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运动会工作总结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型运动会工作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大型运动会工作总结

中国体育大型运动会多了还是少了?

中国体育大型运动会多了还是少了?

编者按:我国体育大型运动会的确不少,按4年的运动会周期来算,几乎每年全国都要开3~4次。为此,地方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疲于奔命,人民群众应接不暇,一大批非职业的“职业”运动员不断改变身份混迹其中而忙得不亦乐乎。毫无疑问,这些赛会的举办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义,并在一段时间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在今天,这些赛会的合理性备受质疑。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记者许立群质疑“大型运动会是不是太多了”。在2011年10月举行的广东省第2届农民运动会,深圳市没有组队参加,称没有农民不搞形式主义。面对这些现状和质疑,编辑部邀约了几位学者展开笔谈,探讨中国体育大型运动会是多了还是少了,希冀从中可以寻觅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路径。

中国体育不能泡在运动会里

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开得最多的国家,除去已经中断的全军运动会、全国工人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还保留有全国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近年又发展出全国老年人运动会、全国智力运动会、全国冰雪运动会、全国水上运动会、全国大漠运动会。按每种运动会4年一个周期算,每年至少要举行3个全国性大型运动会,加上组团参加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应付世界性的杯赛、锦标赛,政府体育部门几乎就是泡在运动会里,一个运动会刚结束,下一个运动会的动员、誓师大会又紧锣密鼓地运作起来。

体育泡在运动会里的后果显而易见:

首先,造成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每一个运动会都伴随着一批高标准的体育设施的建造。中国现在具备可以开展国际水平竞赛活动的场馆有6 000余个,堪称世界第一。广州开过两届全运会、一届亚运会,每次都要新造一批场馆。沈阳正在准备举行第12届全运会,才修好不久的运动场又要推倒重来。随着各地争办运动会的热情不断升温,上述数字还会继续增加。当这些设施的建设与地方官员的“形象工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相互攀比成风,而运动会后大都成为地方政府难以卸载的包袱,不少场馆体育部门难以经营自养,只好交还给国资部门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

我国大型运动会大多开得十分华贵。兴师动众的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张灯结彩的街景布置、规模盛大的烟火晚会、动辄万人的志愿者队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官员多要住高档宾馆,开出的都是一张张令人咋舌的账单。运动会期间还要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科学报告会,更增加了主办方的负担。至于因运动会而停工停产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学生停课练操、中断交通等等都干扰了城市的正常生活。

其次,造成体育价值观的扭曲。“淡化金牌意识”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但“金牌大战”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大型运动会都是以省、市、自治区政府名义组团参赛,为了一枚全运会的金牌,少则投资几百万,多则耗费几千万,因此“金牌意识”的形成和日炽,实际上是因政府对获取金牌所做高投入追求成本回收的心理使然。也因此,在运动会上,参加者为获得金牌不择手段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由于金牌和金牌背后高额奖励的催动,这些运动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高,对体育发展和社会促进的作用也有限。各种事件经常发生,常常被社会舆论诟病。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现在这种运动会体制已经造就了一大批非职业的“职业”运动员,在各种运动会上他们不断改变身份混迹其中。于是就出现了农运会上不是农民的运动员,牧民运动会没有牧民的运动员,少数民族运动会变成了少数民族运动项目的汉族运动会的种种奇怪现象,而大学生运动会则成了一批非大学生的专业运动员鹤立鸡群的场所。

再次,造成体育改革的严重滞后。周而复始、花样繁多的运动会,使体育部门无暇思考体育的改革、体育的发展战略、体育的法制化建设,于是短期行为长期化,急功近利常态化成为体育工作的特点。保金牌甚至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当运动会上的金牌数量上升为体育系统的GDP时,全民健身只能沦为运动会的陪衬品;发展体育产业只能成为开运动会的集资方式;国民体质下降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传统上主要用运动会办体育,给了人们这样一个命题:竞赛是杠杆。今天,国家已经强大富庶起来,不再需要用运动会和金牌来证明经济的实力和展示国家的崛起。特别是要从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的增长方式必须发生重大的变革,仍然靠竞赛这种单一的方式来推动,显然难以实现体育的全面、协调、高效的发展。

竞赛体制的改革应该成为下一轮体育改革的切入点和杠杆。第一,全运会体制必须做相应的改革。在奥运会后一年举办的全运会,除了重复奖励奥运选手的意义外,对体育工作的实际推动价值不大。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模式不同,但完全按照奥运会照猫画虎的国家极少,即使是体育高度发达的美国,对奥运项目的选择也是考虑本国国情的。全运会的设项要大大精简,要以竞技体育的核心项目为主,如田径、游泳、三大球和其它国内公认的有普及基础并开展较好的项目。其它项目转入单项竞赛或职业体育,项目的去留,前者由公众做选择,后者由市场做决定。

要增加单项的和区域性的体育比赛以取代大型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动员人力物力较少,可避免繁文缛节的仪式活动,社会成本较低,对城市社会生活干扰也较少,选拔运动员的功能可以充分得到体现。这些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让单项运动社团来组织管理,以推动体育社团的实体化进程。一些在全国不能也不必普及的运动项目,如马术、冰雪、沙漠、水上项目等多举行区域性比赛,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为了谋取金牌盲目开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二,国家要立法,对全国性运动会开闭幕式的规模、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对新建体育场馆、体育中心的规模、规格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相互攀比,不断升级。要制定新的评估系统(如全民健身评估),全面考核、评价各省市自治区的体育工作,防止以金牌决定体育政绩。

第三,全民健身活动要摆脱举行大型运动会的“路径依赖”。要将一些群众性的运动会,推向“体育节”的方向发展,以全民健身为目的,如全国体育大会、农民运动会,可以由全国统一管理,分散在各地,拉长时间举行,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为推动老年人体育的开展,适度的体育比赛是必需的,但让老年人长途跋涉,长时间改变生活习惯,并参加激烈的金牌竞争,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出现伤病事故,影响极坏。因此老年人运动会重在本地社会参与度而应基本不出省。

第四,要允许大学生组团进入全运会。在世界各国大学生都是竞技体育的参与主体,唯有我国将大学生排斥在选拔竞技体育人才的门外。我国高校具有优良的体育设施,又有高科技的支撑,由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运动员来源、出路、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长期棘手的问题,也可以冲破竞技体育高度封闭的现状。将大学生隔离于全运会之外,实际上是对部门利益的自我保护。但是中学生的体育比赛最好限于省内,过早参加全国比赛容易忽视文化课学习和基础训练,人为拔高成绩会造成“早衰”,且年龄、学籍作弊也不易控制。

城市运动会是当年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的变种,是人们心目中的“第二全运会”,由于金牌意识越来越浓,选拔人才的功能越来越差,现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成分十分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身份造假问题突出,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运动会,应予取消。

第五,运动竞赛最终必须走进市场。一些人之所以那么热衷搞大型运动会,就是因为这些运动会都是由国家掏钱买单,自己不必担心亏本。如果运动会真正像影视、戏剧、出版等文化行业一样进入市场,由市场来汰劣留优,恐怕他们就要对运动会的数量和规模合计合计了。这大概是解决我国运动会泛滥成灾的根本出路。当我们不再“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时候,中国的体育竞赛就彻底摆脱了“虚胖”,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繁荣。

体育盛会申办潮应该减弱

金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中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举办大型运动会最多的国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堪称一次无与伦比的“极品”,之后有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还要举办的南京青奥会。除了全运会,还有农民运动会、城运会、大运会、中学生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及一些国际性的单项赛事。这些运动会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惊人速度。每一次大型运动会从开幕式到比赛的进程,无不体现了中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投入、认真、恢弘、严谨和不惜工本。当国内媒体转载一家英国报纸盛赞“只有中国最有能力举办世界性运动会”后,很多网民不认为这是在表扬中国,有人质疑“这是好话吗?”如果中国还在贫穷的时候,这应该是给国人提气的好话;如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助推器时,就应该让国人做深一层的思考了。

举办大型比赛是中国人蓄之已久的情结,多年的弱国心态和“东亚病夫”的羞耻,被国际体育组织排除在外的孤独,更让中国人要利用大型运动会向全世界显示凛然不可侵犯的志气,从半个世纪前开始的全运会、第26届世乒赛,到改革开放后的北京亚运会、世界女足锦标赛、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体现了这种志气,而且取得了常态下不可能达到的轰动效应。

但是随着北京奥运会把中国举办大型运动会推到极致,在中国接连举办几个国际盛会,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思考。不少人提出,京沪穗成功举办奥运、世博、亚运等国际盛会后,地方大中小城市亦争相掀起申办各类体育大赛的热潮。为追求城市形象和轰动效应,各地不惜血本,动辄豪掷千亿公款操办仅持续十几天的赛事,为此要新建现代气派的体育中心、举行歌颂盛世的超大型开闭幕式、大兴土木突击城市建设……这些眼花缭乱的场景的确在短期内给城市添彩、引起中外关注,但同时也给举办地日后相当长时期内背上不堪承受的经济包袱。

其实举办大型运动会历来存在很大风险,把体育产业已经做大做强的西方体育强国几乎从不举办有亏损风险的运动会,国外那么多城市对于只追求影响没有经济效益的运动会失去了兴趣。即使城市的管理者有意,制度也不会允许,在那里花纳税人的钱绝不是几个人拍板说了算的。而我们由于有相当经费用的是国库里的钱,经费总能不断追加,编制可以不断扩大,实在不行就向上伸手向下摊派,于是也就不大顾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没有抛弃计划经济甚至“战争思维”的后遗症,即“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胜利”。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可以有多种选择,其核心是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应该把运动会乃至体育产业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让举办运动会通过立法受到严格科学的论证和监督。

正是由于未能把举办大型运动会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纵观以往的大型运动会,基本每个主办城市最后都是赔本赚吆喝。因为在职业体育尚不发达、赛事资源严重匮乏的中国,高额投入的体育设施在赛会之后闲置,大多无法为普通百姓所享用,还需支付天文数字的维护成本,令主办城市不堪重负。南京为举办“十运会”在城市建设等方面就花了1 150多亿元;“十一运”东道主山东更甚,为此累计投资2 000亿元以上,这笔投资包括了城市和场馆建设、道路交通等支出。其中仅济南一市,就投入了1 400多亿元进行城市改造。山东为”十一运”共新建场馆42个,维修改造88个。主场馆——济南市奥体中心每年的维护费用约3 800万元,眼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参观游览和提供健身场地,但仍有高达2 000多万元的开支缺口要靠政府补贴;专门新建的赛马场地耗资4亿多,而由于赛马场地专用性强和赛马缺乏群众基础,赛后这个场地基本闲置。去年的广州亚运会大大超出预算,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投入超过1 200亿元,有人指出,这个数额不仅比原先20亿的预算翻了50倍,更高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90亿英镑预算。而广州的人大代表则质疑,在历年的政府预算报告中,亚运会的开支从未有过专项资金的报告,这也使得人大代表们“搞不清楚每一笔钱究竟是怎么花的”。

运动会已经过去多日,但留下的亏空一直没有消停。在2011年两会上,广东代表钟南山在分组讨论时透露,亚运总投资实际为2 500多亿,其中广州投资1 900多亿,带来债务2 100多亿。他希望中央、省里给予广州必要的扶持。也有人分析,这是钟南山为广东省向中央求援。但是之所以难以获得同情,在于其操作过程很多是明知故犯。广东省审计厅在2011年11月25日下午在其网站公布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财务收支及场馆建设项目审计结果公告》,8个场馆建设被审计出存在设计或服务及材料采购未进行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的问题,部分场馆工程被查出违规转包分包。审计还发现,8个亚运场馆在建设过程中,有关施工单位违规将部分工程转包分包,涉及金额2.2亿元。广东省建设主管部门已对此进行了查处,对9家违规转包分包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几乎同一天,《扬子晚报》披露,2005年,南京为十运会耗资3 000万元修建皮划艇激流回旋赛场,该赛场在十运会结束后仅于2006年和2007年短暂开放过数月,之后闲置至今。该赛场所在的白马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赛场已长期无人看管,赛道已经干涸。耗资3 000万元的南京皮划艇赛场,是当时亚太地区唯一能达国际标准的一流场地,南京有无必要建如此高标准的场馆,显然是值得斟酌的。建的时候抢破头,管的时候甩包袱,几乎成了管理部门在大型运动会前后的定势。这一系列令人惋惜的巨大浪费再一次惊醒人们,为防止权力集中带来的决策失误,不妨由地方人大组织专业人士,为大型赛事场馆建设把关,从场馆立项、设计、规划、选址,到再利用方案的拟定和执行,全程参与。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去年香港举办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都由同一个机构——北京北奥公司承办,但前者花费8 000万元左右,后者则是2亿多元。香港本也准备举办2023年亚运会,但立法会多数委员认为港府申亚存在费用预算混乱、没有清晰交代巨额开支如何使用等问题,预算虽然仅几十亿却没通过。不客气地说,中国现在的很多大型运动会都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其背后是主政者一种病态政绩观作祟。

中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通病是最关注标志性主会场,不求实用只求最好,不管后续利用,只需昙花一现。一方面我们的不少城市拥有世界一流体育场馆闲置,另一方面可供老百姓锻炼的场馆却越来越挤。在大型运动会世界第一的背后,是人均拥有体育场地少得可怜。同样建造体育场馆,52年前的联邦德国搞了个“黄金计划”,他们修建了67 095个体育场,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学生的,如露天游泳场和室内游泳馆、中等规模的运动场所、儿童游乐场,并立法规定供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成年人、协会组织成员4类人使用,而不盖那些虽然壮观却成为摆设的运动场馆。德国除去办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这些影响力巨大并有经济前景的赛事,绝不办为了形象劳民伤财的运动会。

在2011年4月份举行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合理控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节奏和规模,不要超出自身能力申办,并强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过度建设和闲置浪费。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明确叫停地方申办体育赛事的“大跃进”,可谓切中时弊。今后不仅要狠刹体育赛事奢华风、攀比风,更要将巨额预算的决策、使用、监督纳入制度控制,从而保证公共财政的公开透明、不被滥用。这也许会意味着那些好大喜功的运动会少些?但愿!

