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编写注意事项(精选8篇)
人教版必修①,必修②,选修④,选修⑥
鲁教版必修①,必修②,选修④
苏教必修①,必修②,选修④
《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
习题参考书:教材解析(高中化学必修①,必修②)化学周末培优(必修①,必修②,选修④)
教材格式:
1.页面设置:(统一用word编写)
纸型:A4
页边距:上下各2厘米
字号:大标题3号黑体,小标题4号宋体,正文5号宋体(还有些课外拓展的内容可用小五号华文仿宋体)
行距:1.5倍
2.正文
结构层次:标题居中,统一采用篇章节式,节后标题用一,(一),1,(1)表示;(大家尽量按照这个来,最后我会负责统一)
外文字母:
① 斜体字母:物理符号要排斜体,(pH例外,排正体);数学符号如x.y等排斜体;化学中分子构型,取代基位置等排斜体其后常加半字线“-”,如:o-(邻位),p-(对位),m-(间位)。
1 编写思想体现职业教育新理念
教材编写要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职业教育新理念。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能够就业并胜任岗位工作。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学习知识、技能, 形成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化学课程具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双重功能。
《医用化学基础》教材内容的遴选和更新应以卫生职业和岗位需求为目标, 即适度增加新知识和新技能, 体现现代科学的发展, 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 课程体系构建体现职教课程领域的3个转变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实现由教育专家主导向企业专家主导转变, 以课程体系学科知识为主体向以工作任务为主体转变, 以知识体系为主体向以能力体系为主体转变。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2部分组成。基础模块是该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医药卫生类专业所必需的内容, 主要包括反映职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知识性内容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内容。
3《医用化学基础》教材内容遴选原则
3.1 体现化学学科的基础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 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基础性体现在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原有化学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3.2 体现专业特点和知识的应用性
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为此, 教材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 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在职业模块知识点的选取中, 着重选取与职业岗位关联度高的, 强化化学知识、能力与专业、职业间的联系。如溶液浓度的计算应以临床常用计算方法为依据, 尽可能满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
3.3 体现医用化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及时删减教材中的陈旧知识, 增加新知识和新技能。如纯净乙醚在临床上曾长期作为吸入性全身麻醉剂, 但因其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现已被更安全、高效的新型麻醉剂安氟醚、异氟醚取代;多次注射以苯甲醇为溶剂的青霉素可导致臀肌挛缩症, 临床上已停止使用。应及时删减或更新教材中的这些内容。
4《医用化学基础》教材内容编排原则
4.1 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
教材内容编排在纵向上注重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横向上打破学科界限, 向专业需求渗透。通过“知识链接”“案例分析”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在相关领域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可依据脱水患者血浆的渗透压状态为其补充液体。可将盐 (9g/L的氯化钠溶液) 、糖 (50g/L的葡萄糖溶液) 和碱 (12.5g/L碳酸氢钠) 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不同渗透压的溶液。这既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 又突出了与专业的横向联系。
4.2 教材内容遵循逻辑顺序
教材内容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由基础到应用, 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编排, 从原子的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配位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各知识点环环相扣,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链。
4.3 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
教材内容编写要结合学生实际, 有关知识点的表述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结合图、表等, 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对于术语和概念应尽量举例说明, 降低教学难度。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实验现象用彩色图片展现, 便于教和学。对于涉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也应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加以介绍。如有机化合物部分应以最简单、最常见化合物为基础, 然后介绍同系物。以醇类为例, 从乙醇的结构、性质入手, 推理出其他醇类的结构、分类和命名;再列举医学上常用的该类化合物。
