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精选6篇)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1

中国哲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概论》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智慧》(第二版)向世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新祥旭考研官网:

强化阶段(7月-10月)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 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冲刺阶段(11月-12月)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2.阶段重点:大作文and小作文

3.复习建议:

(1)每周写3篇作文,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就整理在一块,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12月开始,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写作模板。

(2)此阶段还需要继续练习真题阅读。你以为做过一遍就不会再错啦?试试吧!大部分人会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

(3)单词不能停哟!

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放轻松,相信自己在之前的积累

新祥旭考研官网:

2.阶段重点:运用自己专属的写作模板复习

3.复习建议:

(1)背单词:真题中还不熟悉的单词。

(2)熟悉各种类型的作文,牢记自己的模板。

(3)复习之前的笔记。

(4)按照考试时间,完整的做一套真题。

二、政治全程规划

政治复习常见误区

在正式介绍政治的复习时间安排时,帮帮先带大家看看一些关于政治“流传甚广”的错误观念。

1.“政治非常简单,随便复习就可以上60了”?

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就决定了你的高度。任何事情,即便是最简单的事情,要把它做好也是不简单的。再次,政治这科本身也没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好的理科生。

所以复习之前,大家一定要摆正好自己的态度。如果是认认真真的想考研,就一定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门课,你付出的对的努力,其回报都会体现在结果上。

2.“‘裸考’政治照样60+甚至70+”?

对于各种各样的“经验”,我们是要学会自己去分析、辨别。这种“裸考”说法不靠谱的地方如下:

“裸考”,是裸到一丝不挂了吗?

裸考,就是光着屁股去考场考试,正经点讲就是,不复习就去考试。那么那些说裸考的人,可能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神这种人,考前瞄几眼资料或者连资料都不瞄,光着上考场,考好了。这是名符其实地“裸”。但是在看经验贴的同志们,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

(2)文科专业就是哲学、历史等专业,对于考试内容很熟悉,考前瞄几眼资料或者连资料都不看,光着上考场,考好了。这也算“裸”。但是在看经验贴的同志们,如果没有这样的知新祥旭考研官网:

识储备,请慎重考虑是否“裸考”。而就算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也需要花点时间了解考试 内容、范围、题型等相关内容,好成绩才会妥妥的拿到呀!

还有这样一类人存在,自己其实看完了考纲,刷过了习题,但为了凸显智商高能、或者谦虚过度、或者(谁知道呢),就是要口口声 声的说自己没复习,是“裸考”(这种情况真是存在)。这时候大家千万保持一颗理智又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种人给迷惑了。

3.“从考试大纲出版再复习政治也不迟”?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一战的时候,很多学长学姐都说考试大纲出来之后再复习也来得及,还有人说10月复习也没问题的,大家都这么说于是我就 真的这么做了。于是9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复习政治,刚拿到考试大纲的时候,简直傻眼了,书厚字小内容多。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啃,啃了一个多月没啃完,结果还发现前面看的基本忘光。这时候已经十月下旬了,加上专业课的任务非常重,这时候已经慌神了!心里恐慌就开始手足无措,计划的完成度非常低。政治只搞定第一轮,最后成绩也不理想。二战的时候进了好几个考研复习群,到了后期的时 候,经常听到小伙伴们在吐槽复习晚了的事。

在二战的时候,我在7、8月的时候正式开始复习政治。每天只花了30分钟-1小时来看考试大纲,在新大纲出来的时候,把旧大纲看完一遍。(每年大纲 会有所变动,但是一般是将内容合并、将小知识单独列小标题等,真正完全改写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新大纲出来之前,看旧大纲是不冲突的。)

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对考试题型、每本书分数的设置能有个整体印象

2.阶段重点:了解基础知识

3.复习建议:

(1)同学们可以买一本考研政治的辅导书将其从头到尾扫一遍。这本辅导书,最好是比较精炼而又全面的那种,提纲挈领又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主要是为了对考研政治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可以直接看去年的大纲,大纲一般变化不会很大。

(2)多余时间可以去翻阅以前大

一、大二时期学过的教材,了解一下考研政治的基础知识。

(3)这个阶段多关注时事热点,可以抽空看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上上主流网站。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收效甚微,习题还是留给暑假再练习吧。

(5)每天30分钟到1小时足矣!

新祥旭考研官网:

强化阶段(7月-8月)1.学习目标:通过做题区分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攻克难点

2.阶段重点:政治选择题知识点

3.复习建议:

(1)开始做题,搞定难点。做真题方面,不要着急看答案和算分数。做真题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点掌握多少,提高巩固的作用,所以重点再看应该如何解析,掌握解题思路。

(2)集中精力,学会分析问题思路。通过此阶段的复习,应当在充分理解知识点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一级重要知识点。

提升阶段(9月-11月)1.学习目标:熟记每个章节一级重要知识点

2.阶段重点:了解新大纲,补充新知识点

3.复习建议:

(1)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可以完整地做2~3套真题,不用规定时间。一方面体验一下真题的命题风格;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一下历年命题的特点和重难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

(2)总结做过的选择题,尤其是出错的题。

(3)开始看分析题的考点。做分析题时,要理清答题思路和框架,不建议去背答案。另外做题不能仅局限于题目是否做对,更重要的是学会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特别是对这个题目的命题知识点的理解。

(4)大纲出来之后,新增的考点一般都需要重点记忆。

冲刺阶段(11月-12月)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2.阶段重点:政治分析题知识点、时政、当代

3.复习建议:

新祥旭考研官网:

(1)从11月份开始,请开始背!背!背!不管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的重点,一定要清晰地记忆。

(2)开始系统复习时政和当代。

(3)查漏补缺,复习以往错题集。在回顾的过程中找出之前复习时被遗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考点。要及时的弄清楚,想明白,争取做到,考前不落知识点,或许你落下的一个就是考点,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回顾知识点的时候认真梳理。

(4)建议每天2h以上。

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熟悉考场流程,牢记大题知识点

2.阶段重点:背诵预测卷分析题和时政热点,进行模拟考试

3.复习建议:

(1)每天背诵预测卷分析题知识点和时政知识点,复习笔记。

(2)这个阶段要做一套模拟试题,做完以后要系统总结,看看是哪个知识点还没掌握,注意自我分析找出弱项,最后集中力量攻克。

(3)最后三天就不要模拟考了,没有太大的意义,万一考的不好还会影响状态。

三、数学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不留死角地复习每个知识点

2.阶段重点:按照教材逐一梳理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并做课后习题

3.复习建议:

(1)明确所报专业考数

一、数二还是数三,准备相应教材。

(2)按照章节顺序结合大纲梳理教材,不留死角和空白。

(3)对于重要的定理、公式,不能够仅停留在“看懂了”的层面上,一定要自己亲手推导其证明过程。

(4)每天学习新内容前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准备一个记题本,将复习过程中碰到的不懂的新祥旭考研官网:

知识点记录下与做错的习题整理成错题集。

(5)注意顺序:一定要先看书后做题,此阶段不要做难题。

强化阶段(7月-8月)1.学习目标:熟悉考研题,分清重难点

2.阶段重点:通过大量练习,归纳常见题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3.复习建议:

(1)这一时期考生每天学习数学的时间尽量集中在一起,保证每日至少3个小时连续复习时间。

(2)可以买一本辅导书,先做练习题。建议做李永乐660题,学会归纳题型与常考知识点,把重点、难点以及错题做成笔记,以便以后复习

(3)遇上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题目要认真对待,切忌一看不会就直接看答案。提升阶段(9月-10月)1.学习目标:通过整套真题练习,检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与速度

2.阶段重点:研究近10年的真题

3.复习建议:

(1)新的考试大纲此时已发布,对其要求的知识点做最后梳理,熟记各种公式、定理。

(2)利用整段时间做近10年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标准完成一套真题,并特别注意提高做题的速度。

(3)通过真题找重点题型和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通过做专项模拟题复习。4 冲刺阶段(11月-12月上旬)1.学习目标:进行高轻度的冲刺题训练,进入考试状态

2.阶段重点:练习答题规范,掌握考试时间分配,提前感受真实的考场氛围

3.复习建议:

(1)快速复习教材和笔记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进行记忆,尤其是不常用、记忆模糊的新祥旭考研官网:

公式。

(2)严格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要求,进行模拟试题或者真题的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真题答题规范的研究与答题时间的分配。

(3)特别强调:考试量大,时间紧,一定要按真题答案规范答题,既要规范答题内容,又要规范答题思路。

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强化记忆,保持状态;调整心态,积极备考

2.阶段重点:多看平常整理笔记、错题集,查漏补缺,对易错点归纳并解决

3.复习建议:

(1)不要再继续埋头做题,应多看之前做过的真题、错题集,它们更具针对性。

(2)可以做1套模拟题,保持做题手感,调整后心态,以便以良好状态进入考场。

(3)最后几天回归教材和笔记,重新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

四、专业课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

2.阶段重点: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

3.复习建议:

(1)根据往年大纲或师兄、师姐的经验,准备必读书单。

(2)此阶段只用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各个知识点即可。不用纠结于某个知识点,可能读到后面你就懂了,也不用做过多的笔记,在第一遍就开始做笔记容易变成抄书。

(3)复习专业课的时间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每门课0.5h足矣。理论部分与研究方法部分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4)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教材以外的业界大牛作品。

强化阶段(7月-9月)新祥旭考研官网:

1.学习目标: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

2.阶段重点:通过师兄、师姐回忆的往年真题,掌握重难点

3.复习建议:

(1)搜集专业课近10年真题。若官方没有发布真题,可以找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或在考研论坛上搜索相关资料。

(2)研究近10年真题,通过知识点出现的频率高低,结合近年行业热点,了解专业课的复习重点。

(3)利用整块时间搞定专业课重点或没有掌握的部分。上个阶段小编只是建议大家专业课了解知识面,那么在这个阶段就要认真复习知识点了哟,把它们熟记于心,考研就木有问题啦!

(4)推荐使用自己画知识框架图(逻辑图)的方法,来加深对课本的印象,同时建立起初步的知识体系。

画知识框架图的基本原则是,逻辑清晰,知识点全,点到为止。看完每本教材之后,可以用0.5-1h左右的时间,在一页纸上画出知识框架图,用最少的字总结出最为完整的知识点,不用涉及到细小的知识点。

知识框架图总结完成之后,可以看着框架图回忆教材中讲到的内容,如果能够回忆出来,说明本部分知识基本掌握,如果回忆不出来,再回到教材进行巩固强化。

提升阶段(10月-11月)1.学习目标: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能用答题语言表达出来

2.阶段重点: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

3.复习建议:

(1)不管文科或理科,都要大量练习真题。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

(2)该阶段要开始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

冲刺阶段(12月-考前)1.学习目标:熟记必背知识点,搞定做题模式

2.阶段重点:做题做题做题,狂背狂背狂背

新祥旭考研官网:

3.复习建议:

(1)此阶段应继续做真题,最好是用整段时间做一套文章的真题。

(2)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3)利用之前做的知识框架图,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2

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11年真题原题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简要解释下面两句话:(1)《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2)《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葛洪是如何论证神仙存在以及成仙可能的?

