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栏目设置分析

摘要: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2019)经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审定后,于2019年秋季学期在北京等5个省市首先使用,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标”“新教材”阶段。新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从栏目设置的视角来看,通过“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和“化学与职业”等栏目的设置,拓展和深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活动”“研究实践”等栏目的设置,提升学生化学学科实践能力;通过“思考与讨论”信息搜索“方法导引”以及“整理与提升”等栏目的设置,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方法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栏目设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1x.018

*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人才引进/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后疫情时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现评价研究”、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PBL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物化形式与文本素材,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和编写指导意见,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在2004版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如从学科本质出发建构了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了栏目功能使核心素养得到外显、精编了内容素材使学科育人价值得到彰显等[2]。特别是新教材当中的栏目设置,在2004版的基础上,保留了“科学史话”栏目,整合了“科学视野”和“资料卡片”栏目,优化了“科学·技术·社会”栏目,新增了“化学与职业”栏目。从形式上来说,使人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新教材的栏目设置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平台,具有特殊的功能。

一、拓展和深化學生对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

1.基于学科主题大概念的“科学史话”栏目

本次化学课程改革,以学科主题大概念为线索,构建起了新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学科主题大概念有5个: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这5个学科主题大概念,统摄一类化学知识的化学学科概念或者化学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3]。新教材的内容体系架构和内容选择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设计理念。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科学(化学)史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概念、体会化学学科思想、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以及掌握化学学科方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4,5]。新教材在“科学史话”栏目所做的调整,凸显了其对科学(化学)史之于学生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的重视。具体来说,与2004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科学史话”栏目有这么几个变化:一是对非“科学史话”内容做了删减和调整。例如,将2004版“科学史话”栏目中的“丁达尔效应”删除,调整到了新教材的“资料卡片”栏目中。将2004版“科学史话”栏目中的“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调整到了新教材的“资料卡片”栏目中,并将名称改为“氯气的命名”。二是“科学史话”栏目新增了较多内容。2004版教材共有4个“科学史话”,新版教材则一共有8个“科学史话”。三是在新增的基础上,每个学科主题大概念下都设置了“科学史话”栏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价值。新旧版教材学科主题大概念下的“科学史话”对比见表1。

2.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资料卡片”栏目

按照学科主题大概念选择和组织了核心内容以后,新教材将一些对学生核心内容学习起到支撑作用、拓展和补充作用的学习内容纳入了“资料卡片”栏目。而且,每个学科主题大概念下都有相应的资料卡片。

与2004年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原有的“资料卡片”内容进行了甄选和调整。新版教材“资料卡片”栏目,从数量来说,较2004版明显要丰富得多。从内容来说,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对应性,即每个学科主题大概念下都有相应的“资料卡片”对核心内容进行支撑、拓展和补充。2004版教材“资料卡片”内容则相对比较集中在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其他学科主题大概念下“资料卡片”内容的支撑性略显单薄。二是时代性,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前沿的材料和能源信息,如合金材料、芯片和可燃冰等,通过“钢中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高纯硅的制备”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料卡片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补充。在2004版教材中则较少看到这样的资料。三是生活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可以进行同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新教材通过设置“人体中的铁元素”“食品中的二氧化硫”“酒精度的意义以及分解过程、危害”“食品包装中的脱氧剂”“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资料卡片”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化素材。新旧版教材“资料卡片”内容的对比见表2。

3.深化学生认识学科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

科学·技术·社会(STS)是学生认识化学为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所做重大贡献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学生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视角。

2004版教材的“科学视野”栏目中部分内容与STS有关,部分内容与STS无关,新教材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例如,“电泳现象”“SiO2的晶体结构”“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盐元素-卤素”“范德华力”等内容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被删除。“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新型陶瓷”“神奇的催化剂”等则被保留。另外,“未来金属-钛”“壁虎的脚与粘黏剂”“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和“人造血液”等内容被“合金钢”“粘合剂和涂料”“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和“化学与药物设计、合成”等内容取代,以全新的方式呈现。

