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兴科技的问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作为新兴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云录播平台依靠其强大的功能特性、多样化的应用服务模块、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众多高职院校的信任,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篇1:

中国石化 让学习“动”起来

【企业名片】

名称:中国石化

行业:石化

人才培养特色:APP移动学习技术的出现,将为促进学用转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实现途径和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有机融合,必将加快训后行为转变,工作绩效提升的速度。

2014年,中国石化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开发了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APP),将基于PC机的远程培训系统学习与移动设备学习完美结合,提高了学习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中国石化降低了移动学习课件开发的技术门槛,使得培训与学习呈现出“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快与慢”相结合的四个特点。

“长与短”——借助移动平台和微信平台功能,学员们学习“时长”增加,而微内容使得每一次学习时间“缩短”。

“高与低”——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学习效率“提高”,而用移动平台对授课教师、培训项目等及时评估,“降低”了培训成本。

“大与小”——信息技术承载了“大容量”的数据,而用手掌中的“小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浏览学习。

“快与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人们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进度,而移动互联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储存和重复学习,又使学习的遗忘曲线“变慢”。

依托APP 突出“移动”特色

通过分析移动学习的特点、方式及应用实践等,我们开发了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流程(见图表1)。包括训前、训中、训后共18个关键节点。

在设计项目时,我们以“培训项目的规范化设计与开发”为主题,遵循“关注学员感受,满足学员需求,促进行为转化,创造培训价值”的现代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深度体验了移动学习技术。

让学习向前“移动”

移动学习客户端APP,为培训组织者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开发实施平台和无限的设计空间,使项目“前移”轻松实现。以集团专职教师培养项目为例,学员集中培训前10天中,项目组利用“双平台”——中国石化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APP平台,创建“专职教师培训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专职教师微信群”。其中“专职教师微信群”发挥了通知和公告的作用,项目组将训前安排和相关要求等通过微信群发布,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远程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则发挥学习资料共享的作用,项目组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如学前作业、培训手册、培训方案、课程安排、微课件、在线课程、学员名单、学习要求以及HSE(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宣传片等推送至两个平台,学员进入平台方可学习或下载,充分发挥了两个平台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储存功能(见图表2)。

训前移动APP的实践,让受训者初步感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交流的移动化、碎片化、社区化的特点。受训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前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不仅起到了培训前移的作用,还促进了学员之间、学员与项目团队之间快速熟悉,互动交流。

让学习“随心而动”

集中培训开始后,项目组继续利用移动学习APP功能,充分挖掘移动技术对培训的激励和辅助功能,给受训者提供了全新的培训理念和学习体验。

新颖破冰

在破冰阶段,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智能手机功能,开发实施了“扫一扫认识我”“拍一拍建团队”“摇一摇定组长”等功能(见图表3)。这种新颖的方式迅速消除了学员之间的陌生感。培训过程中按照每天不同的培训主题,利用移动学习APP平台,开发了规范的推送流程,如课前推送教师简介、推送当天课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估。

此外,我们还在晚上的非集中教学时间,定时推送与培训主题相关联的“每日晚间培训播报”,这种为学员延伸学习需要,从学员角度出发的方式受到他们的一致称赞(见图表4)。

对话专家

在项目开发演练环节,学员也充分利用移动学习APP和微信双平台功能(如填写调研问卷、组内学员的交流、获得本组专家的指导、修改完善需求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等),让沟通更加便捷、及时,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

“我与专家微对话”实现了始终与学员“零距离”。学员们将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微信群提出来,由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每天的对话环节讨论气氛热烈,提出问题尖锐,专家与学员一问一答精彩纷呈。通过与专家对话,有效解决了每个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这是学员最喜欢的教学环节之一。这种借助互联移动网络实现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存在的“课上没明白,课下无渠道”的现状(见图表5)。

学习“微”技巧

集中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将学习期间的所有培训资料、课堂表现、学习状况、调研情景、研究成果、领导寄语等收集起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制成“目册·典藏”电子资料纪念册,并推送至“双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储存、共享和传承。

通过“教你一招——移动学习小技巧”的分享活动,学员们都掌握了用手机设计与制作“美图秀秀”“小影”“微视”“二维码名片”等现代培训微技术。他们将课堂上的精彩镜头用手机拍下来、录下来,编制了多个反映学员学习、开展行动学习、访谈场景、体验移动学习的微视频,甚至自编自导自唱了“小苹果——移动学习版”。通过移动学习APP和移动学习小技巧的体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粘性、参与度。

