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反思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研组活动反思

中小学教研活动实效性评估与反思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它是教师诗意栖居的家园和学术研究的乐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课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 对目前教研活动的评估

基于学校生活和实践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三大支柱,研究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考察评估目前的教研活动,这三大支柱并没有如愿地承担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

1.专家引领:坐而论道,去实践化

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专家高屋建瓴,引领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理念的内涵,有助于教师提升实践与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课程改革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专家依然保持着固有的传统与姿态。理论脱离教师教育生活的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专家在引领中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些专家在点评时高唱赞歌,恭维连篇,割裂与教师间的联系,缺少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充当着真理的拥有者和学术的代言人,仿佛所见的教育教学实践无懈可击;有些专家则偏废了教师个体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个性,引向自己专攻领域方向,坐而论道,导致脱离教研活动的主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根据对基层学校的调研,一线教师对专家的实践指导、经验提炼、理论提升、专业引领的需求依然迫切。只不过这种引领不再是过去那样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自说自话。专家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实践走向理论的通道,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向导。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结合实际推介最新研究成果、阐述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问题,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植根实践,注重一线教师的主动性,抽象教师的观点,提炼教师的实践成果,提供切实而有效的帮助。

2.同伴互助:泛泛而谈,去主题化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差异即资源,而有效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充分发现、发觉、发挥教师自身蕴藏着的丰富资源。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个人理论知识、独特的方法和理念等,但同时,每个教师又都有自己的弱项、不足与局限性。同伴互助,作为教师之间平等的合作互助、分享经验、共同促进的方式,冲破了教师职业固有的专业个人主义旧习,呈现了以教研组、备课组等为主体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交流平台。

一个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教研活动,参与者各唱各的调,泛泛而谈,缺少观点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注定将削弱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观察时下的教研活动,一般以(磨课)——观课——议课(反思)的形式呈现。由于活动参与者多为同事,阻碍了教研活动参与者的真实表达渠道,不敢说真话。议课时从不同角度发现、挖掘课堂教学的优点,大唱赞歌,天花乱坠。对于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则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同时,更多的是聚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研活动多技术问题的经验性讨论,活动内容同水平重复多,忽视理论学习、教育观念更新及对教学实际问题的专题性、整体性的思考。整个教研活动过程重形式,轻体验感悟。教师外显的教学技巧取代了教师内在的素养,导致活动的深度研究不足,忽视了持续跟进和后续研究,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内在机制的生成。听课、评课成了教研活动的主食,而一些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如教研沙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发。

3.自我反思:浮现表层,去理性化

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是一种有关教育教学的个人的思考内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意识的体现,也是教师自主改革的体现,是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对教师专业的终身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基层学校的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反思。概括反思内容,呈现了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表层的、肤浅的,缺乏思维深刻性的反思多。缺乏深度,缺乏来自内心、灵魂的反思,呈现的形式是流水反思,有时是无病呻吟,有时只是为了对付检查,有的是机械的、重复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把反思作为教师的硬性任务,规定每月要写几篇,得到的只是没有任何触动的敷衍,还抑制了自主意识,挫伤了自我反思的积极性。二是反思方向特征不明显。想到什么写什么,尽管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率真,但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对教师专业发展并没有明显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由量变到质变的系统反思。三是教师在反思后并没有真正的行为跟进,随着教研活动的结束而停摆。反思是为了提升,没有行为跟进的反思,始终是浅薄的。

二、 对目前教研活动的反思

考察目前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有两种活动的实效性受到质疑。一种是“实对实”。就事论事,就问题而问题,没有理念上的升华,不能揭示出因果关系或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培训活动,属于“萝卜烧萝卜”类型;另一种是“空对空”。追求完整性和系统性,不针对具体问题,理念来理论去的培训,出现“说者激动、听者感动、回去不动”现象。目前教研活动中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既有“实对实”的活动,也有“空对空”的现象。特里普说: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的最大灾难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它让学者撇开课堂的实际现实去追求纯理论,又让教师把理论抛在脑后。不幸的是,后者导致了“实践疑难”。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模式,忽视了活动对象的主体存在,教师被动参与,真正深入研讨的少,生搬硬套的多;感悟体验的少,灌输的多,因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现象学提出要摆脱空洞的理性思辨,返回到教育生活世界本身,利用人类探究教育本质的意向性,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以他者身份同研究者、同自己对话,尽可能揭示教育事件本身。离开实践的“高谈阔论”或拒绝理论的“井蛙之见”都将使教师陷入误区。