新教材通过对“科学视野”栏目的调整和整合,并单独设置“科学·技术·社会”栏目,既突出了该问题的重要性,也为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提供了显性化的平台。与此同时,新教材在这一栏目上,突出了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环境监测、材料、电池、催化剂、建筑、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农业、医药和新能源等,进一步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丰富应用和重要价值。

4.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化学与职业”栏目

“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呈现化学学科的丰富应用为学生认识化学学科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化学与职业”栏目则从化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面为学生认识化学学科价值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认识视角。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希冀学生能够有正确价值取向,具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更希冀学生能够继续从事化学学科的学习、研究工作,通过化学的学习、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版教材在2004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化学与职业”栏目,并为学生提供了化学科研工作者、水质检验员、测试工程师、科技考古研究人员、化工工程师、电池研发人员、营养师和环境保护工程师等与化学密切相关的职业发展取向。这些职业涵盖化学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材料、考古、化工、营养等多个学科的多种职业,为学生终身学习、研究和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化学学习提供了动力,有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实践能力

1.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实验”“探究”和“实验活动”栏目

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能够启迪学生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实践能力。

新版教材围绕化学实验这一核心内容,设置了“实验”“探究”和“实验活动”等三个模块的实验内容。其中,“实验”部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实验教学内容,以教师演示為主,学生完成为辅。“探究”是体现探究过程和思路的活动,以实验为主,兼顾其他形式[6]。新教材中,“探究”活动共有7个,包括“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物”“探究利用覆铜板制作图案”“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探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设计简易电池的设计和制作”“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探究烃的分子结构”等。与2004版教材比起来,“探究”数量由原来的13个下降到了7个,但是“探究”的内容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探究”内容本身来看,原教材中的“Fe3+的检验”调整到了“实验”模块,更加突出了实验的探究性。从“探究”内容分布来看,“探究”活动分布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简单有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多个学科主题大概念之下,“探究”内容更有针对性。“实验活动”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要求的必做实验。

2.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栏目

2004版教材设计了“实践活动”栏目,共有11个,包括“制作物质分类交叉图”“撰写关于金属性质的论文”“分析空气污染成因”等。新教材在2004版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研究与实践”栏目。“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置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中“研究与实践”栏目共涉及“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和实践活动7个,包括“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认识元素周期表”“测定雨水的pH值”“了解车用能源”“了解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和“豆腐的制作”等。同样的,这些“研究与实践”内容均处于学科主题大概念下。与2004年版的“实践活动”相比,这些“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更强,实践性更强,社会化更强。综合性更强指的这些课题、项目和实践活动不仅有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践活动,如“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认识元素周期表”“了解车用能源”和“了解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等,还有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活动,如“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测定雨水的pH值”和“豆腐的制作”等。实践性更强指的是完成这些课题、项目或实践活动,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理论,还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层面进行化学学科知识的应用。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运用到化学实验,还需要进行资料查询与筛选、信息分析与评价、方案的设计与研讨、报告的撰写与提交等。社会化更强指的是这些课题、项目和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大多属于STSE问题,是集中体现化学学科应用价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方法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开展高阶思维活动的“思考与讨论”栏目

新教材对2004版教材中的“学与问”“思考和交流”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新的栏目“思考与讨论”。从表面上来看,只是改了个栏目名称而已,其实不然。从问题的设计、任务的挑战度来说,新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均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高阶思维活动。所谓的高阶思维活动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化学高阶思维活动包括概括关联活动、解释说明活动、推断预测活动、设计验证活动和分析评价活动等。[7]

新教材“思考与讨论”栏目共有50个问题或任务,平均每章6个。其中,概括关联类活动有:“结合初中学过的氧还反应知识填表,比较反应前后物质价态变化,讨论反应类型与物质价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Fe3+、Fe2+和铁的相互转化关系”等;解释说明类活动有“观察甘氨酸和苯丙氨酸的结构简式,辨认其中官能团,说明其结构的共同点”“周期序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有什么关系?”等;推断预测类活动有“根据卤素原子结构,推测F、Cl、Br、I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生活实例,预测烷烃具有哪些性质?”等;设计验证活动有“实验室如何得到氢氧化亚铁?”“醋可以除水垢为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比较醋酸、碳酸和盐酸的酸性”等;分析评价活动有“举例说明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何看待零添加、不含防腐剂等说法”“围绕煤、汽油和柴油等作为燃料的使用造成污染,但不使用又会影响现代生活,从社会不同人群角度分析讨论”等。

