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浅谈农村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脱贫攻坚是一项世界性的任务。在我国,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自上个世纪的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以来,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就加强了有关脱贫攻坚的研究,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对我国有关农村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以期对当前的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文献思路。

关键词:农村扶贫;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1.我国扶贫阶段理论研究

杨占国、于跃洋在《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一文中将我国的扶贫历史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幅度减贫阶段(1978—1985)。该阶段的扶贫主要是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解放生产力,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此外,国家还通过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发展多样化的合作经济,农民通过经营和务工增强了收入。此阶段,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的出台扶贫政策,但因体制的改革,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有了大幅度减少。

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开放式扶贫阶段(1986—1993)。该阶段国家专门出台扶贫政策与措施,主要以贫困县为基本单元,以在国家支持下的自然资源开发性生产建设脱贫为主。这一阶段建立了较为完善扶贫机构及组织——扶贫办公室体系,同时,扶贫从解决温饱转到提高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阶段是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该阶段以国家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为标志,使我国的农村扶贫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象、措施和时间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调整了贫困县并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同时开始了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的对口帮扶。

第四阶段是“大扶贫阶段”(2001—2010)。该阶段主要的特征开始呈现出“工业反哺农业”和扶贫“整村推进”,标志着扶贫单元从县向村过渡;同时开始了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和生态移民扶贫。该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及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吴国宝在此基础上认为,以2011年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至2020)》为标志,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第五个阶段。随着,《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该阶段的农村扶贫将进入扶贫到村到户为主的精准扶贫为主要特点,力求实现我国农村的彻底脱贫。另外,李鵾、叶兴建则在这五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加入了1949年至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的救济式扶贫阶段。

2.对贫困与传统扶贫的研究

2.1贫困概念与致贫原因研究。肖立新认为贫困包含了因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缺乏而处于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活状态,以及缺少摆脱这种状态的必要的机会和能力。张晓霞和陈琦在《农村人力资本贫困及其质量策略》一文中引入人力资本的概念,指出农村贫困在很大程度上贫困人口在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认为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江亮演认为贫困就是缺乏生活资源,使人无法适应所属的社会环境,无法维持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现象。康晓光认为贫困就是一种生存状态,使人们无法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王晓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贫困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指收入低、物质条件极差、就业不充分、精神和外界压力大的一种生活环境。姜德华则从自然资源角度分析了贫困发生的原因和贫困的分布状态,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中指出引发山区贫困的过程或者因素是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生态脆弱。陈南岳认为生态贫困是因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当地的生存条件差,土地生产力低。

2.2传统农村扶贫开发的研究。许源源在《中国农村反贫困中的政府责任》一文中,从政府责任的角度认为,政府应该从促进经济发展、利益调整、创造脱贫机会等3个方面着手调整政策推动扶贫开发,同时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和落实在农村扶贫中“科学利用扶贫资金、调动农民参与扶贫积极性”等责任。《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特点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实施教育扶贫计划等措施的建议。李淑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分析扶贫工作的调整,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确定扶贫重点村,突出民生工程,切实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赵曦、成卓在《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中,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提出,制度和治理是扶贫的关键,必须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现行的农村扶贫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传达机制、实施扶贫计划等构成的扶贫结构,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扶贫方式来开展农村贫困治理。宋英俊《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窥要》认为新阶段农服扶贫工作既有问题也有新机遇,扶贫措施应从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生产条件入手,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贫困人口转移、产业扶贫与搬迁扶贫等相结合式扶贫。王亚玲《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在对我国农村贫困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农村扶贫面临难度增大、贫困标准太低、地方财政困难等难点,从而在扶贫政策、改变投资结构、改革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开放式与发展式相结合的扶贫等方面开展扶贫。李卫明《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如何有效衔接》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議采取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完善农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调整扶贫开发政策的措施,从而实现农村扶贫与低保制度相对接以提高农村扶贫的效果。吴维玮《庆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研究》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接过程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对象识别机制、建立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追踪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分类扶助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完善扶贫开发配套措施等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相衔接机制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3.精准扶贫的研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和中央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来,不同学者和地方从精神扶贫的定义、扶贫对象瞄准问题、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

4.文献述评

通过对以上有关扶贫研究文献的梳理后,可以发现:上世纪的研究文献,虽对贫困、反贫困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是其基本的内涵都是集中在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等物质和精神需要核心问题上的。进入本世纪,有关扶贫的措施的研究就慢慢地涵盖了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等。但大多呈现出离散化、单一化的特征,很多研究存在着就单一问题谈单一问题的特征,缺乏系统性。有关精准扶贫研究的更甚,重在介绍各地区经验和作法,理论研究文献相对不多。但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比如“产业扶贫”“社保兜底”“教育扶贫”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各地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将取得圆满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作者:刘聪颖