有效的教研活动植根于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土壤。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教育实践标志着教师对教育世界的主动把握。聚焦教学实践,联系实践,把个体内隐知识透过课堂教学外化为公共知识,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践主体的行为,需要实践取向的教研活动,这是把握这些隐性知识的原点,是实现教研活动有效性的保证。教育理论本土化,教学实践理论化,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曾对杭州市某区17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改专家(教研员)或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课堂教学、同事对教学实际问题的指导和交流,同课异构,参与体验活动,从中感悟反思,是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研活动形式。这些自下而上的活动,研究对象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参与者具有类似的教育生活经历和体验,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共鸣。

三、 有效教研活动的基本特点

正确把握基本特点,才能重构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1.延续性:导向全面、深入

教研活动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结合课堂中的问题、事件来研讨,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

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召开学科教师会议,分解活动任务。活动组织前要进行调研,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掌握老师的基本需求,领受教研活动中的任务。教研组内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给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信息。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组织说课,教研组成员畅所欲言,给授课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导入、过程优化等教学环节,各抒己见。最后,拟定观察方案,确立教研活动的维度、选择课堂教学观察视角等前期准备工作。(2)展示阶段:根据事先拟定的课堂观察方案和活动任务的安排,带着研究任务进入课堂观察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观察。(3)交流反思阶段:授课教师课后反思教学实践行为,陈述课堂教学的亮点与瑕疵,并提出改进的初步设想。教研组其他成员和专家带着研究的问题进行参与式集体教学评议,关注最成功的、有失误的、有创意的细节和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评议教学理念、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设计意图的执行过程及在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及其启示。

从课堂的外显行为中探究内隐的教学思想,研究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具有延续性的教研活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差异,导向活动的全面和深入开展,有利于教研文化的形成。

2.参与性:导向合作、分享

有效教研活动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当前许多教研活动,参加者甚众。但进入评课环节,参与的人数甚寡,常是听的不评,评而不深;或碍于情面,成了捧课等。有效教研活动倡导教研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一种工作。当代课程改革具有深刻性、系统性、持久性,它改变了教师习以为常的、定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把教师从因循守旧的传统窠臼中推向了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教研活动是一个多向合作的过程,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深化研究,只有在研究中才能加强合作。无论是学校,还是教研组、备课组都要创建一个多元的、系统的教研环境,创设平等、自由对话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教研氛围,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直面和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具体的教学问题,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捕捉、筛选、提炼经验。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发现问题及时交流与研讨。教师卷入的程度越深,效果就越显著。让教师怀着发展的愿望投入于教研活动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分享教研活动的愉悦。

3.开放性:导向过程、生成

开放意味着非严格控制。非严格控制则减轻或缓解对培训活动的硬性规定,观照认识、情感、行为等偏差,从而减轻对培训活动的阻碍。教研活动的开放性既包括过程的开放性,也包含成果的开放性。教师在思维时常常不依赖于线性的、形式逻辑的理论推理,而是多呈现模糊的、探究的特征。这种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去创造性地思考我们的教学生活,要求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技能的层面,而是要上升到教学艺术的层面。不同背景下的差异化解读,不是唯一的结论,只是一个观点。开放性的教研活动摆脱程式化,需要更宽的视野、更灵活的教育机智,提供表现与表达的机会,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主动跳出教材、超越教材,以课程建构者的姿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构。同课异构成了目前教研活动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在这个平台中,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经验,不断丰富教研的内容,共享成功的喜悦。

