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学习方法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生物学习方法

高考生物“科学方法”专题归类复习设计

摘要 运用归类法将高考生物中的“科学方法”案例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科学方法 归类复习 生物学教学

“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划分是基于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考核要求——“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在科学方法复习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处理好教材,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模块科学方法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归类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为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突破难点知识。

由于此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科学方法”贯穿于高考生物大部分知识点,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对此专题基础知识进行如下归类,目的是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

观察、提出问题一提出假说并作出预期判断,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一设计完成实验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高考生物中考查的科学方法

依据考纲及考试说明归纳比较见表1。

2.1 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2.1.1 实验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中的实验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观察类和鉴别类实验(表2、3)。试题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有对教材实际内容的直接考查,也有对教材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拓展考查。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因而教材中的实验在复习时尽量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找回感觉,摒弃“背实验”的错误复习方法,以引导考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

还可以归纳“常规实验技术比较”(光学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研磨、过滤技术,解离技术,恒温技术,纸层析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常规实验方法比较”(观色法,等组实验法,对比实验法,加法创意,减法创意,杂交实验法,化学分析法,分级离心法,梯度离心法,离体培养法,理论分析法,模拟实验法等);“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比较”、“经典性实验比较”、“以教材知识为背景的实验题材归纳比较”、“教材中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比较”等等。

另外,设计类实验中常常提供实验器材、药品,如能明确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体的实验步骤。简单总结如下:

常用的化学试剂:NaHCO3——提供CO2;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的浓度或用于提取DNA;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等。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增加水中氧气——泵人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气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等。

2.1.2 调查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调查类实验(实习)涉及调查方案的制定,随机取样、确定样本的大小、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计算等(具体比较见表4)。

2.1.3 模拟法

有些科学实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验。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验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叫做模拟法。复习时重点掌握教材中的案例(表5),帮助学生分析模拟的过程与结论。

2.2 理性思维方法

2.2.1 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类比推理是提出假说的重要途径,往往可以导致新发现、新理论。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在高考复习时要带领学生复习教材中的例子(表6),以此训练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解答高考试题中的有关类比推理的试题。

2.2.2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从一般(普遍)到特殊(个别),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通常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来理解,如必修1中“1969年,人们在坠落于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是来自地球。由此你可以作出什么推测?”这可以看成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大前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小前提:陨石(非地球来源)中有氨基酸;结论:陨石中存在生命形式。

高考试题中尤以遗传题、实验题考查演绎推理较多,演绎推理法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如2006年全国I卷的第31题第4问(试题略)。复习时注意演绎过程,让学生重点体会教材中的例子。

再如必修3第49页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强调了“科学重视实证”,也强调了“逻辑推理过程”,并用技能训练栏目对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了训练。这里所涉及到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多数指的是演绎推理。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2.3 模型法

必修1中的模型概念: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體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高中生物中涉及模型法的案例较多。

3 复习建议

科学方法的复习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每一类科学方法时,除了掌握系统知识外,要进行配套试题的强化训练。

3.1 训练高考试题

因为高考试题的设计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习惯)。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安排实验步骤、收集检验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问题。

3.2 力所能及自编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充分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科学史料,如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重大生物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生物科学工作者的简要生平及其具体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经典实验研究中的一些资料和数据等。通过编制类比题组,进行系列题组的训练,可分别用于审题、概念辨析、思维比较等专项练习,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审题不清、概念混淆、思路混乱等常见问题。

作者:张树虎

第2篇: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的方法研究

摘 要: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高中生物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进行初步的学习,还要进行有效的复习,才能更好地将生物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主要研究高考生物有效复习的方法以及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方法研究

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的方法是遵循高考命题的原则,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点能够运用自如,对高考生物题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对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进而能够在高考中有效地解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能力。