第2篇: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热点。笔者以“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到了67篇中文文献,本文将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现状与对策三个角度对所搜集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村 儿童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未受到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相较城市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经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国内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研究则较之更少,在中国知网CNKI所查阅到的67篇文献皆是在2008年以后相继发表,其中与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相关的文献有24篇。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偏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缺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足够关注。迄今,学界关于农村学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逐渐开始形成,而且其發展状况对于儿童日后人格品质的养成也将产生持续性影响。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体系的初端,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利长远发展。’研究表明,接受至少2年早期教育的儿童在15岁时的平均学业水平比其他儿童更好,有利于改善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成绩、社会交往等表现均优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儿童。2

普及和发展优质学前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3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为基础和薄弱的领域,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一环。4

当前,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实验表明:儿童早期发展至关重要,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各国政府都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和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计划”,等等。

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研究

根据近几年有关文献的研究和报刊的报道,可以发现我国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有五个特点;一是总量需求大,二是质量要求高,三是要求合理布局,四是要求均衡发展,五是希望加大对困难家庭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帮扶。5

杨莉君,胡洁琼在《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中,将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分为9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得出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各维度的需求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园费用、幼儿园保育、幼儿园教育内容、幼儿园师资、家园沟通、入园交通便利性、幼儿园环境设施、幼儿园级别与性质、幼儿园服务项目。与需求度相对比发现部分维度呈现出高需求度低满意度的特点。

涂颖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研究》以马斯洛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和经济学需求理论为基础,使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和正规幼儿园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究其制度性根源为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

三.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出生至人学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托儿所、幼儿园教育等)和学前家庭教育。如果按照年龄段划分,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前幼儿教育,狭义学前教育是指幼儿园对3-6岁幼儿开展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重养不重教7;二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张旭《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优化建议探索》从幼儿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能力。杨帆《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再探究》则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政府要落实就近务工政策,最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同时,出台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随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人托,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子弟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待遇。

(二)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投人不足,幼教机构匮乏,公办园少,民办园贵,非法园乱;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待遇低;三是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差;四是学前教育小学化。

日孜万古丽在《如何发展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中提到:农村幼JL教育的发展,应该结合乡村特有的条件走出自己的特色,;非义务化的学前教育普及,需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李旭《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和方便就近的原则,统筹规划和建设农村幼儿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的普惠面。同时,加大财政投人,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出台实施激励性奖补制度。

(三)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也是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一环。王萌亚通过对河南省X市农村地区的调研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应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朱媛以广安地区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调研,提出社区资源建设应更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建设中。

三.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也随之日益增多视角多元,值得参考。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已有研究的缺憾和不足。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目极少,其他文章大都是泛泛而谈。而我国地域广大,国情复杂,有的也只是针对城市地区而论,这样未免缺少针对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又往往缺少实证性的支持,经验的主观臆测较多,严格的科学调查研究较少;研究多是比较笼统、表面和孤立的事实,不够具体、深入,缺少对事实之间联系的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分析大多忽略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因此仍需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帆.陕西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再探究[J].新西部,2018(08):34-35.

[2]王亚男,邢春武.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34(05):128-130.

[3]田密,黄司琪,钱朝军.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6):108-110.

[4]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6.

[5]熊兰瑛.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韩威农村幼儿园教师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观念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杨莉君,胡洁琼.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2):98-102+124.

[8]赵家慧.中美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9]张长伟,武娜,张石留.儿童福利视角下农村学前教育研究综述[J].赤子(上中旬),2015(18):286

[10]罗若飞.供需均衡視角下我国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ill余鑫.农村妇女如何看儿童学前教育[N].中国妇女报,2015-03-17(B02).

[12]张洪秀,张海波.陈红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9):166-167.

[13]陈红梅,阎瑞华.论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12):127-129.

[14]万慧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5]胡洁琼.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6]刘彤.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D].河北大学,2007.

[17]孔维景.教育公平视域下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18]日孜万古丽·它西如何发展农村儿童学前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0:2.

