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精选10篇)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1

16城试点“海绵城市” 将获大额中央补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这一补贴源于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文。

该文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要留下来且做好处理

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出的通知,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各省份推荐城市后经过财政部、建设部和水利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城市,在3月组织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其中资格审核的要求的是: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次重庆也入围16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京沪津都没入选。有专家指出,北京目前尽管在立交桥下开始设定蓄水池,但是主要是排水用的,与海绵城市还是有区别。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的最主要内容是两个,即雨水要保留下来,其次是要做好处理。而做到这两条的很少。“常德过去做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城市才起步。”她说。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3月27日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常德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

今年2月,常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计划3年内在近42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加速打造生态宜居常德。

中央大额补贴

根据国家政策,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

广西地方媒体也指出,如果南宁入选海绵试点城市,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 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按照直辖市入选海绵试点城市,每年6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3年可以拿18亿元。不过重庆是以两江新区的名义申请海绵城市试点单位,是否3年能拿到18亿,仍难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资金需求巨大。海绵城市对中国仍是新鲜事物,要做到雨水留下并不容易。南京过去实施雨污分离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分离还不够,关键是雨水能蓄住且以后被利用。”

海绵城市涉及到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这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以常德为例,该市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全市年均降雨量超过1360毫米,预备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可达118平方公里。到2014年底,常德市城区启动的110多个项目中已完成36个,完成投资80亿元。

用“海绵城市”终结“城市看海”

今年以来,我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城市看海”屡见不鲜。在国家气象局日前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专家对“城市看海”做了详细分析及应对措施,认为应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撕下“城市看海”名牌。(7月29日《工人日报》)

“海绵城市”是个比喻说法,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就地渗透、吸收、存蓄雨水;遇到干旱时再将蓄存的雨水“吐”出来,加以循环利用,比如浇灌花草树木、清洗城市道路和建筑等,可为城市节约大量水资源,缓解城市水危机。有人因此说,“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确实可以让“到城市看海”成为传说。近年来,我们很多城市屡屡为逢雨必涝、暴雨淹城所困。为何?在现有城市状态下,城市排水防涝水平长期滞后的痼疾难以根除。逢雨必涝之后则是旱涝急转,城市又开始“喝渴”,为何?拼命造房、拼命开发的城市已无蓄水功能。

如果建成“海绵城市”,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住,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还原能力,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缓解逢雨必涝,岂不妙哉?故而去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根治城市内涝顽疾,而不是将雨水“一排了之”。

建“海绵城市”首先得有“海绵体”,“海绵体”从哪里来?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有些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卖地与开发冲动之下,不仅河湖周边用地纷纷被开发商侵占,甚至还填湖遮河,在湖河及湿地上修房造屋。或无视湖河保护而沦为“臭水坑”、“垃圾场”。要建“海绵城市”,就要在现有河湖水系周围划一条清晰的保护线,还公共空间给市民。

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时,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据说硬化地表对雨水的渗水率不足一成,而用渗水砖铺设公共区域,渗水率高达六成。还应改变过去追求一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学做法,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在东京和大阪,街头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无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雨水可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

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是让雨水流得更畅——涝时能吸水,另一方面是让留得更多——旱时能吐水。当我们的城市成了“海绵城市”,“城市之肾”河湖能正常代谢,“城市之肺”土壤能正常呼吸,或许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了。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风生水起。

建设“海绵城市” 促进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解决我省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应科学谋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示范。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考虑“滞”和“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如2014年海口市漏斗区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其中2008至2013年海口漏斗区面积持续扩大。

水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建设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蓝线受到侵蚀,据调查,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4万平方公里,海南东部沿海超过20%的湿地消失,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这种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乡村田园蔓延,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污染问题。以海南为例,目前主要江河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但是城市内河、部分入海河流水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全省城市内河水质达标率仅51.4%。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处理,长距离的污水管网工程,不仅耗费资金和地下空间资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水短缺问题。海南降雨量充沛,人们很难联想到缺水问题,然而事实上海南也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如今年6月份的干旱造成多个城市用水告急,原因就是海南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上岛屿地理上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来得急、去得也快,而位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 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的认识误区。“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

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事好。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当然,我们不主张对老旧城区单独进行海绵化改造,而是提倡利用老旧城综合改造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适当添置一些“海绵体”,这虽然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却是城市生态修复所必须还的“旧账“。

“海绵城市”是否要替换原来的排水系统?