4.反思性:导向发展、完善

反思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规律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审视与重新认识,产生新的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并不是对教育理念、行为的回顾与检讨,而是在教研过程中深入地思考、深刻地反省教学实践,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起点,是教师提高专业判断能力的基础。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自我学习,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来达到教师学会教的目的和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或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反思是朴素的,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反思又是高贵的,是教师自由心灵的教学创造;反思是富有实践性的,是教师基于教学情境的反思。教育教学反思,或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得,或是学生的一段精彩对话,或是因某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现的纰漏,抑或是对学生实际合理而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大胆肯定。在(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中,消解旧有认知,建构新框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反思源于实践,最终回归实践,不是枯燥干瘪的文字描述,而是合理的情境设置、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课堂上生动的语言和智慧的光芒,课堂因此而丰满。初始的反思或许是零碎的,经过一个阶段后,将反思按主题归类,可以清晰地发现专业发展的轨迹。当反思成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时,就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之际。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这样描述: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何尝不是如此呢?

参考文献

[1] 陈凤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重建[OL].http://www.bjesr.cn/esrnet/site/.ahtml.

[2] 陈晞,高学栋.突破瓶颈——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教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 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先达.校本教研: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7).

[5] 李雅芬.师本教研: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6]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吴亮奎.教研:教师的教学创造和价值实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教版),2008(12).

[8] 夏心军.校本教研:学校内涵发展的理性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9] 周冬祥.校本研修:理论与实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周光明.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参考,2006(3).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包新中

第2篇:体育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文化与制度建设

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织,是策划与执行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主体。为保证有效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切实提升全体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研组团队文化和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1个团队或1名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有知识能力,也要有对教研的认知和心态。既使个人能力突出,但缺乏正确的思维意识、行为准则、价值观,也难以在教研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此,学校体育教研组一贯坚持“传承发展、理想信念、职责担当”的教育,以老一代体育人敬业精神为学习榜样,筑牢理想信念,树立目标责任感,以抓实抓细常规管理为准则,逐步完善体育教师量化考评制度,以此激励团队和个人共同发展进步。

一、发展的灵魂: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体育精神

精神是一个团队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信念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以及针对这一目标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唯有精神和信念达到了一定高度,团队才能在历史的变革中发展与壮大。

(一)胸怀责任担当,坚守教育信仰,激发工作内驱力

“参观校史馆”是每个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以下简称凤中)体育教师必须经历的教育学习活动,“以史为鉴”方可筑牢信仰、升华精神、明确职责担当。凤中校史馆里不仅展示了众多的体育荣誉奖章,还展出了老一代凤中体育人在艰苦环境中用双手一点点建立学校、修补操场、自制体育器材、组织开展各项学校体育活动的简介和图片,以及老教师们保存完整的体育用书、成套的教案、工整规范的点名册和成绩册等,展现出了老一代凤中体育教师艰苦朴素、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退休教师座谈交流”也是学校和体育教研组每年坚持组织的教育活动之一。座谈交流内容包括凤中体育发展史简介、教学技能技巧经验介绍、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教师责任心养成、学校各项群体活动组织开展、学校运动队训练管理和运动员选材,以及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等。通过交流座谈活动,使年轻教师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了老一代凤中体育教师坚守教育信仰、敬业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了凤中体育教研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为实现奋斗目标所持有的工作态度,从而有效激发了年轻教师投身学校体育工作的內驱力。

(二)发扬体育精神,积淀体育文化,做好学校体育传承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团队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有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人的创造力,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做到有梦想追求、有责任担当,在积极主动的奋斗中不断超越,从而享受奋斗的快乐和价值。

凤中体育特色发展从建校之初就得到了学校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办学思路。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校多品”的业余训练格局,共建有田径、足球、健美操、羽毛球、射击、乒乓球、击剑7个校运动队,长期参加各项目业余训练的学生近500人,相继培养出了代表中国参加巴西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世界青年冲刺射击比赛冠军、6名国家级运动健将、3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人才。

