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精选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篇1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

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

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

非利足也。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篇2

一、两版本文言文练习概述

1.粤教版文言文练习概述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粤教版”)的主编陈佳民教授将这套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点:(1)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单元,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2)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3) 安排活动,促进写作、说话、阅读能力的培养。1文言文的课文、练习、活动等也都体现了这些特点。在必修的五册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根据文体区别和时代顺序集中编排为三个单元,分别位于第二册、第四册和第五册的第四单元。每单元六课,包括基本阅读课四课和扩展阅读课两课。除第四册第14课的《孔孟两章》包含两篇课文外,其余均为每课一篇课文。该套教材的文言文练习附在每课的课文后,基本阅读课的练习名为“思考、探究、练习”,扩展阅读课的练习名为“思考、探究”,题量为三到五题不等,内容有课文理解、基础知识积累、背诵等,篇幅一般不超过一页。

2.人教版文言文练习概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跟粤教版一样,根据文体区别和时代顺序集中编排,但文体划分更细致,一共划分为五个单元,必修五册教材中每册一个单元,但单元序号不统一。每个单元三至四课,其中包括零至两篇略读课,其余为精读课,每课均为一篇课文。该套教材的文言文练习同样附在每课的课文后,练习名称统一为“研讨与练习”,题量一般为三题或四题,篇幅同样一般不超过一页。

二、人教版与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分类比较

1.按题型分类

按照胡中锋先生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一书中所做的分类2,粤教版练习题型所含题目数等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在粤教版中,问答题所占比例最大,涉及的内容也最广;其次是词语解释题,包括词语解义、归纳词义、词义辨析指出特殊字词等题目类型;再次是背诵、体会等指令题和翻译题,其他题目类型较少。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题型具体统计见表2:

表2与表1相比,可用饼状图做直观分析(见图1):

由表1、表2和图1可得,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的题型相比粤教版略为丰富;词语解释类题目共8题,占总题目数的10.53%,明显少于粤教版的19题(占总题目数的24.68%);写作类题目共5题,明显多于粤教版的1题,其余题型差异不大。

(1)按内容分类

由表1、表2和图1可得,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的题型相比粤教版略为丰富;词语解释类题目明显少于粤教版;写作类题目明显多于粤教版,其余题型差异不大。

2.按内容分类

按照古汉语知识范畴和阅读训练范畴的常规分类,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具体内容分类见表3: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内容分类具体分析见表4:

表4与表2相比,同样可用饼状图做直观分析(见图 2):

注:图2为二级饼图,左侧饼图显示的是全部题目的内容分类和比例,右侧饼图显示的是阅读分析类题目的分类和比例。

由表3、表4和图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中,重点字词类内容明显低于粤教版。

第二,其他文言文常识类的内容两套教材数量相差不大,但所训练的内容很不相同,人教版的内容包括对文、同字重出、骈句、常用句式,每项内容各一题,而粤教版则是特殊句式 (分别为省略句和宾语前置的专项练习)、成语、对偶,每项内容各两题。

第三,人教版的扩展思考类题目远超过粤教版,且形式丰富多样,有扩展阅读类、写作类、讨论类、对比分析类、论述类、演讲类等。

3.按目标层级分类

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较符合四分法的目标层级分类,但由于应用类题目较少,特将简单应用和综合运用合为一类,统称应用类,以便统计归类。具体分类情况见表5:

由表5可得,位于目标层级中理解层面的题目数最多,占总题目数的55.71%;其次是是识记层面的题目,占31.43%;应用层面的题目很少,占12.86%。也就是说,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更多地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更高层面的练习题目较少。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按照目标层级也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面,具体情况见表6:

表6与表5对比,同样可以用饼状图表示(见图3):

由此可见,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识记类题目明显低于粤教版,理解类的题目所占比重略低于粤教版,而应用类题目则明显高于粤教版。

