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表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银行卡表

浅议银行业并表监管

[摘要]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并表监管成为对跨国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国际银业并表监管立法和技术方面的总结分析,研究我国银行业并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我国监管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并袁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巴塞尔协定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跨国银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大型银行的深化改革,银行业的业务越来越纷繁复杂,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跨国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出现大的危机,往往会波及整个银行集团。因此对于风险的防范和监控显得十分重要。并表监管作为一种对银行整体性监管逐渐体现出其重要性,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和接受。

一、并表监管的概念和特征

并表监管,亦称合并监管或综合监管,是相对于单一监管而言的一种银行业监管方式。虽然它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迄今为止却没有正式的法律文件对其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

关于并表监管的表述多集中在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和学者的论述中,虽然这些表述各有侧重,但却能从中窥见并表监管的本质。即为了客观评价跨国银行或银行集团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母国监管当局应对其全部业务实施有效监控,将母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重要报表和数据合并整理,从总体上予以综合考虑的监管方法。

并表监管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并表监管是一种母国监管。并表监管是由跨国银行或银行集团的母国监管当局承担基本责任的监管制度。由母国来承担并表监管主要责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第一,跨国银行或银行集团体系在母国发源,母国必须对由此产生的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性负责;第二,跨国银行或銀行集团的全球业务活动均围绕其母行的指令或安排进行,母行掌握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最佳信息可获性,由母行所在地的母国监管当局承担主要责任,可以全盘掌握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动态,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第二,并表监管是一种汇总性监管,即以母行和其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重要报表合并为基础进行的监管。有学者进一步将并表监管(广义)细分为并表监管(狭义)和并账监管。前者指资产负债的表内外业务应合并汇报,属于业务并表的范畴;后者是指跨国银行及银行集团应将其本身和附属机构的全部经营活动合并汇报,属于地域并表的范畴。

第三,并表监管是一种持续性监管。并表监管的实质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审慎监管法律并运用一定持续性监管手段,对银行及其跨境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使银行经营的内在风险在总体上受到监控。这些持续性监管手段主要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实现。

第四,并表监管是一种目标性监管。除了一些必要的强制性要求,并表监管并不强调具体的监管手段和实施标准。只要能达到适度监管和保障安全稳健经营的目标,各监管当局可以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运用各种监管手段。

二、并表监管的国际经验

(一)巴塞尔委员会的并表监管理念

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发布系列文件,确立并表监管标准,是并表监管从无到有,从理论走向实践。

1979年多的《对国际银行业务的并表监管》是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份直接涉及并表监管的文件。它将并表监管确立为银行监管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并未对其基本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法做出详细说明。

在1975年的《巴塞尔协定》和1978年的《综合资产负债表原则》颁布后,巴塞尔委员会于1983年颁布了《巴塞尔协定》修订本。它确立了并表监管的基本框架,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进行了有效、明确的分配。

1992年的《巴塞尔最低标准》将并表监管原则具体化,系统阐述为四项标准,使并表监管方式在国际范围内朝着规范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1997年,亚洲发生严重金融危机并向全球蔓延,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发达国建银行监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将过去散见于巴塞尔文件的精神,系统阐述为25条有效银行监管原则。它不仅将并表监管确认为持续性银行监管的一项核心原则,还将其列为跨国(境)银行监管的首要原则。

此后,巴塞尔委员会对《核心原则》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修改,于2006年正式颁布了新版《核心原则》。随着《核心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并表监管逐渐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认可。

(二)欧盟并表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欧盟并表监管的立法与实践产生于欧洲银行业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进程中,并与其同时发展,构成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共体于1983年发布《关于在并表基础上对信用机构的监管83/350/EEC指令》(以下简称1983年《指令》)和1989年《第二号银行指令》。1983年《指令》确立了在并表基础上对信用机构进行监管的框架。1989年《第二号银行指令》规定,在一成员国内注册成立的银行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其他成员国内开设分行。某一银行在其注册国内所从事的业务也可在其他成员国内从事,东道国对此不得施予附加的注册要求和营业条件。这就是欧共体所特有的银行单一执照制。

在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等金融危机之后,欧共体发现现存的并表监管制度存在诸多疏漏,1992年欧共体部长会议签署了一项新的并表监管指令以取代1983年并表监管指令,即《关于并表基础上的信用机构监管的指令》(以下简称1992年《指令》),对并表监管中的漏洞作了新的规定。

首先,1992年《指令》界分了各成员国银行监管者的监管职责,明确了母国确定标准。指令遵循“发证主义”标准,母国并表监管责任由向母行颁发执照或者经营许可的成员国主管单位承担。其次,1992年《指令》扩大了并表监管的适用范围。1983年《指令》的监管范围只限于母公司为信用机构的金融企业,其局限性在BCCI的倒闭实践中暴露无遗。BCCI的母公司非信用机构而是金融持股公司,使得英国、卢森堡等国家在法律上没有义务承担并表监管责任,造成了母国的缺失。通过对BCCI事件的反思,1992年《指令》将并表监管的范围扩大至信用机构、金融持股公司和混合业务持股公司。再次,1992年《指令》肯定了并表监管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规定了全部并表、按比例并表和酌定并表三种并表监管方式。第四,1992年《指令》确定了并表监管信息的获取及核实程序。第7条规定,成员国需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以致阻碍被纳入并表范围的企业、混合业务持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之间相互交换为实现并表监管目的所必需的任何信息。最后,它对非欧共体信用机构、分行和子公司的并表监管。

欧盟的并表监管具有一套完备而有执行力的规则,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是一套值得参考学习的方法。

三、我国并表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99年开始引入并表监管概念。银监会于2004年

出台《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强调持续的审慎监管,要求监管当局对外资法人机构实施全球并表监管,对外国银行分行实施在华并表监管,同时关注集团全球经营风险和市场表现。2008年,在国际监管当局日益强调并表监管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我国银行业集团化发展趋势,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并表监管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兼顾原则性和操作性,细化了并表要求。

应当说我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并表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上存在许多问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并表监管体系尚需一定时间和过程。我国的并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并表监管立法不健全