5《医用化学基础》教材内容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设置目标与任务、理论与实践、达标与检测3个模块。
5.1 目标与任务模块
(1) 目标:理论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实践操作分为学会和熟练掌握2个层次。
(2) 任务:列出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通过醇、酚和醚类化合物的学习, 知道乙醇、苯酚、甲酚、安氟醚和异氟醚等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溶液浓度的配制和稀释方法在临床上会配制各种注射用、大输液用药液等。
5.2 理论与实践模块
为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可读性及趣味性, 除正文外, 还设立了“情景设置”“做中学”“案例分析”“知识链接”“课堂互动”“重点提示”等附加栏目。通过“情景设置”起到导学作用, 激发学生求知欲;“做中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 实践操作,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链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补充,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体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岗位的联系;“课堂互动”设计问题讨论, 便于学生思考和教师提问,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案例分析”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工作实际, 彰显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重点提示”以要点形式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归纳, 便于学生复习。
5.3 达标与检测模块
围绕目标和任务, 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讨论及案例分析题, 以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
6 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大纲不统一。2008年卫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助产、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 共安排36学时;2009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 (医药卫生类) 化学教学大纲, 共安排78学时。
摘要:以“化学平衡”为例,梳理德国教科书《今日化学SⅡ》中核心概念的编写特色。有以下五点可供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借鉴:选择真实的情境并一以贯之;突出图像的直观作用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充分运用实验活动助力概念形成;利用数据分析,调动逻辑数理智能促进概念同化;精心设置实践型作业,在综合应用中理解概念。
关键词:德国教材;化学平衡;核心概念;编写特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17–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加德纳提出课程应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使核心概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适应不同的智能组合而反复呈现。德国教材素以重教育现代化和实用技术著称,教材重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科学前沿联系、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微观本质的揭示,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实验技能等方面均有显著特色。本研究以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高中化学教材《今日化学SⅡ》(ChemieHeute-sekundarbereich SⅡ)[1]中的“化学平衡”知识板块为例,关注德国教材对核心概念这一重要内容的编写特色,以期为我国的教材修订及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教学功能
1.1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及理论等基本理解和解释,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确定中学化学平衡内容有以下核心概念:可逆反应的限度,化学中的平衡,平衡常数,勒夏特列原理。
1.2 教学功能
核心概念是学科的灵魂,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形成的超越事实的思考方式,具有统摄性和概括力。核心概念可以为新知识的获取提供组织结构,从而使学生于在校期间和毕业后能够运用这些核心概念迅速获取新知识[3]。奥苏贝尔提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观念,从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和迁移。核心概念的体现方式反映了学习进程。
2 德国教材核心概念的编排特色
2.1 德国教材中“化学平衡”内容
在德国教材中,化学平衡各部分内容采取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见图1。
国内教材将化学平衡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分列两个单元,德国教材则由化学平衡统领,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呈现,从四大平衡事实的分析研究中总结出平衡学习的基本观念,再提炼上升为核心概念,最后回归到实际应用中深化理解。
