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教师对学生理解的研究

摘要:当前,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不同地域与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构建和谐世界,教育领域也由此形成了各式以“理解”为精神内核的教育形态。教育正努力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以及学生生命生长的重视呼唤教育应有理解精神。理解在教育领域的价值日渐彰显,各教育工作者纷纷致力于揭开理解的面纱,从理解视角出发为实现学生生命生长培育新的教育实践形态。纵观当前教育领域关乎理解的研究成果,鲜有从人际理解视角出发,综合汲取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营养而探寻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将“教师对学生理解”作为研究选题,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理清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本质、特征、价值、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人与人的理解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本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具有主体性、主体间性、循环共进性和道德情感性;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精神自我的成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教育教学效能的增进;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即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的过程;而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内容则包括多个方面。为避免纸上谈兵,本研究尽力在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桥梁。本研究选取W市Q小学的部分师生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访谈法、情境模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探明并阐释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各个影响因素,了解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缺乏对后进生的理解;理解内容窄化,可见于教师对学生现有学习基础理解不足;教师沉浸于课堂表演使得“我”与“你”在课堂教学中无法相遇;教师自我评估有误,反思水平较低。而在具体的理解过程即交往和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又呈现语言意义理解单一化、投射倾向明显和情感体验缺失的问题。通过对各问题的透视和对问题原因的整体分析,本研究在最后为促进教师理解学生提出建议:转变观念,唤醒理解学生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后进生的成长不容忽视;全面理解学生,准确理解学生现有学习基础;自觉创生课堂对话,使课堂理解成为可能;营造交往的悦纳空间,构建共情式对话;提升反思水平,回归自我理解;增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为理解学生提供外部支撑。

关键词: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理解的过程;理解的内容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理论学习的启发

2. 实践观察的反思

(二) 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3. 当前研究述评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访谈法

3. 情境模拟法

4. 案例分析法

一、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本质和特征

(一) “理解”的内涵

(二) 人对人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本质

(三)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特征

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2. 循环共进性

3. 道德情感性

二、教师对学生理解的价值

(一) 教师对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精神自我的成长

1.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主体精神

2. 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 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筹划

(二) 教师对学生理解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1. 有助于教师发挥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角色

2.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

3. 有助于教师深化自我理解

(三) 教师对学生理解促进教育教学效能的增进

1. 有助于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 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三、交往和对话——教师对学生理解的过程

(一) 语言是理解的基本载体

(二) 交往和对话是教师对学生理解的过程

1. 交往和对话

2. 共情式交往和对话

四、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内容

(一)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主要类别

(二)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具体内容

五、教师对学生理解的现状分析

(一) 研究设计

1. 样本的选取

2.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Q小学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可取之处

2.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水平参差不齐

3. 教师对后进生缺乏理解

4. 理解内容窄化:教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理解不足

5. 教师沉浸于课堂表演,“我”与“你”无法相遇

6. 教师自我评估有误,反思水平较低

7. 聚焦理解的具体过程:交往和对话中的问题透视

六、教师对学生理解的现实改进

(一)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影响因素

(二) 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改进建议

1. 转变教师观念,唤醒理解学生的意识

2. 理解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的成长不容忽视

3. 教师要全面理解学生

4. 教师要自觉创生课堂中的师生交往与对话

5. 营造交往的悦纳空间,构建共情式对话

6. 提升反思水平,回归自我理解

7. 增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教师理解学生提供外部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二: 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三: 情境模拟图片

致谢

上一篇:上市公司会计论文提纲下一篇:有效教学高中政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