中国运动会“恐龙时代”的终结

马廉祯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英国评论家莱恩•米尔斯(Lain Mills)在2010年广州亚运后,于《世界政治评论》撰文探讨这些年中国对大型赛会的疯狂热衷,文章这样写道:“众所周知,这些大型活动被证明对于草根阶层而言获益甚少,但仍无法被实质性的基础改革所取代,尽管连中国政府也承认这些改革是这个国家现代化所必须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大型赛会的热衷很可能会损害中国的长期发展,并最终导致老百姓对国家的感受与国家宣传所塑造的那个红旗飞舞的市场经济乌托邦之间差距的不断增加。”米氏这段语气沉重的分析代表了2008年奥运后海外媒体看待中国办会热潮的基本论调,那就是地方政府对政绩活动的热衷已影响到国内民生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内与之相类似的论调也与日渐增,从温和的倡导节俭办会,到激烈的主张废除全运会体制,警示、批判之声此起彼伏,将中国运动会的发展推上了风口浪尖。

诚然,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一个意识形态有别于多数国家的文明古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会不仅是国力的象征,是树立国际威信的需要,更是凝聚国民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觉的重要途径。但近些年中国对此类活动的热衷,无疑已超越了理喻的范围。超千亿资金的基础投入,超5万座位的主场馆建设,超25万m2的新建场馆中心区规划,过亿花费的开幕式表演,几近成为2005年十运会后,各地办赛的门槛,致使近10年来,一场场不是“前所未有”,便是“史无前例”的超大型运动会接踵而至,引领着中国运动会发展迈入“恐龙时代”。

粗略计算,仅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昌七城会、贵州九民运4会的财政投入总额就约为6 500亿元,这竟然与2011年全国高铁投入总额相当。不同的是,这边是12条高速铁路线的建成使用,新增里程4 715 km,而那边则是总共35天、前后10余场文艺晚会,和47座新建场馆的热闹。其中,贵州为此次民运会新建的贵州奥体中心建筑群总投资将近2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数字竟与贵州全省“十一五”规划专项扶贫资金的年均投入不相上下,这叫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贵州省情何以堪!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赛会繁荣与我国青少年体质30余年连续下降、大众体育发展速度缓慢、职业病危害加剧、传统体育流失等诸多问题形成鲜明对照。当开幕式耀眼夺目的灯光与焰火燃亮刹那,横置于“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之间那本已无从遮掩的差距,被映射得更为突出。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运动会受其所处社会的文化、宗教、政治、伦理认识等因素影响。体育竞赛所宣扬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往往就是社会普遍价值与规范的对照与反映。现代运动会源于西方,随工业革命的步伐迈向全世界,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公正、积极向上、规则等,无不是当今社会发展普遍采纳的价值认识。在一个充斥着猜疑、不明确与复杂性的世界里,运动竞赛的结果却分外的简单而明了,这里成功或失败一目了然,任何微小的差别都通过精确的数据得以体现。纪录被打破、排名被刷新,今天的胜利者成为明天的失败者。如顾拜旦所言,在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运动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空间,这里规则是明确的,而努力与付出都会获得奖励。这正是体育竞赛的魅力,更是体育竞赛的责任。所以,运动会自诞生起就背负起强烈的社会教化与社会导向职责。正因为这样,《奥林匹克宪章》将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定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点来看,运动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体育竞赛的顺利实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保证运动员对于竞赛规则的忠诚,使体育竞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终极价值得以彰显实现,这既表现了现代体育对生命力的追求,也是体育人本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体育竞赛以外的其他内容无外都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然而,自现代运动会诞生以来,它所具有的这种教化与导向功能就一直无法摆脱外部世界的干扰。这是因为,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运动会同样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如增进双方友谊、选拔优异人才、展示国家实力、宣扬特定价值观等,这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事实上,早期现代运动会就是作为一种社会工具而诞生的。早期英国足球赛不过是政府舒缓社会压力的一种途径,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初衷则是激发法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奥运会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东、西方阵营交互较力最主要的战场之一。但体育竞赛的工具化发展必须是有节制的,任何形式的过度应用都将使体育背负沉重的社会与文化代价。道理很简单,这里效率与方法占据了最为关键的位置,而与其相关的价值与成本问题却经常性地被忽略,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完全可以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获得正当化,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宁肯牛累死,不叫车倒下”。这一点在中国当代体育的发展中也有深刻体现,尽管“举国体制”成本高昂,诟病不断,但在“金牌效应”的光芒下仍能得以延续,正是凭借着国家对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化发展的推崇与依仗。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经济工具理性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工具理性效率优先的逻辑模式,促使地方政府格外热衷于“集中力量干大事”式的高投入,与“立竿见影”式的高效率,不惜寅吃卯粮,甚至举债经营来制造地方经济发展的热潮,一时间“地标”、“名片”、“打造”一类词汇充斥于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书中。这使“举国体制”与地方政绩在操作模式和价值取向上一拍即合,从而迅速催生出近10年的全国大型赛事承办的爆炸式发展。自此,运动会不再仅仅是竞技体育的盛会,还要担负起改善地方基建、提高地方知名度、宣传地方文化、增强地方商业等许多重任,一个个令人咋舌的奇迹也应运而生。如2004年为第13届亚足赛修建的重庆奥体中心,总投资超20亿,这个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馆创国内同类场馆建设工期最短记录,只用18个月就建成。与之相比,南京十运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周期28个月,上海八运会体育场施工周期为30个月,广州九运会体育场施工周期为33个月。速度之快叫人不能不对建设质量心存顾虑。再如,2008年奥运会张艺谋开启了中国赛会开幕式表演的“飞人时代”,时至今日“威亚”(空中悬吊表演技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中国大型赛会演出不可或缺的内容,记录也一再被刷新。北京奥运开幕式“威亚”使用了7条,济南全运会竟使用了98条,而杭州残运会开幕式最长的一根直拉“威亚”竟有320 m长,离地最高处超过90 m。广州亚运开幕式更是推出160根“威亚”的千人表演,美其名曰“挑战人类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据报纸报道,表演第一天训练23个人,有11人下来时流鼻血,整个表演准备耗时三四个月,每天平均训练10小时,队员每天吊在空中平均6小时,拉绳的人每天平均来回跑10 km,不少人在空中飞行后开始呕吐。而队员平均年龄17岁,最小14岁。凭良心说,这能是以人为本的奥运精神的体现吗?这些奇迹有必要去创造吗?

运动会结构从过去单一的体育竞赛发展为集众多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庞然大物,泡沫化严重。五花八门的文艺活动扮演了当下运动会的主角,而体育竞赛自身却越来越不为人所关注。以深圳大运会为例,从大运会取得申办权始,到2011年9月30日大运会总结大会,仅由市文体旅游局组织的关键时点文化活动,就包括申办成功庆祝专场文艺晚会、贝尔格莱德第25届大运会闭幕式上的接旗演出、倒计时100天、30天誓师大会大型文化活动、大运会总结大会文艺演出等,数量达6、7次之多。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将本不适合相互结合的理念与形式也强扭为一体。以将于2012年6月在山东海阳市举办的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为例,举办方打出把赛事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机融合,打造“沙滩运动休闲名城”的口号。为此,主管副市长声称,要在海阳形成以地雷战景区、地雷战影视城、地雷战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板块,与亚沙会、沙滩体育运动休闲山海呼应,特色突出的全新合作模式。“地雷战”竟可与“亚沙会”相结合?如此啼笑皆非的结合,着实令人捧腹不已。

据闻,中央对于地方承办大型国际活动,即将明确规范。原则上不再鼓励承办大型国际性赛事,同时国内赛事结构也可能发生调整。2011年底在吉林召开的十二冬运会对此反应迅速,适时打出“量力而行,以人为本,务实高效,绿色低碳”的原则,力倡“节俭办赛”之风,首创国内大型综合性赛会无新建场馆的纪录。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潮头已经抵达体育。在号称“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个桥头堡”的铁路系统都已被迫开始转型之后,中国体育没有理由不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央对地方财政债务监管的进一步强化及地方经济发展民意介入度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铺张浪费的大型体育赛事将逐渐淡出历史,中国运动会的“恐龙时代”也行将结束,而体育竞赛将回归体育、回归大众,让我们翘首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大型运动会真的太多了?

黄璐

(河北理工大学 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63009)

近来网络口水仗此起彼伏,大型运动会太多太杂成为众矢之的。有砸锅卖铁的,有维稳的;有骂街的,有大唱赞歌的。好东西不嫌多,这是最简单的生活常理。大型运动会多了,国民反而不高兴了,这是哪门子道理?

竞技体育(Competitive Sports),应区分为高水平竞争性体育和业余大众体育(Mass Sports),进一步将高水平竞争性体育区分为职业体育(Professional Sports)和精英体育(Elite Sports)。体育学界很少在认识论、价值论、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研究中严谨区分出职业体育和精英体育这两个概念,习惯用模糊的上位概念。二者虽然在本质属性上表现同一,但在价值取向上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与实践方式。古希腊罗马竞技代表了精英体育的文化精神,近代顾拜旦复辟的奥运会乃至体育传统,也是基于古希腊罗马竞技形态意义上建构起来的。与之相对应,文艺复兴与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精神结合人类运动形态,创造了职业体育的最初形态。国际奥委会及现代奥运会秉持更快、更高、更强的精英体育精神,国际足联及世界杯足球赛则一以贯之眼球经济和商业逻辑。诚然,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对立关系,二者之间的重叠部分、联系与互通性亦较大。例如西甲联赛竞技水平与西班牙国家足球队竞技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再如英超誉为世界足球职业联赛顶级市场,而英格兰队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上却未能晋级八强,这表明一个国家职业联赛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足球队竞技水平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这里只是想通过简化概念达到有效讨论的目的。

二战后,两大政治集团对抗激烈,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阵营始终把利益最大化与商业主义逻辑摆在赛事发展首要位置,亦是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赛事品牌成长期。不具有商业潜质的、非职业化的赛事发展停摆,奥运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标志,奥运会还是走上了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这里大家会提出质疑,1984年之后的奥运会同样秉持顾拜旦理想主义和古希腊竞技传统,怎么会是商业主义驱动的职业赛事。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设有代工厂,为什么中国能生产同样质量的运动产品,却卖不出同样的价格。第二,北京奥运会证明中国有条件办国际一流赛事,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国际知名赛事。我们往往归结为品牌成长问题,那么赛事品牌又是怎么生成的。首先必须在战略与文化层面上去定义一个赛事,创造一个全新的概念,建立一个历史的神话。同样质量的产品,穿“阿迪”就是“酷”,穿“李宁”就是“土”。同样性能的手机,拥有iPhone就是时尚与身份的象征,拥有“中兴”就是不入流。奥运会很巧妙地应用人类普适价值的身体表现形式,建立赛事的神话体系和群体认同,在日趋同质化与白炽化的国际赛事竞争中脱颖而出,本质上是赤裸裸的商业主义,以普遍主义的名义来为西方价值体系的特殊利益辩护。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拐点,奥运会必须为推行商业逻辑寻求一个恰当的理由,在经济与文化政治层面上引起世界诸国的兴趣,有人气就有市场,商家才有发展空间。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将神话定义为一种保守主义,总是回头找寻基本教义信仰的引导,并引以为世界观。很难想象如果不是乔布斯致力于人文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文化经济理想,苹果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很难想象如果奥运会没有独树一帜的神话传统与价值体系,这样一个大杂烩的赛事会是什么样子。正如杰姆逊尝试把握后现代文化经济基本逻辑的那句名言:“经济的生成文化的,文化的生成经济的。”也正是美国正在做的事情,用抽象的文化符号,换取中国实实在在的资源与劳动。在这层意义上,奥运会的内在本质已今非昔比,顾拜旦复辟古奥运会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在建构赛事的概念、神话与群体认同层面上使用,奥运会商业主义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成为后现代文化经济、后殖民主义与新商业主义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

冷战后,资本主义像病毒一样在全球蔓延,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诉求散播全球,赛事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特点。职业赛事迅猛发展,精英赛事日渐式微。国内学者注意到这样一种外在表现趋势,即西方国家主导的职业赛事,在向表演化方向延伸。只要顾客满意,商家才有机会。比赛并非单向度的追求技术与胜利,而是主张运动技术为商业主义服务。比赛指向身体审美与媒体狂欢价值,运动员更像是一名职业演员,在赛场上表演身体造型与动作艺术。职业赛事与精英赛事的发展分化很大程度上源自运动项目内在性的规定,田径、游泳、体操、跳水、举重、乒乓球等项目被定义为不具有商业潜质的;足球、篮球、网球、橄榄球、冰球、赛车、高尔夫球等项目被定义为具有商业前景的。现在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状况,具有商业前景的项目赛事更加商业化,不具有商业潜质的项目赛事在积极转向商业主义。在赛事商业化方面,世界诸国以极大的热情与资源投入,商业竞争日趋白炽化,发展中国家的禀赋优势逐渐淡化,不得不面对赛事商业边缘化的境况。

这里大家又会提出质疑,难道精英赛事就失去应有的价值了吗?显然不是。美国同样热衷于举办各种不具有商业前景的精英赛事,如区域性赛事、公益性赛事、各单项全国大学联赛、校际友谊赛、校级联赛等,各级各类比赛繁多,处处洋溢运动的气息,这些比赛技术水平一般,观赏性较弱,为何不遭人诟病?这就是美国百年来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美国在为它的国民提供一种竞技生活,创造难以忘怀的社区与家乡记忆;在为竞技参与者提供一种公平公正的信念,赢得国民对国家发自内心的信任与尊重;在为竞技赋予文化想象与神话内涵,创造现代国家的情感基础和团结一心的社会氛围。你会抛弃这样的国家吗?显然不会。冷战时期的东方阵营,可以是强大的苏联政治集团,也可以是柏林墙倒塌后的政治军事大国俄罗斯。从政治集团、地理范围和种族范畴来定义一个现代国家早已过时,现代国家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社会文化氛围及其认同范畴,这便是沃拉斯指出的现代国家的存在本质,作为一个心灵的实体、一个抽象概念、一个象征、一个化身、一个归宿。现在中国的某些官员、富商在捞足“油水”之后,以及官二代、富二代们,大都移民去发达国家,或摇身变为双重国籍身份。你能说他们是“中国人”?如果不能有效运用特殊的形式,建构国家身份的想象与荣耀,中国高速发展之后将成为未来的全球“贫民窟”。艺术、电影、网络、赛事等文化形态都是这样的特殊形式,这就是美国一个世纪以来致力发展的大事件。

谈到这里,再回过头去思考中国办大型运动会的问题,许多疑问便迎刃而解了。中国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去追赶西方一个世纪的发展脚步,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事实上确实没法赶超。中国各单项职业联赛市场发展缓慢,具有世界影响的本土联赛品牌尚未确立,惟有申请引进“轮流坐庄式”(如北京奥运会)与“票房提成式”(如上海F1赛车)赛事稳住颓势。中国在列强竞争的国际职业体育格局中丧失话语权与“定价权”,徘徊在职业赛事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真正在做的事情,是在精英体育上有所作为,说得难听点,是在奥运会“软金牌”(低含金量金牌)问题上大做文章。依据营销学长尾理论,中国凭借举重、跳水、乒乓球、体操、羽毛球等诸多软金牌项目,组成销量庞大的“长尾”,以粗放式、高能耗的集团作战效应突破营销学的“二八法则”,历史性登基奥运会金牌榜首,这便是坊间盛传的“中国用职业运动员打业余金牌”。

暴风雪过后惊恐的民众,与迈入新世纪刮起的那阵“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崛起”的社会躁动一样,喊出了“中国竞技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强国”的口号。这个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议题引起了体制内学者的极大兴趣。中国仅仅是一个奥运金牌强国而已,怎么偷换概念摇身变为职业体育强国,进而等同于竞技体育强国。更甚者步子迈了八丈远,干脆喊出“学校体育大国”、“大众体育大国”的口号。奥运金牌强国更不能与体育科技强国划等号,田径、游泳基础大项最能证明一个国家的体育科技发展水平,美国奥委会主席向媒体公开承认中国精英体育具有人力、体制和实际的训练方法优势,但对中国体育科技发展问题保持沉默,就是这个原因。近代中国背负屈辱的历史,自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发轫,到新中国初期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发展航空科技,中国人民太需要证明自己了。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伟大变迁,让积压已久的民族情绪(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为标志)得到无控制的释放(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转化为一种暴发户式的炫富心理,完全靠经济业绩与文化事件的显摆,来确认自己的国际地位,确认自己的民族自信与国家尊严,进一步掀起后北京奥运时期一线城市申办国际大型运动会的浪潮,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

中国在职业体育上建树甚微,在申请引进国际品牌赛事上难以获利,就只能把多余的精力放在表现精英体育的国内大型运动会上。这些大型运动会的商业前景黯淡,但却蕴涵群体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巨大社会价值,即塑造共同的社区与家乡记忆,赢得国家的荣耀与尊重,夯实现代国家的感情根基,服务于中国统一战线。现实中的问题远比期待要尖锐,农民不“农民”、大学生不“大学生”,铺张奢华,效率低下,创意匮乏,审美疲劳,症结究竟在哪里?

