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常识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常识

法律常识

使用兽药受到损害怎么办?

问:我是一个养猪专业户,前段时间在兽药店购买了一批兽药,预料不到的是,使用后好端端的猪竟然突然死了十多头,其余几十头猪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经兽医初步诊断为兽药中毒。请问:对该类事件我该向哪些部门投诉处理。 读者 孙某

答:2001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的新《兽药管理条例》,对兽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兽药的商标,广告管理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所辖地区的管理工作。据此,对违法生产、经营兽药等行为,可向所辖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揭发控告,由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但对无《兽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在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经营兽药的、违反规定进口兽药的、在兽药的生产经营中违反《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有关规定的,则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控告。

对违反《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造成中毒事故或者对畜禽等动物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致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受害的一方可以请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管理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赔偿的请求,应当从受害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超过期限的不予受理。

提醒你注意的是,在购买兽药的时候,一定要到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那里购买,购买的兽药要有《兽药生产许可证》或《兽药制剂许可证》,防止假劣兽药给你的生产和财产造成损害。 (供稿 李配银)

民工患职业病后如何申请工伤认定?

问:我2003年从乡下老家到某水泥厂做临时工,因接触的有害粉尘太多,经医院诊断,我已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有好心的工友告诉我,矽肺病是水泥厂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病,如果能认定为工伤,可享受工伤待遇,大大减轻自己经济上的压力。请问:该如何申请工伤认定? 读者 李某

答:农民工由于与用人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形成了劳动关系,毫无疑问受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所谓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对职业病的诊断,立法作了明确的规定。《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认定办法》第3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其第4条还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可见,你首先应就自己的矽肺病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职业病诊断,如果被确诊为职业病,可按上述《办法》之规定要求所在单位为你申请工伤认定。若你所在的水泥厂对你的要求置之不理,你本人、直系亲属或工会可就此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供稿 袁仕友)

弃耕农民要求返还承包地可获支持

问:我哥哥是一个农民,前几年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弃耕土地到深圳打工。2004年以来,中央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哥哥所在的省减免了全部农业税,哥哥听说后,就返回农村向村民小组要求返还土地,但村民小组以土地已经发包给其他人为由予以拒绝。于是,哥哥就想到法院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返回土地,并让村里赔偿他的损失,请问我哥哥的要求是否合理? 读者 冯强

答: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因发包方违法收回、调整承包地,或者因发包方收回承包方弃耕、撂荒的承包地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发包方未将承包地另行发包,承包方请求返还承包地的,应予支持;(二)发包方已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给第三人,承包方以发包方和第三人为共同被告,请求确认其所签订的承包合同无效、返还承包地并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但属于承包方弃耕、撂荒情形的,对其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前款第(二)项所称的第三人,请求受益方补偿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应予支持。”由此可见,在本案中,你的哥哥虽然以前曾经弃耕承包地,但其要求返进的请求仍应该得到法律支持,但他要求赔偿损失的请求则不在法律规定之内。 (供稿王渊)

离婚时,妻子有权分配丈夫承包的土地吗?

问:离婚时,妻子有权分配丈夫承包的土地吗?

答:献县王某最近碰到了一件烦心事,他和妻子李某结婚五年后困感情不和离婚,在分割财产时,李某要求分割王莱的二亩承包地,并说二亩地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应该每人一亩。而王某则认为,这二亩地是他结婚前就有的,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为此,王某咨询了有关法律人士:离婚时农村的家庭土地承包权是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婚姻法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条款中,明确夫或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予以保护。

家庭土地承包根它不属于夫正妻的共同财产权,它是属于财产权之外的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夫妻离婚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首先由双方自己协商处理;如果经过诉讼离婚的,由法院来处理。法院处理的原则是根据婚姻法的原则,要看夫妻双方家庭成员的人数,需要赡养的人数,抚养的人数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进行分割处理。 (供稿 左书忠 魏国)

