 增强服务沿江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 加大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三是加强对各类院校发展的统筹, 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办出特色。

第三, 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标志, 着力打造区域高教发展“制高点”。针对江苏高校及其学科整体水平高、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 必须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大力支持“985工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大力推进“211工程”高校建设, 遴选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 建设优势学科群, 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以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主干的重点学科建设, 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 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多类型重点学科, 以及各类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按照即将启动实施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江苏计划每年投入10个亿, 在人才引进、经费投入、运行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 重点打造一批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项目, 到2015年, 建设10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优势学科平台, 力争江苏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 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200名、若干优势学科进入前100名。

第四, 以提升学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为重点, 全面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提升学生、社会对高校的满意度, 关键是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以加快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着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模式。一是建立系统合作培养人才的格局。着力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江苏将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联盟”等合作培养人才的计划, 努力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扩大自主选择专业和学校的大学生比例, 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 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 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为目的, 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四是以提高学生、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 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五,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加快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要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引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大力实施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 支持高校面向世界引进顶尖人才、学术大师, 支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选聘400名“江苏特聘教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实施“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工程”, 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 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计划”, 制定有效政策, 鼓励和支持高校高端人才带着成果、技术和项目加盟企业或自主创业, 建立高校高端人才与企业高端人才无障碍流动机制。建立“江苏产业教授制度”, 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 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 联合开展科技项目, 联合培养研究生。

第六, 以扩大开放为途径,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战略举措,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 既要更高水平地“引进来”, 又要更加积极地“走出去”。一方面, 要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扩大与境外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积极创办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 支持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 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另一方面, 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到海外办学, 大力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到2020年, 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 其他院校达3%以上。增加公派留学生数量, 扩大各类人才到海外学习培训的规模, 大幅度提高江苏各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鼓励本省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攻读研究生课程, 到2020年在苏的留学生达到5万人。设立招收留学生的“茉莉花”政府奖学金, 着力打造“学在江苏”品牌, 将江苏建成境外人士在中国 (内地) 学习的重要目标省份。

第七,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对于创新区域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着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是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体系结构、改革评价体系。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创新公办高校办学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和效益, 支持公办高校之间、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减少高校管理层级, 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二是加快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依法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 着力构建管、办、评分离, 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高教管理体制。三是依据高校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和办学要求, 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 引导和促进各类高校科学定位, 错位发展, 同类竞争, 形成特色、提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98-202.

[2]谢作栩.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 .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9.

[4][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 (张宁, 丰子义,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42.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3

这些园区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园区的经济效应。事实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能够更加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资源共享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

尽管产业园区能够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园区与创新企业更好的对接,是摆在科技创新服务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业态,科技创新服务业如何才能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帮助?如何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启迪科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迪科创”)总结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独创服务模式。

招商难题凸显

“从我们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很多产业园区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招商, ”启迪科创副总经理王建锋对本刊记者表示,“近日我们走访了一些园区,发现有些园区甚至设置了多名负责招商的招商局副局长,他们每个人都有几十亿元的招商任务,因此,他们只能疲于到处召开发布会,与招商企业洽谈、考察。”

据王建锋表示,目前国内包括科技园在内的产业园区大概已经超过了一万家,如何招商是困扰这些产业园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产业园区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提高园区入驻率,不惜开出一切优惠条件,例如财政税收的优惠、生产基地和空间的赠送、员工公寓等优惠,甚至当企业一次引进大量资金时,产业园区还会给予实际收益作为奖励。

王建锋表示:尽管各地的产业园区都面临同样的难题,然而各地在产业园区的建设速度上仍然没有丝毫减缓的趋势。过去一家产业园区的占地规模在几十万平方米左右,现在基本上都会扩建到上百万平方米。

很多产业园区往往在准备招商时才会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在全国各地召开招商发布会。“事实上,不同的产业园区都有不同的定位, ”王建锋表示,“比如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定位是医药生产研发制造基地,如果这时将一个纯互联网企业或者纯文化创意企业放在其中,就不合适了。因为周边的创业氛围不一样,资源不同,与企业接触的创投机构、人力资源等都会与企业格格不入,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圈子,所以,现在很多园区费尽心思引进的企业在园区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园区也无法留住他们。 ”

开启招商新模式

为了帮助各地产业园区解决招商难、管理难等问题,启迪科创首家提出了“流”招商的服务模式。该模式是基于TIMS园区信息化系统的一套园区招商管理解决方案,将园区“招商”问题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媒体聚合推广平台、优质企业资源库等功能为园区输送符合自身定位的优质企业,为企业提供满足自身发展的园区空间,实现园区和优质企业的有效对接,保障园区拥有强大的后备企业资源,使园区因企业流失所造成的暂时性空置及时得到补充,达到园区入住率的动态平衡。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开发‘流’招商模式,是因为在帮助园区招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难题困扰着园区,”王建锋表示,“园区一旦建好,有了足够的物理空间,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办公条件时,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园区入驻率达到70%,甚至80%?”

