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系统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学一体化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应用分析

摘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和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试点,以注重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提出了一套“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法。教学证明:该方法使得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电力系统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论,而且显著增强了电力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赵美莲(1976-),女,山西朔州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讲师;陈跃(1963-),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分析和计算能力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从基础技术理论课程走向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知识桥梁。该课程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故障计算和稳定分析为核心,紧密结合不断涌现的电力系统新技术,内容涉及面广多,涵盖了电机学、电路、电磁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包含了线性方程、非线性方程、微分方程等大量数学理论推导。学生学习该课程往往感觉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着极大挑战,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学会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具备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授法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需要在方法上创新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激发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以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一、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意义

教与学,二者是一对辨证统一体,其行为是一种需要将刻板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这就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学生要具备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实现其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提升。显然,学生上课认真听课、仔细做笔记只能做到有知识,很难做到有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会主动思考和深化运用,提高创新知识能力。

电类学科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其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电力工程建设,因而特别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而且要具备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本质之一,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对于电类专业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以往的教学困境

“老师在黑板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呼呼大睡。”这是在教学调查中学生对传统课堂的形象描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在黑板上讲解教材中规定的纯理论知识,且往往是概念释义和理论算法推导,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堂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进而渐渐产生厌学情绪,这无疑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甚者,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对片面,仅为应付课程考试而学,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原理,浅浮于知识的表面理解,谈不上深入分析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很难具备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也会安排一些实验课作为课程实践环节,但这些传统的实验课常常是“走过场”。学时少且实验内容相对固定,一般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或指导书的步骤去按部就班地操作,简单地验证一些基本原理和现象,学生无法参与过程设计,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两部分,教学内容多,任务量重,教学时间安排也相对较长,如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设计了一套“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手段,将理论知识融于实际应用,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完成各类应用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1.兴趣培养

虽然学生在学习“电力系统分析”之前,一般都已经学习过“电路”、“电机学”等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同步发电机、异步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工电器设备的基本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电力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生产运行缺乏整体性概念。课程伊始,如果就直接讲授教材中的各种算法和理论推导,学生往往会很难理解和接受。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在开始该门课程教学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课程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电力系统的专业兴趣,激发其专业求知欲。感性认识是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声像教学。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过程以及电力设备结构都十分复杂,很难用黑板或语言来讲授清楚,学生抽象地听讲,很吃力,无法直观理解。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一些电网运行控制环节和设备运行状况,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感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像教学,让学生一方面能够初步了解到电力系统的整体概况与生产过程,建立起对电网运行的系统感知;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到该专业的一些最新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建设,比如当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知识,建立起“我是电力人”的兴趣感和自豪感。

(2)认识实习。大多数高校在该课程教学设计上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并计入学分,但时间安排上不是很科学,往往都在毕业实习前。为了及时增强学生对电力系统生产及其运行设备的直接感性认识,结合课程教学需要,与当地的电力生产运行部门(生产教学基地)联系,适时组织一些现场参观的认识实习,让学生现场参观发电厂、变电站和电力调度中心,亲身感受电力系统的实际生产运行过程。

2.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只顾及做好笔记,抄录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推导,难以形成独立思考行为,更谈不上活学活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其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2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开放式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教学弊端而提出的。通过改革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活跃主体。一方面,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即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允许学生提问,开展现场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柔性延拓“40分钟”课堂时间。一般高校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往往都会相隔2-3天,时间较长,为此,在每一次课堂结束时,首先将下一次课堂主要内容提炼为若干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在下一次上课之前,安排学生谈谈学习和思考的认知,发表自己的言论,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针对学生的发言,肯定他们说得正确的地方,也指出他们理解上的偏颇,并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中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

现有教材大都是收集汇编了与课程相关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成熟的技术成果,且偏重于理论阐述和算法推导,对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介绍甚少。为此,在教材的基础上,对讲义进行了适当的必要补充,重点内容包括电力专业最近10年来重大科技研究与重点示范工程应用成果,以及未来5-10年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让其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科研成果,感悟该专业的技术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教学做法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既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兴趣,又有效地强化了专业教育。