通过“事实提炼→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应用”的编排特色,呈现出认识发展趋向而非知识解析取向,核心概念的“核心性”正是在这种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在知识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上,存在情境素材、图表图像、实验设计等特色,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引入方式,同一主题也采用多样的方式方法,采用归纳式的教材生成路径,实现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应用和创造。而且,不同概念的生成路径相同,这对于进行方法教育无疑会很有好处。
2.2 “化学平衡”的核心概念编排特色
2.2.1 真实的情境引入概念并贯穿前后,激发探究热情
化学概念的产生本身就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经过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概括和抽象形成的[4]。化学史实、化学现象、生活场景、自然现象、化学技术发展等真实具体、生动丰富的情境素材,在德国化学教材中被高频度使用,如化学平衡的引入部分,提供了这样的情境素材:高原训练,家务中的钙沉积,由氨制造的肥料和炸药,食品香料,工业炼铁,尿结石等。通过这些真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体验到化学平衡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存在。同时,以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激发出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工业上怎样做到大规模合成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不能进行到底?可用什么办法更快更少花费地完成反应?草酸钙什么情况下能结晶出来?学生的质疑意识一旦苏醒,他们必定会积极地寻找证据,在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附录部分,典型的情境素材有:水垢的形成与处理方式,高山病、潜水病、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氰中毒的治疗等。不仅如此,教材的作业设置,也依托真实情境。如,双效催化法生产硫酸、氨的合成、合成气和转化等。注重真实情境的全程性和发展性,可为学生提供检验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载体,引领学生开展学习过程,体验将科学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2.2 突出图像图片设计认识概念,促进思维加工
德国教材的化学平衡内容,有着丰富的图片信息,尤其在模型表达和微观问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丰富的插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感性思维促进理性思维的加工,促进核心概念的形成。图片使用情况统计如表2。
平衡建立的过程和平衡状态的动态性是化学平衡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概念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平衡建立模型实验图(如图2),用粗细玻璃管分别表示正逆反应速率,模拟了瞬间速率的变化,直观地表达了从两个方向建立平衡的过程,为学生画出速率时间图、浓度时间图提供了直观的素材。随着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正逆反应速率也在逐渐变化,二者差距逐渐缩小,当ν正=ν逆时,各物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达到平衡状态;如果继续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ν正≠ν逆,平衡被打破,通过调整浓度再次达到ν正=ν逆,新平衡建立。用直观的模型图,以形象思维演示抽象的概念,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氨的合成内容中,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化工生产的认识差距,把陌生、复杂的生产场景以简明清晰的工艺流程方式加以展示(见图3)。
氨的生成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中粒子数减少。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压力下更有利反应的进行。催化剂层之间连有热交换器,用以带走气体混合物在生成氨时释放出来的热能。合成在循环操作方式下进行:生成的氨用液化的方式不断从混合物中除去,没有反应的气体和新加进去的合成气一起重新通入反应器。分析反应特征,应用勒夏特列原理,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有利于反应转化与速率的合适条件。学科能力的发展目标,是在事实知识的学习中形成观念与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有效的方式迁移。这同时也是核心概念的教学价值。
用不同长度的箭头,直观表示反应在低温和高温时的转化程度(2000K、2700K),反映不同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突出表现了温度决定了平衡的位置;温度变化时,平衡向“对抗”的方向移动。
2.2.3 在实验活动中生成概念,形成科学方法
苏教版教材在相关内容中设计了5个实验活动,而德国教材中有11个实验活动,统计如表3。
从实验数量上看,苏教版教材与德国教材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没有大的差异,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苏教版教材多安排探究实验与方案设计,德国教材中,实验活动安排在每节内容之后,设计严谨,对实验步骤、材料与作业,均有明确要求,实验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运用自然观察智能,进行思维加工,促进概念形成与同化,见以下案例。
亚铁离子与银离子的反应及其逆反应
材料:漏斗,滤纸,塑料注射器(5mL),硝酸银溶液(0.1 mol·L-1,稀),硫酸亚铁(0.1 mol·L-1)在稀硫酸中的溶液,硝酸铁Fe(NO3)3在硫酸(稀)中配成的浓溶液,盐酸(稀)。
步骤:
正反应:
1.在试管中放置5mL硝酸银溶液,加入5mL硫酸亚铁溶液。将混合物放十分钟后立即过滤。
2.在滤液中滴入盐酸。
逆反应:
1.将滤纸上的银用水彻底洗涤,直到滤液中不再能检验出银离子为止。
2.在银上加几毫升硝酸铁溶液。
3.将滴下来的溶液收集在干净试管中,加盐酸检验银离子。
作业:
a)写出反应方程式。在正反应中如果过早过滤有什么影响?
b)在正反应的滤液中溶入一些硫酸亚铁,提高Fe2+离子的浓度,会有反应发生吗?