东西方文化政治传统各异,西方以民主政治驱动方式为主,东方以集权政治驱动方式为主,进而体现为两种迥异的赛事发展动机模式。古罗马政权为获得自由民众的支持与忠诚,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和社会等级制度,大力推行发展角斗士竞技盛宴,成为一种奢华的国民娱乐活动和大型的公共服务项目。这种政治与竞技间的实现方式,聚集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纵深植入西方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进程。上层建筑为实现选票政治的合法性,维护既有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以最大的热情与动力发展职业体育,提供这种特殊的公共服务。最典型的案例是英国天空传媒集团收购曼联队事件,最终因球队忠诚与区域认同要素引发的球迷强烈抗议搁浅了,在公民对竞技的情感和球队的忠诚面前,金钱与政治的魔力黯然失色。

反观东方社会的集权模式,公民政治权利随意“被代表”,政治精英注重集权体制内的关系圈影响。陈云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到点子上,官员只要得到“上面”的赏识与肯定,做足升迁所需的政绩形象工程,还管当事人或国家人民处于什么状况。现在的中国官员处境微妙,经济不景气(粗放增长严令禁止、结构调整阻碍重重),高科技又费力,可利用的形象噱头实在太少,也只能动大型运动会的脑筋,为晋职升迁捞点光鲜。换作日本是什么状况?谁敢动国家之所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感情根基这块大奶酪,就必然受到最为严厉的打击。日本足球的崛起是最有力的证据,足球重建了历史文化记忆共识,是大和民族团结一心的心灵纽带,帝国野心的马赛克。日本政治高层怎么会让一群乌合之众盗取国家最大利益集团的奶酪。如果中国官员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走出人生追求的低级趣味,中国足球怎么会腐败丛生、臭脚云集,又怎么会输给一个蕞尔小国。

诚然,竞技与权力共谋,绝非中国特色,西方社会政治同样存在。依据亚里士多德城邦生活即政治的观点,竞技本身是一种文化政治活动。正是伯德里亚引出的批判涵义,足球只有过于快活,才不至于承担舆论民众恶魔的责任。问题的关键是,经济状况、思想境界、城市品位这些因素产生的中西差距、国家差距、城市差距,直接决定了实践方式与行动结果。这里借用李力研的一个批判话语形象说明,日本一直在政治舞台上大出风头,决不是因为他的竞技运动如何发达之故,而是经济发达到了处处憋涨特想管点闲事的地步。犹同美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国家战略的兴奋点完全放在了商业主义和国家认同两个方面,一方面打造世界一流的职业体育市场,一方面建构现代国家的感情根基。至于奥运会那些软金牌项目,可没脸面花费纳税人的钱,索性扔给市场和学校。反之,足球文化纵深植入欧洲社会的神经,以此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欧洲国家高层哪敢怠慢。再看深圳拒绝参加广东省农民运动会这个问题,换作别的经济落后地市,还不屁颠着去献媚,毕竟深圳的经济状况、思想境界和城市品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需要过多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地步。

想想日常生活,对办大型运动会为什么有意见,为什么不开心。赔钱赚吆喝,跟着折腾受累,还得自费度假和限行出门,到哪说理去?中国办赛事不应在行动战略上走两个极端路线,不是一哄而上,就是一刀切。应当在内在价值层面上走两个发展道路,打造赛事商业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双轨制”,实实在在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人民的幸福生活负责,促进中国文化经济与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繁荣。人民日报记者许立群关于“大型运动会是不是太多了?”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中国有意义的赛事太少了,无聊的赛事太多了。

论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

符合中国国情

——兼与许立群同志商榷

张博

(天津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天津 300191)

近日,阅读到许立群的文章《每月一两个大型运动会是不是太多了》(详见《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8日)。读罢掩卷长思。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应该引起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注意,但有一些问题尚值得商榷。

1)制度层面、技术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否定中国举办运动会过多的论据。

作者在文中以“乱象丛生 触目惊心”为小标题,指出当前赛会中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规模膨胀、办赛成本惊人;铺张浪费、资源无法利用;弄虚作假、赛风难以扭转;千会一面、观众审美疲劳。认为这些问题是浮夸之风的体现,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质疑,中国大型运动会及中国体育到了谋求变革的时候了。下面,针对上述4个方面问题,提出一管之见:

第一,制度上存在漏洞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新制度的建立加以弥补。在论证规模膨胀、赛会成本惊人时,作者提到“各类赛会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为数不少的东道主好大喜功、求全责备,以承办一届‘历史之最’的赛会为荣”以及各类运动会项目设置、参赛人数已经膨胀到最初的数倍等等。其实,于主办方而言,承办一届“历史之最”的赛会应该属于一种正常的心态,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运动会的吸引力才能有效放大。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项目设置都不应该以人数多少来作为是否“注水”的标志,关键在于这些项目和参赛人员是否合理。从制度层面上说,对于申报主办大型国内外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区域(无论是省、直辖市、自治区还是单一的城市),提前对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考量,对相应的赛会规模进行总量控制,完全可以消灭所谓的“注水”的现象。

第二,建立合理的规则,是解决场馆浪费的关键所在。作者指出:“一方面我们拥有的超豪华、高档次的场馆数量堪称世界之最,一方面却是群众健身仍然缺乏最基本的场地设施保障。”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从群众健身场所来说,基本上是在社区内进行,大部分是户外运动。应该说,近年来,在城市的社区中,这样的健身场地并不缺乏,不知道该文作者是否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是否有权威的统计和发布渠道。必须加以指出的是,群众健身与运动会场馆的合理“耦合”,是我们建设大型场馆的初衷,如何将这些问题在论证的过程中就加以解决,远比在赛会结束之后,场馆难以开放、难以利用,从而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包袱,甚至为人所诟病要强得多。如果能够在申办运动会的同时,对于相关运动场馆建设,能够将“政府引导、市场行为、企业参与”这12字落到实处,也许大型运动场馆在运动会结束后的“空置”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在这方面,需要提前考虑运动场馆的维护和后运动会时期的运营问题。

第三,举凡技术层面能够加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在论证弄虚作假、赛风难以扭转这一命题时,作者提出“同一名选手,换上不同的‘马甲’便能在各个运动会间成功穿越,时而学生、时而农民、时而工人,分身有术、造型百变。”除此之外,还有虚报年龄等诸多问题。无论是一人参与多种赛会还是虚报年龄等问题都是从技术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某些方面有关个人的资料都是全国联网的,主办方完全可以在报名后正式比赛前与有关部委合作,对参赛人员的身份和年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将上述问题解决在赛会开始之前。这样做,可能会增加一些赛会举办的成本,在扭转赛风的初期,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只要持之以恒,让钻空子的参赛人员没有空子可钻,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就能够逐渐消灭,还运动会一个干净、清白。

第四,关于千会一面、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笔者想饶舌几句。这个问题,作者确实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下一些大型赛会开幕式存在的问题。但仔细想过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文化与体育嫁接,是当下中国正在提倡的问题,如果仅仅是风格相近就否定了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似乎不大合理;另一方面,没有哪一项运动的忠实观众会因为开幕式的表象而忽视赛会的内容,具体地说,没有谁是因为开幕式的花哨而去观看比赛的。如果认为开幕式的千篇一律或近似,就会造成赛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衰弱,从逻辑上似乎讲不通。

应该说,上述4个方面的问题,只要有关的部门和主办机构有决心制止或是改正,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上,在相应的技术层面应对上,拿出切实的举措和办法,就能够加以解决。比如对虚报年龄和黑哨等问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要出现类似问题,立即处理,并纳入各类运动会的“黑名单”中,终生禁赛,不允许其继续参加运动会;对出现问题的相关单位责任人引入问责制等等。

2)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关键要使该体系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幅员辽阔、人口稠密、民族众多的中国,应该举办多少运动会为宜?如何提升赛会的质量和效益?如何真正实现节俭办赛、让赛会回归体育本源?如何让赛会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国体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要探讨这些问题,往小处说,显然不是一篇论文能够加以解决的;往大处讲,也不是体育学界或是体育管理机构一两个层面能够加以解决的。笔者拟对中国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问题谈下个人观点。

究竟中国应不应该构建相对完整的运动会体系?检验运动会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认为,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符合中国国情,而检验运动会体系的标准就在于,该体系的构建要成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首先,中国需不需要运动会?我想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就开始接纳并发展新式体育运动,并初步构建运动会体系的雏形。经过百年的社会变迁,体育赛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次运动会、一个比赛项目都可能引发全民性的体育热潮。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之后,神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排球热;当中国选手获得奥运会跆拳道奥运冠军后,跆拳道又开始在中小学风靡。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力在中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需要多少运动会?众所周知,现在的综合运动会以奥运会为龙头,之后为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全运会。与此同时,按照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而举办的各种运动会正在蓬勃开展。从参加的人群划分有青少年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等等。此外,还有很多特殊目的的运动会。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辽阔、人口稠密、民族众多,因而,从保障各阶层、各民族参与运动会基本权益的视角出发,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显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再次,应该如何举办运动会?相对前两个问题而言,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对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会落户中国给出了两点答案:一方面是大型运动会的综合价值和规模效应激发了各地的办赛热情,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令更多的城市具备了办赛条件。但作者也对在中国举行的大型运动会过多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乐于承办各种赛会,似乎是在给世界体育更多的机会,一些并无特别吸引力或市场开发价值的赛会如果没有中国伸出援手,很可能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甚至认为中国正在世界体坛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我认为,中国不是世界体坛的拯救者,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本国的全民运动、全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上去,这是一个关键。另外,申办、主办运动会,对于区域和城市的品牌推广价值远远超过其赛会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对于主办大型运动会的省市来说,运动会的规模效应无疑是存在的,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毋庸置疑的。因而,从申办者的角度考虑,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应该给予充分支持的。一如前文提到的,只要把申办综合性运动会的区域的经济实力、财政实力等问题综合加以考量,不难划出一个允许办赛会的经济底线。

中国的体育事业要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要做大,运动会无疑对二者都有裨益。实际上,我们在讨论中国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运动会体系时,必须明确一点,运动会不怕多而怕不精。所谓的精,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要借助运动会把体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要借助运动会,把可以培育的未来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体育门类扶持起来;对于未来可能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但相关的体育运动需要培养,视情况而定,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不管。说到底,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不同性质的运动会,区别对待相应的经济投入和经济效益问题。对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能够拉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运动,就算一届运动会投入几十亿上百亿,但通过商业化运作,比如通过电视转播权、特许赞助商等多种途径,成功回收这些成本,甚至产生盈利,大规模的投入还是值得的,但必须要警惕单纯追求“慷慨”二字不顾实际的做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的运动会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加以解决。同时,从中国内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运动会体系。于世界体坛而言,中国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考量中国运动会体系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看这种体系能否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向前发展。

也谈运动会被“点名”

郭叶

(广州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接踵而至,将体育作为国家公共事务的形象在大众视野中得到空前的强化。但盛会落幕,繁华散场之后,主流媒体给广州亚运城体育馆大门上已经生锈的大锁链的特写、对国内至少“一月一会”大型运动会的盘点、对数以亿计的各大运动会的投资帐单的清算,又都无不挑动着大众已经被迅速增长的生活成本和不容乐观的发展前景绷紧了的神经,激起了社会对于“运动会”从投资到监管到效果甚至存在意义的一片质疑。

那么,“运动会”还要不要办,答案是肯定的。体育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其对于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积极的社会氛围营造以及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举办也正是政府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创造体育社会效益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运动会“被点名”这一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正是政府在处理作为公共服务的体育时所面临的“失灵”困境,面对社会上质疑的声音,如何高效益地生产体育公共产品和实施体育公共服务正是体育公共服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保证公众需求的充分表达,提高体育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举办无疑需要政府投入大笔的资金,大到国际赛事上百上千亿的投资,小到号称“最节俭”的全国智运会几千万的预算,其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国家或地方的政府财政收入,换句话来讲最后“买单”的是作为纳税人的全体社会公民。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公共财政的决策主体,在本质上应该是公众,而政府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诸如运动会之类的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不是政府的面子工程、领导的工作业绩。同时,保证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化则是满足公众体育需求的更深层次表达,运动会之所以饱受诟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在一场场豪华盛宴的背后,青少年体质的连年下降、远未达标的中小学体育设施、拥挤城市中少得可怜的公共运动场地等的巨大反差。那么开不开运动会,开什么样的运动会,花多少钱开运动会之类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建立体育公共信息公开平台,实行大型体育公众事务投票机制,同时引入社会监督体系,这也许是解决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率。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强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加强政府与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低下问题,并且同时保证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以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举办为例,可以从赛前调研策划与广告宣传、赛事组织与志愿服务、赛后可持续项目的开展等环节引入各种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协作,将政府精力更多的放在宏观调控、监督和考察评估上;同时,非营利组织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可以有效地扩大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益。而各级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也有必要下定决心扶持和引导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目前民政部在册的我国2万多体育非营利组织相对13.3亿的人口基数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当前的大型运动会更多是体育精英的比赛,高规格大排场把普通人挡在了运动场外,而真正能将大众召集到赛场上一显身手的运动会却少之又少,政府如果能够拿出一部分财政预算在培育和善用体育非营利组织上,借其之力帮助爱体育的普通人拥有享受运动和竞赛的机会,给更多还留恋在电视机前沙发上的人们一些走上绿茵场的理由,人民的体育事业将会得到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