(2)组织课堂Seminar。课堂Seminar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观点、团队合作、参与讨论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既勤于独立思考又善于团队合作,在相互讨论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然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具体地,我们在教学中的主要操作方法包括:结合课程重点知识的特点,开展小组内学生讨论(深入讨论)和小组间学生讨论(一般讨论);记录讨论情况,作为最终成绩评定因素,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度参与,特别是对于学生无法讨论清楚的知识点或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应由教师回答;对于学生的讨论教师应具有“包容心”,特别是面对一些“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时,更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论文撰写

对课堂Seminar的教学延伸,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系统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学术期刊,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和阅读能力。主要推荐的学术期刊包括IEEE Transations on Power System,CIGRE汇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深化学习和分析,撰写科技论文,表达自己学术观点,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分析能力,这对有志于考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十分有帮助。

4.课程毕业设计

本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讲授内容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电力系统基本原理转换为可应用的计算程序或软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选择诸如潮流计算、短路计算、有功功率控制、无功电压调节、静态/暂态稳定分析等内容,完成相应的应用程序设计,深度推进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这种综合性设计实践,学生能充分彰显个性和发挥创新才华,因而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

四、考核方法

考试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设置一种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也是教学改革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不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将考核方式从简单获取知识量考核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转移,实施一套“平时考勤+课堂讨论报告+课程论文+闭卷考试”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定的考核方法。该方法更加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真实测评,能有效地将应试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兴趣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目的。

五、效果与总结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形成了一套“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实现了将理论知识讲授融于实际应用实践的良好互动,且教学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使得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电力系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显著提升了电力工程的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霞.关于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梁小冰,黄萍,韩昆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3]赵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电力学院高教研究,2004,(1).

[4]谢少军,周波,刘建业,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5]李滨,祝云,黎静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6]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赵美莲 陈跃 刘海涛

第2篇:基础会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的探索基础会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的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它要求以学生为核心、行动导向和整体综合地学习。本文结合基础会计中几项学习内容,以工学结合为指导对其进行探索验证。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基础会计

[

所谓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就是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互结合,不仅要完成理论性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使学生能在毕业参加工作后真正地学以致用,尽快上手,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服务于社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

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目标中。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他们把课本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理论通过解读、分解、概括、总结……各种方式传送入学生的大脑,这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能暂时掌握了某一知识点,但印象不深刻,尤其他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会凸显其弊端——动手能力不强,实际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欠缺。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下,则是将学生放到教学环节的主要位置。学生可事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运用当前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汇集,针对学习目标学生可规划学习步骤,尽量独立解决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疑问再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这样带着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改变原来桎梏的大脑,是一次头脑风暴革命。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颠覆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方式,在这种新型方式下,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地位平等。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只是对关键问题提醒和引导,并最终检验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例如,在讲授资产时,针对当前在学生中比较熟悉的快餐——肯德基,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快餐店的服务生,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这一特定主体——肯德基快餐店所具有的资产。学生提出:有快餐店面——房屋;店面标牌——KDF;食品加工的机器设备——炸鸡的设备;加工的原料——鸡肉、土豆……;加工后的食品——炸鸡、汉堡、薯条……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概括企业具有的资产:固定资产(厂房、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商标)、原材料、产成品。并且针对服务生本身这一人的因素是否作为一项资产作出界定——由于资产的一个特性是能够以货币计量,而人是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特殊个体,所以尽管他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人不属于企业资产。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由他们来亲身体会和讲解基础会计中的这一概念,使学生对资产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2行动导向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每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则更为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掌握每个知识点、每科课程,更要求将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这样就会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达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这一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目的决定行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教学的一项目的意图,然后学生通过行动来达成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确定几个行动方案,再比较、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说这一行动是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分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学生通过前期的预测,中期的判断、分析、调整,后期的完成几个关键环节的行动达到最终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参加所有学习活动的计划工作,甚至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如文化知识和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学生的外部活动,更要注意学生的内部活动,注意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引导课文教学法就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它通过表面看似松散的组织形式,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具。

在讲授“财产清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一章节时就可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此章节位于学习了复式记账、凭证、账簿之后,所以学生对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了大致的了解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为什么?怎样达到一致?如果使其达到一致说明什么?针对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并努力为达到“余额一致”这一目标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从而顺其自然地编写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达到基础会计中银行存款这一货币资产的清查盘点。