买了假种子之后……

问:去年4月,农民赵某在种子公司购买22,5公斤稻种,5月2日,经育苗试验发现稻种发芽不正常,双方多次协商不成,赵某将稻种送到种子检测站检验,并自称是亲戚从郑州购买的。经检测站检测,结果为稻种不合格。但被告某种子公司称检测报告与本寨无关,理由是:原告赵某送检样来源不清;检测站检验员证实,赵某送检测时称该稻种是其亲戚从外地购买的;原告送检时,没有通知被告,检验被告也没有送达被告。最后,法院作出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答:提醒农民朋友若发现购买的种子存在质量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保存好购货发票及种子使用说明书。购货发票是确定双方买卖关系的主要证据,有些单位不向农民出据购货发票,或者购货发票记载的内容不够具体。因此,农民应该主动向种子公司销售部门索要购货发票,并要求写明必要的内容,如:购货时间、货物名称、数量,还要加盖种子销售单位的公章。种子使用说明书,记载着种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术指标,这不但有利于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同时,一旦发现砘子有质量问题双方发生纠纷时,也是主要证据之一。

在使用种子时,发现有质量问题应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妥善收集证据一是将剩余种子立即封存,留作以后有关鉴定使用。二是能够现场拍照的,应现场拍照,真实地反映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但是不论收集什么证据都应该注意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相关性。因此,农民应主动通过有关部门,如法院、工商局、消协等部门取证。剩余的种子,如果要作鉴定,也应通过消协,法院等有关部门委托鉴定,切不可自作主张,自己取样鉴定,否则,形成的证据不具法律效力,上述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还应注意收集同类种子的人使用后的情况,种子公司购进一批种子数量较大,用户也较多,因此如果把这些情况收集在一起,对于判断是否属于种子质量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有关部门,取得充足证据后,如果可能的话,应积极补种农作物,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农民自己的原因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损失的扩大部分,法律不予保护,由农民自己负担。

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还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供稿 李配银)

第2篇:聋校高中(中专)阶段开设法律常识课初探

摘要:残障孩子的权益保障问题是社会关注的敏感点。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刻、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并提出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聋校高中(中专);法律常识课;课程内容

一、聋校开设法律常识课的必要性

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面落实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法治课教材体系,编写法治教育读本,开发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课件。聋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学校一样肩负着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任务。由于聋哑学生自身存在听力障碍,接受外部的信息远远少于常人,知识面较窄,而且大部分聋生是住校学习、生活,其文化知识主要是来源于学校的课堂。如果聋哑学校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这部分学生将难以获取法律知识,他们会成为不知法、不懂法的“法盲”。要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目标要求,对聋哑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现实的角度看,在聋哑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也是非常之必要的,聋哑学生大部分没有受到过法律常识的教育,对法律规定知之甚少,或者是仅仅有些模糊的认识,这样的后果就是许多的聋哑人在毕业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比较常见的有盗窃、强行乞讨等。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使聋哑学生养成守法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明晰行为规则,培育他们的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增强他们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知识和能力。

長期以来,聋校中的法律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聋校中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常识课程,更没有专任的法律课教师。目前的传统做法是法律知识教学寓于德育课程中,法律教学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课程。这种作法实际上是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是按照道德教育的思路来进行法律课教学。这种在思想品德课中的零星的法律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虽然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但它们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聋哑学生的品质,就应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不能再将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

职业高中阶段的聋哑学生,经过了十多年的文化课学习,具有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文化基础和能力;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会面临各种工作、生活的法律问题,急需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避免因不懂法而犯法;同时他们也需要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在聋哑学校的高中(中专)阶段开设法律常识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聋校法律常识课程内容的选定原则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数量极大,不可能全面地对学生讲授。对于聋校法律常识课内容的选定,应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 2020年)》的要求,结合聋哑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围绕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法律知识[1]。在我们国家目前尚没有聋哑学校专用的法律常识课教材的情况下,聋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结合以下几方面选定法律课教学的内容。

1、首先要进行宪法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2、民事法律知识,使聋哑学生了解日常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认识生活实践中常见的民事侵权行为(交通事故处理、人身损害赔偿等);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明白毕业以后在工作中如何依法維护自身权益,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初步具备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3、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特征、处罚种类(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了解刑法有关犯罪的一般规定,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故意、过失等概念。

4、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5、全面认知家庭、婚姻、教育、劳动、继承等与聋生将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关系。

根据上述要求选取相应的法律知识,精心加以编排进行讲授,其中与聋生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要尽量详细一些。

