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热点问题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政治热点问题

200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综述

[关键词] 理论经济学;中国模式;国进民退;金融危机

[摘 要] 经济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新中国60周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与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相联系,国内外学者在关注和讨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学界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争论;对于延续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学界继续讨论危机产生的根源、教训与启示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也进行了新的研究与讨论。

[

一、对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总结与评析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些学者对60年来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和评析。

刘国光认为,在共和国60周年之际,我们对前30年和后30年的辉煌成就和曲折失误,都应抱着客观的分析态度,决不能只用后30年的成就来对照前30年的缺失,更不能扬后30年而贬前30年。共和国的60年,统一于社会主义。[1]

吴敬琏认为,60年中,中国的建设走过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解决之道,只能是坚持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民主法制化的政治改革。而有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带来贫富两极分化和劳动者生活水平下降。一些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支持者利用大众对于丑恶现象的正当不满,玩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口号迷惑大众,把打击目标转向市场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般“富人”,包括同样受贵族压榨的中产阶级身上,鼓动扭转改革开放的大方向。[2]

文魁、徐怀礼认为,新中国60年辉煌发展历程表明: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主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性经济条件是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规律是贯穿于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共同的灵魂是人民利益,共同的着力点是发展。人民利益是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根本目的;人民利益是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内在动力。人民利益是新中国经济60年的主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3]

黄泰岩指出,对于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回顾中国历史200年经历的由强变弱又由弱变强的历史变迁,也要看到新中国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国在6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年均8%以上的发展速度,其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年均发展速度竟达到了9.8%。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这证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创造出比其他制度和体制更高的生产力。[4]

葛扬认为,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是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大时期,但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30年的发展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必须从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对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历史评价。否定一种经济体制不等于否定一种经济体制所创造的经济基础,也无法否定。新中国前30年计划经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实物经济和生产力是改革开放进行的必要前提,离开这个前提新中国后30年改革开放取得经济的巨大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与非公共品相适应的公共供给,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构。[5]

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和总结新中国60年来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得失。改革开放前后各30年,都有各自的成就和功绩。既不应放大改革前30年的“左”的错误,完全否定这一阶段的历史成就,只肯定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也不应只肯定前30年,连“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东西都肯定,而否定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这两种极端的评价都不符合实际。应当肯定,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后30年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制度性基础,而后30年的改革与开放,获得了超越前30年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不应回避,前30年的“左”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失,如贫富分化的出现,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逐步削弱与趋于丧失,腐败蔓延,看病、上学、住房等方面的新问题的产生等,中央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总结60年来发展成功的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继续前进,也要认识和总结失误的教训,这可以使我们提高认识、辨明是非,有利于更好地发展。

二、关于“中国模式”的不同见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于是出现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

1.“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程恩富等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四主型”制度,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6]

张宇认为,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一是经济改革的模式;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模式;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包括了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国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把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几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了同一个时代。还有,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7]

何自力等认为,中国模式的经济域特征:公有制居主体地位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政治域特征: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和经济功能;文化域特征: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资本塑造和谐社会;社会域特征:收入分配多元化与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形成路径:循序渐进。[8]

李炳炎等认为,“中国模式”具有以下特征: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的目标是富民强国、共同富裕;改革的对象是旧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改革的方式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改革的路径是渐进式推进;改革的前途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富民强国。[9]

张建君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包括: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转型目标;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约束刚性化;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阶段性转换;中国经济转型的措施实验性;中国经济转型的双主题联动性;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10]

朱可辛表示,“中国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以人为本”;它的构建是对原有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加以借鉴、对传统文化积淀进行挖掘以及对全球化趋势顺势应和的结果;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以及对外战略等要素构成了它的基本轮廓。[11]

梁波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依据中国国情建立的发展模式,是有效发挥国家主导作用的模式,是以培育多元利益主体、增进公民福祉为核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均衡发展模式。[12]

2.“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漆思认为,改革30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从发展哲学的视野来反思,中国模式体现了发展的主体性自觉、改革的循序性安排、开放的全球性视野、发展的人民性立场、发展的和谐性追求,形成了自主发展、渐进改革、开放兼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人本和谐发展观正在成为推动中国模式走向完善的主导性发展理念。[13]

刘志明认为,“中国模式”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的“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这种独特个性,决定了其成功经验只可以供外国学习和借鉴而不能照搬。[14]

李炳炎等认为,“中国模式”成功的基本经验是确立了以下五项改革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公平与效率并重,更加注重公平;倡导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通过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9]

林岗认为,中国改革模式的普遍意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改革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政府与市场、自由与秩序、开放与自主、稳定与变革不是对立的,相反,只有使不同的因素保持平衡,使它们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使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保证改革的顺利推动和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

张宇认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尊重一般规律,又充满了首创精神;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实现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7]

3.不赞同或主张慎谈“中国模式”的见解。

李君如提出,中国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因此,他赞成“中国特色”,而不赞成“中国模式”。[16]

施雪华认为,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道路有中国特色,还不能构成一种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提“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比提“中国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也给未来“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有可能上升为“中国模式”留下余地和空间。[17]

俞可平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做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效仿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并没有完全定型。[18]

邱耕田提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模式”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而这种有待成熟和完善的模式应当是不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因此,基于中国以往发展的高代价性及其“中国模式”的历史动态性而言,不要谈论“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中国目前及今后的科学发展上来。[19]

我们认为,上述不同见解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外国人在讲,我们自己也可以讲。应赋予它符合实际的准确的内涵。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诸多模式,也不同于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的模式,又与改革前的中国模式相区别。“中国模式”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途径、路线与方式等内涵的概括表现,它还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但已有初型。讲“中国模式“,并不一定意味着具有其他国家仿效的普适性。

三、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

近期,一些国企尤其是央企,在一些行业对民企进行整合与兼并,于是一些学者就认为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国进民退”,批评者有之,赞成者有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总体上的“国进民退”,于是理论经济学展开了不同思路与观点的论述与交锋。

1.反对“国进民退”的观点。

夏业良认为,“国进民退”的深层原因是过去的计划思维没有转变,对民营企业有偏见,认为民营企业不是社会主义的主体部分,充其量只是对主体经济的补充,只有国有企业才是社会主义的主体标志。[20]

陈志武认为,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将会产生五大后果: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难以实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走下坡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停滞不前。所以,“国进民退”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一些倒退。[21]

张鸣认为,当今的国进民退之举,如果目的是为了吞噬和挤走民企的话,等待它们的大概只有失败,到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前景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重走回头路。[22]

