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课例观课报告

2022-04-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优秀课例观课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语文优秀课例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语文

自从2016年研修开始至今,通过观看这几位老师的优秀课堂视频,我深深地体会到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观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在每次观课时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每堂课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思考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观看了几节课,发现授课教师们都能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们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激励性作用。老师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激励学生,呵护学生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言需求,渴望在课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通过这次观课评课活动,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尝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次,通过这次观课评课活动,我感觉到,无论哪种教法,其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因为离开了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们的教学任务,便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无论我们的教师下多大功夫,无论我们的教师讲课的功夫多么了得,其效果都不会很好。把教学的重点落脚在学生的学习,切记:作为一个老师,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放下身段,深入到学习中去,感受学习,体验学习,思考学习,总结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遵循学习的规律,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完满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第二篇:语文组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总结

马奇中学

2010年1月,我校举行了 “复习课例展示活动”。我们语文教研组所有教师积极参与课例展示活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县教研室全员参与的听课精神,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和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强化课堂教学的探讨和交流,使这次活动落到实处。

这次课例展示活动实行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制,在教研组长的组织统筹下,形成了“人人上课,个个评课”,“一人上课,全员听课、全员评课”的教研氛围。教研组长在上课前同作课教师沟通,督查每一位教师上课前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听课教师一边听、一边思。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并重点从课程、教师、学生、课堂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好听课记录,为评课做好准备。同时,听课教师按照每一项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填好评语,并把课堂教学评价表交给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将听课教师的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计算出平均分,我们语文教研组评出张巧灵、李月华、曹玲玲三名优质课教师。在评课环节,评课活动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科所有教师参加评课,从课堂观察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各个纬度进行评课,挖掘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评出了优点和缺点。并讨论、研究了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会可能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认真评议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彰显亮点:从听评活动来看,体现“学生主体,体现生活,培养能力”等课改新理念,突出课堂操作基本要领,在课程目标上追求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体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当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归纳为如下几点: 1.探讨还是浅层次的。今后还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性的面还要普及。有效性不仅只是面对优等生和中等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第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学生反馈体系有待完善。我们的活动还只体现在教师之间交流,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感受反馈上来,以期收到更实在的有效性。

活动有力验证了这次课例展示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活动。我们语文教研组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的磨练,真正的感受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所带来的课改春风,领略了由相关的学术理论所催生的教学景观,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纠正了错误的教学行为,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教研能力。我们深信有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有学校领导班子的英明管理,有老师们的敬业奉献,我们马奇中学的语文教学必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曙光。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报告小学语文

课例2《找春天》 一,教学设计:

1,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 二,实施过程:

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三,有待改进:

1,知识目标,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没有具体出示。 2,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段特征,比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后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3,部分教学媒体ppt比较简单,对于其呈现的内容未作说明,可操作性不强,应该更细化。 4,本节课没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春天,以便资源共享。 5,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至于最后环节时间仓促。并且时间分配有点平均,没有突出重点。 以上只代表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第四篇:优秀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课堂教学大奖赛课例研讨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教体局及中心校的统一部署,我校在2012年7月7日、8日组织全体老师参加了这次以课堂教学大奖赛课例为载体的研讨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做好“课例研讨”准备。

以往的听课评课,主要是就事论事,重在定性定量进行判定评估,下结论,而本次的课例研讨要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交流对话为特征,从案例中找榜样、找差距、找教训、找启示、找方向,探讨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理念。就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而言,观课议课式的课例研讨更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为此,我们先做了如下工作:

1.首先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活动方案精神会议精神,同时又按计划在7月

5、6日学习了新课标修订稿,根据学习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又进行了《荥阳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具体评价项目的学习。

2.因我校是中心校安排的活动承办单位,所以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本次课例研讨的具体流程及主要观察点的确定。