当一个城市遇到降雨时,首先是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蓄水设施吸纳、调蓄,再次是随着“海绵体”的饱和,就需要进入传统排水系统排除。显然,“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减负”和“补充”,这也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的完整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转变思想观念。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各市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为此需要在不同层面开展大量宣传、培训工作,既包括住建、水务、国土等管理部门培训,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专业培训,还包括投融资政策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培训等。我厅将联合省内主要媒体以及省委党校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培训。

抓好微循环建设。可以对城市各类新建和改造项目,先启动各类具有末端微循环功能的“海绵体”建设,如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下凹式绿地建设,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污水处理尽量采用就近、生态模式等等,这些项目即使在大海绵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单独实施,且不妨碍未来系统化。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加强规划引导管控。省级利用“多规合一”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各市县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既有普通建筑、小区等社会领域里的工作内容,又有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内容。对社会领域内容,应通过法规规章以及适当奖励等措施,组织社会力量去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来确保落实;对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2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英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城市雨洪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 经过数十年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经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 其中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等体系最具有代表性[1]。

现如今, 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城市洪涝[2,3,4]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我国专家于2012 年在《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也在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但是, 极少有学者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方法, 虽然海绵城市有诸多优点, 但是它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方法有大量的不同之处, 推广过程中也有着重重阻力。所以, 本文从推广的角度上讲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

1 海绵城市的优势

传统的灰色排水设施的设计思想忽略了雨水的重要性, 以单一快排为目的, 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无论如何, 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水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无论是工程界、学术界还是政府管理者都已清晰的认识到原有的目标单一、高碳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雨水排水模式已经难以为继[5]。

与传统排水设施的建造理念不同, 海绵城市是以雨洪为友, 将雨水视为宝贵的资源, 通过“渗、蓄、滞、净、用、排”六大措施来重新调整水资源的分配布局。

渗、排———通过透水铺装、下洼式绿地、渗渠等渗透措施可以使部分雨水渗入城市地下, 补充城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 有效缓解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 提高城市的地下水位。据研究, 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导致城市地面沉降[6], 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有助于缓解地面沉降问题。

蓄、滞———在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雨水罐、蓄水池蓄积部分清洁雨水。同时, 通过建造调蓄池和雨水花园还可以滞留部分雨水, 减少峰值流量, 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 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和控制溢流污染[7]。

净、用———贮存下来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和浇洒道路用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通过合理的净化措施将贮存的雨水进行净化后, 还可以将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等, 从而减少自来水的用量, 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缺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措施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城市内涝与缺水问题, 恢复城市正常的水温环境, 使城市更加宜居。

2 建设过程中的阻碍

1) 缺少相应的设计和施工规范, 设计过程较为复杂, 施工困难, 对设计和施工标准的要求高。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相比, 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对比各种不同措施的经济合理性。由于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塘等设施的占地面积不同, 各个LID措施的滞洪、去污效用不同, 所以需要大量的论证工作才能够得出合适的设计方案, 使建设更加经济合理。以往粗犷的发展模式需要的施工队伍水平不高, 而海绵城市的工艺相对复杂, 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的施工队伍从事施工, 否则会因为施工过程中的误差过大等原因造成建设结果难以满足理想要求。

2) 建设费用高, 见效缓慢。海绵城市的建设由于工艺复杂, 对施工过程中节点的控制要求高, 所以难免会增加施工周期, 增加建设成本。同时, 海绵城市的建成并非在一朝一夕之间, 要等到全部设施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时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如在某地块的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改造顺序依次为由传统屋顶改为绿色屋顶、增设雨水花园、将不透水路面改为透水路面、沿透水路面增设植草沟。在改造过程中, 各个LID措施各自发挥的效用并不明显; 改造完成后, 各个设施得以充分衔接, 此时才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用。

3) 缺乏专业的维修保养队伍。各种海绵城市建设完工后的运行过程中都需要定期保养。如对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措施的日常维护清理工作和各种雨水调蓄、净化、贮存和回用设备的检修工作都需要专业性的队伍来进行。

3 海绵城市的推广方法

1) 国家通过立法、制作标准规范等进行政策支持。在构建海绵城市方面, 各地建设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通过加强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绿化、透水、集雨、贮存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 有效推进国家绿色海绵城市建设, 为优化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 应对海绵城市建设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和技术引导。对于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项目, 适当加快审批速度, 为海绵小区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具有雨水储蓄功能的娱乐场馆或者其他功能性建筑, 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与规划, 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3) 强调雨水的收集、净化与回用。完善杂用水系统的给水管路, 尽量利用贮存的雨水作为绿化浇灌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和生活杂用水等, 以自来水等作为备用水源, 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从而起到节省水费的目的, 使老百姓感受到明显的受益并从民间主动接受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

4) 努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开发模块化设备, 降低设计、施工难度, 缩短施工周期, 节省施工费用。产品的模块化程度的变化会使产品生产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模块再整和降低了产业的知识壁垒, 使大量低技术水平的施工、设计单位能够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 从而规避大量设计、施工单位技术水平较低的缺点。所以应当鼓励企业生产开发模块式贮水设施、模块式绿色屋顶、模块式的下洼式植草沟等设备。在产品模块化生产的同时, 国家也应制定相应规范对产品模块进行一定的限制, 从而保证行业健康合理发展。