2.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方法的“方法导引”“信息搜索”栏目

掌握化学学科的方法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方法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方法,对于开展化学学习和化学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掌握信息搜索的方法,通过信息搜索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路径。

新教材开设了“方法导引”栏目,凝练出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分类方法、模型方法、预测方法、化学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室中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方法、变量控制方法、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视角和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等8种代表性方法。其中,分类方法是化学学科最为基本的方法,通过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模型方法是化学学科常用的方法,实物模型、符号模型和理论模型等都是模型方法的具体应用样态,应用模型方法也可以实现预测;实验室中制取气体装置的方法、化学实验设计方法则从一般方法上升到了方法论层面,即化学实验设计的方法;变量控制方法是化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归属于化学实验设计方法论;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则是科学认识方式的重要内容。

新教材开设了“信息搜索”栏目,其需要搜索的信息,是“资料卡片”功能无法提供的信息,也就是说,“资料卡片”所提供的内容是对核心内容起支撑、拓展和补充作用的内容,而“信息搜索”栏目的内容则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搜索手段分析和理解的信息。这对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新教材“信息搜索”栏目要求学生自主搜索的信息有6个,包括“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查阅我国酿酒和酿醋的传统方法,结合生物课糯米酿酒活动,分析该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搜索食品添加剂的信息,对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和总结”等。

3.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化水平的“整理与提升”栏目

2004版教材设置了“归纳与整理”栏目,新教材对该栏目进行了优化,设置了“整理与提升”栏目,从字面意思来看,二者的重点和功能是不一样的。2004版教材侧重引导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整理,通俗地讲就是对知识进行分类。而新教材则侧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也就是要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结构化认知,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

以“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主题为例,2004版教材“归纳与整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质的分类,直接给出了物质分类的重要意义,强调分类的标准意义和分类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物质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将离子反应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罗列和串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做了平面化的关联。如此处理,学生学到的知识仍然是“散点”,知识之间无法建立关联,无法从知识学习到形成素养。新教材则不然。新教材“整理与提升”栏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物质的分类,强调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视角、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视角分别对物质和分散系进行分类。第二个部分是化学反应的分类,同样强调了角度问题。第三个部分是物质的转化,强调了不同类别物质的转化,建立了物质转化的图式模型;从宏观表征(宏观现象)、微观表征(微观实质)和符号表征(符号表征)“三重表征”视角对离子反应主题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结构化呈现;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发展的图式模型出发,抽提出元素(宏观视角)和电子(微观视角)两个认识视角,通过图式模型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做了关联。不难看出,新教材的“整理与提升”栏目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舍弃知识的罗列和堆砌,也就是“去散点化”;二是利用图式模型等在相关概念间建立关联,也就是“关联化”;三是重视认识视角的抽提,也就是“认识视角化”;四是重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基于关联、基于模型、基于视角的结构化。这种栏目设计会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對知识进行关联、结构化,进而为学生形成化学学科观念,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晶.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编制——简析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的变化特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5):1-4.

[3]郑长龙.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及解析[J].化学教育,2018,39(9):41-47.

[4]孟献华,李广洲.国内化学史教育研究述评[J].化学教育,2011,32(07):5-8.

[5]庄乾敏,刘冰,张雪.基于化学史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以“胶体”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3):28-32.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郑长龙,孙佳林.“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71-78.

作者:孙佳林 曹书梅

第2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分析

摘要:根据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行动的定向、行动的模仿和行动的熟练,探讨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的衔接性问题,指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重复性、渐进性和整合性都体现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衔接性。同时总结了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内容的衔接性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操作要求;教材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中华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1:181,1399,1398.