3、试论述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的理论。

4、先秦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整治社会,各家各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略,试论述先秦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喻做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可能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

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中的“第三人”问题。试述巴克莱的非物质论的论证思路,并评价其理论的得失。

康德为什么做出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是把世界区分为两个世界,还是把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区分为两种类型,抑或是在区分事物与我们的两种不同联系方式?试述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和遗留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小逻辑》)请结合这些论述,就哲学反思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

1、近代科学建立时期,“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结合科学史,论述牛顿力学思维方法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2、有论者指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类。”请对该观点给予正面的辩护和反面的批判,并表明您的立场。

3、什么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对此问题的理解,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简要说明理由。

(1)欧几里得圆上每一点均与圆心等距。(2)石蕊试纸遇酸可能变红。(3)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4、试比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概念上的主要区别与相互联系,并以此视野简要分析当下中国科学文化的状况。

4.2.1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1)“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由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包涵以下内容:

(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运动,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2)阴阳两种对立因素既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阴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要学会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法,从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儒家关于仁学思想的核心论述,但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批评。其中,相当重要一点就是,有子将家庭伦理道德与国家政治道德混淆在一起,并将两者基础都归之于孝弟。

2.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家国同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正是有子所提的“孝弟”。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其政治道德基础则可能是“民主、人权、自由”等。事实上这两种政治体系的道德基础都是被预设的,被其社会所公认,无需证明的。正如初等数学上“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公理一样。因此,要想彻底的分析两种政治道德基础的异同,就必须从分析“孝弟”和“民主、人权、自由”两个“政治道德公理”入手。

(1)很明显“孝弟”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而衍生出来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由于血缘关系有着明显的生物基础性。因此,“孝弟”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具有相当高的先天合理性。问题在于,这种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在为家之本的基础上,能否推广至国,成为为国之本与?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家国同构,把家庭和国家混淆在一起。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正是这样做的。因此,也就有了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法。这样中国传统的国家就有了合法性,任何犯上作乱者就是不“孝弟”之人,自然也就会被众人所唾弃。但是,混淆家、国总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被人识破的可能。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可能性,孔子再做了一下手脚,将“孝弟”提升至“仁之本”,这样“孝弟”就变成了为家、为国之本了。这样犯上作乱者不仅是不“孝弟”之人,更成为了“不仁”之人了。

(2)现代民族国家理论则明确了公德和私德,区分了国与家之间的区别。但是和“孝弟”一样,“民主、人权、自由”依然也是预设的价值观,并没有其合法性的完全证明。为了处理“好犯上作乱”者,在“民主、人权、自由”的框架内,民族国家对为“犯上”者制定了一个选举的游戏规划,以用于维持社会稳定。

2.解答:

(1)所谓神仙的存在,代表着信仰,并通过信仰开启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而与诸如“史实”、“解释”、“想象”之类的东西无关。葛洪论述神仙的存在,采用的就是构建神仙境遇和塑造完美神仙位格的方法,所以,葛洪在《神仙传》中描述了大量由人到神的故事,同时,这些人物“神仙”都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甚至不惜直接坐实为历史人物,从而分享了历史的“实在性”。如葛洪谈到的彭祖,不仅绘声绘色地谈到了他的全部生平,而且,借人物之口,描述了他全部的信仰。所以,葛洪揭示神仙存在的办法,就是在肯定其真实存在性的同时,表达他们信仰的可行性。

(2)在论述如何成仙时,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所以,从承认物质变化的客观性为前提,葛洪得出“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也即“物类可变”的结论,并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把物类变化的范围推得很广。在葛洪看来,变化是没有极限、没有范围的。事物会自然地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如高山变为深渊,深谷变为丘陵,等等。变化可以为人所掌握、控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干预自然的变化,就能让这些变化为人所用。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促使事物按照自己的愿望发生改变,如铅为白色,可使它变赤,此即金丹术。一切在变,一切能变,这就是道教的物类变化观。这种观点当渊源于东汉王充、晋干宝的观点。物类变化观肯定了变化的绝对性,却没有考虑到变化的条件性。变化总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之下发生的。不加分析地奢谈变化的绝对性是错误的,而且会把人对变化的认识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而忽视了对变化的科学研究。不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僵化的自然观,主张“物之变化,固自有极”,《论仙》所引的“物各自有种”。相对于把物质看作静止不变的僵死观点,道教的物类变化观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葛洪进而从人工变化的有效性推出了人可以通过修炼变形为仙的结论。《对俗》说:“若道术不可学得,则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忘……幻化之事,九百有余,按而行之,无不皆效,何为独不肯信仙之可得乎?”可见,道教的物类变化观是为论证其宗教信仰而提出来的,是其宗教信仰的理论基础。它被用来解释人羽化成仙的可能性、炼铅汞为仙丹的可能性、各种变化之术、神仙无所不能的种种神通与变化自在。道教在继承和发展古代哲学的变化观时,总免不了将它与自己的宗教信仰糅合起来。这正是宗教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差异之所在。

3.解答:

1.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2]。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

