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中国人民

2022-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觉醒的中国人民

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是一个引起人们更加关注的热门话题。民族主义的觉醒和构建是中国等后发展国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民族主义正在实现从排斥一切民族侵扰向维护非全球化中心成员国自身主权与安全的转变与觉醒。文章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构建的基本方向,即:构建既反对霸权主义和全盘西化,又融人世界文明主流的温和的、理性的现代民族主义。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民族主义;觉醒与构建

作者:张丰清

第2篇: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险业的沉睡与觉醒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保险业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从初期发展,到整顿、停业20年、改革开放市场回暖,再到如今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发展,保险成为国民资产配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其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版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保险业更像是一部精彩的励志故事,如今已成长为保费3.08万亿元、总资产18万亿元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简要概括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历史事件作为转折的跳板,才有了如今的保险大国。

新中国保险业“长子”的诞生记

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保险业前40年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发展史。

太平保险业执照

1949年9月,和新中国成立各项准备工作一起,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保险会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太平保险业执照

建国初期,我国的金融领域可谓是百废待兴,此前旧中国的保险业被外商保险控制,但是很快这一局面便被打破。开国大典19天后,在西交民巷108号,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此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陪伴新中国一起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克恢复国民经济之难,渡停业20年之殇,享改革开放之腾。

彼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为配合国民经济恢复节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以各地人民银行为依托,建立起了广泛的保险代理网。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对旧中国时期控制保险业的外商机构逐步清出,为我国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958年,还不满十岁的中国人保就面临了歇业的危机。当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那一年的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此后的20年,保险业进入了“冬眠”期,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的唤醒,保险业才再次焕发生机。

沉睡20年后迎来新机遇

1978年,邓小平全面主持工作,重新回复高考制度,无数学子再次迎来新的机会,同样迎来春天的还有沉睡长达20年的保险业。

第二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政府决定恢复保险业务。1983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颁布实施。

此后十年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险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前40年是中国人保的企业发展史,那么这个时期的保险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多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其中包括,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前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中国太保前身交通银行保险部、平安保险……打破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保一家经营的格局,形成多家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局面。

1988年5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保险诞生了,保险业初步形成了四司各据东南西北一角的市场格局。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对于保险业而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发生:1980年开始,外资保险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代表处。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功认为,中国的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也是重要的见证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迅速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面临机遇时受益最多、面对挑战时遭遇困惑最多的一个群体。保险业也是如此。

对外开放进程提速

保险业的改革进程和国家改革进程有着相同的脉络。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市场经济改革体制的目标,保险业也正面临了新的变化。同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获批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从区域性保险公司升格为全国性公司。

1995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确立了产险、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我国保险业进入规范发展新时期。同时,保险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大到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1992年10月,友邦来了。美国友邦保险获准在上海开业,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带来了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公司委托,向保险公司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由当时崛起的中国平安等公司发扬光大,经历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把“双刃剑”,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保险市场,使得寿险规模反超产险规模,但也埋下了日后积重难返的弊端。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中国世贸组织,融入全球化成为每个金融领域都在尝试的“课题”。2004年底保险业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金融体系中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行业。

2006年国务院发布《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专门针对保险业的文件。市场经济下,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借政策东风,保险业进入扩张期,以“双轮”驱动开疆破土。到2006年全行业总资产已近2万亿元,仅用了约一年半时间便实现翻番。2007年行业资金运用收益达2791.7亿元,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一直保持一个十分可怕的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中国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从复业之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5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7.5%,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新型保险市场崛起

1992年全國只有6家保险公司,但截至2018年底,我国保险机构数量达235家,保费收入和总资产分别为3.8万亿元、18.33万亿元,保险密度2724元/人,保险深度4.22%,保险营销员队伍超过800万人。

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在世界500强中有7家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大国。

虽说近十年来超过20%的年均增速,但要把保险强国作为最终目标,我国保险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保险国家和市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要达到3500元/人,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2018年3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宣告了20岁的保监会和15岁的银监会成为历史,“新银保时代”正式开启。

正如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曾说过的那样:“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同生并存的大变局,面临着宏观经济周期、技术变革周期与行业‘新周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但仍具备化挑战为机遇的基础与条件,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者:王娜

第3篇:人民日报任仲平: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任仲平

2013年07月22日04:20

(一)有两张地球的老照片,曾经深深刺痛中国人的心。

一张是夜景。从北美大陆到东亚西欧,万家灯火,流光溢彩。相形之下,中国大陆的灯光寥若晨星,一派农耕社会“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清冷。

一张是白天。中国像一只羽毛稀少的雄鸡,伫立在植被茂密的西伯利亚和东南亚之间,吟唱着黄土地渴望绿色的古老歌谣。

30年过去,快速生长的城市灯火,照亮了神州大地。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3%,增长到如今的20%多。发展起来的中国,一天比一天亮起来、靓起来。

然而一片浓云,很快遮蔽了这愉悦的场景。从太空俯瞰地球,中国的身姿变得影影绰绰。2013年著名的“雾霾一月”里,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笼罩,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雾里看花若隐若现,6亿人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呼吸和生活。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飞速发展,增速始终接近或超过两位数。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就像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一样,中国污染问题也突破了既有的先例”……整个世界心情复杂地关注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

挑战是全方位的。《鄱阳无渔》《濒死洞庭》《民勤生与死》《艰难的蒙煤外运》《咸潮考验珠三角》《太湖蓝藻再暴发》《锡林郭勒牧区寻路》《大兴安岭的艰难时光》《春天等来的难道只是沙尘暴》……媒体的一个个大字标题,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经受的考验,刻画得淋漓尽致。

难道经济增长,注定要以牺牲几代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代价?莫非13亿中国人,注定无法穿越眼前这厚厚的“生态墙”?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发达国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转嫁危机,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有类似的可能。

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来最热的10年,全球温室气体含量今年5月达到数百万年来的最高点。尽管人均能耗远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内心深处的环境压力始终挥之不去。发展的权利不容剥夺,但发展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烫。

“美丽中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传递了中华民族向污染宣战的坚强决心。

(三)在互联网上搜索“美丽中国”一词,有两个结果非常醒目。一个引向纪录片《美丽中国》,它刻画了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引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它展现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诉说着13亿中国人的向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铿锵有力的宣示,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鲜明态度。

不采取有力措施,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民族复兴失去根基,美丽中国更无从谈起。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画出了“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40亿吨标准煤”的红线;