许小年认为,“国进民退”会制造社会不公平,背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市场化方向。政府管理经济和经营企业会导致效率低下,是没有希望的。[23]

何伟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缩小国有经济控制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发展开拓空间,因而“国退民进”是改革的大趋势,而目前出现的“国进民退”,是逆改革取向而行。[24]

张曙光认为,国进民退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共同行动,几乎涉及所有重要行业,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活动,而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主导和介入。国进民退潜藏着很大的风险和危机。它强化了国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市场基础尚未巩固的情况下,这一走向的发展有可能使中国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25]

黄孟复表示,简单地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中心,对企业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兼并重组,是不现实的做法,全国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出现“国进民退”现象,相关方面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26]

笑蜀认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进民退,属于明显的体制复归;更可能蜕变为特殊利益集团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跑马圈地,从而加深中国经济权贵化、寡头化的趋势。当务之急,是必须明确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进民退的社会危害,首先在经营范围上为垄断国企套上笼头,划定边界,非经授权一律不得越界经营。这当然意味着垄断国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如果不这样做,国企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继续咄咄逼人,则肯定要伤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27]

吴敬琏认为,4万亿元贷款一下去,主要是贷给了各级政府和国有大企业以及拥有国家项目的企业,大量民营小企业贷款日益艰难。这样就出现一个“挤出效应”,发生了“国进民退”。这并非好状况,应充分注意。[28]

2.支持“国进民退”的观点。

乔新生认为,我国是一个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重要的资源包括土地、矿山都属于国家所有。在其中某些领域出现的国有企业逐渐收购或者兼并重组民营企业的现象,这既不是国有化,因为在这些领域本来就是国家所有;同时也不是压缩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因为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并没有实现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进入这些领域,至少可以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让国有资源真正属于国家所有。这样的“国进民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中国前一段时间改革成效整体反思之后,重新做出的慎重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进民退”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促使社会各界重新思考公有制,并且对公有制的实现提出更好的建议。过去那种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的思考和论证模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中国的改革需要自己的理论。[29]

冯冬宁认为,从长远来看,资源领域内的国进民退是顺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势所趋。在一些资源领域和特殊领域,允许新的进入者,不一定是好事。因此,特殊类、资源类领域的“国进”不仅能缩小贫富差距、修补改革共识,而且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也能够起到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30]

3.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和慎言“国进民退”的观点。

王东京认为,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有两个重点:第一,当下国企收购民企是不是很普遍?第二,收购行为背后是否有政治背景?若既不普遍也无政治背景,说是“国进民退”就未免牵强,同时也有危言耸听之嫌。首先,目前国企并购民企只是个案而并非普遍;其次,虽然背后有政府推动,但绝无政治背景。所以,在特殊情况下的国企收购,不能说是“国进民退”。[31]

马建堂表示,从2005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32]

刘伟认为,国家是“进”还是“退”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是,当年退也好,现在进也好,实际上取决于宏观调控要求。当年的改革是基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现在“国进民退”现象主要出现在资源领域。民进国退、国进民退,关键在于如何退,在于进退是不是能按照经济规则来进行,在于市场规则究竟是怎样的。[33]

郭伦德认为,“国进民退”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国进民退”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如果“国进民退”没有带来效率的损失,甚至提高了效率,就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只要把我国的国有企业分为政府企业和全民企业两类,就会发现“国进民退”的说法不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不能因为全民企业所占比重的提高,或者全民企业收购民营企业,就提出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国进民退”问题仅适用于政府企业,是因为政府职能越位了,而这种越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这必然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因此,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实际上是个伪命题。[34]

周其仁认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市场竞争之下,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因此,要慎下“国进民退”结论。[35]

我们认为,“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因为两者与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宪法的规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相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央文件一再强调是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但在一些学者那里变成了“国退民进”。就是要求从战略上,让国企退出,私企取而代之。中央并不赞同这种提法。但它流行和实践了多年。目前,国有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让位于私有经济了。但还有学者在继续要求“国退民进”,把这作为改革的方向,并以此批评“国进民退”。其实,“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无论反对或赞同都难认同。第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也对某些私企进行接管、注资救助、实行控股等国有化措施,没有人诉之为“国进民退”。我国在特殊情况下,个别或少数国企对私企合并、重组或注资入股,也是正常现象。同时也存在着私企入股国企或合并国企的现象。而且后一现象是长期进行的全局性的过程,总趋势并未改变。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中央文件规定: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主张“国退民进”和反对所谓“国进民退”,是要求国企只能退、不能进,只“不为”而不能“有所为”。赞同“国进民退”的学者其本意是主张增强和发展国有经济,这虽符合宪法规定,但国企的发展不是以“民退”为条件的。国企与私企、公有与私有,应是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适用“国进民退”的提法。“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都是不科学的战略性的布局与举措,不能将国企插足私企的零散现象概括为“国进民退”。无论现在和可见的将来时期内,都不会有这样的国策。如果某个地方政府强行以国企合并私企,损害私企利益,私企有权申诉和诉诸法律。

四、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同见解

国内学者在对金融危机的根源继续探讨的同时,还对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进行反思,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1.对当前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认识。

王伟光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形成金融危机的深层制度原因,金融资本的独立性、逐利性和贪婪性是形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最终是无法克服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使防范规避危机成为可能。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全球性危机、制度性危机。[36]

吴敬琏认为,这次金融海啸的性质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世界金融体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美国经济储蓄率过低,向全世界举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美联储一直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支持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这就使美国经济,进而使世界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财富的泡沫。局部泡沫的爆破,会触发整个体系的危机。[37]

洪银兴认为,现代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其根本原因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当时的判断,其实质还是实体经济的危机,需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和制度调整克服市场失败。[38]

白暴力等认为,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制度。而金融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等因素推迟并加深了经济矛盾,导致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集中强烈爆发。[39]

李炳炎等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当代危机的特点,在于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的“透支消费”,把危机的爆发从当下推到未来。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可分为体制运行层面的直接原因和基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危机根源这二重原因。[40]

张雷声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激化的新的表现形式导致了这场危机。面对这场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各种弥补危机损失的方式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调适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41]

吴易风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美国和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必然恶果,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危机。[42]

杨圣明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实体经济问题会引发严重的虚拟经济问题(金融危机)。反过来,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步步恶化,又引发更严重的实体经济危机,不仅房地产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也陷入危机。[43]

吴宣恭认为,通过运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以及信用制度对危机影响作用的论述,可以看出美国试图以扩大信贷消费去缓解生产扩大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加速了房地产和金融泡沫的发展,但是这个矛盾只是暂时由泡沫遮掩着,经过长期的积累、发酵终于爆发危机,这才是根本原因。[44]