[3]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9.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作者:郑景景 王喜贵

第3篇: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图文科学性与教学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新教材以直观的插图形式向读者呈现了教材所叙述的事物的形态和变化规律,想补充于说明文字,促进教材内容更加完善,在教材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近些年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对新教材插图和相关文字的教学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列举了几个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化学教材中师生都比较关心的图文科学性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图文科学性教学问题

一、对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的实验

教材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通过对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的原理的仿照,而进行的半定量的原理性实验。教材中图2-3展示了是对该试验所用的仪器和装置的展示。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想要得到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5的准确的结果相对较难,所以可能会在一些课堂上看到根据这个1/5的误差展开的分析。如水的体积比1/5小,可能是因为:(1)红磷燃烧不充分或红磷的量不够;(2)没有冷却至室温便把止水打开;(3)装置缺乏较好的气密性。比1/5大,可能是因为:(1)没有把止水夹夹紧或没有使用夹子;(2)塞瓶塞的动作相对较慢。这些分析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可能对于竞赛备考比较适用。但在新课中,对于初学化学,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这种误差分析容易把教学主题沖淡,对大多数学生兴致会造成影响,所以刚开始讲授时一般不建议进行误差分析,可在总结复习时适当提出。当前对实验有许多改进,主要是测量精度的提高,保证瓶内进入水的体积为1/5,因此初中阶段的演示实验,应该尽可能使用通用的标准化仪器,主要突出原理,避免因仪器过于复杂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教学主题偏离。

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教材中图2-11表示的是氧气中硫在燃烧时使用的仪器和部分实验现象。一些实验把其改进为消除SO2产物的污染,把装置设计的比较复杂。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预先在集气瓶中盛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把硫粉的用量适当减少,并及时把火焰熄灭,就可以避免明显的空气污染现象产生。改进的过于复杂的装置与简明性的演示实验的原则相背离,会使学生的理解负担增加,进而对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也不应绝对强调实验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应转变思路,采用多种灵活的途径进行。如根据教师上述操作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对这样设计的目的进行讨论,既使其化学知识得到拓展,还对其宣传了绿色的化学思想;而且这个实验让学生闻到的SO2的味道只有极少量,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环保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升。

三、电解水实验

教材中图4-25的“电解水实验”使用的是霍夫曼水电解器。有的教师教学工作中反映使用该电解器操作实验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电解过程中溶液会呈现淡黄色,却只能得到相对较少的氧气量。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前一些水电解器为节约成本,以锰钢或不锈钢替代Pt电极的使用。因为电极中有活泼元素Cr、Mn、Fe等,容易在电解时被氧化,造成溶液变色,在此过程中还使电量和部分新生成的氧气被消耗,降低了收集到的氧气量,最终导致实验结果想要达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相对较难。

四、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教材中图5-2显示的“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原实验教科书中使用的是白磷,有明显的实验效果,但白磷是一种危险品,公安部门对其管控比较严格,现在许多学校想要获得较难。再加上考虑其环保和安全性,在新教材中开始使用红磷。一些教师都反映红磷在实验时较难点燃,因为红热的玻璃管温度比红磷的着火点(200℃)高许多,无法燃烧的原因主要是使用的红磷干燥性不够。实验室中久存的红磷试剂瓶中,在红磷固体上方常有一层“水”,其实是在存放红磷时产生的氧化物吸收的水形成的亚磷酸、磷酸等的混合液。在使用湿润的红磷前应用水先洗净,然后抽滤和过滤或用滤纸吸干,经过干燥后再使用。教材中图

5-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中为了操作更加严谨而把烧杯实验容器改为带橡胶塞的锥形瓶。因此把该探究活动的两个实验装置都设计成了封闭的体系,构建成了简单、典型的模型,把其他因素的干扰排除在外。然后接下来教材中的图5-5、图5-6显示的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和镁条燃烧实验,这两个化学实验都是在开放的体系中进行的,也属于非模型化、非典型的体系,和实际情况更接近的状态下产生的大多数的化学反应。第一个实验因逸出气体导致天平不平衡,第二个可能因镁条的氧化而增加重量或因其产物飞散在空气中而导致减重,对其称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中新设置了两个“想一想”环节,指导学生预先在实验前进行相关思考,带着问题来对实验进行观察,最后再根据“讨论”环节科学的解释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郭震.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图文科学性与教学问题例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3):71-74.