作者:冯彩霞

第3篇:中国的农村集市: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的农村集市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近代以来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等三个视角对国内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为未来的集市研究提供启发。

关键词:农村集市;集市研究;研究视角;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中国的农村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集市作为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代以来农村集市成为许多学者重要的研究主题,他们的研究多以农村集市为载体来探究农村的政治现象、经济变迁以及社会生活。本文希望通过近十年国内关于中国农村集市研究文献的梳理,从农村集市的社会(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经济(融合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政治等三个视角对近十年农村集市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为未来集市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为农村集市的发展提供未来路径的思考。

二、基于社会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从社会视角来进行农村集市研究的大多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们认为农村集市作为农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活动场所,能够通过其细腻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政府应该注重的农村集市社会功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集市是“以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为基础所形成的场合”,并且买卖双方因为“熟人”面子的问题大都不会在本村集市进行交易[1]。这也是社会学派普遍认为的农村集市中的交易行为并不是仅仅因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对集市中的交易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陈文超强调农村集市中人的体验及主体地位,发展出一套有关农村交换活动的话语,从实践出发,通过对集市中个体经济性行动的研究,揭示被建构的“实践亲属”主导着场域中的一切活动,处于一种支配性地位[2]。张春则进一步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和人与物的消费关系做了总结性的评述[3]。“在传统农村社会里,对农民而言,集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生活圈”[4],另一方面,集市作为跨出村界的基层市场社区,有利于国家整合与市场社会自我整合的互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恢复集市日趋衰微的社会功能,以缓解农村社会关系所面临的危机[5]。综上所述,这一视角下对集市的研究非常细腻,切入点小并侧重对集市中人的研究,使集市研究富有生活性,充满感情。

三、基于经济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与社会视角对农村集市的研究不同,经济视角下,研究者往往从经济和地理角度来进行研究,从商品买卖、地理区位来研究农村集市、城镇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分析路径,一个是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形成发展关系的路径,另一个是说明农村经济演变与农村集市发展关系的路径。

(一)阐释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关系

这种研究一般认为农村集市是乡镇形成的基础,城镇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出路之一,多是以华北、江南、西北、西南等地集市为例,探索集市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集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例如,王庆成认为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則数村对于城镇的形成有一定作用[6]。宁雪婷,李京生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发展及其空间影响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策划、空间组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对江南地区小城镇集市未来发展的构想[7],其对于基层政府如何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促进农村集市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武少锋则通过对陇东地区商业性城镇和集市的发展进行深入考察,说明商品经济对于农村集市和城镇的影响,认为商品经济的丰富促进了农村集市向城镇的转化[8]。巨芳则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清末河州地区集市和城镇在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征格局,一方面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河州四乡自身区位差异所致的[9]。还有学者进一步通过对乡镇集市的起源与演变的阐述,进而得出农村通过集市进行就地城镇化[10]或者农村集市使集镇经济具有了新的功能的结论[11]。近年来,也有学者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城市化与农村集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对策[12]。另外,农村集市发展途径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村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农村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特色集市,才是农村集市发展和转型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其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13]。这个类型的研究十分全面和系统,不仅探究农村集市的产生,发展和城镇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提出农村集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缺少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对农村集市中人的作用进行考察,存在冷冰冰的总结经济和历史规律的困境。

(二)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集市的关系

这是主要研究农村经济的变化与农村集市的相互影响,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加入产品买卖的队列,从而造就了农村集市。同时,农村集市根本虽然不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的全部特征,但是,“农村集市都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例如,宋健通过对唐代西南地区商品流通的研究,发现集市除传承了大多数农村商品流向城市的规律外,其本身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格局,不管是区域内的商品流通,还是区域间、乃至与国外的商品流通都非常繁荣,交易兴盛,且已经形成了商品多层次流通格局,这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15]。陈向科则通过具体的历史数据分析近代洞庭湖区农村集市的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类型与特点,进一步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地区集市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影响[16]。集市是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位学者的研究从古代到近代、现代,多是利用实证方法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经济的天然关系,对于农村集市甚至市场经济在今天的发展都有启发意义。

四、基于政治视角的农村集市研究

政治视角不同于与社会、经济视角,该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农村集市摆脱不了政治权力的影响,政治权力的控制对农村集市有重要的影响。他们把政治权力纳入农村集市研究之中,从国家控制与社会反控制的角度把农村集市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研究,以农村集市的变化来反映政治力量对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吴晓燕以建国后农村集市的兴衰为主线,研究国家以政府之名对农村集市的控制,提出“自然形成的集市在当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是由国家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共同构造的;其规则和秩序既是政府建构的,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17]。慕良泽则通过对景乡集市的实地调查,以“交换”和“权力”为基本视角,从政治活动圈、物品交换圈和社会活动圈三个方面构筑市场网络,说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并认为,“市场是整合农村社会的基础性手段,培育市场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而政府在培育农村市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8]。对于政府在集市中的作用方面,王海燕进一步指出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发挥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必要作用[19]。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控制这一基本事实。所以,集市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与政治力量的互动,这些研究对于集市的发展是十分有价值,有指示性的。

