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题型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语文热点题型

高考数列题的命题规律、热点题型与 应对策略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近年来的江苏高考中,一直都把数列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加以考查,并且创意不断,常考常新.了解高考中数列问题的命题规律,掌握高考中关于数列问题的热点题型及其解法,针对性地开展数列的二轮复习和训练,对于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命题规律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发现对数列的要求没有变化,都是:对数列的概念要求为A级(包括数列、数列的项、通项公式、前n项和等概念),对两个特殊而重要的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要求为C级.而且近几年《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也没有变化,都是要求:(1)突出數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3)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难看出,近些年来江苏高考对数列知识的考查都是围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概念展开的.有单独以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为基础设计试题,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运算的;也有将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进行求解与证明,重点考查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综合能力的;还有由已知数列生成或直接定义具有某种特性的新数列,再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相关性质,对新数列进行求解与证明,突出考查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整个解题过程中都是运用到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相关性质以及数列的概念.因此,江苏高考数列题能够紧贴《考试说明》,充分体现命题指导思想,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考查.

二、热点题型

题型一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有:累加法、累乘法、迭代法、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法、利用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法等.

例1设数列{an}满足a1=1,且an+1-an=n+1(n∈N*),则数列{1an}的前10项和为.

解:∵a1=1,an+1-an=n+1,∴a2-a1=2,a3-a2=3,…,an-an-1=n,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得

an-a1=2+3+…+n=(2+n)(n-1)2,即an=n(n+1)2,令bn=1an,故bn=2n(n+1)=2(1n-1n+1),故S10=b1+b2+…+b10=2(1-12+12-13+…+110-111)=2011.

点评:在已知形如an+1-an=f(n)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时,一般利用累加法(逐差相加法)求解.

例2已知正项数列{an}满足a1=1,(n+2)a2n+1-(n+1)a2n+anan+1=0,求通项an.

解:由(n+2)a2n+1-(n+1)a2n+anan+1=0,

得(n+2)(an+1an)2+an+1an=n+1,则an+1an=n+1n+2或an+1an=-1(舍去).又a1=1,则

an=anan-1·an-1an-2·…·a2a1·a1

=nn+1·n-1n·…·23·1=2n+1.

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1.

点评:在已知形如an+1an=f(n)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时,一般利用累乘法(逐商相乘法)求解.

例3在数列{an}中,a1=1,an+1=(1+1n)an+n+12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由已知得a1=1,且an+1n+1=ann+12n,则a22=a11+121,a33=a22+122,…,ann=an-1n-1+12n-1,所以ann=1+12+122+…+12n-1=2-12n-1(n≥2).

于是an=2n-n2n-1(n≥2),又a1=1适合上式,故an=2n-n2n-1.

点评:已知an与an+1的递推关系式求an,迭代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应加以关注.

例4已知a1=4,an+1=2an2an+1,求通项an.

解:∵an+1=2an2an+1,两边取倒数得1an+1=12an+1,设bn=1an,则bn+1=12bn+1,则bn+1-2=12(bn-2),∴bn+1-2bn-2=12,故数列{bn-2}是以b1-2=1a1-2=-74为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bn-2=(-74)(12)n-1,

即1an-2=(-74)(12)n-1,得an=2n+12n+2-7.

点评:通过构造等差或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题中先对题设递推公式两边取倒数,然后换元,再构造一个等比数列{bn-2},使问题得以解答.一般地,若已知递推公式形如an+1=pan+q(其中p,q均为常数,且pq(p-1)≠0),可用待定系数法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an+1-t=p(an-t),其中t=q1-p,从而转化为等比数列求解.

例5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a2=2,且an+2=3Sn-Sn+1+3,n∈N*.

(1)求证:an+2=3an;(2)求an.

解:∵对任意n∈N*,有an+2=3Sn-Sn+1+3,则对任意n∈N*,n≥2,有an+1=3Sn-1-Sn+3.两式相减,得an+2-an+1=3an-an+1,即an+2=3an(n≥2).又a1=1,a2=2,∴a3=3S1-S2+3=3a1-(a1+a2)+3=3a1,故对一切n∈N*,an+2=3an.又∵an≠0,所以an+2an=3,于是数列{a2n-1}是以a1=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数列{a2n}是以a2=2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2n-1=3n-1,a2n=2×3n-1.

故an=3n-12,n为奇数,2×3n-22,n为偶数.

点评:给出Sn与an的递推关系求an,常用思路:一是利用Sn-Sn-1=an(n≥2)转化为an的递推关系,再求其通项公式;二是转化为Sn的递推关系,先求出Sn与n之间的关系,再求an.但必须注意n=1和n≥2的讨论.

题型二 求数列的前n项和

数列求和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方法有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

例6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前n项和为Sn,等比数列{bn}的首项b1=1,且a2=b3,S3=6b2,n∈N*.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数列{cn}满足cn=bn+(-1)nan,记数列{cn}的前n项和为Tn,求Tn.

解:(1)设数列{an}的公差为d,数列{bn}的公比为q.∵a1=2,b1=1,且a2=b3,S3=6b2,

∴2+d=q2,3(2+2+2d)2=6q.解得d=2,q=2..

∴an=2+(n-1)×2=2n,bn=2n-1.

(2)∵cn=bn+(-1)nan=2n-1+(-1)n2n.

∴Tn=(1+2+4+…+2n-1)+[-2+4-6+8-…+(-1)n·2n].①若n为偶数:Tn=1-2n1-2+{(-2+4)+(-6+8)+…+[-2(n-1)+2n]}=2n-1+n2×2=2n+n-1.②若n为奇数:Tn=1-2n1-2+{(-2+4)+(-6+8)+…+[-2(n-2)+2(n-1)]-2n}=2n-1+2×n-12-2n=2n-n-2.