3整体综合学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水平,这就要求在平时不仅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有超越专业技能以外的学习体验,如情感、伦理、政治、法律等。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它包括:专业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通过学习基本的工作技术形成方法能力;社会和交流式学习——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情感和伦理的学习——通过深入反省和认识自己,以及负责任地参加社会与政治活动,形成情商。

实现整体化学习,必须在学习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做到:确定多方面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目标、解决问题能力方法的学习目标、沟通与合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以及价值和法律方面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选择针对职业的工作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与工作任务”,它来源于企业实践,但不仅仅针对具体的岗位,而是着眼于人的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教学设计遵循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原则,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及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经过基础会计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会计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但是否具备能作账、经验丰富、熟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条件就能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呢?在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否作假账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整体化学习对学生的会计职业作进一步规范。通过安然等一系列的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展开有关职业操守的问题讨论。会计舞弊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给他们敲响了警钟,从而使其从自身做起,从开始做起,严格按照会计不作假账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身,让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再危害社会。另外,通过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量CEO为财务出身的事实展示让学生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并可进一步规划其职业生涯。使学生将会计这一职位定位上升一个台阶,看到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晋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S].北京:教育部,2003

[2]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葛军会计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周俊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3(46).

[7]杜国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4(6).

[作者简介]姜妍(197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作者:姜妍,宁静峰

第3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改八结合

一体化教学改革在笔者学校起步早、实验早,参与的教师多,积累的经验多。笔者学校曾探索了理实一体、弹性学制、学分制,如今在全校推广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新形势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是将需要工作的人教育成为工作需要的人,学习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工作内容。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最终实现与企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学习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全真实训教学下,知识与企业文化的积累,技能与工作经验的提高,无不体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学校就是企业,教室、车间就是岗位,学习就是工作。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个过程就是“结合”,就是解决如何教、怎么教、如何学、怎么学、如何教好与学好的问题。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提出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路和办法,只有理实结合,才能真正学深悟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在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做好“结合”的文章。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是现代教育规律。技能人才的成长通常都是从初学者到专家、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人才的成长规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创设选择了企业员工代表性工作任务,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杂的层次递进的,使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达到了有机结合。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以行业需求定标准。课程标准来源于职业标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最终指向的是工作岗位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起点,针对的是学校学生;职业标准的要求是终点,针对的是企业员工。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是同一个人,只有起点与终点形成闭环,有机结合,用同一个标准,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教学法与学习法的有机结合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教与学不可分割。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实施,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彰显了合作能力、参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积极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工學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的传统教育方式。学生在接受工作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制订计划,实施与检验完成某一情境、某一任务或某一产品并达到计划要求时,得到教师与同学们的评价,或找不足,或积累经验,或举一反三,或技能迁移,体现能工作、有动力、创新性。这种良性循环无疑是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结果。

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终结性评价是每个学习情境过程性评价的总和,每个学习情境的评价是每个学习活动评价的综合。每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过程评价,活动结束后,有自評、互评与教师评价,是活动的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里含有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隶属于过程性评价,可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个方面的,一个人的发展也不是简单依靠单一方面的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涵盖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而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适应潮流,符合实际,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统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作者:齐付普

第4篇:工学一体化

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

王福建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新常态下的增长,人工工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技工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只求数量转变为质量与数量并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学生的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技工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对接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技工学校毕业生质量要求。

当前到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是初中阶段学习竞争的失败者,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严重匮乏,甚至于连小学的分数计算都不懂,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行为严重不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即先理论教学后技能训练的模式,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课堂上会睡下一大片,有教师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睡美人”。即使勉强能听一些,到技能训练阶段时又把前面所学彻底忘记,这样做不但效率低,效果差,造成重复授课,增加了技能训练教师的负担。但如果等到把基础的一些知识先补习好后,再上专业基础课显然不现实且不可行。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融合各种理论知识教学及综合素质养成的一种职业技能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它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模块,并把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融入技能训练的教学中,这样做的好处有:首先让学生避免了一进技校又重复初中阶段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模式,做到了眼到、手到和脑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是避免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重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通过模块的设计,设计出一些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蕴含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的课题,避免过去那种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的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我校是2014春季在数控车削加工班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工学一体化”试验教学,通过三个学期以来的试验性教学以及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个人认为当前在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收获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更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我们从试验性教学中得到收获是:

第一是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学到的知识更多,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时间更短,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第二是在设计学生工作页时,就培养学生如何对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得与失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上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加工,如何运用所学工艺知识去解决工艺问题;如何去查找资料等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工具。 第三是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不可能只有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地进行实施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开展不同模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做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工学一体化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的表现,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其实过程正确离结果正确也就不远了,只不过是多练习和少练习的问题。

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手段时应注意的事项是:第一,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由一个教学团队来完成,在这个团队中以实习教学为主导其它教师进行配合教学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根据不同条件在一个教学班中配备数量不等的一体化(或双师型)教师(本人认为师生比为1:8~12为宜)进行教学,教学班的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内,并注意控制理论教学的时长,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第二应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决不能把多个教师同上一个教学班当作轮流上课的形式来对待。第三应避免过去实习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学生干多人看,实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重演,一句话不能让学生闲着。第四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进行融合、训练过程简单化,则往往会把工学一体化教学变成理实一体化教学。

虽然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的两极分化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更为严重,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个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额外增加学习任务 ,这样做不但是对学习好的同学的褒奖,更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鞭策;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采用推着走的方式促使其尽快迎头赶上;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则采用老师加同学扶持的办法,督促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学一些知识,我把这种方法形象地比喻为放飞与推拉的过程。其次是教材的编写问题即:由于目前开展一体化教学都还属于探索性的教学,还没有一本令人满意的教材,也不可能有这样教材出现,因此,技能训练的内容应如何与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如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一直是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非常难以把握的工作难点。

当前人们对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在于一是错误地把工学一体化等同于理实一体化;二是认为工学一体化就是不需要理论知识仅需要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仅对实习教学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而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则基本不涉及,它更加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换句话说仅教会你怎么做这一课题和教会一些基本的专业理论。而那种认为仅需操作训练而不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要知道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技工在前面工作,后面还需一个工程师跟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国有企业中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认为工学一体化教学应体现各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高度融合,它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训练及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更包含着对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工作的方式及方法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理想中的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高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技能训练,教师也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对于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由于我国在2009年刚开始对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说清楚工学一体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怎么样开展更是莫衷一是(这一点在人社部编写的一体化教材中显露无疑)。显然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的教学模式尚未真正地建立,旧的教学模式尚存的新旧交替之际。如何做好这两种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的转换与衔接,应当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此斗胆建议如下:一是当前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不宜大面积铺开推广,而应在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开展试验性教学,认真总结经验,同时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二是不应急于给工学一体教学套上固定的模式,而应以几个(个人认为比较合理3~5个)教学周期的试验为依据,充分听取各方不同的意见和声音,特别是要倾听基层第一线的教师的声音和意见而不是“所谓”的专家们的意见,并逐步有序地进行教学模式的转换直至转换完成;三是应做好长时间探索的准备,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一哄而上地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总之,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对于其规律性问题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展这项事关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有待于全体技工院校教师共同去探索与面对,但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面对并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5篇:工学一体化教学

“工学一体化”让传统课堂大变脸

——电气工程系一体化教学改革纪实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是我在开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来教学中感悟最深的。职业教育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在新一轮的教改面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才能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学一体化也许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分组后小组成员在展示自己组名

学生在查询资料填写任务书

在学院全面倡导一体化教学改的大背景下,电气工程系作为试点,电工教学开始了“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试点, 11秋维修电工(2)班作为试验班,全面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逐渐弱化了教师的的角色,强化了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调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作为引路人和答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的摸索中,作为实验班的教师,

我们从“理实”一体化教学向“工学”一体化教学转变,我们感觉最多的是需要更多的储备,更多的是课前的准备,通过一段时间运行逐渐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设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我们概括为“做中学”。逐渐在教学中为“做中学”的教学设备和校本教材做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下发任务书,把学生的学习策划为一个个项目;在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做到了什么程度,在每个工作任务中通过小提示,小词典,拓展只等小栏目,介绍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的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勘查现场,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中模拟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快,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工作的需求,企业更乐意接受这样的学生,学生的就业率也就随之提高。

学生在自行设计电路图

小组成员在展示讲解自行设计的电路图 一体化教学改革之路是艰难的,实验班只是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根据目前的实践效果去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开发相应的学材,逐渐完善教改模式。我深信,只要不断探索,虚心汲取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摸索,在学院、系领导的指导下一体化教学改革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作者:杨林