让学习向后“延伸”

为了继续探索移动学习对培训带来的理念更新、实用价值,专职教师项目的学习时间一般向后延伸两个月。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按照项目组的要求,按期完成训后行动计划的制定、定期反馈项目开发与实施进度以及移动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具体情况。学员在新项目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如遇到任何问题,可继续借助“双平台”与学院专家、学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微对话、微交流、微学习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借助“三平台”

“四度”显成效

借助“三平台”——远程培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微信平台,学员们的学习时长显著增加,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热度持续旺盛,学习效果非常显著(见图表6)。

高参与,学习广度拓宽

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受训学员充分体验了移动学习设计的全部活动和学习环节。项目组在训前和训中及时推送大量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知识、工具和练习题,提供丰富而实用的学习内容;学员们可根据自己所需进行下载或在线反复学习。这种随时随地、打破时空限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关注度、参与度,使学习气氛活跃,交流研讨便捷,学习广度得到拓宽,学习时长大大增加。

广交流,学习深度加大

针对培训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员们借助微信即时交流体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我与专家微对话”环节,学员们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学员与学员积极讨论,头脑风暴;专家们认真反馈,解疑释惑。这种借助移动技术实现的课堂之外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员们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深度增强。

强凝聚,学习粘度增强

利用“三平台”,项目组有计划、高频度地推送微提示、微应用、微资料、微课件;学员按要求实时发布微活动、微分享、微访谈、微成果,有效实现了碎片化的移动学习。学员们根据自己所需,再将各种“碎片”进行粘合拼接,还原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依靠移动互联网才能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学习粘度大大增强。

深渗透,学习热度持久

项目组将开发与设计的多个有趣的移动小活动与培训方案进行有机嫁接与融合,培训过程更加生动,培训模式更加新颖。比如通过“点一点答问卷”“动一动做统计”进行需求调研,通过“扫一扫认识我”“摇一摇建团队”进行破冰,通过“推一推传资料”“刷一刷练习题”开展学习,通过“测一测验效果”“评一评做评价”进行培训评估,最大限度地将移动学习技术渗透到传统培训的各个环节。

训后继续利用“三平台”推送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技术,继续主动发布与培训相关的话题,引导学员开展交流和研讨,营造社会化学习氛围。这种将传统培训优化与升级的创新,使得学员的学习热度得以持续。

作者:包文静 张鸿

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篇2:

云录播平台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兴科技的问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作为新兴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云录播平台依靠其强大的功能特性、多样化的应用服务模块、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众多高职院校的信任,为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云录播;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推动教育结构体系调整、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提高质量是核心,结构调整是前提,教学改革是关键。”高职教育在经历大规模扩张之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技术型人才稀缺产生的劳动力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人才结构与人才质量状况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力。

以视频应用为核心的云录播平台,一经出现便满足了知识与思维发展的可视化需求,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希望,也开辟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渠道和新途径。云录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了常规的教学方式,以视频再造“首次教育”,[1]为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云录播平台的发展历程

1.云录播概念的提出

随着云计算理念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国内外主流的多媒体录播产品和技术服务商尝试将云计算与录播系统相融合,在教育科研领域打造“云服务平台”,进而开启了教育录播行业的变革之路。为了解决传统录播系统在多个教室统一录制和管理上存在的服务器性能要求高、压力大、易瘫痪、价格昂贵、安全性能低等问题,2012年9月,在教育部和深圳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上,深圳锐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提出了云录播概念,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2.云录播的发展历程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校本资源建设逐渐向区域资源建设转变,校内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向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资源共享课转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传统录播产品和技术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多媒体录播资源、传统音视频资源、课件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庞大的设备资源以及分散的课程资源的集中管理问题,随时随地分享教学资源的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云录播是必然途径,也是必然趋势。

2012年9月,深圳锐取股份有限公司(REACH)发布了云录播平台“媒体中心”,汇聚了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了统一的资源发布共享门户,实现了包括台式机、笔记本、手机、PAD等多终端设备的随时随地访问。

2012年10月,北京翰博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Power Creator)在北京举办了新品发布会,隆重推出一项全新设计——云录播平台,提出“让教师更专职,让教学更智能”,从专业的角度满足了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缩小了数字教学的鸿沟。