我国的银行业并表监管规定散布于各种文件中,虽然逐步吸收了母国并表监管理念,但并未正真从立法上加以确认。银监会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颁布了《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以及《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但它们同属规范类文件,位阶较低,在构建监管机制时缺乏权威性,从而直接影响了并表监管在实践中的效果。2008年颁布的《指引》虽规定并表监管的含义,但也未能摆脱位阶较低的局限性。此外,作为我国银行业监管基本法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也未对并表监管做出具体规定,只是原则性地提及。

虽然《指引》的颁布体现了内外资统一立法的价值取向,使银行业并表监管操作有了可靠依据,但仅靠《指引》还远远不能解决我国银行业并表监管的实际操作问题。依然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待具体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如并表监管和合并报表的标准和范围是否统一问题,异质性银行集团资本要求审慎监管标准问题等。

(二)监管主体定位不明。监管职权界定模糊

有效并表监管的构成要件之一是确定一个主导性的监管者全面监控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和资产运营,因此母国及母行的认定至关重要。母国的确定标准主要有三种:成立地标准、控制主义标准、管理中心标准。

我国在《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央行1995、1996年下发的两份通知中交叉使用“境内投资单位”和“总管机构”指代母行。由此看来,我国徘徊于“资本控制说”和“法人住所说”。当时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外资银行法人在国内开设分支机构也很少,不论采取哪种标准,我国实际监管的银行机构并不会出现多大波动。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走出去”进程的深化,及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银行投资主体和管理模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时三种标准的认定方式势必会有所冲突。

2008年的《指引》虽然采取“法人注册说”,明确了母国认定标准,但若法人型外资银行的资本控制国依据“资本控制说”主张母国监管权时,势必又引发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又使并表监管主体陷入不明。

并表监管主体确认后,具体到国内就是主监管机构的确定。在我国的银行业并表监管实践中,银监会是主监管机构,保持着分业监管模式。但在我国银行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迅速发展的现状下,银监会作为这两者的主监管机构,其并表监管的具体权利并未通过法律予以明确,使其在实行并表监管时存在障碍。主监管机构职权的界定实质上反映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冲突下的一种折中监管理念,是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下不得不解决的—个重要问题。

(三)监管手段单一

纵观发达国家的并表监管,都运用了综合性的监管手段,即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而我国目前主要采取报表式的非现场检查,这种单一的监管手段使得并表信息破碎并有着可能的虚假性。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非现场检查的手段也很落后,目前还停留在收取报表、填写分析上,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少,电子化程度低,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网络系统。并且还存在着被检查对象选择随意等弊端,沒有形成制度性的有序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监管效率,监管数据的准确性也令人担忧。

(四)配套措施不完善。合作不通畅

并表监管的有效运行,离不开配套措施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披露与交流。欧盟、美国等都在相关指令中做出明确规定,为并表监管制度提供了必要的辅助支撑。我国的监管是分业式监管,各监管机构独立行使职能,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协调合作机制。这些部门各有各的监管理念、标准和方法,监管工作中存在着监管重叠、监管真空、监管体系缺乏透明度,同时带来了监管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对于集团内部大量的交叉性、跨行业、跨市场业务,监管工作更是难以落实。

(五)并表监管经验不足,国际间信息交流不通畅

由于我国金融业管制一直比较严,直到人世后才逐渐对外开放,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以及我国银行的跨国银行业务监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并表监管实践中出现了监管制度和监管人力的不足以及相关问题的难以操作性。

四、完善我国并表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兼管立法,确立并表监管为银行监管的法定原则

母国并表监管原则已成为跨国银行或银行集团监管的核心原则,欧美发达国家和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已立法对该规则予以确立。而我国迄今为止未在立法中明确母国并表监管原则,与国籍脱轨,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发展与交流。因此,应当通过专项立法对并表监管原则予以确立。

并表监管的实施与操作极具系统化和制度化,而我国的相关规定仍散布于零星立法中,难以满足银行业发展的要求。因而,我国应当尽快制定较为完善的并表监管法律体系,细化并表监管操作步骤,仅仅靠《指引》不足以解决并表监管的具体实践问题。此外,虽然《指引》中规定了并表监管的含义,但是《指引》的效力位阶较低,不足以明确并表监管的含义,应在位阶较高的专项立法中予以明确。

(二)确立母国确立标准和监管者的职权

如前文所述,我国在母国确立标准尚不确定。从国际实践来看,法人注册地说、资本控制说、法人住所说三类母国确定标准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不宜兼采。从我国现行立法及文件常用“境外中资银行”称谓的角度考虑,同时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控制利益”标准,确立“以资本控制主义为主,依法人注册地主义为辅”的标准在目前来看较为可取。

确立母国确立标准后,在国内我们应当解决监管者质权划分问题。银监会对银行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能和权力划分应当在法律上得以明确规定,以扫清其实施有效并表监管的障碍。在原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模式基础上,明确一个具体机构统筹负责,对银行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实行统一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同时利于监管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三)实施多元化的监管手段

我国监管手段一直较为单一,多为非现场检查。《指引》中指出了要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但是规定不够详尽,因此可以借鉴欧盟等国的国际经验,对建成“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以外部审计为补充”的有机监管体系做出具体规定。同时重视非现场检查的风险预警功能,可根据被监管对象的问题性质严重程度,决定对其进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并将考察结果向公众披露,通过市场力量和社会舆论,加强对银行监管慎审经营的监督。如果因为监管资源不足而难以进行持续性监管时,可以外部审计作为补充手段,保障并表监管的持续性进行。

(四)完善配套体系,特别是信息的披露与公开

我国应以法律形式明确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金融机构间加大信息的合作与协调。首先,信息披露的范围应当扩大。任何商业银行都有披露信息的义务,而不应有规模大小、地区差异的区别对待。其次,信息披露的对象也应予以扩大。由于金融业务的交叉化经营,信息披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银行机构的本身,而应扩大到所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信息。

在配套设施的完善上,我国可建立金融信息网络,涵盖财物监管报告、现场非现场检查和公开信息披露等。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该网络系统,及时掌握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改善信息不对称、监管手段落后的现状,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提高并表监管的效率,完善并表监管体制。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监管经验累积和人力资源培养

由于我国并表监管出于起步阶段,经验和人力资源上处于劣势,需要向并表监管制度先进的国家学习,展开交流与合作。并且应加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与交流,加强信息披露与交流,为并表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五、结语

当前银行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并表监管的推行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加客观地把握银行集团的整体运营和风险状况,适应我国银行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国际经验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并表监管的实践和不足做出初步探讨。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必然许多不足与谬误,期在将来的学习与研究中得以进一步探索。