2月,环保部宣布将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力争7 年内实现PM2.5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3月,全国人大会议公布的预算案中,中国环境保护预算比去年增加18.8%。这一增幅大大超过了财政支出的整体增幅;

在江苏,省环保厅首次启动“约谈”机制,就太湖流域水质约谈苏南四地政府相关负责人,如半年内未完成整改,将直接由省纪委和省监察厅处理地方政府责任人;在湖北武汉,湖泊保护今年全面实现“包产到户”,166个湖泊都有了“一官一民”两位“湖长”,一旦湖泊出现问题,立即追责;在广西河池,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中,3名官员因环境监管失职罪被判刑,10名企业责任人因污染环境犯罪被刑处……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其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它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环境的警钟日日惊心,生态的保护时不我待。

(四)然而,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远非想象的那样平坦。

很多人艳羡加州的阳光、塞舌尔的海滩、芬兰的原始森林,其实在我们身边营造同样的美景,也不算太难:

实践证明,关掉燃煤电厂,停掉石化工厂,汽车限号运行,工地停止施工,不要半年时间,城市就会天变蓝,风变清,环境变好。

再到中东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去看一看,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城打工,环境休养生息,植被迅速恢复,野猪、野狼上演“王者归来”,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园气象。

问题是,如果由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单双号限行、缺电少气、就业变难、经济下滑,我们是否能够忍受,又能忍受多久?

下面这两幅场景,或许可以给出问题的答案:

怒江沿岸,大峡谷间,环保主义者大声疾呼,反对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造成的巨大损害。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当地大多数居民竟然都“愚昧”地赞成兴修大坝。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海岛,参观者体验过热带雨林的原始风情之后,拍着当地干部的肩膀说:“这样的美景,一定不要搞旅游开发,要好好保护啊!”干部一脸苦笑地反问:“如果我们都爬到树上去扮猴子,你们是不是觉得更爽?”

靠“回到从前”来解决今天出现的问题,并非正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有这样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这一观点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非洲人口激增带来的生态灾难,还是中国农村曾经绵延千年的毁林开荒,其危害都不亚于工业污染。就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让他们脱贫致富,必须靠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走出生态困境的治本之策。

然而硬币总有它的两面。

必须承认,在发展问题上,我们的干部有使不完的劲头,我们的行政有相当高的效率,但在环保实施力度和资源使用效率上,我们的表现就要远逊一筹了。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近年来所有下降,但仍为日本的7倍左右,相当于世界均值的两倍。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在一些地方,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绿卡”、“挂牌”、“进厂审签”、“预约执法”等土政策风行,环保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正常监督执法受到阻挠。近年来曝出的血铅超标、违法排污等事件,很多就是企业扛着“挂牌保护”金字招牌种下的恶果。

不充分的发展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就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存在。这是中国的困境,也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尴尬。

就像每个月挣100块钱的人如果要靠10块一斤的有机大米养活,其结果必然是饥饿,环保成本的高昂,催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矛盾,也成为许多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寅吃卯粮甚至饮鸩止渴的现实背景。

精心调适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两者间精细的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是对人类智慧和伦理的双重挑战。这样的挑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都不会消失。随着经济版图变迁和社会转型,在局部地方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激化。

(五)今天的中国,就处在生态环境矛盾的激化期。

就在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公民环保意识觉醒的时代。

从1997年开始,环境污染纠纷直线上升,每年递增25%,到2002年已超过50万起,环境维权成为社会热点。2005年以来,从圆明园防渗膜工程、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到厦门、大连、宁波、成都、昆明PX等重化工项目,再到最近的广东江门核燃料风波,环境公共利益冲突日趋尖锐,对抗方式也更加激进。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领导干部落后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从4000年前的夏朝,到3000年前的周朝、2000年前的秦朝,官府都有春天不准伐木、夏天禁止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禁令。在粮食危机随时可能引爆的古代,对王朝稳定的最大威胁是饥荒,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守住底线。到了当代,这样的观念被“GDP至上”的政绩指挥棒所取代。这种理念延续了“超英赶美”的传统,又有着近几十年“发展主义”思想作依托,一时之间很难扭转。

在很长时间里,地方干部竞争的“政治锦标赛”模式,其中心内容是“经济锦标赛”,经济业绩成为考核任用干部最简便易行的标尺。迅速改变一地之面貌、实现民生之发展,变成地方干部最主要的追求。只争朝夕的现代化,让很多人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与此同时,受制于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局限,环境问题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样的背景之下,环保部门的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

法律授予环保部门的是检查权、罚款权和建议权。但是在基层,这些职能有时会被各类土政策阻挡,有时会被地方保护主义的长官意志扼杀。权力一旦可以绕过法律,决策也就可以抛开程序。很多大型项目上马时,不透明的环境评价过程,不充分的公共决策参与,其实质往往是为了让项目顺利过关。可一旦遭遇公众的抵制,这些工程无论环境影响如何,通常都会迅速下马,形成“一闹就停”的示范效应,让一些并不理性的邻避运动得到不应有的鼓励,也让一些本属必要的项目中途夭折。

权与法的冲突,理性与欲望的龃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较量,剪不断,理还乱,成为环境改善的羁绊。对此,环境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实质上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六)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国家成为工业大国而不曾遗留环境破坏问题、付出艰难治理的代价。

泰晤士河曾经看不到一条鱼,甚至跌落河中的人也被要求常规防疫接种,英国政府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才将它变成洁净的城市水道;日本治理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历时近30年方见成效。美国洛杉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受光化学烟雾困扰,治理60多年,到20世纪初才基本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即便如此,洛杉矶地区的臭氧水平依然常年超标,大约有100万成年人和30万儿童患哮喘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多则二三百年,少则100多年,其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我国的工业化,真正上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发展阶段则是近30多年,环境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新旧问题叠加,污染机理更加复杂。加之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技术的滞后,解决起来自然更加困难重重。

一方面,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就像一个人长期透支身体,积劳成疾,多病缠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有其客观规律,只能遵循,无法超越,解决起来得有耐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能因为发达国家通常在人均GDP1万美元时才出现环境拐点,而我们现在才6100美元,就坐等发展阶段的升级。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均5000美元时环境就开始好转了。它们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形势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环境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观念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就像考核标准不变、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就难以改变一样,如果缺少外来约束,企业难免将环保成本转移给消费者,而公众也可能只想着呼吸新鲜空气却不愿意付出代价。实现利益结构的调整,破解人人都说环保重要、可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就不干了的“吉登斯悖论”,必须依靠不断的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