尽管,每一个产业园区都希望能够尽快提高入驻率,但事实上,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企业的迁移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划所决定,并不会因为某个园区的建成或者优惠条件就立刻改变。王建锋说:“‘流’招商模式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帮助园区招商,一是通过媒体聚合推广,二是搭建自身的优质企业资源库。”

启迪科创的聚合式媒体推广平台汇聚了上百家国内主流媒体资源,结合园区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推广方案,将园区招商需求及产业信息一键式发布到各大媒体中,形成规模效应,改变园区招商原有的地域限制,扩大招商渠道,提升园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王建锋介绍说:“我们会为园区在宣传推广方面提供更多专业性建议。比如一个制造类的园区必然需要一些关注制造行业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启迪科创一直在积累媒体资源,同时也一直在运营自身品牌,因此,我们可以整合一套专门针对园区定位的宣传资源。”

优质企业资源库是启迪科创“流”招商模式的另一大特点。启迪科创团队在科技服务行业中已经拥有超过18年的从业经验,加之对全国数十家科技园区的实际运营管理,目前优质企业资源库已经储备了超过10万家的优质创新企业。

王建锋说:“我们的信息库不是简单的‘企业名称+联系方式’,还包含着每家企业的发展规划,比如研发基地计划落在哪里,生产基地是否计划外迁等信息,我们会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园区的特色进行定向推送,最大化的保证企业入驻园区的成功率。”

由于启迪科创积累了很多园区资源,当某家园区的企业有迁移计划时,启迪科创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将其推送给其他的园区。在优质企业资源库中的企业都经过了层层筛选,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且未来发展潜能巨大。通过优质企业资源库专业的数学分析模型,对园区信息及企业需求进行测算、配比,根据得出的匹配度将符合园区的企业精准推送给园区。为园区招商引资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助力企业创新

为了助力企业的创业创新,启迪科创还设立了科技企业创业平台。王建锋介绍说:“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会遇到一些必然的难题,比如办公空间的问题。我们在中关村鼎好大楼8层,设立了一个叫‘厚德创新谷’的企业孵化器”在厚德创新谷里,企业可以以一个办公位作为公司注册地。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更大的办公空间时,启迪科创会根据企业定位,为其推荐诸与其定位相吻合的园区。

启迪科创认为,首先,要突破激励、国有资产处置等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打通信息渠道,改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搭建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启迪科创已经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团队,帮助项目、技术与企业、园区进行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企业与产业园区之间的桥梁,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助力企业创新。提升服务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创新服务模式,即为企业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再从企业的成长和价值增值中获益。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和摆脱传统的从物业获益的盈利模式,促使园区提升服务能力。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4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23日被点击:137 次

今年9月份,香港客商准备投资2.2亿元在东营经济开发区投资一个工业铝锭项目,但被拒绝;随后,一客商准备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二甲醚、10万吨气分、3万吨MTBE 项目,又被拒绝„„仅9月份,东营经济开发区就将4个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这些项目虽然见效快、效益高,但环评不过关,也不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所以被拒绝进区。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新定位,东营经济开发区积极转变招商思路,抛弃过去“拾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传统观念,坚持以质取胜,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发展质量。

在高新技术项目方面,开发区坚持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委托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制定了半导体、微电子产业招商方案,为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提供指导。委托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包括软件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和配套社区等,主要发展综合类电子产业、光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取得重大突破。经过6个月的谈判,总投资4亿元的泰克拓普LED芯片生产及应用项目成功签约。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太阳能芯片、LED封装和LED路灯组装项目;二期主要建设LED芯片项目。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建成投产。另有LED发光部分生产项目和LED芯片项目正在洽谈运作中。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开发区努力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业做大作强。成立了公司化运作的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进驻,帮助现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国内资源整合。今年新引进威玛石油机械项目、佛思特钻杆项目、高原海泰机械制造项目、山东鸿基机械科技项目等石油装备制造业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7.4亿元。目前,开发区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达到13家,高原石油装备有限公司、胜鑫防腐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迅速膨胀,预计到2010年,区内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可达到30家以上,产值可达150亿元以上。

同时,开发区立足本地产业优势,重点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专门从事清洁能源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总投资1300万美元的德国恩德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一期已全部建成投产,今年预计生产叶片300片,实现产值1.8