吕红娟、何炼成认为,自2001年以来,美国为刺激经济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同时金融机构为谋求暴利发行大量的高风险次级贷款,而其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特殊地位造成对其不公正的评级,当房价下跌时引起了各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随着金融巨头的纷纷破产和亏损,引发了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45]

林毅夫提出,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有三个方面:房地产价格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泡沫成分不小;美国的双赤字影响了美元的地位;基于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所构造的金融衍生品将风险传递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实质上扩散了风险,进而引发了次级债危机。次贷危机后不久就出现了连锁反应,引发了金融危机。[46]

张维迎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美联储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市场信号扭曲,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当利率信号被政府扭曲之后,无论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定价机制都会失灵。二是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担保。[47]

我们认为,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现出了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这种新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显示出的差别。应分清危机的浅层次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运行和管理层次的原因和制度性根本原因。从危机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仍然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用以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创新和暂时促进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2.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杨承训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就是以美国为戒,坚持走自己的路,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有金融经济主导整个金融市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强化金融监管;在同国际接轨中维护金融主权与增强话语权;强化社会主义的道德规则与操守。[48]

刘国光认为,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的影响较少,处置的表现也较好,是因为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没有照抄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没有遵循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49]

张宇提出,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金融经济危机,正在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发展阶段的一次总危机,危机事实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应对这场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自主发展,赋予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把严峻的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50]

逄锦聚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的自发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经济政策的短期性和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51]

何干强认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性、联系和区别的原理为指导,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实践,在宏观调控上不应忽视五个方面的问题:解决金融信贷失衡需要重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比例失衡,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扩大就业的关键在于振兴新型公有制地位,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中的独立自主。[52]

陈享光等认为,在高度金融化的情况下,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我们应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第一,防止过度金融化;第二,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避免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第三,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第四,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的管控。[53]

杨斌认为,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救市方案是治标不治本的老药方,新自由主义是大萧条阴影重现的根源,要警惕出现经济崩溃与恶性通货膨胀并存的全球灾难。对此,我国应建立不依赖美元的国际贸易和结算机制以防止全球贸易崩溃,建立银行存款保护保值制度以防止全球经济“崩溃膨胀”,应要求美国救市时区分不同性质的债务。[54]

上述各家见解,都值得重视。概而言之:一是要摒弃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干扰和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指导与监管,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使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三是降低对外需的依存度,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四是优化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五是处理好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将促就业、防通胀放在重要目标地位,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应对危机。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讨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继续进行了讨论。

张卓元表示,60年来理论经济学的重大进展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和形成了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研讨的第一大热点,其突出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国民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互相结合,逐步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愈来愈受重视,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研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规律性。[55]

卫兴华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社会主义本质论,它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论;(5)公平与效率统一和并重论;(6)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论;(7)判断改革开放与一切工作的三条标准论;(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论;(9)社会主义经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论;(1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统一论。[56]

杨承训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发展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其理论框架应是“马学”为魂,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中学”为体,即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西学”为用,即以西方经济学为借鉴,吸收其有用成分。[57]

于金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来是最为科学、最为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今天之所以声弱势微并被边缘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缓慢,并呈现出明显的陈旧化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而且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经济学的新成果、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构建新范式,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58]

林木西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实践基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前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遇到严重挑战,现在西方经济学则正面临新的危机。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创新机遇。对此,应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59]

裴小革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集革命与建设于一体的建设经济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起到了其他学说没有起到的作用。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学,是主张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经济学,而不是主张葬送社会主义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60]

程恩富认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转型,是在科学扬弃和超越苏联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转向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包括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应当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学术方针和总体创新原则,使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适应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现代化和具体化。新时期30年,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思想为指导,以中外市场经济为实践源泉,创新出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资源和需求双约束假设、公平与效率交促同向变动假设和公有制高绩效假设等五个最主要的理论假设并逐渐形成共识,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61]

孟捷认为,结合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形势,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创造性转化所需解决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市场经济达成协调的可能性;如何解释市场经济与创新在制度上的内在联系;如何解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生态主义的关系等。[62]

张忠任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数学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因此,必须坚持经济理论是第一性、数学是第二性的原则。[63]

上述各家观点,都从一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见解。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既有改革前从“左”的视角也有改革后从“右”的视角误解错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某些理论观点的情况。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着手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其基本理论观点,应正本清源,掌握其原创含义,澄清理论是非,清除有关的误解、错解和强加于它的一些不真实的东西;二是对其基本原理包括诸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生产劳动理论、地租理论等,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经济的变化而发展与创新,以增强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三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应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是它的成果。它本身也需继续创新与发展。对它认识上的误解与错解,也需进行理论是非的澄清。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新中国六十年感言[J].百年潮,2009,(10).

[2] 吴敬琏.反思六十年,迎接新持久战[J].读书,2009,(12).

[3] 文魁,徐怀礼.新中国经济60年发展主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4] 黄泰岩.历史长河中的新中国六十年[J].群言,2009,(10).

[5] 葛扬.基于六十年整体视角的计划经济模式历史评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6] 程恩富,王中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辨析[J].经济纵横,2009,(6).

[7] 张宇.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

[8] 何自力,乔晓楠,李菁.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9,(2).

[9] 李炳炎,向刚.“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与基本经验[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张建君.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6).

[11] 朱可辛.发展中的“中国模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

[12] 梁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13] 漆思.改革三十年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共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9,(3).

[14] 刘志明.“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9,(15).

[15] 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16] 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17] 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12-07.

[18]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J].人民论坛,2009,(18).

[19] 邱耕田.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不要忙于谈论“中国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

[20] 夏业良.“国进民退”下的国家经济风险[J].绿叶,2009,(8).

[21] 陈志武.“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J].商务周刊,2009-10-05.

[22] 张鸣.“国进民退”是一条死胡同[J].炎黄春秋,2009,(9).

[23] 许小年.“国进民退”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J].商周刊,2009-10-26.

[24] 何伟.“国进民退”五定位[N].中国经济时报,2009-11-25.

[25] 熊剑锋.民间智库:“国进民退”蕴涵较大风险[N].第一财经日报,2009-10-28.

[26] 许可新.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部分行业已出现“国进民退”[N].第一财经日报,2009-09-23.

[27] 笑蜀.以市场的名义去市场化值得警惕[N].南方周末,2009-07-23.

[28] 吴敬琏.货币超发与“国进民退”不可轻视[J].中国企业家,2009-10-26.

