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落地推进计划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落地推进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项目落地推进计划

以项目为载体:英国工程博士计划的推进与启示

摘 要 工程博士教育作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培养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英国工程博士计划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工程博士的培养,为英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师人才。研究发现,“围绕项目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推进机制”“通过项目的开展培养工程博士”及“质量保障贯穿项目开展全过程”是实现英国工程博士计划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借鉴英国工程博士计划的实践经验,从“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顶层制度设计”“以项目开展实现工程博士培养”和“以社会标准作为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三个方面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工程博士计划;科研项目;多主体协同;社会标准;英国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端科技創新型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工程博士作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着眼于培养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英国工程博士的培养发端于1992年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EPSRC)开启的工程博士计划(Engineering Doctorate Programmes,EDP),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本研究以英国工程博士计划为例,探索英国工程博士培养改革的经验,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英国工程博士计划的初建与进展

由于单一的学术型博士无法满足产业部门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92年实施了工程博士计划,此计划着眼于培养工程博士。自建立以来,该计划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对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博士中心及学生招生规模也持续扩大。

(一)工程博士计划的初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凸显,各发达国家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于英国而言,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和工程学科博士生教育备受关注。然而,随着产业的纵深发展,单一的学术型博士生教育无法满足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990年《帕纳比报告》的实证研究批判了单一的哲学博士过于狭隘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工业部门工程师人才需求的问题,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产生提供了现实依据[1]。1992年,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设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开启工程博士计划。该计划首先以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和斯旺西大学为试点,建立工业博士中心(Industrial Doctorate Centre,IDC),培养工程博士。工业博士中心招收的博士生也被称为研究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RE)。

英国工程博士计划旨在向工业界输送高水平研究工程师,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工程博士的培养定位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责任感,集领导、组织、管理、研究能力于一身的应用型精英创新人才。如曼彻斯特大学核能工程专业工程博士培养的使命是培养英国战略核计划的领导者[2]。工程博士不仅要创造性地解决各行业的实际重大难题,而且肩负引领时代发展的使命。英国政府将工程博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99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战略》白皮书,指出英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是:在继续保持和发展英国杰出的科学技术能力的同时,建立更好的科学、工程和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掘英国科学技术潜力为英国经济服务,为国家创造财富和改善生活质量服务[3]。此白皮书将英国工程博士教育提升到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1995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迪尔英报告》赋予工程博士学位与哲学博士学位同等地位,把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相联系,使工程博士学位成为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可信途径,提高了工程博士的社会地位[4]。

(二)工程博士计划的进展

近几年,英国工程博士计划的推进成效显著。这主要表现在英国工程博士计划对社会的贡献巨大;英国工程博士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参与工程博士计划的项目合作企业越来越多。

2017年8月,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对英国工程博士中心进行审核,审核结果表明:工程博士开展的研究项目涉及众多领域,极大推进了英国基础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英国能源、数据科学、制造业、材料和医疗技术等经济的关键领域提供了未来发展的领导者[5]。2018年,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发布的《2016-2017影响报告》(IMPACT REPORT 2016-2017)指出:英国工程博士培养对各经济部门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工程博士教育为解决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并满足了国家培养工程领域领袖型人才的需求,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6]。

截至2009年,英国共有19个工业博士中心;2014年,工业博士中心更名为博士培训中心(Centers for Doctoral Training,CDT);2017年,博士培训中心扩展到26个,参与中心建设的英国知名高校和高校联盟达到45所(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等),合作企业达500多所[7][8]。2018年,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发布的《2016-2017影响报告》(IMPACT REPORT 2016-2017)指出: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未来将投资约5亿英镑支持博士培训中心培养高技能工程师。2019年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关于博士培训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已资助了48所高校,共75个博士培训中心,约1400个项目合作伙伴参与资助,共投资9.54亿英镑,约资助培养4600个学生[9]。

二、英国工程博士计划推进实践的分析

(一)围绕项目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推进机制

英国工程博士计划的推进主要依靠由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程博士协会(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Doctorates,AEngD)和博士培训中心共同组成的协同体系作为保障。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代表政府,是工程博士计划的发起者和主要出资者;工程博士协会主要发挥协调者的角色,其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企业代表科技的需求方,高校代表科技的供给方;博士培训中心主要依托高校建立,是工程博士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负责工程博士培养的具体事宜。三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具体职责见表1。

主要职责 资助工程博士培养及项目研究,引导大学和企业建立联系,对博士培训中心进行定期评审以保证培养质量 为工程博士培训中心与企业提供交流平台;打造工程博士的品牌,提高工程博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高质量研究项目;开发和推广针对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教学课程;促进协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招收优秀的工程博士生;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帮助工程博士生联系实习训练企业;为工程博士生选定学术指导教师;负责工程博士的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计划的正常进行等

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是英国工程博士培养计划的重要发起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对英国工程博士计划进行全局性战略统筹。具体来讲,其职责包括:资助工程博士培养及项目研究,引导大学和企业建立联系,对博士培训中心进行定期评审以保证培养质量[10]。

工程博士协会是在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的,主要由高校、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组成。工程博士协会主要角色定位于以项目为纽带连接工程博士培训中心和企业,职责主要包括:为工程博士培训中心与企业提供交流平台;打造工程博士品牌,提高工程博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确定高质量研究项目;开发和推广针对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教学课程;促进协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学术交流平台[11]。工程博士协会为博士培训中心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便利与支撑。

博士培训中心依托一所大学或多所大学联合建立,是工程博士计划的直接承担主体,依托科研项目来开展工程博士的培养。具体职责包括:招收优秀的工程博士生;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帮助工程博士生联系实习训练企业;为工程博士生选定学术指导教师;负责工程博士的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计划的正常进行等[12]。

从上述三个主体在工程计划推进中的角色定位及具体职责可以看出,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主要负责工程博士计划的发起及科研项目的资助,工程博士协会主要负责以项目为依托联通高校和企业,博士培训中心则以项目开展为载体实现工程博士的培养。三者形成一整套政府、企业及高校协同联动的工程博士培养治理体系,为工程博士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顶层制度保障。

(二)以项目开展推进工程博士的培养

在顶层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工程博士计划的实施主要以科研项目的开展为依托,在此过程中實现工程博士的培养。具体来讲,包括科研项目的确定和科研项目的开展。其中,科研项目是基于产业需要由多主体共同协商确定,并且在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实现工程博士的培养。