2.良知一辞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后宋儒如横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6]”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3.“致良知”作为一个命题则是由概念“致”与概念“良知”组成。“致”有两层涵义:一是为良知的一种圆满状态,这是”致良知“的诠释目的与归宿;二是,指“扩充”,因为良知虽为人人自有,但要把它实现出来,需要一个“致知”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显然是辨证统一的,也就是说“致良知”之“良知”是诠释对象,但实际也包含了诠释主体。换言之,“良知”既是诠释主体也是诠释对象,因为只有诠释主体与诠释对象合一,“致良知”方能实现。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涵义就是“良知”致“良知”。良知即是“吾心之良知”。而良知的内容却包含了世界一切理,这样,我们“致良知”同时也就“致良知”的一切内容。因此,“良知”是心与理的统一。天理必须是本心,才有能动性,才能外化、异化,并实现其自身于外界。在良知里,心与理是同一的,而又是有区别的。因而,“吾心之良知”,是诠释主体,或“致良知”的主体;“良知之天理”,是诠释客体,或“致良知”的对象。

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答1、2、3题)1.解答:

(1)赫拉克利特的存在主张,即永恒运动的一团活火。而这个主张的可能依据,一方面来自经验观察,另一方面则是理论思辩。

(2)我们可以有“同一条河流”这样的概念,但在现实中不存在与“同一条河流”相对应的事物。因为,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总是静止的,不变的,我们头脑中可以有一个静止不变的“同一条河流”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对象却是变动不居的。我站在长江边上指着滔滔江水,说:“这是长江”,但话音未落,我所见的长江的面目已非,它已不是我刚才所指的那条长江了。因此,从严格精确的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长江”,也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条河流”。所谓的“长江”,所谓的“同一条河流”,都是对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的近似的、不精确的摹写。由于概念总是只能对现实作近似的摹写,黑格尔对此很不满意,所以不遗余力地要开发出一套叫做“辩证法”的理论。黑格尔意欲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辩证一番,把概念的意义看成是发展的、变化的,是包含自己对立面的“对立统一”,以为这样一来概念就与现实能保持一致了。

2.解答

1.由《巴门尼德篇》(132c-133a),我们可以知道:若“型”(或“形式”)使分有物相似,那是因为分有物像“型”,所以“型”必定像分有物;那么为了说明“型”和分有物之间的相似,又必须设立一个使它们相似的新“型”。以此类推,需设立无限新“型”,即陷入无穷倒退。所以“分有”无法解释个体间的相似关系,事物不是因为像而分有“型”。亚里士多德将以上“分有”的无限倒退称为“第三人论证”,即:如果需要第三者来说明两个事物的关系,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第三者。第三人论证又称为“外在关系说”,即如果两事物间的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独立存在,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外在关系。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2.由上可知,《巴门尼德篇》的论证,实质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知识和事物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知识是否能认识事物。尽管柏拉图划分了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却还是未能完满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和巴门尼德谈到神的问题上,却又得出了“相是不可知的”结论。

巴问:神具有知识自身,他将可知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么?

小苏:为何不?

巴答:因为我们已同意了对于我们世界里的事物,那些相没有它们所有的能力,我们世界里的事物对于它们也没有,但这两类里的每一类只和它自身有关系。从上面的对话可知,神是属于“相”的范围,神有“知识之相”,亦即最精确的知识;但这最精确的知识只以“相”为对象,因此神不能认识我们世界里的事物。这必然得出如下结果:即“相”的范围和个别事物的范围相互隔离,因此“相”只和“相”互有关系,却和个别事物无关系,“相是不可知的”。

3.面对以上种种诘难,用文本的原话说:小苏格拉底将如何来“拯救现象”呢?而“拯救现象”的关键实际上在于极端相反的相或范畴能不能相互结合,也就是必须进一步追问:在什么条件下相反的“相”能相互结合。

4.前面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讨论“一”和“多”的问题,但如果要谈到具有相反性质的“相”如何相互结合的问题,这就需要设定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作为基点的不再是孤立的“一”,而是与“是”结合的“一”。即“是的一”。“是的一”是一个整体,以“一”和“是”为组成部分。由于每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是的一”或一个“是者”,所以那当作基础的“一”就是一个“多”,而且是无限的“多”。由于“是的一”的部分为整体所包围,所以在“一”上既结合着“整体”和“部分”这对相反者,也结合了“有限”和“无限”这对相反者。如此,小苏认为以此解释解开了上述疑难,5.总之,“一”和“多”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就是数的讨论,Number在柏拉图哲学中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例如同样在柏拉图的后期著作《智者篇》中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用is或are去表述“非存在”时,那么将存在着单数或复数的“非存在”,倘若如此,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教条——“非存在不存在”;另外,如果将存在表述为二元的,如“冷”和“热”,那么“存在”就不知所踪了,那是否意味着要增至三元呢?若“冷”和“热”是皆存在的,那就意味着同是being,也就是一元的了。所以,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3.解答:

1.巴克莱认为,一切唯物论、怀疑论和无神论的根源就在于物质概念:“关于‘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同样,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的实体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至友,这一点是无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古怪系统,都明显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石去掉,整个建筑物就不能不垮台。因此,我们也用不着特别去考察每一个可鄙的无神论派别的荒谬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巴克莱竭尽全力地消解物质概念的原因。

2.巴克莱是利用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其唯心主义作论证。洛克认为物体有两种性质,心灵能够形成关于这两种性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它们是相似的。两者之间是“摹本”与“原型”的关系。第二性的质则是借第一性的质而在我们的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这些“能力”固然为物体所有,不过它们所引起的观念却是主观的,并无“原型”与之相似。巴克莱对洛克的上述思想进行了批判。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首先,“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相同的东西是不能相合结合的,因而观念不可能与存在于心外的不是观念的东西相似,一切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感官所感知,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观念。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是存在于心外的一种不能思想的实体中的东西,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它的“摹本”,等于说观念可以与非观念的东西相似,这是矛盾的。