相比苏教版设计通过检测少量反应物的存在来定义可逆反应,德国教材通过浓度变化来控制反应的方向,揭示可逆反应存在的普遍性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在思维要求上有明显不同,侧重对确定结果的验证、解释,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供具体实验材料、明确的实验步骤,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特点,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相应的实验作业的完成有明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不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的作业中,实验作业在知识延伸和思维拓展上存在明显优势。
2.2.4 数据分析同化概念,调动逻辑数理智能
硫酸铅的物质的量浓度乘以硫酸铅的摩尔质量(M=303 g·mol-1),得到以质量浓度β表示的溶解度。
β(PbSO4)=0.039 g·L-1
通过归纳推理,将溶度积和溶解度关联起来,理解二者在表述物质溶解能力方面的异同,由此得出结论:盐的溶解平衡可以定量地用溶度积Kw来描述,Kw是由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出来的。并没有限定难溶盐存在的溶解平衡,盐类只要达到饱和溶液,都存在溶解度平衡。根据离子浓度关系又回到“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定量描述,利用Q与K的关系可以判断反应的状态”的核心概念上来。同时,引入pKw分析方法,对于过小的数值,经过对数处理得出便于比较分析的数据,与用pH描述溶液的酸碱性相一致。经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这种方法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据处理和应用、数形结合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
2.2.5 实践类作业解答应用概念,促进系统理解
概念学习要遵循“应用至上”的原则,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德国教材中的作业设置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章节末专门的复习练习题和扩展题,章节中在实验部分与概念提出之后都有针对性的作业,数量不等,形式多样。
从作业内容来看,相比我国教材设置的侧重概念辨析、知识理解为主的作业,德国教材提供大量的实践型作业,均指向生产生活中平衡类实际问题的解决,侧重理论指导下实践方案的优化组合或选择。如,冰面上的冰鞋效应,雾的形成与消失;平衡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夏季长期炎热使海里和河里的鱼死亡,说明这一事实。从实验中认识到的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学习了硫酸的合成路线之后,针对生产过程设计10个题目。
从解决方式来看,相比我国教材作业的直接应用概念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活动,德国教材中实践型作业设置侧重信息技能的培养。如查阅稀硫酸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查阅氨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查阅工业上如何由煤得到氮;查阅德国最重要的基本化学产品的年产量,并用图表表示;查阅碘——直链淀粉包合物;查阅反应中,为了取得尽可能高的转化率,工业生产中采取了哪些方法?资源应用的多元化,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基本素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证据素材使用的意识,也突出表现了教材以认识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与核心概念的呈现方式统一起来。二者对比,德国教材作业更注重层次性与功能性,以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为特色,强调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概念放在系统里理解,避免碎片化的事实知识的孤立记忆。
3 启示
(1)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构建出学科核心概念发展体系是摆在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6]。教材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系统性,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德国教材关于核心概念的编排特色,从精选真实的情境素材、丰富的图片资料、严谨的数理分析、目标明确的实验活动、灵活多样的作业设置,都凸显了基于核心概念的“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而教”的教材意义。
(2)教材和教学要通过问题与活动的设计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事实、概念和核心概念间的联系。德国教材的优势对我国教材的改进或教学实践有着以下借鉴意义:运用类比模型展示、解析抽象概念,选择形象而生动的示意图都是注重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内容选择要注意STSE理念的渗透,利用化学工作及知识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验设置要强化情境真实、联系生活,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评价方式等方面多加关注;作业注意要结合实践设置,通过归纳类比、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Wolfgang Asseblbornusw.Chemieheute-SekundarbereichSⅡ. BildungshausSchulbuchverlage,2010:95~120.
[2]艾里克森著.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27~29.
[4]郭睿.我国化学概念教学二十五年[J].教育科学研究,2006,(4):47~51.