作者:秦竹梅

第2篇: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国际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欧美主要国家银行业的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深化,表外业务由于具有形式灵活多样、资金占用较少、具有较高的综合收益等优势,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近年来异军突起增长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模式。同时,伴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其带来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也在不断提高,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作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指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文在借鉴国际表外业务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几点建议。

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与风险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表外业务具有较高自由度和杠杆率。由于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中,银行并不直接运用自身的资金,表外业务一般不需要或者较少需要在相应的资本准备金,因此表外业务可以不受资本金规模的限制。另外一些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具有很高的杠杆率,可能诱发较高的投机性。(2)业务运行透明度低。绝大多数银行表外业务并不反映或者间接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根据相关会计管制制度,信息披露往往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而是仅仅可能体现为附注,但是由于产品比较复杂,因此很难得到真实反映。这会导致投资者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而且使得监管当局很难评估银行的风险,加大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其中信用风险是指表外业务服务的对象违约,例如担保业务中,被担保客户破产而无法履行合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可转让的金融工具不能以接近市场的价格很快出售,银行面临头寸短缺的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银行对该类业务不熟、经营不慎,治理不健全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使自身遭受损失的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各国在重视表外业务收益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表外業务发展中的风险,纷纷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水平。

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国际经验

表外业务的资本监管。银行表外业务的国际监管主要以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准则为指导,各国再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为抵御表外业务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巴塞尔委员会首先提出对表外业务的资本监管措施,巴塞尔委员会1986年发表了《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文件,强调了表外业务风险是银行业全面风险的一部分,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巴塞尔协议》,制订了具体的风险加权的计算标准,将表外业务按“信用换算系数”从无风险到十足风险分四类,不同级别风险具有不同的权重。同时强调表内表外均计入风险资产考虑,规定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一原则的存在对防范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起到防护墙作用,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最新修订的巴塞尔资本协定Ⅲ进一步提高了有关表外资产的风险权重和资本要求。包括提高了对交易账户和复杂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加强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监管,并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

对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表中不能看到表外业务的交易盈亏,风险不易被发现,不利于监管者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信息披露是对银行业表外业务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应该向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活动的清晰概况,披露其内部的风险衡量方法和管理体系,确保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美国非常重视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早在1993年在《给联邦储备银行各监管者的补充指引》中就要求美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其财务报表或年度报告中披露表外业务活动状况,并在每个季度末向金融当局呈交一份记录表外业务规模的报告。不仅要将某些表外项目直接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还要求银行将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的表外业务单独报告说明。对于衍生交易工具,美国监管机构还要求必须披露持有或发行衍生工具的目的以及风险管理政策,对于不作为对冲工具的衍生合约,则必须阐明介入该项交易的目的。

此外,信息披露也是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对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重要手段,英国监管机构要求所有银行披露表外业务信息,包括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及银行相应的应对风险的措施;银行对各种表外金融工具风险和价值的计量方法,披露表外业务的收入确认原则,直观反映银行是如何估算和确认其表外业务的相关收入与支出。新加坡颁布了《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银行公开披露表外业务的信息,并且披露的信息都必须在该银行的新加坡的每一处办公室或者分支机构的显著位置展示。

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在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监管方面,美国要求银行的风险评估要覆盖表外业务,美联储要求对银行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考虑表外业务的管理情况、资产质量等,评估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资本和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以及合规风险等,并列出了表外业务评估问题清单。同时美国也高度重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对联邦银行提出了管理衍生工具风险的原则,要求联邦银行建立董事会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金融风险管理原则,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报告衍生工具的种类、条件、盈亏,以及衍生工具使用的内部方针和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情况等。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英国监管当局并没有明确区分表内、表外业务,也没有对表外业务提出专门的评估要求,但是强调了要评估表外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英国银行业监管手册提出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包括表外业务,防范由于表外业务导致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要认定所有可能影响现金流的表外业务,测算和预测表外业务在正常及压力情形下对现金流的影响。银行在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中必须覆盖表外业务和其他或有债务,包括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等。要考虑在何种情形下需要对表外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

对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金融服务也在转型升级,以表内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表外业务涌现,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部分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和委托贷款,由于掩盖了风险隐患,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扭曲。对待不断创新的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监管体系都需要更新。因此,本文结合国际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经验,谈一下对国内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带来的几点启示: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我国在表外业务监管方面要强化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这既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应参照《巴塞尔协议》,制定表外业务风险换算系数,确定表外业务相应的风险等级,调整资本比率,安排一定量的资本保障表外业务活动,从而将资本必要量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的风险联系起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弥补可能出现的损失。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本监督指标体系,以便对表外业务经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除此之外,应该在表外业务的操作环节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由于表外业务的创新性强,很多业务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因此操作环节中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环节的不规范可能导致银行承担较大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该加大表外业务操作环节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根据表外业务的不同种类和范围,制定不同的标准和监管机制。

建立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由于表外业务的类别较多,风险度不尽相同。在对其设定市场准入时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标准。对于风险较小的业务,如代理、咨询、支付结算等业务可以不设置复杂的附加条件,只需要加以备案登记就可以允许其进入市场。对风险较高、操作程序较为复杂的资金融通、担保承兑等业务,可以设立不同的风险评判等級,再向相关机构进行申请,得到审批之后进入市场。对于衍生产品这类形式复杂风险隐藏性较强的业务,可以制定具体的准入标准,由高级别的监管机构进行审批,保证准入门槛能有效地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在统一风险管理框架下分类管理。由于银行表外业务种类繁多,复杂性较高,风险各异。且近年来银行并没有将表外业务风险纳入银行统一的风险框架中去管理。因此本次《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其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及时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并建立业务、风险、资本相关联的管理机制。监管机构还应对表外业务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办法,对每一项业务的服务范围、业务流程、权责利益、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规范,对于风险较大的担保承诺类,应该重点监管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对于风险较小的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业务,应该重点监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对需要设定风险限额的表外业务,应当设定相应的风险限额。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所有表外业务的全口径统计制度,制定全行统一的统计标准。