[29] 乔新生.中国的改革需要自己的理论——谈对“国进民退”现象的新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09-10-29.

[30] 冯冬宁.新一轮国进民退孰是孰非[N].鲁中晨报,2009-10-26.

[31] 王东京.质疑所谓“国进民退”[N].经济参考报,2009-11-24.

[32] 马建堂.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N].证券日报,2009-11-25.

[33] 刘伟.审视国资进退需要辩证视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1-02.

[34] 郭伦德.“国进民退”是个伪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9-12-31.

[35] 杨凌.要慎下“国进民退”结论[N].证劵日报,2009-11-25.

[36] 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N].光明日报,2009-05-12.

[37] 吴敬琏.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8] 洪银兴.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9,(11).

[39] 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40] 李炳炎,王小刚.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经济学分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9,(10).

[41] 张雷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42] 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J].中华魂,2009,(9).

[43] 杨圣明.金融危机爆出实体经济的软肋[N].人民日报,2009-08-10.

[44] 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45] 吕红娟,何炼成.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6] 林毅夫.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J].财经界,2009,(3).

[47] 张维迎.危机中的选择[J].中国税务,2009,(6).

[48] 杨承训.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J].经济学动态,2009,(8).

[49] 刘国光.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09,(5).

[50] 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51] 逄锦聚.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

[52] 何干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53] 陈享光,袁辉.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

[54] 杨斌.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安全[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55] 张卓元.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的重大进展[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3).

[56] 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N].人民日报,2009-08-21.

[57] 杨承训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 于金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9] 林木西.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纵横,2009,(1).

[60] 裴小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建设经济学[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61] 程恩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2] 孟捷.危机与机遇: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J].经济学动态,2009,(3).

[63] 张忠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9,(5).

A Review of Hot Issues in Studies of Political Economics in 2009

WEI Xing-hua1,ZHANG Fu-jun2

[JZ](1.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80, China)

[Key words] theoretical economics; the Chinese model; the state advances as the private sector recedes; financial crisis

[

[责任编辑 陈翔云]

作者:卫兴华 张福军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途径分析

摘 要:社会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主要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相互融合,这之间错综复杂,也因为新旧体制的观念不同,往往导致利益格局失去平衡,矛盾日益显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常常会将自己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学校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遇到想不通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老师必须要将思想政治课程跟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加强教育工作,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会对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文化水平都较高,对社会的各种热点问题也很敏感,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更加方便获取热点信息,大学生是热点反映最积极地群体。因此,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把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社会热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我国已经是信息时代,通讯工具发达,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他们对热点新闻很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往往希望能够通过热点问题来提高自身意识,提升自己的价值。但是由于他们都还在学校,接触社会较少,理论知识多,却缺乏实际的经验,对现在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都缺乏分辨的能力。也由于现在网络上的新闻繁多、鱼目混杂,使得他们更加做不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严重的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高校要做出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要适时的引入社会的各种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去看待问题,要提升各类热点问题的鉴别能力,对如今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1.2 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统一性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最终造成学生知行不一,实践与理论课程无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相结合,进行生动的教学,这不仅仅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统一性,还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当代的大学生都能关心国家大事,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1.3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两个目标,“要遵循生活,遵循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循循善诱,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要将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但丰富了教学材料,还为帮助了老师教学,使以前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及时的掌握了学生的思想情况,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2 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2.1 时代性

在选取社会热点时,必须要具有时代性。社会热点就必须是新鲜的、与时俱进的。十年前的社会热点,今天就已是过时的"旧闻",选取近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比较合适。比如马加爵案件在讲授如何和同学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典型,可是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年代较为久远,相对比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林森浩作为社会热点比马加爵更合适,更具有时代性。

2.2 政治性

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要体现国家意志,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社会热点有正面也有负面,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党政素养,对社会上的各类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如今社会复杂多变,只有在提升自己素养,才能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导向。

2.3 契合性

社会热点数量巨大,但是未必与思政课内容相契合,必须要选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契合的社会热点,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需要,选择一些可以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思考和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任课教师要抓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要适当的分析出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学生才会觉得教材是真实的,更愿意去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3.1 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在的思想教育政治课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顾名思义是理论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在教学上缺乏创新,大学生普遍学习的兴趣低。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能够给学生构建一个平台,学生就会对时事政治更加感兴趣,要使得学生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去分析热点问题,老师在适时的对他们的观点给予评价和指正,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好处是非常多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帮助到学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对各种热点问题的困惑与认识。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前,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学生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对“时事播报”的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由台下的同学补充,积极带动大家的情绪,最后再由老师总结评价。此种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效果,能够将社会中各种热点问题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与时效性。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有力的把关,选择何适宜的教学材料。

3.2 合理的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体现出老师的主导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學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可进行模拟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发言,此种方法可以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可以请同学上台自主分析,老师可以在台下给予指正和评价。为了能够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第一、老师要组织学生选出合适的题目,老师给出选题范围,由学生选择,组别之间选题尽量不能够重复;第二、老师在组织学生收集材料上,一定要告知学生,必须要结合当今社会的人点问题去收集;第三、整个过程都必要由学生亲自参与,学生需亲自制作PPT以及撰写主题报告,老师在对其内容进行指导,给出修改意见。

3.3 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渠道,社会实践不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当今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包括了工作研究、公益活动、学习参观、志愿服务等等。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在社会主义理论与毛主席思想体系概论中“社会实践”,这一环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完成所有实践过程,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开题报告。其主题应紧绕社会问题去分析,如公共安全、节能环保、民生问题、助学等等,调查的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对各类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要深入的分析,这样就能够将社会生的各类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4 结语

高校的老师要能体会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谛,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高校老师不但要有树立起大局的意识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将社会上的各类热点问题巧妙地运用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6.

[2] 林兴龙.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9).