2013年3月至5月,广州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VA)相继在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第十二届广州教育装备展览会、第64届全国普教展上,以“录播·云应用”为主题,全面展示了AVA高清录播系统从视频录制到教学视频云应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为中国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视频的教学新模式。

自此,云录播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海啸”,引起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云录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高校扎下了根,谱写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云录播平台及其应用服务模块

1.云录播平台的界定

关于云录播平台,众多录播产品和技术服务商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在技术架构、功能特性、服务模块和实现目标上却是惊人的相似。通过对云录播平台典型的共同特征进行精细梳理,我们初步将云录播平台定义为:在分布式转换编码设备、集中式解码资源服务器、存储池等基础设施的支持下,采用云存储、云传输、集群应用和网格技术,将录播系统采集到的高清摄像信号、教学电脑、实物展台、板书、语音等信号转换成网络信号,传输至资源管理中心,并通过管理中心的应用服务软件,以云架构的方式形成“统一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微格教学、跨区域互动课堂、智能教学评价、可视化网络教研、跨平台移动学习等各类云端服务,进一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需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最优化(如图1所示)。

2.云录播平台的特色模块

云录播平台是高效智能录播系统与强大的视频应用服务软件的完美结合,不仅具备了高清录播系统的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远程导播、自动跟踪定位、在线编辑等功能,还实现了视频点播软件、教学互动软件、实时教研软件、虚拟切片软件、S-T评课软件、自动转码软件提供的各类应用服务,形成了“以视频应用为核心,集教育视频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

云录播平台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含知识点视频点播(微格教学)、跨平台移动学习、跨区域互动课堂、智能教学评价、可视化网络教研等等。以应用服务模块为依托,汇聚优质资源形成“统一资源共享平台”,以专题网站的形式,为教师和学生创建资源、享用资源开辟快捷、直观的访问渠道,如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了移动学习的多维空间,教师培训平台利用微格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学研讨平台实现了教师可视化在线研讨,名师讲堂实现了跨区域远程互动课堂的大规模直播,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时监督与智能评价。

(1)知识点视频点播

云录播平台采用行业领先的虚拟切片技术,根据学生设定的需求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知识点,使切片点与视频进度有效关联,并通过流媒体软件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源的点播服务。知识点视频点播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重现“头脑中缺失的信息”,提取记忆线索,还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学习,保持知识粒度相对适中,避免知识含量过度饱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点播某个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教师类型来选择点播该教师的教学视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还能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知识的趣味性,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自己的课程教学中。

(2)跨平台移动学习

为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要,云录播平台支持各类主流视频格式自动转码,统一形成各终端设备兼容的视频格式,学生可使用台式机、笔记本、iPad以及iPhone、Android等智能手机进行浏览学习,轻松实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跨平台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学习的时空界限,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更接近自然状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无需外界压力强加,而是内心主动萌发的。学生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从“资源服务平台”中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学生也不再局限于在固定的教室学习,还能够在无线局域网覆盖的图书馆、宿舍、自习室、书吧等任何地方学习。移动学习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尽享学习的乐趣。

(3)跨区域互动课堂

云录播平台将高清录播系统与教学视频互动应用软件有机结合,创建了跨区域直播互动课堂,实现了实时课堂远程双向传输、同步互动。互动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满足了不同地区教师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需求,也为学校与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接建立了桥梁。在互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各自的经验,表达各自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扩展。中西部偏远地区与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在师资力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开展跨区域互动课堂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智能教学评价

云录播平台支持S-T评课、打点评价、量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S-T评课通过录播系统采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数据,以打点计数法将每分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记录下来,比如教师讲解、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等等,自动分析教学行为,构建S-T行为分析图,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跃度将课堂分为对话型、练习型、讲授型和混合型。S-T评课用简单的数据以较客观的方式来描述课堂,而课程评审专家、教学督导员、同领域的专业教师、学生等在线浏览用户则以文字或语音方式对教师某时间段的教学行为进行主观的打点评价。主客观评价的综合运用保证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也促进了教师的反思。主讲教师可选择文字或语音评价切片,快速定位视频知识点,精准搜索课堂讲授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整理意见和建议,及时与平台用户沟通交流。