5) 培训专业性的施工、维护管理队伍。从规划、设计角度完成的海绵城市无论多么完美, 都需要经过施工队伍的施工才得以发挥效用。施工队伍的专业程度不仅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还关系到项目建成后运行阶段的功效发挥情况。对施工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 令其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以及关键步骤, 使施工人员充分了解施工程序及方法才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 才得以使建成的海绵城市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 项目建成后与海绵城市相关的各类设备也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保养维护, 应对维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并明确责任分工, 保证海绵城市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尊重自然, 切勿大建大改, 改造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 做到少改变甚至不改变建设地区原本存在的自然因素。正是因为利用了大量的水泥钢筋混凝土等不透水的材料, 才使得城市脱离了自然, 也正因为此, 城市才没有了自然的保护, 造成内涝频发, 水资源流失等诸多不利结果。而海绵城市的意义就是要自然重回城市之中, 但是任何技术的使用要尊重自然, 而不是依赖工程措施不惜代价地以“改变原有场地稳定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另一种“海绵城市”形式的稳定性。

4 结语

从长远看来, 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必然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但是, 从传统的雨水排水模式转变为海绵城市形式的雨水管理模式这一过程并非能够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所以如需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 必须在管理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有重大改革, 必须努力发展新的技术方法, 出台新的相关规范, 鼓励发展新的技术方法, 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等等。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面临的雨洪控制问题, 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路, 阐述了海绵城市具有的优势, 并对其建设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政策支持、资金鼓励、模块化施工等方面, 总结了相应的建设方法, 有利于海绵城市的推广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车伍, 吕放放, 李俊奇, 等.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0) :12-17.

[2]叶斌, 盛代林, 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 2010 (4) :62-65.

[3]孙喆.北京中心城区内涝成因[J].地理研究, 2014, 33 (9) :1668-1679.

[4]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 2013 (2) :45-50.

[5]车伍, 赵杨, 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 2015 (4) :104-107.

[6]杨艳, 贾三满, 王海刚.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上海地质, 2010 (4) :23-28.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3

一、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同时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诸多的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营建完备的雨水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弹性空间:降雨时城市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至此,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雨水景观也往往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附着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场所之中。

二、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

(一)中国的雨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同时节、不同场所、不同轻重缓急的雨都能激起赏雨者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多变的雨水文化,并进一步营造出多样的雨水景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对其审美大致可区别为两种感情基调,其一是萧索、哀愁、孤独、伤感等消极情感,多见于夜雨和秋雨当中;其二为欣喜、期待、感动、畅快等积极情感,多见于春雨和夏雨当中。

对雨的欣赏古已有之,常常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及古典园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诗歌《江南春》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学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山水画《雨景山水图》,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产生于留白之处,画中留白处的氤氲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在园林中追求诗情画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为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这处景观是最佳的赏荷之处,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季盛放时可观荷花满池,秋雨来临时可听雨打残荷。可见雨水和阳光、植物一样,都是营造景观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观、可听、可闻、可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

“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它的含义也绝不仅仅是形体的优美与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模式在当代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究其美学内涵,可从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洁纯净的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凛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温热的时节,它呈现出液态的洁净与清澄。世间万物,只有水具有本质的澄澈、清洁与明净,并能涤洗万物与心灵。就生活实用性而言,雨水景观可以改善环境中的局部小气候,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降低粉尘污染。在农耕社会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资源,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一年之中的降雨量进行区分。除此之外,雨水还有食用及入药的作用。古人认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无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无根水”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故中医常用它作为服药时的药引,而文人雅士们也爱用它泡茶,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观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瀑布、叠水、溪流、河湖,每一种自有每一种的趣味。雨落水面、银花四溅,雨滴屋檐、似珠似线,淅沥细雨、烟雾一片。相近的形态之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路径、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层次更丰富、更细腻的雨水景观形态。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养下的中国雨水景观不仅有功能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视、耳听、鼻嗅、体触等多种感官共同激发下所产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声、雾,结合园林万物,展现了雨水景观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又是全方位的,观雨、听雨、赏雨、戏雨……多变的雨,造就了多变的雨水景观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声景的塑造最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与植物的组合。中国古人在造园时,创造性的在建筑物旁边种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阔叶植物,再配合着传统建筑屋顶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时,淅沥的雨点滴落其上,这些组合式的美妙声音传入人耳,或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听雨图”,通过雨声的塑造呈现出多元的雨水景观意境美。

三、探求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海绵城市营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观时,应当在深入分析景观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特质,满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时,将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寓工程技术于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雨水的大体步骤是:收集—储存—净化—回用,下面具体探讨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现动态美

雨水的收集过程可以呈现出水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观形态。雨水的集流分为绿地集流、铺装广场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种类型。

1.绿地集流的水质较好、易于利用,在设计中通过降低绿地的高程,使其低于两边路面或铺装地面,从而消纳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铺装的径流;同时,在不影响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在低洼处设置下凹绿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与水潭的形态,营造出季节性、变化性的景观。

2.铺装广场集流量较大,首先为了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地表径流,可以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层;同时,利用管道将集流的雨水输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观。

3.屋面集流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及屋面排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屋顶花园的设计旨在将屋面绿化,一方面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绿色空间;屋面排水的景观化处理更易产生特别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顶,再呈瀑布状泄流而下,形成园景中的“飞雪”景点,将雨水的动态美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储存的静态美