[2]朱玉洁.陈凯.康正龙.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例析——以南京地区所用教材为例[J].化学教学,2014(7):16-18.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

作者:常世劲

第4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收集整理: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白晋阳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中。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本单元教材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史和化合价四个课题。它们包括原子结构

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的计算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技能还是中学生进行探究轰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所以,本单元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学地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单元有三个课题。课题1通过一系列探究轰动,引导学生能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课题3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在学习了元素

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教材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教材比较集中地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它们的性质、用途和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

内容,与以往的初中教材相比,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第九单元 溶液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中安排了6个“活动与探究”,每个课题3个,是探究学习安排得最多的单元。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本单元是一个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社会生活的学习单元,着重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从知识内容上看,它们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程标准对它们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但是这些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教学感受

一、新教材的变化: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且新教材在内容

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2、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实验特别多,实验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特别是把旧教材中的象气体的验满、鉴别等多个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重视学生动手做、动感觉器官观察,动笔作笔记、动脑设计,有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按先给范例引导学生,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重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的培养,避免了旧教材实验现象以结论给出只要求学生记、背的弊端;重视探究,新教材专门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调查与研究、讨论等栏目设置,将学生置于探究的氛围之中大有裨益。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对知识的广度较多涉猎,而对知识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别是对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读,但设置了讨论栏目,让学生有许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同时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习题中,增加了一些迁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

4、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图文并茂的排版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 ,也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觉,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让师生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巩固所学知识,不用过多再去搜集资料、编写习题,减轻了师生的课余过重的负担,同时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从栏目的设置上,设置了“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等”十几个栏目,体现不说话老师的关怀,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先关注“个人”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民族、国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5、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避免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系统为中心、重知识结论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独立掌握相关技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拨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或自选方式达到目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们的教师多数都叫学生谈其体会,可见在新课标的每一层要求上,学生参与的成分都相当高。

6、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整体难度降低,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三、存在问题:

1、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对教师教学存在不利之处;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使初高中化学知识脱节太大,让学生在高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到困难;还有现行的评价机制制约了新教材的真正实施,从本质上看,有不少教师还是用的老方法上新教材,呈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得新教材的优势无从发挥,新课标无从具体落实。

2、老师按教材的意图去教困难重重,要花费比过去传统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县局业绩评价时还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化学教材中有23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课堂要占用较多时间,学习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老师们担心考试跟不上,因此实际教学中就没有真正去一一落实。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设想和意图难以实施,结果有些好的栏目和内容,就变成了“花瓶”和“摆设”,形同虚设。

3、针对一线的教师有目的、有意义、有实效的培训太少。专家教授的介绍分析往往都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改革的重大意义,课程设置的高深理论等,但对于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教材的处理,遇到的问题矛盾等却谈的肤浅、笼统,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大。

4、我们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室以及各种器材、药品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开展,如“酸碱指示剂代用品的制取实验”、“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等,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

5、教材内容安排与农村学生认知水平脱节。农村中学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新教材忽略了农村学生的科技认知能力,加之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药品仪器短缺等因素,出现了教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理论

联系实际,新教材应尽量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科研等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验设置要便于完成、要面向农村学校。

6、探究性的活动无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农村中学目前的现状:一是班级生额过多,教室拥挤无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大多数学生科技基础差,无法完成需要动手动脑能力的探究实验;三是学生对资源整合能力差,无法将搜集、调查、了解等探究活动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转化为“生产力”,教材安排的有些探究性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影响。

7、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主题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侧重于从化学学科知识的结构化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但概念过于集中,提出过于“突然”,不能很好的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有一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一落千丈,产生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分化点。