成绩的取得源于凤中体育团队优良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源于凤中体育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近几年,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在变化,年轻教师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不少的诱惑,学校始终把培养团队优良体育精神放在体育教研组发展建设的首位。为此,学校建立了凤中体育荣誉榜专栏,大力宣传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积极进取、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学校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案中加大体育量化分值,为敬业负责、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的体育教师提供物质保障和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二、发展的根基: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制度建设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组团队的发展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创新进取。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个体和集体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保证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学校体育工作良性开展的坚实根基。

(一)逐步完善常规管理制度,保障教研工作有序进行

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为此学校根据“一校多品,志在一流;一点带面,普及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思路,首先在校级领导分工上进行了明确分工,成立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2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课堂教学、体育科研、群体活动和运动队建设的管理。其次采取项目责任制,每个年级、每支运动队都有具体负责人,体育教研组作为策划与执行的主体,负责各项常规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凤中体育常规管理制度分为4类,即常规教学、校园群体活动组织、体育场馆功能室使用、体育管理人员职责。这些制度和要求责任到人,以展板的形式分布在各个相应的位置,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学习领会,以便增强教师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体育组安排专人按各类活动时间进行考勤、考评,采用每月例行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做到及时公示纠正问题,并将其纳入学期末个人常规量化考核评比。

(二)结合学校实际丰富课程体系,保障教研工作特色

作为全国首批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和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学校不断探索体育课程体系探索,以特色工作吸引教师,凝聚教师的工作信仰。根据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1.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成

(1)初中多样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原则主要有4点:一是遵循《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和运动水平目标;二是参照《重庆市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三是根据初中升高中体育考核要求;四是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情况。

(2)初中体育教学体系内容组成必须有4个单元,即1个体能、2个运动技能、1个健康教育。其中体能项目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项内容,结合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学练和评价考核。运动技能在每个年级每学期由年级负责人上报教研组长,再由教研组长统筹确定,并定期组织单元小结,相互学习交流。

(3)初中体育课程评价构成主要按分数(100分)换算成等级评定(A、B、C、D、E)。各项评价权重是:体能占50%、运动技能占30%、健康教育占10%、行为表现占10%。其中体能项目以中考项目为考核项目计分,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量化统计。

2.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成

(1)学校高中体育走班选项教学已经坚持了10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管理模式。高中一年级学年上学期主要以必修必学模块为主,以行政班级组织上课,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和高二、三年级进行年级内走班选项教学,目前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6个项目的选项教学内容。

(2)高中体育教学体系内容组成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平均每学年修习4个模块,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将1个模块设为12~18个课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为了便于教学组织管理,确定了在高一年级上期进行体能、田径、体操、武术4个模块的教学,且模块之间的教学并不相对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其他年级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按照行政班级进行体能和健康教育学习,之后再根据学生选项实施走班教学。

(3)在高中体育课堂评价方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体能与专项技能、进步幅度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体育课学练水平,并建立了“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学生体育档案”。其中专项运动技能评价参照了上海体育学院编辑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既认定了学生该项目学练达到的等级标准,又进行了分值量化,有助于进行学期学分综合评定。

三、发展的保障: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自2011年起就开始实施体育教师量化考核评价方案,其目的是明确职责、奖优罚懒、激励个人成长发展,调动教师投身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在具体执行中,体育组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考评方案,迄今已修订到2019年版。评价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常规和教师个人能力发展两大类(见表1)。评比检查流程是教师先根据评价标准自评,再由高中、初中备课组长复评,最后由教研组长审核并上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一)教学常规类评价(60分)

1.体育课教案类(23分)。主要检查体育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课时教案的编写,以及课后小结和二次备课情况。每学期固定检查3次,前2次主要是找出不足和问题,提醒教师及时更正补充,最后一次则在学期末进行,实行量化考核评定。

2.课程考核总结类(37分)。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教学单元总结评析不得少于2个,少一个扣4分;学生体育课成绩表按照实际上课班级数,分选修班级成绩(高中)表和行政班级成绩表进行检查,差一个班扣1分;学生考勤行为表必须是原始记录,按照行政班级和选修班级(高中)统计个数,差一个班扣0.5分;听课记录每位教师必须完成20篇,差一篇扣0.2分;学生体育档案,每学期末完成表格填报,因身体原因未参加体育课学练和相关测试的,必须有医院证明,差一人扣0.1分。