第一,科研项目基于产业需要由多主体共同确定。由于工程博士计划的培养目标主要为引领未来的领导者,所以,科研项目主要基于产业发展需要及未来发展方向确定。由于工程计划面向真实的产业需求而设置项目,从而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参与工程博士培养。这也使得工程博士计划的科研项目来源非常广泛。私人、公共部门组织、研究机构及企业等均可充当研究项目的发起者。对于不同项目发起者提出的研究项目,要经过博士培训中心、企业和赞助商共同协商决定,从而保证工程博士的培养在解决真实的产业问题过程中进行。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认为没有实质的产业项目不可能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最佳环境[13]。目前,工程博士计划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的科研项目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科研项目一旦确定,就会纳入工程博士计划中,也会得到相应的资助。工程博士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由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代表的政府部门提供;另一部分由项目的发起方和赞助方等非政府部门提供。政府资助和非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基本相当,2019年统计数据表明,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和企业投资博士培训中心的总金额分别为4.46亿英镑和5.08亿英镑[14]。为了吸引企业参与工程博士教育,大学针对企业资助工程博士的情况返还大约10%左右的资金,以激励企业资助工程博士研究工作[15]。

第二,依托科研项目的开展实现工程博士的培养。每个博士培训中心都有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产生多个科研项目,工程博士计划依托科研项目开展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活动。如伯明翰大学制剂工程博士培训中心研究覆盖医疗和保健制剂、矿物和陶瓷制剂、乳化法和蜡配方、清洁制剂、制剂中的传感与混合、曲面和薄膜配方、食品及饮料配方等7个领域,每个领域有3~6个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有1~2名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开展以及工程博士的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指导[16]。在课程教学方面,工程博士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而设计。英国工程博士课程体系主要为多学科的课程模块,着力培养工程博士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以保证项目的有效开展。如伯明翰大学制剂工程专业工程博士课程模块包括基础科学、配方方法、团队建设、商业技能、研究技巧等跨学科的内容[17]。在科研项目研究指导方面,英国工程博士实行导师组制,由1名学术导师和1~2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以满足工程博士科研项目研究的需要。学术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博士生的学术发展方向,确保工程博士生的培养达到博士层次;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博士生从事的研究项目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保证该研究能够为公司做出显著的贡献并具有商业价值。基于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学生以研究工程师的身份到联合企业进行为期3年左右的实习训练,在大学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真实的项目研究[18]。

(三)质量保障贯穿项目开展全过程

除了多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及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工程博士的培养外,工程博士质量保障贯穿于博士培训中心科研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并且以社会标准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工程博士培养质量。

首先,质量保障贯穿于博士培训中心科研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在工程博士科研项目开展前,由博士培训中心联合赞助商和企业合作者等就项目的行业相关性和学术质量做出评定,以确保项目的层次性和价值性;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由博士培训中心根据当前或预计的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教学和项目开展的监测,确保项目的保障支撑能够反映项目本身的广度和复杂性[19];科研项目结束后,根据工程博士参与的课程和科研项目进展记录作为其职业发展的依据和特许工程师资格认证依据。

其次,以社会标准衡量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工程博士培养质量。英国工程博士教育除了接受英国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的一般评估,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审查以保证工程博士培养质量。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两大范畴,具体包括: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工程知识优化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提供技术和商业指导;展示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出对职业标准的个人承诺,承认对社会、职业和环境的义务[20]。可以看出,工程博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理知识和熟练的工程能力,还要具有商业领导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借鉴与启示

(一)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顶层制度设计

工程博士教育以培养产业领导者为目标,融合科学、技术与工程,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由政府统筹,围绕产业发展前沿难题,协同高校、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工程博士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在英国工程博士计划推进过程中,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主要负责工程博士计划的发起及科研项目的资助,工程博士协会以项目为纽带联通高校和企業,博士培训中心直接实施工程博士培养。借鉴英国工程博士计划推进机制,我国工程博士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应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确定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工程博士教育的理念。工程博士教育顶层制度的设计要围绕产业前沿项目的开展进行,确定工程博士教育的参与主体及各主体的职能与权责。其次,政府要发挥宏观统筹职能,围绕科研项目,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由政府发起成立工程博士培养的相关利益主体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联合与交流,为共同确定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基础,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工程博士的培养;政府要拓展工程博士的培养基地,打破单一高校进行工程博士培养的狭隘模式,以项目开展为核心,联合不同高校、企业,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协同的多类型培养基地,为工程博士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善的组织基础。第三,建立健全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理顺政府与高校企业交流平台的关系以及企业高校联合培养工程博士长效合作机制,包括项目融资机制、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划分机制等。

(二)以项目开展实现工程博士的培养

首先,基于产业前沿难题确定科研项目。英国工程博士培养以产业的现实问题与前沿难题为基点,鼓励不同的主体提出和发起科研项目,进而经过缜密的协商决定是否纳入工程博士计划。这有助于直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博士的培养中,拓宽工程博士培养的经费来源;同时,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工程博士,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使工程博士尽快适应科学研究活动,融入职业环境,实现工程博士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

其次,围绕项目的开展确定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及导师指导方式。在课程教学方面,工程博士的培养要根据科研项目开展的切实需要,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博士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又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导师指导方面,要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突破单一院校和单一学科的导师指导,建立跨学科、跨院校和跨组织的导师组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工程博士指导教师奖励与激励制度,明确不同导师的权责,提高导师参与工程博士指导及项目开展的积极性。

(三)以社会标准作为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

工程博士不同于传统哲学博士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兼具学术属性和职业属性,要以社会标准作为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一是注重以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衡量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传统的哲学博士主要以学术标准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依据,但是,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应打破单一的学术标准,构建一整套包括技术研发及商业领导等内容的实践应用能力标准体系。由于工程博士的培养依托科研项目开展而进行,所以,对于工程博士质量的评价应贯穿于项目开展全过程。在项目商定确定阶段,就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要评判项目是否应给与确定;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应以实践应用能力标准体系为基础来监测和审核工程博士的培养过程;在项目完成阶段,既要考察项目成果本身的功用性和社会价值,也要以实践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来评价工程博士的培养质量。二是要注重从工程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价工程博士培养质量。工程伦理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21]。社会道德和工程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走向。工程博士作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一方面,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进步创造福祉;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道德伦理的失范而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工程博士培养质量评价中特别强调工程博士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因此,要制定伦理道德规范,以规范的伦理道德审视科研项目确定及开展的全过程,将工程博士伦理道德培养融入工程博士教育中,并将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

参 考 文 献

[1]王亚杰,田华,陈岩.工程博士中心的定位及影响力——基于英国产业博士中心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0-16.

[2]Manchester. Next Generation Nuclear[EB/OL].[2019-07-09].http://www.nextgennuclear.manchester.ac.uk/.

[3]王曾荣.英国90年代科学技术的新战略和政策——英国政府发表科学技术白皮书[J].国际科技交流,1993(11):1-6.