重视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加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风险的重要举措。监管当局应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建立、强化各类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为了掌握表外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增加表外业务的专项报表,来反映表外业务发展与经营状况,不能仅仅将表外业务以注释形式或附录形式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同时,还应逐步规范和统一表外业务的会计核算、资料信息统计方法与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定期向银行监管部门报送表外业务经营状况表。只有重视信息披露,增加表外业务产品透明度,才能让投资者更好的判断所持产品的准确情况,同时,也便于监管机构及时了解表外业务风险情况,更加准确的掌握表外业务市场情况,进而制定适当措施防范和减少表外业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良好的发展。

加大现场监管的力度。在制定监管政策的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现场监管。监管部门应直接介入表外业务市场,从而密切跟踪表外业务市场,关注监管政策的落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实绩等关键性信息,真正将风险监督落到实处,并且可以通过现场监管更好的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与此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如培养和储备表外业务监管的专项人才、完善报表种类及报表指标体系,从而为实现全面连续性的现场监管创造条件。

作者:张俊清 王佃凯

第3篇: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摘要] 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新途径,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便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

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种类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则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先代理后自营的顺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2.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计算资本充足率,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对每笔或有资产(负债)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或化解风险。

3.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建设计算机网络,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4.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5.加强表外业务的市场营销

银行市场营销是融市场分析、金融新产品开发、销售促进和研究售后顾客反映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金融商品和服务,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它们送达顾客手中。我国银行要广泛开展表外业务,必须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一方面不断向社会推出新的服务种类,拓宽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为各种新的服务寻找市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银行应通过市场营销管理,发展表外业务,在顾客需求的满足中获取银行利润。

参考文献:

[1]许善达:《中国税权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

[2]甘功仁李轩主编:《中国财经法律论坛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邓歆已

第4篇:各种银行卡手续费表

1 中国工商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费5元,年费10元/年,低于300元收小额账户管理费3元/季度,同城本行借记卡取现免手续费,同城跨行取款4元/笔;信用卡异地存款免手续费,取现收取金额的1%,最低人民币1元/笔,最高50元/笔

2 中国农业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费5元,年费10元/年,低于300元收小额账户管理费3元/季度,同城跨行取款2元/笔(广东省4元);信用卡取现收取金额的1%,最低人民币1元/笔,它行加2元跨行费

3 中国建设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费5元,年费10元/年,低于500元收小额账户管理费3元/季度,且这类账户不给利息,同城跨行取款4元/笔+取款额的1%(就是说比其他银行异地取款的费用还高,黑心到家了,明显逼着自己的客户不去别的银行取钱,这样别的银行客户来自己ATM取钱可以坐收佣金,所以大家即便拿着别的银行的卡跨行免费也不要去建行取钱)

4 中国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费5元,年费10元/年,不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4元/笔

5 交通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费5元,年费10元/年,低于500元收小额账户管理费3元/季度,同城跨行取款2元/笔

6 邮政储蓄:办卡免费,同城跨行取款2元/笔,绝大多数省市没有收取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

7 中国民生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深圳除外),同城跨行取款每月前3笔免费,以后2元/笔

8 中国光大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每月前3笔免费,以后2元/笔

9 中信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每月前2笔免费,以后2元/笔

10华夏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每天(注一是每天不是每月)前1笔免费,以后2元/笔

11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办卡免费,无年费,同城跨行取款2元/笔,账户管理费12元/年,如果账户内余额始终在1000元以上,或者年内POS刷卡消费一笔(多少都没关系,他们只是在鼓励用卡),则免收。

12 兴业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每月前3笔免费,以后2元/笔

13 招商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办卡免费,无年费,同城跨行取款2元/笔,账户管理费:同一客户在该行资产少于10000元的,1-5元/月(各分行自行决定,北京1元,青岛 5元,天津5元,深圳3元,其余我不清楚),这里的“日均资产”指的是在该行的所有存款和国债之和,比如,你在招商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存了10000元的定期存单,办了 10张银行卡,每张卡都没钱,那么这10张卡都不会收钱,但是你有3张卡,卡内存款分别为3000元,2000元,2000元,总和不到10000,那么每张卡都会被收费。

14 深圳发展银行:办卡免费,无年费,低于300元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1元/月,但是只需POS刷卡消费1次就可以免一年,所以基本上不会被收,同城跨行取款完全免费(深圳、成都、重庆除外,2元/笔)

15 广东发展银行: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无论同城还是异地跨行取款每月前3笔免费,以后3元/笔

16 渤海银行:原则上办卡20元,年费20元/年,低于5000元收取账户管理费5元/月,但实际上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完全免费,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有全国牌照的银行(总共全国就18家),目前只在天津、北京、济南、太原、杭州、唐山、成都有营业网点。

17 恒丰银行:办卡免费,无年费,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全国范围内跨行取款2元/笔,目前该行只在烟台、青岛、济南、杭州、南京有营业网点。

18 浙商银行:办卡10元,年费10元/年,无小额账户管理费,同城跨行取款每月前3笔免费,以后2元/笔,目前该行只在杭州、宁波、温州、义乌、上海、南京、成都、西安、天津有营业网点。

19 南京银行(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所有费用全免,在中国境内任何一台ATM机上取款不收取任可费用。

20哈尔滨银行:持带有“银联”标识的可在全国各城市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办理取现,不收取任可费用。

第5篇:银行常用会计科目表

资产类

现金 银行存款 贵金属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存放同业款项 存放联行款项 拆放同业

拆放金融性公司 短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抵押贷款 贴现 逾期贷款 贷款呆账准备 进出口押汇 应收利息 坏账准备 其他应收款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 固定投资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清理 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

待处理财产损益

负债类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活期储蓄存款 定期储蓄存款 财政性存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存放款项 联行存放款项 同业拆入

金融性公司拆入 应解汇款 汇出汇款 保证金 本票 应付利息 其他应付款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应交税金 应付利润 预提费用 长期借款 发行债券 长期应付款 住房周转金 外汇买卖

所有者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损益类

利息收入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手续费收入 其他营业收入 汇兑收益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利息支出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手续费支出 营业费用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营业支出 汇兑损失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

以前损益调整

第6篇:辞职表——花旗银行

辞职表——花旗银行 作者:碎冰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吾本书生,出身平凡,无官宦富商之家世,无光彩名校之文凭。苟全性命于都市,不求闻达于天朝。然,为谋三餐温饱之计,方知现实之苦。某虽不敢自称满腹经纶,然自知亦不是庸者。人之立于当世,自当有职业规划,不致迷失。故自去年初起,投身于花旗,兢兢业业,已历一载。

