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知识、能力、E+与素养耦合的思考

高考命题总是一项不无遗憾的工作,语文命题尤其如此。作为大规模教育测量工具的母语考试试卷,因参议门槛低、社会关注度高、意识形态关联性强和学科主体意识模糊等因素更是备受关注。随着教改不断深入,考试命题和研究的焦点渐次由知识本位、能力立意向素养中心,甚至于核心素养转移,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素养要素也成为考查的必选项。语文如何考?又如何评考?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已经由一个学术问题演变成为社会话题。笔者以为,高考语文考试的考查目的当以学科素养为要,试卷结构当模范体现语文素养认知,命题材料选择以及情境构造、任务驱动当唯语文知识、能力、E+和素养耦合是崇。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引导学科关注自身建设,引领语文教育教学向本体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依此评价语文试卷效度和信度,才能促进语文考试命题规避不必要的非学科因素干扰,使试卷结构设计、试题文本制作、题型权重分配更趋科学化,真正发挥立德树人,选拔才俊的公器效能。职是之故,以例成笔。文题、关键词和文中之“语文知识、能力、E+和素养”的平列表述,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分总表述。素养是包含前述各项的种概念,各次概念平列并置,属并列关系,共同构成素养之属概念。其中知识和能力属于素养体系中的认知领域,E+属于非认知领域。“E+”代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内驱力、社会动机等现行测量理论和课程标准中拟设的非认知领域各考查项素,作为文章关键词出现频次高,每引必繁,为方便表达与阅读,設符以代。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共8套语文试卷,浙江卷、上海卷属于新高考实验卷,北京卷、天津卷和江苏卷属于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卷,全国三套试卷覆盖其余大部分省市自治区;2018年浙、沪地区的考生是受教育部委托先试先行高考改革的第二届,2018年也是教育部扩大新高考准入省域的第一年,预计有湖北、重庆等九个省市准入新高考,余则期年之后陆续进入。这是统一招考,多主体命题,各负使命,各展拳脚,所谓新旧高考并行的一年,于观察有边际之利,便宜比较中看新旧语文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变相,发微其变中之不变与不变之变。美芹之献,求教于大方。

一、试卷存在知识、能力、E+与素养耦合性与否多种可能性空间

高考语文考试是测量考生是否具备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语文潜质的评价活动,试卷是测量工具,考查指向是考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包含知识、能力和E+及其相互作用外化形态的综合体系,在考查中具有潜隐性和间接性。知识、能力是命题者和考生运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反映素养,属于素养体系中的认知领域;E+是促使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的驱动系统,属于素养体系中的非认知领域。E+在素养形成中被认为越来越重要,属于重要的考查项素,在测量中是通过考生考试实践的物化成果方能体现的考查项素。试卷命制者必须面对知识、能力[1]、E+与素养之间这种复杂的转换生成关系,使得这几者与素养耦合与否存在多种可能性空间。素养考查的这种间接性,是由素养体系中各项素在素养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和在测量中的可视度决定的。这几者的关系从测量观察的可视度来看,综合目前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一体两型”的理论假设来描述。“一体”,即知识、能力与E+及相互作用综合反应所构成的素养体系;“两型”,即“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这两种模型不只存在理论赋型和语言描述上的区别,也存在可视项秩上的区别,但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冰山模型”认为:知识、技能是裸露在海面上的显性部分,是便于观察、易于测量、可视度明显的素养构成项素,也是可以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所获得的;而E+(情感、态度、价值观、内驱力、社会动机)等藏匿于海面之下,不易观察和测量,可视度偏低,但却是素养体系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洋葱模型”认为:素养体系中最易观察和测量,可视度最显明的是技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依次是知识、E+(情感、态度、价值观、内驱力、社会动机等),越往里越难于观察、不易测量,可视度越低。两种素养模型在素养体系包含项素方面没有差异,虽然在知识和能力的测秩先后上存在些微的差别,但本质上区别不大。因为当知识作为被传授、习得,被运用与被考查的对象作为素养的重要载体和要素间接体现素养,能力作为接受、习得、运用知识和被考查的心理倾向以行为表征而间接体现素养时,两者既不是各行其事,彼此孤立的,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E+的作用下,相互作用发生反应的显性共现。

如果确立知识、能力、E+与素养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素养体系诸要素之间即存在一定的共轭与随机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任何以知识为素养载体,在E+的作用下以运用知识、思想和方法体事观物、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列行为方式为素养展示路径,以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均有重要价值的必备品格和能力为考查指向的大规模教育考试,都无法避免在当下考试制度、技术条件和频繁变化的意外因素干预下,命题者因为合理的主观因素,在确立考查向度,明确试卷结构,选取素材作为主题类型、知识负载、情景构造、任务驱动和问题设计等诸多方面的随机性。虽然这种随机性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约定的知识掌握类型、程度、范围以及相应能力层级要求等共轭规范的约束。但任何带有随机性的行为都存在可能满足共轭要求与无法满足共轭要求的多种可能性空间。更重要的一点是,命题机关执事者和命题者的命题行为和结果除了自身存在对学科主体认知的特殊性外,同样也会受到自身E+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积极的、正向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如果是后者,则可能使考试命题偏离学科本体的核心问题,产生测量向度上的偏差,也可能出现诸如命题材料所负载的主体知识与命题人要求的任务驱动不相匹配而致考生无法正确作为在考试语境下不得不扭曲性作为,或无法真正促使能力与知识相互作用,产生良性互动,呈现考查预期与结果生成违合的可能。这种情况在语文学科并不少见。

出现上述情形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在现行命题机制下,试题信度和效度的安保阀值过低。预防命题系统性风险的“试题”机制出于安全考虑是小范围的,表面上是命题机关有条件选择的专业人士,实质上是在有限的熟人社会圈子里随机产生的充其量不过是矮子中拔长子的选择,只能是满足程序上的完整,而无法满足对试题信度和效度上的先验保证[2]。后置的试题评价和阅卷反检,受特殊的评价语境影响,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像《中国教育报》2018年策划的随考随评,未盖棺先定论即属此例。语数两科6月7日考试刚结束,6月8日即以专版专栏方式对两科试卷进行高度评价,并强调“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普遍认可”[3]。这种先声夺人引导舆论的策略,为接下来的阅卷工作定调定标,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严肃的考试评议,而是宣传,尤其是语文学科,基本上属于政审而非体验。这种定调定标,不盖棺即定论,结果前置的行为,使得通过不受干预的阅卷产生的大数据对试题进行信度和效度反检的环节形同虚设。因为这样的数据评价经过阅卷机关阅卷前的反复的试阅、调校、定标、固标,目的已经不是针对试题本身的信度和效度,而是要人为地确保大数据图形的正态分布而设计的,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自然没有不合信度与效度的试卷。

而客观地考察高考语文考试试卷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耦合度是既有助于提高高考命题质量,增强考试效能,又有利于正确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引导语文学科建设走向本体化、科学化,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备考效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二、考查向度体现命题者对学科素养认知和落实路径的理解

