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区域投资环境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体制变迁与空间扩展及政区优化研究

摘要:市辖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发展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十九大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作为调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市辖区正好处于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横向的城市空间布局重构的焦点所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不仅包括经济体制转型,还包括社会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转型,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城市化支撑,市辖区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于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体制维度和空间维度,探究市辖区应该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设置,以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外需不振、投资乏力,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等级化造成的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之车与建制之马不匹配、人口频繁流动与真实分布造成的资源错位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城市问题实质上也是整个时代的问题。当前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存在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等问题,共有2.7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的家庭分割对家庭关系、子女身心健康、老人养老等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解决这些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形成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就有必要对市辖区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实践需求的不断增加,行政区划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强的局限性,关于市辖区改革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整体性治理、尺度重构、施坚雅区域体系等理论,运用了GIS和RS技术,通过对市辖区的体制内涵、演化历程、发展路径、调整模式、作用机制和政策绩效的研究,探索当前我国城市型政区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强调了降低体制成本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市辖区改革对于破除城市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行政区划研究必须具有跨学科的多重思维,市辖区改革必须与城市化和行政区划改革两个更宏大的系统相对接,才能看清当前市辖区面临的复杂问题及其改革方向。三是详细分析了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及其转换逻辑,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把“双刃剑”,若实际经济发展中行政区划“不需要调整的调了”,或“需要调整的没调”,都会产生体制与现实的“矛盾”,要把行政区划当作一种资源,做到有效化解矛盾,真正推进行政区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四是阐述了建国以来市辖区设置可分为大幅调整期、波动上升期、地市合并期、大城市主导期和战略引领期,市辖区设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是论述了改革以来我国市辖区的调整路径、主要模式和空间差异,发现市辖区设置呈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扩张路径相结合,“大区制”和“小区制”两种偏向共存的特征,提出市辖区变动可以分为规模增减、结构调整、建制转换三种模式。六是分析了当前我国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体制障碍和空间瓶颈,其中市辖区设置的体制障碍包括市与市辖区、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市辖区设置的空间瓶颈主要包括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市辖区面积过小、市辖区建制缺失和市辖区空间结构不合理四类,并对各类问题分别举例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七是发现了近年来我国撤县(市)设区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撤县(市)设区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中小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县(市)改区效果更加显著,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也具有最佳调整期,并以大西安建设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市辖区优化设置的对策建议:(1)基于城市群思维统筹推进市辖区空间优化布局。城市群内要重点考虑(培育形成网状城镇体系),根据城市群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重要发展轴线上(重在培育发展轴),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城市群外非关键地区(重在培育自主发展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重点优化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有效回应其市辖区规模不适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着重布局区域次中心城市,再次是县级市等其他中小城市,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距离要适度,特大镇问题的解决也要优先考虑城市市辖区的发展需求。(2)重点解决大城市市辖区规模不适度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大城市的区划先行调整好了,城市群内部的次一级区划调整才能进行,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区划调整是上位规划,只有上位规划调整了,才能落实次一级的区划调整,大城市行政区划界线的划定落实,将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大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布局优化的重点。(3)调整山川形便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共同作为历史政区边界的划定原则,造成一些完整的生态环境单元被不同的行政边界所人为分割,加大了行政区交界地的资源环境问题,为此要优化行政边界的设置原则,可基于实际情况跨河流设置行政边界。(4)市辖区调整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只有在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都较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增设市辖区,在开发强度大、发展潜力小的城市,更需要进行内部城市空间重构,区县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增设市辖区时,首先要看中心城区是否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其次看拟设市辖区是否具有典型的城市型政区特征,再次要符合地域相邻、紧密相连的条件。

关键词:行政区划;市辖区;城市化;体制改革;空间重构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辖区行政区划改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行政分割与政府碎片化问题

2.1.2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行政区划与财政体制改革

2.2 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城镇化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2.2.2 行政区划制度与市制改革取向

2.2.3 市辖区体系改革与建制创新

2.3 相关述评与本文的切入视角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行政区划

3.1.2 县

3.1.3 县级市

3.1.4 市辖区

3.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比较辨析

3.2.1 县与县级市的体制差异

3.2.2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差异

3.2.3 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的体制转换

3.3 相关理论基础

3.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3.3.2 尺度重构理论

3.3.3 施坚雅区域体系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章 经济结构转型与市辖区体制变迁的阶段与脉络

4.1 阶段一(1949-1957):体制转轨下市辖区的大幅波动与逐步规范

4.2 阶段二(1958-1977):投资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双重制约

4.3 阶段三(1978-1997):经济分权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阶段四(1998-2011):土地财政催化大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4.5 阶段五(2012 年以来):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布局引领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城市市辖区空间扩展的基本趋向与主要模式

5.1 城市布局调整与市辖区扩展的演化路径

5.1.1 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5.1.2 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

5.1.3 “大区制”和“小区制”

5.2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及其主要模式

5.2.1 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类型

5.2.2 市辖区设置的主要模式

5.3 市辖区设置的现状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5.3.1 我国市辖区设置的基本状况

5.3.2 各省市辖区设置的现实需求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市辖区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6.1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其影响

6.1.1 市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1.2 市辖区与市辖区之间的体制摩擦

6.2 市辖区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及其影响

6.2.1 城市型政区地域化问题

6.2.2 市辖区面积过小问题

6.2.3 市辖区建制缺失问题

6.2.4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制转型与城市发展:市辖区调整的政策效果评估

7.1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说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平行趋势检验

7.4.2 改变控制变量

7.4.3 灯光指数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与市辖区改革:以大西安为例

8.1 大城市市辖区改革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焦点

8.1.1 城市空间布局重构也是体制改革

8.1.2 中小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城市

8.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瓶颈与“大西安”的战略突破

8.2.1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大西安

8.2.2 行政区划改革:大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8.3 大西安行政区划不合理导致的主要问题

8.3.1 城三区的城市管理问题

8.3.2 西咸新区发展的问题

8.3.3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

8.3.4 咸阳城市衰落的问题

8.4 基于城市群思维重构大西安行政区划新格局

8.4.1 推动西安向北跨河发展

8.4.2 妥善解决咸阳出路问题

8.4.3 加快渭北地区设市进程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要点明确训练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党风廉政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