故Tn=2n+n-1,n为偶数,2n-n-2,n为奇数.

点评:(1)一个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将这个数列适当拆开,重新组合,就会变成几个可以求和的部分,分别求和,然后再合并.这就是数列求和中的分组求和法.(2)在利用分组求和法求和时,常常根据需要对项数n进行讨论,最后再验证是否可以合并为一个表达式.(3)分组求和的策略:①根据等差、等比数列分组;②根据正号、负号分组.

例7已知各项都是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2Sn=a2n+an,数列{bn}满足b1=12,2bn+1=bn+bnan.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cn}满足cn=bn+2Sn,求和c1+c2+…+cn.

解:(1)2Sn=a2n+an①,

2Sn+1=a2n+1+an+1②,

②-①得2an+1=a2n+1-a2n+an+1-an,即(an+1+an)(an+1-an-1)=0.因为{an}是正数数列,所以an+1-an-1=0,即an+1-an=1,在2Sn=a2n+an中,令n=1,得a1=1,所以数列{an}是以a1=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an=n.由2bn+1=bn+bnan得bn+1n+1=12·bnn,所以数列{bnn}是等比数列,其首项为12,公比为12,所以bnn=(12)n,即bn=n2n.

(2)由(1)得cn=bn+2Sn=n+2(n2+n)2n+1,

所以cn=(2n+2)-nn(n+1)·2n+1=1n·2n-1(n+1)·2n+1,

所以c1+c2+…+cn=(11×21-12×22)+(12×22-13×23)+…+(1n·2n-1(n+1)2n+1)=12-1(n+1)2n+1=(n+1)2n-1(n+1)·2n+1.

点评:(1)裂项相消法求和就是将数列中的每一项裂成两项或多项,使这些裂开的项出现有规律的相互抵消.(2)消项規律:一般地,消项后前边剩几项,后边就剩几项;前边剩第几项,后边就剩倒数第几项.(3)裂项求和的常见技巧:①1n(n+1)=1n-1n+1;②1n(n+k)=1k(1n-1n+k);③1n2-1=12(1n-1-1n+1);④14n2-1=12(12n-1-12n+1).

例8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Sn(n∈N*),数列{bn}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且公比大于0,b2+b3=12,b3=a4-2a1,S11=11b4.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2nbn}的前n项和(n∈N*).

解:(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由已知b2+b3=12,得b1(q+q2)=12,而b1=2,所以q2+q-6=0,又因为q>0,解得q=2,所以bn=2n.

由b3=a4-2a1,可得3d-a1=8①,

由S11=11b4,可得a1+5d=16②,

联立①②,解得a1=1,d=3,由此可得an=3n-2.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2,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2n.

(2)设数列{a2nbn}的前n项和为Tn,由a2n=6n-2,bn=2n,有Tn=4×2+10×22+16×23+…+(6n-2)×2n,于是2Tn=4×22+10×23+16×24+…+(6n-8)×2n+(6n-2)×2n+1,上述两式相减,得

-Tn=4×2+6×22+6×23+…+6×2n-(6n-2)×2n+1=12×(1-2n)1-2-4-(6n-2)×2n+1=-(3n-4)2n+2-16.所以Tn=(3n-4)2n+2+16.故数列{a2nbn}的前n项和为(3n-4)2n+2+16.

点评:一般地,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时,可采用错位相减法求和,通常是和式两边同乘以等比数列{bn}的公比,然后作差求解.

题型三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无需赘述,这类题型主要就是等差、等比数列的五个量a1、d(q)、n、an、Sn中的“知三求二”.

例9(1)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a4+a5=24,S6=48,则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2)设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an}满足a1a2a3=-18,且a2,a4,a3成等差数列,则数列{an}的前4项和为.

(3)已知各项都为正的等差数列{an}中,若a2+a3+a4=15,a1+2,a3+4,a6+16成等比数列,则a10=.

解:(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由a4+a5=24,S6=48,得2a1+7d=24,6a1+15d=48,解得d=4.

(2)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1,由a1a2a3=a32=-18,得a2=-12.由a2,a4,a3成等差数列,得a2+a3=2a4,即a2+a2q=2a2q2,解得q=-12,故S4=a1+a2+a3+a4=1-12+14-18=58.

(3)设公差为d(d>0),因为a2+a3+a4=3a3=15,所以a3=a1+2d=5,所以a1=5-2d.

又(a1+2)(a6+16)=(a3+4)2,所以(a1+2)(a1+5d+16)=(7-2d)(3d+21)=81,整理得2d2+7d-22=0,解得d=2或d=-112(舍去).

所以a1=1,故a10=1+9×2=19.

点评:(1)在等差、等比数列的五个量a1、d(q)、n、an、Sn中,已知其中三个量可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量.(2)在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问题时,有时可能运算较繁,需注重巧用性质、整体考虑,以达到避繁就简、合理解题的目的.

题型四 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

例10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4,且Sn=Sn-1+an-1+12(n∈N*,且n≥2),数列{bn}满足:b1=-1194,且3bn-bn-1=n(n≥2,且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bn-an}为等比数列.

解:(1)解:由Sn=Sn-1+an-1+12,得Sn-Sn-1=an-1+12,即an-an-1=12(n∈N*,n≥2),则数列{an}是以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又a1=14,

于是an=a1+(n-1)d=12n-14.