(二)教师个人发展类(40分)

主要是对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科研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包括论文撰写、课题研修、教师赛课、校本教材编写、参与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和运动队成绩等。

1.参加校区级以上培训、观摩等活动,完成心得总结或编辑简讯上传体育组并在凤中外网挂出的,一份加2分。

2.论文、赛课、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大赛获奖:国家级一等奖7分、二等奖6分、三等奖5分;市级按5分、4分、3分加分,区级按3分、2分、1分加分,校级一等奖加2分,二等奖加1分。指导教师、第二作者及之后作者加0.5分。

3.论文发表:国家级核心刊物5分、非核心刊物3分,市区级刊物记3分、2分。

4.参加校级以上展评课等:包含“KDL课题录像课”“一体化实验项目”课、区校级展评课和公开课,每上一节加1分,参与相关数据统计工作的一节课加0.5分。

5.参与课题相关工作:申报课题被批准立项的,主持人加3分,主研人員加1分;课题结题的,主持人再加3分,主研人员再加1分。

(三)体育教师量化考核奖励

每学期末根据上述两类量化考评结果,以分数换算成等第呈现,等第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对达到优良等第的体育教师给予奖励,对仅达到及格等第的教师,在承认其完成工作的同时,使其知晓自身不足并明确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多年来,凤中体育教研组传承老一代优良体育精神和理想信念,开拓进取,不断完善体育教研组文化和制度建设,使这个团队始终保持着激情与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体育人的理念,进一步贯彻理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结合“教会、勤练、常赛”,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石飞 姜雷 刘梅 杨永春

第3篇:教研组活动应聚焦于学科教学知识

学校教研组原本以研究教材教法、改进学科教学为目的,在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教师研修实践表现出明显的超学科性质的空泛倾向:一些课改培训模糊学科边界,忽视学科教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仅仅停留在自主、合作、探究等通识理念的讲解上,包括一些名师在内的公开课,数学课不讲逻辑,语文课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小学教科研活动越来越强调以课题为核心,按专门化的科研之路展开,在课题设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与结题鉴定上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而对教师的日常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个别辅导中的创造性劳动很少关注,考试命题被视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很少纳入正规的教科研活动的视野;等等。

2007年暑假,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组织4500多名中小学在职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素养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课标所规定的知识点、能力点),其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与“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数学教师思维方式单一,运算粗心;英语教师词汇量明显偏少;物理教师动手能力差,实验题得分率仅40%;政治教师仅仅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识记,对“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师身上普遍暴露出来,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与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素质不高、高等师范院校并没有真正帮助师范学生过好学科素养关有关,也与教师在职研修活动的偏颇有一定的联系。现场独立教学设计测验同样暴露出不少问题。以高中历史为例,让教师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在45个教师中,约49%的教师没有导入设计;70%的教师虽考虑到复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却没有如何突破的具体方法、措施,没有学生活动的预设与学法指导;约89%的教师有“练习”这一环节的标题,却无针对单元内容的具体的练习设计。工作若干年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是清楚的,甚至也能说出教学方式变革的主导理念,但由于平时一味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习题集,自身缺乏对学科教学内容的通透理解与把握,因此在独立备课的情况下设计不出具体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与方式。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会备课、上课;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会解题;离开了标准化习题集,就不会设计练习、出试卷,其所谓的创造性劳动、研究性实践从何谈起?不能独立教学,又何来专业自主?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始终是基础,是内核。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两个方面,前者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后者不只是一般的课程理论、教学原理知识,还包含着大量非系统的、具有默会性质的实践之知。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李·S·舒尔曼将两者的整合称为“学科教学知识”,认为“它是特定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混合物,是教师独特的领域,是他们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被视为一门专业所必备的知识,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的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也是教师和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它是教师研究中的“遗漏的范式”。[1]

学校教研组聚焦于学科教学知识,开展备课研讨活动,应当关注哪些问题?