转型,核心在唤起全社会参与。归根结底,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环保靠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克服环保领域的市场失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的行政措施,不仅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弊端。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七)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

英国卫报记者华衷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大人告诉他,如果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地球将偏离轨道,人类会因此毁灭。忧心忡忡的他从此每晚睡前都要祈祷:“不要让十亿中国人一起跳起来”。后来他来到中国,发现十几亿中国人真的“跳起来”了——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焦灼,奋起直追人类现代化的潮流。

华衷的担忧,也是中国人自己的担忧:如果人们的价值取向不能从物质的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如果生产方式不能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如果消费行为不能从高能耗、高消费向低能耗、适度消费转变,美丽中国终将是纸上谈兵。

事实上,转型已在更自觉地加速推进。

本届政府成立短短4个月间,就有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大气治理和节能环保产业展开。让城乡居民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环境,很多省市区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不少地区提出了“生态强省”、“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以往的GDP竞赛,正在逐步转向公共服务竞赛、改善民生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社会管理竞赛。

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一位的追求。从刚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经济转型的攻坚战初见成效。

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雾霾发出预警;人民日报等媒体以报道与公益广告提升全社会环保理念;实行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车用油品新标准,逐步将燃煤电厂撤出城市中心地带,试行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汽油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燃料;众多企业、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中国低碳联盟”一个月前正式宣布成立;从9月起环保部门将主动公布重点监控企业的排放数据等信息;电价改革、资源税改革以及征收碳税等政策列入议事日程。

在日常生活层面,限塑令颁布4年多来,全国每年减少塑料购物袋240亿个,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约占大庆油田年产量的1/8;近3年时间里,5.2亿只节能灯、5000多万台节能空调、460多万辆节能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必讳言,今天的中国,我们还未能完全摆脱很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但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追求。美丽中国,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

第4篇: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步俊颉

人民版《蒙昧中的觉醒》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古代希腊哲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蒙昧中的觉醒》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开篇,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中表述为:“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再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历程,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 [2]P209而西方人文精神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之前既没有接触过,心中也对其没有任何的印象和概念,根本不知道所谓“人文精神”是“何方神圣”,更不要谈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文思想”做对比,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蒙昧中的觉醒》一课中讲授的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唯一可能联想到的就是必修一专题六中学过的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诚然,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不足以支撑这一哲学框架。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P211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5]P127,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必修一学过的古希腊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体会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历史地位。

—1—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第一课的基础就没有打好,后面的建筑必然不会稳固,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六 一 蒙昧中的觉醒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可以进行预习,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教学难点:古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图片展示雅典围城、雅典娜雕像、雅典剧场等历史古迹。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古希腊辉煌的文化成就;提问:古希腊的辉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繁荣

—2—

的商品经济,民主的城邦政治,希波战争的胜利,古典时代等,若学生回答出一些与希腊无关的因素:如法制精神、中央集权等,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若学生没有直接回答出思想领域的辉煌,教师则进一步引导:看到这几幅图片,我们能直观的看到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么?不能,所以我们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古希腊辉煌的文化,古希腊辉煌的文化不仅表现在雕塑和建筑上,还有文学和哲学等诸多方面,雅典娜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此基础上导出古代希腊作为人文主义发源地这一结论,引入本课的学习。

注意我们在学习思想的时候应时刻保持一个观点,即:“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应”。我们在本书专题一中学习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学习古希腊哲学思想时应注意两者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 1. 智者运动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教材中首先为我们介绍的是一股哲学思想潮流,叫做“智者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被称之为“智者运动”,是因为运动的主要参与者被称作“智者”,他们的派别被称作“智者学派”,首先,大家知道什么是智者吗?

(学生集体读书,讨论,寻找答案) 好的,课本上说的很明白,我们这里所说的“智者”是指那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智者运动这一目,我们重点掌握如下几个问题:智者运动的时间、产生的背景、运动的性质、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这场运动的意义等。

(课件展示需要讨论和掌握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好的,我们来听听大家讨论的结果。

(学生一次发表讨论的答案,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答案,课件展示最后结果) 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正是雅典的古典时代。 背景:①政治方面,与雅典民主的高峰期相伴 ②经济方面,雅典工商业高度繁荣(根本原因) ③群众方面,平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等。 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世界的本源问题都很困惑,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支配?而人又该由什么所支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力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性质: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那么当时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是什么呢?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普遍认为这个

—3—

世界的万物包括人本身都由神来支配。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让我们有吃有喝的是却不是那些神,而是身边的人,所以智者学派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不是由神来支配的。

(学生问:那么这个世界就应该由谁来支配呢?) 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代表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万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无非?就是说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可以简单的说成“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塔格拉思想的核心。也就说,在智者学派看来,这个世界是由人来支配的,靠得是人的感觉。

好,这里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世界由谁来支配?”;答案是:世界由人来支配。 (合作探究)请注意课本100页右下角的学习思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习思考:你是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学生思考,讨论) 同意,因为这个观点打破了当时神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一下子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吗?我们在预习中应该已经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所以这种观点是一种人文精神,并且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学生开始体会到本节课标题“蒙昧中的觉醒”的意思),所以智者运动可以看做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格拉可以看做西方第一次解放运动的先驱。

(学生在预习中应该已经对西方人文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西方人文精神的三次演进和变化,本课是其中的第一次。) 以上就是这场运动的意义所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作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开端,地位很重要,是不是说明其完美无缺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这个观点虽然敢于怀疑神灵,否定权威、批判传统,但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这是这个观点的局限性。

(课件展示,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这一观点。) 2. 苏格拉底

—4—

“世界由谁来支配”这个问题回答了,答案是世界由人来支配,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人由谁来支配?”,普罗塔戈拉说:“根据我的观点,人也是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人也是人的尺度,人也应该由人来支配”。这时候来了一个人,叫做苏格拉底,他说,普(普罗塔格拉),听说你的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也就是说,我可以是你的尺度咯?普说,没错啊,阿苏说,那我觉得你是个混蛋!普说,你才是混蛋呢!苏(苏格拉底)说,你先别着急,你说我是你的尺度,对吧?那我觉得你是个混蛋,你就是个混蛋,难道不对么?普无语了,回去一想,不对啊,我才不是混蛋呢,但是苏那家伙确实是我的尺度啊,他说我是个混蛋,我觉得我不是混蛋,那我到底是不是混蛋啊?纠结啊„„