(2)证:∵3bn-bn-1=n(n≥2),∴bn=13bn-1+13n(n≥2),∴bn-an=13bn-1+13n-12n+14=13bn-1-16n+14=13(bn-1-12n+34)(n≥2).

bn-1-an-1=bn-1-12(n-1)+14=bn-1-12n+34(n≥2),∴bn-an=13(bn-1-an-1)(n≥2),

∵b1-a1=-30≠0,∴bn-anbn-1-an-1=13(n≥2).∴数列{bn-an}是以-30为首项,1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点评: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方法通常有两种:(1)定义法:对于n≥1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1-an(或an+1an)为同一常数.(2)中项公式法:若2an=an-1+an+1(n∈N*,n≥2),则数列{an}为等差数列(或若a2n=an-1·an+1(n∈N*,n≥2),则数列{an}为等比数列).而要判断一个数列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只要在这个数列中选取连续三项,验证它们不成等差或等比数列即可.

题型五 数列与函数(导数)的交汇

数列与函数(导数)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内容,数列本身也是特殊的函数,将两者密切综合在一起,可以考查同学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是高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例11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10=0,S15=25,则nSn的最小值为.

解: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和公差分别为a1、d,则10a1+45d=0,15a1+105d=25,解得a1=-3,d=23,

于是nSn=n[-3n+n(n-1)3]=n33-103n2.

设函数f(x)=x33-103x2,则f′(x)=x2-203x.当x∈(0,203)时,f′(x)<0;当x∈(203,+∞)时,f′(x)>0,所以f(x)min=f(203).但6<203<7,且f(6)=-48,f(7)=-49,所以nSn最小值为-49.

例12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的圖象过点(-4n,0),且f′(0)=2n,n∈N*,数列{an}满足1an+1=f′(1an),且a1=4.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记bn=anan+1,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1)∵f(x)=ax2+bx,∴f′(x)=2ax+b,由题意有b=2n,16n2a-4nb=0,∴a=12,则f(x)=12x2+2nx,f′(x)=x+2n,n∈N*.而数列{an}满足1an+1=f′(1an),∴1an+1=1an+2n,∴1an+1-1an=2n,由累加法可得1an-14=2+4+6+…+2(n-1)=n2-n,化简可得an=4(2n-1)2(n≥2),当n=1时,a1=4也符合,∴an=4(2n-1)2(n∈N*).

(2)∵bn=anan+1=4(2n-1)(2n+1)=2(12n-1-12n+1),∴Tn=b1+b2+…+bn=2[(1-13)+(13-15)+…+(12n-1-12n+1)]=2(1-12n+1)=4n2n+1.

点评:(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列问题,如数列的单调性、周期性、数列中的最值问题等.(2)数列与函数(导数)的综合问题一般是以函数作为背景,给出数列所满足的条件.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函数知识,将条件进行准确转化,并充分利用函数思想方法及相关性质进行求解,须注意定义域等一些特别的限制条件.

题型六 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

不等式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列中出现不等式问题时,常见的解题技巧与数学思想方法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问题,自然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

例13数列{an}满足a1=1,an+1=2an(n∈N*),Sn为其前n项和.数列{bn}为等差数列,且满足b1=a1,b4=S3.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2)设cn=1bn·log2a2n+2,数列{cn}的前n项和为Tn,证明:13≤Tn<12.

解与证:(1)由题意知,数列{an}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a1·2n-1=2n-1.

∴Sn=2n-1.设等差数列{bn}的公差为d,

则b1=a1=1,b4=1+3d=S3=7,

∴d=2,bn=1+(n-1)×2=2n-1.

(2)∵log2a2n+2=log222n+1=2n+1,

∴cn=1bn·log2a2n+2=1(2n-1)(2n+1)

=12(12n-1-12n+1),

∴Tn=12(1-13+13-15+…+12n-1-12n+1)=12(1-12n+1)=n2n+1.

∵n∈N*,∴Tn=12(1-12n+1)<12,又当n≥2时,Tn-Tn-1=n2n+1-n-12n-1=1(2n+1)(2n-1)>0,∴数列{Tn}是一个递增数列,∴Tn≥T1=13.

综上所述,13≤Tn<12.

例14已知数列{an}满足:a1=3,an+1=n+1nan+2n+2,求证:

(1)数列{ann}是等差数列;

(2)1a1+1a2+1a3+…+1an<1.

证明:(1)由an+1=n+1nan+2n+2,得an+1n+1=ann+2,即an+1n+1-ann=2,∴数列{ann}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由(1)知,ann=3+(n-1)×2=2n+1,∴an=n(2n+1),∴1an=1n(2n+1)<1n(n+1)=1n-1n+1,∴1a1+1a2+1a3+…+1an<(11-12)+(12-13)+(13-14)+…+(1n-1n+1)=11-1n+1<1,∴1a1+1a2+1a3+…+1an<1.

例15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满足a2n+1=4Sn+4n+1,n∈N*,且a2,a5,a14恰好是等比数列{bn}的前三项.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2)记数列{bn}的前n项和为Tn,若对任意的n∈N*,(Tn+32)k≥3n-6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1)当n≥2时,4Sn-1=a2n-4(n-1)-1,则4an=4Sn-4Sn-1=a2n+1-a2n-4,于是a2n+1=a2n+4an+4=(an+2)2,∵an>0,∴an+1=an+2,∴当n≥2时,数列{an}是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a2,a5,a14成等比数列,∴a25=a2·a14,即(a2+6)2=a2·(a2+24),解得a2=3.又由条件可知4a1=a22-5=4,∴a1=1.∵a2-a1=3-1=2,∴数列{an}是以1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a5=9,∴a5a2=3,∴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bn=3n.