五、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重视,集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学者开始引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农村集市进行研究,集市研究开始体现出集市自身系统内与系统外因素交叉作用的综合特点。很多学者不仅从农村集市系统内部的因素和传统外部因素来研究集市,而且更加关注农村集市系统外新出现的影响因素,综合内外部因素并应用新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把集市和互联网购物,农民的消费心理,集市的文化功能与传承,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等联系起来。在农村集市面临着电子商务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寇晓丹试图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传统集市贸易的新形势,为我国农村集市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一些新思路[20]。还有人文学者认为农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间性”,其作为农村经济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间,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承载着展示农村民俗、映射地区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21]。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进一步从农村集市和集市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农村集市空间的现实问题和规划思路,并从完善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塑造地域特色集市、营建农村集市公共空间、思考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等角度对农村集市文化的传承途径展开深入研究[22]。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集市赶集女性出现了代际更替的现象。管田欣通过分析山东Q市某乡三代农村集市赶集女性的不同经历,探究了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性别体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的转型利用并再生产了农村家庭的性别分工及权力结构”[23]。随着不断在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外在因素对农村集市的影响和农村集市内部的不断转变,一定会有更多学者综合多学科或者运用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农村集市,这是未来农村集市研究的发展方向。

國内学者对农村集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等三个视角,社会视角关注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农村集市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阐明政府应该注重保护农村集市的社会功能;经济视角则注重农村向乡镇再向城市变迁中农村集市的作用,以及农村集市变化引起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动,分析农村集市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政治视角则把农村集市的研究置于政治力量与社会活动的互动中,深入探究政府在农村集市应发挥中的作用;农村集市研究的新趋势则推陈出新,另辟蹊径,运用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不断变动发展、被时代赋予新色彩的集市。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分析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历史和现代资料,是前人的有益探索。

六、小结与评论

通过对国内农村集市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运用有关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地方县志和已有资料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有关理论进行阐释。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农村集市进行探究,以农村集市为窗口,从农村集市变迁中探索城镇的发展方向,分析农村经济的变化,捕捉政治力量的踪影,研究社会结构及人与人的互动。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农村集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基础。

不足的是,这些研究多是注重的是从宏观方面分析农村集市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或者农村集市中表现出来商品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国家对农村活动的影响。而对于农村集市多视角的综合探索较少,以及缺乏对农村集市在当下各种新事物冲击下仍生生不息原因的文化和人的需求等方面的解释,农村集市会消失吗?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还不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集市则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应站在今天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不同地区农村集市实地研究为切入点,实证分析农村集市具有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农村集市为何仍充满生命力,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集市的建议,为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67

[2]陈文超.实践亲属: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 校学报,2010(4):70-76

[3]张春.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学观察——山东周村集的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4]吴晓燕.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求是,2009(3):91-94

[5]徐京波.集市:传统农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 P 市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2015,16(2):42-47

[6]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4):2-69

[7]宁雪婷,李京生.浅议江南地区小城镇的集市发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

[8]武少锋.清代陇东地区市镇发展和集市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巨芳.清末河州地区商业集市的发展及地域结构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75-79

[10]米静.乡镇集市的演变与城镇化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8):438-139

[11]赵胜男,王晓艳.集市对集镇发展的功能性探讨——以云南省大姚县石羊集镇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97-101

[12]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60-64

[13]刘馨,康永征,马骊.农村集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以山西省 L 镇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36-39

[14]霍婷婷.基于分工演进视角下山西省农村集市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15]宋健.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6]陈向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D].長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7]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慕良泽.农村集市场域中的交换与权力[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王海燕.现代社会中的农民与集市: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及政府作为——基于对皖北褚兰镇与晋东南韩店镇的比较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78

[20]寇晓丹.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J].新闻传播,2016(4):18-19

[21]董丽娟.农村集市的“民俗文化空间性”[J].文化学刊,2014(6):132-135

[22]王鹤,孔德静,惠长虹等.村落集市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347-350

[23]管田欣.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农村社会全面市场化中的性别秩序——基于对山东 Q 市某乡农村集市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5(5):9-28

【作者简介】

任士雷(1993.9——),男,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中国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3级,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理论。

作者:任士雷

第4篇:电子书包文献综述

电子书包的应用现状研究

一、背景

1概念:电子书包即继承教学资源、教学系统、教学环境、硬件设备于一体的未来的教学形态。(对于电子书包概念的理解有多家之言,我们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和自己的认识,选取了一个认为最具能说明电子书包特点的说法。) 2来源: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逐渐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电子产品的出现也因为其方便、快捷、适用性广泛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工具,电子书包也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二、现状

1特点:(1)低碳环保,便于携带

(2)具有网络、交互、多媒体等特性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功能:(1)学习终端的选择

这个终端即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电纸书、电子阅读器等“电脑设备”