[4]肖凤翔,张宇,赵美蓉.英国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经验及其教育效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22-126.

[5]EPSRC. EPSRC Centres for Doctoral Training - Building Skills for a Prosperous Nation[EB/OL].[2019-07-10].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cdtprosperousnation/.

[6]EPSRC. IMPACT REPORT 2016-2017[EB/OL].[2019-07-13].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impactreport2016-2017/.

[7]AEngD. Membership Types [EB/OL].[2019-07-10].http://www.aengd.org.uk/membership/types-of-members/.

[8]EPSRC. EPSRC Centres for Doctoral Training-Building Skills for a Prosperous Nation [EB/OL].[2019-07-10].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cdtprosperousnation/.

[9]EPSRC. EPSRC Centres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fographic [EB/OL].[2019-07-10].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epsrc-centres-for-doctoral-training-infographic/.

[10]EPSRC. About Us. [EB/OL]. [2019-07-11].https://epsrc.ukri.org/about/.

[11]AEngD. About Us. [EB/OL]. [2019-07-11].http://www.aengd.org.uk/about-us/.

[12]鐘尚科,杜朝辉,邵松林,等.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69-73.

[13]EPSRC. The EPSRC Industrial Doctorate Centre Scheme Good Practice Guidance[EB/OL].(2011-05-27)[2019-08-15].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the-epsrc-industrial-doctorate-centre-scheme-good-practice-guidance/.

[14]EPSRC. EPSRC Centres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fographic [EB/OL].[2019-07-10].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epsrc-centres-for-doctoral-training-infographic/.

[15]王亚杰.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博士:基于英国经验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9-10,15.

[16]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Research Projects-EPSRC Centre for Doctoral Training in Formulation Engineering[EB/OL].[2019-09-15].https://www.birmingham.ac.uk/schools/chemical-engineering/postgraduate/eng-d/research-projects.aspx.

[17]Formulation Engineering Eng D. Course Detail[EB/OL].[2019-07-12].https://www.birmingham.ac.uk/postgraduate/courses/combined/chemical-engineering/formulation-engineering-engd.aspx#CourseDetailsTab.

[18]AEngD. Engineering Doctorate Programmes[EB/OL].[2019-07-01].http://www.aengd.org.uk/programmes/.

[19]EPSRC. The EPSRC Industrial Doctorate Centre Scheme Good Practice Guidance[EB/OL].[2019-09-15].https://epsrc.ukri.org/newsevents/pubs/the-epsrc-industrial-doctorate-centre-scheme-good-practice-guidance/.

[20]Engineering Council. UK-SPEC UK Standard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mpetence[EB/OL].[2019-08-27].https://www.engc.org.uk/engcdocuments/internet/Website/UK-SPEC%20third%20edition%20(1).pdf.

[21]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

作者:杨院 王荷艳

第2篇:攻坚计划在学校落地

教育强则国家强。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目前,各地市都强力推出了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那么,如何让基础教育攻坚计划在基层学校真正落地呢?尤其在基础薄弱学校,这是值得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事情。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许昌市八一路小学为例,来阐述其克难攻坚、开拓创新落实攻坚计划的做法,如何内外兼修,文武并进,以“雅”为办学理念,以“精”为办学思想,充分运用“有解思维”,抓均衡、促提升,解难题、树品牌,打造出一所布局精巧且管理精细并拥有精锐团队、精致课程、精深课堂、精彩活动的精品化学校。

强化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搞教育、办学校,就是要让教师素质提升起来,让教学质量更优起来。

坚持让教师素质更强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课题。笔者所在校认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胆开拓新思路,从多种渠道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为教师搭建平台,有层次地对教师进行梯队建设:学校先后实施了“送梯子”的名师培训计划,“铺路搭桥”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搭台子”的新秀提升工程,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坚持让教学质量创优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市长和区长教育质量奖评选、精品学校创建为抓手,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优选精致课程,组建特色社团,打造出八一独具特色的精深课堂。

坚持让学科教研同步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落实集体备课,推广同课异构,让共性教案和特色教案相结合成为教学备课的常规;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优秀教师展示课、名师骨干观摩课,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加强校本教研,创新课堂结构,开拓教研思路,真正实现科研兴校,质量兴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硬件建设实现新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牢牢抓住三年攻坚之机遇,按照区委提出的“有解思维”的理念,找准短板、耐心耐力,努力在硬件建设上实现新提升。

破解运动场地的短板为了解决学校活动场地不足的难题,我们在自身解决无望的情况下开辟新思路,破解老大難,积极与许昌高中友好协商。最终,许昌高中以许昌市三年教育攻坚计划的高站位、大格局,打破市区界限,以强带弱,在不影响本校使用的基础上,无私为八一路小学学生提供出北操场400米标准化塑胶操场,从而实现了市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孩子们有了宽阔的运动场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校的体育综合实力,有效突破了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

打造多样化的功能室为了落实国家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育人理念,我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及社团活动。为满足这一教学需求,我们设置了大空间的艺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书法室、民乐室、戏剧室、合唱室……为八一学子的综合素质提升搭建舞台。

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优美的校园文化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我们群策群力,对学校资源进行再整合、再挖掘、再提炼,让学校的精神力通过一草一木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形象力展示出来,目前各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稳妥推进。

打造特色,尽力让名片更亮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战斗力”。为了拓展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身心更全面地发展,我校利用自有资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雅学并进,文武双全”的特色育人理念,打造亮点,形成标志。武术健身操、长拳、五禽戏、太极拳、武术段位制进入校园,走进课堂,扎根师生心中。学生练,教师学,全校形成了学武、练武、懂武的持续热潮。未来,我们将在“河南省武术特色学校”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这一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八一”名片。

深度帮扶,着力让弱校变强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为了真正帮带好结对学校——俎庄小学,我们提出了深度融合的帮扶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深度融合中,两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两校教师的互换交流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两校师资培训一体化,教育教学全面托管,校园文化一个基调但又各具特色。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让两校的各方面工作融为了一体。八一路小学还将通过拜师活动、结对帮扶,迅速提升市郊俎庄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开展教育理论方面的讲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快速成长。2017年秋季,俎庄小学学区内学生入学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达到95%以上。如今,两校教师统一调配,师资培训一体化,教研活动同步走,考试评价一个标准,校园文化一个基调。从硬件到软件,初步实现了一校两区的均衡发展。名校搬到了家门口,家长、学生不用再舍近求远找名校,在家门口照样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冰心先生曾说过:“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八一路小学全体教职工都牢固树立“凡事都有解”的有解思维理念和一往无前的“三不相信”精神,以只争朝夕的速度,走在攻坚的路上,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用真心真情为每一位八一学子打好人生的底色,真正让三年教育攻坚计划落在实处,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刘夏