(2)∵Tn=3(1-3n)1-3=3n+1-32,∴由(Tn+32)k≥3n-6对任意n∈N*恒成立,可得k≥2n-43n对任意n∈N*恒成立.令cn=2n-43n,则cn-cn-1=2n-43n-2n-63n-1=-2(2n-7)3n(n≥2,n∈N*),当n≤3时,cn>cn-1;当n≥4时,cn

点评:一般地,高考中数列与不等式知识相结合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判断数列问题中的一些不等关系;二是以数列为载体,考查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问题;三是考查与数列有关的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在解決这些问题时,如果是证明题要灵活选择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如比较法、分析法、放缩法(结果放缩或过程放缩)等.如果是解不等式题,要熟练使用不等式的各种不同解法,如数轴法、因式分解法等.

题型七 生成或定义新数列问题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数列生成新数列(派生数列),或根据数列特点定义一个新数列,可以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化归与转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命题者常热衷于考查这类题型.

例16(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2=8,a8=26,从{an}中依次取出第3项、第9项,第27项,…,第3n项,按原来的顺序构成一个新数列{bn},则b2018=.

(2)已知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n=2n-1,bn=2n.将数列{an},{bn}的所有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构成一个数列{cn}.记Sn为数列{cn}的前n项和,则使得Sn>12cn+1成立的n的最小值为.

解:(1)由等差数列{an}中,a2=8,a8=26,可得其通项公式为an=3n+2,因为数列{bn}的第n项是数列{an}的第3n项,所以bn=a3n=3n+1+2,则b2018=32019+2.

(2)由等差数列1,3,5,…,2n-1,…和等比数列2,4,8,…,2n,…的所有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构成数列{cn},在数列{cn}中,25前面有16个正奇数,即c21=25,26前面有32个正奇数,即c38=26.当n=1时,S1=1<12c2=24,不符合题意;当n=2时,S2=3<12c3=36,不符合题意;当n=3时,S3=6<12c4=48,不符合题意;当n=4时,S4=10<12c5=60,不符合题意;…;当n=26时,S26=21×(1+41)2+2×(1-25)1-2=441+62=503<12c27=516,不符合题意;当n=27时,S27=22×(1+43)2+2×(1-25)1-2=484+62=546>12c28=540,符合題意.故使得Sn>12cn+1成立的n的最小值为27.

例17对于给定的正整数k,若数列{an}满足an-k+an-k+1+…+an-1+an+1+…+an+k-1+an+k=2kan对任意正整数n(n>k)总成立,则称数列{an}是“P(k)数列”.

(1)证明:等差数列{an}是“P(3)数列”;

(2)若数列{an}既是“P(2)数列”,又是“P(3)数列”,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

证明:(1)因为数列{an}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则an=a1+(n-1)d,从而,当n≥4时,an-k+an+k=a1+(n-k-1)d+a1+(n+k-1)d=2a1+2(n-1)d=2an,k=1,2,3,所以an-3+an-2+an-1+an+1+an+2+an+3=6an,因此等差数列{an}是“P(3)数列”.

(2)因为数列{an}既是“P(2)数列”,又是“P(3)数列”,则当n≥3时,an-2+an-1+an+1+an+2=4an①,

当n≥4时,an-3+an-2+an-1+an+1+an+2+an+3=6an②.

由①知an-3+an-2=4an-1-(an+an+1)③,

an+2+an+3=4an+1-(an-1+an)④.

将③④代入②,得an-1+an+1=2an,其中n≥4,所以a3,a4,a5,…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在①中,取n=4,则a2+a3+a5+a6=4a4,所以a2=a3-d′,在①中,取n=3,则a1+a2+a4+a5=4a3,所以a1=a3-2d′,故数列{an}是等差数列.

点评:对于派生数列或新定义的数列,一定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派生数列或新定义数列的本质含义.可以从新数列的前几项(特殊处、简单处)体会题意,从而探索出恰当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解.

三、应对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江苏高考中数列命题规律的分析以及热点题型的研究,在数列的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个重要的数列模型为主线,以数列的通项与求和这两类基本问题为抓手,突出双基,强化综合,联系实际,注重创新,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运算变形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般地,高考中数列填空题与数列大题的第一小题都是以考查数列的概念,或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求和等基础知识为主.因此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解题能力.要准确、灵活地应用概念与性质,杜绝因概念模糊、错用公式而导致解题失误.要抓住等差、等比数列这两个重要的数列,弄清其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明晰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题型及主要解题方法,加强解题训练,熟练掌握求解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方法,灵活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为求解数列综合问题奠定基础.

2.落实运算能力的培养

数列问题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近几年的高考更是如此.因此在数列复习中,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公式和基本性质,为合理运算提供依据;二要注重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在抓通性通法的同时,有意识地训练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以便能更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三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算技能的有机结合,例如运用特殊化的思想把问题退到简单情况中去考查,就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诀窍,它可以帮助我们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高考的主旋律,高考中对数列内容的考查突出了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因此在进行数列复习时,应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与渗透,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研究和适当的习题训练,达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的思维意识和策略,从而能够从较高的层次上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有效提高数学素养.