其次,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的不可分离的,我们不可能感知或想象一个物体的第一性的质而不涉及它的第二性的质。所谓广延、形状、运动等性质,若离开了一切可感性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性的质在什么地方存在,第一性的质也一定在什么地方存在。既然第二性的质只存在于心中,那么第一性的质也只是存在于心中。

最后,所谓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例如人们公认大、小、快、慢等等不是人心之外的存在,因为它们完全是相对的,随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存在于心外的广延既不大,也不小,既不快,也不慢,它们根本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所谓物体的性质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观念,在心外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3.物是观念的集合。

人们通常以为存在于心外的自然事物,其实只是观念的集合,并无心外的存在。因为人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只有一个途经,那就是通过感官而感知它们。然而,人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我们实际上有两类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亦即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则不同,它们是由外部原因引起来的,这就是感觉的观念。后者有三个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把它们看作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然而,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例如樱桃是由红色、酸味等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巴克莱意识到人们肯定会对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评,所以他预先就准备好了答辩。如果物是观念的集合,那不等于说我们是在吃观念、穿观念、用观念吗?!倘若如此,一切都将变成虚幻的存在,而没有客观实在性了。巴克莱辩解道,他之所以用“观念”而不用“事物”,是为了反对心外有物的唯物主义。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使用“事物”这个概念也无不可,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独立的存在。他并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亦即消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在巴克莱看来,他的理论将使常识与哲学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把感知到的事物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而哲学家却认为那只是心中的现象,真实存在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巴克莱是企图通过使现象客观化的方式来解决心物二元论的难题,以此来克服怀疑主义。

4.物质是虚无

巴克莱的非物质论是以反对“抽象观念”为基础的。既然在现实中只存在特殊、个别,而不存在普遍、一般,那么一般的“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最精确的哲学家们所谓物质的实体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就会发见,他们承认他们在那些声音上除了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诸偶性的观念,并未附加什么别的意义。而在我看来,一般的存在观念,乃是最抽象、最不可思议的。”[10]巴克莱认为“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意义的、不可思议的抽象,因为在外部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一般的存在,而只有具体的存在即外物的存在。而物质实体并不是外界的具体事物。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巴克莱反对洛克的“作为支持各种偶性的基质”的物质实体,他认为这种物质实体是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既然我们无法感知到它,我们就不能断定它的存在。巴克莱说,他并不否认我们借感官或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用手摸到的事物,都是真实地存在的,他对此丝毫也不怀疑。他唯一要否认为其存在的,乃是哲学家们所谓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物质”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某种迟钝的、无感觉的、有广袤的、坚实的、有形相的、被动的实体,但是如果把广袤、形相、坚实性和运动等等可感知的观念排除出去,所谓“物质”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按照巴克莱的观点,物质实体是一种莫须有的东西,既非实体,亦非偶性;既非精神,亦非观念;它是无活力的、无思想的、不可分的、不可动的、无广袤的、不在任何地方存在的东西。因此,“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物质一词用成和别人所用的无物(nothing)一词的意义一样,而这样一来,在你的文体中,这两个词就可以互用了。”[11]这就是说,“物质”等同于“虚无”,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必要的假设。有了这种假设就会使我们陷入怀疑主义,而没有这种假设我们一样可以说明观念的存在。“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因为大家都承认,即使没有外物的协助,观念有时也产生出来,而且可能常常是按照我们目下所见到的秩序产生出来的”,因此“假如有外物的话,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它,假如没有的话,我们亦可以有同样的理由相信我们仍会有现在所有的观念”。[ 6.巴克莱致力于非物质主义的建设是为信仰服务的,不过他利用当时机械论的物质观无法解决物质与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局限性来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是的确击中了机械论的要害。如果我们将物质和意识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存在,那么就肯定无法解决两者的一致性问题,所以巴克莱试图以消除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观念的一元论。当然,巴克莱的做法并没有摆脱机械论的局限,实际上他所根据的仍然是物质与意识完全不同的原则。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巴克莱反对心外有物的观点不仅仅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也有某种维护科学知识的成分。因为在他看来,洛克哲学就是由于承认心外有物而陷入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这既危害了宗教信仰,同样也危害了科学。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 科学技术史(选择1、2、4进行解答)1.解答:

1.牛顿力学以质点为对象,着眼于力的概念,在处理质点系统问题时,须分别考虑各个质点所受的力,然后来推断整个质点系统的运动。牛顿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2.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功将对人类社会在各方面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对自然观念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得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人们往往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它把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原因都归结为自然界本身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促使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它能刺激人们运用分析和解剖的方式,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经验材料,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思维的作用,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因而又有着严重的缺陷。

(二)对自然科学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消极影响。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以及他的力学研究纲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领所获得的成功,在当时使科学家们以为牛顿经典力学就是整个物理学,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可靠的最终的基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牛顿经典力学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成为了科学家们共同遵循的规范,它支配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他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原理也普遍得到赞赏和采用。牛顿研究经典力学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如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与公理化方法及科学的简单性原则、寻求因果关系中相似性统一性原则、以实验为基础发现物体的普遍性原则和正确对待归纳结论的原则,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经典力学不但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特别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典力学的直接影响下,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唯物论从宗教神学那里争得了发言权,并在随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经过康德和黑格尔对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结合当时科学发展成果,最终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是发轫于经典力学的,正是从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开始,人类在思想观念上才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而它对人类思想领域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2.解答:

1.环境保护有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区别。

2.以人为本:希腊哲人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万事万物以人所是都为是,以人所非者为非,人本精神贯能大地、穿越古今”。而所谓环境,就是指人周遭的一切事物,环境保护则是指通过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持久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长久地利用资源,并且反对目前局部利益而滥用资源的一种态度。而人就是指存在着自我意识,能够思考的动物。本则是指根本。而以自然为本,就是使万物按照大自然的运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若以自然为本,我们只眼睁睁地看着先天上竞争较为弱势的,如熊猫、无尾熊等动物,自濒临绝种一步步走向毁灭。环境保护若能从人的价值、理性来作为出发,便是以人为本,使人类本着良知良能作出判断,发出行动,情况便会有所不同。因此,环境保护应当以人为本以及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的一项活动,作为国家的一种政策,应该本着人类的良知良能来为之。同时,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乃在于人类拥有心灵、懂得思考。在远古洪荒之时,自然本出之中本无是非亦无善恶,这是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想像、更没有价值的世界。人类出现以后,文明演进,人类开始定义周遭的环境,与万世万物展开心灵的对话,鸟兽虫鱼、风云雨雪这才开始有了意义。人类因为对万物产生了情感,因此加以定义并从事保护的工作,因此环境保护事实上是因人的价值思考而生。人的心灵活动主要体现在人类拥有良知良能,“身之主宰便上心,心之属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所以良知是人所有行为判断的依据,良知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的可贵,所谓“大地无情,人类有心”,人是心灵即是一切价值之所从来,人类也将摒持着良知良能来从事着保护万物的工作。

3.而以人为本,虽然有以上种种优点,但以人为本毕竟是一种重视人、肯定人,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环保理念,而虽然人本主义精神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使人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这把双刃剑很容易就危及了自然也伤及了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把自然摆在一直到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把自然摆在一个工具性的,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或是能被人所驾驭的地位之上。我们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对以人为本的这种思想进行重新的反思,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现次明确一次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我想人是自然是一部分,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纵使人类有无限的智慧,有无限的能力,他都没有办法来实现征服自然这样的野心。人对自然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敬畏自然。我们应该理性把自然摆在一起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态度并不是提倡我们要陌视人的利益,也并不是要牺牲人的利益,而相反的我们同样肯定人的利益,充分重视人的利益,只是我们不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方认为,这样的态度正是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在价值层面上的根本区别。所以,以自然为本的生态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生态思想,它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把整个系统内的平衡和稳定作为我们解决问题和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摆正人对自然的态度。

4.解答: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科学精神”表现于“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从“发生意义”来说,由于人们先欲认识或了解客观世界,便不得不开始思维,而“科学思维”基本上是一种调“合理化”的思维。除了“思维”之外,研究者还必须考虑处理事物的合理方法,从而遂渐形成所谓“科学方法”的问题。

“人文精神”表现于“人文关怀”与“人文主义”。在最广义上说,“人文关怀”的出发点是美化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类的福祉、确定价值的规范及追求人生的意义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因为无论是人类的福祉,或是价值的规范,最终总是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合理化”活动,而“合理化”的要求正是“科学精神”的本质。

2.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是一种将科学当作信仰的立场,它将科学的有限原则推广为普遍有效,认为它能解决一切领域的一切问题;同时,科学主义作为信仰,它又被预设为普遍真理,是不容出错的永恒的理论”。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草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1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实体还原论,它试图寻找一种足以说明一切的实体和唯一的因果关系。这种实体还原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在认识论上,它表现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忽视主体和社会文化传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表现为社会实体论和经济或技术决定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单一的本原决定关系,依据社会决定个人、经济或技术决定社会群体的线性模式制造出单一的社会进化规律;在价值观上,表现为生物学主义和“物质主义”,认为人行动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动物本能的需要;在科学方法论上,则表现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3.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更多资料,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点这里,看更多考研真题

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因而,人的存在超越物质的存在,人的精神状况超越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是万物之本。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本内容由中公考研辅导老师整理,获取更多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专业课辅导、高分学长考研经验,请关注中公考研网。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3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概论笔记

14.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通过内部形式表现出来,包綦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碉形态皇藏为外薛形式,即表理,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类型体裁等。15.艺术流派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种?

(1)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常有一些艺术家为了宣扬自己的文艺主张,就寻找志同道合的艺友,自组艺术团体,积极创作,从而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纲领的艺术流派。例如。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派。

(2)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艺术流派。

这类艺术流派的形成,往往因一个或几个有成就、有-威望的著名艺术家提出某种艺术主张.从而引起其艺友、学生、后辈的赞赏和推祟,并在创作中有意学习模仿,形成一种比较相近的风格特色。

(3)由于艺术风格相似而被后人归结在一起的艺术流派。

这在文学流派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种流振往往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共同的纲领‘甚至没有确定的成员,主要是以作品风格为主。它们因在题材内容上、艺术形式上、作晶风貌上给人较多近皿的感觉和印象,人们(大多是后人)就把它们归为一种类型、一个个流派。16.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总是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因而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既能促进艺术发展,也会阻碍艺术发展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上阻碍誉艺术的发展,因为宗教总是要求艺术为宗教服务。-宗教对艺术的影晌有两面性:其有害的一面是,它往往掩盖了文艺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丽把虚幻的、歪曲酶内容作为文艺的对象,它会使人放弃对于现实美、真的追求。其有益影响是,在宗教未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未与政治结合时,文艺可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性和想像力,以及宗教文艺的独特技巧手法拓展文艺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批别具二格的艺术珍品,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于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氛围等方面。许多宗教教义往往借助于文艺作为宣传媒介,不仅以语言文字形式流传,也以绘画、雕刻、塑像形式四处出现,这在古今中外无数教堂寺庙中处处可见。

17.艺术意境?有那些特点?