三、聋校法律常识课的教学方法

法律常识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后,还要注意根据聋哑学生的身心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聋哑学生由于存在听力障碍,其认知特点是对于知识的理解较为肤浅,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宜多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2]。目前学校大都配备了电脑、网络、投影等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将法律知识制作成PPT课件,在枯燥的法律条文中配以动画、插图等,形象地将法律规定演示出来,易于聋哑学生理解接受。

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引用案例,用实际案例来说明法律的规定和适用,使学生加深对法律的解理。

结合目前存在的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聋校中还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签订合同、写借条等)、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用课程和教学方法,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逐渐地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陈婉芬. 特殊需要教育视域下聋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 张珺. 北京地区聋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作者:李兆阳

第3篇:如何避免影视剧作品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

摘要:影视剧作品中的法律常识错误会误导公众。为了避免影视剧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在提升影视剧作品创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以及影视剧剧组聘请专项法律顾问的基础上,影视剧主管部门还应当在管理和规范影视剧内容的行政行为中,审查影视剧内容是否存在法律知识硬伤。

关键词:影视剧;法律常识;避免

好的影视剧作品不仅能够让人们精神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人们一些专业知识,起到一定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发挥影视剧作品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应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果影视剧作品中的专业知识有误,尤其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出现错误,则会导致受众信以为真,进而以讹传讹,误导其他人群。近年来,影视剧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法律知识错误,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些以法律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以及虽不是涉法题材但是内容、情节与法律多少有关的影视剧,对与法律有关的情节把关不严,出现了一些常识方面的错误。如一些影视剧中的企业家常常称“我就是法人”,实际上,法人只能是个组织,而不能是个人,这个企业家只能说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再有,影视剧中的法庭审判情节,经常出现基本术语错误和基本内容偏差。如不区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区别,将民事案件中的代理老师称作辩护律师,将上诉称作申诉等等。

审视影视剧中这些法律常识的错误,要么源于剧本创作人员基本法律知识的欠缺,要么源于作品完成后缺乏专业人士对作品的法律常识的把关审查,要么源于影视剧制作、发行、播出等环节中主管机关对涉法情节的审查失之过宽。基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有效途径尽量避免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给观众一个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升法律知识的荧屏。

一、影视剧创作人员需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识

影视剧创作人员应当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识,尤其是以涉法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创作人员,更应对影视剧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有比较扎实全面的把握。在影视剧创作阶段避免出现法律知识的硬伤,是提升影视剧内容法治水平、推进影视剧法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为两个层面着手解决问题。第一,从思想层面上,影视剧创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律常识对于影视剧作品的重要意义,尤其要处理好艺术作品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特点与艺术作品内容不能出现法律硬伤之间的矛盾。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播出后,舆论上对于该电影中出现的一些违背法律常识的情节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如有的法官认为从法律角度看,故事框架都不成立,编导人员是在侮辱法律人;有的业界内部人士则认为,对影片细节的吹毛求疵,相当于用傲慢来棒打电影人的情怀。笔者认为,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艺作品,应当符合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没必要刻板狭隘的复制现实生活,但是因为法律对于社会公众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能以文学艺术创作的“艺术性”为由误读误解法律,因为受众即使相信影视剧的某些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一般会认为与法律有关的那些知识是正确的。因此,作为影视剧的创作人员,还是应当高度重视影视剧中的涉法情节。第二,创作人员在创作开始前和创作过程中,应当就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法律知识提前熟悉,尤其对于涉法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主创人员更应提前做好功课,而不是仅凭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进行情节设计和台词撰写。

二、影视剧剧组应当设立法律顾问

影视剧剧组应当设立法律顾问,对影视剧中的具体涉法情节提出指导意见。影视剧制作需要编剧、导演、制片等多个主体在特定期限内通力合作。跨度时间长,牵涉人员广。剧组中有来自相关行业的工作顾问对涉及的行业问题进行各自领域的把关,但是很多影视剧剧组的法律顾问未能在影视剧内容是否出现法律错误提供参考意见。有些影视剧剧组虽然有法律顾问,但是并非专项法律顾问,而是以处理对外合同签订和履行、影视剧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作为主要工作职责,很少就影视剧内容中的法律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就涉法情节而言,剧组应当专门设立专项法律顾问,聘请专业人士对这些情节进行把关。如电影《湄公河行动》导演林超贤就影片中的内容与情节聘请公安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影片不出现常识性纰漏。