8、氢气的制取,煅烧石灰石等重点内容已删掉,但习题及中考中又出现相关考题,知识点存在吊链情况。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重新审视教材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选取,势在必行。

9、新教材版面设计采用了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但上下册教材中几乎没有提供几个网址。建议充分地利用版空,采用各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的给予量,附上网址,尽量往电子教材发展。

四、对新教材有关内容的建议:

1、教材上册活动与探究:给分别盛有3mL水的三支试管采用不同的方法加热,然后让学生总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我认为给物质加热,这里的物质应该考虑到固体和液体两种情况,教材编写只考虑到了给液体加热而忽略了给固

体物质加热的情况,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如何总结?因此,建议教材编写可增加给固体物质加热的情况介绍。

2、教材上册水的电解实验的装置切断电源后,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我认为此操作不妥,因为在做电解水实验时为增加水的导电性,我们一般在水中加入了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而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再者,用此装置效果也不好,应该用霍夫曼水电解器代替图中简易装置,实验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检验。

3、教材上册把元素分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来讨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在书后元素周期表中却通过不同颜色告诉学生元素有金属和非金属之分,前后不对应,容易引起学生疑惑,也不便于学生自学,建议教材编写时前后一致或点明元素分类的多样性等。

4、教材上册在描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时,在第一步中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在括号内)“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我认为这个说明没必要,因为化学方程式中要用等号,如果先使用了短线,最后短线变等号更容易。

5、教材上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水下白磷要用硬纸圈圈住。由于纸圈质量小、又无法固定,实验操作中在氧气流的冲击下使得实验很难进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实验使用的热水不宜温度过高,否则白磷会熔化。建议改用铜片圈加以固定,采用70 ℃以下的热水,可确保实验操作顺利,实验效果良好。

6、教材上册实验:将燃烧的蜡烛放在倒扣的烧杯下,及置于正放的烧杯中并向里边缓慢加入碳酸钠和稀盐酸,其目的都是推出隔绝空气(或氧气)的灭火原理。应该增加对另外两个原理的验证试验,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7、教材下册在叙述饱和溶液概念时最后说道:“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这种说法不妥,因为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另一种溶质来说可能是不饱和的。建议改为:“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8、教材下册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总结不全面,因为根据溶液组成,学生很容易想到减少溶剂这一措施,根据实际应增加“蒸发溶剂”的方法。

9、教材下册将原来的“电离”概念去掉,换成了“解离”一词。我认为较好,但不是最好,理由如下:原来的“电离”容易使学生认为是通电才可以发生, 现在的“解离”一词本质上是分离的意思,何不直言为“分离”呢?这样更贴近生活些。另外,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酸、碱、盐概念,应在课后补充资料,介绍电离知识。

10、酸、碱、盐的概念没有明确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碱、盐之间反应的规律很复杂,教材的编排却淡化了它,仅仅安排一个探究活动和讨论来替代,我认为削弱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经过了不断的学习,大量的实践之后,我认为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不仅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融合与联系,更注重强化学生从死记知识走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还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过程中养成了科学态度,获得科学品质,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6篇: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报告

九十七中学 化学教研组 孙宇亮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林治强

摘自:《人教社》

作为国家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大连市开发区自2001年秋季承担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进行实验。

一、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1.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新教材比较完整地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从基本理念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内容的启蒙性和基础性,选取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3.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新教材设置的内容科学。准确,没有违背事实和真理的现象。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金属硬度的比较”“碱对鸡爪的腐蚀”“纳米材料”“C60分子”“海底可燃冰”“形状记忆合金”“导电塑料”等内容。新教材既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调动起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兴趣。同时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降低不必要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型、开放型、实践型的题目,为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特点的机会。在编排上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化学概念和观点注意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二、新教材与教师、学生的适应性

1.新教材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意对生活、环境现象的观察和经验,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同时也促使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处理上发生转变,从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学科知识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过渡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融合学科知识,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经验。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新教材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为教师提示了教学的过程,同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中有与学生对话的阅读部分,有引导学生活动的“实验”“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部分,有提纲挚领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归纳部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比较合理和完整的学习过程。