雨水的储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湿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径流,将水体与景石、植物、栈道、平台、汀步等要素相结合,使水显得灵动,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展现水的静态美。雨水的储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类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观形态很丰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类蓄水池用来收集、贮存非饮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洁环境、喷洒绿化,必要时还可用作工业用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设施还可以极大地改变城市生态面貌,无论是人工形态的水池、水渠,还是自然形态的池塘、湖泊,在暴雨来临时,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减少城市积水;干早时节,水气的蒸腾作用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清新、湿润;从池底渗透下去的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形态各异的蓄水景观还能美化环境,供人观赏、游玩、嬉戏、互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结构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其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干净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作为一种蓄水池使用,这种类型的蓄水设施往往属于不可见的隐蔽工程。

(三)水质保持与净化的生态美

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生态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设计过程结合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水的生态美。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人工湿地来净化雨水,将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湿地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可以给水体曝氧,池塘、湖泊等静态水体则可以为水的自我净化提供场地,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时满足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双重要求。

四、结语

在海绵城市营建过程中,对雨水景观的处理应从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方向着手分析,从静态美、动态美及生态美三方面着手设计,将雨水利用和场所打造联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景观设计中雨水景观独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时,让人们关注雨水,和雨水产生互动体验,创造与场地契合且具有归属感的雨水景观。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加快推进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研究”(2015B222)的阶段性成果】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4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聚集了人口与财富,发展了文化与科技,却也给城市埋下了“健康”隐患。应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城市不断扩张,发展庞大经济带,吸引着各地的资源凝聚,由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造就了繁荣发展的超级城市。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布局失衡、城乡发展不均、人口过大等隐患便开始作祟,引发出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当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常态,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紧缺、住宅奇缺,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居住环境恶化……“城市病”业已不是苍白的术语,而是渗透在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城市的“血液病”。城市失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引发更多社会矛盾,成为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埋下的隐患,全面治疗“城市病”刻不容缓。

“城市病”怎么治?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探求中凝结的理念,给予我国城市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在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各地纷纷追求高GDP而普遍忽视居民幸福感,城市不再宜居的现状下,上海世博将关注幸福感、建设宜居城市置于聚光灯下。以人为本是创建宜居城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医治城市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

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首先,制约病患,科学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强化中小城市(发展)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除经济建设等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进行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名城,使城市富有内涵、充满生机。其次,减少病症,规划先行。治理城市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病”的发病率。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次,改革管理,治疗病症。应调整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空气、饮水质量等生活质量的指标纳入其中,避免城市管理者一味追求GDP而忽视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5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综合分析定义: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意义:

一是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设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呈加速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城市正是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汇聚人类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从而实现对城市各领域的精确化管理,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由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目的。为避免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陷于被动,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以期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重大技术的突破,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力量。当前,世界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普遍予以高度重视,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而易见。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应用:

一是智慧公共服务。二是智慧城市综合体。

三是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四是智慧安居服务。五是智慧教育文化服务。六是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七是智慧交通。

时政热点:乱按喇叭者,失德失礼

日前,不少市民在路过河北省儿童医院门前和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时发现,两路段的显示屏上显示着违法鸣笛车辆的牌号。没错,石家庄市开始对违法鸣笛车辆进行抓拍了,市民出行需注意。28日,记者来到建华大街河北省儿童医院门前,了解这套城市违法鸣笛抓拍系统。(长城网 6月28日)市中心地区禁止鸣喇叭,但一些司机无视禁令,狂按不止,让人郁闷。司机乱按喇叭的行为虽然不影响安全,但着实令人反感,一些车辆的喇叭很响,常常吓人一跳。不只是白天,还有些司机深夜鸣笛。一位市民曾苦不堪言地抱怨:“半夜里我睡的正香,突然车喇叭响起,就再也睡不着了。”市区内禁鸣喇叭的标示标牌醒目明显,提醒大家文明驾车。相信司机都可以看见,但依然有个别同志置若罔闻,使劲乱按,在紧急避险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尚可理解,但如果只是把喇叭当成情绪宣泄器,令一些车主和行人产生厌烦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你越按喇叭,我越是不走,看谁着急!乱按喇叭产生的噪音有多严重?根据相关记录,汽车鸣笛时音量在80分贝上下,超过5辆车同时鸣笛,声音就会超过120分贝。一辆大车的鸣笛分贝则高达128左右。研究表明,噪音超过80分贝,就会对人耳造成伤害或致残,而在100分贝以上时,会造成相当大数量的噪音性耳聋。汽车噪音对孕妇和儿童的影响也更为严重,如果孕妇长期接触噪音,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鸣笛噪声甚至会妨碍儿童智力发育,喧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的儿童低20%。

交通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喇叭的主要功能是避险,它的正确使用体现着一位市民的文明程度。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发现石家庄交通管理部门针对交通文明开始有所作为,对违法鸣笛的车辆抓拍并处以罚款。过去,由于鸣笛属于瞬间违法,常常无法断定是哪一辆车在鸣笛,交警很难取证处罚款。如今,这套城市违法鸣笛抓拍系统将声音准确进行识别、定位,不会错拍。对于抓拍到的车辆,系统后台会进入一个人工的二次筛选,以确保抓拍的精准有效。违法鸣笛罚款绝不能搞“一阵风”,交通陋习十分顽固,要持之以恒,通过硬性约束,加强监督和制约,营造文明、无噪音的城市环境。