再次,深度开发体育的市场价值,以丰富体育公共产品的经济支持途径。体育作为文化活动,社会效益必然是其首要目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又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再次以“被点名”事件的主角——大型综合运动会为例,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赛事本身,本应都是极具看点的文化盛会,但大部分运动会的现状却是关起门来比赛,自娱自乐,艳羡着诸如NBA、皇马这样的外国大牌每次中国行都赚得盘满钵满的同时,却无力改变再添一笔财政赤字的结局。我们没有明星吗,我们的比赛不精彩吗,对于一个在奥运奖牌榜上已稳居第一阵营的体育大国来说,显然不是。那么运动会的造血机制究竟为何会被抛弃了呢?首先不得不提事业单位靠财政的惯性思维,组织者的经验多数还停留在“花钱”而不是“挣钱”上;同时,公共服务部门长期以来对“赚钱”的避讳,也阻碍着运动会之类的体育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市场价值的开发。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已经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政府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将富有市场价值的体育竞赛表演、场馆设施租借、广告冠名等进行深度开发,继而将所获得的利益全部用于保障、丰富、提升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具体的操作方式在此无需多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案例早已有足够的科学和高效的模式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并且保证社会公众应该享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最后,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全程评估机制,引导政府“花得更少,做得更好”。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体系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其基本理论中所强调的对于公共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将对管理活动的关注重点从投入转向产出和结果,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政府部门多,社会影响范围广。再以大型综合运动会为例,从申办策划到筹备组织再到开幕闭幕,已经在财政、民政、城建、交通、公安、文化等等政府部门走了一圈。但是,面对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公众总不免提出疑问,庞大投资的预算清单为什么总是“不能说的秘密”,纳税人的钱是不是都用到了“刀刃”上。为了避免这种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出力不讨好”、受众“不买账”的低效运行方式,建立全程评估机制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第一,对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行评估,既然公共服务的目标人群是全体社会公民,那么往哪里花钱就应该先问问大家,大众不认同的财政投资要坚决砍掉,而呼声高的项目要全力以赴,从而确定提供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确定体育公共服务的消费边界;第二,对供给进行评估,通过例如公开招标或成本效益核算来决定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第三,对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包括对成本、产出以及效果的核算,而针对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在产出与效果核算中不仅仅要包括对既得结果的评估,还要强调对其远期运行规划、实施情况、效率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在全程评估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到信息公开化,导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使公众、专家和政府三位一体,成为公共服务评估主体。

据悉深圳政府承诺争取在2012年底公布深圳世界大运会审计结果,期待这是个好的开始。

多中心治理与社会公共治理

——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中外比较

易剑东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的体育赛事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恐怕我们难以简单作出评判。通过几个数字,或许可以大体找到答案。

美国4大职业联赛的年均现场观众超过3亿人次,而我们的足球和篮球两个最大的联赛一年的现场观众不到800万人次。中国的人口大约是美国的3倍,这两组数字一比较,我们会说中国的赛事多还是少呢?

2001年以来,世界上各大体育赛事陆续登陆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10年中,亚太地区举办的非职业赛事大约已经占世界赛事总量的1/3。

21世纪以来,美国4大职业联盟的电视转播逐年攀升,其中NFL2006~2011年5年的电视转播权费收入239亿美元。而中国的职业俱乐部目前几乎全面处于亏损状态,实现帐面盈利的俱乐部还没有出现。

应该说,这些年亚太地区赛事仍然在增加,尤其是一些综合性运动会越来越多,东亚、西亚、南亚、东南亚运动会一个接一个,而我们国内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也在13个以上。这些运动会举办的初衷基本都是增进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与友谊、为运动员提供更多比赛机会,很少顾及赛事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投入和产出。客观地说,运动会确实具有这些功效。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通过体育比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体育场馆建设,也是一种城市更新和国家、地区发展的可行之路。然而,如果运动会给城市带来沉重负担,运动会举办都被视为政治任务,为运动会兴建的体育设施赛后无法有效利用,必然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各界对于赛事效益的普遍质疑。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的体育赛事是多了还是少了,但我们可以断定:没有人关注的赛事、风光一时拖累十年的赛事、赛后场馆无法利用的赛事,其举办的必要性肯定是要打问号的。从各种媒体报道的信息可以知道,不少地方政府举办赛事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理性运营。赛事申办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充分介入和科学论证、精细调研;缺乏广大公众的普遍参与和民主评议,部分决策是少数官员意志起决定作用。赛事举办过程中缺乏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是缺乏企业和社团的充分介入,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着管办全包的全能角色。

西方发达国家是怎样管理体育赛事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呢?下面根据一些资料做一个阐释。

1)将赛事的体育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融合,因此赛事管理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仅从数量上看,美国是世界上体育赛事数量比较多的国家,该国拥有大约20个项目的职业联赛,也是世界上举办奥运会、冬季奥运会最多的国家。然而,美国的职业联赛虽然具有浓烈的商业色彩,但却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对参加职业体育联盟的运动队实行“反垄断豁免”,严格控制运动队的数量和其分布以及他们的影响范围。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比赛的质量,不使其泛滥而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美国很多州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修建体育设施,并且以不高的价格提供给职业赛事使用。政府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职业体育比赛能吸引观众和企业投资,促进地区的商品销售和税收,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优秀的职业运动队还能促进社区公民的社会认同,激发社区公民的自豪感。反观我们国内的职业赛事,特别是职业足球和篮球赛事,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与政府和社区、媒体、企业的关系,其影响范围往往局限在“体育界”或“体育迷”之内,只有体育目标和成绩追求,无法实现社会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职业赛事难以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而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利用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体育场馆的建设,既有税收分流、税收担保,也有直接拨款。这种做法使得职业体育赛事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2)将综合性赛事的成绩与国家目标有机结合,通过赛事带动全国体育均衡发展。

从1967年举办冬季全运会和1969年举办夏季全运会开始,加拿大联邦政府每2年在全国境内的中小城市举办加拿大全国运动会,两者交替举行。如2011年4月举办了冬季全运会,2013年将举办夏季全运会。从奖牌榜上(加拿大全运会只按照奖牌数量而不是金牌数量排名)可以看到:12个参赛的省区在40多年来的全国冬季和夏季运动会上的排名基本没有变化,魁北克、安大略、不列巅哥伦比亚、阿尔伯特等始终处于前4名(仅有一次例外:1983年冬季全运会阿尔伯特获得第5名),媒体也很少将一个省区的形象和面子与全运会的成绩挂钩来报道,而是站在全局高度讨论全运会上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今后的发展潜力,奖牌数长期处于最后3名的纽芬兰省、爱德华王子岛省、育空地区也无须为落后而奋力加大投资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已经举办的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11届全国夏季运动会基本在12个省区轮流举办(1999年独立的第13个地区——努那伍特地区2007年开始参赛),尽可能均衡带动全国各地体育的发展,包括体育设施的兴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已经举办的23届加拿大全运会中,东道主获得奖牌数第一的情况只有3次,分别是夏季全运会安大略1981年和2001年,冬季全运会1983年魁北克。可见,各省区之间没有我们那样激烈甚至扭曲的金牌争夺战。

加拿大政府举办全运会的官方目标是: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比赛机会,促进体育发展;促进国家的团结与统一。为此加拿大还成立了“全运会理事会”,由联邦政府,体育组织和省、市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全运会有关的事宜。当然,全运会的经费也主要由联邦政府承担,在1991年之前,每届全运会联邦政府拨款大约为400万美元(根据笔者大约10年前看到的一份材料,我国举办全运会国家财政补贴至少是这个数字的2倍。而省市的投资更大)。全运会的长期轮流举办使各省区政府愿意大力发展体育队伍,大多数省政府都与省内的体育组织一起,提供资金和人力来培养运动员。全运会的另一个积极影响是促使中小城市修建了大量的体育设施,并且这些设施事先就充分考虑为赛后大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便利。加拿大不少专家认为,与其在大城市为重大国际比赛修建大型体育场馆,还不如在各地兴建一些赛后便于百姓锻炼的场所。

3)将赛事的政府责任和运营管理有机整合,努力实现赛事的管办分离。

目前世界上的7大经济体,除英国和中国因为气候、地理等原因没有举办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都已经全部举办过。中国还是世界上7大经济体中唯一没有举办过世界杯足球赛的国家。然而,世界杯足球赛恰恰是辐射城市最广、直接收益最大的赛事。笔者以为,这其中固然有中国足球水平落后和冬季运动比赛场地离冬季奥运会的要求有一定距离的原因,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不擅长赛事运营,甚至不大愿意把赛事看成是可以赢得经济收益的活动。往往过度强调赛事举办的政府职能,在鼓励民间社团、企业和各类公益组织参与方面被动和消极,甚至习惯于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进行赛事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法国政府一般不介入体育赛事的经营。法国的1998年世界杯组织委员会在1993年只有不足10名带薪人员,1996年增加到450人,1998年7月31日足球世界杯比赛结束2周,组委会就宣布解散。可以说,1998年法国世界杯完全依靠一个临时性的民营公司运营。当然法国政府也不是都撒手不管,主管体育的青体部将主要投资用于营造社会气氛、外交活动和修建场地设施。

英国体育理事会把从政府获得的彩票资金分配给2级体育理事会,其中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举办大型比赛。英国政府还创造性地制定了“体育配对”计划,即赞助商赞助某项比赛,英国政府拨出相同数量款项资助赛事,这就是所谓的“1英镑对1英镑”政策。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英国的体育赞助大多流向了少数能带来高回报的运动项目——网球、足球、橄榄球和板球等。1990年全英国的体育赞助大约2.1亿英镑,50%集中在足球、赛车、赛马和高尔夫,近年来这一数字不断攀升到近10亿英镑,但依然集中在一些市场大的项目。

此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开发商在开发计划获得通过前必须规划体育设施,哈姆希尔郡就要求开发商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必须要修建足球场、保龄球馆、俱乐部用房和儿童游乐场,费用由开发商支付,并且保修1年,建成后,这些设施要移交给地方政府。

西班牙在1992年奥运会后进行反思,政府出面把一些大型体育设施交给私人企业进行管理,以缓解政府修建的大型体育设施赛后维护出现的严重亏损。

在瑞典,内政部每年把体育经费的绝大部分直接下拨给瑞典体育联合会,对于组织国际比赛,政府往往只提供启动经费,其他经费由赛事组织者通过市场开发获取,政府有时会推出一些税收减免、彩票发行等政策来弥补大型赛事的经费不足。

总之,西方国家没有政府包办国际赛事的传统和体制,而是善于调动包括企业和社团在内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进赛事的举办和效益的提升。

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以及中国的很多省市区,或许还需要通过国际体育赛事提升形象、实现城市更新与转型,这是西方很多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对于后发的中国来说是否举办体育赛事,笔者以为: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理性举办,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国家仪式的重构

——对中国体育赛事密集现象的诠释

路云亭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我始终认为,在中国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体海外华人的节日,这是一种国家仪式,是民族同心的象征。有鉴于此,不应讨论其存世的合理性。这是问题的关键。

2008年以后的中国人是幸福的,近距离地观赏、体味、把玩到了来自欧洲文明发祥地的奥运会比赛事项,附带感受了一次有关奥运会的一整套的文化和文明形态。2010年,广州又为大众奉献上一届蔚为壮观的亚运会。2011年,中国人又品尝了在深圳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人终于真切感受到了做一位中国人的伟大之境与快乐之情。

中国人生活在盛世的时代,享受到了以前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快乐。中国人不仅在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观赏活动中享受到了盛世的电气声光、连云欢歌、还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感受到一种大国国民的恢弘气势,感受到了国家强盛所带来的身体性和精神性快乐。

这种快乐一直延续到2011年的秋天。然而,一种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也随即浮现。事出有因,《体育学刊》编辑部给了我两则新闻,一则是许立群刊登于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的文章,质疑中国近年来的大型运动会是否举办得太多了,另一则是2011年10月25的《京华时报》引述《南方都市报》微博报道,报道说到深圳市拒绝参加2011年10月20~28日广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

坦言之,这两则消息并不新鲜,似曾相识。质疑运动会的文章我最先是在网络上看到的。只要翻阅一下各家网站,大量质疑中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工作合理性的言论并不少见。因此,《人民日报》的文章一下来,我的第一印象是国家大报的观念不应因袭网络论点。

许立群的文章题目是《大型运动会是不是太多了》,作者对中国每月举办一两个大型运动会提出质疑。作者对体育圈内的事情十分熟悉,文章使用了“喘息”“休整”等词语,感到这仍是一份深受战争思维影响的文稿,似乎体育赛事还和打仗一样,具有紧迫性和危机感。但我很难对文章的观点产生认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体育赛事的举办者和观赏者有共同利益,但在休闲建设和休闲享受方面,两者是对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者既然要举办一场赛事,必然要付出很大的劳动。但是,它对观赏者来说,则是体味一种高品质的休闲活动。因此,对一大批观赏体育赛事的普通中国国民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则无疑是一种值得观赏的盛宴,但是,观赏者也是基础国民,他们在自己各自的领域已经付出了劳动,并且绝大多数是合法的纳税人,无需再为提供享受服务的机构反复致谢,并以体验者的姿态陈述其举办之苦楚。可见,作者显然不太理解休闲学的基本规程,并漠视了休闲业的运作方式。文章还说:“赛事密集摩肩接踵,某种程度上,中国正在世界体坛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作者认为中国的体育赛事几乎成为一种风气,并进而认为:“放眼全球,亚洲是拥有最多综合性运动会的地区,若论国家,则以中国为最。”

客观地说,比起2008年以前而言,中国举办运动会或许相对有点密集,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因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是节庆日繁多的国家,这理应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常态。何况,中国在步入盛世,一切有关盛世的仪式都需要从点滴做起,并且循序而进,发展壮大,因此,我认为类似大型体育赛事之类的活动,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甚至不妨说还少得可怜。试以举世闻名的古代罗马帝国为例。它的节庆日数量可以为同为大国的中国提供参考。