由此可见,“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人不能作为人的尺度,那么人的尺度是什么?这空白就由苏格拉底来填补。

关于苏格拉底,我们重点掌握如下几个问题,苏格拉底的所处的时间、他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件展示需要讨论和掌握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好的,我们来听听大家讨论的结果。

(学生一次发表讨论的答案,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答案,课件展示最后结果) 时间:与智者学派同时代。那么为什么要把苏格拉底单列出来讲呢?因为苏格拉底本人不属于智者学派,人家是自成一派。

(思想这里学生容易回答得比较混乱,而且丢掉要点,这里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不是仅局限在某一个自然段) 思想:①认识你自己;②美德即知识

在学习苏格拉底的思想时,注意其思想观点之间的递进关系。首先苏格拉底在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一观点为“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斯思想的核心。什么叫“认识你自己”呢?苏格拉底认为,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也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也就是说一件事的好与坏,做与不做应该取决于自己的理智或者理性,而不是凭感觉,“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用理性作为人的尺度,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

苏格拉底的观点在这里就和智者学派产生了很大分歧,体现出自成一派的风格。智者学派认为万物的尺度是人的感觉,而苏格拉底认为尺度是人的理性。

(课件展示课本101页左下角资料卡片) 既然每个人都有理性,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判断是非的标准,可是为什么现实生活

—5—

中还是有人犯错呢?这是因为理性藏在每个人的“灵魂”中,由于受到后天的影响,理性没有能够发挥出约束自己行为作用。

(有的学生应该能感觉到这个观点类似于孟子的“性善论”) 那么,只有真正将理性从“灵魂”中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发挥其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这种发挥出来的,能够约束人行为的理性可以被称之为“美德”,人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进而将理性从“灵魂”中发挥出来,变成“美德”。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另外一个观点:“美德即知识”,也可以说成“知识即美德”。 (课件展示课本101页知识链接,学生讨论,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合作探究)苏格拉底的两个观点我们都理解了,但是这两个观点不是相互独立的,那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在理解了苏格拉底的两个观点后,对两个观点的递进关系进行总结) 这样苏格拉底的观点可以总结为:“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你自己的理性,而理性是深藏在每个人“灵魂”之中的,人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把理性发挥出来变成“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美德即知识”。

意义: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苏格拉底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要被判决死刑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立场,捍卫了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3. 斯多亚学派

理性在苏格拉底之后的继承人,就是斯多亚学派,那么斯多亚学派在理性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呢?关于斯多亚学派,我们重点掌握如下几个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时间、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斯多亚学派的意义。

(课件展示需要讨论和掌握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好的,我们来听听大家讨论的结果。

(学生一次发表讨论的答案,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答案,课件展示最后结果) 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代表人物:芝诺(创始人)、西塞罗、塞内卡

思想: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②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 ③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④人生而平等

这里体现出斯多亚学派在理性方面相对于苏格拉底的进步之处,在于斯多亚学派认为理性是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都由理性构成。

—6—

万物都由理性构成,人本身也是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人也是由理性构成的,因此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每个人的理性都是与生俱来的,那就无需刻意追求,顺应那“充满理性”的自然就是最高境界。每个人的理性都是与生俱来而且都是平等,所以人生而平等。

这里可以联系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中的西塞罗,作为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提出“自然法精神”,请学生回忆“自然法精神”的内涵,并思考西塞罗之所以能提出“自然法精神”与其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集体讨论,表达观点,教师总结)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而法律也是一种理性,所以法律精神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应该是融合在每个人的血液里面的一种法律观念,做到“手中无法,心中有法,人法合一”的境界。

意义: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合作探究)请大家思考课本102页的学习思考,斯多亚学派学说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系吗?

(学生思考,讨论) 斯多亚学派的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理论为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奠定基础,而启蒙思想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做了重要思想舆论准备并起到思想指导作用,这里体会斯多亚学派学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课件使用表格展示本课所学的人物及其哲学观点) 我们本课学习了智者学派的“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这些人文主义思想为后面的思潮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思考作业:

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探讨人的作用和地位都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1. 智者运动

时间→背景→性质→人物→思想→意义 2. 苏格拉底 时间→思想→意义

—7—

3. 斯多亚学派

时间→人物→思想→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在于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难点仍然也是在“飘逸”的哲学观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领域中几乎没有知识的交汇点,很难产生共鸣。本课虽然能够让学生对古希腊哲学观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学生讨论的时间和课程进度上没有找到平衡点;另外有些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导致知识的空缺,一步落下导致整堂课都没有跟上,这也反映出本课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这两点是下一步需要思考和修改的。

四、结语

《蒙昧中的觉醒》这一课虽然难度较大,但是讲法也是多种多样,但让学生通过对古希腊哲学思想内涵的理解,体会到古希腊哲学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的历史地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陈鹏主编.《新课标历史必修三-鼎尖教案-人民版》[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10. [4] 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汪子嵩等主编.《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开(1986—),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邯郸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

联系电话:15131060301 邮编:056002 邮箱:hbhdzk04@163.com 通讯地址: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贸易路路158号邯郸市第二中学

—8—

第5篇:中国的觉醒

09机制一班夏坚

在遥远的东方,存在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度,她拥有着五千年的渊远流长的文明史,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13亿炎黄子孙,同时她也经历了太多太多:风雨洗礼过,苦难磨砺过,战争侵袭过;但是就在今天,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民不聊生,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曾经的所有所有,都已在今天改变,我们要站在河之洲,在水之湄,在山之阳,在海之滨,向全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国已经如雄狮般觉醒了。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全面认识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平台,同时这也是中国奥运健儿扬眉吐气的舞台。你看,那郭晶晶的完美翻腾跳跃,在空中抛出的美丽光环,蓝色水面洋溢着胜利的烟花;你看,张怡宁挥动“国球”,舞动着的是不可战胜的意志;你看,陈飞那平衡木上如仙女般跳步,如入无人之境,那飞动的是中华自信的光芒;你看,杜丽气定神闲地朝黑色靶心胸有成竹地开枪,那传递的是坚定的信念与灿烂的未来…中国健儿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的前进,51次《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折服了世界人民。奥运的帷幕已经落下,但是那关于奥运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在2000年时申奥成功时刻的欢呼,在奥运举行前所有人的凝重眼神,一切在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下,一届崭新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2009,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一排排整齐的队伍,先进的武器,全新的装备,高新的科技。2010,世界杯的预选赛,上海的世博会,让全国人民欢呼的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升空,期待中的广东亚运会等。

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着我们每一个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得到空前的提高。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六十一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候了。金融危机的来袭的时候,中国人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胜利果实,看到了中 中国的觉醒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虽然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创伤,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我们的祖国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为世界上了意义深远的一课。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社会的秩序井然,世界的格局也在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中悄然变化,中国已站在了世界的大舞台的最中央。看到这一切,我想歌颂您,我美丽的祖国啊!