亿元。根据投资计划,恩德公司将追加投资1300万美元,建设二、三期工程,最终达到年产900片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生产能力。同时,随着恩德风电设备制造项目的成功入驻,一批相关配套项目纷纷跟进。目前,总投资1000万欧元的德国Saertex公司玻璃纤维布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山东中凯风机塔筒项目等即将开工建设,开发区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已逐步形成。

工作中,东营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开发无限、服务永远”的服务理念,从项目洽谈到立项、环评、规划建设、水电协调等环节,全程无偿为企业跟踪服务。对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分包,组建专门工作班子,重点攻关,确保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在谈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形成“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东营经济开发区挑剔的目光不但没有吓跑投资者,良好的投资环境反而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开发区。今年以来,东营经济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8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46.7亿元。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5

(一)今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多种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和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绩。我们满怀豪情地回顾过去,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未来。

(二)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之中有挑战,稳进之中有变数,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艰巨,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做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困难不少,压力很大。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趋利避害、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要继续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求“好”、求“稳”、求“进”。求“好”,就是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求“稳”,就是要坚决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伏;求“进”,就是要保持一个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发展速度。巩固和扩大当前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战胜新挑战,夺取新胜利,必须提升精气神,谋求新发展,必须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

“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精神状态至关重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区域发展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一个人没有好的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就难以鼓起干劲,做好工作,成就事业。一个地方没有好的精神状态,消极被动,死气沉沉,就难以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创新局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有一种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干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拼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韧劲,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闯劲。

(三)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前进就有动力,事业就充满希望;就能充分凝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就能敏锐地抓住和用好机遇,有效地解决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就能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主流是昂扬向上的。这是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看到,确有一些同志精气神不足、状态不佳,突出表现为“五不”:政治敏锐性不高,对新形势认识不及时,对新矛盾反应不灵敏,甚至把自己当局外人,见事迟,行动慢。积极主动性不足,碰到难题不是积极想办法,遇到矛盾不是主动去解决,而是左一个请示,右一个报告,“积极”上交矛盾,“主动”下泄问题,害怕麻烦,不负责任。组织纪律性不严,对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在重大问题上我行我素,个人主义膨胀,自由主义严重。共事相容性不强,有的主要负责人主观武断,说话办事不容人,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班子成员间互不服气,甚至互相拆台,拉帮派,“窝里斗”。务实创新性不够,说得顶呱呱,做得轻飘飘,讲问题绕来绕去,“层层剥皮”,抓工作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缺乏创新精神和本领,工作靠惯性,做事凭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宽,促进发展的招数不多。凡此种种,虽属少数现象,但影响不小、危害巨大,任其发展蔓延,必然破坏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最终不仅发展没戏,崛起无望,而且会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

(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把握工作主动权。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大事多、难事多、急事多。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善于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看得清大势,把得住大局,做个“明白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还要及时谋划应对措施;发生新问题新矛盾,要快速反应,主动靠前。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增强积极主动性,强化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主动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是领导干部做事为人的根本动力。敢于负责就是能力,战胜困难就是业绩,发现问题就是水平,回避矛盾就是失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在今年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新形势下,更要强调敢于负责、善于负责。

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既坚持原则、做好工作,又与人为善、讲清道理,不使矛盾激化。要依法依规稳妥推行各项政策,充分发扬民主,将群众的意见要求充分吸收,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震荡;要高度重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一种有规有序、高效运转的良好局面。

(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工作执行力。增强组织纪律性,首先要确保政令畅通。不能只讲小道理,小道理再重要,也要服从大道理;不能只看到局部利益,局部利益再重要,也要服从整体利益。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把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来谋划、来思考,齐心协力抓大事、攻难事、办实事,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观念。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一名党员,必须带头增强组织纪律性,服从组织指挥,听从组织安排,决不能自行其是,目无组织,目无纪律,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切实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能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绝不能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七)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增强共事相容性,形成工作凝聚力。团结是领导班子的生命线,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共事就是要相容,相容才能成事。

领导班子只有搞好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讲话有人听、做事有权威;才能出智慧、出成绩,什么压力都可以化解,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才能出干部、出人才,有健康成长的沃土,有成就事业的舞台。

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主要负责同志,要善于当班长而不当家长,当“一把手”而不搞“一手把持”,力求“高人一筹”而不要“高人一等”,努力当团结共事的楷模、和谐相容的典范。班子成员要识大体、顾大局,遇事多通气,相互多理解,使班子成员之间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