一、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的方法

1.注重图文并茂法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图文并茂的复习方法主要是强调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图片,通过图片能更好地掌握较抽象的生物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而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例如,学生在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点时,根据教材中的图片生动地记忆,也可以利用图解的方式,将每一个步骤用图形标注出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2.通过以点带面法巩固每个知识点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零散,生物教材是按照每个单元进行编制的,学生在初步学习的过程中是按照单元框架的顺序展开的。但是在进行高考总复习时,学生要脱离单元框架,以点带面地巩固每个知识点,既可以是根据教材中的语句进行复习,也可以是根据典型例题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可以打破常规的单元复习思维,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查漏补缺,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1)根据教材中的语句进行复习,在生物教材中每个知识点都会用重要的语句进行概括,这时学生就要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一个基本概念就可以进行相关的系統复习。如,在复习酶的知识点时,生物教材中对酶的定义是酶是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对此学生可以通过酶的定义系统复习酶的特性有哪些。如,酶与食物的消化、酶与光合作用、酶与呼吸作用、酶与细胞分裂、酶与微生物、酶与基因工程的关系等知识点,这样由酶的定义这单一知识点扩展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分裂等知识面,从而全面系统的进行整体复习,提高了复习效率。

(2)根据生物典型例题进行复习,生物的高考题型一般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将典型例题变换形式进行考查,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来进行以点带面的全面复习。如,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掌握好,从而进行以点带面的复习,在解答高考题时就可以举一反三。

3.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专题式复习方法

专题式复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物教材中选择并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系统的复习,这种复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复习计划和方案,自主探索。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设定适合的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专题式复习法又分为比较复习法和实验复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合适的专题复习方法。

比较复习法是常用的复习方法,就是将生物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相互比较,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记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概念时容易混淆,这时学生就可以将二者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复习,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对于相近的概念、名词就很容易掌握清楚了,保证了复习效率的提高。

实验复习法,因为生物学科属于实验性自然学科,在生物高考题中会涉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所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采用实验复习法,将实验归类为探究类、验证类、评价类三大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的整体把握,提高复习效率。如,生物教材中有关酶的实验大部分属于验证类的实验,所以学生就可以总结酶的实验主要有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验证酶具有高效性、验证酶具有专一性、验证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等,这样在面对高考实验类的试题时,学生就可以从容作答,提高解题效率。

4.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复习

思维导图复习法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和线条的复习方法。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时首先要注意图形的使用,其次是复习过程中的关键词,最后是不同色彩的选取,这样才能够使思维导图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高中生物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每位学生的思维差异,所画的思维导图也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够使他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运用思维导图复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如,在复习植物代谢等相关知识点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独立制作思维导图,以植物代谢关键词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写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进而复习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和意义,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公式、过程、影响因素、意义,以及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的吸收、运输、利用方式和应用等知识点。这样通过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进行有效的高考复习。

二、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过程中需要明确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复习积极性。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与沟通,丰富自己的复习方法,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复习氛围。

2.回归教材,规范答题

生物教材是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依据,所以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回归到教材上来,在解答高考题时,回答要规范,运用教材中的专业名词概念、结构语句,这样学生能够按照试题要求规范答题,加强书面表达能力。

3.打破定式思维,强化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的高考大纲目标指出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高考题中往往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或者是常规的方法不容易解答出结果,而是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核心原理规律,使用创新思维来进行解答。所以在高考有效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强化创新思维,用发散思维来解决新问题。

高中生物高考有效复习的方法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考模式改革的需要,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复习方法,创新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国.高三生物总复习的教学策略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刘漾华.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分析[J].读书文摘,2016(4).

[3]张抗.高三生物回归教材的复习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印宝军.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考生物复习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编辑 贺轶群

作者:马元理

第3篇:探析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方法及策略

【摘要】高中生物学科具有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如何理解识记运用好所学知识来提高生物成绩。对此,如何开展高效复习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高中生物课需要考虑的焦点问题。本文就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方法及策略进行探讨,为学生冲击高考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考 高中生物 复习课 方法策略

高中生物课是高考的一个重点科目,因此教师要在高考驱动下对高中生物复习方法与策略进行研究,完善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对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做了简单的阐述,总结了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特点,针对此提出了构建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方法与策略,从而达到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和高考成绩的目的。