1.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深入理解课标理念与学科教学要点,更要进一步关注教科书是如何呈现课程标准的,包括具体的呈现内容与方式,要进行不同教科书呈现内容与方式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校情与学情,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作出明智的选择,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规划、充实与完善,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教材,又要超越已有的教材,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将课标与教材联系起来研读,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阅读,对呈现内容与方式进行必要的重组,这应当是学科教研组进行备课研讨活动的重要话题。

2.教学内容的深度阐释。对教材的钻研绝不能止于把握它与课标的关联,还要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诠释蕴含在文字、符号、图表中的意义。衡量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钻研是否达到一定的深度,有几个重要指标:一是能否把握特定教学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的结构关联,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二是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恰当的事例对概念、原理、定律的实质作说明;三是是否把握其中所渗透的学科基本思想与方法论准则,尤其是是否把握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在特定单元、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与挖掘。

3.教学任务的分析。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陈述学生应当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这里有一个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学生要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也就是从预期的终结性学习结果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预先获得哪些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必须经历哪几个阶段?关键环节是什么?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会引起怎样的误解?在教学任务分析中,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已有的实践经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教师总是在关键环节(重点)上花力气,在容易误解的地方(难点)下工夫。

4.学习内容的呈现。用什么程序与方式将特定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呈现出的行为模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3类:一是讲授教学。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经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作必要的举例、阐释、板书,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观察、记录进行接受式学习,整个交往过程主要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二是对话教学。问题引导,双向互动,和而不同,师生在教学交往中平等参与,共同活动。在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相当重要,而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三是活动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定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全身心参与的自主性活动过程。教师作为辅助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帮助;学生成了互动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教学交往的内容、进程与方式。教师在进行备课研讨活动时,需从中作出明智的选择与优化组合。

5.课堂教学的组织。包括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参与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合作,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差异,作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对学生独特感悟与个性化理解的尊重;建立学生导向的课堂教学秩序;等等。

6.学生的练习、测验与评价。这涉及对课标中关于不同学习要求的准确理解把握(如关于认知学习中的知道、辨认、说明、应用;体验学习中的经历、感受、认同、形成等等),围绕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设计相应的练习与测验题目(不仅仅是纸笔测验),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进行准确的观察、记录与诊断分析,并据此设计后续的教学活动。

上述每个专题的研究与解决都必须建立在有关学科知识的通透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同时又不同于学科专家的专门探究,而侧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论的加工。它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转化与生成,而不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开展专门化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方案、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针对性强的精练题等。尤其不要片面地将编精练题与“应试教育”直接挂钩。试题的研制既要吃透课标、考纲与教材,又要了解学情,善于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取材、设问;要站在能力立意的高度,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给日常教学以正确的导向。学会命题同学会上课一样,同样是教师的真功夫。现在需要的是将原本属于教师的考试命题、学业成绩评定的权利还给教师。

如何组织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交流与分享的教师研修活动,这是个难题。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建设比较重视制度建设,应当说,这对于推动教研组活动步入正常的轨道,改变教师专业发展中孤立无援的状态是有益的。但制度是把双刃剑,它能将组织成员的不规范行为管束起来,也能将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压抑下去,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管理之难不仅在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制度,而且在于没有监督、没有制度的时候能够自发地以教研组共同利益为准绳;在需要的时候,将处理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惯例正式化为制度;在制度变得不合理时能顶住压力,对制度进行变革。优秀的、高效的组织制度背后的精神实质是基于平等精神和分享机制的全面合作关系。教师文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无法完全依靠合同、理性的规则来实现,它需要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合作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情感的纽带。教师每个工作日在教研组工作生活七八个小时,教研组见证着教师的全方位的生活。优秀的教研组长有时需要扮演“妈妈”的角色,将教研组建设成教师的家。