(八)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增强务实创新性,开创工作新局面。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有些工作不是没有好思路、好办法,而是失之说得多、做得少。实干,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实地去做;实干,就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实干,就是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投到落实中,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以实干兴皖、实干富民。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我们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当前,改革已处于攻坚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勇于破坚冰、善于解难题,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扩大开放是我们的既定战略,也是加速崛起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这是我们的重大机遇,是扩大开放的有效平台、载体和抓手,必须主动作为,内练真功、外造强势,当好合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九)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是玄虚的,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本质上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的问题,是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工作标准、生活态度问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把所从事的工作放到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这样眼界就宽广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看准时代发展的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充满自信,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够从容面对。

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锤炼。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是充实精神和涵养气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热爱学习,追求知识,其眼光和心胸就自然开阔起来,精神就会振奋起来,情操就会高尚起来。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既从书本知识中学习,又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与他们忧患与共、奋斗与共、欢乐与共,多感受生机勃勃的群众实践,我们的精神状态就一定会得到提升。

(十)“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上来,在目标追求上永不知足,在工作事业上永不停步,唱响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营造喜迎奥运、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社会氛围,就能在实现奋力崛起、推进科学发展的征程上走得又好又快、更好更快。

领导干部要始终抓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衡量领导干部工作的标准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看有没有把本地的发展搞上去,有没有把本部门的工作搞上去,有没有真正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抓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力以赴推动发展。

要在认清形势中强化发展责任。应该讲,近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但我们还要保持“两个清醒”:一个是对内的“清醒”,就是要清醒地看到,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落后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现状,发展不足、发展不够仍然是最主要的矛盾、最大的问题,加快发展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最硬的道理。另一个是对外的“清醒”,就是要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潮起潮落弹指一挥间的时代,机会稍纵即逝,“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会得更加深切。当前,我省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存在巨大机遇,两相权衡是机遇大于挑战。而能不能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作为,说到底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形成大碍。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政治品质,简单地说,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才能实现跨越、加速崛起。

要在思想解放中增强发展活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解放,直接影响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抓好“一班人”,带动“一群人”,影响全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突出三个“字”。一是“敢”字。解放思想需要有勇气和胆量,需要无私无畏、敢想敢干,但绝不是空想蛮干,而是看准了就要大胆地干。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搞清楚究竟哪些观念捆住了 “手脚”,哪些因素制约了发展,然后“对症下药”,使思想大解放真正达到促进大发展的实际效果。二是“干”字。思想解放不解放,不在于嘴上说了什么,关键是做了什么。要以实践为导向,以发展为标杆,把解放思想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影响发展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有利发展的环境,汇集推动发展的力量。三是“赶”字。解放思想不仅要见事早,而且要行动快,只有这样,才能先人一步,胜人一筹,赢得先机,占得主动。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做,一往无前地去干,使解放思想成为一件最讲效率的事情。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6

型发展

2009-07-13 本文访问次数:1195

去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国内的实体经济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我们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也不例外,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贴近国家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机制,提升员工技能素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这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工会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近年来,我们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工会在创新职工教育机制,提升员工技能素质,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构建发展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009年公司在不断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努力推进三方协商机制建设。通过加强与行政之间的工作沟通,正确表达员工意愿和工会主张,在构建发展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通过推动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以改善劳资关系为目标达成共识,签订集体合同,对公司《劳动合同期管理制度》、《员工手册》、《休假制度》等七项制度进行协商沟通,使劳资双方以“协约”的形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企业利益共同体,共同保持企业和谐。

2009年公司工会将通过规范新老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过程管理推动民主管理的机制建设,这项工作的开展公司工会从四个方面来推进:

1、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参与新员工劳动合同签约和老员工合同续签推动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公司制度化规范;

2、完善过程监督——不断规范公司劳动合同的管理,包括中途的劳动管理,加强劳动合同中双方义务履行过程监督;

3、建立员工申述接待和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工会工作的制度化;

4、加强沟通协调工作,主要是劳资关系沟通协调、预警以及预防宣传等工作。

二、在转型发展中,加强机制建设,处理协调各方关系,凸现工会地位作用

面对“转型经济中的工会转型”的挑战。公司工会如何加强机制建设,处理好发展和协调的关系,处理好股东、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怎样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谨慎对待,又要灵活把握今年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去年水平,实现全年8个亿目标。对此,公司工会推行工会工作扁平化、流程化的管理新机制,建立独立协会工作制,极大地推进了工会工作的新突破。