4.强化综合解题的训练

高考中对数列考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的综合性,或将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交融渗透组成综合题;或由已知数列派生出新数列或直接定义具有某种特性的新数列而构成综合题等,以此来考查同学们对变式转化、换元构造、有效迁移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因此在数列的二轮复习中加强与之有关的综合题的解题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强化综合题的解题训练,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淦利

第2篇:高中语文课改对高考题型研究分析的影响探讨

【摘要】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普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等各项需要,高中语文课改是大势所趋。考试是检验高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主要是对其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知识等方面进行考查,以查缺补漏、发现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高考题型;研究分析影响

不难看出,当前高中语文课改正在朝着现代化、特色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力图挖掘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潜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应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中筆者首先解析高考语文课改对高考题型产生的影响,之后论述高考语文课改趋势下有效的高考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希望可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课改形式下高考语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改对高考题型的影响

(一)课改内容去陈旧,高考题型更具时代性

高考语文的主观题占比较重,很多高中生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如何处理主观题,学生在这方面的分差比较明显。在文学阅读占比越来越重的改革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得到了更多重视。比如词语填空题、病句题、排序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感和语用,与文学文化熏陶同等重要的语言文字应用,不似文章阅读那般“主观臆断”,更能考验出高中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以学生作文来做个对比,不少高中生平时摘抄作文素材,只顾着他人优秀作文和真伪交杂的名言警句,却不肯自己动脑筋思考其语言运用是否有误。中国的文学文化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语言文字的基本应用能力即“说正确的话”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语文素养也正体现在这相关的积累之中。

(二)课改内容开视野,高考题型更显综合化

当前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考语文课改也渐渐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向着更远更宽的道路不断前进。高中语文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也有的学校落实了必须选修这一项,高中语文选修课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补充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选读》等等,这些选修教材及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课业要求较低,但对于学生延伸阅读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一共有18个,关键词就是“阅读”,课改所明确的阅读包括阅读与鉴赏、个性化阅读、多种材料阅读等方向,既注重文学性,也考虑实用性。可供成为高考语文试题的文章素材数不胜数,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扩大阅读量、扩展语文知识面、注重长期文学积累成为高中生攻克阅读难题的基本路径。

(三)课改内容重文化,题型内容映射文化热

前面提到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断去掉陈旧的部分,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但并不是说要大力否定过去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教学。诚然古代的某些作品存在佶屈聱牙、观念落后的现象,这在高中语文课改的过程中不断被删除,但是优秀的古代文学文化作品仍然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主流。例如课改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让学生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题型内容设置来看,对于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比如2015年的宋代信用文化、2016年的甲骨文发现、2018年出现的诸子之学、2019年的传统表演艺术等等,取自中国历代的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命题的意图与高考语文课改的方向息息相关。

二、高中语文课改趋势下高考语文专题教学策略分析

(一)强化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

高考语文成绩的优秀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就目前来看,高中语文课改的方向基本稳定,步伐不至于太快,语文教师有着充足的时间来运筹语文教学如何更加契合课改方向。2018年全国卷在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出现了较大变动,原本分别考查成语运用、病句修改、语句排序或填空的17至19小题改为了综合题,即从同一文本中延伸出三个小题,考查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比如更加侧重语用表达是否得体,这就看学生平常的语言积累是否扎实了。还有古诗文阅读,其中文言字词的翻译、诗词炼字题的考查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否扎实。由于诗词题的字数本就不多,一般赏析某句、分析手法等要围绕着诗词中的某个字词来着重谈一谈。比如2017年考查的“‘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的精妙之处”,“食”这个字就用得非常巧妙。对比分析也是教师要注意的动向,比如2015年《发临眺将赴北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景物描写对比、2019年全国一卷《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语言风格对比。可以见得,其是同一诗人不同作品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不可否认古文阅读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一字多义、非常用字等问题困扰着学生,一股脑儿地乱记往往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把控学生对课内文言文本的掌握情况,比如文言文的背诵、课下注释是否记住了等。此外,文学阅读的积累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有余力、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把握必修选修教材的篇目,结合名著阅读要求展开阅读活动,设置自由阅读课程,奠定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础,这有助于他们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解题。

(二)重视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在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中,在符合题意的范围内有条理地作答、言之成理便可酌情打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综合的阅读训练,论述类文本要怎样把握中心、文学类文本如何把握六要素、实用类本文如何排除干扰选项也同样重要。从2017年开始,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发生了较大改变,传记类阅读改为实用类文本,题型也从简答题变为了选择题,与论述类文本类似。在这种改革的动向下,可以看出高中语文课改开始重视学生批判阅读思维的培养,要能够从阅读中获取实用类的信息。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也要深化语文阅读的形式,在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思考,平常就要注重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

(三)增添多样文化元素的熏陶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知识非常强调感悟的作用,也就是人所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前面的分析,高考语文近年来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考察,而且很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就以受关注程度最高的高考语文作文来说,通常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需要学生结合其中的传统文化渊源和时下的社会热点综合性地加以思考。例如2015年关于法与情的探讨,还有2016年、2019年全国一卷的漫画分析,都在从各个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亲情伦理、师生情等等,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经久不衰的话题。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这种文化的熏陶,注重拓展延伸,在班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角、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文化纪录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举办文化知识班级竞赛等。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一直是比较稳健的,既照顾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也在不断寻求着创新。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遵循高中语文课改的具体内容和精神,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备考提供可靠的方向与有效的指导,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立体化、专业化。

作者:漆晓林

第3篇:高中语文课改对高考题型研究分析的影响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高考的题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适应学生新课改后的学习进程。就新课改对高考题型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高考题型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尤其是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以后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近几年,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对考试的题型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想要很好地测试新课改实施后的效果,就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考题。对于之前的高考题型我们要择优进行选取,好的地方进行完善,不好的地方直接删去或改变题型。

一、新课改对题型的影响

1.题型具有时代性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再像以前的教材,停留在一个时段。相应的高考题型也发生了改变,题型中的内容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例说2008年的高考题中,奥运会相关内容的题目随处可见,例如这样一道题:就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标识图形,结合两种以上的修辞对图形特征进行联想描写。这道题可以说是不仅具有时代性,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2.题型具有地域特色