据英国学者纳撒尼尔•哈里斯著的《古罗马生活》记载,古代罗马帝国经历了王政、共和和帝国3个时期,古代罗马人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包括国王、官员、教士、骑士和自由民在内的贵族和平民阶层,另一则是奴隶阶层。作为实力强大的帝国国民,罗马人最大的爱好便是寻求节日的快乐,这一点导致了后来盛行于欧美的享乐主义。但是,罗马式的享乐和东方的不同,往往具有彻底的欢乐元素。古罗马的帝国时期,节日娱乐活动几乎成了平民阶层的日常活动。每年的运动会由原先的8天改为16天,古罗马的宗教性节日更为繁多,其中3月15日是岁序女神节,6月13日是封斋前的礼拜节日,有连续3日的庆典活动。其余如牧神节、基利努斯神节、农神节、俄普女神节、圣像节等,都是很经典的节日。而最具有狂欢色彩的是每年12月26~29日的小丑节。那几天内,罗马人的贵贱等级暂时性消失,通常情况下,神甫会当选为小丑,在狂欢氛围的簇拥下,庄严的弥撒变作了一场临时的闹剧,平民获得了充分的精神宣泄和彻底的狂欢享受。古罗马王政时期的节庆日最为繁多,每年的节庆日超过了175天,即便共和时期,每年的节日也有120天之多,古罗马人几乎是两三天就过一次节。古罗马的节日庆典文明对后世欧洲和美洲有深远的影响,如农神节发展为欧美的新年节日,庆祝方式演变为宴会和化妆舞会。小丑节虽然已不存在,但并未彻底消失,而是转移、演化成为狂欢游行,变成了欧洲狂欢节的源头。

说到此,我们应当知道,大国的情怀、大国的意志、大国的体面、大国的排场通常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确立的,毫无例外的可能。近世学者常常以“好大喜功”等词汇来批判中国古代如汉唐等大王朝的皇家做派,这显然是对古代罗马帝国、欧洲乃至中国的历史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现。

2011年的体育赛事扎堆现象,充其量仅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各级政府沟通不畅的问题,即便真的因为出现了密集赛事现象,也自有其积极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因为大型庆典性节日在中国文化里历来属于喜事,依照儒家习俗,但凡喜事都具有无以撼动的文化统治力。比如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说不吉利的话语,因为说与喜事无关的话会触犯中华民族的最大的禁忌。因此,当我看到各种对体育赛事持否定态度的文章后,第一印象便是认为这些人说了很多不吉利的话。在一种喜庆的时期,本不可徒然萌生悲观情绪。

从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开始,中国的确掀起了举办高水平运动会的浪潮。这些赛事看似繁多,但很多是历史的欠账使然。请问,我们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做过几次像模像样的国家性庆典!而如今国家在具备了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前提下,补进一些国家仪式,难道一定是一种过错吗!否定者显然对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缺乏必要的记忆。

中国如此如火如荼举办体育赛事,完全出于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国家仪式文化重建工作的需要,其目的就是重塑民族信心,重建大国形象,重立权威仪式,重修民族价值观。正因如此,我对中国举办大型运动会的情况一直抱有一种理性的体悟。

我对在中国举办的所有的体育运动会持赞成态度,因为我在其中看到的是光明、正大和正确的观念性、信仰性甚至宗教性力量,而非其他。应当说,这里蕴含了一种感化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教化的力量。因此,中国举办体育盛会完全是出于一种教化选择的立场。因为依照目前中国的国情,如果没有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级体育运动会,中国人会活得更为沉重,也更为艰辛。试想,如今的中国所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经济成绩,皆仰仗中国人民的辛苦劳动。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一直在说中国人民具有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我们感受淡漠,因为我们没有与之匹配的直观的仪式行为,但是,现在只要抬眼看看各种仪式里所蕴含的丰富细节,再看看中国每个城市、乡村中的人群内匆忙的步伐,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经济崛起并非凭空造势,恰是真实的拼争而得。因此,一切犹如古礼所指向,国家不应亏待勤劳的百姓。而由国家出面举办这样集文艺、竞技、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赛事,可以很好地为中国最基层老百姓解决娱乐难的问题。事实表明,中国举办如此多的体育赛事一定是有因有果,顺理成章的。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了,努力拼争了30余年的中国人终于在2011年一跃而起,换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名号。按照中国的国情,参照中国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列强欺压的历史,国家理应举办一个或多个仪式,借以告诫国人,警戒世人,并向曾经欺压过中国人的列强作出一种象征性宣誓。又鉴于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的严重性,中国人无论多么超脱,也应当补上这种国家仪式。因此,代表中国国家意志的最高等级的仪式一定要举行的。

但是,或许是鉴于世界上尚有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持莫名其妙的猜忌和不友好态度,中国人终于将这种本来应该严正举办的仪式作出了临时性的变通处理,将公然的大国宣言降低到体育赛事的规格,借以顾及少数国家对中国大国情怀的疑忌心理。但是,国人举办仪式的集体冲动始终未曾磨灭,于是,新的仪式集群就此崛起了。中国在近期举办大密度的体育赛事,恰是在这种经济性和政治性仪式匮乏前提下的替代性产物。

只要仔细地观察就会知道,中国举办的体育赛事和别的国家举办的体育赛事不同。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强化了其中的仪式成分。中国是大国,毫无疑问具有对其他仪式的改良和同化能力。因此,中国的体育赛事并未朝纯体育化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越来越复合化的路径迈进了。这种同化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已经有所显现。中国投入了几乎是举国之力,并非仅仅为了捍卫奥运会的尊严,而更主要的是捍卫中国的国家尊严。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体育组织的国际奥委会在那个瞬间和北京以及中国民众紧紧地走在了一起。当年奥组委成员对一小撮藏独分子的捣乱同样义愤填膺,那是一种真诚心理的表现,因为大家都在办喜事,却有人故意要办一件悲事,那个时候,中国和奥组委必然走到了同一条大路上。

仔细观察会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仪式已经强化了文艺和体育不分家的格局,随后的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都延续了这种办会模式,甚至朝着文胜于体的方向跨进。由于亚运会和大运会本身的影响力不及奥运会,因此,亚运会和大运会仪式中文艺的价值逐渐压倒了体育的价值。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变化。只要回顾一下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即可知晓,其大型的文艺活动就极富表演性和创新性,几乎可以达到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高的水准,其价值也足以压倒亚运会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这就是仪式改良。借助亚运会或别的体育赛事,来完成中国的仪式程序。

中国的仪式匮乏还有特殊的原因。中国是无神论国家,中国的这种无神论国家的国体可谓源远流长,因为儒教不信神。但是,从历史上看,无神论国家作为一种国体毫无疑问可以成立,而且发展良好,但是,人类进化到现在,每个个体的人的心理复杂程度已难以估量,而集体的心理变化就更是难以考量,正因如此,宗教或信仰必然要走进每一个族群的心灵深处,并在每个族群的心理深层隐藏下令人难以捉摸的情感、想象、记忆和意志等因素。中国的成语里仍有很多词汇是专门形容这些因素的。如“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见黄河心不死”,可见人心是最难以让人洞察的存在物。其实,人心无法洞察并不可怕,因为还有宗教和信仰存在于中国,唯有宗教或信仰才可以为那些集团性人群漂移不定的心理活动找到栖身之所。人类拿什么来窥视、洞悉掌控之下微妙的集体心理变化,唯有仪式。

中国也的确如此做了,并正以复合性运动会的形式为13多亿人的超大型集群寻求内心世界稳定的巨大空间,并借此向已经开放的世界证明自己的新身份。其中隐含了中国人一贯的思维特性。至于许立群所说的运动场馆的使用不充分的问题,我不想从体育的角度谈,仅从宗教建筑的角度看,这些场馆显得还是太少了。

应当清楚,自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乡村的所有文庙、武庙等宗教建筑经历了两次拆毁高潮,第一次是五四前后,兴办新式学堂占用和拆毁了大量庙宇;第二次则是文革时期,以破“四旧”为名,干脆彻底地拆毁了数以十万计的承担过民族记忆功能的空间场域。如今,中国境内绝大多数的本土宗教建筑已被拆毁,迫使国学以及大量民间信仰失去了空间性和仪式性依托。而失去了民族和国家仪式的后果十分严重,如若干年前结束的文化大革命,其生发点有多种原因,但国家仪式场域的拆毁,国家仪式制度的缺失,使得国民失去了心理重心,误将批斗、武斗当成了新的仪式。这实为促成文革爆发的文化学缘由。而这些仪式场域和仪式程序的毁落式空缺由什么来填充?我认为就是当今大批量举办过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群以及其他的观剧性场所。

国家大兴土木做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全是一种恢复国家信仰的策划,而早已超越了纯粹体育运动的领域,更是对过去拆毁庙宇现象的一种很现实的政策性补偿行为。换言之,体育场馆的投资属于中国的宗教建筑投资,若以此标准来计算和评估,代价则并不算昂贵。

体育是身体的运动形态,而赛事却是仪式的存世形态,中国举办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更是将体育赛事民族化的一种尝试,乃国之重奠,是历来之民族精神凝聚场域。非常之器,无须非议。

我们需要多少大型的运动会?

张军献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99)

我们需要多少大型的运动会、是否有必要成为世界体育的拯救者、哪些城市有资格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这些问题,都不是草民能够决定和控制的。正如有作者所说:“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竞赛体系,十几个大型赛事分别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农业部、中国残联、国家民委等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现在停办哪个运动会都会牵扯诸多部门的利益,并且许多运动会并不是由体育部门管辖。因此我们需要由更高的权力机构对于当前竞赛体系进行权衡和取舍,最终拿出一个可行的改革方案。这不是单靠体育部门就能够独立解决的。

规模膨胀、办赛成本巨大,显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显然比奥运会小很多,创下参赛人数历届亚运会之最的广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人数不足万人,与奥运会的参赛规模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并且奥运会即使有“瘦身”的计划,但是与其创立之初的14个国家311人相比还在逐渐膨胀。有些项目如棒球被淘汰,马上有高尔夫和橄榄球被新增。并且为了确保男女运动员的比例均等,奥运会在不断增加女运动员的名额。所以认为奥运会在缩小规模只是一种假象,而要求规模远不及奥运会的其他综合性运动会缩小规模更是一厢情愿。如果不是经过举办全运会的历练,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如何能够承办得了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正是经过了全运会的考验,交通、接待、环保、安保等各方面才完善起来,才能够应对大场面。

办赛成本问题通常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国家体育总局来说,只是负责分包各种赛事,各个地方获得举办资格之后通常需要自筹经费。国家只是给予数量有限的资助,更多需要地方去寻找财源。因此举办赛会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是不需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或者中央财政的拨款。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已经实现了多渠道募集资金的良性运作。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赞助、门票销售等已经能够应付所有的支出并且略有盈余。北京奥运会收入16.25亿美元,支出16.09亿美元,盈余1 600万美元。广州亚运会的支出仍然没有公布,但是有报道称亚运投资将为广州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收入超过8 000亿元人民币,亚运会直接投资加上亚运城建设投入,将为广州额外增加地区生产总值1 032.4亿元人民币;亚运会间接投资将会为广州额外增加地区生产总值7 120亿元人民币。正是由于巨大的产出,所以上百亿元的惊人投入真的是不在话下。做慷慨的东道主是中国人一贯的风格。魏纪中都说“钱是在北京市运作,国家并没有投入太多的钱。国家主要是投体育总局的那几个场地。”有市场价值的赛事自然有足够的赞助,需要的是放手交给市场来运作即可。

运动会让城市脱骨换胎。提起办运动会,大家都觉得是烧钱。北京举办奥运会投资3 000多亿,广州办亚运会总投资1 200多亿,南昌办城运会投资500多亿。这些投入主要用于场馆建设和维护、运动会的会务费、城市面貌和环境的改善。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在第三块,广州用于地铁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和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水治理等经费达到1 090亿元;南昌市也以城运会为契机,推动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2009年,南昌市政府投入950亿元,启动建筑街景的综合改造、园林绿化、城市道路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昌北国际机场改扩建、昌九城际铁路、赛事配套场馆等42个项目的建设。虽然赛事只持续10天,但是带给南昌的改变却是永恒的,是不能用投入的数字预算来衡量的。城运会带给南昌的是环境的改善、生态的改善、人文环境的改善,是以体育带动整个南昌经济的发展。运动会的举办对于城市形象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提升,无论市容市貌还是硬件软件方面都有质的改变。

修建场馆铺张浪费无从谈起。大型赛事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但是并不意味着铺张浪费。一个城市需要有标志性的建筑,体育场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都是属于文化设施,是城市的灵魂。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在规划的新市政府周边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著名的江湾体育场。修建于1934年的江湾体育馆可谓硬件先进、奢华高档,号称“东亚之最”。如今再看已“年逾古稀”的江湾体育场仍然不比容纳数万人的各种“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差。想当年江湾体育场也是立于偏远的郊区,属于不毛之地,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张五角场地区已经无比的繁华,江湾体育场也成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些举办大型赛事的城市已经本着节约的原则,将许多比赛放在地市举办,利用各地已有资源。在场馆建设方面江西南昌举办城运会就是坚持节俭办赛。首先全省设立9个赛区,南昌与九江、萍乡、新余、宜春、井冈山、景德镇、鹰潭、瑞金等8个城市共设赛场。南昌只新建了4个场馆,分别是国体中心、奥体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射击中心。其余都是尽量对现有的场馆进行翻修,或者利用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此外,场馆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带动城市的扩张。由于老城区面积太小,10多 km2的范围居住了60多万人,借助城运会的契机,修建国体中心和奥体中心构搭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有助于形成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新建的4大场馆中,江西省奥体中心和南昌国体中心为其中两大重要的综合型体育场馆,前者位于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东高校园区内,地处南昌的东部;后者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片区,地处南昌的西部。不难发现,新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大多建在南昌城市发展和扩容的新节点上。

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不是问题。场馆的赛后利用的确存在短期的问题,如位置偏远、运营成本高等。但是关键要看它的投资人是谁。对于公益性的组织,主要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对私人性的组织,主要是经营的问题。如果完全是私人投资的话,那当然是营利性的,否则他私人干嘛投这个钱。如果是国家、国有企业在投资,则应有相当比例的公益性。只是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不知道谁是投资的主体,只是看到这些场馆都修建了铁栅栏。并非服务于竞技体育的场馆就不能为群众体育服务,而是场馆并没有对外开放,或者说是人为地造成闲置和浪费。如果是公益性的面向所有人开放,一定会爆满的。