3.反思当前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我们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这些主要问题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形成本组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最后把这些问题征集上来,在全校交流讨论,形成我校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是这次活动中,教师的观课议课的主题,并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逐步把这些问题和困惑加以解决。

4.我们还专门召开了活动的专题大会,会议由张校长主持,会上就活动的意义、及方案的落实做了全面的讲解及布置,通过大会充分地调动了广大老师的积极性。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有效开展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创设了积极的活动氛围,扎实了理论基础。

二、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

为确保活动开展扎实有效,我校专门成立暑期教师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张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小组成员,成员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并且校长亲自制定活动方案, 就活动的理念、活动的方法、活动的视角、活动的徐径、活动的步骤及要求、活动的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具体的简述,确保了活动有效的开展。

在活动中我们把平等对话找出路,开放互助受启发、探讨揭示想提升,交流碰撞搞突破,以学论教是核心,作为活动的理念,在活动中每位老师都经历了由不适应到想议课的过程, 改变了教师们平时搞活动注重形式,在讨论中不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一味否定“挑刺”的尴尬的氛围,在议课过程中,即有娓娓道来的精品论述,又有激烈的争论场面,正像有的老师所说的:没想到这次活动让我受益这么大。

三、 活动效果。

本次小学的活动分为三组:语文、英语、数学,分别安排了8节、6节、8节课堂教学大奖赛的优秀课例,三个小组同时进行,通过观课研讨,大家有了很多感触与提升: 1.、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可见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清晰画面的呈现,生动场景的再现,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重点、难点就会很难突出或者突破。

2、启发引导,教师的语言具有无穷魅力。

在课堂上,参赛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正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教学始终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当,就能让你的课堂梦笔生花。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精典到位,不留痕迹,这一切就得益于精练、流畅、生动的课堂语言。

3.提纲挈领,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这些优秀课例的执教教师有这么几个共同点:一是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有些教师真正达到了: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二是脉络清楚,体现了层次性。一环扣一环,一节连一节,有章有法,有条不紊。三是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有的教师有意安排一定时间,使课堂处于宁静状态,让学生去思考、体会和领悟。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这些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

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共同点是准确把握课标,学习目标细化、具体、操作性强,教材挖掘合理,导学案设计具有科学性、导引性、实用性。

4、引导学生在学中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一句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们张校长在研讨发言中说:“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这几位老师的课就向我们诠释了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也能更好的掌握其内在的东西。把发现给学生,不正是我们应追求的吗?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这次课例研讨活动, 在全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知道还要长期坚持,要不断创新,效果才能愈来愈好,我们也将准备打持久战,把课例研讨活动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 把它作为提高教师及学校领导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载体,并长期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这项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快乐着、成长着,我们有信心,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拨云见日,迎来课堂教学的美好明天。

荥阳市豫龙镇第五小学 2012年7月

第五篇: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刚才各校的代表对省骨干教师本次课例展示、交流课—黄臻老师的课“生活中的负数”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于黄臻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业务领导、老师们都给以了高度的评价,让老师们觉得“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也充分说明省骨干老师黄臻老师丰富的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展示了他很好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我们此次交流活动的最大亮点之一。

此次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优秀课例的展示活动,从10月27日开始至10月29日,经过三天的交流展示研讨,现已圆满结束。

这8节观摩课,展示了省骨干教师们近二十天对各种不同的课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他们(她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课堂教学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一)这8节观摩交流课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有五大亮点。

1.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高

这8节观摩交流课,无论是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还是教学的理念,观念的体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成功的课,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这八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很好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由于他们丰富的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使我们看到,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只是按教案教学,在课堂中遇到一些冲突和事件时,他们展示出了良好的深层次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的设计成熟、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且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体上每节课都比较扎实,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努力,看到了这些教学环节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发挥的作用,效果。

第三,教学注重实效。每节课在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思考、发现、练习,还是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交流的机会,都能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这8节观摩交流课,我认为可供老师们借鉴、参考,甚至模仿的地方有很多。