一、编写目的
计算机动画制作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中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动画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决定组织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二、编写原则
1.内容上要求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2.形式上力求体现多样性、生动性、创新性。
三、拟编写教材 1.书名
(1)《动漫手绘实训教材》(2)《CG绘画实训教材》(3)《图像处理实训教材》(4)《三维动画实训教材》(5)《Flash动画制作实训教材》 2.内容架构
(1)《动漫手绘实训教材》内容应包括„„。(2)《CG绘画实训教材》内容应包括„„。(3)《图像处理实训教材》内容应包括„„。(4)《三维动画实训教材》内容应包括„„。
(5)《Flash动画制作实训教材》内容应包括动画制作基础知识、绘制编辑图形、创建文本、使用元件实例与库、创建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和高级动画。
(三)教材的呈现方式 1.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2.教材编写使用统一的规范用语。
3.教材中可设计形式生动、具有可操作性的练习。
四、编写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 成员:
五、编写工作流程
1.2013年05月18日定方案、明确分工。2.2013年06月18日前完成资料与图片的搜集。3.2013年09月05日交初稿(含图片)。4.2013年10月15日完成审稿。形成定稿。
1.近三年国内外橡胶的市场现状或板块分析(包括BR,SBS,SBR);
2.国内BR,SBS,SBR的生产工艺(包括主要生产企业及其工艺路线,最好提供工艺路
线横向比较);
3.国内外BR,SBS,SBR的主要生产牌号和性能指标(最好能提供各牌号性能指标对比);
4.国内外BR,SBS,SBR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进展。
合成树脂分册
1.近三年国内外合成树脂的市场现状或板块分析(包括PE,PP,PVC,PS,ABS,EVA);
2.国内PE,PP,PVC,PS,ABS,EVA的生产工艺(包括主要生产企业及其工艺路线,最好提供工艺路线横向比较);
3.国内外PE,PP,PVC,PS,ABS,EVA的主要生产牌号和性能指标(最好能提供各牌
号性能指标对比);
4.国内外PE,PP,PVC,PS,ABS,EVA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进展。
乙烯及下游产品生产技术分册
1.国内乙烯生产技术及技术、成本分析;
2.近三年乙烯生产现状
有机分册
1.近三年国内外有机产品的市场现状或板块分析(包括烯烃类主要产品丙烯,丁二烯,苯
乙烯,醋酸乙烯和芳烃类主要产品苯,甲苯,二甲苯和环氧乙烷和醇类的甲醇,乙醇,乙二醇和C5,C9,苯酚,丙酮,MTBE,PVA等);
2.国内烯烃类主要产品丙烯,丁二烯,苯乙烯,醋酸乙烯和芳烃类主要产品苯,甲苯,二
甲苯和环氧乙烷和醇类的甲醇,乙醇,乙二醇和C5,C9,苯酚,丙酮,MTBE,PVA的生产工艺(包括主要生产企业及其工艺路线,最好提供工艺路线横向比较);
3.国内外烯烃类主要产品丙烯,丁二烯,苯乙烯,醋酸乙烯和芳烃类主要产品苯,甲苯,二甲苯和环氧乙烷和醇类的甲醇,乙醇,乙二醇和C5,C9,苯酚,丙酮,MTBE,PVA的主要生产牌号和性能指标(最好能提供各牌号性能指标对比);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编写组
一、编写目的: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趣味数学》,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趣味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二、编写原则:
1、主题性原则:内容主题鲜明,本教材分为“数学游戏”和“数学趣题”两部分。
2、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科学合理,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语言文字要规范,编排要合理。
3、趣味性原则:教材内容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进行编排,让学生喜闻乐见。
4、操作性原则:教材要有可操作性,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三、任务分工:
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由组长和每位成员分工完成教材的编撰。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万媛媛,负责教材整体编制与审定。
副组长:郭艳艳,协助组长完成教材体例与整体设计,协调教材各部分编撰工作。
成员:罗慧娟、王宁宁、朱文慧,具体负责一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刘艳、万媛媛、郭艳艳,具体负责二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四、编写要求:
1、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本次先尝试编撰供一、二两个年级全年(2014-2015学年)试用的《趣味数学》,根据试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总结经验后,再于后年暑期集中进行一二年级教材修订与其它年级教材编撰工作。
2、教材原则上不少于20课,计划按每周一课时执行。
3、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收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作为教学辅导之用。
4、文本格式要求(统一使用word进行编辑):
(1)大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三号、楷体、加粗。二级标题:小三号、楷体、加粗。三级标题:四号、楷体、加粗。正文: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格。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三级标题。其余各项均用word的默认设置。
(2)标题番号使用规则,整个教材的番号使用要统一,顺序是:一
(一)1(1)①。
5、所编教材提交形式必须是电子文档,某些特殊内容(如插图、绘画、手工作品等)可采用其他形式。
五、编辑步骤及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作好准备。(2月下旬)
2、3月6日前完成编写方案计划。
3、编写组集中讨论确定教材具体内容和教材标题,并对编写工作进行分工。(3月11日)
4、分组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材样本稿,交学校会审。(4月22日)
5、编写教材初稿,汇总、编辑、打印初稿。(4月28日-4月30日)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 以符号的形式科学、简明地表达物质间的变化规律, 成为联结宏观与微观的桥梁[1], 与化学原理概念、化合物特点、计算类问题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被认为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学科研究交流、化学语言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对具体技能的操作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但经常会落入配平、条件等具体知识中。由于化学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则性, 学生使用起来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 单纯让学生背诵和记忆化学方程式, 只能使学生厌恶化学学习[2]。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认识功能和价值 (即教学功能和价值, 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角度) , 深入思考影响学生学习障碍背后的深层原因, 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和策略, 促进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整体认识发展。
一、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促进观念建构