我美丽的祖国啊!弹指间、沧桑巨变,61年前,毛主席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几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伟大 复兴的百年梦想。

我美丽的祖国啊!爱国高于一切,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谭嗣同为中华的变革和摸索维新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

我美丽的祖国啊!您也曾痛哭过,南京大屠杀,侩子手的哈哈大笑,我知道那留下的鲜血是您痛哭的眼泪;您也曾失望过,圆明园的那团火,在烧焦的废墟上,多少的美好和希望都已经不在了;您也曾迷茫过,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导下,谁才是您正确的引导者;后来您看到了,也看清楚了中国共产党才是东方巨人的先锋队。

我美丽的祖国啊!不管曾经发生了什么,您总是正确的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做我们发展中坚强的后盾,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支持着我们,让我们敢于冒着苦难风雨,在艰辛中勇敢无畏的向前进!不管我们经历什么灾害和侵害,您总是解读着渊远流长的不屈的民族魂,让我们坚信自己,不屈的灵魂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挺起的是不屈的中华脊梁——中华魂。比如说98年的南方历史罕见的洪灾,03年的让人

闻风丧胆非典疫情,07年的超强台风“圣帕”,08年的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09年的随风飘散的强感染甲流,今年的舟曲特大泥石流和最近海南一千多个村庄被淹没的特大暴雨等等,特别是前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祖国母亲伤痕累累,兄弟姐妹患难与共。但是,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压不垮的,中国人民又挺起了那坚强脊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位炎黄子孙伸出了双手,世界人民也伸出了双手。灾难面前我们从来都是这样的,全国人民携手互助,众志成城,因为我们知道: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灾难何其渺小;再小的援助乘以13亿,数目何其巨大!

是什么让我们在苦难中勇敢前行;是什么让我们战胜了一切自然灾害;是什么让我们的祖国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升国际地位;是什么„„?

是她,是我们不屈的中华魂。她是以“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当你站在国旗的下面,面对着冉冉升起的国旗,聆听着雄浑的国歌,回想着祖国的昨天,看着祖国的今天,你的心中是否想着祖国的明天?

祖国的明天是已经觉醒的明天!我们年轻的一代要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21世纪的祖国将由我们来掌舵,我们是崭新的一代,我们也将会是辉煌的一代!祖国,母亲,我们来了!

我们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第6篇:蓝色的觉醒—中国的未来不能没有海洋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当世界把目光投向海洋的时候,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中国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机遇,以新兴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这几年关于海权和海洋意识的文章已经不少了,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去探讨中国近代在海上落后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历史上的中国在海洋上曾经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早于西方半个多世纪就开始了远洋航海活动,并且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情况下,依靠原始的导航技术就画出了相当精确的航海图。然而,中国又的确曾在海洋上失落了很长时间,并且深受有海无防之苦。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十分重大也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人对海洋的热望明显高涨起来。这一点从很多国人要求国家建造航母的呼声以及中国海军新一轮的造舰步伐和逐步增强的对海洋的关注,尤其是当前中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可见一斑。其实,海洋同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对于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濒海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家间主权概念逐步模糊,国际间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合作也存在分歧,地缘政治格局正在重新组合,而国家的“安全疆域”则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本的固定领土疆界,无形中向海外扩展。因此,国家的发展观念和安全观念也已经和应该超出传统的国家安全思维方式,走向全新的思维范畴。在当今复杂的和不稳定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中,国家要确保自己主权安全和国际地位以及左右自己发展命运,就必须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关系中取得并保持自己的战略优势地位 ,从而取得控制环境和局势的能力来保障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发展史上,海洋是连通各大洲和世界各国的主要通道,海上交通是可以自由地不受国界限制的洲际航行,也不需要进行重复的维护,是世界上最经济的交通方式。今天随着国际往来的全球化,它又是维系全球化经济和贸易往来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发展模式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国家海外利益的安全和海洋权益的保障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海洋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浩瀚的海洋再一次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关注的焦点。这些事实再一次凸显了马汉“海权论”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即随着国家的海外利益和海洋权益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海上安全在国家国防战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21世纪,海洋将成为“流动的高速公路”、海上通道尤其是诸如马六甲海峡这样的世界咽喉的控制权将成为一些国家威胁和遏制其他国家的战略重点所在。另外,海洋是地球资源的宝库、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人民未来生活所需的重要资源都需要从海洋中获取、海洋权益的保障以及控制周边海洋的能力攸关一个国家的生存。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和重大海洋权益的国家,其海上力量的强弱,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

一般的中国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中国的海洋意识十分落后,而且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近代中国被海洋意识强烈的西方国家从海上打破国门,从而沦落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然而,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曾遣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和“百工”数千人东渡到了日本。从日本西海岸发掘出土的中国春秋时期的文物则证明,中国的航海先驱在公元2700年前就开辟了从山东半岛出发,经朝鲜半岛再东渡日本海上通道。但要说贸易往来,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则在汉武帝(公元140年—公元前87年)时就已经开辟了,那时中国的海船携带着大批丝绸、瓷器,从雷洲半岛起航,途径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和缅甸等地,远航到印度换取这些国家的珍珠、宝石等产品后,经斯里兰卡打道回府。到了唐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政府在广州等海港城市设有市舶司,专司海外贸易。公元753年,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随鉴真东渡的还有雕刻、雕塑、镌碑、铸造、绘画、书法、丝织、建筑、医药、乃至酿造、烹调、园艺等各种能工巧匠。这些人到了日本以后,无私地把自己的技艺特长传授给了当地人,因而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明代(公元1405—1433年),中国航海活动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郑和曾经率领庞大的舰队—各种舰船200余艘,数万人(27800人)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的西海岸,从世界航海史的记载来看,郑和的航海经历的确比西方国家的航海探险如哥伦布和达伽马要早半个世纪。