电气工程系 电工教研组

工学一体化教师

第6篇:工学一体化教学汇报

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工学一体化教学

工学一体化教学汇报

电气工程系本学学期试点班级的电子技术工学一体化教学任务伴随着最后一组作品的调试完成,圆满的完成教学计划,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深刻的教训,现将工学一体化电子技术实训模块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汇报。

一、课题选择

在全院改革的大环境下,电气工程系作为全院工学一体化的试点院系,全系上下齐心合力,在各个方面做了精心的准备,在2月下旬,电气工程系召开工学一体化教学交流会,由系主任主持召开,抽调骨干教师共同研究新学期工学一体化的电子技术教学课题。针对电子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上学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经验,就电子教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原理难以理解等实际情况,结合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电子的兴趣。让兴趣成为电子学习的切入点,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课题的选择上,紧扣教学大纲,以兴趣为主线、实用电路为主题、兴趣电路相结合的原则,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本学期电子技术实训的课题,分为四个课题八周时间。整个课题的选择以项目模块设计法为主,每个项目下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清楚,使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变成课堂上的学生。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来看,教学效果较传统实训教学有大的改观,学生的兴趣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二、学情的分析

该实验班级为12秋电工(2)班,全班49人,文化程度两极分化严重,在学期初,电子技术开始的应知应会部分的理论学习,学生热情不大,自主学习

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工学一体化教学

的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负责教学的两位老师及时向系领导汇报情况,同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召开教学座谈会、找个别同学谈心、看相关的励志短片等方式,一点点的将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加入更多的视频、实例、现场参观等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全班49人,70%的同学已经对电子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入门。同时大多数同学已能够自主的学习,无论是从的接受,任务书的填写,到现场的焊接、调试,都可以在组员的协作下自主的完成。同时在教学中加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到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人际交往,在工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亮点。比如,有的同学在装焊方面比较优秀,有的同学在调试方面比较得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中的任务,在接受任务后,让学生自主的去选择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取得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训教学,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在系领导的带领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一些成绩。在本系部内完成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课题的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不足、改进的方面

在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固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实验班人数较多(全班49人),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学效果的极端化,全班对知识的掌握成两极分化状态。二是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够、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不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学深度把握不好。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向有经验的

漯河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工学一体化教学

兄弟院校学习,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借鉴成功改革的经验,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苦练教学本领,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情况,不断地完善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力争完成教学设计的完整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力,完成工学一体化教学课堂的大变脸,使得教师称为完美的编导,主持人,使学生称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改革的道路总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一体化教学人都深信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系部领导的带领下,电气工程系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第7篇:工学结合一体化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工学结合一体化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侯瑞生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3期

车工实习教学是一门直接应对零件加工的课程。从教学角度讲,它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要求。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劳动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意义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且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即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学习任务。学生通过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不但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车工是机械加工的基础工种,它的应用非常普遍。车工的实习教学又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传统的车工实习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讲授、示范、巡回指导等环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听讲、观察、模仿、练习等环节中,处于被动的学习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限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其相关知识的汲取。另外,所学内容只是单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在学习一个零件的加工时,教师只对其如何加工进行教学,而对于这个零件和其他部件的配合情况,如受力情况、磨损情况等不能充分讲解。学生学习不到应知道的相关知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用工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合作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传递、传授、传播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的。工学一体化,能反映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全面的劳动要素、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职业理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管理等知识。所以,根据车工实习教学的特点和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笔者尝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是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包含了“工作”的

方方面面。

1.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但是,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工作,可能并不具备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典型性。工作过程的顺序也不是学习的顺序。所以,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并不是教学,或者说教学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一定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再现。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根据企业实用的需要,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合适载体。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前,要根据学情分析、授课条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企业实际等,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就是笔者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开发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外圆、阶台、沟槽、外圆锥面、螺纹等基本元素,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它的完整性与综合性。

2.典型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后,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教师提出任务设想,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工作是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内容,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难度较大的典型工作任务,则应分组合作完成。一体化课程,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

(1)明确任务。由教师下发图纸,提出任务设想。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用普通车床,在3小时之内完成一件锥度螺纹轴的加工,达到图纸的质量要求,并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然后,小组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目标任务。