在“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主题中, 应用微粒的观点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教学中应关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化学观念的建构和使用技能的形成, 让化学方程式这部分内容系统化、规范化, 体现出学生对化学变化认识的阶段性和层级性, 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化学运用能力都得到质的发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和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包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和微粒的定量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 (见表1) 。
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过程, 不仅要明确反应前后微粒不变的关系, 还要把宏观物质间的反应落实到微观粒子上, 实现宏微结合, 让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世界来看待化学反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条件的作用以及微粒间定量关系对于生产生活的意义及对今后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价值, 培养学生用化学变化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文章中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 在商业、旌级及其他领域中, 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 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3]。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应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质量守恒定律是对大量化学反应事实的一种归纳, 是化学反应内在的一种必然规律的体现。对于一个完全反应来说, 化学体系内部的化学运动———原子的重新组合, 体系中各物质构成的原子或组成元素相互对应, 从总量守恒的方面对化学反应进行了描述, 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蕴含的哲学内涵是“物质不灭”[4]。基于课标 (2011版) 的2012年版人教[5]、沪教[6]、鲁教[7]、科粤[8]版教材, 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该内容加以建构 (见表2) 。
4种版本的教材, 虽然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特点, 但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在知识的深度上没有过高要求。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 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原则、配平关系等具体内容出发, 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建构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更全面认识。上海试用版教材[9]在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一节中, 根据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运用物质的量表示分子、原子的数目;通过【请你先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的意义, 【课堂实验】、【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再由【请你先说】、【思考与练习】得出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之间量 (质量和物质的量) 的关系。同时, 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策略
课标倡导基于观念的教学, 重视认识事物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特征和价值,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 进而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把化学方程式与学科主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以促进学生物质变化观的发展。
1.突出对化学用语的理解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三重表征”和“反应过程”的角度研究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因此, 我们应站在化学课程内容的整体视角下, 基于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 审视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多重含义, 如明确化学式、各种数字及箭头的含义, 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的重新组合方式, 考察化学变化的定量关系等[10]。
笔者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微观示意图向学生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原理, 使学生认识到新物质生成的本质是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 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就需要配平, 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在H2前配上2, 在H2O前配上2, 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相等了, 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使学生明确化学计量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反应物之间进行的化学变化, 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各种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严格遵循一定的质量比。有效地克服了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视为象代数式那样可以移项的、化学反应就是物质之间的加和的错误认识。
2.突出对化学反应影响因素的理解
除了让学生明确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对应关系, 还应使学生明确没有条件化学反应不一定能发生, 反应条件不同所产生的物质也会大相径庭。如:同样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绿色植物在阳光和叶绿素作用下发生的光合作用:
而二氧化碳通入水中:H2O+CO2=H2CO3
有些可能发生的反应在某种条件下不一定会发生, 发生反应的现象也不一定相同, 化学反应的发生不仅与反应物的类别、性质有关, 还受反应物的浓度等反应条件的影响[11]。如: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与氧气剧烈燃烧则生成四氧化三铁, 而在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够大, 铁丝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 而在潮湿的空气中, 不纯的铁能与氧气作用而被锈蚀, 得到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铁锈。
3.突出对化学计算的理解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了Martin Karplus、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三位美国化学家, 以表彰他们将经典力学模拟方法与最新发展的量子物理计算方法结合, 在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说, 理论和计算已经成为辅助化学家们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 也成为了指引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罗盘[12]。