古代中国航海业的发达,得益于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天然的良港与出海口。正是这种天然的有利条件为中走向海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中国古代繁荣发达的经济和先进技术,也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和海上通道又日益繁荣起来,中国人的海洋情结再次萌动起来了。中国人这一次对海洋的关注与以往不同,新的海洋观念将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丰富内容。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扩大了的国家安全领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海上崛起的问题。海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海洋资源和权益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全世界应该看到,中国的繁荣崛起尤其是海洋上的崛起,不仅带到了中国沿海经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海经济发展繁荣带,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对世界人民只会是件十分有益的事情。今天,中国向海洋进军,完全是为了解决内需而不是扩张,蔚蓝色的海洋将再次因中国的发展而产生新的文明时代,辽阔的海洋再次成为中国人展示自己魅力和作用的大舞台,而中国的崛起从来以及往后都不会对世界其他国家构成任何威胁。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不仅曾失落过海洋,而还曾饱受有海无防之苦。关于甲午战争的失利,仍然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喜欢把它和清政府的腐败懦弱紧密联系起来,而忽视了清政府腐败懦弱的根本原因。其实,当时北洋之师的装备实力并不比日本海军弱,真正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等现代文明在当时的中国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根本的动力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只有把握住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并具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才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落后的历史正是从科技和海上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开始的。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舞台。这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陆地面积相对缩小并且耕地减少;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石油供应动荡不稳;世界淡水资源供求问题也呈日益紧张的趋势。面对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危机,海洋中原本非常丰富而未经开发的资源则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因此说,海洋是世界的未来。据科学考察,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而且还丰富的鱼类、海藻等生物资源。另外,海洋中还储存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海水的温差和潮汐的变化可以发电等等。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乃至今后应用将会慢慢深入开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将从陆地慢慢走向海洋,辽阔的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伴随人类社会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国家间的竞争也将从陆地转向蓝色的海洋。

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而且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色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在中国所拥有的这辽阔的蓝色国土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水产,石油和稀有金属等海洋资源,而且,南海海域、南海诸岛、台湾海峡、台湾岛以及台湾附近的钓鱼岛在地缘战略中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即将到来的海洋世纪,面对蔚蓝的海洋—祖国的重要门户,却由于它的特殊性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对此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思考。

首先中国近海大陆架的石油,曾引起世界地质专家和石油专家的关注,联合国亚州近海地区矿产资源直辖市委员会首席代表埃里莫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多次发表报告认为,中国的近海大陆架是“世界上石油远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近海地区之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近海大陆架有可能是石油储藏量最丰富的“第二个波斯湾。”正因为如此,在这海域潜伏着的海洋争端,暗潮汹涌,十分凶险。显然,要保障这些海底石油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需要科技力量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疆域的主权安全和权益保护以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危,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是随着对海洋的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争夺海洋资源,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划定的范围,中国不仅失去了一些传统作业和管辖海域,甚至按照它本属于中国管辖海洋领土内,因与领国也存在着重叠区域,一时难以解决,这就为今后的海洋边界的划定以及海洋权益的享有等海洋争端埋下了祸根。今天在东海,中日围绕着东海划界和钓鱼岛所属权问题,闹得难解难分。日本凭挟(美日安保条约)结成的军事同盟,有恃无恐,在东海石油勘探和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

四、频频发难,并有慢慢升级的迹象。日本的强硬姿态已经成为对中国和平发展环境以及东亚地区稳定的最大威胁。

再次是中国的能源短缺与海上交通的关系。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维持9%以上的增长率,目前的能源消耗是难以维持的。所以,中国要维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能源问题。然而,如果中国的能源需求过多地依靠海外的能源供应来维持,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受不稳定的国际石油供应影响,而且当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时候,中国的国家安全将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和干扰。今天,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0%这个极限,所以,中国在制定家发展战略的时候,除了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发展节能型产业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外,中国海域内的海洋石油资源以及进口所必经的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将攸关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

最后是中国的科技海洋科技储备相对于走向海洋和向海洋要发展的需要而言严重不足。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停留在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水平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这样一来,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安全难免会受制于人。另外,由于中国的海洋科技起步较晚,加上资金投入不够,缺乏明确海洋发展战略,因而中国的海洋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差距也是很大。海洋科技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很强的科学,所以,海洋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专项科技水平,而且还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随着世界上沿海国家不断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另外,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世界沿海国家的经济中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航海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有9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货物通过船舶运输,这是因为海上运输在人类所能了解并应用的各种运输方式中,是唯一具有大运量、低能耗优势的运输产业,而且海上运输还能够带动造船和集装箱运输等其他产业发展,更何况,海上通道不需要投入任何资本加以维修和养护。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中深水海岸有400千米,可建10万吨级以上港口十多个,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些天然条件必然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外向型经济和航海事业的重要依据。

在21世纪里,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面对蔚蓝色的海洋,我们海洋意识仅仅停留在喊喊海权、海洋权益等口号上是远远不够的。固然,中国海区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这使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和掣肘,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一个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中国应当获得本应属于自己的对海洋的支配权。蓝色的文明在呼唤中国,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蓝色文明发展的强国,中国的真正崛起,将从海上开始。

蓝色的觉醒--前边提到过,中国的海上边界线是一条有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的边界,这些复杂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掣肘。但是,现在正是中国发展海上力量的难得机遇期,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复杂的陆地边界一直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难以平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基本稳固而和平,并且这种稳定的状况至少可以保持十年以上。与之相反,中国的海洋安全则因海洋权益的争端和海外利益的扩大而突出地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我们不得不投入大力气和主要精力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海洋,为了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环境而加强海洋方向的国防力量。另外,从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来看,海上力量的兴衰,也会直接影响到陆地边界的安全。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做护翼,陆地边界安全肯定也会受到海洋方向威胁的掣肘。因为,现代战争,多是从海上发起的,而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国家三位一体的核反击力量中最重要的具有二次打击能力的力量核心。所以说,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需要,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的必然使命。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受国力的限制。因为海军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军种,技术含量多,要求高,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我们的总体科技发展水平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多差距,建设现代化海军所需的技术储备也很不足。二是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家意识形态不同,冷战时期的中国一直都在忍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围困。今天,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仍然有美日结成的军事同盟,依靠天然的岛链,对中国在军事上围堵,技术上阻挠,政治上防备和遏止,这些都形成了对中国海上力量发展造的不利因素。三是缺乏先进的战略理论指导。综观天下,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一直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理论,中国海上力量长期得不到全面完整的发展,以至贻误了许多战略机遇。所以,中国海上力量要想得到确实的长足的发展,必须冲破封锁,科技为先,理论正确,把握时机。