南昌新建场馆的赛后利用实际上早有打算:奥体中心将申办中超足球比赛;国体中心将引进参观、酒店,还要开酒吧一条街,建真冰场;水上运动中心除了承办国际国内赛事外,还会建设一个露天的汽车营区;射击中心将设立射击俱乐部。其中水上活动中心将成为市民休闲的乐园,由水上娱乐池、儿童戏水池、游泳池、漂流池等水池组成,成为南昌最大最全的水上活动中心,为市民提供娱乐、健身的服务。当然这还仅仅是计划,我们希望上述方案能够落到实处。

弄虚作假并非体育独有。如今提起体育中的造假的例子不胜枚举,身份造假、年龄造假、比赛假打、裁判黑幕等等,似乎体育领域已经成为腐败、丑闻的重灾区。事实上体育不过是社会的折射,任何社会中有的现象都会在体育中反映出来,体育界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所以任何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体育领域中无可避免都会存在,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当批判体育领域的诸多丑闻和黑幕的时候,是否放眼看看我们的身边,贪污腐化、诚信缺失、食品不安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污浊的环境决定了本该是讲究公平竞争、运动家风范的体育做不到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对此,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千会一面,并不一定造成审美疲劳。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全球,奥运会项目也摧枯拉朽般将其他的竞赛项目挤到了边缘。所有的运动会都模仿奥运会,从项目的设置到赛程的安排,从圣火传递到开闭幕式的演出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每一场大型的赛事仍然在寻找突破,在努力创新,在寻找独有的风格,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内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奥运会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很难说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他运动会仍然是对奥运会的简单模仿。我们承认有些运动会的会歌旋律不优美,歌词缺乏内涵,但是也有一些会歌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最终广为传唱历久弥新。如奥运会会歌中的《手拉手》、《登峰造极》等。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也使体育与艺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借助文艺表演可以很好地展现赛事举办地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领略了澳洲土著文化的悠久,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带我们回顾了希腊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则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便我们忘记了金牌选手,但是我们忘不了这些精彩的文艺演出,他们已经成为大型体育比赛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南昌城市运动会的开幕式同样采用了大型群众文艺表演形式,融入绿色生态、红色井冈、八一精神等元素,分为《仙阁临风》、《红色记忆》、《绿色交响》、《超越辉煌》4个篇章。相比以往城运会、七城会历史感更加厚重,跳跃式的、大写意的、艺术化的、经过升华的展现江西人民的风采。而在“绿色”的部分,鄱阳湖、婺源、瓷都景德镇,这些江西生态文化的名片也都会得到展现。以青少年为主力军的开幕式表演,营造出青春的热情的活力,呼应城运会的办会宗旨。许记者说的一群创作人员赶场子,只说明国人的创造能力不足,郎咸平将其归因于房价太高。

乱象很多,却只是表象而不是根源。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体育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必要办这么多运动会,不是每个普通老百姓说了算的,甚至是否需要办运动会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决定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国家力量、政府的保障,这个国际奥委会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否则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奥运会不可避免走向经济化,最终可能会办不成。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奥委会要求申办地政府有财力保障,巴西派了央行行长,结果他们赢了。美国芝加哥只派了市长出席,他不敢保证,因为它有议会,议员不同意市长就不敢轻易做出决策。最后这个市长硬着头皮签了保证书,结果回去之后遭到民众反对,认为他越权,说纳税人的钱你怎么能瞎花呢?

赔钱的买卖是没有人做的,如果地方政府举办运动会要赔钱,只能说明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每个人都是纳税人,却无权支配自己缴纳的赋税。选出的人大代表自己都不认识,他们怎么能代表自己的意愿?财政预算需要经过人大的审议,但每笔钱的支出是否经过人大的批准就不得而知。政府采用高税收的方式获得财政收入,目前中国人承担的税收有近30项。并且税收非常不合理,普通收入居民成为税赋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国有并且建筑的使用权只有70年,政府通过卖地的方式大肆敛钱。国家限制政府的税收或者财政收入用于修建楼堂馆所,限制政府办公人员改善办公条件,那么多钱往哪里用呢?只能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于是道路的改造成为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最热衷的工程。道路修通到哪里,哪里的地价房价就会随着上涨。而隔三差五翻修一下基础设施,GDP就上去了,政绩也就出来了。这样的事情何乐不为呢?我似乎看到了体育场馆周围地价的飙升和房价的飙升。

作者:卢元镇等

第2篇: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群众体育影响效应的研究

摘要:大型运动会是每一个国家的核心活动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实力所在,另一方面是强化本国的体育精神,让人们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而我国由于国力强盛,近些年来一直都举办各种大型运动会,从2008年的奥运会开始,我国的国民对于体育运动赛事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热情就始终不曾削减,很多城市也因为大型运动会的开展,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未来更好地利用大型运动会来增强城市的建设,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提出,要充分研究其举办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影响,进一步地发酵其效果,促使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发展速度更快。本文从大型运动会举办对城市的要求入手,全面展开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群众体育影响效应的研究。

关键词:大型运动会;举办城市;群众体育

一、引言

群众体育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实质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城市人民的身体素质,促使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但各个城市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举办过大型运动会的城市,往往群众体育活动举办效果更好,群众受到其影响比较明显,无论是情绪上还是思想上,都容易接受群众体育活动。为了促使其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专家表示,大型的综合赛事对于城市群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保证在相关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大型运动会举办对城市的要求

(一)场所

大型运动会举办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公共活动内容,为了更好的促进大会的开展,则在场所的选择上有具体的要求。首先要求场所本身足够的广阔。各类体育运动都需要比较开阔的场地,尤其是很多的大型运动会都是多个项目共同举办,对场地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很多的项目场地是不能共用的,例如游泳比赛的场地是泳池场地,而马术比赛的场地则是草地,二者根本不可能实现场地的共用。因而,单一场地的多样化改造显然不够现实,则需要计算的使用场地面积,一部分是可共用场地的面积,另一部分是不可共用场地的面积,二者相加是需求的场地面积数。

(二)设备

如今的大型运动会规模越来越庞大,为了促进人们体育技能的多样化发展,体育比赛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比赛更好的进行,对设备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基础设备方面,主要是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比赛能进行,因而每一个比赛都需要准备基础的设备,如单双杠比赛需要准备单双杠,而跳水比赛需要准备跳台等。基础设备部分,也是每一个比赛场地都要基本完成建设的。其次是为了保证比赛的精确性,还需要附加大量的科技设备,如摄像机、传感器等,用来在比赛发生争议的时候,进行内容回访复查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此类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内容越来越精确,几乎能满足体育赛事的一切需求。

(三)人员

大型体育运动会中,对人员的需求非常大。首先,在比赛中,会出现大量的运动员,承办国家必然要出席更多的运动员,从而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往往国际体育赛事的组委会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其次是需要保证观众的数量,体育赛事中,观众的多少,往往对运动员的情绪有着直接影响,过少的观众,会让运动员的情绪低落,同时,要求观众素质足够,不能出现谩骂或者嘲讽运动员的行为。最后还需要有一定的志愿者,单纯依靠组委会和政府的人员,根本不足以维持会场的秩序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才能保证相关的工作更好的完成。

(四)宣传

对城市和大型体育运动会而言,宣传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宣传能帮助城市和运动会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相关的经济发展。则在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传统宣传办法和全新宣传办法。在传统宣传办法上,主要讲究的是城市的宣传作用,城市的交通要道需要张贴相应的标语等,在进入城市的时候,也要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增添吉祥物和巨幅标语。在全新渠道中,则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软件,来实现内容的高度传播,吸引更多其他城市的人来观看赛事。

三、大型运动会硬件部分对举办城市群众体育影响效应研究

(一)加快举办地的城市建设步伐

城市建设核心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流城市的基础建设是要远远高于二流城市的,所以,判断城市是否在发展,从基础设施上就能看出来。而在大型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城市中忽然暴涨的人口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后续继续利用运动会设施而做出的准备。我国多数城市在举办大型运动会后,城市的基础设施会明显更新,并且城市会迅速的发展,不少城市因为其从三线城市发展为二线城市。因而,在出现了大型运动会的招标后,具有实力的各类城市都在招标工作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希望通过本次机遇,快速发展。同时,相对于一般的发展而言,大型运动会举办的时间一般具有时效性,则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获得了大量社会资源,而且国家也会加大对城市的投入,是城市大发展的主要机会。除此之外,基于广告效应等而出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多,很多企业自发性地完成了城市建设,是为了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二)举办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更加完善

体育场馆在常规情况下,通常盈利不足,很多地方都开始逐渐忽略了城市体育场所的建设。部分城市也因此出现了群众体育活动建设效果不佳的情況。而在大型运动会开启以后,则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我国多数城市为了获得其承办权,一般会在短期内快速建设体育场馆,以求其能满足赛事举办的需求,城市中的大量资金涌入场馆之中,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一些老的场馆,本身因为资金的融入,能快速地完成翻修,从而保证场馆本身的建设效果大大的提升。而一些原本不存在的场馆,因为体育赛事的需求,而被全新建设,给了人们更多的运动选择,因而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就更加完善。同时,为了更好的弥补亏损,此类场馆在完成了赛事以后,也会对外开放,成为人们的游乐场所。

(三)举办城市对群众体育资金的投入增加

群众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资金方面没有保障,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在群众体育活动建设中,主要是依靠社区群众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活动内容都没有规章制度,人们的训练和发展都是完全依靠社区中的群众来完成,甚至不少的小区中,连基础的乒乓球案都没有,让很多的社区体育活动根本无法进行。而在大型运动会开展过程中,城市的群众体育活动建设成为城市获得承办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政府部门将会加大群众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开始建设社区内的体育活动设施,并限时开放一定的免费场馆,用来参观和游玩,让城市的群众体育活动效果大大的提升。尤其是一些专项性的大型运动会,如乒乓球赛事等,往往能掀起地方的专项体育运动热潮。

四、大型运动会软件部分对举办城市群众体育影响效应研究

(一)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

大型运动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所承办的体育赛事,为了更好的提升体育赛事的效果,城市在进行大型运动会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尽可能地进行群众体育活动的强化。主要是很多的赛事,在开幕之前,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热场活动,需要大量的群众参与其中,为了更好的展示城市群众的精神面貌,通常会以社区为单位,号召相应的人员来进行群众体育活动的训练,在正式开赛以前,会出现热身赛,或者是体育活动表演,为了在赛事之中崭露头角,很多市民就会自然地提升自身的体育能力,希望在赛事之中有所表现。甚至不少的大型运动会,为了让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还会举办相应的民间赛事。从根本上讲,强化了大众全民健身的意识,并亲身参与体验健身活动。

(二)大型运动会的社会影响与群众体育相呼应

城市承办大型运动会,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会因为赛事的出现,而发生不一样的改变,多数企业为了迎合政府的需求,往往会让员工也参与到体育赛事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体育运动风潮。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大型运动会和群众体育相呼应的结果,代表了人们对于群众体育运动的热切期盼。从城市志愿者参与现状来看,各个城市在承办大型运动会当中都能够获得诸多志愿者的支持,并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

(三)大型运动会的经济价值与群众体育发展高度关联

大型运动会无疑会让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其所能引起的经济效应非常广泛。大型的运动会是每个人所期盼的盛会,是人类个人爱好以及对身体极限追求的有效体现,因而无论哪一种大型赛事都能激发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让人们为之兴奋、精神一振。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眼光,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体育赛事,对于举办城市来讲也会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城市,都因为一次大型赛事的出现,而变成世界的一流城市,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本来并不是最顶尖的国际城市,但是巴西世界杯的出现,里约热内卢成为足球爱好者的朝圣地点之一,让其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发展,甚至超过了一些原本的世界一流城市。因而,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此类世界性质的大型赛事能被自己的国家所举办,成为国家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五、承办城市群众体育在大型运动会当中的受益表现

(一)改善了城市体育基础建设

在大型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突然爆炸式增长的游客对于城市的基础需求。因此,专家指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型体育赛事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各类体育设施的修缮,对于城市卫生、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这也意味着,赛事的举办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基础发展。

(二)营造了体育文化氛围

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文化方面。虽然之前的城市也强调了群眾体育建设,但一直都是以社区文化为核心,并没有清晰明确的指出体育文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群众体育文化体系。而大型运动会对于举办城市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是积极有效的,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城市也是很好的宣传,大量的研究表明赛事的承办对于城市百姓体育热爱程度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代表城市的体育发展正在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顾一铭.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演进——基于全运会比赛项目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249–250.

[2]罗凤云,陶涛,唐杨洋.基于全运会视角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127–128+133.

作者:张琳 周雨龙 霍洵

第3篇: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发展初探

摘要: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包括仪式部分和主体表演部分)已成为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尤其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一些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实力,和文化、体育、艺术水平,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当今演出由于物质条件的高度发展,艺术思维极其活跃,观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现代高科技手段被不断地运用到开幕式的表演中,这就对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舞美设计;视觉美学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包括仪式部分和主体表演部分)已成为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尤其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一些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实力,和文化、体育、艺术水平,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当今演出由于物质条件的高度发展,艺术思维极其活跃,观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各种超大型演出无论从内容、形式、表现手段等方面也都多种多样。演出影响非常大,小则一个城市,大则一个国家。尤其是那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希腊雅典奥运会等,都是倍受全世界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的关注。怎样才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同时关注这场表演呢?仅仅依靠演员卖力的演出似乎已经很难达到这种效果。要想吸引众人的目光,表演的场面视觉必须首先要对观众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在那么大的场地上依靠什么来实现这种视觉冲击呢?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进行表演的场地只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一个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表演时只对表演场地以内的事情感兴趣,超出场地以外所发生的事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开幕式的策划者们就越来越重视表演场地的视觉艺术设计了,通过艺术设计将观众的视野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内。特别是现代高科技手段被不断地运用到开幕式的表演中时,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也在不断的寻求着与高科技的结合,从草地一尼龙地毯一胶面地板,直至雅典奥运会的中心水池,以及十运会所运用电视屏幕拼成的舞台,都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视觉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理念,如何在运动会开幕式中完美地体现这三大理念?如何将表演场地的视觉艺术效果融合到这场盛大的人文体育盛会中?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以往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录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资料包括:第24~28届奥运会开幕式、第17届挪威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第10、11、14届亚运会开幕式、第2~10届(缺第5届)中国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第4、5届中国城市运动会开幕式、第5、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第3、6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第6届中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本人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建国以来我国有关团体操的三十多篇学术论文和文章,全面的了解了一下我国团体操发展的研究历程。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场地视觉设计,因此本人对视觉设计方面的教材和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借以提炼出能够对在团体操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加以研究。

2.2.2 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本文的研究意义及所遇到的问题曾向在两位团体操方面的专家进行面谈,并就视觉设计方面的问题向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年青教授请教过并给予这方面很大的帮助与肯定。