语文试卷要突出学科主体精神,选择合理的路径落实学科素养,引导教学、训练和评价各个环节一以贯之并非易事。语文既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方面,也有作为学科主体精神、宗旨、培养策略和评价向度比较稳定的方面。考察试卷的考查向度不难发现命题者对学科知识、能力、E+与素养关系的认识,对学科重要知识、基本方法、主要思想、关键技能把握和落实路径的理解。综合新颁行即将实施的课程标准,正在展开的高考制度和考试内容改革,语文考试改革突出学科主体精神,着眼学科素养培养和考查的基本途径首当正确界定语文知识、能力、E+与素养和非语文知识、能力、E+与素养,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如此才有可能聚焦问题,针对问题在共同约定的话语方式下,展开讨论,形成对话。而目前对语文试卷的评价还不能说已经做到了,上述《中国教育报》第一时间对语文高考试卷集权威、主流、首评即结论于一体的评价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题为《紧扣立德树人,注重以文化人》下的三個小标题分别是1.立德树人: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2.育才成人:深化内容改革,聚焦关键能力;3.以文化人:彰显文化优势,突出引领功能。而在同期另一篇题为《九道高考作文题里的教改密码》里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是:1.重在强调作文以文化人功能;2.侧重涵养考生家国天下情怀;3.着力引导考生思维品质提升。评价援引某些专家代表官方认为“命题体现出对语文认知的最高水平”,“非常适度得体考查学生水平”,“还渗透着对学生综合素养、整体素质的考核和提升”。“最高水平”是怎样比较得出来的结论?关于“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的考查正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一个重点、难点,包括制度性突破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中,一纸语文试卷就完成了“渗透着”“考核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改革任务。按照这样的评价,语文试卷不仅承担了教育的全部功能,且已实现了这样的教育目标,而且已经完成了刚刚开启的以高考改革来推动的新一轮教改。这种大包大揽不无浮夸的评价,有华“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作文考查注重思想与内容无可非议,但喧宾夺主,厚此薄彼,忽视文字本身与文章形式的考查多少有些本末倒置。这些问题不独今日存在,现代语文学科就是伴随这些问题诞生的,那些被今天尊为学贯中西,兼采博取,继往开来的国学大师和文史大家们早就热烈地争论过,理性地探讨过,并奠定和确立了现代语文学科的主体精神和教育宗旨。随着社会发展,所谓语文教育改革包括评价制度和内容改革不过是围绕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或接近和或偏离的调适。虚言难质,兹引为证。

关于语文教育的宗旨:“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4]“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涵养文学趣味”;“由了解语体文,进而了解文体文,由浅入深,自成一圆周”,这些“宗旨”与“要旨”,“无不是‘止贵明通’的扩展与延伸”。[5]关于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内容与形式”:“国文教授之作用,不外形式实质二端。形式以涵养能力,实质以陶冶心性”。“若启发智德,则有各学科在,似非国文教学之主鹄,固宜重形式而轻内容。”[6]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中“精神训练”与“技术训练”的问题:“国文教学固然要重视精神训练,但尤其要重视技术训练,即重视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训练”,“国文教学诚然是(精神训练)这方面的有关科目,但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科目,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没有必要的。”[7]关于语文考试之要旨:“读文速力及理解能力之测验”,“就作文言,一面须察其内容之思想与事实之材料,一面当察其所以发表与运用材料之能力。”[8]总之,“依国文科的性质和所独备的责任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事:(1)阅读,(2)发表”,但是,“自从误认整个的教育目的为国文科教学目标的大错铸成以后”,“影响所及”“发生三种不良的现象:第一种以为国文就是教育;第二种以为国文就是国粹;第三种是把国文看做开发思想或涵育感情的工具”,“结果,前者成了变相的社会科学,甚而迹近宣传主义;后者似乎要把学生个个养成为文学家。”[9]

如何看待这些智慧,不只是简单空洞的所谓继承发扬问题。这些精神是现代语文独立成科的基因,是在海纳中外、兼采古今,融合创新中培育形成的新基因,不是要什么即添加什么的转基因,是完全适应今天大规模教育考试应用的科学成果和智慧结晶。在统一招生考试多主体命题的试卷中,上海卷的考查向度一直是明确且体现这一方向的,这一点从试卷结构方面清楚明了,结构标识也简明简洁:“一、积累应用10分”;“二、阅读70分”;“三、写作70分”。比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语文学科的主体精神和语文学科发展的成果,体现了语文在传承自身主体精神和创新方面的成果。试卷结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本身即体现试卷制作者对语文知识、能力、E+与素养的理解,是命题者语文素养的体现。本次高考改革确立上海为先行先试实验区突破了以往教改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体现了希望用真正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来引领全国教改方向,是改革思路上的一大进步。

三、试卷结构体现命题者对知识、能力、E+和素养关系的认识

结构的表征是框架,但本质上是命题者对学科认识的逻辑外化,它既是认识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它是兼具相对稳定性与能动性于一体的存在。试卷结构包括知识、能力指向板块、题目类型和内容权重等系统。它不仅体现命题者对学科知识、能力、E+和素养特殊性的总体认识和自我理解,而且体现命题者对学科认知规律的理解与规划,它带有阶段性和主观性成分,但内生性和稳定性是占主体地位的。

衡量一份试卷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这份体现命题者多重认识结晶的观念逻辑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本体中相应问题的事实逻辑,即两个逻辑的统一度。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明确标识的结构由“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运用”“四、写作”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转换成考查素养指向,综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语体的阅读素养的考查,包括文学阅读与非文学阅读;二是对不同语境要求下书面表达素养的考查,包括在作文方面的有限自适性表达和作文之外卷面上要求的所有规定性表达。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经不住推敲的逻辑框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套试卷分类标准不统一,一是作为类别标识的标题与内容不协,出现了按时代标识下的语体分类与文类交混。按照分类的原则,一个结构系统内的分类标准必须具有唯一性。考察现行语文试卷的结构,无论是全国大部分省区使用的三套全国卷,浙江受命实验的新高考试卷,还是天津、江苏等保留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分省命题试卷,不仅四个大的部分划分存在标准杂乱问题,而且在各个部分内的亚类划分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代文阅读”与“古代诗文阅读”是从时代视角进行的划分,而命题文本特征却是按语体来分类的,并且没有考虑语体的多重性指涉,既可以是白话文和文言文,也可以指口语体和书面语体。2018年全国一卷“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第20题要求修改“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设置,就是对语体概念的后一种理解。而“古代诗文阅读”从实际的命题来看,并不包括古代白话诗文。如果不承认古代白话诗文是古代诗文,则无异现代白话文连自已的老祖宗都不承认了。不仅如此,“古代诗文阅读”这种概括,也无法统括“名篇名句默写”部分,这种转换传统语文考查“默识”题型的保留项目,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古代诗文精读的起码要求,并能理解记忆其中的精粹华语。传统的方式既有死记硬背的,也有涵咏体味的。所以,这一部分冠目概括宜改为“古代诗文阅读与涵咏”,或改“涵咏”为“积累”。上海卷即明确标识“一、积累与运用”,名符其实,吹毛求疵,这一部分如果在改正上述诸多问题之后,还应该考虑将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前置,以正面响应这部分标识的“诗文”序列。

而无论按上述的时代还是语体哪一种划分,都无法将试卷的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与第四部分“写作”统整起来。“写作”与“语言文字运用”也是不能构成并列关系的,因为“写作”无论怎样也是最具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是最全面的语言文字运用素养考查。北京卷为了规避这样分类带来的尴尬完全去掉试卷结构方面一级标题的语体或文类标识,直接用“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等进行答卷导引,上海卷在结构标识上的这种处理更早一直坚持。交叉划类,陷试卷结构混乱琐繁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而一定要找一个又说得过去的借口的话,只能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大规模高利害教育考试中通过“写作”评判被考查者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的信度和效度由于种种原因并不可靠,为了比较准确判断被考查对象的语言文字运用素养,单独再设一项“语言文字运用”考查,通过削减“写作”权重的方式,降低整体试卷信度与效度的系统性风险。在这种结构理念下,“语言文字运用”有选择地侧重考查对语法理解与识别、修辞理解与识别、逻辑理解与识别,语言积累与判别以及对这些语言文字义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为了增强综合性,命题者将所有这些方面的考查项目集中在一个语段材料中,然后通过小题的方式分解项目任务。这是这几年“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在考试文本制作方面坚持的创新。它体现在既必须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思维,又必须有对具体问题的准备判断。天津卷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也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今年的情况基本上是“小大脚”的情形,想综合,足也放了,但不够。天津卷4小题12分,1、2题考查语音与词汇共一段语料,3、4小题分别考语病和文学常识;浙江卷5小题20分,第1小题考查语音,2、3小题共料考查语汇和标点,4小题考查语病,5小题考查语意连贯。杂而乱,分散考生精力,防碍考生集中时间与精力深入思考和深度思考。浙江卷肩负着上海卷同样的实验使命,但试卷整体上看不出他们在试卷写作部分提出来的“浙江精神”。江苏卷在这一板块除了权重差别(15分)外,与浙江卷同质。北京卷以“微写作”方式来替代“语言文字运用”也是出于同样的思维。按全国一卷的情形,即17题修改病句具体考查语序合秩性判断。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语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语序和关联词连接方式,同样的语言单位语序变化意义随之变化,当一个句子的中心词存在多重修饰和限制的时候,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内在逻辑存在的语序才是正确的。18题选句填空,可以说是考查語感,但“语感”之说很难说得清楚,必须下达到具体考查语事、语意、语蕴和语势的贯通性,再进一步明确在此处这种良好贯通性是通过正确的总分表述实现的才构成学理上的理据。19题成语填空,即考查对成语约定俗成意义的理解和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实则变相考查语汇的积累。其他试卷在这一块的设计基本与此同构,差别仅在考查侧面和命题材料选择差异而已。