(2)同终端相连接的功能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搞笑的、丰富的数字资源

(3)具有大量的电子书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同时,电子书包还兼具阅读和批改作业等功能 3优势:(1)学生不必肩负十几斤的大书包,通过对纸质版的教材电子化处理,并将工具书、教辅书的电子版本放进电子书包即可实现学习与互动。

(2)丰富课堂呈现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电子书包能实现阅读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3)促进知识共享。借助于电子书包,全校的教师可以共享自己的资源,学生也可以获得教师发送的学习资源。

(4)通过经常对电子书包内的内容更新,还能帮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5)所以得同学能同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胜心。

三、应用:(1)深圳市龙岗区的数字教育应用项目中的五位英语教师是一线教师的优秀代表,率先投入教育信息换的试点热潮,在2013年开拓了英语课堂与电子书包新技术的融合。

(2)2013年春季,南京白云园小学4年级2班全体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开始使用的平板电脑和电子书包软件,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验,考察在电子书包平台下进行创新学习的变化。

四、不足和展望

1不足:(1)学生接触电子书包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对电子书包的依赖性。

(2)学生经常使用电子纸等功能,就慢慢淡漠了对汉字的书写,容易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

(3)由于电子书包的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都停留在字面上,容易造成学生的沟通障碍。

(4)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学生的视力造成影响。 2展望:虽然电子书包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必须乐观对待,提出一些推进电子书包的措施。

(1)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2) 加大相关硬件、软件的开发 (3) 教育管理部门的认识和推广

参考文献:有关电子书包发展现状及其推进措施的探析

刘红丽 四川师范大学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行为分析

郑娟

贺平 天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电子书包的知识构建学习—四年级小学生的写作分析

张义兵 孙俊梅 陈娟 吴声文 南京师范大学

电子书包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贺平 郑娟 王济军 天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我国电子书包现状的分析研究 刘倩楠 陈伟杰 华东师范大学 电子书包在初中课堂叫学长应用探究 张彦彦 孙静 首都师范大学

第5篇:电子商务支撑环境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综述-支撑环境

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包括技术和人文社会两大方面,技术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平台与运行平台的层次与功能、基于Web的电子商务拥有系统及其建构技术等;人文社会方面的支持环境包括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体系、信用体系等。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可能,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技术中处于最底层、最基础的技术。

1分类标准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 (LAN)、广域网(WAN)和城域网(MAN)。其中现在人们最常用的因特就是广域网。而广域网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即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连接形式)可分为星形、总线型、环形、树形、网状、混合型。网形拓扑结构又最为广泛地被应用。

2. 协议

提取网络,就不能不说协议,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语义、语法和时序。常见的协议是TCP/IP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它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以及传送方式。另外,为了减少协议设计和测试过程的复杂性,OSI参考模型按网络通信的功能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7个不同功能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N)、传输层(T)、会话层(S)、表示层(P)、应用层(A)。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而且每层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所有层次相互支持。除TCP/IP协议之外,常见的网络协议还有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UCP)、文件传输协议(F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

3. 服务

Intenet是电子商务最重要的通信网络基础,有多种接入方式,也有许多服务器向访问者提供各样的服务。说到它的服务内容,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即时通信、电子公告板……近年来,网上还出现了虚拟现实、网络游戏、软件出租、手机短信、远程教育、博客、播客等服务。可谓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能提供的服务也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

(二)关于电子商务系统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为实现商务活动这一特殊产品而对其涉及的相关技术设备进行整合而存在。一般情况下,电子商务系统在运行与开发阶段所需的支撑平台有所不同。

1. 运行阶段的支撑平台

此阶段的支撑平台由电子商务应用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硬件平台组成。网络平台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可伸缩的分布式服务体系,一般可包括网络基本服务、安全服务和基础性公共服务等基于开放标准的服务。

2. 开发阶段的支撑平台

此阶段的支撑平台由系统开发所需的硬件网络平台、软件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集成平台组成。 系统开发所需的软件平台包括:高性能的操作系统平台(如Microsoft Windows Server、UNIX、Linux等);Web服务器软件;应用程序服务工具;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连接工具;系统建模工具;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C++、Java等)及这些语言相应的开发环境。