(5)可视化网络教研

云录播平台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学习——实践——教研——评比”一体化支撑环境,支持同课同构式教研、同课异构式教研、微格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将课堂教学情况跨区域实时传送给各位教育专家,在专家引领下,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研讨,共享教研成果,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与研讨同步、教师和专家实时互动。

三、云录播平台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云录播平台以其激发视觉思维能力、提升顿悟思维水平、强化动作模仿与技能训练、再造“首次教育”等独特优势赢得了高职院校的广泛好评,也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侧重于技术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往,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再到实训基地实习,这一过程理论和实践往往容易脱节,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检验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云录播平台的出现,拉近了课堂与实训基地、企业工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足不出堂”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再以单纯的文字描述呈现,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视频信息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

云录播平台彻底颠覆了应试教育本本主义的理念,摆脱了书本的束缚,摒弃了大众化、共性化的精英教育理念,着重发展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特长,强化岗位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动作模仿能力和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水平,倡导以视频再造“首次教育”,激发学生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通过项目剖析、案例研讨、观点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学习带来的种种快乐。

2.教学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目标。然而教学目标大部分由教师来拟定,学生未能全方位参与其中,缺乏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只有参加顶岗实习之后,才能真正确定自己心中的职业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目标关联不紧密,未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也未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教学目标往往只是单纯的文字描述,内容比较宽泛、模糊、晦涩难懂,可操作性也较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直接影响着职业目标的确立。而云录播平台则以丰富的视频信息,真实、直观地展现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要求,让学生提前预知顶岗实习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时,教学目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学生心中目标”所凝聚的共同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我,衡量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自我与“心中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吻合。

3.教学环境与资源

云录播平台不仅以视频资源为主体,集教材、案例、习题、课件、图片等多种媒体于一身,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工具方法,构建了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拟、主观体验与定向推送相结合的资源体系,还以项目知识点为节点,以微格教学的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需要的各类资源按照相应的分类条目归纳整理,在平台内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使课堂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云录播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接近“首次教育”的多维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萌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主动参与项目和模块的学习,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学习。在图书馆、自习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校园网覆盖的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登录到云录播平台,点播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仿真学习环境的出现,使学生不必长时间地呆在充满负荷噪音的实训车间,就可以尝试知识的创新和实践。学生的操作失误也能真实地记录在案,便于学生及时查找,避免了学生多次在同一关键环节重复犯下相同的错误。

4.教学过程

云录播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搭建了跨区域互动课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对接,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的共享共建。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凝聚了专业教师群体与企业高级员工的共同智慧。专业教师从认知的角度向学生讲解每个项目、每个模块、每个任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企业员工则从岗位技能的角度向学生现场演示具体的操作环节,解释需要注意的各项问题。学生可对教学过程或某一知识点进行多次反复的定向学习,直至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岗位技能。

云录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将“翻转课堂”引入高职教育,实现了“课下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总结共享”,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内化上,提高了知识从传授到内化的效率。“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共建方式也为学生打开了课堂与工厂的直通车,让学生将课前关注的问题在课堂上反馈给企业专家,在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了,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

5.教学评价

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激发往往源自于教师的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发言权受到了限制,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的滞后性也尤为突出。而云录播平台创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构建了较为全面、完善、实时的评价体系,既包含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实验报告、标准测验等传统评价方式,还涵盖了量表评价、作品展示与分析、技能实演、打点评估、S-T智能教学分析等多种方式,强化了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云录播平台还以网络点播的形式将课堂教学视频展现给评审专家,彻底改变了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的途径,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跨区域专家在线共同探讨。教学视频的在线观看率和点播数据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突出了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还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在登录云录播平台后,以打点评估的方式对教师某一时段内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学生、评审专家全方位地参与,多渠道地沟通,促进了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评价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云录播平台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只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角。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兴科技,教育工作者应时刻警醒着,将技术的利器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满足教学服务与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翔,陈建淼.“镜像教育”:一个教育新主题的开始[J].教育科学,2011(10):25-28.

[2]孙香花.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5):998-1001.

[3]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12):23-30.