第3篇: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政策落地问题探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改革成为了全面改革的排头兵,一系列的政策在全国铺开实施,科研人员也深切感受到了改革红利。本文通过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到四川本省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高校、院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改革取得的成效,政策落地落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央地项目信息共享机制、跨区域特色项目布局适当向地方单位倾斜、取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经费地方政府配套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政策落地;对策

0 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4年起,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及配套文件,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从科技体制、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激发了创新活力。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技计划项目转交专业机构具体管理执行,整合科技计划并重新构建了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新的计划格局聚焦国家目标,旨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提高科研实验装备使用效益,促使科技创新资源和潜力充分释放;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教融合,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新突破;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全面提高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2]。新五类科技计划从源头上破解了目前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对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以及科技活动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根据64号文件的要求,针对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国家先后出台了近20项改革配套政策。64号文明确,经过3年过渡期,2017年将全面按照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机制运行。

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启动至今,国内学者有的从时间进程回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规律。如赵捷(2009)[4]总结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与管理改革历程发现,我国科技计划改革呈现四大基本特征:重视企业技术创新、重视公益性研究、强调市场竞争机制、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有的学者洋为中用,引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江笑颜[5](2013)梳理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科技计划管理的特色做法,建议将评估模式、审计管理以及科技预测等引入我国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程如烟[6](2015)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科技计划的组织管理与改革新动向的分析,总结了他们在组织管理上的五个特点和科技计划改革上的三个趋势。裴瑞敏等[7](2015)着重分析了美国、日本及欧盟一些国家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进的类型及特点,以及各国科技计划专业管理机构的布局特点,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供借鉴。还有学者落脚区域,探索省域内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之路。如林映华[8](2016)、陈宇山等[9](2016)、谈力等[10](2016)分别研究了广东省的科研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框架体系构建,并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动态监测进行了探索。

对于改革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林映华[11](2016)提出了落实科技后补助政策的建议;郭铁成[12](2015)认为公私合作创新是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王珊珊等[13](2017)则认为科技计划应当在引导、建立、应用和推广产业技术标准上发力,提出了一种基于产业技术标准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思路;鉴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尚未正式改革完成,侯婉莹[14]等(2017)提出,重点研发计划应进一步统筹部署区域科技任务、组织“大兵团”联合攻关、进行产学研协同转化、激发战略科技力量优势、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川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省份等的建设,各项政策落实就变得极其重要。为深入了解四川贯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情况及在川中央院所、高校、企业执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的情况,研究小组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财政厅的组织安排下,参加多次四川省科技计划改革工作推进会、现场协调会集中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随机访谈。通过对近50份会议资料的标注整理,以及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本文归纳了四川执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总结了改革中取得的成效,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

1 主要做法

1.1 宣传培训,确保中央政策广泛知晓

中办发〔2016〕50号文件印发后,四川对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进行了集中培训,就此次改革背景、经费管理(预算编制、预算调剂、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比例设置、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劳务费开支范围)、项目管理等进行集中宣传解读。各单位也通过短信、微信、网站以及集中开会等多种方式進行宣讲培训,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改革,知晓政策。

1.2 调整设置,组建科研管理机构

根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各单位针对不同实际情况推进科研机构调整,以适应新的科研管理体制。例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立了战略科技中心、院级重点实验室与学科建设创新团队等跨行政架构的非法人科研实体;康弘药业成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研发管理室,专门负责统一申报和管理科技项目,设置专门的项目助理,定期管理项目经费、执行、检查、变更、终止、验收等工作。

1.3 完善管理,制定配套实施细则

各单位根据中央改革要求,在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绩效支出、结转结余等方面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例如,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四川大学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近10个办法,全面系统地回应和落实了中央政策,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管理责任和管理模式;电子科技大学在制定实施细则的同时,开通科研财务管理系统,打通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通道,保证科研数据与财务数据及时准确对接。

1.4 强化监管,督查资金合规使用

根据中办发〔2016〕50号文件要求,四川在精简检查评审基础上,采取“专项检查+常规检查”方式,加强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深入单位开展专项督查调研,推动单位细化会议费、差旅费等内部管理办法。同时,督促单位完善具体实施流程和细则,特别是在科研经费容易出问题的外拨经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方面,要求单位通过严格审批程序、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开展公告公示等举措,杜绝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发生。各单位也加强了内部管理,例如,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为改进科研生产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工作,成立物资采购供应部,负责全所科研生产物质的集中采购管理,严格落实设备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做到采购的公开、透明、可追溯。

1.5 强化自身,做好本省计划改革

1.5.1系统制定改革方案

有了改革的方向和依据,四川进一步完善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川办函〔2015〕145号、川委办〔2017〕2号、川府发〔2017〕5号等一系列改革文件,从体系构建、机制完善、流程优化、制度建设等方面铺开了四川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通过整合现有省级科技计划,完善科研项目分类评价及资助机制,改进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建立职责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管理决策机制和统一完备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等措施,促进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15]。

1.5.2狠抓“放管服”落实

在中央政策框架下,四川在个别领域继续试点探索,进一步下放权限、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在放权方面,提出横向经费可用于项目成员的绩效支出,由主管部门专项据实核增计入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基数;将软科学类和软件开发类项目间接费用适当提高比例。在规范管理上,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参与指南编制;完善专家库,建立专家回避制度,规范评审程序;改进项目立项决策机制和遴选机制,全面实行痕迹管理;严格落实计划项目中期检查制度,加强到期项目验收和验收项目公示;强化监督和问责的具体举措,增加“强化对违规违纪的问责处罚”条款。在优化服务方面,细化项目资金预拨制度,明确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预拨申请后,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后,统一实施预拨。

1.5.3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坚持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原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西南交通大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通过对既有专利进行分割确权,对新专利进行共同申请,将职务科技成果由国家所有转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四川大学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队伍,建立了全新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代表学校处置职务科技成果,统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外设研究院建设管理,构建对接市场需求、促进成果交易、提供投融资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强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长期激励的法人责任,加大专利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分红权等激励方案。这些探索试点都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2 改革取得的成效

2.1 一个制度议定大盘,聚焦重点

此次改革建立了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布局科技资源的统一决策机制,改变了过去由各个部门掌控科研资金、确定科研项目导致的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有利于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研任务配置科技资源,基本实现了科技计划“全国一盘棋”。调研中多家单位都谈到,新的计划实施以来,许多过去仅限于行业内部申报的项目,现在符合条件的单位都可以申报,科研人员有了更多参与机会。例如,某教育部直属高校改革前基本无缘除教育部以外的其他部委科研项目,现在这些部委项目纳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后,他们也能申请到了;某院所过去每年只能承担1~2项重大专项,改革后可以参与到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参与了6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覆盖了以前不能参加的领域。