制度规定的是最基本的、共性的东西,是应当守住的底线,但制度无法涵盖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规定太多、太死,必然会造成组织的僵化、死板、低效,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增长的教师研修活动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个人特征。譬如读书,不必囿于“学以致用”,一相情愿地限制和规定教师读什么、不读什么,但可以倡导教师有自己的个人藏书,开展“读书推介”、“读书沙龙”活动。江苏省海安实小曾要求每位教师藏书500册以上。浙江省台州市杜桥中学物理教研组有自制教具的传统,有的教师成为当地研制教具的能手。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物理教研组致力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从复制教材规定的实验,到师生共同设计新的实验,教研组就在物理实验室办公。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组织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大赛,从语言(演讲、朗诵)、书写(粉笔字、钢笔字)、写作(中文、英文、日文写作)、操作(实验能力、解题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艺特长(琴、棋、书、画、歌、舞、摄影或其他绝技)等方面展开,有学科个性,还为教师多方面的才艺展示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张扬自己的个性。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获取教学知识的途径包括:“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50.0%)、“和同事的日常交流”(33.0%)、“教科书”(19.4%)、“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1.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5.6%)、“在职培训”(5.6%)、“阅读专业书刊”(5.6%)、“职前培训(2.8%)。[2]这提醒我们,不仅课题立项、公开课获奖、论文发表等关于教科研活动的硬性规定有可能造成日常教学与科研的两张皮,而且不少刻意安排的“有组织的专业活动”、耗资不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的实际帮助作用也是有限的,真正富有成效的是教师内在的专业自觉和同事间的日常交流。骨干教师无言的学识、智慧与人格的感召,学校领导对教师创造性劳动本身的尊重等十分重要。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与行动并非机械简单的操作,日常教学活动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研究性应当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常态,而不是因为学校教研组有了上级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课题、公开课、论文获奖等,才有了所谓的“研究性”、“创造性”。教研组作为一种研究共同体,意味着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共同理解和协同创造。一旦这种理解变成不自然,需要教研组长或者其他人的大声叫嚷,这种创造需要依靠外在严厉的量化考评来维持,它就会变得不那么和谐,无法走向共生,这样的共同体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了。应当讲,现有的学校教研组真正发展成为研究共同体的还不算多,为此,我们需要做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曲铁华,等.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7,(9).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林飞)

作者:柳夕浪

第4篇:工作反思—大教研组活动

本周四,二十四中物理教研组到我校参加学科开放日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和经验交流的方式相互学习,收获颇大。教研工作是学校的教学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另一种的教学形式,我们教师往往限于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迫切需要听一听别的老师优秀的课,向别的老师学习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听一听、看一看、学一学,然后再反思反思,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促进自己的成长。

适当地去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即使去听一听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甚至可能比自己弱一些教师的教研活动,也是有一定收获的,每个教师的风格不可能相同,总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也会使我们仿佛有豁然开朗的清爽之感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5篇:教研活动反思

关于4月23日《物质推断题》教学活动反思

某某学校:郭 某某

在设计该课时,结合90

1、902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解决该类题中同学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回顾突破口相关知识后,注重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技巧,让他们按照“审题→找突破口→推断→检验”大体思路来解决问题。

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有一个环节,学生展示对物质性质收集整理结果。为学生与学生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活动,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乐于思考,乐于动手、动脑。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精讲点评,通过例题及时总结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方法。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课堂略显沉闷;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好,对沉淀,气体产生比较陌生,比如当提到白色沉淀有哪些时,只有少部分同学回答出来; 学生讨论环节时间不够。

今后应多学习,提高学业务,教学水平,多参加市里、区里相

关教师培训,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感谢教师进修学校老师对该科的指导与评价,也希望教师进修

学校老师多下基层,听评课,更希望到基层上一上展示课。

2014-4-23

第6篇:教研活动个人反思

2016-2017上学期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展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学习.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的阵地;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作为突破口,举行了说课,公开课活动。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担任上课这个环节,在选题上我第一次选篇了,因为语言在五大领域中很难控制,稍微不注意就会偏离主题,于是我换了一篇,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在准备上没有做充足,和说课的主班老师也没有进行过多的语言上交流,于是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时让我受益匪浅,每位教师都有属于她自己的闪光点,都值得我学习。