(三)基于Web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及其构建技术

第6篇:商务英语文献综述

1. 商务英语公函的体裁分析许菊 文献来自: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商务英语公函的体裁分析@许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商务英语公函; ... 商务英语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湖北省教育厅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系列论文之?...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商务英语典型礼貌语言机制初探汤军 文献来自: 外语教学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商务英语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表达礼貌之辞。模糊限制语种类繁多,这里只讨论商务英语中常见的“程序模糊限制语”、“质量模糊限制语”及“模糊限制施事语”(陈林华、李福印,1994:56)。程度模糊限制语指表示话 ...被引用次数: 1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商务英语中某些误译倪士荣 文献来自: 中国科技翻译 1998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作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商务英语,其作用也就日见重要了。要提高商务英语特别是函电的翻译质量,注意商务英语中语法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翻译商务英语,只要借助词典,用词恰当,即使语法凑合点也可以进行英汉互译。其实,在许多情况下,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王兴孙 文献来自: 国际商务研究 1997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为了加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首先要给国际商务英语以正确的定位。 究竟有没有商务英语或国际商务英语 ... 学习原版教材、读物并不能完全代替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既然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它就从《国际商务研究》1997年第1期属于英语语言 ...

第7篇:国内旅游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摘要: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应用,其发展一直与电子商务保持着同步性。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探索的空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坚定了人们顺应旅游战略创新趋势、探索新旅游业务模式的信念。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业;综述

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旅游业这一具体产业领域的应用。旅游电子商务从诞生之初便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保持了同步性的特质,为世界呈现了连续多年以350%以上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气魄。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了开始时新旧思想的碰撞到后来盲目发展的尴尬再到现在逐渐理智的探索,使从事旅游电子商务的人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发展好旅游电子商务的信念,使其为满足旅游市场发展要求、顺应旅游战略创新趋势、探索新旅游业务模式作出更大贡献。 1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1.1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相关阐释

旅游学界对旅游电子商务概念已做出较为详尽的阐释。王欣(2000)认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杜鑫坤(2005)的阐释是,旅游电子商务就是旅游业以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手段进行旅游系统中各个部门的运营与管理。杨宏伟(2006)的说明更加具体,他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旅游电子商务:一是互联网上在线销售,即旅游网站即时在线为每一位旅游者提高专门的服务;二是以整个旅游市场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泛指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商务活动。

1.2旅游电子商务的特点

旅游电子商务集合了客户信息学、消费者心理学、商户心理学、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展现和提升了“网络”和“旅游”的价值,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以及能同用户直接交流等特点。旅游产品的交付基本不需要物流环节,使得旅游电子商务摆脱了像电子商务在其他行业中对网下物流环节的依赖而可将其网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随着网上第三方认证流程的完善,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合同将发挥出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大的对预订行为的约束力。这种新的交易渠道提供的虚拟化交易因不需真实发生或可修正调整,而为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丰富选择。 1.3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与旅游网站分类 1.3.1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全球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都秉承了在互联网上设置网络站点将自己的数据中心建立在数据服务器上,把相关信息置放在网站主页上,选择流行的浏览器作为主界面与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实现网上制订线路与网上银行收付结算的统一的模式。 1.3.2旅游网站的分类

现有的旅游网站主要分为第三方公共旅游服务平台、旅游中间商网站、旅游供应商直销网站、政府旅游机构等四类。也有学者将网站分为由旅游产品(服务)的直接供应商所建网站、旅游中介服务提供商所建网站、地方性旅游网站、旅游信息网站、政府背景类网站、门户网站六种,并从服务功能角度将旅游网站内容划分成旅游信息的汇集、传播、检索和导航,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个性化定制服务三大块。 2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1旅游业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对旅游电子商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人们越来越多地将重心转移到了如何将旅游电子商务因地制宜的问题上来。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更增加了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良好基础及迫切需求,纷纷开始研究本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中对浙江省及其重要旅游城市的研究成果较多。詹兆宗(2005)指出,浙江拥有较好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并且其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型旅游企业如网络旅行社开始出现,再加上良好的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基础,使这个经济大省也是旅游大省走在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前列。马林(2005)、陈硕(2005)则分别对宁波和杭州这两个城市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作出了总结。对于杭州市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学者们认为,虽然近几年来杭州在这方面做了各种尝试,如杭州旅委的“三网一库”改造,但总的来说不尽如人意。陈硕(2005)经过深入调查指出,杭州的旅游预订在提供优惠、便捷服务上做得不够突出,且网站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对于广州市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林卫红(2000)认为虽然在信息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也高不出多少,电子商务对旅游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影响还是非常微弱的。林中燕(2005)则客观分析了福建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指出其旅游企业网站建设不够成熟、政府指导思路不够开阔。 2.2旅游业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颁布后,西部地区的旅游企业纷纷开始在网上寻找商机。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省市虽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网站,但缺少能够迅速抢占网上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现相关旅游企业强大的交互功能的专业性旅游网站。政府应以电子商务大发展为契机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腾飞。