课改前的高考命题是全国性的。课改后,为了适应课改中提出的“积极利用各地资源”的思想,全国有很多省份开始自主命题了,这样就使试卷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也使考生能在做题时不仅能学习,还能对自己的家乡更深入地了解,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3.题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语文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就使高考的考题越来越具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通常会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谈谈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这比之前的让学生直接回答一些问题更具开放性、探究性。它能使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发散思维,积极进行探索,使思维活跃起来。

二、考试题型内容的改变

在作文的写作上,课改前的作文要求一般是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而课改出现后,作文通常会要求以论述的方式进行写作。论述不单单指的是议论或记叙,它是记叙和论述的综合体。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要边记叙边议论。而且还要求了写作的内容要深刻,中心思想要具有启发性。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型中,课改后更注重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还要求深层次地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对文章进行分析。这就使原来“死”的阅读材料“活”了起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的题型在逐步进行着变化,以适应课改的中心思想,现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课改的时间短,一些题型还是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更加努力地进行研究,在不久后的将来,高考的题型肯定会越来越完善。

(作者单位 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油田一中)

作者:赵兴松

第4篇:高考中的数列热点题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考中的数列热点题型研究

作者:朱晶

来源:《高考进行时·高三数学》2013年第03期

【例6】 (2012·高考(湖南文))某公司一下属企业从事某种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该企业第一年年初有资金2 000万元,将其投入生产,到当年年底资金增长了50%.预计以后每年资金年增长率与第一年的相同.公司要求企业从第一年开始,每年年底上缴资金d万元,并将剩余资金全部投入下一年生产.设第n年年底企业上缴资金后的剩余资金为an万元.

第5篇:2018年高考化学热点题型预测之三

综合实验型化学实验选择题

1.【2017新课标1卷】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

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2、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供氧剂氢化钙(CaH2),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钙能与H2O、HCl、O2 等反应;②氢化钙遇水剧烈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粗锌(含少量铜)比纯锌反应速率慢 B.酸R为浓盐酸,装置b中盛装浓硫酸 C.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D.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硬质玻璃管

3.某同学为测定Na2CO3固体(含少量NaC1)的纯度,设计如下装置(含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在②③间添加吸收HC1的装置

B.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

C.反应后通入空气的作用是保证②中产生的气体完全转移到③中

D.根据称取样品和③中产生的沉淀的质量即可求算Na2CO3固体的纯度

4.如图是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关闭K2,打开K1,滴加硫酸,则装置B中每消耗1molNa2O2,转移电子数为NA B.关闭K1,打开K2,试剂X是酸性KMnO4或FeCl3溶液,均可证明SO2有还原性 C.为防止环境污染,装置C和E中的试剂均取用饱和的石灰水 D.实验过程中体现了硫酸的酸性、吸水性、难挥发性、强氧化性

5.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某课外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检验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的部分产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和⑤中分别盛放足量NaOH溶液和CuO,可检验生成的CO B.实验时只需要在装置①中反应结束后再通入N2 C.若将④中的无水CaCl2换成无水硫酸铜可检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 D.实验结束后,①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黑色,则产物一定为铁

6、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制备Ca(NO2)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已知:2NO+CaO2==Ca(NO2 )2;2NO2+CaO2==Ca(NO3)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N2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B.装置B、D中的试剂可分别为水和浓硫酸 C.将铜片换成木炭也可以制备纯净的亚硝酸钙

D.借助装置A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可以分离CO2 和CO 7.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被称作“电器工业的主角”。铜主要是黄铜矿炼制。焙烧时发生反应2CuFeS2+O2 高温 Cu2S+2FeS+SO2, 其筒单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2S 可用于火法炼制铜

B.焙烧时硫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 C.在培烧时氧化剂只有氧气

D.粗铜精炼时用粗铜做阴极 8.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现象正确的是

A.缓慢通入N2,再加热Ⅰ处的碳酸氢钠,可观察到Ⅱ处过氧化钠粉末由浅黄色变成白色

B.缓慢通入N2,加热Ⅰ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可观察到Ⅱ处干燥KI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C.先对Ⅰ处的氯化铵加热,再缓慢通入N2,可看到Ⅰ处固体减少,Ⅱ处无固体沉积

D.先缓慢通入CO2,再加热Ⅰ处炭粉,可观察到Ⅱ处氧化铁粉末由红色变成黑色

10.某同学用含有铁锈(Fe2O3)的废铁屑来制取氯化铁晶体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烧杯中H2O2溶液作用是将Fe氧化为Fe B.A中存在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 C.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D.反应后的烧杯中通入少量SO2,则溶液颜色立即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2+3+

第6篇: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套路

每逢语文考试,同学们都会对语文的各个考试点或多或少存在担心,有些同学不擅长些作文,有些同学不善于文言文背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套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art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

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

1.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 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

① 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 一定要认真仔细。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① 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 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 关联词。

④ 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 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 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① 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② 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筛选信息),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① 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② 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A.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B.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③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A.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B.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C.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D.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E.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F.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G.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H.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I.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J.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4)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

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

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论述文阅读解题方法:①根据选项找原文;②对照原文找差异;③针对差异作判断。

Part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4-6题,12分,力争10分以上)[约11分钟]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命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①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②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让考生判断其正误或优劣;③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①要点须全面;②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Part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7——9,14分,力争10分以上)[约12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1.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

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2.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3.解答一般方法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速读原文;审读试题;重点回读;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4.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 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5.答案要点

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 ;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Part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0-12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

文言翻译:(13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

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 。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往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Part5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14-15题,11分,力争6分以上)[约10分钟]

1.强调四看(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到位。

2.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

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3.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

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5.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6.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

(1)先观点后理由;(2)先总后分式;(3)分点作答式。

7.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Part6

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

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把所给的字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超字数。

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保留原题词句,核对修改润色。

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不要将实在的信息遗漏了!