所谓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文艺的意境中,文艺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文艺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2)虚实相生,象外有象。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我国传统文艺最用的艺术手法。具有意境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往往虚实结合,相互转化,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构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3)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我国古典文艺一向重视含蓄美,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它是回避直抒胸臆,直白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18.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 大致包括两方面,即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修养主要体现于下列几点:(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候向决定着艺术家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艺术作品酌格诓 与品位。艺术家只有具备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审美倾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2)广博的知识。艺术家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各类紫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他们的作品就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3)深邃的思想。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思想家,他对人生和挫、会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能否具有深逢 的思想,是衡量一个艺术家修养与素质高下的重要尺度。(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艺术家的感受、情感、思想,愿望、奉趣等主观因素士对艺术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这些都同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同时,也只有融人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可能打动接受者,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艺术家还须具有独立伪人格。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主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人格的高尚与卑下,直接影响到艺术创造的格调与作品的晶位。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于下列几个方面:

(1)敏锐的感知力。(2)丰富的想像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19.审美想象的特征?它在艺术创造中有何作用? 审美想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想像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离开现实,但又总是植根于客观现实,并且总是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现实的表象进行活动。

(2)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往往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直接感知过的对象,甚至创造新的形象。

(3)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即要合乎基本的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让人觉 得合情合理,具有可信性、真实感。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想像力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像”。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的是想像。”

参考书目

611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 《艺术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

《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陈华中译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 琪 《美学拾穗集》 百花出版社 朱光潜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宗白华 711艺术概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共十二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王朝闻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央美院 《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院

611艺术概论真题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一真题才思首发

一、名词解释 个性化 独创性 神来之笔 道法自然 审美抽象 孔子 王羲之 柏拉图

二、简答 简析神似与形似 表现主义和再现主义 经典的魅力

三、论述

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 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4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概论笔记

63:浪漫乐派:浪漫乐派,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而过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浪漫主义音乐的着重点从形式及其正规发展转到个性化的旋律写作上来。浪漫乐派作曲家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比主题的严格发展来得重要,因此他们的旋律写作往往不受传统的公式或小节线的束缚,只要求旋律能诉述作者心里的话或表达他们直接从独特的心境或印象产生的激情。它不像古典时期的结构那样注意保持均衡,对抒情旋律的兴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浪漫乐派作曲家最明显的建树,在于和声与音响色彩。代表作有:《未完成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夜曲》、《幻想交响曲》等。

64: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各国兴起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民族乐派主张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题材内容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如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美塔纳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都包含着抒发作者对祖国、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第 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

65:舞蹈艺术:舞蹈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并且把它作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我国商代的巫舞,周代的文舞和武舞,春秋战国的优舞都曾盛行一时。唐代舞蹈的代表作品有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欧洲舞蹈早已盛行,代表作是在第一部真正的芭蕾舞作品《王后戏剧芭蕾》。总体上讲,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类舞蹈,这种舞蹈动作简单,主要目的在于自娱或社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最为流行的生活舞蹈是交际舞,如华尔兹和布鲁斯等。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等。

66:表演艺术: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除了音乐、舞蹈外,还包括戏剧、戏曲、曲艺等艺术种类。一般来讲,表演艺术都应当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实际的表演、演奏或演唱)可以多次进行。对于音乐、舞蹈来说,首先需要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配器或编舞,同时也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的二度创作。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和表现形式不同,完全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没有表演,也就没有音乐和舞蹈。由于舞蹈是以人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同样是著名的民族舞蹈家,同样是演出以吉祥的孔雀为题材的女子独舞,傣族舞蹈家刀美兰演出的《金色的孔雀》和白族舞蹈家杨丽萍演出的《雀之灵》各有自己不同的风格。音乐作品更有赖于表演艺术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由波士顿乐团演奏是激昂、亢奋的风格,而费城乐团演奏的则显得悲壮、深沉。

67:第三交响曲(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于1803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可以看做是贝多芬音乐风格成熟的标志。它既是贝多芬本人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西方交响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坚毅雄壮,副部主题深情含蓄,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性格特征。第二乐章是一首慢板的葬礼进行曲,整个乐章深沉肃穆,庄严悲壮。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谐谑曲,活泼喜悦。第四乐章是终曲,变奏曲式,多次变奏,在辉煌壮丽和热烈欢迎的氛围中结束了整部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局限,完全确立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上的不朽巨著。参考书目

611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 《艺术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

《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陈华中译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 琪 《美学拾穗集》 百花出版社 朱光潜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宗白华

611艺术概论真题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一真题才思首发

一、名词解释 个性化 独创性 神来之笔 道法自然 审美抽象 孔子 王羲之 柏拉图

二、简答 简析神似与形似 表现主义和再现主义 经典的魅力

三、论述

如何理解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 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5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

华中科技大学设有教育学学硕和教育学专硕,其中教育学学硕是统考,教育学专硕由学校自己命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学硕和专硕的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都不同,博仁教育老师整理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学硕和专硕考研参考书,如下:

注:2017年招生信息一般在2016年9月左右发布,所以对于备考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教育学学硕或者专硕研究生的同学们来说,现阶段的复习可以以2016年招生信息为准。