3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旅游学界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大致从旅游电子商务的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外部环境角度看存在着如下问题:网络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旅游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足,政府引导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范不健全,网上交流所需的信任机制还没建立起来,电子支付观念及安全条件有待提高,因旅游企业委托的网络中介公司对旅游企业服务不精通造成的网络预订系统设计不完备。从旅游电子商务自身发展角度看,运营机制不完善、旅游价值链系统改革力度不够、行业网络化实施中整合资源不到位、缺乏良性互动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过分强调技术,忽视对盈利模式的深入研究,一味追求时尚、与传统产业脱节,重复建设、内容匮乏也是众多旅游网站易犯的错误。 4旅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应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具体地说,一方面旅游企业在线上较快扩展其影响力,并与此同时组建网站周边线下单位,通过采取并购、合作、加盟、自办等手段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收益递增。另一方面,在保留传统经营长处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推出具有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张文(2005)通过对现存的几个较成功的旅游网站的深入剖析总结出两种具体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渗入传统旅游业的“鼠标+水泥”模式及依托传统旅游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水泥+鼠标”模式。以携程为代表的“鼠标+水泥”模式组建的旅游网站主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合作平台吸纳大量合作伙伴,以产品品种和定购数量的不断增加来获得更高利润。而以春秋为代表的采用“水泥+鼠标”模式的旅游网站则通过提升购买同一产品的客户数量来获得采购规模和较低的采购成本,并得到较高的利润率和价格优势。

5旅游电子商务中的新技术应用

在旅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新技术、新理念也在不断为这一方兴未艾的业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徐素宁(2001)介绍了具有“3I”(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构想)特征的能将远在万里的旅游景观动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对于近十年以来获得迅速发展的新型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全球分销系统(GDS),李云霞(2005)认为,如果将其在中国推广应用,将有利于保护民族产业,有利于国家对民航业的宏观调控并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吴海珍(2005)介绍了如何使用网络挖掘技术跟踪网站用户的浏览行为和单击行为,并指出网络挖掘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结合必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6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对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研究侧重于政府作为和旅游企业自身发展两方面。周霓(2005)从政府作为角度指出政府应大力推动旅游网站建设,引导传统旅游企业积极触网,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经营。赵雪芹(2005)提出政府应尽快着手设立行业经营的保险与风险基金。林卫红(2000)则认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乃至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突破行政管辖局限、重组旅游市场结构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另外,各地应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建成、完善当地权威性旅游综合信息网,从而为目的地的营销提供良好平台。杜鑫坤(2005)认为政府有责任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观念。吴海珍(2005)从旅游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只有创新旅游信息管理工作,才有可能高效、准确地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发布在网上。对于具体的产品策略,吴东(2005)提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网上订房系统数据库应与其上游饭店内部的客房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向前集成,在不改变数据库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以便及时掌握上游客房状态数据。马林(2005)也根据旅游电子商务的特性提出了新的“4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策略。

7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现在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旅游新时代的真正到来还有赖于众多要素的改善,但网络旅游的旺盛生命力已开始体现。秦效宏(2005)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将形成如下发展趋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个性化服务凸现,规模化经营成为致胜根本,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日趋紧密。覃建雄(2004)认为未来将出现全新的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如XtoX.另外,现在正应用于科研的网格技术将很快用于传媒、电子商务、娱乐等必将掀起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浪潮。 参考文献: [1]张琳,等.旅游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交流与组织———中美比较的启示[J].情报杂志,2005,24(1):125-127. [2]于干千,等.旅游电子商务信任途径的构建[J].经济问题分析,2005,(11):118-121. [3]陈锋仪,等.网络时代的旅游业[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1,9(2):98-99. [4]谌亚民.旅游电子商务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武汉工业学业学报,2000,(3):33-34. [5]张文.论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现状与发展方向[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5):27-29,34. [6]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J].社会科学家,2000,(3):30-32. [7]吴东,等.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18(9):10-11. [8]徐素宁,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92-96. [9]李舟.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新论[J].商业研究,2005,(17):181-185. [10]杜鑫坤.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A):17-17,23. [11]李运东.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与长江航运集团的机遇[J].水运技术,2000,20(9):7-9,23. [12]刘桂芳,等.以旅游电子商务促进西部旅游业发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232-234. [13]杨平波.对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5,(9):64-65. [14]贾滨.发展新疆旅游电子商务的对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10-11. [15]林中燕,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05,(9):52-53.