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

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

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应 衔接过渡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 合乎语病类型 选择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显)

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

Part7

作文

1.不离题(审清题目要求);

2.不抄袭;

3.有中心(一个中心);

4.有内容;

5.有条理(思路清晰);

6.合逻辑(论据能证明观点,记叙文符合生活逻辑、令人信服,幻想要符合生活真实);

7.能拟题(记叙文的题目——要素式、顺序式、线索式、象征式、修辞式;议论文的题目——观点式、范围式、告诫式、感想式、引用式、延伸式、选择式);

8.能写完800字;

9.符合文体要求(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时、地、人、事,记叙、描写、抒情;散文——感情真挚);

10.表达通顺;

11.卷面整洁;

12.内容深刻,有启发性;

13.材料新颖;

14.善用方法(入题要快,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一波三折,对比衬托,插叙倒叙)。

15.平时重积累时评素材。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写好这类作文不仅要求我们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更需要长久的积累,“广闻天下事”。

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套路

第7篇: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

【语用+文化常识+诗歌+文学类】

一、综合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决不能再有人一己百的心理,要尽可能保证贫困地区优先获得发展的机会,享受政策优惠。

②与同时期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因大多远离现实生活,又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并未立即产生大的轰动,显得有点过于平静。

③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制度解体,上下三千余年的历史,王朝更迭,内乱外扰,古代政治局面一直风雨如晦,很少有光风霁月的时候。

④自拍杆可与手机、照相机配用,但其发出的电磁波却可能对人体有害,于是遭到多国封杀,但我国许多市民却不以为然,依旧拍的不亦乐乎。

⑤《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受到热烈追捧。实力演员张丰毅、吴刚、张志坚等以其精湛的演技,挥洒自如地演绎着剧本中的角色。 ⑥冬日里,寒风凛冽,雪花飘落,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山林里各种活跃的小动物都已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人一己百: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好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形容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此处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为“人少我多”。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噪,(名声)广为传扬。使用正确。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使用正确。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使用错误,应改为“不以为意”。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不受拘束,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此处用错对象,不能用作演员表演。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罗弗敦群岛是由上古冰川雕琢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岛屿隆起高达一千多米奇形怪状的尖角屏障,岛上壮阔的山水和漂亮的渔村更叹为观止。

B.老百姓上访,不如让干部下访。干部走下去,群众满意度就会提升上来。工作做得好不好,干部都不能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 C.在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的同位素训练班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研制出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物,完成了第一批显影实验。

D.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这些伪造的网络文章之所以得到广泛阅读和转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文本结构暗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修改为“令人叹为观止”;B项,介词残缺,应该在“自我感觉”前补充“以”;D项,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去掉“的原因”。]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欢迎您来参加我的婚礼,我感到十分荣幸。 B.您何其有幸,得到我的垂青。

C.老师对犯错的学生说:“我要多多包涵你的错误。” D.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门生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A [B项,“垂青”称对方对自己的青睐、看重;C项,“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使用不当;D项,“门生”指学生,多用后辈在长辈前的自称,但长辈不能这样称后辈。]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庠序”,指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A [A项,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时至今日已没有什么争议。但从作品质量看,____,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____,网络文学才能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那时,人们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关注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语句的具体内容。处,根据前文“但从作品质量看”以及后文“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应“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等可知,此处应从网络文学的形式方面来谈其作品质量问题,即填类似于“文学形式不够新颖”的内容,当然,如果从艺术手法等角度来表达也可以。处,根据后文“网络文学才能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及前文的“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可知,此处应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谈促进网络文学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的方法,即填类似于“提升思想内容的高度”的内容。处,根据前文“人们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可知,在网络文学真正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时,人们将会更关注网络文学本身,关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答案】 文学形式不够新颖(文学形式陈旧/艺术手法单一/艺术手法不丰富) 提升思想内容的高度(有意识地丰富思想内涵) 而是它本身(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而是他的思想内容)(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可见,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就一定能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喜欢京剧艺术的大学生少,未必能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未必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的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未必能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1分)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 本词是王安石晚年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7.下列对本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二句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于“千嶂抱”中的深幽秀美。“春风扫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幽居的恬淡与闲适之情。

C.“欹眠似听朝鸡早”一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D.词人写“闻语鸟”好似“听朝鸡”一般,体现出他对早年仕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一心想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

E.“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虽然写出自己年华已逝,故人已老,但是也含有对自己贪恋隐居的宁静生活而忘记国家大事的自责。 DE [D项,“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表述有误,该词反映的是词人退隐后的生活情趣,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无比向往。E项,“自责”表述错误,这句话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并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8.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本词是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词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片写隐居之所环境幽雅清净,下片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即可。

【答案】 上阕用“平岸小桥”“萦花草”来烘托春光烂漫,尽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环抱,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静。(3分)下阕由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年事已高,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象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

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引出下文。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后来李村村长的小儿子参军了,但一直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

10.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梳理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如几个学生的演讲虽然没有使两个村子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却使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张荣搀着李全回来,打破了两村仇恨的壁垒;张荣的话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认识到了民族仇恨;张村长拍了拍李村长的肩说:“咱们是朋友了!”等。据此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受到感召,认识到民族的仇恨;李全的话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最后张村长主动与李村长和好。(答出1点2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答出四点5分。)

11.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的能力。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小说内容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敌”在文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也指日本人的入侵,使张、李两村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有双重含义,一是两个村长的儿子在前线成了顶好的朋友,二是听了张荣和李全的话,两村也化敌为友。这一标题,传达了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共赴国难,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主旨。关于小说标题的好处,可以从情节结构、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作答。