2.2 一个体系统筹五类计划,遵从规律

通过改革,构建了全新的五大类计划。从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到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从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到人才团队和平台建设,新体系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遵从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规律,体现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思路,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设计,有利于主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16]。几个单位都谈到,聚焦行业产业发展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的重点研发计划,一个项目以前只能两、三个单位参加,现在数个单位可以“组团”申报项目,其中既有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也有注重产品与市场开发的企业,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让科研活动从源头上就更加注重转化应用导向,充分体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协作创新,推动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 一个平台申报管理,避免多头

改革前的科技计划体系管理部门众多,各管一块,各管一段,科研人员不得多头申报项目,每家申报项目的规定、方式和标准各不相同,造成大量重复劳动。改革后建立了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申报指南公开发布,科研人员都在上面申报项目,他们普遍反映申报渠道变得顺畅、透明,不再为应付要求不一的申报规定、方式、时间而头痛不已。申报指南中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也更加明确,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动。一个指南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自主权。管理部门也在平臺上实现了全流程公开透明和痕迹管理,项目“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2.4 一个意见松绑约束,激励创新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启幕后,中办发〔2016〕50号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了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科研人员普遍反映,该文关于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加大绩效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且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等规定,更加尊重科研活动实际,更加人性化,有利于将科研人员从复杂的预算编制中解放出来,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存在的问题

3.1 个别专项未纳入计划统一管理

据一些项目单位反映,目前个别科研项目资金仍然由部委自行分配管理,游离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之外,项目单位仍然向部委申请,执行部委相关规定,接受部委检查监督,需在内部控制上按不同规定建立多套标准。从国家层面来看,不利于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

3.2 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不够协调

国家制定出台涉及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时由于所站角度不同,导致现行的各种文件间仍有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研单位可处置所持有的科技成果;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政策规定,所有科技成果均是国有资产,应按国有资产管理。这些相互冲突的规定造成项目单位在执行政策和接受检查时面临左右为难的情况。

3.3 个别税收政策没有体现激励导向

一些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反映现有的个别税收政策难以体现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激励。以高校为例,营改增后,高校作为一般纳税人,承担企事业委托的横向项目经费税率高达6.72%,而这一税费要求在开具发票(通常开发票时项目经费还未下达)时就缴纳,只能由项目负责人垫支相关经费;税务机关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所得的现金奖励,也依然按照“工作薪金”计税的个税政策,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达45%。

3.4 地方单位难以牵头区域特色项目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改革后,有利于科技资源向国家重大重点领域聚焦,也为众多单位参加项目创造了机会。但参加与牵头还有区别。一些单位反映,在农林渔牧、资源环境等具有区域特色、同时又事关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全局的项目中,他们有科研基础,有人才储备,有资源条件,改革以前还能独立牵头申报项目,现在由于申报指南存在一定的指向性,造成获批项目基本由中央院所牵头,再组织地方院所参与,地方科研院所很难直接申报成功,导致区域优势特色学科有所弱化。

3.5 地方管理部门难以掌握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

目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除了部分重点研发计划外,中央其他计划项目均由项目单位直接向中央申报,并不通过地方科技和财政部门。地方无法全面掌握省内单位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情况,申报了多少,哪些项目已立项,分布在什么领域,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等等,导致地方难有更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协助中央推进改革,不利于地方发挥财政和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不利于地方统筹安排科研经费。

3.6 一些项目需要地方财政配套

一些项目尤其是政产学研项目需要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配套,配套比例达到了1:1:1。为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主动性,也由于企业是此类项目的最终受益者,企业配套资金无可厚非,但要地方财政也按1:1配套则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人均财力较低的西部省份来说确实吃力,且与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不符。地方为了争取到项目,即使在申报中承诺配套,也难以执行到位。

3.7 项目管理没有体现精细化

比如,项目结题审计缺乏行业专业专家参与,各家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比照制度认定费用报销标准,不分行业一刀切,没有考虑行业特殊性。对一些重点研发项目成果鉴定没有考慮项目单位无法掌控的不能如期完成的因素,例如新药研发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拿到医药部门审批意见才能实施下一步试验,但这个时间项目单位无法掌控,有时甚至要等几年,严重影响了结项进程以及新一轮的申报,这种短期内过于关注成果的结题导向,会导致科研人员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不利于形成重大科技成果。有些项目预算评审财政资金被审减过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但项目的总任务和总投资仍然不变,导致单位自筹经费大幅度增加,项目单位左右为难,容易出现造假风险。

3.8 个别单位政策落实不到位

此类情况主要出现在高校和体制内院所。个别单位不愿行使已经下放的管理自主权,还是寄希望国家统一管理、出细则,减轻本单位的管理责任,政策激励效果未能充分发挥。个别单位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以内部评估为主,缺乏外部评估,使用效益较低。个别单位对重点研发项目的全技术链改革畏首畏尾,作为牵头单位觉得管理困难,作为配合单位又觉得经费使用不自主,需要遵从不同牵头单位的管理细则,等等。

4 政策建议

改革没有套路,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中解决问题。针对调研中了解的情况,除了督促相关项目承担单位制定管理细则,落实改革措施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供参考:

4.1 进一步优化整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进一步梳理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对部分部委自设的财政科研项目进行重新审核评议。确实需要设立的,则统一纳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平台,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不再保留优化整合之前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同时尽快启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及基地和人才专项。

4.2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进一步梳理涉及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修改完善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的条款,创造鼓励潜心科研的政策环境。调整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横向活动的相关税收政策,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现金奖励参照稿酬所得税率执行,偶然所得税率减征30%,实际征税为14%,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4.3 建立央地项目信息共享机制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的科研项目外,在中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大平台中增设各省查询权限,可以查询本省地域内各单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结题等情况并可实现自动统计和数据提取,方便各省掌握相关信息,更好从省级层面统筹科研经费预算,与中央计划优势互补,防止重复支持。各省的科技计划管理平台也嵌入中央计划管理平台,向中央管理部门开放查询权限,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4.4 跨区域特色项目布局适当向地方单位倾斜

中央科技计划项目布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整体战略需求的同时,对那些地方具有优势同时又兼有跨区域影响力的领域,比如生态环保等,在项目政策上适当向地方高校、院所倾斜,增加其牵头承担项目的几率,以提高地方高校、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5 取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经费地方政府配套

为推动四川这样的西部大省摆脱“后发劣势”,推进全面创新,支持地方加快发展,建议取消地方财政配套。可通过优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激发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内生动力;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推动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多渠道筹集科技经费来源,扩大经费规模,为取消地方财政配套创造条件。

4.6 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

明确科研项目审计规范,建立申诉机制或对话渠道,可让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或者行业专家参与到项目审计中,对确有需要调整预算的,经三方(事务所、科技主管部门、承担单位)中其中两方认可应给予调整。在成果评价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凡因政策调整、法规变动、审查批准等客观因素致使约定成果无法按时兑现的,允许延期结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考重大专项计划,规定在答辩通过后而不是申报阶段编制预算,避免出现立项时被大幅度削减财政资助资金但任务和总投资却仍然不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庆涛, 王丽华, 牛芳. 改革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 经济师, 2014(10):9-12.