一、教育学学硕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学硕招收方向很多,专业课都是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

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统考,有全国版大纲,但是并没有全国版大纲,博仁教育根据统考大纲以及历年统考真题推荐以下参考书目,备考同学可参考: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师大出版社 陈琦、刘儒德; 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裴娣娜; 《教育研究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宁虹主编;

二、教育学专硕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专硕考察四科政治、外国语、专业课

一、专业课二。不同研究方向第四科目考察不同,所以同学在备考前要先决定好专业方向,如果还没有决定前可以先复习专业课一,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专硕对于专业课一的考察是一样的。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

二、③333教育综合、④专业课二根据报考专业方向而定。华中科技大学没有指定333教育综合参考书,但是学校是根据全国版大纲命题,博仁考研的老师根据历年统考大纲以及华中科技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推荐以下参考书:

第 1 页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

参考书是教育学考研必备资料,知道了院校参考书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院校大纲和历年真题总结考察重点进行复习。每本书应该花多长时间学习?复习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制定复习计划吗?一开始备考时都会有这些小困惑。不让这些问题成为你复习的阻碍,博仁教育老师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2024年-2025年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 篇6

数据结构教材、习题: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第2版)》陈守孔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习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

操作系统教材、习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汤子瀛

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第2版)》汤子瀛

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李善平浙江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教材、习题: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王慧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考研复习全书:《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指导全书》王道论坛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专业规划

新祥旭教研室对专业课解析:正是由于专业课比较复杂,只要考生认真研究专业课,把握专业课考试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专

业课的复习就能够事半功倍。

第一阶段:确定专业

在这一阶段,同学必须要根据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来正确选择报考专业。这三个重要因素是:

1.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匹配程度

2.对研究生专业真实的喜好程度

3.对研究生专业天然的擅长程度

第二阶段:进行通用知识点学习

在专业确定后,关注ruc考研圈公众号还需更多时间考虑更多因素才能最终决策报考学校。在定了专业却没定学校的这段时期,很多同学不会进行专业课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考的不一样,在没有最终确定学校之前,无法开始学习。其实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虽然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习内容不全相同,但只要是同属于一个专业,无论哪个学校所的考查范围,一定有20%左右的知识点是重叠的。这不同学校都一致要求掌握的20%相同知识点,我们称之为通用知识点。通用知识点往往是基础

层面的知识点,也就是在未定学校之前就应该开始学习的专业课内容。

新祥旭考研官网:

我们在确定专业后,就应采用特殊方案锁定通用知识点,然后针对通用知识点,进行2轮预热理解与1轮初始记忆。

第三阶段:确定学校

这一阶段,同学应综合多种因素来正确选择报考学校。影响学校选择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你自身的考试能力。

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竞争强度不同,越好的学校越难考,你有多强的考试能力你就可以考多好的学校。但是自己的考试能力未来能

强到什么程度,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学校是那所学校,所以确定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实力。

第四阶段:进行全范围知识点学习

在报考学校确定后,同学应利用四种资料(专业招生目录、历年真题、公开指定参考书籍和内部默认学习资料)来确定专业课需

要复习的全部知识点范围。当专业课可能考查的全部知识点确定之后,考生应该将全范围知识点快速理解认知1轮,然后针对通用

知识点阶段未学部分再重点理解认知2至3轮。

第五阶段:将全范围知识点划分为3至5个重要层次

在这一阶段,同学应通过三种渠道(目标硕士点研究生群体、目标硕士点导师群体和特殊资源渠道)采集信息,分析确定各部分

知识点的大致考试概率,然后根据考试概率的高低将所有知识点划分为3至5个重要层次。

第六阶段:针对不同重要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

最重要知识点群,必须要再次深刻理解与深度记忆5至7轮,平均每个知识点解题训练不少于6道题。较重要知识点群,应该再

次理解与记忆3至5轮,平均每个知识点解题训练约4道题。非重要知识点群,只需浏览性理解2轮,适当解题训练即可。

第七阶段:针对难点内容的集中学习

总体而言,专业课前六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中,第一阶段可以靠自己有效完成80%。第二、三阶段只有60%的任务能靠自己有效完

成,但第四五六阶段必须依靠强化课程辅导和大量外部资源才能真正学习到位。

专业课参考书目使用方法

1.走马观花法。较适合有指定参考书的第一轮阅读。刚开始看,很难把握重点,看的太细,会浪费时间。而且,第一遍看完之

后,往往都是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细节部分是很难记住的。目标:短时间内对专业课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以利于第二遍的深

入阅读。这对于跨专业考研的人来说更为重要。

新祥旭考研官网:

2.笔记法。看完一节或一章,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尤其是把重要的知识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列成条目——再复习时节

约时间,记忆起来更为容易。更何况:手过一遍,赛过口过十遍。笔记法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提纲挈领法。除了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外,还要注重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

是孤立地、零散地掌握即可,而要点串成线,线连成面。各章节之间的融会贯通更为重要。因为专业课试题的最后一道大题往往涵

盖的内容和跨度都很大,各章节中与这个问题有联系的内容基本上都要答到。

4.抽取题目法。对各知识点进行总结,总结多了,可以按照真题的出题模式给自己出一些有跨度的题,平时看的书和论文上的

内容都可以融和进去。

5.回忆法。平常学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重点突出,不可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此刻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目录来回忆复

习内容,尽可能的把复习内容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书本,找出遗漏的部分重点记忆。把书本“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即

整本书甚至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在脑子里系统化、归整化。

上一篇:除夕之夜5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物业管理公司申办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