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栽培技术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林地生态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在油茶产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造林前期收益低、管理维护用工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采取油茶林地复合经营方式,实现以耕代抚,是当前油茶产业基地经常采用的林地管理方式。本研究在浙江青田、建德地区选择典型样地林,分别设“油茶+牧草(黑麦草、鼠茅草)”、“油茶+茶叶”“油茶+农作物”等复合经营模式,对比不同模式对油茶树体、土壤理化性质、水土保持效应及油茶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当地的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研发其相应模式的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油茶-鼠茅草复合经营系统研究表明,油茶根系主要分布在在距树干0~60cm的水平范围和10~40cm的土层内,鼠茅草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油茶细根生物量是鼠茅草的1.37倍,油茶Levins竞争指数平均高出鼠茅草竞争指数0.18,油茶根系下移0~10cm。(2)研究表明,茶叶、玉米和红薯间作分别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的含水量18.11%、5%、20.71%;油茶林间作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了9.57%,而油茶林间作茶叶与红薯土壤微生物量碳则分别降低了26.77%、24.41%。对于土壤酶活性,油茶林间作茶叶、玉米、红薯过土壤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10.7%、178.5%、67.86%,但是降低了磷酸酶的活性;油茶林间作茶叶土壤蔗糖酶及脲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39.1%、7.57%,而玉米及红薯间作则降低了它们的活性。(3)油茶间作绿肥作物黑麦草、鼠茅草,4-7月份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18.5%~58.9%、17.9%~70.3%。鼠茅草处理减少径流养分流失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分别减少62.48%、56.17%、59.72%、57.97%、62.97%和61.76%。黑麦草处理减少地表养分流失的效果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仍然能够减少30.95%、24.42%、25.03%、28.22%、32.97%和30.42%。几种不同形态的氮、磷、钾养分浓度较对照也有一定的程度的降低。(4)在“油茶+牧草(黑麦草、鼠茅草)”区域,土壤粒径分布主要以粘粒(<0.002mm)和粉粒(0.002~0.05mm)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1.35%和74.67%;其次为(0.05~2.00mm)的砂粒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3.94%,土壤分形维数为2.681~2.882,顺序为:CK<黑麦草<鼠茅草。此外,鼠茅草间作明显提高油茶林耕作层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及速效钾的含量,增幅分别为:4.43%、65.8%、66.1%、135.27%、27.78%、26.05%、4.77%、52.5%;黑麦草间作提高了油茶林耕作层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增幅分别为:6.63%、133.48%、119.44%、139.31%、130%、390.85%、34.34%。(5)油茶林地间作茶叶示范林每667m~2生产白茶(鲜)27-31kg、茶果300kg以上,经济效益达3000元/667 m~2,油茶林地经济效益提升了50%以上。

关键词:油茶;间作;土壤理化性质;水土保持;分形维数

学科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1.1.1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1.1.2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种间互利研究

1.1.3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种间竞争研究

1.2 油茶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1.2.1 油茶简介

1.2.2 油茶复合经营研究现状

1.3 油茶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二章 引言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内容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油茶地下根系分布特征测定

3.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3.3 水土保持效应测定

3.3.4 土壤分形及养分损耗特征测定

3.4 指标测定方法

3.4.1 树体性状及根系测定

3.4.2 土壤性质测定

3.4.3 水土保持效应测定

3.4.4 土壤分形及养分损耗特征测定

3.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树体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间作模式油茶地上部分生长影响

4.1.2 油茶-鼠茅草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及地下竞争

4.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1 间作茶叶及农作物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间作鼠茅草对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4.3 不同绿肥间作物对油茶林土壤养分流失影响

4.4 不同绿肥间作物对油茶土壤分形和养分损耗特征影响

4.5 不同间作模式油茶林经济效益分析

4.5.1 油茶林间作茶叶、山稻经济效益分析

4.5.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间作鼠茅草对油茶根系分布的影响

5.1.1 油茶与鼠茅草细根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5.1.2 油茶与鼠茅草细根形态分布特征

5.1.3 油茶-鼠茅草复合经营系统地下竞争

5.1.4 油茶-鼠茅草复合经营模式配置

5.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1 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的影响

5.2.2 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5.3 不同绿肥间作对油茶林土壤养分流失影响

5.3.1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覆盖度及径流量的影响

5.3.3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径流中养分浓度及流失量的影响

5.4 不同绿肥间作油茶土壤分形特征

5.4.1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维数的变化

5.4.2 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与分形维数关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