三、影视剧内容中的涉法情节进行必要审查

作为影视剧制作、发行、播出的主管部门,在对影视剧的内容进行依法管理和规范过程中,应当对影视剧内容中的涉法情节进行必要审查,以避免常识性法律知识错误的出现。影视剧制作、发行、播出主管部门对影视剧内容的审查是一种典型的行政行为。这一行政行为体现了国家队影视剧内容的合规管控。按《电视剧管理规定》,国家对电视剧制作、进口、发行等环节实行许可制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全国的电视剧管理工作,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依据本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視剧管理工作。《电视剧管理规定》第24条对电视剧禁止载有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在依据此条文对电视剧内容进行审查的同时,可以就电视剧内容中的涉法情节是否存在常识性错误一并审查。如果发现电视剧内容有明显的法律知识的错误,可以责成剧组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有法律硬伤的电视剧走上荧屏。

总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影视剧作品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的危害,还应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尽量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当影视剧的观众和听众不仅可以欣赏其精彩内容,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和学到正确的法律知识,我国的影视剧作品必将迎来更多的好评。

作者:赵懿纯

第4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本章学习要点:

1.了解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2.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法律制度 3.理解特种作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规范

4.掌握特种作业人员岗位职责《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进过专门培训,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相对于普通作业人员,由于工作岗位往往更为重要,危险性更大,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设施、设备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特种作业人员还应该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学法懂法,严格按要求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第一节我国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

工作的基本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都围绕这个方针制定了相关的基本法律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一、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明确提出实行劳动保护政策。毛泽东同志在劳动部1952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1952年12月,劳动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根据毛主席这一批示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提出了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明确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把关心生产和关心人统一起来。同时还规定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第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原则。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家制定和办不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使劳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建设的发展,安全生产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民航工作时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径隆煤矿时提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1960年当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后,周恩来总理对当时的交通部长说:“你们搞航运的,也要安全第一。”后来,“安全第一”写入了我们党和政府的许多文件里。1979年2月和7月,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向党中央汇报执行67号和100号文件的书面报告中首次提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1983年国务院在[1983]85号《通知》中指出:“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是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1987年1月26日国家劳动人事部在杭州召开会议,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写进了我国第一部《劳动法(草案)。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安全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经过》代表们的反复讨论,决定把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规定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会议认为这个提法与“安全生产”方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无矛盾,而且更加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也符合将来的生产发展。2002年颁布施行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上述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安全生产法》确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是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应遵循的最高准则。

二、在工作中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只有正确理解安全方针,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贯彻和落实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放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方针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权是人的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劳动保护的根本就是要实现安全生产,只有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生产才可能顺利进行。

(2)“安全第一”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即当生产和安全生产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使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劳动者绝不能在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而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安全保障是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得生产。”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广大劳动者要努力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存技能,提高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不仅自己不要冒险作业,还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在生产活动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特别在生产任务繁忙的情况下,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发生“矛盾”时,更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搞好。否则,就会引发事故,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多年来生产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采取安全措施,搞好安全生产,从表面上看,有时会耽误一些生产或增加一些开支;但从整体上看,劳动条件改善了,劳动生产率必将大大提高,这也是无数生产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那种把安全和生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4)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为了使“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能真正落到实处,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相比较而言,如果我们能事先做好预防工作,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故隐患及时消灭在发生事故之前,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因为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情,特别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是很难挽回的,许多情况下是根本无法挽回的。所以说“预防为主”是落实“安全第一”的基础,离开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也是一句空话。 (5)在事故发生后,要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不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或玩忽职守、违章操作的有关责任人员,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法责任。严肃追究有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也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要求。

第二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法律制度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国颁布了以《安全生产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从法律上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安全生产要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法》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简称《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掌握《安全生产法》中以下主要内容:《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的根本宗旨是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享有的保证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权利。这一宗旨是通过调整生产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国家管理机关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安全生产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即生产活动在谁的行政管辖范围内既由谁依法管理,而不管生产经营实体的性质和隶属背景。在安全生产领域内,《安全生产法》的法律地位最高,其他针对具体行业或工种的法规、条例,其法律地位应在《安全生产法》之下。如有与《安全生产法》相抵触的地方,必须加以修改或视为无效。