作者:杜云锋

第3篇:基于新时期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 要〕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带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的出现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跟进,具体分析和深刻反思。基于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因此,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正确处理和分析新时期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利益需求日益复杂化,加之社会上各种矛盾相互叠加,导致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且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新时期下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相关概念、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相关概念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范围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或是指社会在某一时期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重要事件。[1]例如:房价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

(二)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就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也就是我国转型跨越发展的阶段,这与我国刚进入小康社会的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有所不同的。我国刚步入小康社会的时期,那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即处在生存性消费的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的时期,取得的成绩足以令世界瞩目。在这个时期我国取得了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的令人骄傲的成绩。因此,这一时期绝大部分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共同特征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当我们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心不仅仅是效率的问题,而是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需要忍受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道德底线,需要面对和处理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共同特征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具有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总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热点由于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因此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是同一时期内不同的关注角度所要阐释的问题本质具有相同的特征。社会热点问题的表现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是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关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就成为处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社会热点问题的阶段性特征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的认知是主观的,我们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需要大量、丰富、细致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有时候社会热点问题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其本身所要反映的问题,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细心分析。

3.具有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的普遍性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不是单一方面所能表达和阐释的。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往往不能只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是需要从好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和权衡,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此外,社会热点问题不是关系着单个人的利益,往往是关系着某一个社会阶层或是好几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往往是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有些社会热点问题甚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房价问题就是全社会最关切的问题,房价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房价过高社会问题就层出不穷,而房价过低又会严重拖累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是一类人或者几类人甚至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才是社会热点问题。

4.具有可导性。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往往是各种矛盾不可调和的最终爆发的表现,往往是带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几方面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是迅速的,影响巨大的,但是其又是可导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它产生之初其可控性是大于一个很久以前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因此其可操作性也很强。但是如果不在产生之初加以适当的引导,任由事态继续的发展,最终的影响将是惨烈的,教训必将是惨痛的。因此,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得引导社会热点问题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从大的角度来讲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忍受经济下行压力所带来的阵痛时期。在经济社会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身处其中的人们会有深刻体会,因此产生急躁、焦虑、迷茫甚至否定的态度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加以积极引导和教育,这些消极情绪会得到有效解决的。另一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利益主体和人们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如何处理利益多元化的诉求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适当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诉求是好的,但是过度的利益诉求有可能会产生自私自利的后果,使一部分人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之间的利益诉求也是处理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一)开展社会热点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社会热点教育是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形势政策课程的范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方式和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味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和外来的产品,难免会使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冲突,甚至可能会被一些糟粕误导。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这类社会热点问题,应该敏锐的发现,并且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

(二)开展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会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一群人,是热爱祖国对祖国充满无限敬意的一群人。但是,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由于其社会阅历较浅,容易受到某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冲动的情绪。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针对这种现象,占领大学生这一思想空白的“主战场”,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开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一个困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分析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起到显著的作用。社会热点问题的加入能够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沟通桥梁。大学生是一群热爱关注社会问题的群体,是一群急于找出社会问题的原因和方法的群体。社会热点问题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恰好就解决了这一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兴趣。有助于大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交流式学习。

三、利用社会热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要观点明确,立场鲜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解答大学生们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时,一定需要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并且很明确的表达出来。时刻牢记,如果我们不主动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别人(有害的)就会占据。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要遵守党的纪律,在关键问题上要有鲜明的党性立场。二是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同同学们进行交流。三是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学会灵活利用理论来解答身边所发生的问题,学会用理论来武装同学们的头脑。

(二)要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

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择那些对大学生有用的重点来进行讲解,使大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大学生有用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对于大学生成长有帮助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只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有带动作用的都应进行分析和讲解。二是进行实践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授教式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的。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老师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进行听讲。学生讲完后,老师作为主体对学生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一个总体的点评,这样既能增进师生关系,而且还能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选择一些社会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群体,他们会通过社会的评论和自己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知,老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当中。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介的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使用互联网非常频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热点的学习都是第一时间从互联网上得到的。因此,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社会热点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QQ群和微信群了解学生的动态,建立师生课下交流的平台,了解和交流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应该经常浏览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网络媒介如微博、网站论坛BBS、网络录像视频等。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并和一部分学生交流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对网上社会热点问题的鉴别力。

[参考文献]

[1] 马 颖.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3(3).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

责任编辑:毋 斌

作者:赵民胜 杜茜

第4篇:2011年政治中考热点问题总汇

政治中考题汇总2011-4-14

一、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从国家和青少年自身两个角度谈谈改怎么做?国家: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怎样才能更好的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局面?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本路线

3、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4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5、继续进行改革开放

6、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青少年:

1、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从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价值;

4、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4、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坚持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保民生,促发展,积极拉动内需;

9、坚持依法治国;、10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

三、结合国情谈谈“倡导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走进低碳生活?

1、 推广和使用节能的灯泡 ;

2、出门尽可能走路或乘坐公交车 ;

3、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

4、参加节能的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5、如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启用“睡眠模式”

6、节约用纸,纸张正反面两面都用;

7、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践行低碳生活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利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6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1、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宣传、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3、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4、积极为维护民族团结献计献策

5、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 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重要性)

1、 有利于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社会稳定,

3、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5、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3、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法略,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4、 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5、 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是,努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五、 就我们当地如何才能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区域?

1、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

3、 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4、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5、 加强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扶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6、 鼓励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7、 加强地区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

六、为了海峡两岸的美好未来,从哪几方面做?

1、 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努力创造条件,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

2、 台湾当局: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积极为谋求两岸和平统一而努力。

3、 两岸同胞:应该互信互谅,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4、 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积极拥护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个人前途、命运同民族的荣辱兴衰联系起来,勇于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自觉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行做斗争,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国家统一做贡献。

2011最新社会政治中考热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和“十二五”规划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预示着“十二五”时期中国的改革攻坚步伐将明显加快向纵深推进。 专题: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和“十二五”规划 【背景材料】: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直就被当做党政工作的主线。在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被写入。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受访专家看来,从过去的经济转型到现在的全面转型,此次全会完成了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丰富。叶笃初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不再表述,但这个中心并没有动摇。只是,我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公报内容来看,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民生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表述。公报直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目标,并将具体途径细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公报发布后,这部分内容收获热烈反响,首次进入全会文件的“城乡居

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民富”也成为各网站出现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教材链接点】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5、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6、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四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

10、党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考预测】

1、为什么不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不是疏忽和遗漏,而是在讲发展中强调科学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再继续单纯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不够了,而且这样讲也容易导致只顾发展经济,只重GDP,忽视社会发展,忽视民生,忽视环境保护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经济只是这个大系统之中的一个环节,是增进人类福祉的一个方面。一个社会如果在政治、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社会系统瘫痪,使人类最终丧失幸福感。发展经济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2、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不再表述,但这个中心不能动摇?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心动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基本路线就动摇了。

3、我国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经济发展并不代表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迫使我们作出选择——走持续发展之路。另外诸如贫富分化,地域发展不平衡,医改,社改,教育问题,法律及制度缺失等等,需要国家大力解决。

②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就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增强中国经济抵御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4.为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怎么做?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5.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该坚持怎样的发展思路?(或为如何实现“好字当头”,提一些合理化建设) 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 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6、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

7、请运用思想品德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科学发展”内涵的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思想的又一次大进步,大飞跃。①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我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理发展生产力;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③发展是协调发展,必须是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④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8、看了材料,小明高兴地说,“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小明的观点对吗?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①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②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9、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请你提出合法建议。

①、政治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施依法治国.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10、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你认为我们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应该靠什么?