冲破封锁--所谓封锁主要是指国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遏止,主要表现为技术垄断、政治扰乱、经济制裁以及军事防范。世界上那些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和右翼势力正是企图利用这些战略手段,迟滞、延缓和阻挠中国崛起的速度,甚至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企图扼杀中国的崛起。他们在政治上炮制“中国威胁论”,在经济和技术上为中国与其他技术发达国家的交流设置障碍,并且利用周边地区国家的地缘因素和右翼反华势力对中国进行牵制,甚至通过军事战略高速强化中国周边军事存在以及建立军事警戒网,经此干扰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发展,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从而达到他们利用从战略遏制中国的目的。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不能不考虑这些严重的干扰因素的。尤其是在海洋方向,美日联手并暗中勾结台湾调整、完善、强化和收紧第

一、第二岛链,对中国海军形成了咄咄逼人、乌云压城的战略态势,并且美日还利用与东南亚国家特殊地缘政治关系在它们当中煽动:“中国威胁论”,并企图通过军事联盟插手和控制马六甲海峡这条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咽喉要道,从海上完成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并扼往中国的海上咽喉。对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的新国际秩序,并且通过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合作寻找朋友,加强联系,巩固关系,取长补短,增加互信,减少摩擦,实现共赢,从而实现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还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加强国防,特别是海上力量—--具有远程作战和远程投送能力的、战略威慑型的海军,从而保障自己的战略地位。

技术为先—前边已经提到过,一个先进的民族必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民族,一个先进的国家必然是科技发达的国家,那么,一个强大的海上力量,其必然是科技储备雄厚的军事实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水平,不在于其所能引进的科技数量,而在于其是否善于在别人已有科技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和开发的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单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持发展,那么它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走路,只有创新发展,它才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树立科技为先的发展战略,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稳固战略地位、推动历史的变革。一支先进的军队,必然是掌握了先进科技装备部队。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军队发展变革动力,同时,它还是军事力量的倍增器。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使作战人员的智慧和勇敢成几何级增长,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所以,中国海军的发展,要有远见,要依靠科技,要重视科技在军领域的重要作用,彻底摒弃人海战术观念,必须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新观念去获取战略优势。特别是现在,正值新军事革命引发军队战略转型时期,如果依靠科技创新,把握好这个战略机遇,我们的海力量就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理论正确—理论是战略制定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英明 的战略决策。历史上,一切正确的战略决断都是建立在正确理论的基础上。例如,马汉的海权论就使有些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称霸世界半个多世纪,而中国的闭关自守的思想则导致中国落后世界几十年。当前,世界正悄悄地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所谓变革不是传统继续,而是对旧的传统的扬弃,是新事物的更新。所以,我们必须特别重视这场变革,及时深入地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新的要领,更新观念,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为了今后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中国海上力量发展既要开放思想又要小心谨慎,更要英明果断。因为时不我待,刻不容缓!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新时期中国海军战略使命以及在新军事变革情况下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新形势。这就是,我们需要一支具有蓝水作战能力的新型的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海军,而不是信赖岸基掩护的陆军延伸型的近岸防卫型的海军。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代海上力量必须一个综合型的联合作战的部队,也就是说必须是一支两栖化的陆海空联合作战的部队。据此我们才能够理出头绪,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其次,要步调坚定,不要摇摆不定,更要踏踏实实,敢于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

把握时机—虽然世界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和平发展,但是,由于能源危机、种族纠纷、文化差异尤其是海洋地缘因素,世界上的各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两场战争之间的和平时期是极其珍贵的。谁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夺得优势。古人说“居安思危“、”富国强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发展经济,口袋里有点钱了,不能得意忘形,因为强盗们正在旁边虎视眈眈呢!其实,富国是强兵的条件,强兵是富国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和平发展可能正是战争的前奏。因为和平时期是力量积聚的过程,一旦固定的模式--世界原有秩序的平衡被打破,世界就要进入一个重新组合的时代,国家间的摩擦系数就要增大,冲突危险就日益存在。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做后盾。在和平时期一定要”居安思危“,”富国强兵“!!!

第7篇:高中历史 专题6.1 蒙昧中的觉醒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3

【金版学案】2014- 高中历史 专题6.1 蒙昧中的觉醒优化训练 人

民版必修3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本专题主要学习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再现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其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

公元前5世纪中叶出现的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它的启蒙作用在于使古代西方人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人的价值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合理了。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有力地推动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是继智者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蒙运动中,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一 蒙昧中的觉醒

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感觉到冷,有人感觉到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是(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伏尔泰

D.王阳明

解析:此观点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思想,所以是普罗塔戈拉。 答案:A

1 2.(2013·海珠摸底)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解析:材料认为法律是主观产物,这与“人是万物的尺度”忽视评价标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都是相对的意思一致,故选A项。 答案:A

3.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认为没有人就没有万物 B.强调了人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C.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D.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

解析: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并没有认为没有人就没有万物。 答案:A

4.(2014·清远调研)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文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下列属于“轴心时代”西方思想家主张的是(

) A.中庸

B.人非工具 C.小国寡民

D.知识即美德

解析:首先判断“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也就是古希腊时代,主要思想家有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人,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的思想,A、B、C不符合题意。 答案:D

5.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

2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解析:古希腊的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分别反映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和中国秦朝宏伟气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6.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践行这种观点的(

) A.整理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B.修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雕塑 C.到希腊和罗马修学、旅游

D.弘扬古典人文精神,尊重人性

解析: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的形式抨击宗教神学,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弘扬了古典人文精神,尊重人性。 答案:D

7.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他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

) A.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 B.最早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答案:C

8.(2014·北京海淀区期末)苏格拉底说: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他所说的“灵魂内的原则”是指(

) A.欲望

B.感觉

C.兴趣

D.知识

解析:题干反映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其提出美德即知识,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

9.(2014·北京丰台区期末)“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这句名言出自(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人们怎样获得知识呢?苏格拉底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人获取知识的愿望,故B项正确;普罗塔哥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与此名言无关,故A、C、D项错误。 答案:B 3