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分法,虽然符合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但这种阅读分类法并不符合语言文字文献文本的实际面貌。强调文体的类别,考查这方面的素养是必须的,“明体知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汉语文特别讲究文章义法,前人已有详备的论述,并以成为汉语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所谓“文章一类有一类之格”。[10]格即必遵之规,律则必避之窠。所以,“欲学文章,必先辨其门类。门者,其纲也;类者,其目也。”[11]“凡读书必先明其体例”。[12]但汉语文又十分注重通变,强调“定体则无,大体则有”,[13]所以,对“文章之体类可辨别而不堪执著。”[14]面对这样严而有格,通权达变传统下生产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文本,语文阅读文本类型的分别宜粗而不宜细,将辨体作为一项隐形的考查交由考生判断是可取的明智之举。现行语文试卷分类的可商榷之处在于,尽管在考查素养侧面方面有“论辨类文本”考查分析性思维、“文学类文本”考查创造性思维和“实用类文本”考查实用性思维的设想,对不同体类的阅读教学与评价课程标准也有如下表所示的建议。

但三类文本分类中“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存在无法回避的交叉问题,无论是从功能上、篇性特征上进行分类,还是从文本构成技术要求上进行分类,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试卷结构中人为的强行划分不符合汉语文文本类型划分的实际,表中所引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两类文本考查能力指向的指标分解也属人为强拆,难道“实用类文本阅读”不需要“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抽象思维”,“论述类文本阅读”不需要“对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吗?肯定互为需要,被强行拆分的素养指标,不符合阅读实践中各种素养要素共同作用的实际,必令命题者无法满足课标要求,致使试卷呈现阳合课程要求,实异其趣,名不符实的情形。从2018年的三套全国卷来看,“论述类文本”基本取“学述体”的文章,“实用类文本”基本取“传媒体”的文章,这两类文章在写作方式,阅读渠道与阅读期待以及效应当然有所区别,但“论述类”和“实用类”是无法从逻辑上构成分类排斥关系而并置的。这也大概就是除全国卷之外的其他试卷皆回避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作文章体类划分,而笼而统之以“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二)”标识的原因,也是受命实验新高考改革的浙江卷和上海卷不取全国卷结构模式的潜因,以免欲使昭昭,反而糟糟,也体现了高考改革不唯改而改,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在这一部分一定要分类标识,则不如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大而化之,至少没有向考生强化一种错误的文类常识,也不至于误导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歧途。

全国卷这几年在阅读考查方面真正作出创新探索,体现语文与社会生活发展关系,与时俱进的是在所谓“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试文本制作的创新方面。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考试文本制作上文本类型的选择过去改单一文本选择为多源文本、多类型文本(文字、图表、图画等)并置设计,整体上形成复调文本[15]、互文本[16]的阅读考查新文本,未来还有可能增加复文本[17]的选择考量。现行课标就此并没有专门的阐述和要求,现行教材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语文实用类阅读教学必须有新的知识序列和选材考量。在文选式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单一文本、复调文本、互文本和复文本的阅读实践。阅读训练要注重不同文本形式的形名特征、技术构成,并在实际阅读适量的阅读中形成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敏度。这是信息时代背景、新传播方式下文本生产新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是一种新的文本类型。考生不仅要对相关通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重点是语文表达方式,要对考试题型文本的构成特征有相当认知。这样的考查是对考生整体思维、聚合思维、联想思维、求同求异思维、转换思维多种思维综合思维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既体现语文与社会生活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又突显语文主体精神的创新。

四、试卷内容体现对语文与时代及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解与反应

能够进入语文试卷,成为负载考查知识、能力、E+与素养功能的材料,必须同时满足这样一些条件,即命题所需要考查语文知识、能力、E+与素养耦合的相关要素,能够生成良好的语境,还要能够正确体现语文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的关系。既要坚持语文考试的学科本位立场,又要正确反映语文与时代社会生活特别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不突破限制,又实现超越与自由,对语文命题者是一项极大的挑战,需要学识、勇气与智慧。

在处理语文试卷内容与时代社会生活关系的时候,不能简单化理解时代社会生活即为当下,应该是与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呈现语文反映时代社会的变迁,反映两者互动关系在语言文字层面、文章形态和文学面貌的特征,当下只是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维面。综观2018年八套试卷,无论在文章阅读、文学阅读方面,还是作文命题方面皆有值得总结的方面。文章阅读方面,切近当下主题的《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全国卷三)、《“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全国卷二)、《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天津卷)、“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北京卷)、《生命的未来》(选编)(浙江卷),都是当下上述各个领域世界范围内关注的前沿问题;也有从文化层面体现时代社会思想方面的,比如《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全国卷一)、《中国建筑的希望》(江苏卷)、“知识产权与创新”(全国卷二)、“新媒体出版与数字阅读”(全国卷三)。

文学阅读选材民国时代反映市井生活的小说两篇,老舍的《有声电影》(全国卷二)、凌叔华的《小哥俩》(江苏卷),当代作家选材在主题和时代向度上呈现较大的反差,一篇是阿城的历史小说《赵一曼女士》(全国卷一)、一篇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全国卷三)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两个时间向度,其他文学阅读的选材多来自近期散文创作,皆属于小处落笔情蕴丰富的文化主题《乡关何处落徽墨》(天津卷)、《水缸里的文学》(北京卷)、《汴京的星河》(浙江卷),都无涉宏大叙事。

采选阿城的《赵一曼女士》(人民文学,1995年)作为文学阅读命题材料,这当然是符合当下意识形态,体現立德树人主旋律的素材,但在命题方面有多处可讨论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文本与传统抗日小说有较大的不同,其叙事手法更像是一篇有关赵一曼烈士的文史资料。这种文体兼类跨类现象并不奇怪,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故乡》,甚至《故事新编》都经历过学术上的辨类、争鸣和确证的过程。问题是在考试文本制作方面,一旦确立所选文本的类别,就得依照文本所体现的这一类别文体的典型特征来命题命意,做到既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又切合语文素养考查。否则,不仅题目命意不顺畅,考生答题失去方向感,而且误导教学轻忽文类特征。《赵一曼女士》让读者感受到一个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乐观坚强、超拔冷峻、信仰坚定、斗争艺术高超、宁死不屈的气节和大爱无疆的精神情操。这些烈士身上的可贵品质并非作者通过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段突显出来的,文本虽然选择了全知叙事策略,但没有赵一曼内心活动和隐蔽工作的细节,所以使人看不到有虚构的成分。仿佛作者只是根据历史文献,整齐故事,如实写真。如果强调文本的小说性质,因为赵一曼女士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小说从题材上当归属历史小说。如果是历史小说,那么考查的重点当放在文本怎样处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方面。换言之,作者在小说文本建构时是怎样尊重历史又挣脱历史,创造出鲜明的文学形象的。命题者没有意识到或说忽略了小说特殊的题材决定了文本形态应该成为考查重点。因为这是文学教育中小说欣赏必须要涉及到的文类知识和文学素养。