在公司内成立了四个一级协会:员工教育、生产管理、民主管里、文体协会。文体协会由各分工会牵头相应成立钓鱼、集邮、摄影、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棋牌分会。全年独立自行组织大型活动,提高员工兴趣,和谐氛围,凝聚力量,达到强身健体,从而来推动工会工作向纵深发展。创新工会工作新机制,使企业文化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的轨道,员工的技术素质也得到赢得了员工和企业的认同。今年公司工会、员工教育协会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形势发展变化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也由于现在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太多”。所以,作为工会干部来说,学习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建立一支学习型工会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工会创新工作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今年以来,根据公司工会2009年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各分工会主席和工会委员以及工会干部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重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做好工会工作、服务员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结合工会自身特点,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健全和完善职代会制度,一月份完成组织召开一届五次职代会,审议通过行政工作报告,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三月份将根据公司机构和人员结构调整情况对各分工会的职工代表按照人员结构比例等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各分工会会职工代表的结构比例更趋科学合理。抓好职代会提案落实的实施监督工作;加强和规范工会经审活动;在开展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增强做好经审工作的责任意识,把工会经审工作放到工会的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把握。

五、六月组织各分工会开展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制度的修改完善工作,在推进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2009年工会组织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建立创新和能力提高的机制来促进工会干部的成长,另一方面加强工会干部新知识、好经验的培训学习,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

三、提升技术素质 促进员工成长

创建学习型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而职工素质的提高必然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正是公司所企盼的。今年以来、公司工会、员工教育协会着重加强对技术工人技能等级资格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公司工会根据企业员工实际数控机床操作的情况,“为了让广大一线员工及早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热加工、冷加工部开设了五期岗位培训班,内容为公司工会员工教育协会偏写培训大纲,涉及叶片生产工艺过程、常规量测具的正确使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数控设备机械常识、员工安全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热处理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共103人次参加培训。对生产经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为期三个多月数控培训,已培训高级技工人员9人,中级技工人员17人,取得技师证书6人,高级技师人员2人。公司现技工人员483人中,持高级技师证书者9人,占技工总数的1.9%,持技师证书者27人,占技工总数的5.6%,持高级技工资格证书者153人,占技工总数的31.7%,持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者258人,占技工总数的53.4%,持初级技工证书者24人,占技工总数的5%。公司技能人员持证率达97.5%,高级技能人员占技工总数的39.1%。2009年下半年经层层考核,公司工会选送15名优秀员工、劳模先进工作者到无锡市总工会干部学校上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选送5名优秀数控操作能手参加无锡市“五洲杯”数控操作技能竞赛。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工会组织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实现员工队伍稳定发展,满足公司转型发展和提高体系建设能力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四、搭建学习的平台 激发组织活力

1、拜师结对,育人传技

2009年公司工会为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素质,组织开展了以“拜师结对,育人传技”活动为突破口,对新一轮的拜师带徒结对活动公司工会再一次广泛的发动,掀起了新一轮的拜师带徒热潮,键全和完善15对师徒进跟踪考核;为公司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的中、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2、引导员工投身降本增效活动

公司工会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结合上海集优公司关于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做贡献”系列活动的意见。运用班组看板、无锡叶片期刊、食堂展板和大型电子屏等舆论宣传阵地,大力开展节能宣传工作,并在广大员工中开展了我为“降本增效献一策”合理化建议活动,公司工会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合理化建议,由生产、管理、质量、生活等,内容广泛。本次活动共收到: 65份。公司降本增效领导小组、与生产管理协会先后二次对65份合理化建议单进行认真筛选审核,最后对七份合理化建议觉得有实施价值,并与各相关部门党支部、分工会进行讨论协商确定合理化建议立项。目前实施情况良好并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了更好地把公司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这项工作做好,有效地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特在食堂展板上向员工公示七份立项的合理化建议项目内容与实施负责人,公开接受公司员工的监督。

3、提高员工素质 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2009年公司工会在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中一个重要着力点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各种读书学习活动,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岗位创新”,进一步推动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和QC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培育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广大员工从操作型职工向学习型工员继而向智能型工员发展。在上半年中公司开展“抓典型、树正气”加大对建厂三十周年“十大功臣”和无锡市“金牌工人---刘士清”、“工人先锋号”、“李斌式员工---张晓东”、无锡市劳模---姚剑峰”、等宣传力度,倡导正确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标兵的示范力、影响力,努力营造公司学习先进、尊重先进爱护先进的良好氛围。