【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1分)“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1分)“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弃私仇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2分)

好处: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1分)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友关系的转化展开的。(1分)

第8篇: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3)

(语用+文化常识+诗歌+文学类)

一、综合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得悉“银狐”里皮出任国家队新一届主教练,人们期待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男足能因人成事,踏上复兴之路,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②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③在一档介绍人工智能的电视节目中,智能机器人与主持人谈笑自若,妙语连珠,机器人的机智幽默博得满场喝彩。

④国际金价连续下跌,一些储户大量抛售黄金,理财经理小李耐心细致、假以辞色地分析劝阻,使储户停止了不理智的做法。

⑤“镀金”与“炼金”虽一字之别,境界却判若云泥。“镀金”者把挂职视为自身升迁的“资本”,“炼金”者把挂职视为体察社情民意的“窗口”。

⑥西汉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为匈奴所囚,历时十三年才回到长安,一路受尽磨难,九死一生,他却始终安之若素。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巴黎协定》生效,使得国际上又有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解决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

B.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为了维护动物的尊严和保障动物的福利,只养一条金鱼,置它于“孤单”的境地属违法行为。 C.中国经济正经历L型发展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数据来看,银行业不良资产有见底迹象,但是否已到拐点尚无定论,银行利润在短期内很难一时恢复高增长。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B.请明天上午到我府上详细谈谈。 C.劳驾您把提包递过来。

D.在您百忙中冒昧打扰,望请见谅。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田猎、游猎等,专指皇上游山玩水的情况。 B.大吕,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 C.蒙冲,古代战船名,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 D.缌麻,古代丧服的名称,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丧三月。

5.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金刚石,即钻石的原身,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众多天然存在中最坚硬的物质,同时,__①__,目前还在其它天体陨落的陨石中发现也有金刚石的生成态相。硬度和脆性以及韧性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硬度是指物质用来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脆性是指物质受到外力冲击作用易破碎的性质。__②__,是指物质受到外力撞击作用不易破碎的性质。__③__,但其脆性大,受撞击易破碎。所以,在佩戴时也要注意避免掉在地上或者受到猛烈的撞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学习国学《易经》知识点的结构图,请把这个结构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它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的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低沉的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担心父亲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父亲和母亲一起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儿子看到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还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的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10.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古诗鉴赏题型解读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总结

教学目标: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3、 总结鉴赏诗歌的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总结诗歌的答题思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高考古诗鉴赏在《考纲.》中的要求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古诗鉴赏题均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此题除了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内心,用自己的语言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之外,也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不变”的思路应对“多变”的题型,从而尽量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做到成竹在胸,尽善尽美。现针对该题各考点题型答题技巧进行逐一解读。

一、形象类题型

(一)形象,在诗歌中即意象,它是综合了诗人情感的“景、物、人”的总和,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 ”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答题示例: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2006年黄州)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拒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二)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组合而成“意境”,因此,对意境的考查,也可以说是对意象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前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请结合上片内容加以概述。

解题分析:意境包含形象、情感、境界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考生应抓住诗中主要的形象,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所创设的画面(注意在表述时切忌直接引用,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再用诸如恬静优美、幽静凄凉、雄浑壮阔等概括氛围的词语进行总结提炼,并由此而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第二课时

二、语言类题型

诗歌的语言,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几方面来进行考查。

(一)鉴赏诗歌语言特色:首先要求考生掌握表现诗歌语言整体风格的一些词语,比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其次要求考生对诗人本身的语言风格也有一些了解,例如李白的豪迈奇特,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王维的空灵,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直白等。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应从诗歌整体风格着手,先准确判定诗歌语言特色,从上述术语中挑选一两个点明,进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可以指出借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再说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二)炼字:这是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

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

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

3、辨明语言运用的手法。其考查形式主要为:

1、请分析“”字的妙处。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的某联中的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诗眼,你认为呢?为什么?

4、你认为该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

解题分析:此类题形式各异,但答题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型如何,考生始终做到如下几点即可:(1)弄清该字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5)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连”和“拥”字用得好。“连”字展现了空间的广阔,突出距离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连塞烽火,雪光,火光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瑰丽景象。“拥”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云掩映中蓟城浮现其间的壮美景象。

第三课时

三、表达技巧类题型

考查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考生遇到这类考题不必紧张,只要平时积累了足够的鉴赏术语,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现将各类表达技巧简要总结如下:(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即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白描、细节描写、烘托或衬托、托物言志或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景与情、抑扬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

(4)、艺术构思: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考生在熟记这些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掌握每种技巧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其考查形式如下: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或写作手法)

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或诗中主人公情感的好处。

答题示例: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他“深婉”,有的说他“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衣以上阙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参考答案:(1)以乐景写哀情。开头两句作者对“离情”只字未提,实则通过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景象,反衬了离情;(2)拟人手法,

三、四两句写游丝和垂柳,想象它们“苦相萦”“争赠别”,间接地表现出离情的深厚。(3)移情入物。作者不直写离情,而是将离情渗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丝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离情表达含蓄而充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类题型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问答类型中,有一类是针对诗歌本身或其中的词句加以分析的内容型题目,其考查方式主要为:

1、关于这首诗(或两首诗),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与其他诗相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解题分析:在做题时应该清楚,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认定诗词的感情,应分析诗词词语或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在方法上做到:(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该词句在句中或在诗中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3)抒发了什么情感;(4)如果两首诗比较,还要找出它们的异同。

答题示例: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上一篇:关于拉菲的一些常识下一篇:中国调节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