3.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内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基

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内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活动与探究”部分,上下册共设置32个“活动与探究”,主要是以实验承载。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又注重探究的价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第7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

1、

2、

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3.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本模块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可以说是从基因的角度来达成上述认知目标的。(如图1所示)

3.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程目标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主要安排在本模块中,特别是在教材《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两章。

模型方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和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稳态与环境》模块则进一步练习各类模型的构建。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训练、数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本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此外,、本模块还涉及生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从遗传角度看,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从进化的角度看,所有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3.3.2、生物进化的观点 本模块对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但由于遗传学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对生物进化的原理有深入的理解,生物进化观点的建立还处于初级水平,面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还缺乏鉴别能力。本模块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关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贡献和局限性也做了辩证的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提高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甚至伪科学论调的鉴别能力。

3.3.3、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模块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摩尔根尊重科学、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达尔文既能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不足的精神,等等。这对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助益。

3.3.4、科学技术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材中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和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实际上,教材中有关反映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图(图2):

4.教学过程的建议(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第1节 分离定律 3课时(含活动)

第2节 自由组合定律 3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定律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

(2)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重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教学难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在已掌握的分离定律知识基础上,可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涉及到的二对性状分别拆开,一对一地进行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数学角度分析并得出(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也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结果。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要理解好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有相当的难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多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行为,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孟德尔假说的意义,也为下章学习减数分裂打好一定的知识基础。

第8篇: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英语(新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需要的趋势下,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在该集团出版的教材Go for it!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 改编的一套7~9年级英语教材。本套教材供7~9年级的学生使用。全套教材共5册,学期3年。

(一) 教材编写理念与思路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英语(新目标)》的改编,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二) 教材主要特点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本套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这套教材语言地道,有很多原汁原味、反映西方文化的文段;在第

4、5册的每单元之后设计编写了阅读专栏,所有内容均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的教学编写模式,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Section A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Section B是在Section A基础上的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运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况下,自主地补充或取舍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3、发展学习策略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过程。本套教材在编写的体例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均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包括帮助学习者做出决策,即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师用书的编写中,我们详尽地指导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编写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用所学过的语言去做事情。但它并不排斥语法教学,而是在准确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活动。因而,在本套教材的编写中我们遵循以下几点。

(1)语法知识结构的有序呈现。

本套教材力图在保持话题系统的合理呈现和保持任务型设计体例的同时,力图做到有序地安排语法结构的学习内容。

① 设置话题次序时充分考虑语法项目学习的合理性以及相关难度。

② 在每单元的第2页设置表格,呈现应知应会的语法结构(呈现的方式以实例为主,不作语法分析)。

(2)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所关注的人、事件和事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如讨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谈论个人的嗜好等;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输入信息,如,采访谈话或记录,咨询书信,实用表格等;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活动的动机,如,列举学生们不同的衣着习惯,引发学生谈自己的衣着习惯,并询问同学的衣着习惯;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事情,如,让学生探究算盘、雨伞、照相机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写一封应聘学校报刊记者的自我推荐信等。

(3)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活动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本套教材对于活动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每一个单元设计了相应的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互动。并优化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提供合作学习的语言示范,充实合作学习的真实内容和实施合作学习的行动指导,使教师能够从这些活动设计中得到具体的启示,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方式上看,本套教材也尽量做到多样化,其中包括:朋友交谈、新闻访谈、电子邮件往来、调查、互致书信、回答问卷,表达对活动的观感等等。

(4)任务链(Task Chain)的编写模式。

本套教材采用任务链的编写模式,旨在解决有限的语言知识和完成真实任务之间的矛盾。由于在编写设计中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任务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初级语言训练阶段,所以我们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真实任务。具体程序是:a.提供听觉或视觉的输入信息引入主话题,作为真实任务目标的示范;b.提供本单元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相关语境和训练形式;c.设计完成任务的输出形式(如,填表,做笔记,进行小组讨论,集体做游戏等);d.完成任务,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5、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树立自信,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套教材评价方面的编写中,我们尤为注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同时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用书每单元后的Self Check部分,我们设计编写了对本单元的词汇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学生自我评价内容(评价活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参与并指导),每册书还配备了评价手册。