1.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享有五项权利(1)知情、建议权《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产工作提出建议。”与此相对应,责任方有完整、如实告知的义务,不得隐瞒和欺骗。同时对安全生产方面的合理建议有接受和改进的义务。(2)批评、检举、控告权《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接触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3)合法拒绝权《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拒绝违章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接触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4)遇险停、撤权《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接触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5)保(险)外索赔权《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2.从业人员的义务法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因此从业人员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还应该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1)遵章作业的义务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证工人安全的法宝。因此,《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2)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劳动防护用品虽然会给生产活动带来某种不便,但却是保护操作者免受伤害的直接屏障。因此《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3)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义务无知是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要安全就要知道如何才能保证安全。因此,《安全生产法》第五十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安全隐患报告义务《安全生产法》第五十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2.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结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两证才能上岗:一是特种作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二是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即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两证缺一即可视为违法上岗或违法用工。二《劳动法》相关知识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简称《劳动法》,并于1995年1月10日起施行。)《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劳动法》中的内容是:

1.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2.第五十五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进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3.第五十六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从中可以看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即拿到特种作业资格证(技术登记证)才能上岗。

(三)《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知识《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掌握《职业病防治法》中以下主要内容:

1.《职业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的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2.《职业病防治法》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3.《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者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由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产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搓射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等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的不得因此解除或终止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这也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6)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

(四)《工伤保险条例》相关知识主要应当了解两条:

1.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商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2.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三、安全生产主要法律制度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承担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关键地位。生产经营单位能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搞好安全生产保障,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都能够自觉地按照法定要求搞好安全生产保障,强化外部的监督管理,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同样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安全生产法》从不同的方面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由于安全生产关系到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面较广,仅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走专门机关和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经常性的、有效性的、群防群治的监督机制,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因此,“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中的监督是广义上的监督,既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也包括社会力量的监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主要是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检查并及时处理发现的事故隐患等。

二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管理。包括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安全生产的事项的顺利进行,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想要的职权、工作程序以及监督检查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应当遵守的义务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举报。

三是检察机关的监督。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情况进行监察。

四是对安全生产社会中机构的监督。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工作的安全生产中介机构要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出具的有关报告、证明等结果负责。

五是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都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极度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举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现所在区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六是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302号令)等法律法规都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作了明确规定,从而构成我国安全生产法律的事故报告制度。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隐患报告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应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管理部门,并申请对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对重大事故隐患,经确认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编写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报送省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并同时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①事故隐患类别;②事故隐患等级;③影响范围;④影响程度;⑤整改措施;⑥整改资金来源及其保障措施;⑦整改目标。对特大安全事故隐患的报告、查处,国务院第302号令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三条、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报告或者举报。

第六十六条特别规定:国家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违法人员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3.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制度4.事故责任追究制度5.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第5篇: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常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三十五条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第三十九条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任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采种、采脂和其他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第三十八条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不足0.5立方米或者幼树不足20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至5倍的罚款。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立木材积计算0.5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0株以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至10倍的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经营(加工)木材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经营的木材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对货主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价款30%以下的罚款。

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超出部分的木材;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没收其不相符部分的木材。

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并处没收木材价款10%至50%的罚款。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并处运费一倍至三倍的罚款。

三、森林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

(一)盗伐林木案

1、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立案起点为3立方米或者幼树150株;

2、盗伐林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为重大案件立案起点;

3、盗伐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为特别重大案件立案起点。

(二)滥伐林木案

1、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立案起点为15立方米或者幼树750株;

2、滥伐林木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2500株以上,为重大案件;

3、滥伐林木10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为特别重大案件。

(三)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案

1、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在2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2立方米以上或者5株以上的应当立案;

2、非法收购林木100立方米或者幼树5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5立方米以上或者10株以上的,为重大案件;

3、非法收购林木200立方米或者幼树10000株以上的,以及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珍贵树木10立方米以上或者20株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

四、办理采伐证的程序

1、村民到林业站领取申请表;

2、由村民本人认真填写并签字、摁手印;

3、村委会盖章,村主任或书记签字;

4、联系县林业局,实地查看;

5、统一办理林木采伐证。

第6篇: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常识

一、什么叫城市管理?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城市管理指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当正确处理好哪五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处罚的关系;(3)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4)正确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5)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社会监督的关系。

三、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主要有哪些?