“禁鸣令”只是一个引子,在规范言行方面,内心的道德戒律和文明信条才是更为深刻的力量。汽车喇叭鸣响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司机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乱按喇叭犹如骂人,骂人是失礼失态的事,自然没人愿意去做,这与我们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除了恶意鸣笛外,一些司机对禁止鸣笛的意识还过于淡薄,交通法律意识欠缺或存在法不责众的思想。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大家自觉守护;良好的社会风尚,也需要成员共同努力。对于“违法鸣喇叭”及其它的交通陋习,要加大学习,改进行为,内化于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当司机为自己乱按喇叭的做法感到脸红时,我们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6

【背景链接】

近年来,尤其是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我国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制度日臻完善,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对城镇规划工作不够重视,有很多随意性和短期性行为,个别城镇甚至出现了‚一个将军一个号,各吹各的调‛、‚编规划,纸上画、墙上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怪现象。

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的基本手段。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管理、监督等工作都马虎不得,这涉及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也关系着社会各个行业、部门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城市建设重点在科学规划

规划不要‚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要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认为,缺乏规划的城乡建设,往往会钱花了,事做了,却浪费了,甚至造成破坏。

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灵魂、是纲领,决定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决定着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水平。同时,它还是宣传广告,是招商引资的‘引子’。‛——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

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的需求。要转变城市规划思路,紧紧围绕‚文化是灵魂、道路是骨架、产业是支撑、水系是血脉、生态是衣裳、功能是命脉‛等六大主要元素,大胆设想,超前策划。——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在工业化时代,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是机器的需求,即水电、交通,而不是人的需求,这种思路至今对一些城市的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影响。梅州推动新型城市化工作,必须改变规划思路,将关注机器的需求,转为关注人的需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马向明

宜居城市环境很重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环境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城乡环境整治事关民生,环境好了,群众生活会更舒适惬意。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招商、抓文化、抓旅游,更是抓民生。同时,城乡环境整治不单是卫

生问题、秩序问题,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某市委党校教师岳崇国

[原因与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现‚地陷‛、城市‚看海‛、‚道路桥梁垮塌‛‚短命工程‛等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

一是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

二是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管理理念和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而协调的规划、建设有关。

三是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建筑设计短命的结果。

四是工程质量低下是事故出现的关键因素。

五是缺乏严格的问责机制。

总的来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频繁出现,是决策失败的结果。一方面,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挫伤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业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城市的发展考验着城市政府的决策、组织能力、应急管理水平。

[对策措施]

各级管理者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科学管理城市:

一是必须使城市规划更科学,明确责任。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仍然是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于综合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力。

二是必须要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城市政府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和规划模式。

三是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自觉端正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益民生的事情,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问计于民。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7

一、雨水利用现状

(一)雨水收集利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硬化面积迅速扩展,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也随之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最大效率利用水资源是城市发展中的首要问题。相比于其他循环再生水源,雨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处理简单、就地收集、硬度低、含有营养成分和不易造成土壤板结与地下水污染等,因此,有效地收集利用雨水对于切实解决城市内涝、地下水过度开采而致使地面下陷、城市恶性水循环等系列问题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雨水科学高效地收集利用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1.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状。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北京市启动了“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2001年国家出台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政策法规。北京市的雨水收集利用一直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前列,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03年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3,4]。2008年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透水砖的利用。到2009年,北京市累积应用透水路面达300万平方米,包括奥运场馆、人行道、广场、庭院、步行街等场所,至2011年,北京市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利用雨水超过8 000万立方米,收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来洗车、冲厕所、路面洒水等。除北京外,杭州、青岛、烟台、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都在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探索,发展势头良好。

但总体而言,我国城市中雨水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对城市雨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还很不完善,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研究示范阶段。近些年来,当短时间内有大量降水时,雨水造成的城市内涝新闻还时有报道。

2.国外雨水利用现状。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雨水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5,7]。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雨洪调蓄技术、行业标准与管理条例。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标志着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的成熟。各州法规都规定除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公共管网中,城市开发要实现“排放量零增长”[6];美国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主要体现在提高雨水的直接入渗能力。在美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地表回灌系统。美国政府还颁布了雨水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停车场采用嵌草路面,在道路沿线两侧设置地下蓄水层[8];澳大利亚的水敏性城市设计强调将下暴雨时形成的径流和天然的河道充分利用,收集吸纳雨水资源,而不是将其尽快排走。措施包括:管理优化城市中天然形成的各种水系,使其发挥作用;将城市中具有不同功能的用地整合进行系统利用[9]。