(编辑:鲁利瑞)

作者:荣亮 朱葛俊

移动学习专职教师培训论文 篇3:

活动理论指导下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云南农村地区先天的地理劣势长期阻碍着当地教师群体专业的持续发展,为使农村教师摆脱自我提升难的困境,本文提出利用移动网络的时空跨度优势和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特性,通过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笔者依据活动理论融合PDCA循环模型思想,试图提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具体开展提供可依循的方法。

关键词:云南农村教师;活动理论;PDCA循环模型;微型移动教研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云南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迫在眉睫。自古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自从有了教育以来,教研活动就始终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最重要途径,而当前常规教研已不能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需求,网络教研亦不能满足农村教师日益增长的碎片化学习需求。鉴于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新时期的特殊处境,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时空跨度优势和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的特点,让云南农村教师参与到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来将成为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有益尝试。活动理论是分析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框架,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遵循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设计框架。

二、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地理环境限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云南位于西南边陲,多数农村地处偏远,依山而建,交通极其不便。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消息闭塞,出行不便,教师与外界交流较少,难以获得最新信息,长此以往教师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2.教师学历掺水致使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云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大量专职优秀教师流失,剩余的留守教师多以参加各高等院校组织的“函授、自考”提升自身学历,学历掺水现象严重。部分农村教师未经受专门师范教育,有些甚至一兼多职,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教师培训不连贯导致农村教师专业难以持续发展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范围有限,仅有少数骨干教师可以参与此类培训。教师培训的时间多为数周至三个月,云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教师并不是每次都能参与培训,而且培训结束后的对参训教师的远程监控力度也不够,这些都是现有教师培训不连贯的表现,致使农村教师专业难以持续发展。

三、微型移动教研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1.微型移动教研概念

微型移动教研是伴随移动通讯网络和终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国内学者唐章蔚首次提出了“微型移动教研”一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本研究所关注的微型移动教研正是在移动通讯网络的支持下,旨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群体专业持续发展,利用农村教师闲暇零散的时间,针对真实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微型教研主题开展教师研修活动。

2.微型移动教研的特点

微型移动教研是近些年来教师培训领域关注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它的出现不仅适应了新媒介技术引发的教研媒介生态的变化,同时也是教师教研方式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一种表现。微型移动教研兼具了移动特性和微型特性,既可以使得参与教研的教师随时随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有效教研的需求。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教研内容碎片化

微型教研是将教研的知识点细化,把教研的内容分割成若干教研组块,单次教研针对特定的教研组块,适于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研修学习,提高教研的效度和信度。

(2)教研时间短时化

微型移动教研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教师无论是课间休息,或是劳作间歇,都可以开展研修学习。这种微型教研随时、不间断地进行,必然会产生一种累计的效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教研场所动态化

农村教师可以随身携带通讯设备接入微型教研平台,不受地域、场所的限制,使研修学习的场地处于一种动态地变化之中。教学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教研平台,进行资料的查询、浏览、与专家学者交谈,从而通过最快的途径攻克教学难题。

3.微型移动教研的可行性

(1)移动通讯网络的巨大时空跨度性扩展农村教师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农村地区计算机网络“最后一公里”难以延伸,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时间、空间都备受阻碍,交通的不便更成为农村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的绊脚石。较之计算机网络,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已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移动通信网络的高覆盖率可以大大扩展云南民族农村教师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利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进行研修学习和实际教学问题的讨论。

(2)移动终端拥有量高为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83.4%,手机上网使用率首次超越传统PC机使用率,手机作为最大的上网使用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的规模。智能手机价格的平民化,云南农村地区教师的手机拥有量持续增高,为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3)微型碎片化学习方式减轻农村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农村教师工作繁重,除去学校事务外,农村教师还需面对家庭生活、农作及各类社会事务,很难集中时间进行研修学习。微型移动教研的“微型碎片化学习”方式让农村教师得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劳作间歇,回家途中,课间备课,教师可在任意闲暇时间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随时接人微型移动教研支持平台,不需要刻意抽出一段集中的时间到固定地点参与教学研修活动,教学问题也可及时得到解决。

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要素分析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系统包括六个部分:三个核心要素和三个中介要素。三个核心要素是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中介要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根据活动理论的相关内容,绘制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核心要素分析

(1)主体:微型移动教研的主体大部分为有较强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处于经常性的运动状态,需要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2)客体: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的客体为主体的研讨对象,包括教研目标、教研任务、教研资源等。

(3)共同体:微型移动教研中与主体共同完成教研任务的其他参与者。在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共同体的成员为主体提供教研所需的资源及帮助。