今年,公司工会又开展还组织开展了“感动企业”事迹的评比活动,把在公司中默默无闻工作的----姚剑峰、章宇洪二位员工,通过评比活动把这些闪光点充分挖掘出来。同时,通过开展“感动企业”的评比和其他宣传途径,把这些能“感动企业”的优秀事迹和人物树立起来,发扬光大,在公司中营造良好的正面形象和和谐的企业氛围。在2009年中公司工会通过自主学习,组织培训青年员工开展“精一会二学三”、“一岗多人会、一人会多岗”与“兼岗兼职”的复合型人才活动,增强职工的择业竞争能力,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工会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整合有效资源,通过组织开展哈汽H368R /L叶片和哈汽H1220RL.DJ(锻切模)、GEAE航空 GA9021.DJ预锻模GA9031.DJ预锻模形式的劳动竞赛,加速提高和增强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4、共铸理想信念 共创科学发展

为活跃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使WTB员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工作、生活的轻松、舒畅与幸福,让每个员工都乐于融入这充满活力和乐趣的企业之中。我们认真开展了一系列WTB员工文体活动。09年WTB员工迎新春游艺活动的举行。“三八”妇女节期间开展“巾帼风采 岗位奉献”演讲比赛、“青明”期间开展“攀高峰、促和谐”员工登山比赛、“五四”期间开展“希望杯”篮球比赛、“五一”期间组织140余名农合工,游览东方第一大佛------灵山大佛和梵宫,与公司领导共进午餐。“六一”儿童节期间为农合工子弟赠送学习用品、六月十八日WTB与江南大学机械学院携手共建“叶盛发展”捐资助学活动,公司领导为51人颁发奖助学金。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工会,通过半年以来的工作实践,在工会组织的自身的改造和调整,工会工作重心转移、工作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也得益于工会工作新机制的创建结果。

应该说公司工会在积极探索职工教育机制,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工作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受机构设置、人员结构、企业文化、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不断提升经营质量的需要,在市场和产品领域不断转型过渡、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过程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实施工艺进步和管理优化的过程中,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用发挥不够;

2、在如何建立员工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工作中,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

3、结合公司提出的“三个提高”(盈利能力、健康程度、核心竞争能力),配合公司实施转型期“文化培育”,全面实施“推动战略,优化管理,关注细节,做好为先”的工作方针。公司工会在构建和发展和谐劳资关系,提升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能力。

4、工会组织以维护职工权益为出发点——适应求变,推动和倡导职工教育体系的制度化、流程化创新机制建设方面尚有差距。今后在探索创新工会工作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1、在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员工素质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要把培育职工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放到重要位置上,要把学习普及信息技术和航空技术作为开发员工学习的重要内容。积极响应市总工会以先进、劳模、班组长骨一十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专学历教育实施计划”,原则上每年参加培训的班组长的比例不低于5%。

2、要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公司工会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建立员工教育保障机制,为员工搭建学习技能的工作平台,同时要建立员工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学习技能,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瓶颈,建立一支适应公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要在发挥各方积极性注重实效上下功夫

员工“素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多方面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发挥各管理协会和员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司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注重实效,注意工作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我们在“创新职工教育机制,提升员工技能素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7

江西是我国食用菌栽培大省之一。据统计,2008年我省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060.4亿元中的1.8%,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赣菇作为我国传统四大名菇(徽菇、浙菇、闽菇、赣菇)之一,栽培历史较悠久,不仅为人们提供营养美味的产品,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地方财政增长和菇农增收,为农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道和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一直以来,作为扶贫开发支点和高效农业样板,食用菌产业在我省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发展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江西省园艺特色的主导产业。然而,江西虽是食用菌生产大省,但并不是强省,近十年来江西食用菌产量及产值从未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名列,与发达省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江西市场现有的大部分食用菌干制品及少量鲜品均需从外省调入,如香菇、白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由此说明市场还存在较大的消费空间。

1 江西省食用菌生产现状

江西省食用菌开发起步相对较早,但从200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37.8万吨,产值约14.28亿元发展至2008年食用菌总产量约60万吨,产值约21亿元看,整个产业生产发展速度并不快。近年来,江西省各地市培植了一批食用菌栽培和加工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及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部门指导下,涌现出了食用菌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如黎川茶树菇、浮梁香菇木耳等。通过30年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基本已形成六大优势区,包括以宜春、万载、铜鼓为中心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区,以临川、黎川、广昌为中心的茶树菇生产区,以九江、景德镇、浮梁为中心的香菇、木耳生产区,以武宁、修水、靖安、安远为中心的灵芝生产区,以赣州、信丰、南康为中心的草菇生产区及以宁都、乐安、弋阳为中心的双孢蘑菇生产区等。