比较而言,全国卷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选取《微纪元》这篇科幻小说作为高考文学阅读的命题材料,严格说文本简单了些,但命题人因为抓住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特征,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简单的文本作为探讨科幻小说文学性特质的例子就不那么简单了。全国卷二在抓住小说文本特征命题方面也比较切合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查。老舍先生的《有声电影》特有的京味幽默写老北京的小市民面对新事物的固执、惶惑和矫情做作,令人捧腹又入木三分。命题人要求考生“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举例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贴近文本特征的比较好的命题。江苏卷的文学阅读选取凌叔华的《小哥儿俩》作为命题材料,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又是女性,对儿童的行为、情态、言语描写特别的细腻,整个文字也与童趣童趣相契适相协,4道小题20分,从分析家庭环境、分析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概括“二乖”的天真可爱,到探究“作者”在叙事中的情感态度,都是切合文本特征的命题, 但文学文本稍嫌简单,内蕴不够。

而《赵一曼女士》如果说有什么叙事技巧可以命题的话,比较好考查点之一是赵一曼女士争取警士董宪勋和女护士韩通义的事迹在情节安排上的处理。可惜命题人未在此处设题引导发掘。“争取”事件发生在赵一曼女士被捕、冒险逃离和再被捕之前,这项“争取”工作的成功是“逃离”计划和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但在文本故事中却做了置后叙述的处理。真实事件和小说故事在事件发生顺序上的不一致在叙事上出于什么样的需要?这是怎样一种文本技术构成?在读者接受心理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个后置叙述的“争取”故事几占考试取材原文本篇幅的三分之一,究竟对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什么作用?

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存在两处可商榷的地方,一是题干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艺术概括准确与否可讨论;二是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18]没有回应题干“请结合作品分析”的要求。严格地讲6分参考答案只能判得3分。这是一道连锁性问题,回答也必须遵循问题的逻辑。首先必须找出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文本表征,然后才能对应分析前述“交织穿插”的艺术审美功能。“参考答案”不回答第一个问题,直接跳答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概括并非文本显著的叙事特征。本质上讲,任何文学故事都是历史与现实讲述情境合二为一的产物。“历史”指什么?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时空?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现实”又指什么?故事讲述的时空?还是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发生现场的现实空间?这种概括的含混是小说叙事学养缺陷的表现。按照文本的构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与“如今仍然是医院”,形成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文学故事叙事空间和叙事联想展开的空间同构,算是多重空间重叠,这种重叠既便于文本展开,也便于故事展开,同时便于读者进入故事。构成了叙事和接受暗示上的多重便利。另一处差强人意的所谓“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之处是交待赵一曼女士牺牲地“珠河县”,故事讲述人“我”中断故事讲述,插述“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柏。”并补叙了一个“我去的时候”和一个年迈老人对话的细节。这种叙事干预与前述“争取”情节的叙事策略和中间引录大野泰治向上司呈送审讯报告的历史文献,与以赵一曼遗书终结全篇,共同构成了《赵一曼女士》在叙事策略方面断与续的艺术特征。命题考查点无论从小说文本的考查重点,还是本文的叙事艺术特征都应放在断与续的叙事策略及这种叙事策略产生的艺术效果上。此外,如果单独将两则历史文献进入小说叙事进行命题,不仅可能而且抓住了历史小说在史料处理与艺术虚构问题上彰显小说的艺术特质,增强文本意蕴、丰富人物形象上的本质问题。具体到该文本,对塑造赵一曼女士的形象直到了哪些作用,带来了哪些接受上的审美效果,都是有文章可做的。赵一曼女士的身份交待是通过日军的报告来实现的,以她给儿子的遗书来终结故事,不仅将其民族英雄与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不畏牺牲的崇高人格突显出来,产生文已尽意无穷、思无限的艺术效果,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终结文本,结束故事,看似突兀,实则奇峻。它不只是再将人物形象引向历史现场,同时极大地升华了赵一曼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气质,完成了小说人物形象的终极塑造,完成了民族英雄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融合,实现历史和艺术的统一。

古代诗文阅读板块,诗词这块历来相对稳定,兹不赘述。文章从文本产生的时代分布、体裁、题材更是多样。全国的三套试卷全部是人物传记(全国卷一《晋书鲁芝传》、全国卷二《后汉书王涣列传》、全国卷三《宋史范纯礼传》)体裁、题材和体量高度同构,国史之人物传记,自史迁《史记》创体,班固《汉书》型固,历朝历代日益精粹,体式凝固,相对容易理解,偶有不解,结合上下文,也易求解。北京卷选诸子散文三则,一则取材《荀子》论“政教功名”“积微”之重要;一则取自《吕氏春秋》论“察微”“防微”之重要,作为一道阅读题下的两则材料,可算是题材相同,体裁相同,人事异构的复调文本阅读,与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试文本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难度较全国卷单一文本的人物传记大。一则取材《论语》孔子因人而异,同题异答,体现因材施教思想的语录体,材料叙事不议,理蕴事中,要求作学理性概括。天津卷选材白居易的《白蘋洲五亭记》,亭记、阁记、楼记、碑记、台榭记等记叙体在古代文本中是属于有明确体类规范、又因作者而异个性突出的文本。对于平时只训练单一传记文本阅读的考生难度自然大一些。浙江卷取材司马光的《颜太初杂文序》文序文也是体类凝固而因人而异不乏个性的文类,该文本内容不只涉文评且兼及文中所涉人事,可谓文中有文,文中有人事,文本内容构成相对复杂一些,难度自然要大一些。江苏卷取材袁枚《重到沐阳图记》,旧情新感,故事新人,抒情叙事,条理井然,有欧阳修《醉翁亭记》遗绪逸风,而文字意绪易于彼。上海卷结构素来比较稳定,今年因开始筹建题库,试题不公布,但文言阅读两段不同体裁题材的文字构成无异,所以,从体裁和题材上想必不会单一。

写作命题观察学科考查向度、体现语文考试与时代、意识形态的关系,也反应命题者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与立场把握最重要的看点。今年八套试卷九道题,全国一卷、全国三卷、北京卷两道题、浙江卷、天津卷共共六套试卷无论从作文材料选材、关键词导引、作文要求都指向当下及当代宏大叙事,大有廷试对策之意,其所涉及问题本来非特别关注和专门研究不足以应对,按理会对考生的阅历、历史和时务关注及知识构成尖锐挑战,但在当下教育语境下无不在全国各地应试模考之中,几乎无一漏网,命题者与备题者形成少有的高度感应契合,无疑会对语文试卷的效度与信度形成冲击。在这样的热闹中,只有江苏卷写作命题将考生引向语言与生活、与生命、与文明互济关系的思考、理解与表达;上海卷写作命题将考生引向了个体存在及存在方式、价值与意义关系的思考、理解和表達,将人的成长与成熟思考导向内省与反思,极具思辨色彩,是比较好的写作题。写作考查不仅是培养文章写作技术,明体知类、止贵明通的重要契机,也是培养考生以公民的意识,对自我、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发表负责任的重要时刻,如何命题,如何引导考生真诚勇敢地面对生活,是摆在命题工作者、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全社会关心热爱青年,关心热爱这个民族文化发展与未来的人们需要深长思之的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大规模教育考试母语测量工具的高考语文试卷应该调整考查向度,体现学科的主体精神,代表语文教育教学和评价发展特定时期对语文的最高学术理解;结构上尽量简化,避免碎片化,体现语文教育教学诗与非诗阅读和表达的本质特点;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尽量典范化,在题型制作、问题设计和问题驱动方面尽量切合素材的语文特点,达成知识、能力、E+和素养的耦合,促进考查实际与考查价值预设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能力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一般包括技能、品格和元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技能是在新环境中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即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下激活一组已有的资源。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材料中蕴含的新问题、情景或信息进行识记、理解、判断、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现行高考能力考查是以布鲁姆的教学评价分类学的六层级来设置的。

[2]《中国教育报》专栏专题对语数两科试卷高度评价语音未落,网上即报理综试卷单选题即出现一题两选正确的问题,教育部随即宣布介入调查,随后结果是两选任意其一皆可得分。妥协后的任一选项可以得分,对选择其他两项中任一选项的考生是否公平呢?