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也知道自己还要那些需要加油的地方,课上少说废话,进行有效提问和沟通。一定要做到语言精练,引语到位。多学习富有童趣的语言,语调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孩子的能动性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和回应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总之,此次观摩活动收获很大但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收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对我们专业知识有帮助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简洁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更好地融入活动情境放开自己提高教学。

蕾三班

张梦露

第7篇:教研活动反思1

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吴寨完小

卫素芳

本学期,经过中心校周密部署,教研活动分别成立了低段混合组,高段语文数学组,,教研内容是你所带年级的科目,教研实施“自探加共研、周前预演课”的教学活动,,教师们轮流讲课,人人参与,经过这一学期的教研活动,使我们每个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次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就将我参加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及体会总结如下。

1、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寡味的课堂,一门让学生毫无期待的学科,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求呢?

2、人文是内涵: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 ,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来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3、高效是方法: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

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 “题海战术”学生成了

“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学会”与“会学”是数学课的基本要求。所以我觉得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并且我还觉得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其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数学课堂的切入点。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

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竞赛、提问、讨论、交流谈话、音乐动画、网上查寻、问题答辩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最后,我觉得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领悟就会有不同的展现,每一名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将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与设计过程,也将决定不同的教学效果,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8篇:美术教研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上学期,我园分年级组进行了园本教研活动,各年级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其中小班组教研活动 “在绘画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自主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小班的这次教研活动开展,实质上是在摸索探究一种新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让教师转变教学观、评价观、人才观;让孩子学会学习,使孩子会学、善学,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同时也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幼儿美术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跳出教材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小班教研汇报总结中,谈到自主性首先就提到了“兴趣”二字,的确,孩子们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自主地去学。教师要理解并支持幼儿的求知欲望,相信并承认幼儿的内在潜力,激发并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这些是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打破依葫芦画瓢的教法,开动脑筋,使每个幼儿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 在美术观摩活动《多变的云》中,小班的老师在兴趣方面是采取了一些方法的:①、通过新异的事物、动听的故事《多变的云》演示引起幼儿美术兴趣,促使幼儿自己去画。②、教师为幼儿始终创造的是一个优美、轻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环境。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的开展美术活动,引发对美术的情趣。③、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设计了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绘画纸,这样工具、材料愈多,变化愈多,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也愈浓厚。当然这次活动还可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材料,不仅可以利用蜡笔画、颜料画、水彩画等方式,还可利用铅笔屑、蛋壳、废铅笔头、棉花球、积木等材料,尽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使他们在熟悉各种材料和工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才能。其实在美术活动中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等。这是我对这学期美术教研活动如何更好的开展所进行的反思。

合峪镇中心幼儿园

教 师: 张 宜 2017年12月28日

第9篇: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麻阳寨小学

本期教研活动主题为:有效课堂,现对此次活动做一总结反思:

1、组织上,采用教研组承办的形式,使得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教研活动的组织中来。既让每位老师 “体验参与”了活动组织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超前学习、专项研究、提升自我,同时增强了老师们的团队意味与合作能力,又为我们的教研提供了示范、典型,使老师们学有目标,专心思考与研究教学。一举多得,效果较好。

2、形式上,采用“体验参与式”教研,不只听、看,还要思、说,更要尝试、体验。改变了传统教研老师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效率不高的现状,变教研既成为老师研究、进修、成长的平台,又成为老师放松心情、排除压力的调节器。

3、内容上,采用“主题目标式”教研,如本期活动我们确定了以有效课堂为目标,就是必须让每位老师理解、体验并学会运用我们确定的主题策略,如果策略模糊或操作性不强或不能立即应用,那就说明我们的教研活动目标没达成或失败了。

应该说,本期教研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老师们、特别是老教师们的参与热情与态度很高。从教研的一句话反思上也看出活动效果令人满意。活动也为每位老师发挥特长、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

4、问题不足及下一步思路:细节工作不到位,困难预设不足。下一步:总结整理活动组织经验,为下一次教研活动提供借鉴,逐步形成教研活动组织承办的具体制度办法。

2015年12月10日

上一篇:历届奥斯卡最佳电影下一篇:酒店工会工作总结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