(三) 教材结构和体例

1、教材结构

《英语(新目标)》是一套以学生用书为核心,以配套用书和音像制品为支持的立体化配套教材,具有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编写的特点。本教材的配套系统有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教学挂图等。

2、教材体例

本套教材的学生用书分别由10~14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6页)、2个复习单元(学生用书第1~5册)、阅读专栏(第

4、5册)这些主要部分组成,书后还设计有补充材料,如复习所用游戏、词汇学习记录表、英美语音对照表和词汇表等。其他配套用书以学生用书为核心,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来设计编写。以下是对本套教材第1~5册话题的分布统计。

一、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分析

注:表格中√表示单元主话题,◎表示某主话题在其他单元的滚动呈现或有所涉及。

第9篇:浅析新课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实验内容选择的特点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为了有效落实这一要求,新课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与设计,实验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明显增强。实验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

众所周知,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实验又是最主要的活动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但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得到了培养,还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时间,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再单列学生实验(而以前的教材却是严格区分的,尽管学生实验前也很难离开教师的演示)。

对于学生难以完成的实验,加注说明由教师来演示。这样的实验,有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浓酸、浓碱的稀释操作。有的对环境或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如硫的燃烧。

对于实验基本操作,也改变了以往把其作为学生具体实验前单独强化训练的单一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1、对简单的操作,一开始就单独练习,如固体药品的取用、玻璃仪器的洗涤等。

2、对稍复杂的操作,结合具体的实验,配合观察具体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练习,如量筒、滴管的使用、加热方法等。

3、对重要仪器的使用,在基本操作中融入探究性思考,如酒精灯的使用等。

4、对常用的操作,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代用品在家中进行练习。

5、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实验室药品使用规则以及仪器装置的连接、使用方法等以附录的形式介绍。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应当承认,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初中化学中引入一些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识到科学发现或科学规律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还可体会到因成功而带来的快乐(因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书上或与科学家的结果是一样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造成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学生也不能真正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新教材在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主要:有:

1、增加探究性和研究性实验。(含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2、在验证性实验中融入探索和研究的成分,增强实验的探索性与研究性。

3、将验证性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一种活动形式,配合思考与分析,以达到探

究的目的。如“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讨论与交流”、“拓展性课题”等,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三、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新教材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心理特点,弱化了实验内容过浓的学术味,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具体做法一是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燃烧条件的探索”、“粉尘爆炸”、“金属融化温度的比较”、“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等,并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二是在教材中设置了“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拓展内容,供教师和学生选做。

四、凸显实验内容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科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等。为了让学生形成辨证的科学思想方法,新教材的实验内容增强了生活气息和社会化程度。具体做法是:

1、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从观察与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入手,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化学发展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如“硬水和软水的区分”、“乳化作用的应用”、“测定身边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实验。

2、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和器具,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使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在“测pH”实验中使用生活中的常用液体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

3、通过一些化学史实、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提倡实验微型化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节约实验经费。

2、节省实验时间。

3、操作安全、污染小。

4、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器材来源广泛,既能养成节约习惯,又能因地制宜、人人参与;微型实验反应产物少,对环境污染小,便于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微型实验危险小,学生操作安全程度高,既减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心理紧张压力,又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心;微型实验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等能力的锻炼。此外,实验微型化也有利于一些实验条件差的学校按要求开出实验、开好实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六、引领实验绿色化

绿色化学就是环境友好化学,其主要做法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有害物,同时避免新的有害物质的产生。

新化学教材实验内容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如下:

1、大多数实验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无污染或污染小。

2、如果是污染性较强的反应物,则要求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实验或采取其它防护措施。

3、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

4、规范操作流程,强调注意事项,防止因偶发事件而引起的污染。

上一篇:各班护士职责及流程下一篇:小学廉政约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