1.如何认识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复习要依照学习记忆及认知规律,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为指针,以教材和习题为载体,使学生生物方面的知识更加巩固,并且扩展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加深,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探究能力[1]。而在高考的驱动作用下,对于高考生进行一些额外的复习课程方面的教导,则需要教师甄选符合高考考试范围,能够将以巩固为前提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转变为以学生对于生物课程自身掌握情况的考查。故而,本篇文章意旨在分析并研究出在高考的作用下有关生物学课程的复习策略,并能够较快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兴趣以及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2.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特点

要想探究合适的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策略,则必须从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和总结,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点全面、系统性强。由于高中生物复习课将在一学年的课时中对之前两个学年的课程进行复习总结,所以知识点特别全面,知识系统性也非常强。

(2)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它的实验支撑,学科思想及研究方法,如显微镜的基本使用,实验的对照性原则,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模型构建,假设演绎,类比推理等思想方法。

(3)实现知识点与高考习题的高度结合。在之前两个学年的生物学习中,学生们主要以兴趣及基础知识为主,练习少。所以,要想在高考中生物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习题中,而高考题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考查上更具有代表性。

3.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3.1以高考考点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

掌握高考大纲内容,研读核心考点,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系统复习。教师在复习每章内容之前可引导学生理清本章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2]。对于学生归纳的形式不必统一,可多种,如表格,曲线,概念图,维恩图等。并对此进行检查评比及优秀展示,鼓励并认可学生的归纳成果,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批改修正,力求做到每位同学会归纳,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及难点的突破打下一定的基础。

3.2注重课堂内容的详略得当

高中生物复习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们在之前已经学过的内容,因此,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并没有什么新奇的知识点能引起学生们了解的兴趣,反而会因为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而产生厌烦的感觉[2]。我们要利用反复性的这一优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要克服反复性的这一缺点,提高学生课堂的活跃度。在整理知识网络基础上,学生有了自我成就及对本章知识的简单识记与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对个别内容加以强化,个别内容简略讲解[3]。以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为例,对于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形式作用等简略带过不作重点解释,对于糖类的复习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作简略的展示,从而对单糖、二糖、多糖加以区分,重点讲解蛋白质及核算的结构层次,功能及鉴定实验等。对于脂质、无机盐等也可只做简单概括。这样注重复习内容的详略得当,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复习效率。还有类似于注射血清治疗患者并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加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相应的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细胞才有相应的细胞周期等。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将这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归纳整理。

3.3用好教材,回归课本中培养能力

教师要整合资源,利用好课本中的科学探究史(如遗传定律发现过程),经典实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图片(如细胞分裂图),过程图(如光反应暗反应,细胞呼吸等图),曲线(种群增长J型与S型曲线)等素材来深化重点,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及获取信息等能力的培养。

3.4注重教学艺术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繁重的高三复习更需要学生的参与,活跃主动的课堂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复习遗传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上父母为什么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人体遭遇一些射线的辐射后会致病?为什么人蹲在地上时间长了站起来会头晕眼花等?这些方式及复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使同学们乐观阳光地参与备考。

3.5注重教学反馈

复习课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有一个复习与巩固的过程,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学生平时练习、练考、月考的分析,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收集本及疑难问题清单,并消号式解决。从而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漏洞,细化重点知识的讲解,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课的宗旨就是从高考考点上进行发散性复习,然后回归到知识点,让学生融会贯通,还要在复习中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课堂知识的调整,提升生物学科素养与能力,既要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又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优化复习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既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成绩,达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2]丁忠. 高中生物复习方法与策略《新疆教育》2012年第3期供稿

[3]陈平. 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4:62-63

作者:王亚东

第4篇:高考状元谈生物学习

高考状元谈生物学习:生物课堂“三记三不记”

罗远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省理科状元)

对于生物的学习记笔记,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 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 听讲笔记

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 观察笔记,还要学会总结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专题攻略:高中生物实验题应试策略

实验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实验分析题;一类是实验设计题。

对于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辨别实验错误等。对这类题要密切联系所学实验内容(包括课文内的实验)仔细分析,一般不难解答。