最根本的应该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或答:最根本的应该靠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并且制定和严格落实正义的制度。等。)

11、党和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农村民生问题,请举一例并谈谈其意义。

家电下乡,免农业税等,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等等。

第5篇:2011时事政治常见热点问题集锦

2011届中考时事政治常见热点问题集锦(共40题) 编者:张景生

1.请分析取得抗旱、抗震救灾胜利的因素有哪些?我们中学生在抗击旱、震灾害中能做些什么?

(1)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科学发展观。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④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等。

(2)行动: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等。

2.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

(2)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3.“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 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不断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

(5)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6)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6)综合国力提升;(7)发扬中华民族精神;(8)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4.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将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

(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5.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怎么办: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口号或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

6.请你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措施)

①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积极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气氛;

④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7.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4)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

8.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感动中国?(要结合具体人选的事例来分析)

(1)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3)具有坚强的意志,胸怀大志,战胜挫折,勇往直前。

(4)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敢于奉献。 (5)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具有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9.青少年如何化感动为行动?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 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 (2)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 (3)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

(4)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5)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10.从我国的国情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目前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这些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②在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11.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④坚持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⑤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12. 我们青少年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1)要从小要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关爱他人、社会和自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13.节能减排,我们能做些什么?(你准备为节能减排做些什么?)

①为花浇水,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 ②继续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在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良好习惯;

④节约环保消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尝试节能减排的小发明;

⑤积极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争做节能减排的小主人等。 14.校园节能减排金点子有哪些?

①采用自然光,使用节能灯,杜绝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灯; ②淘米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

③一张纸两面用,没用过的一面可以写草稿或自制成笔记本使用; ④能吃多少就买多少,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⑤一次性商品尽量少用,减少浪费现象。

15.假如你当选为人大代表,你可以在大会召开之前、召开之时、召开之后做些什么?

(1)之前:深入基层调研,搜集整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草拟提案; (2)之时:递交议案或建议,反映民声,提出解决办法; (3)之后:向选民传达会议精神,并认真贯彻落实。

16.为更好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

(2)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使我们应有的行动。

17.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70周年?

(1)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为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实现民族振兴。 (3)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维护国家尊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国家分忧。 18.我们中学生能为和平发展作些什么?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积极宣传和平,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和冲突。

(3)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增强法制观念,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19.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1)文化建设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吸收外国文化的文明成果,同时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2)对外来文化要做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对我有用的要吸收,有不利影响的要抵制。

(3)要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结合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吸收和学习有益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20.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发扬奉献精神,争取做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员。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等。

21.每届亚运会都要招募大量的志愿者,假如你是一位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你应该做些什么?

(1)应该努力学习,尤其要学好外语,以文明、上进、热情、友好的姿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我做起。

(2)动员家人、亲戚、朋友都来为2008年奥运会出谋划策,做力所能及的事。

2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原因);

(2)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坚持四个文明一起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5)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我们青少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1)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2)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勇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为国家作出贡献。 24.为了让人们在新增的节假日里过得文明、健康、有意义,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端午节参加一些荡秋千、赛龙舟的活动;

(3)中秋节陪父母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看望孤寡老人等。 25.请你为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组织学生参观民族精神教育基地; ②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民族精神;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爱国歌曲演唱会、爱国诗歌朗诵会等。 26.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

②积极参加各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7.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学习生活,说说该怎么办?

(1)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信自强。 (2)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利后不心灰意冷。 (3)找出失利的原因,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28.青少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知荣辱、懂善恶、辩美丑;

②应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学会自尊,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③应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一切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做斗争。

29.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

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③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④所能及的小事如尊重军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或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渴望统一的愿望。

30.请写出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做法有哪些?

(1)在家庭:主动分担家务,帮父母做饭、洗碗、洗衣服等;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不调吃穿,不乱花钱。

(2)在学校: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向家庭困难同学赠送学习用品,互帮互助;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在社会:为孤寡患病老人提供服务;积极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的活动;学习宣传礼仪知识,文明出行;

31.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1)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3)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4)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5)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2.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呢?(为什么建设新农村?) 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的标志。 ②也表明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顺应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提高。 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

3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②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③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④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34.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

一、二加以说明。

(1)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 (2)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

(3)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

35.请你展望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①生产发展:农业生产井井有条,农田的庄稼丰收景象;果实挂满枝头,农产品加工厂立于村头,渔业、畜牧业兴旺等。

②生活宽裕: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农闲季节出外旅游,名牌服装走进普通家庭,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③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人人讲礼貌,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④村容整洁:街道干净卫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⑤管理民主: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政治,民主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36.请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拟几条宣传标语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和谐新农村

②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③青山绿水好 农村要环保

④开发新能源 享受新生活 ⑤发展集体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⑥清除农村污染营造秀美环境

⑦改厕改灶改圈 植树栽花种草

⑧培育文明新风 构建和谐农村 ⑨发展循环农业 改善农村面貌

37.为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关注祖国的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2)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38.从合理消费的角度看,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压岁钱”?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合理消费,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坚持理性消费,做到量入为出;(3)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 (4)坚持适度消费,弘扬节俭风尚;(5)注重精神消费,提升精神境界。 39.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方面,青少年应怎么做? (1)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

(3)在完成规定的学业的基础上,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将来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2010中考政治热点问题专题训练专题三

专题

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知识点:

1、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相应变化,充分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三P23)

2、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初三P59)

3、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政府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提出的伟大战略,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伟大战略。(初三P106)

4、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初三P111)

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初三P117)

6、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国际社会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初三P1

24、125)

7、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初三P126)

8、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初三P128)

9、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三P128)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初三P136)

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初三P133)练习题:

1、我国设立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科技人才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③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④只有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科技创新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有何重要意义?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分析说明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技创新。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2)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答案见课本133---134页。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面临哪些机遇?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应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答案见课本128页一至三段

5、2004年1月9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要求,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的认识。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任何科技的研究,发明和利用,都不能离开人才。只有把科技知识与人才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可见,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我们广大青少年要立志成材,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6、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才能有效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

(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只有大力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供求矛盾

日益突出。只有加强人才工作,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努力造就一大批开拓创新的专门人才,

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未来的挑战。

(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

7、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8、请分别从国家(社会)、青少年个人两个角度,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答:(1)国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营造良好氛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科技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2)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自觉树立公民意识。树立崇高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9、青少年怎样才能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答案见时事小册子04年第一期第四页