三、粤教版和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差异分析

从以上各类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教版和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各有优缺点。人教版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扩展性强,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上文所述,人教版的扩展思考类题目数量远超于粤教版。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每堂课至少有一道扩展思考类题目,分别注重学生联想、表达、辩论、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正是粤教版较为欠缺的一点。同时,人教版还较为注重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古代问题,并用现代的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观点是否过时”等词句在练习中随处可见。另外,在联系实际对作品思想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能力也可随之培养起来。

第二,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目标层级整体高于粤教版。如上文所述,人教版的识记类题目比例明显低于粤教版,应用类题目比例明显高于粤教版,也就是说整体上层级高于粤教版。这说明人教版的练习题综合度高,应用性强,像文献综述中所归纳的那样,更与国外先进的教材理念靠近,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阶段。粤教版在这方面略显逊色。

第三,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包括题型和表现形式两方面。从题型方面看,人教版词语解释类题目少于粤教版,写作类题多于粤教版,使题型分布变得更均匀,同时增加了填空题和演讲活动题两类题型。在问答类题型中,还包括给语段加标点、给固定格式找例句、给多义词的各种含义找例句等较新颖的题目形式。从表现形式方面看,单单内容分类中的扩展思考类题目的18题中,就有扩展阅读、写作、讨论、对比分析、论述、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内容。而相比之下,粤教版的题目类型、表现形式就比较传统。

同时,粤教版相较于人教版也有较明显的优点,即粤教版对基础知识的关注更多。如上文所述,从内容分类方面看,人教版的重点字词类内容明显低于粤教版。单从特殊句式一类题目的训练来看,人教版只有一题,且共三个例句,每句涵盖了一种特殊句式的类型,而粤教版则有两题,每题专项训练一种特殊句式,这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显然有更加显著的效果。此外,粤教版的文言文常识类题目经常在不同的课中重复训练同样类型的常识,这对于夯实学生基础很有帮助,如必修五第14课《鸿门宴》的第三题和第15课《陈情表》的第三题同为成语的训练,这样的安排在人教版中却难以找到。其次,在文言文常识题目中,粤教版文言文练习的指向性也很强。重点字词部分,粤教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纯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五类常识的训练,其他常识部分,包括特殊句式、成语、对偶三类常识的训练,这些类别的题目中,除词类活用类题目只有一题外,均各有两题以上,同为两题的包括特殊句式、通假、对偶、成语、古今异义五类常识,比例分布较平均。不同于人教版其他常识每类型只有一题的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篇3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篇4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1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2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3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4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1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2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3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4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5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2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

3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4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马嵬(其二)》

1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2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3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4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3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5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 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6“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7“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劝学》

1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过秦论》

1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2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因此,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3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它们,销毁刀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4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在戍卒的队伍中跻身,从田野间突然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5况且那天下并非很小,很衰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没有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陈涉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 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地以及东西南北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在人家手里死去,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是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师说》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巩固性训练 篇5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主辱,臣死有余僇()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独五人之皦皦()敛赀财以送其行()

亦曷故哉()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肉袒伏斧质()

可予不()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设九宾于廷()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请奏盆缻秦王()

距关,毋内诸侯()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

拔剑切而啗之()秋豪不敢有所近()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

其不仁兹甚()

2、一词多义

间:得间奔真州()出没于长淮间()间以诗记所遭()间至赵矣()度:予自度不得脱()付之度外()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拜:拜为上卿()拜送书于庭()

见:徒见欺()于是王召见()我见相如()不见水端()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计:计未定()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计曰()

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故遣将守关者()君安与项伯有故()如:不如因善遇之()沛公起如厕()

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也()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若:望洋向若而叹()以为莫己若者()

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始吾弗信()

幸: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不幸短命死矣()始皇帝幸梁山宫()

负:宁许以负秦曲()负其强()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肉袒负荆()

引: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车避匿()秦军引而去()引酒且饮()所以:而法其所以为法()此其所以败也()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亦以明死生之大()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具告以事()请以剑舞()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未有以应()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则噪而相逐()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劳苦而功高如此()项王按剑而跽()拔剑切而啗之()焉:

激于义而死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佯狂不知所之者()人皆得以隶使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将焉取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野语有之曰()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其:

以旌其所为()敛赀财以送其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又欲肆其西封()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于:

激于义而死焉()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不能容于远近()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为:

以旌其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无亏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为天下笑()相如为上大夫()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为一击()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军中无以为乐()

窃为大王不取也()君为我呼入()为之奈何()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左右欲刃相如()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宁许以负秦曲()

归璧于赵()臣请完璧归赵()

大王必欲急臣()秦王恐其破璧()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毕礼而归之()

且庸人尚羞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吾得兄事之()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军霸上()道芷阳间行()籍吏民()范增数目项王()素善留侯张良()

此其志不在小()沛公今事有急()

豪毛不敢有所近()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拔剑撞而破之()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以亏人自利也()从而誉之()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亦以(之)明死生之大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大王见臣(于)列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变式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以其无礼于晋()何厌之有()虽董之以严刑()

将崇极天之峻()设九宾于廷()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二、重点语句翻译(例)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总结 篇6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1.生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2.怡:眄庭柯以怡颜(愉快,使愉快)

3.傲: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4.容膝:审容膝之易安(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5.日: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7.棹:或棹孤舟(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1.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2.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3.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5.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6.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滕王阁序》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3.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三、一词多义

1、故——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恭疏短引(名词,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shù——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四、古今异义 1.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 2.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3.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4.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5.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物(有)华天(有)宝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4)所赖君子安(于)贫 2.被动句

(1)怀帝阍而不见(2)纤歌凝而白云遏 3.倒装句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逍遥游》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二、词类活用

1.水: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南: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致: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5.大: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6.怪:志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三、一词多义 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乘)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代词,代第一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代第三人称)其真无马邪(难道)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吾其还也(还是)

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再说)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尚且)且尔言过矣(况且)

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且)县官且顺群臣言(暂且)

且战且退(一边„„一边„„)且适南冥也(将要;到、往;海)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乃——而后乃今培风(才)

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是,表判断)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只,仅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家祭勿忘告乃翁(你,你的)

无乃尔是过与(与“无”连用,表示推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于是)时——时则不至(有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季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隔一段时间,有时候)别君去兮何时还(时候,时间)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时机)学而时习之(按时)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当时,那时)时与出游猎(时常,经常)知——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朝菌不知晦朔(知道)

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知我者,鲍子也(了解)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己)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修——未有知其修者(长)修守战之具(整治,治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研究、学习)邹忌修八尺有余(高)比——行比一乡(联合)

比至陈,车六七白乘(等到)天涯若比邻(挨着)比比皆是也(处处)朋比为奸(勾结)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认为和„„一样)与天地兮比寿(等同)。

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数罟不入夸池(细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多次,屡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几)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不胜数(计算)

树——虽然,犹有未树也(树立,动词)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中有杂树)

善——泠然善也(高远)好,表答应(王曰:“善。”)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四、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犄角 8.神人无功 古义:无功利 今义:没有功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2.倒装句

(1)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2)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陈情表》

一、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词类活用

1.仕: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2.闻: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终:无以终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4.卒:保卒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5.日:则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内: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7.躬亲: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

8.犬马: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9.外: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面。)10.闵凶: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11.微贱: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2.故老: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3.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14.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15.秀才: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16.孝廉: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三、一词多义

1.行——行年四岁(动词,经历)九岁不行(动词,走路)2.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不矜名节(动词,自夸)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3.以——臣以险衅(连词,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至——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5.见——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6.亲——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7.日——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8.拜——拜臣郎中(动词,授官)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9.当——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10.薄——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1.夙——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四、古今异义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报告,申诉 今义:使人知道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4.至于成立 古义:到

今义:连词,提及,另外 5.至于成立 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建立,形成

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或名号 今义:除去、消除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两难处境 今义:前进、后退。8.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9.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0.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今义:很快的跑 11.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 13.岂敢盘桓

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古义:幸运

今义: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介词结构后置: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急于星火 3.省略句:

(1)谨拜表以闻(陛下)

(2)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3)则告诉(陛下)不许(4)少仕(于)伪朝 4.被动句:

上一篇:勤劳创造美好生活小学作文下一篇:农村学校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