对于设计题,一般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一实验,来验证或说明某一生命现象。这类题相对难度大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联系经典实验。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经典实验,如生长素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米勒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等。这些经典实验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实验设计原理,过程,结果等,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踏实的研究风格,值得同学们学习和模仿。如,孟德尔实验即体现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验证→结论”的科研过程。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构思自己的思路。

(2)严密设计过程。在设计实验时要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想当然的做法,而要科学严密地设计实验过程。特别是对照系的创立一定要保证只有唯一变量,其它相同条件必须提出,而不能省略。

(3)综合理化规范:在生物实验中使用到许多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如天平,试管,滴瓶,量筒,乙醚,石油醚等。在使用这些仪器和药品时要严格按照理化实验要求执行,不能随便应付。

(4)注意学科特点:生物实验毕竟是研究生物的实验,因此它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也要注意到学科特点。例如,植物杂交实验中的年限计算,动物杂交实验、动物生理实验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都要认真考虑,以免犯科学性错误。

名师指点:生物考试拿高分先从吃透课本做起

不管考试试题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其落脚点总在课本。但复习的强化训练后,在解题、答题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在解答最基础问题时,思路反而不够清晰,概念要领有所混淆,究其原因,多在脱离课本时间相对较长,因而考前复习最后阶段当以回归教材为佳,这不仅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需要,更是稳定考生心理的必由之路。

那最后阶段如何复习课本呢?

一、记熟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

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种体验:解答填空题时,意思答到了,但是拿不到分。这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总有欠缺,因而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时,难免出现疏漏,自然不能得分。因此答题时应尽可能多地用书本语言,因为教材语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既可读,又严谨。

教材每一章内容的最后都有 “本章提要”,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为本章知识的“压缩饼干”。为此我们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彻底消化,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搭建该章内容的主体知识框架。

教材的行文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许多小节的首句或末句为本节内容的要领,即通常所说的结论性语句。最后阶段复习教材知识时,应先关注并强化这些结论性语言,再由简及繁,由总到分这样的顺序复习教材知识,由此加深记忆知识概要,掌握相关知识精髓。

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不是重要概念,就是本段内容的提纲挈领性语言,为此,复习这些内容时,我们深刻理解并记熟其中的含义。如光合作用概念这部分黑体字内容,要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吸收并利用光能的物质是什么?等等。

熟记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有益于将教材中的主体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有利于答题中语言的规范性,对于取得考试成绩中的基本分大有裨益。

二、关注教材中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

复习教材,还应注意教材概念中的“状语”、“定语”等限定性词语。

如教材中讲到利用生长素浸泡扦插枝条,促进生根时,为什么在生长素的前面加上“一定浓度”?只有理解到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生长素才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促进侧根形成、果实发育、顶端优势等,但若超过合适浓度则会抵制上述作用;所以农、林生产上使用生长素一定要注意浓度。再如教材中给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下定义时,都提到 “减数分裂时”这一时间状语,说明了三大规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教材中这样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俯拾即是,如运载体“通常”用质粒(意为还有其他,如病毒),微生物培养基中的氮源“主要”用于合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等(意为还有其他物质,如ATP、磷脂等),等等。

关注教材中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挖掘出其中的含义,可以深刻理解教材知识,有利于正确解答选择题中的概念明晰题,也有利于提高解答第Ⅱ卷时语言的严密性,对减少答题过程中不必要的失分大有帮助。

总之,如果我们都能熟练掌握教材主要知识、注意到了教材中严谨用词的原因所在、理解了教材中的所有图表,体会到了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步入考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知识总结:高中生物必修部分111条结论性语句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新陈代谢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28.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3.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9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0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0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0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0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08.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10.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111.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5篇:生物高考复习方法与策略

当前大多数高中的生物教学仍然是从高二开始的,到高考只有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如

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每一位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本人自生物恢复高考以来连续几年担任高三教学任务,其中两年兼高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教学高考复习做了一定的探索。下面我就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便给各位同仁尤其是初次参与高三教学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 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制定的依据

1、《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

《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

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

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对各

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把握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 “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