吾自别学堂之后,本一意气少年,宏图满志,欲于此大展抱负,子虽不才,仍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感怀知遇之恩,立志壮我花旗。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领导之明。故夙兴夜寐,奔波辗转,只为寻觅资源,扩展人际,以尽达业绩之职责。朝有街边派单之辛酸,夜有同行应酬之劳苦。诚惶诚恐,畏有所疏漏懈怠。加班加点,亦无怨言。每有同事需相助之事,亦奋勇前往,无怨无悔。

近来吾食之无味,夜不能寐,何也?一则忧虑前程,加薪无望,升职无门,吾为此无不兴夜叹息。二则公司制度亦有诸多弊端,上下不一心,分工不合理,朝中领导对吾等从不曾有半分信任,日日稽查合规,夜夜刁难批款。尚有无数闻所未闻之荒唐规则,尽显花旗本色!

谈团队之效益,岂有半点凝聚?勾心斗角,比比皆是。人心算计,习以为常。常有不解之惑问于他人,竟无人理会,问于长者,告之无暇。

如此冷漠,心已淡矣。

常有人云,企业文化方是行业竞争之根本。奈何如此文化,岂有竞争力可言,尔既用员工,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仅当之工具,试问,工具会为尔谈何感情?奈何如此浅显之道理,我大花旗上下竟无一人知晓。惜哉!

愚以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从根本溯源,必先废其制,使得上下一心,建立团队氛围,方能聚集员工之向心力。若能如此,众人必奋勇拼搏,花旗鼎足竞争对手之势,指日可待也。然,观其旧制,短期难以改变。惜哉!

一年光阴,春秋冬夏,往复去矣。吾不仅未大展身手,只因处处受限,屡受打压。以致囊中羞涩,悉悉索索,节衣缩食,杜绝聚会,众友皆离吾而去。余出身贫寒,是苦皆能受,是事皆能忍,只可惜徒劳无功,虽兢兢业业终究温饱不得解决,难言之隐请恕吾不能一一道来。今唯有感叹,尽人事亦无力回天也。

一载以来,每每扪心自问,无不捶胸顿足,几欲洒泪襟前。何也?漫漫长夜,辗转反侧,陋室忆昔,每日之工作唯“困苦”二字,然竟无可诉苦之人。

思虑目前之境遇,虽有怨言但实出无奈。世人皆为利所趋,吾亦不能免俗,况前途黯淡,生计相迫,为虚名而留,实属无益。遂决意退出,辞去现职,方能宽慰。既不能两惜,何不两离,从此,彼此相忘于江湖!

思绪万千,茫然回首,几多怀念?怀念同事之情谊,不舍鹊桥与图说。留下此文一篇,以作留念!

花旗职员:陈某

2014/1/16

第7篇:银行业金融术语表

保理服务(Factoring service):指对企业贸易债务进行管理的服务。一般而言,一家企业以折扣价格向保理人(factor)出售到期债务或发票,保理人则通过以接近票面价值的价格收回该债务而获得利润。保理服务可以减轻企业债务管理的负担,并使其能够在付款到期日前拿到现金。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也可以称作发票保理。

标准化产品(Standardised products):指以统一规格向全部客户提供的“现成”产品,这些产品不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

抵押担保清收额(Collateral recovery):抵押担保品指债务人提供的作为偿还贷款的抵押品。抵押担保清收是指在贷款发生违约时,通过对抵押担保品加以变卖而收回的金额。

发票保理(Invoice factoring):指对企业贸易债务进行管理的服务。一般而言,一家企业以折扣价格向保理人(factor)出售到期债务或发票,保理人则通过以接近票面价值的价格收回该债务而获得利润。发票保理服务可以减轻企业债务管理的负担,并使其能够迅速收回应收帐款。这种服务也可以称作保理服务。

非抵押担保清收额(Unsecured recovery):指在违约发生时银行不能通过抵押担保品的变现而清收的金额。

分摊的风险资本(Allocated risk capital):所谓分摊的风险资本,是指在计算中既考虑风险水平(根据信用评级来确定),也考虑抵押水平。一般而言,预期损失越高,分摊的风险越高,因而需要对贷款提供支持的分摊风险成本就越高。

风险敞口(Exposure):风险敞口指银行所有客户全部贷款的绝对数额。

风险回报(Risk versus reward):指对特定信贷产品或业务策略的潜在风险和潜在回报进行衡量的流程。高风险的信贷产品预计应该带来高回报,但同时也可能面临较高的潜在损失。

风险框架(Risk framework):风险框架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参见信贷风险框架)

风险偏好(Appetite for risk): 风险偏好是指银行高级管理层所选择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将指导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偏好又称风险承受度,是银行预先设定的,在未来计划期内相对于既定利润水平愿意接受的损失。银行的风险偏好一般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偏好。银行最终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所决定的。在决策前他们应完成下列工作:

* 明确了解与不同战略选择有关的总体风险水平。它通常需要涉及对于不同风险的主观权衡;

* 明确了不同战略选择成功的概率;

* 充分考虑银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在个人自办或是管理层拥有大量股票期权的企业中,即包括决策者自己的期望)。

风险调整收益(Risk adjusted return):风险调整收益考虑了银行所承担的客户违约的风险成本,或预期损失,以及为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或支持信贷产品而耗用的资本支出,因而它比按照净收入法计算收益(即:净收益=贷款价格-成本)更为准确。

风险调整收益 =贷款价格-经营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支出

风险文化(Risk culture):一家银行的风险文化反映了其董事会设定的风险偏好。风险文化是银行如何贯彻其风险偏好的方法,反映在银行全体员工的工作实践当中(参见风险偏好)。

风险资产(Risk assets):指银行的全部资产中包含风险的资产。无风险资产可以带来特定的未来收益,多数无风险资产被归类为短期政府债务。

公司私营化(Take privates):此处指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信贷产品。

关键客户(Key account):关键客户是指对银行而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客户。关键客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为银行带来大量业务,其规模巨大(如大型跨国公司客户),或是其潜在的增长能力巨大等等。关键客户一般由专门指定的关键客户经理负责。