第8篇:金融电子化文献综述

[关键词] 金融电子化

我的课题是《金融电子化》,我通过查阅与分析相关的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对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作如下分析:

1.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本文作者黄兆龙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化迅速发展,目前阶段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行业竞争的核心,金融电子化建设成为金融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支撑,其进展引起金融行业 、JT 业界和国家的广泛关注。通过对金融电子化的:银行的传统业务处理 电子化阶段 、开发大量新的自助银行项目阶段、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信息服务阶段、网上银行阶段这四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析,提炼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瓶颈:l缺乏总体规划和标准的约束,金融信息通信网络的规模小;2 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整体效能差且全国性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面临很多困难;3 缺乏复合型高级金融专业人才;4 监管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在电子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相当大的空白。通过阅读与理解,让我对电子经融化目前的发展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为我以后进行着方面论文写作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注:黄兆龙.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中国电子商务,2012 ,(3):186)

2.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对银行业的影响。本文作者王雅庆认为,伴随 21世纪到来的高新技术正在慢慢向金融业渗透,使金融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对传统的银行业提出了深刻的挑战。金融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 。其产生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2 、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

3、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4、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

5、使监管更加到位。虽然金融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但是也使得银行业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为:l、安全问题。金融电子化是基于网络的,因而安全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2、对传统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3、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网络银行提供跨境服务的监管问题。由于网络银行的服务是面向全球的,如臬有关银行在没有足够监管制度的司法地区注册,就会引起保障本地区存户利益等各种问题。

4、管辖权问题。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存在管辖权不明的问题。

5、信用问题。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电子金融欺诈现象突出。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了解了金融电子化对于传统银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于正确的认识金融电子化对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了一个辩证的看法和认知。(注:王雅庆.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对银行业的影响.中国金融经济,2011,75)

第9篇:农村建筑节能的文献综述

背景意义:

农村建筑节能是指节约农村地区的民用建筑能耗,也就是农村地区民用住宅采暖、炊事、照明、生活热水、电器以及其他安装在住宅中的设备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江亿,2011)。目前农村人口为6.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6.27%,农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地区共有房屋建筑面积约278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是居住建筑,约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的65%。随着农村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民对住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农村建筑长期以来都是农民个人行为,不少新建住宅都是由村民们自主设计和搭建的,存在住宅设计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采暖方式落后,且农村居民对住宅舒适度感受较差(如多数农村住宅冬季房间温度只维持在10度左右)等问题(陈永,2011),亟需通过一系列的建筑节能措施进行改良,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舒适度。本文通过对全国农村建筑节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推动农村建筑节能的发展。

研究现状:

农村建筑节能战略方面。江亿等(2012)认为中国未来的建筑能耗总量应控制在10亿tce以内,且对未来的建筑能耗总量做了大致的规划,预计未来农村住宅面积将从目前的230亿平方米增加到240亿平方米,能耗总量从目前的1.77亿tce降为1亿tce。然而从2000到2010年,农村住宅户均商品能耗与用电能耗在增加,而相对清洁的生物质能耗则有下降趋势。为了达到建筑能耗规划,建议农村建筑用能应以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手段,以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为辅,北方发展“无煤村”,南方发展“生态村”。

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规划一直缺位,农村建筑没有相应的标准可参照,而2013年5月1日起实施,编号为GB/T 50824-2013的《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很好地为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提供参考。《标准》包括了建筑节能设计室内热环境参数、供暖通风系统、建筑布局和节能设计、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照明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8个章节以及1个附录,还提供一些利用当地资源的低成本、低运行费用的建筑节能技术,以减少农民负担,提高新技术的接受度。程勤阳等(2010)从规划设计、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农村住宅暖通空调技术、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的经济性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农村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的研究要从开展农村住宅节能技术推广、节能技术标准化、节能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产业化、新能源在农村住宅的应用五个方面着手。此外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从2007年起,均在“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上发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每年都专门深入分析建筑节能的一个领域,如表1所示,《报告》辅以案例解读各种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表1 农村住宅主要建筑节能技术

技术分类 建筑本体节能技术 农村典型用能设备 新能源利用

具体内容

围护结构保温、被动式采暖、被动式隔热 节能灶炕技术、小型锅炉烟气热回收利用技术 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质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2012》。

农村节能技术推广方面。张玲(2008)对云南农村建筑节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云南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要存在的三个瓶颈:政府财政投入及公共服务不足,农户经济实力有限、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意识观念的制约。靳家佳等(2012)将节能建筑推广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分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建筑节能服务机构、消费者和开发商六类,并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博弈,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节能推广框架。

参考文献:

江亿. 我国建筑节能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11,06:30-38. 江亿,彭琛,燕达. 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J]. 建设科技,2012,17:12-19. 陈永.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任务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5+277. 程勤阳,陈慧婷,张智博,丛玲玲. 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0:10965-10967. 张玲. 农村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8:59-62.

GB/T 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201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2012[R].2012 靳家佳,郝生跃. 节能建筑推广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2012,04:32-35.

上一篇:网吧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秘书礼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