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

体体现的层次水平。由此可知,《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部分是高中

生物高考复习计划与方法策略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2、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尤其是上一年试卷)

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考试热点的重现率,命题的素材等。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

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方法策略。

3、各类正规渠道获得的高考信息 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

资料,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间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

二、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安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一般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专

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翌年1月,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

2专题复习阶段

专题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到3月初,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

3模拟测试阶段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过程,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以提高,并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查漏补缺阶段的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到高考前,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进入高三后往往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选修内容教学,因此第一轮复习在时间上会推后和延迟,可适当对复习时间进行调整。

三、高中生物高考复习方法策略

策略总纲:

1、发挥《考纲》和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纲精神和要求的反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特点。也就是根据考纲的内容和变化、高考试题的内容来合理地确定高考复习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3、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

4、突出能力训练。

5、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

具体方法: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点上。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

2专题复习阶段。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二年高考试题有目的的选择。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

3模拟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模拟测试。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试题内容可单科训练也可理科综合训练,但试题覆盖面要尽可能全。试题的来源以组题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本阶段复习要注意讲练并重,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查漏补缺阶段

在这个阶段,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但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回归课本,各科复习时间和高考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在这个阶段,我们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特点、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

环节,自编两套高考冲刺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摸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同学间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为学生迎接“3+理科综合”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实高中生物高考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本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研究新考纲、新高考,制定适合学生的复习计划,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充实准确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第6篇:高考前一个月生物复习方法

生物:很多题目通过画图可以更容易解决

指导名师:王晨光

辽宁省实验中学 高级教师

到了最后一个月,学生往往容易陷入题海中去,每天漫无目的做着大量的模拟题,忘了及时总结和整理,这时知识的整体性和条理性反而变差,越做心里越没底。所以在考前一个月要做到回归教材,有计划梳理知识体系,这对应对高考是非常有效的。最后一段时间,做题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切记不要专找偏题、怪题做,这对应对高考是没有用处的。

审题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题干上做必要标注是很好的习惯。这就要求在平常做题时就养成好的习惯,对于题干中的重点信息做好标注,快速提炼信息。生物考题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很多题目通过画图可以被更容易的解决。

得分技巧:

中间被难题卡住 别留恋往后看

理综合考卷由于生物与物理、化学三科分别命题但却组成一套考卷,所以在难易题目的分布上比较难预测。因此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中间被难题卡住,后面的简单题目反而没有时间处理,所以中间被难题卡住,别留恋往后看。

第7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曹村中学2009年生物高考学习,复习备考策略

把握基础,提高能力,科学备考

——曹村中学2009年生物高考学习,复习备考策略

一、总纲

近年来高考生物学科的命题特点总体是:重视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图表考查的比重明显加大,注重对学生生物学能力地考查,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联系学科成就和社会热点,命题表现出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注重理念联系实际,引起关心社会生活。注意学致用,所以在学习,复习和备考过程要以能力为主线,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重于核心知识的原则。

由于课程的信息量大复习难度大,所以我们模拟三轮复习策略。即把高三学习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段时间的复习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不相同,具体如下:

(一)、一轮复习,落实基础,单元过关

1、时间安排:2008年8月——2009年2月底。

2、目标与作用: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起到落实基础,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基本能力。

3、实施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立足课本,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依据基本上是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也可按知识体系进行。课堂教学“坚持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方法突出全面落实考点及小范围内的知识综合的复习方法,但对非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进行有限拓展,练以基础题,以经典的高考试题为主,以复习单元内的单元题为主,测试以单元内的基本内容为主,坚持以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施:老师结合对历年高考试题及经典测试题的分析,明确复习内容的重要考点和重要知识的联系运用,让相关的复习内容的考点及涉及的联系和运用等,以问题形式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检查并提高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一些重要的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检查和提高学生重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二轮专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时间:2009年3月——2009年4月底。

2、目标:综合能力突破,是在第一轮基础上的总结、综合和深化,应明确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本质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

3、实施过程与方法

(1)根据高考重点,内容及重要的知识体系设专题

按知识体系设立专题:按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分设若干个专题,将知识联系紧密的不同章节内容从知识内在联系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如分子与细胞专题、遗传与进化专题等,当然还可以下设小专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 12 -