客户的终生价值(Lifetime value of client):某位客户对于银行的终生价值是指该客户在与银行确立业务关系的整个期间为银行带来的累积价值。

客户概况系统(Client profiling system):是指确定一位贷款申请人是否有资格申请贷款以及是否能够按期还款的流程,主要通过分析客户的业务、贷款目的以及相关风险来进行。

客户关系净价值(Net value of Client):客户关系的净价值是指某一客户关系在现阶段能够为银行带来的收入额。

客户组合(Portfolio of clients):客户组合是指一组客户或帐户的集合,通常根据客户类别加以划分。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对短期负债的清偿能力。其具体公式为: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性管理帐户(Liquidity management account):指用于优化企业客户流动性的信贷产品,即使客户的某项资产可以较容易地转化为资金。这类帐户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特定金融工具,如现金工具服务,从而使其在需要时能够获得资金。

流动帐户(Sweep account):为一种创新型银行服务,即在特定活期存款帐户的余额低于特定水平时,银行将自动从某一存款帐户中调动资金至该活期存款帐户;相应地,当特定活期存款帐户的余额高于某一水平时,超过的部分自动转入特定存款帐户,以使客户获取较高利息收入。

年度累积损失(Annual aggregate loss):指银行在整个年度所发生的损失,即预期损失再加上意外损失。年度损失概率是指年度内可能发生的累积损失的可能性。

期末整付抵押贷款(Balloon mortgage):指在抵押前期仅偿还少部分贷款,在期末一次性支付大笔款项,清偿全部未清偿的本金和利息的抵押贷款。

企业对企业/企业对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消费者(B2B/B2B2C/B2C):

* 企业对企业(B2B):指向其他公司出售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 企业对企业对消费者(B2B2C):指以另一家企业为中介向客户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 企业对消费者(B2C):指向零售或个人客户市场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速动比率(Quick ratio):速动比率又称酸性试验比率。它与流动比率较为相似,但一般认为它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更可靠的指标。由于企业的存货有时难以迅速变现,速动比率在计算前从资产中扣除了存货项目。潜在的债权人常使用该比率,因为该比率揭示了企业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偿还债务的能力。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 – 存货) / 流动负债

透支贷款(Overdraft facility):指银行与客户签订协议,允许客户从其某一银行帐户中支取超出其实际存款额的金额。这是银行提供的融资方式的一种。

退出融资(Exit financing):指在公司破产后提供的融资。

现金头寸管理服务(Cash position management):是一个企业中用于管理现金流的工具,主要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为需要资金的项目提供资金,也称为现金流管理。

项目小组:在协同型关键客户管理(KAM)阶段,银行和客户经常会建立一个项目小组,就某一个项目和/或合作企业协同工作。项目小组的建立反映了银行和客户双方各个层面对于合作的投入,即通过从战略方面整合和改进达到使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信贷风险框架(Credit risk framework):参见风险框架。

信贷文化(Credit culture):指由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并传达给信贷员和客户经理,由其加以落实的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信托帐户(Trust account):指出于为另一方提供资金之目的而设立的帐户。该帐户应在事先说明的期限内由“受托人”进行管理和控制。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信用评级是针对某一个人或公司客户作出的评级,用来反映客户的信用度。银行在做出信用评级时既使用内部评级,也使用外部评级。其中内部信用评级指银行内部对客户做出的评级,外部信用评级指由外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和穆迪做出的评级。

银团借款(Syndicated lending):银团借款通常是金额较大的贷款,银行由于受可贷资金、风险分散等方面的限制,由数家金融机构筹措资金,然后以统一条件借贷给某一借款人。

用于轧平现金流浮动的短期贷款(Short-term facility for evening out cashflow fluctuation):指为满足公司客户缓解现金流压力的短期需求的银行信贷产品,客户的此类现金流压力是由其手头可用资金暂时短缺所造成的。

远程银行(Remote banking):指银行提供的新型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客户不必到银行分支机构即可办理金融业务,如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获得银行服务等。

债务重组(Debt restructuring):指向公司客户提供的一项银行服务,即银行向客户提供如何对债务进行最佳管理的建议,以提高客户经营和现金流管理的效率。

政府合同融资(Government contract financing):指专门为特定公司客户定制的一种金融解决方案,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合同服务。

资产贷款(Asset loans):资产贷款即以资产为基础的贷款,是指公司客户可以利用他们的应收帐款、存货和/或设备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以便为规模扩大提供资金。

资金转拨(Transfer of funds):指将资金从某一拥有者合法地转拨至他人手中的行为。

最低定价水平(Minimum pricing levels):指银行在能够弥补成本和风险定价的基础上可以对贷款收取的最低价格水平。

第8篇:银行柜员代码表常用熟记

交易代码与业务内容对照表 1121 活期一本通开户 1122 活期一本通续存 1123 活期一本通支取 1124 活期一本通结清 1125 活期一本通销户 1026 储蓄收费

1161 存折维护

1162 补登存折

1163个人活期存款过户

1166 密码重置

1181 活期存款账户资料维护

1182 活期存款账户控制状态维护

1183 活期存款冻结/解冻

1184 活期存款账户没收/上缴

1191 活期存款账户资料查询

1192 活期存款账户明细账查询/打印

1193 活期存款特殊事务查询

1621 一本通开户

1622 一本通续存

1623 一本通支取 1625 一本通销户 1631 个人定期存款开户 1632 零整续存 1633 定期存折支取 1635 个人定期存款转定期存款

1651 存单挂入一本通/转开

1653 个人定期存款过户

1654 质权设定申请及维护

1656 零存整取信息补入

1657 通知存款支取维护

1681 定期存款账户资料维护1682 定期存款单据维护

1683 定期存款冻结/解冻

1684 定期存款没收/解冻

1686 定期存款户名修改

1687 定期存款单据挂失解挂1688 存单存折挂失新开

1689 定期存款证明

1691 定期存款账户资料查询1692 定期存款账户明细账查询/打印

1693 定期存款特殊事务查询

1694 定期存款账户归户查询

1013 密码维护

1014 证件维护

1016 客户密码验证

5100 银行卡柜面查询

5102 银行卡存入

5103 银行卡支取

5105 银行卡销户

5106 银行卡转账

5126 银行卡收费

5140 银行卡领卡

5141 银行卡特殊领卡

5143 银行卡注销/解除注销

5144 银行卡密码重置/修改

5183 银行卡冻结/解冻

5187 银行卡挂失/解挂

5200 银行卡管理信息查询 5225 对账单寄往地址更改

5237 银行卡信息资料修改

6101 个人客户信息录入

6103 按户名查询客户编号

6104 按客户编号查账号 6106 更改客户编号显示 6118 客户地址删除 6120 错账挂号调整客户信息 0088 冲正交易 0020 柜员现金调拨 0032 重要单证调拨 9982 手工配款 9993 现金出纳主交易 交易代码与业务内容对照表(会计)