[3]紧扣立德树人注重以文化人.逐梦2018高考特别报道.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8日第4版.

[4]张百熙.学务纲要.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页.

[5]李杏保.导论.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8页.

[6]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授.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页.

[7]朱自清.国文教学.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页.

[8]阮真.国文考试目的及方法.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08、510页.

[9]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65、467页.

[10][11]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第94、24页.

[12]刘咸炘.十推书(丙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13]王若南.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四部丛刊初编经部248.

[14]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89页.

[15]试卷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由试卷结构、考试提示语、命题材料、问题、选项等要素综合形成。在本部分的考试文本基本上由不同文源的四则材料或三则材料,加上题干、选项等组成。这样一个题型的考试文本制作者在拟定的主题,与被选择用来充当材料的同主题或相关主题的不同文本构成对话关系,各不同创作主体制作的文本之间构成对话关系,作为被入选的材料整体上与命题者设置的问题与问题答案(选项)也构成对话关系,整个试题文本与考生之间形成最终的对话关系。即形成对话,不同主体创制的材料之间。

[16]“互文本”是具有相互关系的不同文本。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1.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2.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比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存在对过去文献的征引并在阐述中重新组织。互文本与复文本的区别在于,复文本主要表现为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注评”关系;互文本主要表现为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改编、改造和影响等”。

[17]复文本是指在同一文本内同时包含不同作者前后完成的两种及以上不同性质、层次、类型文本的文本集合。这样一个形名特征,至少包含如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1.同一文本内。这是文本形式的要求。复文本必须是在同一文本内同时包含两种及以上的文本。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浙江卷和上海卷。2.不同作者。这是对创作者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是不同作者分别在不同的写作语境下完成的不同性质、层次和类型的文本。(举例)特殊情况下,在同一文本内,作者对自己作品进行特殊形式的点评,也可以称为复文本。3.先后完成。这是创作时序上的要求。复文本是由不同作者先后完成的。一种文本的创作在先,后来者在保持此文本样貌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由此形成复文本。4.两种及以上的文本。这是文本数量上的要求。5.文本性质、层次和类型不同。这是文本性质、层次和类型上的要求。复文本必须包含两种及以上不同性质、层次或類型的文本。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几个方面条件的文本,方能称之为复文本。

[18]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作者:何永生

第2篇:优化作业体系,提升语文归纳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作业系统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系统将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强化已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但现阶段,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宝贵延伸,却太多地停留在传统形式上,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一、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一)作业机械重复多、容量大,学生的负担沉重。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間,学生疲于应付,无暇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以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二)操作形式单调。我们或急功近利于中考成绩,或只为达到基本的作业规程(应付检查),多以背诵、默写、翻译古诗文,大量做练习或反复写生字词等机械、单一的内容、形式作为随堂作业的主流,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其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整合,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语文索然无味。

(三)作业的设计层级不科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培养。

(四)作业布置随意性大。语文作业的布置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完成作业时有惰性。

由以上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优化设计作业的思想意识与素养储备。同时,优化设计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中绝不可漠视的一方改革阵地。

二、初中语文作业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作业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篇选文,确定本课的知识、能力重点在哪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性,需要老师通过作业体系,“任性”一些,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三年的知识能力训练点,在作业体系中,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语文核心价值”:

(一)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罗伯特·R马杰在谈到“理想的课程”时认为,“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按照这个逻辑,为语文学习进行的设计,就应排减非语文的因素。比如要确定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我认为主要不是。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其“拿来”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其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甚至在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里,已经基本上说清楚、论明白了。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确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更好,为什么非要通过语文课来学呢?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驳论文”的知识特点,“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二)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比如一提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人们就会联想到静谧之境、阴柔之美、恬淡之美,同时也能认同作者那种细腻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以及绚丽的描摹。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模仿、运用,这样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板,因此赏析此类美文的语言,学会其表达,赏析其妙处是作业中需要涉及的要点。

(三)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被人教版、鄂教版、上海二期课改版等几种语文教材选入。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具有我国西北地区文化和民风的显著特点,粗犷强劲,又有略带原始的荒蛮和野性,文章以一千余字的篇幅,把安塞腰鼓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地描摹出来了。文章写安塞腰鼓的特点,调用了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如短句、排比、比喻、反义词、叠词的运用等,这些手段极具民族语言的特色。文中引用的诗句,铺排手法的使用,营造的意象,上追诗经“国风”“汉赋”风骨,下近唐朝边塞诗意境,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有明显的脉承关系。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布置作业,以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这就是语文核心价值统领性的意义。

(四)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比如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如果把教学价值确定为“我”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结论的理解,当然也无大错,但是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需要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呢?如果把文章价值定位于“精神家园”与“我”的关系,则失之空泛,缺少具体的依据。因此,如果细读文章,会发现“我”对地坛的描写明显选择了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中,“我”的处境不同、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我”眼中的地坛的景色也不同——“我”观察到的对象、色彩、意义,很多都是随着我的心情而变化着,前面多是衰败的、颓唐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于是,本文的教学思路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让学生对比三个阶段中作者的心境与其眼中景物色彩的关系,明白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而这样的一篇文章的学习,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借景抒情散文的基本图式,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看来,备课及设计作业时都需确定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教学中凸显其语文价值,这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效率。

三、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形式研究

要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如果光靠外力强迫,而没有内在动力,是很难持久的。这就需要作业本身一定的趣味性,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当视野开阔,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增加情境性,趣味性。并根据不同的年级、课文内容,将作业的“脸”悄悄地变一变,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脸”。激发学生对作业和对完成作业的兴趣,享受作业的乐趣。

(一)自主积累式作业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语文学习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二)探究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是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初步养成,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三)实践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作业的布置要走出以前的旧形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还需要强调学生的“体验”。

教师要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

(四)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语文作业就是“跳”出文本“围城”,在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发现问题根源,发掘作业设计的题材。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眼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类作业,这类训练,绝对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微弱“效益”,学生的思维、整合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归纳总结的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四、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反思

(一)留给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时间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5分钟为一节课,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老师讲解的时间多了,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少了。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减去无效的教学环节,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通过对教师时间的管理,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2010年7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二)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一些图式

知识的输入像蜜蜂采花粉,在于点滴;知识的输出像是酝酿,在于融合。采一种花,酿出来的蜜是十分纯正的;采多种花,酿出来的蜜是十分营养的。学生年龄不断增长,思维不断扩张,心智模式不断成熟,根据大脑记忆的特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用一些图式来帮助记忆,效果会更好。如气泡图、蜘蛛图、问题树状成线状结构、鱼状结构、表格、饼状结构、柱状结构、逻辑框架结构等。

(三)建立错题集促进归纳总结

杜威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涉及一系列观念,也包含其结果。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序列,其排列方式使每个观察将其后续的观念作为它决定下的恰当的结果,而且每一个结果又反过来依赖于,或指涉它前面的观念”,反思学习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运用反思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于初中生来说,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预习新知识。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及时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3]和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戎凯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实施策略研究[D].2017.

[5]沈玲,宋秀娟.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J].2018.

[6]陈望春.浅谈有效课堂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2019.