(1)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2)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或者未经批准张挂、张贴宣传品的;(3)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临街建筑物的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的;(4)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乱倒垃圾、粪便的;(5)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垃圾和粪便的;(6)运输液体、散装货物不作密封、包扎、覆盖,造成泄漏、遗撒的;(7)临街工地不设置围栏或者不作遮挡,停工场地不及时整理并作必要覆盖或者竣工后不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8)未经批准擅自饲养家畜家禽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的;(9)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10)未经批准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的;(11)未经批准擅自拆除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12)建造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设施的;(13)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

四、什么叫城市市容?

城市市容指城市容貌的整体水平,是城市形象和全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建筑物立面、市政设施、人文景观和夜景灯光等等管理的整体环境质量和美化程度等。

五、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哪些职权?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现场进行调查或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二)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或个人与检查事项有关资料;

(三)依法采用录音、录(摄)像等手段,取得有关证据材料;

(四)依法对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证件以及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查封、扣押或对证据进行登记保存;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六、张贴、悬挂启事及广告宣传品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单位和个人在城镇地区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和树木上张挂、张贴、书写、绘制宣传品等,应当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批准,并在批准期限期满及时清除;零星招贴物应当张贴于固定的公共信息栏中。拒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七、法律法规对占道经营有什么规定?

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镇地区的道路、广场、海滩、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不得超出门窗和外墙设摊经营。拒不改正的,按照占用面积每平方米一百元处以罚款;拒不缴交罚款的,可依法将扣押的当事人经营兜售的物品和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工具拍卖,抵缴罚款。

八、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行为应受到何种处罚?

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九、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行为应当受到何种处罚?

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四十二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处2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十、法律法规对商业和娱乐活动噪声排放有何规定?

不得使用高音喇叭或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推销商品、招揽顾客;不得在居住区和文教区使用广播喇叭叫买叫卖;在餐饮、娱乐活动中不得从事噪声超标、干扰周围居民生活休息的活动。

十一、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可否自行焚烧处理?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区域露天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以及在其他区域露天焚烧产生有毒有害废气、粉尘和恶臭气体的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违者处以二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十

二、建筑工地如何注意文明施工?

(1)出入口应按规定设置车辆冲洗设施;(2)车辆进出工地不得夹带沙土,污染路面;(3)施工单位应当设置围挡设施,实行封闭或者隔离施工,拆除、装卸、运输、清扫等作业应采取密封、喷淋或其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粉尘污染。

第7篇:法律常识

一、单项选择题1. 法的共同本质( )

A.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B.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 法是领导者个人意志的表现D. 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2. 法律渊源实质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法进行的分类,根据法律渊源的含义,我们可以把法律分为( )A. 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B.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C. 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D. 宪法、法律、行政法、条例等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议事的原则是( )

A. 民主集中制B. 下级服从上级C. 民主协商D. 言论负责.

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

A. 爱国统一战线B. 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 民族统一战线D. 广泛的统一战线

5. 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 )决定的。A.行政法关系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行政管理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C.行政法律规范的数量众多D.行政法是基本部门法

6. 下列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有( )。A.人民法院

B.国务院及各部委员会C.各社会团体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 王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刑罚执行2年后,因确有悔改表现,某县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缩短为5年有期徒刑,这是对王某( )。

A. 从轻处罚B. 减轻处罚C. 减刑D. 改判

8. 某甲与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构成( )。

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既遂9.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 )可以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

A. 国家B. 公民、法人

C. 其他社会经济组织D. 外国人、无国籍人

10. 《著作权法》规定,演绎权属于( )。

A. 修改权B. 发表权C. 保护作品完整权D. 著作财产权

二、多项选择题1. 法的渊源有( )。

A. 程序法B. 宪法C. 地方性法规D. 本国参加的

国际条约

2.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 )。

A. 物,即各种物质资料B. 非物质财富,或称智力成果、精神财富

C. 行为D. 法律事件3. 我国国家主席( )。

A. 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范畴

B.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C.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D. 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国家

4. 下列是国家机关的有( )。

A.最高人民法院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C. 国务院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的区别有( )。

A. 审理对象不同B. 期限不同。C. 审理的法院不一定相同D. 提起理由不同6.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有( )。

A. 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B. 行政主体不明确

C.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D. 行政行为不适当

7.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A. 它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B. 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C. 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 以上答案都不对8.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 )。

A. 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C.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 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9. 《民法通则》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A. 依法成立B.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0. 民法上保护人身权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A. 停止侵害B. 赔礼道歉C. 消除、恢复名誉D. 赔偿损失

三、简答题

1. 当代中国立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 简述法律关系的涵义与基本特征。3. 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是什么?