第8篇:浅析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摘要】选择题是高考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的必考题,而且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从作者的经验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即首先了解“选择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策略”、其次掌握“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再次会运用“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类型、策略、方法、技巧、能力

分析历年高考考题,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命题的最大特点就是题型的稳定性,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和实验题,共42分。虽然从去年开始已经实行新课程标准,将生物部分的总分从原来的72分调整为90分,考试题型也作了部分调整,但第一卷依然为选择题,比以前多了一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第二卷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组成,共计54分。可以这么说,不管是执行老课标还是新课标的高考,选择题都是必考题,所占分值也较高,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就本人在多年教学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对此问题作简要剖析。

一、选择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策略

要提高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选择题的类型。虽然选择题包括的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内容也不固定,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选择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判断型选择题。判断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题型,题目中常常以“下列说法或描述正确的、不正确的、合理的、不合理的”等语句作出明确要求。这类题型在选材上,主要侧重于考查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又可分为概念迷惑型、表述绝对型、新词干扰型、直接判断型、分析判断型、实验评价型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辩析各种生命现象,运用直选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作出正确判断。

2、图表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常借助题图设置的新情景和提供的新材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识图、识表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和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等。即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多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该题型主要包括表格、曲线图、柱型图、实验装置图、生理功能示意图、遗传系谱图等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应认真读图表,仔细观察和比较,找出图表中所给的各种有效信息,并确定各要素在图表中的含义;另外还要仔细分析图表,寻求图表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尽量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以进行图表的转换,最终通过剖析图表、运用图表特征和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

3、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一般包括异同组合型、排序组合型和综合比较型等,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该题型考查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会设置一些模糊

概念、或将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等。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概念辩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首先是审题要仔细,充分研究题干的要求;其次是辩析题支,要对题支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其是否与已知的观点一致,不一致的必须舍去;再次是辩析题干和题支的关系,分析题支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相似、相近、易于混淆的干扰题支必须进行排查,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计算型选择题。计算型选择题也是一类比较常见的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蛋白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分裂、DNA、遗传定律、遗传病发病率、基因频率、能量流动、种群密度等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解答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熟悉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公式和数量关系,如种群密度、基因频率、蛋白质中肽键数、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公式;②学会从平衡的角度分析题目,尤其是相关化学知识的准确运用,如涉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化学反应式的计算;③学会运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解答概率问题,如计算遗传概率中常用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正确运用。

二、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做高考生物选择题也是如此,尽管选择题的题型多样,但其解题方法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1、(2009.安徽)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 、葡萄糖、碱基B.脱氧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核苷酸

【方法领悟】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初步水解”。由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但题干问的是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的产物,故应为脱氧核苷酸。【答案】B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

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2、为了确定某株高茎豌豆(显性)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让其与矮茎豌豆杂交B.让其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

C.让其自交D.直接进行DNA检测

【方法领悟】该题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限制条件为“最简便的方法”,确定显性植株的基因型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测交和自交,但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故最简便的方法应为自交。【答案】C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3、(2010.四川)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性激素

【方法领悟】本题的隐含条件是“蛙脑垂体提取液中已经不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也就不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含量增加的激素就不可能是B、C两个选项所示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因此A选项也不符全备件。那么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并分泌雌性激素。【答案】D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4、(2007.广东)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I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方法领悟】本题中有两个干扰,一个是“光照条件下”,另一个是A选项中的“无氧条件下”。这两个条件连续给出,很容易误导考生排除线粒体,只想到叶绿体而误选A选项。但是只要意识到“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也可产生ATP”,就很容易判断出A、D两个选项是错误的。又由于线粒体中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时,有ATP的合成但是不依赖氧,因此C选项错误。【答案】B

5.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考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等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已经“改头换面”,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审题粗心大意,只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因此,越是“熟题”,越要警觉、细心审题,准确地获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准确作答。

例5 、(2009.江苏)一个人体内的胰岛B细胞、神经细胞、表皮细胞等,其形态、功能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B.不同细胞中转运RNA的种类不同