江西省拥有发展食用菌产业适宜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材料及劳动力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但三者间尚未达到充分利用的结果。目前,我省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规模仍以农户为单位,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凸显的弊端为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不利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新技术推广、资源浪费等;产业链短且加工水平低下,导致产品附加值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降低;加工过程综合利用水平低,造成产品资源浪费;缺乏资金扶持渠道;无力拓展生产规模;精品意识薄弱,包装简单粗糙,制约了食用菌消费市场等。总之,由于科学的产业发展链锁衔接体系和系统配套措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省食用菌产业最大效益的发挥。

2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对于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江西省食用菌品牌,促进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健康稳步地发展是目前重点探索的问题之一,由此掌握中国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动态,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2.1 增长方式由追求数量增长要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近年来,我国传统食用菌产品的价格下降后,传统食用菌产品在食用菌总产量的比例也逐年下滑,如香菇由2000年的33%下降到2010年的18%。目前,白灵菇、秀珍菇、鸡腿菇等珍稀品种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也从深山走入千家万户的餐桌。随着人们对珍稀食用菌的保健功能的认识加深和对某些蔬菜食品农药残留的畏惧,珍稀和野生菇类产品的消费量也逐年上升。

2.2 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现在我国农业的整体趋势都是处于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也就是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集约型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食用菌产业而言,集约型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食用菌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确定生产品种和产量,不盲目发展数量;改革林权制度,推广“包山拾菌”承包制,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充分利用废菌棒资源,实现原料资源的再利用,完成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2.3 生产条件向提高设施装备水平转变

食用菌专业设备水平快速提升,涌现了如江苏国鑫、福建兴宝、河南华蕈等大型机械制造商和国家品牌。有效地提升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食用菌产业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规模、效益、竞争力持续提高,可加快我国食用菌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进程。

2.4 产业结构由初级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

目前,江西省食用菌产品多以鲜品,也即所谓的原料状态直接外销或经干燥、分级、建议包装后的初级产品面市,其产品附加值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低。据加工企业测算,每生产1kg菇类,初加工后其产值可以增加2~3倍,而深加工后可以增值10~20倍。全国用于各类保健品和药用品加工的食用菌产品约在5万吨左右,占到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0.25%左右,如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液体萃取等技术,从各类食用菌中提取精华开发成各类不同的产品,其附加价值高达原料的几十倍。

2.5 经营形式由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适度规模经营是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主要体现模式。推进食用菌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农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达4000家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食用菌产业化将有较大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会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3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对策与建议

3.1 制订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为了发展壮大我省食用菌产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从整体战略上制订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市场引导,分区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食用菌种类。

3.2 规范种植行为,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

按照相关部门制订的产业发展规划及发展方向,采取规模化种植,统一管理。通过规模化专业合作生产,链接第一、二、三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条,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使农业效益最大化。全产业链的一大优势是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分散,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和专业的社会化分工等,而全产业链的合作模式,科学统一菌种供应、肥料供给、植保供应、收储加工和统一品牌上市,有组织地带领农民规范种植和生产加工,形成了“公司抬头看路看市场,农民埋头种植”的模式,逐步将其培育成食用菌产业集团公司,把栽培基地培育成国内最大的基地,把菇农培育成菇商。

3.3 建立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和科技支撑机制

为了维持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地位,稳定和拓展食用菌产业规模,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扶持渠道,如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由能人牵头,跟食用菌龙头企业对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把农业的效益最大化。

此外,政府应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研工作者攻克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难题、研发功能型及深加工产品、推广食用菌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议政府改变农业科研机构职能,专业化、职业化地指导农民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寻求农业科技经营模式,开拓市场。

3.4 加强精品意识,打造地域品牌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质量的基础,效益的要素。我省食用菌产业要实现上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食用菌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是关键。目前,农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等被业内充分认识,但农业的品牌化经营却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品牌经营可以让食用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保证顺利销售,也可以利用品牌提高食用菌产品价格。

3.5 政府协调引导,加强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市场一体化的有机衔接

食用菌从农产品转化成为商品,需经历采收、挑选、整理、分级、包装、贮藏、保鲜、运输、销售等链条,涉及的工艺、专业及学科多而广泛,采后处理和加工贮藏保鲜技术需实时更新。这都需要政府的正确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科研、生产、开发、经营一体化的有机链条,互补不足,共谋发展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迅速平稳地发展。

摘要:通过调研和收集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相关资料,本文在分析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的各个环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健康稳定发展江西食用菌产业的建议和对策,从统一规划、规范种植、资金扶持、科技支撑、品牌创立、政府协同引导等途径科学创新,促进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江西,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明,程薇,杨德,等.制约湖北食用菌产业效益的因素及科技创新发展构想[A].中部崛起与湖北两型农业发展论文集[C],2010:265-270.