(2)获取信息。根据已明确的目标任务,小组内的学生根据分工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信息,获取有用的

信息。

(3)制订计划。由学生根据明确的任务和所获得的有用信息,对图纸进行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路径,对工具、量具、刀具和材料进行选用。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任务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定的步骤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采用相互竞技、互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更为突出。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保证每个组的计划顺利实施,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5)检查评价。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一般以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为主要内容,不能只评价操作技能和产品质量。评价可采用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的形式。应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三、应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的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这种看似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习环境变为开放、活泼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

通过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标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虽然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首席合作者,不仅指导训练过程、设计工作过程情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具有理论与实践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技工学校)

第8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范文模版)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

摘 要: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和建设需求的高等专业化应用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受到学校的关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专业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探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学校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求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将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且涉及到招聘、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管理等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后,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和相关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上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架构,清楚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学习通过开展人力资源馆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模块工作,充分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从

而为学生学习人力资源认证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模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 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从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非常正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工学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一)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如何处理问题,能够较快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专业性质可以分成专业级和普通级。教师可以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分到普通级,重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相关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进入专业级,对

于专业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的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水平测试,对学生的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的目标。

(三)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实践,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进入企业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合理的改革考核方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还要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情况,又能掌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教师考核学生的内容应该分为学习态度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和学习创新考核,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是非常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的分析,从中深刻的认识到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之,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7).

[3]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08.(08).

[4]张晓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J].职业时空.2009.(06).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2).

第9篇: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探讨

摘 要:职业教育为适应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课程改革,本文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就如何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行动导向?工作页?

在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工学结合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其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校就能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本职业领域内的生涯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

对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式中,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目前被职业院校广泛应用,然而任务引领式学习只是通过完成若干个简单而封闭式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使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能力,但仍然达不到培养学生为将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工学结合式的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促进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是从实际工作内容中提炼出由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即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与教学内容,体现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特点。在此笔者对在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教学中实际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体会做一些探讨。

一、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又称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这个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如产品或服务),而且这个产品必须是可见的或可感受到的。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将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全面、完整地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综合能力,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项目教学设计中,要将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在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合起来,设计出一个具体的、有成果的工作任务。

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领域是以典型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过程为工作方式,即面对故障,维修人员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零件)及原因,制订维修方案并将故障排除,最后经检验合格后交付客户的工作过程。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中做了相应的改动,设计了以汽车电气设备常见的故障为项目的学习情境,例如把原汽车电源系统课程中的蓄电池认知与检修、发电机认知与检修、电源系统线路的检修等内容设计成一个汽车常见的故障“汽车充电指示灯亮故障诊断与排除”,模拟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经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学习的工作过程。

二、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基础是促使学习者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涵盖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等过程的完整的行动模式,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最终达到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统一即“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地学习”。下表是汽车电源系统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设计思路中首先通过设置汽车故障情境引入工作任务,即制定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在教学进一步展开中,使用小组讨论形式的头脑风暴法和教师讲授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应用准备―示范―模拟―练习的四阶段教学法,确定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步骤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同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促使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其中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找到缺陷,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工作页为学习载体

对基于项目教学的学习载体,工作页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也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工作页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的习题册或练习册不同,习题册或练习册是按知识点或技能点来设计的,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十分有限。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工作页是按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的,其针对学习任务是学生的行为活动规范、知识技能、信息获取及工作环境等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尽量真实的一体化工作环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其核心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工作”。

设计合适的工作页能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任务―计划制订与实施―评价反馈这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所以在《汽车充电指示灯亮故障诊断与排除》工作页的设计中,笔者分别设计了《工作页1:接车及任务单》来明确任务,《工作页2:电源电路系统分析》和《工作页3:发电机的检修》来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工作页4:实施计划》来完成任务计划的实施及记录实施的结果,最后用《评价表》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设备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工作页的内容来体现完成。

四、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工作页中典型的学习任务是由企业调研及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以工作过程为项目教学的学习情境设计、以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及以工作页为学习载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收获的乐趣,激发学生去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德]费舍尔(M?Fischer)著,杨琳,赵志群编译.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辜东莲.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学材建设探索[J].中国培训,2013(10).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学校毒品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卫生监督所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