[2] 杨东占. 从条块分割到统筹发展 重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11):18-21.

[3] 王敏, 韩璐, 秦宇,等.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进展及其对科技计划管理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5(5):604-605.

[4] 赵捷.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管理改革回顾与分析[J]. 创新科技, 2009(2):22-25.

[5] 江笑颜. 美国、欧盟、日本科技计划管理现状、特色做法以及启示[J]. 广东科技, 2013(16):1-3.

[6] 程如烟. 国外科技计划管理与改革浅析[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 30(9):1-6.

[7] 裴瑞敏, 张晓林, 胡智慧.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专业管理机构研究与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 30(10):18-27.

[8] 林映华. 广东省科研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16(5):3-5.

[9] 陈宇山, 熊小满, 吕亮雯. 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框架体系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18):17-20.

[10] 谈力, 李栋亮. 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动态监测的思考[J]. 广东科技, 2016, 25(2):18-20.

[11] 林映华, 廖晓东. 国内科技计划后补助政策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J]. 决策咨询, 2016(2):60-66.

[12] 郭铁成. 公私合作创新是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6):5-10.

[13] 王珊珊, 吕建秋, 汪英华. 基于产业技术标准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5):35-40.

[14] 侯婉莹, 刘蓉蓉, 戴培刚,等. 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 2017, 36(2):18-21.

[1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計划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2017.

[16]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务院网站.http://www.caam.org.2014.

(编辑:龙蓉)

作者:杨锐 朱莉 董萧 王楠

第4篇:工业项目落地难推进慢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区近年来工业园区项目落地和推进情况,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根据区委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通知(广利委办发〔2018〕9号)文件要求,我单位对园区未落地项目及推进缓慢项目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了“一区五园”,规划总工业用地9.86平方公里,已开发整理工业用地6856.16亩,工业园和工业园基本建成,实现项目满园入驻,完成了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现正在进行机电产业园和工业园建设。园区现入驻企业9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7户,在建项目7个,初步构建起以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

受经济下行、土地储备不足、资金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园区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现象比较突出。截止2018年5月,园区招商引资未落地项目21个,推进缓慢项目11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力不足,资金链短缺。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对项目市场发展前景预估较差,市场经营、合作意向等因素变动改变了业主的投资意愿,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如未落地项目中的精炭、康华、牛肉干加工项目受资金影响迟迟不能落地;推进慢项目中的木本油、科粮贸易、山葵食品、新大地等10个项目受业主资金短缺影响推进举步维艰,其中科粮贸易、快消食品、原美邦乐项目业主对市场前景预期差,导致项目停滞。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放贷审批难度加大,加上各级担保中心资金规模较小,支持企业融资的力度有限,难以满足项目的信贷担保需求,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有效抵押不足。银行抵押放贷只认可固定资产投资,很多项目用地没有办好土地证,拿不出有效的抵押资产。

(二)土地要素制约,拆迁难度大。一是园区项目闲置土地有限。现已建成工业园和工业园,基本已满园入驻,如致顺化工等项目选址地块尚未启动征拆和供地程序,新项目入园需排队等地,影响了项目落地;新型特种玻璃生产加工项目由于迟迟未供地,导致企业将项目资金投资在甘肃省的建设项目上。二是征地拆迁工作难。居民拆迁安置工作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制约了工程建设进度。如日航工业园蜀亨机电加工项目和电子电器生产项目,由于拆迁问题导致园区场平及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三)基础建设滞后,项目入园慢。在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缺乏产业平台支撑,一旦有好项目、大项目无法短期内落地。如日航工业园营昇机电、金创电子和太阳能电池背膜等项目,因联广公司负责实施的园区道路、场平、边坡治理未完成而无法开工建设。

(四)发展环境不优,服务不到位。一是项目落地前期工作环节多,耗时长,再加上法律障碍无法突破、中介服务缺乏规范和充分竞争,项目审批存在冗长复杂的情况,如金创电子项目由于地勘、设计等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项目迟迟无法落地。二是后续服务不到位,热衷于招商签约,忽视了项目的落地推进。针对已经落地的项目,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致使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三、措施建议

(一)提高项目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切实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二是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引进单位要实行三年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和投产;对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追责。三是涉及到对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希望相关部门在思想上更重视一些,工作上更主动一些,服务上更高效一些,推动政府十二大机制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厘清职责和边界,让企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建设、谋经营上。

(二)突破土地制约,加强土地供给。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园区的土地状况,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国家规定一律予以收回;对征而未用、征而少用,土地闲置超过规定期限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或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整合、调剂、置换等各种手段加以盘活,做到“寸土必尽其用”。

(三)依法做好搬迁,推进项目建设。在安置、拆迁中,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征地补偿费要确保足额到位,杜绝因搬迁带来的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建议结合中心城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训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文明、技能素质,实现农民向职工、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加强舆论宣传,积极争取民心,依靠群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支持重点建设为荣的社会风尚。

(四)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一是整合、利用好各类政策、资金,在使用好目前争取到的资金、政策的同时,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大的政策、项目支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利用好现有担保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对招商引资有益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扩大民间投资,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空间。三是促进银企合作。积极组织金融部门与园区企业对接,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窗口会议”,促进银企合作沟通更顺畅。

第5篇:关于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从签约项目的落地情况来看,在谈的项目多,签约的项目少,落户的项目就更是“广种薄收”。项目落地建设制约因素多,建设进展缓慢,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制约是根本。土地供应不足是制约项目落地的关键问题,项目落地必须依赖土地承载,****虽然有16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但土地资源受园区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规”制约,符合“两规”的土地不足,土地指标紧缺。很多招商项目因为土地问题而搁浅。今年以来,园区主要对接的**的纺织和服装类企业,是****首批搬迁企业,需在2019年10月之前竣工投产。园区能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土地很少,仅有的***所属的原企业总部基地因地上建筑问题未能落地。目前正在推进的****和****也因地上建筑物问题存在较大差距。