10、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2月2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请你谈谈对上述论断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本134第三段)

(3)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4)课本134最后一段。

第7篇:2010年中考政治五个热点问题复习

一、人梯精神 感动中国

(一)时政点击

1.2009年10月24日,长江荆州宝塔湾水域两名少年落入长江,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挺身而出,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得救了,但由于水情复杂,再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水中。正在附近的冬泳队老人闻声赶来,相继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牺牲,均年仅19岁。

2.大学生和冬泳队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着名词作家王平久专门谱写歌曲《生命》,由潭晶演唱,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为此谱写了歌曲《你们、我们90后》,教育部授予15名大学生“全国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3名牺牲大学生“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湖北省政府追认3名牺牲大学生为革命烈士,团中央、全国青联、荆州市委市政府纷纷对其进行表彰,一场向英雄群体学习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3.2010年2月11日,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揭晓,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获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 4.2009年,李长春接见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李长春强调:要广泛深入宣传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秀品德,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争当英雄的浓厚氛围,使我们的时代成为英雄辈出的时代。报告团成员作了《中华美德 薪火相传》、《永不断裂的生命之链》等报告。听众无不受到震撼。

(二)教材链接

1.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当别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3.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我们要努力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延伸生命的价值。

4.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同时负有关爱他人生命健康、乐于助人的责任。

5.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8.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9.团结协作;团队精神。

10.充满爱心、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精彩世博 魅力中国

(一)时政点击

1、2002年12月3日,在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上,成员国代表经过4轮投票,中国最终以54票对韩国34票胜利,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上海市成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城市。

2、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展览会场不单是展示文化、技术和产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消费的理想场所,世界博览会是一次人类的聚会,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术,赞美各自的故乡和祖国,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3、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展出。分为国际参展、国内参展、企业参展、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等展区。目前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届时将会吸引近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将是一次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盛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4、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绿色主色调抒发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激情,整个会徽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5、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意即“四海之宝”,以汉字“人”形为会徽图片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其名字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也和其身体色彩呼应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寓意吉祥。

6、上海世博会之最: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已有240多个);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志愿者人数最多(以青年为主体的近20万名志愿服务者将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将动员近百万志愿者参与遍布全市的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行动);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7、目前,世博校园行、世博推广周、走进世博会巡展、“海宝游世界”等活动正在各地举行。

(二)教材链接

1、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和谐的文化乐章

3、搭起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4、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友好交往礼为先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6、灿烂的中华文化

7、灿烂的文明之花

8、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三)热点演练

1、材料一:2 008年12月22目,上海世界科技博览会世罅轴首个"阳光谷"结构封项,标志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这将是一场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与金融危机不期而遇.但确认参展的国家之多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罕见,各国都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摆脱危机,振兴本国经济的机会。至于金融危机下的世博会,能否给世界带来信心、希望与启迪?我们在期待,世界在期待。

材料三:吉祥物海宝图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成功奥运、精彩世博]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又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说明了什么? (2)、[全球的盛会、中国的机遇]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将会为我国带来哪些机遇和积极影响? (3)[迎八方宾客、会五洲朋友]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假如你是世博吉祥物海宝,你将怎样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朋友?

三、维护民族团结 (一)时政点击

1.200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

2.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发生了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这是由**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并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互相勾结的,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3.2008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这是由“疆独”分子策划的。

4.2009年8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深该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5.2009年9月14日,在天安门广场立起国庆庆典背景之一的56根民族团结柱,寓意着团结,平等,和谐的56个民族。目前,这56根民族团结柱已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永久安放。

(二)教材链接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5.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四、加强节能减排 建设两型社会

(一)时政点击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社会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2007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启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制订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农业部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3、“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生活中的节能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2012-2020的全球减排协议,共同应对全球变暖。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履行承诺,采取得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是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二)教材链接

1、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是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坚持节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五、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一)热点点击

1、2010年3月3日——14日,两会在北京召开,同往常一样,民生问题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的热点、焦点话题。教育、科技、医疗、就业、住房、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保险等被普遍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也在两会间开辟民生专栏,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

2、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一一作了回应。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0年要抓紧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对公布,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这是一份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关乎国计,关乎民生,引起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

(二)教材链接

1、我国的基本国情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6、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

7、我国现在的小康水平

8、共创和谐伟业

9、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第8篇: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逐渐解决民生问题解析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2013高考政治热点:逐渐解决民生问题

一、【热点综述】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今后几年,我国将继续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其中2011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十二五”期末,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将达到20%以上。

2012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发布。决定明确指出,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012年11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明确,2015年完成基本药物目录中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2015—2020年开展注射剂及其他剂型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是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

2012年11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公布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可衔接转换养老保险。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在跨地区转移时,依然按照各制度自身的规定转移接续。

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食安委成员单位的汇报和发言,审议了《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和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扎实推进稳定就业的工作部署。 (2)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现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集中体现了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因此,党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的十八大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解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关注社会公平。这体现了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6)财政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2、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政府积极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政府重视解决百姓的住房、就业、医疗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重视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2)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这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充分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我国政府着力增加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居民收入,正确处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政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

(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考情分析】

1、关于经济生活 民生问题在《经济生活》模块中考查重点是第五课就业与自主创业和第七课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如2012年安徽高考第38题第一问的第(1)小问侧重考查分配公平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 2012年天津天津高考第 5题侧重考查关于社会保障的问题。但从近年来各地高考看,考查中涉及的知识范围并不局限第五课和第七课,而是包括第三课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课物价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第六课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七课公平的收入分配、第八课关于财政的作用以及第十一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等等。

2、关于政治生活

民生问题在《政治生活》模块中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主要是第三课政府的职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第六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等问题。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主要考查政府的职能和宗旨问题,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问题和政府原则、职能,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37题主要考查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问题。

3、关于生活与哲学

民生问题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考查重点是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十课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和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等。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38题的第2问主要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辩证的否定观,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40题第2问主要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3问主要考查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文综政治第38题第2问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等。考查的要求主要是,对改善民生的具体事例和数据进行理论概括,对现实生活中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创新训练】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可衔接转换养老保险。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在跨地区转移时,依然按照各制度自身的规定转移接续。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举措:

①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②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③消除了再分配的差距 ④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2.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上述规定的根本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我国是全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上述规定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任意两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4.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正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D.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此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两大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进行了经验交流。据此回答5—6题。

5.推行两大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6.养老保险工作提升了城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城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根本的是:

A.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B.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C.促进就业,提高居民家庭收入

D.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7.温家宝同志指出,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

A.民主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

C.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D.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2012年烟台市政府创新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85%以上。上述材料说明:

A.政府在依据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 B.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解决就业成为我国当前的头等大事 C.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D.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政府应当全面安置就业与再就业

9.2012年8月14日至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要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扎实推进稳定就业的工作不输部署。温家宝总理的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我国政府是全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年7月,我国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四川等地相继出现特大暴雨。专家指出,暴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季风活动有关。据此回答10—11题。

10.专家的话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C.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D.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1.暴雨带给我们的伤害折射出城市建设思路的严重偏差。北京虽在北方,然而查看明清两代北京城市图,或许让人惊讶:城内湖泊与自然河道、人工河道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这个水系既可以储存宝贵的雨水,也可排泄多余的雨水。这启示我们,在城市建设思路上应该坚持: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暴雨考验中国,2012年7月出现的特大暴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和感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政府部门灾害应急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这场暴雨更给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日益显现出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据此回答12—14题。

12.加大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

A.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B.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3.政府在解决城市和农村排水系统建设问题中所担当的角色是:

A.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群众利益

B.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

C.组织文化建设,弘扬城市精神

D.组织经济建设,加强市场监管

14.经过暴雨的洗礼,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一时间,安全锤、急救包、逃生绳等都成了网上热销的商品。这表明:

A.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价格影响消费

D.收入影响消费

1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逐年增加,假如让你对此写一篇有关财政作用的新闻稿,你会选择的提纲要点有: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③调控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6.在近年的两会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门话题。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你会选择:

①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②行使提案权,上交高质量的提案 ③行使审议权和决定权,通过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④行使质询权,监督有关法律或规定的落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个税起征点。国家提高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A.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B.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C.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D.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18.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不断提高,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不断增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的形成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D.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19.改善民生,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改善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①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②表明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 ③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是因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近年来,一些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计划在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这说明: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21.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全覆盖。我们要怀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做到:一要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二要继续完善政策体系;三要增强经办服务能力;四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的要求。

22.2012年12月15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3.材料一:阅读漫画《大学生就业难》

漫画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运用哲学生活,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

材料三: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W省目前约有150万外出务工人员从省外返回。省政府应对当前形势,迅速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如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暂时离开就业岗位的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能力。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W省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解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③本身错误。正确答案为B。

2.D。解析:实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正确答案为D,AC不符合题意,B本身错误。

3.C。解析:“办法”对“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的两种不同情况进行了区别对待,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答案为C,AB不符合题意,D本身错误。

4.B。解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5.B。解析:试点工作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从试点到推广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互相联结,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6.B。解析:提升城乡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7.C。解析: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

8.A。解析: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依据市场规律加强就业方面宏观调控的表现,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9.A。解析: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同时,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体现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为A,④本身错误。

10.B。解析:题目中的两个“有关”,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1.A。解析:城内湖泊与自然河道、人工河道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启示我们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正确答案为A,③④不符合题意。

12.B。解析:加大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的体现,正确答案为B,AD不符合题意,C本身错误。

13.B。解析:政府在解决城市和农村排水系统建设问题中应该发挥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4.A。解析: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是有关商品网上热销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15.C。解析:新闻稿的主题是“有关财政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提纲要点应该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正确答案为C,①③不符合题意。

16.B。解析: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要行使提案权,上交高质量的提案。还要行使质询权,监督有关法律或规定的落实。正确答案为B。人大代表不具有决定权,③本身错误。

17.B。解析: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增加了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8.D。解析: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正确答案为D,ABC本身错误。、

19.C。解析: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②④不符合题意。

20.C。解析:根据我国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际,确定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为C,BD不符合题意,A本身错误。

21.(1)政府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的同时,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解析】本题以社会保障为背景,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的要求。应结合材料,从政府职能、宗旨、原则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民生工作,国家针对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4)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解析】本题以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为背景,以做好民生工作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在解题中,先按着“唯物辩证法”的范围,确定其“相关知识”,然后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出每个“层次”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知识”,最后把“材料”和对应体现的“知识”结合起来。

23.(1)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待转变。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意识不强,没有树立平等就业观。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使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既要探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

(3)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政府应依法保护农民工平等享有就业、接受职业培训和获得社会保险的权利。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具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是其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9篇:2013考研9月时事政治热点:钓鱼岛问题

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权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数月以来,针对日方发起的“购岛”闹剧,中国外交部先后发表32次讲话。中国国家领导人更是连续2日表明严正立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罔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罔顾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罔顾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大局,日本政府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然而,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日本所谓“国有化”后,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就被改变了吗?中方将会采取哪些有效的“反制”举措?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如何?今日,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曲星所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高洪副所长,以及来自社科院日本所的研究员吴怀中,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就以上问题做了详细解读。

“今天的中国不会丢掉一寸国土”

记者: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被日本所谓“国有化”。此项举动对钓鱼岛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丢掉”钓鱼岛了吗?

曲星:日本无论采取何种行动,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如果说中国“丢掉”钓鱼岛,太看重日本所谓“国有化”的话,就中了日本的圈套。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从1895年起就被日本窃据。日本政府以为“国有化”会强化日本窃据钓鱼岛的法律依据。事实是,日本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不可能对中国产生任何效力。

正如窃据来的财物不论存放窃贼家何人手中也改变不了赃物性质一样,日本不论在国内把钓鱼岛“倒多少手”,也改变不了钓鱼岛属非法窃据的性质。因为从根本上说,非法行为不产生合法权利,这是任何法律的一个基本常识。

至于“窃岛”后,日本是否有可能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则是根本不可能,连12海里领海中国都不会承认。目前双方是主张权利,是“动口”。如果日方采取更进一步的动作,比如勘探、开发等,就是“动手”。中国的相应措施一定会跟上,我们的反制措施永远跟他们的挑衅程度相对应。

高洪:钓鱼岛问题不是今天产生的,是过去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晚清甲午兵败后,钓鱼岛被日本窃占。冷战时期,日本得到美国袒护,在违反国际法的情况下实施所谓的“行政管辖”。

如今,中国在努力扭转历史造成的不平等局面,在通过外交努力逐步恢复和夺回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权力,我们不是在这个时候把国土“丢掉”。21世纪的中国不是19世纪或者20世纪前半叶,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努力奋斗了几十年增强了国家实力。我们有了发言权,有了讨回历史欠账、旧账能力,大家不必紧张和担心,今天的中国不会丢掉一寸国土。

上一篇:生产工作例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廖阅鹏警务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