[2]潘湖生,肖鸿勇,廖洪初.江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前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06):9-10.

[3]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1-3124,3127.

提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篇8

一、既执行又决策,提高干部岗位认知能力

我校每周一上午第4节课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干部例会,即是培训又是动员,同时也是工作的制定与部署。让每个干部都体验到:决策者即执行者。

在学校工作中,从学校发展规划到每学期工作计划、周工作安排、临时性的工作等,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干部的及时参与决策。每一个干部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要十分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前锋还是后卫?自己的这个位置活动范围有多大?在这个活动范围内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不能越位?什么时候需要补位?什么时候加入助攻?这些,都要求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由此可见,学校工作有了一个决策者就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执行主体,决策者应该是首席执行者,他的责任是带动每个人共同负责。在“决策者即执行者”的理念指引下,我校干部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只要工作方案一出台就自觉地投身到工作中去,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使干部的个体和群体执行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二、在实践中进行历练,提高干部执行力

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学校着力安排他们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在教育岗位上摔打锤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增长才干。

一是加强学习。我校结合校本干部培训,举行了干部的专题讲座和读书交流活动,在干部中倡导“官气俗气少一点,雅气文气多一点;霸气横气少一点,沉稳尊重多一点;单干蛮干少一点,协作智慧多一点……埋头苦干多一点,浮躁妒忌少一点”。近年来,学校干部学习了《学哲学,用哲学》、《一生为一大事来》、《德胜员工守则》、《杜郎口旋风》、《校园安全防范指南》等著作。教育和学习活动提高了干部的个人修养,培育了团队精神。他们的良好品德逐步得到提升,形成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熟练、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干部队伍。干部们以良好的个人品德去影响、带动教师形成了良好师德,进而辐射、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塑造了良好的生德。

二是外出学习参观。学校积极为干部拓宽学习、培训的渠道。近几年,我校选派两名中层干部到北京师范大学成都附属实验中学挂职学习半个月,并组织基层干部及相关教师前往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即墨二十八中、山西灵石二中、河南西峡县第一高中学习参观,充分借鉴国内名校的教学模式和部门管理方法。学习杜郎口中学,初中增设三面大黑板,课堂上给更多的学生板演展示的机会;学习即墨二十八中的高效互助课堂,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是在实践中进行操练、反思和提高。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学校在工作中为干部的进步提供广阔天地,并且注意“压担子”,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2010年,我校申报高中特色校建设方案,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基础和学生文学社活动情况,最后定位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育。2011年获得北京市教委批准。学校将一位语文学科带头人、教研室副主任提拔为校长助理,并由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研室主任、文学社教师组成项目组,分别负责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教师素养方面、社团建设方面的推进。开展试验3年以来,我校努力推进以文学素养培育为目标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并固化“学·导·练”课堂结构模式,进而带动了初、高中各个学科课堂结构的全面优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几年,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完善了课程结构和体系,凸显了文学素养培育特色。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育文学素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同时,我校文学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文学特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教研先进校、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同时也使干部的才华得以施展,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提升了境界,开阔了眼界,执行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三、期末考评,激发干部自觉提升执行力

学校对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工作,是干部工作的原动力。为此,我校编印了信息刊物《周讯》向各办公室下发,设立德育经纬、教学教研、党团建设、校园服务、喜讯和临时重要活动专栏,及时反映各部门工作。这一工作的展示和交流也起到了提升部门干部执行力的作用。学校每学期末在教职工中对干部从德、能、勤、绩、廉方面进行考核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再聘(中层)的依据。考核评价促进了干部能力的提高,增进了干部的工作干劲,反馈了教职工的心声,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干部也需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与意愿,采取得当的指挥、有力的调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教师的潜能。

四、以制度引领精细化管理,提升干部整体执行力

学校制度以及内部运行机制是学校管理保持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必须有一套高效的制度作为抓手,以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我校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编印了《北师大平谷附中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党政工会篇、教学教研篇、学生教育篇、服务育人篇、综治安全篇,共130余项相关制度,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教职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干部和教师团队形成了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捷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力文化。

同时,制度也引领教职工工作走向精细化。比如,《教师教学五环节常规管理要求》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测评五个环节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并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控、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同时还提出了《学生学习五环节常规管理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综合评价方案》,可以说,相关制度为任课教师细致做好教学工作提出了细密的要求,并使教师评价做到了全面客观。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还涉及诸多方面,如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校园安全等,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通过将管理责任明细化、具体化,变一人管理为大家管理,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让每一名干部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管理坐标,也就提升了整体执行力。

上一篇:爱他人名言下一篇:我的同学是开心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