C.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的结构不同.D.不同细胞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方法领悟】本题中的“根本原因”是最常见的提问方法,我们一般都首先考虑“遗传物质”或“基因”。而选项中恰恰有这个选项,因此很容易“误导”考生选择D项。实际上,本题的“题眼”是“一个人体内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同一个人体内的细胞是经有丝分裂获得的,因此遗传物质相同;不同细胞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是细胞分化(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不同细胞中信使RNA的结构不同。【答案】A

三、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固然,是否“肯登攀”极其重要,但同样是“肯登攀”,“乱登攀”与“巧登攀”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高考中,理科综合的考试时间对于考生来说比较紧迫,若考生没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就容易浪费时间,导致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部分题目不能看完,即使是简单题也丢了分。所以教会考生掌握做高考生物选择题的基本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1.直接判断法。直接判断法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准确掌握生物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思考,直接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中作出判断,确定符合题干的选项。这种方法不需要拐弯抹角,适用于基础知识类试题。基础知识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可以说是送分题,但仍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有准确无误的掌握。

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C.有性生殖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内含有等位基因

【方法技巧】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是掌握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方法。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是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既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只是在同一生物体中殖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数为体细胞的一半。二倍体生物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四倍体的有性生殖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故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答案】A

2.淘汰排除法。 淘汰排除法是指从排除谬误人手,逐步缩小范围,去伪存真,最后确定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除知识、表述、逻辑错误的选项,选项的描述本身错误或包含部分错误的要排除,但逆向选择题除外,选项描述有逻辑错误的也要排除。

(2)排除无关选项,选项的叙述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无关,应排除。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一些较难的、不能凭借掌握的知识就能选出答案的试题。

例7.(2010.江苏)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人出现肺水肿现象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方法技巧】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属于”和“内环境稳态失调”。而选项中A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为免疫调节、D为水盐平衡调节,都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故应排除。

【答案】B

3.对比推理法。对比推理法是通过比较选项所涉及的生物学的相似、相近、易混的概念、原理、方法、结构、功能等,以达到摒弃似是而非的选项,从而作出正确评判的方法。这类方法适用于选项相近或者类似的选择题,此外,当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应该选哪个时也常常采用这类方法。

例8.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下列一般不可以作为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是

A.受精卵B.韧皮部细胞

C. 卵细胞D.根尖生长点细胞

【方法技巧】对于本题中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A、B、D三个选项均为体细胞,而C选项则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只有体细胞中的一半,不适宜用作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答案】C

4.图文转化法。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生僻,或试题呈现形式发生变化等,可通过将题中信息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常用的转化法有将图表转化为文字、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之间的转化等。

例9. 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一个相邻细胞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越磷脂分子层数是

A.4B.6C.8D.12

【方法技巧】本题看似与计算有关,实质上解本题的关键不是计算,而是能否将题目中的问题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因为关键点是要分析CO2一共穿越了几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又包含两个磷脂分子层。【答案】D

5.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指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以另类角度从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这样有时会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法有时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适用于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试题。

例10.在下列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中,可能为伴性遗传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方法技巧】本题的“题眼”为“可能为伴性遗传”。直接分析可能为伴性遗传的选项的话,似乎找不到入手点,但是若反过来分析“哪些不可能属于伴性遗传”就容易多了。因为②必为显性遗传,但“父病女正常”,故不可能为伴性遗传;④必为隐性遗传,但“女病父正常”,也不可能为伴性遗传。则②④被排除。【答案】A

综上所述,作为当今的高中生物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有必再要教会学生一些考试中应有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但教无定法,学更无定法,我们不能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将各种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考生们的应试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9篇:高考生物部分总结

1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作者:江上过客2009-3-25 20:2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 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还原性糖是指可水解成葡萄糖的糖,蔗糖就不行)

7、脂类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2、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3、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4、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

1注解: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即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活跃)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

3 回复: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注解: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

2、CO

2、甘油、乙醇、苯等。

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

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

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上一篇:三甲评审医院汇报下一篇:邻氯甲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