二、雨水利用可行性分析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过程具体包括下雨时雨水的收集、净化、贮存,需水时雨水的高效利用等。由于雨水具有硬度低、收集处理简单、污染物少等特点,因此它在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方面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雨水既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又可以利用城市本身中的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来改善城市中的水循环,减少城市内涝发生,使城市生态系统向好的方向发展[10]。以兰州市为例,年平均降水量为325毫米,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兰州市自产地表水资源仅2.23亿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亿立方米,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要[11]。2015年,兰州市城区面积212.1km2,城区每年承接的雨水量达6 712.6万立方米。若按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收集利用雨水,完全可以解决城市绿地浇灌用水,但目前兰州市大部分城区都没有收集利用雨水相关设施,所以雨水的收集利用拥有巨大潜力可挖。

三、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

2012年4月我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这个概念;2013年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也强调要建设自然渗透、存积、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在有降雨的时候可以发挥蓄水、净水作用,在需水时再将储存的雨水调出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在应对城市内涝灾害,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调节功能,提升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二)海绵城市主要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构建一个先进的城市雨水系统。而世界先进的城市雨水系统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运用的雨水管理思想。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不同功能的设施,使土地尽量保持开发前的水文下垫面特征。城市里发挥像“海绵体”一样功能的设施,包括城市中自然存在的天然渠道和池塘以及人造湖等,花园、草地、可渗透材料铺就的广场、路面等设施也属于城市海绵体范畴。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雨水的收集设施包括:绿色屋顶、植草沟、渗滤沟、道路广场的渗透性铺装、生物滞留、景观水体、雨水湿地以及下沉式绿地等;二是雨水的储存设施:蓄水池、集雨罐、调节池塘、生态型水渠等;三是雨水的过滤设施: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系统、土壤渗透过滤系统等。

(三)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海绵城市以“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建设理念重新定位了雨水管理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海绵城市能够实现降水集蓄再利用,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内涝和进行城市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也是进入“十三五”,拉动经济,替代房地产成为新兴的产业支柱之一。

四、海绵城市发展前景

2014年,中央财政开始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持续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2015年10月,中央又提出具体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2020年至少20%的城镇建成区实现70%的雨水消纳。“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涉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大领域,涵盖多个产业,从地上的园林建设,到地表的硬化地面及透水铺装,再到地下的排水管网收集和处理,可以预见未来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五、结语

雨水对于调节、补充城市水资源和补给地下水有重要作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在选择雨水利用系统方案时,要因地制宜。我们必须根据城市的特点、类型来设计方案。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防治水环境污染和防洪减灾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在雨水收集高效利用研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中锋,李丹颖,王志强.德国的水资源管理与技术创新[J].国外水利,1999,(23):62-64.

[2]汪慧贞,车武,胡家骏.浅议城市雨水渗透[J].给水排水,2001,(2):55-59.

[3]王沛永.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探析[J].中国园林,2004,23(5):71-73.

[4]奕永庆.雨水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9):48-50.

[5]于宵.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10-114.

[6]刘滨谊,许珊.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J].中国园林,2007,23(2):54-56.

[7]Dome nech L,Saur D.A comparative appraisal of the use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in singie and multi-family buildings of th Metropolitan Area of Barcelona(Spain):social experience drinking water savings and economiccos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2011,19,(6):598608.

[8]梁文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研究现状与发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4,45(3):6-9.

[9]Rahman A,Keane J,Imteaz M A.Rainwater harvesting in Greater Sydney:water savings,reliabil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J].R 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2(61):216

[10]康姁.北京市雨洪利用与建设海绵城市的探讨[J].建设科技,2015:15-17.

海绵城市之探讨 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大批人口涌入城市,大量填河造路,造成河道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雨季常引发洪涝积水滞排、河流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向海绵一样有吸水、蓄水、释水功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人类大规模破坏自然,而海绵城市是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福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不变,且能保持原有的水生态。

海绵城市的目标有三,其一:保护原有水生态。最大限度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维持被开发前的自然生态水系。其二:恢复被破坏水生态环境。城市建设长期处于粗放模式,原有绿地、河道、湿地等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在给予城市一定生态空间的前提下,促进加快城市生态多样性建设。其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的影响,减少对原有水环境破坏。留有生态用地,适当恢复原有河道沟渠,增加城市水域覆盖面。

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建成了海绵型城市,以德国为例。近年来,德国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存储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减轻了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德国通过提高城市绿化来减少雨水径流。主要城市雨水利用方面为: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用于生活中非饮用处。二是雨水截污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地面大多铺设可渗透地砖,以减少径流量。三是雨水利用系统。沿排水道可修建渗透浅沟,表面种植草皮,为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可进入雨洪池或者人工湿地。