2、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多样性。

第一,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内容继续受到关注。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新内容近些年来成为普通关注的热点,本次课例展示了对《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内容的教学研究。例如,今天上午黄臻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昨天谢艳敏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前天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和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些内容需要很深层的理解,很不好把握,更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向,他们都处理的很好,较好地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关注课堂的生成。例如:谢艳敏老师在执教“图形的旋转”

时,利用“千手观音”的舞蹈录像、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利用学生身边的学校的景物,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利用两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梅州景点照片;黄臻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利用开办“数学超市”为主线,“对联”等多种教学资源,去关注课堂的生成。

第二,选择“传统”或“常规”的教学内容也有。如:苏咏老师与植伟霞老师执教的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陈汉媚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林锡辉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虽然这些内容是大家多年来进行教学的,非常熟悉的内容,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但这样一些内容也同样具有挑战性。通过这些观摩课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虽然是“传统”或“常规”的内容的课,却展示出了很多新意,如现实的情境,学生的参与、探索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概念、运算、技能和方法。

例如:苏咏老师和植伟霞老师同上一个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同课异构,一方面展现了两位老师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和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是执教者在相互碰撞中激发灵感,收获启发,从而进入课堂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都上的很好。还有林锡辉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看似很简单的一节课,他创设情景,利用课件进行拼字游戏(杏、呆、吴、吞),为揭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作铺垫。陈汉媚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她的教学特色是善于利用很多激励性的语言,如:高高举起你自信的手,选择倾听、真棒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3、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这8节展示、交流课,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和所规定的目标有较深入的理解,并且落实在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目的和理念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本次课例的展示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注重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在课堂中所生成的内容。每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都很高,一方面表明在教学设计时有这样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2)多元目标的落实。

《课程标准》提倡多元目标,知识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本次课例展示我们看到,他们对制定了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关注的程度很高,很好的把握了有效教学的灵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的关注程度更高,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过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苏咏老师和植伟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活动:剪一剪,拼一拼——体验发现探索——转化——获取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又如: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里面。她们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设计,充实有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基本技能。总之,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了在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习不仅是结果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过程,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抓住了有效教学的根本。

(3)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两位执教老师都突出了转化思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转化的过程。

(4)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如黄臻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比较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认识,去理解有关的内容。

4、 教学设计呈现多样性和实效性。

八节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学设计百花齐放,各有特色,有的设计比较严密,层层深入,有的设计比较开放,学生广泛参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注重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我们课改的目的不是追求几节有色彩的,有亮点的课,而是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每节课要关注一些常规的教学环节,课初有旧知识的复习,课中有学生看书,课后有家庭作业,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我们平时教学常用的,使老师们觉得这样的课离他们近,中间又有一些环节的设计是有新意的,可以学习来改进自己的教学。

(2)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次课例展示,我们也看到有朴实无华、讲求实效的课,他们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且注重实效,注重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

(3)探索、合作与交流等方法运用合理。

在这些课中,合作与交流不再是形式的,热闹的合作与简单的表面的交流,而是更加注重实效,教师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努力追求合作与交流的实际效果。 如: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中老师的小提示,又如:苏咏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讨论时,出现一些前置问题。

5、注重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教科书、教具、学具、多媒体,包括黑板都是教学资源。这8节课恰当地、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首先,合理地运用教材这一资源。一方面,教师把握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关注教材的使用,例如:让学生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另一方面,教师不仅利用一种教材,而是以一种教材为主,再参考其他教材。因为骨干老师,来自不同的各市,他们使用的教材与我们不同,潮汕用的新人教版,惠州、韶关用的北师版,揭阳用的北师版,而我们

五、六年级用的西师版。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资源,通过比较、研究,重新组合,是很难得的一种方式,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好的探索。如:苏咏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用的就是新人教版的主题图。