2.2.3 影像资料法

本人通过对上述开幕式影像资料的反复观看,认真分析比较出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比赛特点的开幕式表演场地在视觉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区别,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正在从简单的集体体操表演发展到以体操为主,配有艺术装饰的综合性的文体表演,再发展到运动、文艺形式参半的表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高科技手段在表演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多。“由于运动会的开幕式大多是在大的运动场(馆)中举行,由于场地大、空间高,观众距表演区远,表演必须与之相适应,不仅要满足电视观众的需要,同时要满足成千上万现场观众视觉和听觉欣赏的需求,同时还要与运动盛会的隆重气氛相匹配。因此开幕式的表演设计就要有大气魄、大手笔,注重展示宏伟的气魄,勾画大的蓝图。”

然而,这其中的一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作为表演的场地,在视觉上如何能更好的融入到表演者服饰和灯光色彩之中?表演的场地如何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强大冲击?于是灯光、服饰与场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摆在编导和舞美设计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视觉艺术设计理念

舞台美术的形象思维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深入到戏剧情感中探索主人翁的心理世界。相对于视觉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如何脱离可感知的视觉效应“在阿披亚的美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舞台视觉设计的空间处理不仅由具象走向抽象,更主要的是追求高度的单纯,废弃过去传统平面绘画性的布景,而塑造一个立体空间。这种“立体空间”又并非是自然主义的幻觉空间,在阿披亚看来舞台视觉设计的美学价值是抽象的空间造型,创造富有变化、讲究韵律的立体空间,使演员可以在深度和高度上有层次的展开动作。

当今舞台视觉设计的作用和发展,脱离不了以下两个基本因素——即当今演出多样化与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大量非戏剧性的演出形式,一种显著特点,绝大部分演出都充分运用“光”帮助创造演出效果。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演员多达上万人,表演场地在未经视觉艺术加工的情况下,不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那些极不统一的物质原形,要想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是不可能的。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看物体时,视觉心理总是在能动地寻找内在地组织关系并将其归纳为一个整体。一般来说,视觉心容易把相似的形式因素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谐调是形式美的一种基本性质。要想达到这种谐调就必须借助于视觉艺术的加工,把对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表现出来,显示出真实的空间效果。并有意识地利用光来控制空间的大小,有选择地引导观众注意舞台上需要看到地对象,创造具有真实感地环境空间,这是视觉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

3.2 场地视觉设计初期——天然的场地

在早期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多是以成百上千人的团体操表演为主,以各种队形图案的变化来表达运动会的主题。这种表演需要在一个相对较大空间来进行,运动场中间宽大的足球场就成了必然地选择,松软的草地也有利于表演时队形做散点的标记。观众往往只是被演员庞大的表演阵势和精美的队形变化所撼动,对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却没有太多的挑剔。并不是说人们对这方面没有审美上的要求,只是人们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后期虽然注意到场地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但也仅仅表现在背景的出现上。

这种场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最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足球场地的草坪都是人工种植的真草皮,参加开幕式表演的人员又是特别的多,虽然前期练习不会在这个场地进行,但合练和预演肯定是要在表演的场地上进行,几次下来大量的草皮被踩死,足球场上就露出了表层土壤。不但给足球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且给观众的观赏带来了视觉上模糊。

3.3 场地视觉设计中期——有覆盖物的场地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 式的表演场地上都出现了塑料纤维地毯。而2000年悉尼奥 运会开幕式表演场地更是花大手笔用油彩在一开胶面地板 上描绘出了象征大地母亲的彩绘。应该说这是人们在大型 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场地视觉设计探索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设 计者认识到必须对表演场地进行必要的视觉艺术加工才能 迎合观众日益增高的审美需求。大面积的对比色可以使被 包围的对象产生向自身性质反向加强的色彩效果,视觉容易 把邻近的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在艺术设计的布局上,形与形 之间的贴近或者接触、重叠,会被看成是有联系的整体形式。

这一时期的开幕式表演已突破只能在白天进行的局限,在夜间,舞台灯光就成为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场地视觉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灯光可以把空旷的体育场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舞台灯光还可以利用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来抒发艺术情感,表现自然幻觉。作为草地当然也可以用来表现,但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中实现的,所以设计者们就不断的创造出各种材料来作为表演场地的布景,丰富观众的视觉神经。为表演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运动会表演场地的修饰应该说是紧跟世界发展,期间的各种运动会都是采用的这种在场地上覆盖一层地毯或塑胶的形式,多数的还在场地的一侧搭起一个用于小场景表演的舞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届全运会是在当时的一种突破,舞台是将整个主席台对面的看台设计成了中国立交桥和古代园林相结合的形式,给人一种典雅而又不是大方的感觉,配上灯光的效果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

3.4 场地视觉设计现状——利用高科技的舞台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场地视觉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还不失展现了一把希腊人的浪漫,一个象征爱琴海的巨大蓝色水池首先跃入人们的视野,整场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人们的眼前为之一亮。

对于视觉艺术设计来说,需要注重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利用形式因素的相似性来构成整体形式感,统一的形式就是相似性的结合,而形与色的变化过大、过多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同时还要满足一般视觉心理的需要,使整个表演场地成为一个整体形式效应。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的场地视觉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整场表演都是围绕在这一汪碧蓝的清水进行的,在灯光色彩的运用上也体现了简洁明了而又富有深情。

我国的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场地是由电视屏幕拼装成的一个舞台,利用先进的技术幻化出各种不同的舞台场景、音效,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立感高科技的魅力,创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舞台视觉特色。其实在2003年江苏省举行的第6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就已经开始尝试高科技的应用了,当时利用激光在喷泉形成的水幕上表现各个项目的图标及精彩画面。可以说中国人在视觉选择上已经非常重视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感了。

这些实例充分体现出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越来越成熟了。这些高科技的手段可以为人的视觉创造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效果。相信在未来的开幕式表演场地上,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会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出奇,已达到一种对观众视觉产生冲击力的舞美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1)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作为一场世界体育盛会的序曲,是为了表达东道主对来自世界各国体育健儿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对运动会圆满成功的美好祝愿。一台出色地反映国家实力水平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又会提高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大大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表演的场地视觉设计已不仅仅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观赏演出的舞台,更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大舞台。所以设计者就应该考虑到舞台的文化内涵,在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设计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表演场地。希望在视觉设计上能对观众的造成一种震撼,又要能把观众带入到表演者的剧情中去,大胆运用高科技手段。

2)开幕式表演场地的视觉设计者多是以从事舞美艺术创作为主,而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主题更应是突出体育这个中心思想,这种跨专业的设计毕竟带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出现文艺表演大大多于体育表演的现象。虽然说这是目前的一种趋势但是作为我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一团体操,我们也不应该就这样轻易的放弃。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视觉设计者们多在场地设计上多思考,多发掘。希望这些开幕式的策划者们能广开思路接受各个专业领域特别是体育领域好的建议和好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对体育方面的视觉设计人才加大培养力度,特别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3)中国2008年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这种奥运精神?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自来到中国来到北京去亲身体验这种氛围。“奥运会开幕式举办的成功也就是奥运会成功了一半”,可见奥运会开幕式对奥运会的意义,一场好的开幕式就是一个国家的全方位的展现。从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场地也是在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人们的视觉欣赏产生冲击到利用环保材料注重绿色健康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奥运开幕式编导们好好的去利用。相信2008奥运会开幕式一定会给世界一个很大的惊喜。

作者:范鹏亮 姚 健

第4篇:大型公司趣味运动会策划方案

有关XXX公司

首届趣味运动会的方案

一、 活动背景

本次运动会不同于传统运动会的田径比赛项目,而是将传统运动的竞技项目和趣味游戏相结合,把其趣味性与个人某方面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形成融合了体育、文化、趣味、智力等元素的趣味运动。

二、 活动意义

趣味运动会具有趣味性及凝聚力,是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员工沟通、加强联系、增强团队凝聚力,以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的方式之一。

本次趣味运动会鼓励员工锻炼身体,在运动中陶冶情操,增进员工感情,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 活动名称

“xxx公司首届趣味运动会”

四、 活动简介

(一) 活动时间:定于2013年4月的午休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 活动地点:xxx。

(三) 参赛对象:公司全体员工。

六、比赛项目及规则:分集体赛及个人赛。

(一)集体赛:比赛前抽签分组,每组10人,除工作人员外,预计公司人员可分为5-7组,按分组结果进行每项团体比赛,分天在午休时间段完成。按每项团体赛的分数累计相加,取前三名。

1. 4*50m乒乓接力赛

比赛道具:乒乓球10个、乒乓球拍2副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4名参赛者参加接力赛,参赛者均匀的分配在各规定的点;

1②比赛开始,第一个参赛者单手用乒乓球拍托着乒乓球,从起点出发把球传给下一个点的另一个队员,依次循环进行;

③用时最短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4人,起点两名队员,终点两名队员,第一名队员从起点出发将球运给终点处的队员,队员将球托运至起点,以此进行,计时员在起点处计时。 ② 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行进过程中,不得用身体的任何地方触碰球拍上的乒乓球,违者重回起点; ④比赛途中,不得以自己的球拍干扰对方队员;

⑤比赛过程中,球掉于地上,需返回起点重新开始;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2. 集体跳绳

比赛道具:长跳绳1根

比赛方法:

1.每组派5名选手参赛,3名选手跳绳另2名选手摇绳;

2.所有选手都进入跳绳后开始计数,直至失误结束。

比赛规则:

1.按3人同时跳起计数;

2.起跳个数最多的队为胜利方;若个数一致,则个数一致的队进行比赛,直至个数有差异。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3.众人一条心

比赛方法:

① 每队派5名选手参赛,要求至少一位男队员参赛,要求5人横向肩搭肩。 ②从起点至终点,手始终在另一个队员的肩上。

③用时最少的队获胜。

④由于受场地限制,每两

(三)组单独比赛,用时最少的队伍获胜。

比赛规则:

如出现摔跤或者放手现象则视为违规,违规者须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比赛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4.拔河

比赛道具:拔河长绳一条

参赛人员:全体组员参加。

比赛赛制:

①抽签决定两两对抗组的搭配顺序;

②每组获胜方进入决赛,再进行抽签,决赛取获胜者一名;

③故意放手致使对方队员跌倒视为违规,违规者取消本次比赛成绩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5、摸爬滚打接力

参赛人员:每队出5人,必须有不少于3位女队员参加

比赛方法:

每位选手从起点至终点后,与下一位选手击掌,下一位选手才可出发。每个小组第1位选手以蛙跳的方式从起始点向前跳至终点;第2位选手原地转5圈后向前跑至终点;第3位选手原地做10个俯卧撑(要求动作标准)后,向前跑至终点;第4位选手走鸭步至终点;第5位选手原地跳绳20个后,一边跳绳一边跑至终点,整个过程时间最短者胜利。

比赛规则:

如果相关动作不合要求,则扣掉该队2秒时间。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6、踢键子入筐

参赛人员:全组

比赛规则:每人站在白线外,将键子踢入固定位置的筐内,每人十次,取小组累计入筐次数多者为胜。

道具:毽子若干个、纸篓若干个

比分设置:取前三名,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

(二)个人赛:赛前分赛事分别报名。

1、花样跳绳

比赛规则:花样分为正跳及倒跳。先正跳1分钟,再倒跳1分钟,比赛共两分钟,按在规定时间内跳的次数多少记成绩,中途停顿,可继续进行,不限制参赛人数,

分五组同时进行。

道具:跳绳5根

计分方法:取前3名

2、乒乓球赛

分男子个人赛和女子个人赛。比赛采取3局2胜淘汰制,每局比分为11分制,胜者进入下一轮比赛,直至赛出前3名。赛区和首轮对手抽签确定。

道具:乒乓球2个,乒乓球拍2副

计分方法:取前3名

七、赛场规则

1、尊重比赛,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2、裁判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比赛前各队解读比赛项目细则,让参赛人员更加清楚各项比赛流程和规则;

4、禁止非工作人员与非参赛人员进入比赛场地,打乱比赛秩序;

5、保持各小队所在场地的卫生,保持比赛现场的卫生;

6、请集体赛事的各队参赛队员准时到达比赛场地,到比赛时间有参赛人员不到

赛场者作弃权处理;望各队认真组织本队人员参加活动,文明比赛,文明助威,充分展现各队的风采。

第5篇:大型公司趣味运动会策划方案

首届趣味运动会的方案

一、 活动背景

本次运动会不同于传统竞技类运动会,,而是将传统运动的竞技项目和趣味游戏相结合,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融合了力量、技巧、趣味、智力等元素的趣味运动,员工参与热情高。

二、 活动意义

趣味运动会具有趣味性及凝聚力,能够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员工沟通、加强联系、增强团队凝聚力。

本次趣味运动会鼓励员工锻炼身体,在运动中陶冶情操,增进员工感情,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 活动名称

某某集团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

四、 活动简介

(一) 活动时间:待定

(二) 活动地点:**体育馆。

(三) 参赛对象:全集团

五、比赛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共设共有8支队伍参加,按每项比赛的分数累计相加,取前五名。

以各比赛项目积分之和决出排名。

第一名:1000元,第二名:800元,第三名:600元,第四名:500元。每位参赛选手都有纪念品一份。

六、比赛项目及规则:

1、 4*50m乒乓接力赛

比赛道具:乒乓球10个、乒乓球拍2副

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4名参赛者参加接力赛,参赛者均匀的分配在各规定的点;

②比赛开始,第一个参赛者单手用乒乓球拍托着乒乓球,从起点出发把球传给下一个点的另一个队员,依次循环进行;

③用时最短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4人,起点两名队员,终点两名队员,第一名队员从起点出发将球运给终点处的队员,队员将球托运至起点,以此进行,计时员在起点处计时。

② 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行进过程中,不得用身体的任何地方触碰球拍上的乒乓球,违者重回起点;

④比赛途中,不得以自己的球拍干扰对方队员;

⑤比赛过程中,球掉于地上,需返回起点重新开始;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2、集体跳绳

比赛道具:长跳绳1根

比赛方法:

1、每组派8名选手参赛,6名选手跳绳另2名选手摇绳;

2、摇绳2人对面站立,手持1条长绳同时向1个方向摇动,其余6名参赛队员排成一行,比赛开始后,参赛队员同时起跳后开始计数,直至失误结束。

比赛规则:

起跳个数最多的队为胜利方;若个数一致,则个数一致的队进行比赛,直至个数有差异。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3、趣味接力:

比赛道具:篮球2个、足球2个、羽毛拍2副、乒乓拍2副、乒乓球羽毛球各2个、绳子2副

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5名参赛者参加接力赛,参赛者均匀的分配在各规定的点;