国内以清华大学胜因院为例,用雨洪管理的设计理念缓解内涝问题。胜因院项目规模:9640m2(含建筑面积1324m2,外部空间面积8316m2)。北京市1年一遇暴雨雨量45mm,2年一遇70mm。基于此,胜因院总设有6处雨水花园。最低洼处建筑物所在汇水分区内设较大规模雨水花园,按2年一遇的暴雨量设计,过量雨水则外排,其余地区计算其径流量,而后设计雨水花园。在设计雨水花园时,考虑到毕竟是景观带,兼顾草地下凹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基于安全性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对于海绵型城市的设计土壤也是至关重要的,胜因院原始土壤大体满足了渗透系统的要求,不足之处在于渗透性有待提高,故更換了胜因院的土壤来提高土壤渗透性能。雨水花园则依据高差关系,各设溢水口,可以砾石沟或者浅草沟链接,过量雨水则用重力外排。整个雨水花园系统中有梯形石笼,表层50厚细石(树皮)覆盖,第二层400厚壤土覆盖,第三层土工布铺垫,之后由200厚碎石垫层,阶梯下渗。而选择石笼作为边界主要原因是其经济、环保、渗透性能良好,石笼中的缝隙方便雨水流进花园,且兼顾对初期雨水过滤的良效。对于植物的生长起到很好的基础与保护效果。然而胜因院只是个开始,雨水花园、雨洪管理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对于雨水的利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譬如对于植物的筛选,作为景观,依据季节合理搭配植物原有的色彩,总结综合效益不断研究,将其变为艺术性与功能性兼顾的设计等等,故其有待不断演进和完善。

传统排水模式为“快排”而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渗、滞、蓄、净、用、排”。其关键是加大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发挥科技在提高投资和管理效益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供水采用低价政策;城市排水则是国家包下来。这种做法延续到今天。弊端十分明显,我们彻底更改此类想法,只有先自扫门前雪,才能逐步解决城市积水等问题。水是一种资源,有限且宝贵的资源。用过的水,必须经过适当的收集、处理在排放,在自然环境下再生,才能保证水的持续使用,这笔费用也应该有水的消费者负担。如果消费者不负担,国家又无力负担,污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城市附近水域的水质下降至不宜取用对的那一天,人们付出的代价将会增加数倍以致数十倍,今天我国东部的许多城乡已面临此局面,即水质型缺水。而南部许多城市在雨季又常常面临着城市内涝,雨水不能及时排水,导致城市交通瘫痪,这类迟迟不能解决且关乎百姓日常出行的问题。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层是城市总体规划。要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等保护、自然斑块的利用、紧凑式开发的方略。还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略等问题,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第二层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或专业规划。其中,城市水系统规划涉及到供水、节水、污水、排水、蓝线等要素;绿色建筑也被称为海绵建筑,并把绿色建筑的实施纳入到海绵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对绿地自升级周边硬件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相衔接。

故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可通过当地政府把规划、排水、道路、交通、项目业主等单位协调起来,共同落实完成。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2016.2

[2]德国海绵城市建设参考.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2016.2

[3]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改造——深度解析篇 爱怀疑和爱飞翔鸟的博客

[4]崔理华,卢少勇. 污水处理与人工湿地构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

[5]车伍,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沈励珂(1994-),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学生,给水排水工程。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篇9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治理短命城市建筑背后的规划乱象

【背景链接】

云南省河口县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这个总投资额为2.7亿元的项目在2011年2月完工,但在3年之后的2014年5月23日,该项目却开始动工拆迁,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6月21日,河口县人民政府发言人、河口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建雄就此事回应称,这种说法是误会,财政资金并未被浪费。

城市短命建筑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投资2.5亿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建成18年被拆除;建成仅9年的海南“千年塔”沦为“短命塔”;福州中央商务区范围内新修学校、住宅被拆迁;南昌建成13年的四星级酒店被爆破等等。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

——习近平

[原因]

分析建筑短命的成因,除了“楼脆脆”、“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需要谴责以外,非质量原因的建筑“短命”现象凸显决策者的权力任性,更是戳到了城市规划短视病的痛处。

一、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

很多城市建筑被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的口号之下进行的,房子大拆大建、拆旧建新,一方面表面上展现城市快速发展,体现官员政绩,另一方面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带动GDP增长,最简单的可以带动水泥、钢材等行业发展,更别说在拆建中土地交易带来的巨额财富。

二、短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结果

一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者在短命的思路下设计出了短命的城市规划,没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很多城市规划只是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规划,或者有的城市换了一届领导就重新搞一次城市规划,受到法律保护的城市发展规划朝令夕改,使得很多建筑在短时间之后就不符合新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只得给新的城市发展规划让路,被迫拆迁。

三、缺少严格的问责机制

一届领导一套规划,这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某些建筑的质量不过关等因素有关,但

更重要的是相关决策者往往没有为此付出相应代价,不仅如此,有些领导还因此获得了经济收益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获得了虚假政绩。

[影响]

目前全国各地到处存在着短命建筑的现象,“建筑短命”俨然成了城市“通病”。

一方面,频繁出现的各类失败的决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不仅因为屡屡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导致劳民伤财,更严重挫伤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些失误的决策出发点未必有错,但一个“失误”和“失败”的结果却会侧面印证公众对官方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猜测,于政府形象害莫大焉。

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此外还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威胁,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

[反思]

对于耗资巨大的“文化长廊”建成三年即被拆除的反思,十分有必要。只有深刻反思个中的经验教训,地方领导才能在今后的类似决策中少走歪路、少出失误。总结过往所有败家式建设,一个最突出共性问题就是一些地方领导在项目上马过程中拍脑袋、盲目决策,而且搞“一言堂”。