2.中介要素分析

(1)工具:这里提到的工具是指微型移动教研的环境。包括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无线通讯网络、微型移动教研平台(微信、微博、QQ)等。

(2)规则:微型移动教研中为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主体和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标准等。在教研活动中,有教研活动参与规则、教研主题、任务、资源的评价规则等。

(3)劳动分工: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共同体成员之间需要有明确的分工,通过不同角色的相互合作,使活动顺利进行。

五、活动理论视域下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

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是一种无限循环的质量管理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完善,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模型和活动理论框架,笔者提出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它既包含了活动中的各要素,又是一个不断完善活动设计的框架,包括四个环节:微型移动教研主题分析(Plan)、微型移动教研设计过程管理与控制(Do)、微型移动教研效果评价与诊断(Check)、问题的处理与完善(Action)。其中微型移动教研过程管理与控制又包括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核心要素设计、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介要素设计和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1.微型移动教研主题分析

分析微型移动教研主题是为了找出适合教师进行微型移动教研的内容,受移动通讯网络与终端条件所限,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微型移动教研。鉴于微型移动教研内容微型化的特点,应将一个教研主题分成若干内容模块分开呈现,既要考虑到内容间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另外还要保证内容便于短时间传送与下载,支持数据流量流畅呈现。教研主题由一线教师、学科专家、教研员依据教学实践提出,其中主题的生成以一线教师为主,学科专家和教研员为辅。主题可以是对教学过程的研讨、对教学效果的研讨、对教学方式的研讨等。其主题的生成过程可以用图3来表示。

2.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过程管理与控制

(1)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核心要素设计

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主体是农村教师,教研活动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因此全面分析教师所处环境、关注点、兴趣点等,掌握农村教师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设计教研活动中的其他要素,使微型移动教研活动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研讨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

共同体包括教研员和学科专家,微型移动教研是以学科专家和教研员为核心引领一线农村教师组成移动教研圈,教研活动的掌控者由教研员担任。

微型移动教研的客体则是教研活动的目标、任务、资源等,鉴于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表现为微型化、片段化、并且结构较为松散等特点,教研的客体应当:

1)便于通过文本、图片、简短视频或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

2)重视内容的完整性,虽然客体的内容是以“知识组块”形式呈现的,但作为独立的一个知识块,它又是整体的一部分,要与整体保持密切联系;

3)内容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足够吸引教师参与研修学习。

(2)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介要素设计

这部分是对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工具、规则、劳动分工进行设计。

工具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提供环境与条件,考虑到选用工具的特征,教研资源要尽量小型化并且易传输。

规则是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微型移动教研是非面对面的,为确保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要制定任务完成规则、评价规则、交流互动规则,主题的选定也要依据一定的规则,以便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教师完成教研任务遵守的规则可由教师自己商定,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

劳动分工是教师作为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者角色会随时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参与者,教师要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与教研员共同担负起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主题选定、活动过程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3)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

针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微型移动教研的开展形式可以分为自组织的个性化参与研修和行政干预的社会化参与研修。自组织的个性化参与研修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诸如微信群、QQ群将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提出,其他在线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进行回复,展开讨论;行政干预的社会化参与研修是应对自组织个性化研修中教师的惰性而提出的一种教研形式,主要是由部分农村教师、学科专家、教研员依据特定的目标,商讨适当的教研主题,设计相关的任务、内容与资源,利用移动终端推送给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要强调可操作性,由于农村教师的时间较为零散,可将教研任务分割成独立的子任务,有步骤地达到教研目的,并能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在进行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时,尽量选用能够提供相对成熟社交关系的微型移动教研平台,如QQ、微信等,确保传播信息的可靠性。

3.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与诊断

对教研主题的选题合理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是否与真实课堂教学直接联系;是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易于使用移动终端开展;能否引起教师深度反思情况等方面。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方式是多元的,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研员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和教研员都可对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看法与改进意见,完善整个微型移动教研活动。

4.问题的处理与完善

根据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与诊断环节提出的反馈信息,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并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加以检验、发现问题、再处理、再检验,循环往复,日臻完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

六、小结

微型移动教研使教师的研修学习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催生了随时随地的教师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只是借助PDCA循环模型和活动理论分析设计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设计框架应用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研实践,需依据具体情况考察该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的实效度。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杨晴 李志平 柴飞

上一篇:法制宣传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小学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