夏丹,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教师。

作者:夏丹

第3篇: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的归纳总结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育也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对于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还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主要从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审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希望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育教学 方向

引言

高中语文不仅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很大地位,在对学生思想、身心、审美等各种素质的提升方面也至关重要。高中语文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引起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到教育教学方向的研究中去,为深入贯彻改革要求、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希望对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所帮助。

1.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具有实用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语言的表达运用方面进行研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灌输,对现行社会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造成语言脱离生活,学生对语言的把握不够深入全面。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现在很多学生存在一个误区,也是现行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的考核主要以学生的以笔试成绩为主。他们认为对于语言只要认识、会书写就行,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会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下降,对所学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不能灵活地去沟通交流。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适当地加以引导,教育学生应该多观察、多交流,还可以试着去运用或模仿一些优秀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他们对语言的把握程度。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发挥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或者举行一些语言类的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审美提升

语言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足以表明书中语言的价值和意义。语言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就是对于美的感受。这种美的发掘和欣赏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让学生欣赏一幅来自课文中的插画,让学生运用自己语言从不同层面上欣赏她的美,感受它的意境。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对于一幅画或一篇美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改善他们欣赏美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对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对于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一知半解,充满好奇,他们的心里活动是非常激烈矛盾,所以心理方面的引导非常重要。发挥语言的魅力,说服高中生去除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高中生。主要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两大特性方面进行解读:第一,高中语文课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对于心理的疏导,价值观的指引内容方式都有所涉及,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知识;第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充满求知的欲望,语文课所包含的心理学,可以确保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并且教学成果显著。

4.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积累目的是在现实中加以利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课程之一,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授学生分辨消息是非的方式方法,遇到问题时应该保持的心态及正确的做法。教师不再是一味注重知识的全盘传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不能有效的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进行沟通探讨,得出有利于知识理解的结论。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模拟一个现象,让学生去自行解读探讨,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进行最终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这样不仅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还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结语

高中语文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正处于迷茫期的青少年,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优秀。以上几个方面只是高中教育教学方向总结归纳的一部分,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曲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培养一批批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心健康的全方位优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尹艳丽.对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向总结归纳[J].成功(教育),2011,02:85.

[2]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2:126-127+107.

[3]柏静.高中语文教学中“故事法”教学研究[J].消费导刊,2008,09:126.

[4]隆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J].语文建设.2012(04).

作者:赵洪彪

第4篇:2018高考冲刺语文知识归纳

2018 高考最后一课

时维元月,序属孟春。寒冰初破,春草待芽。东风款款,蛰虫始振。思昨日,闻鸡起舞已是半载时光;看明朝,跃马扬鞭只在百日三月。弹指挥袂,人生一世。芳华短暂,不容蹉跎。袁氏隆平,皓首苍颜,犹存壮志丰菽稻;我辈学子,少年意气,岂无雄心步蟾宫。快马不用鞭策,响鼓何须重锤。汇点滴之流水,终成汪洋大海;积咫尺之跬步,方至千里遥程。卧薪尝胆,锲而不舍,风雨中方显英雄本色;激流勇进,百舸争流,奋斗后才得云开日出。江山如此多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风景这边独好,看在座诸君,六月芬芳。

时维四月,序属孟夏。莲叶碧而嘉木秀,紫燕飞而流莺啼。芳菲逝去何须叹,阴阴夏木亦可人。历寒雪、经雨露,始有榴花照眼;怀壮志、乘雄风,当得萱草舒眉。闻鸡起舞光阴三载,弹指挥袂临高考;披星戴月快意青春,白驹过隙决胜负。有往昔,埋首书山,晨读晚练,笔耕不辍,何畏浮云遮望眼;待明朝,击水中流,龙腾虎跃,胸有成竹,自是身在最高层。荟桃李而成荫相逢,实属有幸;集英才而教授,人生乐事;敢竭鄙怀,三尺讲台传道新时代,有赖诸君,九天鹏飞创造“中国芯”。岁月美好,幸福源于芳华奋斗,天道酬勤,未来只因青春喷薄。

白云悠悠远逝,微风款款渐至。《国家宝藏》让我们明白,岁月多峥嵘;《演员的诞生》告诉我们,人生皆意外。悲也好,喜也罢,扎心了,老铁,一切都不要紧,2018,皮皮虾,我们一起走。也还是蛮拼的我们总要且行且珍惜。携满天星斗而出,伴一轮明月而归,你们青春正葳蕤,我人到中年也不油腻,抱满腔豪情,翔语文世界,旖旎风光此一年。问诸君如何更上层楼,你懂得,高考就是那么一回事,今年你的运气一定会好的,因为有我为你打call。

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查形式:客观题。

论述文: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文只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够了解;而论述文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应对方法:找论点、明论据、析论证 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政论文: 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学术论文: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专业性、实践性。

时评:时事评论性的文章。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 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

1、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2、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3、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4、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常见设题陷阱 1.混淆论题和论点 2.观点张冠李戴 3.论证方法错误 4.论据有误

应对策略

1.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 2.注意选项对原文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是否正确。

3.选项的推断关系是否符合原文,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客观题:

1.人物形象归纳不准确

2.手法无中生有,判断错误 主观题

区分三个概念 1.人物形象 2.人物性格 3.评价人物

1.新颖巧妙、吸引读者。 2.贯穿全文、充当线索。 3.暗示情节、呼应细节。 4.点明时地、交代背景 5.主要人物、形象性格 6.双关象征、主旨含义

叙 述 人称

一、叙述手法

顺序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补充情节,充实内容 补序 补充说明,完善情节 平序 分序事件,展现全貌

二、人称角度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交流 第三人称:自由灵活,客观评价 结 构 安 排

1.悬念 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2.铺垫 积蓄气势,突出主旨 3.伏笔 前后呼应,情节紧凑 4.照应 呼应前文,结构完整 5.抑扬 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6.对比 突显不同,表现主旨 7.衬托 突出形象,表达情感

8.突转 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9.线索 结构严谨 ,主题突出

人 物 形 象 正面描写

独特肖像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焦点神态描写

展现内心世界 细小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 细微心理描写

展示性格思想 特色语言描写

刻画性格心理 侧面描写

人物对比

物象衬托

环境烘托

分 析 人 物 分析角度

1.看身份职业:商贩 农民 小市民 残疾人 2.看生活习惯:吸烟

熬夜 跑步 3.看外貌特点:高大 瘦弱 魁梧 4.看性格特点:廉洁 自私 善良 5.看心理活动:矛盾 焦虑 担心 6.看环境描写:地灵人杰

7.看定性评价:作者他人语言 人 物 作 用 主要人物

1.充当中心线索,反映社会生活 2.寄托作者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次要人物

1.丰富故事内容,衬托主要人物 2.推动情节发展,解释小说主旨 环境描写

A.交代背景。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发展。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典型物象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小说鉴赏第一讲

小说鉴赏靠品悟,明确概念第一步。 刻画人物是中心,社会生活是主旨。

情节环境作用多,三个要素要明白。 第一人称显真实,人事好像亲经历。 第二人称来对话,读者作品距离近。 感情抒发很方便,写物拟人做修辞。 第三人称不受限,灵活自如角度多。 画面广阔旁观看,客观公正发评论。 外貌语言和动作,人物性格粗把握。 心理神态要注意,细节形象更生动。 环境侧面写人物,地灵人杰经常见。 次要人物经常考,主要人物他衬托。 情节发展巧推动,社会背景话暗示。 第一人称见证者,参与故事真实感。 形象性格很好答,直接交代先记下。 特点概括不交叉,分析文中举实例。 职业身份和特征,优点缺点考虑清。 人物优点有很多,不忘初心有梦想。 积极向上有追求,勤奋努力能吃苦。 朴实节俭人善良,同情他人有爱心。 敏感细腻解人意,通情达理显大方。 恪尽职守人称赞,谦逊低调淡名利。 机智幽默有情趣,诚实守信有耐心。 情节全靠线索穿,想找线索看标题。 以人为题主人公,以物为题贯始终。 标题意义常探究,深浅表里要结合。 一语双关用的多,指代比喻多重意。 点明时地设背景,渲染氛围寄情感。 概括故事连情节,对比讽刺凸主旨 明线暗线有交集,情节紧凑主旨深。 对比照应人鲜明,品质突出多元化。 散