1011 印鉴维护

1012 打印印鉴卡

1101 单位存款开户

1102 单位活期存入

1103 单位活期存款支取

1105 单位活期存款账户销户

1115 查询销户本金及利息

1116 对公账户收费

1601 单位一本通开户

1602 单位一本通存入

1603 单位一本通支取

1605 单位一本通销户 3100 贷款综合查询打印 3104 补记冲回利息 4321 缴回的重要空白凭证 4110 银行汇票出票 4112 银行汇票重打印 4114 银行汇票付款 4115 银行汇票超期付款 4116 银行汇票退款 4117 电子汇划来账汇票结清4120 银行承兑汇票承兑

4121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收款4122 银行承兑汇票直接付款4123 银行承兑汇票注销

4130 银行本票出票

4131 银行本票重打印

4132 银行本票付款

4133 银行本票超期付款

4134 银行本票退款

4140 汇兑汇出

4143 小额支付汇出

4150 发出委托收款

4151 收到委托收款

4152 委托收款到期付款

4153 委托收款划回处理

4160 发出托收承付

4161 收到托收承付

4162 托收承付到期付款

4163 托收承付划回处理

4210 结算收费

4212 凭证出售维护

4322 凭证挂失公示催告解挂0001 营业单位开机作业

0002 营业单位签退

0003 柜员主管签到

0004 柜员主管签退

0005 柜员主管资料维护

0006 柜员主管密码维护

0021 柜员尾箱库存现金登记簿查询

0033 机构重要单证调拨

0034 重要单证作废

0035 柜员重要单证存量查询0051 连线预约报表管理--查询

0060 柜员结账 0062 机构结账 0063 柜员日结状况查询 0070 柜员账务查询 0077 重新认证 0078 最后一笔交易查询

0079 最后五笔交易查询

0080 柜员某笔交易信息查询

6102 单位客户基本信息维护

7002 传票录入

7003 传票复核

7006 传票入账

7012 未销账资料查询

7015 查询内部账

7016 内部账余额查询

7017 查询营业当日内部明细帐

7087 传票错账当日冲正

9989 申请连线、预约报表

交易代码与业务内容对照表

4718 速汇通汇款

1131 个人活期存取现

0211 贵金属报价查询 0212 贵金属内部质损

1251 贵金属出售

1260 贵金属库存查询

1261 贵金属客户交易明细查询

1262 代保管特殊事务查询

1263 产品信息查询

1265 客户优惠维护

1266 贵金属出售交易查询

1267 检验回购明细查询

2513 个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

转帐

2561 结算通套餐

1270 贵金属成交试算

0488 隔日错账调

1151 协定存款维护

1170 单位活期账户管理费欠

费处理

1175 睡眠户转正常申请

1177 未解付转营业外处理

1178 活期存款营业外转正常

申请

1179 单位活期存款营业外转正常

1659 通知存款转存签约

2411 保险,理财产品销售

4315 密押编制,以及人工对

密押真伪验证

4501 客户汇出汇款扣账收费

4761 电子汇划凭证清单补打印

4805 结算卡预制卡领卡激活

4810 结算卡现金存入

4811 结算卡现金支取

4813 结算卡内账户转账

4814 结算卡汇兑汇出

4820 结算卡管理

4901 渠道来帐业务

6106 客户编号、客户名称及

疑重号标志的修改

1018 内部转帐

3103 补记冲回利息或违约金

第9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西方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Items,简称OFSI),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的业务,它本身往往并不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不改变资产与负债的现状,但这种影响在业务过程中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形成“或有项目”。 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仅仅依靠银行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表外业务是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的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表外业务的分类

通行的做法是根据其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将众多的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类: (1)传统中间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结算业务,另外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投资咨询、信托、租赁、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这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物质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金融辅助性业务,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

(2)承诺类(Commitments):就是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候,当客户需要资金时保证向其贷款,从而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借贷关系。即使客户没有向银行实际借款,银行也收取承诺费。承诺类业务主要有备用透支、贷款额度、票据发行便利、回购协议、循环包销便利、普通跟单信用证、贷款抵押等,这类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

(3)担保类(Guarantees):就是银行担负起为被担保方偿付债务的责任。一旦被担保方违约,银行必须代为履约,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而更多的情况是转化为银行对被担保方的一种追索权。担保类业务主要有:带追索权的资产出售、银行担保、履约担保、还款担保以及备用信用证等;

(4)交易类(Transactions):此类表外业务是指与汇率、利率有关的协议,几乎覆盖了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这类业务本身只改变资产结构而不改变资产总量,但其损益最终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动因及特点

(一)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

在50—60年代, 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处于从属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地位,表外业务量占全部业务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首先是表外业务规模迅速发展。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该国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表外业务活动量近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业务总资产为5300亿美元,总资本为2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已经超过表内业务总资产,表外业务与其总资本之比为24∶1;1988年五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总量已达2.2万亿美元,而同期它们资产负债表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分别是表内资产和资本总和的3倍和49倍;年中表外业务增长速度年平均高达542%,而同期表内资产年均增长仅为9%,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16%。另外日本商业银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展表外业务以来,表外业务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其次,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净收入迅速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获得的收入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利润的60—70%;1992年,德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为302亿马克,占总利润的62%;法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

由此可见, 表外业务不仅已成为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与表内业务同等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1.内因:商业银行内在本质所产生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交换关系和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并已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一方面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资产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日益减少,迫使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却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之后,许多新的表外业务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产生,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或客户,都存在着盈利来源。