10.苏格拉底一生探求知识,“我无知,所以我求知”。柏拉图则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 A.探索自然

B.人文主义 C.探索社会

D.个人主义

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核心均是以人为本、探索人生,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问题:

(1)两幅图反映了古代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什么特征? (2)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文主义起源的了解和认识。

答案:(1)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材料三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四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材料五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材料一至材料三体现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1)材料中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背景:这场运动是在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平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下产生的。

(2)材料

四、材料五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其在古希腊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案:(2)其主要思想是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否认绝对权威,提出美德即知识;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认识你自己”。地位:他一方面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素能提升

1.(2014·扬州期末) 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 A.苏格拉底

B.但丁 C.薄伽丘

D.马丁·路德

5

解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苏格拉底是为了自由和正义而死。所以曼德拉精神和他是一致的。

答案:A

2.(2014·盐城期中)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表明斯多亚学派(

) ①倡导正义和公正的理性 ②主张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 ③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④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表明①;材料“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表明②③;材料表明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故选A。 答案:A

第8篇: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习题 专题六 一 蒙昧中的觉醒.doc

一 蒙昧中的觉醒

一、智者的启蒙 1.智者运动的背景。

(1)政治: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________发展到高峰,________地位提高。 (2)经济:雅典__________高度发展。

(3)社会需要:__________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哲学家开始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转而关心与人类相关的问题。

2.时间、地点:公元前5世纪中叶时期的古希腊(与中国__________时期相当)。 3.代表人物:____________。

4.中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点。

(1)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____________和______出发。

(2)注重________,忽视道德,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6.评价。

(1)积极性:它把人置于______和______的中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__________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局限性: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一、

1.(1)工商业 平民 (2)民主政治 (3)个人主义 2.春秋战国 3.普罗塔戈拉 4.人是万物的尺度

5.(1)个人的角度 利益 (2)实利 6.(1)世界 社会 自我意识

♨应用思考

什么叫“智者”?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应用思考:(1)智者: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2)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②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的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并达到高峰。③平民地位的提高。④个人主义的成长。⑤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应用示例

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它充分反映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雕像在当时世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不包括(

)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文精神的影响 C.工商业高度发达

D.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 应用示例:D

二、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

1.苏格拉底的地位:马克思称他为“______________”,“智慧”的化身,被视为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2.思想主张。

(1)道德:①反对智者忽视________、追求功利,但在强调人类理性、否认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②________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2)理性:①强调__________,否认绝对权威。②“认识你自己”,成为苏格拉底哲学探索的指南。

3.评价。

(1)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________”,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

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条件。

二、

1.哲学的创造者

2.(1)①道德 ②美德 (2)①人类的理性 3.(1)自我

♨应用思考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是“美德即知识”。“勇敢”是不是美德?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应用思考:(1)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

(2)认识:“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体现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应用示例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应用示例:D

三、人生而平等 1.斯多亚学派。

(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

创始人________,还有西塞罗、塞内卡等。身份有教师、皇帝、大臣、奴隶等。 (3)理论构成:________(自然哲学)、________ 和逻辑学,前两者最重要。 2.哲学主张。

(1)“____________ ”(Logos)是最高理性。 (2)人与生俱来带有________。 (3)人人生而________。 3.斯多亚哲学兴起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三、

1.(2)芝诺 (3)物理学 伦理学 2.(1)逻各斯理性 (2)理性 (3)平等 3.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

♨应用思考

斯多亚学派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应用思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西方古代人文精神达到了高峰。

►应用示例

斯多亚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

) A.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B.逻各斯是永存不朽的理性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学说

应用示例:A ⊙课堂点睛

试用“三个第一”(即第一次觉醒、第一次发现、第一次论述)掌握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3.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观点。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文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下列属于“轴心时代”西方思想家主张的是(

) A.中庸

B.人非工具

C.小国寡民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根据材料“轴心时代”指“人文精神的奠基阶段”,即古希腊时代。古希腊主要思想

家有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人。D项是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正确。A项梭伦和孔子的思想具有中庸的特点。B项是启蒙思想家康德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

答案:D

2.(2014·永州市一模)建筑大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说:“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2.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人”是确定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题干材料中不涉及“道德”“民主”“利益”,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答案:B

3.(2015·深圳市宝安区调研)下列主张属于苏格拉底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强者以暴力抢夺弱者的财富是天经地义的

C.治国的根本是改善公民的灵魂和道德,遵守城邦律法 D.依法治国

3.解析:A、B两项都是智者学派的主张,D项是近代以后的进步思想。 答案:C

4.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 A.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C.冲击了神学精神禁锢

D.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4.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其主旨是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D项反映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5.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5.解析:古希腊的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分别反映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和中国秦朝宏伟气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6.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_______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6.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开始了一场智者运动。智者运动推崇智慧。之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故选A项。

答案:A

7.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材料表明色诺芬(

)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学人性化

7.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看出古希腊人把神看作是和人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区别,“神”只是有一些特异功能而已。

答案:D

8.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使人回复和扩充善性 8.D

9.苏格拉底曾说:“我像一只牛虻,到处叮人,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肉体,而是要保护灵魂。”这表明他(

) A.崇尚民主

B.保护贵族 C.重视道德

D.尊重知识

9.解析:由“不要只顾肉体,而是要保护灵魂”可知,苏格拉底反对只追求物质享受,应该重视道德教育。C项正确,其他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C

10.苏格拉底一生探求知识,“我无知,所以我求知”。柏拉图则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 A.探索自然

B.人文主义 C.探索社会

D.个人主义

10.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核心均是以人为本、探索人生,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

(1)两幅图反映了古代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什么特征?

(2)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人文主义起源的了解和认识。

答案:(1)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12.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城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

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泰勒斯推测万物皆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戈拉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材料三 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又提出“圣人不求知天”。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当时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研究方向上的差异。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

1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中西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 答案:(1)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2)差异:古希腊重视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研究,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素能提升

1.(2014·扬州市期末考) 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 A.苏格拉底

B.但丁 C.薄伽丘

D.马丁·路德

1.解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苏格拉底是为了自由和正义而死。所以曼德拉精神和他是一致的。

答案:A

2.(2014·盐城市期中考)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流派——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这表明斯多亚学派(

) ①倡导正义和公正的理性 ②主张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 ③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④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解析:材料“斯多亚学派发展了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表明①;材料“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表明②③;材料表明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智者学派,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故选A项。

答案:A

上一篇:扫墓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