二、土地报批困难,办理时间过长。国家土地政策紧缩、卫片执法精准,企业开发用地意向与规划不符,土地指标争取困难,导致企业不能快速办结用地手续。投资项目的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有关手续审批难度大,周期长。

三、企业实力不足,资金筹措困难。由于企业自身资金有限,对项目市场发展前景预估较差,市场经营、合作意向等因素变动改变了业主的投资意愿,导致项目无法推进。部份项目单位资金紧缺,土地报批税费没有落实等,造成无法进行供地。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放贷审批难度加大,加上各级担保中心资金规模较小,支持企业融资的力度有限,难以满足项目的信贷担保需求,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有效抵押不足。银行抵押放贷只认可固定资产投资,很多项目用地没有办好土地证,拿不出有效的抵押资产。

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不配套以及投入资金的不足,导致园区供水、供气、供暖、环保、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园区快速发展和重大项目引进的需要。区内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率不高,且推进速度缓慢。一些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由于投入巨大,资本周转周期长,效益回收困难等原因,使得社会资本难以自发地投向这些领域,仅靠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又难以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资金困难导致许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无法开工,成为困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障碍。

第6篇:上杭县项目落地攻坚战役推进会通知

一、时间、地点

2016年9月 日(星期 )上午

二、会议地点

县行政办公大楼三楼会议中心。

三、会议对象 1. 有关县领导;

2. 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分管领导;

3. 县发改局、重点办、统计局、“七大领域”指挥部办公室等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

4. “三场攻坚战”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重点项目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名单附后);

四、会议议程

1. 县发改局汇报1-8月份项目落地攻坚战役总体情况;“七大领域”指挥部办公室汇报各自领域工作情况(重点汇报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2、 统计局汇报1-8月份经济运行指标完成情况;

3、 重点办汇报省、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和“五个一批”项目库情况;

4.“三场攻坚战”牵头单位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汇报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5. 效能办(效监组)汇报项目督查情况; 6. 县领导讲话。

五、其他事项

1.请县发改局、“七大领域”指挥部办公室、“三场攻坚战”牵头单位准备汇报材料 份,并于9月 日前打印好送至县政府办人秘股。

2.与会对象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的,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另派人参会。

参会单位名单:县政府办、发改局、住建局、经信科技局、农业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商务局、财政局、统计局、铜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卫计局、教育局、民政局、残联、文体广新局、旅游局、安监局、效能办、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杭工业园区管委会、蛟洋工业区管委办、执法局、工商联、数字办、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用水办、供电公司、烟草局、城发公司、南桥办、张滩大桥项目办、杭川公园项目办、县医院整体搬迁综合协调办。

上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 日

第7篇:“三个同步”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为高标准铸中国铁建精神、树中国铁建品牌、建中国铁建团队,从三个方面同步推进,强力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全面落地。他们的经验是:

坚持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同步推进

全集团近300个工程项目,按照“四同、三建、两抓”的工作思路,全面促使项目文化有效推进。

一是坚持“四同”。即机构同设置。项目部组织机构与工地现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同设立,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任务同部署。施工任务安排与现场文化布置同展开。工作同推进。施工管理与文化管理同落实。成果同考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文化建设开展情况同考核,凡企业文化建设不达标的,不予兑现年终奖励,不参加“四好领导班子”评比。

二是突出“三建”。建文明施工区。高标准建设营区及施工便道等临时设施,满足施工需要。抓彩门、标牌制作,施工现场一律规范制作工程项目示意图及各种规章标牌,做到内容完整,整齐划一。抓现场规划,各类机械设备停放、拌合站建立、材料堆放等做到布局合理,堆码整齐,标志齐全,营造出文明安全的施工氛围。建文明办公区。统一购置活动板房,建立开放式的现代办公区,配置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办公统

一、透明、高效;做到工程项目平面图、各类管理组织机构图及岗位职责、部门职能牌等各类板图齐全上墙,营造出规范严整的办公氛围。建文明生活区。各项目按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规定的达标标准,把“三线”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完善生活和卫生设施,开辟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淋浴室、卫生室,做到职工食堂就餐制度完善,当日食谱菜价上墙,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是落实“两抓”。一抓指导。如武广客运专线、温福铁路、精伊霍铁路、宜万铁路和浦南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上场伊始,就专门派宣传部同志到现场策划、设计和部署落实项目文化建设方案,确保项目文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加强过程检查,在推进中,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史保魁等领导带队,根据《总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标准及评比办法》的要求,按照“规范、完善、创新、提高”的原则,对各重点工程指挥部进行拉网式清理,全面完善和规范。二抓创新。丰富企业文化理念,在坚持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企业精神的基础上,以打响“中国铁建”品牌为目的,按照“大统

一、小自主”的原则,整合企业文化资源,提炼并确立了具有十五局集团特色的六个方面的企业理念。创新项目文化,制作项目文化建设手册。注重培育、提炼、总结具有项目特色的管理理念。

坚持机关与基层

同步推进

为了保证上下同步,发挥好领导机关的示范作用,集团公司党委专门派出工作组,采取“三查三看”的方法,分别对本级和各子公司机关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检查督导。

一查上级会议精神贯彻情况,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否真正推进。根据要求,各单位结合工作会、党代会等会议,及时对总公司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会议精神进行认真传达贯彻,确保了企业文化在两级机关的全面启动;各单位全面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政“十一五”工作同步推进;细化措施,狠抓培训骨干,学习《(CIS)规范手册》和《项目文化建设指南》,深入一线宣讲,贯彻总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标准及评比办法、组织员工参加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确保了推进有力,落地有声。

二查标志的规范使用,看对视觉系统的熟知程度。凡标志没有按规定使用的,标准色使用不当的,标志组合使用不准确的,进行统一规范。对旗帜的制作与悬挂、桌签、名片、门牌等制作与固定、会议室的设计等进行统一布置,规范、补齐,促进了标志的规范使用。

三查企业文化的教育引导,看广大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在推进标志规范落实的同时,进行理念与行为的引导教育,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心。

坚持企业文化三大系统

同步推进

不仅换牌子、挂标志,更深入扎实地抓好理念入脑、规范入行,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思想,用共同的企业精神凝聚力量,以共同的行为准则指导行动。

一抓认识先行。召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全集团召集130多名中层主管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学习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会议精神和文件规定,通过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汉云、董事长张?[琦、总经理许东坤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阐述,使与会领导进一步认清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集团公司“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感与自觉性。