第8篇: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是一些老百姓必知的,跟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我们应该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如今,法律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创业投资、邻里关系等各个角落,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即通常所说的“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不懂法,则法律意识淡薄,容易以身触法,害己害人。正如一段普法三字经所言:“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为了帮助读者轻松掌握日常必知必备的法律常识,以法律的思维理智判断世间的是非曲直,从而规范行为、明白生活、理智处世、合法维权,《法律常识全知道》汇总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2000个法律常识,通过案例、法律解析、法条链接3个板块,对我们在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合同纠纷、物业纠纷、房屋买卖租赁、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赔偿、消费理财、著作发明、刑事犯罪、诉讼程序等方面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使我们快速、便捷地找到法律上的解决办法,自己就能轻松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是个人、企业经营、家庭必备的法律工具书。

第9篇:校园法律常识

——新教师入职培训学习心得

关于校园安全的认识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崛起的希望,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然而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我们。是学校的失职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悲痛。

关键词校园法律安全

正文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44万,每天有近40名学生死于非命,而且近年来这个数字有增无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都有整个班的学生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这是什么样的情景。

2000年11月13日,山东省平邑县五台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下晚自习时,因为楼梯电灯不亮,个别学生跌倒,导致后面大量学生挤压,造成5人死亡,32人受伤。

2001年3月6日,江西省万载县潭埠镇芳林村小学发生一起校园爆炸案,一栋教学楼被拦腰炸断,42人遇难,其中37人是刚刚领到新学期课本的三四年纪学生。

2006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2011年3月8日至5月4日,短短57天内,海南各地就有17名学生溺水死亡。 ......

像这样的案例简直就是不胜枚举,让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都不忍心去看。安全重如泰山,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没有安全 一切都是空虚的,是飘渺的,是幻想的!然而,我们却时常能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报导。在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后果不仅直接造成学生的人身伤亡,而且使无数个幸福家庭片刻间支离破碎。学生交通事故、中毒事件、意外伤害事件的不断增加,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望校生畏,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家长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被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学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法律规定学生的权利包括:

1、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2、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我国《未成年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为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十四条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

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三十五条 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有害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需要标明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未成年学生的生存权、生命健康权、安全权等提供里法律保障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学生中出现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在家长和学校教育管理“盲点”上出现的: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甚至带着孩子违反安全常识;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安全意识淡薄,学校虽然进行了教育,但是对校外安全管理鞭长莫及。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但仅靠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显然捉襟见肘;很多家长建议出台一部校园安全法规来弥补安全“盲点”上的空白,规范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界人士也普遍认为,在增强学校、家长、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校园安全立法,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多为人大代表也提出来《校园安全法》的立法提案,我们也期待着这部法律的出台与实施。

虽然有法律的保障,但是屡屡放生的学生意外事故告诉我们这还不够,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也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作为学校的老师,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个文明市民,在遵守生活安全方面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家长和学校要共同督促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养成文明乘车、文明行路、互助互爱的好习惯,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全面的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

然而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都懂,同样一些学校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大有谈“安全”色变的味道。“禁止学生到山塘、江河游泳”“禁止学生提前到校”“禁止学生在双休日到学校足球场踢球”“禁止学生春游、野炊”等等诸如此类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行政的“紧急通知”把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窒息得死气沉沉。可安全工作并未安全,学生伤亡现象时有发生。那些“制度”和“通知”倒成为一些负责人推卸责任的材料。制订和完善各种安全制度是应该而且是必需的。可一旦矫枉过正,势必会与学生的成长,与目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相冲突。我们一方面提倡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自然,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另一方面又在“安全”的重压下,采取这个“不准”那个“禁止”等种种措施限制学生的活动与自由。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又该如何着手呢?如果我们学校把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教会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中小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那么“马后炮”式的“紧急通知”肯定可以少发一些。

我们也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校园安全问题我们也将考验我们。

上一篇:读红高粱有感下一篇:小学家长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