一、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情理交融;语言优美凝练。

二、分类:写景抒情散文,些人叙事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三、线索:情感变化、事物、事件、时间、空间。

四、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衬托、渲染、

烘托、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 实 用 类 文 本 阅 读 新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主要特点:用事实说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写法: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通讯特点:真实、客观、时效、形象。

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第5篇:2篇高考语文必考重点知识归纳材料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高考语文必考重点知识归纳篇三

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诗人受到了迫害,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骚》: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14、《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17、《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他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麦当劳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自身所起的变化,论证了文化冲撞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19、《吉诃德的时代》:针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作家们能够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高考语文必考重点知识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1、合从缔交

(“从”

通“纵”)

2、制其弊

(“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

5、赢粮而景从

(“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

(“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8、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

2、赢粮而景从

(

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

(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

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

(向西)

(向东)

(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

(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

(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2、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3、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4、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灭亡

6、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

7、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

8、以愚黔首

使……愚蠢

【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的屏障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地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计算

⑦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⑧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⑨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者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自若也

(2)定语后置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

②伏尸百万

(3)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第6篇: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1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很多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很多的热。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慢慢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慢慢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2

(1)Na2O2投入水中:2Na2O2+2H2O=4Na++4OH-+O2↑

(2)Na投入水中:2Na+2H2O=2Na++2OH-+H2↑

(3)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①少量:Ca2++2OH-+CO2=CaCO3↓+H2O;②过量:CO2+OH-=HCO3-2017高考化学常见考点归纳

(4)稀NH4Cl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①混合:NH4++OH-=NH3·H2O;②共热:NH4++OH-NH3↑+H2O

(5)NaAlO2溶液中通入CO2:

①少量:2AlO2-+CO2+3H2O=2Al(OH)3↓+CO32-

②过量:AlO2-+CO2+2H2O=Al(OH)3↓+HCO3-

(6)H2S气体通入FeCl3溶液中:2Fe3++H2S=2Fe2++S↓+2H+

(7)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Fe3++3H2OFe(OH)3(胶体)+3H+

(8)AlCl3溶液中加入(NaAlO2、Na2CO3、NaHCO3):

①Al3++3AlO2-+6H2O=4Al(OH)3↓;②2Al3++3CO32-+3H2O=2Al(OH)3↓+3CO2↑

③Al3++3HCO3-=Al(OH)3↓+3CO2↑2017

(9)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

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H2O

(10)FeBr2

溶液中通入Cl2:

①少量:2Fe2++Cl2=2Fe3++2Cl-;②过量:2Fe2++4Br-+3Cl2=2Fe3++2Br2+6Cl-

(11)稀硝酸与Fe反应:

①少量:Fe+4H++NO3-=Fe3++NO↑+2H2O;

②过量:3Fe+8H++2NO3-=3Fe2++2NO↑+4H2O

(12)NaAlO2

溶液与NaHCO3

溶液混合:AlO2-+HCO3-+H2O=Al(OH)3↓+CO32-

(13)NaOH溶液中滴入AlCl3溶液:

①少量:4OH-+Al3+=AlO2-+2H2O;②后续:3AlO2-+Al3++6H2O=4Al(OH)3↓

(14)Ca(ClO)2溶液中通入(CO2、SO2)

①少量:Ca2++2ClO-+CO2=CaCO3↓+2HClO;过量:ClO-+CO2+H2O=HClO+HCO3-

②Ca2++ClO-+SO2+H2O=CaSO4↓+Cl-+2H+

(15)NaH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

①至中性:2H++SO42-+Ba2++2OH-=2H2O+BaSO4↓

②至SO42-;完全沉淀:H++SO42-+Ba2++OH-=H2O+BaSO4↓

(16)NaOH与Ca(HCO3)2溶液反应:

少量: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过量:OH-+HCO3-+Ca2+=CaCO3↓+H2O

(17)CO2通入苯酚钠溶液C6H5O-+CO2+H2O→C6H5OH+HCO3-

(18)Al投入NaOH溶液中2Al+2OH-+2H2O=2AlO2-+3H2↑

(19)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2Na++CO32-+CO2+H2O=2NaHCO3↓

(20)Mg(HCO3)2溶液中滴加Ca(OH)2

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3

(1)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2H2SO4(浓)CO2↑+2SO2↑+2H2O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5)C+H2O(g)CO+H2(6)3Fe+4H2O(g)Fe3O4+4H2

(7)8Al+3Fe3O49Fe+4Al2O3(8)2Mg+CO22MgO+C

(9)C+SiO2Si+2CO↑(10)2H2O22H2O+O2↑

(11)2NaCl+2H2O2NaOH+H2↑+Cl2↑(12)4NH3+5O24NO+6H2O

(13)2Na2O2+2CO2=2Na2CO3+O2(14)4Fe(OH)2+O2+2H2O=4Fe(OH)3

(15)N2+3H22NH3(16)2SO2+O22SO3

(17)2C2H5OHCH2=CH2↑+H2O(18)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19)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20)C2H5Br+H2OC2H5OH+HBr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4

(1)合成氨的适宜温度:500℃左右

(2)指示剂变色范围:甲基橙:3.1~4.4(红橙黄)酚酞:8.2~10(无粉红红)

(3)浓硫酸浓度:通常为98.3%发烟硝酸浓度:98%以上

(4)胶体粒子直径:10-9~10-7m

(5)精确度:天平:0.1g;量筒:0.1mL;滴定管:0.01mL。

(6)制乙烯: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1:3,温度170℃

(7)重金属:密度大于4.5g·cm-3

(8)生铁含碳2~4.3%,钢含碳0.03~2%

(9)同一周期ⅡA与ⅢA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11、25

(10)每一周期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2第二周期:8第三周期:8第四周期:18

第五周期:18第六周期:32第七周期(未排满)(最后一种元素质子数118)

(11)非金属元素种类:共23种(已发现22种,未发现元素在第七周期0族)

每一周期(m)非金属:8-m(m≠1)每一主族(n)非金属:n-2(n≠1)

(12)共价键数:C-4N-3O-2H或X-1

(13)正四面体键角109°28′;P4键角60°;NH3键角107°18′。

(14)离子或原子个数比

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CaC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1molP4中含P-P键6NA;1molSiO2中含4NASi-O键;石墨中碳原子与键之比为2:3;NaCl中Na+周围的Cl-为6,Cl-周围的Na+也为6;CsCl中相应离子则为8

(15)通式:

烷烃CnH2n+2烯烃CnH2n

炔烃CnH2n-2

苯的同系物CnH2n-6

饱和一元醇CnH2n+2O饱和一元醛CnH2nO饱和一元酸CnH2nO2

(16)各种烃基种类:甲基—1乙基-1丙基-2丁基-4

(17)单烯烃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5.7%,有机化合物中H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5%

(18)有机物CaHbOcNdCle

(其他的卤原子折算为Cl)的不饱和度Ω=(2a+d+2-b-e)/2

(19)重要公式c=(1000×w%×ρ)/MM=m总/n总M=22.4×ρ标

(20)重要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Mg3N2CaCO3KHCO3C7H16

98H2SO4H3PO478Na2O2Al(OH)316O~CH4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5

化学性质

1、S02能作漂白剂。S0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 液。S02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0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02使含酚酞的Na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02与C1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