二是理念入脑。抓日常教育。通过中心组学习和每周的例行学习,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员学习总公司、集团公司理念识别系统。利用集团公司门户网站、内刊、各单位墙报和板报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企业精神文化体系内容,组织编印宣传材料,宣传报道企业文化理念,使广大员工对文化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抓专题培训。利用企业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对集团各级主抓企业文化建设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组织所属单位有关人员分批到集团公司机关观摩,学习实作;党校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利用下基层检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项目部的班子成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各工区党政主管和办公室主任等进行培训辅导,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抓好文化建设的能力。抓活动载体。通过举行“唱响两首歌”歌咏比赛和书法摄影比赛、全员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作贡献”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贯彻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教育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及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与开展“质量管理效益年”、党员争先创优等活动相结合,使企业文化建设载体不断得到拓展,促进了全员对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

三是规范入行。在要求员工牢记行为规范的同时,更要求大家把它融会贯通到一言一行之中。为让行为规范成为员工的岗位实践,明确了企业全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机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工人五个层面的岗位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了从技术到管理、从生产到经营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制,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和每名员工,实现了人人、岗岗、事事有标准、管理讲标准、工作按标准、检查对标准、考核照标准,使管理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四是典型引路。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将企业理念教育人格化。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大力选树并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全员以英模为榜样,自觉实践企业的理念与行为规范。

(责任编辑:郝幸田)

第8篇:“企业文化推进与落地”心得

这次班组培训“企业文化推进与落地”使我明白了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做企业文化和怎么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什么”的广义解释,即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念,目标,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的总和。非常全面的说明了企业文化,同样说明了企业文化也很全面。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需要全面发展齐头并进。

“为什么做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让全体员工做到同心同德、言行一致:因为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它能强化理念、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精神、展示形象。这些都是做好企业文化能够够得到的,但是因为企业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员工的素质不同,员工年龄的差异等等。都会导致对企业文化的接受能力的差异,这个时候就是该考虑该怎么做企业文化。

“怎么做企业文化”。建立“四大”体系:理念体系,传播体系,落地体系和目视体系。以及“三化”方法: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理念落地三部曲,即提理念、推案例和建机制。固化于制——人人都要OEC,即每个人每天全方位控制每件事,最后清理为明天准备。外化于行——自我经营,即打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听了这次培训,我丰富了一些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就此我说说自己的一些观点。

内化于心一讲里面对理念的四个分层,即了解理念,认同理念,转变理念和实践理念。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做,可以强制的让大家了解公司的理念、目标、方针等等(如: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横幅,公司公告栏,企业文化手册,班组公告栏,班车上的宣传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大家都将这些记忆后就会潜移默化的认同,最后会慢慢的转变现在已有的思想,最后大家会为了这个理念付出自己实践。

我们制剂分公司,根据公司员工工作的特殊情况进行分小组,进行班组建设。从我自己的观点来看,班组是一个小集体,虽然在车间有几个班组,但是还是缺乏一个大的集体的感觉,缺乏竞争。虽然有先进班组评比,但是除了班组长进行评比,员工其实很少参与,缺乏互动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最起码要形成车间和车间的竞争。

环境和制度很重要。需要环境带动气氛,需要制度调动积极性。

第9篇:把握内涵 抓实载体扎实推进家风建设落地生根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72-01

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和灵魂,培育和建设家风,实质上是在家庭成员的头脑中搞道德建设,是一项“铸魂”工程。“铸魂”工程切忌空对空,大而无形,要贴近实际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一、 找准家风建设的切入点

家风建设要从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首先,家风要传承传统精髓。家风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教能够涵养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既要掌握现代知识,又要汲取古人智慧,形成学习风尚,挖掘和阐发东方智慧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髓,在家庭中传承发扬。

其次,家风要融合时代精神。不同的时代为家风注入不同主题,家风是与时俱进的。寻求民族独立的战争年代,人们以保家卫国为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以学习、劳动为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追求勤劳致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应当充分发挥家风阐释教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纳入家风家教内容,让家风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第三,家风要体现和尊重差异化。爱国、孝顺、友善等理念是每个家庭家风都应具备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培树这些家风的基础上,根据家庭成员职业、持家理念的不同,每个家庭还应有自己的家风特色,如农民家庭的勤劳、军人家庭的忠诚、公务员家庭的清廉、经商者家庭的诚信等等,提倡家风建设的多样化,使家庭生活更具生机活力,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抓好家风建设得着力点

国如车,家是轮。传承好的家风,必然能影响、促进形成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有良好家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我们要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不仅仅只是经济硬指标的增大,更要有文明素养、社会风气等软实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树良好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以家风促政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抓好家风传承。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身教重于言传,一个词,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家庭故事,一段家庭记忆,都可以教化家风。要从家规家训入手,开展经典家训入户活动,从优秀家训(传统家训和革命家训)、治家持业格言、楹联、经典名篇、成语典故、俗话词语中萃取精华,提炼编写适宜家庭的经典家训送家入户,并在报纸、网站刊载,通过公益广告、短信、微信、微博广泛传播,教育家人,启迪后人。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进校附小联合编辑出版的《家训化育家风》《家书化育家风》两本书,很有现实价值,可以作为学习参考。

其次,要抓好家风引领。从开展“传家训、育家风、扬美德”活动入手,抓好典范家庭的宣传,要在各类媒体开设“美德家庭榜”“我家家训”“家风故事”等栏目,谈家风家训,展家庭风采。要开展系列讨论征集活动,如“怎么持家大家谈”“我说家风”故事征集等,组织媒体围绕家风教化、家风约束、家风导向、家风传承等,开设专栏、预设话题,引导机关干部、学生、教师、文学爱好者等,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谈体会、讲故事、写文章等方式,深入交流持家心得,推动人们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自觉传承优秀家风。

再次,要抓好家风践行。进校附小动员学生、家长互写家书以及家风建设进课堂的做法,很值得推广普及。还不明白家风建设从何入手的学校,不妨“拿来主义”,很好地学习借鉴一下。从全市来讲,各相关部门要按着《秦皇岛市家风建设推进方案》的要求,务实创新地推进家风建设。要把家风建设与“爱心城市?善行天下”活动相结合,大兴崇德向善之风,倡导担当奉献精神,在家庭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勤俭、孝敬”之风,在城市社区、农村设立《好人档案》《功德录》,让群众对家庭家风进行道德评议。在全市开展“和谐、书香、仁义、勤俭、健康”美德家庭创建活动,挖掘、选树和宣传群众身边平等和谐、孝老敬亲、科学教子、低碳生活、学习向上、勤劳创业、爱心奉献的“最美家庭”。广泛开展“邻里守望”主题活动,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为家风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培训下一篇:在党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