其次,他们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课件。当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很难用简单的操作来实现的时候,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如: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问题》中的A点、B点;谢艳敏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绕O点旋转90℃的演示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对本次课例的认识。

( 二)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位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多。第一,个性品质。爱学生的心,好学精神,探究精神,宽容和鼓励学生的态度等等。这些心理品质是教师最重要的东西。第二,是基本功。普通话水平,板书的设计,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感染力等等。这些教学基本功对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时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学科素养。即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底蕴,能把握教学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养成,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素养的提高,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这一点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性,提高问题的思考性。

课堂提问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考验,一些课堂提问,如何有过细过小的倾向,也就是把问题分割的非常小,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学生回答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顺利,却没有深度。我们希望看到课堂中的冲突,看到真正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教师提出的富于思考的问题应该需要学生思考

一、两分钟才能回答,而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的课是扎扎实实,富于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课。

3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教师对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关注和处理是展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表现。在本次课例展示看到的一些冲突,虽然教师有关注,但还不够。

总之,课改需要激情,需要动力,更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课,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提高。只有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研究每一个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需关注的地方,因时间关系就不再一一表述,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我的发言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六篇:观课 读出语文的精髓

观课有感

读出语文的精髓

评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

早就对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向往不已,有幸跟同事们一起观摩了于老师的《秋天的怀念》。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回想自己的语文课堂,跟大师一比,简直无地自容。

于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中,通过反复带领学生读,利用各种形式的读,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到了课文的主题,中心所在,让学生们读出了文章的深刻的含义。读出了语文的韵味,读出了语文的精髓。我感受最深的于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读书,对母爱进行了形象的诠释:从母亲的表情中读懂了母爱。

师: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一句话: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纯白的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滴水,真是着水滴汇成了浩瀚的大海。这些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

师:只要你注意观察,每个母亲身上有一堆堆细节。那母爱究竟是什么。

透过这些文字去思。歌德说过,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

读懂了细节要品味,品味这些词语这些句子背后的意思。再读读句子。指名读。

躲眼圈红红的扑过去

仔细品味母亲的这些话、动作和神情,眼睛接着看书,盯着这些词,这些词语背后有什么?

为什么说北海的花开了,什么意思?

师: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母爱究竟是什么?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读第六节。

这些话又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聚焦这个“躲”字,为什么不阻止儿子砸东西的?为什么躲出去?

为了让孩子尽情发泄情绪。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理解。告诉我,是不是母爱?

师:母爱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把这句话读一读。

挡,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一个挡字,不让儿子看落下的树叶。为了什么?

古人说,一点芭蕉……

儿子望着飘落树叶,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他看了非常悲伤。所以母亲用身体挡住窗户。母亲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

师:母爱是呵护,是引导。

把原话找出来读一读。母亲是长辈,为什么要用央求的语气。

生:母亲是在用征求的语气在说,用商量的语气在跟儿子说话。

母亲在处处尊重。

师:母爱是尊重,是商量,是留心,是细心,是小心翼翼,是平等。

再看一个“笑”字。

读原句:北海的菊花开了……

透过一个“笑”字,看出什么?

师:母爱是宽容。

聚焦母亲去世前的一句话。齐读句子。

临死前母亲说的话中,看出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惦记;母爱是挂念;母爱是不放心;母爱是牵挂。死不瞑目,自己奄奄一息时还在牵挂子女。

师:母爱是博大的,这些是其中的一滴,要去品味。

引导学生反复读,而不是没有目的的让学生随便读,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大师不愧是大师,于老师巧妙抓住了母爱这条主线,让学生从课文的对母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中,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博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至高无上……

原来语文竟是这么教的,不需要太多的华丽词语,不需要什么声光电的渲染,我们照样可以把语文上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学生们在这节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母爱的伟大,还学到了如何读

课文,如何抓字眼,抓关键句子,体会文意,做于老师的学生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上一篇:幼师实习总结下一篇:预备党员半年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