3、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第一种可能为与C1-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03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①可溶性硅酸盐(Si032-),离子方程式为:Si032-+2H+=H2Si03②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③S2032-离子方程式:S2032-+2H+=S+S02↑+H20④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mH)3的胶粒帯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③A102-离子方程式:A102-+H++H20=A1(OH)3当然,若继续謫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①浓硫酸与Cu反应一强氧化性、酸性②实验室制取乙烯一催化性説水性③实验室制取确基苯一催化剂、吸水剂国酯化反应一催化剂、吸水剂⑤蔵糖中倒入浓硫酸一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胆矾中加浓硫酸一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①;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⑤葡萄糖;③麦芽糖(均在職性环境下进行)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7篇:2021年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2021年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你知道吗?高中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常考点。一起来看看2021年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查阅!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是什么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易后难

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熟后生

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方法,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同后异

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高考题一般要求较快地进行“兴奋灶”的转移,而“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

点击查看: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小后大

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矗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点后面

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复习忌讳一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许多同学(更多的是家长)为了在高考中领先于其它人,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比别人学得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他们最后所采用的方法却往往是对他们最为不利的,那就是:购买和选择大量的复习资料和讲义,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没日没夜的做,他们的精神非常可贵,他们的毅力非常惊人,其效果却让他们自己都非常伤心失望。有些家长甚至说:“我的小孩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进步,一定是太笨了”。其实,他们犯了很多科学性的错误,却不自知。

1.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再多的复习资料、讲义,也只不过是这一范围内的知识的重复和变形。你所做的很多题目都代表相同的知识点,代表相同的方法,对于那些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做再多的题目还是于事无补,简单无聊的重复除了使你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耗尽了你的精力不算,还使你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比别人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2.每一套复习资料都经过编纂人员的反复推敲,仔细研究,都很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所以同学只要研究好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复习资料,你该学的一定都能学到,该会的都能学会。

3.“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这本资料也好,那本资料也不错,好的资料太多了,同学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题目,永远没有尽头,必然导致你对每一套资料都没有很好的完成,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反而会因为各种资料的风格、体系的不同,而使你的学习失去全面性、系统性,多而不精,顾此失彼,是高三复习的大敌。

复习忌讳二

二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

导致很多同学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同学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没有明白它们代表同一知识点,不但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华罗庚先生说过:“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所谓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学而不思”的几种具体表现,也许你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1.上课以为自己听懂了,可你仍然作业不会做,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上课讲的例题或例题的变形;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题目,觉得每个题目都很新鲜,常常遇到那种好象从未见过的题型;

2.从来不去想,怎样发展自己的强项,怎样弥补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布置了作业就做,发了试卷就考。

3.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就是老师讲的某个典型的东西,却有那种话到嘴边说不出的感觉,或者豁然开朗、猛然醒悟的感觉;

4.当老师要你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或要你总结某一章所学内容的时候,你总是支支唔唔无话可说;

5.一个自己所犯的错误,只是轻轻的告诉自己,下次要注意,只简单地归结为粗心,但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学而不思,往往就囫囵吞枣,对于外界的东西,来者不拒,只知接受,不会挑选,只知记忆,不会总结。你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注解”,怎能做到华罗庚先生说的“由薄到厚”,你不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就更不能“由厚到薄”,找到问题地本质,那么,你的学习就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复习忌讳三

三忌“好高骛远,忽视双基”

很多同学都知道好高务远就是眼高手低、不自量力的代名词,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好高骛远。

有的同学由于自己觉得成绩很好,所以,总认为基础的东西,太简单,研究双基是浪费时间;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定位较高,认为自己研究的应该是那些高于其它同学的,别人觉得有困难的东西;有的同学总是嫌老师讲得太简单或者太慢,甚至有的同学成绩不怎么样,也瞧不起基础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好高骛远。

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存在于最简单的事实之中。一切高楼大厦都是平地而起的,一切高深的理论,都是由基础理论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可以仔细地分析老师讲的课,无论是多难的题目,最后总是深入浅出,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无论是多简单的题目,总能指出其中所蕴藏的科学道理,而大多数同学,只听到老师讲的是题目,常常认为此题已懂,不需要再听,而忽略了老师阐述“来自基础,回归基础”的道理的关键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双基,千万别好高务远。

四忌“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以下是对某校2020届高三300名同学关于作业问题的两项调查:(数值为人数比例:做到的/总人数)

你做作业是为了什么?

检测自己究竟学会了没有占91/30.33%

因为老师要检查占143/47.67%

怕被家长、老师批评的占38/12.67%

说不清什么原因占28/9.33%

你的作业是怎样完成的?

复习,再联系课上内容独立完成占55/18.33%

高中高三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 的范围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 轴相交的直线 ,如果把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 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 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 与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且90,则斜率k=tan.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 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 斜率为 ,则直线方程为 ,

⑵斜截式:直线在 轴上的截距为 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 ,① ∥ , ; ② .

直线 与直线 的位置关系:

(1)平行 A1/A2=B1/B2 注意检验(2)垂直 A1A2+B1B2=0

5、点 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 ;

两条平行线 与 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 .⑵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 相离② 相切③ 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 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 ①方程 (a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 ③ e= 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2=b2+c2 ;

2、双曲线:①方程 (a,b0) 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 ③e= ;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为2c;渐进线或 c2=a2+b2

3、抛物线 :①方程y2=2px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 ②定义:|PF|=d焦点F( ,0),准线x=- ;③焦半径 ;焦点弦=x1+x2+p;

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

5、注意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问题:1、, . (1) ;(2) .

2、数量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它们的夹角为,则数量|a||b|cos叫做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3、模的计算:|a|= . 算模可以先算向量的平方

在上面文章中,我们学大专家已经为大家带来了,高三数学知识点。只要你能够把这些难点知识学习牢固,就可以在高考轻松取得数学高分。

第8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本站推荐]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 ,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 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 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 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 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 自水)

4、 自远而至(远处)

5、 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 穷回溪(走到尽头)

3、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 以……为友.)

5、 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 古今异义.

1、 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 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 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 表示 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 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 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 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 连词, 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 登高而招

(4) 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

3、连词, 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连词, 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 连词, 表承接

(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 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 连词, 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7、连词 , 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 “己 ”运用,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 于之, 从这里)

3、积善成德, 而神明白得,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 了)

(三)之

1、代词.

(1)青, 取之于蓝 (代靛青)

(2)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 “冰” )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 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 这)

(6) 郯子之徒 (代词, 这)

(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 他, 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 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 它)

(10)取之无禁, 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 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它, 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 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 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9篇: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劝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劝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劝学观后感

大家都知道,《劝学》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耐人寻味。荀子写的《劝学》无疑是围绕着三个主题写的:第一: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学识才可以“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高明。第三:是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这样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说,看了《论语》治天下,看了《劝学》学习忙。

下面,就让我们在《劝学》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吧!

《劝学》上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在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里面遨游。这里与学习暗藏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会积少成多。比如说你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并坚持下去,你的课外知识肯定会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真理呀!

其实说白了,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天天积累新的知识,“九层高台在于垒土,”,就是说,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垒起来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什么叫好学?就是说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来对待,就那么简单。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脑瓜子反应并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刚亮,就去读书,背定律,由于他的勤奋,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他就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证了古代的一个词,叫“笨鸟先飞”,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须用你的勤奋去弥补。别人一个小能掌握的知识、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两小时。“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而你弥补的条件是什么呢?没有捷径,只有刻苦!勤奋!勤奋能补拙,要用勤去补拙。

反过来说,你如果聪明,那你更要勤奋了,因为你比别人聪明,别人读五次记下的,你要读一次就可以记下,充分利用你的聪明,别人读五遍记住一篇文章,你可以记住五篇,但不能骄傲。

总体来说,不管你聪明与否,要想成功靠的就是勤奋、刻苦。可刻苦背后是什么?是恒心,是毅力!只有恒心加上汗水才等于成功。而这,又符合了《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几句话的道理。

从《劝学》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但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把才能刻苦学习,我送你一句名人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的心得体会。

《劝学》中心思想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回学习的重要文章。这答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上一篇:公选课课程下一篇:餐厅经理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