②比赛开始,起点和终点相隔20米,第一项接力为篮球,选手先运篮球起步,后带球绕过三个障碍物(S形), 过终点与第二名选手击掌,交给第二人;第二项为羽毛球,选手用羽毛球拍将羽毛球拍起,带球绕过三个障碍物(S形),与终点的第三名选手击掌;第三项为足球,选手用脚带球绕过三个障碍物(S形);第四项为乒乓球,选手用乒乓板将乒乓球颠起,绕过三个障碍物(S形);第五项为跳绳,选手跳绳跑然后绕过三个障碍物(S形)跑向终点。

③用时最短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5人,起点3名队员,终点2名队员,第一名队员从起点出发将球运给终点处的队员,队员将球托运至起点,以此进行,计时员在终点处计时。

② 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比赛途中,不得干扰对方队员;

④比赛过程中,球掉于地上,可自行捡起来继续进行比赛;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4、袋鼠跳

比赛道具:4个麻袋

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6名参赛者参加接力赛,参赛者均匀的分配在各规定的点;

②跑道两端各站3名参赛队员。其中一端的队员站在麻袋内,手提袋口向另一端的队员跳去,然后将麻袋交给另一端的队员。来回接力,直到最后一名队员手提麻袋跳到跑道的另一端。

③用时最短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6人,起点3名队员,终点3名队员。

②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比赛途中,不得跳到别人的跑道上;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5、搭桥过河

比赛道具:12块“小地毯”(可用报纸代替)

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8名参赛者参加比赛;

②8名队员排成一列纵队,手持6块“小地毯”过桥,由第一名队员向前搭放“小地毯”,第八个队员不断地把身后的“小地毯”传给第一个队员,八人踩着“小地毯”前进30米,要求脚不能触地。

③最先到达终点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8人。

②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比赛途中,“小地毯”要一个一个人向前传,不能乱扔;

④比赛途中,不得走到别人的跑道上;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6、定点投篮

比赛道具:一个篮球

比赛方法:

①每队4人参加比赛,2男2女。

②队员分别在罚球线和三分线进行投篮,分别有5次投篮机会;

比赛规则:

① 参赛选手站在规定位置进行投篮,不得踩线或超过指定位置;

② 投篮方式由选手自行选择,不做规定;

比分设置:罚球线进球得1分,三分线进球得3分,得分采用累加方式,按总分高低排出名次。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7、脚踢保龄球

比赛道具:10个塑料瓶

比赛方法:

①每队选出4名参赛者参加比赛

②将10个塑料瓶摆成一定的形状,选手与塑料瓶距离8米,选手用脚踢足球,看足球能推倒几个塑料瓶。

③ 推倒一个塑料瓶的分数为一分

比赛规则:

①选手只能用脚踢足球才有效;

②选手要在规定的点踢球,不得越线;

③将4个选手得到的分数累加起来,按分数的高低排出名次;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8、双人两足接力赛

比赛道具:若干根细绳

比赛方法:

① 每队选出8名参赛者参加比赛;

② 8名队员两两配对,组成4个组合,分别站在起点和终点;

③ 每两位运动员各一条腿用两条带子捆绑在一起(捆在踝关节部位和小腿靠近膝关节部位,捆牢)。站立式起跑,听裁判吹口哨后,两人同时起跑,两人到达终点线后,另外一组选手接力起跑,以此类推。

④ 最先到达终点的组获胜。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8人。

②每两小组并排一起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喊开始时,两队开始出发;

③比赛途中,两人的脚一定要绑在一起,绑带不能脱落;

④比赛途中,不得跑到别人的跑道上;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9、拔河大赛

比赛方法:

① 每队10人参加比赛;

② 在比赛场地上画3条直线,间隔为150cm。居中的线为中线,两边的线为河界,拔河绳中间系一红布条垂直于中线;

③ 比赛准备时间内,各队队员必须依次交错站在河界外,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后,运动员全部蹲下,但不能用力拉绳,此时红线在中线上,裁判员鸣哨后开始比赛;

④ 当红布条与拔河绳的系点过河界时,裁判员鸣哨宣布比赛结束和胜方。

比赛规则:

①参赛人数每队10人。

②比赛男女比例要相等,如果男女人数不一致,可适当减少人数;

③人员位置由参与者自己安排,不做其他规定;

拔河赛制:

1、比赛分淘汰赛、半决赛和决赛等三个赛程。

2、比赛分组及比赛首场的站位选择由队长抽签决定。

3、淘汰赛:每队抽签分成组。每组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后双方交换场地。 (其中有一队直接晋级第二轮)当两局即可分出胜负时,比赛宣告结束。每组获胜者晋级。共6支参赛队伍进行二轮淘汰赛,最终胜利的三只队伍进入决赛:采用三局两胜制,胜者为总冠军。

比分设置: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8分、第三名得分6分。第四名得分5分、第五名得分4分、第六名得分3分、第七名得分2分,第八名得分1分

七、赛场规则

1、尊重比赛,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2、裁判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比赛前各队解读比赛项目细则,让参赛人员更加清楚各项比赛流程和规则;

4、禁止非工作人员与非参赛人员进入比赛场地,打乱比赛秩序;

5、保持各小队所在场地的卫生,保持比赛现场的卫生;

6、请集体赛事的各队参赛队员准时到达比赛场地,到比赛时间有参赛人员不到赛场者作弃权处理;望各队认真组织本队人员参加活动,文明比赛,文明助威,充分展现各队的风采。

如需找策划执行公司,可联系扣扣:1273-2399-88

第6篇:中学大型田径运动会策划书

2010年第一届《西、斗、翠》

春季田径运动会

承办单位:从江县西山中学

二、比赛时间:2010年4月22日至23日

三、比赛地点:西山中学田径场

四、组委会成员及仲裁组:曾清荣李金林杨光超

李贤辉杨胜周陈明茂韦 胜张胜作杨昌富

五、裁判组:

径赛裁判长:李贤辉(西中)

成员:蒙维(斗中)韦 胜(斗中)吴学平(翠中)潘祥富(翠中)荀卫荣(西中)石跃泽(西中)

田赛裁判长:张胜作(翠中)

成员:石显吉(斗中)杨昌富(翠中)万锋(翠中)李玉凌(西中)

发令员:陈明茂(斗中)

六、后勤组:

组长:赵金修

成员:石琦李云程赵振明李云翔

龙跃湛食堂工友

七、宣传组:

组长:廖东梅

成员:吴黎赵光庭

八、医务组:医院医生一名

十、场地器材组: 李贤辉杨胜周李玉凌荀卫荣石

跃泽李玉凌

十一、比赛项目设置:

男子组(12项):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5公斤),4x200米,高脚竞速

女子组(11项):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跳高,跳远,铅球(4公斤),4x200米,高脚竞速

十二、奖项设置:

1、个人:取前4名:第一名奖现金30元;第二名奖现金25元;第三名奖现金20元;第四名奖现金15元。

2、团体:第一名奖现金300元;第二名奖现金260元;第三名奖现金200元。

十三、比赛经费预算:

用于学生发奖金金额约3000元,组委会与裁判员等人员的纪念品金额3000元,生活费3000元。

十四、比赛规程见:

附件一(竞赛规则)

附件二(具体赛程)

第7篇:大型趣味活动策划——学生会趣味运动会策划专题

会计学院学生会趣味运动会策划

一、活动时间:2008年╳月╳日

二、活动地点:中苑操场

三、活动主办:会计学院学生会

四、活动对象:会计学院学生会全体成员

五、活动流程

(1) 盲人指路:每组两个人,将一个人的眼睛蒙上,另一个人为其指路,蒙眼者绕过由椅子、跨栏等做成的障碍,最先到达终点的人为胜者.两人一组,共4组。

裁判:2人

蒙眼布:6块

(2)摸石过河:每个运动员两张纸板,放在起点线后沿,当裁判员鸣枪后,运动员即可起动,用手拿起原左脚踏的一块纸板,并放置前方(距离自定),左脚踏上前方纸板,提起右脚,用手拿起原右脚踏的纸板并放至到前方(距离自定),右脚踏上前方纸板,这样依此前进,直至最后一张纸板用手拿起人出终点线。途中如有脚落地,判为犯规,不记成绩,每次比赛8人,为接力。 裁判:2人

纸板:每组2张,共12张

(3)肉夹馍比赛:每两人为一组,两人面对面站着,用手之外的身体部分夹住气球,到达目的地。每队排除8人参赛。

裁判:2人

气球;6个

(4)砸死你不偿命:每组派两人上场,一人手持筐,另一人将乒乓球在限制的一分钟内砸进筐内,进球最多的一组即获胜。

裁判:1人

计时员:1人

乒乓球:50个

(5)乒乓球接力比赛:每组派出8人,路程两端各站4人,用球拍将球托住,接力,先完成组即为获胜组。

裁判:4人

乒乓球:6个

球拍:18个

(6)跳大绳比赛:每组出2人执绳,另外3人轮流跳绳,限时1分钟,记录成功跳过的人次,多者获胜。

裁判:2人

记时员:1人

跳绳:大绳2条

(7)排山倒海(绑腿跑)比赛:8人为一组,将相邻两人的腿绑上,跑步路程为50往返。最先到达终点的即为获胜者。

裁判:2人

稠带:42条

(8).齐心协力(团队活动):每组6名成员背靠背臂挽臂做成一个圈,坐在草坪上,裁判说起立,一个组的成员合力站起来,先起立者胜出。

裁判:2人

备选项目:手足情深 (弯道) :一手握一足,然后用单足跳的方式完成50米赛段,每组4人完成接力。前一个运动员将接力绸带交给后一个运动员,后一个人才能开始。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裁判:2人

接力稠带:6条

六、奖励方法

(见实际情况)

第8篇: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歌舞文艺表演主持词

序幕:《**大鼓迎"三运"》

震天的锣鼓,冲天的声威;

豪情壮志,响彻云霄。激情的鼓点,敲打出荔乡人民的志气与豪情,

刚劲的舞蹈,舞出了**儿女满怀信心迎"三运"的喜悦之情。-http:///

州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歌舞《活力荔乡》演出现在开始,首先请欣赏序幕:《**大鼓迎"三运"》。

(节目中插解说词)

表演区上摆着八面**大鼓,鼓身高4米---5米不等,鼓面面积有?平方米,据说最大的、被尊称为"鼓王"大鼓有?米高,鼓面面积有?平方。

大鼓敲出的鼓点声音洪亮,威震四方;场上的60名男舞蹈演员踏鼓起舞,一派生龙活虎、独我其谁的气势,表达了**人民满怀豪情迎"三运"的喜悦之情。

第一场:《欢迎你到荔乡来》

广西**县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俗称"荔乡";勤劳勇敢的荔乡一百三十多万人民意气风发、开拓进取,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载歌载舞迎接八方来客,纯朴好客的荔乡人向你敞开了热情的胸怀-------欢迎你到荔乡来!

请欣赏第一场:《欢迎你到荔乡来》。

(节目中插解说词)

这是歌的海洋,这是舞的世界,这是友谊的桥梁。

100名青少年踏歌起舞,手捧鲜花,热情奔放的舞姿,向你昭示纯朴荔乡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

第二场:《美丽神奇的六峰山》

六峰山,是广西的旅游名山,是钦州市旅游新八景之一,它以美丽神奇吸引了八方来客,**人为拥有美丽的六峰山而自豪,为拥有神奇的六峰山而骄傲.请欣赏第二场:《美丽神奇的六峰山》.

第三场:《活力灵山》

**,这座充满活力的小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运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绿树百花丛中,各种群众性体育组舞------太极、武术、国标舞、少儿韵律操将分别在主表演区表演,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融合、全民健身的人文生态美好景观。

请欣赏第三场:《活力灵山》。

(节目中插解说词)

〔本场是体育组舞,每组表演时分别作简单的解说〕

1、《太极扇》

现在在主表演区表演的是由30名中老年人组成的太极扇表演队,她们鹤发童颜、老当益壮,整齐划一的动作,无不昭示着中老年朋友的矫健安康。

2、武术舞蹈:《英雄》

现在在主表演区表演的是由48名中学生组成的武术舞蹈表演队,他们生龙活虎、霸气冲天,无不显示着一股咄咄逼人的英雄气概。让人不禁想起了这样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国标舞》

现在在主表演区表演的是由20名国标舞爱好者组成的国标舞表演队,在绿树百花丛中,舞者们扭动柔韧的肢体,激情起舞,这是传统健身与时尚体育运动的碰撞与融合。

4、《少儿韵律操》

现在在主表演区表演的是由30名小学生组成的韵律操表演队,都说少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活力四射的小小少年让我们看到了全民健身体系的普及与成效。

尾声:《祝福荔乡》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展望未来;再时代的发展大潮中,我们迈步前进。让我们祝福祖国、祝福钦州、祝福美丽的荔乡!

请欣赏尾声:《祝福荔乡》。

1、《湾湾歌》

掌声有请广西著名青年歌手陈春燕演唱《湾湾歌》。

2、《祝福祖国》

钦州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歌舞-------《活力**》文艺表演到此结束。

第9篇:在县首届运动会开幕大型歌舞晚会上的致辞

在县首届运动会开幕大型歌舞晚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晚上好!

今晚的熊城景色迷人,欢声缭绕;今晚的体育场气氛欢快,笑语飞扬。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百事之夜”大型歌舞晚会,迎接政和县第一届运动会的胜利开幕。原创:fwsir.com借此机会,我代表本届运动会组委会向亲临晚会现场指导的、、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精心筹备本届运动会和本场晚会的运动健儿、工作者和演职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关心支持政和县文体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县万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采取各种措施保稳定、抓改革、促发展,征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广大干群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县经济稳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踏上了新的征程。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成为时代的呼声。政和人民一边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小康社会,一边在尽情享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好日子,努力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参加体育锻炼蔚然成风,整个山城呈现出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清晨,男男女女活跃在广场、公园、庭院,翩翩起舞、陶冶情操。傍晚,老老少少结伴登山、打球、练健身操,锻炼体能、磨砺意志。明天,××县首届运动会将隆重举行,其影响力之大、发动面之广、参赛人员之众、比赛项目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新世纪老区人民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的一次检阅,将充分展现政和人民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风貌。原创:fwsir.com

运动精神激励人,经济战场竞风流。希望全县人民以本次运动会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时代机遇,突出发展主题,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展身手、竞风流、创佳绩,为加快可持续发展的优高农业县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朋友们,熊山脚下谱新曲,星溪河畔唱欢歌。今宵“百事之夜”大型歌舞晚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这是我县人民精神风貌和经济建设丰硕成果的展示会,必将陪伴我们度过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夜晚。

最后预祝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篇:高级财务会计期中试题下一篇:森林王国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