涉及公共利益的任何工程,拆也好,建也好,无论是资金支出还是责任分解,都应该是一笔明白账。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知道这项工程到底是不是折腾工程,否则,再利民的工程也得不到群众的称道,群众也可能认为政府当了冤大头。

[措施]

要防止建筑“短命”,关键要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生态,具体说来,有三项工作要做。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是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多从民生角度看政绩,少以形象工程论英雄。保持对官员政绩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防止有人随意变更城乡规划,盲目上马形象工程。

二是强化民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让亿万双眼睛盯紧城乡规划,督促相关部门与官员增强城市规划权威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妥善处理城市快速发展与拆旧建新的矛盾。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篇10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迁安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资金来源有4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投入,迁安市地方财政总计投入15.45亿元,二是中央财政补助,三是PPP项目融资,四是相关企业投入。

白城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按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的评审标准,获得前六名的城市,在3年建设期内,国家每年给予地级试点城市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3年累计可达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引入社会资本情况达到要求比例并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还可获20%的资金奖励,合计可达14.4亿元,并将拉动市场化资金40亿元以上。

镇江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在今年4月,国家财政部公示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江苏省镇江市成为16个国家试点之一,未来3年该市将获得12亿专项补贴资金的扶持。今后要把地块雨水吸纳率等指标作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规划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公园都将成为重要的海绵体。同时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要率先落实。

嘉兴

嘉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一旦获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意味着嘉兴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至少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这或将是嘉兴市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的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助。基于嘉兴城市雨水系统建设需求、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系统控制要求以及示范展示性,嘉兴计划在市区18.44平方公里的规定示范区内,针对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各个区域的特点全力推进低影响开发,“示范区78%的雨水量要实现渗、滞、蓄、净、用,只有22%排入河中,从而大大减少积水和水污染。”

池州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2015年完工项目19个,2016年完工项目59个,2017年完工项目39个,项目总投资211.62亿元。池州市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18.5km2的范围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示范区覆盖池州市主要建成区(老城区)和典型新城区(天堂湖新区),老城区10.68km2,占比57%,天堂湖新区7.82km2,占比42%。至2017年,示范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防洪堤达标率100%、排涝达标率8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降水滞蓄率10%、水域面积率11%,雨水资源化利用率3%,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池州打造成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厦门

厦门市,别称鹭岛,简称鹭,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隔海相望。中央财政将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给予连续三年、每年4亿元的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厦门计划在海沧马銮湾片区以及翔安新城东南部区域试点建设“城市海绵”,其中,马銮湾片区约有20平方公 里,翔安新城东南部计划划定15平方公里进行试点。据悉,“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 包括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强化城市雨水滞留能力;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 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城市蓄水能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净化城市水资源;包括改造 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等。

萍乡

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该市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区域作为老城区试点;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区试点;围绕萍乡特色和生态涵养发展,增加田中湖及其周边区域,共同组成萍乡海绵城市示范区,总面积为32.98平方公里未来3年内,该市将完成147个项目,项目类型包括现状小区改造、新建小区的建设、公园广场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湖泊及调蓄区建设、雨污水设施建设、道路的建设和改造、监测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总投资达到46亿元。

济南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山东省省会。山东省济南市将以大明湖兴隆片区为试点区,以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为推广区,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投资148.75亿元实施63个项目,统筹推动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系统五大系统建设。济南市的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两证一书、土地出让、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小区内道路及广场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不低于70%。此外,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合理分布雨水桶和雨水调蓄池。采用下沉式绿地、建设透水性停车场等措施。今年,邮电新村、南郊宾馆老旧片区、伟东新都老旧片区、玉函小区、阳光舜城、兴隆新区、鲁能片区7个片区也将进行改造,2017年3月份左右完成改造,变身“旱可吐水,涝可吸水”的海绵体,总体实现75%至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鹤壁

鹤壁,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以后的3年里,我市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4亿元的专项补助,如果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达到一定比例,每年还将得到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我市将开展五大类35项的试点项目建设。

武汉

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未来中央将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方面也积极表示,三年内共计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其中两处示范区已经明确。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02亿元对这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辖市,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未来3年,我市将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

南宁

南宁,简称邕,古称邕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南宁市计划投资约87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2015年计划开工项目104项,完工60项,涉及开工项目的海绵城市投资约35亿元。

重庆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重庆将在悦来新城18.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按照海绵城市三年建设的要求,今年预计将投入约8亿元,启动对8条已开工、在建的城市道路的改建,以及对悦来国博中心场馆和周边环境超过40万平方米的范围改造升级,同时对已启动建设的约120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进行引导。

遂宁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中央财政将对首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时间3年,金额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按此计算,遂宁市3年内有望获得12亿元补贴。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约46.7亿元,资金需求巨大,预计社会资本投入30亿元,占比高达63.8%。

西咸新区

上一篇:会计案例分析复习题下一篇:3人英语口语