商业银行通过新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报酬。银行开办表外业务的“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因为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很多情况下,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如在承诺类表外业务中,如果客户最终没有向银行提出借款的要求,那么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在担保类业务中,如果买主不爽约,或者在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中,如果汇率、利率的变动在有利银行的范围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银行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表外业务,对于承诺、担保类,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最低限度地保留应付或有负债所需的备付金,从而把机会成本降至最低。这取决于银行预测客户将来需求状况或违约的概率的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则取决于银行预测未来利率、汇率水平的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关键在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水平,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2.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及其竞争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银行客户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剧增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汇率变动加剧,波幅增大,人们渴求能规避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于是,金融期货与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类的表外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首先,从承诺类表外业务的需求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也难以预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如果不为不确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筹资而事后筹资,必将面临着利率风险,导致筹资成本增加。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客户迫切要求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承诺。其次,从对担保类业务的需求看,随着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多角化和国际化的加深,交易双方关系的复杂多变性、信息不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商品卖主远远比不上银行更能洞悉其客户(买主)的资信状况,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客户迫切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业务来消除日益增长的信用风险。存在开展表外业务金融的内在驱动力

(2) 非银行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较严,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却放松,这就使得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50年代大量出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对其利率限制相对于商业银行较松的优势,以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从商业银行夺走了大量存款。而通货膨胀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又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不断上升,加上货币市场相互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小额存款者也有了间接投资货币市场的机会,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大量地流向了货币市场。而金融市场趋向完善发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筹资者便乐于绕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以较低成本融资。其结果是银行的存贷业务日渐缩小(所谓“脱媒”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借贷利差也大为降低。

最近几年来,不仅各种非银行机构介入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领域,而且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式分行网络在金融服务传递渠道中的作用减弱,通讯公司和软件公司也可参与银行业务,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内部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产品,争夺银行部分零售服务客户。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分流,营业收入渠道收窄,存贷款业务量相对比重、利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例如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从五十年代的75%降至近年的25%;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降至近年的11.8%,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从1991年的0.95%降至1994年的0.79%;西班牙的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1.53%降至1995年的0.69%,同期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0%降至5%。为了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商业银行便积极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开展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又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的表外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在上述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

(3) 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随着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由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由以往以贷款等资产规模扩大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中间业务并举、不断提高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获取规模经营效益的目标。不仅重视运用货币资金资源,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充分挖掘和利用机构网络、专业人才、科技知识、先进设备、市场信息、商誉信用等经营要素之潜能,拓展新兴的表外业务,以达到边际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公司、企业和私人客户客观上也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4) 金融监管的强化

金融监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各国金融当局对银行都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管制措施也不断出现, 如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系数管理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银行扩大业务的能力,因此银行势必要千方百计在遵守管制的前提下,不增加资本以扩大业务,提高资本收益率;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发展太快,金融当局尚来不及准确评价其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尚无明确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表外业务。当然,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国际金融监管也迅速发展。例如在1987年12月,西方10国中央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就开始探索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实践上证明表外业务监管能保证银行机构的稳定,从而使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内容、科技含量、专业人才、风险监管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如下走势与特点:

第一, 表外业务内容异彩纷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类:债务或利率,外汇或汇率,股票或股价指数;金融衍生产品也可概括为三大类: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掉期(Swap),但是金融工程师却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构造出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首先,衍生产品与传统基础工具组合,如期权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可以衍生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等亚品种衍生物,而像指数期权这一门类,在美国就又有石油指数期权、金银指数期权、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品种;

其次,衍生产品之间再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和期权组合构造出“期货期权”(Future Options),掉期与期权组合构造出“掉期期权”(Swaption)。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附加行使条件,改变个别参量和性质,衍生出许多再衍生产品,比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 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 Option)、“彩虹期权”(Rainbow Option)等,这些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

第二, 表外业务科技含量高。

以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金融观念和金融运作,而且直接推动了表外业务创新,掀起了一场商业银行功能革命,使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西方商业银行电子化经过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大批量、高速度地处理统计、记帐、转账、支票等业务,使资金转移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电子化;

紧接着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实行联机作业,各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将主机、分级和终端机联为一体,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营运,使银行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而后是实现银行各管理部门的电脑自动化服务;近年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银行电脑网络,把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联为一体,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电子网络化。西方新技术革命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银行业务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手段和程序,存、贷、汇、取、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网络,资金的调拨、转账、清算、支付和金融、经济信息的传递、储存、记录、分析等都可通过电脑完成。

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表外业务创新的平均成本,有利于发挥创新的规模效益优势;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银行迅速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或业务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给银行家提供寻求新的潜在收益的机会和途径。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运用高新科技。

第三, 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出类拔萃。

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尤其是融投资中介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均具有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的性质,必须涉及专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西方商业银行都很重视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蜚声国际的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 )和西蒙兄弟(Salmon Brother)等西方国家投资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寻求公司并购机会、定价和融资;公司改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等,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成果,因而,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才观,把高素质人才视为商人银行业的立足之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近乎苛求和完满。其专业人才结构包括:

⑴开拓型人才。主要从事收购机会确认、目标企业评估、收购战术策划、交易成本拟定等全面的收购战略研究,促使企业资产重组,社会可支配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企业经营向新方向开拓进取。

⑵分析型人才。主要从事业务组合和市场一般战略分析;作为战略选择的收购分析;不同收购类型的价值创造分析和收购的价值链分析;跨国收购的障碍分析等,从而对收购的目标公司作出审慎分析和评价。

⑶创造性人才。主要从事融资方式创新和并购产品创新,通过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对象提出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⑷工程型人才。主要工作是正确运用金融组织、金融工具和金融工艺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公司理财、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应用中融投资服务问题。⑸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种经济金融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 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毫不松懈。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积极开拓表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注重该项业务的风险性及其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表外业务曾被视为不形成资产负债的安全性业务,但是现在其风险性逐步显露出来。在表外业务创新中涌现出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交易,这类业务因收益可观、灵活性强、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日渐提高。

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其随时都可转化为真实负债或资产,故同样存在清偿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涉及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以及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大比例。这类创新型表外业务出现的本意主要是减少或回避金融风险,但大量的过度投机使之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其风险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性、杠杆性强,一般不反映在表内,但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倍增而累积,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给金融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打击。

巴林银行倒闭等金融风波,为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和懈怠!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1988年6 月的《巴塞尔协议》对各种表外资产统一规定了风险转换系数,从而在性质上将表外资产转换成与表内资产一致的资产。西方各国在依据《巴塞尔协议》调整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亦纷纷提出根据其它性质的风险而作出的资本标准。对表外(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日趋于严密和严格。

上一篇:工作计划表周计划表下一篇:绘本月球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