中学生学习化学计算, 是从量的角度丰富和完善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化学计算的本质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传统化学课程中将“化学计算”作为一项基本技能, 注重程式化教学, 学生过分依赖机械训练、反复练习, 并没有真正习得计算能力。教学中应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科学性错误, 防止出现“用28克氮气和6克氢气反应可以得到34克氨”等不符合事实的论述。
基于对化学计算本质的理解,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 凸显化学学科思维, 并精心设计样例学习[13]。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 尤其是解决探究的、实验的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的新情境问题的能力。
摘要:对比2012年四个版本教材中“化学方程式”内容编排方式和特点,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从化学用语、反应条件、化学计算三方面提出教学策略。
一、中职校本教材编写要以专业总体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为基础。校本教材是指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编制的教材。它重点突出学校办学特点,但是它是有一定范畴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有编写范畴的。这个编写范畴就是本学科的教学大纲,这是不可偏离或抛弃的,校本教材要以它为中心,围绕着它来展开编写工作。可以说它是骨骼,是主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骨骼上完善它的血肉。骨骼和血肉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紧密的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完整的“人”。
学科计划和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特点而制定的普遍适用的原则。对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都有量化的规定。它对将来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已有了总体的规划。对于社会需求什么知识结构,什么知识水平的劳动者,都已有了明确的指导,所以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一定不能离开这个基础。除此之外,中职许多中职专业都可以参加高考(对口升学),教材大纲都以升学的要求来编写的,对于知识体系和难度设置都有较高要求的。如果校本教材编写不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那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就和编写教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二、校本教材开发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校本教材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适用性和实用性。如果编写的教材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那就是失败的编写,达不到应用的教育教学目的。所以说解决好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是教材编写的成败关键。本人是一名英语教师,曾经讲授过计算机的专业英语。这套教材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规划教材。在对口升学中也属于综合试卷(专业化试卷)的一部分。教材以生词多,课文难著称,单词最多的单元有80多个生词,课文也都是科技文的形式,由大量的复合句、倒装句、非谓语动词组成。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一大部分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部分。教与学都困难重重,教师苦于找不到一个将知识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学生难在无法掌握大量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教学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套教材虽经历了两次改版,降低难度,但还是达不到学生能广泛接受的程度。究其原因就是这套教材实用性不强,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严重错位,难度上也不适用本校学生的水平,教材里面有大量的过时的知识,而且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非常困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不适合学生的需求,最后干脆将其直接删掉由职高英语取代了,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问题才得以解决。但随之新的问题又来了,职高英语教材是属于基础性英语教材,是与初中普通英语相衔接的教材。虽然能解决学生参加高考的问题,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词汇却没有涉及,虽然设计了职业模块部分,但是普遍适用原则又制约它没有直接针对计算机专业的部分,解决不了专业需要,这对于以英语为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不小的困难。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由此可见编写一套具备适用性与实用性的教材是多么的重要!综上所述突显了编写与中职规划教材相配套的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和紧协性。
三、编写校本教材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校本教材顾名思义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雖然它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最基本的就是在本校,或一个专业内实施,但在这个编写过程中会涌现出大量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这都是相当宝贵的。同时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只用于本校或本专业,那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编写教材除要有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外,还应有普遍适用的特点,对于情况特点类似的学校共享优秀成果,推广先进教育理念是更好的选择,在实践中大家集思广益,不断检验和改进我们的成果,总结出好的经验和理念,才是我们的目标。
四、要采用除文字教材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网上教材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品种。现代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各种交流的方式不断在冲击我们的感觉。我们也习惯了采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分析和反馈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无论是课容量还是知识的更新速度都与时代要求相差太远,教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大量的视听材料、电子教材,使学生能接触大量直观,新颖的知识。功能更加强大的互联网已是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教材的开发一定不能停留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开发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合理的,有创新理念的校本教材。
【化学教材编写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九年级化学教材目录09-09
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06-27
校本课程教材编写07-25
教材编写体例(社科类)06-13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07-13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07-27
生命教育教材06-14
科学利用教材06-15
高一语文教材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